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制图教学的改革

2024-11-04

中职制图教学的改革(精选10篇)

中职制图教学的改革 篇1

“机械制图”是机电类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对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中职学生今后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生产实践。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为目标, 根据“就业、实用”这一目标, 笔者认为对“机械制图”的教与学都应该有所改革, 下面就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后教学模式进行简单阐述。

一、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1. 中职学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

近年来, 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中职院校的门槛急剧降低, 加之教师招生任务的加压, 中职学校招收的基本上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者或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是每况愈下, 给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都带来了一定难度, 中职生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厌学情绪。现在中职学生的厌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听音乐、看电子书、睡觉;还有的借故上厕所一节课不回来等, 这些现象不胜枚举。

(2) 懒惰表现。“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动手作图, 通过课堂教学, 笔者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 有些需要记忆的内容, 没有进行记忆, 课堂练习不跟着做, 作业没完成……这都是懒惰的表现。不仅在学习上, 平时的生活起居、卫生、劳动等各方面都存在懒惰的现象。

(3) 缺乏进取心与竞争意识。现在的中职生可以说没什么进取心, 上课不主动学习, 不积极回答问题很正常, 写不写作业无所谓。对于作业的评比, 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得无所谓;考试前的复习, 老师比学生紧张得多;有的学生甚至不参加考试。

造成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现在社会上普遍都是本科生, 研究生也已不令人那么羡慕了, 他们的就业形势同样严峻, 何况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舆论也不高。这一代人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长大, 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物质上充足, 养成了不愿吃苦、贪图享受的懒惰习惯;有的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 常年不见, 平时是否按时来校, 周末回去是否上网, 父母看不到, 有的父母也从不与老师联系过问自己孩子的情况, 造成了学生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有的学生与家长存在分歧, 家长让孩子来学数控技术, 而孩子不喜欢这门专业, 他就无休止地迟到、旷课、扰乱课堂, 直至被迫退学, 他反而高兴。除此之外, 还有学校管理不力、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总之, 传统教学方式对这些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和效果, 改革势在必行。

2. 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的趋势

科技的进步, 先进教学手段的更新, 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笨重而又落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CAD技术的融入, 幻灯片、投影片的合理使用, 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顶岗实习的办学特色也要求原有教学方法要改革。

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基于中职生的上述不良行为表现以及中职教育是以“就业、实用”为目标的情况, 笔者根据这几年教学经验认为,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与学的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学内容的重组, 教学次重点的界定

传统“机械制图”课程是以图为研究对象, 以培养学生绘制、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为目标, 但是手工绘图占用大量的时间。而现代中职教育以就业、实用为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和CAD制图的应用, 并且就业岗位基本上都是流水线作业, 所以应以能读懂图为主要目的。笔者认为“机械制图”课程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首先给出一零件图, 大致认识它是由一些图线、数字、文字、符号、框格等内容组成的, 然后依次来学习这些图线、数字、文字、符号、框格等详细内容。

由于多媒体和计算机绘图的应用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纸幅面等标准可以不作要求 (字体可以随意调整, 比例和图线可以改变, 标题栏和幅面可以选用模板) , 加上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 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画椭圆等旧的绘图方法已无多大用处, 这方面的知识简单介绍即可。而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 点、线、面的投影和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 基本体三视图及表面上找点, 相贯线、组合体的画图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 这些内容是一环扣一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应该系统讲解, 全面掌握。特别是基本几何体如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等的三视图, 要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反复绘制, 让它们的基本形状印在学生脑子里。要熟悉螺纹、齿轮、轴承等标准件的制图表达形式, 也必须熟悉对机件的表达方法及国标中的相应规定, 加强练习徒手画草图。通过“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 加强识读零件图的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电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 又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懒惰、缺乏积极性等现状, 传统的“满堂灌”“老师讲、学生练”完全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直观教学法。机械制图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而对于初学者这方面无疑是欠缺的。利用直观的实物模型、挂图、图片、幻灯片等增强感官效果, 可调动学生的兴趣。有的模型有现成的教具, 有的可以用水果、萝卜、橡皮泥等挖切或用纸折叠等方式得到。比如在讲述直线段的投影时, 把教室的两面互相垂直墙壁和地面看作投影面, 把在黑板上作图用的大型圆规看作直线段, 进行现场直观演示教学, 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演练同题同步教学, 增进教与学的互动性。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接受能力较差等学习方面的弊端, 我在长期的机械制图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演练同题同步教学法。演练同题同步教学法即讲解实例和实战训练使用同一题目, 并且教师演示时, 一名学生在台上, 其他学生在台下与老师同步做, 老师讲解示范一步, 学生模仿训练一步, 都完成后老师小结并强调一下有关内容, 全体学生再练习一遍。与老师同步做只是认识其方法, 再练习一遍是熟悉掌握其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此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与监督, 防止出现偷懒者。

(3) 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机械制图教学中, 借助动态旋转、切割、放大等功能, 使操作得心应手, 教学形象生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难点, 强化重点, 节约了教学时间。但切不可单一地以多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也要配合使用。

教无定法, 还有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行动导向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教学做合一法等, 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合理选用。

以上只是笔者自己的教学感悟, 根据学生的现状、就业能力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要不断探索、总结、改革, 走符合现状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玉凤.《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6) .

