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精选12篇)
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1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
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 使得劳动力市场对所需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逐步提高。时代的发展要求从业者必须学会继续学习,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才能适应工作岗位或岗位迁移。为此, 高职理论课程教学在传授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 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数学课程和其它经典基础课程一样, 具有知识结构严谨, 逻辑性强, 应用广泛的特点, 非常适合承担这项教育任务。
《高等数学》课程是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一元微积分及其应用、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通过课程的学习, 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运算方法;另一方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回顾
从2004年起,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本着“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对高职数学课程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 构建必需基础, 提供发展平台
微积分是在描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问题时采用的最准确、最简洁的语言, 同时也是处理这些问题最强有力的工具, 对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锻炼与培养作用。我院为确保高职学生学习“必需的数学”, 以微积分为主, 构建了适合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的的数学课程教学平台。如面向文科学生开设了64学时的《微积分》;面向职高、自主单招和工学结合专业的工科学生开设了64学时的《高等数学I》;面向其它工科专业学生开设了128学时的《高等数学I》和《高等数学II》;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专门开设了48学时的《线性代数》和48学时的《离散数学》。此外, 为满足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需要, 我院开设公共选修课《数学建模》,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数学竞赛, 取得较好成绩。例如, 在2008年的江苏省第九届非理科高等数学竞赛中, 取得获奖人数全省第三、二等奖获奖人数第三、三等奖获奖人数第一的成绩。在2008年的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中, 有3个队获国家二等奖, 3个队获省级一等奖。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 展示了我院注重创新教育的成果和高职学生优良的精神风貌。
2. 以应用为目的,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 我们以“应用为目的”, 通过典型例子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经历基础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 强调抽象概念的实际背景;同时将一些核心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让学生不仅仅要学数学, 更要学会用数学;教学中着重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原理与方法思考、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例如, 讲导数概念及应用时, 着重介绍其描述非均匀变化量的瞬时变化率的实质;讲定积分概念及应用时, 以介绍微元法的思想为主, 让学生真正掌握用这一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基本技能训练时, 我们降低对繁杂运算的要求, 淡化运算技巧训练, 通过习题课和编写《数学练习试卷》, 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参与度, 着重使学生掌握通性通法。
3. 重视过程评价, 规范教学要求
我院将《微积分》和《高等数学I》统一定为考试课程, 学生学期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 (占70%) , 平时成绩 (出勤、作业、单元测试) 为辅 (占30%) ;《高等数学II》全院统一为考查课程, 以平时成绩 (出勤、作业、阶段测试) 为主 (占100%) 。在课程考核中, 实行考教分离, 对同一门课程实现了四统一:统一教学基本要求、统一授课计划、统一安排辅导答疑、统一考试。通过考教分离, 有效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保证了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目前, 我院的数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以连续量 (微积分) 为主, 数学基础知识中缺少离散量 (线性代数) 和随机量 (概率统计) 等内容, 另外教学内容以微积分为主, 内容单一, 缺少工程中常用数学方法介绍 (数学物理方法、数值计算方法、最优化方法、应用统计方法和数学建模等) , 不能满足专业需要;二是教学方法上, 课堂信息量少, 讲得过细,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三是考试内容与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9年起我院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新一轮立项建设, 着重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 重组课程内容, 满足专业需要
在现有课时不变的前提下, 我们对原开设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将面向文科学生的《微积分》和面向职高、自主单招和工学结合专业的工科学生的《高等数学I》整合为《高等数学》, 以介绍数学基础知识为主, 将一元微积分及应用等内容压缩至48学时, 另16学时开设线性代数简介和概率统计初步。对普通工科类专业的数学课程, 课程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选学部分, 我们将《高等数学I》作为基础部分, 内容仍为一元微积分及应用, 同时增加2学时的数学实验;《高等数学II》为选学部分, 在原有微分方程、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二元函数微积分、级数等内容基础上, 增加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拉普拉斯变换、数值计算、数学建模等章节内容, 数学建模为必选, 其它内容按机械大类、机电大类、经管大类和信息大类等4个大类专业进行选学, 计算机专业另外开设32学时的《线性代数》。
2. 引入多媒体教学, 开设数学建模课
多媒体教学具有课堂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优势, 但对数学这门具有抽象性和严密推理性特点的课程来讲, 它只能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过去受制于学校教学条件限制和课件制作等原因, 多媒体教学未能很好推广。借助课程建设, 我们将积极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特点, 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上辅助几何直观与实物形象的显示、某些动态过程的演示、辅助繁琐计算过程和表达式的表述等作用, 使多媒体与传统的黑板书写两种方式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 发挥各自的优点。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实际问题, 建立相关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证明,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兴趣和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我院将在公共选修数学建模课的基础上, 在部分专业开设数学建模必选课, 使更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折及解决实际问题。另外, 我们还将开设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数学实验课, 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数学软件, 提高他们使用数学软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改变考核形式,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 使考试既能反映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 又能真实地衡量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素养和能力的高低, 我们将在《高等数学Ⅱ》课程考核中尝试通过结合专业的大型作业等形式, 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数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与考核变得更科学、合理。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马知恩.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五十年[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 .
[2]高建.提高“微积分”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 .
