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2024-07-18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通用12篇)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篇1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 口腔科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存在于口腔科诊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成为医院感染的一个薄弱环节, 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 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非常重要。医务人员做好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遭受疾病的侵袭, 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1 口腔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

1.1 治疗操作不规范

口腔科的治疗操作绝大多数在病人口腔内进行, 医生与病人相距不到50 cm, 喷出的含病原体飞沫可直接进入对方的呼吸道, 还可形成气溶胶, 污染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和物品。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唾液或血液, 使其常处于致病微生物感染的危险环境中。

1.2 缺乏医院感染学知识

由于医院感染学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涉及较少, 以及医院在职教育普及不到位, 使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贫乏, 以至于自我防护意识差。鄂文华[1]调查两所医院60名急诊护士, 自我防护率仅为18.1%。多年来对医护人员没有把自我防护问题被摆到应有的位置, 致使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1.3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重诊疗、轻预防,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 导致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出现有章难循现象。

1.4 诊疗环境布局不合理

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同室候诊、治疗, 以及医用超声波洁牙机或用高速牙钻治疗时产生的带有病原体的气溶水雾污染, 以及口腔修复打磨产生的粉尘对环境造成污染。

1.5 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威胁

我国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口腔科医务人员更属病毒易感人群, 其感染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2]。至2003年底, 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毒感染者62 159例, 艾滋病病人8 742例, 全国31个省发现有艾滋病病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 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他科室, 许援朝等[3,4]检查60例牙病病人的牙髓血, 检出丙型肝炎病毒 (HCV) 阳性率达33%;有人研究用气动牙科器械喷雾冲洗5例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患牙, 处理仅1 min, 在距离病人口腔12 cm处仍存在结核杆菌。以上因素均对口腔科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1.6 职业损伤

口腔科麻醉注射、根管治疗等操作时常用的注射针、根管扩大针、拔髓针、缝合针, 使医务人员处于针刺的危险中。有报道, 门诊口腔医疗器械HBsAg监测阳性率:车针10.4%、手机头62.5%、牙钻62.5%[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也已在人牙髓组织上检测到, 但由于口腔器械十分复杂, 价格昂贵、精细且用量大, 难以做到一人一机。另外, 口腔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 如汞、甲醛、戊二醛等。因此, 口腔科医务人员难免暴露于危险之中。

1.7 忽视细节

口腔科综合治疗台的各类器械控制开关的接触频率高, 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例如调节治疗椅位、开闭照明灯等这些不经意的微小动作皆有可能使开关成为传播疾病的中介源头。

1.8 心理因素

由于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 口腔科医务人员每天面对大量的牙病病人, 每时每刻的工作都处于紧张状态, 再加上急诊、重症、复杂病人, 极易造成医务人员生理、心理疲劳。

2 预防措施

2.1 规范流程, 加强管理

2.1.1 改善口腔科布局

要求医院领导重视, 从硬件设施上支持口腔科工作, 提供布局合理的诊疗单位, 例如治疗椅间设立高约16 m的分隔栏, 防止唾液飞溅。规范口腔科诊疗及器械清洗、消毒流程, 从污到洁, 严格执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保管”的流程。

2.1.2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正确认识, 对病人均采取预防性隔离。对口腔科病人除急症病人外, 最好是预约, 在诊疗操作前采集有关病史及做必要检查, 以了解病人的其他健康状况。

2.1.3 加强管理, 严格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加强管理力度, 注重制度落实, 严格操作规程, 强化管理机制, 口腔器械应做到一人一用, 用后放入耐刺容器。对口腔修复及正畸矫正器应在消毒前用流水反复冲洗, 再用高效消毒剂浸泡, 然后再冲洗;养成不在工作间吃饭、吸烟、摸口眼鼻等良好习惯。

2.2 加强自我防护

2.2.1 洗手

洗手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有效的洗手依赖于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洗手方法及完备的洗手设施。医务人员应明确洗手可去除大部分的污染菌和降低病原菌浓度, 端正态度, 自觉按卫生厅制定的“六步洗手”规范洗手流程, 按规程洗手。安置合理便捷的洗手设施, 避免因工作量大、洗手少、费时带来的不便;选择正确的洗手剂、消毒剂。

2.2.2 戴手套

养成用镊子 (钳子) 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 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接触血液、唾液污染的敷料器械及患处时戴手套, 不过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 因此戴双层手套有利于减少感染机会。

2.2.3 穿防护制服、戴口罩

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薄型外科口罩对空气传播病原体的防护作用甚微, 操作传染性强的呼吸道疾病病人时应戴高效呼吸型口罩。护士要穿有防护作用的工作服, 以避免污染自己的衣服, 换洗衣服应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衣服一旦被血液或唾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由于高速手机、超声波设备和其他设备所形成的飞沫含有雾化的血液、唾液和口腔内其他有感染性碎屑, 这些气雾集中于口周60.96 cm~91.44 cm内, 包括尘埃和微滴核, 一般小于50 μm可以在空气中存在很长时间, 大于50 μm的颗粒则沉积下来和尘埃混在一起, 室内的活动又可进一步使之回到空气中, 成为传染的一种潜在因素, 而口罩对这些气化的潜在病原菌有重要的物理屏障作用。

2.2.4 戴防护眼镜

防护眼镜对于口腔科工作人员和病人有重要的防护作用, 它不仅可以防止物理性损伤, 也可以防止飞沫的危害, 起到防止碎屑、唾液、飞溅的化学物质和其他气化物质的危害作用。

2.2.5 用防护罩

操作台面经常与口腔科气雾、溅沫和手套等器械接触, 成为口腔科医务人员的传染源和病人交叉感染的途径, 应当在灯架、手柄、开关、头托、手机、托架等处用防护罩, 避免交叉污染。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

2.3 诊疗室、候诊室加强空气流通

每日2次用紫外线消毒30 min, 地面、口腔综合治疗台等接触的地方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每日3次, 以降低环境污染菌浓度, 保持室内环境的持续洁净。

2.4 预防接种

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及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对育龄女医务人员应注射风疹病毒疫苗;对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的可疑针刺者应注射抗HBV、IgG和乙型肝炎疫苗。

2.5 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

根据口腔科工作的特点,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活动时间, 以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自身素质修养, 克服个性弱点, 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2.6 计划免疫

口腔科医护人员每年体检1次, 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防止医护人员成为感染源。乙型肝炎五项阴性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3 体会

护士职业性危害的防护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口腔科护士职业危害的防护。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需研制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防护方案, 同时护士的职业病登记和管理也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鄂文华.急诊护士自我防护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1) :46.

[2]周冬平, 杨宗萍, 全文斌.口腔科病毒交叉感染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 (4) :15.

[3]许援朝, 牛洁.口腔医院门诊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查[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1998, 14 (2) :111.

