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经验

2024-10-10

诊疗经验(精选3篇)

诊疗经验 篇1

糖尿病俱乐部的宗旨是以糖尿病病友为中心, 加强对病友防治知识的宣传。 鼓励和指导其规范配合治疗;营造互助互勉的良好氛围, 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消除患者负性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以这些宗旨为向导, 需要强化医患共同决策这一概念。 这样才能有效推行。 共同决策主要特征有3 个:医患共同参与;信息双方分享;治疗措施以双方达成共识为前提。 在糖尿病患者诊疗过程中,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推行共同决策, 可有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和治疗依从性, 为成功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1]。 对此, 下文笔者针对共同决策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作一综述。

1 共同决策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1 保证患者知情权和决策权

一直以来, 患者家属的决定最大程度地影响着共同决策。 例如, 患者患有恶性肿瘤时, 家属一般对患者隐瞒病情, 未通过较为委婉合适的方式告知患者, 致使患者对自身情况不了解, 疑虑重重, 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治疗, 共同决策也就成了空谈[2]。 因此, 要切实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关键是充分尊重患者的患者知情权和决策权, 实现信息共享。

1.2 化医学专业术语为通俗易懂语言

要确保沟通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是保证患者对医生表达意思理解的准确性、完整性。 专业术语固然是一个医生专业素质的生动表现, 但未必适用于医患交流与共同决策。 医生在向患者介绍糖尿发病机理等相关知识时, 表述过于专业, 患者因缺乏医学知识背景, 难以参透医生表达的意思, 致使一番交流之后, 患者仍对自身病情一头雾水。 对此, 医生应该提炼出表达的重点、逻辑关系, 将话语较为通俗易懂地传达给患者, 让患者准确地抓住谈话重点, 提高医患沟通交流的有效性, 利于推进共同决策[3]。

1.3 保证医患之间的交流时间

医患之间缺乏足够的时间去交流病因、病情, 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的疏远、冷淡, 无疑不利于治疗方案的有效推行。 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患者也对医生实行的治疗方案缺乏科学的认识与了解, 自然难以实现医患之间的共同决策, 患者也缺乏与医生一起承担责任的意愿。 因此, 医患之间的交流绝不是形式上的交流, 而是将心比心, 深入、全面的交流, 医生要准确全面地把握患者身心方面的变化情况, 而患者又能从医生身上加深对疾病、对治疗的了解和认识, 医患双方达成协议, 真正实现医患共治。

1.4 加强患者心理疏导

患病住院无疑给患者的身心带去一定的痛苦和打击, 且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极易出现紧张、不安、忧郁甚至轻生等负性情绪, 不利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有效推行。 这时候, 医生担当的不再仅仅是医学者这一角色, 还是患者的知心朋友、心理师以及精神支持。 医生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耐心、认真地倾听患者心声, 找到其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再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如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的不同, 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负性情绪, 鼓励患者以顽强的精神、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和治疗, 坚定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工作, 争取早日出院。医患共同决策, 不能仅仅靠医方共识去完成, 还应该积极调动患者能动性。 因此, 很有必要加强对共同决策的宣传, 提高患者参与意识。 医生在问诊过程中, 应该注意探究性引出患者的疑问、 关注点, 并针对性解决疑点, 积极找寻血糖控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有效策略,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1.5 完善循证机制

完善共享决策, 前提是循证医学证据。 因此, 卫生决策部门必须对循证诊疗体系进行重构与完善, 确保证据评估指标的完整性, 这样才能保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合理性。

2 前景展望

在日益提升的社会期望值这一社会背景下, 医患共同决策的推行刻不容缓。 为了这种医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需要整个卫生系统各部门齐心协力, 多管齐下, 将先进的经验整理总结成体系, 以促进其更深层次、 更大范围地落实在实施医患共同决策的过程。 例如, 要确保投入资金的充足, 可推行社会医疗保险这一措施。 此外, 作为一名医生, 应该突破固有思想的局限, 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 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紧跟时代步伐。 这种思想要在医生整个成长过程中贯穿落实。 医务人员协助患者的能力和达成共同医疗决策的能力是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 及时转变心理角色, 从患者治疗的“主宰者”转变为支持、帮助患者做出科学决策的“引路者”。

