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共9篇)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篇1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通过古人对自然万物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人体本身,由内向外看其身体器官的特质与筋脉阴阳的品性,将人体本身放在自然界中,讲究顺其自然,因循四季变迁。这种讲究自然调和的自然观中,蕴含着阴阳五行学的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其主要是说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利用这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的关系来为我们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黄帝内经》还将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身体的五种脏器肝心脾肺肾,同样与一年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相对应,这样的配比方法告诉我们怎么养生何时养生,同样也告诉了我们身体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自然四季再或是五行都是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的,我们要保持我们的身体的平衡和自然界的无穷无尽,同时也要知道自然万物与人体本身同样也存在着相乘相侮,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分寸,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同样要注意,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说的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说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月落日升而度过的,从未看到过日月同在天的正中这样的现象。如一年四季,如果说夏为阳胜,冬为阴胜,那么四季的轮转也是一种阴阳此消彼长的现象。我们所说的阴阳平衡绝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运动着的平衡,只有阴阳之间有消长运动的发生,才能维持生命的动态,保证万物无限的发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里说的是阴阳之间的制衡关系,利用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用水制阳,用火消阴。也是用来说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
阴阳之间本身存在着发生、升降的演化规律的。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破坏了正常的升降规律,阳应升反而下降,阴应降反而上升,这时就会出现“阴阳反作”的现象。这种异常规律在病症中表现为清气应升反而降者,则生飧泄;浊气应降反而升者,则生胀。这就是“病之逆从”,也就是说由于阴阳升降的不和规律而出现的病症。清气具体指脾之清阳之气,在正常的情况下,脾气主升以敷布全身,其性温和,可以使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飧泄,完谷不化的滞泄。王冰曰:“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因为脾之清阳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反而下注大肠,就会形成虚寒的飧泄。在人体内阴阳的消长是有一定规律的,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因循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为身体正常的阴阳平衡打下基础。
2.“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简单说就是阴阳各司其职,但又相互制约平衡。我国最早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中庸之道”,追求的便是阴阳和合的和谐之道。道家思想中“上善若水”,同样也是追求一种阴阳调和的温润和“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广博心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他的意思是:清阳上升,积聚而为天,浊阴下降,积聚而为地。阴主安静而阳主躁动,阴阳之气既能生、长万物,又能杀、藏万物。阳的运动可以化生清气和能量,阴的运动可以构成有形的.物质。“阴生阳长”是阴阳之治,就是阴阳平衡之时;“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也就是说当阴阳处于和合的状态时,阴阳是可以生发生长的,而当阳亢阴凝时,就会出现焦枯,固闭的情况。
从这之中也就让我们知道,阴阳之间的制约平衡造就了万物的生长生发,同样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一定要讲究阴阳制衡,不食极寒极热的食物,如果要食用也一定要找到阴阳制衡的办法。比如说,中国人讲究食法,鸭子的性凉,所以我们吃鸭子一般要用烤的,这样可以减轻鸭肉本身对人体的影响,除了美味可口,这也是北京烤鸭能够传承下来的理由之一。
3.“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也就是说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互根其实就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比如说,阴和阳,天和地,上和下,寒和热,动和静,散和聚,虚和实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如果没有阴就没有所谓阳,没有上也没有所谓下,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是阳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反之,阳是阴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医贯・阴阳论》中说到:“阴阳又可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无论是阴阳之间的消长关系,还是对立制衡,再或是相生相化,互根互用,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人还是世间万物,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穷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达到极致。这是自然教会我们的道理,在不停运动的基础上才有了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规律。
二、《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
《黄帝内经》主张由内向外看,先寻找自身的秘密,自然界中的奥秘也很自然的就解开了,人的身体包含着脏腑,由经络连接而成;肌肉之大会小会,与骨骼相连;阴阳经脉配合穴位,使得人成为了大自然最完美也最复杂的作品。所以阴阳五行在人体结构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五行可代表人的五脏,五官,五音,五志,亦可代表人能分辨的五色,品尝的五味等。五形之间的关系可分成两个方面,一则是当五行运作正常,那么五行之间生克循环,运行不息。当五行之间关系异常克制,那么就会出现相乘相侮,过犹不及的现象。
1.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这也就是好说五行中的某一位是与自然中的其他物质环环相扣的,比如,南方可以生热,而热又可以生火,火会生苦等,以此类推。这告诉我们万事万物不是孤立的一个单位,而是处于一个环形链状中的某一环节。这也四为什么在生物链中破坏其中一环,就会导致整个链条瘫痪。人体也是一样的,某一部位的受损多多少少会牵扯全身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人体的五脏与体表组织结构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维持正常功能。“心之合,脉也,其容在色也。”这就是在说脏器与组织之间的所合,所荣问题。人体不是仅仅由五种脏器配合就可以运转的,在人体内需要复杂的协调和统一,这样才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活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是说,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文章用五段内容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将五脏与自然各种事物相联系,这种五行生克规律与方位,五脏,五色,五音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从彼此身上体现出生克规律的重要意义。利用人体与自然界无所不在的联系,不但可以服务于人类,并且可以更好的理解自然要义。
2.相乘相侮,过犹不及
