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共15篇)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篇1
中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上报 科室: 上报时间: 上报人员: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 职 业: 暴露 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暴露 方式: 1.锐器伤□ 2.破损皮肤接触□ 3.粘膜接触□
暴露源情况:1.艾滋病□ 2.乙肝□ 3.丙肝□ 4.无传染性□ 5.不清楚□
局部处理: 1.冲洗□ 2.挤血□ 3.消毒□ 4.未处理□ 5.作何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1、处理程序: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并进行局部处理,填写报告卡,报告感染办到传染科就诊,随访和咨询。
2、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者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在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周围进行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6%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医院的特殊环境, 致使医务人员经常暴露于各种生物、物理、化学以及与工作性质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之中, 因此做好自身防护对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具有复杂性、经常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医务人员感染是指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因职业获得的感染, 可以在医院工作期间出现感染的症状, 也可以在其他时间内出现症状。医务人员的职业危险则是指工作环境特殊, 即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人员遭受职业伤害的几率高,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医务人员最大的职业风险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所有医务人员均存在潜在危险, 所有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 其中以锐器伤最为常见。
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在工作过程中被感染的几率很高, 经血液传播疾病也是造成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经血液传播疾病所造成的医院感染常被忽视。经血液传播是指病人的体液、血液进入医务人员的血液, 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 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病人的血液和体液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针刺伤在临床的发生率极高,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锐器刺伤或经皮肤受伤害的可达60万~80万人。护士是锐器伤害的主要群体, 在锐器伤中约1/3是护士。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及时局部处理原则、事故记录与报告原则、及时风险评估原则、预防性治疗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定期随访原则、咨询服务与教育原则。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如有伤口, 应当在伤口近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伤口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 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 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参考文献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分析 篇3
【关键词】 锐器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
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感染严重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对受害人及其家属造成身心伤害。近年来,职业安全防护研究,成为业内人士的热门课题之一。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1月~2011年9月发生的锐器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先将结果与分析报道如下。
1 治疗与方法
1.1 资料:自2005年1月~2011年9月我院173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
1.2 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1年9月医务人员发生的锐器伤情况、锐器的类型、发生伤害的环节、原因伤害后的处理行为。
2 结果
2.1 发生的锐器伤医务人员情况,符合锐器伤且填报资料完整的有173名,其中52%发生在护理人员中,工龄以<5年为主占35.3%,其中实习生30名,见表1
2.2 锐器的类型 发生锐器伤的类型涵盖临床使用医疗锐器的绝大多数类型,其中72名医务人员被静脉输液针头包括头皮针和留置针封管针头;62名被注射针头损伤,包括过敏试验、胰岛素注射和局部麻醉注射器针头;17名被采血针损伤,包括静脉采血针、血糖监测采血针等;见表2
2.3 锐器伤的环节 102人的锐器伤发生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占59%;34人发生在治疗操作后锐器弃置前,占19.7%;34人发生在锐器弃置后,占19.7%。
2.4 锐器伤的原因 本组锐器伤影响因素有光线不足、他人碰撞、锐器放置错位、回套针帽、清理锐器不当等。见表3
3 讨论
3.1 工龄低的医务人员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本组锐器伤发生在<5年的人群(含实习生)中占41.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这与他们对职业防护的认识不足,对设施方法使用不熟悉以及技术操作不熟练等因素有关。
3.2 静脉输液针头容易误伤医务人员,输液管道长且富有弹性,易造成远端针头甩动或扭转容易误伤医务人员,诊疗操作时紧急,无序状态常发生他人碰撞,从而增加锐器针头控制难度。合理配置人员,减少因护士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提供安全型输液工具,如安全型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针头,将有利于减少针刺伤。
3.3 针头处置空间位移,用过的锐器针头处置也是重要一环。病区护士拔输液针后往往手持针头和输液管步行至处置室后丢弃在损伤性废弃物收集盒中,这样造成针头处置时间长,空间位移大,大大增加潜在针刺伤风险。
3.4 锐器的放置错位 锐器错位越大,越隐蔽,潜在损伤的概率越大,潜在受伤的人群越广。本组调查中,锐器错位到了产妇用后 的卫生纸中,病区地板上,使科室中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概率非常大。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不使用安全锐器盒等。这主要涉及到医护人员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通过分析,我认为把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列入医学实习生和新上岗人员岗前必备培训项目很有必要,在职业安全防护中增加案例警示,改进在职人员的培训,加强锐器及时处理、就近处理,使用符合规范质量的锐器盒是防范锐器伤的重要措施。
见表3 173名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环节与原因构成比(%)
参考文献
[1] 米光丽,唐彦,柳萍.379名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36.1137
[2] 秀兰,王云琼,王刚.新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5,4(3):240-241.248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篇4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HIV、HCV、HBV感染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HIV、HCV、HBV和不明肺炎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这些病毒感染的情况。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而被感染的情况,特制定相应的报告制度和处理流程。
一报告制度
1、临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上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2、院感人员接报后立即对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指导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小时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3通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
二、处理操作程序
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
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4、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系电话,暴露类别,严重程度和处理情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5、追踪
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篇5
1.手术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医务人员清洗器械的过程中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和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不能参加手术中的器械配合工作,在进行其他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禁止回套上针头套,以防锐器伤。
