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通用7篇)
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 篇1
早在2006年, 卫生部就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制度”, 鼓励基层医院实行“首诊制”, 实现“小病不出社区, 大病及时转诊, 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并在医保结算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2013年, 全国居民约55%的健康问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解决, 虽然和过去比有了不小的进步, 但离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8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的目标, 还相差甚远。截至2013年底, 除了北京、青岛、青海等部分省市区推行分级诊疗外, 全国范围内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还未真正得到确立, 且面临实施难、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困境。现就目前我国医院诊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浅析如下。
1 分级诊疗的概念
所谓分级诊疗, 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治疗, 逐步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 以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1]。
在分级诊疗模式下, 患者就医次序是:患者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找全科医生 (家庭医生) 就诊, 全科医生完成必要的诊疗, 如果患者病情超出全科医生的诊疗能力, 由全科医生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 由上级专科医生接收进一步诊疗;患者疾病进入稳定期, 再由上级专科医生将患者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患者如果需要急诊服务时, 可以直接前往医院寻求诊疗服务。
在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就医盲目无序的现状下, “分级诊疗体系”无疑成为重新配置医疗资源、破解“看病难”顽疾的一剂药方。在实施分级诊疗后, 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的就医现象将有所改观。
2 患者就医意向
丁香园网站的一项调查数据 (13 288人参与) 显示, 平时看病, 41.7%的受访者会选择去大城市大医院 (三甲) , 19.5%的受访者会选择去县市区级医院 (二级) , 还有27.6%的受访者会选择去社区、乡镇等基层医院 (一级) 。这说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 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2]。
丁香园的调查数据还显示, 68.3%的受访者不信任身边基层医院的水平, 62.9%的受访者表示在目前的分级诊疗系下, 不会选择基层医院。基层医院为何遭遇冷遇?公众为何不信任身边的基层医院?调查中, 65.5%的受访者归咎于医生水平不高, 28.2%认为是因为医疗资源少, 21.5%认为是医药费贵, 还有20.5%的受访者对基层医院不信任。除此之外, 还有不能纳入医保 (15.6%) 、全科医生数量太少 (11.9%) 、转诊麻烦 (6.2%) 等。
基层医院医疗水平良莠不齐, 医疗设备有限, 人才引进培养渠道不畅以及待遇较低等, 直接影响了其社会影响力和就诊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选择信誉有保证的大医院还是选择小医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毕竟没人会拿自己的生命健康开玩笑。
3 我国目前的就医现状
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 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 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 就医盲目无序。目前的就诊情况是:一个人生病了, 不是先到社区诊所, 而是直奔最高端的三甲医院, 形成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怪现象。
据统计, 在三级医院接诊的患者中, 有一半以上是普通疾病, 而非疑难重症, 本来常见病、多发病应该在社区, 由社区医生先完成诊疗工作[3];由于患者涌向大医院就诊, 让高级医学专家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诊治大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医学专家干了社区医生的活, 结果就是加剧了优质、稀缺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 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 基层医疗单位冷冷清清艰难度日的局面。
4 探索分级诊疗中的问题与机遇
要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就必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增强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感和认同度, 实现制度性的基层首诊、分级就诊, 改变目前无序就医的格局, 引导患者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所以要尽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这将有助于引导患者在基层就诊, 形成新的就医格局。
基层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差、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医疗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是分级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最大的问题。
现有的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和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标准, 已很难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特别是医技人员严重短缺, 存在无证执业, 跨类别、跨专业和超范围执业等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应制定引进、培养、使用、留住人才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基层人员总体数量不足、专业结构欠合理, 以及检验、影像、药剂等专业人员短缺、护理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等问题。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患者信任度低, 就诊人员少, 导致医疗资源利用效益低, 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笔者认为, 目前医院分级医疗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4.1 基层医院人力资源配置要切合实际
基层医院想要成为居民们的放心之选, 在培养出真正的全科医生前, 应将内、外、妇、儿科医生都配备齐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较差, 人员编制不足和待遇偏低, 使基层高素质医务人员招不进, 留不住, 水平难以提高。因基层服务能力不高, 难以取得群众信任, 从而出现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同时, 医保在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住院服务报销差额只有6%, 部分地区甚至更低, 三级医院门诊服务与基层社区也仅差10%。这种差额不足以在医保政策上引导患者首诊在基层。提高偏远、艰苦及少数民族等地方乡村医生待遇的政策, 则是政府为偏远艰苦地区百姓建立的“保护伞”。提高医生待遇, 稳定医疗队伍, 防止医护资源外流, 是保障当地百姓医疗条件的最有效方法。
4.2 政策导向让人才和技术向基层流动
在目前状况下, 让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医生进入社区仍是引导患者流向基层医院的最佳途径, 鼓励大医院医生进社区仍处在探索阶段。在相应机制同步完善的基础上, 基层医院要逐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基本待遇, 创造适合年轻医生成长与工作的条件, 吸引优秀人才前往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目前, 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仍以大医院为就业目标, 鲜有学生选择基层医院。大医院的总体环境仍明显优于基层医院, 学生们作出这样的选择也很正常。
4.3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医疗联合体
要建立真正有效的分级医疗模式, 就需要对医疗资源进行纵向整合, 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只有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才能构建有序就医,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冷冷清清”的矛盾。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首先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切实推进“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和康复回社区”。加快基层全科人才的培养和转岗培训, 建立严格的全科医生培训考核体系, 积极推行医生多点执业。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托管和直管等形式把大医院的优良医疗资源向社区辐射, 让老百姓不出社区就能享有三甲医院专家的服务, 逐步提高公众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彻底改变目前只有基层医院向大医院转诊的“单向上转”现状, 推动大医院把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患者积极“下转”至基层医院, 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合理应用。
4.4 建立制度保障分级医疗的实施
分级诊疗要顺利实行, 必须有制度作保障, 同时应建立有序的就医路径和连续性服务, 如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应和居民形成签约服务进行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改变居民“小毛病也奔大医院”的就诊习惯。
建立分级诊疗操作细则, 完善医保付费调节机制。要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服务层级, 促进有序就医, 大型公立医院主要承担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 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大病的康复治疗, 注重健康教育, 提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 要进一步提高患者首诊在社区的报销比例, 拉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 提高经社区转诊患者的报销比例。要以实际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参考现有常住人口的基数, 重新分配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并根据增加人口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范围较大的乡镇卫生院所要完成的公共卫生任务和难度, 重新分配公共卫生经费。
制度的设立, 需要认真调研、吸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试点后充分论证, 再行全面推广。公立医院应当有足够的自由, 根据患者需求、市场导向提供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 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要, 才能顾及卫生的公平、效率、可及、效果。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健全分级诊疗体系”预示了医改的方向[4]。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坚持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健全制度结合起来, 坚持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导作用, 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完善顶层设计的有机结合, 大力发展基层医院, 健全分级诊疗体系, 给予基层医院更多的政策等方面的扶持, 才能使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从而惠及更多百姓。
参考文献
[1]刘岚, 邵隽一.临床能力是全科医生立足之本[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1, 10 (10) :2-3.
[2]邵隽一.以全科医学为基础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转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12 (4) :241-242.
[3]黄占山.中国医师多点执业现状综述[J].中国社区卫生杂志, 2014, 9 (3) :15-16.
[4]鲍勇.探索双向转诊制度模式, 破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瓶颈[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5) :1223-1225.
