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对策(精选12篇)
诊疗对策 篇1
早在2006年, 卫生部就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制度”, 鼓励基层医院实行“首诊制”, 实现“小病不出社区, 大病及时转诊, 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并在医保结算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2013年, 全国居民约55%的健康问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解决, 虽然和过去比有了不小的进步, 但离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8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的目标, 还相差甚远。截至2013年底, 除了北京、青岛、青海等部分省市区推行分级诊疗外, 全国范围内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还未真正得到确立, 且面临实施难、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困境。现就目前我国医院诊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浅析如下。
1 分级诊疗的概念
所谓分级诊疗, 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治疗, 逐步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 以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1]。
在分级诊疗模式下, 患者就医次序是:患者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找全科医生 (家庭医生) 就诊, 全科医生完成必要的诊疗, 如果患者病情超出全科医生的诊疗能力, 由全科医生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 由上级专科医生接收进一步诊疗;患者疾病进入稳定期, 再由上级专科医生将患者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患者如果需要急诊服务时, 可以直接前往医院寻求诊疗服务。
在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就医盲目无序的现状下, “分级诊疗体系”无疑成为重新配置医疗资源、破解“看病难”顽疾的一剂药方。在实施分级诊疗后, 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的就医现象将有所改观。
2 患者就医意向
丁香园网站的一项调查数据 (13 288人参与) 显示, 平时看病, 41.7%的受访者会选择去大城市大医院 (三甲) , 19.5%的受访者会选择去县市区级医院 (二级) , 还有27.6%的受访者会选择去社区、乡镇等基层医院 (一级) 。这说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 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2]。
丁香园的调查数据还显示, 68.3%的受访者不信任身边基层医院的水平, 62.9%的受访者表示在目前的分级诊疗系下, 不会选择基层医院。基层医院为何遭遇冷遇?公众为何不信任身边的基层医院?调查中, 65.5%的受访者归咎于医生水平不高, 28.2%认为是因为医疗资源少, 21.5%认为是医药费贵, 还有20.5%的受访者对基层医院不信任。除此之外, 还有不能纳入医保 (15.6%) 、全科医生数量太少 (11.9%) 、转诊麻烦 (6.2%) 等。
基层医院医疗水平良莠不齐, 医疗设备有限, 人才引进培养渠道不畅以及待遇较低等, 直接影响了其社会影响力和就诊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选择信誉有保证的大医院还是选择小医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毕竟没人会拿自己的生命健康开玩笑。
3 我国目前的就医现状
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 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 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 就医盲目无序。目前的就诊情况是:一个人生病了, 不是先到社区诊所, 而是直奔最高端的三甲医院, 形成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怪现象。
据统计, 在三级医院接诊的患者中, 有一半以上是普通疾病, 而非疑难重症, 本来常见病、多发病应该在社区, 由社区医生先完成诊疗工作[3];由于患者涌向大医院就诊, 让高级医学专家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诊治大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医学专家干了社区医生的活, 结果就是加剧了优质、稀缺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 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 基层医疗单位冷冷清清艰难度日的局面。
4 探索分级诊疗中的问题与机遇
要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就必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增强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感和认同度, 实现制度性的基层首诊、分级就诊, 改变目前无序就医的格局, 引导患者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所以要尽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这将有助于引导患者在基层就诊, 形成新的就医格局。
基层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差、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医疗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是分级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最大的问题。
现有的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和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标准, 已很难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特别是医技人员严重短缺, 存在无证执业, 跨类别、跨专业和超范围执业等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应制定引进、培养、使用、留住人才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基层人员总体数量不足、专业结构欠合理, 以及检验、影像、药剂等专业人员短缺、护理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等问题。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患者信任度低, 就诊人员少, 导致医疗资源利用效益低, 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笔者认为, 目前医院分级医疗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4.1 基层医院人力资源配置要切合实际
基层医院想要成为居民们的放心之选, 在培养出真正的全科医生前, 应将内、外、妇、儿科医生都配备齐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较差, 人员编制不足和待遇偏低, 使基层高素质医务人员招不进, 留不住, 水平难以提高。因基层服务能力不高, 难以取得群众信任, 从而出现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同时, 医保在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住院服务报销差额只有6%, 部分地区甚至更低, 三级医院门诊服务与基层社区也仅差10%。这种差额不足以在医保政策上引导患者首诊在基层。提高偏远、艰苦及少数民族等地方乡村医生待遇的政策, 则是政府为偏远艰苦地区百姓建立的“保护伞”。提高医生待遇, 稳定医疗队伍, 防止医护资源外流, 是保障当地百姓医疗条件的最有效方法。
4.2 政策导向让人才和技术向基层流动
在目前状况下, 让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医生进入社区仍是引导患者流向基层医院的最佳途径, 鼓励大医院医生进社区仍处在探索阶段。在相应机制同步完善的基础上, 基层医院要逐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基本待遇, 创造适合年轻医生成长与工作的条件, 吸引优秀人才前往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目前, 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仍以大医院为就业目标, 鲜有学生选择基层医院。大医院的总体环境仍明显优于基层医院, 学生们作出这样的选择也很正常。
4.3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医疗联合体
要建立真正有效的分级医疗模式, 就需要对医疗资源进行纵向整合, 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只有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才能构建有序就医,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冷冷清清”的矛盾。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首先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切实推进“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和康复回社区”。加快基层全科人才的培养和转岗培训, 建立严格的全科医生培训考核体系, 积极推行医生多点执业。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托管和直管等形式把大医院的优良医疗资源向社区辐射, 让老百姓不出社区就能享有三甲医院专家的服务, 逐步提高公众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彻底改变目前只有基层医院向大医院转诊的“单向上转”现状, 推动大医院把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患者积极“下转”至基层医院, 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合理应用。
4.4 建立制度保障分级医疗的实施
分级诊疗要顺利实行, 必须有制度作保障, 同时应建立有序的就医路径和连续性服务, 如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应和居民形成签约服务进行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改变居民“小毛病也奔大医院”的就诊习惯。
建立分级诊疗操作细则, 完善医保付费调节机制。要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服务层级, 促进有序就医, 大型公立医院主要承担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 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大病的康复治疗, 注重健康教育, 提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 要进一步提高患者首诊在社区的报销比例, 拉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 提高经社区转诊患者的报销比例。要以实际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参考现有常住人口的基数, 重新分配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并根据增加人口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范围较大的乡镇卫生院所要完成的公共卫生任务和难度, 重新分配公共卫生经费。
制度的设立, 需要认真调研、吸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试点后充分论证, 再行全面推广。公立医院应当有足够的自由, 根据患者需求、市场导向提供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 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要, 才能顾及卫生的公平、效率、可及、效果。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健全分级诊疗体系”预示了医改的方向[4]。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坚持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健全制度结合起来, 坚持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导作用, 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完善顶层设计的有机结合, 大力发展基层医院, 健全分级诊疗体系, 给予基层医院更多的政策等方面的扶持, 才能使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从而惠及更多百姓。
参考文献
[1]刘岚, 邵隽一.临床能力是全科医生立足之本[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1, 10 (10) :2-3.
[2]邵隽一.以全科医学为基础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转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12 (4) :241-242.
[3]黄占山.中国医师多点执业现状综述[J].中国社区卫生杂志, 2014, 9 (3) :15-16.
[4]鲍勇.探索双向转诊制度模式, 破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瓶颈[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5) :1223-1225.
