语文情境课堂教学(精选12篇)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 篇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景非独为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 这些论述为语文课的情境教学提供了依据。情境教学强调情感的融入, 强调学生的积极性, 强调兴趣的培养。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 激活课堂, 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情境的气氛
创设一种情境, 就要从开始营造一种氛围, 俗话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课开始, 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 调动学生, 创设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 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 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 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 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有的老师在讲《长亭送别》一文时, 一开始就充满激情的问:“一提到送别, 我们就会想到江淹的‘黯然销魂者, 惟别而已矣’。还有诗人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那么, 对于送别, 你们还想到了哪些呢?”老师通过诗词创设了一种离别的意境, 让学生联想起许多离别的意象, 这就能很快把学生引入情景交融的想象境地, 学生怎能不进入角色!如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时, 有教师的导语是这样的:“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 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杜甫‘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而舒兰则端着一杯‘乡色酒’叹道:‘你满, 乡愁也满。’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席慕容更是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同学们, 你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 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 苍翠欲滴的小树林, 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今天, 我们就去看一看《故乡的榕树》。”这样, 学生对故乡的怀念被唤醒, 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这里, 教师正是借助情境的衔接,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 以情感促动兴趣, 以兴趣再来调动情感, 导入新的学习, 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和美的享受中进入了一种情境。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创设情境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 仅仅像以往, 靠老师的一根粉笔, 一张嘴, 一本课本, 就能打动学生, 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 是很难实现的。情境教学的根本是学生, 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 创设一种表演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 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鲁迅的《药》中茶客谈药这个场面, 十分适合分角色表演,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华大妈、20多岁人的这幅众生图, 对革命者的冷漠无情、对刽子手的必恭必敬, 对革命宣传者的气愤, 这些都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不觉悟。让学生当场模拟表现, 不仅能体会语感, 更能深刻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 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想象和联想。比如, 在阅读感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两句诗, 由于学生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的差异, 就要让他们展开想象, 这样, 就会有人感受到一种悲凉、悲壮的情韵, 有人感触到大自然生命的律动, 有人审视到大自然雄浑静穆的美。用此方法, 更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再如, 在学习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 就要试着让学生联想到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 赏析能够传递情感的意象, 可以联想起老舍的《江南的冬景》, 来赏析共同的质朴的语言, 还可以联想到柯灵的《乡土情结》, 从中体会共同的对故土的思念, 进而深化到对故国的思念, 对中华文化的根的认同。这就是通过相关联想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情境。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 只有更好的更快的搏动学生内心的那根弦, 也就是让学生心有灵犀, 才能更好的让学生进入情境, 更好的融入作品的氛围中去。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设计情境的结尾
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过程, 还要有好的结尾, 这样, 可能让学生回味悠长, 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语文, 爱上诗意的生活。我们可以在结尾处利用音乐让学生体会感情, 感受意境。如《我与地坛》中第二段, 文字悠扬, 感情深沉, 那么, 在文章的结尾给学生放歌曲《懂你》, 在同样抒情的歌曲中, 学生学会自己品析文章, 从中去想象、体会母亲的伟大。在诗词的教学中, 更可以多加运用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词的意境中, 在《长亭送别》的结尾, 可以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 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 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 自然能更好体会词曲的妙处。所以, 好的情境的结尾能达到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的效果。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 篇2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让我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这一块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指出:“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情境教学成为儿童主观需求,成为他们情感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以“境”激情,引导学生由“情”知行。李吉林老师还详细地介绍了几种创设情境的途径: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
1、图画再现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图画是展现形象的主要手段,通过图画把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再现出来,一下子就让课文中的情境变得生动,实际上是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欣赏美、感受美。教师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的描述要声情并茂,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感悟情感。
