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精选9篇)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篇1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一)一级防护
1、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戴工作帽和棉纱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
(二)二级防护
1、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棉纱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快速手消毒剂(按需配备能有效杀灭相应病原体的消毒剂)有效揉搓1-3分钟。
4、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
5、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三)三级防护
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的消毒隔离防护按照本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二、发热门诊穿戴防护流程
(一)入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室
穿工作衣裤→戴帽子→穿隔离衣→戴纱布口罩(12层)→穿鞋套(二级防护人员)→戴手套(二级防护人员)→戴防护镜(二级防护人员)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三级防护人员)。
(二)出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室:
脱掉手套→脱隔离衣→脱去鞋套→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搓手→脱纱布口罩→放入消毒液中→脱去布质工作服→泡入含氯消毒液中→洗净双手→洗脸、洗鼻、洗眼、洗耳、漱口。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篇2
一、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现状
(一) 教材管理队伍稳定性差。
当前国内高校教材管理体制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处于改革阶段, 这主要体现在教材管理模式的变更上。有的学校成立教材书店或教材供应中心, 教材供应职能通过市场化运作, 造成教材管理人员岗位的不稳定, 使他们不能安心工作, 难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直接影响了教材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二) 教材管理人员整体层次低。
学校对教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把教材科只作为教材收发的部门, 人员安排上编制较少, 往往安排学历低、职称低的人员担任此项工作。致使大部分高校教材的管理工作落后, 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笔者实地考察了江苏省的一些高校教材管理科 (中心) , 列举6所院校教材管理部门的情况, 具体见表1。
二、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 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知识的载体, 高校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对其有重大的影响。教材工作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 体现着教学质量, 走在教学之前。教材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教材管理人员应具有多方面的知识, 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教材管理者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 教材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
在保证优质教材进课堂、教学秩序正常化的管理工作中, 教材管理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与出版社之间的沟通, 帮助任课教师选好教材、出好教材 (专著) ;与兄弟院校的沟通, 调剂教材余缺, 促进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交流和合作 ;在校内开展协调工作, 发挥信息咨询员的作用, 为师生解答教材方面的各种问题, 提出建议和指导, 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促进高质量优秀教材的使用和推广;通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教材质量审核、教辅材料审稿, 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教材质量跟踪调查、教材选用工作评价, 从而控制教材选用和使用的整体质量。
三、教材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 树立继续教育的意识
目前, 我国高校根据人事部和各省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方面的文件精神, 开展了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一些高校已把教材管理人员定在管理岗位, 在此岗位上, 教材管理人员能够按职员制从事业务管理工作, 并享受一定的待遇。教育职员制度的逐步推行, 将是高校从制度上建立真正体现竞争激励机制和公开、公平的评价机制, 从而为教材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 使优秀的管理人员脱颖而出。高校教材管理人员面对竞争机制, 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 才能在新的岗位聘用制度下, 适应学校的发展, 更好地从事本职工作。
(二) 坚持在岗自学
1.学习法律知识, 适应管理。
随着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材管理逐步走向市场, 教材管理部门参与经营或成为经营实体。如果缺乏有效、规范的监督机制, 加上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个人或部门为追求不法利益, 在教材征订、发行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因此, 在当前形势下学习法律法规、树立法制意识, 尤为迫切。
2.学习教材编辑出版发行知识。
教材有别于一般的图书, 加之教材载体日益多样化, 所以, 教材管理人员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教材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专业知识, 才能向师生推荐教材, 合理选用教材。
3.掌握教材评价、评奖的常规知识。
教材评价是根据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可操作的技术手段, 通过系统采集教材的有关信息和反馈意见, 对教材使用效果进行考察, 进而对教材价值作出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实践知识, 刚从事教材管理工作的人员, 应该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和同行学习, 对本校教材进行有效的评价;同时掌握国家、本省市不同级别的教材评奖制度, 为本校教材参与评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4.深化本校学科专业知识教育。
高等院校所用教材, 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古今中外、文理科等, 有诸多属于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 不同学校又有所区别。这就要根据在职人员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特长及业务工作的需要, 有区别、有计划地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深造。“一专多能”是最理想的人才标准, 因此, 在职人员应刻苦钻研, 较全面掌握本校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 逐步成为专业教材建设和管理的行家。
5.学习自动化管理知识。
教材管理实现计算机系统管理, 已成为一种趋势。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将极大地方便教材订购、发放、库存管理与经费结算,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重复性劳动, 将大幅提升教材管理工作效率。因此, 教材管理者要主动学习自动化管理的基础知识, 寻求适合本单位的自动化管理模式;在教材管理系统使用后, 应积极探索和熟悉专业化管理软件与平台的使用, 并拓展其功能。
(三) 鼓励短期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