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选择
本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人民医院为调查机构,随机抽取2014年9月3日该院住院部各病区的住院患者15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31份,有效回收率为87.3%。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高淳区人民医院的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对分级诊疗的了解、接受转诊的意愿和对分级诊疗的评价等。
1.2.2 定性访谈法:
对高淳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医院院长及医务科科长进行访谈,内容包括医院实施分级诊疗的现状、遇到的困难及采取的措施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患者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79人(60.3%)女性52人(39.7%);年龄10~20岁3人(2.3%),21~30岁14人(10.7%),31~40岁15人(11.4%),41~50岁34人(30.0%),51~60岁11人(8.4%),60岁以上54人(41.2%);机关、事业单位管理者5人(3.8%),大中型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非业主)1人(0.8%),私营企业4人(3.1%),专业技术人员6人(4.6%),办事人员1人(0.8%),个体工商户8人(6.1%),商业服务业员工3人(2.3%),非农业户口的产业工人5人(3.8%),城市农民工7人(5.3%),农村农民工45人(34.3%),农业劳动者(农林牧渔)11人(8.4%),学生4人(3.1%),离退休人员21人(16.0%),城乡无业、失业及半失业者10人(7.6%);文盲、半文盲26人(19.8%),小学29人(22.1%),初中39人(29.8%),高中、技校12人(9.2%),中专8人(6.1%),大专11人(8.4%),大学及以上6人(4.6%);月收入1 000元以下45人(34.4%),1 000~2 000元38人(29.0%),2 002~3000元20人(15.2%),3 000元以上23人(17.6%),无月收入者5人(3.8%);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56人(42.8%),参加公费医疗保险5人(3.8%),参加合作医疗62人(47.3%),参加其他社会医疗保险1人(0.8%),没有参保7人(5.3%);外科病区患者58人(44.3%),内科病区患者58人(44.3%),妇产科病区患者15人(11.4%),见表1。
2.2 患者患病后社区首诊的比率及原因
患者患病后先到社区就医的有108人(82.4%),患病后没有先到社区就医的有23人(17.6%)。关于到社区就诊的主要原因,排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离家近(57.3%)、患的是常见小病(45.0%)及收费便宜(31.3%)。
2.3 对分级诊疗的了解
2.3.1 对分级诊疗的知晓度:
调查患者中有35人(26.7%)知道社区和医院开展了分级诊疗,有96人(73.3%)不知道已实施分级诊疗。以患者对分级诊疗是否知晓为应变量,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月收入、医疗费用负担形式和患者所在就诊病区为自变量,经logisi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在对分级诊疗的知晓度方面有明显差异(P=0.022),见表2。
2.3.2 是否经历过转诊:
对于患者是否经历过转诊,22人(16.8%)表示经历过,109人(83.2%)患者表示未经历过。以患者是否经历转诊为应变量,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月收入、医疗费用负担形式和患者所在就诊病区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人群以及参与不同医疗费用负担形式的患者在是否经历过转诊方面有明显差异(P=0.004、P=0.045),见表3。
2.3.3患者就医期间,社区医生是否主动联系:
对于“医院就医期间,社区医生是否主动联系”,表示社区医生与之主动联系的为33人(25.2%),未主动联系过的为98人(74.8%)。
2.4 接受转诊的意愿
2.4.1 病情稳定后是否愿意转往社区:
病情稳定后,愿意转回社区进行治疗的患者有17人(13.0%),不愿意转回的有114人(87.0%)。不愿转回社区继续治疗的原因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不信任社区医疗技术(55.3%)、费用要重新交纳、麻烦(28.0%)和不了解社区提供家庭病床(24.6%)。
2.4.2 分级诊疗决定权的归属:
认为分级诊疗的决定权在于患者的有94人(71.8%),认为在于医生的有25人(19.1%),认为在于共同协商的有12人(9.1%)。
2.5 对分级诊疗的评价
2.5.1 是否有利于及时连续治疗:
认为分级诊疗很有利于自己疾病得到及时连续治疗的有14人(10.7%),认为较有利的有34人(26.0%),认为一般的有59人(45.0%),认为较不利的有14人(10.7%),认为很不利的有6人(4.6%),认为不清楚的有4人(3.0%)。
2.5.2 对转诊费用的评价:
认为转诊治疗花费的医疗费用很合理的有8人(6.1%),认为较合理的有18人(13.7%),认为一般的有76人(58.0%),认为较不合理的有9人(6.9%),认为很不合理的有1人(0.8%),不清楚的有19人(14.5%)。
2.5.3 对转诊治疗结果满意度:
对于转诊治疗结果很满意的有9人(6.9%),较满意的有24人(18.3%),一般的有76人(58.0%),较不满意的有4人(3.1%),很不满意的有5人(3.8%)。
3 讨论
3.1 患者社区首诊的比率有所提高
社区首诊制度的实行与完善是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关键性环节,在双向转诊制度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之一[4]。调查结果显示,82.4%的患者选择社区首诊,17.6%的患者没有选择社区首诊,说明分级诊疗制度推行以来,调查对象的社区首诊率较高,社区首诊制度取得了一定进展,医疗资源的重心在下移,有利于解决“看病难”问题,也有利于分级诊疗的发展。
3.2 患者对分级诊疗的知晓度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6.7%的调查对象知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建立了分级诊疗制度,其余患者尚不知道社区和医院之间建立了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向患者介绍分级诊疗制度,建议通过转诊去看病,很多患者还没有经历过并且也不愿意进行转诊,表明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由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未能作出及时正确的宣传,使得患者对于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程度仍比较低,影响了患者在分级诊疗方面的参与度。
3.3 患者转诊率和转诊意愿偏低
只有16.8%的患者参与过转诊,还有87.0%的患者不愿意转回社区,表明住院患者的转诊率和转诊意愿较低。而影响患者转诊意愿的主要原因有不信任社区医疗技术、费用要重新交纳、麻烦和不了解社区提供家庭病床,说明患者对社区医疗的了解程度不足,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率较低,影响了患者对于是否参与转诊的选择。此外,在患者转诊时,在排队缴费和检查等方面没有为患者提供方便和减少支出,也影响了分级诊疗的发展。
3.4 绝大多数患者认为应该自己决定是否分级诊疗
调查结果显示,71.8%的患者认为分级诊疗的决定权在于患者本人,只有9.1%的患者认为应由医生或医患双方决定患者是否参与分级诊疗,说明患者对于是否参与和如何参与分级诊疗的内容仍不了解,还没有认识到分级诊疗的决定权在医患双方。同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尤其是直接与患者接触的社区和医院,对于分级诊疗的宣传过少,影响了患者对分级诊疗的理解和知情程度。
3.5 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评价多为一般
患者对于分级诊疗的总体评价不高。45.0%的患者认为通过分级诊疗自己获得治疗的及时性和连续性一般,58.0%的患者认为转诊治疗花费的医疗费用一般,58.0%的患者认为转诊治疗结果一般。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程度不紧密,分工协作也不尽如人意,在转诊过程中,患者不能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治疗结果。同时,转诊中出现的再次挂号、医保费用交纳等问题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3.6 医院与社区的信息沟通不畅
住院患者在转诊过程中,社区与医院尚未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制度,患者转诊后,仍需要重新排队就诊,重新做检查,不利于患者的及时连续治疗。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74.8%的社区医生也未主动与患者联系,了解患者的患病情况,完善患者信息库。
4 建议
4.1 加大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宣传,增强患者对该制度的了解
分级诊疗制度是以社区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为起始端、贯穿整个疾病治疗过程,是在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医疗关系运行的枢纽[5]。但是患者对于分级诊疗制度不甚了解,对社区医疗不信任,看病仍选择首先去医院。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医疗机构、社区、学习工作场所和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宣传,让患者了解到分级诊疗制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此外,转诊过程中还存在着“转上容易转下难”的问题,只有通过宣传,使患者了解更多关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内容,才能让更多的患者愿意向下转诊。
4.2 加强社区与医院分工协作,提高患者转诊率
加强社区与医院分工协作,提高患者转诊率。第一,应加快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就诊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平台是具体支撑分级诊疗并使其真正有效运作不可缺少的载体[6],同时,有助于医院和社区做好分工协作,加强沟通联系,以便在患者上转或下转后,就医信息能及时准确的提供给相应的医疗机构。第二,转诊需要患者多次挂号和排队就诊,未给患者看病就诊带来便利,应在患者上转或下转前并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提前做好联系和准备,预约好时间和地点,以方便患者转院。
4.3 尊重患者知情权,提高患者参与度
由于多数人对疾病的不了解以及媒体的一些负面报道,很多患者对于医生的诊断治疗存在不认同,患者的就诊参与度不高,医患矛盾严重。为此,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提高患者参与度。第一,医生与其他医务工作者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接触,及时为他们解决疑问,提高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第二,医生在做转诊决定前应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参与到决策中,制订更便捷有效、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转诊方案。
4.4 完善配套制度,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实
目前,医保在患者由社区转往大医院时仍需要按照一定起付标准缴纳费用,这会影响到患者的转诊意愿。调查患者不愿转回社区继续治疗排前三位的原因中就有费用要重新交纳、麻烦这一项,因此,医保管理部门应该调整或取消相关起付标准,消除患者选择医疗机构就诊与医疗费用报销的障碍[8],鼓励更多康复期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治疗。此外,还可明确常见慢性病的转诊条件及诊疗费用,使更多的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诊。
参考文献
[1]崔华欠,方国瑜.广州市社区居民对分级诊疗模式的知晓和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4,34(17):4123-4126.
