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设备

2024-08-14

诊疗设备(共5篇)

诊疗设备 篇1

日前, 以“中医诊疗设备发展与中医现代化”为主题的首届中医诊疗设备论坛暨展览会于10月8日在上海举行。此次论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卫生局承办。来自中医临床、基础、医学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就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发思路与方法、临床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59家单位展示了涉及四诊、健康评估、针刺、灸法、推拿等方面的中医诊疗设备。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论坛开幕式演讲时强调, 发展中医诊疗设备要以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核心、以提升中医诊疗设备的研发能力为重点, 系统总结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规律, 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坚持为中医临床服务, 加强研发、生产、应用的有机结合, 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 努力提高中医诊疗设备的临床配置和设备的使用效率, 更好地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中医药所带来的实惠。

诊疗设备 篇2

目 录

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3页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工作管理制度„„„„„„„„„„4页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4页 放射防护组织机构„„„„„„„„„„„„„„„„4页 医院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制度„„„„„„„„„„„5页 特殊人群X射线检查有关规定„„„„„„„„„„„5页 医用诊断X射线安全防护制度„„„„„„„„„„„6页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6页 医用诊断X射线影像质量控制制度„„„„„„„„„7页 电离辐射危害告知„„„„„„„„„„„„„„„„7页 放射诊疗医疗质量管理制度„„„„„„„„„„„„8页 放射诊疗设备维护与保养管理制度„„„„„„„„„8页 放射诊疗科室主任职责„„„„„„„„„„„„„„8页 放射诊疗科主任医师职责„„„„„„„„„„„„„9页 放射诊疗科主治医师职责„„„„„„„„„„„„„9页 放射诊疗科医师职责„„„„„„„„„„„„„„„9页 放射诊疗科技师职责„„„„„„„„„„„„„„„9页 放射诊疗科技士、技术员职责„„„„„„„„„„„9页

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我院特制订本规定:

一、采用有效的职业病放射场所防护设施,并为放射工作人员及患者提供个人使用的放射防护用品。为个人提供的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护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二、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放射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计量仪。

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及患者使用的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修、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三、实施专人负责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并确保监测计划和实施处于方案正常运行状态。按照国家有关放射卫生的法规、标准等规定,定期委托经省卫生厅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本医院放射诊疗设备进行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放射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存入本医院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放射工作人员本人公布。

发现放射诊疗设备及放射工作场所检测数据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治理后,经检测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开展放射诊疗工作。

四、放射工作人员及放射防护负责人应当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和法规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安全有效的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规范》要求,对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的放射卫生防护知识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培训,普及放射卫生防护知识,督促放射工作人员遵守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放射工作人员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放射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

放射工作人员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本单位应对其进行教育。

五、对从事接触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放射工作人员,本单位将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放射工作人员。

本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标准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工作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放射诊疗工作;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工作人员,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作人员不得调离岗位及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六、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工作人员的职业史、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工作人员离开单位时,可以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盖章。

七、切实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权益不受侵害。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保健休假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要求,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再享受保健休假。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由本单位利用休假时间安排健康疗养。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工作管理制度

一、医疗机构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方可从事放射诊疗工作。

二、医疗机构设置放射诊疗项目,应当按照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的类别,分别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和设置放射诊疗项目申请。

三、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兼)职的管理人员,定期检查放射诊疗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放射诊疗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四、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防护设施进行放射防护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者标准。

五、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放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

六、医疗机构应按相关法规规定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放射防护安全知识培训,保证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1、本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范围为院内从事放射诊疗活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2、医务科负责本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放射防护培训档案,并妥善保存。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必须是正规学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科对新录用或调入的拟从事放射诊疗的人员必须依据有资质的体检机构出具的上岗前体检报告,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才可以录用。

4、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上岗前,医务科应为其配备个人剂量计,及时安排其接受放射防护法规和防护知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明,向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为其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5、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每2年到有资质的体检机构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也应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结果由医务科在7日内如实告知本人,并将结果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档案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根据体检机构的意见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及时予以安排。

6、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规定佩带个人剂量计,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测结果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档案中,对于个人剂量高于剂量限值1/4时,必须由医务科查明原因,告知本人并采取相应措施。

7、放射工作人员每2年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并将培训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档案中。

8、对怀孕或在哺乳期间的妇女,不得安排应急处理和职业性内照射工作。

9、放射工作人员在职业健康监护、个人剂量检测、防护培训中形成的档案以及《放射工作人员证》归医院所有,由医务科统一保管,终生保存。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档案,医院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复印件上签章。

