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诊疗中心

2024-06-06

联合诊疗中心(共8篇)

联合诊疗中心 篇1

在乡镇卫生院开设慢病联合诊疗中心, 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诊治能力的举措之一, 旨在吸引慢病患者社区就近诊治, 提高慢病规范化管理质量。现将2012年-2014年在江苏省常熟市辛庄卫生院慢病联合诊疗中心诊疗患者人数、社区诊疗率及慢病规范化管理率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域范围内列入“慢病”管理对象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1.2研究方法

统计纳入管理对象人数、社区诊疗率及慢病规范化管理率。并对这三组数据在2012-2014年间的数值进行比较。

2.结果

图1

图2

3.讨论

江苏省常熟市辛庄中心卫生院设立“慢病联合诊疗中心”并挂牌, 在全科医生中明确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防治责任医生, 主要负责辖区内需要在“慢病联合诊疗中心”内会诊的病人的病情资料收集和预约登记工作, 同时协助专家参与全过程会诊, 使其提高业务水平和日后进行连续管理病人;定期聘请市级医院专家进行门诊。通过健康体检及普通门诊, 发现高血压、糖尿病二类病人, 并纳入“慢病”管理对象, 通过定期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的机会, 告知“慢病联合诊疗中心”能提供方便、快捷、价廉、有效的医疗服务。一般情况下由乡镇卫生院慢性病防治责任医生对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人进行诊疗及管理, 疑难情况下由慢性病防治责任医生预约, 定期在“慢病联合诊疗中心”会诊, 使病人在家门口能享受了市级医院专家的技术服务。

*:与2013年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2012年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2014年一年的临床实践,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 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的设立, 明显提高了慢性病人社区就诊率和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的效果。区域内慢病就诊率的提高, 使高血压、糖尿病的失访率明显降低, 规范化率明显提高。

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的设立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一方面, 有利于慢病责任医生能加强对区域内慢性病患者病情的连续监管;另一方面, 通过下派市级医院专家到联合诊疗中心为病人专业治疗, 边治疗边带教社区慢性病责任医生, 能有效提高社区慢病责任医生的诊治能力, 达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

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的设立对探索实行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具体来说, 对纳入慢病管理的病人, 先由社区的慢性病防治责任医生, 对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开展日常病情监管;其中, 筛选出病情不稳定或是高危的病人, 请市级医院的专家到慢性病联合诊疗中心, 面对面为这些病人进行治疗;再由市级医院专家根据病人的病情, 判断病人是否需要转到区级医院就诊。扎实推进市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 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的设立为慢性病患者就医带来便利、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烦的状况。通过建立慢性病联合诊疗中心, 既可以充分发挥市级医院专科的医疗特色和优势, 又能够切实为基层百姓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就医带来便利, 对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烦,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覃玉, 胡晓抒, 顾华等.2003年江苏省部分地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模式访谈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5.

[2]张永建, 季建隆, 谢成渝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效果及分析[J].《中华全科》2011.01.

联合诊疗中心 篇2

2016年在医院党委和护理部领导下,在医院各兄弟科室的支持帮助下,肿瘤诊疗中心全体护理人员协调一致,在工作上积极主动,不怕苦,不怕累,树立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同时,结合科室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计划,围绕医院“服务质量主题年”中心工作,求真务实,踏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本科各项护理工作任务,保证了科室护理工作的稳步进行,取得了满意的成绩。现将2016年护理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年共收治病人632人次;出院 679人次。其中:药物化疗486人次;PICC置管 11人次;静脉输液人6242人次;输血人312人次;静推人586人次。

一、落实护理培养计划,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1、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三基培训,每月组织技术操作考核和每季度组织理论考试,成绩均合格。

2、每周晨间提问2次,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和专科知识。

3、组织全科护士学习了《肿瘤疾病护理指南》和《肿瘤护理学》。

4、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院护理核心制度、应急预案及抢救药品目录。

5、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

6、各级护理人员参加科内、医院组织的理论考试、技术操作考核。参加率100%,考核合格率100%。

7、新聘文员丁源外出学习训练四个月;护士长庄洁通过三个月学习获得徐州市肿瘤专科护士,并被徐州市疼痛与关怀学会聘为副主任委员和副秘书长。

二、注重服务细节,提高病人满意度

1、坚持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落实护理人员行为规范。在日常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微笑服务,文明用语。

2、实行了“首问负责制”,规范接待新入院病人服务流程,推行服务过程中的规范用语,为病人提供各种生活上的便利:如老花镜、针线盒、笔和便签等。

3、每季度对住院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98%以上,也多次获得患者的表扬和锦旗,同时对满意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了整改措施。

4、每月科室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一次,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要求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

5、深入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通过护士的言传身教、健康教育处方,让病人熟悉掌握疾病预防、康复及相关的医疗、护理及自我保健常识等知识。

6、继续进行出院病人随访制度,并规范了出院回访内容及用语,一年共回访出院病人578人次,从日常问候、专科宣教、服药提醒及复诊提醒等方面进行回访,得到了广大病友的一致好评。

