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职业暴露

2024-05-30

ICU职业暴露(共5篇)

ICU职业暴露 篇1

由于ICU患者具有病情危重、基础疾病严重、并发症多、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基础护理操作繁多等特点, 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是医院感染高危人群;而在ICU工作的护士常暴露于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 并受着多种损伤因子的影响, 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因此, 做好ICU职业暴露与医院感染双重防护尤为重要。

1 ICU护士常遇见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 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险因素

ICU是病情复杂病人聚集及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的地方, 护士在工作中因针刺伤、粘膜或破损的皮肤接触了病人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易引起生物性损感染。最具危险性的感染性疾病有:乙型病毒性肝炎 (HBV) 、丙型病毒性肝炎 (HCV) 、艾滋病 (HIV) 、肺结核、梅毒等。HBV、HCV、HIV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 或使用被病毒感染的注射器针头, 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结核杆菌、病毒等也广泛存在于病人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体中, 可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1.2 化学性危险因素

1.2.1 消毒剂

由于ICU环境的要求, 护士在消毒、处置、换药过程中常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剂、臭氧等, 对人体的皮肤、粘膜、眼睛、呼吸道、神经系统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1.2.2 抗肿瘤药物

目前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是细胞毒制剂, 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性, 护士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 药物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含细胞毒性的气溶胶、药物接触皮肤直接吸收[1]长期接触对护士造成损害。

1.3 物理性危险因素

1.3.1 针刺伤

注射在ICU护士工作量中所占比例很大, 操作前在掰安瓶、拔下护针帽、抽吸药液、抽吸完药液回帽;操作中在各种注射、经静脉加药、静脉封管、采血;操作后在注射器与针头分离、输液结束拔针、废物处理不正确等环节易发生针刺伤, 如被刺有可能血源性感染。

1.3.2 腰腿部损伤

由于ICU工作的特殊性, 护士还承担着搬运重物和患者, 为患者翻身、铺床等必须弯腰的事项而且站立时间长, 体位相对固定, 加上精神高度紧张, 可引起腰部肌肉劳损, 局部血循环不良而发生腰酸背疼, 下肢静脉曲张等。

1.4 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ICU护理工作特殊性以及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以及工作压力, 加之经常性加班、轮班, 生物钟打乱, 生活不规律, 经常面对死亡、患者痛苦呻吟所引起的负性情绪, 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给护士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2 ICU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1 患者的易感性

入住ICU的患者, 年龄在<2岁≥70岁的高危年龄;患有或伴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肾功能衰竭等基础病、并发症;免疫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容易发生或诱发医院感染。

2.2 侵入性操作

ICU病人侵入性操作使得防御屏障被破坏, 插管繁多成为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门户, 随着侵入性操作置管时间的延长, 留置尿管相关感染、动静脉插管感染、呼吸机相关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增加[1]。

2.3 耐药菌株增加

造成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多为耐药菌。应引起重视的是MRSA、产ESBL菌、VRE的出现。

3 职业暴露与医院感染双重防护的对策

3.1 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护士对标准预防意义的认知度及自我防护和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意识。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是由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199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医院感染预防策略[2], 强调双向防护, 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护人员, 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染至患者;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空气飞沫) [3]。

3.2 定期或有针对性的对ICU护士进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4]培训并严格执行。在ICU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配备洗手皂液、干手纸巾及设施、速干手消毒剂, 遵循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原则, 按照"医务人员洗手方法"正确洗手, 在护理活动中, 强调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 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要洗手以及手的清洁、消毒,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及耐药菌的传播。

3.3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加强基础护理, 特别是昏迷患者的皮肤、口腔、各种管路的观察护理与清洁消毒, 注意按时更换病人体位、翻身扣背等, 以预防肺部、皮肤、尿路等部位感染。同时每月要做好ICU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环境卫生学监测。

3.4 正确使用防护用具, 进入ICU监护区要穿工作服、为患者做基础护理操作或进行物品消毒时, 要戴外科口罩, 如穿刺、口腔护理、更换引流袋 (瓶) 等, 必要时要戴护目镜或面罩, 穿隔离衣或防渗围裙, 如吸痰、抽加化疗药、接触清洗剂、消毒剂等。

3.5 预防针刺伤, 针刺伤、锐器伤是护士职业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制定针刺伤处理流程, 建立针刺伤报告及跟踪制度。工作中应注意预防, 及时处理锐器物品。使用利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利器刺伤, 操作中针头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用后注射器不回帽。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要做好记录, 应及时报告, 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有效地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