2、表演体会情境。学生有善于表演模仿的特长,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长,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角色可以使学
生很快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在表演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转换到课文的角色之中,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情感体验。在表演角色时,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聋生的感官,同时学生在表演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加深对课文角色的理解。
语文教学要创设语文“情境” 篇3
一、利用媒体创设的情境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媒体,变抽象为具象,显得形象直观,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要注意,语文教学终究是文本的阅读,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二、教师引导达成的情境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体现教学的重难点,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让学生“跳了即可摘到苹果”,使学生拥有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三、学生实践形成的情境
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与探究中获取知识,领悟道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想。这七个“动”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间都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情地朗读、自主地领悟、整体地感知文章的内容。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给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读,鉴赏性阅读、质疑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再在深情的朗诵中升华情感。最后还可让学生结合现在的学习实际,谈谈我们从文中得到的启迪,并将之流于笔端。
四、众人合作产生的情境
课改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在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在学习的评价上也要注意整体地进行评价,促使学生积极合作,主动发展。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固定教条的,今天的素质教育,更呼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要创设语文“情境” 篇4
一、利用媒体创设的情境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 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媒体, 变抽象为具象, 显得形象直观, 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但要注意, 语文教学终究是文本的阅读, 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二、教师引导达成的情境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 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 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 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 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诱导学生思考, 训练学生思维。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体现教学的重难点, 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要让学生“跳了即可摘到苹果”, 使学生拥有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三、学生实践形成的情境
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与探究中获取知识, 领悟道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动眼看, 动耳听, 动情读, 动口议, 动笔写, 动脑想。这七个“动”不是割裂开来的, 而是互相联系的。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间都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情地朗读、自主地领悟、整体地感知文章的内容。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 给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读, 鉴赏性阅读、质疑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 体验作者的情感, 再在深情的朗诵中升华情感。最后还可让学生结合现在的学习实际, 谈谈我们从文中得到的启迪, 并将之流于笔端。
四、众人合作产生的情境
课改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 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在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在学习的评价上也要注意整体地进行评价, 促使学生积极合作, 主动发展。
语文情境教学法 篇5
在新课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具体特点和个性,又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关键词】 语文 阅读 教学设计 关系 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 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体现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这一课前的准备——教学设计。在新课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具体特点和个性,又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这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水平的标尺,也是我们在听课过程中最注意的方面,因为它是评价一节课成功程度的重要标准。可见,一堂好的阅读课,一堂高效率的阅读课,无不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师的精心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本人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
一、语文情境导入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 艺术 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互通交流探讨。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 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 教育 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3.语文学科肩负着丰富人与社会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重任。担负此重任的基本途径就是将语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人文教育不能等同于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人文教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教学,但绝不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语文学科虽然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精华,能够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提供各种有益的影响,但它们不等同于实际生活。回到现实当中,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养成长作用更为有力、更为实际。