三、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1、实行护士长-质控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质控管理,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持续性质量控制。每月护士会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查找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消除差错事故隐患,认真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发挥科内质控小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各项护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今年主动上报实习生针刺伤和停电两起不良事件,并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整改,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2、坚持了查对制度:

(1)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1次,并签名。

(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和执行无菌技术。

(3)坚持执行单签名制度,全年来重大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为零。

3、坚持床头交接班制度及晨晚间护理,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四、加强业务水平管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狠抓护理质量管理,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半年来,通过强化护理业务管理,做到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有重点,月底有小结,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定期召开护理组会议。全年共召开护理组会议12次,分析护理工作形势,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改正措施,并督促抓好整改落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2、调整护理工作分工。根据各位护士的工作特点,对科室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分工情况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对床位分管重新进行了调整,实行护士包干病房管理,人人都为责任护士,人人都参与病人管理。

3、规范交接班。针对护理交班语言不规范,交班内容不详实,交班程序不严谨的问题,对科室早交班语言进行了统一规范,对护理交接班的方式进行了较为规范的统一,使交班更加详细更加到位更加专业更加有条理。

4、加强药品管理。对急救车实行专人定位管理,每日进行清点检查,护士长每周检查并签名。保证急救物品、药品、器材随时处于安全有效的良好状态。全年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

5、不断强化护理文书正规书写的重要意义,使每个护士都能端正书写态度,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每班检查上一班记录有无纰漏,质控小组定期检查,护士长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出院病历终末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月进行护理文书质量分析,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继续监控。

6、细抓收费管理。为减少和杜绝多收费、漏收费及错收费的发生。

五、规范病房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住院环境,使病人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

1、病房每日定时通风,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对功能障碍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制,按分级护理标准护理病人;落实健康教育,加强基础护理及重危病人的个案护理,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需要。

2、春节期间用红灯笼和春联来营造节日气氛,提升病人对生活的信心。

3、为了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护士长坚持每日带领责任护士一起扫床,整理病房。

4、为肿瘤晚期临终患者提供单人房间,允许陪护。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需要,基础护理合格率98%以上,全年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六、加强了院内感染管理,严格执行了消毒隔离制度。

1、按医院内感染管理标准,重点加强了医疗废物管理,完善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组织学习医疗废物分类及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并进行了专项考核,院感护士能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使院感监控指标达到质量标准。

2、科室坚持了每月定期对病区、治疗室的空气培养,也坚持每日对治疗室、病区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并做好记录。

3、一次性用品使用后能及时毁形,集中处理,细胞毒性药物废弃物能单独密闭存放并有标识。

4、病区治疗室均能坚持“84”消毒液拖地每日二次,病房内定期用“84”消毒液拖地,出院病人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清理床头柜,并用消毒液擦拭)。

七、完成了临床护理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1、科室教学管理组织,按学校实习大纲,制定实习教学计划,选择符合临床教学老师资质的护理人员进行带教实习生,开展了教学查房、护理小讲课、教学互评活动,促进实习教学计划按质按量完成。定期召开评学评教会,听取带教老师及实习生的意见,重视带教工作,经常检查带教老师的带教态度、责任心及业务水平,每批同学安排小讲课,了解实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做好出科理论及操作考试。

2、本完成护理体会类文章共4篇,护理人员学术热情较低,明年有待提高。

今年,科室病人数量因部队改制和全面叫停生物治疗等多方面的影响,病人较少,为了节约成本,将两个病区整合在一起,共分流出去护士6名,从二病区调入5名护士。病人搬入新病区,有个别病人出现不满,大家群策群力,克服困难,责任护士加强沟通做好协调,用优质的护理服务感化着病人,最终取得病人的谅解。护士刘雪楠、沙蓓、高慧、孙庆婷搬人搬物,加班加点,为了工作她们放弃休息;责任护士焦阳的婆婆和母亲分别被确诊为恶性肿瘤,母亲化疗她都没有请假照顾,依然拖着身孕坚守工作岗位,即使身体不适,为了不耽误科室的工作,她都没向护士长提出任何特殊要求。今年我科产假的护士也比较多,上夜班的护士少,耿丹一个月上16个夜班也毫无怨言。她们这种舍小家顾大家,任劳任怨的精神值得每一位护理人员学习,好人好事实在是多不胜数,对工作的热情日益增加,并相互激励,鼓舞着对方,形成很好的氛围。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医院的正确领导;护理部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以及我科全体护理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在我们的工作不足:

1、基础护理有时候不到位,个别班次新入院病人卫生处置不及时,卧位不舒服。病房管理有待提高,病人自带物品较多。

2、护理文书书写有时候有漏项、漏记、内容缺乏连续性等缺陷,特别是护理记录简化后对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要求有所下降,这是我科急需提高和加强的。

3、健康教育不够深入,缺乏动态连续性。

4、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我们在保持原有的成绩的基础上,将继续努力:

1、加强基础护理的落实,加强病区安全管理,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完善护理服务流程与质控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使护理服务更贴近病人,贴近群 众,贴近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创优质护理服务 效益,让群众满意。

2、继续加强业务技能学习与培训,提高护理文书书写技能水平。

3、继续加强责任制整体护理,充分发挥责任组小组长的作用,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护士主观能动性,主动与病人交谈,做好健康教育。

联合诊疗中心 篇3

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杀手”, 因此, 在本次会议间隙, 记者就心脑血管疾病联合防控和规范化诊疗、以及本届论坛的相关问题, 采访了孙宁玲教授。

《中国医药导报》: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变与脑卒中这三类疾病, 无疑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疾病, 那么, 请您从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变与脑卒中这三方面切入, 谈一下中国心脑医学论坛的学术意义。

孙宁玲:首先, 血管结构功能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基础, 心脑血管疾病归根结底是动脉硬化性疾病, 而我国是高血压大国, 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害在我国的状况不同于西方, 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我国由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其发病率很高。从高血压到动脉硬化再到脑卒中是有一个过程的。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遏制病变的发生、发展, 是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重任。因此, 要想提高我国高血压的防治水平, 切实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的认识极为重要。其次, 心、脑血管系统无论在解剖上、生理功能调节上及致病因素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对合并脑血管事件的高血压及冠心病的高危患者, 如何进行血压的控制、如何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如何使用他汀类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在心血管内科与神经内科的医生和专家学者之间还存在着许多的认识上的不同和争论。目前随着循证医学的进展, 一些新的证据不断推出, 要达到认识的统一, 是需要通过心脑对话取得一定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心脑医学论坛应运而生。自2003年起至今, 已成功举办八届。从脑卒中的流行病学、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循证医学证据、脑卒中防治中抗凝药的合理选择、脑卒中与颅内外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干预对策、代谢性疾病与脑卒中, 抗动脉硬化治疗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中的作用以及脑卒中患者如何降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对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 从2009年起, 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参与了论坛的筹备。我们力争使这一论坛成为心脑对话的“精品论坛”, 为包括大家在内的全国广大心血管、神经科专业的医生及相关研究人员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中国医药导报》:谢谢孙教授。另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是,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和血脂应该如何调节?这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孙宁玲:这的确是临床医生和很多患者都关注的问题。我认为, 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病中最重要而又能够干预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努力地将血压控制到目标血压水平, 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脑卒中的再发极为重要。脑卒中患者的降压治疗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历来争议颇多, 指南规定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除非血压很高 (如>220/120mmHg) , 在48小时内应暂不使用降压药, 直至病情稳定, 急性期过度血压下降会明显减少脑血流量。首次脑卒中后卒中复发的危险性增高, 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防止再卒中的发生极为重要, 而陈旧性脑卒中患者降压获益的临床试验证据是充分的。PROGRESS研究显示, 脑卒中后降压治疗至血压<140/90mmHg是安全的。2007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 目标血压应该为<130/80mmHg。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降压过程中如果出现临床上脑缺血的现象———比如头晕、哈欠、易困等, 则不能一味降压, 应当调整血压水平, 直至病人能够耐受。建议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颈动脉的超声及颅内多普勒超声检查, 以判断颅内及颅外血管的狭窄情况, 当双侧颅外血管 (颈动脉) 狭窄≥70%时血压不宜过低, 收缩血压需维持在160~170mmHg, 否则会出现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另外, 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其中多种危险因素并存者具有更高的危险性。因此, 在脑卒中的防治中, 调脂治疗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总之, 关于慢性脑卒中的血脂干预, 现在国际上已经接近达成共识———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调脂治疗, 肯定是有益处的, 而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既不带来益处, 也不会带来损害。

《中国医药导报》:您刚才说, 我国是高血压大国, 因此高血压的防控工作无疑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 您所在的科室在高血压及相关疾病防治方面都有哪些新进展?

孙宁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专业是北京市综合医院中第一个成立的高血压专业科室, 下设高血压病房、高血压研究室、专家门诊、专业门诊、心电图室、动态血压监测室、超声检查室和实验室等, 坚持基础和临床科研共同发展的道路, 在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都处于国内高血压领域的第一方阵。

在基础研究方面, 对高血压所涉及的器官损害如动脉硬化、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 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从发病机制到病理生理过程进行了系列研究, 为更好地解释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具体的数据及经验。在基础与临床结合方面, 进行了药物基因组学、血压波动性以及神经内分泌激素与高血压相关关系的系列研究, 相关研究结果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临床方面, 更是在血压波动性、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微白蛋白尿及代谢综合征等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近5年申请到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支撑计划, 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等多项国家课题, 以及国家教委211工程, 985课题等多项基础研究基金。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积极开展各种与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有关的专业检查项目, 包括血管功能检查, 颈动脉超声检查, 交感神经张力测定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等心血管新的危险因素的测定。在学术交流方面, 已组织召开了全国性高层次的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大型专业性会议多次, 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广大医师的欢迎;尤其是已成功举办了八届的全国心脑论坛, 第一次创新性地将两个相关学科联系在一起, 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交流的平台, 促进了多学科的共同发展。

