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卫生厅关于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通知

2024-10-04

黑龙江省卫生厅关于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通知(共4篇)

黑龙江省卫生厅关于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通知 篇1

黑龙江省卫生厅关于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通知

各市(行署)卫生局,绥芬河市、抚远县卫生局,省农垦、森工总局卫生局,各医疗机构:

2012年3月23日,我省发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人员被严重伤害事件,造成一死三伤,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该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长期性和重要性,以及保障广大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此,现就有关问题强调如下:

一、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要结合开展“三好一满意”和平安医院创建等活动,全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二要坚持以病人需求为导向。不断改善服务态度,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三要坚持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大力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树立明礼诚信、友爱互助的服务理念,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以更加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赢得广大患者的认同和满意。

二、全力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一是加大安保投入力度。医疗机构要在改善医疗条件,购置医疗、检查设备的同时,安装警铃、摄像头、监控器、门禁系统等设施设备;加强配备安保人员;健全安保制度,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贯彻执行;兼顾患者就医方便和保障医务人员安全,进一步科学优化、全面完善诊疗流程。

二是引导医务人员树立人身安全意识。广大医务人员要坚守原则。一要保持医德高尚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二要提高医护人员自身医疗诊治水平与技能,三要加强医患沟通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四要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安全威胁;同时,要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些技巧和方法。第一、“三可三不可”原则:可顺不可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第二、察言观色,及时应对。应注意与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言语和醉酒的人员交流方式;第三、见机行事、量力而为。遇到突发事件要充分利用自己周围的物品保护自己,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量力而行;第五、具备有关正当防卫与避免防卫过当的基本知识。

三、全面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一是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意识。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服务需求呈现“井喷”,医院经常人满为患,医务人员非常辛苦,超负荷工作已成常态,但由此也带来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例会制度,主要领导必须经常深入临床一线,开展经常性的医疗护理工作检查,定期听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定期开展医疗纠纷与医疗质量缺陷讲评,及时研究和解决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时刻警示医务人员,不断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二是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各级医疗机构既要注重规章制度的建设,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尤其要提高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力,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按章办事,严格规范操作。

三是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在医院管理上要抓外延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抓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医疗管理水平,确保医疗质量有效的开展,满足广大患者需求。

四是加强重点环节管理。抓好新生儿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控制;抓好重大手术的安全管理;抓好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抓好新技术、新业务引进应用中的技术与操作规范;抓好病历等医疗文件的规范化书写和应该履行的告知义务;抓好手术室、急诊科、产房、儿科等重点科室的风险防范。

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一定要广泛宣传、广泛动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同时加强与公安部门沟通,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广大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确保医疗工作平稳、安全、有序。

黑龙江省卫生厅

2012年3月24日

黑龙江省卫生厅关于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通知 篇2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见报道,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的维持和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捍卫问题日益突出。就医护人员而言,在医院工作场所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事实上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人身安全的威胁是一种广义的概念,根据其性质可细分为暴力威胁与非暴力威胁。

(一)暴力威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新的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暴力威胁卫生服务》,医护人员在医院工作场所面临的暴力威胁可分为心理暴力和身体暴力两种。“心理暴力是指故意用力反对他人或集体,导致对身体、脑力、精神、道义和社会发展的损害,身体暴力是指以体力攻击导致身体及心理的伤害。”可见暴力威胁范围较广种类较多,具有易发性和复杂性。

(二)非暴力威胁

非暴力威胁,指的是不是由于他人的故意强制所造成的侵害,可以称之为“软威胁”。非暴力侵害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问题。在侵害程度上,相比其他医护人员,工作在临床一线的直接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的护理人员危险程度更高,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有创医疗的增加,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也随之加大。”

(三)我国医院的现状

据《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下称《报告》)调查显示,所调查的医院全部认为暴力伤医对医院有影响,96.8%的医院表示影响比较大或非常大,其中有78.1%认为该事件已影响到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近四成医护人员表示考虑转行,16%的医护人员“坚决不同意子女学医或从医”。在另一方面,随着暴力伤医事件频率的增加,近五年来暴力伤医所导致的医院财务损失也不断增大,影响了医院在增加设备技术等医疗力量的投入。根据调查显示,2012年,《报告》表示暴力伤医造成了医院财产损失的医院比例为68.2%,其中损失额在10万以上的已达11.8%。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医院维持正常医疗秩序和医护人员保护自身人身安全的正当权益若长期得不到实现,一旦事件发生并恶化,影响到正常的医疗秩序,最终将侵害到患者自身的权益。

