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分级制度

2024-07-01

电影分级制度(通用7篇)

电影分级制度 篇1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临床护理人员的编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1],也是确定护理服务收费的标准[2],它能反应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及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起着规范性及指导性作用[3]。但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体护理观念的引进,护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影响了护理质量,制约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因此,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需要改进与完善。

1 分级护理单位质量标准

特级护理:安排专人24h看护,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按照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进行,及时准确填写各项特级护理记录单,备好急救所需药物及用物,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1次,观察其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各项记录。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严防并发症的发生,满足患者身心要求。

二级护理:每隔1~2h巡视1次,观察病情变化情况,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其身心要求。

三级护理:每日巡视患者2次,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患者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满足其身心要求[4]。

2 现行护理分级制度的问题

2.1 分级护理制度部分内容执行困难

分级护理制度有些内容过于细化,有的过于笼统模糊,执行有一定困难。例如一级护理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而部分一级护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视1次,而危重、病情不稳定者又要随时巡视。又如一级护理中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些一级护理的患者无需提供饮食、排泄、卫生等方面的护理,但如果不做就违背了工作制度,上述问题在临床第一线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2.2 医护对分级制度认知存在差异

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医生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 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护理需求有差异时, 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 医生医嘱开具一级护理, 并不是因为患者病情危重, 需绝对卧床休息, 而是怕其病情发展形成脑梗死;而护士在执行过程中则是以当时患者的病情以及自主活动能力来判断的。由此可见, 医嘱分级与患者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 分级护理等级存在差异性, 这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不同所致。

2.3 医疗收费的困难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区对护理工作的价值的认识也不同,从而使物价部门对分级护理制度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一级护理费用多于二级护理费用,二级护理费用多于三级护理费用。现阶段多方面因素普遍认为医疗护理收费价格偏高,患者及家属往往会手持一日清单找护士来解释何为分级护理及其标准,并质疑护士没有落实相应级别的护理内容,从而要求不收费或少收费。还有部分患者或家属认为自己根本就不需要一级护理,认为医院是不合理收费。因此目前的分级护理收费标准与护理劳动价值不匹配。2.4医患纠纷诉讼问题当医患纠纷发生时,患者往往会按照分级护理制的书面治疗质疑护士未按标准做出相应护理。如一级护理要求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并及时准确地填写护理记录单,而临床工作中且不说没有统一的记录格式,单是目前的护患床位比,就使护士无法既认真书写护理记录,又认真细致做好基础护理工作,而对一级护理的患者护士无法为其提供饮食、排泄、卫生等方面的护理,就违背了工作制度,当发生医患纠纷时分级护理所制定的标准就会置管理者及护理人员于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境地[5]。

3 完善分级护理制度的对策

分级护理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对护理质量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价值不容否认和低估。但任何制度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需不断改进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针对目前的分级护理制度,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3.1 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级别分别开具

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确定观察级别,对护士提出要求,规定多少时间巡视病房1次,进行病情观察,由护士长根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ADL) 分级来规定护理内容,使护理更有针对性。

3.2 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的重要依据

ADL是指人日常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清洁和独立活动的基本能力。内容有:运动、自理、交流等。ADL评定建议按Barthel指数评定法,该表简单、可信度高,其分为4个等级:一级是100~60分,生活基本自理;二级60~40分,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帮助;三级40~20分,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四级20分以下,完全瘫痪,生活完全依赖[6]。因此根据ADL分级制定护理级别及相应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标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3 综合病情观察和护理级别进行收费

以不同等级的护理工作量为依据,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级别调整收费,合理收费,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公平保证患者、医院的利益。

3.4 借鉴香港医院的分级护理方法

香港的护理级别分四级,一级护理要求最低,四级护理要求最高,护理级别由护士决定,护理标准比较客观、详尽,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其原则性和操作性均强,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我们借鉴。

摘要:目前我国实行的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相对陈旧, 已无法适应临床护理的要求和发展, 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内容临床执行困难、医护认知存在差异、易引起医疗收费的困难、医护纠纷诉讼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分级护理制度, 针对其缺陷采取对策, 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制度, 借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住院患者,护理工作,分级护理

参考文献

[1]梅祖懿, 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5~29.

[2]王晓梅.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 2002, 2 (2) :16.

[3]左月燃.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55.

[4]殷磊.基础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1.

[5]刘义兰.对分级护理制的商榷[J].护理学杂志, 2006, 23 (12) :44~45.

[6]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3.

电影分级制度 篇2

In fact, the film rating system is aimed at teenagers.It will give them a safer environment to watch suitable films.After all, violence and pornographic are two killers for teens!Although China has no such system now,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t is not only important but also necessary to carry it out in our country.Only in this way can we promote our country’s legislation in filming.