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2
论文关键词:高职数学 课程改革 方案措施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幸得到各类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使得“精英教育”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随之出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等现象,给高职教学带来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高职数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具体的高职数学改革方案,并且对改革具体措施提出几点要求,同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一、高职数学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1)学生本身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经过全国统一高考选拔后,中学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绝大部分被录入国家普通本科专业中继续深造,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多为高考中考分较低的毕业生,甚至还有少部分为高中未毕业或初中毕业生,其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数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在中学数学中反复学习的失败,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和负面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2)高职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缺少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吸引力。传统的高等数学重视数学的推理和演绎、定理的严格论证,这对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高职类数学有别于“学科类”教育,其是以应用为主,强调的是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2.高职教师教学现状
(1)高职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均有所下降。随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就业前的培训上,公共课的课时大大减少,其中包括了各类数学课,有的专业甚至撤销了数学课的开设,由此给师生造成了数学不再重要、可学可不学的错觉,数学老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无形中因受到打击而下降,从而也自然影响了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2)“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恐惧。这种教育模式,对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讲,无疑更加剧了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由于被动式的接受根本就失去了自己对数学的认识,教师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作业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不能做到及时为学生解惑,教学效果不佳。
3.我院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情况
通过对兄弟院校的调研,课程组老师的反复研讨,我院高职课程改革分为四个阶段:模块压缩型、模块组合型、模块案例一体化和专业基础综合型。我们认为,级、级属于第一阶段,2008级、级属于第二阶段,级开始属于第三阶段。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发展,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数学课程在我院各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因此,从2009级开始,我们把全院高职数学课程按工程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分为《工科数学》和《经济数学》两门课程。8月,编写并出版了辅助教材《高等数学练习册》;4月,《工科数学》作为院级精品课程开始立项建设;208月,编写并出版了教材《工科数学》(上、下册);5月,举办了首届学院数学建模竞赛。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2010级教学大纲比以往的教学大纲,从理念、内容、格式上都有较大的改进。
二、高职数学教学具体的改革措施
1.高职数学教育思想的转变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高职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学校提出的“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我们认为,高职数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数学教育应该有很大的区别,不需过多强调数学理论,而应将其定位为数学基础学习,强调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各类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开放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领悟能力。
本课程的特点是思维性强,与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联系较多,教学中应注重由案例启发引入相关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并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思想本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避免学生生搬硬套。要注重各教学环节的有机联系,采用启发、讲解、演示、实验、练习、讨论、答疑、小组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学习数学与学习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是获取进一步学习机会的关键。同时通过数学应用环节,有效地解决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难以调动的状况。
2.按照专业特点,整合数学教学内容
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要求的多样性,要使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就要重新科学地审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对数学知识应用的理解,构建模块化教学模式,既体现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工具的特点,又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为此数学教师在正式备课前,应多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了解,确定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再将知识点模块化,这样,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不同模块的数学内容,使得数学课的专业目的性大大增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模块的设置中,我们针对专业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缩小数学与专业的距离,模块、案例均从专业中提炼,做到“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强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突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应用背景,着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学不能用”的现象的发生;选取内容精练、准确、实用,尽量做到科学性、应用性以及趣味性完美的.统一。
我院的《工科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级模块,一级模块分为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两部分,一级模块下又有二级模块,再按知识点分为若干三级模块。目前,课程内容分两学期讲授,每学期72学时。
3.寻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2)“三讲一练”,即按照数学教学规律,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采取“四动循环”的教学模式,即专业案例驱动、数学思想带动、讲练实验生动、建模应用活动,建模应用又形成新的专业案例,周而复始。
(4)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依靠教师的“教会”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己“学会”,最后成为“会学”的成功者,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
(5)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贯穿高职数学的教学中。数学建模进行数学教育的思想方法是:从若干实际问题出发――发现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或论证。
(6)增加学生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它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7)给学生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改变以往仅布置数学课本习题的做法,增加学生对数学思想或概念的理解论述,通过数学建模中的题型,考验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等,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考验学生不同方面的数学素养,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4.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大胆整合数学课程
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但是课程评价标准是因专业而设置,而且一经建立,势必促使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因为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此外,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同样应有所针对性,以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我院“工科数学”目前使用自编教材《工科数学》(上、下册),本书是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编写的,反映了当前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数学课程设置的教学理念。全书采用案例驱动方式,突出数学思想传授,淡化理论推导,增加数学实验,注重实际应用,面向专业需求。教材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5.全面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的考试不是选拔人才,而是为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不可能全面评价出这种质量,因此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考试可采用笔试、小论文、数学实验、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综合评定。
我院的考核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考核(占30%)以平时学习情况为主,包括平时作业、随堂测试、上课出勤率等;期末考试(占70%)采取闭卷统考的方式,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以后逐步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把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能力纳入考试内容。
6.优化高职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一要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教学理念新、责任心强、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二要优化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结构,不仅要熟悉专业教学目标,还要了解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更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只有发展的教师才有发展的学生,作为数学教师,教育思想、理念都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
我院采用的学生评教、进行问卷调查和开座谈会的方法,既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规定教师之间必须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三、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1.以课程资源建设为契机,抓紧案例库的建设
加强专业针对性,服务专业,与专业课程教师密切合作,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以课程考核改革为动力,逐步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增加能力考核部分,逐步加大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
2.以教学改革为龙头,逐步增大数学实验课的比例
通过案例教学和数学实验,将理论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既会动脑更会动手的能力。与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相衔接,落实因材施教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大量地借助数表、图形、动画等巧妙地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直观的形式表达,用实例和示例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本,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一方面聘请专业教师讲课,另一方面加强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进修,逐步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不断加深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以及提高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要成功地实施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做好数学与高职各专业紧密结合,达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对我们高职数学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数学教师不仅要提高数学素养,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人格魅力,而且需要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熟悉各专业学科的基本结构,制订不同专业所需的数学教学模块,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还需要数学教师能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只有做到了这些,高职数学的教学质量才有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广全.关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31.
[2]王莉华,孙晓晔.构建模块化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5):61-62.
[3]殷堰工.试谈信息化进程中的数学教师专业素养[j].江苏教育,2009,(9):8-11.
[4]王喜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5]周玮,顾晓夏.高职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5):41-43.
[6]徐洁,程娟.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思考 篇3
一、数学教学中要体现“生活教育”
教育即生活。如上轴对称图形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让学生折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说出多种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产生求知欲。如上圆的定义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不能做成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引导思考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使车轮能滚动前进,并且前进时不会忽高忽低,并引出圆的定义。这样让你的教学联系生活,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评论者、欣赏者、顾问、朋友等多种角色。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重视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即有“捕鱼”的本领,有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的品质。我认为教师本人也需要有成长记录,如教学心得、教学反思、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教学的精典,失败的教训等等。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三、数学教学要体现“教学做合一”
我国的素质教育虽已进行多年,但教师、学生都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的发展急切需要探究教学来推进。我认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做。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如学习了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后,可让学生计算经济问题。
例如,有一批电脑,原销售价格为每台8000元,在甲、乙两家家电商场均有销售。甲市场的促销方法是:买一台的单价为7800元,买两台的单价为7600元,依此类推,每多买一台单价再减少200元,但每台单价不能低于4400元;乙商场一律按原价打七五折销售。某校需购买一批此型号的电脑,请同学们帮学校算算,去哪家商场购买节约开支?