为保证临床真正大力推广和应用医患共同决策, 不同国家对此推出了不同的扶助政策。 如英国医疗政策决策者呼吁在医疗决策环节应该结合患者的意见和决策, 英国国民医疗保健体系章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国内医疗体系规划者和管理者应该制定且执行相关的激励措施, 切实扫除实施医患共同决策过程中的障碍, 争取有效、及时地争取到高质量循证依据, 为医患共同决策提供扎实的实施基础及良好的实践氛围, 确保此种医疗模式的有效、常规。 目前情况主要是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际治疗中去。 然而, 在传统的医疗文化中, 患者的自主权和知情权往往被家属所主导, 治疗决策未充分满足患者的主观意愿, 因此, 推行医患共同决策尚有时日, 仍需医患之间, 患者与家属之间加强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庞博.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2]刘颖.糖尿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初探[D].浙江大学, 2011.

[3]刘丽英.医患人际交往的和谐路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 2014.

咳嗽为主诉的疾病经验性诊疗探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患者140例, 该组咳嗽3~7d就诊患者, 年龄20~26岁, 平均年龄23岁, 均为在校大学生, 咳嗽并脓涕、黄痰者532例;咳嗽黄痰无脓涕者187例;咳嗽并清涕、白痰者308例;咳嗽有或无清涕、无痰者372例;1例咳嗽2年就诊者, 年龄60岁, 女性, 并少许白痰;1例咳嗽3月患者, 年龄35岁, 男性, 并少许淡黄色痰。

1.2 诊断方法

(1) 记录患者咳嗽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相关检查。532例患者咳嗽均3~7 d就诊, 并脓涕、黄痰, 副鼻窦体表相关部位压痛, 伴咽痛或无咽痛, 既往有脓涕病史, 咽部充血, 鼻粘膜充血, 鼻窦体表相关部位压痛, 肺部听诊呼吸音粗,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0×109/L, 肺部X片未见异常, 拟诊急性鼻窦炎或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由于患者经济条件及医院条件的限制, 未做鼻窦CT及鼻内窥镜检查, 鼻窦炎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血常规及肺X线排除肺疾病拟诊。187例患者咳嗽黄痰无脓涕、伴鼻塞, 轻微咽痛, 晨起时咳黄痰多, 既往有鼻-鼻窦炎史, 咽部充血, 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 鼻粘膜充血, 鼻窦体表相关部位压痛, 肺部X线无异常, 拟诊鼻后滴流征。

(2) 308例患者咳嗽3~7 d就诊, 并清涕、白痰, 咽痛或无咽痛、既往有鼻炎病史, 查无发热, 鼻粘膜充血, 可见下鼻甲红肿, 血常规部分患者淋巴细胞大于40%, 未做肺部X片。拟诊急性鼻炎或慢性鼻炎急性发作。

(3) 372例患者刺激性干咳3~7 d就诊, 咽痒不适, 无痰, 有或无清涕, 有或无发热。所有患者就诊前均自服阿莫西林胶囊无效而就诊。查咽部稍充血, 咽后壁光滑, 肺部听诊呼吸音粗, 未见干湿啰音,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3.5~11×109/L, 中性粒细胞均大于70%, 肺部X线示肺纹理粗, 由于医院条件及学生经济条件限制, 未做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拟诊肺炎支原体感染。