[2]孙达军.提高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效果的几点策略[J].科教导刊, 2011 (12) .

中职制图教学的改革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14-02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本课程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也应该具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的一线技术工人。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熟练的读图和识图能力的培养。当前,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无论从教材还是教学方法上来看,均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多年统一的制图教材及教学方法在新的形势下已凸显出诸多不适应。如何教好《机械制图》课程是摆在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内容

目前,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选用的机械制图教材大多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幼龙主编的《机械制图》。该书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试行)》编写。全书分绪论、制图的基本规定、几何作图、正投影法与三视图、轴测图、组合体试图、图样的基本表示法、常用零件的特殊表示法、零件图、装备图、计算机绘图、其他图样等12部分。以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对象为出发点,以中等教育改革需求为编写思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为目标,着重阐明了识图和绘制图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涵盖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全部内容,应该说该教材是当前较为实用的一个版本。

二、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王幼龙主编的高教版《机械制图》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都较强,是目前最为合适的教材,因而被大多数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采用。但是,随着中等职业机械类专业教育所面对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各校仍然沿袭多年的教学方法已跟不上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

笔者认为,当前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诸多问题:第一,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普遍实行2+1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为缩短。本课程规定应修的160学时大多被压缩为100甚至90学时,教学时间过短,很难较好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况且,中职生在立体几何知识方面的基础不牢,造成对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困难,教学进展更加缓慢。以淮南工业学校为例,在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100学时结束后通常只能完成前六章,即绪论、制图的基本规定、几何作图、正投影法与三视图、轴测图、组合体试图、图样的基本表示法的教学任务;第二,教学目标定位有一定偏差。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围绕培养对象未来从事的岗位职业这一主题,将课程培养目标与未来岗位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当前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依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中专学校培养初级技术人员为目标的方案,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制图绘图能力,忽视了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第三,课程开设时间不适宜。当前,各中职学校基本是安排在入学第一学期即行开设《机械制图》课程,第七、八、九章内容即常用零件的特殊表示法、零件图、装备图知识涉及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公差配合》、《机械基础》及《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当教学计划进行至这几章内容时,如上所述等课程并未开设,给学生学习和领会此几章内容带来极大困难。

三、关于《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建议

从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品质过硬、技术合格的技术工人。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绘图技能,掌握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和国家标准有关知识,进一步降低难度较大的绘图要求,特别是如截交线、相贯线、机械图样绘制中的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的标注等难点内容,只要求学生能理解其含义,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各种机械图样的适度能力上。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教版《机械制图》教材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呢?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以应用为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优化整组合,使教材内容更适合中职学生,更贴近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应该将本门课程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机械制图基础理论部分,涵盖本版教材的绪论、制图的基本规定、几何作图、正投影法与三视图、轴测图、组合体试图、图样的基本表示法、计算机绘图等八个部分的内容。此部分内容在教学计划设置中,安排在中职机械类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100学时的教学时间不变,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初步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部分内容为常用零件的特殊表示法、零件图、装备图、其他图样等四部分内容。此四部分内容安排在《公差配合》、《机械基础》及《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结束后学习,并将此部分内容进行优化,组合进《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机械设备与安装训练》等课程中学习。例如,可在《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中安排一章钳工识图内容,重点学习简单零件的读识图知识;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中安排一章车工识图内容,重点学习回转体零件的读识图知识;在《机械设备与安装训练》课程中安排一章装配图的读识图知识。这样安排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在较直观的实训课堂中理解教学内容,又可在紧随其后的实践动手操作训练中巩固。

目前,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多,社会对优秀技术工人的需求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日益增多。这是中职教育发展和壮大的良好契机,必须及时抓住机遇,加快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大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课程内容等改革的力度,针对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信通过努力,中职学校一定能培养出既具有初步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并深受社会欢迎的初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正辉.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2008,(11).

[2]吴自达.中职《机械制图》课教学新思路[J].广东教育(科研版),2006,(12).

[3]邢俊华.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索[J].内将科技,2010,(6).

[4]杨利明.浅谈《机械制图》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5,(9).

[5]申琳.浅谈中职《机械制图》教学[J].青年文学家,2009,(10)

[6]薛梅.对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5).

[7]顾水统.对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04,(32).