诊疗对策 篇2
案
为更好地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在我院的医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病人住院治疗服务中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为此,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开展“三好一满意”和“三提三创”活动为契机,以医保和新农合为依托,进一步改善服务流程,改变“先交钱、后治病”和“没钱不给治病”的旧服务模式,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模式,为更多的病人开通生命“绿色通道”,确保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并尽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切实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实施范围
(一)凡来我院住院治疗的以下患者可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
1、参加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
2、参加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
3、我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住院患者(新农合政策规定不予报销的情况除外);
4、“三无(无姓名、无住址、无陪人)”病人,须经院领导批准,并每天汇报治疗情况;
5、非上述情况,但病情严重,需采取紧急医疗措施救治的病人。
(二)下列情况不享受该措施,仍执行先缴住院押金的模式:
1、因交通事故受伤致病,有对方责任者;
2、因打架斗殴受伤致病者;
3、因雇佣致伤及医保、新农合规定不能报销的病种;
4、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者;
5、自杀自残、各种外伤、中毒、计划生育、酗酒、吸毒、性病、工伤以及户籍为新泰市外人员;
6、其它自费医疗者。
三、基本做法
1、纳入医保和新农合的病人在办理住院手续和住院治疗期间无须缴纳住院押金,但须与医院签订《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并将其医疗证或新农合医疗证交住院科室保管。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催促病人或家属缴纳住院押金。
2、病人出院结算时只须向医院支付医保和新农合报销后个人承担部分的费用。
3、病人出院结算将个人承担费用一次性结清后,入住科室应及时将病人的医疗证归还。
4、对住院治疗费用较高的,实行分段结算,每满5000元,病家应按医保(新农合)报销比例,一次性结清个人承担部分,否则,医院将中止其享有“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
5、“三无”病人在澄清其身份和所患疾病是否符合医保及新农合政策后,再确定是否纳入“先诊疗,后付费”范围。
6、病人医疗费用未结清,或恶意拖欠住院费用的,今后将不再享受我院“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同时医院将协调有关部门锁定患者的医保卡,影响恶意欠费者以后的就诊和住院报销。医院也可根据合同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组织落实
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既有利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又有利于提升医院服务水平,增进病人满意度。通过实施这一措施,能更充分体现医保、新农合政策的利好和医院的公益性。因此,各科室和全院职工应充分认识实施这一措施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协调,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在切实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确保医院不受损失,真正把这项工作变成一项方便群众的惠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严格准入制度。门诊接诊医生、入住科室和住院处工作人员在为病人办理住院手续时,在告知病人或家属我院实施该项服务措施的同时,要严格审查患者的身份和相关证件,看是否符合“先诊疗,后付费”的基本条件。对符合条件的,要严格按照本方案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向病人或家属告知相关内容。对不符合条件的,要耐心做出解释,并按规定收缴住院押金。
2、各司其责,严格落实 “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工作具体,各有关科室要各司其责,努力把这一工作贯彻好、落实好。不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发现一次罚科室或个人50—100元,并全院通报,两次以上取消文明职工称号。
门诊医生:门诊接诊医生负责对符合“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的住院病人进行政策宣传,初步审查是否符合“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开具入院证,并请患者或陪人如实完整填写患方信息。在入院证相应位置注明是否符合“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住院处:负责核对病人的医疗证件和身份,确定患者医保(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类别,并在入院证右上角加盖“先诊疗、后付费”章。对未带医疗证的要暂收其押金500元,并要求病人24小时内将医疗证交入住科室,再办理“先诊疗、后付费”相关手续。
入住科室:对病人的身份病种是否在报销范围进行核准后,填写备案表,并于每天下午5点前安排专人将当天所有住院病人的备案表送到医保办或新农合办备案。发现身份不符或不符合报销条件者不予签订协议并及时通知医保办或新农合办将其改为自费。代表医院与病人签订《住院费用结算协议书》,一式两份,一份交病人保存,一份与病人的医疗证一同由科室保管。在诊疗过程中可以负数记账,科室要由专人每天查询病人费用情况,对费用较高的病人,每满5000元,要及时通知病人到住院处缴付个人承担部分,如不及时交付,通知医保办或新农合办终止协议。对临近出院1—2天的病人,要预先告知病人应承担的大致费用,以便病家筹款结账。对出院病人嘱其持出院通知单先到医保办或新农合办办理结算手续,然后到住院处办理出院并缴清个人承担部分。凭费用结算清单加盖住院处现金收讫章后到入住科室领取抵押证件。病人住院期间,每日向病人提供费用一日清单。医保部门:医保办和新农合办工作人员要每天到科室对前一天病人身份及是否符合报销条件进一步进行核实,将符合条件的入院病人的基本情况录入微机备案,对不符合条件的要一律改为自费。病人入院时微机录入为自费,入院后如能提供相关证件经查实属实的可纳入“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对外伤病人要在出院前提供受伤原因证明手续。对出院病人要及时结算,并提供结算清单,将报销部分的数额打成押金条交与病人,嘱病人到住院处办理出院手续。
财务科:负责对医保办、新农合办与住院处之间的账目进行监管,并制定具体的监管措施。
3、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明白放心。医院印制“先诊疗,后付费”明白纸,发放给每个来院就诊病人,并通过大屏幕、宣传栏等形式做好宣传工作,让来院就诊的病人理解支持这项工作,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生命“绿色通道”的好处,让群众花明白钱、看放心病,真正把我院的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全力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
附:XX卫生院《“先诊疗,后付费”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
“先诊疗,后付费”住院治疗费用结算
协议书
甲方(患者): 乙方:XX卫生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住院治疗服务,经甲乙双方同意签订本协议。
一、甲方住院治疗时,乙方不再向甲方收取住院押金,住院期间,乙方也不向甲方催缴住院押金。但甲方在办理住院手续时须向乙方提交其职工医疗证(或新农合证、城镇居民医疗证)、身份证等证明。
二、甲方住院期间,如需查询医疗费用,乙方须向甲方提供住院费用一日清单。
三、乙方须在甲方出院前1—2天内向甲方或甲方家属告知其住院期间的大体花费和个人应承担的大致数额,以备甲方筹措住院费用。
四、甲方住院治疗费用金额较高时实行分段结算办法:住院治疗费用每满5000元时,甲方应按医保(新农合)报销比例向乙方做一次结算,到住院处交纳个人承担部分的费用,如甲方不及时结算,乙方有权终止协议。
五、甲方出院时应据实向乙方一次性交清住院期间个人承担的医药费用,否则乙方有权暂时留存甲方或其家属提供的相关证件,并保留通过司法途径追缴费用的权利。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七、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患者家庭详细住址: 患者身份证号码:
联系人: 关系 甲方签字(盖章):
联系电话:
乙方(签字):年 月
诊疗对策 篇3
【关键词】 通化市;放射诊疗;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83-01
放射诊疗监管工作需要卫生监督机构、病人、放射工作人员以及放射诊疗机构等各个方面同时参与的复杂性工作。地方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放射防护监管的重要性,环保与卫生等监管机构应当切实加强执法、指导、培训以及宣传的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针对违规违法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无论针对任何级别的放射诊疗机构都应当一视同仁。而各级放射诊疗机构也应当按照对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对应的培训,从而切实做好对于工作人员以及受检者的防护工作,要将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1]。
1 通化市放射诊疗机构管理现状
1.1 调查各级放射诊疗机构分布情况 2010年——2013年,通化市共有各级放射诊疗单位23家,且数量基本无变化。本次调查即以此23家单位为调查对象,其中,三级医院2家占8.7%,二级医院4家占17.4%,乡镇卫生院6家占26.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占34.8%,民营医院3家占13.0%。
