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

2024-06-29

中医护理(精选12篇)

中医护理 篇1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 运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传统的护理技术, 指导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的一门学科[1]。由于中医护理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独特优势, 中医护理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卫生部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中医院护士对中医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操作技能、辨证施护等能力直接关系到临床中医护理开展的成效。但中医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中以西医院校护理专业毕业为主, 导致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缺乏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这成为西医护士开展中医护理的障碍, 阻碍了中医护理的深入广泛开展, 因此必须加快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中医医院医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医护理的日益发展, 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加贴近的需求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有效改善中医护理队伍的人才结构, 我院在2015年1月成立了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负责院内中医培训、考核工作,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院, 集科、教、研为一体, 开放床位800张, 设有24个临床科室,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254人, 中医护士专业小组成员35人, 均是中医院校毕业。

1.2 方法

1.2.1 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组织架构

护理部副主任任组长, 护士长任副组长, 其余为小组成员, 此组织架构的建立有利于中医护理工作安全、规范、及时有效地运行。

1.2.2 明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目标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医培训, 制订中医操作标准、流程, 规范临床中医护理技能操作, 进一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知识, 提升中医护理内涵。

1.2.3 明确分工

护理部副主任负责协调及中医护理培训方案的审核、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应急方案的制定和督查, 副组长负责中医护理培训方案的实施、常规、流程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检查, 小组成员负责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技术流程、应急预案的实施及培训, 负责效果评价资料的收集。

1.2.4中医护理相关知识调查对全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相关内容掌握情况予以摸底调查, 调查内容分为中医护理知识、中医护理技能、中医护理文书三大项, 中医护理知识水平通过理论测试, 中医护理技能通过对艾灸、耳穴埋籽、拔火罐的考核, 中医护理文书书写状况通过检查护理病历得来, 每个科室随机检查10份护理病历。

1.2.5 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培训内容及方法

选用新编《实用中医护理学:理论篇》《实用中医护理学:临床篇》作为授课教材, 通过广泛征求护士的意见, 合理制订护士培训与考核计划, 采取集中培训与分届分层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利用下班时间每周培训2次, 每次2学时, 培训对象分为护士长、责任组长及10年以上护士、10年内护士3个层次。每次培训分3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培训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包括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诊法、中药、方剂、养生等;第二阶段主要培训中医技能, 如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敷药、贴药、药熨、中药熏洗等12项;第三阶段主要培训中医护理文件书写, 严格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书写, 运用中医术语, 体现中医内涵。授课方式采取演示文稿 (PPT) 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演示、实地操作练习、临床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培训系统充分运用院内微信网络平台, 开辟中医护理专栏, 培训前上传理论、技能培训计划, 授课前2d上传PPT课件, 中医护理专栏同时介绍中医食疗方、四季养生、预防保健等相关的中医知识和中医文化信息, 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组建学习群, 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授课老师间的沟通交流。

1.3 评价指标

培训前后均对护士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操作技能、中医护理文书能力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设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后护士的基础理论、中医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的成绩均显著提高通过对护士进行3个阶段的培训, 其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中医理论水平得到加强, 能够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实施辨证施护, 运用中医术语书写护理病历, 运用中医知识对病人进行中医健康教育, 适应临床工作需求, 提高病人满意度。

3.2 组织建设是保证中医护理质量的基础

中医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理质量管理组织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是中医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管理组织架构合理、职责明确、分层清晰, 护理质量各管理层都认真地履行各自工作职责, 把好各层级的质量关,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确保中医护理质量的安全, 是要素质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

3.3 监督检查是中医护理质量的保障

规范的中医护理技术标准、流程是临床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前提, 也是保证中医护理质量安全的保障, 中医护理持续、有效的发展需要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所谓内力就是护士自主发挥出来的能力, 即业务能力;外力则是外在的监督能力。而中医护理专业小组重视业务培训和督导管理, 在质量评价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4 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护理质量的核心

护士是中医护理实践的执行者, 也是中医护理质量的制造者。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对设备要求低, 经济实惠, 深受病人喜欢, 但中医护理技术对人力的要求较高, 耗时量也多。因此, 要想完成高质量的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人员的配备及业务培训是基础, 也是重要的前提。

3.5 中医护理实践是中医护理质量的特色

中医护理实践包括2个二级指标“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运用”, 专科病种辨证、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辨证施术等内容既是临床护理的重点, 也是凸显中医护理特色的核心指标, 符合中医护理临床需求。

3.6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是中医护理质量的关键

医院护士不仅是运用中医护理知识技术对病人进行护理、照顾、安抚的服务者, 也是中医护理健康知识、中医护理文化的传播者, 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水平, 很难达到临床护理工作的标准, 满足病人的需求。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是中医护理质量基于数据最为直观的指标, 通过评价中医护理知识、中医护理技能、中医护理文书合格率等直接反映临床中医护理水平, 知道存在的问题, 以便于持续改进。

4 结论

4.1 提高了护士的中医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

通过系统培训及不断强化, 护士中医理论及中医操作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护士中医护理理论成绩由培训前的86.4分提升到培训后的90.5分, 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成绩由培训前91.4分提升到培训后95.2分, 护士中医护理文书书写能力成绩由培训前90.3分提升到培训后92.5分。

4.2 促进了全院中医护理技能项目的开展, 增加了中医护理技能项目全院开展的中医护理项目由原来的1 2 项增加到16项, 项目人次由2014年7 000余人次增加到2 0 1 5年1万余人次, 提高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3 提高了中医护理质量,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通过中医护理专业小组有计划的培训, 护士中医理论水平得到加强, 技术操作更加规范熟练, 临床护士熟练运用掌握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给病人更多的防病治病、养生康复保健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及指导, 充分发挥中医操作优势, 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满足了病人的需求, 深受病人的喜爱。通过每月病人满意度调查, 对中医护理项目的满意度到达99%以上。

