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案

2024-06-15

中医方案(精选12篇)

中医方案 篇1

“顺四时、和阴阳、慎起居、均劳逸、勤锻炼、节饮食、调情志”等中医辨证施护原则及“中医特色技术”很好地诠释了中医护理的精粹所在。但在具体临床工作中其与西医护理究竟区别何在?特色何在?优势何在?大量研究显示, 由于医疗支持力度、护士未接受系统中医培训、不能规范开展中医、患者接受认可程度等因素, 导致中医院治疗模式西医化、护理模式西医化。中医护理方案的设定是以疾病的常见症状为基础, 以中医理论和中医护理技术为指导而成, 要求以突出中医特色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化、整体化的护理措施的整合[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分2 批共下发33 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其核心始终不离“继承而不泥古, 发扬而不离其宗”之宗旨, 既规范了中医护理流程, 也丰富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内容, 使中医护理更贴临床、贴近社会, 得到更多患者的认同[2]。现将我院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践报告如下。

1 规范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流程, 为中医护理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大部分中医院病房, 西药治疗已是主体, 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及操作技术也是必不可少, 即使是中医师也很少开或几乎不开相关中医护理医嘱, 而中医护理操作又必须在有医嘱前提下方可落实和执行。所以当前中医院治疗西医化、护理西医化, 中医护理特色优势难以彰显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2013 年1 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列入医院持续改进活动方案。对此我院认真贯彻实施, 特为之成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领导小组, 由护理、医疗、营养、临床药学科室负责人组成。具体实施流程首先组织小组成员对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印发的13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学习解读, 然后进行全员培训, 考核合格后要求各病区自行制定所在科室的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报工作小组审核后予以临床实施。全院首批下发并实施了27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保证每个病区均有1~2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 并同时将方案中中医特色技术列入相应医疗临床路径。每月医院组织由分管院长参与的医、护、药剂联合查房也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考核结果作为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此实施流程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考核机制的约束下, 引起了临床医疗的高度重视, 全院掀起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良好势头, 为中医护理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落实在职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方案培训, 为发挥中医护理特色提供强劲的动力

由于中医护理在理论及方法上的独特优势, 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卫生部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3];然而, 中医护理目前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 服务领域存在逐渐萎缩、优势逐步淡化的现象, 中医护理人才的匮乏是阻碍中医护理特色优势发挥的重要原因[4]。虽然目前中医护理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但毕业于西医院校的护理人员目前仍是各级中医医院护理队伍中的主力[5], 临床护理人员缺乏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现实无法回避。中医护理方案的出台使在职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更具有实用性, 培训内容具体化、针对化。

我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的第二批中医护理方案制定的协作单位, 参与了部分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 注重把握中医护理方案的实质精髓, 将中医护理方案的培训时刻作为在职护理人员中医培训的重点。在培训 (实施) 前制定详细的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计划, 培训 (实施) 过程中建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登记表, 每季度对方案的实施情况分析汇总, 并作为在职护士培训内容在全院范围反馈、论证、收集意见。护理人员通过参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总结、分析、论证过程不但提高了自身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大家真正体验到中医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中医技术操作的简、便、廉、效, 并能结合临床大胆传承、创新, 为发挥中医护理特色提供强劲的动力。2014 年医院在职护理人员中医知识、技能考核合格率达100%, 开展新的中医护理操作项目6 项, 中医技术操作直接经济收入超过500 万元, 省级刊物发表护理论文16 篇, 2 项中医护理课题被确立为市科技局立项课题。

3 验证中医护理临床疗效, 准确了解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为营造更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提供有力依据

中医护理特色难以彰显的主要原因为医疗人员尤其是西医人员对中医技术的疗效持有怀疑态度, 加之缺乏针对疾病的系统、规范的中医护理指南, 临床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匮乏, 难以准确辨因、辨病和辨证, 病区常用的中医操作为“万金油”, 只追求中医操作的数量, 而不去辨证运用, 必然影响中医操作的临床效果, 进而影响患者对中医操作的信任度、依从性和满意度。

临床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 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辨证施护, 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也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我院针对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增加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入院护理评估单;建立了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登记表, 内容涵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样表中的内容,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患者出院时根据护理效果评价表如实填写。每月汇总, 汇总情况在科务会议上反馈, 此举一方面提醒医护人员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 重视评价方案内容的针对性、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医护学中医、用中医的积极性, 为营造更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提供有力依据。

4 分析中医护理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研究中医护理的疑点和难点, 为中医护理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指明方向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已经近2 年时间, 其严谨性、延续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充分认可。但是辨证施护应是动态的个体化护理, 无法按固定的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 否则就违背了辨证施护的宗旨。所以我院也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证型, 尤其是第二批中医护理方案证候类别依据不足, 导致对照患者的症状很难确定方案的哪类证型, 局限了护理人员的思维;在症状施护中未能体现个体化辨证, 与中医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原则相悖;同时症状局限, 难以周全, 影响其实用性;疗效分析缺乏具体、客观评判的指标, 责任护士临床往往靠主观感受进行评价, 往往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 收集的数据缺少严谨性等不足。为此, 我院在每季度对各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情况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问题开展学术讨论, 研究中医护理的疑点和难点, 强调在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护理、情志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寻求个体化中医护理服务方案, 规范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的操作规程, 建立了中医护理院外延伸服务机制, 在思路、方法上不断创新,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整体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

总之, 如何优化中医护理方案, 如何让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从制度化走向常态化, 发挥中医临床护理特色优势, 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学术进步, 真正体现医疗、药剂、康复、营养、护理等多学科一体化的中医整体观、辨证观, 仍然是中医护理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所以我们应以中医护理方案的规范实施为抓手, 不断总结、优化, 使中医护理方案能真正引导临床护理人员掌握中医、运用中医, 彰显中医护理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特色优势。

参考文献

[1]梅花, 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 2015, 29 (1) :231-232.

[2]罗文, 陈银崧, 岑碧之, 等.肺癌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3 (10) :287-288.

[3]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3) :96-98.

[4]柏亚妹, 宋玉磊, 王秋琴, 等.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方案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23) :2136-2138.

[5]孙秋华, 沈勤.中医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1, 27 (5) :341-345.

中医方案 篇2

(一)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五)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颈肩疼痛

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颈椎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塌渍、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痛点处可行穴位揉药或涂擦治疗。

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中药塌渍、中药热奄包、牵引等治疗次数。

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眩晕

1.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

5.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理疗、电针、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4.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

5.遵医嘱进行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艾灸等治疗,注意防烫伤。

(五)不寐

1.枕头高度适宜,避免颈部悬空。

2.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3.睡前服热牛奶、温水泡脚,按摩双侧太阳穴,印堂穴,听舒缓轻音乐,不宜饮浓茶或咖啡。

4.遵医嘱行开天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等治疗。

5.遵医嘱应用镇静安神药物,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6.因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时可给予颈椎小重量持续牵引。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手法治疗的护理

1.松解类手法的护理

(1)治疗前向患者讲解松解手法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嘱患者放松,协助患者摆放体位。

(3)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和反应,询问有无眩晕、恶心等不适。

(4)治疗结束后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半小时。

2.整复类手法的护理

(1)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治疗过程中,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配合固定体位。

(3)观察患者面色和反应,询问有无胸闷、眩晕、恶心等不适,必要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吸氧或药物治疗。

(4)手法整复后颈部制动,平卧位小重量持续牵引6~24小时,牵引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牵引或调整牵引的重量或角度。

(5)整复位后下床时要佩戴颈托,教会患者正确使用颈托,患者体位改变时动作要缓慢,给予协助和保护,防跌倒。

(二)佩戴颈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型号和材质的颈托。颈托的大小、高低要适宜,松紧以能放入2个手指为宜。高度为限制颈部活动,保持平视为宜。

2.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颈部皮肤状况,防止颈部及耳廓、下颌部皮肤受压,必要时可在颈托内衬垫小毛巾、软布等,定时清洁颈托和局部皮肤。

3.起床时,先将前托放置好位置(将下颌放在前托的下颌窝内),一手固定前托,一手放置患者颈枕部,扶患者坐起,将后托放置好(一般长托在下),调节松紧度,固定粘扣。

4.患者由坐位到平卧位时,先松开粘扣,去掉后托,一手扶持前托,一手放置患者颈枕部,协助患者躺下,去掉前托,调节好枕头位置及高度。

5.颈托佩戴时间,一般以2~3周为宜,一般整复后第1周内全天佩戴(睡觉时去除),第2周间断佩戴,不活动时可去除颈托,活动时佩戴,第3周坐车及颈部剧烈活动时佩戴。

6.佩戴颈托时须配合颈部肌肉锻炼,以保持颈部的稳定性。

(三)运动疗法

1.急性期颈部制动,避免进行功能锻炼,防止症状加重。

2.缓解期或手法整复2~3天后指导患者在颈托保护下行颈部拔伸、项臂争力、耸肩、扩胸等锻练。

3.康复期及手法整复1周后可间断佩戴颈围,开始进行仰首观天、翘首望月、项臂争力等锻练,每天2~3次,每次2~3组动作,每个动作10~15次。

4.康复后要长期坚持做耸肩、扩胸、项臂争力、颈部的保健“米字操”等锻炼,保持颈部肌肉的强度及稳定性,预防复发。

5.眩晕的患者慎做回头望月、保健“米字操”等转头动作,或遵医嘱进行。

6.各种锻炼动作要缓慢,以不疲劳为度,要循序渐进。

附几种功能锻炼方法:

