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诊疗机构

2024-10-07

动物诊疗机构(共9篇)

动物诊疗机构 篇1

动物诊疗机构是提供兽医社会化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诊疗市场的规范和发育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养殖业提供多元化的技术服务,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动物诊疗市场的规范和发育是执业兽医队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对执业兽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近几年来,西宁市动物诊疗机构发展较为迅速,各种规模、不同水平的动物医院和诊所数量剧增,日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诊疗机构名称混乱、人员配置不规范、诊疗行为不规范和诊疗废物处置不规范等方面。如何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监管,规范动物诊疗行为,更好地为养殖者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成为动物卫生监管者的当务之急。笔者就西宁市动物诊疗行业的监管情况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同仁参考。

1基本情况

西宁市辖5区3县,有50个乡镇,931个行政村,总面积7671km2,人口222万。全市设1个市级畜牧兽医站(下设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42人,聘用协检员75名;有县级畜牧兽医站3处(下设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134人。全市有乡镇兽医站50个,人员编制251人。2015年底全市共饲养各类牲畜5033204头只。其中,牛饲养量449424头,羊饲养量1589559只,猪饲养量865325头,鸡饲养量2090519羽,其他动物48377只。

2015年全市动物诊疗机构基本情况见附表。

2存在问题

2.1动物诊疗机构名称使用不规范

目前西宁市对动物诊疗机构的名称管理较为混乱,“动物医院”、“宠物医院”、“动物诊疗中心”和“动物门诊”等等多种名称存在,名称使用不统一,较为混乱。名称使用与实际诊疗业务范围不符,根据《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第八条,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使用规范的名称。凡是不具备从事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能力的不得使用“动物医院”名称。目前,西宁市大多数动物诊疗机构规模小,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诊疗活动,不具备“动物医院”的资质。但大多数动物诊疗机构还是挂出了“动物医院”、“动物诊疗中心”的牌子,养殖者难以辨别。

2.2动物诊疗机构人员配置不规范

按照《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的规定,动物医院必须具备3名以上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诊所也必须具备1名以上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目前西安市75家动物诊疗机构有执业兽医师35人,助理执业兽医师14人,3家动物医院,2家动物诊所执业兽医师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43家乡镇畜牧兽医站门诊根本就没有执业兽医师。

2.3动物疾病诊疗行为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一些动物诊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不履行基本的临床检查程序,基本不借助仪器设备检验诊断,检查方式方法单一。诊疗过程中不做任何病历记录,治疗不开具处方,没有诊疗原始记录,诊疗水平和诊疗质量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动物诊疗机构受诊断设备和诊断成本所限,错判、误判现象时有发生。盲目用药、过度治疗成为基本治疗的常态。部分动物诊疗机构生物制品购进管理使用混乱,动物免疫程序不规范,导致动物免疫失败,疫病传播威胁很大。有些动物诊疗机构从未建立病历档案,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不按规定向属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动物疫情和动物疾病诊疗情况。

2.4动物诊疗废物处置不规范

目前,由于西宁市乃至青海省没有专门的动物诊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动物诊疗机构医疗废物的处理也是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动物诊疗机构将医疗废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倾倒于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隐患。有的动物诊疗机构将使用的针管等废物不经任何处理直接卖给废品回收站进行生产再利用。有的动物诊疗机构将废物自行进行焚烧,排放的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3对策

3.1加强监管,严格诊疗许可条件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加强对动物诊疗机构的许可管理,严格许可审查程序和审查条件,应以“宁严勿宽、合理设置”的原则,按照动物诊疗许可标准对其经营场所的动物防疫条件、设施设备、诊疗器械、诊疗人员资格、诊疗废弃物处置等严格审核,达不到要求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不得发放《动物诊疗许可证》。对原来已办理并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单位的个人,应按照新的动物诊疗许可标准进行重新审核、审批,达到要求的发给《动物诊疗许可证》,达不到要求的必须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取消其诊疗资格。严格规范动物诊疗机构名称与诊疗活动范围。所有动物诊疗机构按照其基础设施条件标准,统一使用“动物医院”和“动物诊所”名称,不得变相使用其他名称。

3.2强化从业人员资格审查,严格人员配置要求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动物诊疗机构资质审查时,应当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规定,严格人员配置要求。动物诊所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少于1名,其中从事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的动物医院必须具有3名以上执业兽医师,并在主管部门登记注册。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兽医人员和服务人员必须有健康证明材料。资格证书与健康证明应当悬挂于动物诊疗场所的明显位置。达不到人员执业资格条件的动物诊疗机构不予颁发《动物诊疗许可证》。

3.3加强动物诊疗活动监管,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

首先要规范动物诊疗机构人员身份要求,要求着装整洁,执业兽医及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表明身份,做到服务热情、询问详细,登记清楚。其次要规范诊疗活动行为,对动物诊疗要按规范检查程序进行疾病检查和诊断。使用规范的印有机构名称的处方笺、病历,规范填写病历,病畜特征描述及诊断与病畜实际情况相一致。再者要规范治疗行为,兽药采购、使用、保存符合规定,建立兽药进出库和使用档案。严格按照国家兽药管理规定使用兽药,不得使用假劣兽药和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毒麻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不得小病大治和过度治疗,诊断治疗要科学规范。第四要规范建立动物疾病诊疗档案,做好病历、处方、化验单、手术协议书等档案的登记记录,并分类妥善保存备查。

3.4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处置动物诊疗废物

建议青海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动物诊疗机构废弃物处置标准,对医疗废弃物定义、分类、处置方式、暂存条件、暂存、交接、运送、处置要求、人员条件、档案及相关的技术等进行规定,使动物诊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有章可循。加强政府对动物医疗废物处置的管理,强制动物诊疗机构与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签订动物医疗废物回收、处理协议,强化动物诊疗行业医疗废物管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将动物诊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列入《动物诊疗许可证》申领和年审的重要审核内容,不按规定处置医疗废物的动物诊疗机构将取消其经营资质。强制要求动物诊疗机构设置专门的动物医疗废物暂存设施,严格分类收集暂存,严格规范使用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严格医疗废物交接、运送,确保医疗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理。

动物诊疗机构 篇2

北京市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动物诊疗机构管理,规范动物诊疗行为,保障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北京市动物防疫条例》和农业部《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动物诊疗机构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依法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机构,包括动物医院和动物诊所。

第三条 在本市设立的动物诊所,其动物诊疗场所使用面积(不包括兼营区域)应当不小于60平方米;在本市设立的动物医院,其动物诊疗场所使用面积(不包括兼营区域)应当不小于120平方米。

第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具有布局合理的诊疗室、手术室、药房等设施。

动物诊疗机构兼营动物用品、动物食品、动物美容等项目的区域应当与上述诊疗区域合理分区,设置在独立房间内。

第五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聘用注册或者备案的执业兽医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第六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在显著位置公示动物诊疗许可证和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监督电话等。

执业兽医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应当佩戴载有本人姓名、照片、执业地点、执业等级等内容的标牌。

第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相关规定建立病历、处方、药品、手术、住院、医疗废物处置、医源性感染控制和档案管理等诊疗管理制度。

第八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部门或者人员承担诊疗活动中与动物疫病医源性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的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动物疫情报告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动物诊疗机构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立即向当地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和消毒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

第二章 病历管理

第九条 病历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归档以后形成病历档案。

第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编号制度,为同一动物建立标识号码。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应当标注页码或者电子页码。

第十一条 病历书写应当符合有关动物诊疗机构病历书写规范,并由相应执业兽医签名。

第十二条 执业兽医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告知动物主人有权要求复制或者查阅病历。

第十三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严格病历管理,防止病历毁损和丢失,任何人不得随意涂改病历。

第十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的,病历应当符合上述要求,系统应当显示实施诊疗的执业兽医的签名,并可打印纸质版本。

