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共8篇)
中医诊疗技术 篇1
摘要:调查分析我国中医诊疗技术推广市场的现状, 认为目前医疗市场下, 符合各方面需求的中医适宜诊疗技术推广与区域医院整体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引进和应用诊疗技术, 可加强医院的专科建设, 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建立长效模式, 可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这是中医农村适宜诊疗技术推广的长效模式。
关键词:中医药,农村适宜技术,技术推广,医院管理
中医是我国的一门国粹, 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千百年来, 中医学造就了诸如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著名医家, 流传下来诸多带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法, 如针法、灸法、推拿等,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代以来, 由于西医学的崛起和中医传承的自身局限性, 加之近来市场经济的冲击, 使得大量中医诊疗技术无法得到有效推广运用。为此, 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别在“十五”期间设立重大课题, 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加以研究[1~3], 2006年该项目已通过验收。如何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继续保持和发扬项目已取得的成果, 并进一步促进中医诊疗技术的推广, 使之更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为此, 我们建立中医诊疗技术推广的长效模式, 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中医诊疗技术推广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就不同诊疗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建立推广示范模型探索,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提高中医药治疗水平, 增强中医药工作者的能力, 提高中医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1 中医诊疗技术推广长效模式建立的思路
中医诊疗技术推广长效模式研究是通过调查研究, 分析目前我国中医诊疗技术推广市场的现状, 针对当前诊疗技术推广中所存在的问题, 选择特定的诊疗技术、地区和医疗机构进行推广, 总结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下中医诊疗技术推广的模式, 探索目前医疗市场下符合各方面需求的中医诊疗技术推广的长效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选择典型地区, 对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分析, 了解诊疗技术的应用需求。在对中医诊疗技术进行筛选、分类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的医疗机构, 进行诊疗技术推广示范单位建设, 建立示范研究模型。在此基础上, 进行中医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市场、管理、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模式研究, 并进行中医诊疗技术推广机制的探索和研究。虽然本课题没有以往相关研究的参考模式, 整体研究过程需要进行大量实际调查和大规模的分析、筛选, 而且在示范模型的建立中, 会涉及到有关单位的自身建设等问题, 本课题将从中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教育学等, 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医技术的推广进行取证分析, 首次建立示范模型, 开展探索推广模式和长效模式的专题研究。
2 中医诊疗技术推广的长效模式的确立与区域医院整体发展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要想通过对中医诊疗技术的推广而摸索出一条中医诊疗机制的新路, 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际调研, 与各地方医院密切合作, 就不同诊疗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建立推广示范模型进行探索, 共同建立一个研究网络;另一方面, 在共建过程中, 由于中医诊疗技术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推广, 也必然会给各基层医院带来新的变化。
2.1 通过诊疗技术引进和应用, 加强医院的专科建设
目前, 许多已通过国家认证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也只是在局部地区或个别医疗单位应用, 尚未得到普及。我中心以各项诊疗技术为基础平台, 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著名老中医专家去各级医院讲学并指导临床, 把各项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到各级医院;而各级医院也可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特定的诊疗方法, 因地制宜, 建立专科。如唐山丰润地区中医院根据当地煤矿较多, 许多矿业工人患有肌肉关节等疼痛性疾病的实际情况, 建立了疼痛专科, 与我中心合作, 引进中医诊疗技术,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且收费低廉, 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不仅为人民群众解除了病痛, 而且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各级中医院均设有针灸科室, 而平衡针灸、赵氏雷火灸等诊疗技术也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鉴定, 并以通告的形式向全国推广。医院可以有选择性地引进技术疗法, 结合原有针灸科室的诊疗技术, 进一步提高专科的诊疗能力, 在促进中医诊疗技术推广、提高中医药诊疗知名度的同时, 还增大了门诊量, 促进了医院的专科发展, 为医院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促使医院继续增大对特色诊疗技术的投入,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技术引进只是长效模式的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技术持有人提供广阔的施展能力的舞台, 从人事制度、奖金分配制度等方面加以扶持,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使专科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 以促进医院专科的可持续发展。
2.2 通过诊疗技术的引进, 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
我中心所推广的各项诊疗技术, 均是从事中医事业多年的老专家、名中医的临床经验, 并通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的诊疗技术, 具有相当高的科研技术水平。我国基层医院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医院为了掌握这些宝贵的临床技术和经验, 必然要组织专门的科研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师从著名专家学者, 如丰润地区中医院的两位医生就直接师从于全国著名老中医路志正教授。通过学习, 他们掌握了实用的中医诊疗技术, 还学习到先进的科研思路和方法, 使个人的理论素养、诊疗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回到各基层医院后, 他们就有望成为某专科或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从而推动医院整体科研水平的发展。由于医院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较长的时间, 这就更需要我们建立中医诊疗技术推广的长效模式, 在技术推广到医院后, 继续帮助他们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 如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等, 既可进一步推广技术, 又能促进医院科研能力的提升。
2.3 通过长效模式的建立, 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 在广大农村,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对患者多、就医条件差、诊疗水平较差的情况, 许多昂贵的诊疗方法超出了患者的实际承受能力, 而“简、便、验、廉”的中医诊疗技术在基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中医类医院的中医诊疗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因此我们建立中医诊疗技术推广长效模式, 根据实际情况把合适的诊疗技术有的放矢地带到基层单位去。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密切合作, 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建立共同调查研究的渠道, 使先进、合理的诊疗技术与当地医疗现状有效结合,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信随着中医诊疗技术推广的不断深入, 必将带动专病专科的建立、院内制剂的研发、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等一系列有益于推动医院整体医疗水平长足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 我中心和各级医院进行的共建工作, 不只是为了推广中医诊疗技术, 部分培训班授课老师有自己的诊疗单位, 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西方医学的咄咄逼人, 如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他们都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因此,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 广大学员带回去的不单是中医诊疗技术, 还有一些全新的管理理念, 这对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及自身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 中医诊疗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 培养了一批技术持有人, 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为医院和科室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医诊疗技术推广长效模式的建立, 从临床应用、科研总结、医院管理等各方面保障了中医诊疗技术的长效发展, 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广中医诊疗技术,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还能在和各基层医院合作共建的过程中, 提高医院的科研诊疗水平和管理水平, 进而推动医院的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保延, 谢雁鸣, 荆志伟, 等.中国十省市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 (9) :789-793.
[2]刘峘, 闫世艳, 张军, 等.农村医生中医适宜诊疗技术筛选指标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7) :775-776.
[3]刘峘, 闫世艳, 谢雁鸣, 等.农村患者中医农村适宜技术筛选指标调查[J].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11) :816-817.
