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共6篇)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篇1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一、定义
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慢性胃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和胃散(本科协定方)柴胡6g、香附10g、白术10g、枳壳10g、陈皮10g、茯苓10g、白芍10g、佛手10g、百合10g、甘草3g。
中成药:胃苏颗粒。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降胃散(本科协定方):黄连3g、吴茱萸6g、白芍10g、青皮10g、乌贼骨先煎30g、瓦楞子先煎30g、浙贝母10g、丹皮10g、栀子10g。中成药:加味左金丸。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3g、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枳实10g、竹茹10g、黄芩10g、大腹皮10g、白蔻仁
10、生薏苡仁30g。
中成药:藿香正气散。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木香6g、法半夏10g、升麻6g、黄芪30g。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黄芪30g、桂枝6g、干姜6g、白术10g、法半夏10g、陈皮10g、党参10g、茯苓10g、炙甘草5g。
中成药:胃苏颗粒。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玉竹10g、百合10g、枸杞子10g、浙贝母10g、佛手10g、白芍10g、甘草5g、川楝子10g。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10g、砂仁后下3g、生蒲黄10g、莪术10g、五灵脂10g、三七粉(冲服)3g、元胡10g、川芎10g、当归10g。
(二)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2、综合治疗:耳穴埋籽、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等疗法。
3、中医调护: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3)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5.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SF-
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 “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
五、难点分析
慢性胃炎的难点在于病情迁延、难以根治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
非典型增生。
难点之一:病情迁延、难以根治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在服药期间上消化道症状可减轻或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又作,不少患者认为本病不能根治,有的医生也认为要终生根治确实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饮食不洁、幽门螺杆菌没有根除或重新感染,精神紧张,胃肠动力障碍,十二指肠液反流没纠正,破坏胃黏膜屏障,这些因素致胃黏膜炎症逐渐加重甚或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病情加重。但临床上有的病人症状的严重与胃黏膜炎症的程度并不吻合,症状发作、缓解与炎症程度亦无密切关系,炎症并不是引起临床症状的惟一原因,很大程度还与胃的动力障碍和容纳性张力、对胃内容物敏感性增加等有关。所以在治疗上除了要根除Hp.保护胃黏膜,制酸减少H+弥散外。安定病人情绪、调整胃肠动力也显得非常重要。理论上,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胃肠动力药有促胃动力和调整肠胃括约肌作用,临床上也有一定效果。但事实上,不少病人用久了也不奏效,体虚病人用了会有头晕。或腹泻副作用,影响了这部分病人依从性。因此,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中医的健脾养胃、行气降逆法调整,守法守方,灵活加减,结合饮食、起居、精神的调理。评价疗效的标准要重视临床症状缓解与消失与否。不应以活检病理中的炎症程度轻重作为惟一标准,这样才能增强病人和医生治愈疾病的信心。经过相当一段时期的中医药调整,慢性胃炎是可以彻底治愈的。
难点之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易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这称为胃黏膜的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系指胃黏膜及腺管出现肠腺上皮,根据肠化生上皮分泌黏液所含酶的不同.采用生物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可将其分成小肠型化生和大肠型化生。小肠型化生的上皮分化好.而大肠型化生上皮分化差,因此大肠型化生上皮与癌的关系更密切,可视为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系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腺管结构偏离了正常状态,其增生的细胞向不成熟的方向发展,介于癌前状态,尤其是重度非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已近胃癌,宣手术治疗。对于上述两种胃癌前病变.目前尚无能明确阻断其进展的西药,即使找到导致个体慢性胃炎的原因.如针对幽门螺杆菌行杀菌治疗,或针对胆汁反流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对于降发的胃癌前病变也无济于事。因此,开展中医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中医学认为,本病变多因慢性胃炎日久损伤脾胃,在正虚的情况下,气滞血瘀,内毒由生。治疗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祛瘀解毒。正气充中,阴阳调和,气血通畅,癌前病变就会逆转。临床上常用的益气药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养阴药有沙参、麦门冬、生地黄、女贞子等:行气药有郁金、延胡索、佛手、木香等;祛瘀药有三棱、莪术、丹参、桃仁等,解毒药有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只有不脱离中医辨证论治.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适当选用上述中药,胃癌前病变是可以预防、阻断和逆转的。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篇2
