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远程诊疗

2024-10-02

社区远程诊疗(精选6篇)

社区远程诊疗 篇1

目前“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 很多医院都开通了网上预约挂号等功能[1,2], 但在互联网诊疗方面, 由于政策和医疗安全方面的因素, 进度比较缓慢[1]。

社区就诊现状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师责任制模式, 每个家庭医师管理一定数量居民的健康情况, 家庭医师比较熟悉自己管理居民的健康情况[3]。每个家庭医生面对的患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 病种主要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为主, 病情相对稳定。社区就诊的患者主要是复诊为主, 患者每天服用药物超过3种的患者占70%以上, 超过60岁的患者占70%以上。老人活动不方便, 子女平常工作忙, 工作时间和医院工作时间重叠, 不能常去医院代老人复诊配药等情况, 存在相对就医困难等情况, 而互联网远程医疗正好可以解决这个时间和空间的问题[4,5]。

互联网远程诊疗流程

互联网远程诊疗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医生工作平台, 此平台可以提供一个和医疗单位安装的客户端一样网页界面, 每个家庭医师均有一个网络账号, 在任何能上网地方通过互联网或微信等工具也可以像在单位一样对每个患者开具处方, 并且药物和医院里面药物种类和数量对应。这个平台里面有所有签约居民的基本资料和用药情况, 医师在单位和家中通过互联网均可以查询和开具处方。由于签约以家庭为单位, 就算子女和老人不住在一起, 老人不会使用互联网等, 但老人和子女沟通后, 由子女通过微信群和电话等情况向对应的家庭医生反映自己需要的药物, 家庭医师根据签约的医保号或身份证号码开具相应药物, 然后子女进行在线支付费用, 通过本人、物流或社区志愿者等方式, 把药物直接配送到患者手中, 避免患者或子女在医院排队挂号, 排队看病等情况, 切实解决老年患者就医困难等问题。

互联网远程诊疗关注点

此流程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特别关注:1医疗安全方面:医生和患者必须比较熟悉, 医师了解患者慢性病情况, 患者相信医师, 并且患者的病情平稳, 这样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2远程了解患者的体征情况方面:现在的远程医疗设备很成熟, 很多的远程血糖、血压或心率医疗设备都应用于临床, 医院也可以在每个社区居委点配置上述设备, 让居民通过自己的医保卡或身份证免费来使用上述设备, 设备会把上述数据通过网络即时传输给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里面, 每个家庭医师可以在自己的客户端观察患者的健康数据。3患者如何把自己的需求告之对应的家庭医师方面:社区的患者常常是老年患者, 对互联网及微信等操作不是太熟悉, 但95%以上的老年患者的子女或亲属都会使用互联网或微信等工具, 患者可以通过家属来和自己的家庭医师联系, 医生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 结合现在病情开具对应药物。4患者领取药物的方面: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告知医师自己选择那种方式领取:如自己或子女去医院领取、物流快递、社区居委志愿者代领等方式来领取自己的药物。

互联网远程诊疗在国内还没有全面铺开, 主要问题还是医疗安全的问题。二级或三级医院面对的患者病情相对比较严重, 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对的主要是慢性病及常见病, 病情相对稳定并且全科家庭医生对患者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二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 能最大可能地减少医疗差错, 为患者尽可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既然有上述优势, 互联网远程诊疗为什么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面做一些尝试。

参考文献

[1]汪鹏, 吴昊.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 2014, 9 (1) :8-10.

[2]李大壮, 魏东海, 丁伯凤.“互联网+”背景下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方向探析[J].中国医院, 2015, 19 (8) :60-63.

[3]吴慧芳, 王吉平.家庭医生责任制下全人群健康管理的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1) :25-27.

[4]张虎军, 张楠楠.基于互联网可视化远程医疗技术帮带系统的研制[J].西南国防医药, 2014, 24 (5) :557-559.

[5]董康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科医生便携式智能诊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28) :3404-3406.

