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的过错

2024-10-21

医务人员的过错(共8篇)

医务人员的过错 篇1

文丨孙昌兴王倩

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 我们得到信息的途径也更加的多样化。特别是近几年来, 除了报纸、电视等媒介手段我们或许更加倾向于从互联网得到自己关注的信息。从这些媒体传达的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较为热点的话题——医患纠纷案件, 因此, 我们从医患纠纷入手, 进而展开分析在当前媒体环境下如何看待这些报道中的相关内容。新闻有很强的引导性, 所以在对医疗纠纷进行报道的过程中, 尤其是针对医患矛盾较为复杂, 医患纠纷较为频繁的现代社会中, 如何在这些相似的信息中判断医务人员的对错显得十分重要。另外, 电视作为一种较为直观的传播媒介, 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随着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心术》以及之前香港TVB的以医疗题材作为背景的电视剧, 引起了大家对医患关系的又一番热烈讨论。

1 媒体视角下医患关系的认识

新闻报道讲究的是对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工作者要对事实进行总体概括, 明确表达, 最终形成完整的新闻信息。这些新闻信息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传达给大众, 大众根据新闻报道所讲述的事实对事件有所评价。电视剧是根据一定的剧本改编的, 这些剧本是来源于现实但是又高于现实的, 其中的一些剧情也影响了我们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因此, 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如何在这形形色色的媒介传播中正确看待医务人员的过错, 为医患关系的和谐作出一定努力。首先要弄清楚医患纠纷的主体——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的范围是要符合《执业医师法》的相关规定, 其包含医师和其他的医务人员两个大的方面。其次, 对于医疗纠纷有相关规定的法律法规很多, 其中《侵权责任法》更是在第七章专门对医疗损害责任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再者, 对于患者的损害, 医务人员并不是都要承担责任的, 也有些情况下医务人员是免责的。了解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在媒体获取医疗信息、观看医疗题材电视剧过程中可以较为客观的评价医疗纠纷、缓解医患关系有更大的帮助, 同时, 也可以更好的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

2 综合媒体报道分析医务人员的过错

从媒体对的医疗案例纠纷的报道中不难发现, 很多医疗纠纷案件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医务人员的过错引起的。因此对医务人员过错的客观判断对于我们正确理清医患关系起着关键的作用, 医疗过错的认定对于损害责任的确定及归责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侵权责任法》第54条和57条作了规定, 据此分析, 医疗过错是医疗机构或者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施具体的医疗行为时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或者是违反了业务上必要的注意义务从而造成患者生命健康权的损害。分析本法得知, 医务人员的过错是指其违反了法律规定的注意义务和告知说明义务并对患者造成了损害。医疗行为具有高度的专业性, 对于不同执业领域的医生, 针对每个领域内业务的特点对具体的注意义务要求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医疗领域的每个科室, 例如心血管科、骨科、妇科等领域内的医师必须掌握本领域的专业知识, 要具备与本专业要求相当的业务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 要在实践中掌握技术技能。这样看来, 医务人员的过错程度与其所应当遵守的注意义务相衔接, 专业程度越高其要遵守的注意义务要求更加严格, 层次更高。对于一般的医疗行为所遵守的医疗行为标准是在本领域的一般注意义务, 这些注意义务法律法规大体上都有相应的规定, 例如医务人员的问诊义务、告知义务等较为普遍明确的注意义务。在对于从事有着较强专业性、需要能力技术较高的职业时必须按照同类专业技术人员通常应具有的注意标准提出要求, 这也是根据患者对不同职称医生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得出的, 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医生对应着不同注意义务的要求。医疗行为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 所以对医疗过错要进行严格的界定, 这样才能充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另外,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这种医生注意义务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些标准的细节之处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细微的变化, 当然在随后的判例中也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1]。

3 免责事由

面对现代社会的“医闹”事件常见报端, 我们也要正确看待。特别是在电视剧中, 一些解决方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不能仅因为患者疾病无法治愈、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其他伤害等而要求医方承担损害责任,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法律对其免责事项做了专门规定。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0条规定了三种医疗机构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一是患者方面不配合治疗;二是紧急情况下所作的处理;三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医

1“天有时, 地有气, 工有巧, 材有美,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 也是人类交流感情, 取得知识, 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整体设计的总称, 书籍装帧是在书籍生产过程中将材料和工艺、思想和艺术、外观和内容、局部和整体等组成和谐、美观的整体艺术的活动。每年在德国莱比锡, 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德国国家图书馆和莱比锡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吸引了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书籍装帧设计师参选, 反映了当今世界书籍艺术的最高水平。装帧设计师们都以作品能获得“世界最美的书”为最高荣誉,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书是美的, 最美的书标准是什么……

其实早在春秋时代的中国, 当时的工匠们也就是中国最早的设计师们在一本著作《考工记》中早已对器物之美给出了答案, 他们提出了衡量优秀设计的四个准则——即天时、地气、工巧、材美。时隔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这个标尺依然坚立, 时时警醒我们, 在做设计时需慎思而敏行。