1. 短期培训。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管理工作, 培训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寒暑假中进行。培训可由本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材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 组织部门应尽可能地组织具有特色的培训内容。争取在较短的培训时间内, 融入较大的信息量, 使教材管理者的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材管理人员也可以本校组织的培训, 即“校本培训”。高校具有人才集中、知识密集、设备完善、信息灵通、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 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2.“入校式”正规教育。
在岗位分级的教育职员制度下, 教材管理人员明白自己所处的职员等级, 同时也要明晰自己目前的学历层次和今后个人发展目标。一个管理者要获得管理上的成功, 接受正规的管理教育极为必要。通过脱产或函授性质的集中学习, 教材管理者能熟悉关于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种不同的管理理论, 从而进一步开拓眼界, 丰富知识, 使管理水平和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因此, 高校教材管理人员尤其是年轻人员的高层次的正规教育, 对于建立高校管理者队伍的合理梯队, 造就大批后备管理干部, 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从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条例的改革趋势看, 以后高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也应具硕士以上学位。江苏省在2009年底出台的《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 就明确规定:本科院校40周岁以下人员申报副研究员以上职称, 须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因此, 在高校教材管理者的继续教育问题上, 应加大教材管理者学历学位的进修培养力度, 鼓励广大青年教材管理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接受“入校式”的正规教育, 积极地攻读更高一级的学位。
3.注重研究性学习, 加强业务交流。
学校要鼓励教材管理人员结合工作实际, 研究探索高校教材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为教材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 从而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管理人员自己要逐步尝试教材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 以高度的责任感研究教材建设、教材选用和教材供应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教材建设当好参谋, 推动高校教材建设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 教材管理者不能故步自封, 应该走出去, 到管理经验丰富、手段先进、成效明显的单位参观学习, 提高管理层次和质量。通过借鉴其他高校教材管理的成功经验, 教材管理人员将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业务能力, 提升本校教材管理与服务的水平。
摘要: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 必然牵动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 教材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高校教学及管理改革密切相关, 教材管理人员需要通过继续教育, 提升素质, 适应现代管理。
关键词:继续教育,岗位分级,教材管理,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李扬裕.新时期高校教材管理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07 (1) :34-35.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3]尹剑华.教材管理人员在高校教材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4) :167-168.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篇3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病理诊断的质量,明确各级技术人员操作权限,根据卫生部《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与流程。
一、细胞学涂片、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电镜切片及各种分子检测由具备病理专业资质的技术人员制作。
二、出具病理诊断报告的医师应当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并具备初级以上病理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经过病理诊断专业知识培训或专科进修学习1-3年。
四、快速病理诊断医师应当具有中级以上病理学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有5年以上病理阅片诊断经历。
五、无病理执业医师证书和非病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不得出具病理报告,包括细胞病理学报告。
六、针对病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专业技术水平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进行再培训与再授权制度。
七、未经授权的工作人员不得独立或越级从事各项病理技术。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篇4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制度
1、医务人员发生传染病职业暴露及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伤口或用洗必泰、碘伏消毒伤口。
2、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明确病原以确立需要接受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确保在第六周、第三个月、第六个月、第十二个月接受跟踪检测。应常规对毒性的症状和表现进行监测,采取预防措施,保护他人,直到跟踪检测全部完成。
3、以文书的形式对事故进行详细记录,其内容包括锐器刺伤的名称、型号、事故发生的地点,并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进程,跟踪调查结果,详实记载。存档保存。
4、若病原不明确或病原已确诊为HIV、HBV、HCV均依据卫生部制定的条例采取预防措施,若病原是HIV,被刺伤者应在2小时内采取措施,若病原是丙肝咨询专家采取有效措施。
5、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10毫克、5毫克、5毫克(0、1、6间隔)。
泸州市纳溪区人民医院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制度
一、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版)》及《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如下:
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衣、专用防护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2、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严格禁止针头回套操作,以防刺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4、凡新来医院的医、护、技人员,必须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化验结果全部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5、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沐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防止其健康受到损害。
6、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7、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体液无论是否被污染或接触非完整皮肤和粘膜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
二、医院感染应按照标准防护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医用防护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专用防护面罩。
—
END
放射科工作人员防护制度 篇5
2.要经常检查防护物的防护效能,各种放射源只准在国家规定允许剂量的条件下使用,避免工作人员接受超量照射。
