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问题(精选12篇)
分级问题 篇1
烟叶是一种农产品,烟农所生产的烟叶有优有劣,质量参差不齐。通过烟叶分级可将烟叶按类型、质量优劣划分成若干等级,以便按质论价,供给卷烟工业配方使用。但现阶段烟叶等级的评定仍主要依靠验级人员感官检验,在实际工作中,仍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烟叶部位相混、混级、混青及混杂等现象,不能正确执行烟叶等级标准的情况时有发生,继而影响烟农效益、烟叶收购质量、烟叶产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这迫切要求各产烟区培养一支业务技术水平过硬的烟叶分级队伍。烟叶分级培训烟叶分级培训主要采取理论授课、 辅导和分级实操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以进一步提高分级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适应服务烟农、指导生产的工作需要,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需要。在培训成为企业发展的时代,如何做好培训,如何进行培训体系建设,已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烟草行业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限制了烟叶分级人员技能的培训,进而影响烟叶生产和整个行业的发展。
1当前烟叶分级培训存在问题
1.1对分级培训的认识不到位
随着烟草行业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现代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可以引进、借鉴。但大批量的烟叶分级高技能人才却无从引进。烟叶分级培训可对大批量分级人才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部分烟草企业的培训流于形式,时间太短,学员并不能完全掌握相关技术要领,就草草结束。另外,许多员工不重视培训工作,习惯吃“大锅饭”,缺乏竞争意识,培训期间 “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有把重心放在提高技术水平上。
1.2师资力量受限,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由于烟草行业特有的专业性,培训教师多来自于行业内部,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此外,目前国内烤烟共分为黄淮、华中、东北、西北和南部5个产区,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差异使得每个产区的烟叶分级因素的界定也大相径庭,从而使分级培训老师也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
另一方面,烟叶分级培训对于培训环境具有较高要求。2009年,国家烟草专卖局颁布了YC/T291-2009《烟叶分级实验室环境条件》,规定了烟叶分级实验室环境照明、环境温度、工作台以及环境颜色和设备等的标准。零散且培训目的不明确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浪费企业资源的行为。目前,培训中心的烟叶分级实验室建设较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功能设施不齐全,面积较小,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培训需求。
2改进烟叶企业分级培训的对策
2.1企业要正确认识培训
首先,企业要明确给员工提供烟叶分级培训的目的,在理论上、技能上对学员进行教育和训练,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最终使企业和员工获得双赢。
其次,企业应加大对高技能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为烟草企业培养一支高技能的烟叶分级人才队伍,是烟草行业大力发展的关键。但是,还应进一步完善其激励机制,把员工通过培训鉴定得到的技能等级与个人的待遇和晋级相关联,帮助员工提升其自身价值。
2.2增强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
一般来说,参加烟叶分级技术培训的员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他们需要通过培训建立自己的分级知识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日后的工作中。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学习欲望,且学习能力很强。另一种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员工,他们的学习目标很明确,注重实用性。这要求培训单位按需培训,突出学以致用,根据学员情况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使他们自觉地融入培训中。
其次,培训中心要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烟叶分级培训,应加大分级实操培训所占比例,把实操练习作为“比武”进行, 这可使学员感受到差距和不足,从而激发其自我提升的意识,同时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
2.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烟叶分级培训多以基层人员培训为主,培训教师也多来自于基层,在实操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等级样品的制作、审定等工作都离不开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们都以兼职为主,不能专注于分级培训这一工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培训中心通过交流、深造等方式培养专职的培训教师,设置专人专岗,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 在培训中采用专兼聘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为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烟叶分级人才服务。
2.4不断完善烟叶分级实验室设施建设
烟叶分级实验室是完成烟叶分级培训的基础保障,只有功能齐全、规范标准的烟叶分级实验室才能真正发挥烟叶分级培训的强大功能,为培训更多的高技能烟叶分级人才而服务。近年来,“原料保障上水平”工作重要性不断突显,烟叶分级培训的范围也被大大延伸,不仅有常规的基础培训,还包括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竞赛培训及样品审定等内容。这就要求烟叶分级实验室不仅要有传统的分级室,还要有样品储藏、样品制备和物理检测等场所设施,成为一座兼备标准化和职业化功能的现代化的烟叶分级实验室。
3结语
“卷烟上水平,原料保障要先行”。烟叶分级培训可以为原料保障提供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但烟叶分级培训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符合企业本身的培训体系才可以让企业培训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和战略转移提供有力支持;只有建立一支企业核心讲师团队才能真正帮助企业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播和传承。
摘要:“卷烟上水平,原料保障要先行”。烟叶分级对于卷烟原料的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烟叶分级培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烟叶分级培训的应对策略,即企业要重视培训,员工要积极参与培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烟叶分级实验室设施建设。
关键词:烟叶,分级培训,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闫克玉,赵献章.烟叶分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分级问题 篇2
随着新一轮医改的全面铺开,国家出台许多惠民利民的医改政策,但“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庭冷落”。大医院大专家在忙着看头疼脑热的“基层病”,而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因“无病可看”,只好被“闲置”,这一热一冷突显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按照卫计委关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建立一套分工明确,分流有序,各司其职的分级诊疗制度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传统的诊疗观念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1)患者选择医生的就医模式根深蒂固。2000年的卫生改革推出了“点名医疗”,即患者选择医院,患者选择医生的就医模式。由于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分布悬殊明显,导致许多经济条件好的患者稍有小病都投向大医院,找“大医生”、找“名医”就诊,这种传统的就医模式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2)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由于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对一些普通疾病的认识不足,导致“盲目就医”,“小题大做”,常见病、多发病到省市大医院就诊,吃力不讨好,浪费人力、物力。
(3)一些大医院办院的指导思想偏离,优质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长期以来,由于财政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医院被推向市场,为了追求更大经济效益,省市大医院凭借自己资源优势,盲目“做大做强”扩张床位,“越位医疗”,致使本该属于基层医疗机构做的事,都“揽括、代劳”。调查发现:省市级各大医院均住有10%左右的康复患者,普遍开设“体检中心”,没有充分发挥省、市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
2.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取信于民”,影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1)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按照国家规定,“床位在300张以上医院,床位与人员比为1:1.5”,大部分基层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2011年,以罗源县为例,县医院床位360床,应配备540人,但在岗职工仅427人(其中临时人员192人),缺113人。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更为严重,大部分基层卫生院仅3~5名执业医师,2~3名助理执业医师。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技术职称偏低,本科以上仅占19%,大专及以下占81%,高级职称仅占7%,中级职称仅占25%,整个基层医疗队伍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服务质量难以“取信于民”,因此稍重患者(家属)即要求转省市大医院治疗。
(2)规范化医师培训工作无法落实,影响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新医改政策的出台,群众由医疗需要转向医疗需求,原来看不起病的,现在看得起病,90岁以上住院开刀屡见不鲜,县级综合性医院部分科室人满为患,这就导致住院就诊患者增加与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加剧。医生工作量加大,部分科室只能使用年轻毕业生参与诊疗工作,分担工作压力,免强维持医院正常运转。因此,短期内无法派出更多的毕业生前往三级医院进行三年的规范化培训,也影响了县、乡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3)省市大医院的急剧扩张也吸收了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的优秀人才。目前,省市大医院办院规模不断扩大,吸收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大医院工作环境、学术发展前景、工资待遇明显优于基层医疗单位,导致大量各地基层医疗单位的优秀人才及应届本科毕业生被吸收到省市级大医院,基层医疗单位反而成了省市医院的人才培训“基地”和“跳板”,也进一步加剧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才短缺。
3.分级诊疗的机制尚未形成。
(1)卫生行政部门至今尚没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行分级诊疗指导性意见和实施办法,仅在口头上倡导分级诊疗,没有实质性行动,各级医院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协调、分工明确、转诊有序的分级诊疗机制。
(2)信息化管理机制滞后,无法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管理的信息平台。目前各级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省市大医院投入大,发展较快,基层医疗单位发展相对滞后,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卫生院几乎没有大的投入,信息管理系统简单,运作不正常,没有与省市级医院信息联网。同时省、市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没有建设相对统一的软件管理模块和信息化互通平台,因此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也影响双向转诊工作开展。
(3)医保、农医保的报销机制没有从政策层面引导分级诊疗。目前,医保、农医保患者在各级医院报销比例虽然有一定差距,但档次还拉不够大。2011年,罗源县新农合补偿人次达16576人次,到省市医院诊疗人次占25%,补偿金占42.45%;到县级医院诊疗人次占48%,补偿金占39.99%;到卫生院诊疗占26.64%,补偿金占17.58%。以上数学显示,金字塔型的就诊机制和报销机制尚未形成,还不能够在政策层面引导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4)分级诊疗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由于整个医疗系统分级诊疗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尚未出台,因此分级诊疗监督也无章可循,无从入手。各级医院为了创收,无序收治患者,省市大医院“抽水机现象”显著,吸收了大量人才资源和各种本不属于他们治疗的患者,造成资源的及大浪费。
二、实施分级诊疗的对策