第三章 处方管理

第十五条 兽医处方笺应当由依法注册的执业兽医按照其注册的执业范围开具。执业兽医应当在其执业的动物诊疗机构签名留样或者专用签章备案。

第十六条 执业兽医应当根据诊疗需要,按照动物诊疗相关技术规范以及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第十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使用规范的处方笺。前记包括动物诊疗机构名称、动物主人姓名、病历号、动物种类、年(月)龄、性别、体重、数量、临床诊断等;正文以Rp或R标示,分列药品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及休药期;后记包括开具处方执业兽医注册号(执业证书编号)和签章、开具处方日期等。

第十八条 处方笺一式三联。第一联由开具处方药的动物诊疗机构保存;第二联由兽药经营者保存;第三联由动物主人保存。

第四章 药品管理

第十九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从合法供货单位采购药品,对供货单位的资质和产品批准证明文件进行审核,并留存首次购进药品加盖供货单位印章的前述证明文件的复印件以及每批药品的供货凭证。

第二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购进和用药记录。购进记录应当载明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商、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购入数量及日期等内容;用药记录应当可追溯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商、批号。

第二十一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具有专用的场所和设施、设备储存药品,并按照品种、类别、用途、以及温度、湿度等储存要求,分类存放。

兽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应当分区或分柜摆放。过期、变质、被污染等药品应及时清理。

第二十二条 兽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等特殊药品应当由专人保管,采取双人双锁专柜保存,凭单独处方领用,建立专用账册,实行专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发药日期、动物主人姓名、动物种类、病历号、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开具处方执业兽医、处方编号,经办人等。

特殊药品只能用于诊疗正当需要,由执业兽医单独开具处方,并直接使用于动物,严禁非执业兽医人员使用。

废弃、过期的特殊药品应当由本单位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按照规定销毁处理。

第五章 手术管理

第二十三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安全用药、手术物品清点等制度,防止发生诊疗差错与事故。

第二十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

第二十五条 执业兽医在术前应当向动物主人书面告知手术的重要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取得动物主人的同意,并签订手术协议书;术后应告知动物主人护理注意事项。

第六章 住院管理

第二十六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对需要住院治疗的动物进行住院登记,并与动物主人签订住院协议。

第二十七条 患有传染病的动物应当与其他住院治疗的动物隔离饲养。

第七章 医疗废物处置

第二十八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具备以下医疗废物处理及暂存设备条件,并参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处理。

(一)污水处理设备;

(二)暂存病死动物、动物病理组织的专用设备;

(三)暂存废弃的医用针、手术刀、玻璃器皿等医用锐器的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容器;

(四)暂存被动物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过期、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药品以及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等医疗废物的防渗漏的专用包装物或密闭容器。

第二十九条 医疗废物的暂存设备应当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等安全措施,并定期消毒和清洁。

第三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或无害化处理设施运营单位签订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委托协议,并建立委托处理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医疗废物种类、数量或重量、交接时间以及经办人签名等。

第八章 医源性感染控制

第三十一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医源性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动物诊疗机构消毒操作技术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有效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第三十二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相关技术规范和规程的培训。

第三十三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地消毒;对诊疗室、手术室、隔离室、化验室等感染高风险区域应定期进行消毒;与动物直接接触的诊疗台等设施应当“一动物一用一消毒”。

第三十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使用的进入动物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动物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第三十五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其职业安全。

第三十六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源性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第九章 档案管理

第三十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设置档案管理室或档案柜,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档案,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许可材料:动物诊疗许可证申请表、动物诊疗场所地理方位图、室内平面图和各功能区布局图、动物诊疗场所使用权证明、各项规章制度文本、设施设备清单;

(二)人员档案: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复印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复印件、执业兽医和服务人员的健康证明材料;

(三)病历档案:病历、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与协议、动物住院登记记录和住院协议等;

(四)各项记录:处方、药品购进、兽用毒麻药品和精神药品登记、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疫情报告和人员培训等记录。

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清晰,不得随意涂改、伪造和变造,确需修改的,应当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第三十八条 动物诊疗病历、处方、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等资料应当保存至少3年;兽用毒麻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应当保存至少5年。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农业局负责解释。

动物诊疗机构 篇3

近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动物诊疗机构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启动为期3个月的动物诊疗机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以规范动物诊疗活动和兽医从业行为,提高动物诊疗机构和执业兽医服务水平,促进兽医行业健康发展。此次检查以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的宠物诊疗机构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全面检查各地兽医主管部门贯彻落实执业兽医管理等相关法规制度、行政许可实施、监管职责履行、动物诊疗活动、注册执业兽医从业情况等五方面工作。

动物诊疗机构 篇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诊疗机构管理(技术)规范

1.总则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部《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和规章,制定本规范。

1.2县(市辖区)级(市辖区未设立兽医主管部门的,为上一级兽医主管部门)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诊疗机构和执业兽医的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动物诊疗机构的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诊疗机构和执业兽医的监督执法工作。

1.3动物诊疗机构是指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体诊所。

1.4本规范是动物诊疗活动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我区动物诊疗活动的全过程。

2.机构与人员

2.1动物诊疗机构分为动物医院和动物诊所。动物诊所不得实施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不具备从事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能力的不得使用“动物医院”的名称。动物诊疗机构名称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预先核准。2.2动物诊疗机构负责人应熟知有关动物防疫、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兽药管理、兽医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所有从业人员应熟知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2.3动物诊疗机构应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并应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满足诊疗活动需要。获取执业兽医师资格的人员不应少于规定的人数。

2.3.1动物医院兽医人员应在6人以上,其中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人员不应少于3人。

2.3.2除动物医院外规模较小的动物诊疗机构可使用“动物诊所”的名称,“动物诊所”内兽医人员应在2人以上,其中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人员不应少于1人。

2.4动物诊疗机构应建立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对本机构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人员进行有关法律和业务管理知识培训,建立学习、培训、考核记录、档案,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20课时。

2.5动物诊疗机构每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证,建立健康检查档案。患有人畜共患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3.场所与设施

3.1动物诊疗机构应有固定的营业场所,环境应整洁,距动物饲养、交易场所200米以上,距离动物屠宰和动物、动物产品经营、加工,以及药品生产等场所3000米以上,并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3.2动物诊疗机构的营业场所应当设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出入口不应设在居民楼内或院内,不应与同一建筑物的其他用户共用通道,并确保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3.3动物诊疗机构内设工作室应与其从事的兽医活动相符合,使用面积应满足工作需要,各工作室布局应合理,不应相互妨碍、交叉污染。3.4动物诊所使用面积应在60m以上,有相对独立的诊疗处臵室、手术室、常规化验室、器具清洗消毒室、器械药品室等工作室。

3.4.1动物诊所应具有保定器、听诊器、体温计、输液架、手术器械、电冰箱、紫外消毒灯、喷雾消毒器、高压灭菌设备、药品柜、器械柜、消毒灭菌密闭器械柜(包)、显微镜和常规化验仪器及器具等与诊疗规模和所开展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诊疗设施、设备、器具。2

3.5.动物医院使用面积应在150m以上,有相对独立的隔离室、诊疗室、普通病处臵室和传染病处臵室、住院室、手术室、相关检验室、器具清洗消毒室、器械药品室、办公室等工作室。

3.5.1动物医院除常规器械外应具有手术台、诊断台、保定器、X光机(或B超机)、手术器械、患病动物隔离箱笼、电冰箱、恒温箱、紫外消毒灯、喷雾消毒器、洗衣机、药品柜、器械柜、消毒灭菌密闭器械柜、高压灭菌设备、显微镜、血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化验器具等与诊疗规模和所开展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诊疗设施、设备、器具。

3.6 动物诊疗机构应具备暂存污水、污物、病死动物及其它医疗废弃物的防止二次污染的用具,存放处应有明显标志。

3.6.1动物诊疗机构各工作区地面、墙壁、天花板应平整、易清洁、不渗水、耐化学药品和消毒剂腐蚀,工作台应易清洁消毒处理,实验台应防水、耐热、耐腐蚀。

3.7动物诊疗机构兼营宠物用品、宠物美容、宠物食品等项目的,兼营区域与动物诊疗区域应分别独立设臵,确保诊疗区不对兼营区造成污染。3.8动物诊疗机构设臵的手术室、化验室、药品室等应具有满足各功能室相应要求的通风、照明和控制温度、湿度、生物安全等设施设备,确保符合相应的环境条件要求。