3.放射专业工作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暴露于原发射线束之中,在不影响诊疗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照射时间,设备允许时,尽可能采取遥控和远距离操作。
4.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并按规定享受放射假。白细胞4000/mm3以下或血小板7万/mm3以下者,暂时脱离接触放射线,并给于治疗。
医务人员如何做好辐射防护 篇6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放射学检查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医疗机构必不可少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在我们享受科技带给我们的巨大利益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放射学检查对人类身体健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医疗机构、设备厂商纷纷采取各种防护和改进措施来减少辐射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力求以最小的辐射剂量达到最佳的图像效果。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群体,即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我国放射工作(包括辐射源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已接近6万个,全国放射工作人员已接近20万人。全国各类辐射设备已达11.2万台,并正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其中医用加速器和CT机的年增长速度超过15%[1]。我们可以看到,如此庞大的医务人员群体正在使用数量如此巨大的放射设备,他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做好医务人员的辐射防护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辐射的机理、危害以及防护措施等方面对医务人员如何做好辐射防护进行分析介绍。
1 辐射的机理及危害
1.1 辐射的机理
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两大类。其中,非电离辐射主要是低能量的电磁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微波及无线电等,这些辐射能量比较低,通常会引起被照射物质内的粒子振动,使温度上升。电离辐射主要包括高速粒子(如α、β粒子)以及高能量电磁波(如X射线、γ射线),这些辐射的能量较高,可使其他原子内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飞出原子之外,产生带正电荷的离子及带负电荷的电子,例如X射线是由受激发的电子脱离原子产生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辐射主要是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形式主要有α粒子(带正电的氦原子核)、β粒子(高速电子)、X射线、γ射线以及中子[2]。
在实际应用中,电离辐射的剂量有4种表示方式,它们分别是:辐射剂量、吸收剂量、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前2个是可以测量的物理量,单位为戈瑞(Gy),后2个是根据人体生物效应进行加权后折算出的参照量值,单位是希沃特(Sv)[3]。
1.2 辐射作用人体的方式及危害
辐射引起机体生物效应的过程比较复杂,生物机体在吸收辐射能量后,要经历许多性质不同的变化,如有机体物质分子的变化,细胞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以及完整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人体在吸收辐射能量时,细胞和水分子会首先被电离或激发,使得DNA的结构被破坏。而且由于人体70%是由水分子组成,而水分子被电离后会产生大量有害的OH自由基,这些自由基继续产生一连串化学反应,最终使得细胞分子受到损伤。
辐射对人体的健康效应,通常分为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两大类。当人体在短时间内接受剂量超过某一限值时,很多人体细胞死亡并且无法修复,人体会产生疲倦、恶心、呕吐、皮肤红斑、脱发、血液中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显著减少等症状。当接受剂量更高时,症状的严重程度将会加大,严重时会引起死亡,这种情况称为确定效应。通常确定效应只有在接受剂量超过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关于随机效应,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RCP)做了一个假设,只要人体接受到辐射,不管剂量多少,都有引发癌症和不良遗传的几率存在,而且癌症或不良遗传的机率与所接受的剂量成正比,这种情况被称为随机效应。表1为辐射的健康效应。
对于辐射的伤害,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的敏感性也不同,我们从表2中可以看到有些器官较易受到伤害。
2 医务工作者辐射防护现状
2.1 我国放射工作者健康状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曾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进行监测,我国放射工作者年集体有效剂量平均约为100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稳步下降,从前10 a的平均1.8 mSv/a降至后10 a的平均1.3 mSv/a,目前约为1.0 mSv/a[4]。从剂量分布来看,整体情况也是比较乐观,表3为我国放射工作者职业受照剂量分布情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的职业照射水平总体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医务工作者的个人剂量值仍然偏高。表4是英国关于放射性介入操作时的职业人员受照水平研究结果。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放射职业人员的年平均剂量约为0.15 m Sv,大大低于我国放射从业人员的个人剂量,因此,我们国家的辐射防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我国职业性放射病情况
我国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较多,而且地域分布较广,各地区的辐射职业防护水平发展不平衡。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统计,1991—1999年,省级职业性放射病诊断鉴定组诊断了放射性疾病545人(未备案2人),1991年和1992年分别诊断137人和134人,共占总患者的50%;此后每年诊断10例左右。在已备案的542人(含1960—1990年诊断的202人)中,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居前3位,它们共占总病例的90.6%,其中80%是从事X射线诊断工作的人员。总体上看,放射工作者的职业疾病情况还是可控的,但也引起了卫生部门、劳动部门的重视。加强对放射工作者的辐射防护以及相关的劳动保护,对于受到过量照射的人员以及有放射患者员应给予及时的治疗和妥善的安排[5]。
2.3 医务工作者以及放射工作从业者辐射防护知识水平情况调查
医务工作者以及从事放射的工作人员了解一些辐射防护的相关知识,对安全有效地利用放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我们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了辐射防护知识水平的调查,调查方式是以问卷的形式,内容包括:(1)X射线作用人体的方式和对人体损害的相关知识;(2)X射线辐射防护知识;(3)X射线检查的正当化、合理化问题[6];(4)个人的辐射防护意识水平;(5)医生在申请X射线检查时,是否考虑到患者及自身会受到X射线损害的问题;(6)本人接受相关知识继续教育及提高防护意识的意愿等内容。我们将调查对象按工作性质分为4组(医生、护士、放射技师和临床工程师),每组10人,共40人,年龄在24~60岁。
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8人(医生10人、护士8人、技师10人、工程师10人)具有X射线对人体损害的基本知识,有19人对X射线辐射防护知识缺乏或了解甚少,30人(75%的人)对X射线检查正当化、合理化了解较少,32人(80%的人)认为偶尔接受X射线检查(辐射)无关紧要。我们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临床人员均具有一定的X射线辐射及防护知识,但是缺乏主动防护意识,尤其是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老技师,他们对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射线缺乏正确的了解。因此加强该方面的继续教育,提高临床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势在必行。