[8]王幼龙.机械制图(机械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职制图教学的改革 篇3

一、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如果教学目标设定得不合理, 就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使用, 以及最终教学效率的提升。 职业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中等或者高等教育, 它是就业为导向, 根本任务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生产建设人才。 因此,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要紧紧围绕这一特点,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机械制图 》是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和电类专业的课程, 其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绘图能力以及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机械制图的相关知识和标准, 具有中等程度的制图能力。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下就业的需求, 要降低对学生的绘图要求, 例如, 机械机械图样绘制中的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的标注等难点内容, 只要求学生能理解其表达含义。 而对机械图样的识读应当创造性地增设与本专业相联系的零部件图例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选好教学内容

当教学目标设置好以后, 就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教师不应该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是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特点、接受规律以及就业岗位需求等, 精心选择与职业技能有关且应用场所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 同时, 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一种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体, 以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 力争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知识与应用的有机统一。

在教学内容的细化上,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本着“够用适度”的原则, 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制图基础模块、制图原理模块、机件表达方法模块、机械图样模块。 这四个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前两个属于基础理论部分, 后两个是实践应用的部分。

制图基础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一般规定、 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几何作图及平面图形的画法等。

制图原理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性, 基本体、切割体、相贯体的投影, 组合体的投影, 轴测图的画法等。

机件表达方法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第三角画法等。

机械图样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 标准件与常用件, 零件图, 装配图等。 要求学生理解标准件和常用件的规定画法, 具有查阅标准和手册的初步能力; 掌握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具有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能力。

三、演练同题教学, 增进教学“互动性”和“互补性”

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接受能力较差等学习方面的弊端, 在长期的机械制图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演练同题教学法。 所谓演练同题指的是讲解实例和实战训练同一题。 演练同题根据实例的知识结构、 难易程度又可分为同题同步和同题异步。 所谓同题同步就是将实例有机分解, 教师讲解示范一步, 学生模仿训练一步。 主要应用在实例知识含量多, 结构复杂, 对记忆、思维能力要求相对高的场合, 所谓同题异步就是首先教师将实例整体讲解示范一遍, 然后学生模仿训练一遍。 主要应用在知识含量小, 结构简单, 对记忆、思维能力要求相对低的场合。 通过演练同题教学收到了“五动一体” (即目动、耳动、嘴动、手动和心动一体) 、“仿用一体”和 “演练一体”的教学效果, 达到了典型实例教学过程的两化 (一体化和系统化) 和“两性” (互动性和互补性)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技能课程。 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偏重知识的传输,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机械制图》课程的教育教学。 实践证明:以“学中练、练中学”为特点的“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目标考核”等教学方法, 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技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能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有机结合, 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要求。

在理论与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由传统模式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作用。

五、注重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中职学生立足社会、 参与社会职业竞争的基础前提保证。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 在初中阶段, 不是基础知识较差, 就是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 所以, 专业课教师也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注重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 规范严谨的工作态度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能力。

六、结束语

教育教学亦须破旧立新, 与时俱进, 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 伴随历史前进的步伐, 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和责任, 任重而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以求索”, 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仍需继续努力,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和电类专业的课程, 其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绘图能力以及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机械制图的相关知识和标准, 具有中等程度的制图能力。在现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 职业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 笔者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了几点探讨。

关键词: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金大鹰主编.机械制图[M].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七版) , 2006 (5) .

[2]王槐德主编.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参考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2007.

[3]谢军主编.现代机械制图习题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9) .

[4]柳燕君, 应龙泉, 潘陆桃主编.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 .

中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篇4

关键词:中职   工程制图课程   教学改革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既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人才培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职院校作为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是中职院校的职责所在。当今对于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理论知识层面,很多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念逐渐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今天人们的需求。多媒体教学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动画技术的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其打破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模式,既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学生的新需求。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声音、图片、文字充分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比如中职院校的工程制图课程,如果不采用多媒体教学而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势必要有大量的图绘,而教师的手绘往往存在着尺度不准的问题,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多困难。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非常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还便于学生理解。

二、教学方式通俗化

中职院校与普通高中不同,由于我国教育的特殊性,在我国中职院校读书的学生大多都属于高考失利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较差。因此,中职院校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尽量使专业的文化知识通俗化,把比较复杂的原理、结构通过简单的描述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比如中职院校的“三视图形成”课上,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做三个投影面,以实验的方式把投影面围成一个三投影面体系,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再通过这个投影面来构成其相互之間的配置关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理解了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点。

三、培育学生的多向思维,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创新,而且,创新就在我们周围。工程制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充分发挥工程制图教学的各方面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是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理念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基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型人才,其根本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要与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要求相符合。对于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是敢于创新的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几何知识后,便具有了投影制图的基本技能技术。但在学习组合体投影的过程中,学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为轴侧立体图是需要运用平行投影法向摄影面进行投射的,所以可能反映出来的投射面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立体感,且对投影的规律要有一定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轴侧立体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投影逻辑与形成规律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运用投影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当面对一些复杂的组合体时,我们可以把组合体分成为几个简单的图形,然后再进行研究,帮助学生从简单的学习过程过渡到学习一些复杂的知识。