3.9动物诊疗机构化验室配臵的仪器设备和量、器具等应按类合理设臵、摆放,并应有状态标识。动物诊疗机构配备用于检验的仪器、设备、器具等要定期进行维护、检查、校准,确保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9.1对检验准确度有影响的仪器、设备、量具、器具等使用前、检修后应进行校准,确保正常、准确。

3.9.2检验仪器、设备、量(器)具等应有明显状态标识。3.9.3检验仪器、设备、量(器)具等须由法定部门检验的,应经相关部门检验,并粘贴合格检验标识。3

3.9.4检验仪器、设备、量(器)具等维护、检查、校准、使用等应有相应的完整、详实记录,并按要求保存。

3.9.5动物诊疗机构安装、使用具有放射性的诊疗设备的,应当依法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4.清洁卫生

4.1动物诊疗机构应有防止污染的卫生措施,制定环境、各场所、人员等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并确定专人负责,对环境、各场所定期进行清洁、消毒。4.1.1诊疗室、处臵室、手术室、隔离室、住院室、器具清洗消毒室每日按不同要求进行消毒。手术室在术前、术后要及时实施清洁、消毒。4.1.2非一次性用品的医疗器械、器具要定期进行消毒,用后要及时消毒,未消毒的不应继续使用。消毒后应保存在消毒灭菌密闭器械柜(包)内,确保防止污染。

4.2营业场所各工作室(或区域)不应贮放与本室(或区域)工作无关的物品,冰箱、冰柜等不应存放个人物品、食品,工作中的废弃物应及时按规定处理。

4.3设立不同洁净级别工作室(或区域)的,应配备不同洁净级别的工作服,并应有明显标识,不得混用。

4.4洁净工作服的质地应光滑、不产生静电、不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必须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最大限度地阻留人体脱落物,最好使用一次性工作服。

4.4.1动物诊疗机构个人便装应与工作服分开存放,从业人员工作期间应穿工作服。工作服的选材、式样及穿戴方式应与其工作要求相适应。4.4.2动物诊疗机构应制定工作服清洗制度,确定清洗周期。

4.4.3实施动物传染病手术、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工作的,工作服应在工作结束后消毒清洗一次。

4.4.4配备有不同洁净级别工作服的,应分别清洗、整理,必要时应消毒或灭菌。

4.5动物诊疗机构应对环境、各场所、器械、器具等清洁、消毒活动制定清洁、消毒操作规程,内容包括:清洁方法、程序、间隔时间、使用的清洁剂、消毒方法、消毒药品,消毒后器械、器具存放地点等,并应定期检验消毒效果。

4.6动物诊疗机构应制定消毒记录,内容包括:消毒地点或对象、消毒方法、消毒时间及时限、操作人员等,使用消毒药品的,应载明药品名称、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并按制度规定对实施的消毒工作进行记录。4.7动物诊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品应确保不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不应对仪器、设备、器械、器具等产生污染或腐蚀。使用的消毒药品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4.8动物诊疗机构暂存污水、污物、病死动物及其它医疗废弃物的用具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等医疗废弃物应当按《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

4.9动物诊疗机构应设臵洗手池和配臵消毒洗手液,工作人员应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

5.兽药

5.1动物诊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兽药管理,制定兽药管理制度,明确职责。

5.2动物诊疗机构应严格遵守《兽药管理条例》等相关兽药管理规定,采取有关措施,确保兽药质量。应严格执行停药期、配伍禁忌等规定,确保兽药使用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5.3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兽药采购记录。记录应注明兽药的名称(商品名和通用名)、剂型、规格、批号、批准文号、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经手人等。5.4.动物诊疗机构应具有兽药陈列柜、架,按剂型、按品种、按同等保存环境条件、按用途等分类科学合理存放、陈列,并标识清晰,确保防止污染、混淆、变质、失效等。

5.4.1兽药存放应满足质量要求,具有防尘、防潮、防霉、防污染、防虫、防鼠、避光、通风、照明等设施,确保有效。

5.4.2具有温、湿度等特殊环境条件要求的,应配备满足条件要求的设施、设备,建立监测管理制度,实施定期监测,并做好记录。

5.4.3存放精神药品、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等特殊性药品应有专用设施,并具有相应的安全保卫措施。

5.5.动物诊疗机构应定期清点、核查存放的兽药,使用兽药前应进行质量核查,并做好清点、核查记录。沉淀、变色、过期、破损、标签模糊或涂改、内外标签或说明书内容不一致、标签与兽药不符等兽药不得使用。5.6动物诊疗机构应建立真实、完整的兽药使用记录。记录应注明兽药的名称(商品名和通用名)、剂型、规格、批号、批准文号、生产厂商、畜主、畜禽种类、使用日期、质量核查结果、核查人等,由专人负责记录。5.6.1使用精神药品、毒性药品、麻醉药品时,应当由执业兽医本人在现场使用,并及时、如实地按照规定填写领取、使用、病志、处方签等相关记录。

6.生物安全

6.1动物诊疗机构的负责人或指定专人负责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制定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6.1.1动物诊疗机构应了解和备有国家规定的一、二类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名录。

6.1.2动物医院应设立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防控管理组织机构,负责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防控管理,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防控设备。6.2动物诊疗机构依法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有效完善的防止扩散和感染的措施;保证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做详细记录,采集人、负责人签字。

6.3动物诊疗机构在依法实施检验过程中,发现病料样本疑为一、二类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时应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必须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所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关防范措施,确保防止扩散和感染。

6.4动物诊疗机构在未依法取得自治区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时,不得从事国家规定的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活动。

7.动物疫病

7.1动物诊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动物疫病管理,制定动物疫病管理制度,明确职责。

7.1.1动物医院应设立动物疫病管理组织机构,负责动物疫病管理。7.1.2动物疫病管理制度应包括就诊动物疾病的登记、统计,死亡动物的登记、统计,死亡动物及其污染物处理的登记、统计,发现重大动物疫病的登记、统计、报告、控制措施,死亡动物及其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等内容。7.2动物诊疗机构应具有国家规定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名录,在诊疗场所悬挂公示,并熟知、掌握。

7.3动物诊疗机构在诊疗中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必须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所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对发现动物患有或者疑似患有国家规定应当扑杀的动物疫病,应立即停止实施一切诊疗活动。

7.4动物诊疗机构人员在从事诊疗活动中感染或疑为感染人畜共患病,及时向当地兽医主管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应采取相关措施,预防、诊治。

7.5动物诊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对死亡动物及其污染物应参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相应记录。7.6动物诊疗机构不得违法私自向社会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公布动物疫情。

8.执业

8.1动物诊疗机构应依法从事动物诊疗活动,要按照《动物诊疗许可证》规定的执业地点、执业范围等内容执业。

8.2动物诊疗机构应将《动物诊疗许可证》、诊疗项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相关规章制度、诊疗机构人员照片及主要职责、监督管理单位及电话等明示,并悬挂于诊疗场所明显位臵。

8.3.1动物诊疗机构从业人员上岗工作期间应佩带载明本人姓名、兽医资格级别及类别的标牌。

8.4动物诊疗机构应制定病历、处方填写、存档管理制度,建立处方档案,保存3年以上,并应指定专人负责。

8.5动物诊疗机构对前来就诊的患病动物应及时进行诊断、治疗,及时、如实、详细填写诊疗登记记录、病历和处方签,并对诊疗结果负责。8.6.1病历、处方等文件应印有诊疗机构名称,病历应规范填写,至少应写明畜主、就诊动物种类、诊疗时间、畜主陈述、临床症状、检验结果、诊断结论、治疗方法、用药情况(药物种类、通用名称、剂量、用法用量等)、医嘱等内容,实施诊疗执业兽医签字盖章,病历加盖动物诊疗机构章。病历记录由动物诊疗机构保存。