3 医务人员如何做好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在辐射应用的效益、风险和经济三方面取得最佳平衡,不能因为有危害就不去利用辐射,尤其是当合理应用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时候。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就是在达到最佳诊疗效果的同时,使医务人员受到的辐射伤害最小。那么医务人员应该怎样做好辐射防护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辐射防护的原则以及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3.1 辐射防护三原则
为了实现放射防护的目的,ICRP提出了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即放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和危险限值。也就是只有放射行为正当,所获得的利益远远高于付出的代价,所使用的剂量已是可以达到的最低水平并且已考虑个人剂量的危险限值的情况下,才达到了辐射防护的真正目的。
3.2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3.2.1 体外照射防护
对体外辐射的防护主要遵循时间、距离、屏蔽3个原则。
(1)时间防护:工作人员照射的累积剂量和受照时间成正比,即受照时间越长,个人所受累积剂量也就越大,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受照时间的控制来限制或减少人员所受的累积剂量。因此,放射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尽量缩短受照时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抢修设备或抢救患者,放射工作人员不得不在辐射场所内进行工作,并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此时应采用轮流、替换的方法来控制每一个人的操作时间,最大限度缩短工作时间,减少工作人员受照风险。
(2)距离防护:工作人员照射的累积剂量和辐射源与人体的距离成反比,增大人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可降低工作人员的照射量。因此,医务人员或放射工作从业者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尽可能采用远距离自动遥控装置(如遥控曝光手闸、脚闸)和机械手等,以尽量远离放射源,减少辐射对自身的伤害。表5是距离球管不同距离处的辐射剂量值[7]。
(3)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操作人员之间设置一层屏蔽物质,可以减弱射线照射的强度。常用的屏蔽设施如铅衣和铅屏风等主要以含铅物质为主。表6、表7分别是铅防护屏前后的辐射剂量值和铅防护服前后的剂量值。
3.2.2 体内照射的防护
放射性物质内照射的途经主要有:呼吸道进入、消化道进入及皮肤或黏膜(包括伤口)侵入。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全身和组织的照射。为了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应加强个人防护。例如,穿戴工作服、袖套、手套、口罩、工作鞋等。除了上述几项措施以外,实际工作中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活度小、能量低、容易防护的放射源。
3.3 医务人员辐射防护与管理
3.3.1 明确规定控制职业照射的责任
我国对放射性工作者实行许可制度,医疗机构是控制医务工作者职业照射的主要责任方,医疗机构应对医务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受职业照射的防护负全面责任。具体体现在严格遵守各项基本标准的有关要求,例如确保所有从事涉及或可能涉及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满足标准规定的职业照射剂量限制,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为医务工作者提供适当而且足够的防护与安全设施、监测设备,对医务工作者进行健康监护等。
3.3.2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医疗机构应成立以主管院领导为组长的辐射安全管理小组,并设立专职(或兼职)的辐射安全管理员,具体执行辐射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从事辐射诊断、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到环保培训部门进行上岗前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并取得有效的辐射安全上岗证。至少每年1次请有资质的单位对所使用的防护机房和放射性物质使用场地进行检测,并保持合格状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
3.3.3 做好放射机房的辐射防护,为工作人员配备剂量检测装置和防护用品
使用放射设备的机房或从事放射检查、治疗的房间应使用合格的防护材料,按相应标准进行施工,施工完毕后要请环保或疾控部门进行检测,以确保辐射防护符合国家标准。放射设备应定期监测,并配备遥控曝光装置。机房内应配置铅屏风和铅防护服,以保证医务人员尽量少的接触射线照射。医疗机构应为放射工作人员以及经常接触射线的医务人员配置剂量监测装置(如热释光剂量笔),并定期检测剂量(通常为1个月检测1次)。图1是辐射剂量检测仪,用于检测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图2是放射工作者佩戴的热释光剂量笔,用于检测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
3.3.4 严格执行职业照射剂量限制要求
目前我国现行职业标准,职业照射剂量限值从过去的每年50 m Sv的平均年有效剂量降至为20 m Sv,并要求任何一年内都不得超过50 mSv[8]。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此限值,对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密切接触射线的医务人员的职业照射剂量定期评价,合理安排休假,以确保人员受照剂量不超过限值。
3.3.5 做好放射工作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放射工作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为其进行体检,卫生部规定每2 a 1次,有条件的单位可1 a 1次。良好的健康管理既可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也体现了单位的人文关怀,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4 医务人员辐射防护存在的问题
(1)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知识普遍欠缺,呈现2种极端:一方面认为电离辐射是非常危险的职业危害因素,因此而产生恐惧,把一切的症状都归咎于电离辐射;另一方面,由于在短期没有见到明显的症状和变化而认为辐射危害无所谓,从而忽视了放射防护。
(2)个人剂量监测不到位,自我防护意识差。有些放射工作者,尤其是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老技师,不重视个人剂量监测,不佩戴剂量笔或未定期进行检测。此外,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都为放射科的技师配备了剂量笔,但是忽略了一些特殊专业的临床医生,如骨科医生、心血管介入医生的剂量监测。
(3)部分医院放射机房老化,操作间屏蔽漏射线严重。有些医院因经费等原因,机房屏蔽年久失修,操作间无法与机房“彻底隔离”,使得工作人员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4)辐射防护设施配备不齐全,一些小规模的医院对辐射防护重视不足,未配备相应防护设施或设施配备不足。
5 结语
目前,医疗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提出“以患者为中心”,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辐射防护方面也考虑患者较多,力求以最小的辐射剂量达到最好的诊疗效果。但是,各种防护措施的设置也是以保护患者为主,却很少考虑医务人员和放射工作人员。医务工作人员是医院的支柱,只有他们的健康得到良好的保障,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医院服务。因此,希望医疗机构能够在辐射防护方面多一些考虑和关注,为白衣天使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苏旭.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健康管理现状[C]//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华医学会,2002:48.
[2]李迅茹.放射物理与防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马延洪.X射线物理与防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潘鄂武.重视放射诊断检查的合理应用及防护[C]//湖北省第8次放射技术学会论文汇编.武汉:湖北省放射技术学会,1998:9-12.
[5]张良安.医用辐射防护中的热点及新问题[C]//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华医学会,2002:33.
[6]刘布克,李一凡,孙谦,等.临床医务人员的X射线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2,11(1):61.
[7]刘鹏程,杜端明,陈在中,等.介入放射治疗中的立体防护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1):18-19.