(三)提高抽象转换的思维能力

将学生内在的思维方式充分挖掘出来,可加大他们训练视图学习的难度。比如可以根据已知的两个视图来补画第三个视图,或者已知三个不完整的视图,将第三个视图补全。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各方面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进行有效转换,提升学生应用工程图表达设计的能力。

(四)各学科知识有效结合

教师可以将工程图学的基础教学与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工程图样学、计算机图形学等各种不同学科有效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多向思维。比如在讲解“点”的摄影时,可以将“点”与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借机将一些动感技术、真实影像、虚拟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介绍给学生,这些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在讲解二视图和三视图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的知识。根据当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学校需要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分析和研究能力。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具备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对中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职院校教师,必须要把握中职院校改革的方向,把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教学理念引入到工程制图的课程中去,创新地推动工程制图课程的发展。中职院校的教师还应该具备完善、系统的职业教学知识储备,抓住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王迎,吴雪梅.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187.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研究 篇5

一、确定教学目标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思想容易受到限制。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以课堂讲授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教育阶段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教学改革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各项教学形式需要符合企业文化的需求,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让学生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合理进行学习,最终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对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机械制图方面,学生需要对各项机械制图的规范标准进行了解,掌握绘制图表的基础原理和流程。因此,实践阶段需要制定有效的就业导向机制。根据制图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对就业导向形式进行了解。首先要对制图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具体包括:投影基础、绘图标准以及图形画法等;其次是掌握基础制图的步骤,包括:点、线、面的投影,三面投影以及三视图绘制和组合体规划等,学生要掌握图形立体设计的具体要求,尽量设计出立体感;其三是机械制图的后续处理,包括零件工作图、标准件、装配图等。考虑到计算机设计体系的指标要求,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对设计图进行优化设计。

三、创新教学方式

(一)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阶段,教师根据课程规律的设计属性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投影特征教育过程中,可以以圆柱体模型为参照物,将圆柱体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结合投影教学要求和事物属性,对图形的形状和属性进行了解。启发式教学形式能起到比较明显的引导作用,学生能对学习内容进行联想,最终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理论实践结合教学

中职职业教育对实践教学系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序结合在一起。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需要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帮助,采用课内辅助的形式给予学生引导。此外,可以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如果在实践阶段有问题,可以直接对教师进行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解答,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直观式教学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是比较抽象的。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采用直观式教学方式,例如空间物体模型和平面投影教学阶段,学生必须了解两者间的关系,根据异同性完成机械图形的绘制。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对知识体系缺乏了解,可以采用模型设计、挂图以及版面演示等措施进行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传统的理论教学形式比较特殊,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直接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多媒体教学形式本身具有立体化的教学效果,能将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现有的CAD制图软件具备良好的应用趋势,可以随意调整物体的位置,将复杂的物体拆开和组织,演示效果比较明显。此类流畅的教学形式能带给学生很多新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以现有的教学机制为基础,按照教学改革形式的后续要求,创新教育理念。机械制图的教学途径趋于多样性,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有效选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银锁.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3,14(12):90-91.

[2]刘良春.中职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成功(教育),2013,24(1):221.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6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 近些年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很快, 但是目前中职教育招生对象普遍是文化课成绩差、理论基础弱、感性认识强的学生为主体,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导致教师难教甚至厌教, 学生学不会、不想学, 导致逃课现象严重。因此, 有必要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按照“学校与企业, 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设置、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 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改革要求, 更新教材内容, 按照企业需求, 强调创新实用的原则,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高教学效果。

二、深化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

中职的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融为一体, 同时创新地设计一些实践课程, 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基于现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 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同时加强实践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最好办法, 也是加快中职教育发展的方向。本文在中职《机械制图》教育教学过程中, 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1. 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出版的《机械制图》教材非常多, 内容偏多偏难, 缺乏专业特点, 所以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精讲多练,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采用讨论式教学,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多媒体教学, 可以把许多文字介绍不清楚的内容通过ppt课件进行动态转换, 突出图形特点, 加强学生对于内容的了解。在讲课过程中尽量结合图例进行讲解, 培养学生实际读图能力, 有利于提高今后的生产实习。

2. 整合教学内容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 以够用、适用会做、为原则, 采用“项目化教学”将《机械制图》设计为一下三个项目:

2.1视图和绘图基本知识项目, 这个项目主要学习机械制图基本规定、几何作图和圆弧连接、尺寸标注、简单图样绘制, 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含义, 掌握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常见平面图形的画法, 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理论准备。