分级诊疗就是由三级医院(省、市级)、二级医院(县、区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及基层社区医院组成的医疗服务共同体,农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社区医院解决,大病预约转诊,依托县区医院与省市级医院对口协作关系,疑难重症通过绿色通道转诊三级医院,康复期患者需长期护理患者转到社区医院,建立三级医院与县区级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并在乡镇、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家庭医生提供帮助,建立县、乡(社区)之间双向转诊信息系统。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否做到各级医院“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确保有限医疗资源发挥到最大化,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
1.转变观念、转换思维,提高居民、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分级诊疗的认识。
(1)要广泛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要向民众广泛宣传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服务项目、诊疗病种、专科开展情况、医改政策、双向转诊制度、报销制度等相关知识,转变居民就医观念,合理引导民众分级诊疗。
(2)要端正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的分级诊疗意识。省市大医院应办成凝难、危重病的诊疗中心和教学、培训、科研基地,指导基层医疗工作,不盲目扩大规模,打造精品医院。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如:南京军区医院采取积分制管理,严格控制科室加床数,床位使用率在90-95%的科室加分,96-100%的不加分不扣分,超过100%要扣分,同时与二级医院联动,医院严格限制开展小骨折、小外伤、阑尾炎这样小手术,不符合本院收治条件的患者,只简单处理后转下级医院治疗。各级医院要设立分级诊疗科,合理分流就诊患者,除急诊患者外,其它患者均应在社区、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凭下级医院转诊证明,开通绿色通道,收住入院。省级医院取消“体检中心”,把体检、康复医疗工作还给区县级基层医院来完成,不做“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事,充分发挥省级医院优质资源的作用。
(3)要改变就医模式。要改变传统“患者选择医生”的模式,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要在政策层面引导群众分级就医,每个患者就诊就必须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基层卫生院开始,逐级转诊分流(急诊除外),避免“全省人民上省立,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
2.要加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培养,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
分级诊疗成败的关键在于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强弱,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直接决定居民分级诊疗的信心,因此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分级诊疗的核心内容。
(1)要引进人才。要建立完善县(区)、乡(社区)两级床位及人员配置标准,要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以省市委(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下达基层医院的床位和人员配备标准,使县区级相关部门有章可循,按编招人,省市级要制定基层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对优秀大学生直接入编,要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工作。
(2)要培养人才。省市级医院有指导、培养基层卫生人才的义务,要主动接受基层医院人才的进修培训,把对定点扶持医院人才培养成效纳入省市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要建立基层医院人才与省市医院人才轮转培训机制,缩小基层人才与省市人才的水平差距。
(3)要稳定人才队伍。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定基层人才优惠待遇政策,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聘任、住房条件、子女就读、家属就业、创业基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要强化引进人才规范化管理,签定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年限、履行的责任、义务,完善人才流动约束制约机制,在合同期内严格控制人才的流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稳定基层人才的干预措施,防止在合同期内人才单方违约,流动到省市大医院。
(4)加强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要落实省市医院扶持基层卫生政策,制定扶持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计划,派出的医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指导基层业务工作能力,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不应付了事,省市卫生部门要加大对下乡人员监督、考核、评估的力度,不断提升下乡帮扶的质量,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为有效合理的分级诊疗奠定技术基础。
3.转变工作机制,建立适合各地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
(1)要建章立制。要由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分级诊疗工作指导意见,实施办法。要制定各级医院诊疗的病种,双向转诊标准,以及考核、评估的方法,制定双向转诊的约束制约机制。
(2)要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依托信息平台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各医院应加强分级诊疗科的管理,接收转诊患者,建立绿色通道,确保转诊顺畅。要整合居民个人卫生信息,包括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及体检、检验、检查等内容,丰富健康档案,实现资源互通、共享,避免重复检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要在全市全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资源共享互通平台。
(3)要完善财政补偿机制。财政补偿机制建立的完善程度是决定医改成败的关键,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避免各级医院的趋利行为;各级政府必须出台各级财政最低补偿标准、财政支出比例和补偿方向,制定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政府财政投入的“随意性”,做到“不哭的孩子也有奶吃”,避免医院管理者“挖空心思搞创收”,“全心全意拉患者”,“眉毛胡子一把抓”,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4)要完善新农合、医保患者的报销机制。要用经济的杠杆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缓解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院“吃不饱”的现状。要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准入门槛,提高基层医院报销比例,根据各地报销情况,在保证医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调整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报销比例,使更多的居民“得实惠于基层”。
(5)要加强分级诊疗的监督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医保、农医保配合,根据分级诊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定期对各级医院的分级诊疗工作开展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各级医院诊治病种分流合理、就诊有序,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分级问题 篇3
[关键词]儿童分级阅读 科学性 价值性 专业发展工作坊
一、我国分级阅读研究存在的问题
儿童分级阅读是近年来我国儿童出版界引入的概念,相关研究不多。通观这些文献,笔者认为,我国分级阅读研究存在的问题,除了研究主体的单一外,还存在着“科学性缺乏”与“价值性偏颇”两方面问题。
1. 研究主体的行业结构单一
儿童分级阅读是按照阅读者不同的智力和心理发育阶段为阅读者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阅读图书。它致力于“阅读能力与阅读文本的匹配”,其研究需要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文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专业。
当前,出版商和阅读推广人是分级阅读的主要推动人和研究者。2007年,贵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童书馆形成了分级阅读的理念。2008年和2009年,南方分级阅读中心和接力分级阅读研究中心(以下分别简称南方中心和接力中心)分别在广州和北京成立。中心聘请了来自儿童出版界、文学创作界、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等各方面的专家,但从已有文献来看,卷入分级阅读研究和推广的专家大部分是阅读推广界和出版界,行业结构单一,绝大部分专家只是受聘和受邀会议发言,还没有真正涉入分级阅读研究。
由出版社和利益相关人构成的推广和研究团队,更多的是将分级阅读作为出版编辑的一个包装概念,诚如业内所言,“分级阅读,带来的是一整条产业链”。利益的驱动使得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分级阅读图书的分级往往是粗糙的。例如,当当网上的分级阅读是将市面上常见的儿童图书按照内容、印刷等方面的简单特点匹配给0~2岁、3~6岁、7~10岁、11~14岁的儿童。2008年南方中心一成立,就趁热打铁研发了全国小学第一套经典文学分级阅读丛书,第二套书投放到广州市场一周后,30万册销售一空,2009年“南方分级阅读”丛书累计销售超过100万册。行业结构单一的研究现状使得分级阅读成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推销理念,有人提出,“分级阅读,该由无利益的第三方来抓”,科学的分级标准才能为少儿读者带来真正的实惠。分级阅读研究人员的行业结构亟待多元化。
2. 分级标准的科学性缺乏
分级阅读的核心问题是分级标准,当下业界还处于分级依据或分级建议的时期。大致可以说,有两种分级依据:即从“书”和“人”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从人到文本”的研究取向,以学生的年龄(学段)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对文本进行分级。
“书”的因素有篇幅生字、词汇难度、情节难度、主题深浅、文图搭配、图书类别、是否有拼音和翻译质量等;“人”的因素有年龄、性别、阅读基础、理解能力和成人的协助。该依据认为,“经验+科学”是分级的金标准,是阅读分级的主要操作方式,但是何谓经验因素?何谓科学因素?并没有明确,也未见报道此依据指导下分级读物的推出。
以年龄(学段)为分级依据的有骊声分级阅读和新阅读研究所。前者针对小学生群体,按小学年级分为6个级别,每个级别共5种图书,内容涵盖了文学、科学、艺术、健康、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后者暂将0~7岁的幼儿划分成0~3岁、3~4岁、4~5岁、5~7岁共4个阅读年龄段,强调书目的功能性,力争做到用有限的书涵盖更广泛的幼儿发展智能。
南方中心和接力中心均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分级标准或者建议,分别被称为分级阅读的省会标准和业界标准。省会标准把1-9年级的儿童分为四个学段,内容标准突出了各学段儿童青少年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内容;水平标准主要从阅读数量、阅读技能、阅读习惯等方面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评价。接力中心把儿童的身体与动作发展,认知与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绪、人格与社会发展作为变量,将儿童分为0~3岁、4~6岁、7~8岁、9~10岁和11~12岁5个级别,综合考虑书籍的篇幅、难度和主旨、每个级别推荐50本,发表了200本分级阅读的书目,作为分级阅读的建议。
这种分级依据忠实于这样一种分级阅读的定义,即“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但是由于人的主观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将人作为文本分级的依据并不科学,还有循环论证之嫌。因为,正是人的差异才催生了分级阅读概念的诞生。文本具有客观性,其影响因素的不同权重自不待言,更为关键的是,并不是每个因素都具有可测量性,也并不是每个因素都会增加分级的效度,如果不进行实验研究和统计计算,则难以体现科学性。
3. 分级阅读的价值偏颇
阅读乃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的过程,阅读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彭聃龄,1989)。分级的目的是实现阅读能力与文本难度的匹配,它是西方以“以儿童为中心”,特别是“以儿童的认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精髓的体现,唯其认知能够理解才能作为阅读对象提供给儿童。分级阅读在欧美实行的几十年里,学者研发了100多个分级公式,这足以说明对分级价值和必要性的认同。
在我国,围绕着读者利益,分级阅读形成了两个阵营。赞成者认为,分级阅读细化了孩子的阅读能力,能培养孩子对书本知识的尊重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出版社和阅读推广人多持类似观点。公开反对者不多,他们恰恰认为分级阅读损害了读者的利益。“阅读是绝对化的个人行为。我们给读者提供什么,由读者来鉴别,而不是说‘你应该读,你必须读,你这个年龄要读’,这是一种错误的误导,乃至欺骗。”
还有一派不反对分级阅读本身,而是异议分级阅读标准的科学性问题,异议出版社以“分级阅读”概念的“谋利”行为。“市场上的分级阅读是将已有图书加盖上‘分级阅读’的标签,甚至‘拉郎配’,将不相关的两者生硬地捆绑在一起……其真正用意是看中商机而不是民族的下一代。”真正的分级阅读“是先做调研再做产品,即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大脑发育、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多种角度进行调研、探究、取样,然后才去做适合他们的分级读物”。不难看出,一方面,双方争论的核心是商业之“利”和儿童发展之“益”谁为先的问题;另一方面,对“益”在儿童何处的认识问题。对此,一方面出版社要具备战略眼光,投入研发资金,尽快制定科学的分级标准;另一方面是分级阅读标准制定后的利用问题,是强制标准,还是参考建议?是谋利的工具,还是干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手段?