中医诊疗技术 篇2
第一节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
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现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
(2)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 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柏、知母、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丹参、川芎、紫草、旱莲草。
4.气不摄血证
治法:益气健脾摄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丹参、川芎、紫草等。
(5)兼证加减
A.血瘀明显:加积雪草、丹参、红花、水蛭、桃仁、泽兰等。B.兼湿热:加蒲公英、石韦、车前子、萹蓄等。C.兼湿浊:加黄连、大黄、蒲公英、附子等。
D.腹痛者加佛手、香橼皮、白芍、砂仁、木香等。E.关节肿痛者加:秦艽、忍冬藤、牛膝、桑枝等。
(二)辩证选择中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药注射液、中成药。
1.丹参制剂:有血瘀表现者丹参制剂(复方丹参、丹参酮、香丹、丹红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
2.清开灵、穿心莲内酯或热毒宁: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适合于兼有发热症状者。
3.中成药:血瘀明显者可使用复方丹参片;胃肠道有出血者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有风热证者可选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清热宁口服液等。紫癜反复发作者可选择雷公藤多苷片。
(三)中药熏洗疗法
可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方药。参考用方如下:
1.血热妄行和阴虚火旺型可选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当归、地肤子、苦参、红花。
2.风热伤络型可选用:苦参、百部、赤芍、当归、荆芥、防风、地肤子、红花。
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设定适宜温度和时间。
(四)儿科基础治疗
1.营养支持疗法可选用维生素、电解质等。
2.合并感染时治疗:可短期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支原体,抗病毒药物等。
(五)护理
1.一般护理:包括房间、床铺、生命体征的测量等。2.饮食护理:忌食容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忌食辛辣、海腥发物和煎炸、炙烤、油腻、硬固之品;根据患儿体质制定饮食计划。
3.情志护理:向病人介绍本病知识,减轻紧张及恐惧心理,保持心态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 1.中医症候学评价
通过中医四诊信息动态分析,观察中医症候改变。2.疾病变化评价
临床缓解 皮肤紫癜消失,关节疼痛、腹痛消失,评价之前一周无反复。显效 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
有效 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减少30%~50%。
无效 紫癜仍反复发作,出现次数、数量与治疗前减少小于30%或较前加重。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
第二节 感
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由于感受风邪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气候变化时及冬春两季发病率高。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治疗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1、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3、暑邪感冒: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腻,质红,脉浮,此证多见于夏季。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兼证:
1、挟痰: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浮滑而数。治法:宜解表药中加用宣肺化痰之品。
2、挟滞: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消食导滞之品。
3、挟惊: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齿介齿,甚至出现惊厥,舌尖红,脉弦。
治法:宜解表之中佐以安神镇惊之中药。A、一般类型上感
一、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发热、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伴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2、体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多核细胞在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升高。
4、胸片检查:正常
二、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呼吸道隔离。
2、对症治疗:
①高热:口服药物或酒精擦浴。②咽痛剧烈者:含服咽喉片。
3、病毒感染宜选用:病毒唑,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宜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若系支原体感染,宜选用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
B、特殊类型上感
一、疱疹性咽峡炎 诊断要点:
1、症状: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2、体征: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伴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治疗方案:同一般类型上感。
二、咽-结合膜热 诊断要点:
1、症状: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等症状。
2、体征:咽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治疗方法:同一般类型上感。
第三节 泄
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症。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二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一、中医治疗
1、伤食泻
【症状】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暖气酸馊,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法】消食化积。【方药】保和丸
2、风寒泻
【症状】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3、湿热泻
【症状】泻下稀薄,水份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4、脾虚泻
【症状】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
【症状】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治法】补脾温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
二、诊断重点
1、根据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以及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多于4次即可诊断腹泻病。
2、病程:①2周以内为急性。②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③2个月以上为慢性。
3、严重程度:①无脱水,无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少于10次者为轻型腹泻;②轻度和中度脱水或有轻度的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多于10次者为中型腹泻;③重度脱水或有明显的中毒症状者为重型腹泻。
4、脱水评估
(1)轻型:一般情况良好,眼窝正常,有眼泪,口舌湿润,无口渴,皮肤弹性好,诊断为无脱水征。
(2)中型:中、轻度脱水和轻度中毒症状表现为烦躁,易激惹,眼窝凹陷,眼泪少或无,口舌干燥,皮肤提起后回缩慢,丢失水分占体重的5%~10%。
(3)重型:有明显的脱水和中毒症状,表现为嗜睡或昏睡,体弱无力,眼窝明显凹陷,无眼泪,口舌非常干燥,只能饮少量水或不能饮水,皮肤提起后回缩很慢,丢失水分占体重的10~15%。
三、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调节饮食,继续喂养,采用易消化饮食。
2、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①胃蛋白酶合剂,用法:5~10mL,一日3次,口服;②思密达3.0×10包,用法:1/2包~1包,一日3次,口服;③口服补液盐,用法:每包加凉开水至500mL,每次50~100mL,分次口服。
(2)有肠道内外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用法,50~100mg/kg·日,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100mL分2次静脉缓慢推注,静脉滴注。
(3)脱水者用10%葡萄糖注射液加复方醋酸钠1/3张液体,补充量,轻度脱水6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
第四节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以发热咳嗽,气急鼻删,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临床主症。
(一)中医治疗 常证:
1、风寒闭肺
【证侯】恶寒,发热,无汗,呛咳频繁,痰白清稀,甚则呼吸急促,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胀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
【证候】初起发热,恶风,有汗热不解,口渴引饮,咳嗽痰黏或黄,咽充血,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重证可见高热烦噪,咳嗽剧烈,痰多黏稠,气急鼻煽,涕泪俱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而滑,指纹紫滞。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闭肺
【证候】发病较急,发热,气喘,鼻煽,喉间痰鸣,声如拽锯,烦燥不安。重证颜面口唇青紫,两胁煽动,摇身撷肚,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4、毒热闭肺
【证候】高热炽盛,咳嗽剧烈,气急,煽动,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燥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泄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5、阴虚肺热
【证候】肺炎喘嗽后期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苔光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6、肺脾气虚
【证候】肺炎喘嗽后期低热起伏不定,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汗出,咳嗽乏力,喉中有痰,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细无力。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变证:
1、心阳虚衰
【证候】在肺炎喘嗽极期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燥不安,肝脏肿大,呼吸表浅,节律不整,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2、邪陷厥阴
【证候】在肺炎喘嗽极期出现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二目上视,舌红绛,苔黄腻,脉细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二、诊断要点:
主要症状:发热、咳嗽、气促。
阳性体征:鼻翼煽动,重者呈点头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绀,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鸣音。
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X线检查:早期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膈区居多。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变换体位,以利痰液排出。
(二)病原治疗:
1、抗生素:
①头孢呋辛钠50~100mg/kg/日。②头孢西丁钠50~100mg/kg/日。③依据病情,酌情选用头孢类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病毒唑10mg/kg/日。
(四)对症治疗:
1、高热:尼美舒利颗粒,口服。
2、氧疗:有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面色苍灰给予吸氧。
3、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祛痰剂:沐舒坦;②雾化吸入;③保证液体摄入量。
(五)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地塞米松0.3~0.5mg/kg/日。
第四节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病毒性出疹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持续高热3~4天后,热退出疹,疹点为红色粟粒状小红疹,散布全身,并很快消退。本病好发于6~18个月的婴幼儿,6个月以内和2岁以上的小儿较少发病。四季均发病,但以春秋两季最为多见。传染性不强,多为散发,偶见流行。预后良好,感染后可获得永久性免疫,绝少有2次发病者。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由于出疹形态与麻疹相似,又好发于哺乳期小儿,因此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奶麻”、“假麻”。
[诊断] 1 潜伏期为7~17天,一般为10天。起病急骤,无前驱症状。一起病即见发热,数小时内即高达39~41℃,且多持续稽留3~4天。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起病急,高热,全身症状轻,伴咳嗽腹泻,偶见惊厥,高热持续3~4天,热退出疹,皮疹为2~3mm大小不等的浅红色斑丘疹,躯干多、面部及四肢远端少,1天内迅速出齐,1~2天内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颈、枕、耳后淋巴结可轻度肿大。周围血白细胞减少。
[辨证论治] 1 邪郁肌表(发热期):
症候:突然高热,常伴咳嗽目赤,纳呆呕吐,或有烦躁,惊厥,咽微红肿,小便黄,舌偏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风热在卫表侧重疏散解表,邪热盛于气分则重在清解泄热。
例方:银翘散加减。2 热透肌肤证(出疹期)症候:热退,全身皮肤出现玫瑰色小丘疹,可融合成片,无痒感,出疹1~2天消退,舌偏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解凉血泄热。例方:化斑解毒汤加减。[其他疗法] 除应给予抗病毒制剂外,以对症治疗为主。患儿应多饮水、多休息。断乳婴儿的食物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高热时应给退热剂,也可常用头部冷敷湿,或用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腹股沟部及手足心,并用镇静剂以防惊厥。苯巴比妥易产生皮疹,此时宜避免应用,以免混淆诊断。
[疗效标准] 1 痊愈:症状消失,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好转:皮疹消退,体温正常,症状基本消失。3 无效:伴有其他合并症,或病情恶化。
第五节 水
痘
水痘是感受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因其疱疹明亮如水,形态椭圆,状如豆粒,故称水痘,也称水花、水疮、水疱。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多见于冬春两季。以1~4岁的小儿易罹患,其传染性很强,易感者发病率可达95%,因而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良好,绝大多数能自愈。在免疫缺陷或接受细胞毒药物治疗者,症状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诊断] 1 接触史:11~24天前有水痘接触史,前驱期缺乏或很短。多数患儿有轻度发热、咳嗽,可在同一时期查见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盖等不同类型的皮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丘疹、疱疹以躯干为多,四肢少见,痂盖脱落后不留疤痕。疱疹位置肤浅,囊壁很薄,内含透明液体。5 白细胞总数偏低或在正常范围。[辨证论治] 1 邪郁卫气
症候:发热轻微或无热,鼻塞流涕,偶有喷嚏及咳嗽,1~2天出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著,点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皮疹瘙痒,二便尚调,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佐以渗湿。
例方:银翘散加减。2 气营两燔
症候:壮热烦躁,口渴欲饮,面赤唇红,或口舌生疮,水痘分布较密,根盘红晕较着。痘色红赤或紫暗,疱浆欠清,或伴有牙龈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例方:清营汤加减。[其他疗法] 1 青黛散或加味青黛散:皮肤抓破时外扑,以助结痂。发热病例应卧床休息。需要时可给退热、止痒或镇静剂。局部常涂龙胆紫液。为了避免继发性感染,应剪短指甲,勤换内衣。发生局部细菌感染时,可外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加用抗菌药物口服。病因治疗:采用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标准] 1 痊愈:热退,全身疱疹结痂,没有新的斑疹出现,精神食欲正常,其他症状均消失。好转:热退,全身仅有少量疱疹及斑丘疹,无新的丘疹出现,食欲稍差。3 无效:诸症无改善。
第六节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
[诊断] 1 病前l~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潜伏期2~7天,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3 主要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并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豌豆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少数患儿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现,但躯干及颜面部极少。疱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血象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相对增高。[辨证论治] 1 邪犯肺脾证
症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足掌心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例方:甘露消毒丹加减。2 湿热蒸盛证
症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例方:清瘟败毒饮加减。[其他疗法] 1 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服5~lO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2 清胃黄连丸:每服l丸,l日2次。用于湿热蒸盛证o 3 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2次。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手足疱疹患处,1日2次。[疗效标准] 1 痊愈:热退,精神食欲正常,疱疹等其他症状均消失。2 好转:热退,食欲稍差,疱疹减少。3 无效:诸症无改善。
第七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或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感染。临床可见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和脑脊膜炎等,还有耳聋、关节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学称为的“痄腮”,俗称“蛤蟆瘟”,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肿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诊断] 1 当地有流行,并有与病人接触史,以冬春季为多见。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腮腺肿大多为两侧性,一般先见于一侧,1~2日后波及对侧。两侧同时肿胀者亦不少见。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表面灼热,有轻触痛。肿大明显者可致脸面变形。肿胀为非化脓性。颊内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可先后受累,少数患者仅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而无腮腺肿。腮腺肿大持续约4~5日,以后逐渐减退,腮肿整个过程约1~2周。辅助检查
4.1 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并发睾丸炎、胰腺炎或脑膜脑炎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4.2 唾液中分离到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辨证论治] 常证 邪犯少阳 症候:发热恶寒,或头痛咽痛,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例方:柴胡葛根汤。2 热毒蕴结
症候:壮热不退,烦躁口渴,咽红肿痛,两侧腮部明显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心烦恶心,或头痛呕吐,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例方:普济消毒饮加减。变证 邪窜睾腹
症候:腮肿渐消,热退或有发热,一侧或两侧睾丸肿痛,或见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消肿。
例方:龙胆泻肝汤加减。2 邪陷心肝
症候: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头痛呕吐,项强,四肢抽搐,神昏嗜睡,舌红苔黄而,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营,熄风开窍。
中医诊疗技术 篇3
数据挖掘融合了众多学科的精华,其中包括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分析、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信息检索和数据可视化等信息学科,还包括零售业、金融业、保险业、电信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和市场营销等社会学科。因此,数据挖掘被认为是信息产业中最有前途的交叉学科。
数据挖掘是一个处理过程,它利用一种或多种计算机学习技术,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的数据中自动分析并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或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但潜在有用的,然后,将提取到的知识表示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等形式。也就是说,数据挖掘是一类深层次的数据分析[1]。因此,数据挖掘应该更准确地命名为“从数据中挖掘知识”。
1 数据挖掘背景知识
由于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经过长年的努力,社会上的各个企业和部门都已经拥有自己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且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爆炸”。于是,人们开始渴望通过对这些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到更多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虽然目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高效率地实现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分类、汇总等功能,但由于数据量的不断膨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分析方法的严重缺乏,使得它无法发现数据与数据之间隐藏的关联性,更无法根据当前的数据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出现了所谓“数据资源多,而知识信息少”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信息资源浪费。
随着建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上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的出现,为进行高层次的数据决策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方法。有一些分析工具可以用来帮助决策支持,有一些分析工具可以使分析者用不同的方式观察数据,另有一些分析工具预先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以期能对查询做出较快反应。但由于决策支持系统在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求更有效的途径去开拓数据决策分析的思路,计算机人工智能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工智能经历了博弈、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工程等阶段,已经进入了机器学习的热点阶段,机器学习能够模拟人类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数据对象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取出隐含在数据中的内在模式,即知识[2]。