社区远程诊疗 篇2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心衰的治疗管理并不仅仅体现在医疗救治上, 更体现在院外预防以及社区管理等多个层面。因此, 采取有效的慢性心衰管理模式对于心衰的防治非常重要[3,4]。目前全国各级医院建立起或正在建立以电子病历 (EMR) 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 为建立心衰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建设基础[5,6]。因此, 在某一高度信息化的区域内, 以其三级医院为核心, 建设以区域内所有心衰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管理档案为中心, 覆盖各级医疗机构, 并面向全体居民的心衰管理信息系统, 是探索适合我国心衰管理模式的必经之路, 对其他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有望实现新型协同医疗模式。

1 心衰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

1.1 设计目标与内容

由于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存在技术水平差异, 出现三甲医院患者就诊量过度饱和, 而社区医院患者稀少的局面, 导致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设计的“心衰管理信息系统”, 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服务技术, 实现医生的专业指导与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管理的连结, 较好地解决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与社区医院之间的医疗服务需求矛盾, 实现医疗信息的实时共享, 从而使慢性心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一体化, 进一步探索心衰慢病管理模式, 解决心衰防治工作中与临床治疗现状差距较大的问题[7]。

基于网络远程诊疗的理念, 集成现有电子病历 (EMR) 及健康档案, 实现来自不同医疗机构的异构数据的交换与集成, 建立心衰信息管理标准及数据库设计规范。采用国际最新医疗指南和先进电子信息技术, 通过多种形式的移动终端应用、监护设备信息采集与分析, 对心衰临床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 并进行智能分析及趋势预测, 建立心衰流行病的疾病模型[8]。

1.2 信息平台的流程分析

通过心衰管理信息平台, 可以建立慢性心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一体化的心衰管理模式。医生随时可以查询管理各个阶段的心衰病人, 查看心衰管理档案, 关注自己病人的疾病现状, 提供治疗建议, 同时病人在家里就可以得到医生的健康康复建议和就医提醒, 通过平台提供患者从预约、就医诊断、专项检查、治疗、监护和随访等一系列过程的在线服务。病人的数据可以远程传到系统, 通过系统处理分析后发给医生, 医生做治疗计划的调整, 然后发给病人, 按新的治疗方案实施[9]。

1.3 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与系统架构

1.3.1 功能需求

心衰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和医院信息系统及第三方的医疗机构进行信息交换, 将来自医院的不同医疗管理系统, 如EMR系统, 检验信息管理系统 (LIS) , 卫生中心的健康档案等数据统一整合, 并通过数据集成技术对界面、系统数据及业务进行集成, 实现系统数据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提高部门协同能力, 通过数据文件的交互与传送, 从而完成系统特定的事务活动, 达到基础信息共享, 实现病历档案查询、医学信息自助服务、远程协助服务、病人监护及随访、案例分析及分享以及病历智能分析等功能, 其系统基本功能框架, 见图1。

1.3.2 系统架构

本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 基于HL7规范作为信息交互标准, 并且采用先进、成熟的软硬件支撑平台及相关标准作为系统的基础, 并依据统一设计、标准性、高可靠性/安全性、开放性、先进性、可扩展性、易用性等设计理念, 实现跨平台的应用。能够适应多种主流主机平台、数据库平台、中间件平台, 具有较强的跨系统平台的能力。为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心衰信息管理系统在设计开发中遵循《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国家标准汇编》、《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8566-88)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20271-2006)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GB/T20273-2006) 以及UML建模语言等技术规范, 总体框架包括心衰数据筛选交换平台、心衰管理档案数据中心和心衰管理应用展现平台3大部分, 见图2。其中, 心衰数据筛选交换平台对心衰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EMR、健康档案等数据进行筛选, 按统一标准化建立心衰管理档案;心衰管理档案数据中心基于心衰管理档案向外界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而心衰管理应用展现平台则面向区域内各类用户提供心衰管理共享信息及协同业务信息, 展现人机交互处理。

1.4 系统技术路线及运行环境

心衰信息管理平台地构建采用服务器与客户端、GIS、接口以及图表等软件开发技术, 主要由IBM X3850X5主机1台 (数据中心) 、Dell R710型PC机2台 (应用服务器) 以及R710 Xeon5606主机1台组成, 并配备Juniper或Cisco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平台主要安装Linux操作系统及Oracle数据库等软件, 其中Oracle用于心衰档案数据建立, 而Linux操作系统则用于软件安全、数据传输及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