医院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保证放射诊疗质量和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标准,防止放射性危害,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放射性建设项目的评价,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及防护设施的定期检测工作。

2、医务科负责本院的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工作,建立并保存检测与评价档案。

3、医院新、改、扩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应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委托具有省卫生厅资质认可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取得评价报告后及时向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经审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并取得认可批复文件后,方可施工。

4、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应委托原预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取得评价报告后及时向辖区有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并变更《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方可投入使用,未经竣工验收合格不得结清项目施工有关经费。

5、正常使用的放射诊疗设备,应每年委托省卫生厅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一次状态检测;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也应经省卫生厅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6、本院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和防护设施应当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标准。对检测发现有明显辐射泄漏的,应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和检测机构的建议进行整改,整改后应及时进行复测,确保整改到位。

7、检测与评价有关报告应向放射工作人员告知,妥善保存,并及时向辖区卫生监督部门报告。

特殊人群X射线检查有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我院特制订本规定。

一、儿童X射线检查

1、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儿童X射线诊断适应症,应优先考虑非电离辐射检查方法,确有正当理由方可申请X射线检查;

2、未经特殊允许不得用儿童做X射线检查的示教和研究病例;

3、除临床必需的X射线透视检查外,应对儿童采用X射线摄影检查;

4、必须注意到儿童对射线敏感,其身体较小由布衣控制体位等特点,采用相应有效防护措施;

5、使用移动设备在病房或婴儿房内作X射线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对周围儿童的照射,不允许将有用线束朝向其他儿童;

6、对婴儿进行X射线检查时,一般不使用滤限栅;

7、对儿童进行X射线检查时,应使用固定儿童体位的设备。

二、育龄妇女和孕妇X射线检查

1、严格限制对育龄妇女进行X射线检查;

2、对育龄妇女、孕妇必须优先选用非X射线检查普查方法。根据临床指征确实认为X射线检查是否是合适的方法时,应尽量采用X射线摄影代替透视;

3、对有生育计划的育龄妇女进行腹部或骨盆部位的X射线检查时,严格使检查限制在月经来潮后的十天内进行。对月经过期妇女,除有证据表明没有怀孕以外,均应当作孕妇看待;

4、妇女妊娠早期,特别是在妊娠8-10周时,原则上不进行X射线骨盆测量检查;

5、孕妇分娩前不应进行常规的胸部X射线检查。

医用诊断X射线安全防护制度

1、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线检查的临床判断,遵循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正确、合理地使用X线诊断。

2、除临床必需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3、放射工作人员在同室操作情况下透视,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4、用X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

人员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摄影时,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根据使用的不同管电压调整附加过滤板;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同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6、摄影时,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7、只有把受检者送到固定设备进行检查不现实或医学上不可接受情况下,才可使用移动式和携带式X线机施行检查,检查时应做好防护措施。

8、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须报请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9、进行X线检查时,对受检者的性腺部位要特殊注意防护。非特殊需要,不得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孕妇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以避免对胎儿的照射。

10、在放射科临床教学中,对学员必须进行射线防护知识的教育,并注意他们的防护;对示教病例严禁随意增加曝光时间。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为及时有效的调查处理放射事件,减轻事件造成的后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辐射安全应急组织及职责:组长为本单位法人代表,副组长为分管领导及放射诊疗科负责人,成员由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放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包括应急预案的启动、应急响应处置及解除。

二、放射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

当发生人为失误或放射诊疗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诊断、治疗实际用量/照射剂量偏离处方剂量超范围;人员误照或误用放射性药物等情形)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接报后应立即报告辐射安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组长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相关人员参与应急处置。

三、放射事件应急响应处置:

1、当射线装置发生人员超剂量照射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封锁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检查室,通知设备生产厂家,并立即报告当地环保部门、卫生部门,配合上述部门进行应急调查处理。

2、立即转移受照射人员,送至黑龙江省职业病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3、配合行政部门查明原因,对设备故障进行检修。

四、放射事件应急预案的解除:

当发生辐射事件的射线装置修复后,必须经有资质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状态检测合格。对事件有关资料及时收集,认真分析事件原因,并采取妥善的预防类似事件的措施,对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

医用诊断X射线影像质量控制制度

一、医疗机构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2、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验或者校准用于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的检测仪表;

4、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应当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

5、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不得购置、使用、转让和出租。

二、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放射诊断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遵守质量

