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暴露风险

2025-01-13

人员暴露风险(精选9篇)

人员暴露风险 篇1

风险管理程序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 其被广泛应用于医护管理领域后, 对于医疗与护理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皮肤, 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2]。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进步, 以及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和侵入性操作的增多, 使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增加, 从而导致感染疾病的风险性加大。为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和规范职业暴露的防护, 医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将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到职业暴露管理工作中, 并对运用前后结果进行对比, 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医院医生200名, 护士250名, 医技及保健人员58名, 共选取508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法调查2011年8月—2012年8月医务人员职业调查人员为2名, 均为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 首先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见下) , 然后确定科室调查对象及人数, 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带着调查表以科室为单位, 现场进行指导填写, 现场收集调查表, 每项进行检查, 确保填写正确率为100%。该次调查完成天数为5 d。暴露: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后, 再进行回顾性问卷法调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 问卷内容包括职业暴露概念、是否报告、发生职业暴露后有无现场处理 (流水冲洗、局部挤血与消毒) 、有无体检、有无接种与治疗、有无追踪、医院有无给与相关费用报销等。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职业暴露登记表》, 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 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等, 以及暴露情况, 如操作环节、暴露原因、暴露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局部处理、暴露源血清学、暴露后处理及相关费用等。

1.2.2 风险管理程序内容

(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感染管理科负责, 成员为科室科主任和护士长; (2) 风险管理小组会议讨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 将职业暴露发生环节进行排序, 制定防范对策; (3) 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培训; (4) 规范医疗护理操作流程, 并纳入规范化医师培训内容; (5) 制定发生职业暴露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6)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职业暴露考核体系。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结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发放问卷516份, 有效试卷500份, 有效率96.90%;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后发放问卷500份, 有效试卷500份, 有效率100.00%。

2.2 职业暴露发生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发生职业暴露平均236人次/年和68人次/年, 下降率为3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各类医务人员发生次数及下降率见表1。

2.3 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由28.05%提高至94.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4 应用前后职业暴露处理正确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职业暴露处理正确率12.97%和80.01%。见表3。

3 讨论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3]。血源性传播疾病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 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有46.67%的护理实习生在实习过的科室中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情况发生。这说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现象[4]。暴露源明确为血源性疾病的高达55.81%[5], 国外发达国家每百张床位发生锐伤5.1~28例次[6];职业暴露与受感染的危险也随之增加。HBV的感染率为6.00%~30.00%, HIV的感染率为0.30%, HCV的感染率为1.80%[7]。因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问题, 越来越受到关注。

该调查结果显示, 在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 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仅为26.77%, 职业暴露现场正确处理率48.73%, 上报风险管理小组上报率为11.02%, 随访率为0%, 由此说明医务人员对自身的职业防护不够重视,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形势非常严峻。

根据调查情况, 该研究运用风险管理程序分析存在原因, 主要原因包括:许多医务人员缺乏正确、科学及全面的职业防护知识[8];医院配备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具数量不够或不好使用, 如:某些操作戴手套后, 操作难度大;临床工作人员自工作任务重, 工作量大、认为麻烦;, 主观上认为没有必要或传染病人少;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后的处理还不够熟练, 应急能力较弱;医院上报流程复杂, 工作人员认为没有必要上报, 不知道如何上报或向谁上报等。

针对以上原因进行排序, 根据风险系数大小以及可操纵性程度进行风险管理干预:该次调查发现护士是医院锐器伤最多, 这与锐器接触率有关, 护士承担各种注射、整理利器等工作, 其次是外科医生。因此, 首先加大对重点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力度, 提高自我防护和风险意识;加强技能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9], 应保护手部皮肤完整性, 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10];其次制定医院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运用信息化系统报告, 简化报告流程;最后开展全院范围内的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的应急演练手段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免费为护理人员接种各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等[11]。