本市将利用3年时间, 通过名中医师带徒, 培养一批基层“小名医”;针对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制定一批具有北京特点的中医药诊疗方案等措施, 将优质中医药资源送至社区和偏远农村。市中医局昨天启动北京中医健康乡村 (社区) 建设试点, 该工作已被列入市政府2015年折子工程。
发布中医区域健康白皮书
市中医局局长屠志涛介绍, 全市将遴选100个中医健康乡村、社区试点建设基地, 为百万农村和社区基层百姓开展中医药服务。在延庆县、密云县等7个远郊区县开展中医健康乡村试点建设;在通州、顺义、大兴及城6区, 开展中医健康社区试点建设, 该项服务将覆盖16个区县。
3年后, 此项工作要为当地留下“十个一”建设成果。其中包括通过3年中医症候和疾病监测, 制定一批慢病干预方案和区域健康白皮书;对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分类研究, 制定一批具有北京特点的诊疗方案;通过师带徒形式, 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社区的基层“小名医”;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为当地留下一批了解中医、使用中医、宣传中医的百姓队伍;传授太极拳、八段锦等功法, 留下一批中医运动养生功法队伍等等。
(2)
建30支中医团队驻村工作站
近日,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与北京怀柔区桥梓镇北宅村签订协议书, 刘清泉团队驻村工作站同时挂牌。不仅仅是刘清泉团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7家医院组建30个中医领军人才团队, 分别对接100多个乡村和社区。
30支中医团队驻村 (社区) 之后, 通过师带徒, 培养一批“赤脚名医”。同时这些团队还将负责百个试点村和社区的居民中医药服务, 开展辖区居民的症候监测和生活方式监测, 重点关注“老人、儿童、慢病”人群。在中医药服务模式、服务功能、医保政策、新农合政策、诊疗模式、区域医联体、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 进行3年的深入持续研究与探索。
中医远程协作平台启用
近日, 中医远程协作平台开始启用。随着鼠标点击, 京城与乡村的中医远程医疗呼叫、对接与指导变成现实。
依托这个平台, 30个中医领军人才团队可以实现零距离中医健康干预管理, 为对口乡村和社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双向转诊、远程预约、远程门诊等服务功能。百万村民足不出村, 享受中医健康服务。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篇3
一基本情况
湿疮(湿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01月到2013年11月,荔波县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优势病临床诊疗方案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56例,完成56例,平均住院日9.6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红外线照射、灸法、蛇床子洗剂湿敷熏洗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湿疮(湿疹)的56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24%,特色疗法使用率83.1%,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56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1例(19.6%),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35.7%),灸法治疗40例(81.4%),红外线照射24例(88.8%)、其他疗法6例(22.7%)。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2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湿敷、中药熏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红外线照射、针灸等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症状减轻快的特点,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法治疗湿热浸淫证及脾虚湿蕴证湿疮(湿疹)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医生的依从性好,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湿敷、中药熏洗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红外线照射不适用于头面部及会阴部湿疮(湿疹)的治疗,针灸不适合于湿疮(湿疹)皮疹遍布全身患者的治疗;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使用,从而有待于进一步对其临床使用观察总结,如其他疗法中的穴位贴敷。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中医优势病湿疮(湿疹)临床诊疗方案的56例患者中,症状改善56例(100.0%),体征改善56例(100%),临床痊愈10例(17.8%),好转46例(82.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