职业病危害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篇7
成都运通博捷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及《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规范公司员工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切实维护员工相关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劳动防护用品是企业免费发给员工个人使用保管的公共财物,是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职业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
二、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主要依据《四川省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暂行规定》,《规定》未列入的工种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参照本单位同类工种相似条件发放。
三、劳动防护用品中的服装(含工作棉衣)结构及款式,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具备永久性安全标识,做到领口紧、袖口紧、下摆紧。一些特殊场合所穿着的服装,不应有明口袋,不得使用金属附件,便于连接和解脱,适应作业时的肢体活动。
四、对于从事多种岗位作业的劳动者,应当按其主要作业工种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如果从事其他工种作业时,可由部门提出申请,借用其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五、凡员工工种有变动时,应及时办理手续,变更现行工种的劳动防护用品(原工种的劳防用品发放使用时间相应延长)。
六、员工因故离开原生产岗位不从事生产工作,在六个月以上,其防护用品应按实际离开时间相应延长使用期限或停发。
七、对于生产中必须佩戴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尘(毒)口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查和保养制度。使用前要注意检查,使用中要注意维护,使用后要注意保养。对受到过较大外力冲击的安全帽,发现有磨损、疵点的安全带及出现刺穿、破损的安全鞋等,应不受使用年限的限制,及时更换。不合格或失效的防护用品严禁使用。
八、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购置,应根据工作场所及岗位要求编制计划,所采购的物品必须符合《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相关规定及相关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必须具备国家安监总局的安全标志、标识,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所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
九、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作业的人员,应当配备具有相应防护性能的阻燃服、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或防静电服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十、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对员工如何正确地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教育和培训,并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篇8
山西展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一月十日
一、对安全物资的供应单位控制管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加强对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所需的材料、设备及防护用品的控制,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我公司施工现场而造成伤亡事故,确保施工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一、为我公司提供安全设施所需材料、设备及防护用品的供应单位,必须是遵守法律其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符合施工安全要求的生产或销售单位。
二、公司物资设备部门在采购安全设施所需材料、设备及防护用品时,供应单位必须提供检测合格证明以及以下资料:
(1)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指实行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和出厂产品合格证;
(2)产品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3)产品的有关图纸及技术资料;
(4)产品的技术性能、安全防护装置的说明。
三、公司安全检查部门和项目部负责对以上产品进行监督和验证。
四、公司物资设备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本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严禁购买,对收取供货单位贿赂而购入不合格品(者)视情节轻重,予以2000-5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直至移交司法机关。
五、公司安全检查部门对采购的产品没有严格监督,从而使不合格品进入施工现场的,对有关责任人予以100-200元罚款、撤职等处分。
六、项目部对现场的产品未进行认真检查,使不合格产品用于工程上的,给予项目经理和有关责任人予以200-1000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予以撤职处分。
七、凡提供不合格品进入我公司的供应单位严禁进入合格公司供方目录,已进入的,坚决清除。
第八条 从2010年3月10日起执行。对安全物资供应单位要求 公司物资设备部门在采购安全设施所需材料、设备及防护用品时,供应单位必须提供检测合格证明以及以下资料:
(1)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指实行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和出厂产品合格证;
(2)产品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3)产品的有关图纸及技术资料;
(4)产品的技术性能、安全防护装置的说明。
二、对施工人员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定义
1.1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正常使用或佩戴的,用以保护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物品称为劳动防护用品;如:劳动防护手套,防护鞋等。
1.2所使用的特殊防护器具称劳动防护用具;如:防毒面具等。
管理职责
2.1安全管理部门参与全公司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的制订和修改,对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数量、质量及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
2.2安全管理部门统一负责编制防护用品的采购计划。
2.3劳动工资部门负责发放及小件防护用品的审批工作,按发放标准保质、保量供应。
2.4仓储部门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验收、保管,不合格的用品、用具拒绝入库。