[2]杨群庆,薛迪.上海市某二级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制度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8.
[3]田柯,许崇伟.托管式医院集团双向转诊及其积极意义初步探究[J].现代医院,2011,11(1):108-110.
[4]甘筱青,贾清萍,李红.农村地区居民向下转诊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A):722.
[5]李娜.城市医疗服务中双向转诊机制研究—基于天津市北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查[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4.
[6]陈敏生,赖伟.上海市松江区双向转诊知晓度与转诊意愿调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3):340-342.
[7]梁新亮,常小婉.河南省骨干医师对双向转诊认知度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7):498-499.
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 篇3
分级诊疗制度是被众多发达国家所采用的一种就诊制度,它能够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医疗资源,减少医疗浪费,缓解群众就医难题。所谓的“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作为我国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公立医院功能的发挥对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有决定性影响,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健康水平,也能反映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人才是公立医院中的核心资源,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合理的人才结构对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有直接影响,公立医院乃至整个卫生系统人力资源配置的恰当与否与未来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1 分级诊疗制度国外现状
分级诊疗制度在国际部分发达国家已较为普遍,纵观欧美等国家现行的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覆盖是最大特征,医疗机构根据等级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职责并相互协作,利用畅通的信息平台共享各种疾病的诊疗情况,为广大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英国非常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学生培养周期长,生源经过严格控制和筛选,合格的全科医生需要进行长周期的培养,能够处理常见的大部分疾病,遇到疑难疾病等特殊情况时才会向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进行转诊。美国60%以上的医院为社区医院,床位占总数的70%以上,没有医院等级的划分,大部分医生为家庭医生,负责病人的初级保健和诊疗服务,专科医生则主要负责更高级别的诊断和治疗服务。德国在分级诊疗制度施行方面构建“区域性医院服务体系”,医院会按照级别和层次分为4级:社区服务级、跨社区服务级、中心服务级和大学附属医院级,将门诊与住院服务分开,实行社区首诊制度,病人在全科医生处就医办理转诊手续,接受必要的住院服务。日本的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依靠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强化医疗机构的功能和分工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同时制定相应政策制度,鼓励、支持和保障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
2 分级诊疗制度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5万个,其中:医院2.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1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医院中公立医院13 314个,占总数的50.6%。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达6.4亿人次,同比提高1.6%。医疗机构就诊人次逐步上升,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一直处于饱和状态,一、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床使用率普遍较低。
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人数已达18.9万,根据《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与28万~40万名全科医生的需求相差甚远。我国自2010年起公布第一批试点城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验田后,各省相继拉开了分级诊疗的序幕。上海市为分级诊疗目前推进时间最长、政策落实最成熟的地区;江苏省、湖北省规范转诊程序,制定常见疾病的分级诊疗指南,提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对病种的治疗和转诊指导性建议;江西省首批确定18个试点的县级医疗机构,选择诊断明确、合并症、并发症较少的40种常见病、多发病先行开展试点。各地区公立医院改革开始积极探索推动分级诊疗工作,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取得初步成效,以四川省为例,自实行分级诊疗以来3个月时间,四川省三甲医院平均诊疗人次占全省公立医院诊疗人次下降1.41%,县级医院增加0.84%,三级医院病人挂号、候诊、取药总体时间平均下降19%;甘肃省自2014年推行分级诊疗以来,住院病人县级医院就诊比例提高到52.93%,县外就诊比例降低到19.72%。但是,在分级诊疗推进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从分级诊疗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国家可以发现,之所以能够顺畅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主要与高素质全科医生的首诊作用和健全的医生培养制度密不可分;其次是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医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最后是立法政策在内的配套政策激励与支持。而以上这些恰恰是制约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瓶颈。
3 分级诊疗制度对策与建议
分级诊疗在我国已初现成效,落实分级诊疗也是今后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公立医院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也要在战略层面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研究。
3.1 加强医院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
公立医院在分级诊疗背景下,首先要参照国家政策,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特点定位医院发展战略,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制定医院人力资源规划,兼顾提升人才的素质和增加人才的数量。分析医院所处区域内外部环境变化,根据医疗市场竞争需要,以战略发展为导向,结合病种分类和自身级别预测医院未来人才需求的类型、数量与专业方向。
3.2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贯彻落实医院人力资源规划,设定详细的人才引进工作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人才采用不同的方案,通过公开招聘、调动等方式让人才落地。通过构建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来吸引医院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以各种形式到院工作,有效解决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缺乏的问题,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将不同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进行分层、分类管理。
3.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是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保障,医院应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人才进行分类、分层次培养,从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与职业修养等方面更新与培训。鼓励支持职工提升学历与职称,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使医院各级人才比例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通过国外学习、国内进修、挂职培训等各种方式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加大科研力度投入,促使具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早日成才。另一方面促进医院医联体建设,与社区医院签订医生服务协议,青年医生下社区服务,向社区医院输送全科医生轮岗培训,解决基层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现状的同时也丰富临床人才的实践经验,提高基层人才医疗综合素质。
3.4 营造人才发展的环境
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人才的健康发展,医院可专设人才发展经费,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积极申请争取上级部门对医院人才工作的扶持与资助。根据医院学科建设侧重点与人才自身专业特点,打造人尽其才的发展平台,在科研经费、工作设备、职称评定方面提供大力支持,鼓励医院带教工作开展,不断培养优秀青年医生。建设符合医院特色的医院文化,传承医院院训和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形成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氛围,为人才创造积极向上的局面。
摘要:分级诊疗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国际上分级诊疗的成功经验,对比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现状,探讨存在问题,立足于公立医院层面,从人力资源配置角度为我国分级诊疗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分级诊疗,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魏登军,黎夏.国外分级诊疗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2).