2天时

天时原指天道运行的规律, 在这里我们不防把天时做个延申, 把它理解为时代的时, 绘画提倡笔墨当随时代, 设计更需紧随时代。书是时代精神文化的记录载体, 做为书籍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必须要顺应时代精神。书籍装帧设计除了体现出原书作者的写作思想之外, 还需体现出蕴藏于书本内里的社会属性及时代精神。提倡真、善、美, 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社会观是书籍作者的社会责任亦是书籍装帧设计的所要体现的精神。书籍作者要用文学之美唤醒人们的灵魂, 装帧设计要用艺术之美感召人们的心灵, 两者相得益彰。

做为书籍装帧, 设计本身即具有独

书籍之美——书籍装帧设计谈

文丨陈凌

摘要:书籍装帧设计指的是书籍造型整体设计。衡量优秀装帧设计的四个准则——天时、地气、工巧、材美。书是时代精神文化的记录载体, 做为书籍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必须要具有时代精神, 体现出书籍的本土性、民族性和传统特色。巧妙设计构思创意配合恰当的材质应用, 才能成就一本美的书。

关键词:书籍之美;装帧设计;天时;地气;工巧;材美

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明确规定了不构成医疗责任事故的六种情况, 下面结合医疗实践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是, 患者自身问题。患者自身存在过错, 患者的过错是指患者无论故意还是过失造成自身的损害, 是因为自己一方的原因造成的自身损害, 那么这些损害就由患者本身承担, 医疗机构不承担责任;其次是患者的体质原因, 体质是个人的身体结构方面的特征。由于体质差异, 即使同患一种疾病, 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在这种情形下,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尽到了合理注意的义务, 就可以产生违法阻却由。二是, 医疗意外, 其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或护理工作过程中, 由于患者的病情或患者体质的特殊性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患者死亡、残疾或者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的行为。对于医学上未知的并发症, 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不负有预见的义务。对这类并发症的出现, 只要医方的医疗行为符合疗规则并且完全履行了医疗注意义务, 也不承担任何过错[2]。三是, 其它情况。医学是不断发展的, 不同时期的医学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医学治疗结果的不同;另外, 还要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地域宽广导致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医疗卫生条件差异较大, 所以过错标准的界定也要考虑到当地当时的医疗水平;对于不可抗力, 其是指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事件的发生。

4 结束语

当今社会, 媒体的力量功不可没。媒体的传播报道让我们更加形象、客观的了解到一些信息, 在这些信息中, 媒体使其更方便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兴趣的加以筛选、关注。媒体对医患纠纷案例的传播报道让我们更加形象的了解到医患关系的现状, 了解到众多医疗案件的发生原因、实时动态、解决方式等, 在一些媒体追踪报道的案例中, 我们更是看到了媒体在解决问题上的社会舆论力量。文章通过借助媒体给予的医疗纠纷信息的综合, 分析了医患纠纷中一个关键点——医务人员的过错, 通过对这方面知识探讨, 有助于我们在之后获取此类信息时更加客观、明确的得出自己的判断;同时, 也有助于媒体在传播此类信息时更加的稳健, 为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熠.论医疗过错及其认定.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4) .

[2]宋涛.医疗损害责任中的过错问题研究.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10 (7) .

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 篇2

镜头一:游戏时,一名幼儿报告:“老师,某某某打人了!”教师听后不问青红皂白:“怎么又是你,去小班得了.”老师拼命的把他拖到小班。

镜头二:午餐时,一位幼儿不小心把饭撒了,老师立即用责备的语气说:“你给我马上擦干净!”

上述这些教师的处理方法对孩子来或都是一种惩罚,这会造成他们在情感、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影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马斯洛曾经做过精辟的论述,既“最健康的自信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的。”在幼儿的眼中,成人就是重要的人物。因而,幼儿对来自老师的评价,尤其对一些消极的评价是很重视、很敏感的。这种消极评价,会破坏幼儿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卑感,在以后的学习中,幼儿一遇到挫折就会认为自己不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半途而废。心理学医生指出:成人的消极评价只会造成幼儿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如说谎、懦弱、孤独、固执、焦虑不安等。因此,成人对幼儿的消极评价决不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破坏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一些性格倔强的幼儿,教师越是惩罚他,其越逆反,从而产生师生之间的隔阂。造成无论教师好说歹说,也无济于事,幼儿就是不理睬的结果。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胆小的孩子,就会越来越怕老师,对老师产生恐惧感,甚至不愿来幼儿园。

三、负面榜样的模仿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句名言: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真理,常看到有些孩子生气时拍打着桌子;争抢玩具时,用手指着对方说:“你敢抢我的玩具,拖你去小班。”这些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教师的语气,不可否认,这是“榜样”的作用。

既然这些教师的处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应尽量避免采用惩罚的方式,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寻找动机,用欣赏的眼光接纳幼儿