3.6 正确戴手套, 戴手套是医务人员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 可以减少50%的血液进入体内。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 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无菌操作、接触病人破损粘膜、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特别强调的是, 不可用戴手套来代替洗手, 脱手套后立即彻底洗手, 并注意手的清洁与消毒。

近两年来, 随着国家卫生部诸多法规条例的相继发布, 医院也逐步规范了职业暴露预防、处理、上报流程, 制定了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控制措施, 强化了职业暴露与医院感染双重防护的督导管理, 大大降低了职业暴露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ICU护理工作中面临的职业暴露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以提高护士自身防护与保护患者安全的认识,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ICU护士进行定期或有针对性的专题养成教育与培训。结果 ICU护士的自我防护和保护患者意识增强, 减少了职业暴露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重视ICU护士职业暴露与医院感染双重防护教育与督导, 可有效的提高ICU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达到保证护士与患者安全的双刃剑效应。

关键词:ICU职业暴露,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六亿, 刘玉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01.

[2]陈佩, 是俊凤, 等.急诊科护士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5) :2269.

[3]叶兰英.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中采取标准预防的紧迫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6) :2476.

[4]刘玉树, 李六亿, 曾光, 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9.

医疗职业暴露及防护荟萃分析 篇2

关键词 医疗 職业暴露 防护对策 荟萃分析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医疗职业暴露问题逐渐得到重视。戴青梅报道[1],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损伤率74.06%。因此了解职业暴露的种类、产生的原因,熟练掌握防护措施等是每1名医疗人员必备的基本功[2]。因此本文荟萃分析医疗职业暴露及防护,研究医疗工作中职业暴露现状及原因,以提高医疗职业防护水平。

资料与方法

纳入标准:①纳入类型为调查较大样本职业暴露及防护的研究;②时间范围1991~2011年国内外研究报道;③研究范围包括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④暴露包括锐器及血液、体液暴露,物理及辐射暴露,化学暴露,社会及心理暴露。

资料检索:①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 medc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1989~2011年)。②手工检索:查阅所获资料的参考文献索引,手工检索相应文献。③检索策略,检索词:医疗、职业暴露、防护、调查研究。

评价方法:分别由2位研究者独立阅读所搜集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全文以选定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每1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评价,不同意见通过讨论解决。质量评分标准采用Jadad方法,包括随机分配方法、是否采用盲法、随访等情况。

统计学处理: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Revman4.5软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数资料计算Peto比值比(Peto OR)和95%可信区间(CI)。

敏感性分析:通过固定效应分析和随机效应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 果

通过网络、手工和参考索引检索,共检出85篇,总共报道医院460家,5138名医护调查报告,职业总暴露11.5%,前4位是锐器及血液、体液损伤,物理及辐射损伤,化学损伤,社会及心理损伤。

职业暴露分类:①锐器及血液、体液损伤:锐器损伤主要包括针刺损伤、玻璃器皿损伤等。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高达10%~15%[3]。我国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1.8%。共检索到84篇,总共报道医院455家,5126名护士调查报告,暴露率10.2%,占总暴露比率的90.1%。荟萃分析提示未戴手套比戴手套增加感染风险。(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②物理及辐射损伤:护士长时间站立,负重会造成肌肉骨骼损伤,特别是脊背损伤是威胁医疗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医疗人员因站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4]。共检索到21篇,总共报道医院43家,121名医护调查报告,暴露率3.1%,占总暴露比率的5.0%。荟萃分析认为长期暴露增加肌肉骨骼等损伤(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③化学损伤:化学性职业损害是指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包括在化学消毒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的配制、使用过程引起的损伤[5]。暴露可由于粉末或液体的溢出或正在调配细胞毒性药物的容器接触等污染而引起[6]。不加防护的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总共报道医院37家,119名医护调查报告,暴露率10.3%,占总暴露比率的5.2%。(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④社会及心理损伤:医疗工作中存在的诸多负性因素,如长期处于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的包围中,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遭到漫骂和生命威胁等,直接影响到医疗人员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李小妹等报告[7],医疗人员有情绪疲惫感59.1%、无成就感53.2%,明显高于国内常模(33%)。总共报告医院32家,112名护士调查报告,暴露率10.2%,占总暴露比率的4.8%。长期社会及心理损伤增加患病风险(Peto OR:2.01,95%CI:1.91~2.59,P<0.01)。