(二)、疗效评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三).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皮疹改善程度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对疗情况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56例患者潮红、丘疹、痂皮、水疱、渗出、瘙痒症状均改善56例(100%);
案例1:黄某,性别:男,龄:70岁,职业:农民,因"右前臂及右大腿多发水疱疹伴瘙痒1月"入院。自1月来右前臂及右大腿出现多发水疱疹伴瘙痒,粟粒至黄豆大小,部分皮疹破溃及结痂,破溃处少量渗出,渗液清亮,周围皮肤淡红色,皮温较高。精神饮食夜寐欠佳,二便调。发现高血压10年,最高血压190/110mmHg,自服药物降压,具体不详,现无无头晕、头痛,无心悸、气促、胸闷、乏力等症状。专科情况:P:56次/分,BP:138/90mmHg,右前臂及右大腿多发水疱疹伴瘙痒,粟粒至黄豆大小,部分皮疹破溃及结痂,破溃处少量渗出,渗液清亮,周围皮肤淡红色,皮温较高。无脓疱、刺痛。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浸淫证;西医诊断:1.湿疹2.原发性高血压1级,危组。予中药口服汤剂及中药熏洗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静滴复方甘草酸甘处理。经治疗6天,出院时瘙痒消失,皮疹痂皮脱落,无新发皮疹。
案例2:莫某,女 ,48岁,农民,因"左小腿散在性皮疹伴瘙痒1年"入院。1年来左小腿无明显诱因出现散在性皮疹伴瘙痒,瘙痒呈阵发性,夜间为重,皮疹呈米粒大小,淡红色,高出皮面,皮温不高,无破溃及渗出,无脓性疱疹。精神夜休欠佳,饮食可,大小便正常。查体:T:36.8℃,P:78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左小腿散在性丘疹,皮疹呈米粒大小,淡红色,高出皮面,皮温不高,无破溃及渗出,无脓性疱疹。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慢性湿疮,湿热浸淫证,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给予中医中药:1)外用中药汤剂蛇床子洗剂熏洗,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痒为治则;2)灸法:艾条悬灸神阙穴,以扶正祛邪;3)穴位贴敷: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目前患者病情平稳,经治疗后皮疹已消退,已无瘙痒感,原皮疹处皮肤可见褐色色素沉着,办理出院。
案例3:何某,男,48岁,农民,因“双下肢多发丘疹伴瘙痒15天,加重1天"入院。查体:T:36.4℃,P:78次/分,R:20次/分,BP:140/90mmHg,双下肢多发淡红色丘疹,部分皮疹破溃及有少量淡黄色渗出液,周围皮肤浸渍发白,皮温不高,左足轻度水肿。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浸淫证,西医诊断:湿疹并发感染。给予中医治疗:中药汤剂口服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温灸神阙穴以扶正祛邪,静滴甘草酸苷,经治疗,现患者,无瘙痒、疼痛,无新发皮疹,查体: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28/80mmHg,皮疹结痂,部分痂皮脱落。予办理出院。
2、病例基本信息表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湿疮(湿疹)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皮疹消退慢及易于复发是本病临床治疗的难点;短期内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西医对湿疮(湿疹)干预的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可用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等,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等静滴或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皮疹消退慢及易于复发仍是本病临床治疗的难点。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診疗方案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以促进皮疹脱落消退;对于本病易于复发的难点,今后的治疗重点是应尽量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进食辛辣腥发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烫洗。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机会,改善了临床症状,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一)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情况
本专科经配合使用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发现56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采用了该治疗方法,使用率占29%,治疗后瘙痒和皮疹症状改善有明显时间缩短的表现,同时,可增加医疗收入。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篇4
(体例)
一、基本情况
包括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二、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包括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情况分析等。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包括总体评价、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参考诊疗方案疗效评价标准和方法,围绕疗效点进行分析)。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分析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程发展,中医药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以外的具有本专科特色的中医技术方法的名称、使用率、效果、费用等。