1.2 各级放射诊疗单位放射防护管理情况 2010年——2013年,通化市各级放射诊疗单位在放射防护管理方面,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制定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放射诊疗质量控制方案、建立放射防护管理档案等指标的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各级放射诊疗单位上述4项指标的合格率与2010年相比有较大的提升,2013年各级放射诊疗单位上述各项指标的合格率最高,分别为15%、65%、85%和100%。经过对2010年——2013年,被调查的各类放射诊疗单位在放射防护管理方面各项指标的合格率进行比较,三级医院的合格率总体高于其它类别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疗机构相对较低。
1.3 放射诊疗设备配置使用情况和行政许可情况 2010年——2013年,通化市各级放射诊疗单位共23家。2010年,共有放射诊疗设备44台,有放射诊疗许可的设备有6台;2011年,共有放射诊疗设备45台,有放射诊疗许可的设备有25台;2012年——2013年,共有放射诊疗设备49台,有放射诊疗许可的设备有47台;2010年——2013年,通化市各级放射诊疗单位的放射诊疗许可持证率,分别为26.1%,56.5%和,95.7%和95.7%,放射诊疗许可持证率逐年升高。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通化市当前各级放射诊疗机构开展的放射防护管理的现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放射防护措施在通化市各级医院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部分医疗卫生部门(尤其是三级以下医疗卫生部门)在个人防护用品与放射防护设施安装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些基层的放射诊疗机构,因为受到自身财力的制约,一般都是购置二手的机器,防护性能堪忧,机房也非常简陋,根本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也就无从谈起。此外,因为部分放射诊疗机构的领导缺少对放射防护相关的方律法规的认知,导致其新建或者改建的放射诊疗场地自主性非常大,并且自主施工以后就开始投入使用,根本没有向相关的机构申请审查,因为这些自主型工程避开了预防性的卫生监督,其在放射防护设设施这方面没有实施“三同时”,所以存在的防护问题非常多。而关于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方面,三级以下的医院,特别是基层的乡镇卫生所,因为其领导为了节约开支,根本不能实现定期开展对应的健康检查。
2 措 施
2.1 落实放射防护措施 要切实落实放射防护措施,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放射诊疗机构、卫生以及环保等相关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环保与卫生等相关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于放射诊疗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力度,针对各级放射诊疗机构应当一视同仁[2]。此外,卫生行政机构还必须要督促放射诊疗机构完善各项放射防护的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各项放射防护的措施,从而做到依法监管。
2.2 加强培训宣传力度 卫生行政机构应当定期对放射诊疗机构的领导与放射工作人员开展对应的培训,向他们宣传放射防护相关的防护常识与对应的法律法规,让他们更加注重放射的防护工作,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手段。此外,卫生行政机构还应当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以及报纸书刊等媒介,采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模式,提升广大居民的防护意识[3]。
2.3 放射诊疗单位要不断健全内部放射防护管理 各级放射诊疗机构都应当完善其管理制度,配置专职的放射诊疗监管人员,并且要制定与自身从事的放射诊疗项目相符合的品质保障制度;各级放射诊疗机构必须要切实做好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并且加大对于病人与放射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其提供必须的个人防护用品,同时提升放射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降低漏诊率、重拍率以及误诊率。
2.4 抓住医改契机,进一步推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卫生监管部门的运行体系与管理制度都会对放射诊疗机构的发展产生影响,健全卫生监管体制的建设,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当前社会对于卫生监管部门的要求。各地政府应当针对卫生监管机构实施科学的定位,切实明确卫生监管机构的身份,彻底改变卫生执法没有威慑力、没有刚性的问题。
3 小 结
综上所述,各级卫生行政机构要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强化对于放射诊疗机构的监督、指导、培训以及宣传力度,并且严惩放射防护违法行为,让各级放射诊疗机构的放射防护行为更为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 陈正其,姚洪章,刘定理,柒挺,蒙宗树.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5(02).
[2] 孙东红,曹波,曹国妹,等.医疗机构放射诊疗中受检者防护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7(3).
宠物诊疗中常见错误及对策 篇4
1 常见错误
1.1 病了就用抗生素
一些兽医工作人员看到宠物患病, 不论什么原因, 处方中离不开抗生素, 并且美其名曰防止继发感染或者并发。实际中, 有许多病, 如消化不良、中暑、中毒、以及单纯性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等, 滥用抗生素不仅多余, 而且还易产生耐药性, 导致以后发生同样的病时用同样的剂量是效果差的, 有时表现为完全没有效果, 只能加大剂量。最终大剂量也无效了。
1.2 病了就输液
在门诊中遇到病犬, 直接建议犬主输液, 一曰治愈快, 时间段, 二曰效果明显, 即使是死了也没办法了, 尽力了。殊不知, 许多疾病是不需要输液治疗的, 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造成, 仅仅改变饲喂方式, 吃几片药就可治愈。输液一次至少几十元, 吃药打针也就几元, 为了自己的盈利, 让犬主吃哑巴亏。通常情况下, 犬几天不吃时需要补充能量, 在腹泻、呕吐等脱水严重的情况下, 才需要输液来维持体液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1.3 病了就用血清
这在犬病的治疗中是非常多见。犬抗血清常用于犬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一般, 病了就用血清是没有弄清发病原因的表现。即使发生病毒性疾病, 也要了解犬的免疫情况和是否用过血清。如果过量使用抗血清会导致血清病的发生, 引起犬只过敏, 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
1.4 高烧就用退烧药
发生高烧是某些疾病的一个表征, 如果使用退烧药后, 体温虽然降下来了, 但是如何全面的判断这是什么病?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就会无从所知, 不能从根本治愈疾病。体温过高或者持续高烧, 可以使机体的各个系统的新陈代谢发生严重障碍, 甚至有些器官会发生坏死, 这时就必须及时用退烧药来降温, 确保机体康复。另外, 退烧药常用的有柴胡、安痛定等, 一般建议使用柴胡注射液, 安痛定有一定副作用。
1.5 腹泻就立即止
腹泻具有两面性, 当腹泻时间长, 造成严重脱水, 引起胃肠消化功能障碍时, 导致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及营养缺乏, 此时就应该立即止泻补液;而当一些外源性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体内时间还不长而引起的犬只腹泻, 就不需要止泻, 因为此时腹泻是保护性反应, 排除毒物, 防止毒物吸收而加重病情。
2 对策
2.1 加强监管, 设置门栏
畜牧、工商等部门应加强监管宠物门诊的审批手续, 包括动物诊疗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以及营业执照等。并且对宠物门诊的开设制定一些技术性的门栏, 比如宠物门诊必须由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果没有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人员经营着宠物门诊, 可以限期责令其停业整改, 考取资格证后再继续经营;准备开宠物门诊的必须取得证件, 否则一概免谈。同时对执业兽医人员每年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考核以及实践操作考评。确保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并且可以有效遏制盲目治疗、滥用药品的现象。
2.2 定期培训
预约诊疗整改措施 篇5
一、市卫生局二甲复审评审组专家来我院提出宝贵意见,针对门诊
部存在的问题我们作出整改措施。
1.出院复诊患者未实施中长期预约服务。
整改措施:要求各病房把适宜预约复诊的病人由护士站填写出院病人预约复诊登记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出院诊断、出院时间、预约复诊时间、预约复诊医师、联系电话),每天定期上报社会事务办公室进行预约服务。
2.门诊预约有电话、有场所无登记记录。
整改措施:建立门诊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登记本(科别、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预约时间、预约诊疗时间、预约诊疗医师、联系电话),及时完善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的登记。
3.规范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流程,预约制度要有时间完善。整改措施:重新制定规范的预约工作制度和流程。完善各项制度。
互联网诊疗 篇6
不能不说,网络真的替人们解决了好多问题,但于看病,无论是来于自由表达的网络曝光,还是来自权威纸媒的披露,诸多事实显示的一个结论是,“网络诊治”还是信不得。然而,对于国家卫计委的这一规定,网络上拍砖无数,这些质疑归结起来便是,都“互联网+”时代了,卫计委这一规定,是想为各地医院谋利益,还是在为部门利益操心?