正是由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存储管理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分析数据,从而挖掘出大量的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知识,这种思想的结合形成了现在深受人们关注的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而我们使用更多的是数据挖掘这一术语,数据挖掘的目的就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并且最终能被人们所理解的信息模式处理技术。
2 数据挖掘在中医诊疗关联研究的展望
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基本目标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潜在的知识和信息。该项技术自20世纪末提出以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已经应用到零售业、金融业、政府决策和医疗保健等多个社会领域。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学科,中医辨证论治诊疗实践产生的临床诊疗信息是重要的科学基础数据。中医辨证论治是“症状-疾病-证候-药物组合-方剂”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混沌、非线性的思想,并且诊断结果可以采用多种中药方剂进行辩证论治。数据挖掘技术无疑是处理这种复杂数据体系的一种利器,药物配伍是方剂的主干,但它不是任意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根据病情及药物的功效有针对性的组合。
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中医临床诊疗与处方间的辩证关联体系研究,可以实现中医临床诊疗数据存储、分析、利用,并支持处方数据的分析与数据挖掘平台的构建,同时针对如何有效的进行对应用问题的实际挖掘处理,探讨数据预处理、挖掘分析方法的目标问题确定和结果的阐释等几个关键环节。临床疗效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根据病症可以在方剂数据库中找到相应的诊疗药物,这种经验式总结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中国方剂数据库共收录了七百多种古代典籍及现代文献中的古今方剂共八万多首,数据中提供了每一方剂的处方来源、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药禁忌、药性作用等方面信息。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方剂中频繁出现的中草药与病症临床表现之间关联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何有效的挖掘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瓶颈。
中医学术经验历代相传,历代方剂既具有跨时空性和个体性的双重特性,同时又具有海量的数据与数据之间关联的特性。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历代方剂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层挖掘,不但可以全面分析与总结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而且通过对其中复杂数据的关联分析,可以发现病证方药的内在规律及其关联性。这种基于创新思维但不排斥传统、基于传承经验但不违背科学的新的诊疗与处方之间的关联研究,不仅有利于创新中医药理论,而且对指导中医专家的临床诊疗与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等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具有非常广阔的运用前景。
3 总结
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它已经在多个社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中医学领域的工作者正在对中医数据进行数据采集、编码与预处理,而如何科学有效的利用这些宝贵的中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疗提供科学的决策,促进我国中医药学的研究与发展,已经成为这些中医学领域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4]。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的临床诊疗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全面探究其中的关联规律,提炼出中医临床诊疗数据中蕴藏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实现中医临床经验的有效传承与总结。
摘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海量中医诊疗数据快速转换成信息和知识,有效的对中医病案信息进行处理,对中医临床经验进行深入探讨,探究其中的关联规律,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有效传承与总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据挖掘,中医,关联
参考文献
[1]王映辉.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98-105.
[2]毛国君.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6-69.
[3]徐刚,袁兆康.数据挖掘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展望[J].实用临床医学,2006,7(11):196-198.
中医诊疗思维的发掘、继承与发展 篇4
1 中医诊疗思维的现状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 理应大力运用和发展, 然而现在人们却把这两大特色当招牌一样在喊, 而不是去深入理解和运用, 人们拿“整体观念”去和西医的微观论比较, 却不深入研究这所谓的“整体”指的到底是什么;把“辨证论治”作为诊疗思维的核心, 见病就对症施治, 且大多数情况下确实能够见效, 可为什么“名家”、“名医”越来越少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诊疗思维不够全面。中医大夫看病, 临床应结合望闻问切四诊, 判断出所患何病所属何证, 再开方遣药, 此即“辨证+辨病”的诊疗思维。对一些疑难病, 甚至可省略辨病, 根据主症判断出属于何证, 即可开方遣药, 取得一定的疗效, 然中医诊疗思维就是如此简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 中医古代诊疗思维的发掘
《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 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强调“与天地相应, 与四时相副, 人参天地”, “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天地如一”, 古代医家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 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人”的异常必然会与“天”有着必然联系, 二者的规律可预先把握, “人”的疾病就可以提前预防。
五运六气是描述“天”、“人”之间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的理论, 简称“运气学说”, 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规律及其对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 包含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医学等多学科, 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医学运用方面的最高体现, 也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但又是中医学理论中被误解最深、传承最薄弱的部分[2]。该理论以天地一体、五藏一体、人与天地整体恒动为指导思想, 阐释生命的气化过程、疾病的正邪病因与求属病机, 辨证诊治的灵活化裁[3]。五运六气理论与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时间医学等密切相关。在医学领域, 近年来, 五运六气理论对预测的贡献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许多人用五运六气分析SAR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的病机和治疗[4], 推测未来时间内的发病规律, 并给出养生保健要点[5]。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的精髓和特色部分,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夫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 意为根据十天干之五合所推算的五运, 由其阴阳盛衰可推知万物与人类生命之演变, 进而了解其疾病变化。《内经》:“必先岁气, 勿伐天和”, 必先了解事件的变化, 岁气之盛衰, 然后方可与言治病之方。所谓“不知年之所加, 气之盛衰, 虚实之所起, 不可为工矣”, 可知其实为中医学中最重要的一环[6]。五运六气学说, 最主要见于《素问》六十六篇至七十四篇, 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种具体运用, 被古代医学纳入诊疗思维中, 但随着时间流逝, 人们觉得这些宝贵的知识玄之又玄, 将其筛至底层而不运用, 但中医若要有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努力去发掘这些宝贵的资源。
3 中医诊疗思维的现代发展
较长时间以来, 中医诊疗思维单一, 阻碍了人们对临床复杂多元现象的认识, 成为制约中医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 只强调辨证论治, 忽略辨体、辨病等重要因素, 致使临床思维局限, 理论覆盖不全, 解释能力不足, 诊疗水平下降。针对这一现状, 有中医学者进行探索研究, 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提出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这一诊疗模式是以体质、疾病、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前提, 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 并综合运用。病与证的发生都是以体质为背景, 体质是生命现象产生的基质, 不同体质对致病因子或疾病有不同的易感性, 从而引发特定疾病;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反应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证候, 因此如果能准确地把握患者体质, 在治病的过程中对体质进行适当的干预调节, 即可大大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痛苦。这一诊疗模式的提出, 对临床“辨证+辨病”或单单“辨证”的诊疗思维是一次发展, 使临床医师能从仅仅看病、看证、看阴阳的狭小圈子里跳出来, 把视野定格在人身上。中医的优势就是调整体内阴阳, 调动人体内部强大的复原系统来抵抗和治疗疾病。中医以阴阳平衡论健康, 但并非每个健康的人体内都是阴阳平衡的, 此平和体质极为少见, 而多数人都阴阳偏颇, 故在顺应、尊重体质的前提下, 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 才能收效满意。
4“四辨”诊疗模式
天人合一、五运六气、整体观念其实是相通的, 中医的着眼点不在“病”上, 而是在健康上, 以阴阳平衡论健康, 阴阳应指大自然的、“天”、“物候”的阴阳, 此阴阳变动可引起人的体质阴阳有偏颇, 从而使人体各种外邪或疾病具有易感性, 易患某些特定的疾病, 出现相应的可能不同于此体质的人的证候。我们应将“辨物候-辨体-辨病-辨证”四辨结合, 全面把握诊疗过程。真正的大医应该能够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发病规律, 指导人们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当疾病发生时又能指导用药选穴, 根据病症开出处方。然而, 现在的中医教育主要是教我们辨病辨证, 辨物候却被淡化甚至遗忘, 五运六气的研究应纳入学校课程, 思维的培养必须趁早, 否则忽视体质、物候, 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独眼龙”。诊疗思维关系到中医的疗效和发展, 古代医家告诉我们要有“整体观念”, “天人合一”, 也总结成“五运六气”, 整个四辨诊疗思维处处都有体现, 我们应该用理论指导行动, 思维指导临床, 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淑云, 马建通, 王秀芳, 等.谈中医的继承与发展[J].决策与信息, 2011, 9 (12) :162.