相乘相侮是一种病态的关系,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使得万事万物运转不息,而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则会破坏无形之间本身健康向上的关系。我们说相乘,就是说五行之间的相克太过,也就是说五行之间原本存在的良性制衡变成一种非正常的制衡。人的身体某一脏器太过发展超出自己本身的平衡点,会造成整个身体器官之间的混乱和不协调。而相侮就是五行之间的反相克,就是本身属于受制约地位的物,反过来去制约着对方。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意思是说,凡气有余,则能克制自己所能克制的气,而又能欺侮克制自己的气;气不足,则克制自己的气趁其不足而来欺侮,自己所能克制的气也轻蔑的欺侮自己。由于本气有余而进行欺侮或乘别气之不足而进行欺侮的,也往往要受邪,是因为他无所畏惧所以缺少了防御能力。无论是趁虚侵袭,或者是恃强凛弱,在五行相生的过程中都是病态的。要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定是不能大补大损的,这种同样属于阴阳中的大阴或大阳,都是不健康的。行止有度,食寝有常,只有健康的生活状态才有可能给我们一个健康平衡的身体和生活。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之道。它所蕴含着的道理不只是应用于人的身体,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世间万物的大道。自然生万物,万物又归结于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做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复杂,殊不知,简单地看待这个世界,所呈现出的也不过是纯真的自然。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篇2
关键词:《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四时规律,护理
1《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四时理论
1.1 阴阳的记载
阴阳学说, 属唯物辩证、对立统一的古代哲学理论,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思想。阴阳学说认为, 宇宙的万事万物, 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也是由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阴阳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故《易传·系辞传上》总结性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 规律之意[1]。阴阳的内涵和关系是《黄帝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内核, 而这一核心思想源自《易经》[2]。
《内经》有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阴阳类论、阴阳清浊论、阴阳系日月论、阴阳二十五人篇等七篇阴阳专论, 而其他篇章也同样大量的论述了阴阳与人体的关系, 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如《灵枢·阴阳系日月》指出:“阴阳者, 有名而无形。”说明阴阳是一抽象的概念, 无所指, 而无所不指。必须观自然之物象, 才能明阴阳之含义[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水为阴, 火为阳”。水火是阴阳应象的典型,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广而论之:“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 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 万物之能始也。”, 将阴阳的应象范围保罗无遗[5]。
1.2 五行的记载
五行学说, 即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类事物或现象的运动变化, 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理论。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的关系, 推动了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1]。
《内经》中描述五行的篇章较多, 如《素问·脏气发时论》云:“五行者, 金木属火土也, 更贵更贱, 以知死生, 以决成败, 而定五脏之气”。《灵枢·脏气法时论》云:“天地间, 六合之内, 不离于五, 人亦应之”。认为世间万物皆可按五行属性划分, 同时事物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辱、反辱的变化关系。《内经》中对五行的认识, 更多的是与阴阳相结合。如《灵枢·官能》云:“言阴与阳, 合于五行, 五脏六腑, 亦有所藏, 四时八风, 尽有阴阳”。
1.3 四时规律的记载
《内经》将养生与时间节律融合为一体, 从自然节律和人体生物节律两个方面。对《内经》因时养生进行了整理与探讨[6], 经典篇章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详细的论述了春夏秋冬四时养生规律, 如记载“春三月, 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此外, 《内经》亦有“冬不藏精, 春必病温”的经典记载。严寒的冬季, 人体精气本应处于闭藏状态, 如果外部温度太高, 人体腠理反常张开, 气血自然随之耗散。虽然此时看起来仍是“健康”的, 但人体早已形成“表虚”之态, 若是遇到稍低的温度环境, 就会感冒。
总之, 调摄精神, 注意饮食起居, 衣着适当, 动静适宜, 以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 同时也要适宜社会因素的变化, 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 才能养生防病, 延年益寿[1]。
2《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理论与护理的关系
2.1 阴阳与护理的关系
中医护理学认为所有的疾病都有阴阳之分, 阴阳二者任何一方过于旺盛或者衰弱都会造成人体的疾病。此时就需要我们护理工作者的细心呵护, 调节阴阳人体, 使阴阳平衡, 人体才能真正的恢复健康。例如, 在临床上, 当患者体液不足时, 会有口干咽燥, 乏力等症状, 这时我们一方面应通知医师, 另一方面应做好补液准备, 及时调整阴阳平衡有利于病情痊愈。
2.2 五行与护理的关系
五行与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肝、心、脾、肺、肾, 在五行中分别属木、火、土、金、水。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我们可以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建议患者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遇到心脏病的患者, 可以建议其吃些红色的食物, 如红豆、番茄、大枣等, 心情要保持愉悦, 千万不要吃黑芝麻、茄子、黑米等黑色的食物及太咸的食物, 不要过恐慌等。因为水克火, 所以, 相对应肾脏患者应食用的食物, 心脏病患者不宜食用。这样对患者的早日康复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笔者认为护理工作就是要遵循五行的规律来进行护理操作, 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帮助患者摆脱痛苦, 早些远离病痛。
2.3 四时规律与护理的关系
我们作为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四时的规律, 以及人们自己的生活规律, 要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合理的护理方案, 对人们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更加顺应自然, 使身体更加健康, 生活方式更加科学, 疾病自然会远离我们。
如按《内经》中四时规律记载, 以夏季为例进行调护。夏季的特点是燥热, “热”以“凉”克之, “燥”以“清”驱之。因此, 清燥解热是养生的关键。思想宜清静:盛夏酷暑蒸灼, 人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 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 神清气静。饮食宜清淡: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 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 因为清淡饮食可起消热、防暑、敛汗、补液的作用, 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如西红柿、木瓜、黄瓜、丝瓜等既可满足所需营养, 又可预防中暑[7,8]。
参考文献
[1]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718, 26, 218.
[2]天栝.从《周易》到《黄帝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J].健康大视野, 2010, 2 (1) :36.
[3]徐兴国, 徐兴明.《内经》五脏阴阳名概说[J].四川中医, 1996, 9 (14) :8.
[4]《线装经典》编委会.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437.
[5]吴润秋.《黄帝内经》阴阳思维之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 2007, 23 (3) :5.
[6]李英帅, 王琦, 刘铜华.《黄帝内经》因时养生观解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 (10) ::39.
[7]郑书兰.夏日养生四法[N].民族医药报, 2005.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篇3
