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精选11篇)
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篇1
摘要:确定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所有教师都认为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但对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存在盲目性.第一, 教学目标面对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第二, 教学目标应力求准确、具体, 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 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第三, 教学目标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如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 (包括简单运用与综合运用) 三个层次.第四、教学目标应强调系统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教学目标,原则,学生,教师,系统,发展
确定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 也是每堂课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正确确定教学目标, 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思想的时代特点, 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笔者曾对四所中学的216名教师的教案上所写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查, 并进行了访谈, 结果发现, 几乎所有教师的教案都无一例外地存在教学目标“非专业性”.被调查的所有教师都认为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但对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存在盲目性.本文主要讨论如何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要想知道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就应该了解教学目标分类系统.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有两种分类系统: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实际上这两个分类系统完全相同, 所不同的只是用词上的差异.
从上述教学目标分类可以看出,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从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是单一的.而当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时, 应从不同方面表现教学目标陈述的科学性、规范性、艺术性和系统性.
第一, 教学目标面对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教学目标预期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等) .教学目标不应当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因为判断一个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辨别能力”等, 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 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
第二, 教学目标应力求准确、具体
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条件要具体、目标要明确、形式要适当) 如以下陈述:“能根据映射的定义, 正确判断所给练习题中的对应是否是映射”“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 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等, 则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目标, 其条件具体, 结果可测量, 是一类规范、科学的教学目标.
第三, 教学目标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如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 (包括简单运用与综合运用) 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 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理想) .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 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 而且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同时, 由于目标过高、较笼统, 根本不可能通过一节课来实现.
同时, 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可行性.使一些不便观察或测量的内在变化用较易观察或测量的表现形式来呈现.
如理解议论文写作的“类比法”:
1.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的条件;
2.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
3.对提供的含有类比法和喻证法的课文, 能指出包含了类比法的句子.
第四, 教学目标应强调系统性和发展性
由于教学目标的上述要求, 有很多教师会认为, 教学目标过于具体, 会使教师易于关心琐细因素, 而忽略了相对而言高水平的、无法或不易具体化的目标 (如情感的、能力的等) .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例如, 在中学历史课上, 教师可以这样设置一个教学目标, “给学生提供几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 如诸葛亮、岳飞、文天祥、谭嗣同等人, 要求学生写出一篇文章, 谈谈如果其中某一个人壮志能酬的话, 中国历史将会有什么变化.”这就不是在一勺一勺的喂学生历史知识, 而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科学和人文素养.也就是说, 教师的教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而不是靠一两节课能一蹴而就的.
总之, 确定教学目标既有科学性, 又有规范性, 同时还应当有艺术性和系统性、发展性.它既是教师专业性的重要体现, 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等.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4.
[2]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3]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2.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6.
刍议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确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84-01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只有解决了这些不足之处,才能更高效的定位并明确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本文针对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确立中的弊端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目标设定不明确
1、教学目标设定范围不全面
当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目只是简单的要求了解到教材中的内容,不重视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和价值观。现在的高中生物教学效果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例如,教师在设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时,只设定了教学最终的效果,盲目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设定学习方法,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主次性。
2、教学目标定位时没有把握好尺度
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定位面对着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这个尺度。如果教学目标定位过低,那么就会让学生失去压力,没有学习的紧迫感,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学目标定位过大,则会让学生难以承受,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3、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生物教师虽然确立了教学目标,但是并没有真正按照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也没有将教学目标融入教学内容中去。很多教师只是在重复一些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具体的体现出来。
4、教学目标设计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例如,在进行《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这一教学时,某教师原本在目标设定时想要通过吃的东西这一问题来引出三大营养物质,结果却在同学问:“什么东西好吃”这一问题时被带离了教学目标,浪费了的教学实践的机会,并且没有获得任何教学效果。显然在平常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无目的、无计划的教学课堂。
5、教学目标缺乏预设性和生成性
大部分教师在设定出结构清晰、构思严谨的教学目标,制定这些完美的教学目标,但是却忽视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例如,设定《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目标时,仅仅是设定让学生认识生物膜结构、探讨实验技术等这些死板的目标。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绘制概念图,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知识性目标的设立能够使生物教学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去。
6、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
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只从教学内容考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分层递进设计。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教学时,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说明生态系统的含义,这就出现了学生普遍背诵课本中有关概念的情况,无法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进行生物教学时,要根据生物学不同层次的需求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教学目标,否则将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设定的原则
1、全面性、适度性
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不仅要保证教学大纲上的全面性,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学到学习方法和学习的心态也很重要。适度性原则指的就是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不要将目标设定过高或者过低,应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来确立,以求教学目标的设定能够恰到好处,
2、可操作性原则
对教学目标要具体确定,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是当代教学的主旨,比如,通过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者让学生针对自己不确定对的知识进行质疑,并反问教师,达到这些目标是合情合理的,不需要对学生有更宽泛的教学目标,无法实施的目标形同虚设。如果设定的教学目标并不具备操作性,那么这个教学目标就是没有积极的。只有遵循将教学目标用实际的操作性来完成的这一原则,设定的教学目标才是有真正意义的目标,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也是必然的。
三、教学目标设定的策略
1、立足教材整本
在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目标设定时要注意从本课特点出发,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之间存在连续性,相辅相成,这一才能体现出教学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例如,在进行《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时,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陈述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解释细胞内ATP为何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以及举例说出ATP水解释放内容的用途。这样就能够从教材整体出发,将本课内容与之前与之后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使上下关联,同时也使教学目标更为明确。
2、根据学生实际
由于新课标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应该将学生的实际作情况为主要考虑的因素。要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需要来设计合理的教学的目标。例如,在进行《癌细胞》这一教学内容的目标设定时要注意教学目标应该与实际相结合,贴近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知识就是身边的常识。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准确定位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极为重要,因此,教学开始之初时,设定教学目标的组织和教师,需要对高中生物教学做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找出教学目标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学目标应该遵循的各项原则,并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以全面提高生物教学效果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含辉.浅析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6):16.