二、我国分级阅读研究的展望
1. 发布研究的招标课题,赞助多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
研究主体的行业结构单一不仅使分级阅读的价值受到偏颇的理解,更不利于对分级阅读开展科学研究。
分级阅读可持续发展的不二之路是向科研院所发布招标研究课题,吸引多学科多专业的研究人员开展分级阅读的科学研究:一方面,由出版社和研究中心拨出专项研发经费,采取自主对内委托研究和对外发布研究招标课题的方法,也可申请成为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合作单位,委托其向国内外发布研究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将分级阅读视为公益性质,认识到分级对规范我国母语和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大对阅读的推广力度和研究投入,责成学术研究管理机构,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社会科学基金委等,发布研究招标课题。激励的机制将吸引语言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教育界的专家等各领域的专家或开展独立研究,或组成研究团队,对分级阅读开展科学研究。唯其科学的标准才能实现其服务儿童的价值。
2. 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开展分级阅读的客观量化研究
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的分级阅读的分级标准特点是量化,其取向为“由文本到儿童”,即通过对文本间接地测量儿童的阅读能力。文本分级的变量包括词汇的难度、词汇表、单词的复杂度、句子的长度和句子的复杂度。这种分级标准一方面客观、量化和科学;另一方面中立而开放,任何出版社的出版物都可申请进入系统测量其文本难度,授权标注所测的难度分值,供儿童作为选择阅读的参考依据。这里仅介绍两种分级的方法。
蓝思分级法是美国目前在用的最广泛采用的阅读测量方法,它是在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中心(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赞助下,汲取了阅读理解领域内专家40年的研究成果,历经来自大学的研究团队15年的研究,后于1994年交由教育研究与开发公司Metametrics进行商业运作。它认为,儿童在某时期的阅读能力是个常数,独立于文本,但其作为非物质的结构,只能通过阅读理解进行间接地测量;文本是客观的,可直接测量;阅读理解即项目反应结果,是客观的,是阅读能力作用于阅读文本的结果,即阅读理解=阅读能力-文本难度,分级的关键是对文本的难度进行测量。蓝思假设的文本难度变量为语义上的词汇频率和句法上的句子长度,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它们对人的阅读心理的影响。词汇的频率给读者提供了推测词义的语境,句子长度给读者的短时记忆和推理造成了负担。蓝思体系承认存在影响文本难度的其他因素,比如文本的内容、读者的年龄和兴趣以及文本的设计,但坚持认为它们不会增加测量的效度。
A-Z分级法,也叫有指导的阅读进阶(Guided Reading Level,GRL),将主观判断和客观测量相结合,由凡塔斯和皮内尔(Fountas&Pinnell)两位阅读专家开发。他们认为,文本难度变量是书籍的一些明确可见的特征,如该书的用途和作用的介绍、字体大小和印刷设计,可预测性和语言的模式(相对于书面语言而言的口头语言)。他们也意识到相同年龄和学段的儿童在阅读水平上的差距以及文本A-Z分级的误差,由此开发了基准评价体系(Benchmark Assessment System),其评价变量是单词的频率、发音、单词的结构和词汇。教师把对儿童阅读的观察结果和基准的描述相匹配,对学生所处的A-Z具体级别做出主观判断。
3. 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专业干预儿童的阅读教育
首先,分级的价值追求从“求利”转向“育人”。当前,儿童分级阅读尚缺乏科学的分级依据,难免被人诟病为“玩弄概念”和“求利”。除了借鉴西方的分级阅读研究成果,在技术上实现阅读能力与文本难度的匹配,相关各界还需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特别是“以儿童的认知能力为中心”的理念,以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上面介绍的西方两种主要的分级方法均在阅读教育中找到了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价值归宿。
其次,分级从课外阅读走向课内评价。如前所述,我国出版社或阅读研究所推出的分级读物均为课外读物。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各年级的教材本身已经根据年龄或年级分级。然而,一方面,其为各年龄段所选编的教材的分级依据是否具有合法性,是经验所为还是具有科学标准?其二, 这种分级基于的是一种普遍人的假设,教材编写者假设该年级儿童的阅读能力是相同的,但现实经验表明,由于个人的阅读能力不同,特定的年级和文本难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些儿童的阅读能力超过平均水平,有些则在平均水平下挣扎。
在美国,完善蓝思阅读框架的MetaMetrics公司计算了课内教材的文本难度,在阅读教学上将文本难度和学生能力进行75%理解程度上的匹配,学生在获取自己的阅读能力分值后,在系统内输入分值,系统会产生难度呈降序排列的书单供儿童选择。随着儿童的进步,教师可以使其挑战一些更大蓝思分值的书,直到他在阅读中表现出沮丧时再适当降低难度。
第三,分级阅读由家庭干预走向专业发展工作坊。MetaMetrics公司成立了互动式的蓝思专业发展工作坊(Lexi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shops),通过指导校长、教师、阅读专家、图书管理员和其他教育专业人士应用蓝思阅读框架和工具,将蓝思阅读成功地融入了学校或学区,推动了儿童分级阅读的专业合作与指导。
工作坊为教师提供以下几方面帮助:将静止的蓝思分值变成动态的指导和阅读行动;了解美国全国教学大纲(Common Core State)标准和蓝思分级的关系;根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按照文本内容和年级水平将学生与适当难度的文本相匹配;记录学生为进入大学和就业而阅读的发展过程;与家长沟通学生的阅读发展过程。另外,工作坊还指导教师应用“觅书”搜索引擎、获取蓝思分值的开放资源和提供分级读物的实体图书馆;应用蓝思阅读框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项目反应干预(Response to Intervene;RTI)计划,使差异化教学有了科学的基础。工作坊还提供网络培训和咨询服务,包括在线工作坊、网络研讨会和满足咨询者个体需要的策略与个性化计划。
综上所述,展望我国儿童分级阅读研究,一是尽快制定具有科学性的分级标准;二是树立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价值取向,专业干预儿童的阅读教育,规范我国的母语教学和测评。
(本文是国家语委2011年立项项目“儿童汉语分级阅读的分级标准研究”的中期成果,课题编号YB125-23)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1]白冰.少年儿童分级阅读研究的现实意义[N].文艺报,2009-08-29(004).
[2]贺林平. 少儿分级阅读标准该谁定[N].人民日报,2011-04-25.
[3]李芳.国内儿童分级阅读图书出版窘况[J].出版广角,2011(6).
[4]王林,孙慧阳,安燕玲. 分级阅读标准的制定谁说了算?[N]. 中国教育报,2010-04-01(006).
[5]郭六轮.分级阅读,出版面临哪些问题?[N]. 中国图书商报,2009-11-17(Z01).
[6]王泉根.关于儿童分级阅读的思考与对策[N].文艺报,2009-08-01(004).
[7]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Gunning,T.G, “The Role of Readability in Today’s Classroom”,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23(3),2003.
[9]安武林. 不合时宜的分级阅读[J]. 出版广角,2011(6).
[10]路艳霞.儿童分级阅读像“拉郎配”[N].北京日报,2010-8-26.
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问题探讨 篇4
一、高校开展公共数学分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大众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日益显现。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凸显一些新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生源分布差异和知识水平差异也越来越大,学生之间差距日益扩大。如果对所有层次和所有专业的学生都继续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同时也会影响到部分学生学业的完成。这种差异会长期存在,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及学生的后续发展会带来很大影响。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学在各个领域的作用更加广泛。数学自身的发展也为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思想和应用方法。但是,数学方法的应用在不同领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不尽相同。如果在不同专业实施层次相同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培养目标的完成。
再次,数学学科的严密性、系统性、知识性、逻辑性非常强,它的知识结构和严密体系决定了数学教育必须符合可接受性原则。学习数学知识, 前后内容的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跨越。因此, 在高校数学类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原来自然分班、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经常遇到许多诸如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希望更加深入一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困难,结果学生学习效果差异较大等问题,甚至部分学生放弃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度难以掌握,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
最后,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需要逐步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大学数学的课程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对比初等数学都是一个质的飞跃。 大学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短期内难以适应,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现行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多采用传统方式,趣味性不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是长期形成的,它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运算技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目前也不能够被其他方式完全替代。当今科技快速发展,大学教育由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应具有的多功能性的要求,即数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由于刚入校的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对文化素质的提高及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对后继课程学习也不够了解,从而对大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学习过程中不够认真,在课堂学习时不能全身心投入,课后也不愿多花时间思考、复习、 做作业,影响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这不仅使数学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难以达到,也影响了其他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 。
受到先天遗传素质及后天养成过程的影响, 不同的人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不尽相同,学习进程和效果也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教育教学上就应该在认知途径、内容等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分级教学的办法, 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一个层次的特点,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体特点的学习条件,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做到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特色,基础薄弱的学生稳步发展。近20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积极开展了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具有各自特点的实践。自2007年以来,进行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高校迅速增多,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实践成为当前大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探索方向。
二、高校开展大学数学分级教学实践的成效
20世纪末以来,国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数学分级教学进行了探讨和实践。从21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大学数学分级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推动了更多的高校进行实践活动。
1.对大学数学分类、分级、分层次教学的含义进行了区分
大学数学分级教学的一些相近概念,经常使用的术语有分类、分级、分层次等。分类教学,是指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区分,实质上就是根据学生专业培养需要的不同而进行的教学分类;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同一类学生中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对教学深度的区分。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类教学内容是面向以数学应用和相近领域为职业规划的学生,这些专业包括一些物理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统计学类专业等,对数学理论和方法要求较高,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数学思维方式的建立和数学方法论的掌握; 第二类教学内容是面向职业规划以数学为重要工具的学生,包括一些工学类和经济及管理类专业,重视数学在后续学习的工具作用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类教学内容是作为通识教育,提高公民素养的数学教学,如一些人文专业、公选课程等,强调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恰当的理性思维,重视数学的人文特征。