中国呼唤电影分级制 篇3

即使李安的《色·戒》捧走了金狮,但对于中国影迷来说,最为关注的焦点恐怕不是该片在美国出乎意料地被评为NC—17级,也不是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凯瑟琳·布蕾亚、保罗·范霍文这样高举情色开放大旗的激进分子对《色·戒》的肯定与支持,他们正在为不论在电影院还是在全球化的internet上都看不到这部NC—17电影的全貌而极为不爽。如果国内版《色·戒》再拿回美国评级,也许顶多是个R,或许是个PG—13也未可知。

也许,是时候该了解一下什么是电影分级制度了。获得有史以来纪录片最高评级NC—17的《影片未分级》用一段轻松活泼、言简意赅的动画生动介绍了美国的分级制:

G级代表适合所有观众看,没有裸露,没有性爱,没有毒品,暴力场面最少化,肯定不会包含一些不合礼节的言语,如混蛋、胡扯、糟糕、放屁……

PG级代表家长指引级,可能包含脏话,比如狗屎和屁股,包括部分裸露,比如露出臀部,或者暴力。

PG—13代表强烈要求家长指引13岁以下青少年观看。包含更多“shit”,而“Fuck”这个字眼只能允许出现一次。所有电影人必须谨慎使用“Fuck”这个词,说“FuckYou”没事,但是涉及到做爱的话语,则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影片被定为R级的话,在家长没有陪同的情况下17岁以下未成年人是禁止观看的。影片中可能有性爱主题、性爱对话,裸露、肉麻的对话和极端的暴力,比如枪手对群众大开杀戒。

但是,如果影片描写制造婴儿的过程(如你所想),还有失常的举止——或许是一条鲨鱼正在舔一只鲸鱼的屁股这种描写失常举止的电影,则被评为NC—17。NC—17代表少儿不宜。

相对于美国这种比较细致的分级制,韩国的电影审查制和1988年香港电影的“三级制”则简单得多。不论美国、韩国,还是香港,政策的放宽和分级制的出现都促进了各自电影事业的迅速繁荣,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分级制不过是另一种对艺术创作的限制。但中国影迷对中国电影分级制的盼望则不是一时政策的放宽“饮鸩解渴”所能解决的,他们需要的是来一场痛快淋漓的“暴风雨”。

不能说的秘密

国外的分级制把关着外国电影,国内的电影审查一直在总体上把握着中国电影的航向,为中国电影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守卫”和“护航”,一些不符合现行《电影管理条例》的影片就不能正大光明地进入大众视野。每一部电影拍完后,最终能否与观众见面,就取决于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决定。

据悉,一般情况下,对每部电影的审查主要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制片单位自己得审一遍,确保影片在思想内容和技术质量上没有问题;然后,由制片单位向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递交一份审查申请书;接着就是审查委员会看片,正式进入审查流程。而看完片后,并不是由委员们直接表决某部影片能不能通过审查,而是由大家提意见。意见越多,就说明影片的问题越大;意见越少越好,如果少到没有,那就可以直接通过审查。

委员们提完意见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会向制片单位回复一个“修改意见”,这个修改意见,电影局须在收到制片单位申请后30日之内作出回复。制片单位须按照“修改意见”对影片进行修改,然后将影片递交审查委员会进行复审。如果没有问题,即可得到电影局颁发的“电影公映许可证”。如果还有问题,就继续修改,直到能通过审查。大凡送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审查的影片,在作出修改后一般都能通过审查。

关于审查的标准,因为太多,所以这里只拿出一条来供参考。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被审查的电影片中个别情节、语言或画面有下列内容的,应当删剪、修改:

(一)夹杂有淫秽庸俗内容,不符合道德规范和观众欣赏习惯的:

1.不恰当地叙述和描写性及与性有关的情节,正面裸露男女躯体;

2.以肯定的态度描写婚外恋、未婚同居及其他不正当男女关系;

3.具体描写腐化堕落,可能诱发人们仿效;

4.造成强烈感观刺激的较长时间的接吻、爱抚镜头及床上、浴室内的画面;

5.具体描写淫乱、强奸、卖淫、嫖娼、同性恋等;

6.内容粗俗、趣味低下的对白;

7.庸俗、低级的背景音乐及动态、声音效果。

乍一看,没有什么不对,其实也是很有道理,但中国电影院门可罗雀的凄凉场面也并非是假的。每一场影片的放映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座位是空的,只能靠一场接一场的放映来填补空白。观众会想,也会去做:买个D版,舒舒服服地在家里看全貌,岂不是更爽。如果要怪,只能怪中国的盗版市场太繁荣,又恰好满足了众多不同的胃口与心理需求。又或许,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担心中国观众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不了限制级画面。

没有不能说的秘密,观众想说,影迷想说,专家想说,艺术家想说,电影人想说,中国电影的分级制何时到来,是不是要“让D版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个口号一直充斥在观众的心里?

