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级

2024-10-07

环境分级(共12篇)

环境分级 篇1

摘要:通过对长三角流域近5年发生的水质污染事故监测过程的调查研究, 针对流域水环境应急监测不同的监测目的和监测要求, 将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一定等级划分, 提出了适应于不同监测目的, 各具侧重点的各阶段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手段。分级质控措施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质控手段实施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应急监测的时间和分析成本, 真正实现了监测数据质量与监测目的的一致。

关键词:流域水环境,应急监测,质量保证,质控分级

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处置过程中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日益增加。虽然人们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并且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 但是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的局限性, 重大环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重大环境事件破坏性极大, 尤其是突发性流域水污染事件, 往往会威及饮用水源的安全, 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1 流域水污染应急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突发性流域水污染应急监测工作的目的是及时准确掌握污染范围、程度, 准确预测污染进程, 为正确实施污染控制提供保证。因此, 应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整个应急事件的处置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尚没有应急监测质量控制的相关技术规范, 应急监测的质控措施基本都是按照常态监测的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的。然而, 相对常态监测而言, 应急监测更具有特殊性, 在不同的应急监测阶段有不同的监测目的和不同的时效要求。由于应急监测数据结果将直接影响事件的处置, 因此应急监测极其需要在常态监测质量控制的基础上, 采取强化的、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质量控制措施, 进一步提高应急监测数据质量, 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准确和公正可靠。切实保障用水安全都非常重要。

2 流域水环境应急监测质量控制措施分级技术

通过对长三角流域近5年发生的水质污染事故监测过程的调查研究, 突发性流域水污染应急监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事故开始阶段 (现场监测) 、事故进行阶段 (跟踪监测) 、事故评估阶段。流域水环境应急监测质量控制措施分级技术针对三个阶段的不同监测目的, 其中以现场监测有机污染物定性的准确性、跟踪监测布点合理性、评估监测定量数据准确性质量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为重点。将质量控制要求分为3个等级, 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监测要求采用不同的监测策略和级别, 从经济和环境管理的角度考虑,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环境有机污染物应急监测等级制度。

质控等级不但取决于数据的用途, 而且直接影响到分析的成本。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和分析的成本考虑, 质控等级在三个等级监测中各有侧重点。第一等级监测以快速、准确定性即锁定污染物, 并及时报送报告为原则, 定量质控措施比较宽松, 仅要求半定量。此时的质控主体不是通常的定量结果而是定性的准确性和快速性;第二级等级监测数据质控措施增强, 旨在通过质控手段, 获得比较准确的定量和定性结果。准确的数据更能真实的反映污染物的浓度及其变化趋势, 更好的进行是否超标、是否终止应急监测等评估和决策。质控必须按照有关方法规定的执行。第三等级监测适用于涉及司法程序的数据。除满足第二级质控标准外, 还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方法进行分析, 质控最为详尽和规范, 以确保所出具数据的溯源性和司法上的可辨护性。 (如图1)

2.1 第一等级监测

第一等级监测以快速、准确定性即锁定污染物, 并及时报送报告为原则, 质量保证措施相对比较宽松。

第一等级是现场监测, 要求迅速得到结果, 为进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适用于一般的环境调查, 一般使用简单的直读仪器, 数据的误差范围大, 数据不涉及重大决策、法规执行及公众关注的问题, 数据不具备法律上的可辩护性。数据报告包括样品测试结果, 样品信息, 空白样及实验室控制样的分析结果, 替代标准物的回收率。质控的指标可以适当放宽。

2.2 第二等级监测

第二等级监测数据涉及重大决策, 法规执行及公众关注的问题。质控必须按照有关方法规定的执行, 并达到方法或法规规定的标准, 分析方法的定量检出限必须小于或等于有关法规制定的指标。数据报告包括数据报告说明书, 样品测试结果, 样品跟踪记录, 空白样及实验室控制样的分析结果, 替代标准物的回收率, 样品加标及样品加标重复样的分析结果 (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 , 标准曲线及标准曲线验证的数据, 仪器性能检查样品的数据等。在数据报告说明书中要对分析过程中的异常现象, 对超出质控范围的质控数据进行详尽的说明。

第一等级监测以快速、准确定性即锁定污染物, 并及时报送报告为原则, 质量保证措施相对比较宽松, 对应的质控重点在准确定性和半定量。第二级等级监测数据涉及重大决策, 法规执行及公众关注的问题。质控必须按照有关方法规定的执行, 并达到方法或法规规定的标准, 此时质控除包括第一等级监测质控要求外, 还应该加强对数据的准确定量的质控, 包括跟踪监测布点合理性、分析方法选择合理性和实验室增加的质控要求, 即如何跟踪监测的这也是第二等级监测质控的重点。

第二等级监测需增加的质控要求:跟踪监测布点、分析方法选择和实验室内强化质控措施。

2.3 第三等级监测

第三级适用于涉及司法程序的数据。除满足第二级质控标准外, 还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方法进行分析, 报告要包括样品及质控样品的全部原始分析数据、有关的样品接收记录、样品制备及样品分析记录的复印件。所有文件及数据都有分析或执行人员的签名。这样的数据具备最全面的司法上的可辨护性。

第三等级监测包含第二等级监测质控标准外, 还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方法进行分析, 也就是说是如何评估监测定量数据准确性的, 即如何评价监测的, 这就要求从人员、仪器、实验室环境条件、监测方法和报告及记录规范化达到法规要求。

3 结语

针对应急监测不同阶段的不同监测目的, 以国家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为主要依据, 根据现场监测阶段、跟踪监测阶段和事故评估阶段对监测数据的要求不同, 将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一定等级划分, 提出了适应于不同监测目的, 各具侧重点的各阶段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手段。分级质控措施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质控手段实施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应急监测的时间和分析成本, 真正实现了监测数据质量与监测目的的一致。

参考文献

[1]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S].2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4.

[2]江苏省地面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江苏省环境保护局, 1989.

[3]分析测试质量控制[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

[4]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S].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01.

[5]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S].2002.

[6]江桂斌.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67-69.

环境分级 篇2

审批规定》的通知

赣府厅发[2005]63号

2005-12-21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不论投资主体、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投资规模都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各级环保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程度,结合建设地域环境和项目污染特征等因素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分类管理、分级审批。

第二条 投资建设需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管理的项目中,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项目开工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

第三条 列入本规定附录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环保局审批。

除附录中规定的“其它项目”外,由省政府或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管理的项目中属服装制造;家具制造、木竹藤棕草制品;纸制品、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农业综合开发、垦荒;植树造林;渔业养殖;畜牧养殖;一般货物仓储;批发零售市场;餐饮和娱乐服务;房地产开发;停车场、长途客运站、驾驶员培训基地;疗养院、专科防治所、卫生站、血站;学校等14类建设项目不论投资规模均由设区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四条 除附录以外的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设区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程度,结合地方情况提出,报设区市人民政府批准。

化工、酿造、废纸造纸等污染较严重或涉及环境敏感区域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由设区市级以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不得下放县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条 国家和省产业、技术和环保政策中,属于限制类的项目,上收一级管理。分级审批规定中属于设区市环保局审批的项目上收省环保局审批,属于县级环保局审批的项目上收设区市环保局审批。

第六条 项目所在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助有审批管理权的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建设项目实施监督管理。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本辖区内建设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认真履行监管责任,督促项目建设单位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行政许可文件要求,在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后,主动、及时报告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使环境监管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第七条 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作出的建设项目的不当行政许可和超越法定职权、违反法定程序作出的行政许可,应当予以撤消和改正,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八条 对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 件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受理和审批。

第九条 各级环保部门应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建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备案制度的通知》(环发[2001]18号)的规定,应及时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结果报上一级环保部门备案。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该项目审批后一个月内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每半年(6月底、12月底)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所辖区域内的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结果每年(次年1月底前)报上一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指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统称。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办法》(赣府厅发[1997]29号文)同时废止。

环境分级 篇3

【摘 要】互联网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模式应基于网络,利用充足的网络信息资源,应以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为核心,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择合适的素材并提高搜索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为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听说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建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培养学生发展、形成听说学习策略为宗旨。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我国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明确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分级教学,探索和构建具有个性化和有特色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新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分级与网络化教学;创新英语听说课

一、引言

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和现代教育技术,变革以陈旧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模式和单一教学方法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和构建具有个性化和特色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可以说,互联网极大地动摇了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室已不再是唯一要素,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场所不一定是教室。因此,如何将互联网的力量纳入进来,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进行创新构建,对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意义。

二、分级与网络化教学

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我国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明确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具有个性化和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1.不断完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实行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把水平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级,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保证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共同进步。分级教学要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采用分级滚动制。打破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制约,建构起与分级动态教学设计相适应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2.积极开展网络化教学

互联网技术这一人类创造的时代智慧,正在释放着不同凡响的力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呼唤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深远变革。如今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已是“生于互联网,长于互联网”的“原著民”,他们的学习方式与习惯、他们对理想的追求、他们对大学教育的期待都呼唤着高等教育的创新。基于先进信息技术,是以外语教育为特色,集学习、教学、测评、科研、合作交流于一体的线上“共同校园”(UniversalCampus)。它将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外语教育生态,为高校外语教学与学习创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多媒体、全流程的“智慧天地”。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具有个性化和特色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构建了一个“二课堂与二自主”的教学体系:普通课堂教学模式听说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中心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第二课堂自主学习模式。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自2010年2月至今开设了自主中心学习课。要想有效上好自主中心的课,先决条件是任课老师课前把自主中心的学习任务发布给学生,实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三、创新英语听说课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有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机会。但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也是一个事实,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出现“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教学局面。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我国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明确要求。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态,产生出一个教学双方彼此互动、高度开放的立体化和全新化的教学模式。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创新英语听说课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了解学生利用互联网提高听说基本技能的意识及策略,教师可利用调查问卷进行前测,掌握新生的电脑操作水平,了解新生需要什么,根据结果制定实施方案。

(2)学习策略的培养可以采用理论讲解,但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可让学习方法灵活、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当教练,互帮互学,老师点评,教学相长。

(3)听前感知。教师可利用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走进情境,激活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可看相关短片,或看相近的微电影循循善诱,使其融入其中。

(4)听中理解。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捕捉主题句、关键词和信号词,并以此来概括文章内容,也可用浅显的英语解释英语,必要时用汉语解释。

(5)听后迁移。教师可以就听说理解中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化繁为简,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为宜,增加学生参与的频率,克服怕出错的为难情绪。

(6)听说的提高必须与说、读、写等其他语言训练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意识到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基本技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学生有成就感与成功感。

(7)教师在了解每位学生听说水平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同学指定不同的网上听说素材,让他们自己去搜索、自己去训练,教师负责指导及定期检查。强化学生课下利用网络辅助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有备而来,想说、敢说。

(8)每两周一节的外教英语口语课做辅助,鼓励学生坚持收听校园英语广播节目做补充,激发学生们的听说兴趣。

以上述听说教学模式为基础,我校还构建了“二课堂与二自主”的教学体系:普通课堂教学模式+听说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中心学习模式+基于互联网的第二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目前,我们的互联网自主学习模式主要是独立学习(independentlearning)和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教师主要以讲授教材为主,同时负责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实际应用英语多模态、多层面、多方面地获得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为此,我校从4年前开设自主中心学习课,一次可满足300名学生同时在线学习。自主中心学习课不是简单的学生自习课,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标地进行自主学习,任课老师课前会以大学英语A、B、C级课程组为单位,把自主中心的学习任务提前发布给学生,使自主中心学习课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分级实践、自学自查的课,受到学生认可,他们认为自主课效率高、进度快、自由宽松、生动有趣、学习资源丰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我们还不断完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四、结语

要分析“95后”学生的特点及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教改反思化、团队化、成果化、前瞻化,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脚踏实地的教学,锐意创新,实施大学英语分级与网络化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相信全体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必将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都遵循了“教学相长”的规律,再加上学生努力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质量就一定会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明天将更灿烂。

参考文献:

[1]朱秀梅.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基于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J].成功(教育),2011(10).

[2]孙名符,方勤华.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实效性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7).

[3]范敏,李铮,孙笑难.图式理论与多媒体大学英语听说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8).

