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分级(共7篇)
作业分级 篇1
创造是客观世界的某些现象激发创造者的思维而迸发的智慧火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已达到共识的今天, 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培养大批既有创新性思维又具备创造性能力的创造者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 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手和脑在一块儿干, 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也说明, 只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 人的创新潜能是可以充分得到发掘和发挥的。
初中美术、劳技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发源地, 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体现的一片新天地, 如何全方位开展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教育,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相应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如韩国, 就进行了“区别性课程”教改, 将学习深入到“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这些大方面, 而在日本提出: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2.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3.梅朵学校特色的标新立异等等。而在我国, 对创造教育的过程就被简洁归结为“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样一动态过程。
“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初中生就有着很强的创造潜能, 初中美术、劳技课应给学生表现并发展这种能力的机会。其重点就是要求学生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 改厌烦学习为乐于探究, 改不愿动手为勤于动手, 善于实践, 培养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合作、创新的能力。为此。我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自主创新教育”, 提出美术、劳技课堂作业, 按照“认识实践, 简单创新, 复杂创新”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设计, 它的主导思想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教中学”, “学中想”, 逐渐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单纯的美术、劳技课堂的“要我学”改变为学生的“我要学”。能让学生不断在“自由活动——创新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质量, 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 形成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初中美术、劳技课必定先要学生学会一定的制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 并能对完成的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设计。这一部分是我设计的分级作业制的第一部分, 在一级作业部分, 教师单纯一步步教如何做是不难的, 而我在这一级作业设计中, 我只讲一小部分, 如注意事项, 难点的所在, 剩下的就要让学生自行创作, 同时还可用合作、竞赛方式, 评选速度奖、合作奖等最佳小组, 这样既提高制作效率, 又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 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 能够有实践体会, 初尝成功的滋味, 同时也能丰富课堂的学习气氛。
在“二级作业”的设计环节中, 则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发散性思维, 首先向学生提出“看谁的作品能够在一定的时间经过重新设计与制作, 又能创造出另一件完美的作品”, 这一问题一经提出, 课堂上出现十分活跃的情景, 学生想象丰富多彩, 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又训练技能, 变被动训练为主动创造, 在课堂上出现又一学习高潮, 收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效果。
同时又可在课外设计“三级作业”,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从小学会创造。安排学生利用课余继续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是培养“学会创造”的重要措施, 引导学生对已知事物进行再认识, 再思考, 注意观察, 寻找问题, 设法去解决问题, 从反馈回的学生作品中看到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孩子个个是人才, 关键是如何去开发”。创造性美术、劳技教育为学生创设可施展才能的有利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动手的好机会, 使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得到激发, 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 进行自我表现, 体验成功的喜悦。
摘要:通过分级作业制让学生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 并能对完成的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设计。
关键词:创造,创新,分级,设计
作业分级 篇2
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振动的频率
人体能感受到的振动频率范围1-1000Hz,对低频率(20Hz以下)振动,人体以振摇和撞击而感受,对高频振动则以疼痛甚至烧灼感而感受。不同振动频率对机体的影响:
<1Hz:运动病,如:晕车晕船等 1-30Hz:主要引起骨和关节改变
30-300Hz:引起末梢血管改变、神经功能的损害 >300Hz:对血管的挛缩作用减弱,主要引起神经功能损 >1000Hz:难以被人体主观感受
振动频率6.3-16Hz之间有害作用与振动频率无直接关系,但在16-1500Hz频段随频率的增加作用强度下降。
2.振动强度和时间
频率一定时,振动的强度(振幅、加速度)越大,对机体的影响越大。手臂振动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振动的加速度越大,振动性白指的发生率越高;从接触振动到出现白指的时间越短。为了便于比较和进行卫生学评价,我国目前以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4))作为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
3.环境温度和湿度
影响振动危害的重要因素,低气温、高气湿可以加速手臂振动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全身受冷是诱发VWF的重要条件。
4.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用力大小和静态紧张的程度 5.操作方式和个体因素
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比较敏感,而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比较敏感。男女性别之间末梢循环机能有所不同。常温下女性皮肤温度较低,对寒冷、振动等因素比较敏感。年龄比较大的工人更易发生振动危害并且治疗恢复亦较困难。6.振动危害的预防控制原则 6.1 控制振动源
作业分级 篇3
1 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的建立