5.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a)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b)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c)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1%活力碘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6.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到预防保健科进行评估和用药,各科室进行登记并上报医院感染科。
7.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当进行预防性用药。
a)如疑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暴露,应在24H内查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
b)如疑为HIV暴露,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反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D。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药,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D。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综合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并上报至院内感染管理部的31名医务人员。
1.2 方法
对31名调查对象的职业类别、职业暴露发生地点、暴露的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类别与职业暴露发生地点分布
发生职业暴露的31名医务人员中, 护理人员最多, 占38.7%;临床医生、保洁员次之, 均占22.6%;实习人员占12.9%。发生地点以病区比例最高, 其次是手术室, 分别占64.5%、29.0% (见表1) 。
2.2 科室和科系分布
职业暴露以外科系医务人员最多, 占61.3%, 具体科室中耳鼻喉皮肤美容科和手术科最多, 均占12.9% (见表2) 。
2.3 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环节与致伤源
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环节前五位依次为整理用物和处理废物、手术缝合、动静脉穿刺、拔针及拔针后处理、手术穿刺, 分别占29.0%、16.1%、16.1%、12.9%、9.7%;致伤源主要为空心针头和手术缝针, 分别占71.0%、22.6% (见表3) 。
2.4 职业暴露种类和暴露源分布
职业暴露种类中锐器伤居首位, 占93.5%;有2名医务人员为标本喷溅入眼内少量。暴露源中乙型肝炎病毒居首位, 占58.1% (见表4) 。
3 讨论
3.1 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护士、医生及保洁员是职业暴露高发人群, 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每天要完成大量的注射、输液、手术等有创操作, 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频率较高[2];而保洁员属于医院编外人员, 其管理由保洁公司负责, 接受专业培训较少, 防护意识淡薄, 在整理回收污物、打扫卫生时被输液针头、注射针头、刀剪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的概率较高[3];实习人员操作不熟练, 心理素质差, 易发生锐器伤。病区和手术室是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治疗、手术的场所, 接触损伤性操作机会多, 直接暴露于传染源下的概率更高, 因而职业暴露风险最高[4]。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科系为外科系, 这与科室工作性质有关, 外科系医务人员每天进行的手术、清创、缝合、拆线、换药等有创操作远多于内科系医务人员。整理用物和处理废物、手术缝合、动静脉穿刺、拔针及拔针后处理、手术穿刺等是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环节。在各种治疗操作中, 最容易被空心针头和手术缝合针等锐器刺伤致皮肤黏膜破损出血, 血源性暴露危险最高。我国乙型肝炎和梅毒病毒携带者较多, 发病率较高, 医务人员在诊疗环节发生致血源性感染的机会多。在本次31例职业暴露中, 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占58.1%;还有9例为暴露源不明, 因为医务人员和保洁员在整理用物和处理医疗废物过程中操作不慎被感染时, 无法确认暴露源。
3.2 防护管理对策
3.2.1 加强培训和演练, 增强防护意识
美国疾病预防中心评估表明, 62%~80%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5]。因此, 建议院内感染管理部和临床医技科室院内感染监控小组对医务人员和保洁员经常开展职业安全培训和防护应急演练, 并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内容纳入每年8月份新进院大学生和进修、实习人员岗前培训, 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从而提高新进院人员和全体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及暴露后预防处理技能。
3.2.2 定期体检, 强化免疫接种
中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有1.2亿,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也高达1.7%[6], 医务人员受感染的机会不断增加。医院应每年都安排全院医务人员体检, 院内感染管理部从医院LIS系统查阅相关体检情况, 建立传染病检查基础档案, 以科室为单位通知乙型肝炎阴性者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3.2.3 规范操作行为, 实施标准预防
本调查显示, 不规范操作是引起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院医管部、护理部及各科室均制定了医疗、护理相关操作流程, 并组织规范实施, 院内感染管理部在院内感染控制和职业安全防护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SOP文件, 并向各科室配发防护用具, 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中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操作时做好相关防护工作, 进行有血液、体液等可能飞溅到面部的操作时应戴好面罩或防护镜。在操作时, 禁止回套针帽, 将锐器及时扔进随身携带的锐器盒内, 严禁和其他废物混放;手术操作过程中传递刀剪等锐器不能直接用手, 应置弯盘内传递;熟练掌握缝合、穿刺、注射、拔针等与锐器相关的操作技术。
3.2.4 规范整理用物和处理医疗废物
本次调查中, 由整理用物和处理废物操作不当导致的锐器伤占29.0%, 因此在物品整理时应小心谨慎, 对医疗废物的处理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类放置和无害化处理。医务人员、保洁员在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贮存过程中必须做好职业防护, 院内感染管理部不定期督察各个环节, 加强环节监控, 保证医疗废物、锐器等污物规范处理。
3.2.5 完善报告处理流程和监测追踪系统
院内感染管理部自行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和追踪监测表,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 在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采集血标本的同时, 电话报告科室院感监控组长和院内感染管理部, 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和追踪监测表中暴露者填写的内容, 再由科室负责人确认签字。院内感染管理部介入调查暴露的危险级别并给予相应预防处理, 拟出追踪检测日期, 在检测日前一天电话通知暴露者, 院感部持现场采集的个人血标本送检验科免疫室进行检测。检测报告一式两份, 一份院内感染管理部作为职业暴露追踪检测档案留存, 一份个人保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和追踪监测表中调查处理和追踪部分由院内感染管理部负责填写, 所有检测、用药费用由医院和科室承担, 直至最后判定是否感染。
通过实行以上防护管理措施, 完善报告处理各项流程和监测追踪绿色通道, 医务人员主动报告的意识大大增强, 从而可以早期进行积极预防控制, 并实施干预, 有效杜绝职业暴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保障了医务人员的安全。
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和报告意识, 实施各项防护管理措施,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源性职业伤害的发生。方法 对某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31名医务人员进行追踪监测, 对调查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名医务人员中, 护理人员12人 (占38.7%) , 临床医生7人 (占22.6%) , 保洁员7人 (占22.6%) , 实习生4人 (占12.9%) , 医技人员1人 (占3.2%) ;职业暴露发生地点占首位的为病区, 其次为手术室 (分别占64.5%、29.0%) ;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外科系最多 (占61.3%) , 具体科室中耳鼻喉皮肤美容科和手术科最多 (分别占12.9%、9.7%) ;职业暴露危险环节前三位依次为整理用物和处理废物、手术缝合、动静脉穿刺 (分别占29.0%、16.1%、16.1%) , 致伤源主要为空心针头和手术缝针 (分别占71.0%、22.6%) ;职业暴露种类以锐器伤居首位 (占93.5%) ;暴露源乙型肝炎病毒居首位 (占58.1%) 。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增强职业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实施标准预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
参考文献
[1]权明桃, 江智霞, 袁晓丽, 等.医院临床锐器伤防护管理实践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 :153-155.
[2]罗光英, 李凌竹, 王敏, 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3) :5770-5771.
[3]赵丽琴, 王淑珍, 贾世林, 等.基层医院外聘保洁人员的职业危害调查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4) :3390-3391.
[4]袁晓丽, 江智霞, 张咏梅.多形式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0) :1435-1437.