通过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干预后, 明显增强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 不同类型的职业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具有明显下降, 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下降了71.19%, 大大减少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因此, 应该对该项工作进行持续性监测、分析, 不断寻找或修订高危因素, 不断完善干预措施。同时定期向全院通报,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 以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12]。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进行有效干预, 不断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了解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采取的防护行为等, 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进行评估, 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分析干预后效果。结果 通过对该院在职医务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后, 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下降, 由应用前47.2%下降为应用后13.6%;防护知识知晓率从应用前28.05%提高为应用后94.35%;职业暴露发生后正确处理率从应用前的0%上升至应用后61.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通过对全院在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用风险管理程序进行干预, 可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和减少不规范防护行为, 明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

关键词:风险管理程序,职业暴露,干预

参考文献

[1]张春兰, 赵春霞, 任章朋, 等.风险管理程序对临床护士针刺伤干预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2) :2967-2969.

[2]朱萍儿, 黄晓明, 将桂娟, 等.95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 :397-399.

[3]方旭, 栗蕴.实习医学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 :405-406.

[4]况小容, 张卫红.护理实习生对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措施的认知状况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0) :157-159.

[5]王金贤, 杨利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4) :763-765.

[6]Sulsky S, Birk T, Cohen L, et al.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to prevent 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employees in health professions[EB/OL] (2006-03-01) [2012-10-03].http://www.dguv.de/ifa/en/pub/rep/pdf/rep05/nadelstich/gesamt.pdf.

[7]程科萍, 王少康, 孙桂菊, 等.医护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 :321-323.

[8]叶卫东.基层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4) :787-788.

[9]王金贤, 杨利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4) 763-765

[10]王力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 (26) :2.

[11]Mohammadi N, Allami A, Malek MR.Percutaneous exposure incidents in nurses:Knowledge.practice and exposure to hepatitis B infection:Percutaneous exposure incidents in nurses[J].Hepat Mon, 2011, 11 (3) :186-190.

[12]赵倩.98例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干预[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3, 38 (4) :415-416.

人员暴露风险 篇2

由于检验工作的特殊性,每天要处理许多不同种类的标本(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这些未知标本中不乏具有传染性的高危标本,无形中也增加了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

据统计,-笔者所在医院上报职业暴露医务工作者共82例,男40例,女42例,年龄19~56岁,平均32.6岁,护士45例,医生25例,检验员12例。

针刺暴露占65.9%(54/82),其次为破损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体液,占19.5%(16/82),刀伤占8.5%(7/82),咬伤占6.1%(5/82)。

1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危险性

检验科常见的血传播病原体为HBV、HCV、HIV、TP等。

每次暴露后感染的概率:HIV经破损皮肤为0.3%,经黏膜为0.09%,HCV经破损皮肤为1.8%,HBV经破损皮肤HBeAg+为37%~62%,HbeAg-为23%~37%;被污染的HBV利器刺伤受感染率达18%,针刺伤时,

只需0.4μl携带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HBV);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4%;丙型肝炎是输血后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肝炎,若被带有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利器刺伤,受伤者有3%~10%的概率感染丙型肝炎[1]。

2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主要途径

健康的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其次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以及吸入气溶胶等。

据报道在美国的医院注射器刺伤医务人员的事件每年高达80万例以上[2]。

检验科每天要静脉抽取或末梢采集血液标本,在工作中不注意被针头刺伤或其他锐器损伤,导致皮肤破损,破损的皮肤长时间和携带病毒的全血、血清、血浆接触[3];约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进行传播,其中最易导致严重后果的为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4]。

3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

3.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检验科室的布局,废弃物的消毒处理程序及负责人,个人防护用品的准备和健康监护等,保障检验人员的职业环境安全,出现暴露事故时要立即项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评估[5]。

3.2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平时要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工作中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

3.3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3.3.1手卫生洗手是预防职业暴露最简便的方法。

每次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尿、粪等)、分泌物(伤口和皮肤感染处)及污染的物品后均要洗手,即使当时带着手套,亦应在流水下或肥皂流水冲洗。