(1)拔项法:吸气时头顶向上伸展,下颌微收,双肩下沉,使颈部后方肌肉紧张用力,坚持3秒钟,然后呼气放松。

(2)项臂争力:两手交叉,屈肘上举,用手掌抱颈项部,用力向前,同时头颈尽量用力向后伸,使两力相对抗,随着一呼一吸有节秦地进行锻炼。

(3)仰首观天:双手叉腰,先低头看地,闭口使下颌尽量紧贴前胸,停留片刻,然后头颈仰起,两眼看天,仍停留片刻,反复进行。

(4)回头望月:头部转向一侧,头顶偏向另外一侧,双眼极力向后上方观望,如回头望月状,坚持片刻,进行对侧锻炼。

(5)保健“米字操”: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挺胸、抬头,目视前方,颈部向左侧屈,吸气,复原时呼气,再向右侧屈。颈前屈,下颌贴胸。颈后伸到最大限度。头向左斜上方摆动至最大限度,再向右斜上方摆动至最大限度,配合呼吸。向左斜下方摆头至最大范围,再向右斜下方摆动至最大范围。整个过程就像头部在写出一个“米”字的感觉。

(四)枕颌带牵引的护理

1.牵引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牵引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枕颌带牵引分坐位和卧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牵引体位和牵引角度(前屈、水平位、背伸位)、重量、时间。

3.根据牵引角度调节枕头高度,保持有效的牵引力线,颈部不要悬空。

4.牵引过程中观察枕颌带位置是否舒适,耳廓有无压迫,必要时下颌或面颊部可衬垫软物;男患者避免压迫喉结,女患者避免头发压在牵引带内。

5.牵引时颈部制动。

6.疼痛较甚的患者去除牵引时要逐渐减轻重量,防止肌肉快速回缩。必要时可小重量持续牵引。

7.牵引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患者有无疼痛加重、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并根据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8.牵引结束后,颈部应制动休息10~20分钟,同时做好记录。

(五)各种针刺、小针刀、封闭、穴位注射等治疗

1.治疗前询问患者有无晕针史,告知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嘱患者放松,配合医师摆放合适体位,选择穴位,暴露治疗部位。

3.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等不适,及时停止治疗,给予处理。

4.治疗结束后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出血、血肿等,注意局部保暖,12小时内避免洗澡。

5.有晕针史、酒后、饥饿、情绪紧张时不宜进行治疗。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要慎用该治疗。

(六)特色技术

1.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2.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5.药熨法(详见附录2)。

6.刮痧(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七)物理疗法的护理

1.电疗、磁热疗法、超声波等物理治疗前评估患者皮肤情况,讲解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2.电疗仪电极片要和皮肤紧密接触,必要时用固定带、沙袋固定。

3.治疗时要及时询问患者感觉情况,及时调整电流的大小。治疗过程中忌中断电源,防止瞬间电流击伤患者。

4.治疗结束后观察皮肤情况,如有红肿、水泡要及时观察处理。

5.磁热疗法时,保持有效的照射距离,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烫伤。

(八)围手术期的护理

1.手术前的护理

(1)做好术前宣教,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前戒烟。

(2)前路手术术前3~5天开始气管推移训练,用食指、中指及环指将气管自右向左推或拉,使气管超过正中线,牵拉的时间5~10分钟/次,逐渐增加至30~40分钟/次,3~4次/日,而且不发生呛咳。

(3)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练习,练习床上排大小便。

2.手术后护理

(1)手术后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2)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指导患者进食,如进食半流易消化食物。

(3)卧床期间预防并发症。

(4)术后功能锻炼:肢体感觉恢复后指导患者做握拳、足趾背伸等小关节活动,48小时做被动的直腿抬高活动,72小时指导患者主动锻炼,以肌训练为主,如上肢手抓拿、下肢的抬高、伸屈活动等。

(5)3周后,在颈部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下床顺序:平卧(带好颈围)→床上坐起→床边立→有人协助离床→自已行走。保持头部中立位,防止突然转动头部发生意外。

四、健康指导

(一)体位指导

1.急性期卧床制动,头部前屈,枕头后部垫高,避免患侧卧位,保持上肢上举或抱头等体位,必要时在肩背部垫软垫,进行治疗或移动体位时动作要轻柔。

2.缓解期可适当下床活动,避免快速转头、摇头等动作;卧位时保持头部中立位,枕头水平。

3.康复期可下床进行肩部、上肢活动,在不加重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增大活动范围。

(二)生活起居

1.避免长时间低头劳作,伏案工作时,每隔1~2小时,活动颈部,如仰头或将头枕靠在椅背上或转动头部。

2.座椅高度要适中,以端坐时双脚刚能触及地面为宜。

3.避免长时间半躺在床头,曲颈斜枕看电视、看书。

4.睡眠时应保持头颈部在一条直线上,避免扭曲,枕头长要超过肩,不宜过高,为握拳高度(平卧后),枕头的颈部稍高于头部,可以起到良好放松作用。避免颈部悬空。

5.注意颈部保暖,防风寒湿邪侵袭。

6.及时防治如咽炎、扁桃体炎、淋巴腺炎等咽喉部疾病。

7.乘车、体育锻炼时做好自我保护,避免头颈部受伤。开车、乘车注意系好安全带或扶好扶手,防止急刹车颈部受伤等,避免头部猛烈扭转。

(三)饮食指导

1.风寒痹阻:宜进祛风散寒温性食物,如大豆、羊肉、狗肉、胡椒、花椒等。食疗方:鳝鱼汤、当归红枣煲羊肉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冷饮,多温热茶饮。

2.血瘀气滞:宜进食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的食品,如山楂、白萝卜、木耳等。食疗方:醋泡花生等。避免煎炸、肥腻、厚味。

3.痰湿阻络:宜进健脾除湿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食疗方:冬瓜排骨汤等。忌食辛辣、燥热、肥腻等生痰助湿之品。

4.肝肾不足:①肝肾阴虚者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等。药膳方:虫草全鸭汤,忌辛辣香燥之品。②肝肾阳虚者宜进食温壮肾阳,补精髓之品:黑豆、核桃、杏仁、腰果等。食疗方:干姜煲羊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5.气血亏虚:宜进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红枣、桂圆等。食疗方:桂圆莲子汤,大枣圆肉煲鸡汤等。

(四)情志护理

1.向患者介绍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社会状况,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2.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给患者必要的生活协助,鼓励家属参与。

中医方案 篇3

关键词:创新中医教学;中医护理;应用及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11-01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疗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内容相对较多,也比较分散,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难以掌握。传统教学虽然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较差。创新中医教学方法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基层中西医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中医止血能力,培养学生对学生的认知[1]。为了探讨创新中医教学方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我科室学习的80名实习生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我科室学习的80名实习生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实习生分为两组,实验组40名,男13名,女27名,年龄为(14~18)岁,平均(16.7 0.3)岁;对照组有40名,男8名,女32名,年龄为(15~18)岁,平均(16.4±0.6)岁,两组学生对其教学方案、教学目的等具有知情权,学生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方法如下:对照组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授课内容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的进行。

实验组采用创新中医护理,方法如下:以患者病证为中心,采取贯通法、辨证及辨证及治则,重点讲授中成药、针灸、推拿、拔火罐活艾灸等方法,让学生对中医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同时,实验组定期开展医疗扶贫体验活动,深入一线基层和农村,将典型病例作为教学的范例,让学生能够从实例中获得更多知识[2]。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知识宣教、沟通能力、心理压力、学习积极性以及患者的信任度等,了解学生的中医知识掌握能力。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予以LSD法两两比较。P<0.05提示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知识宣教能力;沟通能力;学生能够承受压力能力;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取得患者信任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见表1。

三、讨论

创新中医教学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模式相比优势较多,该教学模式能够巧妙的解决中医教学课时少、内容不当、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少的矛盾及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同时,创新中医教学能够解决中医教学中的素质教学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创新中医教学能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中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实用型医疗人才。创新中医教学方法是对中医教学体制的一次改革,它重新考订、规划教材,采用浅显的现代语言将中医的精髓、内核本质等进行诠释,能够将中医学全面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搭配中医教学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避免传统中医的空洞、枯燥、乏味,能够充分发挥其中医学术的特性和价值,提高教学质量[3]。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知识宣教能力;沟通能力;学生能够承受压力能力;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取得患者信任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教学中实施创新中医护理教学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芳丽.白 琴.靳艳.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2.27(15):67~68.