讨 论

为了维护医疗人员身心健康,总结防护措施主要如下:①要加大设备改进:有研究表明,当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更可能是因为设备设计而不是因为粗心[8]。据美国CDC统计显示,安全设计可避免62%~88%的锐器伤的发生[9]。因此,医院要提供使用对人无害、无危险、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安全医疗器具。②加强培训教育:首先是在医疗院校开设医疗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③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操作前洗手,操作尖锐器械或手部有伤口时就要戴双层手套,进行化疗药物操作时,注意戴口罩、手套、穿橡皮围裙、操作后肥皂水洗手;注射器用后不要将针头套回针帽,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10]。④及时处理和上报:医疗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应及时处理,同时应上报。孙伯英等调查22所二、三级综合医院,仅有9所医院有上报制度,1499名发生针刺伤后的上报率21.15%。说明及时上报仍然做的不够。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疗杂志,2002,37(9):692.

2 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医疗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疗杂志,2008,43(6):571.

3 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J].哈尔滨医药,2002,22(2):90.

4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医疗杂志,2003,19(1):67.

5 杨顺秋.现代实用医疗管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317-320.

6 袁丽.高职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及对策.中华医疗杂志,2004,39(10):795.

7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疗杂志,2000,35(11):645.

8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医疗学分册,2000,19(9):434.

9 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中华医疗杂志,2006,41(6):562.

10 王红红.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医疗研究,2002,16(6):331.

护理职业防护与职业暴露 篇3

职业暴露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长期以来, 人们多关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血源性疾病传播, 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性传播疾病关注较少。有关资料表明, 医院职业暴露损伤中, 护理损伤率居首位, 为职业损伤的高危人群, 因此, 应强化护理人员护理职业暴露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 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 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不仅可避免遭受疾病侵袭, 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8年1~5月对本科护理人员的调查。

1.2 方法

1组不采用单手套针法, 使用第4代留置针, 操作不戴手套。2组采用单手套针法, 使用安全留置针, 操作戴手套。

2结果

能降低职业暴露。

3讨论

3.1 利器损伤防护

护理人员每日接触各种感染性体液和分泌物, 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各种污染的利器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进行各项静脉穿刺时, 应尽量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并加强护理人员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很有必要。建立防止其损伤的制度, 例如可以制定一套缝合过程中缝针放置、传递、使用、用后回收的规范程序;进行防止其损伤的岗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恰当处理用后的各种利器等。在操作后, 应采用单手套针法, 禁止采用双手套针法, 防止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必须采用安全采血器和锐器收集箱, 严格遵守临床废弃垃圾管理规定。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必须毁形处理;建议推广使用无针产品、安全注射器。皮肤黏膜一旦受伤, 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 用流动自来水冲洗, 然后用碘酒、乙醇消毒后包扎伤口。针刺伤者, 建议及时采用相关病毒血清检查, 确定是否存在隐性感染, 若确定被感染患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并随访观察;对于高危护理工作者, 应注射相应疫苗, 做到早期预防。

3.2 化学消毒剂灭菌防护

不提倡甲醛消毒灭菌, 特殊情况下使用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 消毒后一定要去除残留的甲醛气体, 室内安装有过滤网的排气扇, 随时排放。注意开窗通风选用环氧乙烷灭菌 (12h可自动排放毒物) , 须有专用的房间消毒和排放毒物系统, 灭菌后的物品按规定放置一段时间;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手套, 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 尽量选用其他高效广谱对人体无害的消毒剂替代戊二醛;在臭氧照射期间尽量避免进入消毒区域, 定期测定空气中臭氧浓度。

3.3 药物废气的管理

医院应逐渐普及静脉药物配制中心, 由专门培训后的药剂师配药, 再由护理人员操作, 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避免了药物颗粒的损伤;内镜室同样必须使用气体交换设备, 以尽量减少所有工作人员与有害气体的接触。加强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 必要时戴防护眼罩, 熟练操作规程, 防止药液和雾粒逸出;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定期监测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严禁超标, 减少呼吸道、皮肤吸收;提倡使用无排气管的输液瓶, 无条件者在排气过程中防止液体外溢;处理被药液沾湿的床单、衣物、纱布时应戴手套, 并放入特制袋内, 统一洗涤处理;孕期停止接触CD类药物;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 防止溅溢或外溢;注意通风, 减低空气中消毒剂的浓度, 减少呼吸道刺激;戴手套或涂护手霜, 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

3.4 放射防护

操作熟练, 减少曝光时间, 能减少放射损伤, 因为短时间内暴露于X线下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非常小;穿防护衣 (如铅衣等) 。

3.5 加强普及性预防

接触和清洗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时戴手套、帽子、眼罩及穿防护衣, 操作前后洗手等。