2.提高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大学数学分级教学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对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探讨和实践,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分级教学重要意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首先,分级教学比较有效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对于学生的差异和个体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有效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次,分层次教学能够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在面对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差别不大的学生群体时,更容易把握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各个体间的差异较小,有利于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第三,有利于人才培养。在本科阶段,一方面是培养能够胜任实际工作的应用人才,同时还要培养能够进一步深造的人才。对于将学习目标定位在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如能实行分级教学,则可以帮助他们为实现理想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出了大学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一些具体实施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生作业、动态管理、科学评价等。教学目标分层次,就是将原来过于统一的教学目标更改为按照专业要求和学生意愿相结合的弹性目标,可以概括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职业规划和学习兴趣确定目标。学生学习分层次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个性选择分为若干层次, 同一层次中的相近度较高,差异不凸出。教师教学分层次是指在不同层次之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各层次的教学规律,教师需要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兴趣所在,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作业分层次是要求作业安排与目标分层次的一致性。根据教学目标,相应确定学生作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同作业训练水平相一致。动态管理是在教学过程中或在教学的某个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意愿,根据一定的规则对学生层次进行必要调整,满足学生由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向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迈进愿望,同时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选择低层次的教学目标。科学评价是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在分级教学评价中,通常采用目标参照的形成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全面、真实、及时了解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及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4.研究并且实践了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是局部分层次模式。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和教学条件,在开设高等数学的专业中,对学生较多的专业实行两个或者三个层次的分层次教学,其他专业仍然采用按照专业设置自然班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二种是分类教学模式。一些学校学科和专业较多,不同学科专业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差异较大,对全校非数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高等数学设置了多个类别,不同类别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有差别。第三种是完全分流模式。这种模式是打乱原来按照专业设置的自然班教学建制,根据入学时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不同层次的教学班,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按重新划分的教学班进行。第四种是全方位分流模式。这种模式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班级分层次,对教材分层次和对教学内容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高校对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实践给出了肯定评价
开展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的高校对教学情况进行了总结,普遍认为高等数学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同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趋同,教师针对同一层次的学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基础好的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高校数学分级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分级教学是高校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积极举措,也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师生的正面评价,不过并不尽如人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1.实施分级教学仍然受到各种制约和约束
高校规模的扩大,专业门类增多,分级教学的实行往往受到教学资源不足与教学管理机制陈旧的制约,教师数量和教学设施不足是巨大障碍。 在分级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学实施主体的任课教师,对课程的安排没有自主权,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及专业院系的大力支持,否则大学数学分级教学很难开展。另外,实行数学课程分级教学,对其他课程的教学和管理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2.实施分级教学的课程需要进一步拓展
在目前高校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非数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三门主干数学课程中,一般只是局限于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进行分级教学实践活动,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这两门课程中实施分级教学实践的很少,需要大学数学分级教学实践进一步推进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线性代数的教学中。
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易处理好一些问题,有许多细节仍需研究解决
分级分班如何做到合理科学? 以什么作为分级标准? 静态的分级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动态分级教学管理模式? 分级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无法衡量或评判,如何使学生克服优越感或自卑感? 分级教学打乱了原有的自然班秩序,带来了教学管理上的困难。分级教学后同一年级的学生几乎同时上课, 影响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如何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及比较体系? 分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加强教师培训? 这些问题有待通过推进分级教学加以解决。
四、我校公共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设想
对工科高等数学进行分类,对数学理论与应用需要较多的专业如计算机类、物理类、电子通信类等专业增加教学时间,修订教学大纲,充实教学内容; 其他的工科专业采用目前的教学大纲; 经管类专业沿用目前的教学大纲并且适当增加教学时间。在上面分类的基础上,参照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及个人意愿,通过适当途径,将数学教学分成A、B、C三级。A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优秀数学素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潜能及科学思维方法。实行A级教学班级的学生往往定位于进一步深造上,其教学目标是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某些教学内容,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B级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满足后续专业学习需要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夯实数学基础,强化数学思想、运算能力的培养,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其学习动力。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大体上相当于目前的教学要求。C级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能力,尽可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这些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数学学习有厌倦、畏惧等心理,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和要求,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循序渐进学好数学,掌握必要的数学工具。
由于每个分级教学班的学生数学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基本相近,这样更有利于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同时,教师更容易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实行分级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教学管理,保证分级教学效果,力求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要求和规章制度, 做好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必须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数学分级教学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从目前来看,大学数学分级教学是大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其改革效果也是可以期待的。实施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可以更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分级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当本着一切有利于教学的宗旨和一切有利于学生培养的思想,不断进行研究实践,逐步改进完善,确保大学数学教学取得理想效果。
摘要:文章探讨了大学数学分级教学体系的内涵与方法,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公共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现状,依据国内高校近20年来开展大学数学分级教学的情况,回顾总结了大学数学分级教学实践已取得的成果,分析了目前大学数学分级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大学数学分级教学的一些设想。
分级问题 篇5
用于流体静压(液压传动)系统中的工作介质称为液压油,而用作流体动压(液力传动)系统中的工作介质则称为液力传动油,通常将二者统称为液压油。液压油与发动机油相比较,液压油除具有发动机油的基本性能外,还具有良好的抗乳化性、抗磨性、水解安定性、可滤性、抗泡性和空气释放性。
2.3.1 液压油的粘度分级
液压油粘度新的分级方法是用40 ℃运动粘度的第一中心值为粘度牌号,共分为八个粘度等级,见表18。
表18 粘度牌号 粘度级
(新牌号)40℃运动粘度(mm2/s)相当于旧牌号(50℃运动粘度)ISO 粘度级 10 15 22 32 46 68 100
9.00~11.0 13.5~16.5 19.8~24.2 28.8~35.2 41.4~50.6 61.2~74.8 90.0~110
135~165
40(上限接近50号)50,70(下限接近50号,上限接近70号)
VG10 VG15 VG22 VG32 VG46 VG68 VG100 VG150
2.3.2 液压油的质量分级及应用范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液压油用字母H来表示,分为易燃烃类油、抗燃烃类油两大类,每一大类又再分为若干类,见表
19、表20。
国家标准GB7631.2—87把液压系统用油分为L-HH、L-HL、L-HM等15个品种,把液力系统用油分为L-HA、L-HL两个品种,见表21。液压油产品举例和应用范围,见表22。
L-HL液压油原称通用型机床工业润滑油,属抗氧化防锈液压油。试验表明,其各项性能都优于L-AN全损耗系统用油,寿命比全损耗系统用油高一倍以上。该系列产品适用于一般机床的主轴箱、液压站和齿轮箱,或类似的机械设备的中、低压液压系统的润滑(2.5 MPa以下为低压,2.5~8.0 MPa为中压)。
表19 易燃的烃类液压油ISO分类
用油系统 ISO分类符号 组 成 和 特 性 主
要
用
途
流体静压系统(液压系统)用油 HH HL HM HR HV HG
HS 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矿物润滑油
具有防锈、抗氧化性的精制矿物润滑油
具有抗磨性的HL型油品,不仅具有HL油的全部特性,而且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具有更好的粘温特性的HM型油品
具有更好的粘温特性的HM型油品
具有更好的防粘-滑性(防爬性)的HM型油品
以合成烃为基础油,具有较低的倾点和良好的粘温特性
用于通用型机床液压箱和齿轮箱,轻负荷机械的润滑
用于要求抗磨性能较高的中、高压液压系统
用于要求高粘度指数的低、中压液压系统
用于要求高粘度指数的中、高压液压系统
用于既有液压传动又有滑动面的系统
用于特殊环境及高寒区作业
流体动压系统(液力系统)用油 HA HN 用于自动变速齿轮箱
用于联轴节和变矩器
表20 抗燃液压油ISO分类
ISO分类符号 组
成和
特
性 主 要 用 途
HFA 水包油乳化液,可分为无抗磨性(HFAL)和有抗磨性(HFAM)两种 用于钢铁厂、矿山及其他要求抗燃性的工业
HFB 油包水乳化液,可分为无抗磨性(HFBL)和有抗磨性(HFBM)两种 HFC 水-乙二醇(水-聚合物),可分为无抗磨性(HFCL)和有抗磨性(HFCM)两种
H(F)DR H(F)DS H(F)DT H(F)DU 不含水的磷酸脂
不含水的卤代烃
不含水的卤代烃与磷酸脂混合液
不含水的其他合成液压油
L-HM液压油(抗磨液压油)较HL液压油有突出的抗磨性,适用于压力大于10 MPa的高压和超高压的叶片泵、柱塞泵等。
L-HM液压油通常分为含锌型(或称有灰型)和无灰型两类。含锌型抗磨液压油,加了含锌的抗磨剂,无灰型不加含锌的抗磨添加剂。无灰型性能较好,但价格较高,故常用含锌型。
表21 液压油分类
字母 总应用 特殊应用 具体应用 组 成和特 性 产品符号
L 典 型 应 用 备 注
H 液压系统 流体静压系统(液压系统)液压导轨系统 无抗氧化剂的精制矿物油 HH
精制矿物油,并改善其防锈和抗氧化性 HL
HL油,并改善其抗磨性 HM 高负荷部件的一般液压系统
HL油,并改善其粘温性 HR HM油,并改善其粘温性 HV 机械和船用设备
无特定难燃性的合成液 HS 特殊性能
床在低速下使振动或间断滑动(粘-滑)减为最小
需要难燃液的场合 水包油乳化液 HEAE 含水大于80% 水的化学溶液 HEAS
油包水乳化液 HFB
含聚合物水溶液 HFC 含水小于80% 磷酸酯无水合成液 HEDR 选择本产品时应小心,因可能对环境和健康有害
氯化烃无水合成液 HEDS
HFDR和HFDS混合的无水合成液 HFDT
流体动压系统(液力系统)自动传动 其他成分的无水合成液 HEDU
联轴节和转换器 HA 组成和特性的划分原则待定
HE
表22 液压油各组产品的举例和主要应用(参考件)产 品 符 号 组 成、特性和主要应用
L-HH 15 22 32 46 68 100 150 本产品为无(或含有少量)抗氧化剂的精制矿物油,适用于对润滑油无特殊要求*的一般循环润滑系统,如低压液压系统和有十字头压缩机曲轴箱等循环润滑系统。也可适用于其他轻负荷传动机械、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等油浴式非循环润滑系统。本产品质量水平比机械油(即L-AN油)高。无本产品时可选用L-HL油
L-HL 15 22 32 46 68 100 本产品为改善了防锈和抗氧性化的精制矿物油,常用于低压液压系统,也可适用于要求换油期较长的轻负荷机械的油浴式非循环润滑系统。无本产品时可用L-HM油或其他抗氧化防锈型润滑油 L-HM 15 22 32 46 68 100 150 本产品为在L-HL油基础上改善了抗磨性的润滑油。适用于低、中、高压液压系统,也可用于其他中等负荷机构润滑部位。对油有低温性能要求或无本产品时,可选用L-HV和L-HS油 L-HV 15 22 32 46 68 100 本产品为在L-HM油基础上改善了粘温性的润滑油。适用于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和工作条件恶劣的(指野外工程和远洋船舶等)低、中、高压液压系统和其他中等负荷的机械润滑部位。对油有更高的低温性能要求或无本产品时,可选用L-HS油 L-HR 15 32 46 本产品为在L-HL油基础上改善了粘温性的润滑油。适用于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和工作条件恶劣的(野外工程和远洋船舶等)低压液压系统和其他轻负荷机械的润滑部位。对于有银部件的液压系统,在北方可选用L-HR油,而在南方可选用对青铜或银部件无腐蚀的另一种HM油或HL油 L-HS 10 15 22 32 46 本产品为无特定难燃性的合成液,目前暂为合成烃油,它可以比L-HV油的低温粘度更小。主要应用同L-HV油,可用于北方寒季,也可全国四季通用