2 总结

本文构建的“心衰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方案尚处于设计阶段, 由于该平台应用技术较为成熟且可行性较好, 相信该系统可实现对心衰患者的健康管理, 降低心衰发病率、入院率及死亡率, 实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医疗与资源共享, 对临床其他慢性疾病的信息化管理具有促进作用。

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其临床信息的搜集与监测对心脏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取有效的心力衰竭信息管理模式, 对提高心脏衰竭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心力衰竭相关临床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现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必要性, 提出了面向电子病历及健康档案集成的心力衰竭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案, 并对其管理信息平台的工作流程及系统架构进行了设计, 以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信息管理,远程诊疗,心衰信息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Massie BM, Shah NB.Evolving trends in the epidemiologic factors of heart failure:rational for preventive strategies and comprehensive disease management[J].Am Heart, 1997, 133 (6) :703-712.

[2]Ho KKL, Pinsky JL, Kannel WB, 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heart failure:the Framingham study[J].Am Coll Cardiol, 1993, 22 (4S1) :A6-A13.

[3]吴志成, 史新中, 胡立洋.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东南国际医药, 2007, 9 (6) :456-457.

[4]俞淼.医院的信息化建设[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0, (3) :49-50.

[5]王胜利.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3) :247.

[6]王玲玲, 卢云, 徐民, 等.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8) :115-117.

[7]陈笑银, 廖晓瑜, 邱定荣, 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程监护管理模式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0) :110-112.

[8]李玉花, 赵春美.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1) :148-149.

全科医学在社区诊疗中的应用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社区中自2013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并选取具有典型性的2例病例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观察全科医学在社区诊疗中的优势与应用价值。本社区中收治的患者年龄约在33~8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7.33±6.28) 岁, 其中男56例, 女44例。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25例, 高中及高中以上45例, 初中及初中以上25例, 初中以下5例。

在全科诊疗过程中, 本研究选取2例典型性病例进行资料分析, 其中1例病例为女性, 50岁, 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治疗无效, 后社区诊断为外感风寒。临床表征为左肩背酸痛, 病发时长为5 d。患者在接受诊疗前于洗澡时左肩背连续疼痛2 h, 因此于社区中就医。

另外1例典型性患者为男性患儿, 3岁, 上呼吸道感染病症, 患儿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流鼻涕、鼻阻塞等症状。

1.2 方法

1.2.1 资料搜集与调查

对本研究中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进行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记录调查过程相关事宜、进行数据录入以及处理相关问题以后进行质量控制, 将社区居民的一般情况、态度以及行为、自我控制管理能力、体格检查的相关资料作为分析的重要资料, 并分析患者接受诊疗前后的满意率[1]。

1.2.2 典型性病例诊疗

1.2.2. 1 病例1

患者先于医院中进行入院治疗, 经心脏造影、心电图以及血脂检查等发现为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由于入院治疗费用问题, 患者出院选择就近社区的医疗诊疗服务, 全科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询问, 得知患者发病当晚气温较低, 洗澡时左肩感到寒冷且疼痛难忍, 但是隔天未出现发热、流鼻涕等感冒症状。由于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按照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治疗予以速效救心丸救治, 但是患者病症无改善, 于是社区医生进行再次诊治时发现患者临床症状未脉浮紧、舌苔苔质为白微腻, 且患者临床表征为纳差、神经疲乏、背部疼痛且无汗、恶风, 因此临床诊断为太阳经脉不利, 外感风寒。在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方法下, 选用桂枝加葛根加味汤对患者进行治疗, 药方为白芍15 g、桂枝15 g、葛根62 g、羌活12 g、细辛10 g、麻黄10 g、炙甘草10 g、生姜20 g、大枣5枚, 将其与水以1:2的比例进行煎熬, 为患者服用3 d观察患者临床症状[2,3]。