[4]陈水易, 陈智, 陈民栋, 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口腔血中HCVRNA[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6, 15 (4) :256.

[5]陈文学, 蒋婧华, 章泽豹, 等.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0) :115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篇2

【摘要】 医院是患者高度聚集的场所。护理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危险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士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力度不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他们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综述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和对策,以促使护士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我防护。

【关键词】 护理人员;现状;职业危害;对策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护士由于工作的环境及对象的特殊性,面临各种职业危害,身边潜伏着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的危害因素,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了解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对护理人员自身健康和保证护理质量非常重要。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严重

各种危害因素对护理人员的侵害是随处可见的,不管是医疗条件比较优越或是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医院,均是如此,不过是程度轻重之

分和防护措施得当与否。1.1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1]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精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1.2化学性因素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各种药物广泛应用于医院。它们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医护人员存在着潜在的毒副作用。护士频繁接触这些制剂可以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的接触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环氧乙烷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损害作用;甲 醛 在 高 达20毫克每立方米20毫克时,接触者可有食欲不振、头痛、心悸等不适。[2] 另外,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异味气体,它们与消毒剂一起形成混合气味产生综合作用。长期慢性接触后,会产生致癌、致敏、致畸作用。病人为了治疗疾病不得以才使用的药物,而护理人员必须接触,从而造成对护理人员的伤害。硫酸镁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较好药物,但正常人在经常接触后,则导致局

部肿胀、头痛、心悸等。[3]抗肿瘤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开发和利用,使更多的护士直接接触化疗药。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可进入人体,护士出现血细胞下降、头晕、咽痛、月经不调、脱发等。护士职业接触的抗肿瘤药对自身淋巴细胞有损伤作用,DNA断裂增多、免疫力下降、造成怀孕护士胎儿致畸作用。

1.3物理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进行的操作依次为搬运患者、更换床单、翻身拍背、每小时记录尿量、胸外心脏按压、穿刺注射等。这些时间长、强度高的操作使得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4]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5] 1.4锐器伤情况严重

护士经常使用手术所用的刀、剪、针等尖利器械,极容易造成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那些容易通过血液传染的病菌便乘虚而入。如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约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0%。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

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6] 职业防护教育问题

临床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原因是,目前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造成护生在校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毕业后,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未能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要培训的内容。而且,加之医院重视程度的不同,护士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护士掌握防护知识程度不一,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学习职业防护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护士职业防护教育的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与研究比较关注疾病在患者中的传播,对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疾病的状况关注甚少,医院管理层对此没有引起高度地重视,从而造成防护经费和设施缺乏,制约着护士职业防护宣教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非典”的教训以及各地职业暴露的事实告诉我们,现在内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位,那种盲目乐观和侥幸心理是很危险的。基础设施落后

4.1很多医院设计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医院建筑的特殊要求,加重了医院内生物污染的程度。

4.2很多医疗机构的流动水洗手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很难达标,而手污染恰恰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4.3很多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清洗消毒差,医院没有为护士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医疗环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难以解决。尽管任何医院都有特殊的消毒和通风办法,但由于多人长时间在室内近距离工作,难免互相影响,氧气缺乏,久而久之,易使护理人员产生精神倦怠,萎靡不振,在不知不觉之中身体素质下降或感染上疾患。

【结论】 虽然我国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日益重视,但目前整个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不容乐观。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努力健全职业防护保障体系,完善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为护理人员提供充足且品种齐全的职业防护用具,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职业防护水平。

【 参考文献 】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与对策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①选择我院的79例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工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医师27例占34.10% ,护士48例占60.77% ,检验人员10例占12.65% ;工勤人员14例占17.72%发出问卷79份,回收79份,有效问卷100.00% 。②本院感染管理科2008~2011.6锐器伤登记统计资料。

1.2 调查方法

发放问卷,被调查者在充分理解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自愿接受调查,对每一项目作出回答,再作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基本防护现状 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活动时穿工作服、鞋,戴口罩、帽子63例占79.79% ;穿工作服、戴口罩10例占12.65% ;穿工作服8例占10.12% ;有时未穿工作服1例占1.01%。洗手情况按正确的六步洗手法者12例占15.19% ,有时按正确洗手法者9例占11.38% ,未按正确洗手法者58例占55.78% ;擦手情况不擦者70例占88.35% 。

2.2 医务人员工作中的防护情况。

2.3 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 2008~2011.6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人员锐器伤统计显示:共有21人发生职业暴露,医生3人、护士13人、检验人员1人、工勤人员4人。其中医生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未及时更换破损的手套,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己破损的皮肤,其次是被患有血源性传染病的病人抓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输液拔针时针刺伤、回套针、抽血时刺伤自己。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处理各种标本时被污染,临床采血针刺伤。工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在处理感染性废物时损伤了自己的皮肤。调查中得知,在发生针刺伤后,都能挤出伤口的血液,流动水冲洗,伤口处理,上报,预防接种。

3 讨论

3.1 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自觉落实职业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强调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均应遵守并严格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本次调查基本防护为79.79%,只穿工作服为10.12% ,1.01%有时还未穿工作服,其主要原因:(1)多年来,尽管开展了很多关于医务人员防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但他们更信赖多年穿戴习惯.认为大多数时间都未被感染上疾病:虽然经过2003年SARS的洗礼,我们吸取了惨痛的教训。但还有不少医务人员在执行时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忽视自身防护。(2)? 治疗操作过程不规范:传染病的治疗操作绝大多数在患者内进行,医生与病人直接接触,喷出的含病原体飞沫可直接进入对方的呼吸道,还可形成气溶胶,污染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和物品。直接或间接接触唾液或血液,使医务人员常处于致病微生物的危险环境中。(3)医院感染学知识缺乏:由于医院感染学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涉及较少,以及医院在职教育普及不到位,使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贫乏,以至于个人防护意识差。(4)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由于重诊疗轻预防思想作遂,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导致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出现有章难循现象。因此,建议医院投人资金给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提供工作中的基本防护用品,同时强化宣教、培训工作,并监督执行情况

3.2 受一 些因素影响,导致防护行为放弃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要求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等【3】。本凋查显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戴手套60.76% ,有时戴13.92% .未戴25.31% 。我院静脉穿刺多无戴于套习惯。其主要原因:临床:工作量大,在诊疗及操作中有时不能执行摘戴手套制度。多数医务人员感觉戴手套操作,手套尺码不合适,操作不方便。(2)接触诊断未明戴口罩40.51%,不能坚持戴口罩的医师多,认为其影响与患者的交流。(3)接触患者污物后能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79.75%,在忙碌时无时间洗手。病房门口无洗手设备.配置了快速手消毒剂,但有些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差,不能及时执行手消毒。(4)流行期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26.59%,如发热门诊和肺结核门诊,医务人员都知道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但部分医务人员仍然不愿意使用防护用品。