保证监测规范

三、医疗机构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应当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

四、医疗机构使用放射影像技术进行健康普查的,应当经过充分论证,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五、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放射工作人员应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

电离辐射危害告知

1、人体受到放射线照射后,可能产生潜在危害;

2、非特殊需要,受孕8—15周的孕妇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其他孕期的孕妇、婴幼儿、少年儿童慎检;

3、要权衡利弊,在没有其他更好的检查方法时,才用放射线检查;

4、检查时,每次只容许1人进入机房,并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5、不得将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6、尽量要求医生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7、有权拒绝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放射诊疗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理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和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冈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放射诊疗设备维护维修制度

1、医用放射诊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应强化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意识,定期维护并及时做好维护记录,确保机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应有专人负责机器设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并建立专册登记簿。完善保管技术档案,说明书资料,使用登记,维修记录,购置仪器设备配件及保管,计量检测原始数据等。

3、建立放射诊疗设备日常操作常规及各级质量控制体系,使图像及胶片质量尽可能满足诊断及临床的需要。CT室大型设备的使用人员,初次操作医疗设备前,应接受相应时间的操作培训,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

3、定期请专业人员检测机器的输出量及相关性能,协助维修人员做好质量控制和校准工作,使设备运行安全稳定可靠。

4、机器发生故障,停止使用并及时汇报,做到不带病机使用和操作,并通知修理部门协作修理,及时记录。与厂方工程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利用电话支持、远程诊断、现场维修等多种方式,快捷地处理问题。对易损易耗部件的采购储存和使用要进行登记管理,确保各环节的衔接,以缩短维修时间。

5、保持设备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合适的温度、湿度条件。

6、交接班时要交待机器使用情况正常与否,有无异常情况。

放射诊疗科室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行政管理工作;科主任是本科诊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

放射诊疗科技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投照工作,参加较复杂的技术操作,并帮助和指导技士、技术员工作。

3、负责本科机器的安装、修配、检查、保养和管理,督促本科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则。

4、开展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技术操作,并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

5、参加集体阅片和讲评操作质量。

放射诊疗科技士、技术员职责

1、在技师、医师指导下,担负所分配的各项技术工作。

2、按照医师的要求,负责进行放射诊疗操作、治疗工作。

3、配合技师进行本科机器的安装、检修、保养、整理和清拭工作。

4、负责机器附件、药品、胶片等物品的请领、保管及登记统计工作。

5、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

诊疗设备 篇3

1.1 吸收剂量 (Absorbed Dose)

在一定辐射强度下, 放射射线在单位质量的组织内传递的电离能量称为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的单位是戈瑞 (Gray, Gy) 。1戈瑞相当于在1 kg组织中传递1 J能量的辐射剂量。

1.2 入射体表剂量 (Entrance Skin Dose, ESD)

入射体表剂量指的是病人被照射部位的皮肤所吸收的放射能量。

1.3 比释动能 (Kerma)

X射线照射单位质量的介质后, 在其中通过电离效应产生的带电粒子的能量。比释动能只包括X射线向带电粒子的能量传递, 而不包括其后的能量传递效应。

1.4 组织剂量 (Tissue Dose)

组织剂量能用比释动能与组织因子 (f-factor) 相乘所得。对于放射诊断领域所涉及的X射线能量和波长范围, 组织因子数值大约为1.06。

1.5 器官剂量 (Organ Dose)

器官剂量指的是被某特定器官吸收的放射能量。在放射诊断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器官包括骨髓、甲状腺、乳腺、生殖腺和眼球晶状体。除此之外, 对于胚胎和胎儿的放射剂量控制也是一项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2 放射诊断过程

放射诊断过程通指一切使用X射线获取病人身体某部位平面影像的操作。使用X射线照射病人身体时, 入射体表剂量与球管电流、照射时间和球管峰值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同时, 在上述3个参数均保持恒定的情况下, 入射体表剂量还与被照射部位与球管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 即平方反比定律。特定器官吸收的放射剂量与入射体表剂量有关, 同时也与进行照射时的射线方位有关, 比如说从前向后, 从后向前, 和侧向照射。

2.1 射线能量

放射射线的能量主要与球管峰值电压和射线过滤装置有关。首先, 入射体表剂量与球管峰值电压的平方成正比。提高球管峰值电压, 能增加X射线的平均能量, 进而提高X射线的穿透性。具有更高穿透性的X射线将更容易穿过病人被照射部位进而到达X射线接收器。所以, 使用更高球管峰值电压能降低球管电流, 缩短照射时间, 从而降低病人接收的放射剂量。