4.4 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在开展和推动医院中医特色护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院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科主任积极支持、医护共同协作的局面。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护士充分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实实在在为病人解除病痛。通过临床实践证明, 中医护理确实具有简便易廉的优势, 不但适用范围广, 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无创等特点, 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优势明显, 形成中医院的中医品牌, 这也是中医医院区别于西医医院的根本特征, 成为吸引广大病人就诊、入住中医院的良好举措。

4.5 增加了护士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信心

中医医院每年都会进相当一部分西医护士, 西医院校毕业护士中医基础薄弱, 普遍缺乏中医护理教育背景存在中医理论与中医操作技能缺乏的现象[2], 医院内通过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 可以有效缓解西医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压力, 有利于中医护理理论水平、操作技术及文书书写能力的提高。

摘要:[目的]成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负责院内中医培训、考核工作, 提高中医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组织架构, 明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目标, 小组成员明确分工, 中医护理相关知识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培训内容及方法。[结果]设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后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中医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 增加护士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信心, 从而提高中医护理质量。

关键词: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培训,中医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桂华, 李佃贵.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

[2]宋玉磊, 徐桂华, 王秋琴, 等.江苏省785名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 2013, 20 (23) :32-36.

中医护理 篇2

据《尔雅·释诂》中载:“康,安也。”另据《尔雅·释言》中载:“复,返也。”其含义为恢复健康或平安,在历代中医古籍中,康复一词多用平复、复旧、康健、康宁、再造等词汇加以表述。分类如下:

康 复 分 类含 义传统的康复 传统的康复概念是指恢复,即经过治疗、调理,使病人的健康状况恢复到患病前的正常水平。现代意义上的康复 现代意义上的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 等措施,减轻各种疾病损伤和年老体衰所带来的后果,以尽量提高这类患者的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和提高劳动能力,能够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2 中医康复护理的概念

中医康复护理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措施,使身体功能和精神情志能尽量地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故古人云:“善调则生,失调则死。”

3 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不同点

咳嗽中医护理法 篇3

编辑苏春平

中医认为,咳嗽可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咳嗽的类型不同,食疗方法也不同,妈妈们千万不要用错。

外感咳嗽-风寒型

这种咳嗽秋冬季多见,主要由于着凉引起。表现为咳嗽频繁,咳白色稀痰,发热头痛,流清鼻涕,舌苔薄白。中医在食疗上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

食疗方法

1.生姜+红糖+大蒜

姜5片,3勺红糖,2~3瓣大蒜,锅中放3碗水,一起煮。水开后要用小火继续煮10分钟。温热时喝下,每天2~3次,有散寒化痰的效果。

2.蒸大蒜水

取大蒜2~3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一粒冰糖,把碗加盖放入锅中去蒸,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蒸15分钟即可。当碗里的蒜水温热时喂给宝宝喝,大蒜可以不吃。一般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

温馨提示

睡眠时侧卧。为了避免宝宝晚上睡眠时咳嗽,让其取侧卧位,最好将头部或上身用毛巾、枕头垫得稍高一些,以免呼吸道分泌物返流到气管引起咳嗽,影响睡眠,这样也可使小儿感到舒服些,缓解呼吸困难。

避免灰尘。房间里做卫生时不要让灰尘飞扬起来,可用湿抹布轻轻擦拭家具,以免引发咳嗽。

外感咳嗽-风热型

此类型的咳嗽最常见,表现为发热,流黄鼻涕,咳嗽并咯吐黄痰,呼吸时有痰鸣音,咳嗽白天重夜里轻,小便黄,大便干燥,看宝宝舌头颜色红舌苔厚。中医食疗方法以吃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为主。

食疗方法

1.梨+冰糖+川贝

把梨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3粒冰糖,5~6粒川贝(川贝要敲碎成末),把梨拼好放八碗里,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分两次给宝宝吃。此方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因为现在的宝宝普遍贪凉,热了就吹空调,一年四季都在吃寒凉的水果,所以现在患风热咳嗽的宝宝明显减少。

2.煮白萝卜水

白萝卜洗净,切4~5薄片,放入小锅内,加大半碗水,放火上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等水稍凉后再给宝宝喝,此方治疗风热咳嗽、鼻干咽燥、大便干燥的效果是不错的,2岁以内的宝宝收到的效果更好。

3,荸荠水

取2~3只荸荠去皮,切成薄片,放入锅中,加一碗水,在火上烧5分钟即可。荸荠水能化痰、清热。此方对热性咳嗽吐脓痰者效果好。

宝宝患风热咳嗽时,还可以给他吃冬瓜煨汤、炒丝瓜、炒藕片、炒苦瓜,这同样起到消内热、祛火、止咳的作用。

温馨提示

空气要流通新鲜。室内应每天早晚开窗通风半小时。房间里不要有人吸烟,也不要有其他异味气体,如厨房油烟等,这些都会加重咳嗽。

居室保持适当湿度。咳嗽不止的宝宝在室温为20℃左右、湿度为50%~65%左右的环境下可以有所缓解。环境空气过于干燥,致使宝宝呼吸道黏膜发干,纤毛运动受限,痰液不易咯出。因此,要保持房间空气湿润,可以使用加湿器、挂湿毛巾、用湿布拖地板等方法增加空气湿度。

内伤咳嗽-肺燥型

北方冬季干燥多风,这种类型咳嗽多见。表现为宝宝咳的时间较长,干咳无痰或痰少不容易咳出。宝宝的鼻子干,嘴唇红而干裂,舌苔薄。中医食疗方法以吃有润肺、生津、止咳作用的食物为主。