3.6 加强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大量流行病学证明, 护理人员手上细菌数量和种类远远超过其他人群, 若不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势必造成自己或他人感染。在接触具有传染性分泌物、血液、体液的患者时, 应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认真洗手并进行手的消毒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实验证明, 肥皂和流水洗手是一种最经济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艾滋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工作人员接触艾滋病患者时, 穿戴两双手套和手术衣, 戴防护眼罩和口罩, 脱去手套的双手以及接触患者血液的皮肤应立即清洗, 并进行消毒。所有污染物密封保存, 集中焚烧处理。对常见的传染病制订切实可行的临床防护措施并严格执行。加强高危人群保护, 接种疫苗是防止生物性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办法。

3.7 注重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医院管理者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 对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备, 适当调整工作强度, 减轻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 减轻心理紧张, 放松情绪, 在目前护理人员缺编的情况下, 采取科学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 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摘要:目的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及危害性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为减少这些危险及危害因素, 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以对护理及健康人员的保护。方法调查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单手套针法, 使用锐器和使用安全留置针, 成立配药中心, 戴手套操作, 勤洗手及加强心理护理, 能降低职业损伤率。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

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 篇4

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 各种注射、输液、血液标本的采集等是护士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技能基础操作, 因护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是职业暴露而致职业感染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因此, 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是护理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 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 从生物、化学、物理、心理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在护理工作中面临职业的危害,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身防护措施, 强调了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性。

1 护理职业暴露

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 就有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 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 在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 其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 存在着诸多的暴露危险, 应引起高度注意, 并加以防范, 进行全面和标准的预防。

2 血源性传播疾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2.1 传播途径

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 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 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

2.2 高危人群

长时间从事采血, 急救以及妇科、产科、血液疾患的操作、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

2.3 血源性感染疾病

2.3.1 乙型肝炎 (HBV) 。

我国为乙肝的高发区之一,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为9.75%, 试验证明, HBsAg阳性的血浆稀释1 000万倍, 给易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妇科、产科、医护人员HBV者甚多。

2.3.2 艾滋病 (AIDS) 。

AIDS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与AIDS的传播关系最密切的是静脉抽血。

3 护士自身原因

(1) 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偏低, 业务知识缺乏, 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 有时接触传染病病人时, 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 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 护士在执行操作时不规范, 不良操作习惯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不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

4 常见发生的环节

(1) 操作前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 皮肤上带有许多细菌、病毒, 若遇意外损伤易感染。 (2) 在临床护理中, 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以及输液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未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易造成职业暴露。 (3) 操作后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 不正确的弃物处理、分类、标志、处置不规范, 如针头与安瓿、塑料包装或纸盒放在一起, 针头毁形时操作不当, 如针头复帽或直接用手分离带血的针头等。

5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5.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

对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及现场考核, 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达到其行为的改变,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5.2 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

对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物品对待, 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

5.3 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衣帽整齐、戴手套, 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 皮肤或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 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 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5.4 规范工作行为

禁止污染针头回套针帽内, 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 必须有他人帮助, 传递手术刀、剪刀时, 不能直接用手接, 用弯盘传递,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具等锐器, 如不慎刺伤, 应立即脱掉手套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伤口用0.5%碘伏溶液消毒, 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5.5 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的区域管理要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按病种分室收治病人, 各病室门边隔离标志醒目, 提醒医务人员、病人、来访者必须遵守隔离的规章制度, 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穿戴好隔离衣裤、口罩、帽子。

护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的风险性, 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非常之大, 不容忽视,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不断提高防护意识, 确保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传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篇5

1 职业暴露的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 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工作者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经血液、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体内的致病菌以多种途径排出体外, 作为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 感染的危险性很大。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2]。

2.2 物理性因素

锐器伤、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 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有报道证实, 通过一次性针头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肝病毒 (H BV) 平均感染率为6%~30%[3], 其中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占84.2%[4].

2.3 化学性因素

护士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 如甲醛、“84”消毒液、戊二醛、来苏儿等, 这些消毒剂对皮肤有一定的损害性, 皮肤保护层被破坏, 形成皲裂, 为生物性职业危险因素的侵入提供门户, 而且还有致癌作用;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5]。另Sm itt等[6]对不同职业人群手部皮炎检出度的调查表明, 对照组人群皮炎检出率男性为5.2%, 女性为10.6%.