一、风水在紫禁城中的体现
(一)负阴抱阳,冲气为和
古人认为,山为阳气,水为阴气,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实现“冲气为和”的目的。
紫禁城的北面是万岁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万岁山是专门为营造皇城风水而筑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于明初,位于元代寝宫延春阁旧址,用开挖护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积而成。此山的堆筑,一方面满足了皇城要“负阴”的原则,另一方面又镇住了前朝的风水,故万岁山又有“镇山”之称。
同样,金水河也是一条人工河,开挖于元代,因其源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西方在五行中为金,因而此条河流被命名为“金水河”。金水河流经皇城时内分为两支,一支蜿蜒曲折,由西向东,流经紫禁城内,名“内金水河”;一支由西向东,流经天安门外南侧,名“外金水河”。金水河源于西方,而西方为金,故有“金帽”一说;河流蜿蜒曲折,好似一条洁白的玉带,故又有“玉带”一说。“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形成了“双曲水”的抱水。“金帽玉带”和“双曲水”的抱水是风水学中极佳的建城之所。
(二)朱雀、玄武定方位
紫禁城建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唯有如此设计,才能突显紫禁城唯我独尊的高贵和气势。紫禁城的南门称作“午门”,整座宫门呈“凹”字形,由正中的一座中央城楼和两侧的四座崇楼组成,俗称“五凤楼”,象征四象中的“朱雀”。紫禁城的北门于明代和清初称作“玄武门”(清康熙年间因避玄烨的名讳而更名为“神武门”),象征四象中的“玄武”。朱雀、玄武的确立促成紫禁城的方位最终得以确定。
(三)百尺为形,千尺为势
紫禁城内单个建筑物的营造和建筑物群落的空间布局符合“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原则。按照风水形势说,各个单体建筑,其空间尺度应当遵循“百尺为形”的原则,即单体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应该控制在23至35米的范围内;建筑物群落之间的空间距离应当遵循“千尺为势”的原则,即两个单体建筑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应该控制在350米左右。
纵观紫禁城内的各个建筑,除了午门(通高37.95米)和太和殿(通高37.44米)因其特殊的地位,没有遵循“百尺为形”的原则以外,其他各个建筑物的高度都是在35米以内。午门和端门之间的距离在紫禁城内外两座单体建筑的隔距中最远,正好是350米,没有突破“千尺为势”的空间布局原则。
二、阴阳在紫禁城中的体现
(一)阴阳坐标
紫禁城中,两条直线分界阴阳。一条是北京城的中轴线,贯穿南北,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在紫禁城范围内是午门和神武门之间的中轴线,这条南北的直线将紫禁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方为阳,西方为阴;一条是紫禁城内的隆景线,贯穿东西,西起隆宗门,东至景运门,这条东西的直线将紫禁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方为阳,北方为阴。因而,中轴线和隆景线十字相交,成为了紫禁城的阴阳坐标。
(二)东阳西阴
中轴线以东为阳,以西为阴,体现在建筑物的命名常常是阴阳结合,主要是左右相应,文武相应、仁义相应、日月相应、春秋相应、天干和地支相应。譬如,太和殿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中左门、中右门,东西两翼分别有左翼门、右翼门;太和门前东为文华殿、西为武英殿;太和殿的东庑是体仁阁,西庑是弘义阁;乾清宫前的东西两侧分别有日精门、月华门;御花园内东侧是建筑平面呈“凸”字形的降雪轩,西侧是建筑平面呈“凹”字形的养性斋,“凸”字代表阳,“凹”字代表阴;御花园内东有万春亭,西有千秋亭;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代表十天干,东西六宫代表十二地支,天干与地支相应,天干为阳,地支为阴。
(三)南阳北阴
隆景线以南为阳,是紫禁城的“前朝”区域,这里的建筑气势雄伟,布局疏朗,体现了阳刚之美;隆景线以北为阴,是紫禁城的“后廷”区域,这里的建筑规模较小,布局紧凑,体现了阴柔之美。“前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主要部分的长宽是“后廷”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长宽的两倍。
“前朝”大殿布局采用奇数,因为奇数为阳数,如“三朝、五门”之制,建筑名称也用奇数,如“三座门”、“南三所”等。“后廷”布局多用偶数,因为偶数为阴数,如东、西六宫,“后廷”也原为两宫,即乾清宫和坤宁宫,交泰殿系嘉靖年间增建。
(四)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太和殿是阳中之阳,以体现阳刚之气;坤宁宫是阴中之阴,以显示阴柔之美。保和殿是阳中之阴,乾清宫是阴中之阳。中和殿设置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交泰殿设置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起到了阴阳调和的作用,充分体现了阴阳交感,天下太平。
阳中之阳的太和殿与阴中之阳的乾清宫,二者在建筑上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譬如,太和殿与乾清宫均为重檐庑殿顶,殿内都有藻井,殿前都有御路,丹墀上都陈设有日晷、嘉量,这是“阳中之阳”与“阴中之阳”的共同点。太和殿的整个基座是三层汉白玉须弥座配白石勾栏,乾清宫的南半部基座与太和殿的基座相同,而北半部基座则为青砖台基配琉璃灯笼砖,等级低于太和殿,这是“阳中之阳”与“阴中之阳”的区别。
三、五行在紫禁城中的体现
(一)五行分列于五方
午门为火
午门是紫禁城的南门,在五行方位中属火。火为赤色,代表着炎夏,主大。午门的墩台呈红色,以示火旺。午门内的五座石桥,其望柱雕刻为火焰状,取“南方属火”之意。午门是紫禁城中最高的建筑,取“火为大”之意。
神武门为水
神武门(原名玄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在五行中属水。水为玄色,代表着寒冬,主藏。神武门内城墙的屋顶均为黑色,神武门南建有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钦安殿,取“北方为水”之意。“后廷”南起乾清门,北至神武门,位于紫禁城的北半部,是帝后的寝宫,取“水为藏”之意。
“前朝”三大殿为土
“前朝”三大殿是皇帝的施政场所,位于紫禁城的中心,在五行中属土。土为黄色,代表着中央集权,主化。前朝三大殿建立在三层“土”字形汉白玉台基上,取“中央为土”之意。
文华殿、南三所为木
文华殿、南三所分别是太子讲学之所以及皇子的宫室,位于紫禁城的东面,在五行中为木。木为青色,代表着春季,主生。紫禁城建立之初,文华殿和南三均采用绿色琉璃瓦,取“春之木”之意,预示着皇子皇孙生机无限。文华殿在明嘉靖以后改作他用,才更改为黄色琉璃瓦。
武英殿、慈宁宫为金
武英殿是清代的修书处,位于前朝的西侧,慈宁宫是太后、太妃的寝宫,位于后廷的西侧,两处宫殿在五行中都属金。金为白色,代表着金秋,主收。武英殿是修书处,书籍怕火,金生水、水克火,金为武,用武来命名,设置于西方,其用意不言自明。慈宁宫中居住的太后日薄西山,已经到了“收”的阶段,将其寝宫安置在西方,取“金为收”之意。
(二)五行相生相克
紫禁城的城墙全部漆为红色,上覆黄色琉璃瓦,红色为火,黄色为土,火生土,土代表着中央集权,寓意红色高墙拱卫中央集权。
文华殿北侧的文渊阁是紫禁城的藏书处,分为两层,上层为一通间,下层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因为藏书怕火,故而文渊阁的琉璃瓦全部采用青黑色,黑色代表着水,取“水克火”之意。
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的正殿,五行为水,其院落的南门命名为天一门,取“天一生水”之意。钦安殿前的一块丹陛石雕上刻有六条龙,不同于紫禁城内其他宫殿的九条龙,取“地六成之”之意。
太和殿广场没有树,原因有二:一是太和殿广场是举行大朝会的地方,对空间和气势有要求,不宜种树;二是木克土,土代表着皇权,禁止种树。
紫禁城各城门、宫门的门钉基本上是81枚,唯有东华门例外,仅有72枚。东华门是紫禁城的东门,五行属木,木克土,不利于中央集权。解决办法惟有把阳木变成阴木,才能避免木克土。81是阳数,代表着阳木,故不能用。72为阴数,代表着阴木,故将81枚门钉缩减为72枚。之所以选用72枚门钉,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中的阴数8配上代表皇权的阳数9。此外,古人认为台高阳旺,“前朝”三大殿建于“土”字形汉白玉台基上,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土的阳气,是避免木克土的另一举措。
四、小结
古代的堪舆家认为,人类所居之地必须是顺应天地阴阳之气、蕴含五行变化的风水宝地。由以上分析得出结论,紫禁城作为皇帝的宫城,充分体现了风水、阴阳、五行在中国古代城建中的指导作用。
饮食阴阳要五行小知识介绍 篇4
对于饮食中医不仅仅重视它的物质性,更重视无形的“饮食之气”,而这气包含了物质、能量和信息,从中医角度更细致些讲就是阴阳五行。
我们粗略把人的体质分为偏寒或偏热,当然饮食也有寒热属性。
温性食品有:五谷类(面粉、豆油)、(酒、醋、生姜、花椒、芥末、葱、蒜)、五菜类(胡萝卜、韭菜、辣椒)、五果类(葡萄、荔枝、莲子、大枣、胡桃、乌梅、李子、栗子、橘子、桃、龙眼、橄榄)、五畜类(鸡肉、羊肉、狗肉、鲫鱼、黄鳝、虾)等;
寒性食品有:五谷类(小米、绿豆、荞麦、豆腐、豆浆、豆豉)、五菜类(油菜、黄瓜、苋菜、茄子、芋头、竹笋)、五果类(西瓜、香蕉、梨、菱角、藕、广柑、甘蔗、白果、柿饼、百合)、五畜类(兔肉、鳗鱼、螃蟹、龟、甲鱼、牡蛎、牛奶,鸡蛋)冰镇饮料(冰水、冰棍、冰激凌、冰可乐、冰啤酒)。
平性食品有:五谷类(梗米、糯米、黄豆、黑豆、豇豆)、南瓜、山药、葫芦、枇杷、青梅、猪肉、鲤鱼、银鱼、乌贼鱼等。
我们宜根据个体体质属性适度食用偏温或偏寒食品,寒性体质适度少吃寒性食品,热性体质适度少吃热性食品。
同样的中医可以把饮食按五行分为五类以对应五脏,来调补五脏。