2.2 射线过滤

按照规定, 球管峰值电压超过70 k Vp时, 诊断用放射设备必须安装射线过滤装置, 且过滤效果应当至少等同于2.5 mm铝板。射线过滤装置能优先吸收射线束中的低能X射线, 尤其是光子能量低于40 ke V的射线。其中能量低于10 ke V的X射线将被完全吸收。若没有过滤装置, 上述低能X射线会被病人组织全部吸收, 在不能提升图像质量的同时对病人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3 X射线准直

X射线准直器是用来将X射线束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的装置。在照射区域内的组织接受的放射剂量会比周围组织高出数个数量级, 所以在放射诊断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当将射线束范围限制在需要照射的区域。另外, 利用X射线准直器限制射线束的照射范围还能降低病人身体组织散射的X射线, 进而提高最终成像结果的对比度。

2.4 X射线滤线栅

X射线滤线栅的作用是减少入射X射线接收器的折射X射线, 进而提高放射影像的对比度。X射线滤线栅能选择性地筛除折射X射线, 而保留大多数非折射和主光束X射线。

使用X射线滤线栅能提高成像质量, 从而降低再次成像的必要性, 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性。但X射线滤线栅同时也降低了摄入X射线接收器的射线强度, 因而可能会导致照射时间的延长和病人照射剂量的增加。

2.5 照射部位及病人体型

按照照射部位和病人体型的不同, 病人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也有差异。为了保证足量的X射线能够射入接收器, 从而生成符合要求的成像结果, 医护人员对于不同的照射部位和病人体型应当定制不同的照射方案和剂量选择。

2.6 图像信号接收与处理

目前, 常用的X射线接收原件均由稀土元素化合物构成, 不同的稀土化合物对X射线的接收和信号转化速度也有所不同。其中一种常用的化合物为钨酸钙 (Calcium Tungstate) , 用该化合物制成的X射线接收器的信号处理速度被定义为100, 其目前工艺和材料学能达到的最快速度大约为600。提高射线信号接收和处理速度能降低照射时间, 可以降低病人接收的放射剂量, 但同时也会损失信号细节, 所以在选择X射线接收器的时候, 应当考虑成像结果的精细程度及病人放射剂量。

3 病人在放射诊断过程中接收的放射剂量

3.1 乳腺成像

乳腺X射线成像技术的成像对象是对X射线非常敏感的组织, 所以研究人员引入了一个新的参数———平均腺体剂量 (Average Glandular Dose, AGD) 来计算和判断放射射线给病人带来的危害和风险。

3.1.1 射线能量

乳腺成像技术的成像对象是低密度组织, 其对于X射线的吸收能力较弱, 所以对其进行成像时, 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以获得足够的图像对比度。一般情况下, 医护人员能通过降低球管电压来实现这一目的。乳腺成像常用的球管电压范围是24~30k Vp。乳腺成像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探索新的X射线接收材料, 从而在保证图像对比度的同时提高球管电压。使用较高的球管电压能缩短照射时间, 进而降低病人接收的放射剂量。

3.1.2 X射线过滤器

X射线过滤器通常用于修正X射线的能量分布。在普通的X射线成像中, 其作用主要是减少低能量部分以降低病人接受的放射剂量。但在乳腺成像技术中, 过滤器的角色有所不同, 它既要消除低能量部分, 同时也需要减少高能量部分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 所以乳腺成像使用的过滤器材质会与普通X射线成像系统有所不同。乳腺成像的过滤器常用材料为钼或铑。钼能吸收20 ke V以上的X射线, 而铑能吸收的阈值为23 ke V。

3.1.3 滤线栅

如上文所述, 滤线栅的作用是减少进入X射线接收器的散射射线。乳腺成像技术中使用的滤线栅的滤线栅因子 (Bucky factor) 为2~3。

3.1.4 图像信号增强措施

因为乳腺囊肿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与周围组织差别很小, 所以医护人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成像的质量, 例如将病人向球管一侧移动和去除滤线栅等。这些手段能将图像信号强度增强1.5~2倍, 但同时也会增加病人的平均腺体剂量。