作者简介:

刘新民,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翻译学;

环境分级 篇4

从1999年我校大学英语首次选用浙江大学主编的《新编大学英语》作为试用教材,直到2004年全面铺开,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被认为是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始实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并从2005年开始,初步建立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教学,开放了自主学习中心,从2009年开始实行了分级教学。

我们紧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以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从我校各方面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各种改革的可行性措施与模式,但是也碰到了各种问题,比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下,教师由主讲者和课堂中心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这就调动了许多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该模式的实施与现行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有一定矛盾,考试内容多为语言知识,而课堂上强调了语言技能训练,部分学生会对一些课堂交际活动产生消极情绪。又比如“考试指挥棒”效应的影响,我们被要求将英语教学的功利性(即提高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放在首位,分级考试也以此为基调,仅凭一张试卷就将学生分成两个等级,且缺乏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作为依据,势必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压。成功的语言教学应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育人为本,授人以渔”。“一方面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虑,获得终身学习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从外语学习的特点出发,具备自学能力不断学习新词汇信表达方式是应对语言发展的必须。”[6]

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才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标志。该文从自我认同的建构,不同认知风格的区分和学习策略的提高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帮助学习者在分级环境下进行成功的外语语言习得。

2 关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我认同的建构

“自我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人们建立自我认同,就是了解个人身心特点、潜能、性格、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的要求,并寻找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为自己的身份定位。

高一虹(2003)在他的研究中对三位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发展进行了个案描述,结果发现,外语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宏观、微观情境的不断互动,自我认同得以建构的过程。宏观和微观情境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当两者方向一致时,对学习者的影响尤其大。当两者力量相互矛盾时,学习者的认同会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个人选择(他们可能呼应宏观社会环境需求,也可能遵从微观情境的导向)。

我们学生目前所处的宏观环境是大学连续扩招,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具有较高英语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更多受青睐。微观环境是学校面临压力(学校本身排名,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签约率等等)而致力于提高四六级应试能力。

我们在大一新生进校后进行了一次分级测试,分级以后部分学生心理状态不平衡,表现出不理解。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分到一级是不是意味着我拿不到四级证书了”、“我暑假没有好好接触英语,再考一次我肯定进二级,一次考试定胜负不公平”“我只是碰运气上了二级,其实我英语并不好,能不能让我上一级”等。学生的自我认同与微观环境起了冲突。分级后的班级由二至三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组成,出现了有些生源差的班级上一级的同学多而有些生源好的班级上二级的同学多的情况,这样也出现学习者个体的自我取向与周围环境的判断出现了反差。两年学习后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有人觉得自己是高一级的很牛叉,我被鄙视了”,“主要是一开始自信心受挫”,“尽管当时我有失落”,也有同学认为“帮助我认清自己的实力,更加清楚自己需要付出的努力”,他们有些能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能够重新定位,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因此会选择逃避。他们往往具有某种主导取向或“核心认同”。“核心认同”会促使他们主动地选择某种情境(如选修某门课程)、对于情境的立场(褒或贬,做“受害者”或“批评者”),以及在情境中的行为(投入、应付、逃避)。[2]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外语教育具有较多影响学生自我认同的空间,我们应该来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认知风格,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的同时,建构起他们外语学习中的自我认同。我们针对一级班设计了和他们程度相当,适应他们学习风格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同时也穿插一定的兴趣活动和目标培训如四级题型训练等,大多数同学能够适应课程进度,76%的同学认为和自己程度相当,16%的同学认为进度慢了,自己学有余力,仅有4%同学承认分级后自己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一学期过后,第一次参加全国四级统考,仅有16%同学一次通过,与二级班同学确实存在很大差距,然而有80%的同学对自己状态表示“满意,决定调整好状态,争取早日通过四级”。第二次35%同学通过四级考试,第三次过级率增加到47%。除了通过考试,更多的同学找到了自我认同,“提高了学习兴趣,分到一级班没有太大的压力,也自信许多,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把基础知识重新巩固一下,自己英语听力不好,平时听力从初级练习,循序渐进,挺好的。通过两年的学习,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总体还是挺满意的”,“现在回想,在一级班里面,那些课堂的英语辩论、ppt形式的演讲真的对于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不管是在英语学习方面,还是在其余能力的锻炼。其实,自己觉得,分在一级班里面,能够找到更多的自己,然后相应地调整好心态,还是真真切切的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3 区分认知风格,引导学习者个性化学习

不同的学习者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方式。美国心理学家Witkin提出场独立(field-independent)和场依存(field-dependent)的认知方式。[4]研究发现,场独立者的学习以内在动机为主,喜欢独自钻研,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者善于运用整体的知觉方式,乐于在集体中学习以获得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机会。在语言学习中,场依存者属于感性型,这种风格有利于口头语言交际,也比较容易获得自然语言输入。而场独立者,在阅读与写作方面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往往还有大多数学习者介于两者之间,属于场混合型(field-mixed)。也有学者提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等学习风格的划分,以及分析型/整体型和被动型/主动型等的划分。

综合对上述这些理论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在分级教学初级阶段,先对四个不同专业的一级班采用了各种教学材料与教学手段,既有传统型的词汇讲解,句型语法分析操练,课堂听写,阅读技巧训练,作文互批等,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组话题讨论,口头演讲,英语辩论,美剧导入与欣赏,各种英语实践活动如英语社会调查报告,英语简历制作,之后对各班同学进行访谈和问卷发放,结合第一次参加全国四级统考结果,对不同的班级实施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有的班以传统讲解为主或读写为主,有的班多进行视频导入,听说为主,再辅之以其它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风格在不同班级有不同的展示,针对学生反应与教学效果,不断进行尝试与调节,从而找出适合不同学习者个性的最有效方法。结果显示,70%的同学认为“各种形式的话题讨论、辩论、演讲等口语活动我觉得很有意思”,65%的同学说“观看美剧等提高我的听力和学英语的兴趣”。甚至有个别同学坦承原来因为基础差对英语完全没兴趣看了美剧“生活大爆炸”后学习英语兴趣一下狂增,听力从初级练习,循序渐进,挺好的。也有60%的同学认为基于中学一贯的传统教学,被动式学习主导了他们学习风格,因此,语法词汇讲解和每两课一次的课堂听写效果较好,“课堂单词听写与过关让我提高了词汇量”。

两年分级教学下来,四个班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还是有较大的差异性。如果有可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关注学习者本身的学习风格,引导他们个性化学习。

4 策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策略教学法是指将策略训练运用于课堂语言教学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用这种方法,教师在进行常规语言教学的同时强调策略,进行策略培训,“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最有效地学习”,“怎样提高对目的语的理解和应用”,“如何在课堂以外继续进行目的语的自主学习和交流”。[1]

McDonough将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分为两大类:描述性研究和实验干预性研究[1]。描述性研究主要调查、总结成功外语学习者与非成功者外语学习策略差异,以及成功学习者倾向使用的语言策略;实验干预性研究主要研究将成功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用于具体语言技能教学,如听力、词汇、阅读、口语等方面的可行性和效果。

分级教学的实施对同学们运用学习策略有一定的反作用,正如一位同学形容的“我觉得还是别分级比较好,这样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跟基础好的同学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向他们学习,自己也更有信心”。诚然,对基础薄弱的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培训有一定难度,但是因为大家基础相差不大,在实践中,正如一位同学后来所评述的“分级我觉得还是比较有针对性的,至少不会因为大家的层次不一样从而导致老师教学的难处。按照基础来教,可能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当然这种分级也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照顾到每一个人,只是尽可能的照顾。”

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在应用语言学习策略也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应采用不同的策略。策略培训应首先提高学习者策略意识,帮助他们自我反思,使学习者个体通过超越制度制约的努力,建立起不断的自我认同,其次应正确评估学习者正在使用的策略,然后应扩大其策略库并提供实践机会。教师则在实施教学计划时进行精心的设计,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个性化的策略培训并及时观察与收集反馈,及时进行调整。

5 结束语

总之,我们本着“以人为本,授人以渔”的教学原则,吸取以往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借助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网络等),从关注学习者本身入手(自我认同),搞好调研(属于何种认知风格),做好培训(学习策略培养),让学习者具有在学习过程中承担有关学习的所有决策(包括学什么、怎么学、选择学习时间、地点、材料、进度等)并负责实施这些决策的能力,从顺利过渡到。

摘要:紧跟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潮流,发现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之处。在未来的英语分级教学中,应该继续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理念,同时关注学习者本身的自我认同,使其在已有的宏观和微观情境下,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并得到不同学习策略的培训,从而获得高效的语言学习。

关键词:自我认同,认知风格,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Cohen A 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Gee J P,Allen A R,Clinton K.Language,Class,and Identity:Teenagers Fashioning Themselves through Language[J].Linguis tics and Education,2001(12).

[3]O’Malley J,Chamot 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 tion Press,2001.

[4]Witkin H A,Moore C A,Goodenough D R,et al.Field-depen dent and Field-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and Their Educa tional Implications[J].Review of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1977,47(1):1-64.

[5]高一虹.我学英语——“我”是谁?——三位英专学生的自我认同建构[J].外语研究,2003(4).

环境分级 篇5

用于流体静压(液压传动)系统中的工作介质称为液压油,而用作流体动压(液力传动)系统中的工作介质则称为液力传动油,通常将二者统称为液压油。液压油与发动机油相比较,液压油除具有发动机油的基本性能外,还具有良好的抗乳化性、抗磨性、水解安定性、可滤性、抗泡性和空气释放性。

2.3.1 液压油的粘度分级

液压油粘度新的分级方法是用40 ℃运动粘度的第一中心值为粘度牌号,共分为八个粘度等级,见表18。

表18 粘度牌号 粘度级

(新牌号)40℃运动粘度(mm2/s)相当于旧牌号(50℃运动粘度)ISO 粘度级 10 15 22 32 46 68 100

9.00~11.0 13.5~16.5 19.8~24.2 28.8~35.2 41.4~50.6 61.2~74.8 90.0~110

135~165

40(上限接近50号)50,70(下限接近50号,上限接近70号)

VG10 VG15 VG22 VG32 VG46 VG68 VG100 VG150

2.3.2 液压油的质量分级及应用范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液压油用字母H来表示,分为易燃烃类油、抗燃烃类油两大类,每一大类又再分为若干类,见表

19、表20。

国家标准GB7631.2—87把液压系统用油分为L-HH、L-HL、L-HM等15个品种,把液力系统用油分为L-HA、L-HL两个品种,见表21。液压油产品举例和应用范围,见表22。

L-HL液压油原称通用型机床工业润滑油,属抗氧化防锈液压油。试验表明,其各项性能都优于L-AN全损耗系统用油,寿命比全损耗系统用油高一倍以上。该系列产品适用于一般机床的主轴箱、液压站和齿轮箱,或类似的机械设备的中、低压液压系统的润滑(2.5 MPa以下为低压,2.5~8.0 MPa为中压)。

表19 易燃的烃类液压油ISO分类

用油系统 ISO分类符号 组 成 和 特 性 主

流体静压系统(液压系统)用油 HH HL HM HR HV HG

HS 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矿物润滑油

具有防锈、抗氧化性的精制矿物润滑油

具有抗磨性的HL型油品,不仅具有HL油的全部特性,而且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具有更好的粘温特性的HM型油品

具有更好的粘温特性的HM型油品

具有更好的防粘-滑性(防爬性)的HM型油品

以合成烃为基础油,具有较低的倾点和良好的粘温特性

用于通用型机床液压箱和齿轮箱,轻负荷机械的润滑

用于要求抗磨性能较高的中、高压液压系统

用于要求高粘度指数的低、中压液压系统

用于要求高粘度指数的中、高压液压系统

用于既有液压传动又有滑动面的系统

用于特殊环境及高寒区作业

流体动压系统(液力系统)用油 HA HN 用于自动变速齿轮箱

用于联轴节和变矩器

表20 抗燃液压油ISO分类

ISO分类符号 组

成和

性 主 要 用 途

HFA 水包油乳化液,可分为无抗磨性(HFAL)和有抗磨性(HFAM)两种 用于钢铁厂、矿山及其他要求抗燃性的工业

HFB 油包水乳化液,可分为无抗磨性(HFBL)和有抗磨性(HFBM)两种 HFC 水-乙二醇(水-聚合物),可分为无抗磨性(HFCL)和有抗磨性(HFCM)两种