3.3 理论清楚,实际操作简化:《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要求规范洗手内容:“六步法”洗手。本调查显示,工作中按正确六步洗手法15.19%,不擦手88.35%,因工作繁忙,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不愿意擦手,干脆不擦或在工作服后腰部擦手。因此,要指导医务人员正确、规范的六步洗手方法,强调洗手的重要性,给予必要的投入,完善洗手设施 ,增设水池、改换成感应式水龙头,提供一次性纸巾擦手或干手物品。同时加大抽查、考核力度。

3.2.4 发生职业暴露最常见的是针刺伤,有文献报道为95.9%,以护士居多【1】。调查中得知医务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能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酊或清水冲洗伤口,及时上报,上报后也能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但这种上报流程还未能达到人人皆知,需要加强宣教。(1)从改变观念人手,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2)建议传染病区穿戴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制作时,应考虑季节问题,如热天,应制作薄而透气,又能符合医用标准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同时建议静脉穿刺戴手套,在缺乏清洁的水供应和无洗手设备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采取快速手消毒。(3)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同时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尽最大限度地防止职业危害和医院感染的发生【1】。

参考文献

[1]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42.

[2]劉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 J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65—667.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的147例医务人员的进行问卷调查。医师56例占38.10%, 护士63例占42.86%, 医技28例占19.05%;男16例占10.88%, 女131例占89.12%;本科10例占6.80%, 大专112例占76.19%, 中专22例占14.97%, 高中3例占2.04%。发出问卷147份, 回收143份, 有效回收率97.3%, 有效问卷100.00%。

1.2 调查方法

参考《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1]的有关条例, 采用自行设计,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经医院感染资深教师审定,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调查问卷, 共25项。问卷内容包括: (1) 基本资料即职务、性别、学历; (2)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按调查内容, 与调查者交谈, 对问卷中各项问题进行讲解, 被调查者在充分理解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自愿接受调查, 对每一项目作出回答, 在由调查者继续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2 结 果

2.1 医务人员基本防护现状 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活动时穿工作服、鞋, 戴口罩、帽子63例占42.86%;穿工作服、戴口罩6例占4.08%;穿工作服76例占51.70%;有时未穿工作服2例占1.36%。接种乙肝疫苗140例, 接种率为95.24%;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115例, 接种率为78.23%。近3年, 发生针刺伤12例, 均及时处理, 其中上报7例占58.33%, 未上报5例占41.67%;口服拉米夫定、齐多夫定1例占8.33%, 检查甲、丙、戊肝炎和HIV 6例占50.00%。洗手情况按正确的六步洗手法者36例占24.49%, 有时按正确洗手法者29例占19.73%, 未按正确洗手法者82例占55.78%;擦手情况不擦者102例占69.39%, 共用毛巾者30例占20.41%, 自用毛巾者15例占10.20%。医务人员工作中的防护情况见表1。

3 讨 论

3.1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与各种患者及各类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 在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 如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经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疾病:肺结核、流感、军团菌病、禽流感等。同时医务人员工作中很容易造成损伤, 其中以锐器伤最为常见。严格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是消除职业危险因素的关键。

3.2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不能自觉落实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强调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均应遵守并严格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本次调查基本防护为42.86%, 只穿工作服为51.70%, 1.36%有时还未穿工作服。其主要原因: (1) 多年来, 尽管开展了很多关于医务人员防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但他们更信赖多年穿戴习惯, 认为大多数时间都未被感染上疾病。虽然经过2003年SARS的洗礼, 我们吸取了惨痛的教训。但还有不少医务人员在执行时仍然抱着侥幸心理, 忽视自身防护。 (2) 大多数医院只给护士发放工作鞋、工作裤, 从不给医师及医技人员发放工作鞋, 致使其缺乏基本的防护用品。因此, 建议医院投入资金给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提供工作中的基本防护用品, 同时强化宣教、培训工作, 并监督执行情况。

3.2.2 受一些因素影响, 导致防护行为放弃执行: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要求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等。本调查显示,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戴手套46.26%, 有时戴34.69%, 未戴19.05%。我院传染科、检验科、儿科 (有传染病区) 静脉穿刺严格执行摘戴手套制度, 但其他科室静脉穿刺大多无戴手套习惯。其主要原因: (1) 临床工作量大, 在诊疗及操作中有时不能执行摘戴手套制度。多数医务人员感觉戴手套操作, 手套尺码不合适, 操作不方便。另外, 其他科室与我国大多数医院一样未要求静脉穿刺戴手套。 (2) 接触诊断未明戴口罩42.86%, 不能坚持戴口罩的医师多, 认为其影响与患者的交流。 (3) 接触患者污物后能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47.62%, 在忙碌时无时间洗手, 加之有些诊断室、病房门口无洗手设备, 影响及时洗手。 (4) 流行期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48.98%, 如发热门诊和甲型H1N1流感收治, 医务人员都知道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但部分医务人员仍然不愿意使用防护用品。根据笔者观察, 今年在传染科和隔离病房 (收治甲型H1N1流感) 工作的医务人员, 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工作人员, 患热伤风的人数占50%。

3.2.3 理论清楚, 实际操作简化: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要求规范洗手内容:“六步法”洗手, 摆式洗手龙头, 抗菌洗手液, 取缔公用毛巾。本调查显示, 工作中按正确六步洗手法24.49%, 不擦手69.39%, 因工作繁忙, 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共用毛巾擦手, 不愿意擦, 干脆不擦或在工作服后腰部擦手。因此, 要指导医务人员正确、规范的六步洗手方法, 强调洗手的重要性, 给予必要的投入, 完善洗手设施[2], 增设水池、改换成感应式水龙头, 提供一次性纸巾擦手或干手物品。同时加大抽查、考核力度。

3.2.4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差: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包括主要疾病的应急预防和职业暴露HIV的处置程序。本调查显示, 发生针刺伤及时处理100.00%, 上报58.33%, 不报41.67%;针刺伤后接受HIV、甲肝、丙肝、戊肝检查50%, 口服拉米夫定、齐多夫定8.33%, 说明医务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 能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 并用碘酊或肥皂及清水冲洗伤口, 及时上报, 上报后也能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但仍有部分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 恐慌感染上疾病不愿意上报, 怕麻烦, 错过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需要加强宣教。本调查显示, 接种过乙肝疫苗接种率95.24%, 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率为78.23%, 甲型H1N1流感疫苗缺乏, 大部分医务人员均接种, 说明医务人员能够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重视自身预防。