[2]邢春利,彭明强.我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现状及其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2).
[3]任义,张玉安,王高帅,等.河南省公立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6).
[4]何思长,赵大仁,张瑞华,等.我国分级诊疗的实施现状与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15(2).
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 篇4
1 分级诊疗的意义
2014年,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4]总理提出“健全分级诊疗体系”, 刘延东[5]副总理在省部级干部医改座谈会上也提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上,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6]也表示,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可见, 国家政府领导层越来越重视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分级诊疗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缓解医患矛盾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1,2]。
1.1 有利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目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 基层卫生资源则比较匮乏, 资源浪费与资源短缺现象长期存在。一方面, 拥有大部分优质资源的大医院却承担着大量一般性门诊任务, 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 基层医疗机构优质资源不足, 影响其功能发挥。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引导病人有序分流, 大部分常见、多发病在基层得到解决, 可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使大医院可以集中医疗资源去解决疑难重症并开展科研教学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基层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资源闲置, 从而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2 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三级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56.7元, 人均住院费用11 722.4元, 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项费用分别为86.5元和2482.7元, 乡镇卫生院两项费用分别为52.7元和1267.0元, 可见基层的医药费用远低于大医院[7]。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可在基层解决大部分的医疗需求, 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 解决“看病贵”的难题[8]。可引导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基层就诊, 有效地缓解了大医院看病难的现状, 使得疑难杂症和危重患者能够在大医院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使耗费大量时间排队挂号等待诊疗的现象得以缓解, 同时也使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得到保障和提升。
1.3 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
近些年来, 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矛盾中的突出问题而不容乐观,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样的, 比如较长的排队挂号时间, 相对较短的诊疗时间, 医患缺乏沟通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 能够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引导患者合理就诊,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 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时间也随之增多, 有利于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充分交流, 同时分级诊疗的实现也促使基层医务人员能够与患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并得到患者的认可, 从而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2 我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现状
目前, 我国分级诊疗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各地发展很不均衡, 各地实施分级诊疗的做法也有所不同, 在此以青海省、北京市、浙江省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一介绍。
青海省把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与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是探索我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先行者。2013年, 青海省正式实施《青海省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制度》[9], 规定参保患者住 (转) 院必须遵循的分级诊疗和转诊的程序是:“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一级定点医疗机构 (首诊医疗卫生机构) →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 并明确规定参保人群不通过逐级转诊就不予支付医保报销费用, 这也是全国唯一在全省范围内强制推行分级诊疗的省份。2014年, 为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青海省卫生计生委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若干意见的通知》[10], 简化转诊手续, 住院患者转诊时只需主治医师签字, 由医保办公室审批盖章即可, 并取消了医保管理部门审批程序;规范转诊程序, 详细规定了异地居住人员、特殊人群等的转诊程序;完善分级诊疗相关政策, 严格控制并调整转诊率和住院起付线, 对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也作了相应规定, 同时提出要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 并决定选择1~2个地区作为试点, 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青海省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据青海省卫生计生委统计, 截至2014年5月底与2012年同期相比, 三级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下降了3.5%, 医保基金支出比例下降了2.6%, 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和医保基金支出比例分别上升了10%和6.5%。但是其中的对一些指标的严格量化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比如对转诊率和平均住院日的严格控制[11]。此外, 某些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 病人就医习惯不易改变等问题也影响了分级诊疗服务的开展[12]。
医疗联合体 (简称“医联体”) 是目前我国推动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方式。根据国外这方面的经验, 医疗集团的建立可以促进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但是医疗集团化并不只是单纯的强强联合, 而是医疗机构直接的纵向联合[13]。在城市, 分级诊疗服务的开展主要通过组建联合体。为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 北京地区已成立了30余家医联体, 初步取得了成效。以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为例, 该医联体2013年12月26日成立。由中日友好医院为核心医院, 共3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以及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其医联体内各机构法人关系和资产权属保持不变, 医疗业务管理保持独立。为加强管理, 该医联体内成立了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建设委员会, 同时设立医联体办公室负责医联体的日常工作, 还建立了医联体委员会例会制度。根据各成员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具体需求, 由核心医院选择部分科室建立一对一对口帮扶关系, 并通过专家出诊、查房、病例讨论、带教、培训等方式, 提升成员单位的医疗业务水平。该医联体内建立了患者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通过搭建预约平台等方式, 将疑难、危重症转至核心医院, 核心医院将一些慢性病和康复期病人转至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 使患者在医联体内合理流动。此外, 还实现了与成员单位间的远程会诊, 如对患者的胸片、心电图等通过核心医院专家的会诊也提升了社区影像医师的诊断水平, 并使居民就近在社区卫生中心就能获得核心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在信息建设方面, 为促使预约挂号、转诊、会诊信息统计等工作实现互联信息化管理, 建立了网络信息共享机制。
在基层农村, 实现分级诊疗主要是通过县域医疗机构的联动, 实现城市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对口的联结。2010年,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及其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了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其基层医疗卫生组织主要负责诊治常见病及多发病, 大病由平谷区医院接收, 疑难杂症则转诊到对口支援医院即协和医院, 康复期及需长期护理的病人则由其康复医院和护理院负责接收。此外, 还有多家大医院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 与平谷区医院开展了合作, 如呼吸科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支援, 消化科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支援, 神经外科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支援, 均是由强势学科支援平谷区医院的诊疗工作。
总体来看, 我国医联体的构建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但这些实践为推进分级诊疗工作都是有益的尝试。医联体的建立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医联体缺乏制度支持, 机制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利益机制, 各方利益难以协调[14]。大部分医联体在行政干预下建立的, 组织结构松散, 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15]。民众所形成的就医意识难以改变, 患者下转的积极性仍然不高, “转上容易转下难”的现象依然存在等[16]。
为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 浙江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并通过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推动省县级医院合作和启动分级诊疗试点等方式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17,18,19,20]。
自2012年起, 浙江省推行了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并计划到2015年覆盖全体居民。为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13年开始浙江省实施“两下沉、双提升”工程, 推动省级医院与县 (市、区) 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 鼓励和引导优质卫生资源和卫生人才下沉到基层, 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提升。2014年8月, 《浙江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当前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以病人利益为导向的分级诊疗工作机制, 加强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工作管理, 推进健康守门人制度的形成, 不断提升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 探索医疗机构纵向联合协同机制[21]。同时明确提出分批建立分级诊疗试点的时间、城市及具体步骤。浙江省分级诊疗服务规范明确规定了转诊标准和转诊流程, 提出成立双向转诊管理部门, 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在试点地区, 为拉大首诊不同医院的价格差距, 进一步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地分流, 浙江省调整了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及其报销比例。总体来看, 浙江省的分级诊疗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也存在转诊过于标准化, 分级诊疗政策不够细化, 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等问题, 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患者病情被耽误、医患矛盾激化等问题[22]。