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篇3
一、依据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目标, 把握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 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 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来制定。
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半截蜡烛》属于第三学段的教材, 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 品味文章的语言, 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据此, 确定的《半截蜡烛》一课的课程目标为:
课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掌握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 体会人物情感, 受到情感熏陶。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5.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能根据需要, 主动运用其表达方法写作, 发展书面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落实, 学生不仅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人物情感、领悟了表达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情感受到了熏陶。总之, 把“语文课”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用心解读文本, 确定基本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把课程目标比做远航的目标, 那么对文本解读就是一艘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航船, 教学目标就是一座座灯塔。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 熟练地把握文本特点, 娴熟地驾驶这艘“航船”, 然后据此确定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在一座座“灯塔”的指引下, 乘风破浪, 最终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落实课程目标。
基本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通过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 准确、精当地把握文本特点, 依据文本提供的具体内容, 根据已确定的课程目标各项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即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教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什么, 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怎样学。深刻把握文本特点, 再结合编者的意图, 借助《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 认真钻研教材, 用心解读文本。然后确定详细、具体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根据对《半截蜡烛》一课文本的解读, 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基本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熄、厨、芯、嘛、梯”, 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厄、奎”只识不写。
理解生词“厄运、烛芯、摇曳、镇定”。
3. 了解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能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和
心理活动, 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5.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步领悟并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基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措施、方法和方向, 达到了用教材教, 优化了教学内容, 经过具体准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训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充分了解学情, 制定有效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 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 审视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预习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即预习学案,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检查预习学案、学生交流汇报, 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确定教学的有效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达到哪些目标, 确定教学的起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作为本课教学内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指导, 确定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认为的难点是什么, 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确定教学的重点;哪些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确定了《半截蜡烛》一课的有效教学目标为:
有效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 理解生词“厄运”。
3. 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主动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师根据了解的学情, 进一步确定适合学生需要的有效教学目标, 再设计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 篇4
作者:雷炳权
在这次的通式培训里,对设定的课程有比较有兴趣,其中对《教学设计技能》的学习特别用心。这个专题的学习目标是:1. 理解教学目标的定义、功能、类别,掌握教学目标的编制方法。2. 理解教学方案的定义、意义、构成要素,掌握教学方案的编制要求与程序。我非常认同讲课老师的观点。结合这个学期到各镇校听课所获取的信息,发现有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模糊,我就从这点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认清教学目标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起着导学、导教和导评价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根据学生的现场生成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根据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如果老师有了这种理念,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自己将“教什么”以及将“教得怎样”,学生将会“学什么”以及将“学得怎样 ”的问题,这样也对老师把握教材、指导学生学习能力及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起到提升的作用。
二、增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意识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部分的教师在课前做教学设计时往往直接根据教材内容进入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到最后才来确定教学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更加关心的是如何按计划实施自己预设的各个教学环节和活动,所以不管学生学得怎样,都是按照教学设定进行,脑子里就是想着我要完成这几项活动,学生不懂就等下一节补课吧,这样就留下了很多知识尾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部分老师往往理解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直接等同于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只有确定了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过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保证高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增强确定教学目标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体现小学英语特色
国家关于课程改革的纲要性文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三维目标的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小学英语学科课程专家根据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特点,将三维目标细化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这两种目标体系的并存给小学英语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惑,在确定教学目标是是根据三维还是依据5个板块?根据小学英语学科的特点,简单套用三维的框架并不适合小学英语学科,因此就统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表达的维度框架,即按照英语标准要求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进行确定。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也较为简单,并不要求每一节课都具备五个方面的目标。但希望小学英语教师还是要根据这一框架尽可能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高效。