[2]顾植山.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8:10.
[3]杨威, 刘寨华, 于峥, 等.五运六气理论概念体系与当代研究概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 6 (8) :131-134.
[4]彭家柱.从五运六气角度探讨肺原性心脏病的病机和治疗[J].浙江中医, 2006, 3 (5) :128-130.
[5]张伟华, 黄韬.运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简析2010年下半年发病规律[J].中医文献, 2010, 4 (6) :37-38.
首届中医诊疗设备论坛在沪举办 篇5
日前, 以“中医诊疗设备发展与中医现代化”为主题的首届中医诊疗设备论坛暨展览会于10月8日在上海举行。此次论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卫生局承办。来自中医临床、基础、医学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就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发思路与方法、临床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59家单位展示了涉及四诊、健康评估、针刺、灸法、推拿等方面的中医诊疗设备。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论坛开幕式演讲时强调, 发展中医诊疗设备要以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核心、以提升中医诊疗设备的研发能力为重点, 系统总结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规律, 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坚持为中医临床服务, 加强研发、生产、应用的有机结合, 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 努力提高中医诊疗设备的临床配置和设备的使用效率, 更好地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中医药所带来的实惠。
中医诊疗项目及收费标准的研究 篇6
2000年以来,吉林省共调整了两次医院服务价格。 2001年4月,吉林省财政厅、卫生厅、物价局出台[2001]4号文件,对医疗服务收费进行了一次调整。 相隔五年之后2006年12月吉林省财政厅、卫生厅、发改委又联合出台文件,于2007年1月1日重新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 这次调整价格是根据国家计委、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的药物要求,经过几年的调研、论证才付诸实施的。
近年来医疗服务价格虽然在进行不断地调整,但仍然不够合理,尤其是中医诊疗项目太少、技术劳务价格偏低;但另一方面,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也成了近几年新闻媒体调查的焦点,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与百姓支付能力这个矛盾一直无法解决。 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反映出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长此下去,不仅会影响广大医务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助长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而且会影响整个医疗卫生技术的开展。
尽管规范后的医疗服务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护人员劳动的价值,但由于非营利医院执行的是政府指导价,而不是成本价,(比如: 刮痧疗法每部位收费15元,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材料成本5元,人工成本约15元,合计成本20元;雷火灸疗法每部位50元,材料25元、 人工20元、再加煤水电合计成本基本高于收费价格;1—2人间床位费每天只收25元,而同类宾馆的双人标准间则至少要收100元;再如本次价格调整虽考虑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 却大幅度降低了大型医技检查项目价格,但这些医技设备的价值都在百万元以上,更新换代又相当快)因此本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仍是低于成本收费,这样医院要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补助。
一、政府加大对公立医院投入的途径
(一)完善公立中医院经济补偿政策
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 公立中医院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 政府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 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加强绩效考核,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在“中西医并重”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将其所需要的专项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 并且逐年增加。
建立对公立中医医院实行中医特色服务年度绩效考核制度, 并于财政补偿挂钩,考核合格的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年终加发一个月工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范围内津贴)由财政全额拨款,保证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中医药服务。
(二)鼓励各类医院广泛吸收社会资本
客观的讲,我国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因此在逐步加大财政补助投入的基础上,政府还应在政策上鼓励和允许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医院,创造条件为医院寻求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如国际组织、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的资助,以及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投入,公立医院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责任,有必要呼吁全社会的支持。
对部分公立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革,是公立医院面临的必然选择。
(三)完善中医诊疗项目的收费政策
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并提高收费标准,增加处方调剂费,根据医生资历提高中医诊查费、治疗费,体现中医医疗服务的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鼓励发挥中医药服务的特色优势,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
(四)完善中医药服务医疗保障政策
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农合)中的服务功能和作用,鼓励应用中医药服务于广大群众。 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中逐步增加中医诊疗项目和中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提高中医医院医保统筹结算定额标准,提高应用中医药服务的报销补偿比例,将门诊煎药费、辨证论治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让参保居民(参合居民)真正受益于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发展的成果。
(五)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是优质中医药特色服务的有效载体。 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 验方在二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的备案记录、调剂记录和临床病例,均可以作为使用历史的证明资料,依法简化制剂申报程序、加快审批。
支持医疗机构重要制剂进社区、进农村,让更多患者受益。 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同使用。
二、鼓励开发中医诊疗设备,创建现代化中医院
中医诊疗设备研发推广应以需求为导向, 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理论指导,同时应用物理学、信息学等现代科技理论给予技术支撑,从而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良性运作机制。
根据2009年对全国129家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进行的抽查显示,各医疗机构平均配备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19.74种, 占推荐设备数量的56.4%;对全国53家医疗设备相关单位的调查表明,中医诊疗设备销售量从2007年的20410台增加至2009年的63472台, 总销售量提高了211%。
对于已推荐的中医诊疗项目, 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确保设备安全、有效,并加强临床追踪及再评价,建立退出机制;将中医诊疗设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作为中医医院考核评价内容, 推动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诊疗设备的配备。 相关部门应加强研究,制定适合中医诊疗设备的注册审批标准,逐步建立管理标准体系。 应制定中医诊疗设备的收费标准, 并将符合条件的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范围。
据介绍,中医诊疗设备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及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软件)。 目前,已有34种中医诊疗设备向临床推荐并推广应用。