[2] 梁燕秋.欧阳彩弟.护患角色模拟情景教学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23(3):209~210.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探索 篇4

1 护理人员培训与管理

在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方案的实施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的制订需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需要和特殊要求,包括中医护理理论培训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何艳娟、罗文等[1,2]在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时,均提到先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中医业务学习、拓展科室中医特色护理项目能力、护理管理、质量控制标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的专项培训,理论培训时间为40学时,操作技术培训80学时。其次要对护理人员学习的成效进行管理,培训结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进行方案的临床实施。护理人员的培训是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前提,对护理人员的考核管理是方案实施质量的保证。

2 中医护理方案特色内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采取护理措施,指导生活起居、情志护理、给药护理,实施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中医护理技术[3]。辨证是决定中医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护理人员在临床应用中应该将辨证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疾病的护理中,随着病情的变化进行辨证从而实现具有连续性的整体护理。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占据中医护理特色的首要地位。

2.2 生活起居护理

在远古时期,祖先就认识到生活起居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上古之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说明了生活起居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中医护理方案中要有所体现,具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从病室环境,病室的温、湿度适宜,光线适宜等方面[4]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护理人员首先要营造安静的环境,使病人心境平和,方利于疾病的康复;再则使病室通风,避风寒,病人不可坐卧当风,以免素体虚弱导致外邪侵袭;三则病室要有阳光照射,阳光有助于提升人体阳气,增强抗病能力,且湿气不宜重,以免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气血不足,延缓疾病康复。

2.3 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是中医护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食饮有节”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原因之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阐明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合理饮食有增强体质、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在临床应用中,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首先要通过辨证,结合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病人体质与食物本身的四气五味、归经和阴阳诸多因素进行施食。再则不能忽略饮食配膳宜忌,据不完全统计,《千金》两书中有关食疗禁忌的记载约有百余处,有因物而忌,因时而忌,因病而忌[5]。三则辨证施食时应顺应四季,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具体为春季肝气旺,脾土虚弱,宜根据早春、暮春的特点分别食用温性食物、清淡饮食,避免食冷肥僻黏之物;夏季炎热,可食用清热之品,忌生冷肥腻太过而伤阳;秋季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宜食用养阴润燥之品;冬季寒邪易伤肾阳,宜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防温热食物过量而伤阴,且需忌生冷之品[6,7]。四则还应注意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食养原则,如平素脾肾阳虚容易腹泻者,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肺胃阴虚口干舌红者,切忌辛热香燥食物等。

辨证施食既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护理的难点所在,护理人员需加强培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业务素质。以确保给予病人正确的食疗方法指导,达到增强药物疗效,提升人体正气,避免因辨证不当、未掌握食物性味、饮食宜忌不当或不遵循食养原则,而影响健康,影响疾病的康复,最终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2.4 中医特色技术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指出: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8]。中医护理技术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经济、适用范围广、无创伤,病人易于接受等特点[3]。在临床应用中要立足于中医学基础理论,遵循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原则,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思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医特色技术包括耳穴埋豆、中药湿敷法、艾条灸法、穴位按摩、熏洗法、刮痧法、中药外敷、拔火罐、中药定向透药疗法、中药灌肠洗等[9]。护理人员在操作前要取得病人的支持和配合,严格按照中医护理方案的操作流程进行,并告知病人此操作的注意事项,避免流于形式化。在实施如艾灸、按摩、拔火罐与针灸推拿存在学科交叉的这些项目时,应当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在护士执业范围内进行操作。

2.5 服药护理

中药服药方法颇为讲究,从古籍《汤液本草》《内经》《神农本草经》中知道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病证、不同的病位应选择不同的时间服药[10,11],《伤寒论》中也提到服药次数与剂量、服药温度、特殊的服药时间会影响中药的疗效。故护理人员进行服药护理时应根据病情、病位、人体生理节律、体质、药性等因素指导病人服药[12],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药后调护、服药禁忌等内容,一般来说,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油腻、辛辣、海腥等刺激性食物,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饮食禁忌,根据辨证后指导病人选择不同的饮食宜忌与服药方法,服药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药物效果的发挥。服药护理在中医护理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辨证施护的重要体现。

2.6 情志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高效率、快节奏的出现,使得人的身心处于高应激状态,情志护理跟随时代的脚步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3]。情志护理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或消除由此产生的身心症状,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14]。首先护理人员需掌握七情所伤的发生机制,即累及内脏、扰乱气机、损耗元气、耗损精血,损伤本脏,波及它脏,重者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正如《素问·举痛论》中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且应知道情志致病,可单一情志致病,亦有多情交织致病。多情交织致病时首伤肝脏、归本于心,易中潜病之脏[15,16]。可通过《黄帝内经》提出的“审其忧苦,避其诱因,随其所喜,解其郁结,调悦情志”即移情、疏导、暗示与情胜、思胜、调欲等方法进行情志护理[17,18]。其次在情志护理时,要强调护理工作者的态度对疾病恢复的影响[19],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保持热情诚恳的态度,主动去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消除环境和人际陌生带来的顾虑,用积极的态度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念。

3 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

护理病历是重要的法律文书,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病历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垂青。临床上各个医院,各个科室所使用的中医护理病历格式都不相同,目前研究者正在探索如何有效、规范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如王雯璟[20]在其研究中对中医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应用符合性进行了规范。无论何种书写方法,都要求客观、真实、及时、有效,并需要包括国家发布的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对于方案中的内容侧重可根据各科室的具体情况而定。制订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模板时应考虑临床人力资源、实施的可行性等,避免表面化、形式化。

4 小结

中医护理的内涵很多,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就提到生活起居护理、心理情志护理、饮食脾胃护理、药物行为护理,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医护理方案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常见证候要点,对疾病的证型做了梳理;常见症状/证候施护,包含了对常见症状进行对症护理的要点;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中包括了药物治疗、特色技术;健康指导包含了生活起居、饮食指导和情志调护;护理难点中提出了解决思路。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如何将方案中的中医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学科界限不清、医护认识不足、中医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士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不足、中医护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护理工作性质的约束等[21,22],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也限制了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另外,财政支持与医院重视力度不够,也导致了中医护理方案存在临床运用过程中的形式化现象。

要将中医护理方案切实落实于临床并非一朝一夕,需逐步解决现存的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扩大护士的执业范围,赋予护士更多的权利,争取医院的财政和人力支持,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培养更多的具有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中医护理人才,以保证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体现其独特性。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发现问题,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方案制定小组,不断地改进,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从而使中医护理方案更好地在临床开展。

摘要:对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做梳理探讨,剖析其特色内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旨在提供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参考,从而完善中医护理方案,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中医健康讲座方案 篇5

一、活动主题

“关注口腔健康,品味老年幸福”。

二、活动时间

7月12-7月18日。

三、活动内容

(一)宣传老龄健康政策。宣传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及高龄生活保健费的相关政策。

(二)宣传老年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冠疫苗接种、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诈骗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中医养生保健等科学知识。

(三)宣传老年口腔健康知识。参照《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xx-20xx年)》、《口腔健康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宣传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宣传老年人龋齿、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疾病防治以及义齿修复等知识。

(四)“银龄行动”进社区。将此次活动与学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组织各医疗机构、老专家、老教授、退休医务工作等志愿者参与,进社区、进农村,重点针对高龄、失能半失能、失独、空巢老人开展老年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义检等老年健康志愿服务。

四、活动形式

(一)围绕“关注口腔健康,品味老年幸福”宣传主题,组织县内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卫生健康科普专题讲座,开展老年人健康指导服务,帮助老年人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开展“银龄行动”进社区活动,通过举办现场义诊、咨询等活动,帮助老年人掌握基础保健常识和方法,促进老年人更新健康观念、丰富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为老年健康志愿服务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补优势,采用老年人喜闻乐见、语言生动、图文并茂、互动性强的形式,多渠道、广覆盖地宣传老龄健康政策和老年健康知识,同时采取现场专家义诊、展板展示张贴海报标语、发放健康宣传资料等形式,切实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五、活动要求

(一)精心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活动主题,结合本地实际,通过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健康政策和健康知识。我局将会在工作群里转发国家卫健委制作的包含老年人口腔健康在内的第二批老年健康教育系列科普视频和20xx年老年健康宣传周海报供各单位参考。

中医方案 篇6

关键词 中医学 巴基斯坦 留学生 教学 问题

R-4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以及交流平台的不断增加,经济国际化的同时,文化与信息也开始出现国际化的倾向。这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加强,留学生在各国的高校中也变得司空见惯。在这种大的国际环境下,不仅我国的留学生去世界上其他国家学习其先进的文化技术,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也来我国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积累大量的文化精华,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许多国家的留学生不远万里来我国学习中医学,但是由于中外的文化差异以及中医学的生僻精深导致对外教学具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我国目前留学生中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我学院的留学生大多是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1 巴基斯坦留学生中医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语言障碍

尽管英语是巴基斯坦的通用语言,但是巴基斯坦的国语是乌尔都语,在巴基斯坦国家内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并不会说英语,特别是偏远的经济落后的地区【1】。而这些地区也会有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中医学,虽然经过多年的学习,其已经能够流利的说英语,但是其英语的发音还具有地方性。我学院中医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会说乌尔都语,英语又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教师的英语发音也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这就给双方的交流带来一定的难度。而教和学都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因此,语言障碍是对巴基斯坦留学生进行中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1.2文化背景不同