四、处理好教学步骤简化和中心环节强化的关系问题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非常强调教师的阅读课设计要简化教学环节,这并不是说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简化了,我认为教学步骤是要简化,而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强化、细化。要处理好这一对关系,首先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抓准重点难点,选准切入点,比如《风筝》的教学,可以从分析课文开头的“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切入,也可以从分析课文结尾的“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与冷气”切入,还可以围绕课文中间的“我”破坏弟弟的风筝切入。这种设计灵活性强,全凭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摆脱了千篇一律、不分轻重的机械而又繁琐的教学模式,解开了束缚教师手脚的框框,也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真正体现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其次是中心环节设计时主问题设计要起到以简驮繁的作用,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并且带动全篇的阅读研讨,切忌设计一连串是非判断类的问题,既把教学环节复杂化,又不利于教学中心的突出和重点难点的解决。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皇上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这样的问题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活跃起来,从皇帝自身、诚实的大臣到狡猾的骗子一一加以剖析,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又比如针对描写比较细腻,情感比较丰富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可以设计一个统领全篇的语言品味题,如《春酒》一文作者擅长在细节描写中见真情,因此,在初步感知环节后,可设计这样一个中心环节:请勾画出文中精彩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读一读,尽量读出情趣,并说说你的体会。这样的设计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学生在没有束缚的空间内,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才会有潜心的揣摩,深刻的领悟,会心的微笑,真切的表达。
另外,针对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可为学生设计一种简单而又中心突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组内探讨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从旁指点;解决不了的或推荐出的重点问题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与教师的读中指导相结合。也可以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是需要的,当然讲解要精练,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创设课堂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篇6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荷花》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抒发的是诗人对周总理的痛悼、缅怀之情,表达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这位世纪伟人的共同心声。但是,由于时空的限制,造成了学生的一定的感情阻隔,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时老师就可以剪辑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历史场面,编入教学软件,进行课前情感导入,播放十里长街人民送别总理的视频影像:哀乐声中,天安门前,总理的灵车缓缓驶过,十里长安街两旁站满为总理送行的群众,人们手捧白花,臂缠黑纱,眼含泪水,悲恸长空;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北京在悲哀,整个中国在哀悼……并伴有沉痛的话外音:“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点五十七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长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令人难忘。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悲哀氛围,成功地突破了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取得了极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创设情境,语文课堂教学将得到较大改观,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情境创设并不等于单纯使用多媒体,也不等于在教学中将课堂甩手给学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中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获得全面的提升与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境创设,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俗言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發展,从而赋予语文课堂真正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应注重情境教学 篇7
所谓“情境”, 即情感意境。不管散文、小说还是诗歌, 都有其写作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那么作家在表述中也必然渗透着这些情境。课堂教学中若能运用情境教学去引导、去诠释、去挖掘, 对于提高学生的领悟力、欣赏力、思维联想及创造力, 甚至德育教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 如何进行情境教学呢?
首先, 应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 它提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精心设计的、有情境的导语, 可以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渲染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尔基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发生了兴趣, 学习热情必然高涨, 学习效率必然显著, 新课的导入更为重要。因此,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我们可采取引古诗、讲故事、设悬念, 多媒体展示画面等方法,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之出现良好的听课情绪, 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