此外, 自2002年以来, 我们还定期举办北京市基层医务人员高血压相关知识培训, 对于普及高血压知识, 提高基层医师高血压的诊治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倡议并成立了由北京大学10所教学附属医院参加的北京大学高血压与动脉硬化论坛, 旨在更好地将基础与临床结合, 调动心血管高血压及动脉硬化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通过专业的互动、学习、讲演等活动, 在全国体现出北京大学在本专业领域的实力, 并带动及逐渐领导全国的心血管高血压动脉硬化专业。

《中国医药导报》:我注意到, 与往届不同的是, 本届论坛强调了“争鸣”这个关键词, 您能否就这方面详细谈一下?

孙宁玲:是的。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高血压、脑卒中防治的新策略中的热点与争鸣”, 此外, 本届大会还设立了心脑共患疾病在治疗中的疑惑和对策;降压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前沿、热点、争鸣等热点话题论坛以及RAS抑制剂及固定复方在心脑防治中的评价;钙拮抗剂在心脑防治中的评价等针对性极强的药物治疗专场。特别是为了突出本届大会“争鸣”的主题, 会议还特设心脑主题辩论, 由来自国内心血管和脑血管界权威的专家教授就心脑血管疾病联合治疗的常见问题予以专门讨论。

我们都知道, 近年来,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对患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与此同时, 国家对于慢病的关注度和防治力度也在加大, 陈竺部长在全国“两会”上也特别指出:“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当今社会一大主要危害, 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 中国心脑医学论坛的宗旨也正希望开创一个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为主, 跨学科、多专业的大型专业学术论坛, 为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筛查、诊疗和规范化管理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把最新、最专业的、实用性强的学术知识更广泛地传播给医务工作者。

联合诊疗中心 篇4

1新医改政策对于诊疗模式及重症医学科角色的重新定位

1.1 新医改政策的宏观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要求“完善合理诊疗模式, 加强区域公共卫生资源整合”, 2015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性文件, 进一步完善了分级诊疗制度。

1.2 分级诊疗制度的实质

引导就诊患者合理分流,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形成轻病、小病下沉在基层医院, 重病、大病上转区域医疗中心, 逐步建立“基层首诊, 双向转诊, 急慢分治, 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格局。

1.3角色重新定位

新的医疗模式迫使医疗机构收治患者的疾病谱发生改变, 产生新的医疗格局, 即大型医疗机构或区域医疗中心收治疑难、急、危、重症患者逐渐增多。因此, 重症医学科将在区域医疗中心的诊疗、救治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因病情危重, 其来源必须依赖于院前转运。双向转诊的关键是“转”, 表明了院前转运这一角色的重要性, 因为它是连接上下两级医疗机构的桥梁, 其转运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双向转诊这一格局能否真正形成, 也决定着绿色生命通道能否真正形成。为了保证转得更流畅, 院前转运队伍应隶属于医务部而独立建科, 并完善救护车、转运呼吸机等急救设备配置, 提高转运人员的气管插管和车载机械通气等技术水平, 这样才能实施双向转诊, 并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

2 目前重症医学发展仍面临的问题

2.1 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障碍的存在影响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

由于政府对各级医疗机构定位和分工不清晰, 医保联网支付和信息建设不到位[4], 以及各级医院之间追求经济收益、政府投入不足和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5]、政府监督不力[6]等, 这些因素仍是目前影响彻底实施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的主要障碍, 制约着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

2.2 下级医疗机构对于重症患者的上转时机滞后

下级医疗机构重症医疗救治水平局限, 加之上转时机滞后, 转入时已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导致重症救治成功率低, 回转率低, 不利于分级诊疗的良性循环和重症医学的发展。

2.3 区域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自身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区域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自身的管理水平有限, 如部分医院存在ICU设置不合理、管理分散和混乱的现象, 对ICU的管理常由专科医生兼职管理, 无专职的重症医师独立管理, 院感问题严重;专科医生并不了解重症医学特点, 亦未受过重症医学培训, 无法将重症医学成熟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患者, 从而导致重症救治水平低, 影响了重症医学的发展。

2.4 区域医疗中心重症患者增多未引起重视

区域医疗中心重症患者增多的现象, 并未引起领导重视, 未相应增加ICU床位、设备和人员等, 最终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严重制约了重症医学的发展。

3 重症医学科发展构想

3.1 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重视以扩大其规模和强化学科自身建设

3.1.1 需考虑到重症医学科的专业特殊性

重症医学科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往往承担突发灾难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本单位疑难危重病的救治, 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保证。因此, 重症医学科重点是强调社会效益, 而非单纯考核经济收益的一个临床科室, 其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认识水平和支持程度。随着本轮医改的深入, 大型医院以收治轻病、慢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科室将不断萎缩, 呈现新的医疗格局。区域医疗中心的院长应敢于打破科室之间的利益壁垒, 重新洗牌, 整合资源, 扩大ICU规模, 以满足更多重症患者转入。