3 分级诊疗中存在的问题
3.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占总数93.9%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提供的诊疗人次为总诊疗人次的59.1%;占医疗机构总数2.5%的一、二、三级医院, 提供的诊疗人次为37.5%,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分别是57%、62.8%, 而三级医院却高达102.9%。可见,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能力薄弱, 首诊制刚性不足, 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23]。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资源短缺, 服务能力不足, 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导致很多患者对基层的卫生服务能力不认可, 不愿意去基层就诊, 严重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及其实施。
3.2 相关政策保障不到位
目前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还缺乏一些政策保障。一方面, 医保制度对就诊行为的约束性不强, 现行医保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间差别不明显, 大医院与基层的住院服务报销差额只有6%, 三级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中心的门诊差额也仅有10%, 无法起到很好地引导患者去基层就诊的作用[24]。另一方面, 双向转诊制度不健全, 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制度和监督体制。上下级医院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平台, 诊断结果不互认, 导致重复检查, 造成资源的浪费, 医疗费用随之也增加, 患者不愿意转诊, 而大医院也更愿意留住能够为医院创造更多经济收益的患者, 因此, 造成患者在转诊过程中由基层医疗机构向级别医院的单向流动。此外, 由于基本药物制度不够完善, 基层医疗机构可用药物品种少, 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无法吸引患者在基层就诊。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药物品种不一致, 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受限, 患者下转时就会遇到需要的药物缺乏的问题, 不利于双向转诊的实现。
3.3 宣传不到位与患者就医观念有偏差
长期以来, 相关部门对分级诊疗的优越性宣传不到位, 患者对首诊制和双向转诊等了解甚少, 对基层医疗机构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了解并不深刻, 则难以转变人们就医去大医院、看专家、用好药的观念, 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功能有限, 其医务人员水平不高, 药品价格低廉效果差, 这些观念导致患者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 不愿意去基层诊疗[25]。同时, 部分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 夸大甚至虚构医患纠纷情节, 使得患者不信任医院, 更不信任基层的医疗水平[26]。
4 对策建议
4.1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建设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同时必须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国外的相关经验证明, 改变“倒金字塔”型医疗体系必须重视全科医生的作用[27]。在我国, 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必须重视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 建立严格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完善相关政策, 为全科医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8], 尤其要积极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 改变现有管理体制, 使医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推动医生合理流动[29]。
4.2 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
我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医改经验表明, 医保政策是推进分级诊疗有效的杠杆[30]。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医保政策必须向基层倾斜,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比例, 逐步拉大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 吸引患者到基层就诊[31]。同时,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基层和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信息系统以及远程病理和影像学会诊系统, 实现检验结果互认[32]。此外, 还要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提升基层用药水平, 加快基本药物目录的更新,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种类。
4.3 加强宣传以转变就医观念
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 篇5
关键词:分级诊疗,医联体,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1]。自2009年医改颁布施行以来, “大医院门庭若市, 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仍然存在,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亟待解决。2015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提出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对进一步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必要性
1.1 国家政策的引导
在2009年新医改颁布实施时就提出了分级诊疗相关政策措施, 如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 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 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江苏、浙江等地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 大力落实分级诊疗政策;江苏省建立了医联体模式优化医疗卫生体系;青海省截至2014年5月底, 三级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和医保基金支出比例较上年同比分别下降了3.5%和2.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比分别上升了10%和6.5%[2]。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 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初显成效, 但实施范围仍较局限, 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推进医师多点执业, 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国务院印发的《意见》, 提出加快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到2020年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任务和目标。《意见》的颁布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1.2 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现状
2014年卫生计生统计公报的数据[3]显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比由2013年的59.1%下降到2014年的57.4%, 医院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比重由2013年的37.5%提高到2014年的39.1%;医院门诊量增速 (8.4%) 近10倍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0.9%) 。基层就医比重下降, 分级诊疗实施效果尚未显现。
以山西省为例, 尽管在2009年新医改颁布实施过程中提出分级诊疗政策, 但在新医改实施的几年里, 并未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患者就医聚集在大医院, 小医院依旧门庭冷清。2014年, 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农合住院按病种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决定首批确定18个试点县 (市、区) , 选择诊断明确、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少的40种常见病、多发病, 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然而分级诊疗的实施并未起到很大作用。以下将从医疗机构与患者两方面阐述山西省现阶段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相关情况。
1.2.1 2014年山西省医疗机构分布情况
山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使用率为41.30%, 其中社区卫生中心 (站) 和乡镇医院分别为44.55%和41.22%, 而医院的病床使用率高达81.06%。可见, 我国患者大部分集中在医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薄弱, 见表1。
2014年山西省有医院1234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9 009所, 医疗机构总数为40 776所, 医院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医疗机构总数的95.67%;其中, 医院的诊疗数为47 978 821人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数为76 848 473人次[4]。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占总数95.67%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提供的诊疗人次为总诊疗人次的60%;占医疗机构总数3%的医院, 提供的诊疗人次为38%。由此可知, 我国基层医疗体系的就诊人数和就诊比例低于医院, 大部分患者未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而直接到医院就诊。
1.2.2 山西省2014年患者就诊情况
我省2014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乡镇卫生院在人均门诊费与人均住院费消费上差距悬殊, 见表2。可见基层的医药费低于医院。一些患有常见病、慢性病及处于康复期的患者若都在医院进行诊疗, 一方面浪费了医疗卫生资源, 加大了医疗卫生成本, 另一方面, 患者集中在医院, 急危重症患者会因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被占用而可能导致延误治疗。
2 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不明确
由于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不明确, 导致患者不清楚应该去哪里就诊, 医院由于其医疗资源充足成为患者就诊的首选。医院的大量资源都应付于常见病, 不少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医院有限的资源被占用而被延误, 本来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的措施也因为医护人员超负荷的业务量而无法实施[5]。这不仅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对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也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2.2 基层医院人才匮乏造成无法满足患者需要
我国的医疗供需呈现的是倒金字塔现象, “医疗供需错配”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患者择医, 但也导致了患者无序就医, 造成了“大医院门庭若市, 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对全国9省市45家医院的5882名医务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50.1%的医务人员称当前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基层医疗人才紧缺”, 46.9%的人认为“患者不配合”, 33.1%的人认为“转诊信息不畅”, 而选择“监管不力” (25.4%) 、“利益冲突” (25.8%) 、“转诊条件难把握” (28.9%) 的人均不超过三成[6]。