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是需要目标的,教学更是需要目标意识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目标不少,目标意识不强。“目标不少”主要体现在教案上,教案的第一要素即为教学目标;“目标意识不强”体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一般只凭经验,“铜匠的担子,挑到哪响到哪”,或者就算一节课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大目标,但每个教学环节缺少必要的小目标,这使得教学容易陷入虚无的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在教学目标的细化上进行深入的理解。现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与想法。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失当例析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及理解能力,作为“理解的技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其与听、说和写相辅相成。同时,根据对课程标准中“语言促进发展”的理解,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时,也应当本着这样的思想,但现实教学中我们又确实容易忽略这一点。
譬如,在《牛津初中英语》(译林出版社)9B的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其在多个环节渗透着阅读要求,如在卡通漫画(Comic strip)、导入(Welcome to the unit)、阅读(Reading)、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学习技巧/语音(Study skills / Pronunciation)、中心任务(Main task)等环节中,对阅读的要求其实非常细致。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看到的是这样的教学目标:如在教Unit3时,我们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生词和短语,如dynasties、gather、museum等;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笔者想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在少数,因此有进行认真分析的必要。
其一,目标一所设定的目标过于狭窄,因为阅读教学的目标除了单词与短语之外,更包括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包括具体语境下对语句表达形式等细节的理解。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是,同样一句话在陈述或疑问的语境下,其表达方式与意义就是不一样的。显然,作为阅读教学,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这种理解水平,而不只是某个单词或短语。
其二,目标二所说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显然是一句空泛的话,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具体的篇章阅读中形成的。而且不同的英语文本,其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记述类的文本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述能力,而议论、对话性质的文本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英语语境的感知能力,和具体语境下的表达能力。如果忽略了具体的文本特点,仅仅笼统地谈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那是不恰当的。再说得不客气一点,那是懒于思考的表现。
其三,目标三所说的“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也有刚才目标二中所分析研究的笼统的缺点,也忽略了阅读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对于学生具体情况的分析的问题。如在每个单元的导入(Welcome to the unit)中,我们其实应当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阅读目标,如上所举9B Unit3中,针对“A. Chinese things”和“B. Places in China”,我们引导学生具体掌握阅读技巧的目标应当细化为:在具体的中国元素情境中理解Chinese knot、Chinese kung fu等。有了这样的细化目标,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设计出具体的中国元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确定思考
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阅读内容,我们可以按要求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但笔者思考的是,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像笔者一样普通的教师,能够有一种自主的科学目标确定意识,从而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使得教学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具细致性,更具合理性。笔者想这也是拙作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即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然,以笔者的能力,还达不到“授渔”的境界,只能以自己的思考来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的思考包括以下两点:
首先,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应当基于教师个体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个个英语教师个体与所教学生的相互作用,因而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具有课程标准(及解读)所确立的宏观思想,另一方面更要具有教师和学生的个体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熟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点,要熟悉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习惯,这样才能制定并优化细致的阅读教学目标。例如,当阅读内容较易时,我们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应当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当阅读材料较难时,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当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阅读材料与生活相关时,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当是密切联系生活,比较英语与母语的表达习惯;而当阅读材料与生活距离较远时,教学目标之一应当是在相应的情境中,让学生走入阅读对象。
其次,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应当基于具体的阅读教学任务。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理解”,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一般来说,作为阅读能力训练的阅读理解题后面都附有问题。在将这些问题与阅读材料结合起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一般都是提醒学生在读完问题后再读材料。作为解题策略这是可以的,但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项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显然不能满足于这一点。笔者经过实践后认为,较好的思路应当是先引导学生“素读”材料,即不带任何目的地去阅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将阅读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自然地结合;然后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也能起到培养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最后再提供原文结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自己阅读中的不足,进而把握这类阅读材料的学习方法。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研究小结
英语阅读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阅读教学中,目标如何确定进行思考,相比较而言就显得有些渺小。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渺小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比如说,教学研究常常能够收到由一点带动一个面的功效。对英语教学的很多理解正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研究的是一个点,但收获的却是一个面。如笔者对英语教学的理解就不再是为应试而教,学生分数也不是衡量笔者的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又比如说,在对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要想不把学生教成只会哑巴英语的学生,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将学生置身于英语情境当中,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了笔者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只有当制定的目标可行时,其才有可能成为课堂上的一个隐性指挥棒,否则,目标将永远悬在空中。
参考文献
1.方亚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 06- 20
2.丁惜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01- 16
3.孙景然,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06- 20
论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6