二、我国现有的保护机制及其利弊分析

现有法律制度和医院管理制度对医护人员已经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可以针对医护人员所受侵害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应对暴力威胁和应对非暴力威胁的两类保护机制。但随着近些年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问题也逐渐暴露,反映了现有保护机制的不足。

(一)应对暴力威胁的相关保护机制机制

在实际案例中,暴力威胁绝大部分源于医患纠纷。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患纠纷解决目前主要有三条途径:自行协商、调解以及诉讼。

1. 自行协商。

自行协商,即以协商的形式,以意思自治为基础,双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医疗纠纷中的责任承担问题进行自行协商,对赔偿道歉等问题达成共识。相比其他两条途径,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且有利于事后医患间诊治关系的正常继续,并尽可能地减少了医院名誉的损失。但是自行协商作为一种基础的纠纷解决途径,其本身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效力。并且,无法保证当事双方的冷静与客观,双方协商可能随时中断。而且在绝大部分医疗纠纷中,患方信息面狭隘、专业知识不足,可能出现医方凭借优势推脱自身责任,加剧了患方对医方的不信任,使双方矛盾恶化。

2. 调解。

调解指的是“由第三者出面,依据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对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进行劝说,使之达成谅解和让步,从而消除争端,改善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在调解上,我国目前正缺少医疗纠纷调解的资源,调解种类以行政调解为主。并且在现行体制下,医生属于“单位人”而非自由人,有资格参与调解仲裁的为医学专家、法医和医学会等,他们与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是否在调解中能否一贯地保持中立性也令人心有疑虑。

3. 诉讼。

相比其他两条途径,通过法院判决往往更具权威性,民事诉讼也往往是医患矛盾寻求解决的最后途径。诉讼作为医患双方解决纠纷最后的选择,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终结性。近年来法院受理的医患纠纷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可是患者的举证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并且对医疗纠纷责任的认定往往是由医疗行政单位组织,由各医院的专家组成,即“运动员兼做裁判员”,难以确保结论的客观与公正。

(二)应对非暴力威胁的相关保护机制机制

针对医护人员面临的非暴力威胁,我国目前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予以防护。如卫生部发布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其中规定了“用人单位应遵循的职业卫生防护原则和履行的职责,提出了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在卫生部印发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也对预防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问题做出了详细指导。但是由于医护人员面对的非暴力威胁具有不确定性,一旦受到侵害,所造成的身心伤害可能是难以承受的。

三、针对暴力威胁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我国现存的解决机制并不能满足医患之间纠纷解决的诉求,无法切实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对于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制度,必将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任。在这里,笔者试讨论将医院工作场所划入“公共场所”,以及通过警务处的入驻,就暴力威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医院工作场所应划为“公共场所”。显然,医院作为一个公共可以自由出入的场所,已经具备了公共场所的实质属性。首先医院往往人流量较大,任何人都可以出入医院,具有公共性。而且医院由特定的群体组织负责管理,由政府部门监督,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同样具有社会性,理应明确作为公共场所受到法律保护。

当医院工作场所被明确列入公共场所范畴时,将产生相应法律效果,有利于维护医院秩序和保护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对当前猖獗的暴力伤医犯罪在法律上进行打击。首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与第三十二条能够得到适用,特别是第三十二条中的规定,有利于加大对携带国家管制器具进入医院行为的处罚,预防下一步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2.警务处的入驻应该普遍化、规范化。近日来,医院警务处的入驻在各地方大量试点,例如常州市自今年4月开展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以来,全市医疗机构共设置警务室23个、配备警务人员46名,其中16所二级以上医院全部设立了警务室。但若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仍然需出台《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3.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部门和应对体系。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部门,制定预防与应对的机制,建立从医院保安不定时巡逻、暴力事件发生时的第一时间证据保留、上报上级科室领导和医院院长、建立事件相关档案等一系列的标准化流程。同时医院应寻求公益律师或雇用咨询律师,就相关事件及时寻求法律支持,制裁相应肇事者。