有数据[7]显示, 中国基层医疗机构约有50%的医生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下。优秀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优秀的医疗人才, 无法满足患者需要。可见, 基层医疗人才的缺乏是限制分级诊疗实施的主要原因。
2.3 尚未建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医疗信息的交流不畅, 使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7]。一方面, 医疗信息不畅通, 导致医疗机构联系不密切, 信息无法共享, 加上紧张的医患关系, 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不敢轻易转诊患者。我国尚未建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患者无法在互联网上进行预约就诊, 医疗机构不能及时了解患者情况, 患者须直接去医院才能得到诊治, 加大了医院的门诊量;另一方面, 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各级医疗机构紧密联系的媒介, 在实现双向诊疗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平台共享患者信息, 完成转诊程序。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共享患者信息, 对转诊治疗造成了阻碍。
2.4 尚未制定严格的转诊制度
《2014年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显示, 2014年山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乡镇卫生院向医院转诊的转诊率分别为1.40%、1.32%、1.27%, 而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乡镇卫生院转诊的转诊率为0, 双向转诊变为单向转诊。由于没有明确的双向转诊管理制度、实施标准与实施流程, 因而无法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的考核和监管机制, 使得转诊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很普遍[8]。
3 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3.1 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诊疗功能定位
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 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 (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 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9]。
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一方面, 城市三级医院应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将医院定位在解决疑难重症上, 同时提高诊治疑难重症和科研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 县医院在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同时, 负责联系医院和专家的工作人员应将需要转诊的患者在合理时间内转出和转入, 开辟绿色通道, 减少时间差, 保障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医治。
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紧密配合, 将患者合理分流, 既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难题, 又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缓解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
3.2 通过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以满足患者需求
医联体模式是实行分级诊疗的主要方式, 也是促使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的有效形式。针对现阶段我国基层缺乏医疗卫生资源, 医联体主要实行对口支援模式, 即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 通过带教、培训、进修、定期选派专家等形式将专家资源和技术引进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机构, 并建立检验检测资源设备共享制度, 构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据原卫生部数据[10]显示, 2012年我国全科医生不到8万人, 距离30万人的合理配置数量还有很大缺口。一方面大医院可通过定期选派专家对社区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带教、培训, 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暂时缓解全科医生不足的难题, 为基层实现首诊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大医院应将医疗技术引进基层, 并建立检验检测资源设备共享制度, 弥补基层硬件设施不完善的缺陷, 为赢得患者信任打下基础。
3.3 建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最近, “互联网+分级诊疗”成为人们争先讨论的热点话题, 越来越多的医院试图通过互联网, 突破分级诊疗的障碍, 重构医疗服务体系。互联网让分级诊疗迎来了一个可以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建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诊疗信息互通共享、远程医疗服务和教学培训的信息渠道[11]。
建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前提是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联系紧密, 诊疗信息共享。实施对口支援促进了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紧密联系, 诊疗信息互通, 医疗资源共享, 为建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 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级的信息平台与数据库。医院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 并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平台对接, 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另一方面, 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使用主体包括两类人群:一类是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 另一类是患者及家属。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患者和家属来说, 将医学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词语有助于患者及家属更好地利用平台传递就诊信息 (例如预约诊疗) , 医院及时安排患者就诊, 将患者合理分流, 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减少医务人员工作压力。
3.4 加强对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的管理
首先, 制定《山西省分级诊疗服务规范 (试行) 》, 明确双向转诊的标准、流程以及其他相关要求。实行转出医疗机构负责制, 对于需要转诊的患者, 由转出医疗机构负责预约联系转诊事宜, 转诊患者优先获得转入医疗机构的门诊与住院服务。对诊断明确、经治疗病情稳定、可在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康复的患者, 经转诊平台转回下级医疗机构[12]。
其次, 将转诊制度与医务人员的薪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以及医疗机构等级评定联系起来, 对转诊错误 (例如不予转诊、延迟转诊) 的医疗机构及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
最后, 患者对双向转诊的知晓度低, 医疗机构须将转诊的实施标准和流程制作成宣传手册, 在医疗机构分发给患者及家属, 由专门工作人员进行讲解, 同时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媒介进行传播, 提高双向转诊的公众知晓度。
综上所述, 通过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减少医院的患者量, 将患者合理分流。引导常见病、慢性病以及康复期的患者在基层就诊, 使得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就诊, 以有效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药费较低, 患者负担轻, 能有效缓解“看病贵”的问题。双向转诊、建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患者信息, 加强了各级医疗机构间的紧密联系。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赢得患者的信任, 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符合我国的医改政策, 同时也顺应了民意。
参考文献
[1]崔华欠, 方国瑜, 杨阳, 等.广州市社区居民对分级诊疗模式的知晓和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2 (34) :4123-4124.
[2]韩璐.分级诊疗:先行者做了些什么[N].健康报, 2014-07-29 (1) .
[3]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11-05].http://www.nhfpc.gov.cn/guihuaxxs/s10742/201511/191ab1d8c5f240e8b2f5c81524e80f19.shtml.
[4]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5-03-19.
[5]王虎峰, 元瑾.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5, 5 (1) :11-15.
[6]张新庆.分级诊疗医患各自怎么看?[J].中国卫生, 2014, 10 (38) :38-41.
[7]赵光斌, 杜光会, 林敏.制约双向转诊制度实施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31 (9) :2930-2932.
[8]杨立成, 鲍琳辉, 田义娟, 等.医联体模式下构建双向转诊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 2015, 7 (33) :33-35.
[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70号) [EB/OL]. (2015-09-14) [2015-11-20].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g/201509/c30041e1016a427f9477774c9e864eb4.shtml.
[10]王宁.分级诊疗体系构建求索[J].中国医院院长, 2014 (6) :39-41.
[11]国务院.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R].2014-03-06.
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 篇6
1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现状及难点
我国目前医疗服务状况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社区门可罗雀”,如何让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的匹配更为合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方调研和讨论之后,提出了分级诊疗的方法,用于解决就医秩序问题。通过分级诊疗,让普通门诊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疑难危重症患者在三级医院就诊,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治疗,这样既解决了就医秩序问题,又合理配置了医疗资源,同时医疗费用也会趋于合理。
但是当前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尚存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为基层医院整体服务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医疗人才、技术、设施和机制4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基层医院人才的匮乏是现阶段实行分级诊疗制度的“短板”。由于地域、工作条件、人员收入等原因导致基层医院遭遇人才荒,难以招来人才、留住人才[2];其次,基层医院整体医疗水平较低,临床经验匮乏,不具备吸引患者的能力,患者对其缺乏信任感;再次,基层医院的医疗设施比三级医院差,难以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3];第四,基层医院医疗机制和核心制度落实与三级医院相比差距较大,尚缺乏大批接诊患者的能力。
2山西省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自2009年以来,山西省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医院,本着自愿加入、平等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分两次与71家县级医院签订区域协同合作,形成了一个管理运行一致、技术操作规范、服务标准统一的医疗服务保障联合体,同时对平鲁区人民医院及清徐县人民医院实现了托管,实行“对口支援、管办分离”的运行机制。山西省人民医院不但选派优秀人才到对口医院担任院长,还从本院聘请资深专家长年坐诊,改变了公立医院的投资经营主体身份,走出了一条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子。目前,“医院托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清徐县人民医院在托管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年门诊人次由托管前2008年的60 328人次增加至托管后2012年的125 080人次,年出院人次由5 520增加至10 261,手术量由1 099例次增加至1 624例次,业务收入由2 707万元增加至5 039万元[4]。
