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多元化

2024-08-04

武术多元化(精选4篇)

武术多元化 篇1

武术在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中具有民族传统特色, 也是高校体育课程中的重要讲授课程之一。武术具有丰富多样的套路与动作, 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陶冶情操, 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 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与功能。另外武术运动蕴含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内涵, 通过武术运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传统美德, 同样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的传承与发扬作用, 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及武术运动, 不仅可以贯彻全民健身意识, 对我国的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继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1 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目前, 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普及, 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与到武术运动中, 但是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隐患, 这严重影响着武术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中教学模式就是具有消极影响较大的一方面。武术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等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机械性的角色, 一味地注重传授套路与动作, 而学生在反复的枯燥学习中会对武术运动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失去学习的兴趣。套路模仿和动作学习是武术学习方法中的主要路径, 虽然讲解、示范、学习、反复练习、纠正、巩固是一系列重要的教学模式, 但是长期采用该单一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注重武术动作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武术文化内涵与实践价值的应用, 其中包括武术运动带给学生的精神与文化感悟, 更没有时间体会到武术的娱乐与休闲价值, 这与武术运动的教学目标相悖, 从而导致武术教学课堂出现枯燥乏味、参与人数递减等不良现象。

2 高校武术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高校武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武术运动基本技能与套路方法的同时, 能够深入地学习到武术运动的璀璨文化和丰富内涵, 并逐渐提升自身的艺术和健康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新颖、科学、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造出活跃、生动、自由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和锻炼, 从而树立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 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体地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因此积极探索武术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特征是赋予高校武术教学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1 引进高科技与多媒体教学技术

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与步伐, 高校体育教学也应该将高科技教学方式引进到教学中去,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当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在武术教学中, 多数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武术传授方式, 其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讲解、示范、模仿、练习等, 但是随着武术运动动作与技巧难度的提高, 教师需要一边讲解动作, 还需要一边反复地从多个角度示范出准确的姿势, 使教师在课堂上出现慌乱或者无序的讲解现象, 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故只依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然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进, 大大地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减少了课堂中的繁琐示范, 通过影像和分解动作图像的直观呈现, 并配合音乐、节奏、文字等感官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使武术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1.1 多媒体技术的兴趣激发作用

长期的固定武术教学模式涉及到众多的武术动作套路, 仅仅依靠讲解和示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疲倦感。通过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武术教学中, 可以柔合图像、音像、动画、文字等信息直观、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产生自己的学习思路与计划, 加之音乐的伴奏, 学生可以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训练, 有利于学生的自如发挥。这种教学方式增添了课堂色彩, 使学生能够深化地理解到武术运动的文化底蕴与运动特征, 从而赋予武术运动生命活力。多媒体的最大教学特色就是直观地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对影像与动画的观察、分解、模仿, 从而快速地掌握武术准确的动作姿势, 并内化为大脑中一条主导、清晰的学习路线, 增强学生的动作表征和细节, 并能维持长时间的记忆,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高了学生的武术学习热情。

2.1.2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质量提高作用

在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中, 学生常常扮演被动的学习角色, 教师通过示范与讲解, 学生则一味地进行模仿和训练, 枯燥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武术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武术教学的课前多媒体课件准备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使武术课堂融入了现代化的高科技元素, 借助多媒体多感官的教学特征, 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吸收课堂传授内容, 再加上教师的重难点示范与讲解, 很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武术难度较大的动作讲解时, 采用多媒体动画和分解影像功能, 使学生能够清晰的掌握每一个分解动作, 并通过动画衔接, 使学生完整地将技术难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处理, 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也为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创造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方便学生在了解自身的技术掌握水平之后, 合理的制订自身的训练计划和内容。由上述可知, 武术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活跃课堂气氛、技术清晰演绎、讲解重点难点等优势, 这样加深了学生的武术技能印象与文化内涵感悟,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武术运动成绩。另外多媒体可制作优秀的表演性真人影像, 学生可以通过对运动员准确动作的仔细观察, 分析并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这样也对动作规定进行了统一的规范, 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精准度。通过长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学生在示范准确的课件与教师的主导讲解配合下, 加深了学生的武术动作印象, 并可以从课件中蕴含的武术内涵和氛围中获得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自身的求知欲望, 增强自身积极主动性, 并逐渐参与到武术训练过程中来。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巩固练习, 快速地提高了自身运动能力。