讨论体育比赛研究,以及其他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存贷款利息计算,有奖销售市场销售问题等。你的教,要让学生有进步或发展,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四、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学习中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说、多思,把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教育要均衡发展。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让你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处,奇思妙想之处,创造力培养之处。
例如,一个钢筋三角架在边长分别是20厘米,50厘米,60厘米,现在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且有长为30厘米和50厘米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同的截活有几种?本题用了分类讨论思想和相似三角形知识。对于实践性作业,创造性习题,在寒暑假、双休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造力。
五、理解学生的苦衷,进行“爱”的教育
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把其所有的希望压在孩子的肩膀上,沉重的希望挤占了孩子所有的自由时间与空间以及青春期的苦恼……你体谅学生,爱你的学生,你就会尽力想一些办法,让学生爱读书,巧读书。爱是教育的前提,每一个教师都有爱,尤其对后进生倾注更多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调皮、不守纪律、不爱学习的学生,被安排坐在一个特殊的角落——前门靠墙的地方。后来来了一位教数学的新老师,他仿佛特别喜爱这个坐在角落的孩子,出去进来都会伸手摸摸孩子的头。孩子开始喜欢数学老师,每天都渴望他来上课,成绩自然一天天好起来。许多年过去了,这孩子已是一位有成就的数学家,说起当年的老师他依然泪光闪闪,饱含深情:“他是我的太阳,他让我的前方一片光亮。”由此可见,师爱,对一个孩子来说多么重要。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凭着你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在和谐、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必然会“教得有趣,学得愉快。”
六、改进方法,吸引学生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响。”
在课堂上我们要注重结合实际和学生的心理,作出一些恰当的调整,要用一套完整有效的适合自己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方法。教好学生,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互动,简单些的问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
让学生学会将几个问题归纳成一个问题去记忆。例:记忆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时,可归纳为:“一直线具备:过圆心、垂直于弦、平分弦(非直径)、平分弦所对劣弧、平分弦所对优弧五个性质中任意两个时,则其余三个结论成立。”这样就把一个定理、多个推论全记住了。
根据遗忘曲线,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里,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期,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发展是“先快后慢”。
因此要注意及时巩固知识。还可让学生学会用数形记忆、形象记忆等等多种记忆方法。当然,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增进学习效果。
浅谈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4
一、正确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这两句口号, 我们喊了许多年, 至今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质疑:教师和学生一个是“主导”, 一个是“主体”, 究竟谁更重要?到底怎么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其实,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误解了这两句话。这里的“主导”和“主体”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1.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 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在这对矛盾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决定着班级风气的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是“主导”。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加强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反思, 要形成这样的常规思维模式:当我们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时, 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在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
2.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 学生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主角, 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同样需要形成这样的常规思维模式: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 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地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
二、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里所讲的知识是一个扩大了的概念, 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概念;二是原理, 即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策略, 指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展示知识的全过程, 除了要搞清楚知识本身 (回答:我是谁?) 外, 还要提示知识的形成 (回答:我从哪里来?) 和知识的应用 (回答:我到哪里去?)
知识教学要力求深入浅出。要做到深入浅出, 必须贯彻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联系旧知, 联系生活。如讲授三角形三条主要线段时可从回忆两线垂直、线段中点、角平分线, 通过它们的判定、画法、表示来讲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判定、画法、表示, 就会清晰自然, 学生没有恐惧感。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功夫就在于能用很浅近的方式揭示较深奥的内容。他们往往都能很巧妙地在新旧知识之间, 在知识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贯通的桥梁。
知识是暂时的、变化的、零碎的,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是持久的, 影响学生终身的。在课堂教学中, 要将学养知生学识求生作知学为的习一过的个程兴中趣载, , 体, 须激教有发意学师在识生引地自导培主浅形探成正确的价索的欲望, 值观增强, 真学正生将的“自教信书心”, 谈的目的在于育人的过程变为“育。人”的过程, 教书数
三、有效地向课外扩展学
课而课外学堂习的空间是无限的的时间和空间是有。我们限的, ●课学习作要树立为一个示例“大教育”, 的积极地观念, 向课外将课堂徐爱程于课外扩展, 。真正做到让学生课堂教学如何向课外“功”扩展形成?丽的1我认为.维护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兴教把学生在课堂上趣是最好的老师”培, 养起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学驱动”延续到的方式课外去, , 使这种兴趣得以巩并不断地用“任务改固和升华很的教迷学恋一这。定门如果学生在课是学成科功的的学。习, 那么教师余时间仍革
2. 训练坚定的毅力。
学习的过程并不全是轻松愉快的, 学习中有困难, 也有挫折, 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坚定的意志, 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 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显著特点是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课外学习的广阔空间、灵活的时间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题, 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自主总结学习成果。这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 布置探究性实践作业。
布置探究性实践作业主要指通过学生创造性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的作业。如:学习了函数后可结合矩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让学生为自己房间“铺地板”, 教师提供一些素材, 如:地板的种类、长度、每平方米的价格及铺设每平方米的价格, 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方案, 让他们选出最合理、最经济、最美观的一种, 教师再给予点评, 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5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经过一段的教学改革学习与尝试,我感觉收获的东西很多,不仅仅是更好的教学效果,更高的教学效率,更可贵的是我在自己以及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心得体会。
一、任何改革尝试都不会是立竿见影的。
一段时间以来,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象我一样感到了严重的不适应,甚至出现不少抱怨。但我想,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学生长期以来,已经适应了那种“饭来张口”的接受方式,多少年的心理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我们教师何尝不是觉得以往的模式更加得心应手呢?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要改变的是多年的习惯,这种改变一定程度是说是痛苦的。但我们想,如果仍然停留在按部就班的轻松上,我们会有进步吗?改革如果总是那么轻而易举,恐怕这改革也就没有多大到意义了。
二、“先学后教”的理念是先进的、是科学的,这一点不要怀疑。
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新课改时,我们在操作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的,但是不能把问题归咎于这个理念。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学习方式的要求上,都在证明着,学而后教是正确的。我们要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我们更要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而不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探究学习,他们永远停留在接受型的模式上,何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呢?对一头牛“不会耕地怎么下田”与“不下田怎么会耕地”的争论恐怕早就有了答案了。
三、任何程式化的东西总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要推行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单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细致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范和条文,这是能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前提。但是,我们这样去想,有哪一个模式化的条文可以解决所以问题呢?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环境、自身的因素等等问题,产生许多困惑,遇到许多难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成的教学规范不可能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完全受制于这样那样的条文,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着巨大差异性的人。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灵活把握这种模式,甚至制定适合自己的学案设计方式,课堂操作模式,只要体现这种课改的核心理念就可以了。
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是解决当前矛盾的主要途径。
作为一次大的教学改革尝试,不要期待一帆风顺。对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矛盾,应该采取点滴积累、分层分步解决的办法,理顺一个关系,再处理下一个关系。我们面对的象一团乱麻一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有什么“快刀”去斩,而应该去用耐心与细心一点一滴地去梳理,最终一定会在循循序渐进中取得新课改的全面胜利。
五、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利大于弊的,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又要发挥好集体意识的正面价值。
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上,我们遇到的问题依然很多,集中体现在效率低下、“合而不作”、“优进差退”等方面。甚至一些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也产生这样那样的反面看法。一方面,我们也是一种尝试,是面对的新事物,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这样的合作是一定有各种阻碍的。但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那种比较迫切的成功渴望依然是我们最好的资源,只要逐步培养并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沮丧之后,自觉地为小组而负责,我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的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本人从去年开始在数学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尝试,现就这一年的体会,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其实,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4.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5.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学习的点滴体会