幼儿出现过错的原应很多。首先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阶段的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让他们长时间坐着或等待轮流玩是很难做到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幼儿往往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和事情,要求他们让人分享和给予时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要承认个体差异,要尊重差异,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幼儿,接纳幼儿的每一个错误时,教师要用温柔的语言,可亲的态度感化和理解幼儿,使幼儿感到教师还是喜欢他们的。其次是幼儿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种多样。尽管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有基本的共同需要,但每个幼儿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某些幼儿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常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家里形成的消极情绪的宣泄或模仿家长所致。

二、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

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幼儿都有着他们特有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和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说服

说服是一种最常见的教育方法。当孩子有了过错时,教师要帮他分析错在哪里,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在说服教育时,不妨把对孩子的爱也表达出来,如“老师真的很失望、很伤心”,“希望你下次不要再这样做了”,“相信你能做到的”。孩子对这种充满爱的批评,会乐意愉快的接受的。

2.利用群体规定

据贝宁同等人的研究,如果群体讨论或群体决定在程序上结合进行,集体中的意见一致性很高,最有可能引起态度的改变。所以,教师希望有效的改变学生的态度,使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规定的办法,肯定是有益的。如有些孩子大声在集体活动中讲话,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便引导全班进行讨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怎么样避免这些行为再发生?最后决定通过设计“安静”标志来提醒那些大声讲话的人。

3.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角色情感,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有一次,几个孩子都在採花,通过说教收效甚微,因此教师便开展了集体活动“花妈妈找孩子”,孩子们在扮演“花妈妈找孩子”的情景中,体验到“花妈妈找不到孩子”时伤心难过的心情,他们都纷纷表示再也不采花了,要保护好“花妈妈的孩子”。果然,在也没有人采过花,有时你会看到他们三五成群的蹲在那里与花儿讲悄悄话呢!

4.奖励与惩罚

奖励能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当孩子改正错误或当孩子出现了正确行为时,教师适当的给予一些鼓励和表扬,给孩子起到了强化正确行为的作用,使孩子感到一些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孩子继续发生正确行为。运用奖励时,因尽量运用精神奖励,少用物质奖励。如在集体面前表扬,给他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次抚摸。

这里所说的惩罚既不是体罚也不是心罚,而是让孩子经受一些不悦的体验。当孩子经教师多次引导吴改进时,可以让他暂时离开集体活动,请他去休息角或隐私角,等他冷静下来后,再进行引导,使他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去做。

三、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自制的能力。因此,在孩子出现错误时,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寻找改正错误的方法。处理孩子过错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教师要让孩子知道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而不只是让孩子停留在认知层面。如一次,一个孩子故意把牛奶撒在桌上,教师没有马上批评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讨论该“怎么办?”等大家想出很多办法后,请这个孩子去做.这样,孩子不仅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而且体会到只要改正了错误,老师还是喜欢自己的。既发展了幼儿的评价能力,又利用幼儿形成对行为规范的正确认识,并由情感驱动而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这是谁的过错? 篇3

一所美丽的小学旁边长着一棵大树, 树上住着一只小鸟。它全身羽毛乌黑发亮, 挺好看。奇怪的是它经常袭击小孩, 有时往同学头上拉鸟屎, 有时在同学头上盘旋, 突然俯冲下来, 把同学啄伤……有许多同学被吓得哇哇大哭, 甚至有人不敢来上学。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原来在这之前, 有一位四年级的淘气的同学用自制的弹弓把这只小鸟打伤了。小鸟休养一段时间后回来报仇, 专门攻击小孩。

一人惹祸, 全校同学跟着遭殃。

其实, 我们身边也发生了不少这样的事。有的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和废气, 严重的污染水源和空气;有的乱砍滥伐, 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有的人滥用化学品, 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大自然是有灵性的, 它能给人类带来许多恩赐, 也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今年我国长江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洪灾, 大坝溃堤, 农田被淹, 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诸如此类的自然灾害数不胜数, 我们应该反思这是谁的过错呢?

对过错学生的教育思考 篇4

小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各种因素, 对待过错的学生, 要因“错”施教 , 认真分析学生形成过错的原因 , 对症下药 , 最终达到矫正学生过错的目的。

矫正学生的过错,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错误。“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 学生知道自己有错误能及时改正, 是可取的。矫正学生过错, 教师要充分保护过错学生的自尊, 以说服引导为主, 让过错学生自己分析过错原因, 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错了, 这样不但知其错, 而且知其所以错。

矫正学生的过错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消除过错学生的疑惧心理。对过错学生不斥责、不惩罚, 更要尊重、关心、帮助、爱护过错学生, 使过错学生消除顾虑和对立情绪, 从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正确对待并热情帮助过错学生, 使过错学生得到温暖, 受到启迪, 消除疑惧心理, 增强信任感, 激起内心震动, 从而改正过错行为。

一天早饭前我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老师, 小卖部的人说这张钱是假的。”学生Z递给我一张五十元的人民币。