例如, 我在讲鲁迅的《风筝》时, 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群孩子在田野里放风筝的画面, 同时配以歌曲《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颜……”这时引导学生: “伴着优美的旋律, 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欢乐的童年。大家说, 你们爱放风筝吗?家长支持吗?鲁迅小时候作为兄长, 就不允许小弟做这项游戏,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风筝》。”这样, 借用多媒体导入, 融形、声、情、景于一炉,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助于形象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 有情境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又如, 在讲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 为渲染课堂文学氛围, 我采用吟诵古诗的方式导入: “同学们, 还记得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吗?‘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这是对我国古代失败的英雄项羽的千古绝唱, 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篇礼赞当代英国几位失败英雄的文章, 让我们一同走入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一起去感受英雄的伟大品质和人格魅力。”由于诗句简单, 学生们都饶有兴趣地高声吟诵起来, 认识到古今中外都有失败的英雄, 同时也对即将学习的文章有了一个感性认识, 那就是“从失败中见人格、见精神”。
其次, 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情境教学。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段、重点语句, 在作重点赏析的同时, 运用情境教学, 不但能使问题深入浅出,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同类联想和相关联想,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他们的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要做到有情境, 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构造情境, 也可用诗情画意的图画配合语言, 可以调动多媒体的声、色、形, 更可以让学生创编课本剧当堂表演, 学生本身就是入情入境的一景。
我在讲《奔落的雪原》时, 听了学生的美词佳句欣赏后, 我也积极参与其中, 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学生们共享, 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 “老师最喜欢的句子是‘啊, 奔跑而又崩落了, 崩落了还继续奔跑着的雪原’这句话, 我联想到了我们国画中的大写意:泼墨不多, 凝练传神;联想到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联想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 你联想到了什么?请放飞你的想象 (这时多媒体再播放‘尼亚加拉大瀑布’壮观奔腾的画面创设氛围,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们纷纷举手, 有的联想到了黄河、有的联想到了长江、有的联想到了草原, 并能够用诗句表达出来。所以, 这个情境的设计训练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第三, 总结全文时, 用带有情境的语言或展示有情境的画面, 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上的认识, 或深化主题、或进行品德教育, 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双方均能轻松地结束教与学。
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之途径 篇8
一、利用导语, 营造情境氛围
俗话说,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它关系到能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能否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因此, 每节课的导入我都很用心, 按课文内容采用的不同导入方式, 为课文的教学营造情境氛围。如, 在教授《三颗枸杞豆》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知道枸杞有明目的作用, 是一种药材, 可以入药。”这样就加深学生对枸杞的认识, 知道它可以作为中药治病救人。我因势利导地设下疑问:“在这篇文章中, 枸杞豆是否也能作为药治病救人呢?如果是, 那它又是治疗什么病?”这样的导语, 很快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对文章的主旨把握就比较容易了。
再如, 教《再别康桥》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古人对待离别是“黯然销魂者, 惟别离而已矣”, 所以他们在诗文中既有“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可奈何, 又有“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爽大气, 更有“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的苦不堪言, 那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验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一起来领略现代诗人笔下别样的离情别绪。这样的导入既合理顺畅, 又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更好地去理解作者内心的感受。
在《狼》这一课的导入时, 我说:夜幕降临, 周围越来越黑, 你一个人走在林间的小路上, 周围愈来愈安静, 不时的风声, 让你不得不四处望望, 其实凉意早已从头袭到脚, 你不由得跑了起来。突然你停下脚步, 看见前方那隐约的绿光, 耳边传来一声苍凉的嚎叫声。你其实已经知道你遇到最怕遇到的敌人了, 你是否该继续前行?就在你犹豫的时候, 敌人已经走到你的跟前。学生跟着我话语渐渐进入到情境中, 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 而且是两只狼, 他该怎么办呢?”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联系实际, 营造情境氛围
我们常说, 文章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虽然年少, 生活阅历也不够丰富, 但他们对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理解, 同时也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经验。如果在课堂上让他们把现实生活与课本的生活联系起来, 即让他们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那就很容易打开学生的生活记忆库, 让他们再次体验生活, 产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如, 在教授《七颗钻石》时, 我让学生看一些关于爱心的图片, 这些故事就在他们身边, 他们或者听到、看到甚至亲身经历这样的事。首先, 再现了2008年这一不同寻常的一年:雪灾、地震、奥运会……结合多媒体教学, 学生的感情在这种爱的情境中得到进一步升华;然后, 让学生联系自己, 说说身边的人和事。学生感受到爱, 在爱的环境中领悟到爱的真谛。
在教《我们家的男子汉》过程中, 我让他们谈谈对男子汉的理解:男女生分开, 把他们的理解分别写在黑板上, 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结合班级里平时的一些小事, 如小打小闹等现象做分析, 就更加深了他们对“男子汉”这一形象的认识。这种情境的创设, 既方便学生理解课文, 又顺势教育了学生。
三、再现情境, 营造情境氛围
情境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 如果把课本中的内容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 既设置了“当时”这一情境, 又能展现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在教童话《皇帝的新装》过程中, 因故事比较简单, 主要表现的是皇帝的迂腐、孩子纯真的天性。为了加强对两者的理解, 我让学生把故事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都沉浸在“当时”的情境当中, 皇帝、大臣、骗子、百姓、孩子等每一个的话语都牵动着学生的心灵, 特别是最后孩子那句“可他什么衣服都没有穿啊”更是震撼了每位学生。
语文课堂需要激情, 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需要诗意, 需要浪漫主义的情怀。列宁说, 没有人的情感, 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实践不仅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 更应追求情感的融合与灵性的感悟。学生也渴望着在语文课上能够达到心与心毫无隔阂地交流, 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 内心的真实、和谐和灵动。这是情境教学所追求的, 也是我们语文课所要追求的。