附:病历摘要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篇5
病种分析和整改:我科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病例所占比例比其他病种稍多,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到100%,说明我科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现行的诊疗规范已经比较成熟,也说明了当前社会患此病的人数较多,我院可加强开展一系列新的特色疗法,吸引更多的颈椎病患者就医。
治疗情况:
1、膝骨性关节病:我科住院的此类病人诊断较明确,均为门诊治疗无效而住院,均采取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及关节镜清理术,所有病人均能改善疼痛症状,行走活动改善,治疗有效率100%。
2、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为按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部分症状重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满意者行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有效率100%。
3、腰椎管狭窄症:我科此病种也是100%明确诊断,均为门诊治疗无效而住院,均采取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椎间盘镜下神经松解术,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4:其他病种由于病例少,未能进行总结及分析。
中医治疗的难点分析:目前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以传统手法、牵引、理疗中药辨证治疗等综合治疗为常规治疗手段,对于大多数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过程相对安全可靠。但是对于部分的顽症,以上中医治疗方法就不能完全解决或者无法解决。
针对难点同时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目标,组织专科协作组开展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观察,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评价研究,以形成疗效较为确切的中医综合干预治疗方案。2.加强中医康复及物理治疗的优点,我科购进骨伤
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疗效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胃脘痛患者92例, 均符合中医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3例, 女49例;年龄24~72岁, 中位数43.6岁;病程2个月~40年;其中胃脘部疼痛38例, 痞闷或胀满30例, 嗳气15例, 泛酸9例;属寒邪客胃型16例, 饮食停滞型11例, 脾胃虚寒型17例, 肝气犯胃型13例, 肝胃郁热型11例, 胃阴亏虚型6例, 淤血停滞型7例, 气滞血瘀型6例, 脾胃虚寒型5例。
1.2 治疗方法
(1) 寒邪客胃型:用良附丸加减, 若寒重, 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 可加吴茱萸、丁香、干姜、桂枝;若胃寒较轻者, 可局部温熨, 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寒重者, 加吴茱萸、干姜、小茴香、温中散寒。气滞重者, 加佛手、香橼、元胡索理气止痛。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 加苏叶、藿香、生姜、佩兰, 或服生姜汤散寒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呕吐等寒挟食滞者, 加枳壳、鸡内金、神曲可和胃降逆, 消食导滞。 (2) 饮食停滞型:保和丸———消食导滞。食积化热者, 可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大便秘结, 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荡积导滞。泛酸者, 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和中制酸。 (3) 肝气犯胃型:柴胡疏肝散加味, 气滞胀重:可加青皮、郁金有理气解郁之功效。胁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理气止痛。嗳气频作者:可加旋覆花、沉香、代赭石理气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和中制酸。 (4) 肝胃郁热型: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若见胀满痞塞, 身困, 苔腻等湿阻之征, 可加茯苓、白豆蔻、半夏等化湿之品。 (5) 瘀血停滞型: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虚证调营敛肝饮。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三棱、莪术, 并可加理气之品, 如枳壳, 木香、郁金等。痛甚可酌加延胡索、三棱、莪术。伴吐血、黑便时, 可加三七、白及。 (6) 胃阴亏虚型: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若胃阴亏损较甚者, 可酌加干石斛。见脘腹灼痛, 嘈杂泛酸, 配用左金丸。胃热偏盛, 可加生石膏、知母、玉竹、芦根清胃泄热。便秘明显, 加郁李仁、瓜蒌仁等润肠。痛甚者可加厚朴花、玫瑰花、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 (7) 脾胃虚寒型:黄芪建中汤加味。泛吐清水较重者, 可加干姜、半夏、吴茱萸、茯苓等温胃化饮;脾虚湿盛者, 可合二陈汤。兼见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等肾阳虚者, 可加肉桂、附子、助肾阳以温脾和胃。每天1剂, 水煎取汁500m, 分2次温服, 疗程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 参考症状及体征恢复如常人, 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6个月~1年内无复发;显效:主要症状消除, 参考症状、体征好转, 理化检查好转, 6个月~1年内无复发: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除, 但疼痛减轻, 且持续时间缩短, 理化检查无明显改变;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 6个月~1年内有发作, 疼痛无减轻, 理化检查无改变。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2 结果