2.1.3 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采用多媒体技术课件教学的前提下, 要综合考虑本节武术课程的难易与适合程度, 针对一些简便性的武术课时中, 只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简单的示范动作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如果这时还使用多媒体教学, 反倒使武术课堂显得过于繁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技术, 因为它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方式之一, 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武术教师, 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与操作技术, 并能将其恰当地应用到武术教学中。故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不断地观察和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 总结学生的动作、技能、重难点掌握情况, 并在必要的课程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使得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完善结合、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整体提升武术教学水平。

2.2 武术“俱乐部”模式的建构

在我国高校中普遍采用2年制的必修课, 多数是在一、二年级开展体育教学, 而在三、四年级则由学生自由选择和分配学习内容。据数据调查显示, 在普通高校中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有20%左右, 其余多数学生则是在余暇时间上网、睡觉中度过,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给未来适应社会带来很大的阻碍和消极影响, 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通过成立武术运动的“俱乐部”活动,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到“俱乐部”的训练活动中来, “俱乐部”的锻炼活动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 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健身习惯, 在传承民族武术的同时, 培养自身坚定的锻炼意志力。

3 结语

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从多角度引进高科技和多媒体教学模式, 为武术教学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从而与我国的现代化体育发展事业达到同步发展。多元化武术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 还激发了学生的武术训练热情。在未来的武术教学过程中, 要灵活运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教学技术, 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俱乐部”活动, 从而营造出创新、自由、主动、灵活的武术教学氛围, 使得武术运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扬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是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与普及武术运动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用武术运动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提出多媒体、高科技、俱乐部等多元化教学模式, 旨在为武术教学提供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武术教学,多元化模式,探索

参考文献

[1]艾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2]杨明.论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J].体育科技, 2006 (4) .

[3]郑强芬.浅析当代社会弘扬武术文化的意义[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4) .

[4]邱丕相, 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

武术多元化 篇2

在原始社会,武术产生于生产劳动,是以打斗为目的的一种生产活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环境中,首先面临的就是人少兽多的人与兽之间的搏杀;其次是为了捕杀动物而获取食物,或出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人与人斗是武术技击发展的直接联系。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同时以打为主的武术逐渐失去强大的推动力。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赋予的功能使命不同。在古代动荡不安、“乱世”的社会环境下,百姓、士兵们崇尚武术,激发了人们的习武热情,同时增加了民间与官方交流的练武活动,武术的技击性发挥了最大功能。清初著名学者颜习斋,提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的理论,倡导全民习武[1]。武术作为军事训练手段,若国家重视军事问题,也必然会对武术的注重。“中国武术的技击体现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和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武术技击讲求‘贵柔守雌’,以柔弱胜刚强,不漏声色,不动则已,一动则如雷霆万钧,一发而不可收拾[2]。”

武术在冷兵器时代主要作用是为战争服务,显然武术的格斗技击价值被强化;而在当代“以人为本,以和为主”的现代和谐社会,强调不以武力、暴力解决问题,更注重的是“大事化了,小事化无”式的“仁”、“和”思想。“以善为美的社会伦理道德,加之人道主义精神的渗入,使得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得以弱化,杀伤力得以隐匿,功力价值得以淡化[3]。”技击格斗是武术的本质,不能丢,只是在当代法制、和谐稳定、向往和平、生活富足的社会环境下,武术的技击功能逐渐被弱化。

2 武术的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溢出光彩

文化是武术的核心。武术文化冠之以“博大精深、高深莫测”等不足为奇。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地域文化差异之说;门户林立,流派丛生的各家文化之说,使得中国武术丰富多彩、争奇斗艳。武术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巩固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武术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技术层面的拳法拳理、技法技巧;文化层面的礼仪、武德素质内涵的培养,更是融合儒、释、道思想,形成了独具匠心的武术文化内涵。

武术谚语是谚语的一种,是习武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流传已久的语言艺术形式[4]。武术谚语是总结先辈前人的练武经验、心得体会,以精炼、简洁、形象的言语来表达其深奥的文化内涵。习武者更多用“顺口溜”的口头创作来对武术动作要领的描绘,这种表达方式展现人们对武术文化的喜爱与传承,丰富了武术语言,巧妙精辟总结了武术动作。“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这些谚语充分体现老一辈武学家对武术文化精髓的提炼,对武术文化的传承、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有的谚语具有保守和苛刻性,但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理解、发展和传承,使武术谚语名扬四海,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武术动作名称是武术文化特色的最大亮点。传统文化动作名称讲究对仗工整,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出“诗情画意”,这些动作名称远远超出了作为特定动作代号的意义,完美地揭示了武术动作的精神内涵。[5]武术动作名称字数虽少、精简,但能生动概况其要义精髓。通过从人、动物、植物、大自然等生动形象描绘出武术动作,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韵味无穷及对自然万物的崇尚与赞美。如手挥琵琶、金鸡独立、双峰贯耳、等动作名称,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述出武术动作逼真、利落、洒脱。这种来源于生活与中国人生活习惯紧密相连的表达方式,不仅把技术动作含蓄表达出来,而且创造了一种委婉含蓄的美的境界,韵味悠长。[6]