看上去很美

姜文曾说过:“我觉得有些问题交给观众会更好,中国电影的问题是在于电影人的素质没有观众的水平提高得那么快。因此我认为,有些问题交给观众自己去看,去认识,可能会更好!不要对观众那么不放心。没有什么电影会对民族有危害,甚至对社会有危害。如果真的有,我想观众会拒绝的。”

《鬼子来了》没能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其实原因不过是,广电总局认为它涉及了抗日这个历史话题,且“立场有问题”。观众的眼睛是亮的,贾樟柯的《站台》《小武》《任逍遥》《十七岁的单车》《活着》《蓝风筝》《爸爸》《盲井》《苏州河》等等,绝大部分没有通过审查的影片都走上了被保存这条道路,但这些影片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冠上了很高的评价。

而像《大块头有大智慧》《黑社会》《无间道》《龙城岁月》《美国往事》《茜茜公主》等这些在内地上映的香港电影和那些进军中国市场的国外电影,都有着相同的“悲惨”命运——为适应内地的电影审查体制,无奈之下不得不对故事情节做大幅度删改,甚至不惜拍摄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让他们“看上去很美”,好像内地观众的抗体不能像香港和国外观众那样抵御银幕上的“病毒”一样。很多电影就这么在走进内地市场时被“阉割”了,他们没了原片的雄起姿态,疲软地在电影院里搔首弄姿。

剪了呢,对你不好;不剪呢,我也吃不消。这是一场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和电影人之间长久的拉锯战。从1896年法国人卢米埃尔把电影这一新鲜事物带到上海起,中国电影一直就在政策图解和愉悦身心之间小心翼翼。每个电影人都在不断地揣摩,生怕一个不小心,自己的心血就被打入“冷宫”。

为了“看上去更美”,亲吻、暴力、情色、恐怖、污秽等镜头则必须尽量避免,该删的删,该剪的剪,“原汁原味”那就要靠自己去品味。一部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就变成了“社会真美好,生活真美好”的和谐画面了。不论导演或是编剧的意图如何,中国电影审查制的意图是好的,它要负责任地把不适合观众欣赏的电影或镜头“过滤掉”,这是职责,至于观众的欣赏水平在哪个层次,就是电影人需要考虑的了。就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所描述的:“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不是去破坏想像力、创造力和一切富有情感的、富有责任的表达。我不能说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已经近于完美,电影制度也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的过程,但不要让电影审查成为你的假想敌。”可是,如何让观众不把电影审查看成敌人呢?

梦想照进现实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电影审查制度,所不同的只是审查的角度与严格程度。与其他国家审查内容只集中在意识形态、性、暴力与特殊的社会禁忌方面不同,中国的电影审查是全方位的,而所谓全方位,在内容上是指电影不能够对任何一个有一定地位的机构、群体构成道德压力或使他们认为如此,换言之,一部电影的出品,并不单纯地给观众看,而是给整个国家看,电影的地位上升了一个档次,那么电影的内容则必然得跟上。高度上来了,观众自然也得跟上来,不然就自己窝在家里慢慢琢磨去。

“观众很可爱,观众能吃粗粮。”《梦想照进现实》这么肯定观众。其实观众粗细粮都能吃,品位也是有的,但得在电影院里品才有味儿,谁都不想在家里抱着DVD玩高雅。可是除了电影人在考虑观众的口味,并且还不能完全无顾虑外,观众似乎只有自言自语的份儿。除了无力的不满,抗议,看盗版DVD的销量就可以看出观众的“愤怒”有多深。能让观众泄愤的,恐怕也只有电影审查制度了。

谅解是一回事,期待又是另一回事。对于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似乎放宽的进度远远落后于观众的欣赏水平。在制度的“笼罩下”,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笑话:两个笨蛋,看完一部影片。一个问:“你觉得怎么样?”另一个回答:“我得去查查书。”崩溃中不禁让人感慨,看个“全貌”有那么难吗?成年人不满足,娱乐却不是娱乐;青少年受伤害,教育却不是教育。观众失望、片商无奈,孩子困惑、家长愤怒。所有的这一切,在“逼迫”人们呐喊“让电影分级制来得更快些吧!”

国外分级诊疗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篇4

关键词:分级诊疗,自由引导模式,强制规定模式,经验启示

新医改以来, “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14年, 我国一级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为1.9亿人次, 三级医院诊疗人次数达到了14亿人次。缺乏科学合理地分级诊疗制度是造成无序就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情况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2020年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目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将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领域资源配置, 从根本上破解我国的“看病难”问题。

一、我国分级诊疗的探索及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国的分级诊疗探索大部分依托“医联体”的构建。在医疗联合体内部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人员调配、同质服务。概括来说“医联体”改革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大医院的龙头和示范作用, 将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向基层, 但仍然不足以实现患者的合理分流, 控制医疗费用。