(4) 1例女性60岁患者咳嗽2年就诊, 咳少许白痰。咳嗽常在平卧休息时发作, 无呼吸困难, 时有反酸。在外院门诊曾多次诊疗服用“感冒消炎药”无效。患者喜低枕卧位。既往有慢性胃炎史。查咽部稍充血, 肺部听诊呼吸音略粗, 未闻及干湿啰音, 腹部触诊左上腹部稍压痛。血常规正常, 肺X线示支气管炎征象, 肺CT未见明显异常, 拟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5) 1例男性35岁患者咳嗽3月, 咳少许淡黄色痰, 咳嗽常在平卧时发作, 时有呼吸困难, 咽痛, 时有喷嚏、清涕、脓涕, 时有反酸。既往有鼻-鼻窦炎史。查肥胖体征, 咽部充血著, 扁桃体Ⅱ度肿大, 咽后壁可见绿豆大小淋巴滤泡, 呈鹅卵石样外观;肺部听诊呼吸音粗, 偶可闻及呼气相哮鸣音。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偏高, 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 X线检查支气管炎征象, 拟诊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该组所有患者均未见剧烈咳嗽, 对于拟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刺激性干咳亦不选用止咳药, 因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内表现早期干咳, 数天后可出现少到中等量痰液[1]。

(1) 该组532例拟诊急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患者和187例拟诊鼻后滴流征患者根据上呼吸道感染鼻-鼻窦炎常见菌谱及患者用药史, 主要给予β-内酰胺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 疗程7~12 d, 症状基本消失。

(2) 308例拟诊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发作患者, 淋巴细胞大于40%者, 给予抗病毒药口服, 辅以中成药鼻炎康片口服。其余患者均予中成药鼻炎康片对症治疗, 3~7 d症状基本消失。

(3) 372例拟诊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均予以阿奇霉素, 发热时联合中成药穿琥宁静脉点滴或口服小柴胡颗粒对症治疗, 5~10 d后症状基本消失。

(4) 1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 予以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 并嘱患者卧位休息时床头抬高10 cm, 即头高脚低位, 少食多餐, 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过甜食物, 服药6 d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5) 1例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及胃食管反流患者, 予以阿奇霉素口服10 d, 辅以鼻炎康片、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对症治疗, 卧位床头抬高10 cm, 控制饮食, 10 d后症状基本消失。

3 讨论

咳嗽作为一种防御反射机制可清除呼吸道上气道分泌物[2],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加剧, 然而, 过于频繁、强度过大的咳嗽会从各方面影响人的生活, 咳嗽的时间过长, 还会导致各个系统的并发症, 使病情加重。咳嗽是内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也十分复杂, 所以正确的诊断极为重要[3]。

3.1 鼻-鼻窦炎

单纯鼻源性咳嗽的情况少见有文献介绍[4]。患者首次就诊以咳嗽为主诉, 可能影响明确诊断率, 诊治过程存在误诊或延误[4]。本组以咳嗽为主诉而拟诊急慢性鼻-鼻窦炎占总人数的37.9%, 丁衍虎曾观察一组“以咳嗽主因就诊, 呈亚急性病程的患者发现鼻源性咳嗽竟占50%”。而患者多数在内科门诊就诊而内科医师忽视相关症状特点以及缺少方便可及的检查器具, 早期则容易忽视, 漏诊和延误诊断[4]。典型鼻-鼻窦炎的诊断主要以鼻塞及脓性鼻涕为必须依据[5]。不难掌握。而当患者因咳嗽、咳痰就诊时, 可参考: (1) 鼻塞流涕症; (2) 咳嗽有晨起或夜间加重的特点; (3) 抽吸性咳嗽; (4) 症状及体格检查无肺炎、慢支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及其他急重症临床表现。该作者认为第4条加上上述任意1~2条对诊断鼻源性咳嗽具有较高的特异性[4]。值得基层医师借鉴。通过该组患者的诊疗效果, 笔者认为基层内科医师通过详细的问诊及仔细的体检亦可提高该病正确诊疗率。