L-HG 32 68 本产品为在L-HM油基础上改善了粘-滑性的润滑油。适用于液压和导轨润滑系统合用的机床,也可适用于其他要求油有良好粘附性的机械润滑部位 L-HFAE 7 10 15 22 32 本产品为水包油(O/W)乳化液,也是一种乳化型高水基液,通常含水80%以上,低温性、粘温性和润滑性差,但难燃性好,价格便宜。适用于煤矿液压支架静压液压系统、其他不要求回收废液和不要求用有良好润滑性但要求有良好难燃性液体的其他液压系统或机械部位。使用温度为5~50 ℃ L-HFAS 7 10 15 22 32 本产品为水的化学溶液,是一种含有化学品添加剂的高水基液,通常呈透明状。低温性、粘温性和润滑性差,但难燃性好,价格便宜。适用于需要难燃液的低压液压系统和金属加工等机械。使用温度为5~50 ℃ L-HFB 22 32 46 68 100 本产品为油包水型(W/O)乳化液,常含油60%以上,其余为水和添加剂,低温性差,难燃性比L-HFDR液差。适用于冶金、煤矿等行业的中压、高压、高温和易燃场合的液压系统。使用温度为5~50 ℃ L-HFC 15 22 32 46 68 100 本产品通常为含乙二醇或
其他聚合物的水溶液,低温性、粘温性和对橡胶适应性好。它的难燃性好,但比L-HFDR液差。适用于冶金和煤矿等行业的低压和中压液压系统。使用温度为-20~50 ℃
L-HFDR 15 22 32 46 68 100 本产品通常以各种无水的磷酸酯作基础油加入各种添加剂而制得,难燃性较好,但粘温性和低温性较差,对丁腈橡胶和氯丁橡胶的适应性不好。适用于冶金、火力发电、燃气轮机等高温高压下工作的液压系统。使用温度为-20~100 ℃
* 特殊要求是指更好的低温性能、防锈性、抗乳化性和空气释放能力等。
L-HV、L-HS属低温液压油,前者适用于寒冷地区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其他液压设备;后者适用于极寒地区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其他液压设备。
2.3.3 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液压油
2.3.3.1 正确选择液压油的依据
在通常情况下,选用液压设备所需使用的液压油,应从工作压力、温度、工作环境、液压系统及元件结构和材质、经济性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和判断,分述如下:
(1)工作压力 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一般以其主油泵额定或最大压力为标志。按工作压力选用液压油,如表23。
表23 按液压系统和油泵工作压力选液压油
压
力 <8 MPa 8~16 MPa >16 MPa 液压油品种 L-HH、L-HL 叶片泵用HM L-HL、L-HM、L-HV L-HM、L-HV
(2)工作温度 液压系统的工作温度一般以液压油的工作温度为标志。按工作温度选用液压油,如表24。
表24 按液压油工作温度选液压油 液压油工
作温度-10~90 ℃-10 ℃以下~90 ℃ >90 ℃ 液压油品种 L-HH、L-HL、L-HM L-HR、L-HV、L-HS(优质的L-HL、L-HM在-25℃~-10℃可用)选用优质的L-HM、L-HV、L-HS
液压油的工作温度和环境温度的一般关系,如表25。
表25 环境温度和操作温度(指没有冷却控温的液压设备)一般关系表 液压设备
所在环境 正常工作温度比环境温度升高值(℃)车间厂房 15~25 温带室外 25~38 热带室外
日照下 40~50
(3)工作环境 当液压系统靠近有300 ℃以上高温的表面热源或在有明火场所工作时,就要选用难燃液压油。按使用温度及压力选择难燃液压油可参考表26。
表26 按使用温度、压力选择难燃液压油 环境工况 压力:7 MPa以下
温度:<50 ℃ 压力:7~14 MPa 压力:>14 MPa 温度:80~100 ℃
温度:<60 ℃ 温度:50~80 ℃ 高温热源或明火附近L-HFAE、L-HFAS L-HFB、L-HFC L-HFDR L-HFDR
(4)泵阀结构特点 液压油的润滑性(抗磨性)对三大泵类的减磨效果,叶片泵最好,柱塞泵次之,齿轮泵较差。故凡是以叶片泵为主油泵的液压系统,不管其压力大小,常选用抗磨液压油HM。
液压系统阀的精度越高,要求所用的液压油清洁度也越高。如对有电液伺服阀的闭环液压系统要用清洁度高的清净液压油。对有电液脉冲马达的开环系统要求用数控机床液压油。此两种油可分别由高级抗磨液压油HM和高级低凝液压油HV代用。各类液压泵选用液压油可参考表27。
2.3.3.2 合理使用液压油
(1)液压油不能随意混用。
如已确定选用某一牌号液压油则必须单独使用。未经液压设备制造厂家同意或没有科学依据时,不得随意与不同粘度牌号液压油,或是同一粘度牌号但不是同一厂家的液压油混用,更不得与其它类别的油混用。
(2)注意液压系统良好的密封。
使用液压油的液压系统必须保持密封,防止泄漏和外界各种尘杂水液介质混入。
(3)根据换油指标及时更换液压油。
对液压设备中的液压油应定期取样化验,当油中的理化指标达到换油指标后(单项达到或几项达到)就要换油,这种以换油指标为依据的换油周期,是科学的换油周期。鉴于液压油的换油指标的制订是个需经长期大量试验考核方能实现的问题,故在国内液压油换油指标没有正式制订出来之前,可参照表28进行液压油更换。
表27 各种液压泵选用的液压油
泵
型 粘度(40 ℃,mm2/s)适用液压油种类和粘度牌号
5~40 ℃① 40~80 ℃①
叶片泵 7 MPa以下 30~50 40~75 HM液压油、N32、N46、N68 7 MPa以上 50~70 55~90 HM液压油、N46、N68、N100 螺杆泵 30~50 40~80 HL液压油、N32、N46、N68 齿轮泵② 30~70 95~165 HL液压油、高压时用HM液压油、N32、N46、N68、N100、N150 径向柱塞泵 30~50 65~240 轴向柱塞泵 40~75 70~170
①5~40 ℃、40~80 ℃系指液压系统温度。
②中、高压以上时,可将抗氧化防锈油改用为同粘度的抗磨液压油 表28 液压油的更换指标
检 验 项 目 一般机械 精密机械
运动粘度变化率(40 ℃)超过 ±15% ±10% 酸值增加量(mgKOH/g)大于 0.5 0.25~0.5 机械杂质
大于 0.1% 0.05% 污染度(重量法,mg/100ml)大于 20 10 色度
大于
文字大小:【[url=javascript:fontZoom(16)]大[/url]】【[url=javascript:fontZoom(14)]中[/url]】【[url=javascript:fontZoom(12)]小[/url]】 4 2 水分
大于 0.1% 0.1%
(4)换油前液压系统要清洗。
液压系统首次使用液压油前,必须彻底清洗干净,在更换同一品种液压油时,也要用新换的液压油冲洗1~2次。
2.3.4 液压设备用油代用原则、程序与注意事项
2.3.4.1 选用国产代用液压油的原则
对一台具体的液压设备,若以某种液压油代替该设备原用(或说明书指定用)的液压油,以及在若干种液压油中进行选择时,请注意以下选择原则:
(1)尽可能选相关油品对照表给出的同品种或性能相近的液压油。
(2)所选用的液压油的粘度要与引进设备要求的粘度等级相一致。如果粘度等级不一致,可选用粘度相近的国产液压油,但所选用的国产液压油的粘度与所规定的粘度值相差不能超过15%。一般情况下,所选代用液压油的粘度比规定的粘度稍大为好,但对于精密设备的液压系统,所选液压油的粘度稍低为宜。如引进设备规定的液压油粘度,在国内现有液压油中找不到,可与液压油的生产厂家联系,委托其专门调配成所需要的粘度。
(3)根据液压设备具体的工作环境,酌情选用液压油。如液压设备原设计冬季在寒带使用,可按说明书规定用低温液压油(L-HV),但此液压设备如果在我国江南作业,可选用不需低温性能的抗磨液压油(L-HM),因为江南冬季气温一般在-5 ℃以上。
分级问题 篇6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分级护理;腹腔镜术后;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97-01
手术固然重要,但术后的护理必不可少,如何把护理做得更细致到位,确保手术的整体成功,这和术后对患者的分级护理实施密切相关[1]。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护理分级制度是重要护理规章制度,它能对病情观察、有效及时分类、处置患者情况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护理人员实施标准护理提供指南,然而随着护理工作范围扩大,医患矛盾的加深,患者及家属法制意识的增强,分级护理的实践操作中出现很多新问题和隐患,不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为更好地完善和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使其得到有效落实,应对腹腔镜手术后分级护理实施进行干预指导。
1 概述
1.1 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是用于腹腔内检查和治疗的内窥镜,其实质上是一种纤维光源内窥镜,包括腹腔镜、能源系统、光源系统、灌流系统和成像系统[2]。在完全无痛情况下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外科患者,只需在患者实施手术部位的四周开几个“钥匙孔”式的小孔,无需开腹即可施行精确手术操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治愈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微创外科发展迅速,腹腔镜作为微创外科的代表,涉及肝胆系统手术、脾胰疾病手术、胃肠外科手术及妇科疾病手术等等[3],由于实施两孔法创伤很小,而且手术为单刀直入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至最低,术后粘连机会变小,加之患者负担费用大大减少,在外科领域被广泛应用,受到患者欢迎,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器械改进创新,腹腔镜的施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1.2 分级护理概念及分类 根据对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特级护理适用于生命垂危、病情多变,随时需要进行应急抢救的病员以及大面积灼伤,大手术后病人,24小时专人守护。一级护理适用于病情重或较大手术后病情不稳定的病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二级护理适用于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大手术后病情稳定,但生活不能自理或年老体弱及慢性病患者,三级护理适于一般慢性病、轻症及各种术后恢复期病人,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者。
2 分级护理存在问题
①由于医护人员在护理级别认同上的偏差,加上医师对病情判断不准,导致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②理论与实践的脱钩。护理实践中,重视基础护理内容,忽略专科护理的指导和评价,使得一些护理计划未能完全落实到位,要么缺乏连续性,应付检查流于形式。③操作项目不明确。对于一些腹腔镜术后患者,护理人员对病情缺乏了解,观察病情不细致,多以主观判定为依据。④分级护理内容不够完善。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一些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有着较大弹性目标的制度充实到分级护理中,但实践中依然走老路,按照老一套进行,很多细则得不到落实,一些分级护理还处在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上。
3 分级护理的解决对策
① 加强医务人员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全院常态化进行分级护理制度培训与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②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使护理级别更能符合病情及患者对护理的要求。③遵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和疾病护理常规,并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按照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④正确实施治疗、给药及护理措施,并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提供照顾和帮助;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⑤腹腔镜手术患者由于疾病类型所限,大多病情不属危重级别,因而重点放在二、三级护理上,实施时一级护理用红色标记,护士每隔每1小时巡视1次,既了解病情和治疗情况,又帮助饮食起居。二级护理用黄色标记,表示病情无危险性,适于病情稳定的重症恢复期病人,或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不宜多活动的病人,每2小时巡视1次,并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三级护理不做标记,每3小时巡视1次。根据医嘱实施治疗、给药措施。⑥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是患者治疔与康复的关健所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当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利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受到损害,影响到患者、医院及护士三者的利益,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分级护理模式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⑦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学习和业务培训,以此提高护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实施分级护理工作。
4 讨论
新型的腹腔镜手术是现代高科技医疗技术用电子、光学等先进设备原理来完成的手术[4],腹腔镜手术的适应人群和疾病较广泛,包括泌尿、肝胆、胃肠等等系统,患者病情千差万别,生活自理的能力也有不同,为了对不同病人给予不同的护理和照顾,需要“分级护理制度”来落实实施,由于确定护理级别的主体为医生,而实际分级的依据为病情[5],但最终的操作实施者为护士,这就为分级护理实践中出现问题埋下了隐患根源,基于上述问题的产生,应对腹腔镜术后患者分级护理进行干预,力图在源头、操作中使之更加完善落实,最大化地降低不利因素影响。
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规范临床分级护理及护理服务内涵,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院临床护士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6]。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将现代护理理念贯彻其中,使患者感到了人性关怀的温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分级护理时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7],并及时调查了解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分析处理,不断改进护理工作。为解决定级不准和医护沟通的问题,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病情观察级别,而最终的护理级别由护士根据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级[8]。
综上,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核心制度之一,针对腹腔镜手术后分级护理实施中的问题,采取干预分级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它能真实反映患者病情和护理要求,将分级护理制度落实到位,更好地改善术后患者病情,推动护理质量提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光仪.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7-68.
[2] 王秋韵,陈娴洁,张维.分级护理常规公示制的实践与探讨[J].上海护理,2003,3(1):42-43.
[3] Kudaiberdieva A,Kangeldieva A.Prediction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outcomes in tubal infertility[J].Aust N Z J Obstet Gynaecol,2005,45(5):460-461.
[4] 邵爱仙,黄丽华,胡斌春,等.根据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级计算护理工作量[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36-39.
[5] 王帮琼.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9):111.
[6] 靳亚勋,卢国庆,赵文彬,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2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2):279.
[7] 王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7):1587-1588.
[8] 秦德芳,唐红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外科杂志,2006,7(5):34.
[9] 馬玉叶,石贞仙.分级护理在综合医院临床实施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6(04):291-292.
[10] 戴艳萍.分级护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8(12):144-146.
[11] 那文艳,杨红叶,黎艳,王志英.分级分度护理方法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6(13):68-69.