2.2绘图原理项目这个项目主要学习正投影法和三视图、组合体三视图, 而对于截切体和相贯体等难度较大, 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弱化处理。关键是要求学生了解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去, 对于简单几何体的结构要求进行绘制。在讲课过程中对那些理论性强、学生难以接受、在以后工作中需求不大的内容作了删减处理, 例如对点、线、面的投影特点分析和对轴测投影图内容的教学、轴测图的徒手画法等内容, 学生理解困难的这部分内容进行删除处理。这样做法降低了绘图难度, 同时又满足了教学大纲对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

2.3机械图样项目, 这个环节主要学习机械图样的画法、标准件和常用件, 零件图、识读简单装配图。对于这个环节内容多, 难度大, 要求学生重点是识读, 对于零件图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零件图形想象出零件的结构形状, 同时弄清零件的机器中的作用, 零件的自然状况、尺寸类别, 尺寸基准和技术要求。同时具有查阅国家标准和设计手册的初步能力, 以便在制造零件时采用合理的加工方法。在掌握识读零件图的基本方法之后要求学生具有识读简单装配图能力。对装配图的识读, 重点是能根据图形读懂主要零件的结构形状, 明确各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工作原理、连接方式, 了解装配的先后顺序等。

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中职机械制图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统一, 在学习机械制图的同时可以学习CAD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边练, 在讲课过程中采用计算机绘图, 加强学生实践锻炼, 提高技能, 以把学生培养成技术工人为目标进行产学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设置时, 必须坚持以能力为重点, 例如增加测绘练习, 像减速器、齿轮泵、节流阀的测绘练习, 增强学生对机械产品的直观认识。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机加工企业进行参观实习, 在车间可以拿着真实零件和图纸进行现场教学, 增加空间想象力, 为以后更好融入企业做好准备在课程教学上, 实现精讲多练, 突出实践, 突出专业性;另外, 强化专业实习实训教学, 加强实操训练, 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中来, 到实践中去, 进而提升技能, 做到“学中练, 练中学”。为学生就业时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和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制定合适的实习实训方案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社会输送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中职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虹, 辜文娟.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4) :17-18.

[2]韩玮.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 (11) :35-35.

[3]王幼龙.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中职制图教学的改革 篇7

1 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突出关键能力培养

传统的中职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是, 先介绍有关的定义、概念、国标、识读图形方法的, 再举若干实例说明它们的应用。整个课程以理论系统的介绍和方法的介绍为骨架, 实例仅是说明理论观点的陪衬。实践课处于附属地位, 其目的是对理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这就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理论体系为线索的课程内容。例如《机械制图》课程过去的典型内容安排是 (参见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幼龙编《机械制图》) :

●绪论

●国标的介绍

●投影的基本知识

●三视图的绘制和识读

●标准件的绘制

●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

●典型装配体的测绘

●计算机绘图

这种课程内容安排明显表现出“学科体系”以概念、国标、识读图形方法的介绍为先导, 课程中的实践课是排在课程内容的最后。这种教材体系重在知识和理论, 不注重能力培养、实际操作和岗位能力实训。对于机电、数控、电子、电工等专业的中职学生来说, 这种“先介绍定义、概念, 后做综合实践, 着重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其方法的介绍, 把制图课的能力训练摆在第二位”的内容安排至少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学生对课程一开始就讲的国标内容从未接触过, 学起来理解肤浅;

(2) 即使是最好的学生, 对抽象的内容有了大致的理解, 学到后面也仍然不会实际操作, 达不到训练职业技能的目的;

(3) 中职教育不是以“建立理论体系”为学生的学习目的, 课程中过多的理论阐述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浪费学生的精力。

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 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应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但需把工厂的实际的生产用图样拿来作为模块化教学的样本。根据图样的不同, 老师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 建立相关知识点的模块化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 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模块化的课程内容结构安排不仅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得到大幅提高, 而且使学生的理解程度较以前也深得多也快得多, 更有利于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 创新教学模式, 突出能力培养为中心

教学模式的创新一定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的宗旨。一要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 这个目标必须和职业教育“培养工作在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即“以能力为中心”。二要以“学”为中心,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组织要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依据, “教法”要适应“学法”。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不仅是熟悉学科知识本身, 更重要的是考虑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像《机械制图》这类理论性比较强、同时又与实际应用关系密切的课程, 教学设计时, 首先应选定几个典型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背景”, 用来带动整个课程教学。这个几个项目应该是典型的、综合性的、有实用价值的项目, 完成这几个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要尽量覆盖到整个课程。例如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可选择齿轮油泵、机用虎钳、千斤顶作为典型项目。在课程典型项目的背景下, 笔者尝试应用了“理实一体双循环”教学模式。所谓“理实一体双循环”是指, 把整个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基本单元的操作”与“基本理论与基本定量分析”两个部分。从课程的整体内容结构上看, 先讲第一循环, 使学生接触实际, 动手操作, 了解术语与实物的对照关系, 了解操作的实际结果等等。这时的定义和概念已经开始具体化了。在此基础上才进入第二循环, 引入更多的抽象概念并对此前操作过的对象进行较抽象的分析和定量的计算。每一循环都涉及该学科的全部内容, 只是侧重面有区别, 所以称“理实一体双循环”。两次循环的内容密切相关。第二循环所定量处理的对象正是第一循环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过的所有主要内容。先感性认识、后理性认识, 先动手实践、后研究规律, 以这样一种顺序出现的教学内容, 更有利学生于对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学习与掌握, 从而有效的保证了课程教学质量, 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3 创新实践教学, 突出岗位技能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当前在实践教学上用理论来讲实践, 或单纯的操作的现象还依然存在, 这样的实践教学既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自然衔接, 更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目的, 使实践教学变成走马观花, 失去应有的意义。要想改变现状, 教师首先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其次, 在实践教学上要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要让学生在现实职业岗位的环境中进行训练, 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的能力, 逐步养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下面结合《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谈几点想法:

(1) 要改变脱离生产实际的实践课模式, 加强工程项目应用的实训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加工和装配各种典型的零部件。

(2) 在课程的实践技能训练中注意体现新的工程应用方法和思路, 要改变过去先进行工程参数的计算, 然后再加工制造的老方法。而应提倡利用计算机采用相关的模拟加工的软件, 以此为依据去在实际加工中更好的进行相关参数的调整。

(3) 在实践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行业标准, 专业的训练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实行“双证书”制度。

(4) 在教法上要采用六步法。第一步是信息, 学生独立收集为制定项目计划和实施所需要的信息;第二步是计划, 学生独立制定计划;第三步是确定, 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计划的可行性;第四步是实施, 学生按计划独立进行项目操作;第五步是检验, 学生独立检验已完成的项目;第六步是评估, 学生和教师共同对整个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总之,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目前传统的课程模式仍没有根本改变, 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的背景下, 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因此, 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 培养社会欢迎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是当代职业教育的一大课题。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必将为提升中职人才素质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鲁艳

摘要: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突出关键能力培养, 必须关注现实工程技术, 创新教学模式和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 以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现结合《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从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几方面, 提出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目标。

体会中职制图教学的变化 篇8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笔者从事机械制图这门课的教学, 已有十多个年头, 有中专的、中职的、也有函授大专与本科的层次。回顾教学工作的历程, 尤其是应对中职层次, 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此拙作一文, 谨与同行交流。

1 教学观念的转变

从教学培养的对象来看, 以前是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是在工厂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现在是有思想道德水平、有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现在的毕业生更多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从招收的生源情况来看, 即不同于以前的高中毕业生也不同于后来有录取分数线要求的初中毕业生;现在绝大多数进中职校学习的学生,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打好学习基础。教育心理学讲到:学生掌握了某些知识以后, 他们就可以把掌握了这些知识时所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运用于其它的、与之相类似的知识的掌握, 解决与之有联系的其它课题。也就是说中职生基本不适应继续理论性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因此, 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1.1 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技能是指人在职业活动范围内部需要掌握的技能。按动作划分, 基本划为两大类, 言语技能和肢体技能。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因素, 人的劳动就业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在许多工作岗位上, 人的职业技能更多的是靠知识的运用、信息的掌握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即心智技能。

职业技能的养成与知识的学习截然不同。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或灌输, 而技能一定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进行训练和培养。知识学习是技能养成的基础, 但决不能代替技能的训练, 熟练的技能一定要在长期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

因此, 在制图课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注重培养仪器绘图、徒手绘图、计算机绘图和典型零件 (轴类零件、轮盘类零件) 的测绘, 以及结合专业特点练习专门的图例。在实践环节中, 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而这些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或者说部分职业技能的养成。

1.2 渗透愉快教学的理念

有学者说到:“职业教育是合格教育, 不是选拔教育, 应该摆脱传统智力观的束缚, 用先进的教育哲学思想开创新思路、新局面, 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 必须确立“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扬长避短, 个个成才”的人才观和学生观, 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特点”。我想, 正确的观念是愉快教学的首要。其次, 只有师生之间存在着民主的、和谐的关系, 才能在教与学上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采用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 激励学生参与教学, 欢迎学生质疑和争辩, 以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2) 寓情趣于教学之中。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走进课堂, 并善于体察学生的心情变化, 用微笑的面容, 期待的眼神, 亲切的话语, 饱满的情怀去感染学生, 适时表扬鼓励, 以创造愉悦、轻松的气氛,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探索。 (3) 设立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适中, 并因人而异,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4) 尽力做到疏密相间, 张驰结合, 变苦学为乐学。

1.3 注重学习过程的控制

考虑中职生学习自觉性、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在制图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控制。一方面, 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能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不单纯依靠期中、期末一、二次考试来检验教与学的效果, 要抓紧学生的平时作业, 及时批改作业并要求订正;在进行绘图课、计算机绘图课或测绘课时, 要求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对每一次作业评分并登记成绩, 而且适当地把握平时成绩在最终学科成绩中所占的分量。