3.3.2个人防护设备(1)手套: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均应戴手套。

(2)口罩或防护眼镜:主要防止可能溅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检验人员的眼、口、鼻黏膜等。

(3)穿隔离衣和围裙:接触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时,检验人员的衣服有可能被他们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应穿隔离衣或围裙。

另外加强免疫接种,定期体检。

3.3.3正确使用和处理注射器及其他锐器物品不用的针头或锐器放入专盛锐器的容器;永不重复使用注射器、锐器、针头;绝不可以将使用过的针头再次套上针头套[6]。

3.3.4环境消毒如发现血液和体液溅出到物体的表面或地面时,要按下列程序及时清除:(1)戴手套;(2)用一次性纸巾或吸水性能好的物品清除血液和体液;(3)用次氯酸钠(1:10稀释,即有效氯约5000mg/L)消毒污染的表面后用清水洗净。

4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4.1暴露后的局部处理

4.1.1小损伤包括皮肤的破损、刺伤或锐器损伤等均可能与传染性物质接触,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1.2皮肤污染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如70%乙醇)浸泡。

4.1.3眼睛溅入液体必须迅速用生理盐水连续冲洗至少10min。

4.1.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衣物并立即将其浸入消毒剂浸泡消毒。

4.2登记和报告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医院组织相关专家对暴露发生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报告预防科并对暴露者及患者进行相关的血清学检查、随访及监控。

根据暴露病毒的种类和病毒载量,对暴露人员实行预防用药方案。

4.3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

4.3.1HBV暴露后的预防详见表1。

4.3.2HIV暴露后的预防详见表2。

4.3.3梅毒暴露后的.预防苯唑青霉素240U/次,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2~3次。

HCV暴露目前无推荐PEP方案,暴露者应进行适当的咨询、检测及随访。

4.4心理疏导由于发生职业暴露后,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创伤。

而对患者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剧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7]。

管理者要做好心理疏导,让受伤者正确面对和积极配合暴露后的预防,尽量减少职业感染的发生。

同时根据接触疾病的性质,定期检查及随访[8]。

综上所述,检验人员由于与患者的标本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直接接触,如果自我防护意识差,防护不当,血源性传染因子(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就可能通过损伤创口而对检验工作人员造成感染。

实验室的工作应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实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知识的培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以及丙型肝炎等,提高其自身的防御水平以及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出现问题时不过度惊恐,但也不可轻视,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江南,张晓灵.检验科职业暴露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7(12):2336-2337.

[2]邢颜超,高海莲,程维兴,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研究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7-30.

[3]丁原芳.血站检验人员的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66-367.

[4]刘云红.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状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2):1143-1144.

[5]杨永刚,陈松,童波.检验人员发生显性职业暴露的调查及对策[J].浙江检验医学,2012,10(2):48.

[6]张美丽.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基础医学论坛,2012,16(15):2029-2030.

[7]张丽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中外健康文摘,,10(14):356-357.

基层检验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会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我院对28名检验人员进行体检, 其中男12名, 女16名;平均 (36.0±2.5) 岁;主任技师1名 (3.6%) , 副主任技师2名 (7.1%) , 主管技师14名 (50.0%) , 检验师11名 (39.3%) 。体检时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 如乙肝三系、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 (HIV) 抗体等作为必检项目。体检结果示H B s A g阳性4名, H B s A b阳性9名, 余15名各项检验结果均为阴性。

1.2 职业防护措施

1.2.1 建立健康档案和被动免疫

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体检结果进行被动免疫并详细登记。对体检结果呈阴性的15名检验人员进行3次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乙肝疫苗) 接种, 余13名未进行疫苗注射。

1.2.2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的定义;血源性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识别不同类型的医疗废弃物;强化标准预防知识, 处理血液、体液时的防护措施;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 提高对锐器伤的警觉性。

1.2.3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

要求检验人员在接触病人待查标本时戴手套, 对有可能造成喷溅的操作应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穿隔离衣等;设置锐器盒应以方便随时丢弃为原则, 禁止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折毁锐利器具。检验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 禁止参加有潜在血源性传染疾病病人的检验工作。