由于我国的文化历史渊源悠久,尽管我们本土人从小就开始学习我们悠久的历史,并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可是有些传统的文化我们本土人对其内涵精华的理解都不能拿捏的恰到好處。巴基斯坦与我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轨迹,也就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中医学中所蕴含的辩证关系与我国的道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具有相关性,其中阴阳调和、相生相克的理念也与我国的易经、八卦等丝丝相扣。所以,文化背景不同给巴基斯坦留学生的中医学教学造成一定的障碍。

1.3缺乏优质的专用教材

无论是哪一专业与哪一学科的教学,都是离不开优质的教材,但是,目前我学院没有针对留学生的优质专用教材。中医学的教材几乎是把我国本土的中医学生的教材从字面上翻译成英语而编制的,在语言的使用以及内容的设置上也都是基于本土学生的基础来设计的【2】。而巴基斯塔留学生对这组教材的理解相对困难,因其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所以这组教材不适合毫无基础的巴基斯坦留学生使用。

2中医学对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1补充师资力量

提高留学生中医教学中的师资水平是解决留学生中医教学的关键,由于中医学使用全英文授课具有较高的难度,所以,要提高教师的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中医学教师的英语运用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第一 ,对现有师资中英语能力比较强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英语运用的能力;第二,可以选聘重点中医院校中具有较好外语运用能力的教授来我学院讲课,并对我学院的教师进行定期指导,是留学生全英授课可持续发展【3】。

1.2加强文化交流

了解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有利于根据其文化背景选择适合留学生的教学方式。因此,可以定期轮换派我学院的中医学教师去巴基斯坦学习与生活一段时间,并注重对他国文化的学习,以便拉近与留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愉快,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3编制优质专用教材

在对巴基斯坦留学生进行中医学教学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特点编制适合其学习的教材,语言尽可能符合巴基斯坦留学生的语言特点,内容也要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设置,以便巴基斯坦留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并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进而保证学习的效果。

1.4转变教学模式

对巴基斯坦了留学生的教学模式要一改以往对本土学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因为巴基斯坦留学生对中医学中深奥的理论很难理解,记忆也就会变得很困难,加之有些中医术语没办法用英语很好的表达【4】,使的学习更加困难。对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的使用图解、视频等方式。同时可以使用微信等新媒体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轻松的学习。

2小结

综上所述,在巴基斯坦留学生的中医学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 以及文化冲突,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定期培训、访问学者等方式提高师资力量,并转变教学模式,使中医学的留学生教学可持续发展,使祖国的传统医学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李平,凌江红,刘启华.留学生的中医教学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6:8-9.

[2]朱新国.外科临床实习中医学留学生的教学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12,19:141+155.

[3]马建昕,毛兵.留学生中医教学体会[J].新疆中医药,2010,01:50-51.

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推广初探 篇7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 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推广中医的研究成果将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欲以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为例, 探讨中医对外宣传与推广策略。

2 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已确立, 研究推广时机已成熟

经过多方面长期的研究与探索, 2007年先后迎来了两套译名标准化方案:WHO西太区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 (以下简称世中联) 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 (WHO) 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 现有194个会员国。它负责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领导, 拟定卫生研究议程, 制定规范和标准, 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作为西方医学界的知名组织, 能为传统医学名词进行标准编撰, 充分体现西方人对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关注程度的提高。世中联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 民政部登记注册, 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性学术组织。目前, 已有58个国家和地区, 201个团体会员。世中联方案中译名的制定者主要是由我国的专家组成。在中、西方组织均制定出标准的背景下, 两套译名标准方案的出台本是一件大好事, 可是从07年出台至今, 由于迟迟没有得到推广,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仍是各抒己见、各行其是。从1925年至2014年, 《黄帝内经》出现了11种英译本。各种中医教材、词典、译著不能采用统一的译名, 让广大外国学习者无所适从, 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 阻碍了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 也影响了他们学习中医的热情和兴趣。因此, 如何推广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3 现状分析

1) 政府宣传不足。从上世纪90年代世卫组织出台的针灸名词术语标准化方案, 到现在世中联和世卫组织出台的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一直都未能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仍存在译名术语一词多译的现状, 这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极其不利。

2) 学会未能进行规定。学会审定标准化译名方案是学会的天职。此外, 学会还应承担起“规定”的任务。但至今为止, 没有一个有关学术委员会规定会员在各自学会中的学术交流和出版物中强行规定使用标准化方案中的译名。

4 解决方法

4.1 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标准化方案的宣传与推广

政府宣传主要指国家有关政府机构, 特别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务院下属的国家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 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向国内外积极宣传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方案, 号召大众积极响应和采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方案。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推广之所以进展缓慢,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参与太少。这对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进展很不利。

中医西传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 早期西医在中国推广传播时也曾遇到, 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早期西医在我国传播的经验。1916年8月, 早期的西医中译工作者在上海举行的西医学名词术语统一会议上, 与会代表一致要求成立一个当时的北京政府批准的全国性的西医学名词术语统一机构, 负责医学名词统一这项工作。1917年8月, 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西医学名词审查会”。从此我国西医名词统一工作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

4.2 相关学会要发挥导向作用, 积极落实、推进中医译名标准化工作

学会规定是指有关学术委员会, 像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医药翻译学会等, 在各自学会中的学术交流和出版物中强行规定必须使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方案中的译名。目前, 没有学会可以做到这样。同样, 在这方面早期的西医翻译工作者比我们做得好。1908年5月, 当时的名词委员会在统一了医学各科名词的基础上, 出版了《汉英医学词典》, 并提交教育部, 得到官方认可, 并得到了政府各方面的大力宣传, 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3]。同时, 名词委员会要求教育会和广学会 (The Diffusion Society) 在他们的出版物中, 凡涉及医学的名词, 都必须采用名词委员会审定的标准化名词。这一举措对当时的西医名词术语汉译标准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3 发挥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力量, 用新技术手段进行传播

除了借鉴早期西医在我国传播的经验外,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大力推广中医名词标准化方案的成果。

在5.23日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大会上, 习近平主席致信指出“因信息技术的发展, 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刘延东副总理也倡议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时空限制的作用和地位, 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 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开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这为中医及中医名词标准化方案的推广指明了新的方向。过去, 专家学者的宣传要受到地域性、时间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像广州中医药大学欧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李照国教授, 他们是较早从事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的专家有, 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他们的成果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中医慕课发展平台, 不仅可以在国内帮助学者们学习交流, 还可以帮助世界各地学习者了解中医、促进他们学习中医。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专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让他们在各种传媒上宣传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方案, 号召大家积极采用标准化名词术语。

同样, 在即时沟通工具广泛应用的今天, 电脑、手机成为每日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工具, 开发App应用, 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这些新的传播媒介, 将会让译名标准化方案的成果以最快、最广的方式在东、西方世界自由传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实现全球的信息的同步交流。

5 结束语

由于中医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内涵, 中医名词英译术语标准化方案的推广远比西医名词术语汉译标准化方案推广复杂得多。西医名词术语汉译标准化方案迅速推广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再结合, 全新的学习方式、互联网技术的配合,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方案推广会得以顺利实现。

摘要:随着国家文化复兴发展的需要,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医英译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如何将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更好地推广, 则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该文欲对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的推广加以探讨, 试图找出新形势下最佳的推广方案。

关键词:中医,译名标准化,推广

参考文献

[1]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Manila, Philippines, 1991.

[2]Boone HW.Medical Education for the Chinese[J].The China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 (CMMJ) , 1890, 4 (3) :109-114.

中医治疗阴道炎的临床方案探析 篇8

目前, 阴道炎是所有女性普遍患有的疾病之一, 阴道炎对于女性来说, 对其症状认识非常的局限, 阴道肿痛和阴道瘙痒就是阴道炎的主要症状, 其中阴道炎还有很多病状, 阴道炎常见包括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糜烂、老年性阴道炎等。

1.1 呈泡沫状、会产生白带增多、灰白色、外阴瘙痒、还会带有灼痛感、阴部有很严重的异味, 这些症状是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症状, 严重时会导致盆腔炎、性交痛等症状。

1.2 轻者会产生白带增多、白带的颜色呈乳白、或者是黄色, 并带有严重的臭味、严重的患者带有尿痛、尿频等症状, 其危害会引起不孕不育、影响夫妻的性生活质量, 此症状是滴虫性阴道炎。

1.3 霉菌性阴道炎外阴及阴道瘙痒难忍, 还会带有灼痛、白带会呈现豆腐渣形状、偶尔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

1.4 宫颈糜烂白带呈色黄脓样或黄色、量增多、腰腹有坠和胀痛, 精神疲惫、食入量少、根据糜烂的面积大小分为:轻中重度三种。

2 引起阴道炎的病因

关爱女性健康目前来讲很重要, 引发阴道炎的原因也很多, 我们只有知道了引发阴道炎的原因, 才能对症治疗, 保护女性身心健康。

2.1肝肾阴虚外阴、阴道为经络丛集之处, 宗筋聚集之所, 冲任与足三阴经 (足大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均循此而过。肝藏血, 主筋;肾藏精, 主前后二阴。若因禀赋不足, 房劳多产, 精血耗伤, 或七七之年, 肾阴亏虚, 天癸竭绝, 冲任脉衰, 阴血不足, 不能德养阴户, 或阴虚火旺, 伤阴灼络而致。