我接过那张钱, 仔细一看, 果然是一张假钱。反过来一看, 上面赫然写着L同学的名字。原来, 这是这个月收伙食费时, 我找给学生Z的一张五十元的人民币。当时, 我是从班里收上来的钱中, 抽出一张找给他的, 所以上面用圆珠笔赫然写着学生L的名字。我猜想, 一定是Z同学的家长发现这张钱是假的 , 又不好意思说是他们发现的, 所以就让Z同学说:“小卖部的人说, 这张钱是假的。”

按学校惯例, 每次缴纳诸如伙食费等费用时, 班主任通常都会让学生在面额比较大的钱币上写名字, 防止找不到交假币的学生。我自然不能例外。曾经有一名学生调皮地问我:“在人民币上写名字, 岂不是对人民币的不尊敬吗? ”我回答:“在人民币上写名字是为了防止出现假币, 如果出现假币, 岂不是对人民币更大的不尊重吗? ”从此之后, 再没有学生对在较大面值的钱币上写自己的名字表示异议。

其实, 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假币, 在较大面值的钱币上写名字, 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没想到, 这次竟然有了用处。我想当然地认为, 既然上面写着L同学的名字, 自然就是他缴的。让他拿回家另换一张就行了。于是, 我就让Z同学悄悄将L同学找到办公室 , 将假币的事情告诉他 , 并让他仔细看了上面的名字。结果, 令我意外的是, 他竟然矢口否认, 说他是用钢笔写的名字。而且信誓旦旦地说, 他是用C同学的钢笔写的。本来认为很简单的事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到此我没有再追问, 先叫他们回去吃饭了。L同学的矢口否认, 一时之间让我没了主意。

我苦苦思索对策。这张五十元的假币是从班里收来的, 当时应该写着名字。但是, 当时我并没有挨张检查, 所以, 本着“无罪推定”的原则 , 先假设这张假币不是L同学的 , 虽然上面写着他的名字。总之, 这张假币只在我、L同学、Z同学三人之间流传。而且, 我可以肯定, 自己并没有在这张钱上做手脚。那么, 这张假币的问题该出在他们两人身上。明白了这一点, 一切都容易了。

既然钱上有名字, 我就从字迹入手。吃过早饭后, 我取出一张纸, 让他们两人分别在正反面把自己的名字各写五六遍。写完之后, 拿来一对比, 便立刻见了分晓。我将他们两人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地跟他们说:“谁也不能保证不犯错误, 老师自己也犯过错误。比如, 这张假币的出现, 是老师当时没有仔细查验, 给你们带来了麻烦, 这是老师的错, 以后老师一定认真仔细。只要知错能改就好了, 知错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这时我拿着他们刚刚写下的名字, 与钱币上的名字对比, 让他们看钱币上是不是自己的笔迹。

结果, Z同学说不是他的笔迹, 而L同学则坚持说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是用钢笔在钱上写的名字。我觉得假币上的字迹跟L同学的笔迹有点像。但是, 我毕竟不是专业人士, 所以不能强迫他承认, 就叫他们回教室。

放学时, 我让L同学把那张假币与写有他们两人名字的纸一起带回家, 让他们的家人帮助辨认。晚上回家吃饭时, 我接到了L同学家长的电话, 说那张假币不是L同学的, 因为他是用钢笔写的名字, 而且他们也不会让孩子带假币交给学校, 再说五十元的假币也不值得。我只好回答说, 不是L同学的就算了, 没事的。

在Z同学把这五十假币交给我时, 我立刻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五十元钱给他。其实, 我并不在乎自己是否因此损失五十元钱, 只是想让学生学会勇敢地面对错误, 勇敢地承担责任。在与L同学家长通话结束时, 我已经明白, 这张假币会一直在我手上。

第二天早上一到校, 我又将Z同学和L同学找到办公室, 语重心长地说:“这张假币, 只在我们三人之间流传。我既不能确定这张假币是Z的, 又不能确定这张假币是L的, 但是, 我敢肯定地说, 这张假币不是我的。你们两人先回去, 再认真思考一下, 然后再来办公室告诉我, 你们是否跟这张假币有关系? 我只想从你们口中得到真相, 绝不会责怪你们。”看着他们两人离去的身影, 我颓然地靠在办公椅上。

第二节课后, 他们来到了办公室。Z同学信誓旦旦地说假币跟他无关;L同学也信誓旦旦地说假币跟他无关。我知道, 碍于面子, 他是不会承认的。然而, 我不想放弃最后的希望, 对他们说道:“关于这张假币的主人, 如果以后谁承认了, 我也不会再让他换成一张真币, 因为他已经错过了知错就改的机会;如果从此以后, 没有一个人承认, 那么他这一辈子都将背负着这一张假币。这张假币的主人, 将来一定会明白我这句话的。”

我怎会看不出假币上是谁的字迹? 但是, 我没有说破。我想, 家长也许并不是故意让孩子将假币带到学校, 只是迫于面子不愿意承认罢了。如果我当面点破, 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打击。因此, 我采取的办法是既不当面点破, 又让学生明白我已经知道了这张假币的来龙去脉。