1.2.4 安全器材应用

提供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如手套、隔离衣等;提供安全注射用品, 如真空采血试管、一次性采血针;提供废物安全处理系统, 如锐利器械回收器。工作场所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缔造安全环境。

1.2.5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评估、职业暴露后的用药、报告和保密制度。如为针刺伤, 现场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挤压刺伤部位, 尽可能挤出血液, 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 常规消毒创面处理后包扎;若为皮肤黏膜暴露, 反复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清洗即可。疑为HBs Ag阳性、丙型肝炎 (HCV) 或HIV抗体阳性的血液职业暴露应建立登记汇报制度, 并抽血液定期检验随访, 必要时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或其他预防感染的药物。

1.3 结果

2008年3月对28名检验人员再次行健康体检, 结果示H B s A g阳性4名, H B s A b阳性22名, 余2名各项化验结果均呈阴性, 表明两年来防护措施有效, 未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

2 职业暴露防护体会

2.1 建立健康档案和被动免疫是职业暴露防护的基础

健康档案是职业暴露防护效果评判的硬性指标, 其建立有利于职业安全的随访跟踪, 可明确检验人员在职业暴露后有无实际感染。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 接种乙肝疫苗是职业暴露的最佳预防措施。

2.2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和严格执行安全操作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有效措施

防护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传染性物质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以使机体避免疾病感染。病人血液、大小便和各种组织液都是潜在的感染源, 经常接触有被传染的可能。据调查, 医技人员的血液HBs Ag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 可见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很严峻。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医务人员缺编严重, 经费紧张, 医院感染管理薄弱, 检验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规范培训, 安全器材未能足够供应, 职业安全存在隐患。医务人员对血源性感染危险认识不足而发生感染的相对危险度 (OR) 为2.0~2.7[2]。因此, 笔者认为, 通过对检验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 增加医院感染知识, 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 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提供充足的安全器材, 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有效措施。

2.3 切实做好职业暴露后处理

尽管认真严格地进行防护, 但由于病人躁动等原因, 职业暴露仍有可能发生, 职业暴露后防护补救措施处理不可忽视。基于基层医院受许多实际条件的限制, 现场紧急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处理要简易可行, 做到“手卫生”和伤口的消毒处理。

参考文献

[1]卢国强, 李雪宏, 林海, 等.医务人员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1 (2) :103-105.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培训小结 篇4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及医护人员院感知识水平。我院于2011年11月21日下午3:00分,由控感科组织,***主讲,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进行学习,共有66名医护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会上,全院医护人员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引起职业暴露常见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会议最后,对参会医护人员进行了一次院感模考,进一步的巩固此次学习内容。

通过培训,提升了全院医务人员对院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和巩固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有力促进了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为全院医疗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 篇5

1 统计

我科2009年1月—2013年1月共发生职业暴露56例, 其中暴露源为乙型肝炎患者血液者38例, 丙型肝炎患者血液者2例, HIV患者血液者0例, 不明暴露源者16例。见表1。

发生职业暴露后均按规定进行局部处理: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 如有伤口, 应当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 应当用消毒液如70%的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 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根据暴露源的不同, 进行相应的治疗。

2 结果

56例发生暴露的护士经过6个月~12个月的随访后, 检测常见的血液传播性疾病, 全部未感染相应疾病。结果表明: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处置, 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机会。

3 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操作中及操作后废物的收集过程中, 各占64.3%, 32.1%。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 占67.8%。

3.1 造成职业暴露的原因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个人防护意识淡薄

防护教育不到位, 缺乏自我防护知识, 防护用品使用不正确;青年护士临床经验欠缺;护士人手不足, 超负荷工作。

3.1.2 安全注射操作不规范

在日常操作中发生锐器刺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规范操作, 如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1.3 医疗废物处置不当