医联体要解决分级诊疗的难题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第一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问题。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远未达到每3000名居民配1名全科医生的国际标准。另外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之后造成药品缺乏, 也是限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第二, 是不同级别医院功能定位不清晰, 服务同质化, 导致利益竞争高于大过分工协作, 而政府卫生部门缺乏有效的医保激励约束机制及财政补助机制来平衡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以及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利益问题。第三, 患者就医习惯短期难以改变。多数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 盲目涌向大医院, 加上现有转诊技术标准不规范, 患者就医习惯短期内难以转变, 即使在医联体内部, 也有56%患者选择直接到综合性大医院就诊, 43%的患者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二、国外分级诊疗制度介绍

国外分级诊疗制度主要包括两种模式, 通过激励和约束的自由引导模式如日本模式, 以及政府或市场的强制规定模式, 如美国和英国模式。

1.日本三级医疗圈—自由引导模式

所谓自由引导模式, 就是政府不通过强制性地行政命令来规定患者就医或转诊, 而是通过经济鼓励或者医保限制手段来对患者就医行为进行引导。日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患者在三级医疗圈内的就医行为。

日本患者一般首选私人诊所或地域内的中小病院 (即一次医疗圈) 作为初级医疗保健机构, 再由一次医疗圈内医疗机构开出转诊文书, 并向上级地域医疗机构转诊。日本的转诊制度是其分级诊疗的特色, 除了不同级别医疗圈的转诊外, 同一级别医疗圈的转诊也非常常见。转诊通常分为三类:一是诊所与诊所间的转诊二是医院与诊所间的双向转诊, 三是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间进行转诊。日本没有建立家庭医生以及强制转诊制度, 主要靠对医疗机构以及患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转诊行。比如地域医院支援医院接受转诊患者可以获得相应的财政专项补助和医疗价格加算。此外, 以治疗急性期为主的医院同门诊患者中转诊比例、平均住院日、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比例都达到相应的标准, 便可以享受加收费用的权利。除对医疗机构的激励措施外, 日本对普通患者也有激励约束措施, 除了急诊外, 患者都需要凭借诊所医生的介绍信才能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如果患者越级就医则需缴纳额外费用 (全部自费) 。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面对慢性病管理的严峻挑战, 现有的分级诊疗体系也面临着区域卫生规划过于松散, 二次医疗圈就医压力大的问题。201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了以慢性病患者下沉以及区域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平成三十七年 (2025) 地域医疗整合规划纲要》, 提出了更具强制性地转诊制度构想。

2.英美分级诊疗制度—强制规定模式

英国分级诊疗的本质是强制分级诊疗, 主导方是政府机构NHS (国民健康服务体系) , NHS包括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和二级医疗保健服务。NHS是这两类服务的购买者, 初级保健占NHS75%的支出。全科医生是初级医疗保健服务的核心, 扮演国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 他们都是私人诊所, 提供的服务由NHS购买。全科医生精英教育是他们能够胜任健康守门人的关键。随着英国老龄化加剧, 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英国以患者为中心, 调整了分级体系的灵活性。原来, 英国分级诊疗体系是绝对强制性的, 患者就必须听从医生的权威, 没有任何选择权。1989年英国NHS改革后, 英国不断以患者为中心改进服务体系, 患者就医自由度加大了可以自主选择医院和医生团队。

美国的分级医疗体系不是由政府机构主导, 而是由大大小小的保险机构主导。美国分级诊疗的关键角色是保健医生和英国一样, 高质量的精英医学教育是保健医生服务质量的保障。美国分级诊疗体系是在管理式医疗网络内完成的, 患者有选择某个组织的自由, 但必须选择加入这个网络, 并遵守游戏规则。这个网络由保险机构主导, 内有医院、诊所、检验室、初级医疗保健医生等成员, 可以满足患者的大多数就医需求。这些网络包括:HMO、PPOs、POSs、EPOs等。HMOs要求强制转诊, 且不能够选择网络外就医, 否则患者全额自付。只有当HMOs不能做某些项目的时候, 患者去网络外就医才可以报销。但是随着患者的需求变化, 一些网络给以患者更高的就医自由如PPOs。在PPO内, 患者可以在网络内挑选任何一个医生, 并不需要保健医生的强制转诊。PPO还可为网络外的医疗服务付费, 但报销由患者先行垫付全款, 事后找保险机构报销, 但PPO内患者的自费金额较高。总之由此保险公司把持着美国分级医疗体系话语权把持, 因为保险公司是医疗服务的购买方和支付方。

美国以市场为导向, 英国以政府机构为导向, 但是分级体系话语权掌握在医疗服务购买方和支付方手中, 并且受到支付方的强制安排。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环境变化, 英国、美国都在开始改革, 向更加灵活自由的模式改变。

三、对我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建议

不管是依靠激励和限制机制自由引导患者的日本分级诊疗模式或者是美国和英国由医疗服务购买者强制安排患者就诊的分级诊疗模式, 都是动态发展的, 都在寻求自由和强制的平衡。说明绝对自由的引导和强制的规定, 都难以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难以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构建应当以政府行政命令的强制性和患者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择医为原则。