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 我一直尊重、关心、帮助、爱护学生,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 不让学生勉强认错、违心认错, 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我愿用五十元钱的损失与这一张假币, 鼓励那位同学在以后的生活中, 坦然面对错误, 勇敢承担责任, 明白“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的道理。

摘要: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矫正学生的过错, 教师要尊重、爱护过错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让学生明白“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的道理。

智障儿童品德过错的策略研究 篇5

一、智障儿童品德过错的原因分析

1.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一方面, 社会中人们对智障儿童的歧视, 对他们的训斥和打击, 容易使智障儿童自抛自弃;另一方面, 社会上存在着很多低级趣味的书刊、杂志、电影、录像, 给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智障儿童以很大影响, 容易使他们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恶习。

2. 家庭中不良教育的影响

在有智障儿童的家庭中, 有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生理上的残疾归咎于自己的责任, 始终处于负疚的心理状态, 试图用情感上的偏袒、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心理上的不安和愧疚, 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 或看到孩子的残疾而过于迁就, 用同情代替教育, 助长孩子心理上的残疾;有的家长对因孩子的残疾而成为特殊家庭, 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分析, 把孩子当成一个包袱、累赘, 而放任自由, 撒手不管, 严重导致孩子心理的不正常发展;还有的家长, 文化素质低, 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同时又不注重自身的家教形象, 孩子们耳濡目染, 在心灵上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印象。

3. 脑结构不良发育的影响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全, 自我意识水平低, 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欠缺, 行为控制困难, 道德意识薄弱, 很难理解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及其信念, 缺乏道德情感, 不会自觉以道德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容易做出错误举动来, 且往往一而再, 再而三, 陷入屡教屡犯的怪圈。

二、智障儿童品德过错的矫正

1. 倾注爱心, 沟通情感

热爱学生, 倾注爱心, 对教师来说好比一座桥梁, 有了这座桥梁才能使师生感情沟通, 融汇在一起。对于智障儿童, 他们更需要温暖和爱, 我们只有在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 而不是放弃讨厌, 才能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和信任的感情, 才能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从而乐于接受教师讲解的道理, 产生对品德观念的认同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通才能达理”的道理, 在这方面主要应采取以下两点做法。

(1) 坚持时时事事和学生在一起。作为培智学校的老师不光要上好自己的课, 还要与学生同游戏、同劳动、同生活, 要尽可能地多与他们接触, 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爱的家庭中的孩子, 教师细心的关怀, 无疑像涓涓细水流入他们干涸的心田, 使他们在爱的情感滋润下受到感染, 让他们认识到老师的可亲可敬。

(2) 重视心理特征, 针对个别差异。智障儿童的品德过错行为由于年龄、个性及严重程度不同, 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我们在“幼儿化”的基础上更要尽可能从个体的心理与能力实际出发。对于他们做不到或不乐意做的事, 不要强迫去做, 要设法给每个学生一个铺垫, 让他们一步一步向前进, 这样, 在他们有点滴进步时, 再及时地给予表扬, 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 直观教育, 促进理解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 要把知转化为行, 必须注重孩子的理解, 而智障儿童对抽象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 这就需要我们给出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

(1) 教师的表率作用。虽然智障儿童分析理解能力较差, 分辨是非能力发展缓慢, 但他们模仿能力较好, 教师的一言一行, 智障儿童都会仿效。因此,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做智障儿童的楷模。对于一些涉及是非的问题, 要认认真真地与智障儿童讲清楚道理。让他们明白对在哪里, 错在哪里, 不能含糊其辞。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说话算话,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品德的形象, 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2) 学生的榜样作用。对于抽象的概念, 智障儿童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 单对他们讲解, 根本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信念, 这就要求我们凡事要落在实处。这时再尽量鼓励孩子从身边的事做起, 从小事做起, 为同伴、为学校、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并让他们感觉到做这些事的光荣, 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3) 班级的规范作用。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给品德过错严重的智障儿童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他们的行为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充分利用集体力量, 让他们自己逐步去感受集体的温暖, 同时也利用集体舆论及时地肯定学生的进步, 对其进行表扬。另外, 根据他身上的个性特点, 扬己之长, 避己之短, 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个性。

3. 组织活动, 加强体验

(1) 利用生活事件, 开展主题教育。现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学生校内外的生活是德育资源的重要领域。在智障儿童的品德教育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生活中的事件来生成教育的主题。如在“三八”节期间, 我先播放一段某个孩子与妈妈之间的真实生活片段, 以此为契机, 提出问题:你与父母之间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什么不愉快的事吗?因为提供了这个倾吐的机会, 孩子们纷纷讲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用充满感情的语言, 坦诚展露自己的内心。这时, 我以平等的态度, 因势利导, 让孩子在一个时间段内从爱父母、老师到爱班级、学校再到爱家乡、祖国, 形成“爱”系列教育活动, 引导他们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包容、理解, 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等良好品德。

(2) 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与正常儿童一起开展活动, 提供与正常儿童沟通交流的机会, 使智障儿童逐渐学会正常的交往方式、游戏方法, 培养遵守纪律、帮助同学的良好品德, 使他们在活动中去掉自卑感, 增强自信心,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受到正确的行为教育。