选用与保管
3.1必须根据作业性质、条件(空气中的氧含量、毒物种类、浓度等)、劳动强度及有关技术标准,正确选择和采用合适的防护用品和器具。3.2防护器具不准超出防护范围进行借用:
3.2.1不准用过滤式面具代替隔离式面具。
3.2.2严禁使用失效的防护器材;
3.2.3严禁用防尘口罩(带换气阀)代替过滤式防毒面具。
3.3使用防护器具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知结构、性能,使用和维护保管方法。
3.4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使用车间部门应派专人保管,建立台帐。车间、工段、岗位上的防护器材要设专柜专人管理,对防护器材的完好负责;并按班交接。
3.5必须建立防护用品和器具的领用登记卡制度,并根据有关规定制订发放标准。
3.6定期校验和维护
3.6.1由劳动工资部门负责公司安全防护工具的管理、建立台帐和定期校验工作。
3.6.2使用车间部门对所属区域的劳动防护用具的完好、维护保养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和记录。
3.6.3安全带要防止潮湿霉烂强度下降,经常要进行强度试验。
3.6.4电气绝缘工具定点专人保管,定期进行耐压试验,严禁使用不合格的绝缘工具从事电气作业。
3.6.5防毒面具等用后清洗,至少两个月检查一次,滤毒罐要称量检查,面具进行气密性试验。
3.7劳动防护用品用具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不得改作他用或变卖。
一、安全帽
电力建设施工现场上,工人们所佩戴的安全帽主要是为了保护头部不受到伤害。它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保护人的头部不受伤害或降低头部伤害的程度。
(1)飞来或坠落下来的物体击向头部时;
当作业人员从2m及以上的高处坠落下来时;(3)当头部有可能触电时;
(4)在低矮的部位行走或作业,头部有可能碰撞到尖锐、坚硬的物体时。
安全帽的佩戴要符合标准,使用要符合规定。如果佩戴和使用不正确,就起不到充分的防护作用。一般应注意下列事项:(1)戴安全帽前应将帽后调整带按自己头型调整到适合的位置,然后将帽内弹性带系牢。缓冲衬垫的松紧由带子调节,人的头顶和帽体内顶部的空间垂直距离一般在 25~50mm之间,至少不要小于32mm为好。这样才能保证当遭受到冲击时,帽体有足够的空间可供缓冲,平时也有利于头和帽体间的通风。
(2)不要把安全帽歪戴,也不要把帽沿戴在脑后方。否则,会降低安全帽对于冲击的防护作用。
(3)安全帽的下领带必须扣在颌下,并系牢,松紧要适度。这样不致于被大风吹掉,或者是被其他障碍物碰掉,或者由于头的前后摆动,使安全帽脱落。
(4)安全帽体顶部除了在帽体内部安装了帽衬外,有的还开了小孔通风。但在使用时不要为了透气而随便再行开孔。因为这样作将会便帽体的强度降低。
(5)由于安全帽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损坏。所以要定期检查,检查有没有龟裂、下凹、裂痕和磨损等情况,发现异常现象要立即更换,不准再继续使用。任何受过重击、有裂痕的安全帽,不论有无损坏现
(6)严禁使用只有下颌带与帽壳连接的安全帽,也就是帽内无缓冲层的安全帽。
(7)施工人员在现场作业中,不得将安全帽脱下,搁置一旁,或当坐垫使用。
(8)由于安全帽大部分是使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制成,具有硬化和变蜕的性质。所以不易长时间地在阳光下曝晒。
(9)新领的安全帽,首先检查是否有劳动部门允许生产的证明及产品合格证,再看是否破损、薄厚不均,缓冲层及调整带和弹性带是否齐全有效。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立即调换。
(10)在现场室内作业也要戴安全帽,特别是在室内带电作业时,更要认真戴好安全帽,因为安全帽不但可以防碰撞,而且还能起到绝缘作用。
(11)平时使用安全帽时应保持整洁,不能接触火源,不要任意涂刷油漆,不准当凳子坐,防止丢失。如果丢失或损坏,必须立即补发或更换。无安全帽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二、安全带
电力建设施工现场上,高处作业,重叠交叉作业非常多。为了防止作业者在某个高度和位置上可能出现的坠落,作业者在登高和高处作业时,必须系挂好安全带。安全带的使用和维护有以下几点要求:(1)思想上必须重视安全带的作用。无数事例证明,安全带是 “救命带”。可是有少数人觉得系安全带麻烦,上下行走不方便,特别是一
“有扎安全带的时间活都干完了”。殊不知,事故发生就在一瞬间,所以高处作业必须按规定要 求系好安全带。
(2)安全带使用前应检查绳带有无变质、卡环是否有裂纹,卡簧弹跳性是否良好。
(3)高处作业如安全带无固定挂处,应采用适当强度的钢丝绳或采取其他方法。禁止把安全带挂在移动或带尖税梭角或不牢固的物件上。(4)高挂低用。将安全带挂在高处,人在下面工作就叫高挂低用。这是一种比较安全合理的科学系挂方法。它可以使有坠落发生时的实际冲击距离减小。与之相反的是低挂高用。就是安全带拴挂在低处,而人在上面作业。这是一种很不安全的系挂方法,因为当坠落发生时,实际冲击的距离会加大,人和绳都要受到较大的冲击负荷。所以安全带必须高挂低用,杜绝低挂高用。
(5)安全带要拴挂在牢固的构件或物体上,要防止摆动或碰撞,绳子不能打结使用,钩子要挂在连接环上。
(6)安全带绳保护套要保持完好,以防绳被磨损。若发现保护套损坏或脱落,必须加上新套后再使用。
(7)安全带严禁擅自接长使用。如果使用3m及以上的长绳时必须要加缓冲器,各部件不得任意拆除。
(8)安全带在使用前要检查各部位是否完好无损。安全带在使用后,要注意维护和保管。要经常检查安全带缝制部分和挂钩部分,必须详细检查捻线是否发生裂断和残损等。
安全带不使用时要妥善保管,不可接触高温、明火、强酸、强碱或尖锐物体,不要存放在潮湿的仓库中保管。
(10)安全带在使用两年后应抽验一次,频繁使用应经常进行外观检查,发现异常必须立即更换。定期或抽样试验用过的安全带,不准再继续使用。
三、防护服
电力建设施工现场上的作业人员应穿着工作服。焊工的工作服一般为白色,其他工种的工作服没有颜色的限制。防护服有以下几类:(1)全身防护型工作服;(2)防毒工作服;(3)耐酸工作服;(4)耐火工作服;(5)隔热工作服;(6)通气冷却工作服;(7)通水冷却工作服;(8)防射线工作服;(9)劳动防护雨衣;(10)普通工作服。
电建施工现场上对作业人员防护服的穿着要求是:(1)作业人员作业时必须穿着工作服;(2)操作转动机械时,袖口必须扎紧;
3)从事特殊作业的人员必须穿着特殊作业防护服;(4)焊工工作服应是白色帆布制作的。
四、防护眼镜
物质的颗粒和碎屑、火花和热流、耀眼的光线和烟雾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这样,在时就必须根据防护对象的不同选择和使用防护眼镜。(1)防打击的护目眼镜有三种:①硬质玻璃片护目镜;②胶质粘合玻琉护目镜(受冲击、击打破碎时呈龟裂状,不飞溅);③钢丝网护目镜。它们能防止金属碎片或屑、砂尘、石屑、混凝土屑等飞溅物对眼部的打击。金属切削作业、混凝土凿毛作业、手提砂轮机作业等适合于佩戴这种平光护目镜。
(2)防紫外线和强光用的防紫外线护目镜和防辐射面罩。焊接工作使用的防辐射线面罩应由不导电材料制作,观察窗、滤光片、保护片尺寸吻合,无缝隙。护目镜的颜色是混合色,以蓝、绿、灰色的为好。(3)防有害液体的护目镜简易主要用于防止酸、碱等液体及其他危险注入体与化学药品所引起对眼的伤害。一般镜片用普通玻璃制作,镜架用非金属耐腐蚀材料制成。
(4)在镜片的玻璃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铅面制成的铅制玻璃片的护目镜,主要是为了防止X射线对眼部的伤害。
(5)防灰尘、烟雾及各种有轻微毒性或刺激性较弱的有毒气体的防护镜必须密封、遮边无通风孔,与面部接触严密,镜架要耐酸、耐碱。
五、防护鞋
防护鞋的种类比较多,如皮安全鞋、防静电胶底鞋、胶面防砸安全鞋、绝缘皮鞋、低压绝缘胶鞋、耐酸碱皮鞋、耐酸碱胶靴、耐酸碱塑料模压靴、高温防护鞋、防刺穿鞋、焊接防护鞋等。应根据作业场所和内容的不同选择使用。
电力建设施工现场上常用的有绝缘靴(鞋)、焊接防护鞋、耐酸碱橡胶靴及皮安全鞋等。对绝缘鞋的要求有:(1)必须在规定的电压范围内使用;
(2)绝缘鞋(靴)胶料部分无破损,且每半年作一次预防性试验;(3)在浸水、油、酸、碱等条件上不得作为辅助安全用具使用。
六、防护手套
施工现场上人的一切作业,大部分都是由双手操作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手经常处在危险之中。对手的安全防护主要靠手套。
使用防护手套时,必须对工件、设备及作业情况分析之后,选择适当材料制作的,操作方便的手套,方能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对于需要精细调节的作业。戴用防护手套就不便于操作,尤其对于使用钻床、铣床和传送机旁及具有夹挤危险的部位操作人员,若使用手套,则有被机械缠住或夹住的危险。所以从事这些作业的人员,严格禁止使用防护手套。