石油井下作业涉及修井、作业、压裂三大作业板块, 井下作业风险大, 井喷事故时有发生。建立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 可以起到预防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的作用。目前, 对于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的预警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单一指标法, 另一种方法是风险定义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都无法有效防范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具体说来, 在单一指标法方面, 运用单一指标法进行石油井下作业风险预警, 是依照地层压力系数指标定义风险高低, 比较简单, 便于实施。但由于整个系统的复杂性、统一性和多因素性, 运用单一的指标法进行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 会导致高估或低估事故风险, 因此缺乏准确性。在风险定义法方面, 就风险定义法的定义而言, 风险定义法是指利用事故发生频率和事故严重程度的乘积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和单一指标法相比, 风险定义法综合考虑了整个系统的复杂性, 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由于井喷事故的频率和严重度没有赋予严格的定量分级, 在进行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判断的时候, 主观的评估下会产生误差;二是在风险评估等级标准方面, 对井喷风险的最终结果也没有一个公认的风险评估等级标准。
建立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可以弥补原有分级方法的不足。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具有13个指标, 避免了由于指标因素单一而影响分级结果的准确性;其次, 对每个指标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使评价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是现场得以应用的有利保障;再次, 风险预警等级标准的确定使最终的结果避免了主观臆断。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的建立, 从风险概念出发, 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性得到13个评估指标, 包括事故频率指标7个, 事故严重度指标4个, 另外, 为了考察企业的控制风险能力以及减少事故损失的能力, 单独考虑了监测与控制措施, 具体指标见表1。
2 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的应用
井喷的发生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将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应用在石油井下作业中, 可以使井喷事故防患于未然, 对于减少石油井下作业井喷事故的发生和提高石油井下作业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 应结合企业实际, 根据风险原理, 预先得到风险等级, 实现预警、预控的目的。在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的应用中, 不仅包括了井喷的固有风险, 还考虑了监测与控制措施。根据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 对于高风险井企业就要进行高投入, 对于低风险井企业可以适当地进行低投入。石油企业面对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针对高风险因素, 应及时进行整改, 加强安全措施。不难看出, 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操作性较强, 不同风险等级的开采井应实施不同的安全措施, 通过对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的预警, 以确保石油井下作业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钟仕林, 张鹏.油气管道风险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山西建筑.2008, (36)
[2]段志雁, 安亚娜.油田开采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科技和产业.2011, (07)
[3]赵婧余.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钻井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 (02)
[4]宋本岭, 夏从亚, 王振平.钻井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模型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7, (03)
[5]赵东, 王震, 赵林, 刘明明.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分级与排序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01)
作业分级 篇4
如何设计出既能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有兴趣做的语文作业,开展探究性教学
一直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第一个层级:结合时事热点,设置仿写类作业,延伸理解能力
郭沫若的现代诗《天上的街市》,简短明快,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而且全诗内容通俗又充满想象力,很适合学生仿写。但如何仿写,仿写什
么内容,必须仔细设计。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顺利回归,成功带回月壤标本,标志着中国探
月工程取得阶段性成功。而且在这一年里中国航天取得了多项成就,鼓舞
了中国人民。以此为背景设计作业,要求是:
(1)仿照《天上的街市》的结构,以中国航天工程中的项目(嫦娥系
列、玉兔系列、天宫、长征系列等)为对象,发挥想象,创作一首现代
诗。
(2)诗歌至少有四节,每节至少有四句,字数不限;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3)以自创诗歌为中心,用A4纸制作一张手抄报,可以绘画,可以剪
贴。
一个周末的时间,学生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创作的诗歌很有些韵
味,制作的手抄报图文并茂。初一的学生,词句虽然还稚嫩,但是大部分
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了音韵格式,学会了选词炼句,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关注了时事热点,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知道语文学习必
须结合生活实际。
学生作业案例一:《嫦娥奔月》
轰隆隆的,我升上了天空,肩负着科研人员的希望。
我看到了宇宙,承载着生命的希望。
你看,那清幽的广寒宫,定然很久都无人来往。
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玉兔,定然一直寂寞无望。
我想,那流淌的银河中,定然藏着星星们的梦想。
那无尽的黑暗中,定然有着点点星光。
但是,他们此刻,定然是杯觥交错。不信,请看那点光亮,是他们幸
福的微笑。
第二个层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改编类作业,提高表述能
力
古诗文理解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有一定距离。机械地抄写、背诵等作
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初二学习《诗经》,如何把学生带入古典诗歌的意境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唯美的情感,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给我们的作业设计带来启示。
作业要求:选择《诗经》中的一首,再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根
据诗歌的内涵意境,改编歌词。
学生们立刻炸了锅:“翻译可以理解,编成歌怎么操作”“平时也不
听什么古风歌曲,改哪首歌词啊”“改歌词?既要押韵又要断句,还要意
境啊。前几次写诗都够受的了,这回还要写歌”“这大概是我做过的最奇
葩的语文作业了吧”!
但事实上,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他们不仅能准确把握《诗经》中
诗歌的内涵情感,而且能选择适合的歌曲重新填词,相得益彰。
学生作业案例二:《蒹葭·东风破》(节选)
一盏离愁孤单点亮了寒窗,谁在门前翘首苦苦地盼望
江水依稀相隔千万里,梦里模糊的情人缥缈在何方
一杯多情苦涩相思酒已凉,一片凄寒江水粼粼映月光
人生如梦此生何时醒,江洲上雎鸠成对我却迷惘
谁在用孤笛吹奏蒹葭的苍苍,回首早已入秋白露都成霜
一叶小舟问梦幻此恨何时消,而如今伊人缥缈我在江畔你在何方……
第三个层级:开展小组合作,设置探究型作业,提高思考能力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最头疼的环节。因
为读了不等于懂了,懂了不等于会表述。如何让学生在阅读后能整合内容
做深入思考,又能把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种作业的设计是要
费些脑筋的。
初一上学期的名著阅读是《西游记》。故事学生从小就听了很多,还
有不少影视剧、动画片可以看,所以学生对于情节和人物并不陌生。但是
原版名著放在眼前时,他们却有些发愣:厚厚的一大本有点多,半文半白的文字有点难,大量的诗词有点烦……怎么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名著阅读
任务呢?