尽管《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颁发至今已有3年, 但医务人员执行情况仍不乐观。执行的过程中, 人们往往更信赖多年习惯, 而对基本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加之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 导致防护措施大打折扣, 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安全。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全球气温的上升, 人口流动以及都市化生活、公共卫生经济投入不足等因素, 新的传染病还会不断出现[3]。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 确保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身心健康, 注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教育。 (1) 从改变观念入手, 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2) 建议传染病区穿戴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制作时, 应考虑季节问题, 如热天, 应制作薄而透气, 又能符合医用标准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同时建议静脉穿刺戴手套, 在缺乏清洁的水供应和无洗手设备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采取快速手消毒。 (3) 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 同时积极改善工作条件, 尽最大限度地防止职业危害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职业防护现状, 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探讨提高职业防护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对我院147例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活动基本防护、防护行为、洗手、针刺伤及预防接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47例医务人员中从事诊疗、护理活动基本防护者占42.86%,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戴手套者占46.26%, 接触诊断未明戴口罩者占42.86%, 接触患者污物后能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者占47.62%;传染病流行期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者占48.98%, 锐利器具和针头小心处理, 防止刺伤者占69.39%, 按正确的六步洗手法者占24.49%, 洗手不擦手者占69.39%, 发生针刺伤及时处理者占100.00% (上报58.33%, 不报41.67%) 。乙肝疫苗接种率95.24%, 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率78.23%。结论影响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主要原因:信赖多年习惯, 而对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理论清楚, 实际操作简化。注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教育, 从改变观念入手, 强化安全防护意识, 避免职业暴露感染疾病。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劳保用品信息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OL].[2006-07-14].http//www.lbypxx.com.

[2]刘燕玲, 张秀芳, 吴鸿雁.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7) :665-667.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测试题 篇5

一、选择题:(单选)

1.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时间是:

① 4小时;

② 6小时;

③ 8小时;

④ 6-8小时。(√)

2、艾滋病预防性用药应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___小时。

①12小时;

② 24小时;(√)

③ 36小时;

④ 48小时。

3、艾滋病预防用药的方案是:

①基本用药程序;

②强化用药程序;

③基本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

④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在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诊疗、护理、卫生工作操作时,要戴:

①无菌手套;

②清洁手套;

③双层乳胶手套;(√)

④耐热手套。

5、HBV暴露,24小时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一支(400U),3-4周再加强注射一支(400U);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且乙肝抗体检查阴性者或较低者,于___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最迟24小时应接种完毕。

① 4小时,② 6小时,(√)

③ 8小时,④ 10小时。

6、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人员)清洗污染的锐器时的防护:除穿戴一次性隔离服(加强),一次性外科口罩(加强),一次性手术帽,护目镜(可能接触到血液 1

喷溅时),防水围裙外,要戴____。

① 一次性乳胶手套;

② 不锈钢网孔手套

③ 双层橡胶手套;(√)

④ 耐热手套。

二、选择题:(多选题)

1、锐器伤的处理流程是:(①②③④⑤)

① 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清洗冲洗污染的伤口和皮肤;

② 轻轻挤压伤口周边,让血从伤口向外流,尽量挤净,切忌将污染血挤入伤口深层,并不断用流动水冲洗;

③ 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皮肤;

④ 暴露的皮肤粘膜,如眼结膜要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避免揉搓眼睛;⑤ 污染衣物:按正规操作脱掉、洗手,用75%酒精或0.55碘伏消毒手。

2、手部卫生包括:(①②③)

① 洗手、② 手消毒、③ 外科洗手、④ 戴手套。

3、支气管镜(飞沫)检查,医务人员的防护有:(①②③④⑤)

①隔离服、外加防渗围裙,②一次性无菌手套,③防渗性医用口罩,④工作帽,⑤护目镜。

4、防保科或保健室应对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建立病历,进行详细登记,记录:(①②③④⑤⑥)

①暴露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

②暴露方式;暴露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③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④处理方法及经过;

⑤是否预防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依从性情况;⑥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5、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有以下方面:(①②③④⑤)

①物理危害的暴露;

②化学危害的暴露;

③生物危害的暴露;

④社会暴力危害的暴露;

⑤精神心理危害的暴露;

6、6步洗手法的步骤:(②③④⑤⑥)

①手背对掌心搓擦;

②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

③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

④两手互握互搓指背;

⑤拇指在长中转动搓擦;

⑥指尖在掌心中搓擦。、、。

7、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有:(①②③)

①破损皮肤;

②损伤的眼结膜;

③损伤的粘膜接触;

④手接触。

三、判断题

1、标准预防强调的主要是对医务人员负责的原则。(X)

2、当前国际上所共同采取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是标准预防+额外(基于传播途径)预防。(√)

3、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必须戴手套。(X)

4、空气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X)

5、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6、体液包括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唾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体内物质。(√)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 篇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2-02

供应室是为临床提供消毒灭菌服务和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属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关键部位。因此供应室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有效的自我防护,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

1 职业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高温与噪音。供应室工作人员在进行高压灭菌、干热灭菌、煮沸及蒸馏水制作过程中时如果不小心,就可能被蒸汽烫伤、烧伤及爆炸等。此外,高压蒸汽灭菌锅属于高温作业,长期接触消毒锅运转时产生的高热与噪音,使人感到头昏、心慌、烦躁、听力下降、疲倦。

1.1.2 利器损伤。利器伤是供应室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几乎所有供应室工作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利器伤史。供应室工作人员接触被体液、血液、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机会多,在接触各类穿刺针、锐利器械、剪刀等,如操作不当,就可能被刺伤,造成感染[1]

1.1.3 紫外线损伤。供应室一般采用紫外线作为环境消毒。直接接触过量的紫外线对机体,特别是对眼睛的伤害很大,可引起角膜炎,照射皮肤可导致色素沉着甚至产生红斑,刺激呼吸道可引起喉头水肿。

1.1.4 手卫生。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体液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2]

1.1.5 粉尘微粒。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飞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这些均可使病原菌散播在空气中,处置不当,可引起多种感染。

1.2 化学性因素。供应室在进行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性液体、气体、如果使用不慎,轻者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引起中毒或致癌。

1.3 生物性因素。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由于回收的器械物品往往带有血液、体液和其他污物,其中还经常带有一些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对回收物品进行拆包、清點、拆卸、投放和擦洗时,易被锐利器械刺伤,因此医务人员存在因针刺损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危险[3]

1.4 心理因素。供应室工作人员因各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易造成心理压抑,甚至产生心理疾病,这也是一种职业损伤。另外,部分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对职业损害认识不足,工作中容易受到职业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性因素防护。

2.1.1 高压蒸汽灭菌工作人员需持证上岗,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定期维修,保证各个阀门、排气管道的良好状态。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的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烫伤的事故;灭菌程序结束后开启锅门时人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卸载物品时穿长袖工作服,戴隔热的棉纱手套,防止烫伤、划伤。

2.1.2 供应室的噪声来源于多种机器的使用,为将噪声降至最低,应做到各种机器的保养与维修,经常添加润滑油,可在各类设备前安装隔音板,同时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与言行,搬动器械时小心轻放,避免撞击出声。