五马乡中心学校
白崇奎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改变延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实有一定地难度。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改变是不行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结合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我谈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车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尽可能是因为规律是有层次性的)。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为了使活动能以顺利进行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新课程不但对老师来说比较陌生,对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新课程新理念,理念不同了,观念也不同了,教师教的方式不同了,学生学的方式也应不同。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我们知道,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在新课程中把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又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高标准,而课程标准则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显然课程标准更具有合理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这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有余力和对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胆的去探索更深奥的数学知识,而教师不能限制学生学习数学的范围。那么在新课程中也就没有传统教学中所谓的“超纲”之说了。就这一点来说,教师在备课中制定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应该考虑到这节课要求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目标甚至更高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留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大胆地去探索。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学中称教科书是教学大纲地具体化,是根据教学大纲阐述学科内容地教学用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地依据。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上地内容和范围保质保量地进行授课。在新课程中将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地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你也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总之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专家所说:“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地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传统教学让人感觉是在“教教材”,而新课程是让教师“用教材去教数学”。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我的做法是:
一、感“亲”。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境由心造”。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是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甚至是爱好的事情,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种亲切感,能唤起心灵的认同,激发学习的愉快感,知识也自然地能够接受。如对于课本中那些过时的、乏味的例子可以改变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成学生身边的或所熟悉的问题,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让学生“乐学”,这样传授知识就会容易的多。
二、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问题,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的心理情境的产生也就不同。那么就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如“鸡兔同笼”。
三、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问题设计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一堂课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化解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得以解决。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是每位教师课前都应考虑的问题。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兼顾学习好、中、差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堂课中都有所学、有所获。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调节分步设置的间距,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保持一致。
四、运用变式再置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我得到启示:“要他学”远不及“我要学”所达到的效果。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新颖性,是数学教学缺乏生机的一个直接而又重要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去组合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我们应让学生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重复的最好办法是演变和变式。例:对于重要的问题,重点的知识,讲一遍,练一遍是不够的,还要一个巩固练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新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识别出新情境下的问题模式,识别出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注意一种误区即
“题海战术”,用增加练习的次数来代替数学变式的训练。
五、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例《二次函数》一章中有一题:已知:二次函数y=ax+bx+c图象过点A(0,a),B(1,-2),且最值为-3求证: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2。这是一道常见的代数证明题。现改变问题情境:若矩形框中的条件被墨水污染无法辨认,问:(1)根据现有信息,你能否求出题目中二次函数解析式?若能,写出求解过程;若不能,说明理由。(2)请你根据已有信息,在原题的横线内,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把原题补充完整。
解:(1)∵二次函数y=ax+bx+c图象过点A(0,a),B(1,-2),∴
又∵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2
∴
=2
解方程组
得
∴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x-4x+1
(2)可供补充的条件有(选其一即可)①满足函数解析式的任一点的坐标;②a=1或b=-4或c=1;③顶点坐标为(2,-3);④b-4ac=12;⑤与y轴交点坐标为(0,1);⑥与x轴交点坐标为(2-,0)或(2+,0)等等。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协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思维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随着留守学生的增多,即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用昨天了解的学生的问题代替对今天新学生的了解。生活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调查研究必须不断进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可以由他们自己从读书中、从讨论中和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解决。教师所要关注的,要重点点拨、讲解或演示、指导是那些带有普遍性且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为了减少新情境下的问题,对原问题结论的反思性思考是问题解决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回顾,发现在对原问题解决中,自己还有意外的收获,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全知识结构,完善数学思维。
谈数学课程教学的优化 篇6
关键词:数学 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71-01
下面就优化搞好数学课堂教学作些探讨。
1 需要教师辛勤地耕耘
要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必须重新对备课进行再认识,更新传统的旧观念。长期以来,我们数学的备课,注重了教学目的,重点难度的确定,程序如何?字迹工整否?往往忽视了备教学方法,从教案上只能看到几步程序,教科书的局部再现,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意见,非常肤浅,千篇一律。字迹工整者被视为优秀教案。
我认为备课应该有层次的思考,教案应打破传统的程序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1 理解分析,再创造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自己对知识掌握得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如何教会学生,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要不断地学习,积极地探索,要认真钻研教材,有引伸、有提高、有创造。例如讲二次根式概念时,出一个这样的题,a为何值时, 有意义?问题就深了一层。又如解无理方程,讲完了例题,马上让学生解方程+2=0,多数学生立即用移项、两边平方去掉根号法,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因为不检验而得出错误的结果。通过讨论,学生会找到直接判断的好方法,这些备课时教者应设计出来,即有引伸、有创造、有提高。
1.2 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思考的少,思考不深,所以课上走了不少弯路,事倍功半,我想选择教学方法就像带领学生登山走那个道一样,选择好了,顺利到达山顶,否则极困难甚至半途而废。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遵循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初中数学很多知识都能由教室指导学生自学来完成。
1.3 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备课时,要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设计一些问题,即人为地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使问题在争辩中自我解决,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解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总忘记检验,其实质是不理解其意义。所以我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检验?(2)为什么会产生增根?令学生讨论,效果比较好。另外在对例题、习题的讲解中,要注重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2 要教师挥洒自如、启发点拨
充分备课,你成功了一半,充分的备课,使你心中有数,信心十足,充分的备课使你必能驾驶好课堂,丹课上的实践发挥更重要。我认为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2.1 创设宽松的课堂
我们教师不能板着面孔,高高在上,好像逼着学生学习的样子。要和学生平等相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觉得学习是愉快的事情,让“会学了”、“学会了”、“会用了”伴随着他们一步步成长。
2.2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通过在问题的情境中被激发,例如:在讲完因式分解后,我让学生对多项式(a2+b2-1)2-4a2b2进行因式分解,通过讨论、讲评,使学生增强了综合运用因式分解的能力,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新颖性。例如:用温度计引入数轴的概念,用电影票理解坐标平面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总之要千方百计地创设学习的最佳情境。
2.3 充分运用启发性,恰当安排伏笔:
课堂上,启发性运用的最普遍,但往往是随意的,有时的启发显得无力。如何有效地启发呢?我认为应该有目的、分层次去启发。充分运用启发式能够创造良好的思想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恰当地安排“伏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使学生的思维有连续性,有利于突破难点。
2.4 因材施教,各有所取
课堂中组织教学,对新知识的启发和指导,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尤其是对差生不能理解更要斟酌。我认为课堂练习这一重要环节更不能“吃大锅饭”,若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都练同样的题,尖子生不解渴,差生会失去信心。所以教师要有準备地选择练习题,有梯度地指给学生,是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另外练习时,不能放过对差生的适时辅导,避免两极分化。