[5]高晓东, 胡必杰, 王文娟, 等.上海市70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13-1714.
病房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自身防护 篇7
病房护士作为医疗服务的特殊专业队伍,决定了他们在从事本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了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可能损害健康或危机生命。这类职业暴露,包括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等,在世界各地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所患疾病中,传染病是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2005年开始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暴露自我防护培训,取得很好效果,2005年前的每个月职业暴露率1%,降到现在的每年职业暴露率0.5%。
讨 论
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2~3倍。更精确的数据来自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美国医疗机构疾病监测的统计结果:经皮暴露的艾滋病感染率0.3%,发生针刺伤后丙型肝炎的感染率2%,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6%~30%,這些看似不高的感染比例,如果乘以职业暴露的总数量,就会变成不忽视的数字。国内一项文献研究结果显示,2001年以来,来自23个城市229家医院19171名护士报告,81.37%的护士在过去的1年中至少发生1次利器刺伤。
“医护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双重身份,做好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不但保护了医护人员,更保护了广大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王焕强教授介绍,我国2003年的SARS疫情,充分显示了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那年我国内地累计报告SARS病例5329例,其中玉壶人员969例(18%),是SARS的第一高发人群。
职业暴露的范围,形成原因及危害程度
病房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主要是医疗环境及其职业性质对医护人员所造成的危害,不论医院条件的好坏,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均存在,只不过轻重程度与防护措施得当与否密切相关。
物理和化学:刺伤:在临床上护士被污染针头刺伤其原因是护士工作中频繁接触污染的针头,而且收集和处理锐器的方法不妥;护士对污染的防范意识不强,容易被刺伤。
化学消毒剂:传染病房物品的消毒,排泄物的消毒都要用碘、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这些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呼吸道,都存在不良影响,引起哮喘。职业性皮炎,机体免役力下降,有的还可导致细胞突变并且有累积效应。
紫外线、臭氧:紫外线易损伤皮肤和角膜,臭氧短时间接触便感觉胸闷,头晕。有效消毒剂量的臭氧量经过2小时才能完全解离。
传染病房最常见的职业暴露场所;有传染源,易感人群,其传播途径又及易形成,故传染病传播的要素都存在,HAV、HBV、BCV、HIV等血液传播疾病,结核等呼吸道传播疾病,还有消化道及接触性传染疾病。而传染病房护士又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感染传染病的机会也多。
防护措施
对已确诊的患者和凝似患者要采取同样的隔离措施加强防护,操作前检查自己双手有无破损,避免开放性伤口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洗手:应在接触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后,祛除手套即刻洗手,以及两次与患者接触之间洗手,平时注意手的保养,保持手部皮肤的完整,秋冬季节洗手后及时搽上护手霜。
鞋和手套:进入隔离病房时鞋要包住脚面,皮肤不要裸露在外,当预料要接触血液或体液,以及使用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护理器械时应戴防护手套,手套在使用后,接触无污染物品前以及护理下一个人前应脱去。
进入隔离病房时应戴口罩,如患者血液或体液不慎入皮肤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流水冲洗。
在有可能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操作和护理活动中应穿长袖,长裤隔离衣和隔离裤。
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针刺伤,刀割伤,玻璃锐器损伤,若不慎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挤出少量血液,伤口用0.5%碘伏溶液消毒,更换手套,同时向上级主管报告伤情,做出相应处理,包括注射高价免于球蛋白等。被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的体液或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还需及时抽血检查自己的血液,确定是否有抗体,必要时在3个月、6个月时随访。
被传染病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应焚烧处理,对不宜焚烧的物品用高效消毒剂消毒处理。传染病患者的生活垃圾也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特殊处理。
进行必要的病房环境的通风,必要的防护和消毒。
结 论
手术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篇8
手术室工作的特点:紧张、繁忙、长期站立、高度集中、工作时间长,生活不规律等特殊性,还有一些来自生物、化学、物理及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由于布局设施不够完善,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职业暴露的危险中,所以做好基层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1.1 生物危害因素: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以及由其污染的物品,如手术器械、敷料、布类等。意外针刺伤、刀刃刺伤,其他辅助锐器划伤;术后器械清洗过程中污水或残留在器械表面的血液溅入眼睛;急诊手术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危害:手术室中使用大量消毒剂,如固定病理标本的甲醛泄漏,对皮肤、黏膜、眼睛、呼吸道等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会致畸、致癌;2%戊二醛用于熏箱熏蒸泄漏,可使人发生过敏、头晕、胸闷、恶心等反应;一次性物品消毒使用的含氯制剂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1.2.2 挥发性麻醉气体危害:我国普遍采用半紧闭式、禁闭式麻醉装置,但各种原因造成的麻醉气体泄漏,药液洒落及患者术后体内排出的吸入性麻醉药,都会造成手术间空气污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都会产生影响,孕妇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环境中,会导致流产、畸形或非自愿性不孕率增加。
1.2.3 废气危害:手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腹腔镜手术中的二氧化碳泄漏;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的骨水泥;均会使人头痛,心烦,注意力不集中等。
1.2.4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肿瘤手术过程中,经常要使用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在配制药物时,吸入还有药物的气溶胶或药液沾染在皮肤上,剂量虽小,但累计可出现骨髓毒性反应等。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1.3.1 激光的危害:低剂量的激光照射可引起眼组织严重损伤、重者视网膜灼伤,出现穿孔、出血;激光会使受照部位的皮肤出现热致红斑,水泡等。
1.3.2 X线的危害:骨科手术大多会使用C臂作术中定位,其放射出来的X线长期接触会出现乏力、头晕、头痛、耳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外周血改变是接触放射线后最常见的改变;X线对胎儿会引起畸形,智力低下和致癌等危害。
1.4 心理性危害:手术室护理人员配置不够,工作负荷过重,常导致忙乱中发生可避免的锐器伤,造成恐惧心理。由于长期的不良刺激和工作压力,使部分人员产生心理疲劳,又因工作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应急性强,工作节奏快、注意力高度集中等特征,精神承受多方面的压力。
1.5 生理性危害因素:手术时间长,长时间站立,会引起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饮食不规律,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协助患者摆放体位,术毕搬运患者,搬动极重的骨科器械是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易引起腰肌劳损;手术配合过程中,护士全神贯注的关注于手术,上身前倾,颈部偏转,易引起颈椎病的发生。二 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的防护
2.1.1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术前看病历,看两对半、HIV是否正常,有异常的做好防护;对于所有急诊手术患者,检查报告未知的对其血液、体液和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手术室护士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戴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带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接触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护目镜,胶套和双层乳胶手套,有研究显示:当外层手套被刺破时,内层手套的隔离保护作用依然存在,双层手套使工作人员沾染患者的血液危险降低87%。对乙肝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检查报告未知的患者严格按照标准预防的措施进行操作。接触污染物品后,立即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2.1.2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注射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甲型流感型疫苗,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感染。术前自我检查,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原则上不参加手术的洗手配合工作,尤其特殊感染的手术;必须参加手术者需做好包扎,可用透明留置针敷贴贴好破损处,戴双层手套。