3.1.2 提高自身医疗救治水平是学科发展的核心

随着重症患者数量的增多, 重症医学科需不断强化自身队伍建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重症医学科的场地、设备和人员等配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1]。从事重症医疗的医护人员需经过重症专业培训方能上岗, 重症患者的管理采取集中救治、分层管理的原则, 即在重症医学科统一管理平台下的亚专业发展模式, 实施专人、专场地、专配置、无缝隙的管理[2], 这样才能确保救治质量。

3.1.3 保证转诊可持续性发展

各级医院受经济利益驱动, 不愿主动转出患者, 下级医院往往是迫不得已才将重症患者转入上级医院, 这无疑对重症医学构成极大的挑战。需严格按照重症管理流程和指南精心管理, 及时运用重症器官功能支持和监测技术, 如机械通气、连续血液净化技术 (CRRT) 、空肠营养术、纤支镜吸痰灌洗技术、重症超声监测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气监测和亚低温治疗等, 做到治疗个体化、集束化、系统化, 这样才能收到更高的救治成功率, 才会得到行业认可, 保证转诊的可持续性发展。

3.1.4 重症患者病情稳定后需及时回转至下级医院

当重症患者在区域医疗中心救治成功或病情稳定后, 需及时回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 以保证基层医疗机构利益, 这是双向转诊的内容之一, 是良性循环的必要保证。

3.2 建立重症医学三级联盟

应尽快建立“下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大型教学医院”重症医学三级联盟, 构想如下: (1) 加强对下级医院ICU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建立信赖的伙伴关系或ICU联盟, 让重症患者在联盟内顺利流动。 (2) 以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 建立区域协同信息平台, 为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业务开展提供条件[3]。 在此基础上, 建立ICU信息平台, 实现重症患者远程会诊、病例讨论和业务交流, 为重症患者双向转诊提供方便。 (3) 区域医疗中心与大型教学医院相比, 技术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应与一些大型教学医院重症医学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以便在需要时提供帮助, 或为患者进一步上转提供便利, 这对双向转诊制度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抓住国家实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医疗改革制度的机遇, 对于区域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提出两点构想, 即:扩大重症医学科规模及强化学科自身建设;建立重症医学三级联盟。此外提出了目前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障碍、下级医疗机构对于重症患者的上转时机滞后及区域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自身的管理水平不高等均是阻碍重症医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区域医疗,重症医学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5.

[2]郑祥德, 周文来, 兰清.地市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院, 2014 (3) :56-57.

[3]翟运开, 孙东旭, 蔡艳岭.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平台建设中关键问题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4, 30 (8) :580-582.

[4]石应康.破题分级诊疗[J].中国医院院长, 2014, 17:84-85.

[5]刘晓溪, 陈玉文, 毕开顺.借鉴英国医疗服务体系破解我国实施双向转诊制度难题[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9A) :2926-2929.

联合诊疗中心 篇5

社区就诊现状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师责任制模式, 每个家庭医师管理一定数量居民的健康情况, 家庭医师比较熟悉自己管理居民的健康情况[3]。每个家庭医生面对的患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 病种主要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为主, 病情相对稳定。社区就诊的患者主要是复诊为主, 患者每天服用药物超过3种的患者占70%以上, 超过60岁的患者占70%以上。老人活动不方便, 子女平常工作忙, 工作时间和医院工作时间重叠, 不能常去医院代老人复诊配药等情况, 存在相对就医困难等情况, 而互联网远程医疗正好可以解决这个时间和空间的问题[4,5]。

互联网远程诊疗流程

互联网远程诊疗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医生工作平台, 此平台可以提供一个和医疗单位安装的客户端一样网页界面, 每个家庭医师均有一个网络账号, 在任何能上网地方通过互联网或微信等工具也可以像在单位一样对每个患者开具处方, 并且药物和医院里面药物种类和数量对应。这个平台里面有所有签约居民的基本资料和用药情况, 医师在单位和家中通过互联网均可以查询和开具处方。由于签约以家庭为单位, 就算子女和老人不住在一起, 老人不会使用互联网等, 但老人和子女沟通后, 由子女通过微信群和电话等情况向对应的家庭医生反映自己需要的药物, 家庭医师根据签约的医保号或身份证号码开具相应药物, 然后子女进行在线支付费用, 通过本人、物流或社区志愿者等方式, 把药物直接配送到患者手中, 避免患者或子女在医院排队挂号, 排队看病等情况, 切实解决老年患者就医困难等问题。