H(F)DR H(F)DS H(F)DT H(F)DU 不含水的磷酸脂

不含水的卤代烃

不含水的卤代烃与磷酸脂混合液

不含水的其他合成液压油

L-HM液压油(抗磨液压油)较HL液压油有突出的抗磨性,适用于压力大于10 MPa的高压和超高压的叶片泵、柱塞泵等。

L-HM液压油通常分为含锌型(或称有灰型)和无灰型两类。含锌型抗磨液压油,加了含锌的抗磨剂,无灰型不加含锌的抗磨添加剂。无灰型性能较好,但价格较高,故常用含锌型。

表21 液压油分类

字母 总应用 特殊应用 具体应用 组 成和特 性 产品符号

L 典 型 应 用 备 注

H 液压系统 流体静压系统(液压系统)液压导轨系统 无抗氧化剂的精制矿物油 HH

精制矿物油,并改善其防锈和抗氧化性 HL

HL油,并改善其抗磨性 HM 高负荷部件的一般液压系统

HL油,并改善其粘温性 HR HM油,并改善其粘温性 HV 机械和船用设备

无特定难燃性的合成液 HS 特殊性能

床在低速下使振动或间断滑动(粘-滑)减为最小

需要难燃液的场合 水包油乳化液 HEAE 含水大于80% 水的化学溶液 HEAS

油包水乳化液 HFB

含聚合物水溶液 HFC 含水小于80% 磷酸酯无水合成液 HEDR 选择本产品时应小心,因可能对环境和健康有害

氯化烃无水合成液 HEDS

HFDR和HFDS混合的无水合成液 HFDT

流体动压系统(液力系统)自动传动 其他成分的无水合成液 HEDU

联轴节和转换器 HA 组成和特性的划分原则待定

HE

表22 液压油各组产品的举例和主要应用(参考件)产 品 符 号 组 成、特性和主要应用

L-HH 15 22 32 46 68 100 150 本产品为无(或含有少量)抗氧化剂的精制矿物油,适用于对润滑油无特殊要求*的一般循环润滑系统,如低压液压系统和有十字头压缩机曲轴箱等循环润滑系统。也可适用于其他轻负荷传动机械、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等油浴式非循环润滑系统。本产品质量水平比机械油(即L-AN油)高。无本产品时可选用L-HL油

L-HL 15 22 32 46 68 100 本产品为改善了防锈和抗氧性化的精制矿物油,常用于低压液压系统,也可适用于要求换油期较长的轻负荷机械的油浴式非循环润滑系统。无本产品时可用L-HM油或其他抗氧化防锈型润滑油 L-HM 15 22 32 46 68 100 150 本产品为在L-HL油基础上改善了抗磨性的润滑油。适用于低、中、高压液压系统,也可用于其他中等负荷机构润滑部位。对油有低温性能要求或无本产品时,可选用L-HV和L-HS油 L-HV 15 22 32 46 68 100 本产品为在L-HM油基础上改善了粘温性的润滑油。适用于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和工作条件恶劣的(指野外工程和远洋船舶等)低、中、高压液压系统和其他中等负荷的机械润滑部位。对油有更高的低温性能要求或无本产品时,可选用L-HS油 L-HR 15 32 46 本产品为在L-HL油基础上改善了粘温性的润滑油。适用于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和工作条件恶劣的(野外工程和远洋船舶等)低压液压系统和其他轻负荷机械的润滑部位。对于有银部件的液压系统,在北方可选用L-HR油,而在南方可选用对青铜或银部件无腐蚀的另一种HM油或HL油 L-HS 10 15 22 32 46 本产品为无特定难燃性的合成液,目前暂为合成烃油,它可以比L-HV油的低温粘度更小。主要应用同L-HV油,可用于北方寒季,也可全国四季通用

L-HG 32 68 本产品为在L-HM油基础上改善了粘-滑性的润滑油。适用于液压和导轨润滑系统合用的机床,也可适用于其他要求油有良好粘附性的机械润滑部位 L-HFAE 7 10 15 22 32 本产品为水包油(O/W)乳化液,也是一种乳化型高水基液,通常含水80%以上,低温性、粘温性和润滑性差,但难燃性好,价格便宜。适用于煤矿液压支架静压液压系统、其他不要求回收废液和不要求用有良好润滑性但要求有良好难燃性液体的其他液压系统或机械部位。使用温度为5~50 ℃ L-HFAS 7 10 15 22 32 本产品为水的化学溶液,是一种含有化学品添加剂的高水基液,通常呈透明状。低温性、粘温性和润滑性差,但难燃性好,价格便宜。适用于需要难燃液的低压液压系统和金属加工等机械。使用温度为5~50 ℃ L-HFB 22 32 46 68 100 本产品为油包水型(W/O)乳化液,常含油60%以上,其余为水和添加剂,低温性差,难燃性比L-HFDR液差。适用于冶金、煤矿等行业的中压、高压、高温和易燃场合的液压系统。使用温度为5~50 ℃ L-HFC 15 22 32 46 68 100 本产品通常为含乙二醇或

其他聚合物的水溶液,低温性、粘温性和对橡胶适应性好。它的难燃性好,但比L-HFDR液差。适用于冶金和煤矿等行业的低压和中压液压系统。使用温度为-20~50 ℃

L-HFDR 15 22 32 46 68 100 本产品通常以各种无水的磷酸酯作基础油加入各种添加剂而制得,难燃性较好,但粘温性和低温性较差,对丁腈橡胶和氯丁橡胶的适应性不好。适用于冶金、火力发电、燃气轮机等高温高压下工作的液压系统。使用温度为-20~100 ℃

* 特殊要求是指更好的低温性能、防锈性、抗乳化性和空气释放能力等。

L-HV、L-HS属低温液压油,前者适用于寒冷地区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其他液压设备;后者适用于极寒地区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其他液压设备。

2.3.3 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液压油

2.3.3.1 正确选择液压油的依据

在通常情况下,选用液压设备所需使用的液压油,应从工作压力、温度、工作环境、液压系统及元件结构和材质、经济性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和判断,分述如下:

(1)工作压力 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一般以其主油泵额定或最大压力为标志。按工作压力选用液压油,如表23。

表23 按液压系统和油泵工作压力选液压油

力 <8 MPa 8~16 MPa >16 MPa 液压油品种 L-HH、L-HL 叶片泵用HM L-HL、L-HM、L-HV L-HM、L-HV

(2)工作温度 液压系统的工作温度一般以液压油的工作温度为标志。按工作温度选用液压油,如表24。

表24 按液压油工作温度选液压油 液压油工

作温度-10~90 ℃-10 ℃以下~90 ℃ >90 ℃ 液压油品种 L-HH、L-HL、L-HM L-HR、L-HV、L-HS(优质的L-HL、L-HM在-25℃~-10℃可用)选用优质的L-HM、L-HV、L-HS

液压油的工作温度和环境温度的一般关系,如表25。

表25 环境温度和操作温度(指没有冷却控温的液压设备)一般关系表 液压设备

所在环境 正常工作温度比环境温度升高值(℃)车间厂房 15~25 温带室外 25~38 热带室外

日照下 40~50

(3)工作环境 当液压系统靠近有300 ℃以上高温的表面热源或在有明火场所工作时,就要选用难燃液压油。按使用温度及压力选择难燃液压油可参考表26。

表26 按使用温度、压力选择难燃液压油 环境工况 压力:7 MPa以下

温度:<50 ℃ 压力:7~14 MPa 压力:>14 MPa 温度:80~100 ℃

温度:<60 ℃ 温度:50~80 ℃ 高温热源或明火附近L-HFAE、L-HFAS L-HFB、L-HFC L-HFDR L-HFDR

(4)泵阀结构特点 液压油的润滑性(抗磨性)对三大泵类的减磨效果,叶片泵最好,柱塞泵次之,齿轮泵较差。故凡是以叶片泵为主油泵的液压系统,不管其压力大小,常选用抗磨液压油HM。

液压系统阀的精度越高,要求所用的液压油清洁度也越高。如对有电液伺服阀的闭环液压系统要用清洁度高的清净液压油。对有电液脉冲马达的开环系统要求用数控机床液压油。此两种油可分别由高级抗磨液压油HM和高级低凝液压油HV代用。各类液压泵选用液压油可参考表27。

2.3.3.2 合理使用液压油

(1)液压油不能随意混用。

如已确定选用某一牌号液压油则必须单独使用。未经液压设备制造厂家同意或没有科学依据时,不得随意与不同粘度牌号液压油,或是同一粘度牌号但不是同一厂家的液压油混用,更不得与其它类别的油混用。

(2)注意液压系统良好的密封。

使用液压油的液压系统必须保持密封,防止泄漏和外界各种尘杂水液介质混入。

(3)根据换油指标及时更换液压油。

对液压设备中的液压油应定期取样化验,当油中的理化指标达到换油指标后(单项达到或几项达到)就要换油,这种以换油指标为依据的换油周期,是科学的换油周期。鉴于液压油的换油指标的制订是个需经长期大量试验考核方能实现的问题,故在国内液压油换油指标没有正式制订出来之前,可参照表28进行液压油更换。

表27 各种液压泵选用的液压油

型 粘度(40 ℃,mm2/s)适用液压油种类和粘度牌号

5~40 ℃① 40~80 ℃①

叶片泵 7 MPa以下 30~50 40~75 HM液压油、N32、N46、N68 7 MPa以上 50~70 55~90 HM液压油、N46、N68、N100 螺杆泵 30~50 40~80 HL液压油、N32、N46、N68 齿轮泵② 30~70 95~165 HL液压油、高压时用HM液压油、N32、N46、N68、N100、N150 径向柱塞泵 30~50 65~240 轴向柱塞泵 40~75 70~170

①5~40 ℃、40~80 ℃系指液压系统温度。

②中、高压以上时,可将抗氧化防锈油改用为同粘度的抗磨液压油 表28 液压油的更换指标

检 验 项 目 一般机械 精密机械

运动粘度变化率(40 ℃)超过 ±15% ±10% 酸值增加量(mgKOH/g)大于 0.5 0.25~0.5 机械杂质

大于 0.1% 0.05% 污染度(重量法,mg/100ml)大于 20 10 色度

大于

文字大小:【[url=javascript:fontZoom(16)]大[/url]】【[url=javascript:fontZoom(14)]中[/url]】【[url=javascript:fontZoom(12)]小[/url]】 4 2 水分

大于 0.1% 0.1%

(4)换油前液压系统要清洗。

液压系统首次使用液压油前,必须彻底清洗干净,在更换同一品种液压油时,也要用新换的液压油冲洗1~2次。

2.3.4 液压设备用油代用原则、程序与注意事项

2.3.4.1 选用国产代用液压油的原则

对一台具体的液压设备,若以某种液压油代替该设备原用(或说明书指定用)的液压油,以及在若干种液压油中进行选择时,请注意以下选择原则:

(1)尽可能选相关油品对照表给出的同品种或性能相近的液压油。

(2)所选用的液压油的粘度要与引进设备要求的粘度等级相一致。如果粘度等级不一致,可选用粘度相近的国产液压油,但所选用的国产液压油的粘度与所规定的粘度值相差不能超过15%。一般情况下,所选代用液压油的粘度比规定的粘度稍大为好,但对于精密设备的液压系统,所选液压油的粘度稍低为宜。如引进设备规定的液压油粘度,在国内现有液压油中找不到,可与液压油的生产厂家联系,委托其专门调配成所需要的粘度。

(3)根据液压设备具体的工作环境,酌情选用液压油。如液压设备原设计冬季在寒带使用,可按说明书规定用低温液压油(L-HV),但此液压设备如果在我国江南作业,可选用不需低温性能的抗磨液压油(L-HM),因为江南冬季气温一般在-5 ℃以上。

论分级阅读及教师的分级阅读意识 篇6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作的一项调查发现成人的阅读能力下降,已经导致了整个社会系统运作的障碍。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凯瑟琳·斯诺负责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报告叫《培养成功的阅读者》,后来又出了一本书——《预防阅读困难》。这本书和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影响就非常巨大,波及了世界上所有教育发达的国家。

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了一个“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旨在改善整体国民阅读能力下降的问题。1999年,美国的国家教育报告的目标被确立为建立一个学习者的国家——因为根据数据显示,为早期阅读投入1美元,日后成人培训的费用就能够减少7美元。布什上任后,政府又做了一个“阅读优先”计划,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口号,拨款50亿美元经费改善儿童阅读现状。