我把整个名著阅读过程分了三步:
第一步:独立阅读,完成任务单。三周时间,我分批发了四张任务
单,让学生在熟悉情节、人物的同时思考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类总结。
这个过程其实挺痛苦,有些任务题目学生都觉得太难了,根本不知道该怎
么回答。但是,到后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时他们才明白,这一步是必须做的,是后面探究学习的基础。
第二步:小组讨论,制作排行榜手抄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取了
需要盘点的任务题目,由组长分工,先行查找资料,再汇总分析,根据自
己的理解排序形成排行榜,再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手抄报。这个过程是对
名著进一步熟悉理解的关键,有的学生能做到对情节和人物的细节都如数
家珍,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深入探究,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只了解情节和
人物就可以了,当学生拿到探究性学习题目时,还真是面面相觑——先别
说答案了,题目都看不懂啊!我设计的探究题目都是需要深入挖掘和思考的,是训练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重要方式。在前两步学习的基础上,要迈
向更高的台阶。在对题目的分析、讨论、输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重新梳
理《西游记》里的相关情节,重新整合有关内容,同时上网查询资料,借
鉴别人的想法意见,逐渐形成本小组的文字框架。学生把初稿按时发给
我,我仔细研读、认真分析,逐一提出修改建议,让他们进一步完善内
容,再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做汇报。
总结时,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在读文章时,结合精读和略读两种
方法。重要的内容情节以及能分析出人物性格的内容要精读,剩下的可以
略读。要精读的比如孙猴王出世、孙悟空大闹天宫……既可以节省时间,也不会影响阅读效果。”还有的说:“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学习会事半功
倍。学习是枯燥的,在乏味的学习过程中添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小组交
流、故事表演、制作板报等),或许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学得更多。
学习时,与同学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几个人分工合作、交流讨论,不仅
加快了速度,交流出来的结果还可以比一个人完成更有质量”“这次《西
游记》探究性活动对我的语文学习帮助很大。从查阅资料、批改更正到最
后的展示答疑以及老师的评价补充,都让我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最开始的查阅资料,让我了解了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识;批改更正时,我探索
了自己的知识盲区,对自己以前的错误认知进行了更正;在展示答疑时,我通过演讲、探讨,对知识有了更牢固、更深刻的理解;在老师的评价补
充中,我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获取了更多的必要知识”。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
一说起“作业”,学生揪心,教师操心,家长烦心……已成为当下学
业生态中,心照不宣的窘境。“双减”背景下,如何困境突围?如何减
“量”增“质”?课堂教学是实践增值的起点,作业设计则是减量落地的关键点。优化作业设计,从“固化的题海战术”迈向“多元的高阶习用”
是实现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的重要靶心,离“靶心”越近,效果就
越佳。
一
基础作业少而精,命中“靶心”要留“新”
基础作业立足学业的基础,以巩固当天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
主,“少”是对作业量的把控,“精”是对作业设计思考。语文基础,从
形式上来讲,离不开音、字、词、语、段、篇的内容的载体,如何做到
“少”,对于总量的把控:
①基于难点,设计链条式巩固性作业。
如:以四上《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生字的巩固为例,可采用“三五成群”法,即:书后要写的生字,会写的,易写的可写两个,组一词,难写的,易错的,可写四个,组一词。在书写量上去优化,减少熟悉的,巩固
陌生的。以“豌”字为例,基于“三五成群”书写后,结合“语文园地
二”的“识字加油站”的思维方法,设计“一字多变”对比形近字,宛
——豌——婉——碗——惋,通过区分偏旁理解字义,强化字形。
将基础难字,关联课堂教学“复现朗读”,课上朗读设计,分
散难字,分解作业。“豌”字仅在本课第一段中,就集中出现了6
次。可以借助“词不离句”的语境进行朗读巩固。
这样通过“三五成群”——“一字多变”——“复现朗读”形成对基
础字、词、句,甚至语段的巩固和内化,形成有思维参与,各环节精心优
化“少而精”的链条式作业设计。
②基于常规,作业走心更走“新”。
字、词、语、段的积累的运用,可围绕固定内容设计,设计新颖活动。
如:“字表吉尼斯”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仿照古人“写大字”,创
设自己的“大字集”,活动过程可以课,以周,以月,以学期为单位。书
写形式,可一字正确美观的仅写一个,也可一格多能,既有字形,又有选
择性的注音,也可组词。班级内可交换传阅,也可几人合作接龙书写。除
此之外,“词卡储蓄罐”“好句盲盒”等活动,可将原本相对枯燥的基础
知识,变得趣味化,进程化,系列化。
二拓展作业精而活,命中“靶心”要依“情”
拓展作业为进阶作业,选做作业,可从作业的难度分层,空间弹性,时间过程等角度考虑。拓展作业要留得“精准”,要依据“学情”有针对
性,有目的性的设计,留得合“情”合“理”,合情,即依据学情,遵循
个体差异,考虑心情,提供助学支架。合理,即基于学力,尊重阶段水
平,长效帮扶,分解学业系统。
拓展作业从板块上划分,一般可分为强化知识类,提升能力类,综合探究类三个方面,强化知识类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或知识点的串联,形成知识储备或知识体系。
提升能力类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提高,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形
成,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综合探究类主要是发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提
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基础性作业完成情况自主选择。
三
单元作业活而专,命中“靶心”要成“体”
统编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单元编写体例本身,就是一项“活而
专”的最佳单元作业设计体系,无论是从基础到综合,从阅读到表达,从
积累到语用都为我们从单元整体上设计“单元作业”提供了培植的土壤。
如:以四下第三单元“现代诗”为例,从《短诗三首》到《绿》,再到
《白桦》和略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之后指向“综合性学习”合作编
“小诗集”就是单元作业的例子。单元作业则需要教师从“双线组元”的角度出发,设计好“语文要素”间的活动进阶,进而达成能力的提升。
《短诗三首》作业设计
朗读《繁星》,不由得想起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瞬间,如繁星闪亮
在记忆的星河里,回想起难忘的生日,愉快的节日,游戏的场景,风景的印象……哪些画面总会涌上心头,试着将它定格成画面,尝试着用“的”
字短语,借助现代诗的形式,写下来,读一读,分享给你的家人或朋友。