(3) 深入社会生活, 获得心灵体验。把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中, 它们包括:在学校要求做个好学生, 在家里要求做个好孩子, 在商店要求做个好顾客, 在社会上要求做个好少年等。尽量让孩子亲历社会实践, 在情感、心灵上获得新的感悟, 增强道德判断能力, 并内化为日常生活行为。

4. 启发自觉, 坚定意志

智障儿童的行为因智力原因, 而不分道德动机的正确与否, 没有明确目的, 所以其道德意志比较薄弱, 缺乏自制力, 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可以把“远大理想”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 把某一种品德修养分成若干个层面, 并提出明确要求:如先要求遵守课堂纪律, 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 过一段时间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即要求他们不但要认真听讲, 还要积极发言;作业不但要按时完成, 还要坚持独立完成等。在这个过程中, 要明白不良行为的转变, 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 不要因为某一次教育的成功而认为已经矫正了不良行为。对学生要注意多表扬和鼓励, 如此反复坚定孩子的意志, 我相信顽石会成“金”。

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与转化 篇6

一、用师爱打开心结,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 同学们的取笑、歧视, 其心态总是比较空虚、敏感的, 对老师和同学抱有戒心或敌意, 就像一扇紧闭的门。老师的关心和温暖能够消除和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疑虑心理和对立情绪。办法是多样的:一是直接向他们说明, “过去的事情别再重提, 好坏看今后的表现”;二是帮助他们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如对于缺乏母爱的学生, 就应在生活上多关心和照顾, 让他们感到老师是可爱可信的人, 感到集体的温暖;三是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坚持细水长流地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二、用真诚和宽容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矫正学生过错行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有人认为, 有过错的学生、特别是常犯过错的学生, 不知羞耻, 无所谓自尊心, 这是完全错误的。自尊之心, 人皆有之。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是有自尊心的, 不过往往由于经常受到批评、指责, 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或者以比较隐蔽的形式存在罢了。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十分珍惜和尊重有过错行为学生的自尊心。他们能恰如其分地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优点, 深入心灵、思想去感化学生, 让他们的心灵创伤慢慢愈合, 恢复被挫伤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信任他们能够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并以此作为前进的基础和力量。例如我班有一位女生, 学习成绩较差, 表现也不好, 给老师们的印象很坏, 且性格格外怪癖、倔强。一堂课上, 她正写着作业, 她的同桌在和别的同学谈笑, 而任课老师却认为是她在捣乱, 于是就不分青红皂白, 要将她逐出教室。这可惹恼了她, 就同这位老师大声吵起来, 使课上不下去了。事后学校准备在校会上把她作为典型进行严厉批评。我了解事情真相后, 一方面将实情反映给校领导, 一方面对她进行帮助和疏导。我把她叫到办公室, 既坦承她受到的委屈, 又指出她得理不让人的过激行为, 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 希望她吸取教训, 认真对待缺点, 争取进步。我的真诚、宽容让她感到出乎预料, 但更使她出乎预料的是她没有被在校会上点名批评。后来, 她交给我一封信, 写道:“谢谢老师的宽容, 作为一个女孩子最看重的是自己的脸面和自尊心, 您尊重了我的人格, 维护了我的自尊, 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改正缺点, 做个好学生。”俗话说:“退一步, 海阔天空。”这“退让”来自于对学生的爱, 意义在于以最大的可能性来教育学生, 转化学生。

三、以良好的班风优化群体教育功能

良好的班级风气, 是最佳的潜移默化教育方式。这早已为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法所证明:教师要想影响某个学生, 不是直接找他做工作, 而是先影响集体, 再通过集体去影响学生个体。有的学生因为年龄小, 个性不稳定, 依赖性强, 主观自控能力差, 从而盲目“从众”, 随波逐流, 错误行事。因此, 班主任要把握学生的这种心态, 积极创建优良班集体, 增强凝聚力, 提高群体教育功能。

例如一个学生长期不交作业, 我曾经强行把他叫到办公室做思想工作。不想, 这个学生因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见此情形, 我就采取冷处理法, 将他暂置一边, 转而严格要求其他学生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并举办了一次优秀作业展览。每天晨会课, 我都要表扬一些作业优秀和进步显著的学生。渐渐地, 我发现这个学生交作业了, 而且作业完成得也比以前认真多了。于是, 我抓住机会, 也在晨会上及时表扬了他。显然, 我的这次表扬成了他要求上进的转折点。

实践证明, 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能最大可能地激发、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的心理期望;也可有效地培养后进生的集体荣誉感, 让他们感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 使他们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 接受集体的督促, 赶上集体前进的步伐。