(一) 加强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加大对全科医生培养的投入, 从政策向对全科医生给予补贴。注重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细化和落实。宣传全科医生在医疗模式下对健康的重要性, 使全科医生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从职称、待遇等各方面保障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水平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专业帮扶等。保障基本药品的供应, 扩大药品目录, 与上级医院向下转诊疗的要求有效衔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做到资源共享。

(二) 明确不同等级医院的功能职责, 建立三级医疗圈

在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分类方面, 日本的三次医疗圈值得我国借鉴。以地级市为单位, 三甲医院组成三次医疗圈, 功能定位为:提供高精尖医疗服务;先进医疗技术引进开发和评价;高精尖医疗技术研修培训。部分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根据地域划分组成二次医疗圈, 功能定位为:区域分级诊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域应急救治中心;区域教育培训基地。基层医疗机构和一级医院组成一次医疗圈。功能定位为:首诊, 常见病多发病整治、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

(三) 利用经济杠杆引导患者分流

医保限制患者, 经济奖励激励医疗机构。除了起付线和报销比例还应当凭转诊单报销的政策规定等来引导患者就医。对医疗机构的激励主要体现在对接收转诊病人的额外补贴, 双向转诊率等指标的奖励以及科学合理地分级定价等。另外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也应当与诊疗人次等指标挂钩, 激发工作积极性。

(四) 建立合理地转诊流程, 制定详细统一的转诊标准

缺乏明确的转诊标准是造成转诊不通畅的重要原因。根据不同级别医院的功能定位, 从政府层面制定转诊标准。加强信息化建设, 做到检查结果共享, 做好医保政策衔接工作, 优化转诊流程。组织专门人员对转诊进行监督, 定期检查转诊病例, 对不合理的转诊或收治进行考核, 控制转诊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2014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R].2015.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70号)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11/content_10158.htm, 2015-09-11.

[3]陈文贤, 王霞, 等.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l (12) .

[4]方少华, 刘根美.社区首诊应当缓行[J].中国社会保障, 2008 (05) .

[5]吴韬, 周斌, 赵列兵, 等.从患者就医行为及认知看医疗联合体[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07) .

[6]田城孝雄.地域医療連携MOOK, 平成18年の大変革に向けて[M].日総研出版, 2004.

[7]张莹.日本医疗机构双向转诊补偿制度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卫生济, 2013 (04) .

[8]顾亚明.日本分级诊疗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 2015 (03) .

[9]日本厚生労働省.平成37年地域医療構想策定ガイドライン[R].2014

中国电影应该实行分级制度 篇5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观点是中国电影应该实行分级制度。

所谓电影分级指的是对要上映的电影作品通过一定组织机构的审核,在保留原作基础上,不进行任何人为改动,只是做出提示性分级,譬如按年龄段来划分观影人群,在影片上映时,影院按分级要求进行售票,影迷也按分级要求进行观影。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中国的特殊国情下,现行的审查制度无法马上取消,但审查制度的确存在着众多弊端。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作者的语言表达与原创能力,还将审查人员的政治意识无形强加于电影作者的创作理念中,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国产电影影片主题的深刻表达。电影审查制度制约了文化娱乐市场的繁荣,扼杀了艺术思想探索,浪费了行政管理资源,使艺术受到破坏,电影完整性难以得到保留。它就像一碗大锅饭,只能使观众精神上达到温饱,而不能使观众对不同口味影片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而电影分级制度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法律基础上的,相比较而言,何种制度更为合理呢?所以,电影分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通过电影分级,可以将电影明确地按照标准划分到各自的类别中,便于电影放映的整体有序管理。制片方可以根据情节观众群拿捏尺度。影院方面,他们也希望借助电影分级,为观众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向。

第二,通过电影分级,电影观众的年龄构成得以限定。从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角度,电影分级可以避免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护少年儿童也是世界各国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的最根本原因。第三,电影分级制度的实行事实上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观影选择性的期待。电影分级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原汁原味的电影,使电影观众的观影自主权得到了保障,还可以使电影制作更为多元化,电影制作方和管理方会更加有法可依。

第四,电影分级制度能让电影的完整性和艺术价值得到保护。没有分级制,有多少真实反映人性、反映现实生活的电影因为一点小问题就动辄遭到禁演的厄运?电影分级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这是最大限度的尊重了电影人的创作自由。

第五,电影分级制度在本质上是为观众服务的,它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酒史追踪1855分级制度 篇6

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井喷,越来越多的波尔多葡萄酒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推崇。特别是1855年波尔多分级制度,好似一块金字招牌,将五大名庄捧上云端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重新审视这一表单,告诉你它背后并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事件回放