食疗方法

1.银耳乳鸽汤

将银耳50g发好,择去杂质,漂洗干净待用。乳鸽2只用温水洗净,去毛及爪甲、内脏。然后将银耳、乳鸽、生姜3片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1000ml,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慢煲1小时,加入少量盐,即可食用。

银耳可滋阴润肺,对肺燥的干咳,久咳及咳嗽吐血均有治疗作用,乳鸽能祛风解毒,二味配合,可改善病人体质,增强抵抗力。

2.雪梨膏

将2个雪梨果皮刷洗干净,温水浸泡1小时,用清水冲洗,连皮切成1cm见方的小丁块。捣烂取汁。将雪梨渣浸入适量温开水中,浸泡30分钟,重复上述过程再取汁1次。合并两次滤汁。将滤汁放入锅中,用小火煎熬浓缩,雪梨汁浓稠时,加蜂蜜100克。调拌均匀,收膏后晾凉,装罐备用,宜放置冰箱冷藏。

每日2次,每次20ml,温开水冲服。功效是生津止渴、滋肺润喉痛,适合秋冬季节喝,1岁以上宝宝尤为适宜。

温馨提示

咳嗽时拍背或坐起来。当宝宝咳嗽很厉害以致喘不过来气时,抱起来轻轻拍几下背部,或让宝宝抬起上身坐起来,这样会使宝宝感到舒适一些,减轻咳嗽症状。

咳嗽要忌口。中医认为,鱼、蟹、虾和肥肉等荤腥、油腻食物,可能助湿生痰,有的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加重病情。辣椒、胡椒、生姜等辛辣之品,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使咳嗽加重,要注意避免。而新鲜蔬菜如青菜、胡萝卜、西红柿等,可以供给多种维生素,有利于机体代谢功能的恢复。需要就医的咳嗽

1.孩子突然咳得很严重,并且呼吸困难,可能有异物堵住了气管。容易误吞的东西有花生瓜子、药丸、纽扣、硬币等,这类情形非常危险,应及时去医院。

2.发高烧、咳嗽、喘鸣并伴有呼吸困难,需立即送医院紧急处理。

3.婴儿很容易患毛细支气管炎,宝宝脸色不好,常口唇发紫,或者呼吸增快、抬肩呼吸,加上吸气时胸壁下部凹陷,也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4.宝宝咳嗽伴有发热、气促、咳嗽有痰,应及时去医院除外肺炎。

妈咪经验

饭后不要马上躺下

我家宝宝感冒后不停地咳嗽,而且经常因为咳嗽造成呕吐,那个心疼啊。宝宝好不容易吃进的东西全吐出来了。后来,我每餐饭不给宝宝吃太多,但每天多吃一两次,吃完后也不能马上躺下,以免因为咳嗽而造成呕吐,这样做后,宝宝呕吐及咳嗽的次数都少多了。(小鱼妈妈)

水蒸汽止咳法

房间内湿度大时,宝宝的咳嗽就会减轻,大人可以用杯子,倒入温水,用鼻子吸来缓解咳嗽,但宝宝这样要注意不小心会烫着,所以如果宝宝咳得厉害,我会抱着抱着孩子在充满蒸汽的浴室里坐5分钟,潮湿的空气有助于帮助宝宝清除肺部的黏液,平息咳嗽。(丸子妈妈)

温热饮止咳法

宝宝咳嗽的时候,我就多给宝宝喝温热的水,白开水不爱喝,我就煮梨水、苹果水、萝卜水等,多喝水可以促进宝宝新陈代谢,促进痰液咳出。(浩天妈吗)

拍背有技巧

中医护理 篇4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 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1]。在当前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时刻, 中医护理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 积极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高等护理教育是我国护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更是高等中医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开始于1985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先开设了中医护理专科教育[2]。我校于1997年开始筹建护理学系, 1998年开始面向全省招收专科学生, 2000年起招收本科学生。中医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 我校于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是我国高等中医院校中较早开展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院校之一。

我校中医护理教育经过10年的发展, 培养了一批具有中医护理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面对高等护理教育的关键时期, 如何突出中医护理的特色, 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 是需要中医院校护理教育探索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 面对现代临床护理学的快速发展, 如何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护理人才, 也是护理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结合我校在提高中医护理教育质量方面的经验, 从调整护理教育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丰富中医护理学科内涵、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 分析高等中医护理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1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 明确培养目标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当前无论是在综合性医院还是在中医医院都不可能只单纯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中医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同时掌握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和技术。我校在办学之初就确立了“充分发挥高等中医院校的优势, 以人文素质为基础, 以护理学专业为主线, 以中西医结合护理为特色”的办学思路。以“培养热爱护理专业,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系统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和中西医护理理论、护理知识、护理技能, 并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护理人才”为培养目标, 充分发挥中西医护理的互补优势, 强化中西医护理技能的结合, 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明确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提高了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扩展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深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肯定。

2 优化课程设置, 突出中医护理特色

根据市场需求我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围绕这一目标, 课程设置应强调在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 突出中医护理特色, 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我校护理学教育在10年的发展中不断进行课程设置的更新和改革, 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建立切合市场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其构成包括4个部分:必需的基础课程、人文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突出中医护理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以及注重发展学生个人特点的选修课程。此外, 在教学内容上也注重突出中医护理特色, 不仅开设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课程, 还开设了《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外科护理学》《中医儿科护理学》等具有中医临床护理特点的课程。尤其是《中医护理学基础》, 学生不仅学习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及知识, 而且设置有相当比例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训课。这样可以强化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常见的技术操作, 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中医护理技术的优势和特色为病人减轻痛苦、促进康复、预防疾病。