2.2 肝经郁热足厥阴肝经绕阴器, 若内伤七情, 肝郁气滞, 郁久化热, 热灼经络。肝失疏泄, 气机不利, 水湿运化失常, 水湿内停与郁热相搏结, 致湿热下注, 直犯阴部, 而生阴痛、带下等证。正所谓妇人忧思伤脾, 又加郁怒伤肝, 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 下克牌土, 脾土不能运化, 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

2.3 湿热下注湿热为病, 有内生和外感之分。内生者多与脾虚肝郁或恣食育粱厚味有关。外感者, 常因经行产后胞室空虚, 湿热之邪乘虚而入, 直犯阴器胞官而成带下、阴痛等症。

2.4 不洁的性生活易引起尿道感染, 由于男性伴侣常常携带很多的细菌, 没有清洗好, 然后通过性生活传播给女性, 从而导致阴道炎的发生, 阴道的卫生没有做好清洁, 使细菌进入子宫内, 导致感染转变成阴道炎。

2.5 女性对清洗阴道的误区, 大多数女性都认为过度的清洗可以远离细菌, 但实际上过度的清洗会使抗菌能力下降, 反而容易感染细菌。

2.6 用药错误, 很多女性在不经过医生的嘱咐随便用药, 选一些浓度较大药物清洁剂来清洗外阴, 这样往往容易破坏阴道固有的环境, 导致阴道炎。

2.7 服用避孕药会导致雌激素有促进霉菌生成菌丝, 使其进一步侵袭阴道组织, 长期服用就会产生阴道炎的病状。

3 对阴道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治疗阴道炎要病因明确, 才能治疗得当, 从中医的角度治疗阴道炎是整体出发, 或清利湿热, 或健脾化湿, 或补益肝肾, 或疏肝健脾, 配以杀虫止痒;在内治的同时, 结合外治法, 内外合治, 才能效果显著。

3.1 中医治疗细菌性阴道炎

内治疗法,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理, 来进行临床治疗。 (1) 肝经湿热证, 常用方药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黄芩10g、柴胡10g、栀子10g、车前子10g、泽泻10g、木通10g、当归10g、生地15g、淡竹叶10g、生甘草6g, 用法是每天每日一剂, 用水煎后分早和晚, 混合药液服用。全方共奏清泻肝胆湿热之效。如白带恶臭者, 加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外阴瘙痒者, 加入苦参10g, 地肤子25g。 (2) 脾湿下注证, 治疗宜健脾利湿。方药宜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20g、白扁豆30g、薏苡仁30g、败酱草30g, 用法:每日一剂, 水煎后混合药液, 早晚分服。全方共奏健脾利湿之效。伴有血虚者, 加入当归10g, 鸡血藤30g;白带量多者, 加入芥穗炭10g, 炒苍术10g。

3.2 外治法

药液冲洗阴道, 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杀灭细菌, 还可以洗掉分泌物, 减轻炎症的反应。 (1) 可以选择野菊花20g, 苦参10g, 地肤子25g, 苍术10g, 水煎取汁100m L, 以每日一次的用法来进行中药冲洗。 (2) 取该药100m L的洁尔阴, 掺入合适重量的水里, 每天一次进行清洗,

4 霉菌性阴道炎的中医内治

分为湿毒蕴结和肝肾不足两型。

4.1 湿毒蕴结

茯苓20g、猪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0g、茵陈10g、白鲜皮20g、鹤虱10g、蚤休30g、野菊花10g、白花蛇舌草30g, 用法:每日一剂, 患者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可加入木通10g, 滑石20g。

4.2 肝肾阴虚

生地15g、山药15g、山芋肉20g、丹皮10g、丹参10g、蛇床子15g、泽泻10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30g。

4.3 用法

统一每日一剂, 水煎后混合药液, 早晚分服。

外治法:可以选用蛇床子、苦参各20g, 煎汤外洗, 每日2次, 10d为1个疗程, 还可以选择黄连、青黛、牙硝各等份, 共研细末, 加入甘油, 以棉签涂于外阴及阴道, 早晚各1次等方法。

5 宫颈糜烂中医治疗

是内服消炎排毒、去腐生肌的中草药, 配合阴道放药, 放的药必须是消炎杀菌、去腐生肌的中草药配伍, 内治。

5.1 柴胡、黄芩、车前草、当归、木通、百部、生地、枝子、甘草各10g, 一副服一天, 连续服5~10副。

5.2 放入阴道的药40单位的青霉素1凭对同等量的薄荷冰, 这是1次的剂量, 一个星期放1次。

6 对阴道炎的预防控制措施

阴道炎对女性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困扰, 所以, 阴道炎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控制是很重要的, 这样不仅可以预防阴道炎的发生, 还可以防止其他病变。

6.1 平时要注意个人的卫生情况, 要保持外阴的干燥和清洁, 不要随便使用清洗剂, 要按照医嘱使用药物进行清洗, 在清洗时不要清洗阴道内里, 这样会破坏人体自然状态和酸碱平衡。

6.2 要穿宽松透气的内裤, 内裤的材质选用棉质的, 不要选用化纤维的, 要勤换洗内裤, 在洗内裤是要用沸水浸烫半小时后清洗, 这样有助于杀菌。

6.3 要保持良好地精神状态, 避免精神紧张等不好的情绪刺激, 要经常锻炼身体, 增加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

6.4 保持好个人的生活好习惯, 不要吸烟, 饮酒, 在饮食方面要控制好, 不能吃有辛辣刺激性的或容易发生过敏的食物, 可适度摄取含乳酸饮料, 如酸奶等, 有利于维持阴道酸性环境, 减少细菌感染。

6.5 在游泳时避免直接接触公用板凳, 经期是不宜洗澡的, 在治疗用药时要按照疗程用药。

6.6 定期到医院检查身体, 及早发现, 及早治疗, 这样可以避免阴道炎及其他病原的产生。

7 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 阴道炎是妇科病的常见病之一, 导致感染因素的逐渐增多, 其发病率亦逐渐升高, 由于很多的女性在初期感染此病不愿意去医院治疗, 从而导致病情延误, 使病情加重, 那么在临床医学的治疗上, 很多患者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由于西医药物有很多存在化学成分, 从而导致对身体的其他器官造成伤害, 所以, 中医的治疗方法结合外治法, 内外合治, 临床疗效良好, 无明显不良副作用, 外治药物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 针对性强, 而且药物吸收迅速, 对机体内环境干扰少, 奏效快捷, 是一种非创伤治疗方式[1,2,3]。

摘要:目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 然而人们对健康保健方面知识的匮乏, 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尤其是女性患者, 在平时生活和工作当中不重注保养, 引起各种的妇科疾病, 近年来, 通过临床数据表明, 多数女性患有阴道炎, 而阴道炎是一种妇科的常见病, 由于感染的病因很多, 病发率正在逐渐的呈上升的趋势, 已经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杀手之一, 如不加以控制, 将会给女性带来生活负担和引起各种病变, 甚至威胁生命, 因此, 阴道炎的治疗已经成为所有妇科医生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中医对阴道炎的临床治疗方法, 仅供参考。

关键词:阴道炎,中医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朴桂花.中西医结合治疗阴道炎5例[J].吉林医学信息, 2006, 23 (1) :39.

[2]石一复.阴道炎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及产科杂志, 2003, 19 (9) :526.

中医方案 篇9

在《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构建方案 (上) 》一文中, 阐述了构建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的重要性和对创新型中医临床研究的意义。并提出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方案, 介绍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的构成和主要功能构成。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该平台的功能构成和具体实现。认为通过实施本构建方案, 可以对中医临床研究新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 从而实现中医临床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一、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构成

“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是通过统一数据规范, 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的一个中医临床研究、新药研发的综合性工作平台, 该平台提供中医临床科研、新药临床试验等方面信息的采集工具, 提供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方法, 还提供中医药标准、文献知识库的查询调用等, 其系统构成分述如下。

1.1 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

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1所示。

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 是以临床诊疗过程、临床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 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 实现临床诊疗过程中各种医疗业务信息的结构化存储, 为临床科研人员提供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服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等。其中, 数据采集是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试行) 》和《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试行) 》等规范要求采集的临床信息的基础上, 增加中医临床科研需要采集的信息, 并将信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数据管理是将采集的数据存放到临床科研数据库, 同时通过接口或数据迁移工具保存到医院的相关数据库中, 并使用ETL系统将临床科研数据库的数据转换到数据仓库中, 其功能原理构成框图, 如图2所示。根据用户权限可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调用或维护。

数据分析是在临床科研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基础上, 使用统计分析、在线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 对海量的临床科研数据进行分析和知识发现。数据分析主要实现专题分析和结果产出等功能。系统管理主要实现对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的管理, 包括系统设置和用户管理等功能。

1.2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信息系统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3所示。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信息系统是以收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为基础, 辅以名老中医的文献资料研究, 借助信息技术发掘专家的辨证、选方、用药等经验和整理其学术思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文献预处理、专家文献库管理、文献查询分析、系统管理等, 主要实现数据的录入、保存, 数据的专题分析和结果产出、管理专家文献库以及文献查询分析等功能。