1855年,法国正值拿破仑三世当政,三世国王想把世界博览会安排在巴黎举行,而且想让全国的葡萄酒都来参展。于是,他请波尔多葡萄酒商会筹备一个展览会。这可无异于去捅一个马蜂窝,因为那些酒庄个个都很自以为是,然而博览会的胜出者只能有一个。于是波尔多商会把责任委托给一个葡萄酒批发商的官方组织Syndicat of Courtiers,让他们将所有酒庄分为5级,每个吉伦特区的红酒生产者都包括在其中一个级别里。两周后,Syndicat of Courtiers拿出了他们的分级,包括58个酒庄,4个1等,12个2等,14个3等,11个4等和17个5等。令人奇怪的是,所有的等级园均来自Medoc,唯一例外就是Haut-Brion,其他的产区也没有包括在内,甚至向Cheval Blanc这样在18世纪就已经十分出名的酒庄也没有包括在内。

在这个分级制度内,同一级的酒庄也是有先后之分的,比如Mouton-Rothschild就是二等园里的第一把交椅。但是这种做法招来了很多批评。1855年的9月,Syndicat of Courtiers给波尔多葡萄酒商会去了一封信,说明在同一等级内没有先后之分,商会于是对名单进行了修改,同一级酒庄内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才将此事平息。

并不为人知的内幕

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召开之际,波尔多商会选取了一些葡萄酒送展。展会组织者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每个酒庄只能有6 瓶酒送选,这个数量仅够展台陈列和评委会品酒用。世博会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们无法亲口品尝多姿多彩的波尔多葡萄酒,他们只能看到陈列在橱窗里的葡萄酒,并得到一张波尔多葡萄酒的详细酒单。这个酒单旨在介绍波尔多葡萄酒的丰富性和出色表现,以吸引世人注意。这个酒单还会附上一张由波尔多商会责成葡萄酒经纪人公会制定的波尔多名酒分级表。

当时,制定分级表的任务摊派给了波尔多的经纪人们,因为在葡萄酒贸易的三方(生产者、酒商、经纪人)中,只有经纪人才具备全面的眼光。酒庄生产者最了解他们的酒,但对他们的酒离开酒庄后的命运却不甚了解;酒商非常了解市场,但对葡萄酒的生产条件却不甚了了。只有葡萄酒经纪人才能集两方认识于一身,他们常年出入酒庄,对葡萄园有直接的认知,与市场的联系又使他们对葡萄酒的贸易有着具体认识。

1855年4月5日,波尔多商会致函葡萄酒经纪人公会,要求他们提供“一份本省红葡萄酒全部列级酒庄的名单,尽可能详细和全面,要明确每个酒庄在五个级别中的归属及其地理位置”。由于世博会在当月就要开幕,时间非常紧迫。幸运的是,经纪人公会早已拥有了一切必要信息,所以他们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提供了最好酒庄的名单。4 月18 日,名单出炉,称为“1855 年分级体制”。这个分级表不局限于波尔多商会运往巴黎参展的那些酒,事实上,大多数列级酒庄都没有参展:查阅当年的原始文件发现,所有未参展的酒庄,其名字后面都标上了“缺席”的字样。

表单已经今非昔比

自从1855年后截至2001年,酒庄的名称、所有者、葡萄园甚至葡萄酒的质量都有很多变化,有的酒庄被分割,有的酒庄被合并,而定级从来没有做过相应的修订。1973年,终于对等级酒庄进行了一次修订,无论酒庄是否更名易主,分割或合并,均保持最初评定的等级,唯一的例外是木桐庄,在主人菲利普男爵几十年的努力下,从原来的二级酒庄晋升为一级酒庄。此时,一级酒庄的数量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5个,这5个一级酒庄就是人们常说的“波尔多五大酒庄”。

其他的由于分家的关系,二级酒庄Chateau Rauzan 分成了Chateau Rauzan-Segla与Chateau Rauzan-Gassies两家;二级酒庄Chateau Leville分成了Chateau Leoville Las Cases和Chateau Leoville-Poyferre以及Chateau Leoville-Barton三家;还有二级酒庄Chateau Pichon-Longueville分成了Chateau Pichon-Longueville和Chateau Pichon-Longueville-Comtesse de Lalande;三級酒庄Chateau Boyd分成了Chateau Boyd-Cantenc和Chateau Cantenc-Brown;很遗憾的是四级酒庄Chateau Poujet-Lassale已经由于历史性因素不复存在了;五级酒庄Chateau Batailley 分成了Chateau Batailley 和Chateau Haut-Batailley。

此时的等级酒庄已经增加到61个,其中一等列级酒庄5个,二等列级酒庄14个,三等列级酒庄14个,四等列级酒庄10个,五等列级酒庄18个,而这其中又以玛歌村有21个酒庄在列级名单里面,排在第一,波亚克有18个,圣朱利安有11 个,圣爱斯泰夫有5 个和上梅多克区也有5个,其次就是那个例外的格拉夫的奥比昂;还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的很多酒庄名称和1855年时定级的时候有少许的改变,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五级酒庄波亚克产区的Chateau Lynch 现在的名字是Chateau Lynch-Bages等。