3.1.5 乳腺组织的厚度与密度

乳腺组织的厚度与密度直接决定了其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 较厚或密度较大的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较强, 所以需要更高的球管电压和更长的曝光时间来保证成像结果, 从而增加病人的平均腺体剂量。在进行乳腺成像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会人为压缩病人乳腺, 从而减少乳腺的厚度, 同时提高组织密度的均一性, 从而减少病人接收的平均腺体剂量。

3.2 X射线透视

X射线透视技术是利用X射线成像来获取实时动态透视影像的技术, 该技术能用来诊断疾病及为其他医疗操作进行导航。因为该技术会对病人造成大量的放射照射, 政府部门对其的临床使用制定了严格的监管制度。

3.2.1 射线能量和球管电流

X射线球管的峰值电压决定了射线能量, 而球管电流决定了光子密度, 这两者均对病人在成像过程中接收的放射剂量有重要的影响。使用较高的球管电压意味着X射线的穿透性得到提高, 从而降低球管电流, 但同时成像结果的对比度会有所降低;使用较低的球管电压则需要提高球管电流。所以, 医护人员应当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球管电压。

3.2.2 X射线准直

医护人员能通过X射线准直操作, 将射线的照射范围固定于最小的必要范围内, 从而减少病灶周围组织受到的多余放射。同时, 使用X射线准直器还能减少折射的X射线。

3.2.3 球管-病人距离

按照平方反比定律, 病人距离球管越远, 其身体所接收的放射密度就越小, 所以, 在实际操作中保持最大的病人-球管距离是降低病人放射剂量的有效手段。

4 结论

病人受到的放射剂量是一个能用来计算和判断放射威胁的重要因素。在放射诊断过程中, 影响病人放射剂量的主要因素有:X射线能量、X射线过滤与准直、病人体型和图像处理过程。在传统的放射诊断过程中, 对放射剂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射线球管的峰值电压;数字化放射成像和CT技术中, 因为成像区域的扩大, 病人全身接收的放射剂量也会随之增加。

摘要:目前,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X射线成像等为代表的放射诊断设备, 已在现代医院的诊疗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为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详实而准确的病人信息。然而放射诊断过程中, 病人需要接受X射线的照射, 难免会受到放射威胁。本文分析了放射诊疗过程中各个参数对于病人放射剂量的影响, 并对控制病人放射剂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放射设备,X射线成像,剂量控制

参考文献

[1]Attix FH.Introduction to radiological physics and radiation dosimetry[M].New York, NY:Wile, 1986:20-34.

[2]Wagner LK, Lester RG, Saldana LR.Exposure of the pregnant patient to diagnostic radiations:a guide to medical management[M].2nded.Madison, Wis:Medical Physics Publishing, 1997.

[3]Johns HE, Cunningham JR.The physics of radiology[M].4th ed.Sprinfield, Ill:Thomas, 1983:336-338.

[4]史倩菲, 王锐, 胡孝娟.基层医院X线检查及防护现状浅谈[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3) .

诊疗设备 篇4

中医诊疗设备(含民族医诊疗设备)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及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软件)。此类设备面向中医临床需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发和生产,符合中医医理,能解决中医实际问题。本文结合此类产品的现状,对其发展趋势和产品标准化工作进行介绍和论证。

1. 中医诊疗设备现状

1.1 产品情况

中医诊疗设备按照其用途可分为诊断类、治疗类、其他类共三大类产品。诊断类设备可分为望闻问切四诊诊断设备、经络诊断设备和其他诊断设备;治疗类设备可分为普通针具类针疗、电针针疗、灸疗、推拿治疗设备、中医光疗、中医电疗(高频、中频、低频)、中医超声治疗、中医磁疗、中医热疗、中药外治(熏洗、灌洗)等。

现有的中医诊疗设备功能较为局限,按《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分类统计,70%是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其中理疗康复、磁疗、电疗类仪器三项占到95.86%;中医诊疗设备的用途主要集中在治疗和辅助治疗上,占中医诊疗设备的86.65%。中医诊断类设备目前相对其他医疗器械,品种比较匮乏,市场上的诊断类设备也是刚刚起步发展。

1.2 产业特点

虽然过去几十年中医诊疗设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技术含量不高且缺乏先进性。中医学作为我国优势学科,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中医诊疗设备作为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产品,近年来也是呈迅速增长态势。目前,中医诊疗设备围绕健康产业发展的需求,发挥创伤少、使用方便、效果确切等特点,利用原创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成为中医药健康产业新的增长点,产品和产业规模都在逐步扩展和完善。