2.4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上, 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 对护理人员的不尊重, 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 思想消极, 护理人员编制偏低, 频繁倒夜班, 劳动强度大, 超负荷工作;另外, 我国的护士几乎均为女性, 女性的特殊生理状况、不公平的社会待遇、社会对传染病的歧视等都是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危害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使护士的工作疲溃感明显增加, 李小妹等对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调查发现, 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 无成就感者占53.2%.

2.5 个人重视程度不够

护士个人对职业危害防护观念淡薄, 对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认识不够, 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大多自行单独处理, 不及时上报, 未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3 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金敏等[7]调查中发现, 5年以下工作年限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52%, 工作年限5年~10年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30%, 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18%, 可见年资越低的感染科护士越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发生职业暴露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3.1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大多数低年资的护士对各种途径传播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调查表明[8], 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 也没有相应教材。

3.2 低年资的感染科护士缺乏工作经验

护理技术偏低, 不良的操作习惯, 不采纳及遵循防护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

3.3 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

护士普遍在为患者打针时不戴手套, 嫌操作不方便, 怕麻烦, 又嫌浪费, 存在侥幸心理, 这些都是可能导致护士被感染的罪魁祸首。如:护理狂犬病患者时未按规范穿戴防护眼镜、防护衣、鞋套等。

3.4 不可预知性

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着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 护理对象有较多不合作者, 如不能配合的小儿、意识不清的患者、操作中患者有意无意地突然运动, 这些情况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难以避免, 都可造成刺伤, 或被其他操作者无意刺伤, 且发生的时间多在工作最繁忙、最疲倦、最困乏的时段。

4 防护措施

4.1 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规范感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 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 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 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4.2 加强护士安全教育

加强护士关于职业暴露及防护的职业安全教育是近几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由于我国以往护士学校未设置这方面的课程, 护士在学校未受过系统教育, 因此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学习与培训。毛秀英[9]在北京9所护士学校所做试验的结果显示, 接受过培训 (如何防范针刺伤) 的学生发生针刺伤的比例是19.53%, 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这一比例则高达53.88%.这就证明, 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对于培训人员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及现场考核, 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 促使护士对职业感染及防护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 最终达到其行为的改变,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4.3 加强暴露时防护, 实施标准预防

有研究认为[10], 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的针刺伤发生, 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也会明显降低。具体措施:严格执行接触感染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手消毒液的制度, 护理人员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须衣帽整齐、戴手套, 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 皮肤或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 接触血源性传染患者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 如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可能溅到面部, 还需戴口罩、眼防护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 认真洗手, 用肥皂流水洗, 避免造成感染和污染医疗环境。患者用过的针头放入针头回收器中集中处理, 以避免利器暴露于周围环境中, 同时也可避免利器的再次伤人。处理锐器时动作要轻巧, 尽可能不用手直接接触针头, 以减少皮肤被利器刺伤的危险。医务人员提高卫生消毒的执行率, 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同时也是职业暴露标准防护中的一个重要措施[11]。

4.4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

如果皮肤意外接触血液或体液, 应立即以肥皂水和清水冲洗, 如果进入到眼睛、口腔, 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果护理人员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少量血液, 注意不要采取一松一紧的方法, 以防止松开手时, 污染血液因压力突然降低会加速进入体内, 应始终压迫住伤口近心端, 使伤口周围污染血液流出, 然后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再用0.5%碘伏消毒包扎, 紧急局部处理后, 应及时咨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报告医院有关部门, 医院应立即评估发生的情况, 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

4.5 采取必要的免疫预防措施

对经常接触致病因子的护理人员进行免疫预防, 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 确保机体对血源性指标因子有免疫力, 如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感染乙肝病毒。

参考文献

[1]李映兰.现在护士职业安全[M].长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3-24.

[2]王红红, 杨敏, 何国平, 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02, 9 (6) :666.

[3]吴丽军, 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86-388、2695.

[4]杨华明, 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59-284.

[5]申翠香.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5) :230.

[6]Sm itt H A, Coen-raada-P-J.Prevalence of hand derm a-titis inoccupationsdifferent[J].Int-J-Epidem iol, 1993, 22 (3) :288-293.

[7]金敏.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7 (2) :142-144.

[8]徐辉, 毛秀英, 盖小荣, 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3, 17 (9) :1039-1040.

[9]毛秀英, 高秀莉, 于荔梅, 等.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 2003, 17 (2) :142-144.

[10]Barbara JF, Deloris EK, Steven M B, et al.Frequency of nonparental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universalprecaution training[J].AM JM ed, 1991, 90 (2) :145.

上一篇:颅脑手术后下一篇:夏花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