在英国,牛津大学花了20年的时间做了分级阅读研究。教育部长布朗奇在1998年倡导了“全英阅读年”的活动,提出的口号是“把阅读进行到底”。政府一年就投入了3700万英镑作为阅读推广费用,从那时起,英国掀起了全社会的阅读运动。

在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很多早期阅读的活动,如“亲子20分钟阅读”运动和“儿童晨间阅读”运动等,都非常有影响。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正式决议,指定2000年为“儿童阅读年”,并提出“阅读让希望与梦想起飞”的口号。当年日本政府投入650亿日元,敦促各级学校、社区和地方政府加紧脚步,改善儿童的阅读环境。日本在“儿童阅读年”的活动中为了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从英国移植了“阅读起跑线”运动,这个运动是全民的。日本政府还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指定每年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

从以上国家对待阅读的态度不难看出,众多发达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在积极推动全民阅读运动,尤其是儿童阅读运动,为他们的下一代进入知识时代做准备。世界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已经进入了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的基础其实是源于阅读,诚如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所说:“每当我们翻开书页,就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伴随着新一轮知识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悄然展开,阅读已经成了学习型社会的必需要素。分级阅读正是在这种阅读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背景下走入中国人的视野的。

一、什么是分级阅读

分级阅读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已发展了十几年,进入中国大陆则是近几年的事情。

什么是分级阅读?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具体地说,分级阅读是从少年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选择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阅读需要的读物并指导他们如何阅读的一种阅读方法与策略。一切从儿童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分级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分级阅读是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本位”的阅读行为。

二、分级阅读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据资料记载,1923年英美国家就有了第一个可读性公式,而分级阅读的历史则更长。

在1776年美国成立之时,阅读教学一般是从字母表到简单短语然后直接跳跃到《圣经》。1836年,威廉·麦加菲开发了第一套供社会广泛运用的分级阅读标准。20世纪20年代,西方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分级阅读体系,30年代的分级阅读读本才有了确切的分级标准。

分级阅读的核心是分级标准的制定。目前欧美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分级方式。一种是指导型的阅读方式,从A~Z,A是最简单和初级,Z是最高级别,根据26个字母的排列,面对的读者群分成26个级别,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阅读分类。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在分级阅读的两部著作里,一个是1996年的《阅读指导给孩子第一次教导》,一本是2001年的《指导阅读和作用分级》。

在A~Z的分级方法中,可以看到从A~D主要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从A到I主要是初级阅读的,两者之间有重叠的部分。

第二个分级标准,就是莱克赛尔分级系统,其实是一个分数的系统,从初读者开始划分,最高到1700分。莱克赛尔的分级方式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读者本身的阅读水平进行测量,另一方面也对文本的一个难易程度进行测量,这两方面同时进行,也是同样重要的。针对文本,莱克赛尔分析结构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希望小朋友在看一本书的时候,至少理解内容的75%。这样的标准,根据语意的难易程度、常见字和非常见字以及句子的长短等因素来判断。

通过莱克赛尔这样的一个分级方式,孩子们从最初理解75%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指导性的阅读,逐渐在阅读不同级别的图书过程中,从指导型的阅读慢慢发展到独立阅读。

莱克赛尔的分级系统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科学、客观的衡量方式,只是需要在专门的测试机构进行。

尽管分级阅读在国外已经提出了几十年,但关于分级阅读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权威的法令出台,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级阅读标准。因而各国对待分级阅读的态度与做法也不尽相同。

20世纪下半叶,法国出版界曾有过对图书的阅读年龄层的区分,但只有适合18岁以下的读者和成人两种简单的区分,出版商可以自由地选择在出版的图书上是否标注这样的标志。近十年来,法国出版物监管委员会决定推行少儿图书的分级阅读制度。从2006年开始,法国开始在图书出版中运用分级管理。例如,法国知名的少儿图书出版商巴雅在书页的下方标注“注意!不适宜夜晚阅读”“适合有经验的读者”等提示性信息;巴黎博物馆出版社则在图书中标明具体的年龄,如“适合12~16岁读者”“适合16岁以上读者”等。

2007年年底,美国主要的几大童书出版商表示,经过两年的研究,他们决定对童书实行分级阅读。具体的分类是初级阶段(5~7岁)、发展阶段(7~9岁)和成熟阶段(9岁以上)。

2008年,英国出版商协会也发出了支持分级阅读的声音。图书人公司CEO赛那·格莱斯特号召大家采用年龄分类法,她认为:“我们越早采用年龄分类法,就越早给消费者一个买书的理由。”

近年来,分级阅读逐渐进入我国出版界和部分专家、学者的视野,涌现出一些分级阅读研究机构和专家,并在不同领域和不同范围内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三、为什么要推行分级阅读

(一)人的阅读活动是有层级的

虽然很多经典读物是老少咸宜的作品,但不同年龄的读者对同一读物的阅读感受是大相径庭的。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去读,也会产生很不一样的理解。

一般的情况下,一个人的阅读活动会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回环往复地上升,不同年龄的人会形成不同的阅读喜好。我们不可否认,人的阅读活动是有层级的。人生的阅读之所以是分级的,根本原因在于阅读这一种智力活动需要有人生的阅历、经验、认识水平去补充、阐释和完善作品的意义。人生的阅历、经验、认识水平是与读者的年龄有紧密关系的。读者年龄越小,对作品的理解、接受也就越难。一般而言,儿童的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这一常识正是我们建立分级阅读的基础。

(二)“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是儿童阅读的黄金定律

分级阅读概念产生于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少年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分级阅读就是要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

所谓分级,实际上是指分年龄段。分级阅读的基础与原因是图书的可读性与适读性问题。因为不是每一种图书都适合所有读者,尤其是小读者,这就需要挑选、推荐那些具有可读性与适读性元素的图书。在西方,最先出现的是图书的“可读性标准”,之后才有“分级阅读标准”。

阅读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而儿童因为年龄的限制更多地依赖外界提供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什么年龄段的孩子就应该读什么年龄段的书,儿童阅读的黄金定律呼唤分级阅读的推行。

(三)社会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儿童阅读领域细分化

现在的社会是分工细分的社会,各个领域细分化,阅读也是如此。20世纪后期,英美等国开始制定严格的儿童读物分级制,按3~6岁、6~9岁、9~12岁进行分级。这种分级阅读符合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儿童阅读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了适宜的阅读资源。跟随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脚步,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陆续展开了分级阅读,走在了中国大陆的前面。

虽然一直有人对分级阅读持反对意见,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那些较早地开展了分级阅读的地区的儿童已经从中受益。国际教育成绩评估协会(IEA)每五年公布一次“世界青少年阅读力排行”,在该协会2007年的公布数据中我们看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22位。这种阅读能力的排名,有力地证明了分级阅读研究对于提升少年儿童读者阅读水平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学科研究领域的细化,儿童阅读领域也必将随之细化。针对少年儿童而开展的分级阅读越来越变成一种全球的阅读趋势。

(四)分级阅读不仅是孩子的需要,也是阅读引导者——家长的需要。

“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0-8周岁儿童平均每人阅读图书3.11本,在读过书的0-8岁儿童中平均每年阅读量为4.48本。9-13周岁儿童平均每人阅读图书6.98本。从数据可以看出,如今少年儿童的阅读量逐步增加,但是,儿童本身对图书并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这些都由家长选择。“我的孩子5岁了,到底什么书适合他呢?”许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苦恼。由于大多数儿童图书没有标明年龄,书店的售货员往往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即使家长都知道少儿读书的重要性,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也往往会感觉到无所适从。

如果将图书分成阶梯,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一旦图书进行了分级,在图书上标明年龄或者提供书目来展示,不仅有利于分级阅读的指导,也方便了家长、教师的选购。

分级阅读的推行能够减少家长在引导和推荐孩子读书上表现出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家长将一些不适合此年龄段的“好书”拿给孩子阅读。

四、怎样推行分级阅读

(一)总的原则:三宜三不宜

分级阅读宜粗不宜细,宜低不宜高,宜公益不宜商业。

阅读分级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水平和语句难易度的掌握程度等来进行分级的。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同地区的儿童阅读水平有差异,同一年龄的儿童在阅读水平、阅读习惯上也有个体差异,所以分级阅读不宜分得过细。

分级阅读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儿童,是做推广普及用的,所以在阅读的难度上,应该是宜低不宜高。以广东为例,广东全省1700多万中小学生,珠三角地区学校的儿童阅读情况相对好些,而东西两翼山区的儿童,阅读的水平就相对低一些。那么,为了让更多的儿童同等享受阅读的快乐,获得阅读的成就感,应该把宜低不宜高作为一个原则。

分级阅读的研究涉及阅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学科,分级阅读的推广需要包括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文学、儿童编辑出版、儿童阅读推广、儿童图书馆、儿童图书营销等多学科专业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需要真心实意献身儿童阅读事业的有心人、志愿者。因而分级阅读的研究推广具有公益性,要避免利益驱动的商业化。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标准

分级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是当前分级阅读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美国的分级阅读有着科学的划分公式,但显然我们无法照搬拿来。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在制定分级标准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研究中国儿童的本地特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分级标准。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也要考虑“阅读是一件有弹性的事情”,因人而异的情况是存在的。比如,年龄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分级标准之一,但是同一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也是有差别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分级的标准需要强调年龄特性,也需要强调个体特性,不能划分得过于刻板。无论以什么标准划分,都需要尊重童真,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推选分级阅读的书目

推选书目是分级阅读的核心工作,也是难点所在。具体地说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选什么,二是怎么选,三是由谁来选。

“选什么”是分级阅读的理念,与分级阅读工作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儿童教育观紧密相关。现代社会要求分级阅读工作者站在尊重、保护儿童生存、发展权利的立场上,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上,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出发,真心实意为儿童服务,为人类下一代效力。

“怎么选”是分级阅读的方法,要求分级阅读工作者具备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出版乃至儿童文化的相关知识结构,熟悉和了解当前中外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的出版现状与基本书目,懂得如何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接受能力,为他们选择、配置相应的书目。

“由谁来选”这实际上涉及分级阅读的公信力、权威性与专业性。分级阅读是一项服务全社会的公益文化事业,不是谁想分级就可以分级的。分级阅读工作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除了具有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出版等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社会责任心与文化担当意识,具有高雅的文学修养与尽可能多的知识储备,具有公正心与服务精神。他们是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而不是“点钱人”,是儿童“精神成人”的引领者与志愿者。

五、教师应建立分级阅读意识

分级阅读是一项智力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学科、多行业的智慧与力量。如上所述,分级阅读需要有关心儿童、从事儿童工作的相关学科专业与行业的专家一起参加,涉及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文学、儿童编辑出版、儿童阅读推广、儿童图书馆、儿童图书营销等领域。实际上,只有充分调动以上各种专业人才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分级阅读才能做得更科学。在推广分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其中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初中阶段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体指导儿童的阅读行为,通过课内的阅读教学带动引领学生课外的阅读活动。分级阅读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分级阅读的世界潮流,语文教师理应在理论上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分级阅读的必要性,建立起分级阅读的意识。

有研究表明,5岁左右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阶段;5-7岁,儿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之后,儿童初步建立起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指出:“九年级以前由于各种人的兴趣的分化,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做分级阅读就非常必要。”

语文教师既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刻意识到分级阅读的必要性,又要把分级阅读的意识贯彻到自己的阅读生活中去,从林林总总的图书和阅读资料中筛选出适合学生分级阅读的文本。

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应同步提高儿童文学素养。在分级阅读的开展中,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如何提高,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存在着儿童文学素养缺失的问题,由于自身水平和眼光的限制,他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通过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语文教师要边实践边学习,亲身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逐渐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阅读水平。可以说,分级阅读也将是一项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活动,其深远意义不言自明。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一个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离不开三个环境、三个老师。第一个环境是家庭,第一个老师是父母。父母亲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责任重大。第二个环境是幼儿园、托儿所和学校,第二个老师是教师。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知识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楷模。第三个环境就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现代传媒,第三个老师就是媒体阅读活动。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传媒教育成了一种最丰富的、最海量的教育集大成者,成了一种最自由、最快乐、最便捷、最生动的互动教育。媒体阅读,这个无形的老师,成了最全才的老师、最平等的老师。

这第三个环境和第三个老师,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最强势的环境和最强势的老师。而分级阅读则成为现代社会的新时尚。