1.2.2. 2 病例2

患儿在某医院中接受抗生素输液治疗, 同时注射头孢呋辛钠注射液与病毒唑注射液, 治疗2 d后, 患儿出现头孢呋辛钠过敏症状, 表现为瘙痒、红斑。于是患儿选择就近的社区医院进行诊疗, 全科医生通过对患儿进行中西医临床诊断, 发现患儿临床表现为流鼻涕、咳嗽、精神不振、面色发黄、高烧、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且心律齐平、舌苔呈现微红白腻症状, 于是判定为感冒症状。对患儿应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以及屏风散加减进行治疗, 应用2剂后观察患儿临床治疗效果[4,5]。

1.2.3 治疗方法

本院10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有43例曾接受过医院治疗, 部分患者因经济问题选择进入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治疗, 部分患者因治疗无效选择接受全科医生全方位诊疗。本社区中全科医生通过对患者临床表征、中医临床辨证以及资料分析、病情询问等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 并进行对症治疗, 观察其临床治疗前后的效果, 并对患者治疗前后满意率进行评价[6]。

1.3 统计学方法

首先进行数据分析, 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 如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研究中, 选取社区居民共有4000人, 其中接受全科医学诊疗的患者共有100例, 调查人员对这100例患者发放调查问卷, 并在患者疾病痊愈后3个月收回调查问卷, 观察患者治疗满意率。

2.2 100例调查问卷中患者治疗前后满意率评价,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患者对全科医生的医疗态度、治疗后主动询问的频率、技术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治疗后综合满意率为80%, 相较于治疗前而言满意率明显提高, 其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典型病例治疗结果

2.3.1 病例1

患者接受治疗后当天服药便出现全身微汗症状, 且疼痛感缓解, 为了增强治疗效果, 患者又连续服用2剂药物后治愈。在康复后复诊时经诊断无复发症状。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全科医生进行网络咨询, 经询问无特殊症状出现。

2.3.2 病例2

患儿在服用2剂药物后, 咳嗽症状停止且不再发热, 按照此药方进行药物加减对患儿进行持续性治疗, 1个月后患儿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 患儿家长满意率明显增加。患儿痊愈后3个月进行复诊, 无复发症状出现。

3 讨论

3.1 社区诊疗的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的医疗模式正朝着社会医学模式的方向转变, 卫生体制也向着社区服务模式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以社区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下, 社区内增设全科医生, 对个人、家庭以及社区进行全方位的服务, 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缓解人口老龄化的负担, 提高人们的医疗治愈水平, 缓解人们治病时的经济压力。

3.2 社区诊疗的理论性依据

全科医学面向的对象是家庭以及社区居民, 因此其诊疗范围涉及了康复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乃至人文社会等不同的学科, 将这些学科进行统筹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患者进行治疗, 从而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社区诊疗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其以家庭作为诊疗的单位, 并对患者进行整体性健康的促进与维护, 在诊疗时坚持长期负责式照顾, 将社区居民的健康与个体病患融合为一体[7,8]。

对于医院无法治愈的疾病、诊疗失误的疾病, 全科医生均进行长期的照顾, 其负责的对象以及关注的中心为个人, 通过对社区中“个人”这一群体的经常性以及综合性的日常照顾, 进而体现全科医疗的优越性。

3.3 社区诊疗的目的

3.3.1 综合性以及经常性的日常服务

对社区中的患者以及老年人施行综合性以及经常性的日常服务, 通过增设医疗保健设施提高患者的心理寿命。在社区服务中, 要增强患者认知上的健康意识, 提高其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认知功能,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 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3.3.2 社区内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

全科医学施行过程中要重视社区内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对其进行治疗以及服务的满意率调查,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降低社区医疗机构中发生的各种纠纷的几率。

3.4 社区诊疗的应用

3.4.1 健康档案的建立

健康档案的建立必须以问题作为导向, 由于社区内服务对象面对集体, 因此必须重视社区内个人的健康档案, 通过建立资料完善的健康档案, 为患者提供系统化的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这种措施避免了专科医疗记录中出现的漏记以及诊治失误的弊端, 提高了社区诊疗的水平。

3.4.2 应用长期医嘱以及临时医嘱

在社区中全科医生进行诊疗时会因患者分布不集中而头疼, 对于部分患者而言服药时不能够集中注意力, 乃至忘记服药或漏服药物, 因此全科医生将临时医嘱与长期医嘱结合起来, 对这部分患者予以及时提醒, 保证服药的准时性与治疗的科学性。