2.1.3 预防利器损伤,操作时动作要轻,用持物钳拆卸各类锐器时,避免与锐器直接接触,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的概率。医疗废弃物分类放入标准的利器盒中,按规定处理[4]。将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贴在醒目的地方,让工作人员树立防范意识,主动做好个人防护。

2.1.4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min后方可入内[5]

2.1.5 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以达到从手表面去除细菌的目的,操作后应用抗菌皂液流动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液搓擦2min。

2.1.6 空气微粒污染的防护,为减少棉絮的撒落,所有包布、敷料的准备及包装尽量在隔离、密封良好的场所进行;操作中除须戴8~12层纱布口罩外,各区域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有条件时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加强紫外线消毒管理,保持灯管表面清洁,定期监测强度;每周末用0.5%过氧乙酸封闭熏蒸一次,可使空气中的细菌密度降低[6]

2.2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浸泡器械的消毒液要随时盖上盖子,以免损伤眼睛和鼻腔黏膜;清洗人员必须戴厚的橡胶手套,戴面罩,穿防水衣服或穿围裙和袖套,头套完全遮盖头发,在专门的清洗槽清洗,清洗时应避免水的泼溅和气熔胶的形成。

2.3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回收清洗污染物品时一定要穿好防护用品,坚持戴手套,克服怕麻烦和侥幸心理,把好接触途径的关,视所有回收物品皆须按传染性物品处理。高压冲洗时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所有用过的针、刀片等锐利器械应使用血管钳取下,不能随便弃置,须放在指定的防水耐刺加盖的硬质容器内,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及时更换清理,不要移走容器上的盖,不要挤压容器以免刺伤,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

2.4 心理因素的防护,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定期培训各项消毒隔离的相关知识与防护技术、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水平,正确认识供应室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自尊自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3 小结

通过宣教提高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危害、确保医务人员心身健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叶秋萍.加强医院中心供应室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86-187

[2] 钟秀珍,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篇7

1 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中采取的举措

1.1 制定相关制度并落实

主要包括完善职业防护相关规章制度,制定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改善工作条件,尽量采用安全注射,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所有科室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等符合要求,不符合规定的及时进行改造,使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结合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制度,并认真落实。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当进行各项技术操作时,必须遵守标准防护原则,穿戴防护用品,对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操作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为医院感染重点科室手术部、CSSD、ICU、检验科等安装洗浴设施;对高危科室的医务人员每年增加体检次数,对没有产生乙肝抗体者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为每个科室统一配备必需的防护用品、为保洁人员争取劳保用品等,定期检查使用及登记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医院管理层的高度去强制性执行,确保这些条件及制度的实施[2]。

1.2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室的专职人员每年参加省级及国内感染会议或培训,有5人取得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上岗证。2007-2014年医院连续组织举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岗位培训和研讨会”,特别举办了《医院感染控制与职业防护新进展》培训,针对医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有关职业暴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邀请国内、省内医院感染管理专家授课向参加培训人员颁发上岗证,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管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每年在全院定期采取专题培训、发放工具书、宣传材料、举办医院感染控制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尤其是组织举办以“职业防护”为主题的医院感染管理宣传周活动,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寓教于乐,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分层次对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教育和考核,提高安全防护的依从性。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全员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和流程培训、制作流程图张贴在工作区域进行温馨提示、定期组织人员下科室提问、考核七步洗手法、穿脱隔离衣、防护用品正确使用方法、配备职业暴露防护箱及用品、每年为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3学时、每季度为保洁人员培训至少3学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集中、分层、分科及网络视频培训相结合,几年来每年组织全院医院感染知识及传染病知识培训均在18次40学时以上,培训、考核率>95%。通过培训医务人员明确了锐器伤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重要性,增强了锐器伤的防护意识[3]。整理、编印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相关规范手册》《传染病防治手册》《医院感染应知应会》,全院人手一册;每月、每周深入科室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操作。制作宣传图片及时提醒医务人员防范安全隐患,讲解经典案例以警示,提问医务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有效促进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水平。

1.3 加强与科室的沟通与协作

医院各个科室以科主任、护士长为核心,积极与他们交流沟通,使之提高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认识,了解发生医院感染的严重后果,并实地了解查看掌握第一手资料,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协调,帮助排忧解难。将职业暴露情况按照不良事件进行上报,定期将职业暴露情况汇总至《医院感染监控信息》《医疗质量管理月刊》中向全院公布,让每个科室了解本科室医院感染现状,职业暴露发生例次,分析原因和暴露方式,增强他们对感染控制的意识,并将每月的质量考核结果反馈给科室,及时改正自身不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职业暴露几率。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负责对科室人员培训,特别是医护人员的规范化操作。针对不同科室的医院感染高发人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禁止针帽回套、必要时提倡单手复帽、托盘传递手术器械、合理使用锐器盒等正确操作,有效阻止了锐器伤职业暴露的发生[4]。

1.4 暴露后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会产生身体危害、心理危害、经济危害、社会危害,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尽最大努力将危害降到最低。具体措施主要包括落实职工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措施落实是否到位及时、免费进行本底检测、药物治疗、接种疫苗、心理辅导、饮食调养和适当休息,根据暴露源不同确定暴露后定期化验监测周期、追踪随访、后期观察等,如对暴露源是乙肝大、小三阳者,则在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暴露源松丙肝者注射a-干扰素或胸腺肽;暴露源是梅毒者则用长效青霉素预防治疗等。

2 讨论

针对本院所有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进行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院所有科室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易暴露人群。通过随机调查,调查医务人员对具体的防护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情况,评价这些防护制度在职业暴露防护中的作用;另外,通过回顾性调查,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业暴露登记本,查看暴露者的本底检测、是否发生感染;三是追踪调查接种疫苗、预防性治疗、心理支持、后期观察等防治效果。2010-2014年5年来医院职工在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职业暴露事件逐年下降,未发生职业暴露后感染事件,见表1。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管理科应该“把标准变成工作规范,把工作规范变成行为习惯”的感染管理理念贯彻到医院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全员的医院感染管理防控能力、个人防护能力,推进规范、科学、优化的医疗标准操作规程。对高危操作提早做好风险评估分析和防范,科学预防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5]。

参考文献

[1]黄海东,郭建军,李婉红,等.输血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2011,21(21):4548.

[2]蔡苗,陶红兵.内科和外科系统医护人员不良事件报告情况及阻碍因素[J].中国医院,2013,17(8):31.

[3]孔令茹,孔令俊,李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2011,21(7):1393-1394.