无论是武术谚语,还是武术动作名称的出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产物、文化缩影,是武术文化发展的新高度;都展示中国传统社会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也是研究传统文化和武学文化联系的真正价值所在。武术的技术动作追求稳、准、狠、猛,但是武术文化却极其“内敛”,表现在:其一,武术的抱拳礼;其二,武德;其三,武术发展的最高境界,人拳合一:“人品与拳法相辅相成。拳艺之道,深无止境,得其浅者,一人敌;得其深者,何尝不万人敌耶[7]。”人品是人最本质的东西,宽容、忍让、谦逊、温情是人最真实的体现,这些品质会在拳术的约束激发下逐一体现,这也是习武的最高境界。

3 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在当代社会功能中占据主导

武术具有养生的功效,素有“外练内养”之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身体的养生保健,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发挥了社会功能的真正价值。“武术养生融健身、疗疾、娱乐、观赏于一体,表现了人对自身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和发展,表现了人对改造自身的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发展[8]。”武术养生中主要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术等。其中,太极拳的养生功能最为显著,追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练中养、养中练的精神与肉体的修炼。王宗岳的《太极拳经》中道:“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世之末也。”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创编更注重于延年益寿、强身健体。21世纪,商业经济的繁荣,竞争的激烈,青年人的压力感倍增,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太极拳的养生功能更能被人们接受和利用。

不单纯注重身体外在的形态而更加看重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太极拳,首先能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其次培养的是精力,即耐力,做事情的兴趣。强调练中养,不仅是武艺的修炼,更是品性的修养、气质的提升。从技术动作上看,太极拳以慢、柔、缓等特点形成一种内外兼修、轻柔缓慢、松静自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运动;从理论上看,太极拳融合儒、释、道文化,结合各家文化学说展现出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效只是辅助性的训练,其最终目的是培养正确的养生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心态、饮食、睡眠、运动等,真正从拳术中受益,养成一种乐观豁然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生活心态。

4 武术的娱乐表演价值在媒介作用下人们对武术的审美需求日益倾向个性化

4 1竞艺武术:武术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商业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武术的格斗技击作用逐渐弱化,健身养生被更多人熟知和推广。时代不停变迁发展,需求武术的创新发展必须跟紧时代步伐,所以面对体育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对于武术需求朝着高层次、高水平的方向转化,一种新兴的武术文化产品诞生—竞艺武术。顾名思义,竞艺武术就是竞技武术与表演艺术结合。

“竞艺武术的艺术化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新举措,是开辟武术发展的新篇章,是满足异质文化审美的明智之举,是合乎人类审美规律的大同走向[9]。”2004年,为了“武术进奥运”的需求,修订武术新的竞赛规则,规定武术竞技套路演练必须配乐,凸显了武术的审美功能,满足东西方文化对美的追求。2012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暨第一届武术竞艺大赛,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在高校开展武术竞艺的比赛,对弘扬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借助舞台表演,运用高新技术、灯光、音乐、服饰、人物角色、舞台效果等,以武术小品、舞台剧、话剧、歌剧等形式融于情感、情境之中。有创意、有故事、有情节、有鲜明主题内容,思想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一场视听盛宴。“在内涵上以文化贯穿整个表演,融人剧情后进行再次创编,使得在表演主题上更加活灵活现,把历史情境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展现其独特的表现形式[10]。”

竞赛是一种推广、交流的形式,其目的是检验教学成果,提高运动技能,走出去开拓眼界,推动武术运动发展,增加武术人口和观众群体。有关注、有需求群体就有市场,就能带动武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武术竞艺大赛就是突破口,以全新视角、创新创意融合武术,将武术传统文化通过表演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即技术性和观赏性并存,使观众感受到表演者的勇敢睿智,斗志昂扬的拼搏精神,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