8.6.2处方签应规范填写,至少应写明畜主、就诊动物种类、诊疗时间、药物种类、通用名称、剂量、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内容,开具处方执业兽医签字盖章。处方签由动物诊疗机构保存。

8.7动物诊疗机构及其从业兽医人员应主动接受当地县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所组织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管理培训。遇有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紧急情况,应主动服从当地县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工作安排,不得妨碍、拒绝。

8.8动物诊疗机构应接受、主动配合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法实施的各项监督检查,及时、如实提供有关资料、物品等。

8.9动物诊疗机构、注册执业兽医师和备案的执业助理兽医师每年3月底前,要将上一年动物诊疗活动情况和兽医执业活动情况向注册和备案机关报告。

8.10执业兽医师应当定期参加兽医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教育培训,培训的时间要求和方式由自治区兽医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9.检验

9.1动物诊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化验室的检验管理,制定化验室检验管理制度,检验和仪器使用操作规程。

9.1.1动物医院应设立检验管理组织机构,负责检验管理。

应具备血、尿、病理组织和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常规检验能力,从事检验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检验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

9.2动物诊疗机构应按相关规定要求实施检验活动,并做好各项检验记录。9.2.1检验样品应按有关规定采集和处理,填写采样登记表,内容要真实、准确、详细、完整,采样人应签字。

9.2.2检验过程要严格按照国家公布的相关标准、操作规程执行,并做好检验原始记录,检验记录不得修改。

9.2.3动物诊疗机构检验人员应按执业兽医出具的检验项目要求实施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出具检验报告单,并由本人签字盖章。

9.2.4检验报告单至少应写明畜主、就诊动物种类、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标准、检验数据、检验结果判定、检验人、检验日期等内容。要确保项目完整、数据准确,且不得涂改。

9.2.5检验报告一式两份,畜主一份,动物诊疗机构存档一份。

10.诊疗质量

10.1动物诊疗机构的负责人或指定专人负责诊疗质量管理,制定诊疗质量管理制度、诊疗纠纷投诉管理制度,明确职责。

10.1.1动物医院应设立诊疗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负责诊疗质量及诊疗投诉管理。

10.2动物诊疗机构应制定诊断、治疗、各项检验等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各项诊疗活动按制度、按规程实施。

10.3动物诊疗机构应定期对各项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等进行审核评审、修订。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应及时评审、修订,并做好审核评审、修订记录。

10.4动物诊疗机构对畜主提出诊疗活动的投诉应详实记录,迅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调查处理,并将投诉材料、投诉记录、处理结果等一并存档备查。10.5动物诊疗机构遇到动物诊疗质量事故、质量纠纷时应主动接受、配合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所的调查、处理。

11.制度记录档案

11.1 动物诊疗机构的各项制度记录档案应集中管理,并由专人负责。11.2动物诊疗机构应按规定至少建立以下制度:(1)从业人员培训制度;(2)动物防疫管理制度;(3)疫病报告管理制度;

(4)医疗废弃物、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管理制度;(5)清洗消毒管理制度;(6)兽药采购使用管理制度;

(7)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等特殊药品专项管理制度;(8)化验室管理制度;

(9)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0)诊疗质量管理制度;(11)病历、处方存档管理制度;

(12)诊疗、收费项目及标准公示管理制度等。11.3动物诊疗机构应按规定至少填写并存档如下记录:(1)从业人员培训记录;(2)从业人员健康记录;(3)清洗消毒记录;(4)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记录;

(5)兽药采购、使用记录;(6)诊疗登记记录;(7)实验仪器使用记录;

(8)主要仪器、量具等维护、检查、校准记录;(9)处方签;(10)投诉处理记录;(11)质量评审、修订记录等。

11.4动物诊疗机构档案资料应当保存3年以上,并接受动 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检查。

12.附则

12.1动物诊疗机构和注册执业兽医师违反有关法律规章的由县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按照《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12.2本规范由自治区兽医局负责解释。12.3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动物诊疗机构 篇5

1 一般诊疗费政策及执行情况

1.1 自治区相关指导意见及政策

1.1.1 基本原则:

对一般诊疗费实行总额预付、超支自付、结余自留、收支平衡。

1.1.2 收费标准:

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8元, 医保基金支付7元;可以开展输液服务的村卫生室和规模较大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元, 医保基金支付4元;不能开展输液服务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4元, 医保基金支付3元。参保人在上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 只承担1元一般诊疗费。

1.1.3 项目内涵:

一般诊疗费的计费内容由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 (含静脉输液费, 不含药品费) 和药事服务成本组成, 对已合并到一般诊疗费里的收费项目, 不得另行收费或变相收费。

1.1.4 考核办法:

(1) 药品平均处方金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处方金额控制在30元以内,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平均处方金额控制在15元以内。 (2) 年度总门诊人次不得超过核定的年度门诊总人次。 (3) 参保人员在一个医疗周期内治疗某种疾病, 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 只能算一个门诊人次。 (4) 就诊基层医疗机构。城镇参保人员应就近选择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并与之签订医疗服务协议, 乡镇卫生院负责本乡镇定点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的管理、申报和拨付, 村卫生室建立就医台账, 定期向所在乡镇卫生院申报, 乡镇卫生院审核后统一向医保经办机构申报, 并负责按照确定的村卫生室额度和结算金额拨付一般诊疗费。

1.2 各地市支付方式

1.2.1 据实支付方式。

银川市按照基层医疗机构实际就诊人次, 据实结算一般诊疗费;石嘴山市实行总额控制、据实结算, 按服务人数人均1.5次核定门诊总预付费用;固原市根据“总额预付、超支自付”的管理原则, 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人数人均1.5次核定门诊就诊率, 同时规定门诊医疗费3元以下的不进行一般诊疗费补偿。

1.2.2 总额预付包干支付方式。

吴忠市明确了诊次确定标准, 并根据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人群分布, 分别按卫生院、卫生室服务人数人均0.75-1.7次的标准进行核算;中卫市实行门诊统筹费用包干预付的管理方式, 并按照服务地区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包干标准, 统一以服务人数人均2次的标准核算费用。

1.2.3 其他支付方式。

海原县、盐池县根据医疗机构上年度人均服务量、次均费用标准, 加上适度的增量, 测算出乡 (镇) 、村两级基本医疗预付总额, 并将乡镇卫生院一般诊疗费捆绑在基本医疗人头费中进行包干, 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按实际门诊就诊人次核销, 按季度预拨给乡镇卫生院70%, 剩余30%依据基本医疗服务量、绩效考核和平时督查情况决算。

2 一般诊疗费疑似案例现场调查情况

按照相关政策、支付标准及考核内容, 自治区医保监控中心针对一般诊疗费门诊人次、处方金额等项目, 在医保监控系统中设置了参保人一周内门诊次数超过6次、一月内门诊次数超过13次, 普通门诊单次处方金额小于3元的门诊人次和费用等监控指标, 并筛查了一批疑似案例。通过对银川市、吴忠市10家基层医疗机构的现场调查, 对医保监控系统筛查出的有疑似违规行为的家庭进行入户调查, 发现以下问题:

2.1 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中连号就诊

医保监控系统筛查出的疑似违规问题中, 部分参保人员社保编号连续且多为同一天就医的情况, 在现场调查中经村干部确认, 系统筛查出的连号人员全部来自同一家庭。其中, 对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抽取20组家庭调查中, 镇北堡村16组为该村村民且家庭关系完全正确, 德林村19组为该村村民且家庭关系完全正确, 系统筛查出的家庭成员关系正确率达到87.5%。

2.2 门诊处方记录缺失和不全

现场核查中发现, 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均存在门诊处方记录缺失、记录不全的情况。其中,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一家村卫生室没有任何门诊处方, 所有门诊处方均以电脑上传数据为准。吴忠市个别卫生室处方后记内容, 包括药费、其他费用、总额、报销金额、病人自付总额、医师签名等项目均未填写。