高校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问题研究 篇7
一、高校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的历程
早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高校就开始试行教师聘任制度, 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师聘任工作的政策和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聘任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管理体制, 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项基本人事制度。
2000年6月中组部、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文件明确了高等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对于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自此由政府主导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开始启动, 对我国高等院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002年7月, 人事部出台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文件, 在全国事业单位中试行人员聘用制度, 这是高校人事制度又一次重要改革, 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是调动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有力举措。自此意味着高校用人机制的切实转换, 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用人环境。
高校教师的分级聘任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实行的人事管理制度, 是指高校和教职员工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 就招聘过程、任职资格、岗位设置、聘用管理、权利义务等方面达成协议, 依据协议实施契约管理的一项任职制度。
2006年发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中依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 对高等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别划分通用的岗位等级:
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 即一至十级职员岗位。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 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 即一至七级,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 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 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 即十一至十三级。
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 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 即一至五级, 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 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二、高校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存在的问题
1. 长期延续的制度性制约因素。
政府职能部门核定高等学校的岗位总量及机构编制限额, 根本制约因素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成本投入及资金预算。在编制限额、岗位总量一定的前提下, 高等学校的岗位显现出其稀缺性, 尤其高层次岗位更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在改革路径的选择上, 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延续政府主导、自上而下、高校配合响应的模式, 这种方式具有整体规划明确、组织动员能力强等特点, 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各个高校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自身具体问题的创造性。此外, 在政策设计上侧重于专业技术岗位的细化分级, 没有考虑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在原级别上的细化分级, 造成了岗位类别的不均衡。相应的配套保障机制没有调整和完善, 政策法规体系暂时未建立, 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改革的制约因素。
2. 人员制约。
高校三类人员的现实结构是改革的重点, 也是制约改革的难点。大学教职人员的结构特征是管理人员基本饱和、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专任高校教师比重偏低、后勤服务人员数量过多。此外, 专业技术种类繁多, 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大, 教职人员相互交叉兼任职务, 工作职责复杂重叠等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大了改革的难度。管理人员的饱和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庞杂, 行政化趋势加重,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管理效能不高、组织机构设置过多。
3. 传统利益分配方式与考核评审模式的制约。
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是高校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岗位类别与等级的差异, 决定了利益分配的差异。从组织结构角度来看, 学校与各二级学院之间、学校各管理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与院系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分化。从教职人员的角度来看: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工勤人员与其他两类人员之间以及同类人员的各等级之间也存在利益差别。利益分配需求是刚性需求, 在目前的高校收入分配体制下, 协调内部不同利益的难度非常大, 而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又没有完全建立。高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能很好地起到薪酬激励的作用。因而, 利益的协调分配成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4. 教职人员思想认识的差异。
教职人员作为高等学校的构成主体, 对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校教职人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独立自主的意识强, 比较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 教职人员的思想认识与追求的价值目标对高校的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的认识误区有:“铁饭碗”观念、“职称、职务终身制”观念、“岗位分级”就是加工资、“官本位”观念。
三、完善高校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的对策
1. 优化高校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的总体思路。
高校的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制度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因此, 优化高校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高等教育和高校的基本职能, 统筹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体制机制环境, 切实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具体而言, 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第二, 高等学校在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中的主体作用;第三, 高校教职人员的参与和监督。
2. 建立科学的评审和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在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中应将评审和考核机制摆在更重要的地位, 探索和创新符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特点的评审和考核机制。要充分利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成果, 实现客观公正的科学评审、绩效考核。评审机制应该充分借鉴和引入国外高校普遍实行的同行评审的方式。同行评审的优势是保持评审人和被评审人身份的双向隐密及独立, 尽可能获得客观可靠的评审意见。由同一研究领域专家确定被评审者的学术成果在该学科领域的水准, 避免出现“外行评内行”的现象。传统的考核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不适应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的现实需要。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建立新的绩效考核机制。
3. 建立内部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非常复杂, 在目前的高校收入分配体制下, 协调内部不同利益的难度较大, 利益分配机制不能很好地起到薪酬激励的作用。因此, 建立新的内部利益协调机制是突破岗位设置与分级聘任“瓶颈”的重要选择。建立新的内部利益协调机制, 首先要合理区分“保障”和“激励”两种性质的利益需求。对于大多数教职人员而言, “保障”是利益需求的基本方面, 而对于高岗位等级、高层次人才而言, “激励”是其利益需求的基本方面。“保障”型利益需求处理不好, 就会有损公平原则, “激励”型利益需求处理不好, 就不能体现高校教师潜在的劳动奉献和价值绩效。
4. 转变教职人员的观念。
分级问题 篇8
本文来源于与故宫科技部合作研究青铜鼎碎片复原的项目。青铜鼎破碎成大小100多片, 人工匹配拼接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于是我们利用计算机辅助拼接来虚拟修复青铜鼎。与此相关的工作有:Wolfson[1]提出先用多边形近似方法得到碎片2D边界曲线的特征串, 然后通过几何杂凑法寻找最长公共子串。这种方法不能给出曲线匹配的准确信息, 也不能完全排除重叠的情况。Ucoluk[2]讨论了3D物体的自动重建问题, 在局部匹配中采用了穷举方法, 时间复杂性非常高, 而且没有用实际数据进行测试。Kong[3]研究了2D和3D拼图问题, 采用动态规划法进行曲线匹配, 但是没有考虑碎片之间不完全匹配的情况 (例如物体在破碎过程中可能会丢失一些非常小的碎片) 。杨洛斌[4]等就形状匹配在文物复原方面的研究, 其主要思想为以其中任意一个碎片为模板和其他碎片进行一一匹配, 选择其中匹配曲线段最长的碎片作为匹配碎片并进行曲线拼接和曲面拼接, 将拼接后的碎片作为新的模板进行新一轮匹配, 该工作以最长匹配段作为判定。还有一系列的文章[5,6,7,8] , 使用弹性模型进行曲线匹配, 这种方法计算复杂度很大, 尤其在碎片比较多的情况下, 几乎就是不可解。本文使用的方法是采用分级分段的方法进行匹配计算, 使用分级可以加快计算速度, 利用分段不仅可以降低采样点的个数, 还可以利用相临的段进行验证, 提高匹配正确的概率。
1数据预处理
1.1扫描数据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 (FastScan) 采集破碎文物的表面数据信息 (点云数据) , 对扫描碎片只扫描其中一面, 并且所有碎片都只扫描同一侧面的面。 (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内面还是外面, 根据具体情况, 这里取外面, 因为青铜器外面比较光滑, 更容易拼接计算) 。通过扫描, 获得到的点云三维数据, 经三角网格剖分后生成其对应的三角网格曲面模型, 如图1所示。
1.2预处理碎片数据
三维网格曲面模型经过适当简化后, 即可进行后续的特征轮廓线提取、匹配等处理。在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 对空间形体的最高分辨精度可以达到0.1mm, 因设备所引起的比如裂缝、噪声以及离散网格的非流形问题可以通过数据简化来解决 (该功能由设备的软件处理平台提供) 。但是扫描的模型中带有的断裂面的数据并不能消除掉, 我们需要把断裂面数据去掉, 只获得轮廓的信息。这里使用的消除断裂面并获得轮廓线的算法是参考文献[9]中的方法。该方法就是利用曲率, 提取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 然后再根据物体的破碎特征得到真正的外轮廓线, 该方法与物体破碎程度有关, 所以这里加入了人工辅助修正。图2所示为经过预处理后提取的轮廓线。
2基于轮廓线的匹配技术
2.1轮廓线分段
如图3所示, 根据取得的轮廓线的各个点的曲率, 按照曲率变化, 把整体的轮廓线转化为关键点的集合, 这些关键点就描述了这个整体轮廓。在按照关键点中的拐点 (就是那些变化率大的关键点) 划分成不同的段。 (图3中分成了A、B、C三个段) 也就是以曲率变化大的那些点作为关键点对整体轮廓进行划分, 分成不同的段, 这样就得到所有原始点的关键点的集合, 各个段的集合以及段的关系。其中段和段的关系是使用段与段之间的关键点来描述的。如果使用曲线拟合重采样获得点的集合来描述这个曲线, 在重采样的过程中有可能丢失掉那些特征比较明显的点, 比如拐点。这里的分段分两级, 第一级为粗线条分, 就是按照曲率变化比较大的区域划分;第二级, 在已经划分好的段, 再次使用同样的方法对已划分的段再次进行划分, 新划分所使用的曲率变化比上一级曲率变化要小。
2.2轮廓线匹配技术
2.2.1 轮廓线的匹配标准
(1) 通过段匹配计算, 如果两个段之间存在的重叠区域很小并且段匹配的匹配长度最长, 那么匹配成功。
(2) 如果一个段匹配成功, 根据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计算与匹配的段相互连接的段, 如果这个相邻接的段也匹配成功, 那么这个匹配是成功的。
各个碎片的轮廓线匹配拼接过程如下:
1) 选择一个碎片的一个段 (可以随机选择, 也可以指定) , 以它作为基本匹配段, 简称基段;
2) 在其他碎片的段中寻找可以与之匹配的段, 简称匹配段 (所使用的是匹配标准A) ;
3) 如果在其他碎片中找到一个与之匹配的段, 记录下他的匹配优先级, 匹配优先级按照匹配度排序;
4) 选择匹配优先级最高的进行拼接, 拼接完成后, 必然引起匹配段所在的轮廓线中的其他段的位置变化, 根据这些变化, 计算与基段相连接的其他的段与这个匹配段所在的碎片的其他段的匹配情况, 如果有新的匹配产生, 那么, 整体匹配成功。 (使用的是匹配标准B) 如果没有新的匹配产生, 可以认为是可能的匹配, 作为备选, 根据人工判断是否匹配成功;
5) 以上是第一级匹配, 如果匹配成功, 那么进入第二级匹配。第二级匹配与第一级匹配算法是一致的, 唯一的不同是不需要再次进行匹配验证。第二级匹配的目的是使匹配度更加精细, 拼接结果更理想。
2.2.2 轮廓线各分段匹配计算
如图4所示, 有2条要匹配的段, 假设上面的段为段A, 下面的段为段A′, 那么可以获得他们的原始特征点。图5为这2个段的原始特征点。
把各个段的原始特征点进行坐标无关化处理, 也就是各个取得采样点的坐标无关信息。坐标无关化使用的方法为参考文献[4]中的方法并作出改进。取起始点作为基点设坐标矩阵为Tb, 那么与它相邻接的特征点, 假设坐标矩阵为Tl,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矩阵设为Tlb, 这个矩阵是一个与坐标旋转、平移无关的量。图6为。特征点和相应的坐标无关的方向矢量。
现在假设二个段的采样点集合为 { VA| VA[i], i=1, 2, … }和{ VB| VB[j], j=1, 2, … }, 那么他们的匹配过程如下:
(1) 以VA[i]为原点, 按照方向矢量建立坐标系, 并还原得到曲线;VB[j]的点为原点, 在VA[i]建立的坐标系, 还原得到曲线。
(2) 计算二个曲线之间的关系, 如果满足匹配规则就匹配成功, 不满足i++;或者j++;返回到步骤 (1) 。
在所有满足匹配规则的成功匹配中, 那个最长的匹配就是要求的结果, 相应的伪代码为:
match () 函数是计算以VA[i]、VB[j]为原点的两个曲线的匹配长度。
length () 函数为计算曲线含有的原始特征点的个数。
int m=length (VA) ;
int n=length (VB) ;
for (int i=0;i<m;i++)
for (int j=0;j<n;j++) {
if (Max<match (VA[i], VB[j]) )
Max= match (VA[i], VB[j]) ;}
match函数的原理:
以VA[0]点为原点, 那么VA[1]就是该点的下一个点的描述信息, 只要做VA[1]+ VA[0], 就是新坐标中的点, 同样, 可以得到以VB[0]为原点的曲线。
假设VA[i]为原点和VB[j]为匹配起点, 那么VA[i]与VA[i+1]就存在一个凸包, 把这个曲线包围起来, 如图7所示凸包的最大半径为R, 如果VB[j]与VB[j+1]在这个凸包中, 那么i=i+1, j=j+1, 继续计算, 测试新的点是否在凸包里, 如果VB[j]与VB[j+1]不在凸包中, 那么, 计算从起点到终点的曲线长度, 这个长度就是匹配的优先级。