3 运用情感因素进行多样化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3.1 情感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摒弃所谓的教师“尊严”,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学生灵感的激发场所。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思和观点。教师应发挥“集思广益,智力互激”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者、朋友。教师处处显示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学民主、情感共振。学生回答或提出问题时,教师必须用鼓励、肯定、表扬、探讨等口气给予互动。课堂教学中,处处渗透着教师的热情和鼓励,当好向导,角色的定位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从而真正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3.2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到练习题以及思考题所选用的素材都应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且具有趣味性、富有挑战性,只有这样的精妙设计,才使课堂教学内容不再空洞、枯燥,而是有趣味性,拉近了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时,先从生活中的旋转、平移说起:有的说乘坐电梯、荡秋千、旋转木马等,学生兴奋异常,思维活跃,实现了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提高了对问题的整体认识水平。老师借机切入正题,总结出旋转、平移的概念、特征、性质。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感到易学,更能刺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3.3 活动化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真正体现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时,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或小木条、图钉,自己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自主探索,然后小组讨论;然后对全班对各种方法进行归纳,教师点评,总结;最后在应用知识中得到巩固、提高。
总之,注重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与合理安排,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学习,推动学生由苦学、厌学向乐学、愿学转变,这将成为我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好途径。
新数学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篇7
一、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数学的发展
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 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 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数学的发展。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 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 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 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 明白真假、善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 从而学会做人、做事。学生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 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 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二、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 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从学习品质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 相对的是“被动学习”“他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 在学习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l.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自我确定。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从不会确定目标到能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习方法自我选择: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 比如, 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喜欢独立思考, 而有的学生则更喜欢与人交流。前者表现出一种独立性的风格, 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依存性。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认识的发展。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应该强求一律。因此教师设计出适合所有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 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由老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这种自我反馈是教师无法替代的。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 并最终走向社会, 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 对他们的现在和将来都是极其重要的。
如课例中通过对解决饮水问题的探讨, 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深入感悟, 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了解人不但活着, 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 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使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如教师以市民饮水的质量为背景, 引发新建水电站的设想为线索, 为使造价最低, 要在A、B、C之间建水电站, 使三点之间的距离最短, 开拓学生的社会视野, 让学生从课堂的书本中走向社会, 体会数学的社会价值。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8
1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 目前高职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面临着诸多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 高职院校采取“宽进”的方式吸引学生入学, 这就导致其生源多样化、多层次化、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另外, 又在盲目的专业能力至上的思想影响下, 高等数学未受到学生和管理者的重视。从高等数学教学内部环境来看, 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内容多, 教学时数少, 教材不适用等因素带来的困难。虽然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在教材的内容上, 开始注重与专业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 也已经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考核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 但是还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改革。
1.1 教材不适用
目前高职高数教材, 大部分只是在原来大学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删减, 降低了其理论性却未增加其实用性, 整体偏难;而且, 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里, 不同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都使得高职教育缺乏特色。专业不同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不同, 所以适用教材的缺乏严重阻碍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发挥。
1.2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高职高等数学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 理论面面俱到, 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教师在教材、大纲、学时安排的多重限制下, 很多内容讲不深, 讲不透, 没有时间安排更多的习题课,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影响了学习效果。
1.3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高等数学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一些定理的证明及例题的一步步演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所以传统的讲授法加板书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丢弃。在学校不提供其他硬件环境的条件下, 就会造成教学方法的单一。
1.4 考核方式单一
一般情况下, 数学考核的惟一形式就是闭卷考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就是以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为主。对于在读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 这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但对于整体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就会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高职学生经常出现马虎, 思维不严谨的现象, 于是使得计算题和证明题得分不高, 最终导致其高等数学成绩不理想。
2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落实教育思想、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 是教学内容的细化, 是教学过程的依据。所以, 一本适用的教材是高职高数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高职高数教材的建设还可以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首先, 教材的内容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衔接。衔接好了, 学生自然会把以前对初等数学的热情转移过来, 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 编写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高数教材。专业需要什么数学知识, 就编写涵盖这些内容的教材, 尽量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例作为例题, 做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最后, 适当降低理论要求, 重视应用, 不过分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使教材易读易懂。
2.2 调整教学内容
按专业精选与整合教学内容, 构建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模块结构, 采取模块式教学, 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分成两个模块——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通用模块内容涵盖高职院校各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专用模块内容根据专业需要来设置。例如航海技术专业可以增加球面三角形、球面三角形边和角的关系、内插法、船位误差理论基础等章节, 以便学生与航海学结合应用到实际当中。为了满足学生升学的要求, 可以另外开设课程助其升学。
2.3 改变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要一味的使用讲授法, 也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讲二重积分的定义时, 可以用动态的图像进行演示, 比只看文字更易理解。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4 丰富考核方式
打破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 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 相应地改革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形式:第一种, 半开半闭式考试。考试前, 给学生发一张表格, 学生将规定范围的内容填上, 考试时允许带入考场。考试题目结合专业的实际问题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 减少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第二种, 平时测验。增加平时测验次数, 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三种, 分层次闭卷考试。和以往的闭卷考试不同,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试卷;或者对同一试卷同一题型, 同时给出不同难度的层次性试题, 让学生自由选择, 让每个学生得到理想的分数。另外, 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应用题, 以考察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以上是本人对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高职高数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处在“发展中”阶段,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 许多困难需要解决。总之, 要继续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高职高数教学改革力度, 丰富考核方式, 探索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最佳教学模式。
摘要:就目前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对未来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Z].