2.3 门诊日志记录缺失和不全

调查中发现, 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诊疗费医保基金支付考核办法》中规定的门诊日志, 各基层医疗机构均存在记录缺失、记录不全、未按规定记录等情况。部分医疗机构上传就诊记录到结算系统, 但在门诊日志中无任何记载, 一些村医未书写过纸质的门诊日志, 只是定期将门诊日志录入Excel表中存档。

2.4“一人多卡”就诊开药

调查中, 各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均反映参保人在就诊开药时, 会出现一位病人拿几张社保卡开药的情况, 每次开药按持卡数量, 每张卡收取一次一般诊疗费;部分参保人存在本人门诊额度用完后持他人的社保卡就医或年终农闲时突击开药的行为, 以期用完每人每年300元门诊限额。

2.5 为非本地人员购药

在银川市西夏区等移民地区存在为非本地参保人购药的现象。镇北堡镇韩某一家, 开药主要以降压药、糖尿病药为主, 供在固原老家、未在本地参保的母亲服用。调查中, 被走访人拿出了最近一次开出的4盒阿卡波糖片和9盒消渴丸, 其中9盒消渴丸为整包装样式 (10盒一条包装, 使用1盒) 。

3 一般诊疗费总体统计分析

针对以上调查发现的问题, 结合各地市支付政策、管理方式等因素, 自治区医保监控中心对门诊总人次、一般诊疗费收费总次数、门诊总费用、统筹支付总费用及一般诊疗费总费用等重点项目, 在监控系统中设置分析指标, 对全区及各地市一般诊疗费总体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3.1 采用数据说明

本次使用的统计数据均来自自治区医保监控系统,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2 全区参保人员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8月, 缴费参保共454万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3 五项指标统计与分析

五项指标:门诊总人次、一般诊疗费收费总次数、门诊总费用、统筹支付总费用、一般诊疗费总费用。

3.3.1 数据统计

(图1, 图2, 表2)

3.3.2 数据分析

2012年12月大幅度增长。由图1全区门诊总人次、一般诊疗费总次数趋势图, 图2全区门诊总费用、统筹支付总费用及一般诊疗费总费用趋势图, 表2全区门诊总人次、一般诊疗费收费总次数统计可以看出, 2012年12月全区门诊总人次、一般诊疗费收费总次数等较2012年11月有较大增加。除了感冒等疾病多发、返乡人员增多等原因外, 此时间段基层医疗机构突击完成核定年度门诊总人次成为增长的主要原因。

3.4 门诊处方次均费用、门诊次均费用情况统计及分析

3.4.1 门诊处方次均费用、门诊次均费用统计

(见图3)

3.4.2 数据分析

(1) 门诊处方次均费用均在各地市规定的门诊次均费用范围内。门诊处方次均费用为门诊药品、诊疗项目等总费用 (除一般诊疗费外) 与门诊总人次的比值, 即基层医疗机构平均每张处方的费用。如图3所示, 全区各市各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处方次均费用均不超过30元, 完全符合规定的单张处方次均最高限额考核标准。

(2) 门诊次均费用根据各地市支付政策标准呈现两极分化。门诊次均费用为门诊药品、诊疗项目等总费用 (除一般诊疗费外) 与一般诊疗费收费总次数的比值。因次均处方最高限额等原因, 基层医疗机构可能在参保人一次就诊中开具多张处方。根据对比, 全区的门诊次均费用为31.85元, 在按实际发生额支付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全部低于全区平均值, 分别为18.56元和27.33元;在总额预付的吴忠市、中卫市全部高于全区平均值, 分别为42.87元和39.13元 (固原市因数据问题不作比较) 。

3.5 乡镇、村三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

三项指标包括:乡镇、村参保人人均支出、一般诊疗费支出及人均一般诊疗费支出占比。

3.5.1 数据统计

(图4-图6)

3.5.2 数据分析

(1) 数据选取。根据监控系统的筛查情况及赴地市实地调研情况, 套取一般诊疗费等疑似违规行为多发生在乡镇、村等基层医疗机构。本次数据分析选取乡镇、村参保人数作为数据分析基数。

(2) 基金人均支出相差不大。通过对数据上传较为规范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比较, 可以发现对于乡镇、村参保人, 基金人均支出相差不大, 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均在22-23元间, 石嘴山市人均支出最高达到了35.10元。

(3) 据实支付方式支出偏高。实行据实支付方式的地市人均支出一般诊疗费、人均一般诊疗费占比偏高。通过对各地市人均支出一般诊疗费、人均一般诊疗费占比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实行据实支付方式的银川市、石嘴山市乡镇、村参保人人均支出一般诊疗费、人均一般诊疗费占比均明显高于吴忠市、中卫市, 其中石嘴山市人均支出一般诊疗费达到了18.15元, 占比高达51.72%, 即有一半的基金用于支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 只有不到50%的基金用于为参保人提供药品、诊疗等服务。

4 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就医诊疗方面, 与一般诊疗费关联的违规行为主要有五个方面: (1) 多卡就医, 以家庭为单位, 一人就诊使用全家社保卡刷卡, 按照用卡数量, 每张卡收取一次一般诊疗费。 (2) 冒名就医。 (3) 分解处方, 将一次处方分解为几个处方, 分批次录入结算系统, 每个处方均收取一次一般诊疗费。 (4) 虚假就医, 未患病, 只刷卡购药。 (5) 药症不符, 如男性参保人开具妇科千金片等药物。现场调查发现, 以上五种违规类型在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村卫生室同时存在, 违规率相当高。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镇北堡村卫生室一年发生违规就诊2348人次, 德林村卫生室1693人次, 违规率分别达48.9%、42.5% (见表3) 。

管理方面存在三个问题。 (1) 门诊处方、门诊日志管理不规范。现场调查发现, 没有一个卫生室能提供完整的门诊处方、门诊日志、入库单等记录。 (2) 信息上传管理不规范。各地村卫生室均存在费用不及时核报、上传的现象, 通常以周为周期上传就诊明细。 (3) 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部分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实现联网结算, 不利于经办机构实施一般诊疗费监管、统计、核算。

4.2 原因分析

一般诊疗费政策在运行中违规率高,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4.2.1 政策执行因素。

如据实支付一般治疗费, 使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每刷一张社保卡、每分解一次处方, 都会获得一次一般诊疗费补偿, 间接刺激违规行为的发生。

4.2.2 指标核定因素。

按总额预付方式支付一般治疗费的地区, 由于经办机构在核定服务人数、人次等付费指标时可能出现偏差, 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为达到核定服务人数指标, 存在分解处方等违规行为。

4.2.3 村医收入因素。

目前, 宁夏村医待遇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村医生活补助和一般诊疗费。部分村医为完成指标, 提高收入, 采取分解处方等手段来赚取一般诊疗费。

4.2.4 服务人群意识因素。

有些参保人觉得不开药、不用完门诊统筹限额就是吃亏。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多在本地生活, 对于多卡就医、冒名就医等问题多采取默许态度, 村民在上级检查时也会包庇村医。

5 对策及建议

总思路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激励约束来提升医保基金支付一般诊疗费的效率。

5.1 全区推行统一的支付制度

加快推进支付制度改革, 建立全区统一的支付制度。在总额预付包干管理的基础上, 合理控制诊疗服务数量和费用, 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 防止通过一般诊疗费渠道套取基金;合理设定相关支付指标, 建立服务人数人均就诊次数、人均包干费用等重要指标的核算体制, 根据服务地区、服务人群、服务人数等综合因素采取不同的费用核算指标, 避免“一刀切”;合理调整相关考核政策, 如门诊次均处方金额等指标, 一定要强调平均的概念, 防止为应对考核指标而出现分解处方等问题。

5.2 强化结算过程的管控

经办机构对一般诊疗费数据按月分析, 对数据合理、日常考核无违规的卫生院据实支付, 对数据异常、经调查核实确认违规的拒付一般诊疗费;在对基层医疗机构年终考核时, 实行指标控制, 将一般诊疗费总人次和一般诊疗费占总费用的比例作为两个费用控制指标。