通过初步建立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了协同体市、县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实现了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服务。山西省人民医院与71所县级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的做法在山西省医疗系统发挥了带头作用,是山西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在省内医疗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1有利于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总体来看,各地分级诊疗的探索主要有3种方式:行政推动、医保制度引导、医疗机构自发开展[5]。山西省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属于医疗机构自发开展形成。与山西省人民医院相比,医疗联合体内的县级医院医疗技术薄弱、医疗设备落后、服务能力不足,因而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导致很多患者对县级医院的卫生服务能力不认可,不愿去就诊[3]。针对这种现象,山西省人民医院主要采取“双向转诊”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即疑难、复杂、危重症患者转至山西省人民医院诊治,而诊断明确、治疗相对简单、病情较轻者转至医疗联合体内的其他医院,这样既缓解了山西省人民医院住院难、人满为患的现状,又解决了医疗联合体内县级医院“吃不饱”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实施转诊,设专线管理转诊工作,并建立了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6]。国务院关于《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7]中指出:省办医院主要向省级区域内若干个地市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县办医院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山西省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的建立,与《纲要》宗旨相吻合,是规划纲要精神的具体落实与体现,该做法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模式,对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也具有积极作用。
2.2促进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立的难点在基层医院,因此,国家提出“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而强基层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支具有熟练处理常见病、多发病能力的技术过硬的医疗队伍。为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山西省人民医院有计划地为基层医院免费进行人才培养,安排科室制订年度教学计划,定期到基层医院进行教学查房、学术讲座和疑难病例讨论等,此外,还接收进修人员到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1个月内的短期观摩或半年以上的长期进修,以满足县级医院学习培训需求。实行医疗联合体3年后,山西省人民医院已为各协同医院培养各类人才672名,其中院长6名,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204名,初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86名,后勤管理人员76名,以变输血为换血的方式为协同医院输送各类人才[4]。
山西省人民医院秉承“请上来、走下去”的原则,为基层医院免费开展专题培训,并邀请基层医院的医生参加各专业举办的高层论坛,以此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专题培训内容不但涉及各临床专业,还涵盖病历书写规范、医院感染管理、优质护理、医患沟通技巧等,各医院参加培训者达5465人次。在学术交流的同时,专业技术人员还到各协同医院临床科室参与疑难病例查房,一起讨论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对当地医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医院管理人员则到病案室及各护理站等进行现场调研和指导,使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各协同医院解决临床实际问题[4]。通过几年的传、帮、带,为医疗联合体内的基层医院建设了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的医疗和护理队伍[5]。
3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
3.1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意见》中要求明确城市二、三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山西省人民医院作为大型公立医院,在三级诊疗服务中主要应该负责亚专科疾病、疑难杂症及三、四级手术的诊疗,医务人员应该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应用于疑难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和高新技术的研发上,瞄准国际医学技术前沿,积极开展临床新技术、新业务,研发原创性技术,做大做强核心技术,形成医院的特色品牌和核心竞争力[8]。
3.2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以实现双向转诊
双向转诊是分级诊疗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但在病例管理和诊疗技术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缺陷,对患者也缺乏正确的引导[9]。山西省人民医院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远程医疗服务方面尚需加强。对于三级医院下转的患者,需要保证其治疗过程的连续性,但三级医院向下级医院派遣人员的方案并不现实,因而,依托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推行,该方法可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下转患者治疗连续性的问题。对于基层医院上转的患者来说也同样存在治疗连续性的问题。以此,切实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是解决双向转诊患者治疗连续性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降低分级诊疗中双向转诊的医疗风险,保证诊疗质量。
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管理、医保、医院、医务人员、患者、观念、区域、服务等多项内容,医院虽然是分级诊疗的主体,还需要更多的其他条件,只有配套的条件不断完善,分级诊疗才能得以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在我国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进程中,医疗联合体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对该医疗联合体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意义和不足做一个初步的总结。基层医院人才匮乏、医疗水平较低是分级诊疗的难点。山西省人民医院与71家县级医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其在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强基层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中还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保证双向转诊的顺利进行,从而在分级诊疗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分级诊疗,公立医院改革,医疗联合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5-09-11)[2016-02-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11/content_10158.htm.
[2]杨晓慧,许定河.分级诊疗狂飙突进[J].中国医院院长,2015(2):40-41.
[3]邢春利,彭明强.我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现状及其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5(2):9-13.
[4]郝茜,王彩平,段朝霞,等.构建山西省区域性协同医疗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1,9(5):46-47.
[5]周瑞,肖月,赵琨,等.分级诊疗工作进展及问题浅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9):648-650.
[6]武晋,袁曙平,段朝霞,等.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21):3344-3345.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2-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30/content_9560.htm.
[8]胡豫,孙晖,熊占路,等.分级诊疗模式下大型公立医院应对策略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4):250-252.
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南京市高淳区是分级诊疗试点地区,本研究收集了高淳区各乡镇2011—2014 年村卫生室建设和全科医生基本情况的统计资料。
1.2 研究方法
查阅研究中国全科医生发展现状、问题等相关内容的文献;收集南京市高淳区2011—2014 年乡村卫生机构及卫生工作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整理分析,对高淳区卫生局全科医生方面负责人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高淳区全科医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人员配置、待遇保障和全科医生满意度反馈情况等)及近5年来的变化;全科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能否满足村民的基本需要、在全科医生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建议等。
2 结果
2.1 高淳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高淳区总面积802 km2,辖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 个镇和134 个行政村,截至2014 年年底,全区总人口约为42.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7.37 万人。目前,高淳区总共管辖淳溪镇、阳江镇、砖墙镇、古柏镇、漆桥镇、东坝镇、固城镇和桠溪镇8 个镇。2011—2014 年,由于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全区8 个乡镇的村卫生室从113 个撤并为112 个。2011—2014 年高淳区在岗全科医生人数包括返聘人员分别为232人、214人、188人和190人,见表1、表2。
个
人
2.2 全科医生性别构成情况
高淳区男女全科医生比例差距明显,2011—2014 年高淳区女性全科医生人数分别为67人、63人、61人和61人;占全科医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8.88% 、 29.44% 、32.45%和32.11%,见表3。
人(%)
2.3 全科医生年龄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分析,2014 年高淳区全科医生中已达到退休年龄的全科医生为35 人,占总人数的18.40%,同时男性45~60 岁、女性40~55 岁年龄段人数占比为41.10%,年龄段分布明显不均衡,见表4。
人(%)
2.4 全科医生学历构成情况
高淳区全科医生的学历层次较低,以2011 年高淳区全科医生学历情况为例,在统计到的总计214名全科医生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仅为2人,占总人数的1.00%。2014年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中无正规学历有68 人, 占总人数的35.80%,见表5。
2.5 全科医生执业资质取得情况
2011—2013 年高淳区在岗全科医生中取得执业(助理)医师的人数分别为12人、46人和48人,占全科医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2%、21.4%和25.5%,取得执业(助理)医师的人数明显增长。调查年份村卫生室均无注册护士在岗。
2.6 全科医生培训情况
医务人员的学习是终身的,对全科医生后期的培训,不仅能提升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医学技能,而且也能提高对村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截至2013年,年内在岗全科医生平均获得培训的次数已达到3次,年内接受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人数达到186人,占全体在岗全科医生数的99.00%,见表6。根据访谈内容可知,在对全科医生的培训方面,高淳区每年对全科医生有免费不少于14天的培训,一般由区里组织2 次,每个乡镇卫生院每月组织1 次,一共12次讲座培训,所有全科医生都可参加培训。
2.7 全科医生收入情况