如使用后的锐器没有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 随意扔在治疗盘内, 当再次在治疗盘内取物品时被针刺伤;为输液患者拔针后将针头插入输液瓶塞内时不慎被刺伤。

3.2 如何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3.2.1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教育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定期举行座谈会, 交流各自经验;加强上岗培训, 做好青年护士安全教育。

3.2.2 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 并培训正确的使用方法。

多使用留置针、自毁式注射器;操作时带手套;提供方便可用的利器盒;在病房内增加快速手消毒剂。

3.2.3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在感染科医疗废物的处理至关重要, 要严格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原则, 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并添加标识。不定期检查, 加大考核力度。

3.2.4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体检, 注射疫苗。

除此以外,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 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显著减少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 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全面的处理措施对减少感染也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 加强防护用具的使用和防护设施的完善, 做好职业暴露的补救工作, 强调双向防护, 制定适合本科医务人员情况的职业安全教育规范, 加强管理, 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 是确保感染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重中之重。

4 讨论

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可防可控的, 在实际工作中强化认识,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 才能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概率。但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暴露是客观存在的, 当危害发生后应及时进行正确有效的处理, 筑好最后一道防线。所以防与治均重要,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参考文献

[1]王海平.血液透析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原因及防护体会[J].海南医学, 2002, 13 (7) :85.

[2]毛秀英, 吴欣娟, 于荔梅, 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22-425.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 篇6

我院从2002年3月-2008年12月共发生职业暴露35例 (患者均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 , 医生18例、护士14例、检验师1例、护工2例。2002年1例、2003年1例、2004年4例、2005年9例、2006年6例、2007年7例、2008年7例。从职业暴露的情况看, 针刺伤在逐年上升。通过以上情况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

1.1 意外医疗锐器损伤

医务人员在进行外科手术、注射、穿刺、采血、处理污染器械等工作时, 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或被金属瓶盖、玻璃安瓿等割伤, 可能会发生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1.2 暴露性接触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和检验等操作时, 特别是紧急抢救创伤出血、昏迷、呕吐、腹泻等患者时, 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 没有及时清洗或消毒。口腔科诊疗室空气中被高速旋转的手机形成的血液气溶胶, 进入眼结膜、鼻黏膜、口腔、面部、手部等造成感染。未及时或不认真清洗, 人体皮肤如有破损, 接触这些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物就可能会感染。

1.3职业暴露的隐蔽性、多源性

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有1.3亿, 艾滋病在我国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这些感染者或携带者到医院进行有关检查和治疗, 医务人员往往毫无戒备。因此, 职业暴露既无隐蔽又有多源性。

1.4 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 防护意识缺乏

医务人员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 防护知识缺乏, 忽视自我保护。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戴手套、眼罩等,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未佩戴眼罩或面罩等防护面具。

1.5 锐利器物未及时置入锐器盒内

各项无菌操作后的针头、安瓿等锐器不按正规操作及时处置, 不按规定置入锐器盒内, 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刺伤。

1.6 护理人员配备合理

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编, 住院患者多、工作繁忙, 特别是在给患者拔液体、处理针头时更容易发生针刺伤。

2 预防控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措施

增强职业暴露防范意识, 持续常规化教育和培训。针对以上问题, 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预防与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克服麻痹松懈思想, 保证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

2.1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无菌技术操作时, 只要是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时, 须进行隔离, 无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 须采取防护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既能保护医务人员又可以保护患者, 使双向保护得到真正落实。

2.2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2.1 戴手套、认真洗手:医务人员有可能进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 必须戴手套, 皮肤破损时须戴双层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2.2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2.3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锐器盒内。不得放在治疗盒或治疗台上, 锐器物的放量不得超过3/4满。密闭运送, 无害化处理。

2.2.4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 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必要时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物体表面、地面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就地消毒后再做清洁处理。认真洗手, 工作中手部皮肤被血液、体液污染时, 应及时用肥皂液清洗, 流动水冲洗,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要使用防护设施。

2.4 所有器具严格消毒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仪器应严格消毒。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须无害化处理。