一.要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凭,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是不可能脱离文本的。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是上位目标, 是制定课时目标必须遵循的指南。而依据文本制定的课时目标是下位目标, 要想制定好这个下位目标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文本是由语言组织起来的, 而组织起来的语言又是有思想感情等内在意义的, 因此, 所谓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要关注文本特点就是说,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是语文的, 是基于语言理解和表达素养与能力的学习、训练和提高方面的。在学习、训练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同时, 必须自然地渗透着思想人文性及情感等的教育与熏陶, 因为语言就是人文、思想、情感等的载体。所谓关注文本特点主要是要关注文本思想情感的深入挖掘与教育熏陶, 文本结构、表现手法的深入剖析与训练运用, 语言特征的深入体会与运用等。
二.要关注学习的起点
关注学习的起点,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却难。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 (语文基础) 是不一样的, 而集体授课的形式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虽然学生的思维特点、水平, 文化积淀、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千差万别, 但通过共同学段的学习, 学生已接触了哪些语文知识, 应具备哪些基本语文能力应该是清楚的。作为普高语文教师应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 再者, 通过课前预习的布置, 课堂中的广泛提问, 课堂及课后的检测反馈, 应该可以基本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基本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情况下制定教学目标应该说就具备了相当的适切性与质量。
三.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质量具体要做到以下五个字
1.教学目标要做到准
现如今,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毋庸置疑地取得了统治地位, 但在教学实践上这种已取得统治地位的教学思想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比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 很少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进行掌握和分析, 很少有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 (有一些教师根本不布置学生预习) 再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 (老师一般都是提前备课) 。这样, 其结果可能是学生知道的大讲特练, 而学生不知道的却少讲不讲或少练不练, 使教学目标失去了“准头”。作为一名教师, 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因此在教学之前详细的了解学情, 然后再制定教学目标就会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我们的教学就会有“准头”, 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目标要做到深
对教材的挖掘, 体现一个教师的功底和水平。观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 其超乎常人之处往往就在于对教材的挖掘的深度上。一般的教师脱离不了教参, 对教材没有自己的发现, 结果教学内容多是人云亦云, 大同小异。比如人教版必修1《小狗包弟》一课, 许多教师按照教参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揭露“文革”的丑恶和赞颂巴金的良心。实际上, 《小狗包弟》中作者在文章开头的引子和中间部分都写了人连狗都不放过的情节, 而作者也算是使小狗包弟致死的间接凶手, 文中的狗乖巧, 惹人喜爱, 忠心救主, 而文中的人却不如狗。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加以挖掘就会得到更加深入的主题。再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 许多老师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这固然是不错的, 但如果教师再能从审美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挖掘, 那么就能给学生以更大的收益。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 需要教师不断学习, 教师只有占据知识和精神的高地, 才能引领学生不断迈入胜境, 领略无限风光。
3.教学目标要做到宽
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宽, 就意味着不仅要教教材, 更要学会利用教材来教。语文教材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大多是零散的, 而学生恰恰需要系统的知识与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就必须拓展或增益教学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才能使学生具备完备的能力素养。比如, 教文言文要整理文字的多种义项和用法, 多种句式的特点等。教古诗词要旁征博引, 从一类诗词的共同点总结其表情达意的规律, 从同类诗词的不同点指明其差异性, 还要教授古代的文学文化常识等。教现代文阅读也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美学、文化民俗等知识, 同时也不能就文章讲文章, 要让学生多接触同类作品, 以期掌握其共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形成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我在教授《囚绿记》一课时, 就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 把《河的第三条岸》和《暮色四合》 两篇具有很强象征性的文章同《囚绿记》放在一起教, 让学生领会了运用象征手法表情达意的特点。
4.教学目标要做到新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文本和学生, 文本的内容是固定的, 而教师要依据文本本身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思想、思维和能力现状作必要的取舍, 切不可总是依据教材, 逐字逐句地教学, 凡教材所具有的内容, 唯恐有所遗漏。这是教学的最低级阶段, 往往是初上讲台者为之。如果教师完全依据教材和教参, 那就谈不上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 不是针对每一篇课文而言, 应是当新则新。所谓当新, 首要的依据是学生, 其次的依据才是文本。比如, 有教师在上《鱼我所欲也》一课时, 把“舍生取义”的思想教育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整节课大谈舍生取义的道理, 且没有依据文本, 结合讲文言文知识来谈, 而讲的内容又十分陈旧, 大讲黄继光、董存瑞、布鲁诺等人的例子。应该说舍生取义的道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熟知的, 他们从小学到高中, 从思想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及所看的书籍与影视作品中接触的很多。因此不宜作为一个最主要的目标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大讲。我在教授《鱼我所欲也》时, 除了完成文言知识的教学外,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定位为:在正义、道德、良知和规律面前学会正确的取舍。这样既符合教学陌生化的原则, 又拓展和创新了教学目标。
5.教学目标要做到活
教学目标要做到活, 既是指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 又指根据课堂生成情况临时调整教学目标上, 还指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上。教学内容的取舍方面前面已提及, 这里就不再赘言。至于根据课堂生成情况临时调整教学目标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 高超的教学能力和机变的教学智慧,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下面主要来谈谈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问题。从总体上说, 教学最根本的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实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应采用何种教学的手段、方式与方法, 主要依据文本的特点与学生上课时的具体状况。
教师要学会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有意境的诗文, 最好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以调动学生走进情境, 体会意境。对于思辨性较强的议论文, 最好采用要求学生概括段意。理清思路的方法。对于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要多诵读, 对于复杂的论说文要多分析, 对于含蓄蕴藉的文章要多揣摩体会等等, 不一而足。
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篇7
关键词:体操,教学能力,评价,原则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体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重要力量, 承担着体育教学和带队训练等工作, 肩负着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体操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也是重点开展的运动项目及体育院系的必修课程。诊断评价体操教学水平可以使体操教师更加直观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 有利于其教学能力的生成。定性评价教学能力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本文在总结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 对其定量评价原则予以探讨。
1 近10年来我国体操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体操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体育院校高等教学主干科目构成之一。从一般意义上讲, 体操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实施并完成体操教学的能力。从查阅文献发现, 对于体操教学能力的研究形成了众多研究成果。
