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2024-07-08

二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共8篇)

二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篇1

新安二院

分级诊疗工作汇报

为适应医疗体系改革,适应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环境,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按照上级分级诊疗相关文件精神,我院与多家医院开展了双向转诊服务工作,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指导乡镇卫生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切实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现将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指导,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坚持政策引导、上下联动、注重实效、保证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的原则,统筹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为公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工作目标

建立本院与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理、服务规范、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运转有效的新型医疗服务管理机制,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将危重患者转送上级医院救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危。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医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管与考核。

组 长:黄和平

副组长:柴庆祝

成 员:李万才 贾俊花 张迎秋 李存和 刘 芳 李恋群 江保卫 刘国强 高桂丽 茹文学

吕伟子 张一鹏 刘守彬 王姣玲 侯建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医务科合并办公,由李万才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完善制度 加强控管(领导小组职责)

1、建立健全首诊制度、首接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和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将分级医疗工作实施情况与具体任务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2、完善双向转诊流程:规范本院转诊程序,明确转出、转入标准。建立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对下级医疗机构转入我院的病人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转入患者及时获得诊疗服务;同时协助和指导转出的病人选择合适的三级医院,并提供相关诊疗资料,方便转入医院获得可靠信息,减少重复检查。

3、确定就近的三级医院1—3家,与其商谈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签订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协议书,共同做好分级诊疗工作,向社会公众提供有效、安全、便捷、实惠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4、把分级诊疗工作列入医疗质量、安全与服务考核的指标体系,同步进行监管、考核与持续改进的分析评价,与科室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四、保障得力 规范运作

1、紧密联系辖区内的基层卫生院,对联系的11家乡镇卫生院自愿签订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协议,组织院内知名专家十余名,对这11家乡镇卫生院实行对口帮扶,每周组织1次专家查房、坐诊、手术;定期与其召开联席会议,对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解决,定期(第每周五)将双向转诊情况向卫生局报告。

2、对转入上级医院的病人实行追踪随访,病情允许情况下再转回我院治疗。

3、对上级医院转入的病人,制定专门的服务流程,精心制定诊疗方案,列入重点服务对象进行管理,并随时向转出医院通报诊疗情况,向转入患者及家属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同维护好医疗安全和做好医疗服务工作,使分级诊疗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4、门诊部、急诊科、住院部各病区对转入、转出的患者都要按医院的规定认真做好登记,每月向医务科完整、准确地报出统计数据,医务科向卫生局报送评价分析和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

5、下步打算:进一步加快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好已经建立的消毒供应室、影像会诊中心、120急救的作用,同时加快院内心电会诊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慢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等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与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区域HIS、区域信息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基层卫生院的管理水平,有效解决基层卫生院技术力量薄弱、诊断能力不足问题。

新安县第二人民医院 2016.6.30

二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篇2

1探索实践

1.1服务提供者改革

1.1.1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建设。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讲, 硬件建设是患者感受最直接、最真切的一部分,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吸引患者到基层首诊,需要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建设。 为此,6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布局和硬件建设。以温州市为例,温州市出台了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各级财政共安排建设经费35.7亿元,完成建设项目2703个,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虽然各城市均提出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要求,但目前各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划建设和配置水平不均衡,很多机构存在着基础设施差、业务用房面积不足、设备仪器落后等情况。

1.1.2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群众放心在基层首诊的核心要素。为此, 各城市积极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镇江市一方面积极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利用大医院的带动作用,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发展需求,从大医院选派业务能力强的临床科室负责人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业务骨干,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担任名誉院长(主任),帮助基层建设特色专科,推动基层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厦门市推广副主任及以上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点坐诊并一对一带教社区医生,同时加快全科医师培训,积极推进健康管理师培训。天津市积极落实多点执业政策, 建立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医务人员双向互动机制,组织三级医院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定点坐诊、定期巡诊和一对一带教社区医生,同时基层医务人员也可以到三级医院学习进修、全程跟师和短期轮训。绍兴市还实施了市、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机制。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着医疗服务人员总量缺乏、学历偏低、全科医师从事全科医学时间短、 接受全科医学培训不足和人才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1.1.3组建医疗联合体。组建医疗联合体有助于提高区域医疗资源一体化水平,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 发挥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3]。除厦门市以外,其他城市均启动了医疗联合体试点,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高等级医院为主体,与若干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跨行政隶属、跨资产的区域医疗联合体。温州市于2013年底实现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区域全覆盖”目标,全市11家三级公立医院将24家县级医院纳入到6个省市医疗联合体,96家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22个县域医疗联合体内。成立医疗联合体后,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合作,通过预约转诊绿色通道,可优先为基层转诊患者安排检查、专家门诊和住院床位。在医疗联合体组建过程中,医疗机构之间仍缺乏明确可操作性的转诊标准和转诊流程,且面临着上转容易下转难的难题。