5.3 推进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监管、奖励和惩罚在内的治理体系。在监管上, 探索实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拨付一体化管理, 乡镇卫生院综合考虑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数量、质量、群众满意度等多因素, 管理、申报和拨付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 村卫生室对乡镇卫生院核算的一般诊疗费数量、拨付金额进行监督, 形成卫生院、卫生室共同监管、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在奖励上, 对经考核完成年度任务好, 无分解处方、虚假就医等违规行为的村医加大补偿奖励力度;在处罚上, 鼓励社会各界就违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 在对卫生室的处罚中, 负责监管的卫生院负有连带责任。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和能力, 防止不规范现象的发生。

摘要:宁夏对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诊疗费实行总额预付、超支自付、结余自留、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各地市的支付方式不同, 主要有据实支付、总额预付包干等。自治区医保监控系统和现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中连号就诊、门诊处方和门诊日志记录不全、一人多卡就医等。今后的对策是加快支付制度改革, 全区实行统一的支付制度;强化结算过程管控;加大监督、考核、奖惩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诊疗费,现状,调查,对策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经办管理城市实例[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办发[2012]20号) [Z].2012.

动物疾病诊疗用药时间节点的把握 篇6

1 AA肉鸡用药时间节点的把握

1.1 3~5日龄

这时动物机体的免疫器官发育还不完全, 使用品质好的中药, 可促进免疫器官快速发育, 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这对四十多天的饲养周期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础, 从而能够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

1.2 19~21日龄

这是动物机体生长最快、抗体效价最低的一个时间节点, 肉鸡第三周是最容易闹病的一周, 也是增料最快、工人最易麻痹的一周。所以这时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3 35日龄

这是多种疾病交叉积累、多种药物耐药性最大、疾病混感最复杂、最难治愈的一个时间节点, 同时也是药物残留的一个停药节点。肉鸡第七周是决定本批次肉鸡效益的关键周。所以, 绿色、高效、无残留药物产品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2 认清疾病的发展过程, 把握好用药的时间节点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到治疗结束都要经过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兽药营销人和广大的养殖户朋友都应该细心呵护每一个小动物的生命, 特别是群养动物, 更要注意粪便、呼吸、精神、采食量、饮水量等方面的变化 (甚至是细微的变化) , 进而分辨清每一个疾病的发展阶段, 把握好用药的时间节点。

2.1 潜伏期的变化

健康鸡所排出的粪便, 呈圆柱形或条形, 棕绿色, 软硬适中, 在鸡粪的一端附有少量白色的尿酸盐, 没有恶臭;每天早晨第一次排出的粪便呈蜜黄色、糊状, 属正常现象。粪便变稀、变绿变黄变白或者变黑, 粪中带料、带血等均为不正常。呼吸方面略有咳嗽、气喘、呻吟等。精神沉郁、闭目呆立、羽毛松乱、鸡冠鸡爪的变化等等。这些方面有的有变化, 有的无变化或不明显。与正常的采食量 (在生长期要考虑增加量) 相比, 突然下降或增加都是不正常的。饲料减少1%~2%, 生产性能降低5%左右, 即是疾病的潜伏期。

2.2 前驱期的变化

除粪便、呼吸、精神等方面的变化外, 降料10%以下, 饮水尚无变化, 即是疾病的前驱期。

2.3 明显期的变化

各方面症状明显表现, 这个时期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往往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降料达20%~40%不等, 饮水量明显减少, 从降料量和饮水量可以判断出大群中有多大的比率发病以及发病的程度。

2.4 转归期的变化

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致病因素导致的损伤逐步得到控制, 机体的自稳调节功能逐步恢复, 主要症状消失, 有时可留后遗症, 也有死亡现象, 这都是疾病的转归期。

正确认识疾病的潜伏期有很重要的意义, 如确定或怀疑某些个体已经感染某种传染病时就应及早隔离预防。前驱期是指在潜伏期后到开始出现明显症状前的一段时期。潜伏期和前驱期还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从发展的快慢, 可大致分辨出是以病毒病为主还是以细菌病为主, 及时发现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这个节点如能把握好, 疾病比较容易治好。

临床症状明显期长短不一, 主要取决于疾病的特异性与机体的反应性, 临床表现有轻有重, 或时轻时重, 配合解剖或实验室诊断做出准确判断, 如果接诊动物解剖症状为明显期, 但降料在5%以下, 说明大群还处在前驱期。这是治疗的关键期, 这个节点要采取中西结合、西药为主、配合用药、加大剂量的综合措施, 尽快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明显期阶段有伤亡是正常现象。

动物诊疗机构 篇7

为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规范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机制,江西省卫生厅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制定了《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诊疗路径试点工作方案》和《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诊疗路径》。

基本诊疗路径是不同于二级以上医院正在开展的临床路径,主要是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常用的基本检查、基本用药(包括国家基本药物和各省增补药物)为内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对江西省试点基本诊疗路径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为全面、更好地开展基本诊疗路径提供意见和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江西省卫生厅2010.6~2012.6开展的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诊疗路径试点数据库,按照分层、整群、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江西省11个设区市、68个县(市、区)的22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2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剔除填写不完整及不合逻辑的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显示: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入基本诊疗路径病例共9257例,变异数为665例,完成路径病例数8592例,完成路径病例数占进入路径病例总数的92.82%。利用SPSS17.0进行配对t检验,按α=0.05的检验水准,结果试点前、后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点病种的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1470.85元和1234.35元(t=14.52,P=0.00)。试点前、后试点病种的平均治疗天数分别为7.39天和5.84天(t=14.23,P=0.00)。

2.2 11个设区市基本诊疗路径试点情况

在江西省11个设区市中,除景德镇市和宜春市完成基本诊疗路径病例比例低于90%外,其它9个设区市完成基本诊疗路径病例比例均在90%以上,路径完成率之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基本诊疗路径在基层卫生机构具有可行性。结果详见表1、表2、表3。

在11个设区市基本诊疗路径试点过程中,均有出现变异的病例。所谓变异指的是与原定路径不一致的偏差,出现变异的原因很多,如路径制定的不合理、疾病诊断、患者意愿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都可能导致变异。变异出现后要及时分析其原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便能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2]。

每个设区市平均治疗费用均有降低,可能是由于基本诊疗路径规范了医疗行为、大处方减少等因素所致。说明基本诊疗路径可能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按α=0.05的检验水准,经配对t检验,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诊疗路径试点前、后平均治疗费用与平均治疗天数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11个设区市试点后平均治疗费用比试点前降低了16.08%,试点后平均治疗天数比试点前缩短了20.97%。说明基本诊疗路径能规范医院、医生的诊疗行为,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2.3 江西省24种主要病种基本诊疗路径试点情况

根据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07~2009年住院病人常见病种调查结果,结合该省编写基本诊疗路径的常见病种,遴选出以下24种常见病种进行基本诊疗路径试点情况分析。见表4、表5和表6。

在江西省基本诊疗路径试点的24种疾病中,上消化道出血和带状疱疹两种疾病基本诊疗路径、病例完成路径比例分别为78.95%和50.00%,其它病种基本诊疗路径病例完成比例均在80%以上,湿疹、急性盆腔炎、支气管哮喘与轮状病毒肠炎完成基本诊疗路径的病例数占进入路径病例数的100%(可能是与该4种病种进入路径病例数较少有关)。大多数病种在基本诊疗路径试点过程中出现了变异,变异病例数占的比例远低于完成路径病例数,说明基本诊疗路径具有可行性。

基本诊疗路径试点的24种常见病种,按α=0.05的检验水准,经配对t检验,有13种病种试点前、后平均治疗费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试点后平均治疗费用低于试点前。10种病种试点前、后平均治疗费用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湿疹因其只有1对所以无法得出统计结论。统计结果表明基本诊疗路径能降低多数病种的治疗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数病种的基本诊疗路径具有可行性,为单病种诊疗费用趋于一致提供依据。10种病种试点前后平均治疗费用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这有可能与其进入路径的对子数和病例数过少有关。