[4]相立英,佟青,藏东钰,等.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预防控制措施的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2014,24(19):2926-2927.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医院的特殊环境, 致使医务人员经常暴露于各种生物、物理、化学以及与工作性质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之中, 因此做好自身防护对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具有复杂性、经常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医务人员感染是指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因职业获得的感染, 可以在医院工作期间出现感染的症状, 也可以在其他时间内出现症状。医务人员的职业危险则是指工作环境特殊, 即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人员遭受职业伤害的几率高,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医务人员最大的职业风险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所有医务人员均存在潜在危险, 所有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 其中以锐器伤最为常见。

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在工作过程中被感染的几率很高, 经血液传播疾病也是造成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经血液传播疾病所造成的医院感染常被忽视。经血液传播是指病人的体液、血液进入医务人员的血液, 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 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病人的血液和体液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针刺伤在临床的发生率极高,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锐器刺伤或经皮肤受伤害的可达60万~80万人。护士是锐器伤害的主要群体, 在锐器伤中约1/3是护士。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及时局部处理原则、事故记录与报告原则、及时风险评估原则、预防性治疗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定期随访原则、咨询服务与教育原则。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如有伤口, 应当在伤口近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伤口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 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 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参考文献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篇9

关键词:职业防护,呼吸科,医务人员,临床工作,防护意识

感染呼吸科与一般科室不同, 病菌主要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呼吸系统的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首位[1]。还有很多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 确诊前也主要收治在本科室, 这就使得感染呼吸科的医务人员成为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2]。此外, 各种消毒液的应用也是危害医务人员健康的因素之一。由于感染呼吸科的这一特殊环境, 也容易给医务人员带来心理上的危害[3]。为更好的提高呼吸科医务人员的防患意识, 现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间该院开展职业防护培训,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呼吸科医务人员进行防护措施培训、宣教, 共培训呼吸科医务人员66人, 其中男性医务人员12人, 女性医务人员54人;同时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时呼吸科医务人员培训前67人, 其中男性医务人员12人, 女性医务人员55人;年龄均在20~46岁, 平均年龄 (30.5±2.5) 岁, 对开展防护措施培训的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1.2 职业防护措施

1.2.1 环境防护

呼吸科医务人员每天面对的均为呼吸系统疾病, 患者大部分存在咳嗽、咯痰、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 导致病原菌分布在空气中, 因为医务人员长时间工作在高度污染的环境中, 所以应进行适宜大防护措施, 应增加防护口罩的佩戴, 对空气、地面、仪器设备表面和公共设施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环境中病原菌的数量和浓度, 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危险。

1.2.2 接触感染

我国中南大学护理学院王红红等的一项调查显示, 护士容易发生针刺伤, 一年内达81.8%, 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不合适处置而造成的损伤[3]。在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时如注射、做穿刺和导尿等操作时, 或是操作不熟练导致针刺伤或是接触到患者的痰液、唾液、胸液或是二便标本时, 较容易导致感染发生, 应定时采用消毒液进行门把手、地面、墙面、床栏等设施进行消毒擦拭。在为患者进行各种护理技术操作时也应进行严格的注意, 避免接触防止发生感染危险[4]。

1.2.3 心理防护意识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措施知识的培训, 详细讲解在工作中, 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害和严重程度, 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增加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使医务人员能够自觉病积极主动的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学习和在工作中时刻提高警惕[5]。

1.2.4 提高自身机体抵御能力

对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难免接触到消毒剂、杀菌剂或是仪器的熏蒸和消毒等情况, 上述物质对呼吸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所以进行操作后应立即离开或是通风降低空气中的浓度。减少对眼睛和呼吸道粘膜的刺激[6]。

1.3 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计算机,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开展职业防护培训前后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开展防护措施后呼吸科医务人员对环境防护知识的掌握、正确洗手率、佩戴防护口罩率和防针刺的几率显著高于开展培训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对比开展职业防护培训前后发生院内感染情况

开展培训后护士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显著高于开展培训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呼吸科医务人员除了恪守职业操守、进行临床治疗、促进患者康复之外, 还应注意自身的职业防护, 这就要求医务人员练就熟练的操作技术, 扎实的工作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保证自身的健康。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和学习[7]。

该研究通过对该院呼吸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进行培训后对比盆腔诶选前的情况, 环境防护知识的掌握、正确洗手率、佩戴防护口罩率和防针刺的几率显著高于开展培训前, 差异性显著, 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 保证了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和降低职业危害。

对呼吸科医务人员采用职业防护措施培训, 能有效的提高医务人员对环境防护知识的掌握、提高医务人员正确洗手率, 佩戴防护口罩率, 显著提高防针刺和疫苗接种率, 增加了自我防护意识, 在保证患者能获得最好的护理服务的同时, 还能更加显著的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度, 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生活质量, 对传染性疾病科室应进行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沈梅芳, 楼一玲.ICU护士的职业损伤与防护[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2 (13) :24.

[2]张清华.呼吸结核科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0 (12) :158-159.

[3]赵玉贞.肺结核病区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及防护对策[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6 (1) :77-78.

[4]张晓燕, 于秀芳, 李荣香, 等.对护士职业接触化疗药物防护干预的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 2004, 10 (4) :326-327.

[5]毛秀英, 郭娜, 于荔梅, 等.我国部分医院护士化疗防护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1) :809-812.

[6]KoukourakisMI.Amifostine in ClinicalOncology:CurrentUse and Fu 2ture App lications[J].Anri CancerDrugs, 2002, 13 (3) :181.

手术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10

1 危害因素

1.1 空气污染

主要是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使用过程中的空气污染, 其次是吸入性全麻药物挥发、使用高频电刀及腹腔镜手术的废气污染, 还有紫外线消毒后的臭氧污染。 (1) 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过氧乙酸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 用于熏蒸、浸泡各种不能高压灭菌的手术器械及术后器械物品、地面的消毒, 特殊感染手术还要增加其用量。甲醛具有致敏、致畸、致癌作用已被公认, 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 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和染色体异常。 (2) 氨氟醚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一种含卤素的吸人性麻醉药, 含乙烯基, 有潜在的致细胞突变、致癌作用, 长期吸入可造成肝肾损害。对呼吸道无刺激作用[2], 但给病人麻醉的同时, 药物不断挥发到空气中, 造成手术间污染。全麻手术超过2h后, 参加手术人员会有不同程度的嗜睡、头晕、头痛症状, 随手术时间延长而加重。 (3) 随着微创、腔镜手术的普及, 手术时从始至终普遍使用电刀, 可提高手术速度, 减少并发症, 但产生难闻的有害气体。腹腔镜气腹机工作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废气污染空气。手术量增加, 用于空气消毒的紫外线臭氧增多。 (4) 空气污染损害程度取决于污染物质的毒性、浓度和人体接触的时间, 经常是多种有害物质的混合污染, 其结果是毒性相加现象。低浓度污染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会产生远期效应, 往往不被人注意, 但有潜在危害。手术室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 与麻醉方法、麻醉机的防漏质量、麻醉时间及手术方式、仪器使用、消毒剂浓度、作用时间有关。不论何种污染物, 在同一时间内与污染源排放量、污染程度和损害成正比。污染物在手术间每个角落污染环境的综合时限不相同。麻醉师在麻醉机旁, 与从气囊及病人呼出的残余麻醉气体接触机会多, 手术医师使用高频电刀, 与高频电刀使用时产生的废气接触多, 器械护士接触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的机会较多。 (5) 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空气污染以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对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有刺激症状。使人流泪、咳嗽、鼻咽部不适, 恶心、头晕、头痛, 长期接触导致严重脱发、免疫力下降, 易患感冒。麻醉废气、二氧化碳废气, 当浓度达到0.1%时, 空气质量恶化, 使人产生嗜睡、头痛、精力不集中等。我科2名护士怀孕2个多月胎死宫内, 2名麻醉师的爱人怀孕三四个月时胎儿死亡流产, 这不能说与手术室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 但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的工作人员。