互联网远程诊疗关注点

此流程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特别关注:1医疗安全方面:医生和患者必须比较熟悉, 医师了解患者慢性病情况, 患者相信医师, 并且患者的病情平稳, 这样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2远程了解患者的体征情况方面:现在的远程医疗设备很成熟, 很多的远程血糖、血压或心率医疗设备都应用于临床, 医院也可以在每个社区居委点配置上述设备, 让居民通过自己的医保卡或身份证免费来使用上述设备, 设备会把上述数据通过网络即时传输给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里面, 每个家庭医师可以在自己的客户端观察患者的健康数据。3患者如何把自己的需求告之对应的家庭医师方面:社区的患者常常是老年患者, 对互联网及微信等操作不是太熟悉, 但95%以上的老年患者的子女或亲属都会使用互联网或微信等工具, 患者可以通过家属来和自己的家庭医师联系, 医生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 结合现在病情开具对应药物。4患者领取药物的方面: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告知医师自己选择那种方式领取:如自己或子女去医院领取、物流快递、社区居委志愿者代领等方式来领取自己的药物。

互联网远程诊疗在国内还没有全面铺开, 主要问题还是医疗安全的问题。二级或三级医院面对的患者病情相对比较严重, 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对的主要是慢性病及常见病, 病情相对稳定并且全科家庭医生对患者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二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 能最大可能地减少医疗差错, 为患者尽可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既然有上述优势, 互联网远程诊疗为什么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面做一些尝试。

参考文献

[1]汪鹏, 吴昊.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 2014, 9 (1) :8-10.

[2]李大壮, 魏东海, 丁伯凤.“互联网+”背景下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方向探析[J].中国医院, 2015, 19 (8) :60-63.

[3]吴慧芳, 王吉平.家庭医生责任制下全人群健康管理的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1) :25-27.

[4]张虎军, 张楠楠.基于互联网可视化远程医疗技术帮带系统的研制[J].西南国防医药, 2014, 24 (5) :557-559.

联合诊疗中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 男11例, 女5例;年龄43~78岁, 平均57岁。患者主要以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入院治疗, 个别患者伴有患侧腰部不适。 (其中12例为无痛性血尿、3例为伴有腰部不适、1例为体检发现) 经PE-CT检查诊断为肾盂占位性病变 (肾盂癌可能性大) , 未见局部及远处转移征象。行膀胱镜检查膀胱及尿道均未见肿瘤病变, 从而可以确定膀胱内无病灶。行肾图检查提示对侧肾功能良好。

1.2 手术方法

自髂嵴上Troccr置入腹腔镜, 进入此腔隙, 冲入CO2维持压力在13~15 mm Hg。先游离腹膜外脂肪囊, 然后打开肾周筋膜, 在肾下极即腰大肌前缘处找到输尿管并将其向远端游离, 游离至髂血管以下, 最好游离至膀胱。再沿输尿管向上游离至肾门处找到肾蒂血管, 钝性游离出肾动、静脉, 分别用Hem-o-lok夹夹闭肾动、静脉 (动脉近心端2个夹、静脉近心端1个夹) 并剪断。在脂肪囊外沿着疏松结缔组织层面游离肾脏, 背侧沿腰大肌向上游离, 腹侧沿腹膜向上游离, 游离至肾上极时注意保护肾上腺 (保留肾上腺) 。充分游离肾脏后延长腋后线切口长约6.0 cm, 沿肾脏长轴方向将其取出, 提起输尿管, 缓慢向外牵拉即可将输尿管全部取出。于髂嵴上切口放置腹膜后引流管1根, 依次缝合关闭切口。留置导尿, 术后1周行膀胱灌注化疗。

2 结果

本组手术16例均获得成功, 无中转开放者, 手术时间在110~170 min, 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40~140 ml, 平均80ml, 术后1~3天胃肠功能恢复并进食, 2 d后下床活动。术后2~3天均可拔除引流管, 7~9 d拆线, 切口愈合良好。10~14 d拔除留置导尿管, 均无漏尿。术后1周开始定期膀胱灌注羟喜树碱。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 无因损伤血管而导致大出血, 无腹膜或内脏损伤, 无皮下气肿。术后12天左右出院, 随访18个月, 均无肿瘤复发, 转移证据, 患者总肾功能未见异常。

3 讨论

肾盂癌占肾肿瘤的7%~8%, 我国肾盂癌的发病率可达20%, 大多数是移行细胞癌[3]过去主要治疗方法是开放性肾盂癌根治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成熟, 腹腔镜技术的优势已被人们充分肯定, 在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治中优势越来越明显, 发展也十分迅速, 目前大部分开放手术均已被腹腔镜技术所取代, 而后腹腔镜技术是在腹腔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基本原理是用人造气囊扩大腹膜后的间隙, 从而建立操作空间。肾盂癌利用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已有较多报道, 张旭等[4]采用腹膜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根治性治疗26例肾盂肿瘤, 均获得良好效果。 (先经尿道置入电切镜进入膀胱, 环形切开输尿管口膀胱壁内段, 扩大腰部切口取出标本) 。Favaretto等[5]通过比较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在肿瘤复发率和特异生存率两者之间关系后发现,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院自2011年开始采用后腹腔镜联合膀胱镜手术治疗肾盂癌, 患者术中、术后均获得满意效果, 为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确保手术疗效, 需要注意以下几项: (1) 手术之前要充分了解肾脏血管情况, 是否有变异, 对血管位置了解清楚后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 (2) 本手术应从肾脏脂肪囊外游离肾脏, 因为此间隙解剖层次十分清晰, 并且术后粘连很少发生, 甚至无粘连, 从此间隙游离相对比较容易, 而且还不容易损伤十二指肠及腔静脉, 是达到根治性肾切除标注路径。且术后效果好。 (3) 肾盂癌在切除肾脏前, 应该先夹闭输尿管, 可以避免在游离肾脏时肿瘤组织进入膀胱。孔垂泽等[6]通过的研究发现, 在游离切除肾脏之前先结扎输尿管对预防肾盂癌术后再发膀胱癌有益。 (4) 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的切除目前尚无一种广泛接受的微创手术方法, 各种手术方法有着不同的适应证, 经尿道电切这种方法适合于肾盂癌手术, 切除范围容易把握, 经尿道环行切除输尿管口时, 应用柱状电极电切时需要确保切至膀胱周围脂肪, 并且确定输尿管已经完全从膀胱切除, 这样可以顺利将输尿管拉出, 避免拉断。