3碎片拼接
如果分段VA和分段VB是匹配的, 那么就需要把VA和VB所在的曲面进行拼接。
VA和VB是坐标无关的, 所以, 首先把他们放到坐标系中, 建立坐标系, 那么VA和VB所在的碎片的拼接就是按照VA和VB中的特征关键点重合的规律, 通过平移和旋转来实现。
拼接过程如下:
首先, 建立局部坐标系。假设破碎曲面中的基段为VA, 匹配段为VB, 根据分段匹配计算的结果, VA, VB的匹配结果, 至少有二个点是重合或者是接近重合的, 假设这两个点为 (VA[i], VB[j]) , (VA[m], VB[n]) , 以起点VA[i]为原点, VA[i]和VA[m]之间的连线为x轴, 向x轴作垂线, 那么这个垂线的方向就是y轴的方向, 这样就得到了x和y轴, x轴, y轴的向量叉乘就是z轴。如图8所示。
因为所记录的各个特征点信息是与坐标无关的, 所以, 只要把特征无关向量矩阵代入所建立的坐标系, 就得到了拼接结果。剩下要做的就是曲线合并, 它的做法为, 找到重合的点, 把重合区域合并, 并把两个碎片拼接起来, 获得一个新的碎片。具体拼接算法如下:
假设有不同的两个曲线pi、pj, 对于pi、pj, 它的局部坐标系是不一致的。当两个曲面的轮廓曲线中有一段曲线段匹配, 那么这两个曲面将被拼合成为一个曲面。由于匹配曲线段近似认为是碎片的碎裂曲线, 属于共享边界, 所以会将两个碎片曲面都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中。我们根据每一个pi、pj来确定一个局部坐标系。计算可以得到两个局部坐标系的变换公式, 而在理论上匹配曲线段应该在一个局部坐标系中是一致的, 所以实际上这个坐标变换公式中的旋转矩阵、位移向量就是我们所要得到的。
为了实现两个曲面、曲线的拼合, 将世界坐标系中的每一个碎片曲面图形通过坐标旋转、平移变换使得两个曲面拼接在一块, 两个曲面中的轮廓曲线中的匹配曲线段重合。
假设两个曲面SA、SB, 那么它们的局部坐标系分别表示为:
IA: { (o′A, e′A1, e′A2, e′A3) }
IB: { (o′B, e′B1, e′B2, e′B3) }
则根据局部坐标系和世界坐标系的点坐标变换公式:
AA、AB分别IA、IB坐标向世界坐标系的过渡矩阵。从这一公式可以得到IA、IB中的点的坐标变换关系:
设定旋转矩阵R和平移向量T:
那么:
这里的rij (i, j=1, 2, 3) 是R中的元素, ti (i=1, 2, 3) 是T中第i个分量。
实际工作中, 我们在作曲面SA、SB的拼合时, 计算出旋转矩阵R和平移向量T, 然后将对曲面SB加以旋转、平移, 使得两个曲面的轮廓曲线匹配段合一, 从而实现了两个曲面的拼合, 曲线的拼接, 如图9所示。最后拼接结果如图10所示。
4结论
本文提出了利用轮廓线分段进行匹配的方法。在分段的过程中, 使用曲率比较大的点作为特征点, 并作为分段的依据, 把一个碎片的轮廓分解成多个段, 再利用不同碎片的轮廓段进行匹配计算, 然后按照匹配规则获得不同优先级的匹配方案, 进行匹配, 然后根据匹配结果进行拼接计算。利用这个方法, 解决了破碎青铜器拼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Wolfson Hj.On curve match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90, 12 (5) :483-489.
[2]Ucoluk G, Toroslu I H.Automatic reconstruction of broken 3d surfaceobjects[J].Computers and Graphics, 1999, 23 (4) :573-582.
[3]Kong Weixi, Kimia B B.On solving 2d and 3d puzzles using curvematching[J].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 2001, 22 (5) , 583-590.
[4]杨洛斌.形状匹配技术在文物复原中的研究与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 (2) .
[5]Leitao HC G, Stolfi J.A multi-scale method for the reassembly of frag-mented objects[J].Proc.BMVC’2000, September 2000.
[6]Leitao HC G, Stolfi J.A multiscale method for the reassembly of two-dimensional fragmented objects[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2, 24:1239-1251.
[7]Leutwyler K.Solving a digital jigsaw puzzle[J].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2001.
[8]Reid S K.Marble fragments from tablets in the petra small temple[J].Technical Report Publication Pending,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Brown University, 2001-2002.
分级问题 篇9
企业档案是指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企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党群管理、产品生产、科研开发、项目建设、设备仪器、会计业务、职工管理十大类[1]143。
企业档案工作是指企业履行档案管理职责的行为和活动。具体包括档案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提供利用以及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服务等。
企业档案的管理一般分为集中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两种方式。顾名思义,集中统一管理是指由档案部门对本企业的全部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以便于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形成统一的档案利用中心。但在具体实施中,集中统一的管理方式往往受到企业规模、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对于跨地区的集团公司,这种档案管理方式显然有失灵活,分级管理方式则更为适合。档案分级管理是指为便于分、子公司或有关部门就近利用档案而在企业内部以法人等为基础对档案实行分级管理[2]5。
二、存在问题
企业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便于企业统筹规划、监督指导工作,有助于保持跨地区行业的一致性,同时能大幅度提高档案利用率。但就目前我国大型企业档案分级管理的现状来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人员方面。
(1)企业管理层及档案工作分管领导的档案观念和对档案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档案管理水平。企业的特性使得企业领导往往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企业的生产、销售、产品设计等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工作管理上,而对于通过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服务,从而间接实现创收的档案工作,则重视不够。对于分级管理来说,上位的工作重心决定着下位的工作重心,企业领导对档案工作的不重视必然导致档案工作在整个企业被边缘化,资金投入、设施设备投入、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受到影响,从而使档案工作开展困难。
(2)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良莠不齐。上层档案机构中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般是专职,且直接对口档案局等档案管理部门,接受培训与指导的机会相对较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也比较高。但下面分公司、子公司的档案管理员多是兼职,身兼数职本就力不从心,再加上档案专业知识欠缺、领导不重视,档案人员也不够稳定,工作传承与衔接做得不到位,这使得基层的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2. 档案方面。
企业上层档案机构一般是综合管理,各门类档案统一保管,加上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较少,人事档案的查阅量相对较高且资料入档频繁,使得档案人员不得不将较多精力投入其中,而对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管理类档案则无暇兼顾,使得其规范管理无法保证,导致上层档案管理主体错位。而对于档案形成部门来说,有价值的档案利用率相对较高,他们更愿意将之保存在自己手中,而将利用率相对较低的档案移交档案室,这样就给档案收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也使得档案的价值难以保证。因此上层档案室保管的多是一般性的文件资料,而专业性较强的文件资料多在基层档案室。但基层档案室的档案保管质量却无法保证,重要档案分散保存,对档案价值的认识不到位,人员更迭频繁且交接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档案的遗失。
3. 管理方面。
实行档案分级管理的企业,一般由总部档案机构统一领导,下属各单位自行管理本单位的各类档案。总部档案机构既要管理好总部的档案,同时也负有对下属单位档案工作监督与指导的职责。这样如果各单位档案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各方面投入严重不等,管理标准不统一,或者上层档案机构的档案工作水平不如下层单位的话,会为整个企业内的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此外,对于跨地区的大型企业来说,要做到档案信息的集中统一和准确统计,必须具备较高的档案信息化水平,这对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档案人员的素质都提出新的要求。大企业一般历史较久,不仅每年的档案增量大,且存量也较多,要实现存量与增量的全部信息化,资金投入、购买设备是必需的,而企业领导的不重视、档案人员的信息化工具操作能力有限,都使得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受到很大局限。
三、对策
如图所示,在企业档案工作的整个运行过程中,企业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影响着企业其他机构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以及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档案管理水平;同时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也会对档案管理水平造成影响;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档案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档案的知识价值和档案利用率;档案的知识价值和利用率决定了档案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了包括企业领导在内的企业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而档案工作的地位又影响着企业其他机构在归档等方面对档案工作的配合,从而对档案的管理水平形成影响。
可以看出,以上各方面因素相互制约,互为因果,共同影响着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采用档案分级管理模式的企业来说,各方面因素在上下级之间的影响力度更大,因此要提高企业档案分级管理的工作水平,必须从各方面因素全面抓起,共同推进,促进企业档案工作机制的良性循环。
1. 加强学习沟通,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1)企业应当配备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档案工作机构与人员,保障档案工作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2]8。不仅要有负责档案整理、保管、提供服务等工作的专门档案机构,同时在各档案形成单位应设有负责档案收集与归档工作的档案人员。并且无论专职与兼职,企业应尽量保持档案队伍的稳定[3]4,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档案工作方法的有效传承,另一方面可避免人员频繁更换所造成的档案资料遗失。
(2)加大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参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档案干部业务培训、协作经验交流、学会学术研讨以及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新方法、新技术、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学习等方式[4]46,提升企业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满足新时代档案规范科学管理工作的需要。
(3)企业各级档案机构的人员之间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因企业主营业务的不同,各基层单位形成的档案资料种类可能会存在差异,且不同层级的档案机构所保管的档案种类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层档案机构保管的多是管理类档案,且档案人员多为专职,档案专业知识较强,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具体工作了解较少;而下层单位直接面向生产,其档案机构保管的档案以科研开发、产品生产、项目建设等为重点,档案人员多为兼职,同时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情况较为了解,对各类档案的形成与作用把握也比较到位,但缺乏一定的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企业应提供多种渠道与机会,加强档案人员之间的及时沟通与相互学习,使档案人员在了解企业运营的基础上,运用档案专业知识对企业的各类档案进行科学管理。
2. 推进制度建设,保障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档案工作要想由上而下井然有序地进行,必须建立科学的档案工作管理制度与档案人员任职制度,用制度来规范与导向档案工作[2]8。企业总部档案机构对各子公司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整体把握企业的档案管理标准与规范化水平,负责对照《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制定公司档案工作岗位职责、档案工作规定、档案室应急预案等工作规章;子公司的档案机构则根据总公司的档案工作方针,结合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实际,具体细化、完善本单位档案分类方案以及档案形成、收集归档、整理、保管、利用、统计、鉴定销毁等方面的各项工作制度。另外企业应建立档案工作责任制,将档案工作纳入分管领导、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对其档案工作职责履行情况形成长效考核机制,促使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同步发展,保障档案工作各项制度的有效运行,从而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3. 增强服务意识,发挥企业档案知识价值。
企业档案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档案管理水平决定了档案的实用性和档案作用的发挥程度。档案管理水平越高,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支撑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5]23。企业档案人员应强化服务意识,从档案的信息价值与知识价值两方面着手,充分发挥企业档案工作的作用。
(1)要把好档案质量关。档案管理思想要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档案管理重心要与企业经营相适应,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档案工作理念,将档案资源建设放在企业的有效需求上,提供对企业而言真正有用的资料信息。只有做好质量控制,通过服务显示出档案的价值,使企业领导认识到档案工作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档案工作才能取得企业领导的重视和认可,才能为自身寻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以服务为宗旨,挖掘档案知识价值。企业档案人员应时刻树立创新意识,打破既有的僵化思维,从服务功能角度出发,有效整合现有资料,深入挖掘档案的知识价值,结合市场信息、产品信息、技术动态信息等,与企业其他部门配合,提升档案编研水平,运用专业技术创新服务手段,提供多形式、高质量的档案服务,以竞争意识做好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和平.《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2]宗培岭.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浙江档案,2005(2).