4.2武道:身心意的控制和合一

“技进乎道”和“由技入道”的观点是庄子技道观的核心部分,至今对每一位习武者追求“得心应手”的至高武术境界有着深刻的启示[11]。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的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12]。随着社会的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武术的最终发展不再追求生存、解决矛盾的手段,亦或是健身强体的实际需求,而是成为一种对自然、天人合一、自我精神的不断领悟,从而达到武道对人的高层次自我实现。武道不是突然灵感的自我觉悟,而是经过拳术的千锤百炼,技法的百般折磨,持之以恒、克服种种困难后所得的心悟。这里的“道”不是成文规定,不是命令式的规章,亦不是口口相传的,而是指一种外在的要求,由身悟到心悟的过程,强调一种内心的强大与修炼。这种心得体悟使习武者渐去躁性,静心气,平和中正,谦逊礼让地处事待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操的升华。武术之道的至高境界:一是心性和修为;二是思想和行为的控制力;习武的目的不单是强身健体,磨练心智,更是由技术到理论再到思想的体悟,是对武术技术的提升,武术文化素养的升华。

5 结语

当代社会尤其是西方体育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武术为适应其发展不断更新、创新,要以多元化发展为契机占据时代主流。社会的发展对武术的功能及使命要求不同,决定了武术多元化发展方向不同;武术娱乐健身方式的多样化,舞台表演的艺术化,竞艺武道的个性化为武术多元化发展注入鲜活血液。当代社会背景下呈现出格斗技击的弱化,娱乐表演功能的个性化,健身养生的主导特点,这些都是武术多元化功能自身发展的需要;大众的需求,时代发展的需要决定武术发展过程的艺术性、美学性的必然趋势。武术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也是激活东方人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最佳手段;提倡尚武精神,弘扬武术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是激发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最有效手段。所以,武术的多元化发展适应潮流所趋,也是武术的现代价值所在。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当代武术的多元化发展作了论述。研究认为:当代社会背景下呈现出格斗技击的弱化,娱乐表演功能的凸显,健身养生的主导特点,这些都是武术多元化功能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求武术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力向高水平、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竞艺武术,武术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武道,身心意的控制和合一,是习武者追求武术之道的最高境界。

武术多元化 篇3

关键词:武术文化,传播,消费文化,多元化

1 武术文化在历史传承中的消费模式

武术是一种文化,融合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众多元素。其中既有历代拳师的技术创造,又有后继者的技术创新。从师徒传承模式当中可窥见儒家纲常规范掠影;在身心一统、内外兼修的功力修为要求中反映出道家哲学思想的渗透;在武术习练过程中对自身意志力的磨砺上能够看到佛家“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自我修行。

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自觉地被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消费着。武术从军事“母体”降生之后便自成体系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壮大,然而虽从军事“脱胎”的武术仍带有军事基因。相对于军事实战中的武术之“击”,娱乐范畴的武术文化“演”之功能在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更显熠熠生辉。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对生产实践的观察与总结创造了武术的仿生性生产,典型的表现为象形拳种的发展与武术的养生消费。道教、佛教观念与武术文化的形成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1 武术文化的军事消费

“武术是军事的初始形态”。原始社会人们狩猎、自卫的自然行为成为武术的初始模型,在人类同自然的长期斗争中,防卫、狩猎技能的积累成为武术的萌芽。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阶级、私有制出现,个体间、小团体间的利益争斗促生了最初的军事集团形成。原始社会末期,战争促进了军事武术的发展,“冷兵器时代,武术与军事武艺相互交融促进”,这一时期,个人武艺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也是士兵选拔的重要标准。

公元702年,武则天建立武举制,制度内容本身虽然着重强调集团作战技能,然而这一制度的实施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自戚继光以后,军事作战不再强调个人武艺,而转向集团作战,然《纪效新书》记载,“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能活动手足,惯勤肢体”说明个人武艺仍是兵家操练的基础。

纵观历史,凡发动政变者皆需依靠武术的力量,而在武力夺取政权之后则多会实行禁武政策,由此可见武术在历史上具有非凡的军事、政治意义。

1.2 武术文化的娱乐消费

“娱乐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本体价值之一”。自武术由军事脱胎以来,武术之“演”便不断发展壮大。甚至在武术“精、气、神”的内在要求当中也明显透露出区别于实战的“演”之成分。武术在想象而非实战的“打”当中创作了大量风格迥异的攻防技术,或如长拳肢体舒展、放长击远,或如形意劲力精巧、快打猛攻,或如太极端正安舒、行云流水。而喻“打”于“演”的“乌托邦”样态追求更使其发展模式多元化,亦使人们对武术的消费方式种类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武术的传播。

武术之娱乐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式。原始人在祭祀或狩猎活动前后举行的“武舞”仪式既是武术娱乐功能的体现;自秦统一中国后,在“收天下之兵,铸金人十二”的国家禁武政策之下,徒手技击术得到极大发展,角力类的徒手对抗性娱乐项目正是在这一时期兴盛;唐代舞剑之风盛行,武术寓“打”于“演”的娱乐表演功能在这一时期凸显;明清时期,各类武术拳种大量涌现,武术徒手、器械、对练套路内容丰富,武术之“演”的娱乐功能更加强化;民国时期,中国武术队随同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赴德国表演,武术文化“演”之成分已占有相当大比重;现代社会以武术为内容的娱乐形式屡见不鲜,从春晚武术表演到《武林风》栏目的播出再到各类武打、武侠电影的制作,武术之“演”的娱乐功能得到极大发挥。