1.1.4推行基层签约服务。由医疗卫生服务团队为签约对象提供从医院到家庭的个体化全程健康管理,为转诊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并为签约居民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助于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和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信赖,进而引导患者选择基层首诊。针对慢性疾病,6城市均启动了基层签约服务。 厦门市实行具有自身特色的慢性病分级诊疗,启动糖友网和高友网试点, 推行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三师共管、上下联动”服务模式。 上海市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后,可在社区享受定期健康评估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并享有预约优先就诊(转诊)、慢性病药品大处方、 延续上级医院医嘱、优先建立家庭病房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各城市虽然启动了基层签约服务,并为基层就诊患者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但由于居民缺乏对分级诊疗的了解,致使参加基层签约服务的居民仍比较少。

1.1.5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绩效考核和有效签约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分级诊疗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温州市为突破原有绩效工资政策总量不足、 总额封顶和比例固定等问题,2012年率先探索总量突破、比例灵活、绩效同步的合理工资政策,总量上浮最高可达60%,同时设立基于总量之外的绩效考评奖。镇江市为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取一定比例的奖励性绩效和收支结余,用于发放绩效和职工福利。厦门市和绍兴市建立了针对基层医师有效签约的激励机制。根据有效签约数,给予签约医师一定数额的签约服务费作为奖励。虽然部分城市选择采取一定措施来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由于采取的措施有限,致使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未见明显提高。

1.2患者权利变化

各城市在探索慢性病分级诊疗过程中,利用签约服务使居民享有一定选择权,自愿选择是否参加,确认参加后拥有自主选择签约医师或医疗机构的权利。以上海市和厦门市为例。 上海市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体,居民在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和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而后可选择任意一家签约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厦门市实行“1+1+1” 慢性病入网管理模式,签约居民可以自愿选择一名三级医院专科医师、一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和一名经培训认证的健康管理师,享受“三师团队”提供的慢性病全程规范诊疗服务。在签订契约服务关系后,由于选择的签约医生固定,因此可能会出签约医生不能如期出诊,从而给居民带来不便情况。

1.3医保政策调整

1.3.1实行医保差别化支付。医保政策是构建有序就医的重要配套措施。 合理的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能够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引导群众的就医行为。除厦门市以外,其余城市均实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差别化报销政策,拉开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比例。 温州市和绍兴市还依据是否按照分级就诊程序就医进行差异化报销。温州市一至三级医疗机构报销差距最高可达40%,对于通过基层全科医师转诊至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有效签约患者,门诊费、住院费用可在原报销比例基础上提高,未经转诊自行到区域外就诊的患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下降25%。绍兴市未经转诊自行到区域外就诊的参保人员,其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度降低。此外,天津市还进行了按人头付费的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探索。目前各城市所采取的差别化支付政策还不够完善, 很多地方尚未建立起针对基层转诊的差异化报销政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也处于探索阶段。

1.3.2增加基层用药种类。高血压、 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疗通常需要使用一些未纳入到基本药物目录中的非基本药物。为保障基层慢性病患者的用药需求,医保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签约居民的医疗和用药需求,除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该地增补药物外,在该地医保药物目录范围内选择配备使用一定数量的药品,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温州市要求增加药品的起采购金额不超过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总金额的30%。厦门市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药物以基本药物为主,基本药物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比例不低于60%。上海市要求增加配备的使用药品不超过30种,并实施零差率销售。扩容基层药物目录有助于引导患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但一些城市尚未对纳入医保报销的基层用药目录进行调整。

1.4医疗信息化发展

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离不开信息化支撑。信息化有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升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实现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一体化。温州市以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载体,逐步搭建了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双向转诊信息化平台,一是建成市级诊疗信息数据一级交换平台;二是启动市级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建设;三是开展网上医疗和咨询、会诊功能;四是建立远程诊疗中心。镇江市通过已建立的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区域内医疗及健康资源信息共享,并建立了区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及临床检验、病理检查中心。天津市利用手机APP远程管理服务平台,向签约患者提供健康全程跟踪、就医提醒等服务。目前,各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仍不高, 且各级机构发展不平衡,区域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也未完全实现。