2.1.3 规范操作,实施健康教育,医院定期开展关于针刺伤知识教育讲座及心理培训活动,提高手术室护士对锐器伤的认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自觉改变不良操作习惯,主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主张单手套针操作,不要徒手掰断或摘取针头,术中传递锐利器械给手术医师时,一时可以用弯盘传递;二是与手术医生协议指定放置锐器的中间区域,让手术医生、洗手护士均能方便的从中拿取锐器,从而减少用手直接传递锐器,减少锐器损伤。夹取缝针直接用持针器,禁止徒手别回针盒,手术刀片安卸使用持针器,禁用手中的纱布直接擦拭手术刀刃及缝针的血迹,术中使用的缝合针和持针器时残留在针齿上的血液溅入眼内或面部皮肤。术毕及时将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器放入专用的锐器盒内,清洗器械时佩戴好护目镜,防渗漏的防护围裙、袖套和手套,防止污水溅入眼内及预防手洗器械过程中造成的损伤。
2.1.4 损伤后的紧急处理措施:如血液体液等溅入眼内应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点滴含抗生素的眼药水;若发生锐器损伤应迅速脱去手套,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然后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用碘伏进行消毒包扎并做进一步检查,向相关部门汇报。若患者HBV阳性,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在24h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若患者HIV阳性,或可疑HIV及时上报医院根据结果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2.2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2.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应正确掌握各类化学消毒性能,使用范围,浓度、作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由专人专室现配现用。工作人员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必须带好口罩,帽子,手套,甚至防护眼罩,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消毒灭菌容器,应密闭,减少空气中的挥发,皮肤黏膜沾染化学消毒剂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甲醛在固定标本时,应密闭好容器,防渗漏。开启熏箱夹取物品时,应带好乳胶手套,口罩内垫纱布或双层口罩,将当天手术需要物品一起取出,减少多次开关造成的戊二醛泄漏;夹取后应关严熏箱门,防止泄漏;建立专人专管,物品使用登记制度。定时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2.2 麻醉气体的预防:尽量选择精密的循环密闭式麻醉剂,将麻醉废气用管道接至室外,或用麻醉废气过滤器,防止废气在手术间蓄积;术前、术中检查机器的密闭性;加药时,防止麻醉药液洒落,护士在妊娠期间尽量减少接触吸入性麻醉药的机会,加强防护意识。2.2.3 废气的防护:在电刀使用过程中,用吸引器吸走电刀产生的烟雾;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先接触,防止二氧化碳泄漏,术毕及时关闭二氧化碳容器;关节置换时及时清理干净骨水泥的残留,并将配置液玻璃瓶放入密闭利器盒内,减少空气中暴露。
2.2.4 使用抗肿瘤药物的防护:配置化疗药物前后应洗手,戴一次性帽子、口罩、乳胶手套,穿隔离衣裤,配置时尽量将治疗车靠近手术间排风口,使污染的空气最快的向外弥散,防止药液分子弥散在空气中;使用后的空针应放于密闭容器内;皮肤接触药液后应尽快用大量清水冲洗;不慎溅到眼部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并及时咨询眼科医师以待进一步处理。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2.3.1 激光的防护:激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操作时佩戴激光防护眼镜,激光机应上锁存放;操作人员应定期作眼底视网膜检查,由专职人员定期检查工作人员的保护装备,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2.3.2 X线的防护:做好个人防护,对手术中需要进行C臂透视的,工作人员应穿铅衣,戴铅皮手套,护目镜和铅围脖,固定骨科专用手术间做好铅屏蔽,照射时能回避的工作人员工作,最好不要固定在骨科手术间;对育龄和妊娠妇女应严格加强保护,尽量减少X线造成的危害。
2.4 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争取努力改善手术是护士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减少因工作忙碌引起的损伤,提供必要的防护工具,提供先进安全的医疗用具。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统计,使用安全的医疗设备可以减少62%--88%的锐器伤。培养护士最佳心理品质,鼓励护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所有事情都能换位思考,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舒缓压力的方法。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篇9
1、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3、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的针头或玻璃刺伤皮肤时,立即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挤出伤口附近的血液,然后用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0.5%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
4、被含有各种传染病标本污染工作服、衣物时,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5、判断暴露源性质,对特殊职业暴露特殊理:
1)、被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寻求传染病专家指导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注射乙肝免疫价球蛋白或注射乙肝疫苗,按0、1、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三个月后抽血复查。2)、被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寻求传染病专家指导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执行。3)、被确诊或可疑艾滋病阳性者职业暴露→局部处理→立即抽血→请我院及防疫站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决定是否用药→若需用药→尽量在1小时内使用→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报防疫站→4周、8周、12周、6个月查艾滋病抗体。
4)、被带有梅毒阳性病人血液的锐器损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梅毒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填写意见→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共用三周,针刺伤当时、一个月、三个月抽血复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篇10
【关键词】 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国分类号】 R19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22-01
供应室担负着全院临床各科重复使用医疗器材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放和发放工作,供应室人员每日接触各科污染物品,锐利器械以及各种化学,物理等有害物质,因此,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决定着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面对各种职业危害,因为提高工作人员防护能力,增强自身防护意识,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就显得尤其重要。
1.常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到临床各科回收已使用过的各种医疗器械及物品,而这些器械及物品都不同程度带有血迹,脓迹,分泌物等病原微生物,在回收、清点、分类、清洗污染器械时,暴露于这些感染因素中,因此,存在着较高的职业性暴露风险。
1.2物理因素:(1)锐利器械损伤: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器械回收、分类、清洗、包装过程中,如不遵守操作规程,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就有可能发生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血液暴露,有发生HBV,HCV以及HIV感染的危险[1],针刺伤时,只露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供应室工作人员是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高危人群。(2)高温烫伤:我院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温度为132℃,消毒灭菌结束后,打开灭菌器取物时,稍有不慎就会被烫伤,另烘干机,蒸汽发生器等仪器操作不当也极易被烫伤。(3)噪音的危害:供应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据有关劳动保护部门检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抽真空时噪音强度在90-98db之间,超过了工业区噪音标准的极限值55-60db[3],此外,超声波清洗机,蒸汽发生器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噪音,长期在噪音环境中工作,易引起工作人员疲劳,头晕,头痛,听力下降等不良反应。(4)紫外线辐射损伤:供应室空气消毒大部分采用紫外线照射,接触过量的紫外线对机体产生危害,特别是对眼睛及皮肤的损害,可引起结膜炎及弥漫性红斑。
1.3化学因素:供应室工作中应用各种消毒剂较多,每天对下收下送车,各区的操作台,地面进行常规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对特殊感染的污染物品还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含氯消毒剂在工作中应用广泛,可污染工作环境,被人吸收后可致支气管粘膜水肿,另外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视物不清,还可引起接触性皮炎[4]。
1.4心理因素:供应室工作繁琐,长时间的站立,推车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灭菌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消毒剂的刺激气味均可使工作人员产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