[2]曾大恒.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5) .
[3]杨宏林, 等.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2) .
关于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9
一、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在教学思想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够.根据高职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培养目标,数学课程的改革要以深度挖掘岗位技能所需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具备的素质要求为核心,要与专业课程改革同步,为专业领域内的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数学课程应该在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改变应试型教学,要加强基础,加强应用,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二、课程内容模块化
课程设置问题不能凭空而论,学校在课程设置之前要进行社会需求分析、个体需求分析、教学现状分析,应使课程内容既满足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适应高职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增设一些新兴课程,改进传统课程,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数学课程内容要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的开设应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目的性,数学的教学内容不能偏离专业过远,要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更为直接的运算工具,专业间对数学需求的差异性更要在课程设置中凸现.笔者认为可以把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实用模块、提高模块.基础模块是以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为依据,是高职数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对所有学生都是必修课.实用模块可由各专业课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研讨确定,结合不同专业的需要选取相应的内容,主要特点是体现专业性,所有内容都要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可以选取数学思想、数学建模、数学应用软件等内容,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介绍数学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提高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些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而选取相关内容.
三、改善教学方法
1. 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从业岗位,决定了他们不必像理科学生那样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而要能用这些公式来解决实际运算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必要的、花时间较多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以删减,采用导学、精选、精讲、精练、精点相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2. 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等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数学理论,激发学习兴趣.目前教学中虽有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存在平铺直叙、交互性不强、没有针对性、空间局限性等问题.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时,应避免这些问题,在课件的制作、应用方面教师之间要积极合作、不断探讨,以求不断提高、资源共享.另外,可借助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3. 融入形象具体的“数学实验”
扭转过去以“做题”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数学实验”的环节.“数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以计算机为主进行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理论的应用、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数学结论的验证.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致力于高层次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定义、定理和公式,而是通过操作实验来建构知识,有效地领会数学知识结构中的思想方法.通过操作实验学习数学,可以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并且不断地改进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
四、丰富考试方式
高职教育考试的主要功能不是选拔人才,而是认定、激励和导向功能.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独立完成与分组讨论完成相结合等多层次、多样化(笔试、小论文、口试考试、数学实验、课堂提问、作业等)的方式综合评定.如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成三块:一是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提问、课堂表现等;二是开放式考试成绩(占30%),这部分考核以数学实验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由组合,三人一组,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例如按揭贷款月供的计算),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并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实际给出可行性建议,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评分;三是闭卷考试成绩(占40%),这部分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按传统的考试方式,限时完成.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数学学习态度,克服恐惧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小红,陈海军,邵晓锋.高职院校高数课程内容改革的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
[2]楼勤.关于高职数学教学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16).
[3]宋立温.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10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以离散数学中的布尔代数和数理逻辑为基础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 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是离散的, 因此计算机离不开离散数学。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许多计算机专业课, 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人工智能、数字逻辑等的必备基础, 也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该课程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所组成, 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 往往看不到离散数学的知识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具体应用, 因而不仅不重视离散数学的学习, 还怕学这门课程。因此如何提高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以后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二 教师博客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 (edublog) 的一种, 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技术, 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 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并可进行专题交流与讨论, 超越传统时空局限 (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 , 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 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教师博客具备个人知识管理、个性的张扬、资源分享、头脑风暴思考、情感激励等功能, 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1]。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可总结如下。
1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通过了解优秀教师博客的成长历程及骄人成绩, 教师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全新的认识, 提高专业自觉性;教师有了更多的创作冲动, 用语言讲述自己的行动和想法, 获得应有的专业尊严与自信;博客群中, 教师相互关注、提醒和督促对方的反思和研究, 在探讨和鼓励中自身价值得到认可, 从而获得不尽的专业发展动力。
2 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博客打破了交往的时空界限, 使教师可以与国内名师、专家直接对话, 从而开阔了视野;教师可以与同伴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与探讨, 形成网上“头脑风暴”, 创造更多的智慧, 使每个人都得到提高, 并形成基于网络的学习型团队;能使教师通过互动做到反思、借鉴和研究, 找到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教师对学生可进行双向交互式的教学辅导、答疑、交流, 甚至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展开互动, 学生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 有助于教师教育、教研能力的提高。博客推动了教师的学习由“讲-听”式培训向“实践中学习”转移, 通过“行动-反思-更新”的过程, 帮助他们更加主动地发展;将叙事研究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 有效地促进了“大众教研”的开展;在写博客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逐步养成思考与研究的习惯, 提高自我反思意识与能力, 不断调整、更新教学方法和思路, 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4 有助于教育信息资源的聚集和共享。教师博客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的发布机制, 为教师、学生之间构建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2]。一个人的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 从而快速、高效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 打开一片更为宽广的天地。教师博客就是这样一个“人工搜索引擎”与“专家过滤器”。教师博客可以让教师快速高效地找到所想要的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在教师博客中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 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通过与他们的交流, 可以分享其思想与经验, 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 拓展自己的视野, 不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造。
三 结合教师博客进行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结合教师博客进行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可以从博客中所发布的教学内容和博客平台的形式两个方面进行。
1 博客中教学内容的要求。对教师而言, 在撰写博客文章的时候, 需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 与教学内容无关或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不要放入自己的博客中。博客内容与实际教学有很密切的联系, 不但是教师教学中的精华, 而且添加了更为丰富的素材。总的来说, 教师在博客中发布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要求。
(1) 强调实用价值和重要性, 引起学生足够重视。鉴于离散数学课程理论性强、高度抽象, 许多学生不清楚离散数学到底是干什么的, 学了有什么用, 和哪些后续课程有关系, 因此, 在教师博客中教师发布的文章更应注重让学生了解离散数学在现实应用中的主要作用,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门课程的魅力和实用价值[3]。