2讨论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 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三级医院主要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二级医院主要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慢性疾病管理、康复治疗等[4]。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积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6城市虽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群众缺乏在基层就诊的意愿、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缺少分工协作关系、患者转诊标准不明确和转诊渠道不畅通、相关政策保障不到位、分级诊疗宣传不到位等[5,6]。为此,应综合运用医疗、医保和信息化手段来推进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是决定患者是否选择基层首诊的重要因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现阶段首先应推行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帮扶,同时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包含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和康复治疗师,其次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再次应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衡布局,并加强其硬件建设。为引导居民基层首诊,除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外, 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推行基层签约服务,允许居民自主选择签约医师;二是加强对分级诊疗和基层签约优惠政策的宣传,逐步转变群众就医观念; 三是实行医保差别化支付,医保报销向基层就诊、基层首诊后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倾斜,同时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四是扩充基层药物目录,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的用药衔接。

加强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促进实现“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开展分级诊疗工作需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互配合,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分工协作机制,不同医疗机构承担不同层次的医疗健康服务,从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实现分级就诊和双向转诊。当前,多数医疗机构之间尚未建立起分工协作关系,部分医疗机构之间虽确立了分工协作关系,但其分工协作机制仍很不健全。为此,可以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建立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分级诊疗绩效考核机制,以确保分级诊疗工作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信息化助力分级诊疗。医疗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仍比较低,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也只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了探索尝试。 为发挥信息化建设对分级诊疗的支撑作用,首先应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建立检查检验中心和远程会诊系统,进而推进实现医疗机构之间诊疗信息互联和资源共享,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最终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此外,还应积极推进手机APP等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建设,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

摘要:阐述了部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进行慢性病分级诊疗探索,从服务提供者改革、患者权利变化、医保政策调整和医疗信息化发展对其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应综合运用医疗、医保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关键词: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慢病分级诊疗

参考文献

[1]付强.促进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的策略选择[J].中国卫生经济,2015(2):28-31.

[2]杨柳,李巍,冯泽永.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对首诊制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09,30(15):43-44,47.

[3]师伟,杨桦,韩静,等.北京市朝阳区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4(6):396-398.

[4]王虎峰,元瑾.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1):11-15.

[5]李显文.对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相关问题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5(3):18-20.

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篇3

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到2017年,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应当达到以下标准: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

二、试点地区30万以上人口的县至少拥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三、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

四、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

五、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试点地区50%以上的县(市、区);

六、整合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分级诊疗信息管理功能,基本覆盖全部二、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七、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转诊的人数年增长率在10%以上;

八、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

九、试点地区城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40%以上;

十、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之比分别达到100%、100%、85%、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比例≥30%。

来源:中国政府网

http://

二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篇4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我委在区人大常委会蔡康副主任的带领下,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分级诊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赴永嘉考察,实地走访台一医、宁溪中心卫生院等单位,并以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区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充分征求了各参会人员的建议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6月开始,我区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启动实施了分级诊疗工作。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就医秩序为目标,将群众首诊需求合理引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建设工程,注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制订方案、出台政策、规范流程、狠抓落实,分级诊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区累计转诊患者3724人,其中由基层转诊到区级医院就诊的1784人,转到区外市内医院就诊的430人,转到省级或省外医院就诊的1429人。由区级医院转诊到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1人。

(一)强基础,分级诊疗格局已初步形成。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分级诊疗工作,建立工作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制订出台城乡卫生一体化、分级诊疗实施方案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规范等一系列文件政策,并从经费支持、医保政策、药品配备等方面予以倾斜,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工作开展。从强化硬件保障入手,先后启动了宁溪卫生院、南城、江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基建工程,并成立了台一医院桥住院分部、宁溪住院分部,区中医院北洋住院分部,定期选派专家到分部坐诊。积极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区共有3家中心卫生院通过省级甲等卫生院评审,6家卫生院通过省级乙等卫生院评审,群众就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区级医院与上海长征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等上级医院开展合作办医,上级专家来黄门诊、手术和技术指导,区级医院专家下基层门诊和技术帮扶渐成常态。

(二)重保障,分级诊疗管理渐趋规范。注重政策引导,重点发挥社保政策的利益导向作用,城乡医保报销实行差别化支付,对不同级医疗机构执行不同的报销比例和起付标准(20为乡镇级80%、区级70%,区外市内45%-55%、市外40%),参保患者经分级诊疗平台转诊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且住院起付线只剔除一次,更好地引导患者首诊到基层。注重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改革的激励导向作用,从单位收支结余数中提取40%用于发放超额绩效工资。同时对在西部工作的医务人员给予适当补助,根据工作年限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金,以上的每月补助可达500元。注重配套机制建设,推广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转变基层医疗卫生的理念和模式,目前,全区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签约覆盖率达100%,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5.4%。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配送机制,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政策,保证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的齐全。发挥中医药传统特色,全区19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受到了群众的青睐,中医馆的建设对于引导开展分级诊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建平台,分级诊疗工作已初显成效。为确保分级诊疗工作规范有序,各医疗单位均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设置转诊办公室,落实工作人员,按照双向转诊工作规范制定实施方案,制作工作手册,建立合理的转诊工作流程,加强分级诊疗过程中的协调沟通和检查考核,确保转诊渠道畅通。建立了以台一医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信息化网络为载体的区病理诊断、临床检验、心电会诊、医疗器械消毒供应、放射诊疗等五个区域诊断中心,加强预约诊疗、上下转诊、检查结果查询和费用结算等集约化服务,由此引导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将病情重、疾病急、危险性大的病患转诊到区级医院诊治,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就诊的新格局。分级诊疗工作实施一年多来,已初见成效,据卫计部门统计,20,全区门急诊总人次为417.6万,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占全区门急诊总人次的54.14%,首次超过区级医疗机构的门急诊人次。区级医院的住院人数增速明显放缓,以台一医为例,-,出院人次增长率为6.8%,-年,增长率下降为2%。基层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明显增长,以院桥中心卫生院为例,20住院人数为为1713人,2015年住院人次为2327人,住院人次年均增长率47%。