三、增加中医诊疗项目、合理确定中医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充分体现中医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中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的经验、辨证和药方上。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其疾病的根源需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发现,再实施个性化的治疗。 有经验的老中医开出的药方,凝聚了他几十年行医的经验, 良方、验方更是集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 但是按照我国的收费办法,药方恰恰是最廉价的。
一名老中医以其多年的丰厚积淀, 体现在收费上可能只是挂号费1元、诊察费最高50元、中药费几十元, 如果有治疗费用, 可能就是很便宜的针灸、按摩、小夹板等。 在我国各级医院近4000项收费目录里, 中医仅占97项。 如果医生单纯使用中医看病,医院根本就无法生存。
由于中医收费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 中医医院为了生存, 被迫姓 “西”不姓 “中”,以至于很多人将 “看病贵”的板子也打到中医身上。 近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提出将逐步提高中医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等项目价格,适当放宽中药饮片加价率标准。 另外, 《中医医院评价标准 》也正在制定中。 这些政策都有助于让中医价格体现其价值,从而让老百姓受益。
据悉,目前中医收费标准基本上是套用西医诊疗收费价格,但中医诊疗过程几乎没有仪器设备、耗材成本,而是依靠智力因素和技术劳务付出,其定价未能体现中医诊疗的特点和价值。 以推拿为例,医生要在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依靠体能完成各种手法,是脑力与体力的结合,而一次手法治疗收费仅为40元左右。
在考虑患者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 可以从针灸、推拿按摩、中医正骨及中医肛肠治疗等能够充分体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和劳务价值的诊疗项目入手, 尽快完善中医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建议增加中药饮片处方调剂、中医辨证施治及确有疗效的中医非药物疗法等收费项目;增加中医诊疗项目医保报销项目及报销比例,减轻患者负担;必要时政府可对中医药医疗服务给予适当补贴。
摘要: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进,特别是中医药卫生事业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本文提出在政府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扩大中医诊疗项目范围,合理确定现有部分中医诊疗项目收费标准,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得以创新,开设特色诊疗技术,运用中医新技术新疗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充分合理地体现中医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关键词:中医诊疗项目,收费标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16号
[2]周学荣.中国医疗价格的政府管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论糖尿病性阳痿的中医诊疗进展 篇7
1 中医学对DED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学并无DED病名, 根据其特点中医学将其归属“消渴”、“阳痞”等范畴。以糖尿病代谢异常所致男性阳事痿而不举, 或临房举而不坚, 或坚而不久, 不能进行满意的性生活为特征。基本病机为心、脾、肝、肾受损, 经脉空虚, 或经络阻滞, 导致宗筋失养而发病。病位在宗筋。“消渴”、“阳痞”最早记载于《内经》。《素问·痞论》曰:“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痞”DED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 脏器功能受损, 气血阴阳亏虚, 尤其是阴液不足, 以致宗筋失养;久病入络, 脉络疲阻, 宗筋失用。DED由消渴发展而来, 《景岳全书》说:“阳痞不起, 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 或以一七情劳倦, 损伤生阳之气……亦有因湿热炽盛, 以致宗筋驰纵而为痞弱者。”
2 DED的中医治疗手段
2.1 辨证论治
辩证分型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国内各大医家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对DED治疗有自己独特见解。吴茂林[2]认为毒邪瘀结是DED发生的始动因素, 脉络瘀阻是病理关键, 故认为治疗糖尿病性阳痿应以“解毒化瘀通络起痿”为法, 自拟方药:黄连、山药、黄芩、生地黄、生石膏、山茱萸、玄参、苍术、葛根、黄芪、枸杞子辨证加减治疗;卢老[3]认为气滞血瘀, 脉络痹阻是糖尿病性阳痿发生的病理关键, 因此, 其治疗以疏肝理气, 活血固肾为法, 自拟解郁活血起痿汤, 有效率达86.7%;邓云山[4]认为阴器以筋为体, 以血为用;肾藏精, 肝藏血, 精血互化, 肾精、肝血是阴器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气和肝气的有效补充得力于脾的健康运化, 故治疗DED应肾、肝、脾同治, 自拟的加味五子衍宗胶囊是在五子衍宗基础方上加了鹿角胶、牛膝、水蛭、蛇床子、山药、茯苓、甘草等研粉制成, 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81.13%;岳宗相、刘平[5]认为气阴两虚是糖尿病阳痿发病之本, 燥热津伤为其标, 故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起痿为治则, 自拟方剂参芪复方, 方药组成:人参、黄芪、山药、山茱萸、生地、花粉、丹参、大黄, 临床观察取得很好的疗效。
2.2 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 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很多医家根据临床工作经验, 自拟药膏敷贴治疗糖尿病勃起障碍通过临床观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敷脐方、阳痿膏、温阳丸等[6]。王健等[7]用雄起壮阳栓治疗糖尿病阳痿60例, 有效率达86.7%。处方组成:“淫羊藿12g, 制蜈蚣6g, 丹参12g, 罂粟壳9g。黑蚂蚁9g, 九香虫6g, 上为1日剂量。将淫羊藿、丹参、罂粟壳经醇提取醇提液, 并将药清与黑蚂蚊、九香虫、蜈蟾加水煎煮过滤取滤液:再将二液混匀挥发, 浓缩, 加入赋形剂喷雾取干粉后, 再入基质制成一枚栓子, 疗效满意。
2.3 气功治疗法
导引功法通过调和阴阳, 强筋健骨, 可兴阳起痿, 多用于肾阴亏虚, 元阳衰微之阳事不举;火炼功法则适用于命门火衰所致阳痿, 该功法可壮元阳, 增精力, 兴阳事。五龙盘体法可平衡阴阳, 纳气归根, 对久病体虚、肾不纳气之阳痿有很好疗效。
2.4 针刺疗法
“针之不为, 灸之所宜”, 我国针灸在治疗疾病上历史悠久, 传统医学认为针灸可治百病。各大医家目前在探索针灸治疗DED上取得了成效。主要通过辩证取穴, 如在临床上, 肾阳虚者取肾俞、京门、太溪、复溜、命门等;肝郁气滞者取肝俞、太冲、期门、曲泉等。采用针刺虚者施以补法, 实者施以泻法, 使腹部穴热感传至阴部, 留针20~30min/次, 5~10天为1个疗程。
2.5 艾灸
取气海、关元、神阙、命门、双肾腧等, 主要以补法为主。每穴用艾条温和灸10分钟, 1次/天, 10次为1个疗程。或艾柱灸关元。100~200壮/次, 1次/天, 3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1周。主要针对肾阳虚者。
2.6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常选关元、中极、双肾俞。取维生素Bl注射液50mg或丙酸皋酮5mg, 轮流注射以上穴位, 2~3日/次, 4次为1个疗程;或用鹿茸精注射液4ml, 取0.5ml各注入气海、关元、中极、曲骨、足三里 (双) 穴中, 命门1 ml, 进针深度以酸胀为宜。
2.7 其他
此外还有推拿疗法、体育疗法、药膳疗法和情志疗法等。
3 现存的问题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DED方法繁多, 各具优势, 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 然而, 关于中医药治疗DED的研究却明显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 目前主要以临床经验总结或临床疗效观察为主, 缺乏基础研究及足够的说服力; (2) 在临床病例疗效观察中, 多为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 有相当一部分文献资料都未采用国际公认的国际勃起功能问卷; (3) 缺乏科学设计、大样本的临床病例观察, 难说明疗效的可靠性与优越性; (4) 目前中医药治疗DED, 思想各异, 方药差异大, 难以进行重复研究; (5) 目前中医药的研究集中在疗效观察方面, 对于现代ED的研究热点鲜有涉及; (6) 目前尚缺少国家颁布的DED规范研究指导原, 制约了中医药治疗DED研究的开展。
因此, 在中医药治疗DED和科研中应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 加强对于DED发病机理的探索。还应做前瞻性、多中心, 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为中医药治疗DED提供临床及基础两方面的科学依据。
摘要:糖尿病性阳痿, 在西医上又被称之为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 (DED) 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或首发症状,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性阳痿的发病率高2倍,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明显增多,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糖尿病性阳痿的发病机理、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法做了大量研究, 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中医药对DED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但仍存在问题。文章从中医学对DED病因病机认识和现阶段中医治疗进展两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阳痿,中医,诊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1]卢子杰.糖尿病阳痿病因病理研究进展[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1, 9 (3) :49-51.