下面内容任选其一完成。
《短诗三首》作业设计
朗读《繁星》,不由得想起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瞬
间,如繁星闪亮在记忆的星河里,回想起难忘的生日,愉
快的节日,游戏的场景,风景的印象……那些画面总会涌
上心头,尝试着用“的”字短语,借助现代诗的形式,写
下来,读一读,分享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下面内容任选其
一完成。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的(),()的(),()的()。
这些事——
作业设计指向是的形式,借助相同形式的“的”字短语,构建
诗的画面感,作业1,注重基础层面的体验,作业2,相对宽泛,可
打破原诗中“的”字短语,相同长度的限制,在自选分层进阶中,落实本课相应的语文要素。
《绿》作业设计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
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
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
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
结合书后“阅读链接”宗璞笔下的“绿”的想象与感受,推荐围绕这“绿0”收藏仿造《绿》的2、3小节,转化成现代诗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根据教育部门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的工作精神,为
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数学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整体设计课内外的学习
活动;要把课外作业和课...的形式。读一读,写好后,尝试着用美术的颜料和“绿”
色搭配一下,看你能调制成什么样的“绿”。(任选其
一)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黑绿、()、()
蓝绿、()、()
()、();
(),(),(),()。
雨中的灵隐,绿意扑面而来:
作业分级 篇5
关键词:高温作业场所,分级标准,地下开采矿井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对能源及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速增加,我国矿井的开采区域不断扩展,开采深度不断增大;这使得矿井所达之处原岩温度上升、矿井风温升高,出现热害的矿区增多,传统热害矿井热害严重程度加剧[1,2,3],深井热害已经成为除了水、火、瓦斯之外制约我国矿山安全开采的又一重大问题,急需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以减少热害对矿井生产活动和人员安全健康的影响[4,5,6]。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热害评价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结合我国矿井热害现状及监管需求,作者在文献[6]中研究提出以作业场所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和WBGT指数作为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指标,开展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本文将根据我国矿井管理现状,从分级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出发,研究提出各项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及其限值标准,建立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从而为矿井热害的分级监管与治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1 我国热害分级相关标准简析
1.1 国内现有的热害评价及分级标准
目前,我国在空调通风领域有从环境舒适度考虑评价热环境的相关标准;而在工业领域,则多从高温危害的角度进行考虑,主要评价及分级标准有:
(1)《热环境人类工效学 使用主观判定量表评价热环境的影响》(GB/T 18977-2003)标准在国际标准《热环境人类工效学 使用主观判定量表评价热环境的影响》(ISO10551:1995)基础上修改采用,对通过主观感受调查及统计分析,评价热环境的舒适程度给出了方法性的建议;但其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比较适用于相关研究工作。
(2)《热环境 根据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对作业人员热负荷的评价》(GB/T 17244-1998)标准在国际标准《热环境 根据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对作业人员热负荷的评价》(ISO 7243:1989)基础上修改采用,该标准提出以WBGT指数来评价热作业环境和热作业人员的热负荷。并在ISO7243的基础上,结合平均能量代谢率,将热环境分为好、中、差、很差等4个级别,如表1所示。该标准中明确指出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是一种经验指数,它代表个人接触的热负荷,其在工业环境中易于测量,且其测量方法是介于精确测量和便于工厂测量两者之间的折衷方法。
注:表中”好”级的WBGT指数值是以最高肛温不超过38℃为限。
(3)《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标准,该标准于1984年第一次制定,采用劳动时间和室内外温差作为分级指标,将高温作业分为4级;1997年该标准被修订,采用WBGT和接触高温作业时间作为分级指标,2008年最近修订版中依然采用该两项指标。
(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中《4.4.3 高温作业分级》部分指出采用WBGT指数和接触高温作业时间两项指标对高温作业进行分级。但在其随后的修订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007))中并未提出对应的高温作业分级标准。
1.2 我国作业场所高温限值标准
在热环境评价分级过程中,指标限值的确定是分级的关键,我国目前的高温限值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该项标准在其《10 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中综合考虑影响人体热负荷程度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以及WBGT指数3项指标,给出了在不同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下的高温作业WBGT指数接触限值。《13 煤矿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中以干球温度作为限值。
(2)《煤矿安全规程(2005)》第一百零二条规定,“生产矿井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干球温度,下同)不得超过26℃,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0℃;但空气温度超过时,必须缩短超温地点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并给予高温保健待遇”。“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超过30℃、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超过34℃,必须停止作业”。未综合考虑湿度、风速、热辐射等的影响。
(3)《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l6423-2006)中规定采掘作业地点干球温度应不超过28℃,否则,应采取降温或其他防护措施。未综合考虑湿度、风速、热辐射等的影响。