二、存在问题

1、政策宣传不够到位,群众就医习惯难改。调研中发现,影响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多数群众没有获知该项制度的实施,分级诊疗的宣传方式不够多、力度不够大,广大群众对分级诊疗的目的意义了解不深,对具体操作流程、医保政策等内容知晓率不高。医护人员对该项政策的知晓率较高,但仅限于自身了解,缺少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宣传。另外,一些群众的就医行为很大程度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医惯性”影响,就医看病无原则地追求大医院、追求著名医学专家。

2、基层诊疗水平薄弱,服务能力不强。分级诊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主要是要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但当前,我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群众的信任度还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级诊疗工作的实施。一是在硬件建设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常规设备不足、仪器过于简陋,无法开展疾病诊治所需的常规检查,是导致群众没有选择首诊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区19家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缺口达万左右。二是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缺口达304人。同时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差,工作后部分基层医疗卫技人没就想方设法调到城区单位工作,因此培养好了就调走了,服务质量难以“取信于民”。三是全科医生紧缺,按我国每万民居民配置2-3名全科医生的标准,我区全科医生缺口达130余人,已成为分级诊疗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

3、转诊操作流程有待规范,信息化管理机制滞后。一是转诊单流失较严重。因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尚在建设之中,转诊单采取纸质形式,个别医生填写转诊单内容不完整、字迹潦草,部分患者因重视度不够,转诊单流失还较严重。二是区域内的“双向转诊”平台已初步建立,但下转依然较少,从数据显示,由基层转诊到区级医院就诊的1784人,而由区级医院转诊到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仅81人,由此挫伤了基层医疗机构“上转”患者的积极性。三是与上级医院之间的转诊平台尚未建立,造成区外市内的转诊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致使分级诊疗的部分政策无法实施。

三、几点建议

1、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力度。区政府及卫生、财政、人力社保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统一思想,各司其职,全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顺利实施。要广泛开展宣传,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医改政策、“双向转诊”制度、报销制度等相关知识,引导群众转变就医观念,积极参与分级诊疗。要完善“双向转诊”的制度,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强化对各级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格实行首诊责任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切实加强分级诊疗和转诊管理,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促使医疗行为更加规范,质量和管理效率整体提升。同时要适时开展分级诊疗服务效果评价,视实际开展情况进行科学调整并进一步细化相关举措,持续增强分级诊疗服务实效。

2、加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充实,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要继续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力度,探索将乡村级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筑牢农村卫生网底,让群众获得便捷、价廉、安全的基本医疗服务。重点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医技、中医科室建设,推进城乡对口支援、医疗服务一体化,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百姓真正放心在基层首诊。健全医务人员培训、交流机制,基层医疗机构在引进更多的全科人才的基础上,要强化规范化培训,低一级机构人员要到上一级机构不间断的进行系统化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篇5

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的治疗管理水平,体现分级诊治的原则,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落实双向转诊工作,我院与辖区内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双向转诊关系。现根据上半年工作实际情况,作如下工作总结:

2015年上半年,我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送病人6人次,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回病人4人,转诊人次共计10人次。通过上转病人提前预约,解决了病人转到我院院就诊难的问题,解决了病人不了解病情看病走弯路的问题,加强了我院与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沟通,使我院与基层医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结合我院派驻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工作帮扶下,使转到基层的病人能够得到连续、完整的治疗。

我院积极配合基层医院,坚决执行双向转诊协议,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我院能够做到根据病情需要上转、下转病人,并开具转诊单,能够实施医保报销。“转上”不“转下”,双向转诊变单向转诊,目前大多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将重症精神病患者转至我院,而由于精神类疾病的特殊性以及基层医疗条件的限制,可以转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康复治疗的却非常少,由上转下非常困难。