基本诊疗路径试点的24种常见病种,按α=0.05的检验水准,经配对t检验有15种病种试点前、后平均治疗天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试点后平均治疗天数短于试点前。8种病种试点前、后平均治疗天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湿疹因其只有1对所以无法得出统计结论。带状疱疹、轮状病毒肠炎及脑出血等病种试点前、后平均治疗天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也与其进入路径对子数和病例数过少、规范难度大、标准太高有关。

3讨论

3.1 基层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诊疗路径的意义[3]

3.1.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地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城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任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实施后,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基本诊疗路径研究工作,对于推广《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的使用,规范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改进服务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2 改善“看病难、看病贵”

实施诊疗路径管理,通过控制医疗行为来避免“过度医疗”,进而改善“看病贵”问题。

3.1.3 有利于控制和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由于基本诊疗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能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不合理费用,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控制医疗成本,有利于医院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竞争力。

3.1.4 促进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基本诊疗路径的建立前提是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有利于促进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1.5 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

通过使用病人版的诊疗路径,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医护详细诊疗过程和时间安排,使患方能积极配合和监督医院工作,促进医患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减少医疗纠纷。

3.1.6 为支付方式的改革做好准备

通过基本诊疗路径及其路径管理,能够使单病种诊疗费用趋于一致,从而促进基层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为实现按病种付费,以诊断相关分组为基础的定额预付制提供依据,最终建立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4]。

3.2 存在的问题[5,6]

3.2.1 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基本诊疗路径认识不足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观念尚未完全转变,不习惯按照规范走流程,并且基层卫生机构技术水平和诊疗设备参差不齐,导致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很难达成统一。

3.2.2 对各种变异情况的认识处理不一致

临床路径制定的不合理、疾病诊断、患者意愿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都有可能导致变异。导致变异的原因不同,不同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及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不同,都有可能导致对同一病种的变异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3.3 对策建议

3.3.1 转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观念

通过基本诊疗路径试点区的数据统计分析,进行总结,对基层医疗机构成员进行宣讲、培训、进修,促使基层医务人员逐步转变观念。

3.3.2 实施诊疗路径与激励相结合的制度保障

制定常见病种诊疗路径,规定基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路径进行诊疗,定期上报实施数据,根据基本诊疗路径完成的质量与医务人员的考核直接挂钩[7,8]。

3.3.3 合理处理各种变异[9]

在基本诊疗路径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异是正常的。如果出现变异,医务人员需分析变异的原因,对相同或相似原因导致的变异,要尽量采取相同或类似的最佳干预措施,达到对变异处理的一致,以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

3.3.4 提高统计评价的管理水平

基本诊疗路径的实施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实施效果必须动态进行评价,所以有必要不断学习积累统计评价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调整、完善基本诊疗路径,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可行。

参考文献

[1]彭明强.临床路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6:626-630.

[2]谭晶,刘沫.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路径变异的分析和管理[J].医学与哲学杂志,2012,5:75-77.

[3]邓玉宏,王忠,马利,等.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及其应用现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2010,9:1756-1759.

[4]彭蓉,高建民,吕毅,等.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单病种定价方法研究.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2010,2:39-42.

[5]吴燕子,曹祝萍,马集云,等.对临床路径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8,5:23-24.

[6]贾立明,刘富林.推行基本诊疗路径管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J].卫生经济研究杂志,2012,7:11-13.

[7]张兆国,陈联忠,范可方.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临床路径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杂志,2010,10:15-17.

[8]陈凤国,刘明盛.临床路径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的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杂志,2010,10:12-14.

动物诊疗机构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四川省遂宁市城区不同级别(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

1.2 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将遂宁市城区的公立医疗机构按级别分为三层,从每一层选取相应的医院。第一层为三级医院,城区共2所,全部调查;第二层为二级医院,城区共3所,全部调查;第三层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区共11所,随机抽取5所调查。然后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从每一层的医疗机构抽取相应数量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根据样本量相关计算公式,每层需调查医务人员150名,共计需调查450名,实际完成调查465名。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结合研究目的,通过查阅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及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情况。采用医务人员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填写之前,对被抽中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条目的解读,使其准确掌握每条目的含义,以便问卷填写更加准确。

1.4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使用Epidata3.1经双人双录入建立数据库,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情况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医务人员465名,各级医疗机构调查人数基本均衡,其中男性118名、女性347名,平均年龄(35.00±8.39)岁,平均工作年限(13.00±9.30)年。被调查医务人员73.8%集中在临床一线科室;文化程度以大学本科毕业为主,占56.8%;职称类别中医生占37.4%,护士占44.5%;职称级别偏低,83.2%集中在中级职称及以下(表1)。

2.2 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

本次调查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科室分布及文化程度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职称类型与级别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2)。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比例最小,行政后勤科室人员比例最高,但由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人员在职称类型方面分布并没有差异,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人力有限,很多医生还要兼顾行政后勤的工作,这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文化程度方面,三级医疗机构拥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吸引更多高层次学历的人才,硕博研究生远远超过其他级别的医疗机构。

2.3 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

结果显示,全市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程度高,平均知晓率达97.8%。三级、二级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率、赞成率、单位领导支持率、转诊人数、是否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等问题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率最高,为100%;二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赞成率最高;二级医疗机构单位领导对实施分级诊疗的支持率最高,为85.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相比,有更多的人认为现行的分级诊疗方案能够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转诊人数方面,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表3)。

3 讨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开展分级诊疗、构建就医新格局的认识和支持程度,直接影响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可度和就医选择,是分级诊疗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关注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情况至关重要。

本研究发现,三级医疗机构作为本市医疗机构的龙头,对分级诊疗制度赞成率较高,转诊人数也较多。究其原因可能是该层次医疗机构内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最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康复期患者“压床”的现象导致优质的医疗资源、医务人员有限的精力被占用。因此与其他医疗机构相比,三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更加具有调整患者结构、提高病床周转率、提升医院运营效率的意向。

二级(县区级)医疗机构在三级医疗网络中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研究发现二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参与分级诊疗制度的积极性最高,表现在对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赞成率、领导支持率均最高。本次调查的3所二级医院均在主城区,医疗机构密度较高,其上有2所诊疗科目齐全、医疗质量及老百姓信任度更高的三级医院,下有10余所方便价廉深入群众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20余所各具特色的民营医院,与分布在离主城区较远的县区的同级医疗机构相比,其生存空间狭小。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二级(县区级)医院将以其优越的性价比迎来发展机遇,因此其发展愿望最为强烈。

作为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应是分级诊疗制度最大的收益者,但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无太大的参与积极性,转诊人数也最少,可见其对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仍存在诸多困惑,持“观望”态度。这很大可能是因为该部分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项目繁重,部分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兼职负责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加之绩效工资制度的“大锅饭”现象,导致该部分医务人员无时间也无动力集中精力做好基本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是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相关政策的操作者与执行者,掌握其对制度的认知与认可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宣传,对于分级诊疗制度能否顺利推进、老百姓能否从中受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应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分级诊疗,重点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3],使各级医疗机构形成改革合力,促使分级诊疗制度的效果进一步凸显。

参考文献

[1]李显文.对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相关问题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5,41(3):18-20.

[2]王虎峰,王鸿蕴.关于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4(1):28-30.