根据有关方面的解释,远程医疗包括两类:一类是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主要是条件较差、医疗水平较低的机构向一些专科的或者综合性大医院寻求帮助,这是医疗机构之间给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向患者直接提供医疗服务。
眼下的“互联网诊疗”还是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虚拟世界。太多的事实已告诉人们,在网络监管还没有到位的背景下,无数人都曾在此被骗取钱财,被耽误看病。更为严重的是,每当出现这样的事情,即便出了医疗事故,患者除了自认倒霉,还少有其他的维权办法,最多也就是网上吐吐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无需对“互联网诊疗”禁令大泼冷水。
其实,一个人真的病了,应该选择的还是去医院,而非来自网络的“自我诊断”。
诊疗对策 篇7
1 存在问题
由于相关的法规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到位, 在宠物诊疗市场存在兽医资质、规范用药、医疗风险等方面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
1.1 诊疗机构名称名不符实, 诊疗条件较差
一些诊疗机构常常随意冠以“某某中心医院”、“某某专家门诊”的招牌, 误导消费者。而且多数诊所场地狭小, 条件简陋, 无相应的诊疗设备和器械, 难以正常开展诊疗业务。
1.2 从业人员无职业资格认证, 业务能力较低
目前, 大多宠物诊所的从业人员不具备资质, 上岗无证, 更有相当一部分半道出家, 不具备兽医专业知识, 他们利用宠物主人对病情的不了解和求医心切的心理, 经常用这种药不行就用另一种, 或者各种药混合用, 拿宠物当“试验品”, 造成疾病的误诊。
1.3 诊疗机构无任何证照, 诊疗档案不全
由于大多数诊疗机构无任何证照, 存在医疗风险, 同时普遍没有建立较完整的宠物诊疗档案, 无宠物门诊病历记录和诊疗处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无法取证, 无法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主管部门难以裁决和管理。
1.4 诊疗机构医疗垃圾污染环境, 消毒不规范, 引发公共卫生问题
大多诊疗机构医疗垃圾乱抛乱弃, 常随同生活垃圾一起扔掉, 不按医源废弃物有关规定处置, 加至消毒不严格, 容易造成疫源扩散, 给公共卫生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1.5 诊疗机构规章制度不健全, 管理混乱
由于从事宠物诊疗利益可观, 90%以上属于个人投资行为, 而目前对宠物诊所以及从业人员的相关规定都是滞后于现实需要, 且现行法规存在一定缺失, 在相关条款上存在真空地带, 大部分诊疗场所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防疫制度、消毒制度、疫情报告制度等) 管理比较混乱。
1.6 诊疗收费漫天要价, 药品使用混乱
“暴利”定价行为在整个行业内已是司空见惯, 随意定价, 药价显高, 人药兽用, 人的医疗器械兽用, 使用一些明令禁止、劣质的兽药以及无任何标志的兽药。一些宠物医院还常以进口药为由而提高药价, 坑害消费者。
2 对策
宠物诊疗属于新兴行业, 由于法律上的缺失, 管理上的漏洞使宠物诊疗机构存在着较多问题, 因此加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仲裁机制势在必行。
2.1 实行从业许可, 规范服务行为
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必须依法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 服从当地兽医主管部门的从业管理, 定期进行培训、审核换证、年度考核, 严格按批准服务范围开展诊疗服务。不得随意冠以“中心”、“中心医院”、“专家门诊”等名称。同时要有规定的使用面积, 根据江苏省动物诊疗管理暂行办法, 农村开设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使用面积30平方米, 城市应当有使用面积60平方米上, 并应当符合环保要求。从业兽医要文明行医, 合理科学用药, 真实记录治疗情况。必须使用防疫监督部门统一监印的病志、处方笺, 病志书写规范, 如实阐述病情及治疗方案, 医嘱明确, 病志、处方签保存3年。
2.2 严格防疫管理
动物诊疗服务机构不得收治按规定应予扑杀的患病宠物;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发现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和当地新发现的疫病, 要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并采取有效隔离控制措施。遇有紧急疫情, 要服从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调遣。动物诊疗机构不得擅自从事狂犬病等重大疫病的免疫注射工作;禁止使用和出售预防用兽用生物制品, 严禁以技术服务、推广、代销、代购、转让等名义从事或变相从事兽用生物制品经营活动。
2.3 规范用药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物价政策, 药品不得随意加价, 诊疗、收费项目及标准应予以公示, 让消费者明白消费。诊疗过程中不得使用假、劣兽药和过期药物;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必须通过正当合法途径购入, 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出入库手续, 使用时要有执业兽医签字。
2.4 严格消毒制度
动物诊疗等服务机构要加强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规范医疗废物处置, 对病死动物尸体必须作无害化处理。每天在开业和歇业时, 均要对服务场所及设备、设施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病动物诊疗过程中接触到的器械和场地要立即进行清洁和消毒, 注意选用合适的消毒液, 防止交叉感染。
2.5 严格从业人员资格审查, 逐步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宠物诊疗机构从业人员资格审查, 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格, 并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考核合格, 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考试考核, 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对患有人畜共患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宠物诊疗活动。
2.6 加大对诊疗行业的管理力度
为规范宠物诊疗行业秩序, 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宠物诊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定期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 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 共同把好宠物诊疗行业监管关。诊疗机构应加强自身规范管理, 制定完善好各项规章制度并张贴上墙。
3 讨论
动物诊疗机构是随着社会发展, 应运而生的新生行业, 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行业管理部门规范管理, 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动物诊疗机构, 为广大宠物饲养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技术服务。
浅谈西宁市动物诊疗机构监管对策 篇8
1基本情况
西宁市辖5区3县,有50个乡镇,931个行政村,总面积7671km2,人口222万。全市设1个市级畜牧兽医站(下设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42人,聘用协检员75名;有县级畜牧兽医站3处(下设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134人。全市有乡镇兽医站50个,人员编制251人。2015年底全市共饲养各类牲畜5033204头只。其中,牛饲养量449424头,羊饲养量1589559只,猪饲养量865325头,鸡饲养量2090519羽,其他动物48377只。
2015年全市动物诊疗机构基本情况见附表。
2存在问题
2.1动物诊疗机构名称使用不规范
目前西宁市对动物诊疗机构的名称管理较为混乱,“动物医院”、“宠物医院”、“动物诊疗中心”和“动物门诊”等等多种名称存在,名称使用不统一,较为混乱。名称使用与实际诊疗业务范围不符,根据《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第八条,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使用规范的名称。凡是不具备从事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能力的不得使用“动物医院”名称。目前,西宁市大多数动物诊疗机构规模小,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诊疗活动,不具备“动物医院”的资质。但大多数动物诊疗机构还是挂出了“动物医院”、“动物诊疗中心”的牌子,养殖者难以辨别。
2.2动物诊疗机构人员配置不规范
按照《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的规定,动物医院必须具备3名以上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诊所也必须具备1名以上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目前西安市75家动物诊疗机构有执业兽医师35人,助理执业兽医师14人,3家动物医院,2家动物诊所执业兽医师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43家乡镇畜牧兽医站门诊根本就没有执业兽医师。
2.3动物疾病诊疗行为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一些动物诊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不履行基本的临床检查程序,基本不借助仪器设备检验诊断,检查方式方法单一。诊疗过程中不做任何病历记录,治疗不开具处方,没有诊疗原始记录,诊疗水平和诊疗质量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动物诊疗机构受诊断设备和诊断成本所限,错判、误判现象时有发生。盲目用药、过度治疗成为基本治疗的常态。部分动物诊疗机构生物制品购进管理使用混乱,动物免疫程序不规范,导致动物免疫失败,疫病传播威胁很大。有些动物诊疗机构从未建立病历档案,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不按规定向属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动物疫情和动物疾病诊疗情况。
2.4动物诊疗废物处置不规范
目前,由于西宁市乃至青海省没有专门的动物诊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动物诊疗机构医疗废物的处理也是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动物诊疗机构将医疗废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倾倒于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隐患。有的动物诊疗机构将使用的针管等废物不经任何处理直接卖给废品回收站进行生产再利用。有的动物诊疗机构将废物自行进行焚烧,排放的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3对策
3.1加强监管,严格诊疗许可条件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加强对动物诊疗机构的许可管理,严格许可审查程序和审查条件,应以“宁严勿宽、合理设置”的原则,按照动物诊疗许可标准对其经营场所的动物防疫条件、设施设备、诊疗器械、诊疗人员资格、诊疗废弃物处置等严格审核,达不到要求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不得发放《动物诊疗许可证》。对原来已办理并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单位的个人,应按照新的动物诊疗许可标准进行重新审核、审批,达到要求的发给《动物诊疗许可证》,达不到要求的必须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取消其诊疗资格。严格规范动物诊疗机构名称与诊疗活动范围。所有动物诊疗机构按照其基础设施条件标准,统一使用“动物医院”和“动物诊所”名称,不得变相使用其他名称。