2.防护措施
2.1加强管理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岗位的操作流程,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定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使工作人员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性,提高对职业感染危险性认识,强化工作人员消毒、灭菌、隔离和预防感染的意识,提高防护依从性,提高执行率[5]。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不受伤害的有效保证。
2.2生物因素防护: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清洗污染物品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防水围裙、防水靴,以防操作时污染液体溅到皮肤、脸及眼睛。特殊污染的物品必须做到先消毒后清洗,每次工作后,必须严格按7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2.3物理因素防护:①锐利损伤时的防护及处理:工作人员在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接触锐器时要特别注意做到四禁止: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禁止用手分离用过的针头、针筒;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手持锐器指向他人[6],若一旦被污染锐器损伤,立即挤出损伤处的血,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并对创口进行严格清创处理,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向院内感染办报告,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并跟踪检查和随访。②高温烫伤防护:在进行高压灭菌,开启蒸汽发生器,物品烘干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高压灭菌结束后,要待压力降至"0"位后,方可开启锅门,开启锅门时,人站在门后,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待物品冷却后再取出,以减少烫伤事件发生。③噪音的防护:定期检测高压蒸汽灭菌器的性能,并做好相关保养工作,空气压缩泵不要安装在消毒室,尽量减少噪音,消毒室应安装消音设备,将噪音控制在标准范围内。④紫外线辐射防护:紫外线消毒应在房内无人時进行,打开紫外线灯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检测紫外线灯强度时要戴防护眼镜及面罩,消毒结束及时开窗通气,以减少室内空气中臭氧含量。
2.4化学因素防护: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常用化学消毒剂的配制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直接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口罩,防止药液飞溅到皮肤及粘膜,浸泡容器 要加盖,避免消毒剂散发于空气中,对人体呼吸道的损害,用消毒剂对操作台及地面进行消毒处理后,应及时开窗通气,以降低空气中氯的含量。
2.5心理调节:良好的工作氛围,互帮互敬的团队精神,可缓解心理疲劳,在工作中应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学会宣泄和疏导,保持和平、稳定、乐观的心境。
3.小结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工作期间获得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很大[7],在回收、分类、清洗、包装、灭菌等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等多种职业暴露因素,针对这些威胁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职业防护显得极其重要。职业防护重要在"防"字,要充分在"防"字下功夫,防患于未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必需的防护用具,每年组织全体工作人员体检一次,确保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叶秋平,之必丰,朱巧红,加强医院中心供应室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86
[2] 杨柳,文明,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与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694
[3] 王丹,李爽,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C】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63-1864
[4]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
[5] 张李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3):294
[6] 魏丽丽主编,护理职业防护管理【M】背景: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13
[7] 霍考蓉,宋瑾,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知识问答【M】南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0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2 008年1月至2 01 3年1 2月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的登记档案。
1.2 方法
对报告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即时调查与登记, 根据暴露源的病原体不同进行6个月的治疗或医学观察, 并结合职业暴露者填写的登记表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岗位情况
共发生职业暴露159人, 其中护士96人 (60.4%) , 医生32人 (20.1%) , 保洁员11人 (6.9%) , 检验医生9人 (5.7%) , 助产医生8人 (5.0%) , 医疗废物专职回收人员3人 (1.9%) 。护士工龄:1年内31人 (32.3%) , 1~3年19人 (19.8%) , 4~5年13人 (13.5%) , 6~10年17人 (17.7%) , 10年以上16人 (16.7%) 。
2.2 科室分布
涉及科室15个, 其中急诊室47人 (29.6%) , 重症监护室25人 (15.7%) , 手术室22人 (13.8%) , 妇产科19人 (11.9%) , 检验科9人 (5.7%) , 其他科室37人 (23.3%) 。
2.3 职业暴露时的相关操作
静脉输液50人 (31.4%) , 医疗废物预处理41人 (25.8%) , 静脉抽血27人 (17.0%) , 做皮试14人 (8.8%) , 术中意外暴露13人 (8.2%) , 检验时装血液的试管意外破裂或外溅6人 (3.8%) , 分娩时血液飞溅入眼6人 (3.8%) , 腰穿时刺伤2人 (1.3%) 。2.4暴露后处理按职业暴露规范处理流程进行初步处理, 24小时内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并填写血 (体) 液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按暴露源及暴露风险的不同予以相应处理, 并进行6个月的临床观察, 至2014年8月未发现感染病例。
3 讨论
3.1 暴露原因
3.1.1 工作量大, 岗位不同
本文资料显示, 急诊室及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职业暴露高发时间除侵入性操作集中时间段外, 紧急抢救时间段也高发, 暴露多见于护士, 考虑与护士大量接触注射器、输液器, 针刺伤发生率较高有关[2], 还与工作量大和人员配备不合理有关。
3.1.2职业防护意识淡薄
部分医生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认识不到位,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 不严格按标准预防的要求做好防护, 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本文中血液飞溅入眼的暴露者均因未按规定佩戴防护眼罩所致。
3.1.3技术操作不熟练
本文资料显示, 工龄小于1年的护士职业暴露比例达32.3%, 工龄在5年内职业暴露比例达65.6% (63/96) , 表明工龄短者职业暴露比例高, 与文献[3]报道一致, 考虑其操作不熟练及不规范操作是主要因素。
3.1.4 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
锐器使用后不直接放入锐器盒或放置时针头露于锐器盒外、医疗废物专职回收人员徒手清理锐器是主要因素。
3.2 对策
3.2.1 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制定个性化培训和新上岗人员培训计划, 建立院感科与临床科室院感质控组的合作培训制度,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提高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措施的执行力。
3.2.2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科室特点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手术科室及分娩室配备可灭菌防渗透防护衣等。
3.2.3制定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制定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处置流程, 推广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认定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为感染性物质, 接触时必须做好相应防护, 急诊室及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因接触概率高, 需随身携带必要的防护用品, 如手套。
3.2.4努力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职业暴露与医务人员工作忙乱有关。调查发现, 重症监护室自增加早晚帮班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明显降低。另外, 急诊输液室护士职业暴露与输液量呈正相关。医院领导应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增加人员, 科室根据工作量合理排班。
3.2.5 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
大量研究表明, 由于使用后的医疗锐器都沾染有不同种类病原微生物, 医务人员受到锐器损伤时可能会遭遇感染的危险。即时处理使用后锐器, 增加锐器盒数量, 及时关闭容量达3/4满的锐器盒, 可有效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肖平.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5.