2 教学内容的改变

2.1 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

在以往的教学中, 主要以知识体系或学科的发展为导向, 它要保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即它要强调这门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强调的是学科体系之间递进关系, 即从基础知识出发, 到专业基础知识, 再进入专业知识;同时它注重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专业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一般来说知识面教广, 理论基础教好, 比较符合科研、学术理论和教育部门的需要。但是,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我们的毕业生成为有思想道德水平、有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更多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 现在的教学一定要密切联系经济活动或生产的实际, 以实际生产和管理部门需要的技能和技术为主要内容。

目前的制图课程, 一方面在尊重科学性和教学性的前提下,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简化原理阐述, 适当降低理论难度, 以适用、够用、实用为度;另一方面突出以应用为核心, 紧密联系生活、专业、企业生产实践;在教学中设计了贴近生产的应用实例, 补充开阔视野、与岗位衔接的知识链接, 进行贴合专业的练习。

2.2 引入实际的生产知识

除了选用联系生产实践、设计生产应用实例的规划教材外, 有必要针对专业的特点进行专门的练习。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许冬梅教授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 就搞了“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具体步骤选取教学内容”, 如设“模具”学习情景, 下设几个相关的子学习情景:弹簧 (弹簧的种类、用途及零件图画法) ;凹模、凸模 (凹模、凸模的形状结构分析、作用及表示方法) ;挡板、固定板 (形状结构分析及作用) ;上模座、下模座 (形状结构分析及作用) ;模具装拆 (了解弯曲模具的工作原理, 拟定装配图表达方案) 。此外还搞校企合作, 把学生带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 进行实际生产产品测绘;与企业技术员合作编写《板金及冷冲制件的展开》补充教材, 现场教学。许教授的这些做法, 代表了今后职业院校制图教学的发展方向。

3 教学方法的改变

3.1 仿真动画教学课件的使用

为了便利地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和空间思维能力, 较容易地理解三维物体和二维图形之间的关系, 以往我们使用模型、挂图, 现在普遍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 可以制作、使用仿真动画教学课件。这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3.2 做中学、做中教

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教学特点,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 实现学有所悟, 练有所思。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加大习题课的课时数, 把多数的练习题放在课堂上完成, 便于教师的督促;二是习题课上讲解例题, 可以很好地起到示例作用;三是做中学、做中教, 教师方便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集体、个别辅导相结合。

3.3 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供选择

现在, 许多院校把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习指南、教案及习题集、动画仿真教学课件、习题集课件、试卷库等等挂在校园网上, 学生可上网查询、学习。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资源作了整体规划和设计, 配套全方位的高质量、可持续、可延伸的多媒体、多形态的教学资源。即方便教师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自学或课后复习。

4 结束语

生源素质变了, 教学定位变了, 教学条件变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变化中探索, 探索中前进;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辜东莲, 李同军, 于光明.机械制图 (少学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思考 篇9

一、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就是在制图教学中运用模型、实物、挂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视图,变得形象、具体、直观,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掌握、记得牢。例如:在“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教学中,让学生先看一些简单、典型的基本形体,对照这些形体,熟悉这些空间形体所对应的视图,实现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维转换,帮助他们将复杂视图分解成简单图形,为识读和绘画组合体视图打下良好基础。

(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手段更完善、收效更显著。逼真的三维立体与抽象的二维工程图相对照,使那些用传统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解决了课时减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节省了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例如:讲“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时,运用多媒体将“正投影”的投影原理和三视图的看图方法有机地结合,可以将三视图的形成及展开过程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

(三)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包括思维参与和实践参与,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思维参与即提问式讲课方式,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教师在讲课中可以采用自己提问和回答方式来叙述科学或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转折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听课时能积极思考问题;二是教师提问,请学生回答;三是学生提问,教师自己或请同学回答。实践参与有角色扮演方法和情景模拟体验方法。机械制图常用情景模拟体验方法。如在讲解“基本体的截切问题”时,让学生参与模型制作,并亲自动手截切,然后观察截交线的形状,引导他们寻找截交线的求作方法。

二、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指的是讲课概念要清晰,语言表达要准确,引用论据要真实,论证方法要正确。例如:在几何作图时,已知椭圆的长短轴,采用四心法来画近似椭圆,讲课时就要注意不要把“近似椭圆”讲成“椭圆”;思想性指的是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绪论时,除了使学生了解课程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外,可根据当前形势,穿插进行社会发展、就业前景、行业机遇等方面的教育,这样能有力地感染和教育学生。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机械制图》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以指导识图、绘图实践,为将来在生产一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对实践性强而又反映实际知识的章节如零件测绘、装配体测绘等内容适当地加强学习、指导。