1.3临床应用的意义

中医诊断设备利用现代化的手段采集临床信息,并被中医医生所认识,通过中医理论来解释,为中医诊断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中医临床研究的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提高临床辨证率和临床疗效;如脉诊仪、舌诊仪等设备能够观察临床病情变化,提供评价临床疗效的客观指标。如能合理应用中医诊断设备,即有可能早期识别机体的异常状态,为指导“治未病”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治疗设备则根据中医辨证的结果,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提供相应的治疗参数,对寒热、虚实、阴阳、气血等进行中医归属,再在中医理论下进行辨证施治,以发挥临床治疗作用。

2. 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趋势

2.1 技术发展趋势

当今中医诊疗设备发展趋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开展多学科交叉,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医领域,融合中医诊疗特征信息,研制、开发中医诊疗设备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中医诊疗设备正在向着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微型化、虚拟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也涌现出一些技术先进的新型产品,例如:中医体质辩识系统中的“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辩识系统”,中医电疗设备中的“数字经络导平治疗仪”,磁场效应治疗设备中的“骨质疏松治疗设备”等,并且都有一定的产业化规模。

2.2 国内外发展方向

为了能更好发展中医诊疗设备,我国借鉴西医医疗器械发展思路,将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技术进行融合,以中医的理念、方法进行合理嫁接,进一步揭示中医诊疗技术的科学内涵,使中医诊断设备不断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客观化及标准化方向发展。

随着中医诊疗设备使中医诊疗技术方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以实现,也得到国外医疗领域很多认识和理解,逐渐被接受和应用。日本近年来一直在研究针灸针方面的诊疗设备和临床效果,韩国对中医诊断设备的研发也非常热心,他们已经成功开发可放置在卫生间、在每天清晨观察使用的舌诊仪,用于家庭保健,同时也在开发脉诊仪,向传统中医四诊挑战。

3. 中医诊疗设备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

3.1 中医诊疗设备标准情况

迄今为止,我国现行医疗器械标准超过1000件,但是中医诊疗设备起步较晚,缺乏为中医诊疗设备量身定做的各项标准,与中医诊疗设备相关的标准寥寥无几。如计算机控时控温灸疗仪、红外热像检测系统、现代中医“未病”诊断综合系统等新型中医诊疗设备都存在着没有相应标准的问题,阻碍了产品的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生产、使用的相关标准缺乏已成为阻碍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导致很多有市场前景的产品目前难以推向市场。

然而在日本、韩国,已将中医诊疗设备的标准制定工作列入其标准化工作进程。2009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成立,其工作范围及优先的工作领域就包括医疗设备的安全与质量控制,处理国际标准提案等。目前,韩国已经向TC249的WG4工作组提出了脉诊仪、舌诊仪等中医诊断产品的标准制定提案,我国也申报了电针仪和艾灸仪的标准提案。

3.2 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当前中医诊疗设备,尤其是一些新型的诊疗设备,在标准上还存在着空白,既没有相关国内标准也没有相关国际标准可以参考,相应标准研究滞后,生产企业均表示急需相关国内标准,以指导生产和注册;作为此类设备的监管机构和技术支撑部门,也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标准体系,规划这一大类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符合中医诊疗设备特点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以加大对中医诊疗设备的科技投入、搭建交流平台,才能营造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良好氛围。

3.3 标准体系建设框架构想

根据中医诊疗产品用途的分类,我们可以初步将中医诊疗产品标准进行体系划分,拟定一个基本建设框架,不断调研填充,对于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临床应用的诊疗设备,及时制定国家标准,使该体系丰满具体,具备实际的指导作用。

3.4 重点工作方向

目前中医诊断设备种类较少,标准缺失,已经限制了中医临床活动与现代接轨,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应引起高度重视。而中医治疗设备能将物理因子进行寒热、虚实、阴阳、气血等中医归属,在中医理论下进行辨证使用,也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加快起草制定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的中医诊断类设备的标准,如舌诊仪、脉诊仪的国家标准;补充完善及修订中医治疗设备标准,如电针治疗仪、艾灸仪的国家标准,作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推动中医诊断设备良性发展,及时将这些国家标准向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提案转化成国际标准,才能保持发挥我国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现和保护中医自主知识产权。

4.总结

诊疗设备 篇5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龋病、牙周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类非传染性疾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军队口腔卫生保健和牙医勤务装备和组织管理系统,在基层单位配备了机动性好的口腔诊疗车,有效地提高了部队官兵的口腔健康水平,促进了全身健康,增强了部队战斗力[1,2,3]。