3.2强化从业人员资格审查,严格人员配置要求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动物诊疗机构资质审查时,应当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规定,严格人员配置要求。动物诊所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少于1名,其中从事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的动物医院必须具有3名以上执业兽医师,并在主管部门登记注册。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兽医人员和服务人员必须有健康证明材料。资格证书与健康证明应当悬挂于动物诊疗场所的明显位置。达不到人员执业资格条件的动物诊疗机构不予颁发《动物诊疗许可证》。
3.3加强动物诊疗活动监管,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
首先要规范动物诊疗机构人员身份要求,要求着装整洁,执业兽医及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表明身份,做到服务热情、询问详细,登记清楚。其次要规范诊疗活动行为,对动物诊疗要按规范检查程序进行疾病检查和诊断。使用规范的印有机构名称的处方笺、病历,规范填写病历,病畜特征描述及诊断与病畜实际情况相一致。再者要规范治疗行为,兽药采购、使用、保存符合规定,建立兽药进出库和使用档案。严格按照国家兽药管理规定使用兽药,不得使用假劣兽药和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毒麻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不得小病大治和过度治疗,诊断治疗要科学规范。第四要规范建立动物疾病诊疗档案,做好病历、处方、化验单、手术协议书等档案的登记记录,并分类妥善保存备查。
3.4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处置动物诊疗废物
诊疗对策 篇9
在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 畜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其发展前景也十分良好, 在其发展过程中, 临床兽医诊疗工作得到了高度的关注, 主要是其诊疗质量, 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 本文探讨了临床兽医诊疗中的常见误区, 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在兽医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兽医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同时, 也将推动兽医诊疗事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1临床兽医诊疗中常见的误区
临床兽医诊疗实践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仅降低了诊疗的水平, 同时也造成了各种问题, 在此情况下, 兽医诊疗事业难以健康、稳定发展, 畜牧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本文总结了几点常见的诊疗误区, 具体内容如下:
1.1抗生素滥用
目前, 兽医诊疗中最为常见的误区之一便是抗生素的滥用问题。抗生素属于抗病菌药物, 其治疗效果确切, 因此, 它得到了临床兽医的广泛认可。但诊疗实践中, 部分兽医未能深入、仔细分析畜禽的病症, 而直接给予抗生素治疗, 在滥用药物的情况下, 不仅降低了诊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还会加重畜禽病情, 严重情况甚至会导致其死亡。虽然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显著, 但兽医应了解其特性, 而目前的滥用情况, 直接造成了抗生素的浪费, 同时也使畜禽丧失了最佳的诊疗时机。
1.2随意使用常见药
临床上, 各类止咳、退热与止吐等药物均具有常见性, 此类药物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对畜禽而言, 在其生长过程中, 受内外环境的影响, 极易出现咳嗽、发烧、呕吐等症状, 但临床兽医诊疗时, 仅结合其表征便随意使用药物, 而未能关注其发病原因, 此时的随意用药, 不仅会降低畜禽的抵抗力, 同时也难以保证诊疗质量, 大多数情况下, 畜禽的病症难以根除, 其不适症状未能全面消除, 从而影响了畜禽的正常生长[1]。
1.3腹泻处理不当
临床兽医诊疗中常见问题之一便是腹泻, 部分兽医对腹泻治疗采用见泻就止的原则, 此做法是错误的。腹泻作为常见的排毒现象, 属于畜禽的正常生理活动, 如果腹泻初期便对其给予止泻药物, 此时畜禽体内毒素难以有效、及时排除, 而毒素的堆积, 则会影响畜禽的健康;兽医治疗腹泻疾病时, 应注重观察, 如果畜禽已经处于脱水状态, 此时仍未给予止泻药物, 严重情况下, 便会导致畜禽死亡;用药后仍需保持观察, 如果症状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则需加大药量或者改变治疗方案, 如:使用抗生素、补充生理盐水等。
2临床兽医诊疗水平提高的对策
2.1提高兽医素质
临床兽医诊疗误区的出现主要是由偏低的兽医素质造成的, 各地方的兽医未接受系统的培训与教育, 诊疗过程中过于依赖自身的经验, 对于药物的特性缺少认识与了解, 难以实现对症下药。为了提高诊疗的质量, 兽医应加强自身学习, 并且要积极参加培训, 以此掌握各类药物的特性, 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 在日常工作中, 应严格要求自己, 遵循各种诊疗行为准则, 以此保证各种诊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诊疗时, 应全面分析与观察畜禽病情, 结合自身所学及诊疗经验, 尽量避免误诊问题的出现[2]。
2.2规范兽医用药
临床兽医诊疗中主要以药物疗法为主, 而当前药物滥用、随意使用等问题具有普遍性, 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主要为兽医对各类疾病的认识不够全面。为了扭转此局面, 兽医应树立科学的态度, 结合畜禽的病症, 分析其成因, 同时展开全方位的观察, 在此基础上, 其诊疗判断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 此后, 为畜禽提供合理的药物, 尽量杜绝见泻就止、见热就降、见痛止痛等现象的出现。
2.3注重药物管理
根据相关调查可知, 目前, 临床兽医诊疗中使用的药物质量存在问题, 假冒伪劣药物的使用, 降低了诊疗效果, 影响了畜牧的生长, 因此, 兽药管理部门应对假冒药物进行严厉打击,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为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同时, 通过监管部门、兽药站的共同努力, 以此肃清兽药市场, 进而为兽医诊疗提供可靠的保障[3]。
3总结
综上所述, 在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 兽医诊疗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科学与合理的诊疗, 实现了畜禽疾病的预防, 保证了各类疾病的有效治疗, 进而促进了畜禽健康生长, 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与壮大。但目前, 临床实践中, 兽医诊疗存在诸多的问题, 常见的误区有滥用抗生素、随意使用常见药物、腹泻处理不当等, 在此情况下, 降低了兽医诊疗的水平, 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信, 在各项措施落实的基础上, 兽医的综合素质将不断提高, 同时, 其诊疗效果也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立国.临床兽医诊疗中常见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16) :212.
[2]徐尧国.浅析兽医诊疗失误原因及治疗中的常见误区[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02) :278.
诊疗对策 篇10
关键词:分级诊疗,基层医生,健康素养,医保
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医院,使得患者就医过度集中在大医院,造成我国 “看病难、看病贵”的特有现象,以及严峻的医患冲突格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 是我国医疗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项必要的改革举措, 是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缓解医患矛盾的有效途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2014年5月,国务院 《深化医药 卫生体制 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健全分级诊疗体系。 2014年10月9日,国家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国家将适时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启动分级诊疗试点,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与此同时,各地开始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使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现实困难,并借鉴国外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加快推进分级诊疗的对策措施成为新时期医疗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
1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患者总是希望去设备齐全先进、医生资质高的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进而造成大医院挂号困难、医生接诊时间短暂、医患沟通严重缺失、患者就诊经历痛苦,直接导致医患冲突不断。另外,据统计,北京市三甲医院2013年均次门诊费用已经超过500元,而北京中档私人诊所均次门诊费用不超过380元[1]。因此,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现资源下沉,一方面,通过社区首诊满足患者绝大多数就诊需求,从而显著降低医疗费用,极大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另一方面,将患者留在基层,通过签约与基层医生形成长期良好的关系; 同时,大医院就医环境得到改善,使得医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患者交流沟通,从而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缓解医患矛盾,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分级诊疗是医改 的重要内 容,2009年新医改 以来,部分省市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开始积极探索,推动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江苏、浙江、北京等地研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分级诊疗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制度安排;上海和江苏通过全面启动全科医生制度和建立医疗联合体的形式优化了医疗服务体系;青海、浙江、四川等地通过行政管理、医保支付等手段引导患者,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从各地实施情况看,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以青海省为例,截至2014年5月底,三级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和医保基金支出比例较上年同比分别下降了3.5%和2.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比分别上升了10%和6.5%[2]。但是,在我国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地方不多,分级诊疗推进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2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现实困难分析