木类食品多利于疏肝:春季生的芽类(豆芽)、苗类(蒜苗)、嫩叶(香椿叶、小葱苗);绿色的(绿豆);味酸的(如山楂)。压力大、精神紧张或抑郁的,或女性月经前适合多食用木性食品。
火类食品多利于清热:夏季开的某些花类(菊花);红色的(红豆/赤小豆);苦味的(苦瓜、苦菜、苦丁茶)。心烦急躁、失眠多梦或口舌生疮属心火旺的可多食用火性食品。
土类食品利于健脾:各类面、米,及味甜、色黄食品,如白面、大米、小米、黄豆等。小麦秋冬季种、来年秋季收,采四季之精华,是我们的主食,养后天之本―脾。
金类食品利于润肺或宣降肺气:秋季结的果类或含汁多的茎类食品多能润肺(如梨、甘蔗、西瓜、橙子等);色白食品(如银耳、百合、芸豆、杏仁、茉莉花)或味辛的食品(如白萝卜、洋葱)利于宣降肺气。
水类食品于利养肾:冬季藏的坚果或根类、种子类食品(如核桃、松子、栗子);黑色食品(黑豆);血肉有情之品(如各种肉、奶、蛋类)。咸味入肾,但饮食过咸则伤肾。
我们可以根据五脏的虚实,选择对应的食物进行调补。
内经阴阳学说解读 篇5
1.阴阳消长
【原文】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1],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2],阳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
【注释】
[1]阳气微上:杨上善曰:“冬至以后,阳气渐长,故曰微上。阴气渐降,故曰微下。”
[2]阴气微上:杨上善曰:“夏至以后,阴气渐长,故曰微上。阳气渐降,故曰微下。”
【译文】
四时的阴阳情况,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按语】
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决定了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而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冬至和夏至为两个转折点,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阴阳消长,四时更迭,从而有春温、夏暑、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人与天地相参,脉象规矩权衡,相期而至,随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若脉象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不能相应而出现错乱,即可通过错乱之脉而诊知发病的脏腑部位,并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进一步推测疾病的预后吉凶。因此,察时脉辨病,并进一步施治,必须把握天人合一的规律。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脉有“四时动”,脉象的变化与天体运转的规律相应,有同样广博精深的道理。脉时相应的机制关键在于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冬至和夏至为两个转折点,冬至一阳生,“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一阴生,“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反映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四时更迭的关系。
2.阴阳自和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两者不和[2],若春无秋,若冬无夏[3],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
[1]阳密乃固:《太素》作“阳密阴固”,可参。
[2]不和:是指偏胜,指阴阳偏胜。
[3]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高世栻曰:“如阴不胜其阳,而阳气胜,若春无秋矣;阳不胜其阴,而阴气胜,若冬无夏矣。”
【译文】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按语】
经文指出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阳气的主导作用以及阴阳失调的危害性,强调了阴阳协调的重要意义。阴阳之间不仅有对立制约关系,同时也存在互根互用关系,即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彼此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种既对立又互根互用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内经》阴阳学说的基本思想。
文中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来强调阳气在阴阳平衡中之作用。在生理情况下,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从而保持阴阳的协调平衡。若“阳强不能密”,则“阴气乃绝”,阴阳平衡协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体现了《内经》重视阳气思想。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卷一所言:“本篇专重阳气,至阳气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起亟一段,始平论阴阳;及至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一段,则仍归重于阳矣。”石寿棠《医原·阴阳治法大要论》亦指出:“然就二气而权衡之,阴承阳,阳统阴,阳气一分不到即病,阳气一分不尽不死,人自当以阳气为重。”
3.阴阳互根
【原文】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
[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守持于内,以支援阳;阳运行于外,而保护阴。《类经》云:“阴性静,故为阳之守;阳性动,故为阴之使。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
【译文】
阴气居于内,为阳气之守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之役使。
【按语】
原文对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作了描述,明确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赵献可《医贯·阴阳论》进一步发挥曰:“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气居于内为阳气之镇守,阳气居于外为阴气之役使。说明阴阳之间相反相成,互根互用的关系。
阴阳互根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中医学就是用阴阳互根的观点,阐述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4.阴阳互藏
【原文】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
5.阴阳交感
【原文】
动静相召[1],上下相临[2],阴阳相错[3],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注释】
[1]召:指感召。
[2]临:指加临。
[3]错:指交错。
【译文】
由于动和静互相感召,天气和地气互相加临,阴气和阳气互相交错,而运气的变化就发生了。
【原文】
地气上为云[1],天气下为雨[2]。雨出地气[3],云出天气[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
[1]地气上为云:地面之水,由于蒸发,化气上升为云。
[2]天气下为雨:地气上升为云,突遇冷空气,就凝结成水而下降为雨。
[3]雨出地气:虽然天气下为雨,但是雨的来源还是由于地面上升的.水气。
[4]云出天气:地气之所以上升为云,必须是以天上的热力蒸发,因此说云出天气。
【译文】
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作用于云,下降而为雨,雨来源于地面的水气,云成于天气的蒸化。
【原文】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2],升降息则气立孤危[3]。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4]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5],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注释】
白话学内经 从面部看五脏 篇6
原文
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支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
黄帝曰:善。
岐伯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骨有余,以候骨曷骬。
黄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
黄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黄帝曰:善。
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黄帝曰:善。愿闻六腑之候。
岐伯曰: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白话译文
黄帝说:通过观察面部色泽推测五脏精气的方法,我已经知道了。怎样根据形体、肢节的情况来推测内脏的情况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所有脏腑中,肺脏的位置最高,像伞一样覆盖着五脏六腑,通过肩部的上下活动情况,咽部的升陷情况,便可测知肺部的变化。
黄帝说:讲得好!