本项目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总后卫生部重点项目的支持下,依据野战口腔诊疗车的技术形式及功能实际需求,对车厢内外专科设备装置系统设计等展开研究,已经成功地研制出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野战口腔诊疗车,为部队平、战时口腔疾病防治及口腔颌面战、创伤急救提供一种机动的技术平台[4]。

2 基本技术形式及功能

2.1 基本技术要求

该野战口腔诊疗车采用NJ2045(长轴距)二类底盘、夹层大板式车厢进行改装,形成了一个适合部队野战需求的流动口腔诊所和口腔颌面部战创伤的救治技术装备。

2.2 基本功能

口腔诊疗车厢内专科设备设置的思路及基本功能:以口腔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为主,结合未来战争口腔颌面部创伤救治特点为需求,组合分布合理、资源配置优良,功能基本齐全[5,6,7]。可满足:

(1)口腔颌面部战、创伤的抢救和治疗,以及颌面部炎症的治疗。

(2)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疾病的诊治。

(3)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的治疗。

(4)牙列缺失的固定、可摘义齿修复,松动牙固定,残冠、残根的保存修复治疗。

(5)口腔疾病谱调查、口腔卫生指导、口腔健康教育、口腔流行病学监测,实施牙齿窝沟封闭等预防性治疗。

作业能力:24 h可诊治口腔常见病或处置口腔颌面战、创伤20~25例;贮备60名口腔病患者治疗所需的消耗性器材和药物;随车乘坐医务人员2名。

作业效果:完全符合口腔科临床操作常规和医疗技术保障需求。

3 野战口腔诊疗车车厢外部设备装置的设计

3.1 车外部分

车外部分主要包括外接插座(电源、气路系统、通讯等)、空调、备胎、登顶梯、踏板梯、备件箱、电缆盘箱、燃油加热器箱及千斤顶等。整车外形如图1所示。

(1)气路接口位于车厢右侧前部下方。

(2)电源接口位于车厢右侧前部,气路接口上方,通讯接口位于车厢左侧前部。

(3)备轮置于车厢后左门外侧,与门分离固定。

(4)踏板梯置于车架大梁之间,使用时从后部取出挂于后门槛下方。

(5)车载空调位于车厢顶中后部。(6)备件箱位于车架左侧中部。(7)燃油加热器置于右侧门下方。

3.2 车厢外部装备设计、布局

车厢外部安装设备及其布局如图2所示。

在车厢前部上方安装车载空调蒸发器和长排警灯,车厢后壁对开门上方安装长方形小警灯,用于开道和识别。

车厢顶壁前部安装电动换气扇,用于车厢内强制通风。顶壁后部安装顶置式空调,车厢右壁出入门下方安装燃油加热器,装箱结构。顶置式空调与车载空调、燃油加热器共同构成整车的空气调节系统。

车厢右后部下方安装电缆盘箱,内装一只电缆盘,绕装30 m输电电缆,输电电缆两端为快速插拔的防水航空插头,适合野外作业;发电机组连接电缆,通过电源转接口向车内供电,使发电机组在地面工作时可远离车厢,减少了发电机组工作时噪声和尾气对车内设备的污染。

车厢左后部下方安装工具箱,用于存放随车工具、水管、气管等随车备附件。

电缆盘箱和工具箱最低点不低于底盘最小离地间隙,且不影响底盘离去角。

备轮安装在厢体后壁左侧对开门较低位置上,备轮架采用钢质可旋转结构,更换备轮时放下备轮架,站在地面上就可以操作。

在后门下方车厢底部安装一个抽拉梯,工作时抽出,用于人员上下车厢,既轻便灵活,又节省空间。

在车厢右前角安装一组脚踏板,车厢顶板对应位置安装厢顶扶手,用于蹬上车厢顶部。

接地桩放置在驾驶室内,采用专用夹具固定。

4 野战口腔诊疗车车厢内部专科设备装置的设计

4.1 车内主要设备、设施

包括口腔综合治疗台、数字化牙片系统、医生/护士座椅、发电机组、口腔专用空气压缩机、微型电动机、车载2000半导体冰箱、便携式计算机、配电箱、器材药品柜、洗手池、气路系统和水路系统等。车厢内部主要设备、设施布局如图3所示。

(1)配电箱:电源进入车内由配电箱进行分配后供给车载机电设备使用。配电箱为壁挂式结构,安装在车厢内右侧前部。配电箱面板上装有功能指示灯、指示仪表及各种操作开关等。由配电箱内部引出接线,完成配电输出。