1.3 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信息系统

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4所示。

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信息系统, 是为中医临床科研数据 (除临床诊疗和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之外) 提供采集、管理与统计等功能, 为临床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分析等服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方案设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等。采集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数据并进行建库管理, 统计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 主要实现数据预处理、专题分析和结果产出等功能。

1.4 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5所示。

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临床试验机构日常工作管理的应用系统。其主要包括:对试验研究的参与者进行管理与分配;对试验项目的经费进行预结算管理;对各临床试验项目的药品的供给、使用、储藏等信息进行管理。同时药品管理与受试者中央随机化分组结合在一起, 保证药品分发的工作不受人为控制, 确保试验的质量以及资料管理与系统管理等。

1.5 新药临床试验信息系统

新药临床试验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6所示。

新药临床试验信息系统是针对药物临床试验的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进度管理以及临床试验数据采集、管理而设计的, 方便管理者、研究者对试验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方案设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等。

1.6 中医临床专题文献研究信息系统

中医临床专题文献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7所示。

中医临床专题文献研究系统, 是指为中医临床研究专题提供文献资源管理, 并进行专题文献研究提供工具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文献预处理、专题文献库管理、文献查询分析和系统管理等。

1.7 知识与工具信息系统

知识与工具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8所示。

知识与工具信息系统, 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标准查询服务以及数据处理工具软件调用的信息系统。该系统由医学文献库管理、医疗技术数据化产品库管理、中医药标准库管理和数据处理工具软件包等四个子系统构成。管理文献库、医疗技术数字化产品库以及中医药标准库, 帮助用户实现数据的呈现、分析、建模、检验、预测等基本技术服务功能。

二、平台运行环境

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除了完善的系统功能, 还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 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安全环境等。

a) 硬件环境

硬件为信息化平台提供可靠的计算环境、数据存储环境、数据安全环境, 以保证信息化平台的正常运行。主要包括两大类硬件设备:网络和数据库、医疗设备接口。

i.网络和数据库设备

网络和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平台的基础, 只有在网络性能稳健和数据存储系统容量充足的保障下, 信息共享才成为可能。另外, 由于医疗行业数据的特殊性, 对于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较高要求, 必须运用高水平的网络技术来保证网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效率。本着“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以及具有“先进性、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平台网络基于医院已有网络进行构建, 该网络是一个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服务的专用局域网。数据库建设则采用单独构建的方式, 与医院原有数据库设备物理隔离。对网络设备, 要求其基本满足:网络千兆主干、百兆桌面;核心层交换机冗余备份;主干光纤冗余备份。医院网络拓扑示意图如图9所示。

ii.医疗仪器接口

在构建网络环境时, 要预留与各种医疗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更利于发挥平台医疗和科研相结合的优势, 这些设备一般包括:生物化学检验与分析仪器、医用影像设备 (核磁共振仪、CT、X光机、彩色超声波诊断仪) 和电生理仪等。

b) 软件环境

医院信息系统是实现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功能的基础环境, 但由于目前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平衡, 各个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 规模及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这一问题会对该平台的构建造成严重影响。为实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标, 首先要求每个医院必须遵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 统一标准, 高起点、高水平地完成信息系统建设, 以保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和顺利运行。信息体系内部关系如图10所示。

c) 安全环境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跨地域的大型行业性网络工程, 它涉及遍布全国的中医临床研究机构, 并以高速网络将各医院和国家主管部门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必须把信息安全问题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在安全环境的有力保护下, 来保证网络系统的可用性、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网络资源的机密性和完整性。由于硬件有软件所不具备的不可复制性以及不可写入性等优点, 因此其中各系统可配合使用相应的硬件产品使其安全性能达到最优。安全体系总体结构如图11所示。

结束语

本文在《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构建方案 (上) 》文介绍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方案的基础上, 详细介绍该平台的功能构成和具体实现。认为通过实施本构建方案, 可以对中医临床研究新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 从而实现中医临床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摘要: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创新中医临床科研模式成了当务之急。构建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正是实现创新型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为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构建方案的下篇。主要介绍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构成和运行环境。

中医方案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年来接纳的糖尿病患者60例,进行数据研究划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手段平均分配到两组,两组患者相应数据对比分析,对照组男性糖尿病患者16例,实验组男性糖尿病患者15例;女性糖尿病患者对照组14例,实验组女性糖尿病患者15例。对照组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实验组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两组对比分析得出,他们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 疗方法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分为上、中、下三种消的针对性中药治疗。对于上消治疗主要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运用中药有:花粉、天冬、生地黄等等;中消治疗主要以清胃滋阴为主,运用中药有:石膏、熟地黄、牛膝、知母等;下消治疗主要以滋阴固肾为主,运用中药有 :熟地黄、山药 、丹皮等。再服用中药的基础上,采取常规护理原则进行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西医疗法,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的运用,针对性治疗糖尿病患者身体上的不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

1.3 疗 效 判 定标准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经过临床观察以及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对比,确认其康复状况,将两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日常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血糖指标明显恢复正常;有效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稍有改善,血糖指标有恢复迹象;无效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不正常依旧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没有恢复征象。并根据这三种治疗效果等级评定出两组糖尿病患者的总有效率 ,进行对比,具体数据如下。

1.4 统计 分析

通过运用SPSS 13.0软件分析,本次实验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讨论研究,如果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较大,那么P<0.05。

2 结果

通过上表数据之间的比较,可发现应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明显比传统西医疗法中服用胰岛素降血糖药物的服用更加显著实验组和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的总有效率之间差异很大(P<0.05),并根据两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之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中医辩证疗法对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更少,因此,中医辩证疗法更加适用于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见表1。

3 讨论

在目前的医学领域,认为糖尿病发病主要机理是血糖指数异常增高[2],从而产生对身体各个系统以及脏器的连锁不良反应症状,具体表现为“三多一少”等代谢严重紊乱的症状。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数异常,主要由于患者胰岛出现了病变,从而使患者胰岛分泌胰岛素出现异常。胰岛素是维持人体血糖的重要激素,如果分泌异常,血糖就会发生缓慢的增多,从而出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当前世界医学水平还不能够使糖尿病患者彻底解除疾病的困扰[3],只能在糖尿病发病时 ,尽量维持患者的生命指标趋于正常,使患者正常生活不受到影响。本院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实验性探究,发现中医疗法对于糖尿病患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本次实验结果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中医辨证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广大医院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 选该院糖尿病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糖尿病治疗—服用西药治疗。实验组对于糖尿病患者采取中医治疗手段—中医辨证治疗。结果 通过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的实验数据对比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均有好转,但两组之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很大(P<0.05)。治疗后,两组糖尿病患者中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对于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案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有着极大的提升,能够让糖尿病患者身体各项指标更好的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合各大医院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广泛推广。

中医的“科学”,“科学”的中医 篇11

我本科学医,但学的是西医,且甫一毕业就闹“弃医从文”,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转战硕博连读,一晃就是“七年之痒”。2011年我已从北大毕业五年,更是我弃医从文十二年——十二年地支轮回,对于传统中国的历法纪年,意义非比寻常。因此,这年夏天,当致力于开拓中国“古典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刘小枫教授、这位违隔十年之后终于再度赢得我深相敬重的师长、出面邀请我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班”的孩子们讲点课的时候,我几乎不假思索就要求讲《黄帝内经》。器宇雄强且胸襟开阔的刘小枫先生却居然毫不犹豫应承下来。的确,中国大学里“古典班”的孩子们应该读点古代医书!

整个二十世纪甚至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的第一个十年,就“中医史”而言,几乎成了她蒙难的历史、受辱的历史。曾经数千年来扶助、温暖、救护中国人生命的“杏林悬壶”、“妙手回春”,在西方医学全然两样的身体文化、疾病认知与技术手段的冲击之下,迅速沦为“巫术”、“经验”、“不科学”,尊严扫地。即使在“国学”素称流传有绪的台湾,中医也被视为“举世禁忌不为之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攻击中医不遗余力者包括傅斯年、胡适、丁文江这些现代学术史上“大炮级”的重量选手,甚至出现“废除中医”这样极端的提案,不仅多次提出,直至惊官动府,其主持最力者之一余岩云岫,居然还是时号“清学最后殿军、古文押阵大将”(胡适语)的章太炎的学生,尽管太炎先生本人倒是颇为信奉中医并试图深研。

不熟悉或对中医抱有成见的人,往往随意指责中医的“随意性”、主观断定中医的“主观性”……其背后隐含的价值体系与判断标准,无非还是以实验、计算等必须“用数学证明实在”的“实证科学”为诊断依据的西方医学,在这个各行各业包括社会学科、文史学科也要争先恐后引入“数学模式”以便证明自己“符合科学”的时代——这些随意的主观的指责,何尝认真考虑过中医“辨证”的“科学性”?在此,我们不得不稍微回溯一下何谓真正的“科学精神”。

“作为近现代科学的大本营的德语文化中,科学Wissenschaft(en)不过是知识系统的意思”——此即中文《辞海》中将“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语源?日常我们所使用的“科学”一词,往往又只是针对“近代科学”,而“近代科学”的典范就是物理学,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stamp collecting(科学若非物理学就只是集邮)。“近代科学精神”据说就是理性态度、理性精神的发展,注重事实、逻辑,力求客观。众所周知,近代“科学”的起源乃是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科学”是从希腊特有的“哲学”传统中才能生长出来;希腊哲学史家伯纳特所谓科学就是“以希腊方式来思考世界”、“在那些受希腊影响的民族之外,科学就从来没有存在过”。