我院讲继续加强对各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提供业务、技术上的支持。才能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不间断、连续的双向转诊服务,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分级诊疗是一篇大文章 篇6

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不起来,是政府不重视吗?不是!是医务工作者不愿意吗?也不是!是老百姓 “愚不可及”,愿意舍近求远、弃贱图贵吗?更不是!其深层次的原因,既有陈旧观念的束缚,也有利益藩篱的阻挡,说到底就是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在作祟。

之所以说分级诊疗是一篇大文章,就是想说明实施这一制度不仅重要,而且复杂,关涉医卫体制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涉及面广线长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实现合理有效诊疗,化解“看病难、看病贵” 难题的不二选择。既然是“大文章”,就要有“大手笔”,施大举措、下大功夫,才会有大作为,切不可等闲视之。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地一般号召,或者只当做单纯诊疗方式的改变的业务性、事务性工作对待,或者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 “牛不喝水强摁头”,都不会有好的效果。亦或试图通过拉开医保基金支付档次来调节分流就医(事实上这些年也一直在这么做),虽有一定效果,但作用非常有限,已被这些年的实践所证明。问题倒逼改革,出路也在于改革。不改革绝对没有出路,不改革绝对不会有分级诊疗制度。

要改变不合时宜的就医格局, 走出“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局, 就必须实施分级诊疗制度,舍此, 别无他途。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中心环节是深化医卫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解决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结构性改革上,改变多年来形成的“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倒三角”医疗体制,让“基层”真正 “强”起来。基层强起来之时,就是分级诊疗制度真正普遍施行之日。这就是改革的逻辑,也是分级诊疗制度发展的逻辑。

要做好分级诊疗这篇大文章, 就要着力抓好六个关键环节的改革,重塑能够反映医疗客观规律、 体现时代特征、突出便民惠民的医疗体制和运行机制。

1 . 牢固树立 “ 强基层 ” 的理念,让基层医疗机构真正强起来。 据称对医疗机构进行评级(分成一、二、三级并甲、乙、丙等), 不同的等 级有不同 的行政级 别 (科、处、局甚至部级)、不同的编制、不同的待遇、不同的投入等,很具“中国特色”。这样一来,从上到下自然就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三级甲等一类的医院(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大医院”)。领导的偏爱、百姓的青睐使得各种医疗资源(财力、物力与人力资源)都被虹吸到大医院,使其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大医院之间的“军备竞赛”也愈演愈烈。这些年,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强调要控制大医院的规模,但这样的“强调”在大医院的逐利驱动和扩张冲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星级医院照建不误,高端设备拥有率、集中度远超发达国家,拥有上万张床位的“巨无霸” 医院横空出世,而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在这些 “星爷”和“巨无霸”面前显得虚弱无比、异常可怜,传统的加现代的“缺医少药”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观。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把大量不需要到大医院就诊的患者也“虹吸”到自己门下。《2013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全国73.1亿诊疗人次中,县级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仅为9.2亿人次,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占大头; 县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仅为85.8%, 而三级医院为102.9%。另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市大医院每年的门诊总量均已超过9000多万人次, 其中外地患者占3000多万人次。北京协和医院等知名大医院的日均门诊量已突破1万人次;一些知名专家一上午要看三四十位甚至五六十位病人,连喝水、上厕所都顾不上,真是累不堪言。《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超三成医师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超六成的医师对收入表示“不满意”,超六成医师不愿子女从医。就医者的感受如何呢?他们不远百里、千里, 不顾旅途之艰辛劳累,投奔大医院就诊,往往等候几天几夜、排队几小时,而看病只有几分钟,自然抱屈喊冤。医患关系紧张、极端事件频发与此不无关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现实是最好的镜子。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反思、警醒吗!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痛下决心改弦易辙、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真正按“强基层”的指导方针深化改革吗!观念转变天地宽。 只有彻底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基层才能真正强起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果基层强不起来,不但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不了,大医院的“战时状态”和县级以下医院的“尴尬局面”都不可能改变。一旦分级诊疗普遍实施了,医疗资源配置合理了,结构优化了,医疗格局理顺了,不仅会改善医疗、医保服务的可及性与便捷性,而且会节约大量医疗资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会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就不会舍近求远来回折腾,“获得感”、“幸福感”会大大增加,医患关系也会大大改善,中国医疗事业就会走出一条均衡发展、良性发展、高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