(4)《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2008)中对高温作业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做出了规定,给出了在不同工作地点温度、不同劳动强度条件下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不宜超过的。
从分级标准及其相关限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于矿井热害程度的衡量多采用简单的温湿度指标,尚未制定综合考虑温湿度条件和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标准,无法充分衡量不同矿井的热危害程度。因此,下面将在文献[5]研究确定的以作业场所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和WBGT指数为分级指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2 井下主要工种体力劳动强度对照建议表编制
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首先要确定作业场所的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该级别的确定主要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2007)标准为基准,分以下两种情况考虑。
(1)若该作业场所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致相当,则可以直接按照测定结果作为该作业场所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2)若该作业场所作业人员由于作业性质等的不同,体力劳动强度具有明显差别,则首先应对其作业人员进行归类,建议按照工种分类,然后分别测定每类人员的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选取最高的级别作为该作业场所的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从技术准确性角度考虑,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的方法,通过实际测量确定劳动强度级别是较为科学的方法;但从对热害矿井的实际调研结果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多数矿山企业对于井下作业现场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测定较少,在确定作业场所的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的级别时难度较大,因此,从提高分级标准的可操作性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制定针对井下主要工种的体力劳动强度对照建议表。
2.1 井下主要工种的确定
通过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和工种统一编码表(2002年版)》初步确定近60类工种[7];结合对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类企业内工种的资料调研,形成了包含近80类工种的初步工种列表。通过咨询井下现场作业人员、技术管理人员、高温作业场所研究专家并结合确定工种体力劳动强度级别的目的,最终筛选确定了如表2所示的62类主要工种。
2.2 主要工种体力劳动强度级别的确定
针对62类工种,制定工种体力劳动强度评价表,邀请企业井下现场管理人员、企业劳资(人事)管理人员、研究人员等共30人组成的专家组,根据现场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每类工种的劳动强度级别进行判断,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每类工种以专家判断选择占比最大的劳动强度级别作为其建议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2.3 主要工种体力劳动强度级别表的编制
按照上述调查分析,在标准中以资料性附录的形式给出了对不同工种的劳动强度建议表,如表2所示。在标准使用过程中涉及到体力劳动强度的测定,优先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进行;若暂时不具备测定条件,则可参照表2。由于各类矿山的开采工机械化程度等的不同,同一工种其劳动强度差别可能会较大。但对于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矿山企业,其应该具有测定作业人员劳动强度的能力,因此对该表的使用率应该较低;而对于规模较小、现代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其各类工种的劳动强度的差别一般不会很大,可以通过表2进行比较。
3 不同体力劳动强度下WBGT指数限值的确定
考虑到将不同危害程度的作业场所尽可能分开,便于相关部门开展监管工作,利用所确立的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指标将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划分为三级:0级(达标)、I级(超标)和II级(严重超标),需要确定不同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下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的WBGT超标限值和严重超标限值。
3.1 井下高温作业场所WBGT超标限值的确定
在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分级指标选取过程中,考虑井下作业的特殊性,即使在工人工间休息时也难脱离高温高湿的作业环境[8],因此,将井下高温作业的劳动时间设定为8小时。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中《10 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部分给出的在不同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下的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其接触时间率应为100%。因此,采用接触时间率为100%时的WBGT限值作为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的WBGT超标限值;针对不同的最高劳动强度级别的作业场所,其限值具体如表3所示。通过与南非标准[9]的对比可以发现Ⅰ级劳动强度下超标限值与其B级标准基本对应,即属于应加强管理级别。
3.2 井下高温作业场所WBGT严重超标限值的确定
结合课题协作单位天津大学研究建立的不同体力劳动强度下的热耐受极限时间与WBGT值之间的关系式[10,11],从最大限度保护作业人员安全健康的角度考虑,通过公式变换得出II和IV体力劳动强度下WBGT限值与热耐受时间的关系式。
IV级体力劳动强度下:
WBGT=47.93T-0.080 (1)
II级体力劳动强度下:
WBGT=53.23T-0.080 (2)
式中:T—热耐受时间,min;
WBGT—作业场所的WBGT指数值,℃。
按照公式(1)进行推算,在耐受时间为8小时的情况下,IV级体力劳动强度所对应的WBGT值为29.2℃,取整为29℃。按照公式(2)进行推算,在耐受时间为8小时的情况下,II级体力劳动强度所对应的WBGT值为32.4℃,取整为32℃。对于Ⅲ级体力劳动强度下的严重超标限值,采用差值法,对II级和IV级体力劳动强度间的WBGT限值求均数,取整为30℃。
从与超标限值的对比可以看出,在相同的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下严重超标限值比超标限值高出4℃,在试验过程中,通过主观感觉问卷调查表明,体力劳动强度越低,耐热受WBGT值的变化率越大。因此,对体力劳动强度级别更低的Ⅰ级以4℃为差值确定其超标限值为34℃。通过与南非标准[9]的对比可以发现,Ⅰ级劳动强度下严重超标限值与南非的A级标准基本对应,即属于不可接受风险级别。最终,确定不同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下的严重超标限值如表4所示。