3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3.1 局部处理

针刺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 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 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 应当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2 职业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人员暴露风险 篇7

常见职业暴露的途径:血液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职业暴露常见的原因:传播率极高的是经血液传播, 在手术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刺伤;手术过程中血液的飞溅,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 尤其是医务人员有破损的皮肤接触患者时;收拾患者手术污物时[1]。

1 职业暴露前的预防措施

1.1 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

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乙肝抗体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1.2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

(1) 洗手:接触患者前后, 各项操作前后均需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手术前应先按七步洗手法洗手后再按外科手消毒法消毒。 (2) 戴口罩:手术室或护理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正确佩戴外科口罩, 手术患者为经空气传播的感染性患者时应正确佩戴高效口罩。 (3) 手术过程中正确传递器械:术中传递缝针, 刀片时拇指、示指、中指夹住持针器 (或刀柄) 的中部, 手置于器械下方, 缝针或刀片尖端朝上可避免手被缝针刺伤, 刀片割伤。锐利器械和其他器械分开放置, 清洗时先将刀片、缝针取下, 布巾钳前端闭合可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

1.3 安全使用锐器及正确处理锐器

(1) 抽血时应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2) 使用注射器后禁止回套针头, 如需回套应采用单手回套法。 (3) 使用后的注射器、缝针、刀片应立即丢入锐器盒内。锐器盒的材质应坚硬, 开口大小应合适并装至3/4满及时更换。 (4) 不徒手矫正针头或缝针。

1.4 实施标准预防

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无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迹, 凡接触上述物质均需采取防护措施。 (1) 接触患者前后应立即洗手;尽可能应用不接触技术。 (2)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和污染物品时应戴手套, 脱手套后也应立即洗手, 因为戴手套不等于洗手, 医务人员还应做好双向防护。 (3) 在手术过程中应佩戴护目设备:如眼镜、眼罩、面罩, 在进行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飞溅的手术时, 医务人员还应穿上防水、防渗透的手术衣。

2 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紧急处理程序: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并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填写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办公室—到保健科预防性用药—随访和咨询。

2.1 皮肤刺伤后在伤口两旁轻轻挤压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75%酒精、0.5%碘伏或0.2%~0.5%过氧乙酸浸泡涂抹消毒。如患者为乙肝患者则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患者为梅毒感染者则应及时注射青霉素类的抗生素2周;如患者为艾滋病感染者则应在4 h内使用基本用药 (时间不得超过24 h) , 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 连续使用28 d。

2.2 黏膜损伤后先用肥皂水清洗, 再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后用0.5%碘伏冲洗或涂抹消毒。

2.3 溅入口腔或眼睛后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2.4 完整的皮肤污染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 一般性消毒。

手术防护对手术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同样重要, 为了避免危害的发生, 医护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及自我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8

1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较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的概率高。因此, 手术室护士感染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机会较多。

1.1.1 锐器刺伤

手术室护士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相比, 在日常工作中, 除接触注射器输液器外还经常接触缝合针、手术刀、手术剪、各种止血钳、布巾钳、电刀、骨科用的骨剥、骨刀等各种尖锐锋利器械, 受伤的危险性更大、污染机会更多。

1.1.2 带伤参加工作

个别护理人员皮肤黏膜有损伤或有小伤口时, 照常参加日常工作, 无形中增加了被患者血液、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机会。

1.1.3 自我防护不当

个别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薄弱, 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时只戴PE手套或紧急情况下不戴手套, 徒手进行操作, 增加了被污染机会。

1.2 化学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

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如: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碘伏、酒精等) , 它们对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黏膜都有极强的刺激作用。比如:护士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 严重者可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肿瘤、月经紊乱、细胞核基因突变等;戊二醛:对呼吸道、黏膜、眼结膜都有严重刺激作用, 如结膜红肿、过度流眼泪, 个别人有皮肤和呼吸道过敏现象。