2.1基层优质医生缺乏
建立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关键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强,这就需要充足的优质医生留在基层服务,才能吸引患者留在基层看病。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医生都是经验丰富、医术高的高年资大夫,刚毕业的医学生要在医院工作一定时间、积累了足够经验后才可以去社区服务[1]。而在我国,医院是国营的,医生是单位的,在这种公立为主导的医疗体制下,是按照行政等级分配医疗资源,而作为核心资源的医生也是按照行政等级分配,这就使得处于最低层的基层医疗机构得到的是层次最低、水平最差的医生。从而导致相当多的患者不信任基层医生水平,而选择到高等级医院就诊。据201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社会科学系关于“全国医务人员从业状况调查”显示,50.1%的医务人员认为限制分级诊 疗有效实 施的主因 是基层医 疗人才紧 缺[3]。因此,如果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优质医生队伍,分级诊疗只能是一句空话。
2.2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不高
国家卫计委2014年12月17日发布数 据显示, 201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48%,即每100个15~69岁的常住人口中有9.48个人具备基本健康素养[4]。由此可见,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还处于较低水平。 健康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患者就医方式、选择医院、用药等行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导致大多数患者无论生什么病,都习惯性地选择高等级的医院和最好的医生、用最贵的药,而不是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有调查显示,42.1%的患者明确表示得了小病会首选基层就诊,52.4%的患者明确表示不同意[3]。这种不合理的就医行为和观念严重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推进。
2.3医保调节机制失灵
我国全面医保体系的构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然而,近年来,随着医保逐渐开放,医保患者看病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到哪里看病基本不受约束。尽管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有所不同,但是差别并不明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大多数患者即使得个小病,也更希望住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享受最高端的医疗资源。因此,在分级诊疗推进过程中,仅仅通过医保报销比例,无法改变患者的就医习惯,不能将患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另一方面,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转诊住院起付线和补偿机制不同,因此,患者往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其多交的起付线抵消了转诊节约的费用,从而影响患者转诊积极性,进而影响分级诊疗推进。
3国外分级诊疗对我国的启示
分级诊疗制度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合理的一种就诊方式。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建立了较为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规范有序,虽然也面临诸多艰难挑战, 但仍是我国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在美国,每一个参保居民都要选择一名社区医生, 而且可以随时换自己的社区医生;其次,居民生病要由社区医生为其首诊,在需要的情况下,才能由社区医生开具证明转到医院专科进行治疗;关键是,美国分级诊疗制度开展时间较长,已建立完成成熟的分级诊疗体系,居民普遍接受这种就诊方式;此外,美国有强制性医疗保险,如美国的健康保险制度明确规定各种住院的时间周期,到时间就必须转往社区医院或者回家接受社区医疗服务。
英国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实施的是全科诊疗模式, 其医疗服务特色之一是分级就医。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分为三级:一级是社区全科诊所,二级是综合性全科医院,三级是教学医院。在英国,除了急诊,病人必须先到社区诊所,找自己的签约全科医生看病,如果有需要,才能由签约全科医生推荐转到医院专科就诊。 此外,在英国,医保是按人头付费,全科医生大多数是自由职业,通过竞争既能够保证全科医生的高收入,也能保证病人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4加快推进分级诊疗的对策措施
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基层优质医生不足、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医保调节机制失灵等一系列困境。 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快推进分级诊疗。
4.1增加基层优质医生,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4.1.1放开医师多点执业多数国外发达国家的医生都是自由执业者,而我国医生是拥有事业编制身份的“国家干部”,是“单位人”,这就严重束缚了我国医生数量的增长,目前国内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从医者不到一半。因此,我国应逐步取消编制,放开医师多点执业,使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拥有自主选择执业方式的自由,引导医生在基层兼职,盘活现有的医疗资源存量,另一方面,鼓励单个医生私人开办或多位医生合伙开办私人诊所,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慢性病管理等大部分公共卫生职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4.1.2积极培养 全科医生 将患者留 在基层就诊,需要大量 优质医生。 然而,据卫生部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科医生不到8万人,距离30万人的合理配置数量,还有很大缺口[5]。因此,要改革全科医生培育体系,积极培养全科医生。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5+3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很好地增强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一定时期内,还要根据各 地实际情 况,定向开展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为基层培养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 然而,培养全科医生 需要较长 的时间,因此,短期来看,应该加速现有 基层人员 培养。以三级医 院为业务培训中心,二级和社区医院按需求、按计划接受医疗技术培训,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具备基本诊治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医生,他们回到基层后,能真正为基层居民解决 实际问题,赢得患者 的信任,促进实现 “保证小病在 社区,大病在医 院,康复回社 区”的目标[6]。
4.2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引导患者科学就医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导致大多数患者不能选择正确的就医方式,从而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推进。因此,必须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引导患者科学就医,才能推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首先,要加强医患沟通。在看病就医过程中,各医疗卫生机构要 加强医患 交流与沟 通,医生要用 通俗易懂的语言、适当的语 速向患者 讲解与患 者疾病相关的知识 和诊治信 息,确保患者 正确理解 医生的建议,进而普及合理用药科学就医知识,增强居民科学就医意识和能力,树立分级就诊理念,推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其次,要创新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就要创新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为公众提供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健康信息。健康信息的编写要使用简单、常用的词语,重要的信息要用图表、符号等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上需要侧重于行动和行为,以增加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健康信息的传播除了与大众媒体建立长期协作机制,设立健康专栏和开办专题节目等,还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的传播作用,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康科普专家队伍,组织开展健康巡讲等活动,以增加健康教育的吸引力,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4.3完善医保制度,发挥医保支撑作用
有效的分级诊疗体系要求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但是,要使患者能够自觉自愿地留在社区看病和接受转诊,必须要有完善的医保制度做支撑[7]。
首先,调整医保报销比例。目前,在各级医疗机构就诊报销 比例差别 不大,医保经济 杠杆作用 并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必须调整 医保报销 比例,引导患者在基层就诊。一是拉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提高首诊在社 区和经社 区转诊的 患者的报 销比例。二是对于转诊患者,采用累计起付线政策,切实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同时,针对“越级”首诊的病例以及符合向基层 转诊条件 而不转诊 的患者,明显降低报销的 比例。通过发挥 医保经济 杠杆作用,起到对患者的分流引导作用,从而保证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
其次,改变医保付费方式。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能够激励社区医生通过做好预防和健康管理等积极控制医疗费用,同时要保证诊疗质量而使患者满意,并与患者建立长期友好关系,从而将患者留在社区,是一种有效的门诊付费方式。因此,我国要改革现有的按注册居民人头付费的方式,实行按照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给与社区医生充分的自主权,从而激励社区医生通过控制医疗费用而提高收入;另一方面,赋予社区居民自由选择签约医生的权力,防治社区医生通过降低服务质量而控制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朱恒鹏.建立分级诊疗体系缓解医患矛盾冲突[N].中国医药报,2014-03-24(6).
[2]韩璐.分级诊疗:先行者做了些什么[N].健康报,2014-07-29(1).
[3]张新庆.分级诊疗医患各自怎么看[J].中国卫生,2014(10):38-41.
[4]廖水南.如何提高我们的健康素养[N].重庆商报,2014-12-19(15).
[5]王宁.分级诊疗体系构建求索[J].中国医院院长,2014(6):39-41.
[6]闫龑,孔令敏,张昊.分级诊疗:实现有序就医还缺啥[N].健康报,2014-03-10(1).