岐伯说:人体的心脏为五脏六腑的主宰,缺盆部位为血脉运行的主要通路,观察人体缺盆两旁肩端骨距离的远近,再配合观察胸骨最下端剑突的长短,便可以测知心脏的大小坚脆等情况。
黄帝说:明白了。
岐伯说:肝脏在人体就像将军一样,开窍于双眼,要想了解肝脏功能是否正常,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的大小来进行判断。
黄帝说:对。
岐伯说:脾脏的功能是运化和输布水谷精微,具有充养人体各部组织,保护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能力。脾脏的强弱直接表现在食欲方面,所以通过观察唇舌变化及口味的情况,可测知脾脏的情况及脾病预后的好坏。
黄帝说:好。
岐伯说:肾脏的`功能良好,表现于外能使人身体灵巧而自感多力,耳部能听较远的声音,因此根据人耳朵听力的强弱,便可以判断肾脏的虚实。
黄帝说:说得对。以上讲的是五脏的情况,我还想听你讲一下推测六腑状况的方法。
岐伯回答说:以下是测候六腑的方法:胃海纳百川受纳各种饮食,如果面颊部的肌肉丰满、颈部粗壮、胸部宽阔,这样体型的人胃容纳水谷的量就多。鼻中孔道深长者,可以推测大肠的功能较强。口唇肥厚,人中沟深长者,可推测小肠的功能较强。下眼睑肥大,表明胆气较强。鼻孔向外掀起,表明膀胱不能够正常的存储尿液常致小便漏泄。鼻梁中央部位高起者,表明三焦固密功能正常。
以上这些是用来推断六腑情况的方法,如果面部的上、中、下三部相等,表明内脏功能正常。
人体脏腑组织在面部的对应位置及诊断要点
一般讲,体型大的人肺、心、肝、胃等脏腑较大,本文所论述肺、心、肝、胃脏腑大小是指从体外的几个标志物观察同等体型的人脏腑相对大小。
五脏的面部特征对有关脏腑功能观察,除肾开窍于耳,耳与肾功能紧密相关,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其他几个特征被后世所忽略。
鼻孔长又大,大肠功能佳,肺与大肠为表里之经,功能紧密相连,肺开窍于鼻,通过鼻窍孔道测大肠更是证实肺大肠关系的另一佐证。
口唇是脾的外华,小肠代表脾功能的一部分,所以口唇肥厚是脾功能强健的标志,人中沟主生殖功能,与肾紧密相关,观察口唇和人中沟可测知脾肾的部分功能。
人至中年后下眼胞常会下垂变肥大,但也有青少年时期下眼胞大的人,这类人胆的功能远较一般人为强。一般情况,进入老年后一部分人下眼胞会自然下垂肥大,但也有人由于生理原因,天生异禀,下眼胞一直不肥大。
浑元阴阳五行手(一) 篇7
一、五行之一金手秘法演练顺序
1.摆架式两腿左右分开与肩同宽并屈膝半蹲,使之形成骑马式即为“马步”。两手握拳分别置于腰之两侧。头部端正,眼望前方。收腹挺胸,直背塌腰(图1)。
2.炼气摄阳式以鼻吸气长达6秒,要求慢细匀长。再用鼻将内里杂气(即先前吸入之气的转换之气)缓缓叹出。如此一吸、一叹,术语称作“一摄气”。要求演练者连续进行“五摄气”(图2)。
3.吐浊式用嘴轻轻吐出内气长达6秒左右,并要求发出“突”字音。如此一吐浊气,术语称作“一吐浊”。要求演练者连续进行“五吐浊”(图3)。
4.屏息式不想自己呼吸的出入。口中默数(不得出声)——“一”、“二”、“三”、“四”、“五”。如此默数5个数字,术语称作“一屏息”。要求演练者连续进行“五屏息”(图4)。
5.提劲式先用右手发力,通过手臂传到手掌;一紧、一松并伴着口中默数“紧”、“松”两字。如此一紧、一松各发力1次,术语称作“一提劲”。要求演练者连续进行“五提劲”。切记!练习此“提劲式”时,不可使尽全力,只能用自己身体能量的一半即可。另外,行此“提劲式”时,不可勉强憋气,必须自然舒适。总之,演练者要以自然、均匀、舒适、得法为准绳(图5)。
6.定位式演练者开步做出“骑马式”并将右手变为“八字掌”伸出向前(直臂,高与肩平,掌心向前方,掌指向上方);不想自己呼吸的出入;待人体安静1~2分钟后,则头脑中想像出现一个“金”字并慢慢地把它移到手掌中心部位留存;此时,思想集中,唯有头脑中的那个“金”字印在手掌心处并让它“停留”达5分钟(图6);然后收式。如果演練者年龄超过50岁,或患病者因自身原因用“骑马式”进行锻炼难以坚持时,则可改为用站立开步“外八字”(直膝)式,即作自然分开两腿进行亦可。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篇8
五行相生相克在小盘数字游戏中的应用(第一版)作者:巴山
以前在报纸上看过关于号码相生相克的说法,看着似懂非懂。最近得遇高人指点,终于可以将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在小盘数字游戏中的应用,能够产生一定的价值。指点我的这位高人他偶尔也玩彩票,他在预测中其他什么都不用,只用五行八卦,每天几注号,基本上是八九不离十,约请他老人家出来发帖,都被婉拒了,也只好作罢。现将在分析中的几点心得发出来,还请各位朋友指点。一、五行数理与相生相克常识
1、五行与数字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的数字是金-49,木-38,水-16,火-27,土-50。
2、五行相生
水生木,对应数字为16生38。
木生火,对应数字为38生27。
火生土,对应数字为27生50。
土生金,对应数字为50生49。
金生水,对应数字为49生16。
3、五行相克
水克火,对应数字为16克27。
火克金,对应数字为27克49。
金克木,对应数字为49克38。
木克土,对应数字为38克50。
土克水,对应数字为50克16。
二、分析与应用
五行相生相克在小盘数字游戏中究竟有什么实际价值呢?实际上从现代概率的观念来看,仍然是对概率的应用,只不过表现出来的现象不同而已,认真分析理解,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切入点吧。
1、对号码的生克分析
一注号码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来,表现为三种形态。
(1)三位同性
3个位置同属金或水或木或土或火,号码必为豹子或假豹子。比如111,616,三个位置全是水。
(2)相生
3个位置有两组两个位置相生,另一组两个位置同属性,号码必为组三或假对。相生号码最大连出为4期,最大遗漏为11期。通常相生号码连出两期即可排除相生号码,可一举排除不少号码。
(3)相克
3个位置中至少有一组数是相克的号码。
2、位置关系生克分析
百十位,十个位,百个位三组位置,表现出三个相生相克关系,即同性(同时属金或水或木或土或火)、相生或相克。比如3D089期开奖号为042,表现出百十相生,十个相克,百个相生。
对于一个固定的位置来说,相生连出最大值为5期,相生连出3次即可排除相生组合(13 14 18 19 20 23 25 28 31 32 36 37 40 41 45 46),实际价值非常高。同样,对于相克也可以应用。当然通过遗漏统计分析,当遗漏到一定时候,也可以用相生相克来定组合。
3、邻期同位生克分析
邻期同位生克关系也表现出三种相生相克关系,即同性(同时属金或水或木或土或火)、相生或相克。比如3D088期开奖号为332,089期开奖号为042。百位为3-0,相克。十位为3-4,相克。个位为2-2,同性属火。
对于一个固定的位置来说,相生连出最大值为5期,相生连出3次即可排除相生号码,实际价值非常高。比如3D069-072期 069
437
070
612 07
130