总之,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及观察本院病历, 作者认为, 后腹腔镜在根治肾盂癌切除术治疗和传统开放手术相比, 优点十分明显。首先是损伤小、恢复快, 其次本术式是在腹膜后间隙进行, 未打开腹, 腹腔受到的影响较小, 从而避免了腹腔的种植性转移, 更符合无瘤原则。所以本术式可作为早期肾盂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为取代传统开放手术的最理想术式。

摘要: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联合膀胱镜手术治疗肾盂癌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6例患者后腹腔镜联合膀胱镜下行肾盂癌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 首先行膀胱镜下患侧输尿管膀胱袖套状切除, 然后再更换体位行后腹腔镜下肾脏切除, 肾动静脉用Hem-O-lock夹处理。结果 16例手术均获成功, 手术时间110170 min, 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40140 ml, 平均80 ml, 均无输血;术后13 d排气, 术后住院1014 d, 平均12 d, 术后第1天开始定期行羟喜树碱膀胱灌注, 术后随访18个月, 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联合膀胱镜下行肾盂癌根治术与传统的开放手术以及其他术式相比较, 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并且不增加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疗效可靠。

关键词:后腹腔镜,膀胱镜,肾盂癌

参考文献

[1]Soderdahl DW, Fabrizio MD, Rahman NU, et al.Endoscopic treatment of upper tract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Urol Oncol, 2005, 23 (2) :114-112.

[2]Shalhav AL, Dunn MD, Portis AJ, et al.Laparoscopic nephroureterectomy for upper tract transitional cell cancer.J Urol, 2000, 163 (4) :1100-1105.

[3]金锡御, 俞天麟.泌尿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86.

[4]张旭, 叶章群, 何延瑜, 等.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上尿路肿瘤.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 18 (11) :653-655.

[5]Favaretto RL, Shariat SF, Chade DC, et al.Comparison between laparoscopic and open 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in a contemporary group of patients:are recurrence and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 technique?Eur Urol, 2010 (58) :645-651.

联合诊疗中心 篇7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沙井街道共有社康中心20家,均隶属于沙井人民医院。由医院下设的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社管中心)负责管理。各社康中心每月通过电子邮件向社管中心报送各自的诊疗收入、诊疗人次等项目的月报表。因此,在社管中心可以详尽查阅20家社康中心2010年、2011年诊疗收入和诊疗人次数据。根据各社康中心的诊疗收入和诊疗人次可以计算出各自的次均费用,根据各自的次均费用可以计算出20家社康中心的平均次均费用,并进行2010年与2011年的比较。

2 结果

2010年20家社康中心的诊疗平均次均费用为34.2元,2011年为29.4元,2011年比2010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表1),其中主要表现为药品比重的下降(表2)。

3 讨论

长期以来,由于医院体制改革及市场化运作,医院要生存、发展,必定要创收。因为诊疗收费偏低,所以,医院都存在“以药补医”现象,加上各种原因导致的虚高药价,使老百姓医疗支出居高不下,出现“看病贵”问题,社康中心也不例外。近几年来,“看病贵”特别是药价高已成为老百姓最关注、最不满意的问题。深圳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之后,这种现象在社康中心有所改善。

3.1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之前,社康中心用药存在与大医院攀比的现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之前,社康中心药品种类和医院一样。本来社康中心以诊治多发病、常见病为主,应用基本药物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因同样出现超范围、超量用药,以致次均费用同样偏高。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后,减少了一些价格偏贵的药品,特别是抗生素类,规范了用药行为,限制了一些不合理用药,使一些超范围、超量用药现象得到遏制,成为降低次均费用的主要因素,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为缓解“看病贵”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3.2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实行药品“零差率”政策

药品零售15%的加成费用由政府补贴给社康中心,进一步减少了患者的药品支出费用,使次均费用进一步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药价并未真正降下来,只是转嫁给了政府,同样是纳税人掏了腰包。只有真正降低虚高的药价,才是关键所在。

总之,为切实减轻患者看病负担,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矛盾,新医改中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政策,是延缓患者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3],持续实施必将使老百姓不断受益。

摘要:目的 探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沙井街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诊疗次均费用的变化。方法 查阅2010年、2011年沙井街道20家社康中心诊疗收入和诊疗人次,计算次均费用并进行比较。结果 2011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次均费用下降了14%。结论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社康中心服务更便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看病贵”矛盾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次均费用

参考文献

[1]张平,姚岚.药品销售“零差率”和“低差率”哪个现实[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8,6(2):41-43.