[2]程科萍, 王少康, 孙桂菊, 等.医护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 :321.
关于公关人员的职业调查报告 篇12
(2007-09-01 07:57:16)
转载▼
标签:
知识/探索 公关调查报告
在暑假回去的10天里我抽空去了我那个在汽车公司公关部作副部长的表叔家。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我事先作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准备一些备问的问题、预约和他在家等我等事宜。
下面是我对访谈的简单整理以及一些书本和网上查的资料:
一、入行原因:对汽车行业的兴趣、自己有大学时候主修汽车专业的优势以及公共关系、交流的特长和比较好的口才。
二、公關人員應該具備的技能和特质:
(一)、基礎技能:
1.表達能力:包括「說」和「寫」,尤其是寫作技巧。
2.研究能力:主要是信息的蒐集、分析、以及簡單市場調查之執行(如焦點座談和碎石子調查)和數據的解讀。至於具有統計意義的量化調查,目前多委託專業公司執行。
3.企劃能力:公關公司爭取客戶主要靠企劃提案,企劃案的構思和撰寫成為公關人員最頻繁的工作,因此沒有企劃能力的人很難在公關公司生存。
4.解決問題的能力:公關就是為客戶解決與各種公眾之間關係問題的工作。因此,公關人員必須培養解決問題的意識,並具有提出各種解決方案的能力。
5.公關學識和經驗:經驗靠累積、學識靠進修。對公關基礎或新進人員而言,應該多看、多聽、多思考;多涉獵公關、行銷、廣告、傳播方面的書籍資料;多參考借鏡別人的經驗;另外,對於自己曾犯過的失敗或錯誤經驗,更應該記取教訓,不可重蹈覆轍。
(二)、進階技能:
1.分析、判斷能力:界定、釐清問題之所在,是提出解決方案的先決條件,這需要站在更高視野俯瞰全局。如果不能確認問題,縱有再多解決方案也無濟於事。因此分析和判斷是公關資深或高層人員必備的能力。
2.創新能力:公共關係「以不斷創新為靈魂」,想要進步或更上一層樓,思考模式、表現方式的不斷創新是必然的要求。
3.方向感和掌控能力:方向感係指解決問題的策略思路、敏感度;掌控能力則指組織、管理的條理性。想要獨力指揮、管理公關計畫,方向感和掌控能力必不可少。
4.應變能力:活動執行期間難免發生事故、或意想不到的干擾或障礙,處變局需要有冷靜、臨危不亂的定力和應變要領。尤其在爭取客戶過程中,隨時都應該要有接受挑戰、或需求突然改變的心理準備和應對能力。
5.業務開發能力:空有一身好武藝,沒有戰場讓其揮灑,對公關人員猶如英雄無用武之地。想要成為成功的公關專業人士,除了上述
基礎和進階技能之外,還應該擁有開發市場的人脈和能力,才能保證公關事業的永續不斷。
由上述的觀念可以發現,工作經驗與公關技能是息息相關的。有意投入公關行業者,除了應該在公關學識上多加充實外,可以多注意其他產業或組織在公關實務上的案例,學習人家的長處、並記取別人的經驗教訓。另外,公關人員也應該注意並培養若干必須具備的個人特質,例如,企圖心、學習慾望和毅力。至於有志更上一層樓的公關從業人員,最重要的是業務開發能力和方向感的掌控,因為有開拓市場的能力,才有舞台或戰場可以揮灑;能夠掌握方向,才能有正確的策略,也才有機會完成公關目標。
三、本行业所须学历、证照、经历:
基本上都要大专以上学历、重要职位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最好有汽车驾照、必备英语四级以上证书、有一到两年以上公关工作经验等等以及其他一些相关专业的证书。
四、本行业的人员供求:
公关行业报告今发布专业人才紧缺成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问题。
最具有潜力的领域: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政府及非营利机构金融房地产
《中国公共关系业2006行业调查报告》今日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京发布。报告显示,2006中国公共关系行业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达到人民币7000元。
其中,综合实力排名前10的国际公关公司的平均工资、初入转正工资、客户经理工资分别达到10300、4500和9800元,综合实力排名前10的本土公关公司的平均工资、初入转正工资、客户经理工资分别为5600、3100和6900元。
研究表明,2006TOP公司继续保持良好增长,人均年营业收入仍保持较好的水平,达到人民币29万元/人。
专业人才紧缺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秘书长陈向阳在发布本次报告时指出,人力资源、专业能力、服务创新、品牌声誉以及管理水平是当前公共关系公司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运营管理、媒体环境、市场环境、创新能力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不利因素。
人员增幅超过营业收入增速,经营利润率有所下降,人才、创新、管理成为当前行业最重要的议题。90%以上的被访者认为,专业人才的紧缺已严重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营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汽车市场份额大
报告显示,2006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整个行业年营业额估测为人民币80亿元,比上的60亿元增长33.33%。
数字显示,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电)、IT(计算机软硬件及其外设)、快速消费品、通讯(手机等通讯类产品)、医疗保健等领域市场份额分别为26%、20%、18%、10%和6%,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等四城市仍是公关公司的主要集中地。
五行业最有潜力
报告显示,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政府及非营利机构、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正成为当前公共关系服务最具潜力的领域,奥运公关、事件营销、体育传播、娱乐传播、CSR研究成为新的服务手段,并开始受到业内的普遍关注。
五、公关人员所需培训和教育:
公关培训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基础理论公共关系发展史公共关系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部分沟通协调
礼仪礼貌演讲介绍及其主持人日常沟通与协调公共关系处理及计划制定接待筹划和谈判组织
第三部分信息传播
新闻传播的一般程序新闻发布稿的写作新闻发布会的程序和礼仪制定新闻发布计划有关新闻发布的政策法规编印内部刊物及印发对外宣传册制作内部声像资料
除了上面这些还要不定时接受行业的技能及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六、对想加入该行业人员的建议:
除了要具备上述的基本技能、特质、学历、交际能力等等之外,最好要接受国家正规的考试、获得相关公关人员的等级证书。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公关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公关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公关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公关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公关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对于在校生,要认真学好基本知识,着重修好、锻炼相关的能力和课程,提高自己在行业的职业技能优势,为将来自己从事公关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 篇13
为切实保障我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及患者诊疗安全,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健康防护意识及科学防护能力,医院于8月20日对全院医务人员及乡村医生进行了职业病健康相关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四方面,分别是职业健康概述、职业病防治要点、医疗机构卫生职责、职业健康的预防以及职业健康后的处理。通过培训,使全院医务人员对职业健康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并将职业健康与防护的相关知识运用到日常诊疗工作中,从而有效的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诊疗安全为切实保障我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及患者诊疗安全,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健康防护意识及科学防护能力,会上,全院医护人员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医务人员职业健康防护原则,职业健康的定义及分类,引起职业健康常见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发生职业健康的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篇14