3 重视科学研究, 不断丰富中医护理的学科内涵

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和养护疾病的经验, 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3]。中医护理学的内涵非常丰富, 是多层面、多结构的概念组合[4], 我校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独特的理论体系及实践技能, 综合各种护理理念, 从理论、实践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形成并发展了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康复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主要的研究方向。中医康复护理实用性强, 应用广泛, 并有易学、易于普及等优势。中医康复护理不仅可以在医院、康复中心等康复机构开展, 而且还可以在养老院、疗养院、家庭、社区等领域内开展。中医老年护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慢性病护理;研究的重点包括老年病的防治、康复、护理和保健指导以及老年病人的起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和病情观察等。中医社区护理是社区护理学与中医护理理论的有效结合, 应用于社区人群健康的维护, 而且充分响应了国家提出的“中医进社区”的号召。中医社区护理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居民有更多的机会亲身体验中医护理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疗效和价值, 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 提高民众对中医的认同度。

4 对外交流, 促进中医护理走向世界

中医药很早就有了国际交流。约从公元5世纪起, 中医药就相继流传到印度、阿拉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10世纪后又向西方国家传播, 对当时东方和西方医疗保健和医药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5]。现在承认并使用中医药的大多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以及应用于西方国家的华裔社区。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使用范围仍然十分局限。但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及美国、欧盟国家对中医药了解的加深, 这些国家也在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力度, 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中医药热”。在这股热潮中, 中医护理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6]。中医护理“天人相应”的自然观、整体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以及人们关注健康、崇尚回归自然的认识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在概念上有着密切的吻合性。因此, 许多国外护理同行对中医护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和欢迎, 在世界范围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校从创办护理学教育之始就非常重视与国外护理同行的交流, 国外多家护理院校的师生纷纷到我校学习交流中医护理, 如丹麦哥本哈根护理学院定期每年2次交流实习生到我附属医院见习2周, 见习内容主要是临床中医特色护理及中医护理相关讲座, 或参与我校的《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并充分与师生进行交流。 除此之外, 我校也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外交流, 主要到国外护理院校或医院开展中医护理课程授课、讲座。

总之, 我校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高素质优秀的高级护理人才的过程中, 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还是教育教学改革及科研中都十分注重突出中医护理特色。

参考文献

[1]何滨, 王丽娟, 戴菲.浅谈中医护理的特色及应用[J].吉林医学, 2008, 29 (6) :476-477.

[2]韩丽沙.对中医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5) :16-19.

[3]李惠萍.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高等护理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4) :68-69.

[4]冯运华.中医护理发展及其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02, 4 (1) :13-15.

[5]朱建平, 王岩梅, 黄铮.中医护理教育发展与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6, 3 (3) :251-252.

中医护理 篇5

人体有各种时间节律,人体的气血阴阳随着昼夜、四时阴阳、寒热的消长而变化。若顺其势而用药,即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就可借助阳气生发或阴气沉降的作用趋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选择用药时间

需借助人体阳气祛邪的疾病,多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等治法与方药时,宜早晨或上午服用。

◆ 升提外透的药物,宜午前服用;

◆ 祛除阳分、气分之邪的药物,宜清晨服用;

◆ 温阳补气的药物宜清晨至午前服用。

需借助人体阴气祛邪的疾病,多选用滋阴补血、重镇安神、清热解毒等治法与方药时,宜午后或傍晚服用。

◆ 苦寒攻下的药物,宜下午或晚上服用;

◆ 清泄阴分伏火的药物、养血宁心安神的药物,宜入夜服用。

确定用药时间

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2小时服用,一日2~3次。

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使药力持久。

健胃药、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

消导药、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1小时服用。

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

滋补药宜空腹服用。

驱虫药宜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服用。

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间频服。

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或半空腹服用。

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用。

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用。

泻下药宜入夜睡前服用,病情严重者,可不拘于此,应酌情给药。

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

涩精止遗药宜早、晚各服一次。

调经药宜行经前数日和经期服用。

平喘药宜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用。

治疟药宜发作前3~5小时服用。

中医护理 篇6

中医护理是它以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为特色,在医疗保健、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本文就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对深化我国护理改革,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中医护理技术的概述

中医历来高度重视护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突出强调了护理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技术是将中医传统疗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它包括毫针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韩丽莎等认为中医有许多方法简便[1]、实用、安全的操作技术都可以纳入中医护理技术的范畴。从操作程序上看,中医护理技术并不比西医护理技术难,但从内涵上看,护士若要熟练掌握1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除了必须掌握操作程序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由此可见,顺利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前提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中医医院的成立,中医护理从中医学中分化,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采用中药敷脐防治术后膀胱痉挛;用择时选穴按摩的方法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2];用隔姜灸关元穴促进痔手术后尿潴留患者排尿,避免了医源性感染等[3]。这些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在减轻患者的病痛,促进康复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护理技术与现代护理技术相结合,是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飞速发展的需要。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下称《护理纲要》)明确指出[4],近5年我国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护理纲要》的提出,为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现状

2006年发布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规定了针灸、按摩等1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可以由护士独立实施。但目前临床存在针灸、按摩操作主要由针灸、按摩医师实施,护士一概不能操作的管理趋势。2008年王俊杰等人对浙江省省内二、三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医护理技术总体开展情况不够普及[5];可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远远不如其他西医护理技术操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运用处于边缘状态,中医护理技术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步淡化。从而明显影响了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建设。

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因素分析

学科内涵模糊:由于中医护理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学科建设中有诸多问题尚无明确规定,目前仍面临着学科内涵模糊、学科界限不清的困境。使得医护职责界限不清,严重制约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积极性,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逐渐被忽略。