4 分级标准的制定及贯彻应用
4.1 分级标准的制定
按照不同劳动强度级别下的超标及严重超标限值,采用矩阵组合法,制定如表5所示的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表,该表即为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的核心内容。采用井下高温作业场所WBGT指数值和作业场所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作为指标进行分级,充分考虑了环境条件和机体的负荷情况,其各项指标较易检测,且井下高温作业工种劳动强度级别建议表的编制,进一步提升了分级方法的可操作性。
4.2 分级标准的贯彻应用
通过对存在高温作业场所矿井的调研,发现企业对于高温作业场所中作业人员安全健康的重视程度不足,只有极少数企业主动测定作业现场的WBGT值。对于作业人员体力劳动强度的测定进行的更少,少数企业虽然进行了测定,但仅仅从发放津贴、补助等角度考虑,未考虑不同劳动强度下高温作业场所中作业人员的热感觉、工作效率等。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本标准的宣传贯彻,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监督检查督促矿山类企业积极开展作业场所WBGT指数及作业人员体力劳动强度测定。
(2)加强对使用本标准的矿山类企业及作业场所监察人员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3)根据本标准的分级结果,针对以上不同级别的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建议采取不同强度的监管对策:0级表示该作业场所的高温环境条件较为合理,需要保持,主要由企业自行管理;I级表示如果采取的措施是不可行的,或其成本与获得的改进不成比例,可以有条件的接受,但需要尽量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向0级转化,政府进行抽样监管;Ⅱ级表示该作业场所的高温作业环境热害过于严重,必须限期采取措施改进作业环境,至少达到I级,政府进行重点监管。
参考文献
[1]邢娟娟.井下高温作业的矿工生理、生化测定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4):45-48XING Juan-juan.Study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logicalchanges for miners exposed to heat in underground pit[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1,11(4):45-48
[2]吕品.矿井热害的调查与防治[J].中国煤炭,2002,28(7):38-40LV Ping.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of heat hazard in mine[J].China Coal,2002,28(7):38-40
[3]陈安国.矿井热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3-6CHEN An-guo.Formation and harmfulness of heat hazardin mine and its control measure[J].China Safety ScienceJournal,2004,14(8):3-6
[4]欧晓英,杨胜强,于宝海,等.矿井热环境评价及其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3):323-326OU Xiao-ying,YANG Sheng-qiang,YU Bao-hai,et al.Evaluation of thermal environment in mine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2005,34(3):323-326
[5]宋交才,徐小生,陈平,等.某有色矿山工伤事故现状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6,1(2):10-13SONG Jiao-cai,XU Xiao-sheng,CHEN Ping,et al.A-nalysis of a non-ferrous mine accidents and research on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J].Health Education andHealth Promotion,2006,1(2):10-13
[6]任智刚,刘功智,何川,等.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热害评价分级指标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3):41-46REN Zhi-gang,LIU Gong-zhi,HE Chuan,et al.Studyon the indicators for ranking of thermal hazard in heatstress workplace of underground mine[J].Journal of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3):41-46
[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和工种统一编码表(2002年版)
[8]刘卫东.高温环境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3):43-45LIU Wei-dong.Survey of effect for coal mine workers inheat stres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3):43-45
[9]Webber R.C.Franz R.M.A review of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heat stress indices,standards and limits with refer-ence to ultra-deep mining.The Journal of the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2003,7:313-324
[10]吕石磊,朱能,冯国会,等.高温高湿热环境下人体耐受力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23(6):982-985LU Shi-lei,ZHU Neng,FENG Guo-hui,et al.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people’s heat endurance in high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environments[J].Journal of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2007,23(6):982-985
作业分级 篇6
南通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总计管辖35~500千伏输电线路292条,总长度2800余公里,具体分布于城区(崇川区),郊区(通州区、港闸区、开发区),市辖县(海安县、如东县、如皋市、海门市、启东市)。输电运检室班组建制为4个运行班:线路一、二、三班(26人),电缆班(5人);2个带电作业班(15人)。4个运行班人均管辖输电线路90多公里,多年来“进少退多”的客观因素造成员工整体年龄结构偏大;此外,改制合并的原通州供电公司两个班组所辖线路横跨多区,巡视检修路途遥远。种种原因造成了输电线路运检管理面临“人少、点多、线长、面广”的困境。