1.2.2 麻醉剂

麻醉师使用大量的各种类型麻醉剂 (如吸入性麻醉剂异氟醚、异氟烷等) , 这些麻醉剂可呈气态状弥散于空气中, 也可经患者吸入后再由患者呼气时排出大量的麻醉废气。若工作人员长期吸入这些气体可导致麻醉废气在医务人员体内蓄积从而危害健康。

1.3 空气环境污染

紫外线:经常接触紫外线灯的照射, 如开关紫外线灯管时护士的皮肤和眼睛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紫外线的照射, 时间过长可引起皮炎、皮肤发痒、眼病、流泪等, 严重者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 还可继发白内障等。

1.4 X线照射

在手术过程中, 尤其是骨科手术, 常常需要使用C臂机辅助手术, 进行定位、留图。因此手术室护士经常直接或间接受到X线的照射, 长期受到X线的照射可对人体产生多种不可逆的危害, 如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造血功能低下, 机体免疫力降低等。

1.5 身心损害

由于手术室工作压力大, 工作性质比较特殊 (带有体力性质) , 对护理人员操作要求比较多, 再加上长时间站立, 血液在下肢潴留, 回流不畅, 手术室护理人员患下肢静脉曲张的概率较其他科室高。再加上经常延迟下班, 饮食不规律, 手术室护理人员极易患慢性胃炎及胃溃疡。另外, 高强度的工作, 紧张的工作气氛, 长时间注意力集中, 手术间吸引器、电刀、监护仪等各种医疗设备使用时发出的噪声, 再加上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变化, 对手术室护士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这种持续性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手术室护士患偏头痛、神经衰弱、痛经的概率增多。

2 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对策

2.1 避免锐器刺伤

2.1.1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各种操作过程中, 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在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肌肉注射时,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避免注射器及输液器针头刺伤患者和自己。

2.1.2

器械护士在手术过程中传递器械时一定要稳、准、快, 对手术刀、手术剪及尖锐器械传递时应使锐利面朝向自己, 以防误伤他人。用过的尖锐器械应妥善放置, 以防误伤护士。手术过程中, 手术人员手套破裂时应立即更换。

2.1.3

手术完毕后, 手术刀片、缝合针等应放入利器盒, 并正确安装、取卸手术刀片, 不可用手取卸, 以防刺伤护士。

2.1.4

职业暴露后的急救处理:若发生针刺伤或刀刺伤后,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 并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再用碘伏消毒伤口, 上报院感科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若患者为乙肝阳性, 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 并定期追踪监测。

2.2

树立较强的自我防护意识, 养成操作戴手套的良好习惯。若为感染手术, 应戴双层手套、口罩帽子, 使用护目镜。

2.3 减少空气污染

2.3.1

采用无臭氧石英紫外线灯管或循环风进行空气消毒, 有条件者可用层流手术室。

2.3.2

正确合理地使用各种消毒剂, 如:戊二醛容器带盖或尽量不使用戊二醛消毒液, 在倾倒消毒液或浸泡器械时操作者要戴手套、护目镜、口罩、帽子等。

2.3.3

减少全麻吸入剂对工作人员的危害, 有条件的医院尽量利用密闭式麻醉机,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以利于患者呼出的麻醉废气排出室外, 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和对医务工作者的损害。

2.4

减少X线对人体的危害, 骨科手术要尽量减少X线机的使用次数, 照射时控制照射时间和距离, 医务人员最好穿防护服。有条件的医院使用防护屏障, 在使用X线照射时医护人员可站在防护屏障后, 做好自我防护。有条件的医院可设专门的骨科手术间, 手术间的围墙上做好防护, 以防损害其他手术间的医务人员和患者。

2.5

防止电烧伤和化学烧伤, 在每台手术前, 一定要认真检查各仪器设备的性能, 确认性能良好安全后方可使用。电刀尽量采用一次性负极板, 避免烧伤患者。

2.6

减少手术室护士的身心损害,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避免长时间站立, 若为连台手术, 应更换当班护士, 以减少高强度工作给手术室护士带来的身心压力。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及预防措施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01~2009—12我院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登记上报的49名医务人员, 对其进行跟踪调查、监测。