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及临证施护能力薄弱:目前造成临床护理人员中医护理三基知识和临证施护较为薄弱,其可能的原因:①目前中医医院的大部分护士毕业于西医院校,基本未经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教育。②当前大多数中医院校为了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同时学习中医、西医护理两套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使得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掌握较为肤浅。此外,一部分医院在培训和考核时将重点放在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上,忽视中医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导致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缺乏理论和技术的支撑,影响了护士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践机会少:《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规定,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必须要有医嘱。而《护士条例》也规定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因此,如果医生不开医嘱,护士就无法开展这些操作技术。目前工作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很少,其原因除了护理人员本身中医知识和临证能力较为薄弱外,还可能因为:①部分中医院的中医医师在临床存在中医西化的现象。②中医技术收费不合理。目前2005年《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的3966项服务项目中,中医只有97项,且大部分项目处于亏损状态;还有相当多的中医技术根本没有定价,部分中医护理操作新农合不给报销;这些现状影响了医生对中医治疗的选择。

护士配备不足:目前大多数医院临床护士配备不足是事实。而部分实施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如穴位按摩法、药熨法等要需要一定的时间,操作时需要护士待在患者身边;在护士配备不足的情况下,护士为能完成岗位职责,总是先完成规定是护士做的任务,而对界限不清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艾灸、水针等操作则尽量少做或由医生自己去完成,致使中医护理技术实践机会更少。

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到位:由于中医院护士绝大多数是西医护校毕业,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技能的经历,对中医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应用少,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到位,是影响其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其中因素。

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对策思考

落实《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指导各中医院的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规定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2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为推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员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是做好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中医医院应切实加强对全体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且根据《指南》要求,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培训,系统接受中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总数必须在70%以上;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小时。培训依据《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标准和规范。

普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按《中医指南》要求制订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学时要求,以达到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熟悉并正确应用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因此,普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促进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建议参加中医教学医院组织的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或(并)运用现有的中医技术骨干定期对护士进行中医技术操作培训,并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运用纳入综合护理质量考核之一,每科室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2项作为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韩丽莎.对中医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6-19.

2邵樂文,俞小玲.择时选穴按摩对胃肠道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52-753.

3李建美,王俊杰,等.隔姜灸关元对痔手术后尿潴留患者排尿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58-459.

4王俊杰,杨郁文,汪丽娟,等.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21-1022.

中医护理 篇7

关键词:中职院校,中医护理,教学实践

中医护理技术具有不良反应少、简便易行、经济、患者容易接受等独特优势,在临床中起着重要作用[1]。文献显示学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护士多数为西医院校毕业生, 在校期间学习中医护理的学时有限,导致在工作中出现这样的局面: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得少, 临床应用不扎实, 影响临床工作开展。尽管有些医院为了更好地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加强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的方法,但是效果不佳。如何通过对中职护理专业在校生的培训, 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中医护理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更好地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是困扰中医护理教师的难题。在中职护理专业进行中医护理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进行了一系列课题研究。

一、中医护理教学实践与探索

在中医护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笔者及课题组成员通过电话联系、问卷调查等形式请教了临床专家、临床带教老师,以及通过电话联系、访谈确定了实习学生、毕业生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在中医护理教学中,计划安排耳穴、推拿、穴位贴敷等教学内容。

1.针 对 在校 生 的 问 卷 调 查

在学期初, 对护理专业在校生进行了有关中医护理课程的初步调查,在学期末,学完中医护理的教学内容,对护理专业在校生进行了教学内容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

2.中 医 护 理教师 访 谈

通过对中医护理教师的访谈, 收集教师对中医护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记录,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

3.临 床 专 家 访 谈

通过对临床专家的访谈,收集对中医护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作为确定中医护理教学内容的参考。

二、中医护理教学实践与探索结果

1.学 生 对 教 学 内 容 的 效 果 评 价

在学期末,发放152份问卷调查表,收回152份,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护理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可在教学中增加中医适宜技术相关知识点。

2.教 师 对 于 学 生 的评 价

对中医护理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座谈,5位老师分别就学生的上课表现给予评价。教师甲认为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时兴趣不高,部分学生经常走神,但是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授课时,兴趣很高,愿意动手在同学身上进行训练;教师乙认为学生对在实训室进行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很是接受,学生学得快、知识记得也牢;教师丙认为学生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学习时更注重和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 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比起讲理论知识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强,上完课会有一种满足感;教师丁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知识的时候,主动学习兴趣更高,教师上课时维持课堂秩序的时间减少,一节课的信息容量更大;教师戊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医适宜技术时,更善于和同学探讨问题,主动问老师有关学习的问题更多,师生交流机会更多。

3.家 长 对 于 学 生 的评 价

在学期末,课题组成员随机电话联系了几位家长,记录如下:

家长您好,我校在本学期进行了一系列《中医护理》教学改革,在课程中增加了操作性强的中医适宜技术内容,包括耳穴、推拿、音乐疗法等。请问您的孩子在学完之后,有没有给您操作过? 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建议?

家长:以前由于工作忙,和孩子的交流时间少。孩子周末回到家,看见我很累,就说,妈妈,我给你按摩一下吧。孩子在我的身上熟练地做着按摩,我觉得特别感动。她给我按摩头的时候,我竟然睡着了,特别舒服。孩子跟我说想考按摩师证,说在学校学习、考试,我很支持她。我觉得孩子在学完这些中医技术后,能在生活中用到,能给家里带来方便。学校这种教学很好。

三、中医护理教学实践与探索讨论

1.问卷调查显示 , 在学期初 , 学生对中医的认识很模糊 ,来源途径主要靠电视、网络等,但是学生对中医针灸、推拿、冬病夏治、音乐疗法等感兴趣。在学期末,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相对于中医护理的理论知识,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操作性强的、可以学以致用的中医技术。在随后教学研究中,中医护理教师可以进行中医适宜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知识、技能模块进行重组,从而在学校教学中引入更多、更实用的中医适宜技术, 为培养具备中医素质的护理人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2.通过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 ,可以看出教师、家长认可学生的变化,学生认可学到的知识,同时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可以缓解家人的不适。从而在学生、家长、学校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使学生受益。