环境分级 篇7

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是指用于温室大棚内环境参数 (如温度、湿度、CO2含量等) 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系统一般包含2个层次:RTU和HMI, RTU (Remote Terminal Unit) 远程控制单元, 类似于传统意义的下位机, 主要实现温室内环境参数采集和控制;HMI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人机接口, 类似于传统意义的上位机, 主要提供良好的人机接口以及大量数据存储、复杂计算等。目前的温室环境监控系统大都采用单级网络, 即HMI与RTU间采用现场总线 (如CAN总线、RS-485等) 数据通信, RTU与各环境参数变送器直接连接, 这种结构不利于温室大棚内环境参数多点采集, 且若某一变送器故障造成系统无法采集该参数, 甚至造成整个系统瘫痪。本文提出了在温室大棚内, RTU和环境参数变送器间采用1-wire总线连接, 可以方便地实现多点采集, 且某一变送器故障不影响整个系统工作。

1 系统结构

基于CAN/1-wire分级网络的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有5部分组成:HMI, UNET, RTU, LNET和PTM。UNET (Upper Network) 上层网络采用CAN总线, 实现HMI和各RTU间的数据通信, 由于温室环境数据量不大, 但可靠性要求高, 且工作环境恶劣。与传统的RS-485通讯协议相比, CAN总线传输距离远, 可靠性高, 且RS-485只是物理层接口标准, 无统一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CAN总线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国际标准 (ISO 11898) , 且有专用芯片实现, 软件开发工作量小。HMI采用通用PC和专用通信模块, 传统通讯模块采用CAN接口卡, 插入PC机PCI总线, 这种方式接口电路开发难度大, 成本高, 安装使用麻烦, 本系统采用USB TO CAN模块, 连接通用USB接口, 即插即用, 安装使用方便。RTU一般是一个嵌入式系统, 由于温室环境数据量不大, 数据处理并不复杂, RTU核心处理器采用ATMEL公司的AT89C51CC03。LNET (Lower Network) 下层网络采用1-wire总线, 实现RTU与变送器间数据通信, 与其它低端网络 (如LIN总线等) 相比, 1-wire总线只需1根数据线, 而且变送器电源可采用数据线寄生取电方式, 连接线少, 安装使用方便, 且可靠性高。PTU (Parameter Transmitter) 参数变送器, 采集温室大棚环境参数, 转换成1-wire总线数据, 适时地发送至1-wire总线。

2 RTU

2.1 RTU硬件

RTU硬件如图2所示。以AT89C51CC03处理器为核心, 配备CAN模块、单总线模块、时钟模块、人机接口、输出隔离等模块。AT89C51CC03是ATMEL公司基于51架构的处理器, 该处理器片内集成64KB FLASH ROM, 2304B RAM和2KB EEPROM, 满足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需求;运行速度快, 最高可运行于60MHz, 支持双倍速 (6T) 工作模式, 满足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的数据处理速度需求。CAN模块由CAN总线控制器和CAN总线收发器组成, AT89C51CC03片内集成支持CAN2.0A和2.0B的bxCAN控制器, 完成CAN总线数据链路层协议, 减少MCU处理数据报文的负荷, CAN总线收发器采用了同为ATMEL公司的ATA6660芯片, ATA6660是采用0.8μmBCDMOS处理技术的新型高速度的CAN总线收发器, 可满足45V电压甚至更为苛刻工作环境;数据速率高至1 Mbaud, 与国际高速CAN数据通讯标准ISO11898完全兼容。ATA6660与CAN总线的接口部分采用了抗干扰和安全措施, ATA6660的CANH和CANL引脚各自通过5Ω的电阻与CAN总线相连, 电阻可起到一定的限流作用, 保护ATA6660免受过流冲击;CANH和CANL与地之间并联两个30pF的小电容, 可滤除总线上的高频干扰, 并有一定的防电磁辐射的能力;两根CAN总线与地之间分别接一个防雷击管, 当两输入端与地之间出现瞬变干扰时, 通过防雷击管的放电可以起到一定的过压保护作用。AT89C51CC03片内CAN控制器与CAN收发器AT6660间采用磁耦ADuM1201, ADuM1201是ADI公司采用iCoupler专利隔离技术生产的隔离耦合器件, 与传统的光耦相比, 磁耦隔离性能好, 至少可以耐2 500V电压;数据速度快, 最高可达25Mbps;功耗低, 只有传统光耦的1/10, 最小工作电流0.8mA, 无需专门驱动电路;性能好, 时序精度高, 瞬态共模抑制力强, 通道间匹配度均优于传统光电隔离器;集成度高, 体积小, 只有传统光电隔离器的40%。

RTU通过1-wire总线与各变送器数据通信, 为增加单总线节点数量和传输距离, 硬件电路采用SN54HC244提高单总线驱动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若温室面积增加, 变送器数量增加, 导致1-wire总线节点过多, 可以从SN54HC244的Y3和Y4引脚引出单总线。由于温室环境监控系统需要记录数据采集时间, RTU采用专用时钟芯片SD2401EE提供实时时钟, SD2401EE时钟精度高 (≤5×10-6) , 与处理器接口通信方便 (IIC总线) , 工作电压范围宽 (3.3~5.5V) , 工作温度工业级 (-40~80℃) , 可靠性高, 并且SD2401EE提供8kB FLASH ROM, 可在脱机状态下记录环境数据。为了保证脱机状态RTU正常工作, RTU提供简单的人机接口, 采用ST7920驱动的12864液晶模块作为显示器, ST7920驱动模块自带汉字库, 软件编程简单;提供串行通信方式, 硬件连接方便。键盘采用矩阵键盘和HD7279专用键盘驱动芯片, 减少处理器识别键盘负荷, 同时提高可靠性。温室环境监控系统需要根据作物生长需求控制环境参数, 如温度过高, 开启通风扇, CO2浓度太低启动CO2发生装置, 这些执行机构都是高电压、大电流、强干扰设备, 为提高可靠性, RTU输出控制端采用光耦4N29隔离。

为充分利用AT89C51CC03引脚和片内资源, 外围模块 (如1-wire模块、人机接口、时钟模块等) 数字接口接P2口。P0口接8组光耦, 4路输入, 4路输出用于连接大功率设备。由于AT89C51CC03片内模拟设备 (如AD转换、PWM等) 从P1口引出, 留出P1口作为模拟信号的输入/输出。

2.2 RTU软件

温室环境监控系统软件任务不复杂, 且51处理器资源不丰富 (主要体现在处理器速度和存储器容量) , RTU软件采用无操作系统的无线循环方式, 开发平台采用KEIL, 编程语言采用C语言。基于C语言无限循环模式的嵌入式软件主要包括主函数和子函数, 主函数由初始化和主循环组成, 子函数包括一般功能函数和中断服务程序。初始化包括软件初始化和硬件初始化, 软件初始化主要完成变量的初始化;硬件初始化主要设定处理器和其它硬件模块工作方式, 使其能在系统中正常工作。AT89C51CC03处理器结构简单, 无需专门的初始化, 其它硬件模块, 如键盘的HD7279、时钟的SD2401EE、1-wire的SN54HC244功能单一也无需特殊的测试, 硬件初始化主要完成AT89C51CC03片内CAN控制器的初始化, 主要包括CAN寄存器清零、位定时设置, 以及各收发通道初始化。CAN寄存器清零主要完成CAN控制寄存器、CAN状态寄存器、CAN标识符寄存器、CAN屏蔽寄存器, 以及收发邮箱清零。位定时主要设置位检测时序、通信波特率等。收发通道初始化主要初始化状态寄存器、控制寄存器、标识符寄存器、屏蔽寄存器等, 其关键代码如下:

CANPAGE = (0 << 4) ;//进入通道0设置

CANSTCH = 0x00;//清除状态寄存器

CANIDT1 = 0x24;

CANIDT2 &= ~0x80;

CANIDT2 |= 0x60;//设置标识符

CANIDM1 = 0xFE;

CANIDM2 &= ~0xE0;CANIDM4 = 0;//设置屏蔽字

CANIDT4 &=~0x04;//清除RTR位

CANCONCH |= DLC_MAX;

CANCONCH |= CH_RxENA; //设置控制寄存器

主循环完成系统的主要功能, 定时通过1-wire总线读取变送器采集的温室环境参数, 通过CAN总线发送至HMI, 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既定控制算法输出控制信息。根据温室环境特点, 结合作物生长特性, 系统每10min采集1次环境参数, 10min定时由时钟芯片SD2401EE产生, 通过INT引脚向AT89C51CC01的INT0申请中断, 在中断服务程序中置位位变量为TimeOut, 表示10min已到。主循环程序流程图, 如图3所示。

读当前时间模块由ReadTimeSd2401ee () 子函数通过IIC接口从SD2401EE芯片读取;读环境参数模块由ReadData () 子程序从单总线各传感器读取测量点环境数据。由于1次读取的环境数据量较大, CAN总线1帧数据最多8字节, RTU向HMI发送数据前, 先将环境数据按CAN总线数据帧打包, 分多帧发送, 在主程序中启动CAN总线发送数据。由于CAN总线发送数据需要时间, 待前1帧数据发送结束进入发送中断服务程序启动下一帧数据发送。启动CAN总线发送数据的关键代码如下:

for (i=0; i<8; i++) CANMSG = can_data[i]; //装载发送数据

CANCONCH |= DLC_MAX;//设置数据长度

CANCONCH |= CH_TxENA;//启动发送

3 变送器

变送器是将物理测量信号或普通电信号转换为标准电信号输出或能够以通讯协议方式输出的设备。1-wire总线变送器需将采集到的物理量信号转换成1-wire总线数据格式。在温室大棚中,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温湿度变送器和CO2变送器。

3.1 温湿度变送器

温湿度变送器以湿度传感器HIH-3610和1-wire接口芯片DS2438为核心, 如图4所示。HIH-3610是电容式热固性聚合物湿度传感器, 与传统的热聚塑料电容式传感器相比有更高的工作温度、更好的耐腐蚀性。HIH-3610输出电压与当前湿度呈线性关系, 在环境温度25℃时, 其关系式为

VOUT=VPOWER× (0.006 2×RH当前+0.16)

HIH-3610工作在其他温度条件下应进行温度补偿, 其实际的湿度值温度补偿公式为

RΗ=RΗ1.0546-0.00216×Τ

DS2438片内集成温度传感器、AD转换器、电池检测器 (本系统未使用) , 以及1-wire总线接口。DS2438片内温度传感器测量范围-55~+125℃, 精度0.5℃, 满足温室大棚温度采集需要;片内AD转换测量范围0~10V, 分辨率10mV, 连接湿度传感器HIH-3610, 采集温室大棚湿度信号。HIH-3610和DS2438功耗低, 温湿度变送器采用1-wire寄生取电, 减少连线, BAT54S肖特基二极管与C1组成整流滤波电路为HIH-3610和DS2438供电。

3.2 CO2变送器

CO2变送器以CO2传感器CDM4161和1-wire接口芯片DS2438为核心, 如图5所示。

CDM4161是费加罗公司生产的一种CO2气体浓度测试模块, 其内部以TGS4161 固体电解质CO2气体传感器为核心, 将空气中CO2浓度 (400~4 000) ×10-6转换成0.4~4V的直流电压, 由DS2438片内AD转换器将其转换成数字电压, 再由其内部1-wire总线接口转换成1-wire数据发送到1-wire总线上。由于CDM4161平均工作电流40mA, 1-wire寄生取电无法满足, CO2变送器需要另加5V电源。

4 HMI

HMI为系统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海量数据存储, 以及复杂的数据运算, 考虑到系统成本和开发难度, HMI硬件采用通用PC机, 与UNET接口采用USB TO CAN模块。一般USB TO CAN模块提供USB驱动程序, HMI软件设计主要是基于PC平台的用户界面设计和数据处理, 与一般PC机软件设计并无多大区别, 在此不再详述。

5 结论

本文讨论的CAN/1-Wire分级网络温室环境监控系统, 分级网络系统能够有效隔离局部故障, 提高系统可靠性。上层网络采用CAN总线, 传输距离远, 数据可靠性高;下层网络采用1-wire总线, 部分现场环境变送器采用1-wire寄生取电, 接线少, 安装使用方便, 可靠性高, RTU 1-wire接口采用特殊驱动电路, 提高1-wire总线传输距离和带负载能力, 并且提供多路1-wire总线, 可与变送器实现局部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提高系统健壮性和容错性。

参考文献

[1]胡真明.基于CAN总线的温室环境单片机测控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 2007 (4) :125-128.