3.2 鼻后滴漏综合征

2006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修订慢性咳嗽指南时, 将其更名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UACS) ”[6]。是由上呼吸道疾病通过鼻分泌物后流和/或炎症刺激引起咳嗽的统称[7]。UACS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GERC) 是慢性咳嗽最常见的两种原因。大约占慢性咳嗽病因的50%以上。目前还没有客观的诊断标准[8]。UACS是跨耳鼻喉科和呼吸内科的疾病, 临床常造成误诊[9]。因为它常易与以慢性咳嗽为主诉的内科疾病相混淆, 患者常选择内科为首诊, 故被临床医生误诊[10]。有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 (1) 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 以白天咳嗽为主; (2) 鼻后滴漏; (3) 咽部粘液附着感和或频繁清嗓; (4) 有慢性鼻-鼻窦炎, 变应性鼻炎或鼻息肉等鼻部疾病史; (5)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呈鹅卵石样外观; (6) 针对病因治疗后, 咳嗽等症状缓解[7]。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而最有效的治疗是针对导致后鼻道分泌物下滴的鼻-鼻窦炎的特异性治疗[11]。值得基层医师借鉴。

3.3 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 M P) 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体微生物

在已发现的8种类型对动物致病的支原体中, 只有肺炎支原体肯定对人致病。MP是儿童及成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除直接导致呼吸道感染 (咽炎、支气管炎及肺炎) 外, MP尚可通过血行播散或免疫途径引起脑炎、肾炎及心肌炎等多种肺外并发症, 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12]。近些年来, Mp感染的病例日益增多, 但对Mp感染的诊断一直缺乏令人满意的金标准[1]。日本呼吸协会 (JRS) 对Mp肺炎诊断提出了一个快速评分体系。该体系包括6因素: (1) 年龄小于60岁; (2) 无或伴有轻微其他疾病; (3) 顽固性咳嗽; (4) 肺部听诊无明显异常; (5) 无痰, 或革兰氏染色和尿抗原快速检测未发现其他病原学; (6) 外周血白细胞低于10×109/L, 具备4项或前5项中具备3项就提示Mp肺炎[13]。该方法值得基层医师借鉴。对该病的治疗亦未形成统一的规范[14]。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非典型生物, 它只有细胞膜, 并且蛋白质丰富, 目前临床上常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来干扰蛋白质合成[15]。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可阻碍细菌转肽, 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其抗菌作用强, 且组织渗透性良好。此外阿奇霉素还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减少组胺的释放和粘液分泌,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16], 能有效地缓解支原体肺炎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较红霉素治疗疗程相对更短, 给药方法简单方便, 不良反应少, 不仅起效快而且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15], 值得临床推广。

3.4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GERC) 是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GERC主要是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中导致咳嗽出现, 与微量误吸、食管运动功能失调以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17]。其主要诊断依据是食管p H电极24 h监测, 但能开展该检查的医院极少。有报道约1/3的GERC患者咳嗽是唯一的症状, 是所谓的“隐匿性”的反流性咳嗽, 故病因诊断较困难。但结合患者病史、咳嗽特点以及并发的咽喉症状、体征综合判断, 可以给临床提供重要参考[7]。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以咳嗽为主诉的疾病的经验性诊疗措施, 给广大基层医生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更好的为基层患者服务。方法 整群选取2010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门诊就诊的1 401例咳嗽为主症的患者。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 行经验性拟诊及治疗。结果 532例拟诊急性鼻窦炎或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187例拟诊鼻后滴流征、308例拟诊急性鼻炎或慢性鼻炎急性发作、372例拟诊肺炎支原体感染、1例拟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1例拟诊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 经针对病因治疗, 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以咳嗽为主诉的鼻-鼻窦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肺炎支原体感染、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经验性诊疗正确率高, 值得基层医师应用、推广。

诊疗经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患者92例作为该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57例, 女35例;年龄范围为22~71岁, 平均年龄为 (30.2±5.5) 岁。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 全部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针对该研究的92例精神分裂症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患者, 部分患者通过相关专科确诊;在住院过程中对合并出现慢性躯体疾病的患者, 通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最终有效确诊[2]。

1.3 统计方法

对于所有精神分裂症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患者, 临床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展开具体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通过χ2检验以%形式表示,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分布情况