(2)车载半导体冰箱:该冰箱用于存储药品。其具有体积小、质量小、耗电小、交直流两用的特点。该冰箱悬置在器材药品柜左上方。

(3)洗手池:采用PX2001型野战洗手池,净水箱、污水箱容积均不小于20 L。具有自动控制进水和加热特点。洗手池和前部器材药品柜形成一体。医疗作业产生的污水集中收集、排放。

(4)便携式计算机:置于器材药品柜台面左上方。用于牙科医生对数字影像进行读取、显示、存储、编辑以及技术文件的编写等。

(5)器材药品柜:置于车厢前部。用于存放牙科药品、器材等。该柜的抽屉布局利用人机工效学原理,采用模块化设计与减振设计。

(6)数字化牙片系统:置于车厢内部左侧中部。当行车或不工作时,将其贴在车壁固定,并对其摄片球管采取加强减振、固定措施。

(7)医生/护士座椅:该座椅为可移动、可旋转、可升降式座椅。当行车时,闭锁固定于地面,作业时开锁使用。

(8)口腔综合治疗台:可自动升降,为使口腔医生有较大工作空间,将其置于车厢内中部偏右。其手术灯、工作台均可实现大范围移、转动。当行车或不工作时,手术灯、工作台均要固定,并采取合理减振措施。

(9)口腔专用空气压缩机:置于车厢内左后部。行车时,将其固定;工作时,将其从车厢内取出,置于平整地面上。

(10)发电机组:置于车厢内左后部,采用市电和车载发电机组兼用。行车时,将其固定;工作时,将其从车厢内取出,置于平整地面上。

(11)快速卡式消毒锅:行车时,将其置于口腔综合治疗台椅板下方的柜子里,采取固定、减振措施;工作时,将其从柜内取出。

(12)担架:配备有制式四折担架,用于对危、急伤病员实施运送。行车时,利用卡带将其固定于右侧车壁上。需要时,将其从侧壁上取下展开。

4.2 辅助设备、设施

包括以下4个部分:

(1)车厢供电系统可接受市电和发电机组等2种输入电源。市电220(1±10%)V,50(1±2%)Hz;发电机组220(1±10%)V,50(1±2%)Hz。通过手动选择装置,对输入电源进行选择。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维修性,优先采用安全、可靠、耐用的电气元件。依据国(军)标的有关规定对整个车厢环境用电设备用电总量计算分析,需配置一台2 kW发电机组,自带一根30 m长的电缆。电源孔口设置、安全接地、急停按钮、配电箱规格、照明设计、走线槽布设、开关插座规格及布设、应急灯等均统一服从于“后勤通用厢式车总体方案”的要求。

(2)车厢采暖:一般地区,冬季由D5L型燃油加热器供暖,制热量5 000 W;严寒地区可由顶置式空调机辅助供暖,制热量≮2 400 W。

(3)车厢制冷:由设置在车厢顶部的独立式空调机制冷,制冷量≮3 500 W,空气循环量≮660 m3/h。

(4)车厢通风:安置顶置式换气扇一台,位于车厢前部上方,横向居中。

5 结束语

野战口腔诊疗车车厢外部装备装置和车内专科诊疗所需设备设施的优化模块,配置设计科学、合理,满足了口腔诊疗车实际功能的需要,实现了部队官兵和航天试验现场医学保障目标。通过部队适应性试验和在多个航天试验基地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野战口腔诊疗车整体设计合理,工作状态稳定,车辆及口腔诊疗设备技术性能优良,操作简捷可靠,维护保养方便。该车野外作业性能和机动性能较好,填补了我军大型、机动口腔诊疗装备的空白,对提高部队卫生装备的综合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刚.军事口腔医学研究的思考与展望[J].临床军医杂志,2002(1):105-106.

[2]王正国.新军事变革条件下战伤救治的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6,49(8):437-439.

[3]徐立群,潘晓东,诸建强.野战医疗所移动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5):56-57,59.

[4]牛忠英,施生根,师天鹏,等.S2004口腔诊疗车研制思路及功能特点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4):50-55.

[5]李刚.军事口腔医学研究的思考与展望[J].临床军医杂志,2002(1):105-106.

[6]师天鹏,牛忠英,施生根,等.S2004口腔诊疗车内部布局的人机工程学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2):44-45.

上一篇:中国风格下一篇:客户知识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