声乐诊疗室 篇11
答:让我们先从鼻子的生理解剖学角度来分析一下它与嗓子和歌唱的关系。
鼻子位于我们人体面部的中间地带,从正面看它没有多大、多高或多宽,特别是我们亚洲人,但从侧面的解剖学角度看(正中矢状切面)它里面的空间并不小:前面有两个鼻孔、中间有鼻中隔,两侧有鼻腔,后边有鼻咽腔(如下页图所示),同时还有比邻鼻腔、位于颅骨内的鼻窦(额窦、蝶窦、筛窦和上颌窦)。鼻腔里面有上、中、下鼻甲和上、中、下鼻道,鼻腔表面附有黏膜,黏膜里面有血管、表面有纤毛,外部的空气经过人体鼻腔过滤以后就被加湿、加温和清洁了,因此经鼻吸气比经口吸气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歌唱训练时所使用的似闻花一样的吸气就是通过调动鼻腔顶部的嗅细胞来完成的,国外学者研究证明经鼻呼吸的气量(700-800毫升/每次平静呼吸)大约是经口呼吸气量(300-500毫升/每次平静呼吸)的1.5-3倍。同时鼻腔还是个共鸣器官,对由声门下气息压力推动声带振动而产生出来的基音起到了放大、共鸣、美化和产生鼻元音的作用。对于歌剧演员来讲,所谓“面罩”唱法和“头声”感觉都与鼻腔有关(更准确地说鼻咽腔和筛窦的作用可能会大于前面鼻腔的作用,因为它们离“声源”相对近,离“气柱”相对更直接,但需要有更先进的研究手段加以证实)。
当人体受到病毒、细菌、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的刺激时鼻腔黏膜会做出反应;当鼻腔黏膜出现充血、水肿、肥厚时(各类鼻炎的表现),鼻道会变窄,呼吸流量会受到影响,通气会不畅,从而出现了鼻塞的问题,自然就会影响到歌唱时气息的感觉、呼吸的深度和流量。而过敏性鼻炎是鼻炎的一种,它的表现除了鼻塞之外,还伴随有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等过敏症状。导致人体出现过敏反应的物质被称为过敏原,这个过敏原可能是冷空气,也可能是花粉、动物的毛发、粪便,还可能是螨虫或灰尘,情况比较复杂,因此过敏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也比一般感冒复杂一些(后面有讲)。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你提出的一打喷嚏就容易嘶哑的问题。打喷嚏与咳嗽类似,都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但两者产生的部位不同:咳嗽一般出现在外源性颗粒、化学烟雾或黏液过多刺激了喉、气管、支气管内黏膜所引起的一种呼吸和发声运动,咳嗽过重、时间过长会造成声带边缘充血、声带水肿、声音嘶哑等问题;而打喷嚏的部位一般出现在口腔上面的鼻腔黏膜里,为了排除鼻腔内异物需要急切的吸气和快速的呼气,因此打喷嚏时的气流和气压会比咳嗽更强、更猛烈,较强的气流、气压如同大风吹落树叶、吹倒树干一样会对声门两边的声带造成损伤甚至会导致声带黏膜下出血而嘶哑。建议打喷嚏时最好是用手绢或纸巾捂住口鼻,以防止把带病毒、细菌的飞沫喷向空中传染给其他的人,同时又可以阻挡过大的冲力对声门的撞击,既文明又卫生,值得提倡。
另外你提到鼻炎对唱咏叹调有影响而对唱艺术歌曲影响不大,我想还是要从呼吸和共鸣两个方面来分析。艺术歌曲的演唱相比歌剧咏叹调的演唱来说情绪波动没有那么大,声音起伏变化也不会过于明显,气流控制相对较平稳舒缓,按声乐老师的话讲唱艺术歌曲时气息不用像唱歌剧那么深,共鸣也不要求那么大,这与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类似室内乐,钢琴伴奏较多,一般以音乐会的形式出现较多,更加强调文学性、诗歌性、歌词和意境有关;而歌剧的演唱一般由交响乐队伴奏,强调的是戏剧性和歌唱性,声音的张力和投射力会更强,就需要较深的气息支持作为依托,而通过鼻子的呼吸是获得深气息、整体、高位置共鸣的条件。过敏性鼻炎导致的鼻腔水肿、鼻道狭窄、嗅觉缺失势必会影响到气息的流量和高频共鸣的产生,因此是会影响到歌剧的演唱的。
最后让我来回答你提出的如何降低鼻炎对嗓子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拿过敏性鼻炎为例,首先要明确诊断,然后查找病因,最后是对因、对症治疗。要找到导致过敏的原因有很多方法,可到医院的变态反应科去做皮试,也可以根据经验来判断。我曾接诊过一位男歌手,主诉是嗓子不舒服,通过问诊和交谈了解到他每天早晨起床叠被子时就会连续打喷嚏,我就建议他起床后不要使劲抖被子,他可能是对灰尘、霉菌或头屑过敏。采纳我的建议后,他打喷嚏的症状得到了控制,嗓子自然也就舒服了。明确过敏物质后也可以采取脱敏、免疫治疗,但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完成,而且费时费力。此外鼻塞、流涕症状较明显者可以局部使用缩血管、抗过敏或激素类的滴鼻药物,还可以口服不会导致黏膜干燥和嗜睡发困的抗过敏药物即抗组织胺类药物,比如氯雷他定、非索非那丁、地洛他定或Montelukast等,任选其一,避免使用导致黏膜干燥的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症状比较严重者还可以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比如地塞米松,效果明显,但不宜长期使用。至于有些比较顽固性、难治型的过敏性鼻炎是否还可以采取针灸、中药、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笔者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就不好加以介绍了,抱歉。
总之,鼻咽喉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也是人体共鸣器官的组成成分,它们彼此之间是相通的。由于鼻位于上部,它的分泌物会倒流到咽部,影响嗓子,因此要求歌者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营养和个人卫生,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提醒。谢谢大家的关注!
诊疗对策 篇12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该院集医教研于一体,学科门类齐全,设有52个临床医技科室,拥有正、副高级职称专家328名。该院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型医院的专家优势资源,自2014年7月起开展肿瘤MDT探索,成立了7个肿瘤MDT专业组。截至2016年1月已开展1145例患者的MDT诊疗。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至少出席过1次MDT讨论的医生。问卷发放225份,回收有效问卷224份,有效回收率99.6%。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结合国外文献报道,知情访谈5位MDT团队核心参与成员,分析提炼他们对于MDT开展过程中密切关注的问题,设计了问卷初稿,进行预调查后修改了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医生基本情况;医生对肿瘤MDT运行现状的评价;医生对肿瘤MDT效益的评价;医生对肿瘤MDT组织运行的建议;医生对肿瘤MDT管理和发展的建议5部分。完成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后,进行第二轮的知情访谈。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生基本情况
参与肿瘤MDT调研的医生分布在26个临床科室,包括手术科室12个(乳腺外科、妇产科、肝脏外科、胸外科、头颈外科、胃肠外科、胆胰外科、泌尿外科、肿瘤介入科、血管外科、骨科、神经外科)、非手术科室8个(肿瘤科、放射诊疗科、呼吸科、消化科、血液科、风湿病科、神经内科、肾脏科)、医技科室4个(超声医学科、放射科、病理科、核医学科)、门诊科室2个(营养科、中医科)。医生所属系统情况:手术科室(145,64.7%)、非手术科室(53,23.7%)、医技科室(23,10.3%)以及门诊科室(3,1.3%)。医生的职称分布情况:住院医师(70,31.3%)、主治医师(79,35.3%)、副主任医师(48,21.4%)以及主任医师(27,12.1%)。医生的年龄分布:20~29岁(36,16.1%)、30~39岁(103,46.0%)、40~49岁(67,29.9%)、50~59岁(17,7.6%)以及60岁及以上(1,0.4%)。
2.2 医生对肿瘤MDT运行现状的评价
医生对于受邀出席医生的配合程度(4.46±0.70)、讨论意见是否给出明确的治疗方案(4.38±0.72)、治疗方案的落实情况(4.37±0.72)、病历资料完整性(4.36±0.73)的评分相对较高,而对于病例是否达到MDT讨论指征(4.33±0.78)、后续随访工作(4.15±0.87)的评分相对偏低。进一步分析这些项目的医生特征因素,发现医生的年龄、职称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医生对于病例资料完整性的评分,医生所属科室类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 9),医技科室(4.61±0.50)和手术科室(4.41±0.68)的评分相对较高,非手术科室(4.13±0.81)和门诊科室(4.00±0.00)的评分相对较低。医生对于后续随访工作的评分,医生所属科室类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医技科室(4.52±0.79)和手术科室(4.19±0.80)的评分相对较高,非手术科室(3.89±1.03)和门诊科室(4.00±0.00)的评分相对较低,见表1。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手术科室、医技科室的医生更关注于影像学、病理报告等客观报告和手术指征,对资料的要求较直接、范围较小,而非手术科室和门诊科室关注的患者资料更宽泛。
整理访谈和问卷开放性建议资料,医生认为MDT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传统的肿瘤疑难患者需要到多个相关科室进行评估,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会遇到诊疗意见不统一。现在通过MDT能够得到更全面以及个性化的诊疗,避免了专业偏见,实现了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在提高诊疗质量的同时还改善了患者就诊体验。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存在MDT进入指征把握不够严格、病例资料不完整且传递不及时、后续随访工作不够完善等问题。
2.3 医生对肿瘤MDT效益的评价