四、强化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学生由于年龄小, 思想单纯幼稚, 对社会公德认识片面, 法制观念淡薄, 从而导致产生过错行为。因此, 学校教育要用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占领他们的思想阵地。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这部分工作, 单靠枯燥的说教是不行的, 最好的方法是召开各种报告会和座谈会, 例如, “三好学生”成长历程分析报告会、有过错行为的学生转化为“三好学生”的现身说法、优秀文艺作品研讨会、学生典型过错剖析座谈会、社会公德和法制讲座等。通过学生身边正反两方面的活生生的事例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当学生有了初步改正时, 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和鼓励, 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树立, 不断从其内心去激励进步, 从而使其过错行为得到矫正。

五、提高学生意志力和免疫力,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过错行为的转变过程是波浪式的发展过程。一般地说, 过错行为的反复是外部因素的引诱和自身不良习惯的干扰两方面引起的, 要减少过错行为的反复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施教。因此, 要控制外部诱因发生作用的宏观环境, 减少诱因干扰。例如暂时避开或阻断有过错学生与有关人物、有关环境的接触。此外, 要改变学生自身的错误观念, 加强修养, 又要指导其学会自我调控, 抵制外来的诱惑。这就要求从根本上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力, 最终达到“慎独”的境界, 养成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习惯, 经常对那些不良习惯敲警钟, 必要时设置给予考验的机会, 例如安排曾犯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负责班费管理, 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来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总之, 教师要掌握主动权, 提高有过错行为学生的意志力和免疫力, 使他们不断进步。

六、要因人制宜,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要因人施教, 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错误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各种表现, 弄清他们的不良品德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的家庭环境, 社会交往等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必要时要单独为每个学生设计转化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 找到教育的突破口, 有的放矢, 采取具体有效的教育方法。例如, 老师不妨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或者让学生处在老师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也可以让有过错学生用心理换位法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实践证明, 采用这些心理换位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方法。我班有个调皮学生, 经常在课上恶作剧。一次自习课时, 他把一张写有“我是王八蛋”的纸条贴在前排同学的衣服上。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哄笑。当时我很气愤, 但我立即克制住了自己, 只说了一句:“请××同学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下课后, 他主动地跟着我来到办公室, 耷拉着脑袋, 像是等着训斥。见此情景, 我温和地对他说:“××, 如果有同学在你背上贴那样的纸条, 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他沉默了一会儿, 没有说话。“假如你是一位老师, 看到课上有位同学像你这样, 你又会怎样想呢?”他看看我, 想了一会儿, 红着脸小声地说:“刘老师, 我错了!”

有关中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 篇7

一、中学生过错行为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的过错行为通常表现为恶作剧、故意违反纪律、无礼貌、爱骂人、好打架、撒谎、考试舞弊、小偷小摸、损坏公物、早恋等。

各种过错行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不外乎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两大方面。所谓外部原因,主要是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成人社会的影响;而内部原因则主要是主体自身的社会导向能力(即依据道德准则有选择地接收外部影响和调节行为的能力)不强和发展期所特有的年龄上与个性心理上的某些特点所致。例如,学生说谎多半是由于现实环境中存在着不诚实、自私的坏榜样或提供了说谎的机会造成的,其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或不一致,则往往是主要的原因;而学生本身缺乏诚实的道德观念,有虚荣心、模仿性等则是主观原因。再如中学生早恋,许多资料表明,它往往与某些影视剧错误的导向、父母离异或当着学生的面过分亲昵有关,而学生本身生理早熟但缺乏自制力,心理发展滞后则是主观原因。

过错行为的发生表明,它与中学生成长期身心发展的某些特点如模仿性、适应性、不成熟性、可塑性等有一定的关系。为了防止中学生过错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手段是必要的。实践表明,过错行为发现得越早,纠正得越快,就越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健全发展。

二、过错行为矫正的方法

教育实践表明,过错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采取符合中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的教育措施。这些措施大致有:

1.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排除疑惧心态。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受到家长、教师及同学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但他们内心又需要得到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因此,教师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为此,教师应当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以满腔的热情真心实意地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第二,教育家长和全体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用热情宽容的态度去帮助他们寻求良性过渡,减轻心理压力。只有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

5. 鼓励为主,积极诱导。

对“后进生”多关心,多鼓励,多诱导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平时上课,我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都积极关注班上每位学生,讲授时与学生保持平等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亲切、和蔼。有意安排简单问题让“后进生”回答,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我的一句“说得好”、“你真行”、“进步大”等赞扬和鼓励学生的话语,使“后进生”得到鼓励、得到学习的乐趣,并随之努力学习。当然,要使他们有所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具有周期性和长期性,需要我们注意观察,多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厌其烦地多提醒、多鼓励。

6. 关心他们的生活。

成为“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家庭条件太好,优越感太强;有的是家庭条件太差,自卑感太强;有的是受父母不良思想行为和生活习惯所影响;有的感,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指导,从而得到教益。