[2]吕昂, 孙荣高.基于CAN/LIN总线的分级网络现场总线控制系统[J].工矿自动化, 2007 (6) :88-91.

[3]林凌, 洪权, 李刚.双通道数字式隔离器ADUM1201在CAN总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产品世界, 2005 (4) :98-100.

[4]孟飞.基于1-Wire总线的分布式温湿度测控系统[J].仪器仪表用户, 2005 (2) :21-24.

[5]何诚刚.基于单片机控制的二氧化碳浓度测试计[J].电子设计工程, 2009 (5) :11-12, 23.

[6]兴威帆电子.SD2401数据手册[EB/OL].[2009-11-20].http://www.whwave.com.cn/download/sd2400/SD2401eepromdatasheet.pdf.

环境分级 篇8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扩招,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问题,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陈旧、费时低效等现象,教育部在2004年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其核心在于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建立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为一体的教育体系。”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融入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即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网络自主学习+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持,以教学软件、电子课本、网上资料三大资源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存储能力、检索能力、表达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良好道德情感体验能力,还要满足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需求。自2002年以来,我国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可行性,阎志坚等[1]提出分级教学,分类指导,使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都能有所提高的主张。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明确指出:分级教学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3]又指出:各高等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向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我国各省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导致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显著。这一特点在以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省,更加突出。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云南财经大学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省各地区,面向全国的招生也使得学生个体素质的差距拉大,要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正是适应这种实际的最好模式,它根据学生语言基础的差别,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课堂授课内容及速度。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组织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将大大增强。

3 网络环境下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自2006年以来,我们在全校学生中率先进行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学校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三级分级教学。新生一入校,先参加分级考试,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按50人编为为一个班,教材选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视听说教程及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系统,授课采用“4+2+2”的模式,即每周4节综合英语(以读写为主课堂面授),2节上机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视听说),2节自习课(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突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以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对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我们对我校07、09级三级起点班200名生进行了英语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与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目前我校分级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06年分级教学以后,我校学生四、六级通过率稳步上升,远远超过以往各届学生,但教学中仍存在着若干问题。

3.1 分级教学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易导致两极分化

分级教学后学生极易出现两极分化,进入一级起点班的学生显得比较被动,对此产生不满、进而自暴自弃的不良情绪。而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时,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因而对于担任一级起点班的老师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要积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围,“教学改革是最难的事,因为它是人、文化和观念的改革。”[4]授课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过多依赖教材教学内容,让学生也意识到对于外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应该学会以课堂学习为跳板,进行发散性思维。逐渐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逐步培养英语学习热情。无论是一级班还是三级班的学生都应得到同样的重视,尤其要给一级班的学生给予情感上的关注,避免与二三级起点班差距拉大,产生两极分化。

3.2 分级教学使教学管理难度加大

分级教学给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分级编班,一个班级可能存在好几个专业的学生;加上往届的重修声,一个班就会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这样致使相关院系对学生管理变得分散化,且责任不明确。同样也加大了管理部门对教学管理及学籍管理的难度,如成绩登记、存档问题、教务处排课、考试安排、阅卷工作等。

3.3 评价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Bachman认为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评价手段也不再局限于一份试卷,而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多维度地进行评价。基于网络的革新,应当相应健全大学英语的评价和激励制度,当前大学教师越来越面临这样的职业尴尬:一方面新课程改革要求有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但因为没有适宜的评价机制来做衡量而让人无所适从;对网络这个新型“全能型对手”,大学英语教师对自身现有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都产生了质疑,职业信心受到冲击。建议在加强高校英语教学的制度激励的同时,注重高校英语教师的内在激励,主要通过人文关怀和强化的制度激励。

另外,对学生的激励也至关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求知欲和能动性,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校在对大学英语进行分级教学的同时,在学期末分级出题,分级测试。虽然分级测试能很好地检查出分级教学的效果,但分级测试的成绩给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定所带来的不公平是暂时没能解决的。学期末使用难易程度不一样的试卷来考查学生,所得出的分数就不是学生英语水平的真实反映。高级班的学生会认为初级班的考试题简单,容易得高分。学校综合测评和奖学金的评定以这样的成绩作依据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有的三级起点班学生因此要求转入一级起点班。因此分级教学的考核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比较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考核标准,建立适应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分级试题库,分别给出难度系数最后得出英语考试的综合成绩才有可能是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客观的、准确的反映。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的必要性,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完善。我们在注重分级教学实践的同时,应该加强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践,发掘分级教学的最大潜力,把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阎志坚,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8-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

环境分级 篇9

本文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显性与隐性分级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对比辨析入手, 系统地阐述了实施显性分级模式的困难, 揭示了隐性分级模式的优势, 并为隐性分级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1 显性分级模式及其困难

所谓显性分级模式, 是指将分级粗放地理解为分班, 根据学生高考英语成绩 (或结合以入学摸底测试成绩) 划分英语水平等级, 并按此等级重组教学班, 配以相应师资。分级分班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类[9]:1) 三分法, 将学生分成三个英语水平等级分别组班教学;2) 两分法之培优模式, 将基础好的学生组建“提高班”, 其他学生仍按普通班教学;3) 两分法之帮困模式, 将基础较差的学生组建“帮困班”, 其他学生仍按普通班进行教学;4) 分级+模块模式, 将学生分成两个或三个英语水平等级分别组班, 并在各级分别选择听、说、读、写不同模块开展教学。其中, 由于第一种方式 (三分法) 做法相对简单、易于操作, 因而为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所采用。

显性分级模式已经过多年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但也逐渐在教学设计、师资配备、教学管理保障、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 导致其效果始终不能如意。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1) “形分神不分”。由于打乱院系隶属关系重新组班所带来的教师新增工作量、课表安排和教学保障等方面问题不易克服, 有的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图简便省事, 并未在内容选材、进度控制、作业设计等实质性问题上实现分级。此为分级教学之大忌。2) “好马配好鞍, 坏马且将就”, 即好教师教好班, 弱教师教差班, 师资配备严重不均衡。这在分级教学的学校比较普遍。其出发点是确保四、六级通过率, 但不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公平原则, 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两极分化明显, 也出现了低级班学生心理失衡、信心下降等现象。实际上, 教学质量的准则不应片面强调优秀学生是否取得好成绩, 而应以“学困生”的进步为重。而且, 由于生源英语水平接近正态分布, 中等水平居多, 尖子生和差生较少, 因此重新组班的意义并不大。

2 隐性分级模式及其优势

隐性分级模式不对学生重新组班, 而是以根据院系结构划分的原始班为单位, 进行班内分级。具体地, 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智商、潜力、性格特点等因素, 在内心将他们进行层级划分, 将学生分成几个各自水平相近的教学组, 以班级教学、分组教学等结合为基本形式开展教学, 分级设定目标、分级评价。学生所在层级只有教师自行把握, 不向班级公布, 仅作为划分协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级教学的依据[10]。

这种模式不用重新组班, 从而缓解了师资配备失衡, 避免了课堂气氛调动难的问题, 降低了教学管理和保障的难度;在同步教学中实现异步教学,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尊重个体差异;形式上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从而避免分班造成的低层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利于协作学习, 差生与基础好的学生共同学习, 利于其确定学习目标, 更好地自我控制和鼓励, 实现共同进步。实践表明, 隐性分级模式较之显性分级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 其成绩和能力的上升更加明显[8,10,11]。

3 隐性分级教学的有关建议

作为分级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 隐性分级模式的有效实施并非易事, 涉及多方面的综合设计。教育部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1]。据此, 建议在隐性分级教学班内根据学生初始的英语素质和能力将其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级别, 而在这三个级别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法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作业安排以及考核评价等也应与显性分级模式有所不同, 从而在这些方面实现隐性分级。

1) 教学内容和教学法

针对A级学生, 以强化英语思维、综合运用和自学能力为教学目标;内容上, 根据不同年级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接轨, 并在西方语言知识深度和文化知识广度上有所拓展;教学法上, 以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式、讨论式学习为主, 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语言以外的知识和能力, 鼓励自学和适当超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B级学生而言, 教学目标应重在打牢基础、激发热情、培养兴趣, 并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内容上则偏向于基础知识巩固及实践使用。对C级学生而言, 教学目标上与B级接近而稍低;教学内容紧扣教材, 要求读懂每篇课文, 掌握重要词汇和语法;教学法上, 慢进度、多重复、重使用、多反馈、多鼓励。为实现以上目标, 教学实施时应在引导理解、内容复述、课文翻译、分组研讨、课堂提问等方面区别对待。

2) 教学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中经常设计短文翻译、英语演讲、模拟辩论、短剧表演等教学活动来活跃气氛、增强英语实践能力, 如采用隐性分级模式, 在上述活动中需要尤其突出“分组协作”以实现各级别学生的共同提高。在分组方式上, 要避免采用强强联手、弱弱结合, 而以“ABC搭配”方式为宜, 每组各级学生数量和总人数的设定则依班级人数的不同而稍有不同;组内任务分配上, 一般按学生的A、B、C三个层级分别按难度由高到低指定任务, 以体现上述三个层次教学要求, 偶尔也可刻意打乱, 鼓励学生自行安排以突出团队意识。隐性分级教学中的分组协作式教学活动, 重在促进学生产生归属感, 维护其自尊和自信, 避免心理失衡;利于在组内扬长弃短, 使A、B、C三个层级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帮助, 营造民主氛围, 培养团队精神, 从而实现共同提高。

3) 作业安排

分课内、外作业分别讨论。隐性分级班的课内作业参照传统非分级教学模式进行安排, 采取全班统一标准和要求的方式, 以教材内容为主、扩展内容为辅,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设计, 主要面向B级学生, C级通过努力也能完成。主要区别在课外作业, 参照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 (i+1) 理论[12—14], 突出分级设计, 不同层级学生在作业内容、形式和数量上均应有所不同。为A级学生布置提高题, 强调实践性、拓展性、深入性要求的作业居多, 难度上则依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别向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难度靠拢;为B级生布置巩固复习题, 难度较A级学生作业稍易;为C级学生布置基础题, 突出教材内容的掌握, 达到基本要求, 在大学二年级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难度。通过这种方式, 适应三个层级学生各自的学习情况, 既缓解C级学生学英语难的状况, 又可减轻其作业负担, 提高自信和学习积极性。

4) 考核评价

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 要考虑上述三个层级教学要求的不同, 只要他们在各自层级有良好表现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做出合理评价。在隐性分级教学中, 应采取多环节、分级纵向的方法进行学生考核评价。所谓多环节, 是指不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是更多关注课堂、作业、教学活动等各个环节的平时表现, 因为对这些环节的综合考虑更能促进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此也有必要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所谓分级纵向, 是指尽量不做横向性评价, 而是按学生的不同层级分别进行纵向评价, 强调以A、B、C各个层级学生分别较其本身的进步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多环节、分级纵向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避免用一两次统一标准的考试作为最终评价准则, 但其指标体系相对复杂,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构建和落实。

4 结语

环境分级 篇10

超细分级机是超细粉体制备工程中的重要设备, 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超细粉体加工的质量、系统的产量和能耗, 因此对超细分级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分级机的分级性能主要依赖于物料性质、结构参数、操作参数以及其内部流场的分布。要想使分级机处于理想的工作状态, 满足高效率、低能耗的要求, 必须对分级机本身的特性参数和分级系统的操作参数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从而优化其结构和工艺, 提高分级性能。

本文详细的分析了物料特性, 结构参数, 操作参数对分级性能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参数进行了数值分析, 揭示了分级机内部流场特性, 得出了叶片数量, 分级室直径和转子转速的最佳取值, 为分级机的设计和参数的调节提供了依据。

1 超细分级机分级原理

SCX400型超细分级机[1]结构如图1所示, 其分级原理[2]为:物料在负压气流作用下, 从进料管进入到下锥体, 由于气流过流断面面积增大, 气流速度减小, 此时, 粗颗粒所受的上升作用力不足以克服其重力, 沉降速度大于气流上升速度, 向下沉降;细颗粒的沉降速度小于气流上升速度, 被上升气流携带向上运动, 颗粒愈细, 其向上速度愈接近气流速度, 至此完成第一次分级。颗粒运动到分级室内, 物料主要受到自身重力G、惯性离心力Fu、气流阻力Fr的作用。当Fu>Fr时颗粒做离心运动, 与边壁碰撞失去动能后落入粗粉集料锥;当Fu