307
2203
百位号码为4-6-3-2,连续相生3期,可以排除相生,072期百位为2,可以排除3850,轻松排除四个号码。同样,对于相克也可以应用。当然通过遗漏统计分析,当遗漏到一定时候,也可以用相生相克来定组合。
利用位置关系和邻期同位生克关系,对于直选定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当然要真正使用这种方法,一是要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数理关系,同时亲自动手制作统计数据是必不可少的。老知识,新方法,但愿能给你带来新收获。中国传统文化五行相生相克博大精深,笔者愚钝,请各位朋友指正。
排列三规律图说明
什么是对数:排列三,是用10个数字开奖,10个数字除以2=5,0至9任何一个数字加5得出的就是它的对数,如:05,16,27,38,49。没有对数下面的规律没法在产生。
排列三规律说明
排列三规律说明:所有的规律只用加法就行,两种颜色连线的数字相加的和相等。如果图中只有一种颜色连线,那么就要看规律的格局是什么,是147,258,369,741,852,963,还是相同数字000,111,222,333,444。。或是正顺,123,234,345.。。倒顺,987,654,321.。。
把握“四规律”轻松玩转体彩排列三 投注排列3,实际上就是投注风险。怎样规避风险,排列3高手在控制排列3投注风险方面,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约10%回报率
一位排列3高手认为:10%回报实际上已经相当高,即:如果平均每天的回报率都能达到10%,那么初期投入1000元,一年下来可净赚近10万元!他认为若把回报率定得过高,抗击风险的能力就会相应下降,出现亏损的可能性也就会相应增加。
2.确定1个追号周期
即在选择追某条路线时,追号周期一般不要少于15期。如果选定了一条路线,在制定投资损益表时发现:自己的资金不足以追满15天,那么有两种选择:一是进一步降低投资回报率;二是放弃此路线。在投注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例如,1倍起步追5个号码的组选6复式,追号周期甚至可以延长到30天。
3.头5天不加倍
有经验的彩民都知道,在追号过程中一般是这样:开始不用加倍的周期越长,那么后面加倍的速度越慢,反之亦然。据此,在选择P3追号路线时,一般思路为:单选追号一般不选择单倍金额超过200元的路线;组选6追号一般不选择单倍金额超过40元的路线;组选3追号一般不选择单倍金额超过80元的路线。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适当偏离,比如追奇偶类型或大小类型、全包组3等。但是,当选择偏离该路线时,由于加倍速度一般会比较快,因此一定要更加注意控制好风险。
4.适时止损
与上述3项相比,适时止损往往最难坚持。在追号投注排列3的过程中,无论水平有多高,可能每个人迟早都会面临止损的考验。关于止损有人这么认为:止损并不是完全放弃,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当面临止损选择时,往往是把回报率压得很低资金也难以保证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如果苦撑下去,其实是以巨大的资金压力换回很小的回报,很不值得。换个角度想:需要止损的时候毕竟不多,如果把苦撑阶段所投入的资金用于改追其他路线,即使短期补不回止损的亏损,时间长点连续成功追出几条路线照样可以补回止损的亏损甚至盈利。真正的排列3高手肯定善于止损,这也是高手与普通彩民的重要区别之一。
杀号的最新方法
组三杀号的最新方法!在前期组三杀号技巧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内容,杀号效率更高,很实用!
前段时间本人曾经发布过一个有关组三杀号的小帖子,介绍了组三杀号的四个小技巧,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研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方法,准确率还是蛮高的,大家可以自己去验证。本贴是在原贴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新内容,今特奉献给大家,以供参考!
如果那位朋友喜欢选组三,可以参考以下的杀号方法:
组三杀号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杀对子,另一种是杀独码。
一、杀对子:
1、通杀当期期号尾的对子,如255期可以杀55,05年共281期,出组三66期,错6期。
2、通杀当期开奖日日期的尾数的对子,如280期,开奖日期是10月14日,则280期可以通 杀对子44。
3、开奖日那一天是星期几,就通杀几的对子,如280期开奖日是星期5,则280期可以通杀55的对子。
4、通杀上期跨度值的对子,如254期的跨度值是3,则255期可以通杀33,66期共错3 期。
5、举例说明,如279期开奖号是254,跨度为3,在上一次出现跨度值3后,下一期跟随的跨度值是5,则280期可以通杀55的对子。
6、杀上期和值尾数的对子,如254期的和值是5,则255期杀55,66期共错3期。
7、把上两期开奖号的和数值相加,得数取尾数,则下期可通杀此尾数的对子,如278期、279期两期的和数值相加是28,取尾数8,则280期可以通杀88的对子。
8、如果某一数字连续出现2期以上,则下期可以杀该数的对子,如255期数字2已连续出现2次,则255期可以杀22,66期共错2期。
9、把上一期开奖号的任意两码相加,得二码和,取双数者除以2得商,则下一期可以通杀该商的对子,如279期开奖号为254,二码和为7、6、9,取6除以2,得3,则280期可以通杀33的对子。
10、取最近三期的开奖号,把最前两期的号码按位置相加,即百位加百位,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得和就叫二期和吧,分别减最近一期的百十个位的号码,得三个差,则下期可以通杀此三个差的对子,如277、278、279期的开奖号分别是075、692、254,把277、278期的号码按位置相加得(记住取尾数)6、6、7,分别减2、5、4得4、1、3,则280期可以通杀11、33、44的对子。
二、杀独码:
1、杀上期和数值尾数的独码。
2、杀上期跨度值的独码。
3、举例说明,如279期开奖号是254,跨度为3,在上一次出现跨度值3后,下一期跟随的跨度值是5,则280期可以通杀5的独码。
4、杀上期开奖号中的最小号的独码。
5、杀上期和值与跨度值的和的尾数的独码,如279期的和值为11,跨度值为3,11+3=14,则280期可以杀独码4。
6、杀上期开奖号中所有大号的和的尾数的独码,如279期的大号和为5,则280期可以杀独码5。
7、取最近两期的开奖号,按位置相加取尾数,则下期可以杀其中的最小数的独码,如278、279两期的开奖号按位置相加得到8、4、3三个数,则280期可以杀其中的最小数3的独码。
用以上条件杀号后,每期最多仅剩十几注组三,准确率是很高的,准确率是多少在这里我就不一项一项的验证了,你们自己去验证吧!