3.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总结中医护理教学经验 , 自主开发适合中职护生的培养教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医疗卫生发展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浅谈中医用药护理 篇8

1 用药时间

《医心方》载葛仙翁曰:“服治病之药, 以食前服之, 服养生之药, 以食后服之。”中药一般宜在进食前后2 h左右服用, 有利于药物尽快吸收。急性重病应随煎随服, 或每隔4 h左右服药1次, 昼夜不停, 使药力持续。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及病变在胸膈以上者应饭后服用, 如祛风除湿药及消食化滞药等。补虚药和治疗胃肠疾病及病变在胸膈以下宜在饭前服用, 此时胃已排空, 有利于小肠吸收。病变在四肢血脉者宜清晨服。病变在骨髓应晚间服。驱虫药、泻下药宜空腹服, 此时胃及小肠基本排空, 以保持药物高浓度入肠而吸收, 能充分发挥药物疗效, 以达到驱虫导泻作用。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调经药宜在行经前3 d开始服用。治疗疟疾药物宜在发作前2 h~3 h服。病在上焦宜频频服药。服药酒每日3次或4次, 服药以感到药力为度, 过饮则损伤元气。解表发汗药在发热前服, 如服小柴胡汤、和解剂等。常规早晚服药效果往往不理想, 如能改在恶寒发热发作前给药, 则大大提高疗效。

2 用药方法

口服是中医临床主要给药方法, 口服给药的效果不单受到剂型等因素影响, 还受服药时间、次数及冷热等服药方法所影响。常规汤剂每日1剂, 将头煎、二煎兑合分2次或3次温服, 但特殊情况下也可一日连服2剂, 以增强药力。丸散丹酒类药则应每日给药2次或3次。口腔咽喉疾病可随时黏膜给药或随时含服, 还有些散剂可用于外敷或洒于疮面, 如生肌散等 (中医所谓的局部给药) 。呕吐病人可少量不拘时给药。一般药物宜温服, 以免过冷过热对胃肠产生不良影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热证用寒药宜凉服。真热假寒证宜寒药热服, 真寒假热证宜热药凉服。发汗解表药、透疹药宜热服, 服药后须保温避风, 使全身微似有汗出为佳。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应先服少量姜汤后再服或采用少量频饮方法。一般丸剂、水丸、 片剂宜白开水送服。祛风散寒药宜用米酒送服。自然汁及某些贵重细料药不宜煎服, 可用汤剂或开水冲服或含服。番泻叶、胖大海、菊花可用热水浸泡作代茶饮。犀牛角、羚羊可水磨或锉粉冲服。口腔疾病、昏迷病人可鼻饲给药。直肠给药一般为睡前给药。中药外洗一般每日3次或4次。

3 用药禁忌

常规用药时, 一般应禁食生冷、油腻、辛辣、海腥等刺激性食物。根据病情不同, 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如: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服人参或其他滋补药忌浓茶, 以免降低或消除滋补效力。服解毒药忌生冷、油腻、酸性食物。服清热凉血药及滋阴药忌辛辣、温燥之品。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寒性病忌食生冷。胸痹病人忌食肥肉、烟酒。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者应忌食胡椒、辣椒、葱蒜烟酒等。疮疡皮肤病病人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之品。

4 注意事项

用药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充分了解医生用药目的, 严格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对拒绝用药的病人要给予耐心解释, 做好思想工作, 使之配合。服驱虫药要观察有无虫体排出, 发现异常应留取标本送检并报告医生。服排石汤, 要嘱病人多饮水、多食西瓜、梨等水果, 适当变换体位或做跳跃运动, 并观察收集尿中有无结石排出。服发汗解表药, 宜多饮热水, 食热米粥以助药效, 并加盖衣被取其微汗, 要避免大汗淋漓而虚脱。凡服用药性强烈或有毒药物, 如巴豆、乌头等应严格执行医嘱, 先向病人说明可能产生的副反应, 用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脉象、血压、面色、呼吸情况, 有无四肢厥冷、抽搐等中毒现象, 有则立即停药, 报告医生配合抢救。直肠给药时应嘱病人先排便, 药液温度在39 ℃~40 ℃, 根据病情取合适卧位, 抬高臀部10 cm, 用卫生纸按揉肛门, 嘱病人尽可能忍耐, 保留1 h以上, 便于药物吸收。中药外洗药液温度在45 ℃~48 ℃, 以免烫伤, 时间为20 min~30 min, 局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5 小结

中医护理教学改革 篇9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

在中医护理的教学中,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 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是保证教学的基本条件。目前,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总学时为54学时, 由于学时数过少, 作为教师要把握教学重点, 详略得当。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变成师生共同参与, 如围绕教学内容, 在课堂中设想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话题, 在联系生活实际中, 使学生边学边用, 切身体会“中医和我们”的密切关系,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渗透中医医学史教学, 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中医文化兴趣

在课本上有一些内容, 如绪论中提到的中医大家的著作及相关学术观点, 对于这一部分教材的处理, 一些教师认为它形同虚设, 不讲也罢。其实这部分内容就是关于中医发展史的教学内容, 值得好好去开发、利用, 教师用医学家的伟大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 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优良的科学品质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如在讲解中医大家孙思邈时, 介绍其撰有《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各三十卷, 内容涉及针灸、养生等各方面知识。同时介绍孙氏著有大医精诚:为医者当博学多识, 对患者要有深切的同情, 要一视同仁等, 如此才算“苍生大医”。同时, 一个医学家治病救人的过程包含了中医大家的思维能力, 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培养科学能力和对中医文化的兴趣。