(三)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机械制图》主要研究绘图和识图。落实直观性原则,即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挂图展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上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这是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和阶梯;启发性原则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除了自己要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了解学生,讲课时要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而不能简单地灌输。学生应使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逐步去发现和掌握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制图教学的改革 篇10

那么,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质量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以下方法。

一、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所谓直观教学就是利用一些模型、教具、挂图和实际零件, 把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的平面图形, 变成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或生活现象, 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易懂易记, 一目了然, 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 在讲剖视图的画法时, 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模型进行剖切, 并在“与剖切平面接触的部位画剖面线”, 使学生一看就会, 降低了学习难度。在学习螺栓、弹簧、齿轮等标准件和常用件时, 可以先认识后讲解, 把要讲的零件发给学生, 或带学生到生产车间参观其加工过程, 形成感性认识, 讲解时, 学生就容易理解并正确地作图了。

通过直观教学, 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边观察边分析, 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 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不过, 直观教具只能起“拐杖”作用, 目的是帮助学生走路, 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 应逐步控制使用直观教具, 最后让学生丢掉“拐杖”走路。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就是运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和方法来引导学生清除思维障碍, 打开解题思路, 克服畏难情绪, 轻松投入学习的一种方法。《机械制图》虽不同于语言课、艺术课, 无须对教学语言字斟句酌, 但教师语言质量如何, 也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首先, 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比喻表达出来,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 把主视图的选择比喻为选择“照相”的角度, 要把“最能反映面貌特征”的正面照出来, 恰到好处地说明了选择主视图的“形状特征原则”。

其次, 要善于归纳总结, 抓住一些需要重点记忆掌握的疑难问题, 概括总结成精炼易懂的口诀或通俗上口的顺口溜, 让学生读记轻松, 理解准确。如:齿轮啮合区剖视图画法为:齿轮啮合线五条:三粗一虚一点划。三视图的方位关系是:主俯视图左右不变, 主左视图上下不变;俯左视图前后辨, 远离主视是前面。螺纹的规定画法为:螺纹两种线, 手摸来分辨;摸得着用粗实线, 摸不着画细实线;这些简单明了、易读易记的口诀,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另外, 要善于启发引导。如在讲“看组合体视图的方法”时, 不是由老师直接把看图方法提出来, 而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作图举例和语言讲解, 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和讨论, 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只看一个视图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 只有将几个视图联系起来, 并抓住特征视图进行分析, 才能弄清物体的结构形状”。

用这种启发讨论式的方法进行教学, 既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又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激发起学习兴趣, 增强自信心, 消除对《机械制图》的神秘感。

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首先, 《机械制图》是一门规范性、标准化很强的学科, 从图线的规范与标准, 到装配图的画法与识读, 都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因此,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 努力做到语言、板书清晰工整, 线条、作图标准规范, 通过言传身教, 让学生欣赏老师的讲课, 从而由羡慕到效仿, 把教材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增强他们的“标准化”意识, 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其次, 如果将多媒体辅助手段穿插于教学之中, 与模型、实物和讲解有机结合,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 就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表明, 在《机械制图》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把许多文字教材表达不清楚或语言讲述难于表达清楚的内容, 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和编排,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帮助学生理解;对重点、难点内容可重复播放, 增加停留时间, 加强学生的长时记忆, 提高教学质量;把图、文、声、形、色与实物模型相结合, 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协同参与学习, 用最少的时间, 掌握最多的知识, 获得最大的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四、强化练习, 注重技能培养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 学生在课堂上听懂老师的讲课不算太难, 但要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并形成长时记忆, 则需通过一定量的绘图、读图练习。

1、讲授完定量的教学内容, 应结合学生实际, 精心编制课

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力求突出重点、难点, 做到有的放矢, 进行由物到图和由图到物转化的练习。

2、按照“讲—练—评—改”的教学过程, 学生做完作业后,

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 解决疑难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

3、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确定”的“多解题”和“趣味题”,

让学生在求解多种答案的过程中, 发挥想象, 扩展思路。这种“寓教于乐”、如同“益智游戏”的训练方式非常有助于学生画图和读图能力的提高。

4、练、画轴测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空间想象力。

轴测图的最大优点是直观, 能在二维平面中反映三维立体。对初学者来说, 即使没有什么空间立体概念, 也能凭借自己的直觉识别一些简单的轴测图。为此,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多练、多画一些轴测图。

5、适当组织一些班内的单元测练和校内同年级的《机械制

图》技能竞赛, 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 让学生保持一种不断努力、积极上进的求学心理, 并使学生进一步懂得:《机械制图》就是一门实际生产技能。

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多练习, 才能不断巩固和获取知识, 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

摘要:对于中职生来说, 《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 难就难在空间想象和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旨在探索《机械制图》教学的有效方法, 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谈下一篇:皮肤性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