1.1 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以“体操教学能力”为篇名在中国知网 (CNKI) 检索,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
从表1可以直观看出, 近年来我国体操教学能力研究论文数量相对比较均衡, 每年都有会产生一定量的研究成果;通过相关系数检验 (r=0.22) , 研究数量跟时间不成线性关系, 说明我国近10年来对体操教学能力的演技并不趋具备集中研究整体逐年增加的趋势。
1.2 研究内容阐述
从研究成果的内容上看, 多数研究学者特别比较注意体操教学能力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重要性方面的研究并对体操教学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论述分析。李德斌提出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主要有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示范能力、语言讲解能力等8项。王文海则把体操教学能力分为两个层次、三大类、14项子能力:技术教学能力, 其包括示范、讲解、动作分析、错误纠正;基本教学能力, 其包括口令、领操、编操、编写教案;综合教学能力, 其包括组织教学、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场地配置和器材安排等。林跃将体操教学能力分为四大部分、14项内容, 主要包括编写教案、实施能力、教态、口头表达能力等。包传峰在充分总结众多研究成果得基础上, 归纳总结出24种体操教学能力。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关于体操教学能力的的内容没有比较一致的范围, 但是层系分析观点来看大多数学者将体操教学能力分为众多指标因素组成层级的子系统结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 研究者对体操教学能力的概念和结构组成进行大量研究, 但至今对体操教学教学能力构成上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研究范围。第二, 对教师和高校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了一些教师和高校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存在不足, 为此研究者根据实际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进而更好培养和提高教师和高校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第三, 运用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对体操教学能力进行研究, 如建构主义理论和微格教学法在体操教学中的应用, 并对其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
1.3 研究方法运用
从研究的方法上看, 多样性的方法已经比较广泛得应用在体操教学能力的研究。不少学者通过调查高校体育学院学生的体操教学能力, 发现学生教学能力存在不少问题。周卫、黄美琼经过大量调查分析发现, 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在组织管理单一化, 流于形式, 语言表达不够简练, 不够通俗化。吕万刚、孙立海等[2]通过对大学、中学一些相关学院的体操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得出结论, 体操教师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 不能够及时跟上当代知识更新, 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能力不高。同时, 所多调查的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实际操作中, 机械套用竞技体操的教学方式, 缺乏必要的过渡性练习, 进而导致所教学的体操知识与技能同学生实际教学需要相脱离。侯柏晨[3]用“微型模拟课”的实验方法发现, 微型模拟教学对学生向教师角色意识的转换有加快作用, 对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李忠堂、王敏[4]采用“升降式教学”的方法对体操普修教学进行实验, 教学效果较好。郑亚淼[5]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 对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体操普修课进行设计和实验, 研究结果帮表明在体操教学中合理实施“建构性”学习可以是学生较好地掌握体操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并且对学生从事中学体操教学能力的掌握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李捷、宋雯对学生器械体操教学能力进行探讨, 提出对学生器械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应从理解和把握器械体操运动系统性、安排教材的合理性, 对器械体操运动基本感觉的发展进行考虑。通过总结文献可以发现, 借对比性实验研究体操教学能力在方法性研究中占用重要比例。在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上, 体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基本都有所涉及, 但整体看来文献法、实验法是学者们主要采用得方法。
1.4 小结
国内对体操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看, 从研究的数量上看, 查阅近10年来关于体操教学能力研究的文献, 文献数量已经颇具一定的规模, 但是对于体操专项生的教学能力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从研究内容上看, 对高校体育教育体操教学能力的研究以定性研究居多, 多是对体操教学能力的性质、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研究较多, 对体操专项生教学能力进行量化评价性研究, 并对各项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得较少。从研究方法上, 理论研究较多, 实验与量化研究方法较少, 缺乏理论性与实例论证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
2 定量评价研究视角下几点思考
2.1 定量评价的价值
在对体操教学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不仅要符合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一般规律, 还要结合专业的教学特点, 选用更为科学的方法。然而在体操教学评价的实际过程中, 教学能力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涉及因素比较多, 仅用定性评价的方法是很难客观、全面反映评价结果。不仅如此, 其评价方式存在形式也不尽相同, 不能为教学能力提供全面和确切的反馈信息, 帮助学生提高教学能力。因此, 我们对体操教学能力的评价需要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 进一步进行量化分析。从体操专业视角上看, 对体操教学能力的体系构造、因素组成、能力培养模式及评价方式欠缺一定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对体操教师教学能力定量评价并没有生成丰富的研究成果, 对其教学能力的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量化评价更为少见。
2.2 定量评价的依据
本研究认为关于体操教学能力评价体构建的依据主要表现在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两个方面: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教育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实践理论主要涉及体操教师工作任务、体操运动特点、体操专修生教学能力培养实践的客观需求等方面。
2.2.1 理论依据
教育评价作为当代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其在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对参与教育活动的诸多对象进行评价, 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连续性的工作, 主要由确定教育评价目标、选则评价对象、建立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出评价结论等部分组成。教育评价之于教学能力, 就是对与影响教学能力信息进行全面的梳理, 并对其进行综合判定。教学能力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下位概念, 必须遵循评价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另外, 对教学能力培养有重要影响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 而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 没有绝对的成熟, 只有不断的提高。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就是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不是在从事职业后就马上形成得, 它需要一个充分量度前期积累, 该积累过程往往是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学习并尝试进行教学而获得。我们需要用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 继而为其日后更加自如地走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导引方向。
2.2.2 实践依据
体操教师的根本工作任务在于完成体育尤其是体操方面的教学工作,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 体操教师还需要担负体操科研、课外活动指导、学校体育训练、体操竞赛组织等工作, 诸多工作都需要体力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紧密结合。同时, 由于体操运动本身的特殊性, 使得体操教学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特点。体操动作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 而且有些体操动作优美舒展, 给学生以力和美的体验。在具有竞技性的部分体操教学内容中, 学生往往存在恐惧心理, 这不仅对培养学生克服意志品质有着良好的作用, 也是对于体操教师深层功效的客观反映。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体操教师所担负的责任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得担负责任, 促进体操教学能力不断可持续发展, 我们有必要做好体操教师培养的源头工作。建立该指标体系有益于体操专修生的成长和培养, 对其将来近向体育教师工作行业更好得胜任各项体育教学工作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务必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充分审视现有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标准基础上, 认真反思其在实践中存在的可取之处和出现的部分问题, 对体操教学能力评价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 进一步完善体操教学能力评价理论体系。