如果你认为下期有可能出组三,不妨用一下上述方法,能为你节省好多银子啊!如果算上组六准确率就更高了
独胆如何配码的利用
有好多朋友都有过定一胆正确的时候,但没有正确应用均不好中奖,本人将我的一些经验和大家讨论。大家知道每期里面0369和3456因占的比例大,故出号机会最多,故我们可以这样做二码组合。
1、如定独胆出在147258里的,考虑配码0369,即如定7胆,考虑07、37、67、79组合
2、如定独胆出在012789里的,考虑配码3456,即如定1胆,考虑13、14、15、16组合
3、如定独胆出在36里的,考虑杀3456和0369的号,配码考虑1278,即如出3胆,考虑31、32、37、38的组合 本方法好处:
1、因为组合是全拖,故不怕出组三,而且容易中出组三或两注组六。
2、因号码注数多,覆盖面广,故中将容易。附:如独胆出1278时,参考上期的中路或0路定码,全线出击也不错。
欢迎大家给上面的方法提出改进意见!!243期分析: 胆码71定独胆7 从排五组选图上看,形成98、56两个斜连走向7,而且17两码均遗漏5期,从排三组选图看,7形成遗漏6期同等对称,故定之.
如7为独胆,结合上期则考虑和0路配码,即07\37\67\79四个组合
如1为独胆,即考虑13\16\10\19四个组合 定位:14678/01579/15678 跨度考虑468 单选1倍
155 157 175 176 179 196 197 198 199 415 417 419 451 471 478 491 617 619 671 691 715 716 719 751 791 819 891 组选1倍
155 157 167 179 169 189 199 145 147 149 478
欢迎大家中奖!!
投注技巧推荐:万能组选包号法
论是数字型大盘玩法、中盘玩法,还是小盘玩法,大家都知道大小、奇偶、质合以及除三余数这些用来预测号码的基本指标。大中盘玩法,运用这些参数可恒量某项指标个量的欲出指数,不能完全打破号码与位次的一一相对性,也不能破坏号码与位置的时空架构体,否则视为无效号码。
而排列三玩法则与大中盘玩法的这些特点大不相同,它宽限到可以用号码的无序性来求证奖号,这无疑给广大彩民朋友寻找到可以用来突破死不中奖的难题,正是因为如此,新彩种排列玩法后来居上,成为当今彩市之旗舰。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点优势,拓展思路,做做文章,开发出一种或多种关于排列三的预测号码的方法来。本篇介绍方法即是其中之一。
十期四要素求证组选包号分析法要义:
1、十期:即取近10号码为研究对象;
2、四要素:大小(01234为小,56789为大);奇偶(13579为奇,02468为偶);质合(12357为质数,04689为合数);除三数数012路(0369为0路,147为1路,258为2路)。当然,很多彩民都知道这些,但是知道并不等于会运用。只有知道并运用到彩市中而且能捞到钱的才算是真正的行家。那么,怎么用这些简单而又平凡的术语呢?以两个实例说明。远的不说,就取材近期的号码为参照。
例
1、先选取近10期号码。
06258期开奖号码860;06259期开奖号码628;06260期开奖号码659;06261期开奖号码735;06262期开奖号码917;06263期开奖号码886;06264期开奖号码656;06265期开奖号码228;06266期开奖号码272;06267期开奖号码265。
第二步,统计参数。
大号奇数:9次;小号奇数:2次;———小号奇数1、3回补在即。
大号偶数:11次;小号偶数:7次;———小号偶数0、2、4回补在即。
大号质数:7次;小号质数:8次;———大号质数5、7回补在即。
大号合数:14次;小号合数:1次;———小号合数0、4回补在即。
除三余数:0路11次;1路4次;2路15次。1路号码1、4、7回补在即。
第三步,综合组号。综合以上回补在即的各号码0、1、2、3、4、5、7作为后10期待出号码的组选包号(含组三)。让我们来验证后10期中奖情况。06269期开出“010”;06270期开出“317”;06272期开出“517”;06273期开出“373”;06275期开出“772”;06276期开出“110”。10期内中出四期,其中有四期是组三。由此可见,准确率和回报率相对较高。
再看一例。第一步:列出近10期号码。
06299期开奖号码956;06300期开奖号码214;06301期开奖号码199;06302期开奖号码635;06303期开奖号码772;06304期开奖号码991;06305期开奖号码259;06306期开奖号码661;06307期开奖号码278;06308期开奖号码871。
第二步,统计参数。
大号奇数:12次;小号奇数:6次;———小号奇数1、3回补在即。
大号偶数:6次;小号偶数:5次;———小号偶数0、2、4回补在即。
大号质数:7次;小号质数:10次;———大号质数5、7回补在即。
大号合数:12次;小号合数:1次;———小号合数0、4回补在即。
除三余数:
0路11次;1路10次;2路9次;2路号码2、5、8回补在即。
第三步,综合组号。
综合以上回补在即的各号码0、1、2、3、4、5、7、8作为后10期内待出号码的组选包号(含组三)。让我们来验证后10期中奖情况。06309期开出“834”在其中;06311期开出“305”在其中;06312期测中“310”;06313期测中“830”;06314期测中“724”;06315期测中“041”;这组号码还可观察到06318期。
[应用技巧] 利用九宫图对照法来杀号
时间:2012年03月06日来源:数字游戏网作者:排列三点击:
次
利用九宫图对照法来杀号:
九宫图:九宫者,四二为肩,八六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4 9 2 3 5 7 8 1 6 方法(举例说明): 例1: 2005282期开奖号为271,在九宫图找出纵向右侧的276,开奖号27与九宫位置相同,6即为下期必杀号.2005283期开214 例2: 2005285期开奖号为478,在九宫图找出纵向左侧的438,开奖号48与九宫位置相同,3即为下期必杀号.2005286期开516 例3: 2005286期开奖号为516,在九宫图找出横向最底侧的816,6开奖号16与九宫位置相同,8即为下期必杀号.2005287期开335 特例:1.出现0时,九宫法就没用了
2.找不出上期开奖号在九宫图上的相对应位置时,九宫法无用,换其它方法
注意事项:不要142857x1=142857
142857x2=258714
142857x3=428571
142857x4=571428
142857x5=714825
148257x6=857142
彩航-问 情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这6组数字神奇在什么地方,仔细看的朋友也许发现了,对,这6组数字竟然是同一个142857,只是数字之间位置改变了而已...继续...142857这个数字乘上7,142857x7=999999,你是否很惊讶?