三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加强实践教学

中医护理中, 针灸推拿部分应为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针灸推拿部分听过见过, 甚至实践过, 对此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 我综合运用课堂授课、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和实践考试等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针灸挂图, 更加直观清晰地向学生展示经络、腧穴的位置。同时, 结合实践课, 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充分开展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做到心到、手到, 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开展中医选修课程, 扩展知识面

丁悦森等针对开设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学生满意程度颇高, 学习热情非常高涨。100%的同学认为通过中医选修课程的学习, 增加了对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的兴趣, 同时也巩固了中医针灸推拿知识及技能。刘革新等通过问卷调查指出:目前课程设置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选修课范围太小。有关对选修课方面存在的问题讨论与研究的较少, 开展选修课对于学生大有裨益, 因此, 我校积极尝试开展选修课,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尤其在开展与中医知识相关课程上有较好效果, 深受广大学生欢迎。我校先后开设了十三期《推拿培训》短期学习班。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之一, 学习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 经过培训的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 熟悉了中医传统治病养生的保健方法。实践证明, 开设相关中医选修课程既能弥补中医护理学课堂教学的不足, 又能在学校中营造中医文化氛围, 激发了学生对中医护理学的学习热情。

五开展中医实践技能竞赛, 开办中医讲座, 巩固学习成果, 推广中医文化

我校为弘扬针灸推拿传统医学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尝试举行了学习活动之针灸推拿技能知识竞赛。通过这样的比赛,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 我校多次举办中医知识讲座, 如“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开展”、“推拿按摩古今谈”、“中医传统疗法防治老年性高血压”等专题讲座, 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中医护理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中医文化兴趣, 采用与学校、学生适合的教学手段是重视学生长远发展、培养学生中医文化素养的良好途径。我校通过中医护理教学改革, 有效地提高了中医护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秋平.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69

[2]丁悦森、张俊玲.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 (6) :739~740

中风的中医辨证护理 篇10

1 辨病位, 分型施护

对中风患者首先应辨别是中脏腑, 还是中经络。

1.1 中经络

中经络患者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邪、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为主症, 各分症的辨证护理如下。

1.1.1 肝阳暴亢, 风火上扰

症候除见半身不遂主症外, 兼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等症, 舌质红或红绛, 舌苔薄黄脉弦有利。

护理原则:平肝熄风泻火, 方选天麻勾藤饮加减。

1.1.2 疼痰瘀血, 痹阻脉络

症候除见半身不遂主症外, 兼见眩晕、舌质暗淡、苔薄黄或白腻、脉玄滑等。

护理原则:祛风化痰通络, 方选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1.1.3 痰热腑实, 风痰上扰

症候除见半身不遂主症外, 兼见便秘、腹胀、头晕、谈多等症, 舌质红或暗淡。

护理原则:通腑化痰, 方选大承气汤。

1.1.4 气虚血瘀

症候除见半身不遂主症外, 兼见汗出、法力、气短、便溏、手足肿胀等, 舌质暗淡, 苔薄或白腻、脉细弦或弦滑。

护理原则:益气活血, 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1.1.5 阴虚风动

症候除半身不遂主症外, 兼见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等症, 舌质红降火暗红、少苔或无苔, 脉细弦或细数。

护理原则:育阴熄风活络, 方选增液汤加减。

1.2 中脏腑

中脏腑患者是以突然昏迷半身不遂为主症, 各分症的辨证护理如下。

1.2.1 风火上扰清窍

症候除见主症外, 兼见烦躁不安, 肢体强痉拘挛, 便干便秘等症, 舌质红降, 苔黄腻而博士干, 脉弦滑细数。

护理原则:泻火熄风, 平肝宣巧。方选羚羊钩藤汤加减。

1.2.2 痰湿蒙赛心神

除见主症外, 兼见四肢松弛瘫软, 肢体不滑、面白昏暗等症, 舌质暗苔腻、脉沉弦滑。

护理原则:涤痰化湿开窍。方选导痰汤加减。

1.2.3 痰热内闭心窍

除见主症外, 兼见偏瘫, 肢体强痉拘挛, 面红耳赤、烦躁、身热躁扰不宁, 甚至四肢厥冷, 频繁呕逆或呕血等症, 舌质红降, 苔褐黄而干, 脉弦滑。

1.2.4 元气败脱, 心神散乱

除见主症外兼见手散遗尿、目合口开、四肢厥冷、遍身冷汗等。苔白水滑, 脉沉缓或沉微欲绝。

治疗护理原则:大补元气, 四阳救逆。应积极采用中西医综合措施抢救, 中药可用参附汤鼻饲获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以回阳固脱。

2 注意情志变化, 做好精神护理和心理护理

中风的发作与情志因素十分密切, 心火暴盛, 暴怒伤肝, 肝阳暴涨, 风火相扇, 血气并走于上发生本病, 不但中风的发病与情志有关, 而且已中风的患者也应注意情志变化, 做好精神护理, 无论中经络患者和中肝腹患者神志回复后都十分注意七情变化,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避免暴怒、过喜或过悲。因此, 我们应深入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给予精神安慰, 这样有利于病情的缓解。

中风急性期, 意识清楚的患者, 因中风病死率高, 患者承担着巨大得心理压力如悲观、抑郁、孤独消沉, 他们往往被恐惧感所笼罩。由于紧张使交感神经兴奋, 血中儿茶酚胺增高, 血压、心律改变使病情加重, 所以护士应及时深入病房, 经常与患者交谈, 敏锐细心地体察患者的心理反应, 以良好的医德、精湛得技术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 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使亲属不在患者面前惊慌哭啼, 争得家属和患者的配合, 安全渡过急性期。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压疮

中风偏瘫的患者, 由于局部受到压迫久, 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易形成压疮。施护中应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 保持床褥的清洁干燥。

3.2 预防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同时注意避免空气对流, 勿使患者受凉。寒冷季节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鼓励患者经常变换体位, 每次翻身时轻叩背部, 以利痰液排出。