2.3 定量评价的原则
原则就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是完成某项活动所依据的准则。体操教学能力评价的原则是人们基与体操教学评价规律的认识, 是人们对体操教学能力评价理论反映和体操教学能力评价实践经验的总结, 更是指导和优化体操教学能力评价工作的重要保证。
2.3.1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原则与实用原则相结合就是在建立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过程中, 努力做到坚持科学评价的同时, 尽量考虑其实用性。科学性原则要求在评价过程中, 具备严谨的研究态度, 务须遵循教育评价研究规律, 使得评价目标、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符合教育评价原理。实用性原则是在评价方案的设计、制定、执行等过程中务必切实可行, 操作方便易于实施, 从评价工作实际需要出发不超出现有一般实施条件范围。评价方法的选择要通俗易懂、人性化操作, 建立的评价标准能够方便、有效、切实得运用到体操教学评价工作中, 发挥其评定应有实际的功效。
2.3.2 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原则
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性相结合就是充分考虑主体能动性, 使得建立的评价体系要契合实际教学能力, 又要面向其发展性教学能力, 即通过一定的教学积累实习可以达到的体操教学能力, 并务求准确和真实得反映其现有教学能力水平。同时, 以的教学能力作为研究评价对象, 是为了量化其段性教学素养的真实水平。客观性要求就是所选用的指标是经过专家评定、鉴定, 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在制定和筛选指标的进程中, 遵循统计学客观规律, 使得制定的各级各个评价指标标准基于客观现实和反映专家的认识。在制定指标体系的整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评价研究指标客观性原则, 达到更快得提高体操专修的实际教学能力的目标, 更好得发展和提高自我综合教能力, 从而适用社会发展的需求, 加快广大的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
2.3.3 代表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在评价研究过程中, 任何一个指标评价体系都不可能全部反映所要评价对象中所有内容, 更不可能将全部评价指标引入其内。同时,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有一定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构成指标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因而在研究该指标体系过程中要遵循代表性与层析性原则。代表性与层析性原则相结合原则就是在研究教学能力评价的准备工作中, 全面深入研究教学能力的有关内容, 在遵循全面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既而使得同级指标内概念清晰, 各级指标之间又具有明确的差异性。在指标的定义上力求措辞严密, 可以清晰明了得介绍区分度的尺度。同时, 各级各个指标在保持差异性的特点上, 又要体现整个指标体系是系统性和完备性的特点。
3 结论
(1) 体操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产量较大, 研究范围较广, 没有形成集中性趋势。
(2) 体操教学能力研究方法以定性评价研究为主, 定量研究评价成果较少, 综合性研究几乎没有见于纸端。
(3) 定性评价研究应该遵循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并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4 建议
(1) 学术界可以从不同视角对体操教学进行较为集中的研究, 容易形成高质量成果。
(2) 学术界在体操教学能力评价研究方法上, 可以平衡定性和定量研究。
(3) 遵循一定的原则, 深入挖掘体操教学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 并为体操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跃.体操教学能力系统培养的研究团[J].体育科学研究, 2002 (3) :51-52.
[2]吕万刚, 孙立海, 姚望.大中学校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7) :94-95.
[3]侯柏晨, 丛威.体操课微型模拟教学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00 (9) :52-54.
[4]李忠堂, 汪敏.在体育院系体操普修课中采用“升降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7) :967-969.
如何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篇8
“每讲一课, 只要抓住一个主题, 将它里外讲清楚, 便是有用, 便有可观, 杂驳而概略是不能显精彩的, 也不能解决问题。”———著名哲学家牟宗三
看过了太多热热闹闹的表演课, 人们越发怀念过去那些老教师、专家朴实的课堂: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老老实实教书, 扎扎实实抓基础。于是乎, 现在“一课一得, 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呼声越来越高, 践行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做到一课一得呢?听了石景章老师的一席话, 拜读了其著作《求真务实的教学火花》, 结合自己20 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有以下感悟———
一、吃透教材, 找准训练点
找准训练点, 正确确定一篇课文有效的微观目标———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它挑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对年段教学目标、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体系的全面了解, 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要求教师大胆取舍、狠心割爱, 不贪多, 不求全。那天我们研讨的课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白鹅》, 执教老师是我们四年级的一位年轻老师陈老师。陈老师将感悟“拟人、对比、反语和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写法作为训练重点。石老师认为陈老师的这节课, 语用训练太多, 课堂容量偏大, 建议将开篇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作为训练点———贬义褒用, 赞美式的总起句。将此做透, 并结合小练笔感悟此写法。因为贬义褒用的语言风格、总分的构段方式是本单元几篇课文共有的特点。
二、怎样找准训练点
1.善于揣摩编者的意图, 善于发现文本承载的绝妙语用之处, 正确把握学情。做到上述三点, 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 需要时间的沉淀, 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我平时在备每一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前, 会有五看:一看单元导语;二看全单元课文和后面几单元的课文;三看课文中学习伙伴的话语 (文中泡泡语) ;四看课后习题;五看“语文园地” (尤其是“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特别指出, “我的发现”就是我们不应忽视的单元语用训练点) 。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单元导语的目标之一:“……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13 课《白鹅》一文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刻画它的高傲;14 课《白公鹅》一文围绕“……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从白公鹅走路的慢条斯理、争抢浅水滩的霸道表现其十足的海军上将派头;15 课《猫》一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描述。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反语的表达效果, 说话和作文时加以运用。几篇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反语的幽默风趣是本组课文很好的语用训练点。教师若能紧扣这些训练点进行教学, 效果将大大高于预期。
又如五下的《桥》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将理解老汉的神态语言动作作为重点来讲, 而石景章老师却将环境描写作为训练点。因为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高大形象。我记得我教《穷人》一课时, 教学目标主要定为:感悟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 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五下学的《桥》这篇课文是如何描写环境的, 环境描写对烘托“老汉”形象所起的作用。这也是知识的迁移。
2.勤学习, 合理安排时间。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一课一得, 考验老师的智慧、业务水平。在20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很多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批改繁重的作业中, 没有更多地钻研教材, 没有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工夫, 颠倒了主次。因为没有吃透教材, 就不可能准确确立教学目标, 上课就会有极大的随意性, 教学效果差。其次, 现在很多教师, 尤其是中老年教师, 吃老本, 凭经验 (有时这经验还是过时的, 甚至是错误的) , 不关心, 不学习, 只是“埋头做事, 不抬头看路”, 不知道教育界现下到底在做些什么, 同行们在干些什么, 教学老一套, 教学效果差。
浅谈阅读教学中目标的确定 篇9
1. 目标预设——众里寻他千百度
语文的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每课时都有自己确定性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 必须是一个苦心经营的过程。