2.抓住契机,引发内心震动。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所以对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无动于衷。如果教育者能抓住某些事件激起他们的内心震动或情绪波动,尔后给予启发诱导,常常成为过错行为变化的转折点。高一年级杨芳同学,生活在三代同堂家中,倍受长辈的呵护,与同学交往时“唯我独尊”,常常不自觉地暴露出自私的品性。后来,家中遭了洪水,父亲在洪灾中去世,还有一个读书的妹妹和六十多岁的奶奶,仅靠她妈妈微薄的薪水糊口。以此为契机,笔者号召全体学生向杨芳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并带头捐款。当笔者将600多元钱送到杨芳手中,杨芳和家长倍受感动。经过这场震动和教育,杨芳认识到人生是离不开集体的温暖的。教育的契机很多,只要教师抓住,善于利用,就会成为矫正过错行为的有利条件。

3.抓住闪光点,培养自尊心。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往往不受人重视,因而他们在心理上易产生自卑感。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用“放大镜”观察他们言行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4.树立榜样,促其奋进。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本人并不一定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危害性以及真正找到克服缺点的方法,教师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向他们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生动事例,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从中得到借鉴,领悟到改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发现他们有了点滴进步,便要及时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促其奋进。榜样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手段之一。因此,在树榜样时要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广树榜样,善于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个性修养好,团结同学,文明礼貌,可树为“团结文明的榜样”;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虽然不理想,但不气馁,刻苦拼搏,可树为“不甘落后的榜样”等等。这样就会形成你学我的长处,我学他的长处,相互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气。

中学生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着的活生生的人,由于他们存在着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不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行为和问题。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绝不能回避与害怕这些问题。我们只要坚持“三个面向”原则,不断探索中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灵活而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就一定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才。是父母工作忙或外出打工,疏于管教;有的是家庭困难所致……作为老师要摸清学生底细,找准原因,针对不同情况给以他们生活上的关爱,给他们温暖和帮助。想方设法填补其生活空缺,使他们精神上过得充实。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基本保证,困难得到解决,让他们生活得有信心、有希望。

激发“后进生”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以上是个人一孔之见,不足之处请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中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策略 篇8

一、仔细了解学生, 做到对症下药

学生过错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 有故意违反纪律、爱骂人、好打架、说谎话、损坏公物等等。过错行为产生的原因也错综复杂, 有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社会的影响、自身调节行为能力的影响等。因此, 同一过错行为发生在不同学生的身上, 其原因也可能不同。作为一名班主任, 处理学生过错行为时千万不能“一刀切”, 要深入调查研究, 仔细分析, 按照不同情况, 制订不同的矫正方案, 即做到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二、改善学生人际关系, 消除其疑惧心理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 往往经常受家长、老师的斥责和同学的歧视, 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 对老师和进步的同学有戒心或敌意, 但他们又很需要老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为此, 班主任要调整好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使他们解除顾虑, 摆脱消极的态度。首先, 班主任要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其次, 要正确对待和热情地帮助这些学生。当这些学生观察到班主任的善意, 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时, 他们就会消除对立情绪, 增强对人的信任感, 乐于接近班主任并接受教育, 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三、把握教育良机, 引起学生内心震动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 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 故班主任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不太见效。班主任若抓住某些事件引起他们的内心震动, 而后给予启发引导, 往往能促使过错行为的转化。比如, 我班宿舍有几个学生的钱被偷了, 一个曾有过偷窃行为的学生受到同学们的猜疑和嘲讽, 他委屈不安。面对这种情况, 我没有立即下结论, 而是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在真相大白后, 我一方面教育大家要信任同学, 不能胡乱猜测、怪罪, 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 充分肯定这个学生的进步, 并真诚地指出, 同学们乱猜疑是不对的, 但也表明一个人有不良行为会造成坏影响, 但只要坚持进步, 不仅可以改变别人的看法, 自己也一定能成为好学生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名学生经过这场教育, 吸取教训, 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后来进步很大。可见, 教育良机很多, 班主任应正确把握并善于利用, 努力促使有过错行为的学生转化, 对其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不断给予肯定, 使其进步的愿望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

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培养其荣誉感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大多数缺乏集体荣誉感, 有的连最起码的羞耻感都没有。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就会自暴自弃, 失去上进的动力。作为一名班主任, 要千方百计去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 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 或委派其一些为全班服务的任务以表示信任, 使他们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 努力使他们将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结合起来, 把自尊心发展为集体荣誉感, 把集体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五、提供范例, 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尽管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承认错误, 有时也有进步, 但他本人并不一定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危害性, 懂得克服缺点的方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增强这些学生是非观念的有效办法之一, 是向他们提供有正反经验教训的生动事例, 通过启发、讨论, 使他们明辨是非, 分清好坏, 从中得到借鉴, 领悟改正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如, 我班有个女学生很爱撒谎, 经常说一些谎话来欺骗教师。经过调查分析,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她没有意识到说谎行为的危害性。针对这种情况, 我除了诚恳坦率地找她个别谈话, 使她明白诚实是美德、说谎是丑行的道理, 激励她要诚实外, 还组织主题班会, 讲科学家诚实的故事。通过引导、启发、讨论, 使她从中领悟改正自己行为的重要性。经过这样提供范例、正确引导以及坚持不懈的教育, 这名学生改正了说谎的行为, 不再出现不诚实的举动。

上一篇:三改一加强论文下一篇:营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