3.4.3 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全科医生在治疗时不仅单纯涉及临床医学, 也涉及社会、心理、生理等多种学科, 因此其增强了患者治疗时接受医疗保健的质量。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内的健康代言人, 对社区内患者负有重要的责任, 其不仅需要定期对社区内居民进行健康检查, 及早发现疾病并做好预后措施, 也应该作为咨询者与患者建立密切的联系, 增强患者信任感, 通过建立社区居民档案对社区内居民的健康情况进行了解。全科医生应该做好社区诊断工作, 为社区内家庭、个人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纽带, 进而提高社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9,10]。

增设全科护理人员, 提高社区内居民医疗保健的质量, 通过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进行定期调查等提高全科医学发展的速度以及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认识。

3.5 社区诊疗的优势

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其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式, 根据患者个人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提高了患者临床治愈率, 并采用长期服务的方法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复发率, 缓解了患者经济上的压力, 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实施全科医学是我国社区内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重要措施, 因此应该值得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对全科医疗在社区诊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并探究其应用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分析法是对本社区中应用全科医学进行卫生诊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 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本社区中自2013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并选取具有典型性的2例病例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观察全科医学在社区诊疗中的优势与应用价值。结果 本社区中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后病情均得以改善, 且无复发现象, 患者满意率得以明显提升。结论 应用全科医学在社区中进行诊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促进了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诊疗,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挑战和机遇以及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的作用——第二届中澳 (2012.6·郑州) 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论坛暨全国全科医学师资 (骨干) 培训班内容摘登.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8) :3209-3210.

[2]Sasha Fehily, Leon Piterman, Fiona Judd, et al.全科医学中的心理健康病案研究 (十八) ——全科医学中的青少年病人.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16) :1821-1826.

[3]Michael Kidd, 周文娇.家庭医学带来的希望、治愈以及健康国家:印度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S.Arulrhaj博士演说.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34) :4011-4013.

[4]周伟, 刘晓华.CNKI数据库2002-2011年收录文章分析:《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对中国全科医学研究的贡献与价值.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34) :4031-4034.

[5]苏婷婷, 许龙龙, 王爽, 等.Portfolio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中应用初探.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22) :2615-2617.

[6]何志宏, 韩琤琤, 张磊, 等.信息技术在全科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25) :2981-2984.

[7]施萍, 何旖旎.导师负责制教学法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3, 33 (10) :1360-1362.

[8]杜改燕, 齐殿君, 王爽, 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0) :1109-1111.

[9]曾坪, 何坪, 邓宇, 等.全科医学知识理论对专科医学生临床实践和就业导向的作用调查.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2) :2483-2484.

社区远程诊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实验对象均符合《内科学》[1]关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断和病理鉴别标准。其中男24例, 女13例, 其中51~59岁5例, 61~69岁10例, 71~79岁12例, 81~89岁10例;发病季节:1~2月5例, 3~5月8例, 6~9月10例, 10~12月14例。

1.2 临床表现

慢性:是指各种慢性心血管病变从而导致心力衰竭的, 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左、右心力衰竭, 全心衰竭等等。急性: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而引起心排血量显著的急骤降低, 所导致的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 而临床常见的有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

1.3 治疗方法

1.3.1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治疗的目的

缓解患者的症状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要求患者做少量适当的运动增强肺部的耐量,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防止心肌损害加重, 减少死亡率的发生。急性的是大部分以慢性治疗为基础, 从而降低死亡率, 要让患者少做剧烈的运动, 多休息, 以食物清淡的为主, 要保持愉快高兴的心情等等

1.3.2 慢性的常用的药物

利尿剂 (保钾利尿剂:按氨苯蝶啶;排钾利尿剂:呋塞米) 急性的常用的药物有:呋塞米、硝酸甘油、氨茶碱等。

2 结果

显效:30例, 占总人数的8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缓解, 从而减少死亡率的发生, 有效;7例, 占总人数的19%, 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得到控制, 降低死亡率。