[2]吴茂林.从毒损络癖论治糖尿病阳痿思路探析[J].中医研究, 2007, 20 (5) :9-10.
[3]胡天赤.解郁活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糖尿病性阳痿180例临床观察[A]//第十五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 2014, 6 (1) :R259.
[4]邓云山.补肾养肝健脾法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J].中医性病学, 2013, 22 (2) :62-65.
[5]岳宗相, 刘平, 张培海.从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论治糖尿病阳痿[J].四川中医, 2011 (6) :107-108.
[6]李肇翚.辩证论治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J].时珍国药, 2007, 18 (10) :2562-2565.
中医诊疗技术 篇8
1 皮肤科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的必要性
1.1 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般来说, 就皮肤科患者而言, 因年龄、性格及所受的教育不同, 患病种类的不同, 特别是长期患病的患者, 心理状态都不是很健康, 对于就诊患者而言, 渴望沟通与倾诉的愿望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及心理折磨, 内心充满自卑感, 那么这时皮肤科医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就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首要条件之一[2]。在皮肤科就诊过程中如何能通过和谐而有效的医患沟通让患者真正地获得被理解感、信任感, 能够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显得至关重要。患者特别恐惧在与医务工作者交流时被歧视, 特别希望获得所患疾病相关的医疗信息。皮肤科医生应本着和蔼、耐心、专业地解答患者所提出的疑问, 给患者安全感、信任感, 这样就为形成有效的沟通打了一个基础。在向患者解释疾病信息的过程中, 态度要和蔼、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尽量从言语及行动上照顾患者, 形成良好的切实可行的沟通方式, 让患者建立安全感, 给予患者治疗的信心。再者建立有效而和谐的医患关系, 需要与患者勤沟通, 时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这样既能消除与患者的误解又能减少医患冲突。创建和谐而有效的医患关系, 是优质、满意门诊诊疗服务的需要, 是塑造科室乃至医院的服务形象的需求, 也是现代医疗模式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1.2 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首先了解皮肤科患者的性格特点、所患疾病的特点、治疗过程、目前生活工作状况以及心理状态, 便于建立较为完善的疾病档案, 为下一步进行医患沟通奠定有力的基础。耐心引导患者, 让其懂得压抑或情绪波动对于治疗疾病的影响, 引导其产生积极的向上的情绪, 必要时可与患者家属或要好的朋友沟通, 以期共同帮助患者调节情绪;鼓励患者多参加体育、文艺等活动方面, 这样既能锻炼身体, 还能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从而达到放松的效果, 使患者以积极的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也可以将以往治疗成功的患者介绍给患者,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 积极的有信心的坚持长期治疗, 疾病一定能有所转归。切忌患病乱投医, 向患者细心地讲解所患疾病的病因及病机、治疗的必要性、个人护理措施, 使患者产生积极的治疗疾病的信心。和谐而有效的医患沟通既能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 还能使皮肤科医生更全面完整地进一步掌握患者的疾病信息, 各种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从而为患者选择完备有效的治疗方案, 还能使皮肤科医师的诊疗水平在另一个层面上有所提高, 可以满足患者对疾病信息及治疗手段了解的需求, 让患者积极参与到医疗活动中, 从而减少医患沟通渠道不畅, 使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增加, 达到患者健康需求的目的[3]。据文献记载, 严道全教授曾经通过和患者有效的“听”、“查”、“说”、“药”沟通, 成功的为一例寄生虫妄想症精神病患者解决了痛苦, 最后完全治愈该患者, 其就是靠有效的沟通实现的。
1.3 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每位医生都在努力避免, 然而又是不可规避的问题。据统计有相当大一部分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 俗话说“于情不通、于理不达”。对于皮肤科而言, 疾病病程长, 迁延不愈, 病情复杂多变, 很多治疗不尽患者所愿。长期的治疗经历, 使患者无论从经济还是心理均产生了很大的负担, 对产生这样那样的纠纷埋下了伏笔, 此时如果就诊医师沟通不顺, 医疗纠纷的产生就成为必然结果。如果此时皮肤科医生用委婉的方法告诉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出现不良效果及出现不良效果以后的处理措施;所采取医疗措施的局限性;目前医疗对疾病治疗的困难和病情的转归等;让患者尽量全面的获得所患疾病的相关信息;所采取治疗手段对于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必要性。那么很多医疗纠纷将减少或避免。据以往所处理的医疗纠纷记载, 患者投诉时往往指出的不是具体医疗行为过错, 而是对医生诊疗行为不知情或是一知半解, 尤其部分医务人员过大的夸大治疗手段的效果, 致使患者对疾病治愈的期望值太高, 因此认为医院、医生存在隐瞒和欺骗[4]。综上所述, 对于皮肤科来讲, 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也是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至关重要的环节。
1.4 提高皮肤科医生的职业素质
注重沟通, 增强主动沟通的意识和技巧, 一名合格的皮肤科医生必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 (1) 必须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耐心。皮肤病患者经长期疾病的煎熬, 反复治疗效果不佳, 对于治疗已经失去信心, 认为皮肤病治疗哪都一样, 治了还会犯, 对于长期治疗没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在这种情形下医务人员亲和的态度, 耐心真诚的解说, 就成为医患沟通的润滑剂。 (2) 必须具有广博专业知识, 能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解释正规医疗诊疗的缘由和必要性, 得到患者对你治疗手段的认同, 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脱离实际夸大其词。 (3) 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疏导能力。多数皮肤病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与患者心理状态有关, 积极的心态是治疗皮肤病治疗不可或缺的支点[5]。只有患者心理舒通了, 认识到治疗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可行性, 才能高效地实现医疗目标。因此, 优良的亲和力、广博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心理疏导, 是皮肤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上述几点做到了, 医疗技术水平, 职业素质也就不言而喻了。