四、结语

我国目前医疗资源紧张,医疗改革面临进一步突破,伴随着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观念和要求的转变,医患矛盾的加重是这个阶段性时期的集中表现。除了由于医患纠纷引发的暴力伤害外,医护人员还要面临工作岗位上随时可能出现的职业性伤害,如感染病毒等。社会给予的高要求和自身工作的高危险,再加上岗位自身的高门槛,使医护人员群体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因此需要更多社会公众的理解以及进一步的法律保障。

摘要:暴力伤医事件频发是当下争议较大的社会热点问题,折射出医护人员人身安全难以保障的困境。在现有纠纷解决机制未得到完善之前,首先应将医院工作场所划为公共场所,从法律上加强对暴力伤医行为的整治和处罚力度。文章通过对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现状、我国现有保护机制等方面分析,探究关于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法律法规,以期对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有所贡献。

关键词:暴力伤医,人身安全,医患纠纷,公共场所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新的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暴力威胁卫生服务[Z].

[2]李可萍,庄英杰.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年6月第43卷第6期.

[3]杨文.东莞市人民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护研究[J].当代护士第5期.

[4]中国医院协会.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2014年1月11日.

[5]谭兵.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

[6]柯阳友,吴英旗.我国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之重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关于重视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建议 篇3

关于重视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建议

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医患关系也成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部门。然而,医学的局限性及人体的复杂性,使医疗始终成为高风险行业。医疗行业目前在一些不良记者及媒体的炒作下,医护人员形象及地位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要致富,找大夫”这种利益意识在一些过程中被强烈激发,这种利益大觉醒带来了欲望的大膨胀。在一些疾病转归不好时,不管医院有错无错,部分野蛮群众就会攻击医护人员,给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因此,建议政府积极落实《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卫通

【2012】7号文件精神,要求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医务人员、患者人身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还医护人员一份安定的工作环境。

黑龙江省卫生厅关于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通知 篇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中央各新闻单位: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新闻采访活动日渐频繁,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新闻采访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新闻报道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特点。在新闻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单位及人员粗暴干涉新闻记者的正常采访活动,甚至出现殴打新闻记者、毁坏采访器材等恶性事件;部分社会人员假冒新闻记者身份,以新闻采访为名,在各地从事诈骗活动;部分新闻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用人单位义务,不与采编人员订立聘用合同,不为符合条件的采编人员申领新闻记者证。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新闻采编人员正常的新闻采访活动,侵犯了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为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采访权利,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新闻采访活动是保证公众知情权,实现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有关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为新闻机构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

二、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

三、新闻单位要为所属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保障。新闻单位要按照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与所属新闻采编人员订立书面聘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金,完善各项保障制度,保护新闻采编人员合法权益。

四、新闻采编活动是新闻单位的中心工作和核心环节,新闻单位要选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人员从事新闻采访工作,要把好进人关、用人关,并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考核、培训、教育和管理,要及时为符合资格条件的新闻采编人员申请发放新闻记者证。同时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严格自律、礼貌待人、以理服人。新闻采编人员采写的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公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不得侵犯公民及法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借新闻采访活动从事有偿新闻、强拉广告或牟取不正当利益。

六、在采访活动中,新闻记者应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新闻记者证。暂未领取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必须在本新闻单位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带领和指导下开展采编工作,不得单独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如遇到可能发生冲突的情况,新闻采编人员应迅速与有关党政部门取得联系,请求协调或援助,有关部门应及时进行协调或提供援助。

七、新闻记者证是我国境内新闻单位的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使用的有效工作身份证件,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印制并核发,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仿制新闻记者证,不得制作、发放专供采访使用的其他正式证件。社会公众可通过中国记者网查验新闻记者证的真伪,如发现使用伪造的新闻记者证从事采访活动的违规行为,特别是假冒新闻记者身份从事敲诈勒索等违法活动,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者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举报。

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接到本通知后,应及时将本通知传达、印发至当地新

闻单位,督促各新闻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与新闻采编人员订立书面聘用合同,要求各新闻单位及时为符合资格条件的采编人员申领发放新闻记者证。各新闻单位接到本通知后,要立即对本单位的用工情况进行自查,并按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规范用工制度和记者证管理制度,为本单位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保障。

新闻出版总署

上一篇:教育类经典名言汇总下一篇:《倍的认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