医生对于促进多学科交流和合作(4.5 0±0.6 7 6)、获得复杂疾病临床能力的提升(4.4 8±0.7 0 8)的评分相对较高,对于获得科研能力提升(4.0 1±0.8 9 1)及绩效奖励(3.58±1.272)的评分相对较低。进一步分析这些项目的医生特征因素,发现医生的年龄、职称、所属科室类别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整理访谈和问卷开放性建议资料,医生认为随着MDT的开展,各科室间形成了很好的协作、互助氛围,参与的专科医生均为长期从事某一领域,跟踪国际上最新研究进展,在交流中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对不同学科前沿进展的了解,培养了更为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非常有助于医生临床能力的提升,同时能提供符合临床试验入组条件的患者,解决了临床试验入组困难的问题。
2.4 医生对肿瘤MDT组织运行的建议
对于MDT患者的进入流程,58.5%的医生认为患者在主诊医生推荐后需要经过专人筛选才能进入MDT的讨论。关于MDT的频率,该院目前的开展情况为1周1次,调研情况为35.7%的医生建议2周1次,32.6%的医生建议1周1次。54.5%的医生建议每次讨论时间控制在1~2个小时,24.1%的医生建议控制在1小时以内。54.0%的医生建议每次讨论患者数控制在4~6人,见表2。
整理访谈和问卷开放性建议资料,部分医生认为现行1周1次的MDT对日常较为繁重的医教研工作有影响。部分医生认为病理、核医学、放射科等科室属于诊断组成员,学科特殊和不可替代,几乎每个MDT专业组讨论时都需要参加,任务更繁重。在今后MDT的组织实施中,需要更合理的统筹安排临床医生资源。
2.5 医生对肿瘤MDT管理和发展的建议
MDT单个患者一次门诊诊疗费,42.4%的医生建议300~599元,25.4%的医生建议599~999元,19.6%的医生建议1000元及以上。86.2%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建设配套MDT的信息系统。43.3%的医生建议MDT秘书由主治医生担任。78.6%的医生建议MDT团队配置专职人员。65.6%的医生认为MDT目前可以在肿瘤以外的病种推行。在访谈和问卷开放性建议环节,医生提出希望医院层面能加大支持力度,配置专职MDT秘书以及尽快建设MDT的信息系统。见表3。
3 讨论和建议
3.1 加大支持力度保证肿瘤MDT模式的良好发展态势
该院在领导的重视和职能管理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制定了MDT管理办法(试行),落实了MDT开展的场地、设施、基本人员,迄今已开展了7个肿瘤病种的MDT。医院作为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级甲等医院,有着疑难病、复杂病诊治方面的优势,今后MDT专业组可依据学科的优势进一步增设,可以惠及除肿瘤以外的其他病种的患者。MDT的社会效益重大,既造福患者还能为学科发展提供助力,使得跨学科临床研究成为可能,学科发展由亚专科的进展迈向学科群的整体提升。医院要契合国家医改政策,回归三甲医院诊治疑难病症、急危重症的功能,发展转型,结构调整,那么制定MDT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以规划引领,在原有已开展的7个多学科专病诊治中心的基础上,再逐步增设。同时管理层可根据MDT前期开展的情况,完善有关管理措施,为进一步开展提供有力支持。首先,成立院级MDT支持小组,成员应至少包含医疗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征集临床诉求)、信息中心(建设、维护信息平台)、附属临床医学院(招募高年级实习医生志愿者)。其次,配置专职事务性秘书,按MDT专业组实际规模,2~3个专业组配置1名专职事务性秘书,负责安排会议、准备必要的设备设施,收集患者资料预处理和后续随访、协调、沟通MDT成员之间的关系,服务好患者和临床医师。另外,要建立MDT激励体系,发挥院内绩效考核和分配的导向作用,在考核及分配时进行适当的倾斜,更好地调动好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3.2 严格筛选患者,建立MDT资源库以实现医疗资源高效利用
对于复杂和疑难肿瘤患者,MDT是最有效的医疗路径,但是MDT占用医生的人力资源成本高。如三级医院每医生每半天门诊平均可接诊30~35名普通患者,参加MDT的6~10位医生每半天仅诊治4~10名患者。因此首先需严格筛选MDT的进入患者。每个MDT的专业组可设置召集人及医疗秘书,医疗秘书由高年资主治以上医生承担,在患者的主诊医生推荐后,由医疗秘书对患者进行筛选,判断该患者是否进入,并合理选择相应的专家资源,对患者资料进行研读并告知患者及事务性秘书多学科诊疗所需要备齐的资料。其次,医院管理部门应建设MDT临床资源库,明确医生的资质、研究领域、工作档期、联系方式。由事务性秘书进行具体协调及联系事宜。第三,应密切关注临床资源库中各学科的发展,诊断科室如病理、超声、放射科等作为医院的公共平台尤为重要,现状是此类学科在医院的发展情况不一定能与某些优势临床学科保持一致,所以需要更为关注其学科及亚专业人才的培养。
3.3 建立肿瘤MDT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MDT患者的既往诊疗资料相对普通患者较多,而参与医生数量也多,目前诊疗资料以纸质人工传递,需要花费人力去传阅且易遗漏。建议改造升级目前门诊、住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在以病人身份证为惟一身份识别的基础上,建立MDT公共信息平台。该平台需包含病史、检查、用药、疗效等详细记录,门诊病史、住院病史和各项检查报告和影像图像。针对MDT团队成员开放一定的权限,被邀请医生均能查阅并发表相关诊疗意见(如建议MDT讨论前必须完善的相关检查),从而减少人工传递环节和病史汇报环节,提高效率,并可在肿瘤患者的长期治疗和随访中发挥积极作用。
3.4 完善肿瘤随访和生物样本库建设,发挥肿瘤MDT外部效应
肿瘤患者的随访管理非常重要,基于(门诊、住院)电子病历的MDT平台有助于随访的开展。多学科协作平台的功能并不仅局限于制定临床诊疗方案,还可以共同设计和实施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由于肿瘤的发病特点,诊治科室的分散,组织的收集通常分散,MDT多学科协作平台可与建立一个多病种、规范化、专业化和开放共享的高质量生物样本库工作相结合。制定规范化的组织采集流程与标准,使得标本库收集的组织标本与数据符合规范,对于临床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提升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有重要意义。随着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不断发展,MDT专业组还可扩大影响力至本地区同行中,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将医疗资料在不同级别的医疗中心间进行传输和共享,使不同医院的医务人员得以学习观摩,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Health.Policy framework for commissioning cancer services:a report by the expert advisory group on cancer to the chief medical officers of England and Wales[R].London:Department of Health,1995.
[2]Vrijens F,Kohn L,Dubois C,et al.Ten years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meetings in oncology:current situation and perspectives[R].Health Services Research(HSR)Brussels:Belgian Health Care Knowledge Centre(KCE),2015.
[3]Mrcs BWL,Taylor C,Lamb JN,et al.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to teamworking and patient centeredness in multidisciplinary cancer teams:findings of a national study[J].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13,20(5):1408-1416.
[4]Lamb BW,Jalil RT,Sevdalis N,et al.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utility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eetings in urology cancer care:A survey study[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14,14(1):1-7.
[5]Cawich SO,Johnson PB,Shah S,et al.Overcoming obstacles to establish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approach to hepatobiliary diseases:a working model in a Caribbean setting[J].Journal of Multidis ciplinary Health care,2014,2014(7):227-230.
[6]叶颖江,王杉.多学科专家组诊疗模式的组织和规范实施[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22-24.
[7]杨佳泓,赵蓉,杨丽,等.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推动市级公立医院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的做法[J].中国医院,2016,20(1):4-6.
[8]Mrcs BWL,Taylor C,Lamb JN,et al.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to Teamworking and Patient Centeredness in Multidisciplinary Cancer Teams:Findings of a National Study[J].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13,20(5):1408-1416.
[9]Rozh J,Benjamin L,Stephanie R,et al.The cancer multi-disciplinary team from the co-ordinators'perspective: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in the UK[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12,12(1):45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