1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特点
患者带菌或病毒的血液、唾液可通过空气、器械等进行传播, 使口腔科医务人员成为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此外, 口腔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的一些有毒物质, 如汞、牙托水、甲醛、酚类等化学物品, 物理性损伤和社会性影响也会对其造成危害。
(1) 细菌或病毒感染。口腔科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为最常见、最严重的伤害。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是口腔医务人员最容易感染的病毒, 此外, 结核杆菌的感染也呈上升趋势。造成直接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操作中频繁使用锐利的器械, 如注射器、根管扩大针、拔髓针、车针、磨头、缝合针、牙挺等。连丽[1]指出, 门诊口腔医疗器械HBV监测阳性率:车针10.4%, 手机头62.5%, 牙钻62.5%, 而HIV也已在人牙髓组织上检测到。也有报道称, 80%以上的口腔科医务人员都有被锐器刺伤的经历, 并且其感染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2]。医务人员一旦被刺伤, 便有被感染的风险。同时, 口腔治疗中患者的唾液、血液、致病菌在涡轮机、超声洁牙机、打磨机等的高速旋转下, 引起微小飞沫和溶胶, 以感染性气雾形式悬浮于空气中, 感染室内空气和周围环境, 甚至被吸入呼吸道或溅入结膜, 而口腔科医务人员由于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 可能会造成间接感染。
(2) 化学中毒。口腔科医务人员在诊疗中会接触多种化学药品, 如口腔内科的银汞合金, 口腔修复科的牙托水等。银汞合金调制和充填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 能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 导致慢性汞中毒、过敏性皮炎、牙龈炎、口腔炎、脱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精神症状等, 严重的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牙托水的主要成分为基丙烯酸甲脂, 可引起慢性中毒, 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皮肤温度调节障碍以及慢性咽炎、结膜炎和萎缩性鼻炎等。我科的几名医生就因长期接触牙托水而出现手指皮肤剥脱现象。另外, 口腔器械常用的消毒剂, 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伏等, 以及口腔科局部用药, 如甲醛甲酚、樟脑酚、牙髓失活剂、塑化剂等, 多具有挥发性, 对人体的皮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都有伤害, 可表现为急性咽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皮肤伤害等。口腔科医务人员在使用这些药品时很容易出现化学性中毒、职业性皮炎、职业性哮喘等病症。
(3) 物理性损伤。针刺损伤或锐器损伤是口腔科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 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本身, 还在于可能传播疾病。口腔科医务人员往往在被刺伤后不能及时、规范、仔细地进行处理。义齿的制作过程中也可能对医生和技师造成直接伤害。口腔科医生的职业习惯都是低着头弯着腰, 长期维持左肩高、右肩低的单一强迫姿势, 致使颈椎退变、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疾病。颈椎病、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腱鞘炎是口腔科医生常见的职业病。据统计, 近几年口腔科医生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3]。口腔科门诊患者一般较多, 并且候诊时间长, 环境嘈杂, 诊室内充斥着牙钻、高速涡轮机、超声洁牙机、打磨机、压力泵等运转时发出的噪音, 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易使人心理紧张, 从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消化道溃疡等。另外, 口腔科放射性检查和治疗以及光固化治疗等, 还可能对医务人员造成辐射性损害。口腔科压力蒸汽消毒箱以及高温铸造等过程中对医务人员造成热力伤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4) 社会性危害。口腔科医务人员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牙病患者, 接受患者咨询, 并安排他们就诊, 准备器械和材料等。由于口腔科材料及技术改进更新较快, 医务人员工作节奏快, 学习压力较大。牙齿充填和义齿修复患者的舒适感要求及适应期因人而异, 在对修复效果不满意时容易将怨气发泄在医生身上, 包括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拔牙过程中有些患者由于高度紧张不能较好地配合医生, 有些老年患者术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 使口腔科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上述种种持久的“过劳”情况, 会危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使其疲乏, 心情差, 进而增加了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而更令人担忧的是, 综合性医院不论是领导层还是执能部门, 平时都把工作的重点较多地放在医院重点临床科室的发展上, 对口腔科的发展普遍不够重视, 对口腔科医务人员的状况往往知之甚少。
2 防护措施
(1) 医院要加强对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 建立完善的感染防护制度。加强对口腔科消毒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 落实医务人员规范性操作措施。同时, 医院领导要重视口腔科工作, 合理改善口腔科布局, 从硬件设施上予以支持, 购置高效而方便的口腔器械消毒设备, 规范清洗消毒流程, 并在牙科治疗椅间设立一定高度的分隔栏, 防止唾液飞溅。
(2) 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 全面落实防护措施。由于口腔科门诊患者流动性大, 一般不做各种详细检查, 许多传染病患者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 因此, 医务人员应具有全面防护意识。一是严格洗手, 每接诊完一位患者后必须用肥皂洗手, 并用干毛巾擦拭, 不能戴着手套写病历、接打电话等, 以免交叉感染。调查显示, 医院公用电话污染率为89.2%[4]。另外, 在诊疗操作时, 必须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二是熟练掌握口腔科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 严格执行清洁物品、半污染物、污染物的规范操作处理流程。禁止用手去拔注射器针头和重新盖针头帽。口腔操作完毕后要迅速卸下车针, 并且要从车针根部卸下, 以免在操作中划伤手。清洗、整理、消毒器械时应按照“双消毒法”的工作流程分类清洗、灭菌。如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 应立即挤压伤口, 使血液流出, 并清洗、消毒、覆盖伤口, 必要时上报主管部门及时注射疫苗。三是诊室内应每天开窗通风1~2小时, 紫外线灯每天消毒1~2次, 每次不少于1小时, 室内治疗台、椅、器械表面每日用“84”消毒液擦抹不少于2次, 并用消毒液浸泡的拖把定时拖地。对于已知的传染病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应采取严格的防护和消毒措施。四是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如为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或口腔、眼睛等部位, 应立即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 再用消毒液泡手和擦拭相应部位。五是定期健康体检和相应的预防接种。