1.2 微生物感染

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 操作时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坏死物, 急诊病人术前没有肝功检验单, 工作人员受感染的机会更高。手被锐器损伤是常见的职业事故, 其危害不仅局限于针刺损伤本身, 还可直接经血液传染乙、丙肝病毒及艾滋病, 有癌细胞种植和感染败血症的危险。

1.3 放射线污染

骨折病人采取小切口X线下手术增多, 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增加。因为长期接触放射线, 老式手术间又没有防护设施, 我科21名护士中, 有4人白细胞下降, 1人血小板为50×109/L, 2人血红蛋白偏低, 经常感冒。

1.4 噪声污染

来自电钻、电锯、电刀、吸引器及监护仪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可导致人听力下降, 心烦意乱, 精力不集中, 久之可引起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紊乱。

2 防护措施

采取的防护措施主要有: (1) 针对化学消毒剂污染, 购买了高科技产品———低温消毒柜, 解决了腔镜器械、电刀、电钻的消毒问题, 取消甲醛熏箱, 杜绝了甲醛、戊二醛空气污染。使用84消毒液、过氧乙酸时, 集中在处置室现用现配, 且浓度、计量准确。特殊感染手术诊断明确后, 固定手术间进行, 避免终末消毒后人员进入, 减轻伤害。 (2) 全麻手术前检查麻醉机密闭情况, 接废气管道, 吸入性麻醉剂根据手术长短配药, 减少空气污染。目前, 已开始使用静脉复合全麻, 吸入性麻醉药用量仅为过去的1/4。 (3) 使用一次性带吸引管的电刀, 边止血边吸废气, 减少了空气污染。二氧化碳废气采取术后开窗通风的方法。 (4) 避免生物感染, 术前了解病人的病史, 完善有创操作的实验室检查, 对阳性患者, 手术时带双层手套, 锐器传递时放于弯盘里, 避免造成损伤。急诊病人没有肝功检查结果按阳性处理。手套有破损, 立即更换, 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定期注射乙肝疫苗, 增加抵抗力。 (5) 参加放射线手术, 尽量穿铅衣。骨折需透视手术安排在有铅门的手术间, 妊娠期禁止接触放射线手术。 (6) 将监护仪声音调小, 对老化仪器及时修理, 电钻、电锯术后上油减少摩擦音。

3 结果

通过采取措施, 杜绝或减少各种污染物排放, 使手术室环境得到了改善, 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工作人员各种不适症状消失, 身体素质有所提高。

4 结论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手术室环境污染治理, 需要高科技产品及院领导的支持。需制定完善的措施, 既有利于病人手术安全、顺利、并发症少, 又要保证手术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避免职业危害。手术室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紧张严肃、集脑力、体力劳动于一身的职业。长时间站立工作, 长年累月饮食不规律, 必须有一个好身体才能胜任这一特殊工作。长期处于污染的工作环境中, 势必造成人体不适, 易疲劳、精神状态不佳, 严重者患病, 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容易出现差错事故。优良的环境则可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使人心情愉悦、精力充沛, 提高工作效率,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师前.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 1994, 9 (8) :8.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篇11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3-01

消毒供应中心是全院重复回收物品器械的重要部門。手术室用过的手术器械及临床科室用过的各种穿刺包,如换药包、缝合包、拆线包等以及呼吸用过的管道都要经由供应室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对于那些乙肝、丙肝、HIV感染者用过的器械及各种管道都要进行特殊处理。在这里使用消毒剂,浓度高、剂量大,极易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

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针刺伤和刀割伤 是常见的职业暴露,在包装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手很容易被针头、刀片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多最深的锐器。乙肝、丙肝、HIV等患者用过的器械传染性更强,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针刺伤还可感染其他一些疾病。如败血病、伤口感染等。

1.1.2 烧伤 也是职业暴露的一种,消毒员每天与高温、高压的蒸汽接触,烫伤现象很易发生。常见于高压灭菌完成后,开门取物品时皮肤接触消毒车引起烫伤,所以开门时站立一侧,将没拉开,等冷却30分钟后取物品,这样可以避免烫伤。

1.2 化学因素 具有传染感染性的器械,都要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所以一般都要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浓度大、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易伤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等。

1.3 生物因素 在回收、清点、清洗自身防护不到位,至使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感染上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还有败血病等。

2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学习

组织学习《消毒规则》《传染病的防治》,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严格按照供应室中心的流程工序去工作,按规定的标准严格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很多职业伤害。

3 加强防护措施的落实与管理

3.1 加强标准预防教育 在清点、清洗物品时均应做好防护措施,戴口罩、戴帽子、戴防护眼罩、带双层手套、穿隔离衣。一般清洗的流程是:清洗—消毒—灭菌。而特殊感染的器械均应执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

3.2 被血液或体液感染过的物品器械,被意外刺伤后,应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水冲洗受伤部位。再用碘酒、乙醇消毒受伤部为,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上报预防感染科,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预防。

3.3 加强安全操作训练 高压灭菌前应先检查高压灭菌锅的性能、电源、蒸汽是否安全,严格按技术操作规范执行,压力降至“0”位再开门,冷却30min后再取物品。

3.4 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 加强化学消毒剂的概管理,按规定正确使用,不准超出要求范围,配置时戴口罩、戴帽子、戴防护眼罩,以减少皮肤损伤。

3.5 加强工作人员预防健康工作 坚持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定期为医护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尽可能完善布局、配置合格设备及必要的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篇12

1.1 调查对象

2010年01月~2014年6月我院发生的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 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工勤人员、实习生等。

1.2 调查方法

按照我院制定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 立即正确处理暴露部位, 内网下载职业暴露登记表 (针刺伤登记表、血液体液暴露登记表) , 填全表格内容后到感染管理处, 感染管理处根据暴露源和暴露者的暴露量的情况指导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的次数和比例