当前正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高潮期,提高电网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等关键因素显得愈发重要,南通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深刻反思、积极探索,开创性地提出基于“分级管理、协同作业”的输电运检模式,力求打破人员结构老化、管理制度滞后、经济性不足等方面的瓶颈。
2.“分级管理、协同作业”概念
“分级管理”系根据管辖线路的电压等级,分别成立多个220-500千伏以及35-110千伏线路管控组,依托现有的人力资源,重新组合,按区域成立管控小组,负责运行维护本区域内线路。通过分级管理不仅保证了线路的重点管控,也使得线路的运行、维护半径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协同作业”主要为解决分级管理后检修、检测、验收、勘查等工作因人员分散而开展低效的问题。采取班组申报作业需求,输电运检室对人员车辆、仪器仪表、物资材料统一调配,通过这种民主集中的形式,确定缺陷轻重缓急和检修检测作业的时间优先级,确保上述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分级管理、协同作业”是通过优化人员调配和区域路径规划,简化流程,明确职责,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更好完成固定的工作量,解决当前线路多、分布广、里程长而专业人员少的矛盾,兼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电网本质安全水平的目的。
3.“分级管理、协同作业”运检模式的构建
3.1 梳理设备和危险点源,厘清体系脉络
输电运检室所辖线路中35千伏、110千伏线路主要分布在城区,220千伏线路主要分布在港闸区和通州区。从设备密度上看,市区用电量大,线路数量占比最大;而港闸区沿江地段分布了华能南通电厂和天生港电厂两大火电厂,因此该区内220千伏、500千伏线路出线较集中,是输电线路运维工作(尤其是防外破工作)的重点难点区域。
根据公司职责界面划分,输电运检室负责管辖范围内500千伏输电线路通道管理(防外破)工作,220千伏线路的通道管理和本体巡视工作,35-110千伏线路的通道管理、本体巡视检测和修理技改任务。可见,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侧重点也有区别。而同样发生一起500千伏和35千伏线路外破跳闸,对公司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差别甚大。
2011年,南通供电公司制订了《输配电线路通道危险点源分级控制管理办法》。根据输配电线路通道的电压等级、隐患性质、环境特点,将危险源点划分为Ⅰ类(严重危急)、Ⅱ类(危急)、Ⅲ类(重大)、Ⅳ类(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1]。截止2016年9月30日,输电运检室共有391个通道危险点源。按照电压等级和区域分布分别如图1、2所示。
3.2 分级管理,巡视管控网格化
依托原有的线路一、二、三班,按电压等级各班分别成立220千伏、500千伏线路管控组(由班长和两名班员组成)和110千伏、35千伏线路管控组(由副班长与两名班员组成)。其中,运检一班人员构成的管控组,基于原先所辖线路的大体分布,负责开发区片的管控工作。通州区呈T字形分部,东西跨度大,需要进一步划分,鉴于运检二班、三班人员原籍均为通州,组成2个管控组分别负责通州东区、通州西区。鉴于电缆班所辖纯电缆线路主要集中在崇川区,其余大部分为架空与电缆混合线路。以往的巡线工作中,电缆班和线路班机械地分开,切开了互相间的联系,发现的缺陷和隐患不能互相及时告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故单独以电缆班为基础成立1个220千伏、500千伏线路管控组,负责崇川区所有线路。
近年来,输电线路带电作业项目有所减少,在进行系统培训和资格考试合格后,成立1个由5名带电作业工组成的220千伏、500千伏机动风险管控小组。负责线路密集、危险点源复杂的港闸区以及风筝放飞集中的7个边远乡镇的防外破管控工作。其余班员继续从事带电作业等检修工作,确保了专业工种的纯粹化。
据上成立了220千伏、500千伏线路5个管控组,负责上述线路的运行维护和危险点源的管控。110千伏、35千伏线路管控组3个,重点负责保电线路、重要用户等线路的运维和管控,以及状态检修、工程管理等工作。通过将巡、防、控进行区域划分,避免发生推委扯皮现象或者出现运行空白点。同时也保证了各组人员无跨区、跨级工作等后顾之忧,线路运检半径能长期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3.3 协同作业,资源调度集约化
输电线路分级分区管理后,必然导致人员相对分散,日常检修、检测、验收等工作因此开展起来较困难,运行和检修上人力物力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工器具、队伍、物资的集约化管理,有计划地统一调配,推进各班组间的协同作业,对于确保检修、检测、验收等工作的合理分工,促进检修工作的有序、高效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运行班组根据巡视汇总,提出检修需求;机动风险管控小组统筹开展对微气象区、重污染区、高负荷线路等监测工作[2],并进行缺陷汇总,相关仪器仪表集中管理和使用。输电运检室召开月度检修平衡会,根据缺陷严重程度,制定检修计划,统一配置采购工具材料。
对于多班组参加的大型修理技改工程,实行“统一调度、内部协调”的方针,即在协同作业环节,设置总负责人,负责整体协调和组织,以期达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4. 新模式应用实效分析
2015年以来,南通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着手推行输电线路“分级管理、协同作业”的运检模式,将机械、被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变为灵活、动态、精益化的管理模式,并在多维度取得成效。
4.1 缓解人员缺额矛盾
各班组员工在新模式推行前后人均日工作量对比如图3所示。4个运行班由项目实施前(2012~2014年)人均日工作量9.7小时下降为实施后(2015~2016年)的8.2小时;带电作业班人均日工作量从8.8小时下降为8.1小时;驾驶班(公司派驻)人均日工作量从10.2小时下降为后的8.5小时。可见,输电运检室推行“分级管理、协同作业”与公司“三集五大”建设的总体思路不谋而合,有效缓解了各专业人员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4.2 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统计2010-2015年生产用车的油费和修理费用情况,如图4所示,在“分级管理,协同工作”运检模式推行前,2010-2014年平均花费约60~70万元的汽油费和4~5万元的车辆修理费,2015年开始,得益于巡视路径的优化以及检测检修工作的集中开展,两项费用分别下降到了47万元和2.9万元。上述费用的发生是建立在线路里程逐年增加,巡视管控力度不断加大的前提下,因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超于此。
4.3 提高运行质量和检修效率
在以往,班组管辖设备从35千伏到500千伏,牵扯精力多、维护半径长。例如,在得到侵犯保护区的违章施工信息后,运行人员到达现场平均需要四十分钟,缩短为新模式下最远的线路到达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在“抓重点线路、保重要用户、控重要危险点”的指导思想下,各管控组对危险点源采取了分级分区动态管理的模式,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降低了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改变了过去疲于奔波、耗时费力的管控方式,取得了安全与工效并举的良好成效,同业对标指标排名明显上升,截止2016年10月底,输电运检室实现了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000天的“零外破”记录,供电可靠性得到持续提升。