2 物料特性

不同物料在同一分级设备中的分级性能差异较大, 这主要取决于物料特性之间的差异。

2.1 物料细度

被分级物料的细度对分级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粒径越大, 颗粒受到的离心力和气体曳力差异较大, 分级效果明显, 牛顿分级效率高;随着粒径的减小, 物料的比表面积迅速增大, 由于范德华引力的作用, 很多细小颗粒集聚在一起, 成为假大颗粒, 造成团聚现象的产生, 颗粒越细, 团聚现象越严重, “鱼钩效应”也较为明显, 结团的颗粒作为粗粉被收集, 导致牛顿分级效率降低。

2.2 物料含水量

物料含水量与分级效率有着密切的联系, 含水量越高, 颗粒就越容易粘结团聚在一起形成大颗粒或者成团, 二次风和三次风的作用也很难将其分散开, 粘结的颗粒被当做粗粉收集, 牛顿分级效率降低, 因此合理的控制被分级物料的含水量对提高分级效率有较大的作用。

2.3 颗粒硬度

被分级的物料颗粒以较高的速度在分级室内运动, 由杜妍辰[3]对颗粒运动轨迹的研究可知, 分级过程中, 颗粒会与分级叶片进行多次的碰撞, 颗粒硬度较大时, 部分颗粒在与叶片的碰撞过程中反弹现象明显, 进入转子内部, 在气流的携带作用下, 作为产品被收集, 旁路值提高, 使得产品中不合格颗粒的含量增加。

3 结构参数

3.1 转子结构

与锥形转子相比, 笼型转子具有更好的分级效果, 已在分级机的结构设计中大量使用, 笼形转子结构中, 转子叶片的形状、数量以及安装倾角是影响分级性能的主要参数。

(1) 叶片形状研究表明[4]:片状叶片与圆状式叶片相比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在相同操作条件下, 采用叶片式转子能得到更高的分级效率和分级精度, 以及较小的分级粒径, 因为叶片式转子使得分级区为一个圆环, 径向方向较圆柱式叶片长, 具有连续分级的作用, 同时对转子表面附近的气体和颗粒的携带作用较圆柱式叶片强, 颗粒滞后现象较轻, 采用片状式叶片, 分级室内气相流场稳定性较好, 产生局部涡流的几率及涡流强度相对较低。张正彬[5]采用的后向折弯叶片能降低因叶轮高速旋转产生的背压达40%, 同时能减小叶片非工作面的回流区, 使流体顺畅流动, 减少粗颗粒进入流场内部的几率, 达到超微细分级的目的。李进春[6]设计的外侧后弯、内侧前弯的“Z”型转子叶片有助于减少转子叶片间的局部涡流, 当外侧后弯角和内侧前弯角均取30°时, 该叶片能减少背风面的反旋涡和回流现象。

(2) 叶片数量由于转子的高速旋转, 会在叶片通道之间产生“惯性反旋涡现象”, 叶片数量较少时, 惯性反旋涡现象较为明显, 这种现象使得分级流场不均匀, 不利于分级的进行;“惯性反旋涡”不能消除, 但增加叶片的数量, 使得叶片间距减小, 可以减弱“惯性反旋涡”的强度, 有利于分级流场的均匀性。但尽管叶片数量的增加能明显的改善分级机的分级效果, 叶片数量也不能过多, 一方面是受叶片厚度和加工的影响, 另一方面叶片数太多的话, 叶片间的空间较小, 不利于细颗粒的通过, 同时也可能造成叶片间隙的堵塞。

(3) 叶片倾角叶片安装倾角对分级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杜妍辰[3]的研究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 负角度叶片的分级粒径小于径向叶片, 径向叶片的分级粒径小于正角度叶片。

3.2 分级室空间与粉体分散装置

(1) 分级室空间粉体的分级主要是在分级室内完成, 因此分级室空间的大小对分级性能影响较大。分级室空间较小时, 粉体浓度高, 颗粒之间的间距小, 会造成团聚和颗粒夹带现象, 不利于分级。分级室增大时, 粉体的分散性较好, 颗粒浓度有所减小, 分级精度和牛顿分级效率有所提高, 但当分级室直径增大后, 转子对分级室边缘粉体的分级作用有所减弱。

(2) 粉体分散装置颗粒的充分分散是良好分级的前提, 常用的分散装置有带凸棱的机械撒料盘和气流预分散结构。带凸棱的机械撒料盘能通过强制机械力将结团颗粒打散, 使物料分散均匀, 同时为物料颗粒提供一个初速度。刘家祥[7]通过实验表明:凸棱过低不利于分散, 凸棱过高会干扰流场, 而且还会有部分物料积留在撒料盘上, 当凸棱高度与其内径之比为0.037时, 分级精度指数最高。郭丽杰[8]在涡流分级机前设置了气流预分散装置,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张亚南[9]设计了下进风的气流预分散结构, 通过气流对粉体的冲击和剪切作用来加强颗粒的分散性。李进春, 李双跃[10]设计的悬浮式气流撒料装置能够使物料在气流中均匀分散, 并且能对大颗粒进行初分选, 减弱大颗粒进入分级室对叶片造成的磨损。

3.3 导流叶片

分级机中导流叶片主要起优化流场的作用, 使得分级流场更加的均匀, 更有利于物料的分级。传统平板导流叶片在分级过程中易产生颗粒返混现象, 干扰后续颗粒的分级, 影响分级效率和分级精度。“L”型导流叶片[11,12]能使颗粒从导流叶片入口处迅速到达转子边缘, 实现迅速分级, 减小颗粒在分级区内的滞留时间, 从而减少团聚概率。数值模拟表明, “L”型导流叶片倾角为55°时, 导流效果最佳。

4 操作参数

超细分级机中对分级性能影响较大的操作参数主要有转子转速、风量和喂料速度。当分级机结构确定以后, 主要通过调节以上三个参数来提高分级性能, 达到较优的工况。

4.1 转子转速

分级机转子转速是影响产品粒径及分级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转子速度的提高, 转子周围的离心力场加强, 颗粒受的离心力增加, 因离心力被抛向壳体而掉下的颗粒数增多, 分级粒径减小, 分级效率提高。但转速也不能不限制的提高, 它受到机械结构本身的限制, 当转速太高时, 会引起较大的机械震动和动平衡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因综合考虑, 不能一味的提高转速来降低分级粒径和提高分级性能。

4.2 风量

当风量较小时, 大量的细粉因分散性差而团聚或粘附在大颗粒上, 落入粗产品中, 分级效率低;随着风量的加大, 粉体的分散性变好, 同时气流径向速度增加, 使得颗粒受到的气流曳力增加, 细粉通过分级机叶片间隙被收集作为产品的几率增大;太大的风量有利于提高颗粒的分散性, 但也会携带部分不合格大颗粒进入成品收集装置, 导致成品不合格率上升。因此, 需要合理的确定分级机所配风量, 以提高分级性能。

4.3 喂料速度

进料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入到分级机中的物料量。当喂料速度较小时, 分级室内粉体浓度低, 分散性较好, 分级效率高, 但产量较低;随着喂料速度的增加, 产量有所增加, 同时分级室内粉体浓度提高, 分散性变差, 团聚现象逐渐加剧, 细小颗粒因团聚和携带作用被作为粗粉收集的几率增加, 使得分级粒径减小, 牛顿分级效率降低。因此, 合理的控制喂料速度对提高分级性能和满足产量要求有着重要作用。

5 数值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对分级机的部分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 比较了不同参数下, 分级区气相流场的变化情况。

5.1 叶片数量

分别模拟了叶片数为12, 24, 36时在不同转速条件下气流速度的变化, 结果如图2~4所示。

从图2~4中可以看出, 当转子安装12个叶片时, 叶片之间的气流速度有波动, 随着转子转速的提高, 气流速度的波动有所加剧。随着转子叶片数量的增加, 叶片间气流速度的波动也相应减小, 当叶片增至36片时, 叶片间流场已经基本均匀, 无明显的回流现象, 由此随着叶片数的增多, 流场分布越均匀和稳定。综合考虑, 对于SCX400型分级机, 转子叶片数量取36。

5.2 分级室直径

在分级机风量取3 000m3/h, 转速取1 800r/min时, 对分级室直径分别为600mm、800mm、1000mm进行了模拟。图5~6为分级室一扇形区域水平截面的气流压力分布云图和垂直截面的气流速度矢量图。

通过图5~6中的对比可以看出, 在水平截面上当分级环宽度为600mm时, 叶片外缘的气流压力集中, 压力梯度明显, 分级环内压力分布不均匀, 随着宽度的增加, 环内压力分布趋向均匀, 压力梯度有所降低。从垂直界面的气流速度矢量图上可以看出, 当分级环宽度过宽时, 在会在分级环内出现漩涡 (如图6c) , 漩涡不仅加剧颗粒之间的碰撞, 而且极易将转子内的细颗粒卷出来, 降低分级效率, 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漩涡的出现。可见分级环宽度过窄或者过宽都对分级不利, 根据模拟结果, 对SCX400分级机, 其分级环宽度取800mm较合适。

5.3 转子转速

在叶片数取36, 风量取3 000m3/h, 对转速分别为1 500r/min、1 800r/min、2 100r/min、2 400r/min的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分析, 结果如图7~8所示。

由图7a可以看出, 当转子转速为最低值1 500r/min时, 环形区域的等速线分布不均匀, 速度波动大。随着转子转速的提高, 环形区中离心力逐渐增大, 环形区速度波动有所降低, 当转子转速升至2 100r/min时, 速度等值线图分布最好, 此时流场分布也最均匀。当转速继续提高时, 由于离心力过大, 导致分级区湍流度增大, 此时环形区速度等值线图又开始发生紊乱, 速度产生波动。因此, 当转速过低或者过高时, 在环形区速度波动都很大。图8为对应上述四种转速的环形区压力分布云图, 从压力云图8c中也可以看出当转速为2 100r/min时, 环形区压力分布较均匀, 压力梯度较小, 因素SCX400超细分级机的转速确定为2 100r/min时较为适宜。

6 结论

(1) 从物料特性, 结构参数, 操作参数三个方面对影响分级性能的主要因素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对超细分级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参数的调节具有指导作用。

(2) 对SCX400超细分级机的部分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得出叶片数为36, 分级室直径为800mm, 转速为2 100r/min较为适宜。

参考文献

[1]张亚南, 任朝富, 罗泽元, 李双跃.SCX400型超细分级机研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1 (5) :98~101.

[2]刁雄, 李双跃, 黄鹏, 等.超细粉碎分级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J].现代化工, 2011, 31 (4) :83~86.

[3]杜妍辰, 王树林.颗粒在涡轮式分级机分级轮中的运动轨迹[J].化工学报, 2005, 56 (5) :823~828.

[4]方莹, 孟殿, 陈传文, 等.转子结构对离心转子式分级机性能的影响[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0, 22 (5) ∶15~20.

[5]张正彬, 汪日光.大型亚微米分级机的研究[J].机械制造与研究, 2009, (6) :63~65.

[6]李进春, 李双跃, 任朝富, 等.涡流分级机异形叶片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 2009, 15 (3) ∶1~4.

[7]刘家祥, 徐德龙, 罗永勤, 等.涡流分级机撒料盘的试验研究[J].水泥, 1998, (2) :16~19.

[8]郭丽杰, 刘家祥, 王京刚, 等.气流预分散对涡流空气分级机分级性能的影响[J].化学工程, 2007, 35 (3) :51~54.

[9]张亚南, 李双跃, 田坪, 等.SCX超细分级机气流预分散特性与数值模拟研究[J].煤矿机械, 2010, 31 (3) :56~59.

[10]李进春, 李双跃, 任朝富, 等.SLK空气分级机悬浮式气流散料装置设计[J].化学工程, 2009, 37 (2) :38~41.

[11]李双跃, 李进春, 任朝富, 等.基于迅速分级原理的涡流分级机分级区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 2009, 15专辑:113~118.