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 篇9
在教育学角度来看, 语文情境教学和传统教学之间存在差距, 语文情境教学主要比传统教学有以下四个优点:
(1) 形成了从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转换到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提高学生的认识上;
(2) 实现了学习的结果与学习过程的互相转换, 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应用到了学习过程中去;
(3) 从教师单一的传授、灌输, 模式转向了师生共同活动、共同学习的方式。
(4) 使封闭的教学形式转换到了开放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是把教学中心从“教”转到“学”, 此时语文情境教学的核心便是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看成是训练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二、在课堂中导入情境教学
1、通过语言的力量, 来使学生们产生兴趣
孩子们总是爱听故事, 所以说故事是能吸引着孩子们的。我们在教授课文的时候, 不要让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为开始来进行课文的学习, 加人一些奇闻异事, 往往会引起孩子们的对学习课文兴趣。在教授语文课文的时候, 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因为我们提出的问题, 会让学生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活跃起来, 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会跟着我们的思路, 最终把课文学习好。
课本里的文章都是蕴藏深情厚意的, 我们教学的目不是让学生对文章逐字逐句的分析, 而是要让学生体会作品, 体会作品中那些看似平淡但有蕴涵深情的文字。
2、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
一般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提问的形式, 但是提问却只能是个别同学得到参与, 全体学生仍然体会不到教学乐趣。此时, 多媒体计算机便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多媒体网络教学,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同时使学生们善于发现问题, 进而探索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 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自己想象空间的情境, 这样学生们的感知力, 创造力就得到了培养, 这才是如今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那么如何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呢?首先要传给学生一些学习提示, 这时浓厚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学生们在浓厚的学习兴趣驱使下, 一边读一边思考, 此时他们会发现问题, 并且提出问题。这个时候, 要使电脑界面上出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们提出的, 也可以是老师要给学生提问的, 这个时候学生们就会在自己的电脑上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看到问题, 他们就会或者你问我答或者各抒己见, 因为他们都参与了学习了, 他们的探索思维已经被激发, 学生们纷纷点击视频资料, 来寻求自己的答案, 从而他们会大胆的提问, 并且积极的寻找答案, 此时课堂气氛便会更加活跃, 学生们也沉浸在兴趣学习的氛围中。
3、创立成功的情境教学模式
每个人都喜欢成功带来的快乐。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们具有的特点, 在课堂上创立成功的情境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努力探求知识、勤奋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学生们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满足了学习的欲望, 进而可以师生们一起分享由成功带来的喜悦。我们创立成功情境教学模式有很多方法, 比如实行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可以让学生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单元测试评比、作文评比、评比优秀作业等等, 使学生们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 深刻的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推荐学生参加学校和市里的语文竞赛, 让他们的作文发表在报刊杂志社上, 这样一样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总之, 成功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 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三、总结
积极的探索和总结, 可以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可以创立的教学情境模式还有很多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们要主动学习, 适当的创立一些有趣的、灵活的并且有效地情境教学模式, 这样的话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才能使学生们活跃起来。学生们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来对教师创设地课堂情境进行融汇,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还会让学生们体会到语文与自然、语文与社会、语文与人类生活的种种联系, 让学生们自主的探索和建构自己觉着有价值的语文知识, 在情感、知识、能力上得到全面的发展。总之, 情境教学不但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身心, 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 使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是一种营造愉快的氛围的教学, 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 获得知识并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们的个性。
摘要: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 所以21世纪的教育也是网络化的教育。正是由于多媒体具有提供文本、图形、视频、声音等几大功能为一体的特点, 多媒体在现今的教学课堂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新的教学模式也随之产生。因此, 教师们探寻新的教学方式,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 为学生们创造有助于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们主动学习, 进而优化教学质量,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景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运用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篇10