一方面, 设置教学目标要关注文本本身。下面, 我将以和初三学生分享的一堂阅读课《荷塘月色》为例, 谈谈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这篇文章是现代散文的名篇, 用词精当。在艺术手法上, 《荷塘月色》通过生动传神的比喻、拟人和大量的叠词的使用, 表现出“月色”特有的朦胧、令人神往的美。因此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上, 我设计为揣摩文章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 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荷塘月色》本是高中的课文, 表现情感较为复杂。有人说, 表现了作者对白色恐怖残酷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对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有人说是表现作者内心与“妻”咫尺天涯的感伤, 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现在要与初中生分享这篇文章, 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状态, 不能过于苛求。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设计上, 我只要求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淡淡喜悦、忧伤之情, 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说:“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论教,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子”, 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 不断发展新能力, 不断丰富情感。
2. 目标生成——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说, 目标预设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苦心经营过程, 那么目标生成就是“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偶然相遇过程。每一堂课, 教师除预设目标之外, 还要在课堂上因势利导, 恰当地调整或变通教案, 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荷塘月色》的阅读过程中, 我请学生朗读自己最有体会的句子。有一位学生提到:“老师啊, 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一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 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显然, 这超出了我的预设。于是, 我让其他学生认真思考, 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学生说道:“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 也指速度很快, 是‘一丝的颤动’, 稍不注意, 就闪过去了。所以, ‘像闪电一般’。”话音刚落, 质疑的学生立刻认同地点点头。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不但有效地解决了课堂疑问, 还加深了学生在和文本对话过程中对字词的理解。
3. 两者结合——本色课堂, 和谐共赢
目前, 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弊端, 就是学生常常被教师预设的教案驱赶着, 老师和学生眼里只有终点, 完全忽视了时间跑道上的风景。这样, 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究其原因是教师眼里只有预设的目标, 没有课堂上生成的目标。
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他们真正在属于自己的课堂里自由解读。通过自由对话, 将原本确定的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的不确定教学目标结合, 由此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和活力, 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必须回归本色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知识系统得到完善, 思想得到升华。与此同时, 教师将带回来的是心得、启发, 而不是没有生命力的死教案。通过将确定性教学目标和不确定教学目标相结合, 实现教师和学生和谐共赢。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 在教学中, 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 才能带给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初中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技巧 篇10
一、研读课标,层层分解
教学目标体系一般包括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前面三种目标的具体化。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逻辑线索进行。具体来说,通过研读课标,熟悉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使课时教学目标都指向阶段目标和课程总目标,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朝着课程总目标的方向前进,每节课达成的目标累积起来最终促成课程总目标的实现。研读课标,层层分解,可以让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有微观考量又有宏观观照。图1是一个从课程总目标出发确定《生物的分类》课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案例,倒置的三角形形象地阐述了课程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相互关系。
二、立足教材,挖掘功能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确定教学目标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一是对教材进行纵向分析比较。即将教材内容置于学科知识体系中考量,通过对与之相关的前后教学内容的比较,理清教材内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把握核心知识和教学重点,明确教材内容的本质特性和价值取向,形成教学目标。二是对教材进行横向分析比较。即围绕某一主题的教材内容,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从知识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逻辑结构等方面进行一番比较,在比较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目标。三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遴选出最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提炼出最有价值、最有生长力的教学目标。如牛津版初中科学《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一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就经历了上述教材分析和功能挖掘等过程,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2.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粒子间隙大小的不同。
3.通过分组实验,体验“证据支持假说”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习得观察、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同时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以及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基于学情,难易适中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还离不开学情分析,否则,教师编制的教学目标就可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后续的课堂教学也会无法进行。学情分析要求教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寻找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师可以通过专项前测、课前“聊天”、作业批改等途径获知学生的真实起点状况。二是分析学生必须知道什么,确定教学的假设起点。确定教学的假设起点,最简单的方法是“逆推思维”,即从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出发反复设问:“学生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先具备哪些知识、技能”,一步一步揭示出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基于学情,设计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如牛津版初中科学《蒸发与蒸腾》课时“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由于本课核心内容是“设计并实施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探究实验”,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设计过“种子发芽”、“分辩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等简单实验,但真正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完整的探究活动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通过设计并实施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探究实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初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
四、三位一体,目标分层