4 加强饮食护理和功能锻炼

4.1 饮食护理

中风发作与饮食关系十分密切, 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由肝旺乘脾, 脾失健运, 聚湿生痰, 痰瘀化热, 阻滞经络, 蒙蔽清窍, 而发生中风。因此, 不但对有中风先兆的患者或中风患者要注意饮食护理, 而且对中风后遗症的患者也应予注意。中风患者应少食辛辣、戒除烟酒。因辛辣之品和烟酒之类皆能助热生火, 导致肝火或心火抗盛而发病, 而都食辛味又能伤睥生痰, 痰浊抗盛会引起痰浊, 蒙蔽清窍或痰火扰心之症, 食咸过多会伤肾, 肾阴不足则肝阴自亏。肝阴亏则肝阳偏亢, 肝火扰动, 肝风又起, 会加重病情。因此中风患者在饮食上宜忌过辣、过甜、过咸之食, 而以清淡饮食为主。

4.2 注意功能锻炼, 促进患者康复

患者病情缓解后, 应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 中风患者的功能锻炼应以越早恢复越好, 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心功能不全的情况下, 即可指导肢体功能锻炼。以健带患, 以上带下, 从床上到床下, 从室内到室外, 逐步加大运动量;发生语言障碍的患者情绪急躁, 对于运动型失语的患者可用手势、表情、体态方式交谈, 有书写能力者可进行笔谈, 若为理解性失语患者, 则尽量用动作示范, 多次重复、强化, 已建立某种关系, 经常让患者听广播, 练习发音, 应先练唇喉音, 进而舌齿音、卷舌音。

面瘫的中医护理体会 篇11

面瘫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邪气乘虚而侵入面部脉络,闭阻气机,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上较为常见,以面肌麻木、纵缓不收,伴面部表情板滞,额纹消失,口角下垂,露睛,流泪,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牙齿和颊间隙内为临床表现。西医治疗没有特效药,两年来笔者以中医通畅脉络为法,配合有效的中医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endprint

面瘫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邪气乘虚而侵入面部脉络,闭阻气机,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上较为常见,以面肌麻木、纵缓不收,伴面部表情板滞,额纹消失,口角下垂,露睛,流泪,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牙齿和颊间隙内为临床表现。西医治疗没有特效药,两年来笔者以中医通畅脉络为法,配合有效的中医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endprint

面瘫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邪气乘虚而侵入面部脉络,闭阻气机,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上较为常见,以面肌麻木、纵缓不收,伴面部表情板滞,额纹消失,口角下垂,露睛,流泪,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牙齿和颊间隙内为临床表现。西医治疗没有特效药,两年来笔者以中医通畅脉络为法,配合有效的中医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endprint

骨折患者的中医护理 篇12

1 石膏或夹板固定后的护理

1.1 夹板固定后, 密切观察其扎带松紧度及皮肤颜色变化, 若肢体出现严重肿胀、剧烈疼痛、动脉博动微弱或消失, 应及时报告医生酌情松解外固定, 直致改善血运、防止发生缺血性肌挛缩。

1.2 骨折2天后, 可行患肢热敷、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

1.3 石膏完全干燥固定的时间约为24小时、定型前移动病人时要注意保护。石膏下面不能直接垫硬物, 以防变型、折断或压迫里面皮肤而发生坏死, 或使骨折位置移动等。应让石膏下部暴露通风, 以利水长, 可用架子支起再盖被子, 以免受寒。

2 持续骨牵引后的护理

2.1 用75%酒精滴钢针眼、每日2-3次, 以防感染, 发现牵引骨针敷料潮湿污染应及时更换。

2.2 卧床病人, 要防止骨髂突起外皮肤长期受压发红、溃烂、形成褥疮。应保持床铺平整干净无碎屑、发现潮湿污染及时更换。

2.3 卧床不习惯床上排尿、或排尿困难、要给予精神安慰, 并用暗示导引法足进排尿, 或按摩膀胱区或针刺三阴交、阳陵泉、中极穴或艾炙关元、气海穴, 以促进排尿。

2.4 长期卧床、忧思少动、气机郁滞、常有大便秘结。可按摩腹部, 从右下腹顺结肠方面自上向左下推, 反复多次, 以助肠腑功能。多饮水、吃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 忌辛、辣、香、燥之品。

3 骨折后的护理

3.1 骨折病人多担心致残而影响事业, 婚姻和家庭等。个性变得暴躁、容易激怒、医护人员应做好解释工作, 安慰病人, 向其解释本病的转归、预后, 使其配合治疗, 促进早日康复。

3.2 做好家属工作, 合理安排家务, 及时对外联系, 解除患者后顾之忧, 安心接受治疗。

3.3 加强饮食营养、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多吃血肉有情之品, 如排骨汤、猪肝、鸡蛋等。以滋补肝肾, 强筋健骨, 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

3.4 骨折手术复位4-5天, 肿胀开始消退之际在伤情许可, 不影响肢体固定的前提下, 尽量活动身体未固定各部分, 运动量及运动方式根据人的体力情况和习惯而定, 固定部位的肌肉可不时用劲、放松, 这样虽不活动关节、却可增加力量, 防止肌肉萎缩, 伤在下肢的下床活动要防止跌倒, 开始要搀扶行走, 以后可使用拐杖, 同时告诫病人锻炼时要勇敢、持之以恒、直至完全康复。

摘要:通过对骨折病人实施石膏或夹板固定后的中医护理, 持续骨牵引后的中医护理以及骨折后的心理, 饮食营养方面的中医护理, 总结归纳其各自护理要点, 从而减少病人身心痛苦、促进骨折愈合及疾病康复。

上一篇:闭合复位内固定下一篇:数控机床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