高淳区全科医生的收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财政补助,每服务1 200 人补贴8 000 元;二是一般诊疗费,所有的一般诊疗费全部返还给全科医生;三是公共卫生经费,全科医生承担村民的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每月考核合格后40.00%的公共卫生经费返还给他们。全科医生的总体收入水平在5万元左右,因为服务人口数和业务量的差距,收入多者可达到7~8万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14年全国城镇年平均工资为49 969 元,高淳区全科医生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高淳区这种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既增加了全科医生的经济收入,又保障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生活水平。
2.8 全科医生养老保障情况
2013 年度作为“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的江苏省10 大新举措之一,高淳区积极响应号召,推动全科医生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014 年高淳区注册全科医生应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155人已全部纳入,未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也已全部落实了养老补助。全科医生在养老上有了保障之后,对其全身心投入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激励作用,使全科医生能够安心地服务于基层卫生工作。
3 讨论
3.1 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不同乡镇间差距明显
高淳区总体在岗全科医生的数量在减少:从2011 年的232 人和2012 年的214 人,减少到2013 年的188 人,2014 年总人数增加2人,提升至190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11—2013 年村卫生室和全科医生的绝对人数在减少,但在2014 年随着大学生村医工程的开展,全科医生人数有所增加。平均每个村卫生机构人数由2011年的2.05 人,减少至2014 年的1.70 人,每个村卫生室平均不到2名全科医生,尚未达到村卫生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3~5 人的标准[3],平均每个村卫生室至少还缺少1~3 名全科医生。同时,2013 年高淳区淳溪镇平均每个村卫生室全科医生为2.1 人,而桠溪镇仅为1.3 人,不同乡镇间村卫生室人员配备差距明显。
3.2 全科医生队伍结构不合理
3.2.1男女配置比例不协调,男性全科医生远多于女性:根据对高淳区全科医生基本情况的数据分析,连续3年全科医生男女性比例约为7∶3,从2011年到2014年,女性的构成比由28.88%增长到32.11%,增长不到4.00%,男女比例很不协调,在对妇幼保健等需要女性全科医生的卫生服务方面,数量明显不足。2014年高淳区112个村卫生室,全科医生190人,其中女性仅有61人,平均每个村卫生室仅有0.5名女性,未达到平均每村1名女性全科医生的标准。
3.2.2年龄较大,新生力量不足:从不同年龄段全科医生人数看,高淳区男性45岁以下、女性40岁以下的全科医生人数较少,2014年约占41.10%;全科医生年龄较大,后备全科医生力量不足,而且已到退休年龄人数近20.00%,这种年龄结构不利于卫生知识的更新和全科医生队伍的新老交替。
3.2.3学历水平层次较低,但无正规学历人员比例逐年降低:高淳区全科医生学历水平较低,其中2011年大专及以上学历只有2人,占1.00%,其中占比最大的为在职培训合格者,占43.00%,中专水平和中专学历的占56.00%,其中无正规学历的全科医生占总数的37.10%。通过不断鼓励全科医生提高学历层次加之大学生毕业全科医生的加入,继续教育培训的开展[4],无正规学历的全科医生人数有所降低,由2011年的37.10%降至2014年的35.80%。根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等5部门关于印发《全国全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文件的要求,到2015年,各省(区、市)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总体上实现全覆盖,获取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达到80%(西部、边远地区达到70%)。全科医生力争60%具有中职(中专)及以上学历,其中高职(专科)及以上学历者明显增加。高淳区现已达到2015年规划的具体目标。
3.2.4 有执业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较少:据统计,到2013年高淳区188名在岗全科医生中,执业医师仅4人,执业助理医师44人,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全科医生只占全体在岗全科医生的25.50%,比例较低,根据《全国全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 年)》要求,至2015 年,全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重需要显著提高,至2020年,要求力争全科医生总体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基本实现全科医生队伍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高淳区医护人员中缺乏注册护士,连续3年的调查都没有注册护士。
4 建议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完善分级诊疗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制度的推进也需要依靠基层全科医生队伍的参与。针对高淳区全科医生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为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及用得好的全科医生队伍,让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特提出以下建议:
4.1拓宽全科医生的来源渠道,增加全科医生的配备数量
4.1.1鼓励大医院医生进村卫生室支援工作,让优质的卫生资源下沉:大医院的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都远高于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同时这些大医院仍然面临着诊疗负荷过大的问题,患者就诊多往大医院跑,忽视了基层卫生机构的初级诊疗阶段。原因之一是患者不信任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应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公立大医院医生进镇进村服务基层卫生机构,带去优质的卫生资源、医疗技术[5],同时培训指导基层的医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增进村民对村卫生机构的信任,达到在基层乡镇内基本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的诊治,让农村居民能真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4.1.2 引进大学生村医、发展定向大学生村医的培养模式,加大对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高淳区政府2012年12月正式下发《高淳区“大学生村医”工程实施意见》,计划每年招收30名大学生全科医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招收人数远远不足。2012 年实际招收大学生村医人数仅为7人,2013年实际招收人数为20人, 2014年招收25人,8 人离职,目标完成率不足50.00%,而且大学生村医需要一定的培训周期才能进村服务,延缓了大学生村医计划补给全科医生队伍数量和质量的进程。澳大利亚在全科医生的发展过程也采取了类似大学生村医的培养模式,强调基本能力的培养、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激励机制的完善[6]。我国需要政府各部门联手帮助解决“大学生村医”的编制落实、经费保障以及村卫生室的设备条件等问题,使之能够来的了、留得住和用得好,让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7]。同时,可以与本专科医学院校合作,参考美国实行的乡村医生教育计划(Rural Medical Education Program ,RMED)[6],将全科医生的培养以医学院校为依托,培养强调以农村社区实习经验为主的医学生[8],通过“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方式为农村基层免费定向培养一批适宜的卫生人才。引入大学生村医有助于缓解全科医生年龄层次偏大、后备力量不足的困境,为农村基层卫生发展注入活力,壮大全科医生队伍。
4.2 实施人才激励政策
4.2.1 增强对偏远乡镇全科医生和女性全科医生的补助力度: 高淳区不同乡镇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全科医生数量差距明显,由于交通和经济等问题,全科医生在就职时更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乡镇的村卫生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乡镇之间全科医生数量上的差距,因此,政府在财政补助上应对偏远地区的全科医生倾斜。同时由于女性全科医生在数量上明显不足,只占全科医生总数的30.00%左右,应该加大对女性全科医生的补助力度,从而激励全科医生到地理和经济相对较差的村卫生室去工作,鼓励女性全科医生到基层卫生室工作[9],缓解全科医生在地区和性别上构成的不均衡。
4.2.2改善基层卫生室工作环境,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乡村医生的诊疗水平: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环境改善的投入,引进相应的新设备,替换老设备[10],为农村卫生服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引入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技术,通过这种新型远程医疗服务,患者和医生可以利用手机进行随时随地的看病治病,先进的手机宽带技术应用也使随时随地的移动远程医疗服务变为可能,便捷的远程医疗模式也方便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区级医院等大医院医生在患者病情、医学学术等问题上的讨论。通过改善农村卫生室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全科医生能在工作期间感受到较高的舒适度,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调动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应注重对全科医生的人文关怀,调节全科医生的工作情绪,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农村卫生机构。
4.3 逐步提高全科医生的学历水平,将执业资格考试与全科医生的培训相结合,提升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年龄在45岁以下、有条件的全科医生参加医学类成人中专或大专的招生考试,进行正规化、系统化的医学普通中专或大专学历教育,取得大中专学历证书,提高全科医生的学历水平。逐步提高全科医生准入标准,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原则上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并逐步提升对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从源头上提高全科医生的学历水平。定期开展执业医师专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的锻炼,在培训后期组织实施技能考核,提高培训的实际效益。配合执业医师考试的时间,将培训时间安排于考试前期,鼓励全科医生在培训结束时参加执业医师的考试,使得培训一举多效。
参考文献
[1]崔华欠,方国瑜,杨阳,等.广州市社区居民对分级诊疗模式的知晓和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4):4123-4126.
[2]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6):1-3.
[3]]朱坤,张小娟,田淼淼.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现状及问题分析——基于10县的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29(8):610-615.
[4]郭洁.湖南省乡村医生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D].中南大学,2013-03-26.
[5]侯宁健,周蒙滔.城市公立大医院支援基层医疗的研究——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某县人民医院为例[J].医学与哲学(A),2014,34(8):65-67.
[6]GLASSERM.A comprehensive medical education program re-sponse to rural prime care needs[J].Academic medicine,2008,26(10):953-961.
[7]陆方,张至刚.医学本科生任职村医的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8):2638-2641.
[8]周海燕.美国乡村医生教育计划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2):114-115.
[9]李强.影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服务基层因素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8(12):937-939.
【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推荐阅读:
对分级诊疗的异见10-27
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实施方案08-14
发展分级诊疗07-22
分级诊疗方案08-08
县分级诊疗情况汇报07-07
关于新建县中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专题08-10
二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07-08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现状10-07
英语分级教学现状09-05
上思康达医院关于增设诊疗科目的请示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