一、展开想象,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情境教学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 并将学生带入情境, 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产生学习动机, 从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情境。如在教《渔夫的故事》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 这则故事在选入课本时删去了原文的结尾:渔夫放出了魔鬼, 魔鬼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财路。笔者在此处适时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如果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人救起, 他会兑现自己的承诺吗?”“你认为原文结尾保留好还是删去好?”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对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马上展开了讨论, 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部分学生认为魔鬼如果在前三个世纪被救出会兑现许诺, 反方则提出:如果渔夫选择了老死, 魔鬼会答应吗?通过激烈的讨论, 最后得出了一致的意见, 表面上看来魔鬼会兑现自己的许诺, 但从他的本性看是不会兑现的, 他不会让渔夫选择老死。兑现诺言表明他讲诚信, 不杀渔夫表明他讲道义, 这不符合他无恶不作的恶魔形象, 因而魔鬼不会兑现自己的诺言。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不删原文的结尾就会削弱故事惩恶扬善的意义, 就会淡化魔鬼邪恶的形象, 因此删去原文结尾比较好。
二、设置问题, 优化情境, 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 教师应努力优化情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的乐趣, 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如, 一些学生在读完《孔乙己》后, 认为现在学生读书考大学跟古代考秀才、考举人没有什么不同, 笔者首先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提出了表扬。当然, 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 并非都值得探究, 教师在大胆肯定的同时, 还要懂得“集疑”——听取和归纳学生的提问;“设疑”——继续提问;“析疑”——组织讨论;“置疑”——筛选定向, 浅显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回答, 与教学关系不大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作为预留作业, 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这一教学方式优化了教学情境, 使原先的阅读课转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一跃成为演员, 他们用感官和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从而产生了探求未知的愿望。
三、参与体验, 联系情境, 在积极创新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 优化情境, 更要凭借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训练学生的感觉, 培养学生的直觉, 提高学生的悟性,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老残游记》等课文后, 笔者和学生一起设计并开展了命名为“小导游”的语文实践活动, 请几个学生当“导游”, 其余学生当“游客”。“导游”挑自己最喜欢的景点介绍给“游客”, “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提问。这样的体验活动既有利于师生互动, 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广泛阅读, 拓展情境, 在比较探究中巩固知识
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思维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材编排正体现了比较的特点:以相同或相近的主题组成单元。笔者在教学中抓住了教材的这一特点开展教学, 如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歌吟”, 同样是母爱题材, 课本选择了《慈母情深》《父母的心》《养母》《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金色花》等五篇文章, 有古代的, 有当代的, 也有外国的, 笔者引导学生对这几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 深入地认识每篇课文的特点, 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进入课文设定的情感世界, 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最终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亲情这一主题。
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篇11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常去责备某某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却不去思考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我们的课堂是否真正的吸引了学生。小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完全形成,学习完全凭兴趣。有趣才有味,有味才有情。所以说,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是提高新课改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在导课中巧创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会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导课”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创设情境法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以法国大文豪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导入新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法国大文豪雨果先生曾经这样赞美圆明园:“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那么圆明园为什么会受到雨果如此的赞美?它又是如何变成现在这样的呢?《圆明园的毁灭》会解开我们的疑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明确了学习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深入创造了情境氛围。
二、在朗读中感受情境
创设课堂情境,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把教材学好学透,其根本方法在于一个读字。读,才能了解教材知识内容,多读,才能体验课文思想感情,才能逐步走进课堂情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环境,就像舞台需要灯光与布景一样。创造气氛,让学生怀着饱满的感情、深切的体味、丰富的想象和悦耳的声音进行朗读,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巨人的花园》,我让学生找到巨人的三句话,通过不同方式不同心情不同语气读,来感受到巨人的自私与冷漠。
三、在提问中创造情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心特别大,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因此,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设疑要因学习对象而异,因教材而异,因课堂氛围而异,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查漏补缺,问在疏忽薄弱处。 如《赤壁之战》课文分析后我问同学,假如你是曹操,面对败局你会如何反思呢?从而让学生自我剖析,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从教学方法上走进情境