由于不受课时和空间的限制, 教师可以针对相应的知识点给出应用实例, 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讲授平面图时, 可以给出它们在印刷电路板、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应用[4]。数理逻辑部分在计算机的硬件设计中应用非常突出, 可以利用命题中各个联结词运算规律, 把由高低电平表示的各信号之间的转换与二进制之间的运算连接起来, 用数学方法解决电路设计的问题, 使得整个设计过程更加系统化。很多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已经使用了离散数学知识, 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离散数学中的数理逻辑[5]。针对这样的问题, 教师在讲授课程过程中, 一定要将每部分离散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到计算机科学中的说清楚,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离散数学的重要性。再如, 在介绍图论中根树时, 可将根树中求最优树的方法运用到计算机通讯中, 以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既准确无误又节省二进制位。在讲解数理逻辑部分时, 可以将真值表部分的内容运用到逻辑电路的设计上,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这部分知识设计简单的表决器、抢答器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的积极性, 还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是不可能真正学好任何一门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导入。所以文章开篇尽量不要直接进入离散数学的理论知识, 而是应该通过一些实际例子, 例如“理发师问题”“一笔画问题”“四色问题”等来说明离散数学的用处[4]。让学生在深入学习本课程之前先对其能解决的问题有所了解, 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其他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及离散数学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博客文章中, 需要适当穿插介绍相关理论在其他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离散数学课程的认识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要经常鼓励学生, 使他们摆脱学习畏难情绪。当然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因为离散数学的知识在计算机其他学科特别是他们的前沿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3) 示例教学。离散数学这门课内容比较难, 而且相对枯燥, 特别是该课程的结构较为松散、内容杂, 且叙述方式跟学生平常的思维方式不一致, 学生难以接受。因此除了要讲清楚各种基本概念、定理、定理证明、正反例、计算方法等基本内容之外, 还应多举一些代表所学知识点的例子,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并能随时介绍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或发展方向, 使学生能感觉到学这门课的必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集合论的时候就可以提出“理发师问题”, 在讲图论的时候就可以提出“四色问题”及“一笔画问题”, 在讲代数系统是可以适当的讲一讲“编码密码学”的相关知识, 在讲逻辑的时候可以提出“渡河问题”等。通过对这些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实例进行分析,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的了解, 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列举类似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定义、定理以及推论的理解。
2 教师博客平台要求。通过教师博客, 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形式开展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超越传统的教学模式, 突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1) 互动空间。学生或其他教师可以实名或匿名对博客文章发表评论, 即任何浏览过博客的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发表看法, 便于教师得到及时的反馈。教师再据此给以答复, 构筑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提高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
(2) 在线教学答疑版块。博客版面可以开设诸如“答疑解惑”专栏, 供学生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提问、讨论和在线解答。
(3) 电子资源。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程大纲、课堂实录、课件、试题练习等所有原创或者收集的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并可以长期、方便的保存, 无论相隔多远、什么时间, 学生或其他教师都可以下载、共享。
(4) 师生博客建立链接。教师博客可以和学生的博客交换链接, 形成有关联的博客群, 这种互动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信息、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5) 教学活动策划。教师可以在博客上组织参与性的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协作学习精神。如设置讨论议题, 开展教学游戏、学习比赛和研究型学习等。
四结束语
要把离散数学这一门课教好, 教师就要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认真掌握教学规律, 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 摒弃“填鸭式”教学, 提倡“引导启发”式教学。只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并具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教师就一定能够找到较好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红来.论教师博客的作用及其意义[J].科教前沿.2008 (3) .
[2]周云倩, 占晓清.教师博客辅助教学的实证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1) .
[3]吕国英, 梁吉业, 等.“离散数学”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 (2) .
[4]方世昌.离散数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
随着这些年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青少年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与希望,承担在为国家长久发展的重任。因此青少年的成长显得较为重要;但由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与其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说关注青少年的教育对其成才有密切的关系。小学教与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青少年成长的起始阶段。可以让青少年接受良好的小学教育有助于其成长。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主干课程,也是重要课程。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可为其在后期接受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如何深化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优化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展开了讨论,为后期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在大力提倡课程教学改革,部分方面已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受到很多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改革措施不能有效落实导致效果不明显。纵观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其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点:
1.当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师教学没有目的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及思想的原因使得学生对学习的概念不够明确。同时,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步阶段,处于其年龄的考虑,教师讲授内容应该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性格取向,否则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数学课教学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但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的教学方式不意味着教师任务的简单化,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新时期的孩子由于过早的接触了更多的新事物,其个性化明显变强,教师若依然沿袭以往的教学传统,遵循教师讲授、学生盲听的惯用形式,不懂得创新容易使学生进入误区,本是充满新奇的数学课程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兴趣。再者,数学学科本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但教师如在课堂授课中不能及时听取学生反馈意见,长期势必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2.教师专业知识及教学技巧缺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基于学生年龄的影响,教师在讲课内容设置上主要以通俗易懂为主,但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走入教学内容浅薄的误区。虽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技巧要求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不具备专业知识及实际经验的情况下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否则将会导致教师无法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再者数学属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举一反三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但如果在讲课中教师没有做到举一反三,难免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产生大的影响。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欠缺的情况下,不利于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提高。其结果将会使最终教学效率降低,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二、关于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改革,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这几年,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完善对数学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其意义是显著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数学教学从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技能培养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技巧的应用,紧抓教学目标对学生实施讲述。数学属于基础自然学科,学生就问题及时询问,注意听讲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基础。新课程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应逐步引入数学教学。首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灌输式的讲课方式应逐渐退出课堂;另外,对课程时间的安排应保证学生拥有独立思考時间和空间,同时对于知识点的讲述应以例题为主,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技巧,还应观察不同水平学生的反应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反映情况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思路,力求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根据教学大纲及课堂学生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讲课中应围绕大纲要求对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述与讨论,并不断强化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学习知识。
2.加强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自身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常,专业知识并不光指教师的知识程度,还包括教师综合素质及忍耐力。这些基本素质都是小学数学教学必不可上的内容,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另外,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拓宽知识面,防止在教学课堂中束手无策的情况发生。
3.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主要的关键因素之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能够精心听讲的基础。目前在传统教育方式下,由于授课的单调枯燥性使得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的案例较多,其后果也极为严重。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掌握,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述数学经典故事或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学好数学应从小学开始重视,目前各个学校在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成果也是较为显著。但通过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目前数学教学应逐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9).