[2]胡善联.社区药品零差率财政托底是关键[J].中国卫生,2008,13(11):44-45.

联合诊疗中心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通过样本质量,该研究选择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发病率较高的秋冬季患者就诊数据进行研究,并调取去年同期即2014年10月—2015年4月的283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就诊时间、结束诊疗进入留观室或入院时登记时间及入院诊断、患者就诊或入院后死亡例数等相应数据作为对照组(A组)。整群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4月因急性非创伤性胸痛于寿光市人民医院治疗并进行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患者262例,记录患者就诊时登记就诊时间、结束诊疗留观或入院时登记时间及入院诊断、患者就诊或入院后死亡例数等数据,作为实验组(B组)。

1.2研究方法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依托于床旁快速检测(POCT)技术进行如下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 Tn)为核心,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脑钠肽(BNP)、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1,2]。该研究通过与对照组在急诊停留时间、诊断准确率、死亡率等方面的对比,进一步了解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各种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诊疗过程的影响。

1.3观察指标

急诊停留时间:根据患者到达急诊的时间与结束诊疗留观或入院时登记时间,计算出实际急诊停留时间;诊断准确率:比较患者最初判断与患者结束诊疗留观或入院时登记的诊断情况是否一致,两者判断一致为诊断准确;死亡率:发生致命性胸痛抢救无效死亡及院内追踪30 d内死亡的病例数。

1.4统计方法

注:急诊停留时间:根据患者到达急诊的时间与结束诊疗留观或入院时登记时间,计算出实际急诊停留时间。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和发病类型比较

两组患者就诊年龄、性别、发病类型等比较均P>0.05,证明两组样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2.2两组患者急诊科停留时间、诊断准确率和死亡率比较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后诊断准确率(98.9%)、死亡率(1.50%)、急诊停留时间(48.6±1.2)min,而对照组诊断准确率(94.0%)、死亡率(4.60%)、急诊停留时间(87.1±3.6)min,以上比较均P<0.05,证明两组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3。

3讨论

通过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就诊年龄、性别、发病类型等均无明显差异,而进行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后诊断准确率(98.9%)、死亡率(1.50%)、急诊停留时间(48.6±1.2)min,而对照组诊断准确率(94.0%)、死亡率(4.60%)、急诊停留时间(87.1±3.6)min,以上比较均P<0.05,试验证实,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依托于POCT技术,急诊科医师可以独立完成采样现场并即刻进行分析,省去标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能够快速得到检验结果,使病人的等待时间明显缩短,同时由于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的支持,临床医师可以更快速、准确的作出诊断,这在该次试验中也得到了证实。急诊医师面对胸痛患者时能够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快速地将急性胸痛患者有序分拣入上述3类疾病中,实现高危患者早期救治和低危患者合理分流[3]。这也使得患者能够更早地得到准确、有效的临床治疗,从而使得患者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死亡率也有明显的减少。

杨俊[4]等人研究发现,床旁联合检测NT-pro BNP、c Tn T、D-二聚体3种标志物能够使心血管诊断准确率96.1%,30 d生存率93.1%,快检组检测时间(41.33±3.85)min,较常规组送检验科检测均有明显改善。以上在该次试验中也得到了同样的证实,而该院的诊断准确率、死亡率及急诊停留时间等主要数据均好于上述试验结果,而且该院除上述3项外,还包括CK、CK-MB、Myo、CRP,其涵盖范围更广,能为临床诊疗提高更多依据[5,6,7,8]。

综上所述,进行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不仅能用于疾病的快速诊断和鉴别,也能在危险分层、预后判断与治疗决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生物标志物合理的联合检测,可以为急性胸痛患者的诊疗工作提供更好的客观依据,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能力,避免漏诊和误诊,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昂贵检查,缩短留观时间,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当然,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和急迫性,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需要同时测定上述多种生物标志物,急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的发展阶段,结合每种标志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有针对性的进行标志物联合应用,并酌情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或其他进一步检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380-393.

[2]“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8):827-836.

[3]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组.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9):95.740-949.

[4]杨俊,王冠.床旁联合检测NT-pro BNP、c Tn T、D-二聚体在心血管急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3(1):64-68.

[5]薛军,韩占红,王明晓,等.北京市急诊胸痛的病因学调查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0):1042-1046.

[6]“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1,9(5):325-334.

[7]白敏.血浆NT-pro BNP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预后结局的诊断价值[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5):509-512.

上一篇:临床医师浅谈冠心病下一篇:学生事务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