电建施工现场上常用的防护手套有下列几种:(1)劳动保护手套。
(2)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要根据电压选择适当的手套,检查表面有无裂痕、发粘、发脆等缺陷,如有异常禁止使用。(3)耐酸、耐碱手套。主要用于接触酸和碱时戴的手套。(4)橡胶耐油手套。主要用于接触矿物油、植物油及脂肪簇的各种溶济作业时戴的手套。
(5)焊工手套。电、火焊工作业时戴的防护手套,应检查皮革或帆布表面有无僵硬、薄档、洞眼等残缺现象,如有缺陷,不准使用。手套要有足够的长度,手腕部不能裸露在外边。
七、常用安全护具的检验方法
常用的安全护具必须认真进行检查、试验。安全网是否有杂物,是否被坠物损坏或被吊装物撞坏。安全帽被物体击打后,是否有裂纹等。经常对安全护具的检查按要求进行(1)安全帽:3kg重的钢球,从5m高处垂直自由坠落冲击下不被破坏,试验时应用木头做一个半圆人头模型,将试验的安全帽内缓冲弹性带系好放在模型上。各种材料制成的安全帽试验都可用此方法。检验周期为每年一次。
(2)安全带:国家规定,出厂试验是取荷重120kg的物体,从2~2.8m高架上冲击安全带,各部件无损伤即为合格。
施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试验负荷重标准情况下,因地制宜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一些施工单位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采用麻袋,由装木屑刨花等作填充物,再加铁块,以达到试验负荷的重的标
准。用专作实验的架子,进行动、静荷重试验。
锦纶安全带配件极限拉力指标为:腰带1200~1500kg,背带700~1000 kg,安全绳1500 kg,挂钩圆环1200 kg,固定卡子60 kg,腿带700 kg。
安全带的负荷试验要求是:施工单位对安全带应定期进行静负荷试验。试验荷重为225 kg,吊挂5min,检查是否变形、破裂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安全带的检验周期为:每次使用安全带之前,必须进行认真的检查。对新安全带使用两年后进行抽查试验,旧安全带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抽检。
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做过试验的安全护具,不准再用。(3)个人防护用品的检查还必须注意: 1)产品是否有“生产许可证”单位生产的产品; 2)产品是否有“产品合格证书”;
3)产品是否满足该产品的有关质量要求;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50例产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 统计分析其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以及暴露后采取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1.2 危险因素
在产科中其医务人员经常频繁的使用刀、剪子或缝合针等锐器, 尤其是在手术及阴道检查的过程中, 在护理的工作中易被这些锐器所刺伤, 导致皮肤损伤的可能增大, 从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尤其是针刺伤, 医务人员主要是被已感染血液的针头传播而造成被感染;可能是医务平时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所致。如:徒手给使用后的针头套上针帽或徒手掰安瓿等。
(1) 作为世界上几大传染病之一的艾滋病 (HIVS) ,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免疫系统的疾病, 目前该病的问题日益严峻, 尚无特效药可以治愈。依据我国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来看, 我国目前有84万多的艾滋病感染者, 其中艾滋病患者占据8万人[3]。而且一些吸毒或卖淫的高危人群向广大人群快速传播, 由农村向城市发展的趋势不断的上升, 因此, 这对该传染病防治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依据相关数据得知, 一般的HIV感染者或相关疾病者的寿命均不会超过30岁。HIVS传播的途径主要是以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受到感染所致, 其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2) 肝病的感染,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乙型肝病及丙肝,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 其主要是对肝脏损害的一种全身性传染病[4];乙肝病程迁延从而会转变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影响的传染病, 其传播的途径是以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感染, 在职业暴露因其乙肝感染的病例也是高居不下, 多以针刺及皮肤破损污染或其他外伤所致乙肝病毒感染, 而医务人员经常与患者接触, 受到其感染的可能要较一般人群高。丙肝多是以滥用注射药物、针刺、性接触、唾液或纹身等因素所引起, 其传播途径则是通过应用血制品、输血等方式传播, 也是一种对人类较为容易感染的疾病之一[5]。
(3) 梅毒也是一种较为容易通过性传播的疾病之一, 其是因梅毒螺旋体所造成。梅毒有隐性及显性两种梅毒分型, 尤其是隐性梅毒, 它可以潜伏长达十几年或几十年以上, 含病毒浓度最高的是血液及体液, 因产科医护人员与其患者接触较多, 易受其感染。
(4) 产科的工作环境相对较为封闭, 因一些消毒剂或其他相关的药物均会对皮肤或呼吸道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其防御功能降低, 从而受到病毒的侵害, 加上产科医务人员因工作的因素, 造成的心理压力, 常常产生焦虑、睡眠不足或神经衰弱等情况, 因这些因素往往使其在工作中更易受到危险因素的侵袭, 而且医务人员可能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之后并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使其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加[6]。
1.3 方法
1.3.1 健全各项防护制度
对于各类锐器的损伤, 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如针头或缝合针的操作, 应禁止徒手进行操作, 若一旦出现损伤则及时进行感染伤口的相关处理, 依据损伤的程度给药, 并建立起被锐器伤后的人员进行感染疾病的跟踪监测制度, 防止被感染的机会出现, 也可每年或适当时候进行一次体检, 使产科医务人员养成一个良好的预防疾病的习惯, 并时刻牢记自我防范, 按照规范的操作进行, 这样可有效减少因各类锐器的损伤而感染。
1.3.2 预防的原则
所有医务人员应树立预防的观念, 对就诊的孕产妇看成有可能潜在的感染来源, 预防一些不明确的产妇是否有传染性的可能, 这样便会进行相关感染性疾病的检测, 使得患者与工作人员双方的安全起到有效的保障;对于一些传染病的检查可能未能100%检测出是否有潜在感染的可能以及化验的结果也不是100%正确, 此时医务人员应施行相关的措施, 如将患有传染性病者及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隔离, 并将分娩孕妇所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灭菌, 另医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 应尽量使用一次性的用品, 如在进行阴道检查时, 均需戴乳胶手套来进行操作, 因检查时会接触到孕产妇的血液或羊水等分泌物;行手术时可穿戴防水接生衣、口罩、帽子或防护眼镜来进行防护操作, 避免产妇的血液或体液触到皮肤或损失部位[7]。职业暴露后应及时采取措施。
1.3.3 在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给予相应的措施