3 讨论

3.1 慢性和急性的发病的诱因

3.1.1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诱因

呼吸道的感染、精神压力过大, 情绪激动等等而导致的身心过劳、由于患者输液过快, 摄入高盐食物, 严重脱水从而使循环血量的增加或减, 患者快速的严重心律失常、治疗不当、其他的因素导致的并发症。

3.1.2 急性心力衰竭发病的诱因

急性而又广泛的心肌梗死、高血压急症、严重的心律失常和输液速度过快过多。

3.2 治疗慢性、急性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

3.2.1 慢性心力衰竭

洋地黄类药剂、扩血管类药剂等, 见表1、2。

3.2.2 急性心力衰竭

强心剂是以毛花苷丙0.4mg或毒毛花苷K0.25mg缓慢静脉注射、利尿剂是静脉注射呋塞米20~40mg, 可减轻心室前负荷、血管扩张剂是硝普钠缓慢静脉滴注、平喘静脉滴注氨茶碱0.25g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20mg, 可降低外周阻力, 从而减轻并发症。

3.2.3 心力衰竭主要的病理变化

由于肺循环淤血及心排量降低, 出现心源性的呼吸困难、咳嗽、疲乏、腹胀、肝区涨痛从而导致左右心全心衰竭。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致病的原因, 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预防、减少疾病的复发。方法 我社区与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37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反馈与分析。结果 大部分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是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的, 并且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是完全可以减少病情的恶化。结论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是可以完全控制病情的恶化, 并且还可以预防疾病再次发生。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临床诊疗分析

参考文献

社区远程诊疗 篇5

关键词:慢性病,中医体质辨识,诊疗

资料与方法

选取南京市孝陵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患者7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男15例, 女24例;平均年龄52.5岁;其中单纯高血压29例, 单纯糖尿病2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例, 单纯冠心病2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例,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3例。对照组39例, 男16例, 女23例;平均年龄54岁;其中单纯高血压25例, 单纯糖尿病1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2例, 单纯冠心病2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5例,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4例。两组病程均1年以上。治疗组上臂动脉血压165~102/95~84mm Hg, 心率62~93次/分, 空腹血糖5.0~9.7mmol, 餐后血糖4.9~11.8 mmol;对照组上臂动脉血压170~112/94~79mm Hg, 心率54~90次/分, 空腹血糖4.8~8.6mmol, 餐后血糖5.6~10.4 mmol。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麻木、反复感冒、过敏、手足发凉、精神紧张、精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气短、声音低弱、眼睛干涩、舌苔厚腻、大便不爽等。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门诊正常药物治疗, 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辅以中医体质辨识, 经过填写体质辨识表, 辨别患者属于何种体质, 给予相应的饮食、生活调摄、强化体质意识、进行正面体质调节教育;对照组正常门诊治疗, 未经行体质辨识及相应的生活、饮食指导。

结果

治疗组39例患者经服药及体质调理12~41天, 气短、声音低弱、精神紧张症状明显改善, 口干咽燥、手足麻木症状也逐渐缓解, 上臂动脉血压160~115/92~62mm Hg, 心率59~85次/分, 空腹血糖4.6~7.2 mmol/L, 餐后血糖4.9~9.8 mmol/L;对照组上臂动脉血压200~118/100~68mm Hg, 心率56~96次/分, 空腹血糖5.8~9.6 mmol/L, 餐后血糖7.5~12.5 mmol/L, 血压、血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经辅以体质调摄后有6例血压控制不稳, 患者血压恢复正常, 19例患者诉头晕头痛症状减轻, 1例患者诉行走乏力症状减轻, 生活质量提高, 10例患者状态不稳定, 忽高忽低, 4例患者诉无效果, 建议改服西药治疗。经统计学分析,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2%, 对照组总有效率达6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中通过观察个人面色五华、形体、经络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 至清代的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八纲实为对患病体质的总结性概述, 发展至今, 体质已成为我们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制定治疗原则和维护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1]。每个人的体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及动态可变性, 疾病状态是一个社会生活的过程, 我们在临床诊疗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 还要关注隐藏在疾病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等, 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身心疾病, 更要寻找深层次发病原因, 通过对患者的体质辨识, 帮助患者进行体质养生保健, 可使药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社区远程诊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再造社区诊疗流程