(3) 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调整生活节奏, 合理安排工作, 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克服个性弱点, 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调整好综合治疗台和医师椅的位置, 善于使用口镜, 对于不能直视的部位, 尽量通过口镜反光来操作。定时起身活动肢体, 避免颈椎、腰、肩部疾病的发生。
3 展望
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并采取严格的自我防护, 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 同时也可避免医院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痛苦[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口腔健康的重视, 我国的口腔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口腔科也在不断扩大, 同时口腔诊所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在城市和农村中逐渐增多, 但大多数的口腔诊所医疗环境差, 防护设备不完善且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欠缺。因此, 要真正把防护措施落到实处, 还有大量的工作去做, 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而口腔医学界同行也需坚持不懈地努力, 研制出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防护方案, 并使之能具体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连丽.口腔医务人员职业防护[J].家庭护士, 2008, 9 (6) :2421.
[2]周冬平, 杨宗萍, 全文斌.口腔科病毒交叉感染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 (4) :15.
[3]李兰萍.口腔医生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 2010, 19 (12) :56-57.
[4]朴承权, 刘彦华, 宋英兰.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8) :220-22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篇15
【关键词】 工勤人员 职业暴露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96-01
医院的工勤人员是医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承担着医院设备、设施的维护与维修,由于他们没有医学卫生方面的知识;少部分工勤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人员配备不足,造成工作繁忙,自我保护意思薄弱, 他们也极易意外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因此,为提高医院的工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分析其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干预。
1、发生职业暴露现状
1、1医院的工勤人员不知道什么是职业暴露,他们没有接受过职业暴露方面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他们的保护。
1、2医院的工勤人员当发生职业暴露时,不知道要上报及流程。
1、3医院的工勤人员虽然不是直接接触锐器,但是他们经常接触各种医疗设备、设施的物体表面等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
2、职业暴露情况的分析
2、1大部分医院没有把医院的工勤人员职业暴露纳入到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中,防护管理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方面不足。
2、2消毒隔离措施不完善,工勤人员没有手套、口罩、隔离衣等防护措施。
2、3接触维修的仪器后,没有及时清洗双手或清洗不干净。對手卫生知识不了解。
2、4领导重视不够,人员配备不足,造成工作繁忙,工作注意力不集中、疏忽。
2、5对医院的环境及住院病人情况不了解,只要不是传染科的病人,认为“损伤常见,问题不大”。不关注、不报告。
2、6在操作过程中,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伤害。
2、7医院的工勤人员根据其分工,对医院各临床科室、门诊的大型医疗设备、仪器、吸引器、灯光照明、电路、下水道等设备或设施,在没有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于污染的状态下进行维护与维修时,有可能意外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
3、职业暴露的危害
3、1通过破损的皮肤接触物体表面的血液、体液、分泌物进入人体而发生感染。
3、2医院新型的医疗器械和设备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噪声、高温、光、Χ线、高频电磁场、微波、超声波、电击伤、灼伤等。
4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4、1建立和完善上报制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上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力争将职业暴露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4、2加强手卫生及职业暴露的培训,提高工勤人员手卫生及职业防护知识水平;正确掌握洗手指征和标准预防。
4、3对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物体表面等应及时的进行清洁消毒,使医院的工勤人员,在清洁的环境下工作。
4、4工勤人员应增强意识,提高技能,严格规范的安全操作,纠正不良操作习惯,尽量避免与锐器等直接接触,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总之,医院职业安全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会受到重视。积极地开展对工勤人员的培训,完善管理流程,加强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几率。因此做好医院工勤人员的防护工作,不仅是保护了医院工勤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保证了医院工勤人员工作的有效运行,使医院的工作正常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医务人员职业危害暴露现状及监管对策研究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4期
[2]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推荐阅读:
新建 Mic泾阳县妇幼保健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06-0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流程07-19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制度12-16
关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11-24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07-18
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12-04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01-21
浅谈医务人员职业道德09-03
提高医务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08-10
医务人员考察报告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