1.2 调查方法

设计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的一般情况 (姓名、年龄、职业、学历、所在科室) ;暴露时间;暴露原因;暴露程度;暴露源情况 (HBV、HCV、梅毒、HIV是否阳性) ;暴露者情况 (是否戴手套、口罩、护目镜) ;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暴露后的预防用药及跟踪血液检测。

2 调查结果

2.1 职业暴露人员基本情况

在临床诊疗、护理工作中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大大高于医生;从事外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高于内科人员。见表1。

2.2 暴露源情况及暴露程度

暴露源乙肝占首位, 其次是丙肝、暴露源情况不详和梅毒, HIV有2例初筛阳性暴露, 但最终确定诊断为阴性。暴露程度以静脉穿刺针头刺伤为主, 血液溅入眼中和手术刀割伤也不容小觑。见表2。

3 讨论

职业暴露不可能完全杜绝, 在临床医疗、护理操作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但通过加强自我防护, 逐步完善职业暴露的管理, 对发生职业暴露及时进行干预, 争取把职业暴露发生率和暴露后发生职业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预防措施、局部处理、暴露后的咨询与监测和预防用药作为每年医院感染在职教育的内容之一, 此项工作常抓不懈, 在医务人员的脑海中警钟常鸣。同时纳入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培训内容之一。

3.1 制定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工作时, 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 应立即洗手。 在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 医务人员需佩戴手套和口罩外, 还应带护目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 有污染操作者身体的可能时, 还应穿上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服。 医务人员在进行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 若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内, 禁止注射器使用后重新回盖针头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手持注射后暴露的污染针头穿行走廊, 避免意外伤害。

3.2 根据相关规定制定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办法

发生职业暴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局部。污染眼部等黏膜时, 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黏膜进行冲洗。存在伤口时, 应轻柔挤压伤口周围,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用75%的酒精或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3.3 职业暴露后的报告与咨询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其暴露后的咨询和监测。咨询的内容包括:对所服药物毒副作用的监测和处理、定期进行HBV、HCV、HIV梅毒抗体的检测、和观察以上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3.4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与监测

发生HIV职业暴露后立即、4周、8周、12周和6个月后检测HIV抗体, 有条件时可作HIV RNA测定。开始预防治疗的时间及疗程: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2h内) 进行预防性用药, 最好不超过24h, 但即使超过24h, 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基本用药程序:口服“双汰芝”450mg, 每日2次。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加蛋白酶抑制剂“佳息患”, 每日3次, 每次2粒。基本用药方案和强化用药方案的疗程均为连续服用28d。发生HBV职业暴露后立即检测乙肝系列, 如果本身没有抗体, 局部处理伤口后, 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联合乙肝疫苗0、1、6个月注射, 最好24h, 最迟不超过7d;如果有抗体, 而且抗体滴度较高, 伤口局部处理即可;如果抗体滴度较低, 加强注射1支乙肝疫苗;12周后再次检测乙肝系列。发生HCV职业暴露后缺乏有效的预防和药物治疗, 故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不容忽视。HCV与HBV相比, 许多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别, RNA病毒HCV不如DNA病毒HBV稳定, 更易变异, 因而更容易慢性化[2]。发生HCV职业暴露后立即进行HCV的抗体检测, 4~6周后复查, 4~6个月做HCVRNA, 监测HCV的感染。职业暴露后监测如发现HCVRNA阳性, 既应该开始抗病毒治疗, 建议给IFNa3MV, 隔日1次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疗程24周, 同时口服利巴韦林800~1000mg, 每日一次[3]。发生梅毒职业暴露后, 必须2h内预防用药。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 每周1次, 共2次。分别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血清检测USR一次。通过我们制定以上预防措施, 并严格执行、监测, 没有暴露后职业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马东梅.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中低报告现象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28

[2]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104-134

上一篇:企业发展产品开发下一篇:排水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