通过学习JCI标准, 分析现有的社区诊疗流程、诊疗常规、市区卫生局等相关规范性文件要求, 结合文献研究结果, 由本中心牵头, 在区内其他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助下, 对社区诊疗工作中对病人有较高风险、高频率开展或有潜在问题的流程进行再造。我们对传统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运用废除、合并、增加、改编、简化策略[3], 再造过程中始终按照JCI“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使流程的内容细化到每一个可以执行和操作的环节上, 方便病人就诊和医务人员操作。再造的诊疗流程进行多次中心内部、中心之间、区内专家的审稿, 再推广到临床实践中。

1.2 实施社区诊疗流程

JCI理念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这也是再造社区诊疗流程的目的。所有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流程的执行者, 为切实有效地保证这一流程的顺利实施, 我们对所有一线的医务人员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培训, 并进行考核。依照JCI的管理理念, 我们建立了科主任、质控小组、质控科三级管理小组, 科主任每周自查、质控小组每月抽查、质控科随时抽查的方式, 对社区诊疗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绩效挂钩, 并及时反馈给被考核人, 以便根据流程内容不断改进医疗质量。在执行的过程中, 也发现了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这些流程我们进行了优化及更新, 旨在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更好地惠及病人。

1.3 实施流程的效果评价

1.3.1 临床一般资料与方法

采集2011年4-6月和2011年8-10月 (即社区诊疗流程实施前后) 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分别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有效医疗投诉、不合理医疗费用这几方面进行了比较。

1.3.1.1 医疗质量评分。每月从电脑中随机抽查每位临床医生病史5份、处方10张, 根据病史处方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1.3.1.2 护理质量评分。每月由护理部负责对每位临床护士随机抽取一项基础护理操作作为考试, 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评分。

1.3.1.3 患者满意度。6月份 (流程实施前) 在门诊随机抽取149名患者进行门诊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 在病房对所有78名有自知能力的患者进行病房患者满意度问卷的调查。11月份 (流程实施后) 用同样方法采集到门诊患者满意度问卷121份, 病房患者满意度问卷71份。

1.3.1.4 有效医疗投诉。每月采集质控科接待的有效医疗投诉数量。

1.3.1.5 不合理医疗费用。每月抽查每位临床医师病史5份、处方10张, 统计其中不合理检查及治疗所涉及的费用, 同时, 统计医保数据库中抽查到的不合理检查及治疗所涉及的费用。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门诊量约60万人次, 病房出院500余人次;医务人员共210人, 男性45人, 女性165人;年龄20~66 岁, 平均38.80岁;学历:本科66名, 大专87名, 中专57名;职称:高级职称7名, 中级职称81名, 初级职称122名。

2.2 社区诊疗流程内容

总共再造了271个常见的社区诊疗流程, 内容包括门诊诊疗流程、病房诊疗流程、传染病诊疗流程、急诊抢救流程、护理工作流程, 等等。如图1所示, 这是危重病人抢救流程, 从危重患者的分诊、医务人员的分工职责到抢救的具体流程都一目了然。这可以避免一些危重情况下由于抢救不及时或分工不明确导致的医疗缺陷和事故, 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有条不紊。

2.3 实施效果

通过借鉴JCI理念再造社区诊疗流程并实施后, 医务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诊疗流程, 逐步形成了规范的操作。从以往笼统地知道下一步“做什么”到现在清晰地明白具体该“怎么做”, 每一步操作都简单明了有章可循。这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通过2011年4月1日-6月30日 (流程实施前) 与2011年8月1日-2011年10月31日 (流程实施后) 的数据比较, 医疗质量评分, 护理质量评分和患者的满意度提升了, 有效医疗投诉事件和不合理医疗费用减少了 (表1) 。流程的再造体现了JCI“患者安全和质量改进”的核心理念。