92例胃脘痛患者中痊愈17例 (18.5%) , 显效23例 (25.0%) , 好转38例 (41.3%) , 无效14例 (15.2%) , 总有效率84.8%。
3 讨论
3.1 胃脘痛产生机制
胃脘痛主要因长期饮食不节, 寒湿内侵, 七情刺激, 劳倦内伤, 致使脾胃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津液、水湿运化障碍, 阻滞为瘀, 郁而化热, 胃失和降。此病虽发于胃, 责于胃, 但也责于肝脾。肝主疏泄, 性喜条达, 胃主受纳, 以降为顺, 脾主运化, 以升清气, 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气血运行正常, 则不会发病。
3.2 治疗机制
3.2.1 寒邪犯胃型:
良附丸是治疗寒邪客胃, 寒凝气滞的基础方。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 香附行气止痛。《素问举痛论》曰:“寒邪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络引急, 故痛。”《景岳全书心腹痛》也指出, “盖寒则凝滞, 凝滞则气逆, 气逆则痛胀由生”。主要表现为:胃脘冷痛, 遇寒痛甚, 得温痛减, 喜热饮, 苔白, 脉弦紧, 多有胃部受凉史, 治宜温胃散寒缓急止痛。
3.2.2饮食停滞型:
保和丸为治疗饮食停滞的通用方, 该方用山楂、神曲、莱菔子健胃下气, 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茯苓化湿理气, 健脾和胃;连翘散清热祛痰, 宣肺利咽, 还可加入谷芽、麦芽、鸡内金等。
3.2.3 肝气犯胃型:
症状特点是胃痛与肝气郁结之表现。《临证指南医案》“治肝可安胃, 凡醒胃必须治肝”深刻说明了这一点。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川芎、白芍、香附疏肝解郁, 枳壳、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 行气止痛之效。肝胃不和型胃镜及病理检查多半有肠化, Hp阴性[2]。
3.2.4 肝胃郁热型:
本型的症状特点是胃痛与肝气“郁”“热”之症。治法:疏肝理气, 泄热和中。方药:方中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解郁柔肝止痛, 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和中健胃, 丹皮、栀子清肝泄热。左金丸中黄连清泄胃火, 吴茱萸辛散肝郁。肝胃郁热型黏膜充血水肿, 糜烂出血, 肠腺上皮化生, Hp阳性。
3.2.5瘀血停滞型:
症状特点是瘀血特点在胃。治法:活血化瘀。方药: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止痛, 檀香、砂仁行气和胃。气滞血瘀型胃镜表现为黏膜颜色深红而肿, 充血有出血点, 黏膜表面有颗粒状隆起。
3.2.6 胃阴亏虚型:
症状特点是胃痛与阴虚表现。治法:养阴益胃。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益胃, 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胃阴不足型胃镜及病理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偏多, 重度肠化和异型增生多见, Hp检出率低, 黏膜颜色深红, 糜烂有出血点。
3.2.7 脾胃虚寒型:
症状特点是胃痛与脾之虚寒表现。部分病例肠化及Hp阳性, 胃黏膜色红白相兼或灰白, 黏膜上附有黏液, 或黏膜水肿。治法:温中健脾。方药:方中黄芪补中益气, 小建中汤温脾散寒, 和中缓急止痛[3]。
3.3 胃脘痛现代研究
胃脘痛患者多为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 主要以胃溃疡和胃炎较为常见, 多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窦黏膜生长抑索的分泌, 胃功素分泌异常有关。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 勿暴饮暴食, 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总之, 胃脘痛临床以实证多见, 治宜祛邪为主, 而脾胃虚寒和胃阴亏虚临床相对较少, 但各类证型, 常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 必须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 吴彼.中医文献关于胃脘痛病名及病因考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 22 (4) :19-20.
[2] 黄加元.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72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 (12) :112.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推荐阅读:
晚期肝癌中医诊疗方案11-03
儿童胃脘痛01-15
顽固性胃脘痛09-14
中药治疗胃脘痛体会12-29
49 外科 水火烫伤(烧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28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06-08
中医诊疗技术06-05
中医诊疗论文12-05
中医常用诊疗技术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