新课程改革提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但是,三维目标并不是三种目标,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不可或缺。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因此,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可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追求融合式分述。如牛津版初中科学《细胞的结构》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通过小组合作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初步学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2.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用绘图的方法记录现象,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体会绘图方法记录现象的简洁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三维目标时,不必硬性强调“齐头并重”,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属性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所侧重,也就是说在考虑目标全面性的同时,更要注重目标的可行性,否则,精心设计出的全面完整的教学目标常常难以落实。
分层是指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一般可将教学目标分成三层:发展目标,适合A层学生,要求学生除了达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外,在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继续拓展和提升;中层目标,适合B层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课标要求,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有明显进步,争取达到优秀;基础目标,适合C层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当堂课所授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向灵活运用方面努力。
五、准确定位,表述清晰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表现四个要素。从根本上讲,教学目标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不应是教师,而应是学生。许多教师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和“培养学生……”等方式叙写教学目标,如“使学生初步学会测密度的方法”等,这样表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需要去掉“使学生”,将目标定位为“初步学会测密度的方法”等。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根据目标领域的不同和认知水平的分类,从相应的表达词中选择,如牛津版初中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领域尝试水平的行为动词有:找出、比较、分类和归纳等。这样教学目标才是具体、明确、可观察和测量的,才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表述不要过于繁琐,更不能变成令人厌烦的文字游戏,要遵循语句简单性、语义简单性、语用简单性三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洞察学情,这三者均是为了“确定教学目标”,它们之间没有孰先孰后之分。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能够对众多的教学目标进行取舍,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核心目标,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述。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能引领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最终使学生发生预期的变化,实现发展。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更需要专业实践能力的支撑。
怎样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篇11
目标1:理解并能分析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五人)
目标2: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一人)
目标3:能抓住故事线索, 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二人)
目标4:了解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一人)
目标5: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夸张的作用, 培养想象力。 (一人)
目标6:认识本文讽刺假丑恶的思想意义。 (一人)
目标7: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 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 (二人)
目标8:合作探究故事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 (一人)
目标9: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 敢于说真话。 (一人)
目标10:能初步分析皇帝被骗的原因并体会现实意义。 (一人)
目标11: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 树立敢讲真话的勇气。 (一人)
目标12: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一人)
综观上述12个目标, 只有目标一被五位老师同时选中, 目标三、目标七各有两位老师选中, 其余虽也有相似点, 但毕竟不同, 大多都是孤军奋战。
应该说, 这12条目标都是由文章内容派生出来的, 每一条的确定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但在两三节语文课堂上达成所有目标是不可能的, 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此, 面面俱到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忌讳。那么, 究竟怎样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点抓起:
1. 抓体裁。
体裁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 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和特点。因此,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体裁知识后再去学习课文, 有助于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 进而登堂入室。关于童话, 学生在小学甚至学龄前就已经接触过不少, 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初中后, 《皇帝的新装》作为本学段的第一篇童话, 应该适当向学生讲一些理论知识, 以便于孩子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比如什么是童话, 童话都有那些特点等。因此, 目标一的确定是非常必要的。而到本单元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则应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当然, 也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涉及体裁, 有些体裁很常见, 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学生已经反复接触过, 只选典型的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2. 抓典型。
典型是指一篇课文的独到之处, 有特色的地方。《皇帝的新装》课文较长,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 不容易一下子将脉络理清。因此, 应该引导他们“抓住故事线索, 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进而培养他们“把长文读短, 把厚书读薄”的能力。所以说, 目标三的确定也是非常必要的。与之相比, 目标七“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则相对欠妥。童话与小说有所不同, 后者更注重人物刻画, 所以, 这一目标还是放到有关的小说中去达成比较合适。
无独有偶, 有一次听课时, 发现有的老师将“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为《三峡》的教学目标, 心中颇不以为然。《三峡》选自《水经注》, 是为《水经》作注的, 原则上应该客观地进行描写和记载。虽然作者叙述生动, 文笔绚烂, 但搀杂个人感情成分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 “情景交融”的手法, 在本文不能算是典型的, 不宜定为教学目标。而《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则都可以看成“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3. 现时意义。
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教什么样的课, 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尤其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 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时时、事事站到“育人”的高度去进行教学。尽管在现在的语文教坛上, 不少人在反对“把语文课上成物理课、化学课、思想品德课……”要求“还语文的本来面目”。但笔者以为课文的文本意义一定要挖掘出来, 不管它是物理、还是化学、还是思想品德。惟其如此, 才不失语文的“人文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够只交给“思想品德”课, 具体到《皇帝的新装》这一课, 就完全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就“讲真话”发表意见:什么样的真话应该说, 而且要敢于说;什么时候则要讲一些“善意的谎言”、“美丽的谎言”。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法去解决生活难题。因此, 目标十一因为有“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在前而比较客观, 目标九则显得有点失真、矫情。
【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06-27
如何物理课确定教学目标05-23
教学模式的确定05-31
文本教学价值的确定07-30
城市房屋拆迁法规确定的原则08-19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08-23
确定发展目标的教案05-24
资本确定原则论文09-03
《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09-29
确定起跑教学反思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