3 讨论

3.1 借鉴JCI理念再造社区卫生诊疗流程可以规范医疗行为

国家新一轮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完善服务功能, 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 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首先要有让居民值得信赖的医疗技术。上海现有的全科医生大部分都是通过短短1年的岗位培训取得的资质。全科医生接触的病种相对较多, 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肩负着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 要让每位全科医生对各个疾病的诊治及处理都规范到位, 光靠死记硬背诸多规章制度难免有一时疏漏。在二三级医院目前都有单病种的临床路径可以规范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 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流程比较少, 而且现有的流程不够细化, 未能规范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操作的要求。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定位的逐渐明确, 其服务内容也相对确定, 根据具体服务内容制定相应的诊疗流程, 可以规范医疗行为。通过借鉴JCI理念再造社区卫生诊疗流程, 其内容可以具体到病史内容询问哪些、体格检查需要做哪些、应该做哪些辅助检查、规范的治疗是什么、应该与患者沟通告知的内容等等。流程的内容细化到每一个实际操作的环节, 可以规范每一步医疗行为 (图1) 。

3.2 借鉴JCI理念再造社区卫生诊疗流程可以减少医患矛盾

当今医患矛盾越来越多, 这其中存在着各种原因, 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下降。现在的医疗条件肯定要比30年前好, 但人们对医院的信任却直线下降, 尤其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信任度和满意度相对更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就是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 如果人们以二三级医院诊治的水平和标准来衡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那医患矛盾会增加不少。借鉴JCI理念再造社区卫生诊疗流程可以使社区提供的卫生服务透明化, 患者能理解社区现有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他们对社区医生提供的服务也能有据可查, 处理是否到位, 医患双方都了然于心。这种透明化服务可以增加患者的知情权, 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解度增高了, 医护人员本身的医疗行为规范了, 医患矛盾自然而然就会减少。

3.3 借鉴JCI理念再造社区卫生诊疗流程可以降低医疗开支

由于医院的绩效分配制度、个别医生追逐个人经济效益以及患者点餐式的要求, 过度医疗现象还是屡有发生。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护理极大地浪费了医疗资源。通过借鉴JCI理念再造社区卫生诊疗流程, 可以规范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 也是说服病人合理用药的一个强有力的依据。流程中明确规定了每种疾病的检查项目和具体治疗明细, 这可以减少甚至杜绝过度医疗的现象, 从根本上降低医疗开支。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 上海社区卫生服务在网络布局、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上得到迅速而规范的发展, 目前, 上海已完成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 在向广大居民提供安全、方便、价廉、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在硬件上设施先进, 在人才梯队的培养方面也逐步完善, 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陆续被吸引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着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现在每个社区每个临床岗位基本都配备了可以联局域网的计算机系统, 这对信息的推动、知识的更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按照JCI理念再造社区卫生诊疗流程后, 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从试点社区推广到其他社区, 在使用中不断优化流程, 使该流程更规范、更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 切实可以规范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 减少医患矛盾, 降低医疗开支, 使医疗质量和安全不断改进, 真正让广大居民能甘心、放心在社区就诊。

流程管理是一门科学, 它不仅关注细节管理, 而且注重效率管理和资源优化, 是医院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构建和谐医院的重要内容[4]。通过借鉴JCI理念再造社区诊疗流程, 对持续提高医疗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满意度均有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借鉴JCI理念再造社区诊疗流程, 提高医疗质量, 保证医疗安全, 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学习JCI标准及理念, 分析现有社区诊疗流程、诊疗常规及市区卫生局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再造社区诊疗流程, 经多次审稿后对该流程进行实施, 并不断更新、完善及优化流程, 同时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医疗质量评分提高了10.71%, 护理质量评分提高了10.34%, 患者的满意度提升了11.23%, 医疗投诉事件减少了76.92%, 不合理医疗费用减少了54.87%。结论:借鉴JCI理念再造社区诊疗流程可以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患矛盾、降低医疗开支, 通过不断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 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和依从性, 促进分级医疗体系的形成, 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关键词:JCI理念,社区,诊疗流程

参考文献

[1]彭磷基.国际医院管理标准 (JCI) 中国医院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4.

[2]彭磷基.祈福医院质量改进体系实践[J].现代医院, 2008, 8 (4) :110-112.

[3]杜心平.病区护理流程再造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天津护理, 2008, 16 (2) :811.

上一篇:卫星数据接收站下一篇: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