在哲人柏拉图那里,“爱智慧”的philosophos追求episteme。Episteme在英语世界中的身位往往就是science,这个在汉语语境中被意译为智能、客观真理、科学的Episteme,基本特征乃是一种认知的态度:反省的认知、批判的认知、真理需要批判才能获得,这种“科学态度”毋宁就是“哲学态度”。

叙说这些陈年往事并不表明我是一个反对“(近代)科学”的主张者,尽管让人必须直面的困境当下即是:“对于希腊哲学-科学,近代科学既是继承人,又是颠覆者。”我想说明的只是:如今我们所谓“科学”,从古典精义考索,它揭示的也只是某一层面/层次的人类“经验”,尽管“近代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向人类承诺:它将向我们揭示宇宙的真实以及关于人的真理。但“承诺”是否曾经兑现?——我们居然因其实验的手段而大胆冠名为“真理”。于此谬相,真正的科学家往往有着更为洞察的真知灼见:“我们所观测的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深刻的思想家亦往往“英雄所见略同”,例如伽达默尔注意到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讨论中国或印度的思想或智慧往往不得要领,毋论由某一“哲学”传统发展而来的“科学”。曾经亲身领略过中医扎实有效的活人能力的西方人,同样会慨叹“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分析疾病的症状时所用的哲学方法思考的过程,中医如何看待人体”。人类因为认识能力的有限,在试图认识宇宙、世界尤其人自身的“真相”的时候,往往只能倒果为因,而非由因及果——就此而言,陈嘉映先生认为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一“提问”本身就很“成问题”的断制甚是精当:西方的思想、制度等等两个世纪以来对世界的统治,西方的发展模式包括思维方式常常不假思索就被一知半解的人们视为“常识”或“正道”、视为“惟一的真理”——结果的沉重导致了源头的放大。然而,在人类现有的知识史或文明史上,“常识”或“自然”才几乎已经成了最为可疑的规定,曾几何时的“常识”几个回合之后就可能成为“妖妄之言”。这里所谓“真理”,当然并非人类永恒渴望认识到的那个如如理致、因果森严的“实相”本身。借用唯识论的针砭,我们往往将“比量”乃至“非量”误认做“现量”本身。饶是如此,李约瑟博士当年面对中医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的评价,也远超生息于此地的民人自己:

中国人以他们的特殊天才发展起来的中国医学,这种发展所循的道路和欧洲的迥然不同,其差别之大超过了任何其它领域。

究其实际,古老的“科学精神”就是人试图理解自身所属之整全、就是人试图理解他尚不理解的东西,而不是试图抵达这些理解所必然借助的某些具体手段诸如逻辑、直观、渐修、顿悟乃至实验技术、数学分析、仪器图表、检测数据……等数理证明本身就是“理性”、就是“科学”。还是那句老掉牙的老人言:手段本身并不就是目的——尽管手段里面均隐藏了目的。就此意而言,传统中国历史悠久的“试图理解自身所属之整全”的医学所借助的具体手段本身,诸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六经八纲、气血营卫、津液水火……这些源出“生生”的易学精神的辨证的思路与体系,怎么就“不科学”?!怎么就不是“科学”?!如果说“医者意也”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门知识在历史发展的‘内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ancy)”始终显得比较晦暗难明,那我们需要做的也是努力去解读并把握这一婉曲隐晦的“藏-象”思路,而非因为手段的不同或艰涩而否认了“目的”的正确。指责“中医理论的演变形式颇像一个集装箱,历代医家不断地往里面填入不同的物品-没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部件”的思路是危险的——我们是否已经弄清或驾驭了中医自身特有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是的,据说“科学”要求“经验”:“仅当它是可重复的、公众的和非个人的情况下才是可信的。”但既然“实验世界”也一如“经验世界”,幷不圆成,幷不完满,既然承认经验事实与实验事实之外还存在“其它类型的事实”,承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是最接近“真理”的态度之一,我们难道不应该对于古人的“世界观”(生命观)更客气、审慎点儿?也因此,陈嘉映先生在《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讨论“感应思维”的方式仍然让我遗憾,以严谨著称的语言分析哲学家试验在对称意义上使用“感应思维”与“因果思维”(他之谓“理性思维”)的时候,这里的“因果”无妨还是窄化为“物理因果”。尽管之后他以他惯有的缜密马上注意到“佛教里的因果报应”这个特例,却只是一带而过;尽管之后分析马林诺夫斯基对“科学”的议论时他分析了“感应思维”与“原始科学”的可能关系。但谁说或谁能“证明”所谓“初民”的“感应思维”中并不藏纳“因果”——那不为物理学(近代科学)方式所能“实证”的因果呢?这恐怕幷非一个“认知原型”的概况所能容纳。具体到“中医”,其中流传千载而仍然常用常新的“感应思维”,恰恰成型于陈嘉映先生所界定的东西方共同的“理性(理知)时代”——公元前八百年至今——“世界上最为理性的民族”何以如此“原始”地坚守一种婴儿般的“初民”的天真?其中难道没有发人深思的奥秘?

中国传统医学或古典医学的根本命脉:天人关系。人之为人的本性、可能与自由的权限与许可。非以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的浩叹将无法落脚。那些被界定为“感应认知”的“思维模式”,例如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世界的种种对应,从最严格的“理性”意义上(例如古希腊意义上),充其量只是一种不同于“理性认知”的模式。符合现代逻辑学的严格推理的那些“理论”,并不能从更加广袤的“因果关系”中证明自身更加“正确”。

陈嘉映先生在其著述中直言阴阳五行理论无非“便宜的宏大叙事”、“似乎是对智性的愚弄”、甚至藐称“这种理论很容易取信于无知识的广大人群”,当然更不及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显得“理论成熟”。据说“哲学-科学”与“阴阳五行”这类“概况类推理论”的区别在于“把我们日常实践活动中所具的求真态度带进理论思考”,然而何以“阴阳五行”就不是一种“求真态度”?即使她的求真方式有别于“哲学-科学”。流行中国学界几十年的“现象学”,其鼻祖胡塞尔所谓“本质直观”、不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同一种东西”?——寻求西方古典哲学已经寻求了几千年的“东西”——却在旧有“方式”遭遇困境时不得不选择手段的突围。“存在主义时代”惟一的大思想家海德格尔(海氏恰好还是胡氏最出色而叛逆的学生)紧张于“我们对世界的原初理解幷非把事物理解为客体,而是理解为希腊如所谓的处境(pragmata)”,其问题本质不也同样源于这古老的“天人关系”?这些年越来越惊叹读书人经常敢对自己基本无知的东西“越界发言”——例如何以任何外行都具备了对“医学”指手画脚的魄力。那么,我们何必苛责主要从事治理西学的陈嘉映先生?主要从事治理中学的余英时先生依然要“郑重声明”:“我既不是为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辩护,更不是为阴阳五行说扶轮。阴阳五行说今天在知识界大概已不容易找到支持者了。至于它早已成为一个过了时的错误学说,甚至可能曾严重阻碍了本土科学的进步,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这里用不着讨论。”甚至断言“今天中国人无论住在什么地区,治病首先必找受过现代严格训练的专科医生,只有在西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才偶尔祈援于中医。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实际而理智的态度。这一基本情况在短期内似乎不易改变,除非中医也能建立成一套现代知识系统,幷且在治疗效应方面足以与西医互争雄长”。这些言辞却又的确是在余先生自谦“我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完全外行,绝没有发言的资格”背景之下的“郑重声明”。犹然去古未远的陈寅恪先生,不是同样坚持“不信中医”,以为“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若格于时代及地区,不得已而用之,则可。若矜夸以为国粹,驾于外国医学之上,则昧于吾国医学之历史,殆可谓数典忘祖欤?”尽管余英时先生难免回护陈寅恪先生说:“陈先生终身以维护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己任,又生长在中医世家,他毅然舍中医而取西医,自是经过慎重的考虑,绝无半点浮慕西方文化的心理在内。”

“在非实用的领域,求真是一种边缘要求”,在必然“实用”的“中医”领域我们将必然追求“求真”、并将用临床疗效验断真伪——自然,设若遭逢傅斯年先生“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或者丁文江先生“科学家不得自毁其信仰的节操,宁死不吃中医不看中医”这类放言,便是华佗再世、扁鹊重生,亦无可置喙矣。如此不惜以“生死置之度外”的代价追求一种“生死不明”的“信仰”——上述言论居然出自号称追求“科学”的“五四”学者之口,怎不叫自然而然追求“正常、健康、幸福”生活的我辈无所适从?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五四”以来中国人热衷引入的“科学”的真实质地,究竟如何、“理性”何在。

的确,阴阳五行隶属于古老的东方,没有象古希腊原子论一样做出“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需要的那种贡献——却不等于它对人类生命与社会的健康维系与发展没有贡献。纵观一部人类“科学史”,对于“技术-手段”的理解与接受所导致的人类对于宗教、道德、宇宙、自然……包括人体自身的“观念”的理解与接受的改变是惊人的。

“中医”究竟是什么?