2010年01月~2014年6月间共发生职业暴露138例, 其中锐器伤128例, 占比为92.7%;血液体液暴露10例, 占比为7.3%。

2.2 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年限

138例职业暴露中工作年限≤5年70例, 实习生13例, 共计83例, 占全部职业暴露的60.1%。

2.3 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分布

在138例职业暴露中, 护士最多为90例, 占65.2%;医生20例, 占14.5%;医技人员8例, 占5.7%;工勤人员7例, 占5%;实习生13例, 占9.4%。

2.4 职业暴露发生的地点

职业暴露发生地最多为普通病房共98例, 占71%;其次为手术室22例, 占15.9%;急诊室6例, 占4.3%。见表1。

2.5 导致锐器伤的物品种类

发生锐器伤的物品前二位主要是头皮针头、注射器针头共计94例, 占总锐器伤的73.4%, 其次是缝合针18例, 占14%。见表2。

2.6 发生锐器伤的关联操作环节

128例锐器伤的操作环节主要是在处理医疗废物时共46例, 占35.9%;给患者拔除针头时32例, 占25%;手术缝合或切开时14例, 占10.9%;给针头回套针帽10例, 占7.8%;被放置不适当的锐器刺伤6例, 占4.6%;使用后分离针头与注射器5例, 占3.9%;传递锐器时和病人躁动时操作各4例。见表3。

2.7 暴露源感染的病原体

在138例职业暴露中, 暴露源感染的各种病原体共74例, 占53.6%;其中乙肝57例;丙肝7例;HIV1例;梅毒8例。见表4。

3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3.1 锐器伤的处理

128例锐器伤的医务人员都能正确处理受伤部位。即从近心端挤压伤口,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水立即彻底冲洗伤口是最主要的局部处理, 在美国被推荐为标准程序[3], 然后用消毒液消毒伤口、根据需要酌情包扎伤口。

3.2 血液、体液暴露后的处理

10例血液体液暴露的医务人员, 即刻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暴露部位。

3.3 后期处理

经过暴露部位的初步处理后, 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向科室负责人和感染管理处报告, 感染管理处根据医务人员的暴露级别, 指导其进行相应的处置, 并定期跟踪随访。

4 讨论

(1) 职业暴露中锐器伤是最主要的伤害种类, 最高危的人群是护士及工作年限较低的医务人员。临床护士平时从事大量的注射、输液、抽血、穿刺、拔针等操作, 接触锐器的机会较多, 低年资医务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防护意识相对淡漠, 因此受伤的机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医生的锐器伤多发生在手术过程及各种穿刺操作过程中, 如胸穿、腹穿、骨穿等。医技人员中主要是检验处抽血人员, 由于工作繁忙、抽血难抽造成心理紧张而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也有在接触各种标本时个人防护不到位造成的职业暴露。工勤人员主要发生在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 由于锐器分类不规范、锐器盒装载过满、锐器盒关闭不严、为减少转运次数徒手挤压医疗废物等都是伤害的原因。

(2) 从表1和表2看出, 职业暴露的高危场所是普通病房, 其次是手术室。普通病房的各种治疗基本都是在集中时段内进行的, 由于工作量大, 护士人手不够, 时间又紧, 特别是在病人较难穿刺、病人躁动不配合时更易造成护士心理紧张而导致针刺伤的发生。手术室主要是发生在锐器传递过程及术后清点、清洗器械时。

(3) 从表3看出, 锐器伤发生的操作环节依次是处理医疗废物时、拔针时、手术中、针头回套针帽时、锐器放置不当。由于治疗在集中时段进行, 部分医务人员为节约时间, 在为一个病人注射完毕后, 不及时处置医疗废物, 而是将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在治疗盘的弯盘内, 与用过的棉签、敷贴包装混放;不安要求携带利器盒或没有把利器全部放进利器盒, 留了一部分在外面, 导致医疗废物二次处理时受伤。也有个别医生做完穿刺等操作后, 不做终末处理, 而是将利器和敷料混在一起直接放在处置室, 护士整理时由于不知情, 受到意外伤害。部分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 将使用过的针头回套针帽、徒手分离针头、徒手处理医疗废物也是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4) 个人防护不到位, 主动防护意识较差。部分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没有执行标准预防,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不戴手套、口罩现象时有发生, 也有手套破了不及时更换或一付手套戴半天的现象。表4示138例职业暴露中暴露源感染各种病原体的有74例, 占比53.6%, 医务人员经皮暴露于血源性病原体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后, 其感染乙肝病毒的可能性最高可达10%~30%[3], 根据英国医学会 (BMA) 调查报道, 针刺伤只需0.004m 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致感染[4]。128例锐器伤部位主要是手, 其中101例没戴手套, 占78.9%。有研究表明, 被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提示医务人员在注射、抽血、输液等高危操作时, 应提高戴手套的依从性[5]。

5 防护对策

(1) 有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和暴露后处理原则。医院感染管理处专门负责全院职业暴露报告登记工作, 指导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及时、正确处理并定期跟踪随访。每季度将职业暴露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研究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制定干预措施并反馈临床。对高危科室的人员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检, 必要时给予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2)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增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以科室和院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作为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必备课程。定期组织职业暴露应急演练。使得医务人员高度重视职业安全,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消除不安全的医疗行为。

(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医务人员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 在接触这些物质时, 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6]。平时操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利器盒要随治疗车携带, 利器使用后及时放入利器盒, 锐器收集盒不能装载过满;不回套针帽, 如需回套时必须单手操作;不徒手分离针头、处理医疗废物, 尤其不能将手伸入垃圾袋中向下挤压废物;注射、抽血、输液及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手套有破损要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手卫生。术中传递锐利物品时尽可能做到用弯盘, 缝针等用后及时固定在纱布等物件上。只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才能保证职业安全。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有创诊疗操作增加, 使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越来越多, 接触患者的感染血液、体液已成为最常见、最具有威胁性的职业危险因素[1]。职业暴露可分为针刺伤和非针刺伤两大类。据报道,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的针刺伤, 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2], 其中各种污染的输液、注射、缝合用针头等锐器对医务人员造成的损伤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为了解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 分析职业暴露现状, 以采取有针对的防护措施, 我们对2010年12014年6月我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登记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现状分析,防护对策

参考文献

[1]沈长青, 郑瑞花, 林楚兰.综合医院CT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干预措施[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

[2]张伟嫦, 李坚玲, 李健平, 等.医务人员经血源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预防[J].现代医院, 2010, 10 (3) .

[3]赖晓全.某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调查[J].诊疗决策论著、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09, 30 (10) :390.

[4]宋燕.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及职业防护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 (12) .

[5]陈敏, 郑艳.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5) :3306

上一篇:阻碍问题下一篇:把握古典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