2.发挥市场作用,用好社会资源,解决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应该看到,医疗领域目前存在的许多矛盾和困难,都与医疗服务供给不足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事业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 但与13亿人民的医疗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全民医保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长期被压抑的医疗需求呈“井喷式”释放,供需矛盾就更显得突出了。因此,把供给总量做大便是第一要务。然而,解决总量不足,不能再指望财政增加多少投入、由政府再办多少医院的老办法。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的投入产出率并不高,效果也并不好,而且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老办法也不灵了,老路也走不通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依靠改革闯新路,用社会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只要政府的观念、职能转变了,对市场机制的认识公允了,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办医的公平环境 (包括资质、准入、用地、注册、 融资、税赋、考核、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都能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形成了,社会上蕴藏的深厚的资源要素就会充分涌流,做大医疗供给总量的聪明智慧就会竞相迸发,何愁我国医疗供给短缺的问题不能解决!曾记否,我国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搞得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有关的东西,什么都短缺,什么都凭票供应。吃饭难、买菜难、 购物难、住店难……,一连串的难!难!难!从上到下费尽心思, 想尽办法都没有解决好,最后还得出“经济短缺是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邓公大声疾呼,“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振聋发聩。一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长期解决不了的“短缺”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供给充足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人们再也不为衣食住行犯难了。真是一言兴邦!这也给我们以举一反三的深刻启示:解决医疗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样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好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否则,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3.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结构性改革上,重塑医疗供给架构。这些年,我国医疗方面的突出问题是群众感到“看病难、看病贵”。因此,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就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改革的“三年目标”。五年过去了,结果如何呢? 普遍的反映是“旧病未除又添新症”,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难、更贵了。这是为什么?仅就医疗服务供给来讲,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 也有结构失衡的问题,而后者可能更突出、更严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结构性改革上,首先是政府要转变职能、管办分离,少兴办多监管,政府只办少量真正属于公益性 (也就是市场解决不了的那部分) 的医院,以疑难重病诊治、医疗科学攻关和人才培养为主的医院,以及困难地区“扶贫”性的医院即可。二是要采取“限大、稳中、促小”的严厉举措,限制大医院的扩张冲动,稳定发展以县级医院为主的中等规模的医院,采取倾斜政策促进小的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 乡镇医疗机构)发展壮大。三是要改变医院实际存在的行政属性,让医院真正成为医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现代医院运行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独立自主地从事医疗服务。四是对现有的公立医院(有专家称为“国营医院”)进行改制重组,采取整体转让或部分转让资产(股权)以及组建“医联体”等形式,使之“浴火重生”,形成新型的医疗机构。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远程诊疗、咨询等,构建 “没有围墙”的“网络医院”,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改变医疗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潜能。

4.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导优秀医务人员向基层流动。我国早就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毛泽东主席也明确指出: “好医生,下基层,大医院只需要专家和大学生就够了”。“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个时代性的响亮口号。 几十年过去了,而重点并未突出, 重心也未转移,“下去”的少, “上来”的多,基层(特别是农村)“缺医少药”(缺乏合格的医生,药的品种也很少)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难道是好医生不响应号召、不愿放下身段到基层吗? 如是个别现象,或许可以这么认为;而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制度上、体制上、政策上找原因。 民间有句俗话说得很直白,“人使人使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按照经济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政策莫过于人事政策与收入分配政策。在十几年前笔者曾考察过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的社区医疗机构,不仅环境条件好,而且执业的医生也很优秀(座谈中了解到有的还是从我国某些大医院过去的),前去就诊的人很多,生意红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那里执业的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很高(比在大的专科医院的医生高出很多,而且很受人尊重),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故而安其居乐其业。如果医卫改革中能真正革除“行政化、官本位”的弊端,让医生真正成为医生,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让医生的劳动所得真正体现其医疗技术和能力的价值,“不管你在哪里干,政府、社会公平看,沉到基层比呆在上边更划算”。先贤所说的“好医生,下基层”的愿景就会实现。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医务人员的收入应体现人力资源、技术劳务的价值)引导资源有序流动、优化配置机制效应。

5.培养一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是实施分级诊疗的关键所在。在资源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强基层”能否强起来,分级诊疗能否实施起来, 关键还是在人,在于有没有一大批 “德医双馨”的全科医生人才。 曾有人提出用行政办法规定“基层 (社区)首诊制”,显然行不通, 因为它损害了老百姓选择就医的基本权益。也有人埋怨“医保支付政策没跟上”。事实上,各地医保在报销比例方面早就设置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梯度比例,也可以说是用最高的报销比例(如90%) 鼓励患者在基层首诊(特别是门诊),必要时再转诊,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也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分级诊疗问题。人们重视生命远胜于医保报销比例,因为他们害怕被基层误诊、被耽误,才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大医院、找 “大专家”。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全科医生14.6万人,仅占医师总数的5%,而欧美发达国家一般要占到30%-60%。在英国,90%的门(急)诊由全科医生首诊,其中90%无需转诊,由全科医生完成诊疗。解决全科医生匮乏的问题,也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培养,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特别是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一手抓政策配套,切实解决收入少待遇差、评定职称难、社会地位低、缺乏成就感等诸多困惑与实际困难, 这样才能使他们愿意到基层、扎根在基层。不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口号喊得再响,“高大上”的道理讲得再多,也是难以奏效的。这些年大量医学生改行,宁愿去当“医药代表”也不愿从医,超六成的医师不愿自己的子女从医,不啻是给了世人以无情棒喝!