一是表演法。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学生学习课文后当场模仿表演。例如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之后,五人一组,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课本剧,重点演三个人合作疏通泉眼,每个人寻找幸福时,各自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认识到什么,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表演中体会到了幸福是什么。二是想象法。在教师有感情朗读时,让学生闭目,发挥想象,使学生“入其境”,进而“会其意”。例如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想象随着贝多芬的音乐,海面上的变化,让学生在想象中欣赏感受音乐的魅力。三是参与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上台写课题,或与老师合作写。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四是激励法。全班同学轮流每天在黑板一角写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老师可以做一些讲解和补充,就是一日一名言,可以说是“每天点亮一盏灯”让睿智、乐观、豁达、正能量的话语激励学生勇往直前。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既有教学理念的渗透,又有教学思路的构置;既有教学方法的运用,又有教学场景氛围的形成。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爱学、乐学语文,从而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 篇12
一、借助辅助性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有时学生受到年龄、阅历所限制,多一些生疏的事物、景况、情境难以置身于内;有时也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创设一种情境,烘托气氛,造成一种与课本内容相似的环境,以此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学中我一般采用的辅助性教学手段有:
1. 让音乐点亮课堂
柏拉图说:“音乐的节奏和乐调的强烈力量能侵入心灵的最深处。”根据课本内容,选配一段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或配乐朗诵等,也能够收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我播放了一首歌唱武夷山的MTV,孩子们在优美的歌声及仙境般的画面中进入学习,不仅心情愉快,而且初步领略了武夷山的美景,然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充分感受散文的意境。
2. 让实践充实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教材特别重视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学习《两件宝》上课之前,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开动脑筋,用自己的一双小巧手,做出自己最拿手的一样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同学们,有的画一幅,有的折了小飞机、小青蛙、小衣服,有的剪出漂亮的图案。通过实践来感知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比教师空讲更有说服力。
3. 让表演丰富课堂
儿童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课堂表演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如学习《想飞的乌龟》、《小母鸡种稻子》,老师让学生戴上自制的动物头饰,分角色表演。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打开了孩子的思维之门,快乐地参与学习。比如《想飞的乌龟》,在表演了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创造性地续编了乌龟掉下来之后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哎呀,疼死我了,我再也不飞了。”“哎呀,我的壳都烂了,这太危险了,我得想个安全一点的办法。对了,我坐飞碟上天吧!”又如《小母鸡种稻子》的表演,在表演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最后一张插图,注意这些小动物的神态,把他们心里想的表达出来。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比如“小鸭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小母鸡,我不该怕弯腰,不帮你种稻子。”小猫羞红了脸说:“小母鸡,我没帮你锄草,你还送我又香又甜的白米饭,你真好,明年我一定帮你去锄草。”小母鸡也很有礼貌地与他们交谈,教育他们要爱劳动,告诉他们劳动很光荣。通过表演,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作品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
4. 让说说写写创新课堂
儿童眼里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奇妙而神秘的。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情景,来诱发学生的创新冲动。
教材课后的问题独具匠心,为极大地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地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你看月亮还像什么?”“小鱼会梦见什么呢?”这些问题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世界里遨游,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如学生眼里的月亮:“月亮像一把大镰刀,在田野里收割庄稼呢!”“月亮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有山、河、湖、海、花、草、树、木。”“月亮像老师的眉毛,细细的,弯弯的,真好看。”“小鱼的梦更神奇,星星姐姐送给小鱼许多珍珠,小鱼穿呀,穿呀,穿成一串串美丽的项链,她把项链戴在妈妈的脖子上,妈妈夸她是个好孩子,小鱼高兴地笑了。”“如果我是小鱼,我会梦见我游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和海底的动物们一起玩耍、旅游。”“如果我是小鱼,我会梦见我插上翅膀,变成了飞鱼,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我想》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以儿童的口吻,充分发挥幻想和想象,写出了“我”小小的心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学习课文之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样子,再编一段。例如: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两段话:
我想,把眼睛装在月亮上,看,星星有多亮,瞧,蓝天有多神秘。望啊,望———宇宙是我们探索的课堂。我想,把眼睛挂在星星上,看银河多明亮,瞧,祖国多辽阔。望啊,望———一切奥秘就在星空上。
学生在仿说、仿写中既学习了语文,又发展了思维,还有所创新。
二、仔细品味,咀嚼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反复地阅读、品读,并借助于学生的思维、联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作者所展示的语境或心境之中。
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瀑布》一课有“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一句。学生对于“叠叠”一词较难理解。教学中,我先启发学生说说是否在电视里见到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的情景,让学生闭眼回忆一下这种声音是怎样的,让他们模仿其声音,进而认识到“叠叠”的意思是一层又一层。然后请四小组的学生模仿“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的声音,以体会其气势的凶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边朗读边体会。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09-14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10-01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式10-01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08-25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10-17
情境导入与语文教学06-24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06-13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08-27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案例10-04
音乐与语文情境教学论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