[3]曹彩娟.企业档案工作中两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4).
[4]安兰田.企业档案: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之三[J].北京档案,2003(8).
入分级机皮带机扬尘问题的解决 篇10
我公司5 000t/d生产线于2011年1月投产, 5月水泥系统投入运行。粉磨系统工艺流程见图1。
2 存在问题
1) 辊压机循环料提升机虽然有除尘系统, 但除尘风管设在提升机中间部位, 机头和机尾部位未设收尘管道, 物料出提升机卸料过程中的扬尘不能收回, 造成粉尘污染。
2) 皮带输送机输送物料经过下料溜子进入静态气流分级机时, 皮带机机头部位因为卸料落差高达3m, 造成扬尘, 落入点没有除尘设施, 形成污染。
3 改造方案
方案一:加装除尘器, 将皮带机机头和机尾扬尘点粉尘进行治理。经过计算除尘器风量约为8 000~10 000m3/h。改造投资约需7.5万元, 配备风机电动机功率为8.5kW, 除去除尘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 根据公司生产实际, 年增加电耗就达50 000kWh, 费用40 000元。
方案二:拆除皮带机, 物料出提升机经下料溜子直接进入静态气流分级机。此方案投资约需5 000元, 除皮带机的维护、保养和维修费用, 年可节约电费26 000元。而且可以彻底解决物料扬尘问题, 只是考虑到下料溜子长9m, 落差高达5m, 易造成物料冲击点处磨损过快。经过论证和计算, 决定采用方案二 (见图2) , 在冲击点加装耐磨衬板解决磨损过快问题。
4 结束语
分级问题 篇11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普通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gular Classe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Grading Teaching Mode
ZHOU Mei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Shaanxi 725000)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grading teaching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principles, to be implemented i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regular classes. In this paper, thes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grading teaching; regular class
我校从2012级本科新生开始启动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依据学生入学时高考英语成绩和水平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普通班和实验班,每学期根据学生表现和最终期末成绩,实行滚动机制,允许5%的学生申请由普通班跳至实验班或由实验班调入普通班,避免了开学初依据高考成绩分级的偶然性,使得分级尽可能地公平,真正做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此种分级教学模式,理论上益处多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在普通班中。
1 分级教学模式下,普通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方面
1.1.1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缺乏优等生带动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成为了大众化教育,学生生源分布广,来自教学质量各不相同的地区,各自基础和接受能力悬殊,水平参差不齐。作为西部地区的一所省属高校,我校的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学生入学英语成绩普遍偏低,偶有个别高分成绩。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水平真正得到提高,分级教学势在必行。于是就打破自然班按照高考成绩,高分学生进入实验班,其他都在普通班。这样一来,普通班就集中了一群英语成绩较差或很差的学生,没有优等生的刺激和带动,于是整个班的学习积极性低迷。
1.1.2 分级影响课堂心理环境,造成普通班学生自卑消极心理
课堂心理环境(classroom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又叫课堂气氛或氛围,指班级社会群体对班级成员的学习产生潜在影响的气氛和环境,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课堂活动主体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①有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即当学生对课堂环境持肯定态度时, 学生学得更好。国内分级教学的相关调查显示,分级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课堂环境,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适应困难。②特别影响了被分到普通班里的中等水平学生。因为低水平学生非常清楚自身的英语能力,对于被分到普通班他们很坦然。然而中等水平学生本来还抱有挤进优等生行列的希望,可是现行的分级方法,抽走高分学生,他们与低分学生一起直接被分到普通班。他们等于变相地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于是产生自卑心理,怀疑自身的能力和上升空间,从而畏惧学习上的挑战。同时,分级后普通班学生普遍对现有班级的英语水平缺乏信心,不敢或不愿参与课堂活动。
1.1.3 学生自身松散
由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政策,使得学生们在经过艰苦奋战进了大学之后思想上严重懈怠,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重视。分级教学后,普通班集中的是中等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中等水平学生没有进入实验班,产生自卑心理,学习上变得消极;而低水平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对英语没有兴趣和信心,学习松散。这样两类学生聚在一起,相互之间的消极影响大过积极影响。整个班级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斗志,学习松散,顺其自然。
1.2 教师方面
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特别是对于英语这样涉及到大量听、说的课程,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可是正如前文所述,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薄弱,缺乏自信且学习松散,不愿或不敢参与课堂活动。尽管老师已经非常努力,可是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极大地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影响老师的课堂发挥。老师若是无法做到最好,又会影响到学生。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
2 分级教学模式下,针对普通班大学英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2.1 在现行的分级模式下,尽可能改善课堂心理环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由于课堂心理环境中尤为重要的是课堂活动主体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及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既然学生在现行的分级模式下,已经对课堂心理环境持否定态度,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多给予一些人文关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并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多鼓励,多表扬,帮助其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师生交流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课堂心理环境持肯定态度时,自然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实现分级教学的目的。
2.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差生教育者徐向洋说:“很多学生学习不好,不是智力原因而是学生的学习状态、 技能、 习惯等缺乏培养与训练。这一点至关重要。运动员要接受体能训练, 军人要接受军事训练, 学生也应该接受学习训练”。③只要把学生的学习习惯训练好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何愁学生的英语成绩上不来呢?
2.3 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积极探索英语教学新模式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信息飞速更新,学生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叠彩纷呈,对老师的要求也相应越来越高。一个老师要是固守陈规,无法持续地给学生提供新鲜的信息刺激,那么势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发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应用性,⑤给学生传播多元的、最新的信息,并使其学以致用,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3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依然处在摸索阶段,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势必会遇到各种问题。广大老师要积极面对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切实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注释
① 高照.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对课堂心理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2(2):56.
② 孙晓婷.针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反对意见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291-293.
③ 鞠文灿.“差生”教育启示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分级问题 篇12
1 概念名称问题
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一种卫生监督管理方 (模) 式, 是卫生监督部门对经营业户卫生状况的具体量化与风险评价;不是直接对卫生监督工作的量化评价, 只是间接反映了主管卫生监督部门的职责工作。这项工作应突出的重点与主题是经营业户卫生状况。对“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这一概念, 社会以为是对卫生监督部门职责工作的量化分级, 并且认为这项“卫生监督部门职责工作”还强加给了经营业户很多事物 (义务) , 社会不容易接受甚至出现抵触。因此, 建议在该制度的概念名称上去掉“监督”两字, 称为“卫生量化分级管理”。
2 监督频次问题
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 (2007年版) [1]、《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2]中均分别规定了依据评定的经营业户卫生信誉度A、B、C级, 卫生监督部门每年对其监督检查的频次。卫生信誉度A级经营业户因其总体“卫生状况优秀”、卫生信誉度高, 对其卫生监督检查频次不少于1次/年 (食品) 、1次/两年 (公共场所) 。笔者认为此有质监部门的“产品质量免检”之义, 主管卫生监督部门在这一监督频次内只要去监督一次就符合规定, 其它时间只靠经营业户自律自管, 经营业户在这期间设施设备运行、从业人员变化与体检、管理人员工作重点移动等因素均可致经营卫生状况改变, 加之当前国情状况、国民素质、惰性管理, 极易出现卫生事件, 如发生卫生事件虽符合上述监督频次规定但仍是卫生监督不作为。这一监督频次规定, 虽表述是最低限值, 仍既不符合当前经营业户卫生管理现实, 也给主管卫生监督部门自身留下了后患。主管卫生监督部门应当根据经营业户卫生具体情况确定或加大监督频次。因此, 建议国家卫生部明确提高卫生信誉度各等级的监督频次要求。
3 信誉公示问题
卫生信誉度公示是依法行政的一项要求, 也是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原则, 对引导社会消费与监督、促进经营业户自律与参与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XX业等级公示》[2]标识上, 版式布局与内容项目不恰当、不简洁, 特别是“笑、平、哭”三脸表情标识有戏娱之嫌, 虽显眼醒目, 但于行政执法不严肃。建议, 去掉“笑、平、哭”三脸表情标识, 直接公示相应的卫生信誉度“A、B、C”级和“A、B、C级”表示意思说明, 同时公示“责任卫生监督员”, 这样更加严肃、准确, 也达到了行政公示的目的与社会监督的效果。
4 实施程序问题
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作为卫生监督部门的一种工作手段, 适用于日常卫生监督检查[1,2], 这应是卫生监督部门的主动行为, 因此, 对经营业户卫生进行量化分级与信誉度评定不应由经营业户进行申报。在实际工作中食品及某些地方公共场所卫生量化分级的实施步骤需要由经营业户自行申报的做法, 明显不合适[3]。对存在问题的经营业户, 应由卫生监督部门令其限期整改后再进行量化分级与信誉度评定。卫生监督部门评定的经营业户卫生信誉度等级应当场听取经营业户的意见, 除正当理由外不应受经营业户因素影响等级认定或延期卫生信誉度标识公示。建议国家卫生部将这一程序在《量化分级管理指南》中予以明确。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监督发[2007]298号。关于印发《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 (2007年版) 》的通知[Z]。2007。1213。
[2]卫生部卫监督发[2009]5号。关于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Z]。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