对表1数据进行观察发现,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合并出现慢性躯体疾病的种类较多, 并且涉及到多专科以及多系统, 但是主要体现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骨退行性慢性疾病等。对于各系统以及各专科的疾病, 均可能出现程度有所不同临床症状表现。见表1。

2.2 精神障碍分类情况

对表2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临床存在较高概率合并出现慢性躯体疾病的情况, 并且疾病程度表现有所不同, 当患者患有的躯体疾病较轻时, 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焦虑症状以及抑郁症状。在患者患有的躯体疾病较为严重时, 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幻觉妄想, 进而导致精神病性症状加重的现象。在疾病缓慢发展的过程中, 患者较易出现意识障碍的现象。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意识障碍症状。对于精神障碍患者, 在疾病的早期, 较易表现出兴奋、抑郁、焦虑以及激惹的现象。在疾病的后期则主要体现为人格改变、出现了淡漠迟钝以及出现了智能障碍的现象。对此针对精神障碍加以明确区分, 对于患者躯体疾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精神疾病, 其在发病机制方面还不是特别的明确。从年龄上来分析, 精神分裂症患者, 多数是在青年、壮年时期发病, 表现为缓慢发病、亚急性发病的特点。在临床诊断中发现, 患者会表现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 并且会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等, 均表现为严重的不协调[3]。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 意识保持在清楚状态, 智能也比较正常。但有很多的严重患者, 出现了认知功能的损害。该病对患者的身体影响、心理影响均是比较突出的, 病程表现出迁延的特点, 多数患者为反复发作、加重、恶化的情况[4,5,6,7]。

相对于其他的患者而言, 精神分裂症伴发慢性躯体疾病的诊疗过程中, 还必须充分注意慢性躯体疾病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方面, 慢性躯体疾病的病程比较长, 对患者的身体素质构成威胁, 患者不能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 慢性躯体疾病对患者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与精神分裂症共同作用, 导致患者的心理崩溃, 加重病情。日后, 在精神分裂症伴发慢性躯体疾病的诊疗工作中, 需从慢性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两个角度出发,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稳定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减少躯体疾病的影响, 提升身心素质, 帮助患者尽快的摆脱疾病的折磨。同王存民[8]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征分析一文中表现出一致的研究结论。在其研究中, 对于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最终合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达到了20例, 疾病发病率达到了11.11%;而该研究中,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合并出现慢性躯体疾病的种类较多, 并且涉及到多专科以及多系统, 20例患者合并出现了高血压的情况, 所占比例达到21.74%;其研究有效方法加以干预后, 最终获得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 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为长时间住院, 最终患有慢性躯体疾病。对于精神分裂症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患者, 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临床研究有效方法加以疾病诊断以及治疗后, 会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最终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对精神分裂症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患者, 观察临床研究有效方法加以疾病诊断以及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患者92例作为该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疾病分布以及精神障碍分类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合并出现慢性躯体疾病的种类较多, 并且涉及到多专科以及多系统, 20例患者合并出现了高血压的情况, 所占比例达到21.74%;结论 对于精神分裂症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患者, 首先针对精神分裂症需要进行有效处理, 与此同时针对患者合并出现的躯体疾病需要研究有效方法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防止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产生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慢性躯体疾病,临床诊疗

参考文献

[1]刘海燕.中医科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现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4:566-569.

[2]王静.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糖、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5 (5) :11-12, 75.

[3]孙振晓, 刘化学, 李焕军.以精神症状首发的肺癌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一例[J].精神医学杂志, 2015 (7) :461-463.

[4]罗毅, 诸秉根, 杨灿, 等.湖北省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经济负担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 (10) :51-54, 65.

[5]杨玉清, 盛嘉玲, 陈俊.上海市民政系统精神病院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共病躯体疾病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6 (11) :4-7.

[6]汤家一, 姚坚, 周颖, 等.西酞普兰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业, 2016 (2) :37-39.

[7]蔡红云.临床护理路径对精神病患者规范化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5 (11) :1348-1350.

上一篇:全装修房下一篇:疑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