是“天人相应”?是“易”?是“阴阳”?是“藏-象”?是“术数”?是“巫医同源”?是“辨证”?是“以气为本”?“素者,本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隋·全元起)……它是又不是,它不是又是;它是一,又是万,一含万有,万法归一,众川归宗。《素问·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与《灵枢·阴阳离合论第六》针对“阴阳”问题,均反复陈说如此这段意味深长的话: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推)之可百,散(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或将“中医”绎为“中庸医学”的确不失为一种精当慧冶的妙悟,此“中庸”自然极为“生生之易”之“起用”。“中医”的精神落为名相,似乎的确遭遇了《老子》中所谓“强为之名”的困窘,这困窘也是所有古典学问均会遭遇的困窘。“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地”注定必然依然表现为言说之旅。这其实依然属于“藏-象”:“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老子同样认为至道“不可致诘”;《周易·系辞》更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

被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的《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其独到之处就在:“以一个个方证来充实六经辨证的内容,阐明六经辨证的具体应用。”此种将“理相”(辨证)深藏于“事相”(方证-证方)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藏-象”理念的一种极佳的体验模式,即长恩先生谓为“是书质朴,文字精要,寓精深理蕴于指事之中”的真义。

长恩先生系出名门,河北冀州张氏医学延绵一十九代,其尊人曾为天津“国医馆”教习,并先后八次为“国医馆”撰写《伤寒论》教材。长恩先生自己不仅转益多师(师从经方大师胡希恕、陈慎吾、宗维新等),目前已有若干系列著述问世。

长恩先生在这本《仲景方证学解读与应用》中,已在前两本《中国汤液方证(续)》中明确化的思路进一步精炼化,其对方证、方证学、“病-证型-方证”、方证“四要素”(证象、证质、证治、证方)、方证“七层次”(主治证、适宜证、禁忌证、兼夹证、变化证、坏病证、类似证)、辨证论治十步曲的提炼分析均示以图例,对于“病域”分布中展现的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辅以某种统计学思路……诸如此类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讲究抽象的数理方程式或化学分子式的表述习惯,或者说,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对于“理式(理型)”的追求。这种别出手眼的解读,让人对“中医”本来面目的理解与认识,确有耳目一新却又万变不离其宗——中医之“根、本、线、魂”(邓铁涛语)之感。无论“不言阴阳而处处不离阴阳,不论五行而时时不少五行,不言经络而一切根本在于经络”的《伤寒论临证指南》,还是从“有是证用是方”到“有是质用是方”的系列“方证学”的明晰,均正体现为对“藏象”精神的正向或反向把握。

长恩先生以耄耋之年,不辞劳苦,如此三着“方证学”:《中国汤液方证》、《中国汤液方证续》、《仲景方证学》,除将历史地“一分为二”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再度“合二为一”、试图在一千八百年之后全面体现“仲景医学”的有机的整体面貌——这一愿景,据先生自陈,乃为二十年前在胡希恕、陈慎吾两前辈指点之下即萌发了“按其所论方证重新编撰《伤寒杂病论》的想法”,这本《仲景方证学》正是“《中国汤液方证》之完卷”。除此之外,先生另一具体的苦心孤诣,实在“方证学”作为学科的建立并希望其能早日纳入中国医学教育体系。毕竟,在真理的薪火相传当中、在当下的人类社会,作为“制度”的“教育”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点,甚至与“古典学”作为学科的确立之间构成了遥相呼应的景观。

中医方案 篇12

1 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的重大意义

1.1 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行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保障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对医源性疾病、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绿色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医药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文化认同使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各种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保健方法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2]。中医治未病是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3],“我的健康我做主”,这不但是老百姓真正的期盼,也是贯彻“预防为主”战略方针的具体行动。

1.2 是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医疗费用的持续增长,对有限的社会资源提出了严峻挑战,“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4]。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疾病谱中比重加大等因素的影响,给现有的医疗保障模式和体系带来压力和挑战。从世界范围看,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基于现代医学和以巨额财政补贴为代价的医疗健康保障模式,也被认为是“供不起和不可持续的医学”[5]。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穷国办大卫生”[2]。因此,必须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投放到那些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服务中去[6]。通过中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发病,就是最具成本效果的服务之一[6]。

1.3 是实施“健康中国”伟大战略的重要抓手

现阶段我国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仍然较差,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严峻挑战。为此,政府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健康公平性,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公共政策为落脚点,以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为切入点的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有助于全面改善国民健康,确保医改成果为人民共享,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坚持预防为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四个基本原则之一[7]。中医治未病以其独具特色的先进理念、丰富多彩的特色技术、历史悠久的深远影响,必将成为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故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对于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4是弘扬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的重大举措

中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8]。中医治未病是指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体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变的方法,其内容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9]。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长期以来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人们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10]。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它将人的认识带入“无病世界”、“无医世界”的高境界。国际上于20世纪末,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讨论,所得的共识是“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11]。这与中医“治未病”之目的不谋而合[12]。随着人民群众健康观念的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实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治未病工作,自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中医治未病理念尚未全面普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量较小、面较窄,服务模式和体系不完善,服务手段和形式单一,专业技术队伍缺乏等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13]。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深入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必将使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得到全面继承,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 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开展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以全面促进人民健康,提高健康的公平性,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挖掘改革潜力,破解发展难题;按照“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促进中医治未病现代化,让中医治未病深入参与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领域,突破中医治未病事业发展瓶颈。积极探索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构建中医治未病服务供给体系,完善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建立服务支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3 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的目标任务

3.1 探索中医治未病新都模式(简称“1233工程”)

构建中医治未病服务提供体系,完善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实施中医治未病“1233工程”建设。即建设1个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打造2个平台:中医治未病供给端联盟、中医健康云平台;创新3个模式:混合所有制模式、连锁经营模式、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探索3个结合:中医治未病与基因技术、免疫技术、智能化技术相结合。

3.1.1 建立一个中心

通过创新混合所有制模式,由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技术、管理模式、营运机制建设中医治未病中心,制订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方案和服务流程。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中医治未病中心的运营监管。

3.1.2 打造两个平台

即中医治未病供给端联盟和中医健康云平台。通过打造两个平台,建立新都区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具体为健康检测与评估、健康指导与监测、健康干预与维护六大服务模块。

3.1.2. 1 打造中医治未病供给端联盟。

由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联合社会资本建立新都区中医治未病中心,建成新都区中医治未病健康教育、科研培训、业务指导中心,并与各基层中医治未病工作站签订“中医治未病服务合作协议”,成立中医治未病供给端联盟,与当地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向居民提供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3.1.2. 2 打造中医健康云平台。

由新都区中医治未病中心主导,开发中医治未病信息平台和后端医师平台;联合智能健康检测设备厂家,开发前端健康感知平台;实现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移动设备上线,实现移动健康管理。

3.1.3 创新3个模式

3.1.3. 1 创新混合所有制模式。

以混合所有制和产业化为推手,把中医治未病体系从公立医院体系剥离,借助生产企业、中医药高校、科研机构、中医院的学术技术成果,形成独立的运行机构。

3.1.3. 2 创新连锁经营模式。

以中医治未病中心为基础,探索创新中医治未病连锁经营模式,实现“标识标牌、技术服务、经营管理、服务理念”四统一,坚持“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三化管理。

3.1.3. 3 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在中医治未病中心实现生产、学术、科研、运用一体化模式,激发中医治未病中心内部人才的能动性、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中医治未病服务质量。

3.1.4 探索3个结合

3.1.4. 1 中医治未病与基因技术相结合。

应用于健康检测与评估。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状态评估等项目的基础上,应用基因检测技术,开展基因筛查服务,对于高危人群利用中医健康云平台进行实时服务跟踪,指导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3.1.4. 2 中医治未病与免疫技术相结合。

在广泛开展针刺、灸法、拔罐、推拿、刮痧等中医特色干预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免疫技术,调节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平衡,提高对“未病”人群健康干预与健康维护的质量。

3.1.4. 3 中医治未病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

实现移动健康管理。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把治未病服务延伸至家庭,实现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服务的一体化。

3.2 建立中医治未病服务支持体系

探索建立中医治未病工作运行新机制,加强治未病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建立政策保障制度,推动健康保险创新,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开展提供支撑。

3.3 探索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机制

创新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将中医治未病中心、中医治未病供给端联盟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起来,探索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方法、途径、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不足,构建开放性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联动体系。

3.4 建立中医治未病服务评价体系

根据健康服务效果评价的常用原则和方法,探索建立中医治未病服务评价体系,即干预健康状态成效评价、中医治未病内部绩效评价和外部绩效评价;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评估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4 中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的保障措施

4.1 政府引导

新都区政府成立了由区长为组长的“成都市新都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计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卫计局党委书记、局长兼任,负责协调日常工作。

4.2 部门协作

明确区政府办公室、区委编办、区目督办、区卫计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政府法制办、区人社局(区医保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责任,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协同配合。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指导、协调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4.3 市场驱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引导和激发需求。

4.4 多方参与

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养生保健机构、商业保险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另一方面,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密切合作,最终确保中医治未病工作顺利推进。

上一篇:电费回收的手段下一篇:审计职业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