2 皮肤科门诊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的要点与技巧
2.1 仪容仪表
纵观全社会, 在人们社会活动中, 90%的人是通过外在形象, 在其心灵建立关键的第一印象。当然作为一名医生也在其中, 对于皮肤科医生来讲, 大多以门诊为主, 每天接诊很多患者, 特别是对于皮肤科的一个特殊患者群——求美者, 他要求在正常人的基础上更加完美, 如果一个不修边幅的医生接诊, 给人一种责任心不强、很随便的感觉, 甚至一部分患者会完全失望, 会大大降低医患的亲和力以及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 甚至引起患者的反感。上门诊时, 医生要以整洁的仪容、矍铄的精神迎接前来就诊的患者, 用文明的语言、温和的语气与每位患者交流, 给患者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在患者面前展现出积极的形象面貌是皮肤科医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2.2 态度诚恳
大多皮肤科患者受歧视, 很多人认为“皮肤病”具有传染性, 所以患者充满畏惧害怕心理, 如果皮肤科医生能以热情、耐心、温和的语气, 面带微笑对待患者, 则有助于消除或缓解患者的紧张与不安, 能给患者很大的精神抚慰, 这样有助于与患者沟通, 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复。将患者的问题形成一个系统的总体印象, 避免直达主题, 直问其痛, 尤其对性病患者上述询问方式是非常避讳的。对患者心理及病情综合分析, 通过委婉的语气与患者达到充分的沟通:多问几个我讲的问题听清了吗?要实现医患互动式就诊。避免“为什么”、暗示性、是与不是的提问, 尤其避免复杂问、诱问、逼问、套问、略问[6]。
2.3 保持宽松的环境
在皮肤科就诊通常为一医一患, 首先注意保持内心的安静。由于患者皮肤病患者长期受病魔的折磨, 精神及神经上往往表现的较为急躁, 他们说的话很多不能完全同意或不同意, 也不要急于与患者争辩或是解释, 而是应当倾听患者的诉说, 做一个优秀的听众。倾听是沟通的一项基本技巧, 是及时了解患者需要、期望和性格的好方法。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述, 并要做出反应, 用目光告诉患者你在用心听,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一边倾听患者说话, 一边用关切的目光注视对方, 让患者感到你在关注他, 鼓励他, 支持他[7];集中所有注意力、倾听患者的表述, 可以点头作以示肯定, 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回答“是的、是这样的”等, 不可以随便转换话题, 更不可以打断患者的思路, 不过早对病情作出分析判断, 倾诉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释放和安慰。患者得到了发泄, 同时医务人员可以对患者病情、心态有所了解, 才能帮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缓解思想上对疾病的恐惧和解除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
2.4 将沟通内容范围扩大
由于皮肤科门诊量大, 多数医生沟通深度不够, 局限在基本病情的问答上, 沟通时问短, 交流信息量大, 满足简单的问答, 而忽视心理、人文、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是不能达到疾病有效治疗。充分良好的医患沟通一方面可以传递诊疗信息, 另一方面可以分摊患者内心感受, 卸下心中重担, 润滑人际关系。通过语言接触和闲聊, 是患者情感、心理、精神的需求, 也是更重要的沟通内容。当然这需要时间, 需要充足的时间。在门诊特殊时间里, 要控制节奏, 要言简意赅, 更应该有有效的沟通。
2.5 合作
随着患者自我意识增强, 现代医患关系不再是一种家长式的医患关系, 而是一种交换、合作的人际关系[8]。在长期的皮肤疾病诊治过程中, 再加上现代网络便利条件, 患者或多或少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所了解。对于传统的医患沟通的过程, 偏重于医生, 医生主导沟通的进展、方向和长短。然而在现代医疗模式中互动式医疗模式已经逐渐走上了诊疗活动的舞台, 尤其对于皮肤科患者来讲, 传统的沟通方式已经完全不易被患者接受了, 皮肤科患者疾病特点注定就医时患者可能已经对自己疾病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只有患者和医生达成互动式诊疗模式, 才能调动患者的主动积极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医生的诊疗计划, 才能使患者的疾病得到很好地诊疗。
然而在所有的因素中, 最重要的是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在日常诊疗活动中注重沟通, 增强医生主动沟通的意识和技巧。增加患者的信任度, 详细说明医疗操作和治疗的必要性, 尤其要对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效果不佳的原因充分说明, 争取取得患者的认知和认同。只有达到医患互动式救治, 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医患沟通。因此, 在皮肤科这个特殊的环境工作中, 应重视加强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及时掌握正确的医患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将有力地提高疗效,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摘要:探索皮肤科医生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技能, 回顾性总结从事皮肤性病工作10余年来, 门诊工作中的医患沟通体会, 总结经验。医患沟通不畅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不是单一因素形成的。医务人员扎实的业务知识, 优质的医患人文沟通环境, 才是重构医患诚信、优化医患沟通的有力基础。
关键词:皮肤科,医患沟通,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华丽, 张丽芬, 钟悦.医患沟通障碍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 27 (2) :288-289.
[2]李强, 张承丽, 李彩霞, 等.慢性难治性皮肤病治疗中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及应用技巧[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6) :1048-1050.
[3]盛惠英, 肖金华.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几点认识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6) :190.
[4]卢珊蓉.浅谈建立有效医患沟通的现实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 :82.
[5]王刚.银屑病患者教育与医患沟通[J].皮肤病与性病, 2013, 35 (5) :262-267.
[6]严道金, 骆文香.门诊医生医患沟通技能探要[J].东南国防医药, 2013, 15 (4) :419-421.
[7]谢保群.论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语言沟通技能[J].医学与哲学, 2010, 396 (1) :32-34.
【中医诊疗技术】推荐阅读:
中医常用诊疗技术06-10
中医馆诊疗师考核指标09-27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05-26
49 外科 水火烫伤(烧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28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06-08
诊疗技术操作常规09-25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05-30
母婴保健技术诊疗制度08-26
高风险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