6.建立“守门人”制度,为老百姓守护健康之门(Gatekeeper意思是“守门人”)。这样的制度在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实行多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我国还处在“启蒙”、“学步”阶段。可喜的是在山东青岛市等一些地方已开始试行。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生签约,让每个签约医生负责联系一定数量的家庭(这些医生也就成了“家庭医生”),对医生实行按负责的人数付费(即按人头付费),如果他们疾病预防、健康辅导等工作做得好,医疗成本就会降低,医生的收入自然就会提升。这些医生常和所负责的家庭打交道,既深谙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做到合理有效治疗, 又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感情,医患关系自然会融洽和谐。有了“守门人”制度,老百姓才能实现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明白就医、有效就医,也就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与“幸福感”。

以上说的六个环节,余以为是实施分级医疗制度的六大支撑,也是必要条件。缺少了任何一个支撑和条件,分级医疗制度都实行不了,即使在一时一地实行了,也难以普及,难以制度化、常态化。

分级诊疗制度(最全) 篇7

2014年9月17日,四川省卫计委、省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2014年10月起全面实施。目标是将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宣传等手段,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力争在2015年实现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全科医生。实施路径:在医疗服务方面,将双向转诊作为关键环节,明确了9种可转往上级医院治疗的情况。新农合政策方面,完善县外转诊和备案制度,除急诊外未履行转院手续的越级诊治原则上不予报销。城镇医保政策方面,对于按规定履行了转诊手续的参保人员转诊后住院报销比例提高3%~5%。

一、分级诊疗的含义

所谓分级医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大医院由此可“减负”,没有简单病例的重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利于医学水平的进步。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人,大量的病例也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步入良性循环。具体措施如下:

1、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改革,要做到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群众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理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鼓励大医院与区县医院协作联合。

2、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加大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这是分级医疗制度的重中之重。老百姓小病、大病都愿到大医院来,说到底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不信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尤其重要。具体措施,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将大医院专家请进来,结成卫生帮扶对象,并长期化。并将基层卫生人员送到大医院进修、培训,进行短期强化。

3、加大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价格差距,通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费减免等政策,引导病人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是分级医疗制度的保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老百姓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肯定行不通,可通过价格杠杆,合理引导,确保这一制度的实施。

4、根据疾病分级,属于养老慢性病的病人,不得挤占医院床位。为此,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医疗机构和社会养老机构,扩大护理床位和养老床位,改变目前养老挤占医疗资源的现象,释放医疗资源,部分上可缓解医院床位紧张度,减轻病人住院难。

二、就诊范围划分

1、村卫生室: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

2、乡镇卫生院:主要接诊A型病例暨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住院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病例,包含:(a)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b)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c)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d)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e)老年护理病人;(f)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g)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3、县二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B型、C型病例暨急需紧急处理但病种单纯的一般急诊和病情复杂或有复杂的合并症、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诊断治疗均有很大难度预后差的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部分D型病例,包含:(a)临床各科危急重症,基层医院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b)基层医疗机构及一级医院不能确诊的较疑难复杂病例;(c)较大伤亡事件中受伤的病人。

4、市三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C型和D型病例暨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有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功能衰竭病变之一者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国家确定的部分重大疾病的救治,包含:(a)临床各种危急症病人;(b)二级医疗机构因技术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上转病人;(c)二级医院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d)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的病例。

5、市外三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D型病例和国家确定的重大疾病救治病例,包含:(a)临床各种危急症病例;(b)县、市级医疗机构因技术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上转病例;(c)市级医院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三、分级诊疗的好处

通过分级诊疗服务,一是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医疗服务价格更低、起付线更低、报销比例更高,可极大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二是对于疑难病、复杂病通过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联动的预约挂号、预约床位及绿色转诊通道,可明显缩短在大医院住院候床时间,节约患者时间和费用。

四、分级诊疗的转诊程序及要求

1、转诊程序

(a)除危急重症病例和病人及病人家属强烈要求外,对因技术、设备等能力所限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病人,原则上基层医疗机构上转至二级医院,二级医院诊疗有困难的病人上转至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