环境分级 篇11

2014 年,受益于军工国企改革、军民深度融合的实质性推进,国防军工行业大幅跑赢市场。截至2014年12月5日,军工板块共获得62.81%的涨幅,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34.58%,行业跑赢指数达28.23%。中金公司认为,2015年军工行业犹如觉醒的雄狮,将继续迸发巨大的能量。

受此影响,富国中证军工这只诞生于2014年的基金,当年即向上折算,最高涨幅120%,目前市值高达66亿元。受其带动,截至12月29日,富国基金公司目前旗下8只分级产品,总市值148亿元,在全市场基金公司中分级基金规模排行第二,市值占到市场总量12.2%。

“目前来看,军工B之前的套利溢价下跌之后,目前的军工B已经恢复到合理价格,应该比应有的合理价格还低了1%至1.5%左右,现在如果投资者觉得成飞集成重组终止是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之后所有的利空,那现在配置军工是一个好的机会。”富国中证军工分级基金经理章椹元如是说。

券商坚定看好2015年军工股

2014年上半年,军工板块一骑绝尘。尽管在2014年11月后有所降温,但2014年全年来看,据Wind数据显示,国防军工2014年以来的涨幅在27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排名第6,最近一个月的涨幅排名第7。

银河证券认为,未来6年(到2020年前)是国防换装高峰,国防军工行业迎来战略机遇期。按照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目前已进入装备高峰期,未来军工企业将大幅受益订单增长,行业进入内生快速增长阶段。

海通证券也认为,目前军工行业估值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具备内生性启动一波行情的基础。维持我们对2015年改革和民参军两大主题的坚定看好,以及军工行业基本面增长有望超预期的判断,继续强烈看多军工股。

申银万国更是进一步指出,成飞集成被否是个案,不具备代表性。与2011 年航空动力被否不同,资产证券化和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不会改变,未来企业的优先注入、后期的事业单位改制、混合所有制才是大势所趋。未来半年军工股再没有类似的利空,而军工股的长期投资价值在改革条件下逐渐显现。建议投资者珍惜下挫带来的投资机会。

军工B是投资军工行业的好工具

“军工B是投资军工行业非常好的投资工具。据统计,军工B到2014年11月为止,军工指数上涨50%左右,军工B整体的收益超过100%。也就是说对于个股把握能力不是特别强的话,用军工B作为杠杆工具来投资军工行业是有一定优势的,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从这一点上来说,军工B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对于分级基金来说,投资者除了关注军工B,也可以适当关注军工A的投资,因为军工A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但由于之前军工B的溢价过高,对于军工总体价格有所压制,包括军工A的价格都是有所被低估的,所以对于稳健的投资者来说,目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军工A投资机会。

资深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军费增长带来的相关公司业绩的提升、军工装备建设与改革、资产注入等等各个方向的投资标的95%以上都包含在中证军工指数里面,作为紧密跟踪中证军工指数的富国中证军工分级基金,显然将在2015年的军工股行情中有所收益。投资者完全可以趁其调整时多加关注。

环境分级 篇12

为了保证干壳莲子高效、优质和稳定的脱壳, 需先对干壳莲子按其大小尺寸进行分级。然后再将分级后的莲子按照其尺寸的不同分别送入不同间距的剥壳机的剥壳通道中, 以保证较高的剥壳率、较低的碎仁率。本机型基于干壳莲子的外形物理机械特性, 设计了一种通过螺杆辊和光辊的组合使干壳莲子分级的莲子分级机。该机型可将中径为9~14mm的干莲子按其中径每级差0.5mm进行精确分级。其中, 螺杆辊在设计制造过程中, 结合其工作条件采用了较为适当的结构参数, 并通过反复的分级试验, 最终达到螺杆分级机性能稳定、工作可靠的目标, 其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均能满足实际应用需要。

1 干壳莲子剥壳前对分级的要求

坚果进行剥壳加工主要使用机械式剥壳的方法, 具体分为撞击法脱壳、碾搓法脱壳、剪切法脱壳、挤压法脱壳和搓撕法脱壳等多种方式[1]。莲子属于坚果, 其外壳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成, 壳仁间隙小、壳坚硬, 难以剥离, 因而多采用剪切法进行剥壳。在使用剪切法进行剥壳的过程中, 切刀和托辊的距离是控制莲子切割效果的关键。而切割的距离却由于莲子品种繁杂、尺寸差异较大和形状不规则等因素, 通常在传统的剥壳操作中需随时进行调节, 导致剥壳效果不稳定。因此在进行剥壳操作前如先对莲子进行尺寸分级, 再将分级后的莲子送入相应尺寸的剥壳机通道进行剥壳, 可以达到使干壳莲子高效、优质和稳定脱壳的目的。

对干壳莲子分级, 可使用滚筒筛网分级、滚筒栅栏分级、螺旋筛条分级以及杆筛分级等方法。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 滚筒式分级方法往往只能将莲子大致分为3~4级, 分级精度较低。而杆筛的分级效果较好, 可达到每级级差0.5mm的精度, 符合莲子剥壳前分级的要求[2]。因而杆筛分级原理是本干壳莲子分级机设计主要参考依据, 同时进一步对分级原理进行改进, 使用螺杆辊进行分级操作, 并考察其效果。

2 螺杆分级机的结构设计

在设计分级机前, 观察莲子在剥壳机对辊上的运动规律, 可以发现尺寸较小的中径是影响分级精度的重要因素。分析干壳莲子外形尺寸的数据, 可以得到红莲和白莲的中径尺寸主要范围:白莲, 中径范围11~14mm, 主要集中在11.50~13.50mm;红莲, 中径范围9~12mm, 主要集中在9.50~11.50mm[3,4,5]。

螺杆分级机的主要思路是:采用两根辊同平面安装, 其中一根为螺杆辊, 另一根为有锥度的光辊。当莲子在螺杆辊上螺旋的带动下, 沿螺杆辊与光辊的间隙运动时, 由于重力和辊的摩擦力作用, 可以根据辊间的间隙不同来进行分级。分级的过程中, 莲子在两辊间由辊的带动而自转, 其遵循最小能量法则, 莲子均能按长轴水平取向排列, 其位姿的一致性使得分级过程稳定而顺畅。

如果考虑设计两根辊均为螺杆, 以加速莲子的分级效率, 则这时两个相邻螺杆辊间的相对运动关系有些类似与双螺旋输送装置的双螺杆;而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双螺杆的输送机理由于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复杂性, 远比单螺杆复杂许多[6]。而且在分级机的设计中, 如果采用多根螺杆, 还会由于不同螺纹间不同运动规律的出现, 可能会形成螺纹相互对莲子进行挤压, 造成莲子的破损。如果采用传统的两根光辊进行分级操作, 则在其实际的使用过程中, 莲子会在两根辊间出现物料堆挤的现象, 影响分级的效果, 因而设计时采用简单便于日常使用和维护的螺杆辊加光辊组合方式。

由于仅使用两根辊作为莲子的分级通道, 因而其生产率较低。在实际的分级过程中, 可以保证在一定的精度条件下, 采用多对辊进行分级, 以加大产量。但在目前的试验中, 仅使用两根辊既能简化试验台的设计, 又能完整地体现出螺杆分级筛不同结构对分级效果的影响。

根据干壳莲子中径的尺寸范围和螺杆分级的原理, 可以确定辊的安装位置。由于设计采用辊的间隙来分级莲子大小, 实际上是由光辊轴线与螺旋辊轴线的距离来决定分级的范围。在分级过程中, 莲子的分级效果应该是“无级分级”的, 因此通过控制辊的分段长度可以来确定分级的范围。在本设计中, 采用莲子中径差别0.5mm为1级, 共分10级, 每段分段长度为60mm。最后一段, 莲子中径>14mm , 由于在此尺寸下莲子的数量极少, 因而分段长度只留有20mm, 如图1所示。本机型设计分级范围广泛, 中径为9~14mm的干壳莲子均可进行分级, 其具体安排如下:1挡 (9~9.5mm) 、2挡 (9.5~10mm) 、3挡 (10~10.5mm) 、4挡 (10.5~11mm) 、5挡 (11~11.5mm) 、6挡 (11.5~12mm) 、7挡 (12~12.5mm) 、8挡 (12.5~13mm) 、9挡 (13~13.5mm) 、10挡 (13.5~14mm) 。

螺杆辊和光辊均通过挡板安装在固定角钢上, 然后通过角钢再固定在铁架上。在辊的上方, 由于为了避免莲子在分级输送的过程中产生跳动, 还加装了盖料板, 如图2所示。辊的转向、转速都是影响分级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图3所示传动系统的设计。本机型选取了同向转动, 转速可使用变频器对电机在一定范围内调节。

3 莲子分级试验

莲子螺杆分级机制造完毕后, 将其进行实际使用测试, 以观察其性能是否符合要求。试验使用预先分级好的干壳莲子, 将其投入螺杆分级机内进行分级操作, 然后根据分级的效果进行统计, 以不同等级莲子的质量比作为衡量分级准确率。

1.电机 2.电机皮带轮 3.皮带 4.过桥齿轮 5.光辊齿轮6.螺杆齿轮 7.皮带轮 8.隔板I 9.下料斗 10.导向光辊11.隔板II 12.盖料板 13.螺杆 14.隔板III 15.光棍16.下料斗 17.固定角钢 18.铁架

1.电机 2.电机皮带轮 3.皮带轮 4.光辊齿轮 5.过桥齿轮6.螺杆齿轮 7.导向光辊 8.光棍 9.螺杆辊 10.导向螺杆辊

具体如下, 由于不同品种的莲子外形不同, 因而选取圆度差别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白莲和红莲为分级对象, 其中干壳红莲的尺寸为10.5~11mm和11~11.5mm;干壳白莲的尺寸为12~12.5mm, 12.5~13mm和13~13.5mm。螺杆辊的转速由前期试验可以得知转速越低, 莲子的分级准确度越高, 因而根据分级机所配置的变频器, 将电机转速控制在84r/min, 同时选用单头螺纹的螺杆辊以提高分级精度, 转向为同向旋转。将预先已分级的干壳莲子分别投入螺杆分级机进行分级, 并考核其分级后不同挡位的莲子量。分级准确的莲子质量与在此分级段的莲子总出料质量之比, 就是莲子螺杆分级机在该分级段的分级准确率。

在试验过程中, 由于螺杆采用了较低的转速, 因而莲子在两辊间均能按其长轴轴线依次排列且自转。特别是红莲, 由于其外形近似于椭圆, 此种自转现象最为明显。其旋转方式如图4所示。根据试验所得的数据 (见表1) , 可以得知莲子的分级准确率在85%~90%之间。而且由于采用单头螺纹、低转速和适当的双辊旋转方式, 莲子分级未产生破损现象。但是在达到高精度分级的同时, 分级机生产率却不高。

4 结束语

该莲子分级机采用螺杆辊对中径范围在9~14mm内的干壳莲子进行0.5mm精确分级, 其准确率高达85%~90%, 足以满足剥壳对分级的要求。但是需指出该机型在满足高精度分级的同时, 莲子的分级产量并不高。因而在实际生产应用中, 可以采用多根辊并排安装, 形成多条分级通道, 同时对干壳莲子进行分级操作以提高产量。

摘要:在进行干壳莲子机械化加工前, 依据干壳莲子的物理特性, 需对莲子先行进行分级。为此, 根据干壳莲子剥壳对分级的要求, 设计了莲子螺杆分级的方案, 考虑了分级螺杆及辊的结构, 并且通过分级试验对莲子螺杆分级进行了考察。试验证明, 该莲子螺杆分级机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关键词:食品加工,莲子分级,螺杆,分级机

参考文献

[1]赵小广, 宗力.坚果类物料脱壳技术应用与发展现状[J].新疆农机化, 2005 (6) :29-32.

[2]丁世云, 胡志刚, 王旺平.莲子分级杆筛设计与分级试验[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8 (1) :20-22.

[3]谢丽娟, 宗力, 李小昱.莲子机械特性的测试研究 (英文) [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7) :11-14.

[4]赵小广, 宗力, 谢丽娟.干壳莲子物理参数试验研究[J].食品与机械, 2006, 22 (2) :53-55.

[5]曾绍校, 张怡, 梁静, 等.中国22个莲子品种外观品质和淀粉品质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 2007 (1) :74-78.

【环境分级】推荐阅读:

分级原则07-14

地理分级05-29

分级管控06-20

质量分级06-26

分级开发07-06

分级处理07-28

风险分级08-05

安全分级08-07

临床分级08-10

分级效果08-11

上一篇:生态居住区论文下一篇:能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