动物诊疗机构 篇9

目前我国96%的医院是公立医院, 集中了最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 公立医院改革也通常被认为是医改巾“最难啃的骨头”和“重中之重”。因此, 公立医院的改革与中国亿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一举一动都受到万众的瞩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医院逐步由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成长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利润平均化、市场相对稳定和产品价格上调空间相对狭小的大环境下, 如何既兼顾医院的社会公益性又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率;在公立医院的管理中, 既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 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成为医院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公立医院, 提高医院效率是承担社会责任与发展医院自身经济的必然途径。医院效率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对医院效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应以患者利益为中心, 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效果的前提下, 降低医疗费用,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提高医院的社会美誉度与社会影响力, 由此吸引患者前来就医, 增加医疗业务量和服务量, 并努力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 提高收支结余, 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有良好的正作用, 同时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发展更多的优质卫生资源,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医疗需求, 也对社会效益产生正作用。要提高医院的效率, 就要解决如何对医院效率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价问题。医院效率主要包括“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三个方面。出院人数分析对研究如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有重要作用。[1]

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 目前居民看病就医偏向选择大医院, 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 而基层社区医院卫生资源部分闲置, 所以目前公共卫生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卫生资源浪费和卫生服务效率低下同时存在。[2]

1 方法

此研究从2005年至2012年间的数据是准确全面的, 历年三个季度数据完整精确的;2013、2014两年的数据缺少十二月份, 而2015年第四季度缺少数据, 因此本研究通过时间趋势预测[3]分析将所缺数据补齐。对于原始数据各年份之间精确程度不同, 本研究在将保持原始数据的精确度, 不做相应的调整。

2 结果分析:

2.1 我国总诊疗与总出院人数统计

从表1—表4中可以看出在这十年间我国的总诊疗和总出院人数是增长十分迅速的, 增长了三倍左右, 这不但反映了我国医疗需求增长十分迅速, 而且反映着国民对医疗需求的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从过去不敢住院, 没钱住院, 到如今更加关注健康, 敢于消费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相关, 老年人多了, 住院出院人数也将变多。

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2.2 诊疗人数与出院人数随时间变化趋势

2.2.1总诊疗人数与总出院人数变化趋势

总诊疗人数指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诊疗人次数按挂号数统计, 包括: (1) 病人来院就诊的门诊、急诊人次; (2) 出诊人次数; (3) 单项健康检查及健康咨询指导人次; (4) 未挂号就诊、本单位职工就诊及外出诊疗不收取挂号费的, 按实际诊疗人次统计。患者一次就诊多次挂号, 按实际诊疗次数进行统计, 不包括根据医嘱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处置工作量。就总诊疗人数来看, 2015年人数是2005年的将近三倍, 尤其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增长率在50%左右, 增长最快。近年来总诊疗人数在70亿以上, 稳中有升。

出院人数是反映医院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床位的分布情况、利用程度、医院各部门人员比例等。其中平均开放床位数和病床周转次数是最重要的两大因素, 它们之间存在着实际的经济联系, 符合使用综合指数分析法的条件,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出院人数 (O) =平均开放床位数 (X) X病床周转次数 (Y) 。出院人数指数=平均开放床位数指数X病床周转次数指数。[4]就总出院人数来看, 2015年人数是2005年的将近三倍, 其中增长最快的几年分别是06-09年和2012年都达到了两位数。从2008年开始出院人数首次突破一亿人次, 2015年又突破两亿人次。

2.2.2医院诊疗人数与出院人数的变化

同总诊疗和出院人数变化趋势一样, 在医院中的诊疗和出院人数随时间变化也相应增加, 与总趋势相同。说明医院仍然是卫生服务的主要承担者, 而且占了总人数相当大的比例。

2.2.32015年各个机构诊疗与出院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诊疗人数方面, 我们可以发现2015年医院和其他机构都占了总人数的较大部分。其他机构甚至还略高于医院。这是因为其他机构包括小型诊所和卫生室, 以及私家医院等等, 与出院人数不同, 诊疗人数包括了大多数不需要住院的诊疗案例, 更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医疗服务情况。可以看出基层医疗机构和医院都在我国的基本医疗系统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通过对出院人数的因素分析, 我们知道增加床位数, 加快病床周转次数都可以增加出院人数, 而各科床位结构是否合理又是影响周转次数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现代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正在上升, 各科疾病所占的比重有所改变, 我们必须科学分析疾病谱, 合理安排开放床位, 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病床周转次数的加快, 出院人数的增加与病人住院时间的缩短有着密切关系, 医疗制度的改革使人们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 人们希望用比较低廉的费用得到比较优质的服务, 满足基本的医疗需求, 因此医院只有不断改进医疗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质量, 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医院的现代化不仅是医疗手段、医疗设备的现代化, 也是医院管理的现代化, 科学的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 对各科开放位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 避免部分科室的床位负担过重, 而部分科室床位闲置的不平衡格局, 做到物尽其用。

2.2.4社区与卫生院的诊疗人数与出院人数变化趋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城市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卫生院最近几年发展迅速, 所占的比例虽然增长不明显, 大绝对总量在加大的趋势有所放缓, 在11年之前发展十分迅速, 但11年后就陷入了停滞。这与国家层面对社区卫生工作和乡村卫生院越来越重视有很大的关系, 但似乎和新医改的进行有莫大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

2.2.5各机构人数所占比例随时间变化

从上边几张图可以看出来, 在诊疗人数方面, 大型医院不再是人们看教轻微的病症的首要选择,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 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5]”社区医院、卫生院、小型诊所、私家诊所都开始更多地走入人们的选择视野, 并在今年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

而出院人数方面, 在需要住院的疾病一块人们还是会更多地考虑在大型医院等进行更高医学水准要求的住院医疗服务。但是在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还是提供了很大一部分医疗服务, 其趋势是先升后降, 主要和农村地区交通发展和收入增长有关, 农民更愿意到医院就诊, 并且可以承担所需的医疗费用, 当然也和新医改新农合有关。医疗服务合理分流能够改善医疗服务提供宏观结构.通过对医疗服务提供在各级医疗机构分布的重新调整.可以促进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和卫生资源投向的调。促进农村医疗服务合理分流.对于缓解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过度和乡镇卫生院服务不足现象、合理配置农村医疗服务资源、使农村居民更好地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患者就医合理分流[6]。但是由于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患者的就诊流向情况并不乐观。新医改中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常见病的诊治应该在乡镇卫生院及以下机构完成, 大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在县级及以上机构完成.农村三级医疗网应有效地分流农村患者.使农村居民的大部分基本医疗卫生需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满足。随着政府对卫生的投入日益增加.新农合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稳步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改善.但是农村居民就医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减少。患者向上级医疗机构流动明显。由此带来了次均费用升高.进而可能会影响新农合资金的安全和农民就医负担。[7]

3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近十年来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呈现上升趋势, 总诊疗和出院人次不断上升, 由于基数较大, 增长速度则有所放缓但总的来说依旧数目巨大。同时医院所占的比例一直很高造成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 社区和乡村卫生院大有潜力可挖。基层的其他卫生机构所提供的基层医疗服务也不断在被完善, 占有着越来越大的比例。

有研究表明, 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行为质量差异与机构间协作程度相关[8]。故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障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合作是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分级分区”作为统一医疗体系的基本构建原则, 将居民健康进行区域内管理, 实现人力、设施配置分级优化, 保障合理就医[9]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对于一个国家复杂的医疗服务体系来说, 无论将医疗体系分为几个层级, 其分级的基本概念在于若在家庭内自我诊疗不能解决问题就需要全科医生的照顾, 若全科医生不能处理的病患, 就需要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疗机构进行就诊, 以满足不同层级的医疗服务需求[10]。

参考文献

[1]郭晓日.我国公立医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冉晓鸽.上海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2013, 30 (3) :121-125.

[3]吕林涛, 李军怀, 吕晖, 等.时间序列模式及其预测模型算法应用[J].计算机工程, 2004, 30 (17) :50-52.

[4]李锦华.医院出院人数的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 2005, 11 (12) :1142-114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

[6]尹爱田, 宋春燕.建国以来农村医疗服务分流措施及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29 (3) :57-59.

[7]井珊珊, 许利刚, 尹爱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医疗服务分流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8 (3) :213-215.

[8]Bardey D;Canta C;Lozachmeur J The regulation of health care providers'payments whe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fferentiation matter2012 (05) .

[9]Roland M Linking physicians'pay to the quality of care-a major experi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2004 (14) .

上一篇:新技术食品安全下一篇:焊装调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