(b)转诊病人或病人家属持下级医院开具的“分级诊疗转诊单”到对应的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c)上转病人病情稳定后,上级医院应及时将病人转回基层医院作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d)对长期在外务工或危急重症病人,接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及时告知病人或病人家属转诊规定,督促其尽快向基层医疗机构和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报告并补办相关手续。

2、转诊要求

(a)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成立分级诊疗责任科室,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并设立专线电话及时提供咨询服务;

(b)各医疗机构要制定具体分级诊疗实施细则,明确转诊服务流程,确保转诊服务的人性化和连贯性、有效性;

(c)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人时必须填写《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详细填写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用药情况和建议上转医院名称;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病人时必须详细填写《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并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下一步的康复计划和下转医疗机构名称(原经治医疗机构或基层医疗机构);

(d)危急重症患者上转时,上、下级医疗机构要做好“无缝”对接工作,上送或下接均需派出专人护送并书面和口头同时向接诊医生介绍病情;接诊医疗机构对转来的病人要及时、认真进行登记,并安排专人将患者送至病区或门诊作进一步治疗;

(e)各医疗机构对上转来的患者统一实行“一优先、两免费”暨优先就诊,免收挂号费、诊查费。

五、新农合报销政策

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与省、市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进一步扩大。要求完善县外转诊和备案制度,越级诊治未履行转院手续原则上不予报销(急诊除外)。参保人员从下级医疗机构转向上级医疗机构,住院起付费按两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的差计算;从上级医疗机构转向下级医疗机构不再计收起付费,直接纳入医保报销。

六、基层医疗机构能力

宣传资料(分级诊疗服务) 篇8

二、分级诊疗的好处。通过分级诊疗服务,一是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医疗服务价格更低、起付线更低、报销比例更高,可极大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二是对于疑难病、复杂病通过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联动的预约挂号、预约床位及绿色转诊通道,可明显缩短在大医院住院候床时间,节约患者时间和费用。通过宣传,引导群众主动在基层就诊。

三、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各基层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本单位诊疗范围和诊疗能力,包括本单位重点专科建设情况、专家简介(含上级医院对口帮扶专家)、医院检查项目范围、基本药物配置情况、医院与其余大型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情况、本单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情况、与上级医疗机构对口帮扶结对情况、医务人员参与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全科医师培训、骨干医师培训、住院医师培训情况等内容。对于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首诊的常见病或多发病患者,医疗机构要进行引导,并鼓励患者签订基层首诊的承诺书。通过宣传,让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放心就诊。

四、新农合报销政策。今年,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四川省财政厅《关于下发201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指导意见的通知》(川卫办发[2014]133号),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比例,拉开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与省、市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要求完善县外转诊和备案制度,越级诊治未履行转院手续原则上不予报销(急诊除外)。参保人员从下级医疗机构转向上级医疗机构,住院起付费按两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的差计算;从上级医疗机构转向下级医疗机构不再计算起付标准,直接纳入医保报销。通过宣传,让老百姓自愿参与分级诊疗。

五、分级诊疗的转诊流程。常见病、多发病鼓励在基层就医,危急重症可逐级或越级转诊。当患者在基层就医病情发展,需向上转诊时,结合自主选择和就近的原则,乡镇卫生院一般首先转诊到县级医院,县级医院可以视病情转往县级以上医院,若病情趋于稳定,鼓励患者转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首先转诊到二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可以视病情转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病情平稳后鼓励患者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宣传,让群众清楚分级诊疗中双向转诊的具体做法。

分级诊疗服务主题宣传

一、分级诊疗的含义。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治疗,疑难病、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

二、分级诊疗的转诊流程。常见病、多发病鼓励在基层就医,危急重症可逐级或越级转诊。当患者在基层就医病情发展,需向上转诊时,结合自主选择和就近的原则,乡镇卫生院一般首先转诊到县级医院,县级医院可以视病情转往县级以上医院,若病情趋于稳定,鼓励患者转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首先转诊到二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可以视病情转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病情平稳后鼓励患者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分级诊疗的好处。通过分级诊疗服务,一是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医疗服务价格更低、起付线更低、报销比例更高,可极大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二是对于疑难病、复杂病通过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联动的预约挂号、预约床位及绿色转诊通道,可明显缩短在大医院住院候床时间,节约患者时间和费用。

四、新农合报销政策。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与省、市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进一步扩大。要求完善县外转诊和备案制度,越级诊治未履行转院手续原则上不予报销(急诊除外)。参保人员从下级医疗机构转向上级医疗机构,住院起付费按两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的差计算;从上级医疗机构转向下级医疗机构不再计收起付费,直接纳入医保报销。各级医疗机构新农合起付线和补偿比例指导方案如下(当地宣传采用本地补偿方案):

上一篇:干部职工现实表现、考察材料例文下一篇:游杜甫草堂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