如被血液或羊水溅到皮肤时, 应立刻采用肥皂或流动水进行清洗皮肤;若被溅到口腔或眼睛, 此时应使用盐水或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被溅到的部位, 若发现有暴露后可到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并且伤后在一定时间内酌情做病原的血清检测, 另对于患者所患的传染病进行保密。
1.3.4 加强各项操作规程及管理
导致职业危害主要原因之一是医务人员有不规范的操作, 良好的操作习惯可以避免感染减少, 因此, 需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 并规范好各项操作, 使其行之有效, 院部门也需落实好, 监督每一项工作的规范, 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化, 使防护工作得以更有利的进行。
1.3.5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医院高层干部或管理层的人员应对医务人员任职前进行岗前学习、培训, 并且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或将安全防护知识放置在墙报上, 通过这样可使医务人员更能充分认识到职业的感染危害性, 从而提高其防护行为、防护意识, 使其自觉的遵行防护规则。
1.3.6 改善工作环境
产房是作为患者及医护人员经常需进入的地方, 因此, 为医务人员及患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进行有人性化的产房布局, 每月进行空气检测, 每日制定一定的时间践行动态空气消毒, 这样可以为医务人员及患者创造一个无污染的环境, 并且有效的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对于消毒剂环境污染的问题, 可以合理的使用化学消毒剂, 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使用、操作。
1.3.7 做好减轻工作压力的工作
因从业该科室的工作较为繁忙, 因此, 该科的医务人员承受的工作压力会相对较大, 从而使其忽略了按正规操作, 导致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增加[8]。紧张、繁忙的工作往往会给医护人员带来更多的不良的心理压力, 易产生身心的疲劳, 而因工作的性质要求, 往往医护人员会出现行为上的错误或不协调, 此时领导干部或管理人员需想方设法的减少使其工作压力增大的因素, 有效的缓解其不良的心理, 因此, 管理层应合理保证产科医务人员的时间安排及减轻其工作压力。
2 结果
50例的产科医务人员中不同类型的受伤有未使用防护措施而出现不完整皮肤、粘膜受污染为27位医务工作人员, 针刺受伤为10例, 被具传染性血液或体液溅染黏膜为13例;所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意外事故为19例, 因不按执行标准预防的规则进行而导致的有31例。50例医务人员经过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进行操作时, 使用双层乳胶手套、防水接生衣、口罩、帽子或防护眼镜以及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进行工作, 而且对防护的知晓度有所提高。
3 讨论
产科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科室, 备受社会及医院各界人士的关注, 因其本身的特殊性, 使较多的医务人员常常身陷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 对其身心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 医院就需从医务人员的安全、工作压力以及防护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通过培养、宣教、规章制度等去增强其自身的防护意识, 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另医务人员应强化自身业务知识及暴露的防护知识学习, 树立起预防为主的观念, 规范操作, 增强防范意识, 有效的提高防护的效果, 从而降低职业感染的发生, 更有效的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的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对该院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50例产科医务人员工作中所出现的各种危害因素的伤害及对该职业的自我防护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50例产科医务人员中不同类型的受伤有未使用防护措施而出现不完整皮肤、粘膜受污染为27例, 针刺受伤为10例, 被具传染性血液或体液溅染黏膜为13例;所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意外事故为19例, 因不按执行标准预防的规则进行而导致的有31例。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产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知识培训, 并且产科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职业的学习, 规范标准预防原则的操作, 提高对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 有效的减少职业各种危险因素, 从而保障产科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产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吴海琴, 毛红, 娄雪静.产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及防护[J].现代实用医学, 2013, 25 (3) :353-354.
[2]郝珊萍, 姚爱清, 王继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 12 (12) :39, 43.
[3]王秀玲.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8) :104-105.
[4]武秀敏.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护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5) :84-85.
[5]丁仕霞, 刘晓妮, 王新霞, 等.产科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0) :211-212.
[6]李妮, 陈俊贤, 林冠文, 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5) :1287-1289.
[7]姚娟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山西医学杂志, 2013, 42 (8) :950.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推荐阅读: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的制度及措施08-30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07-18
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护指导原则11-13
关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11-24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制度12-16
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实施细则08-01
职业病危害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12-07
基层医务人员07-14
儿科医务人员08-23
社区医务人员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