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基本问题 篇7

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制度设计和改革探索。在综合考虑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企业培训制度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趋势的基础上,按照“从职业出发”和“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初中后教育分流为起点、以5级架构为主体并能够纵向发展的职业教育分级模型,建立了职业教育分级标准、不同层级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和同其它类型教育的沟通转换机制,形成面向职业需求和求学需求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用于指导职业教育机构开展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企业或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管理。

在2010年11月16日召开的北京市教委深化职教改革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新的制度设计把职业教育分为1至5级及5+级,既可以使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内连续学习,也方便成年人“回炉”接受与其既往水平相适宜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历不再单纯地使用传统的普通教育学历概念来描述,赋予了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2011年4月28日,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试点项目工作部署会召开。会议对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第一阶段的论证汇报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标志着这项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报道北京市职业教育这一重要改革举措,与广大读者一起见证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从前期论证、项目试点到正式启动、推广实践的探索过程。

—— 编者

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新成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最先反映到职业教育上,能否及时响应新成果、新要求是判定职业教育制度先進性的主要标志。我国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需要发挥职业教育的关键作用。为此,职业教育体系与制度改革十分迫切。

一、职业教育分级框架

职业教育分级,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层次,它是为了适应复杂社会分工要求和人才层次结构特点,综合考虑我国业已建立的技能、技术等人才评价标准、学校教育制度、职业资格制度以及社会组织和企业管理结构的一般特征、跨国企业培训体系、国际职业教育制度经验,建立的以初中后教育分流为起点、以5级架构为主体、具有发展性的职业教育分级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职业教育分级体系内各层次之间不同标准、功能的递进关系与内在联系机制,建立面向经济社会需求和人们求学需求的开放机制和运行规则,形成指导职业教育机构开展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的总和,形成职业教育分级制度。

职业教育1级为初中后教育分流基础上1年学制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2级相当于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3级属于高中后分流基础上1年学制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4级相当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5级学制1~2年,相当于目前“专升本”后的职业教育。设立职业教育5级后的开放级别,对某些专业,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在5级之上,还可能出现6级、7级或8级。职业教育分级制度设计突出了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逐级递进、教育内容和要求有序衔接、入学制度和形式开放灵活、质量保障和评价严谨科学的基本要求。打通现有中高职教育并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层次,使职业教育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打通不同管理体制下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在分级制度框架下实现职业教育机构个性和职业教育资源共性的统一。打通职前、职后教育,面向普通教育开放,方便不同既往学习经历的社会成员自主选择学习,服务终身教育要求。

二、职业教育分级标准

职业教育分级标准是职业教育分级制度的重要基础,是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保障教育质量和开展人才评价的基本依据,来自于教育界和产业界紧密合作,融教育性和职业性、特殊性和普遍性、阶段性和长远性的要求。职业教育分级标准具有规范、指导、评价、保障的作用,内容包括专业名称、职业教育级别、适用范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标志性任务、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级别等重要方面。

建立省级职业教育标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管理本地区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分级标准,建立职业教育分级标准体系,编写职业教育分级标准实施指南,制定实施职业教育分级制度的教育机构或专业评价标准。根据社会发展、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定期修订和更新专业目录和分级标准。职业教育分级标准源于职业、高于职业并服务于职业,建立在大量基础调研和典型研究基础上,使用“职业仓”分析模型和职业分析技术,将职业胜任能力要求划分为可记录的显性行为动作和可表述的隐性心理活动,再结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形成职业教育不同层级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职业教育分级标准实施过程中,允许教育机构在标准框架内突出办学特色、创新教育模式、自主安排学制进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允许教师以标准为依据,转化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开发课程和教材。

三、职业教育实施机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面向需求和服务人人,以中等、高等职业学校作为主要的职业教育实施机构是必须的,但同时是不够的。构建由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下的授权活动,使各类职业教育机构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运行规则开展教育活动,促进专业合作、学分互认、教育衔接、资源共享,并方便受教育者选择、学习。

满足全社会职业教育需求必须立足于统筹和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树立职业教育的大资源观。判断是不是职业教育的标准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内涵特征。是不是经典的职业学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开展的教育是不是从职业出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逻辑路线,开发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并达到职业教育标准要求。为此,在中等及高等职业学校之外的社区学院、企业培训中心、社会培训机构及普通高等学校都有可能成为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分级体系下,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将依据分级资质授权开展办学活动,鼓励职业学校在一定的行业领域内办出专业特色和办出水平,不必要也不可能去走综合化、低水平重复的路子,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联盟和对接行业企业需求。

建立省级职业教育授权委员会,根据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负责受理、授权和管理职业教育机构或专业的分级教育资质,管理职业教育等级证书。