再把142857这个数字分解成两组数字,142,857
这两个数字之和得出142+857=999
再把142857分解成三组数字,14,28,57
这三组数字之和得出,14+28+57=99
最后我们把142857再乘于142857,结果是142857x142857=20408122449
再把20408122449分解两组数字,20408和122449
它们之和是:20408+122449=142857
游戏结束!是不是觉得这些数字很神奇啊?也不知道谁发现的,真的了不起啊...关于其中神奇的解答:
142857
它发现于埃及金字塔内,它是一组神奇数字,它证明一星期有7天,它自我累加一次,就由它的6个数字,依顺序轮值一次,到了第7天,它们就放假,由999999去代班,数字越加越大,每超过一星期轮回,每个数字需要分身一次,你不需要计算机,只要知道它的分身方法,就可以知道继续累加的答案,它还有更神奇的地方等待你去发掘!
也许,它就是宇宙的密码,如果您发现了它的真正神奇秘密┅┅ 142857×1=142857(原数字)
142857×2=285714(轮值)
142857×3=428571(轮值)
142857×4=571428(轮值)
142857×5=714285(轮值)
142857×6=857142(轮值)
142857×7=999999(放假由9代班)
142857×8=1142856(7分身,即分为头一个数字1与尾数6,数列内少了7)
142857×9=1285713(4分身)
142857×10=1428570(1分身)
142857×11=1571427(8分身)
142857×12=1714284(5分身)
142857×13=1857141(2分身)
142857×14=1999998(9也需要分身变大)
继续算下去„„
以上各数的单数和都是“9”。有可能藏着一个大秘密。
以上面的金字塔神秘数字举例:1+4+2+8+5+7=27=2+7=9;您瞧瞧,它们的单数和竟然都是“9”。依此类推,上面各个神秘数,它们的单数和都是“9”;怪也不怪!(它的双数和27还是3的三次方)
无数巧合中必有概率,无数吻合中必有规律。何谓规律?大自然规定的纪律!科学就是总结事实,从中找出规律。
内经中的天人合一 篇9
天人同气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古圣先贤认为,天地人本源于一“气”,而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同上)即,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此三节之差,张介宾(1563-1640年,明代医学家,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十分重视,其《类经图翼》云:“然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日,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生化之功及其自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气交易位”等变化。
所谓“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
天地同律
天地同律也就是时空合一。律学本属于声学,由于古代天文学在制定历法过程中需要数学运算,便借用律数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产生了律与历的结合。律历一体思想首先是与古代气论紧密相关的,反过来又促进了《黄帝内经》对“气”的规律性研究和人体生命节律的研究。
⑴音律与天之气相应
《史记·律书》,其中说道:“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古代以“同类相动”理论推想互相感动的事物之间通过气传递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从而把律吕与“气”密切联系起来。汉代有“候气之法”,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在一个密闭的室内,把端部塞上葭莩灰的律管按一定的方位加以布置,注意观察就可以看到,每到一定的节气,与该气相应的那支律管中的灰就回逸出。这种把律管的长短和天地之气联系起来的实验,对我们理解五气、五藏与五音相应等问题至关重要。就这样,人们把不同音频的乐音同一年中的不同时令,同该时令的气候、物候联系起来。所谓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过是天“气”在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种或七十二种表现,同时造成了不同季节中声、色、味的不同。因此,五音、十二律可以说是关于“气”的量化的另一种表达。
十二律的名称表示着“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作用。如:
黄钟:黄者,中之色,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汉书·律历志》)
南吕者,言阳气之旅入藏也。(《史记·律书》)
蕤宾者,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汉书·律历志》)
夹钟者,言阴夹助太簇,宣四方之气而出物种也。(《汉书·律历志》)
⑵时间周期(历)与天地之气的运动相应
古人早就发现,地球特有的时间周期与地球在太阳系的特定位置相关,如昼夜、24节气、四季、年等。昼夜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节气和四季的变化是由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造成的。这些时间节律的背后,是地球所受太阳能量辐射的周期性改变,人的生命节律也是由地球的这种特性造成的。因此,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有着相动一致的特性,人体生理功能节律也随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改变。
由此,《黄帝内经》依据天地同律的原则创建了的独特的“五运六气”历。这种历法特别注意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现象与时间周期的关系,是《内经》学术中时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达,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统一,反映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
就一年四时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
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气始言,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随着月份的推移,人气在不同部位发挥作用。
就一日而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发生相应的改变。
天人同类
我们知道,大谈天人、古今,并寻求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律则,是汉代的时代精神。《汉书·董仲舒传》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总连在一起,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但《内经》所强调的人天同类与董仲舒辈的神秘的天人感应不尽相同。《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中的五行归类,是根于事物内在的运动方式、状态或显象的同一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其臭臊。”是将在天的方位、季节、气候、星宿、生成数,在地的品类、五谷、五畜、五音、五色、五味、五臭,在人的五藏、五声、五志、病变、病位等进行五行归类,这样就可以通过类别之间“象”的普遍联系,来识别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另,《灵枢·通天》还以阴阳为原则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认为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无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和平之人“阴阳之气和”。这种将先天阴阳之“气”作为人性的基础,是先秦诸子人性论所未涉及的。作为医学著作,《内经》并不太关注人性的社会性以及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等问题,而是以气论人性,从先天生理因素寻找人性的根据,关注五态之人的发病及其治法,为养生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天人同构
天人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面。《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例如《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这里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
天人同象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推荐阅读:
《黄帝内经》中的心法05-13
《黄帝内经》英译01-23
黄帝内经(医史文献)12-02
整理版黄帝内经讲义11-16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01-07
黄帝内经大雪节气养生法11-14
《黄帝内经素论》第:大奇论05-27
《黄帝内经》人的生命境界论05-31
《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1000字11-16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