在检测检修等工作方面,在工作效率提高的基础上,2016年前三季度,输电运检室全面开展状态检测和状态检修,以停电检修和带电作业方式消除重大缺陷15起,避免发生故障停运,产出直接经济效益35.6万元,多供电量8300余度,间接经济效益130余万元,已超过2012~2014年的全年指标,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分级管理、协同作业”的输电运检模式,并以南通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历时21个月的实践为例,多维度验证了该模式的实效性。虽然在流程设计上尚有优化的空间,但总体而言缓解了输电线路多、分布广、里程长而运行人员缺额的矛盾,在降低成本费用同时显著提升了运维质量;此外,得益于检测效率和检修质量的提高,同比压降了设备事故率,缩短了线路不可用时间,确保了主网网架的坚强和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杨建;张国瑞,王雅群.北京通州地区输电线路差异化运维研究与实践[C].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
作业分级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某750 kV变电站为有毒作业工作场所作为研究对象, 该变电站是宁夏东部新建的1座目前我国单台主变容量最大、全部敞开式变电站。变电站现有1台2100 MVA主变压器, 750 kV出线1回, 330 kV出线4回。
1.2 方法
1.2.1 有毒作业的确定
分析变电站工艺流程, 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确定有毒作业岗位。通过调查, 确定该变电站存在的主要有毒物质为硫酸和六氟化硫。硫酸主要存在于750 kV继电器室配电室和330 kV继电器室配电室中, 六氟化硫主要存在于750 kV装置区、330 kV装置区、66 kV装置区、35 kV装置区和750主变区等工作场所。
1.2.2 化学毒物检测
采样方法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规定方法进行布点采样。硫酸采用氯化钡比浊法, 六氟化硫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进行检验[1]。检测结果的最大值作为短时间接触浓度值 (CSTEL) , 通过检测地点的浓度值和接触时间, 计算岗位工种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 。
1.2.3 化学毒物危害作业分级
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 (GBZ/T 229.2-2010) 和《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Z 230-2010) 的方法进行分级评价, 确定工作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级别。
1.2.4 化学毒物评价
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进行评价[2]。
2结果
2.1 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检测
2.1.1 硫酸检测结果
检测变化巡检岗位2个工作场所750 kV1#继电器室配电室和330 kV4#继电器配电室的硫酸短时间接触浓度分别是0.52和0.60 ng/m3;750 kV1#继电器室配电室1个工作岗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 为0.05 mg/m3。
2.1.2 六氟化硫检测结果
检测作业工人5个工作场所六氟化硫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和1个工作岗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检测结果见表1。
2.2 有毒作业分级
2.2.1 分级方法
首先计算分级指数, 然后对照有毒作业分级表, 确定级别。
计算分级指数公式:G=WD×WB×WL
式中:G-分级指数;WD-化学毒物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B-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 (B) 的权重数。WL-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有毒作业分级标准见表2。
2.2.2 化学毒物的权重数
分级标准采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Z 230-2010) , 分级结果:硫酸为中度危害 (Ⅲ级) , 权重数WD=2;六氟化硫为轻度危害 (Ⅳ级) 权重数WD=1。见表3。
2.2.3 化学毒物职业接触比值
本项目接触的化学毒物硫酸和六氟化硫变电巡检岗位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 和硫酸的短时间接触浓度 (CSTEL) 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2], 即职业接触比 (B) 均<1, 权重数WB=0。见表4。
2.2.4 体力劳动强度权重数
本文参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2.2-2007) 附录B:“表B.1常见职业体力劳动分级表”的分级, 变电巡检工体力劳动强度为Ⅱ级, 权重数WL=1.5。
注:职业接触限值以PC-TWA表示, B= CTWA/PC-TWA, 职业接触限值以PC-STEL表示, B= CSTEL/PC-STEL
2.3 分级结果
本项目作业场所有毒物质危害作业分级见表5。
3讨论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可为企业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控制及日常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本文化学毒物危害作业分级结果显示, 巡检岗位硫酸和六氟化硫的作业级别均为0级, 表明该变电站工作场所化学毒物危害属于相对无害作业。在目前作业条件下对劳动者健康影响不大, 应保持目前的作业方式和防护措施, 一旦作业方式或防护效果改变, 应重新进行分级评价。
通过本项目的现场调查, 工作场所硫酸存在于蓄电池室内, 蓄电池选用铅酸免维护蓄电池。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硫酸处于密闭的蓄电池内, 且蓄电池室内安装有轴流风机, 定时进行通风换气, 不会危害巡检工人的身体健康。六氟化硫主要存在于布置在室外的配电装置区的高压断路器、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密闭装置内, 同时安装有自动监控系统, 一旦发生异常仪器将自动报警。因此在正常情况下, 六氟化硫对巡检工人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较小。现场调查结果与危害分级的结果相吻合。
本文通过对某变电站工作场所有毒作业分级评价分析, 认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提供了新的定量评价方法[4], 该分级标准将化学物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 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作为分级的依据, 保证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标准的一致性, 更科学更实用[5]。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提供了定量依据, 同时, 也为企业根据不同的危害级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出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60.3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及其化合物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3) 彭建明.某压电晶体厂生产场所有毒作业分级评价与分析 (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1, 29 (3) :130-13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