四、职业教育服务对象

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能够为所有愿意接受和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提供职业教育服务。每一个社会成员为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都可以在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内自主选择和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不受年龄、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是多次学习、远程学习、非连续学习。

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将职业教育的功能从满足升学需求为主拓展为满足求学需求为主,提供了初中后教育分流后一直可以追踪终身发展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和求学解决方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包容性、终身性,从制度设计上解决了我国教育制度中义务教育完成之后主要进入选拔性教育系统的缺憾,为处于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人们接受终身教育提供选择机会、制度保证和教育服务。

职业教育机构要为职业教育对象提供多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对象分为促进就业型、连续学习型、技能发展型三种基本类型。职业教育1级、3级为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接受的职业准备教育,同时满足农村劳动者、再就业人员、转岗人员、转业军人等提高职业胜任能力需要,促进社会就业。职业教育2级、4级和5级适应于在学校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选择连续学习。职业教育5级、5+级着重为了拓展和提高职业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复合技能和领导力、创新力等综合能力水平,主要提高在职人员技能发展。

建立职业教育灵活开放的入学制度,入学考试或测试不作为入学选拔的依据而是导学的基础。职业教育机构根据办学能力和教育规划自主招生。开放入学的程度将是衡量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建立“职业教育终身学习账户”。实行职业教育经费合理分担制度以及针对就业困难人员、转岗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的支持扶助政策。

五、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有自身的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模式和逻辑路线。职业教育标准是一个拆分到具体能力单元并加以明确表现或描述的文本,将其转化为可以实施的教育内容、方法、过程和可监测评价方案的过程就是按照职业教育规律遵循职业教育逻辑编制课程方案、开发知识和技能教学载体、开展教学设计和创新培养模式的过程。职业教育机构要建立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学习过程即是评价过程。职业教育要突出在行动中转化知识、运用知识,在行动中掌握技能、提高技能,在行动中养成习惯、提高素质的特征。用于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综合性行动任务和载体的设计是进行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体现职业教育分级标准要求、进行职业教育人才评价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效益的关键问题。

职业教育要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成才,需要实行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赋予职业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主导权。实行职业教育分级教学使得职业教育建立起多层次、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了教育体系满足不同起点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学习要求的可能性。每一个职业教育分级建立的应该是阶段性教育目标,反对填鸭式教育、过度教育,提倡有限目标、有效学习。职业教育机构通过“终身学习帐户”对受教育者提供职业生涯全过程指导,实施连续学习与弹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制度和教学管理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响应经济社会需求的主要渠道。在实施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中,校企合作是改革成败的生命线。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制度依据。企业(行业)要从源头参与制定职业教育标准、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参加质量监督和人才评价、开展教师培训、订单培养和培训企业员工。由于具有相同专业的职业教育机构执行共同的职业教育标准,以及职业教育标准来源于行业企业同教育的合作,这就为围绕某一专业领域形成职业教育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找到了利益共同点,形成了校企深入合作的制度基础。

六、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分级标准是保障职业教育质量和开展人才评价的主要依据。评价是职业教育分级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经过授权的教育机构和专业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省级职业教育评价委员会,作为本地区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实施的监督机构和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并对职业教育授权委员会的授权事项提出审核建议。设立职业院校和专业的评价机构,负责本单位、本专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

职业教育评价分为职业教育机构评价、职业教育专业评价、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根据评价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选取不同的评价要素。对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专业的评价,侧重于承担相应级别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评价、执行分级教育的過程监督和水平评价。对于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由本地区职业教育评价委员会主持,职业院校评价机构和行业企业参与,评价结果是决定是否授予毕业生相应证书的依据。在开放入学、宽进严出背景下,只有严格执行评价制度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分级制度的社会声誉。建立针对教育对象的统一测评、内审外审制、考官制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具体是职业教育1级至3级主要实行内审外审制;职业教育4级以内审外审制为主,辅以考官制;职业教育5级和5+级实行考官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承担职业教育分级制教育任务的教师应当具备相应准入条件、采取新的考核管理办法和鼓励教师职业发展政策,开展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评价工作。

七、职业教育重要政策

在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初期,需要在招生考试、学籍管理、证书管理等建立过渡方案。学习者希望取得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含成人学历)的,仍采取国家招生考试规定;只取得职业教育分级证书的,由职业教育机构自主采取灵活开放的招生方式;实行职业教育分级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三种证书”制度。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不与现行学历制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冲突,而是利用两者优势,融“教育性”、“职业性”为一体,架起教育与职业的桥梁,避免了制度性、政策性障碍。

但是,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需要有长远考虑、政策支持和实施环境。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将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标准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纳入相关法律中,将地方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责、权力和义务进一步做出规定。发挥职业教育在教育分流中的重要作用,依据升学需求、求学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快职业教育入学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职业院校招生自主权。完善职业院校公共财政政策,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需求拓宽办学功能。

上一篇:人际意义衔接下一篇:路基填筑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