[2]马丽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12
关键词: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以及教改工作深化, 我们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创新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非单一的重视应试成绩. 这固然是教育事业发展必然趋势, 同样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致. 然而, 由于学生、教师层面的部分问题,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教改工作仍不乏存在缺漏, 对此, 下文展开具体论述.
一、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现况分析
( 一) 学生层面
首当其冲的是学生数学基础的问题. 近年来独立学生发展势头较好, 而各省“三本”的分数线却相差很大, 这也一定程度的造成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普遍较差, 且参差不齐. 如此, 尤其是数学基础知识相对不牢的文科学生, 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使得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甚至个别同学有焦虑情绪, 这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不积极, 兴趣也不高. 其次,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很多学生认为, 大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玩乐, 课堂不认真听讲, 课后也不花时间补缺补漏. 对教师布置的作业, 普遍存在学生互相抄袭或拷贝习题解答现象, 对于考试也只追求及格就行, 长此以往, 导致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 二) 教师层面
一般情况下, 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 绝大部分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 对学生的教学极为负责, 但是这部分专职教师基本上是年轻教师, 工作时间相对较短, 教学经验同样相对缺乏, 并且这部分教师大多来自综合型院校, 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 再加之独立学院实行民办机制下人事代理制度, 对此人们也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见, 导致独立学院难以引进高质量师资.
再者, 我国的高等数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难以摆脱“模式化”的束缚, 与此同时, 还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 教师自行选择“教”的内容与自我应用“教的技巧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无法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不仅如此, 普遍存在于独立学院中的大班教学使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繁重, 难以找到空闲时间充实自我. 长此以往, 必定会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造成极大影响, 更遑论是进行学术研究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了.
二、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分析
较之于其他高等院校,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兴趣、积极性普遍不高, 他们的学习习惯、方式均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也是阻滞教学效果提升, 教改工作深化的重要问题. 然而, 剑存双刃, 这部分学生往往拥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活动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鉴于此, 具体如何充分把握独立学院教学对象的特点, 结合高等数学教学现况实施教学改革, 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呢? 笔者认为, 不妨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 一) 不拘一格, 转变教学方式
顾名思义, 新教育形势下, 教师教法应当大胆创新, 不拘一格, 力求以全新的方式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具体而论, 笔者认为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妨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其一, 体现“留白”艺术, 避免面面俱到. 画作中的“留白”是予人无穷想象的空间, 教学中的“留白”, 是要让学生能够有充分思维的空间.高等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学科, 需要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付诸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方可实现教学效果的切实提升, 过分面面俱到的讲述, 反而会对学生的思维空间形成抑制, 降低教学实效; 其二, “以问引航”, 激发求知欲望. 较之其他科目, 数学繁杂的公式和理论较为枯燥,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以问引航”, 是要充分把握“设疑”的特点, 逐步“设疑”,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提升其主观能动性, 进而无形推进教学工作.
( 二) 交流互动, 注重学生兴趣
就目前而言, 绝大部分独立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学采用的是讲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 即以教师讲课为主, 学生听、练为辅,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无法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 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公式与概念极多且复杂, 学生在初次学习时必定会倍感吃力. 基于此,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 教师应精心准备, 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构筑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并鼓励学生进行提问与交流. 与此同时, 教师还需要适当组织讨论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空间与思考空间, 在讨论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 高等数学需要学习大量复杂的公式与概念, 教师可以将其与独立学院学生思想较活跃, 求异、求新意识较强烈的特点相结合, 将公式与概念改编为朗朗上口的口诀. 如求极限的公式与概念可以概括为: “判定类型很重要, 还有等价无穷小; 能代值自然好, 不能代值就变形; 如果遇到不定式, 罗必塔法则别忘了”等等. 口诀中不但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学生也能更容易记忆, 更容易理解.
( 三) 贴近生活, 培养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新版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等数学的教材有了一定的要求, 其必须要与独立学院的特色相结合.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保证教材有效、科学的范围内对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创新. 独立学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极为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其教学目标为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 也必须拥有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相近的例子结合, 即将有代表性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入教学内容中, 贯彻独立学院的实用原则, 以强化应用、掌握概念作为教学重点, 以数学思想为核心, 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 四) 完善评价, 促进学习质量
学生成绩考核时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其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若在成绩考核中加入学生评价体系, 必然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学生评价体系不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 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还能凭其检查教学效果, 是提高教学质量及改进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 就目前而言, 无论是何院校, 对学生进行评价均依赖于期末考试的成绩, 这对独立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而言并不可取.
独立学院的高等数学课程就有理论应用性与专业基础性强的特点, 因此要提升教学效果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 即改革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 首先, 对于考试内容的设计, 应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且最终解决问题为主, 同时要体现课程目标要求; 其次, 对于考核方式的改变,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考试方式, 如研究报告、开卷、数学小论文等, 使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加强上, 以此来提升最终教学效果.
三、结语
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特点以及教师层面一些原因, 教改工作深化仍受到不小阻滞, 改善当前现况, 推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每位教学工作者的重责. 然而, 教育事业亦并非朝夕之功, 这也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佳.独立学院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J].中国培训, 2015, 11:97+41.
[2]宁桂英.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6:79+82.
[3]贺志民, 王家军, 张香云.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大学教育, 2012, (09) :96-98.
[4]唐志丰.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01) .85.
【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数学课课程改革的体会08-20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07-31
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10-06
浅谈数学教学中新课程的体现08-24
中职数学课程教学10-21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06-07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06-15
数学课程与教学08-04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09-05
数学主干课程教学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