1.3 武术文化在生产领域的消费

武术文化在生产领域的消费典型地表现为对武术的仿生学转换。在生产实践中与驯养动物的长期接触以及对于野生动物特殊能力的好奇与学习使象形拳得以产生。

将武术消费于对动物身体、行为的模仿,即为武术的仿生学转换之一———象形性生产。其中,人们以追求健康、长寿为目的而进行的仿生性学习即成为武术的养生化生产。另一方面,对于动物神似形不似的意义模仿成为武术消费的会意生产。除此之外,以“板凳拳”为代表,产生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武术消费同样是武术传播的途径之一。

发展到现代,各色源自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拳种在我国遍地开花,甚至有些拳种已跨出国门,可谓是传统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1.4 武术文化的养生消费

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可谓无微不至,在对天象四时的观察中总结出阴阳智慧,观自然界万物相生相克而后得出五行学说。在佛家、道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当中亦产生了养生之道,或追求不死,或追求返老还童之功效。

养生、导引术的发展同样可在对武术的仿生学转换式的消费当中见出。例如,人们将武术文化与长寿动物乌龟的缓慢呼吸相结合而得出“龟息法”;东汉名医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的自然状态并结合人体特点创编《五禽戏》,通过对动物象形取义的模仿达到健身养生的效果。

武术技术通过对习练者运动方式快慢、高低、起伏等的不同要求进而对习练者形成身体的规训,与此同时,武德对习武者的内在修为的导向作用则是心理的规训。武术由制人到制己的发展既是身、心的双重养生,同时身心的规训亦使社会对武术人的认可度提升,有利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1.5 武术文化的宗教消费

武术文化在宗教领域的消费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播。中国历史中的正统教派或是民间宗教都对武术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消费,并以此丰富了武术文化的内容,也使武术文化借助宗教媒介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中国武术与宗教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不断的相互交织、渗透,使得中国武术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典型代表为少林武术与武当武术的发展。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营养元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少林武术即为佛教影响下发展而来的武术文化。佛教文化对传统武术的贡献之一在于“悟”,“李小龙提出‘一法不立,万法皆容’的截拳道理论;万籁声先生有‘练自然拳被打,练自然功打人’之理论。这就是从佛教禅宗认识论中‘悟’出的一种精华。”

道家理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广又深,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更是如此。传统武术理论中的动静结合、虚实交替皆为道家理论的缩影。另外,“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道德经》对德的推崇对武德文化的产生、发展意义非凡。

义和团作为民间宗教,“刀枪不入、将神附体”的宣传也明显地带有武术特征,设坛口集众表演传播模式当中的表演内容也以武术为题材。明清时期的秘密宗教白莲教的宗教活动当中同样带有武术内容。

2 当代武术文化的多元消费模式

中国武术文化如何在变通中求发展,如何在各种外来的刺激之下制造马蝇效应,促进武术文化更加广泛的发展传播,而不是躺上西方体育文化的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走上近代历史上“去门户”的发展方略,如何延续历史上海纳百川的消费生存模式是本章内容要探索的问题。

2.1 精英群体的导向性消费

精英消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价值宣言,使消费行为变成了一个自我肯定、自我表达的价值坐标系。本文在此引用这一概念意在表达社会精英群体对大众文化起到的导向作用。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传播离不开社会精英的支持,社会精英对武术文化的多元化消费趋势及武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1.1 国内武术技术与理论的新消费

(1)武术理论的新式消费

文化研究应当是个四通八达的交织网,各个领域、不同学派之间频繁的互通有无才是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当前文化研究出现大众化、细致化、跨学科三种倾向。大众化的武术文化研究将广大的民众纳入到研究对象当中,有利于根植民间的传统武术文化的发掘与整理;细致化的研究倾向对于武术文化这一庞大的系统采取以小见大的思维、研究模式,使原本庞杂的武术文化研究能够变得更加有迹可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跨学科的研究模式有利于武术文化研究在整合当中迸发出亮人眼球的学术火花。值得一提的是武德内容在精英文化建构当中的作用。有必要为武德等武术的文化内容建构仪式化、符号学的表达,使以武德为代表的对社会、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武术文化在潜移默化当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武术技术的新消费

社会精英群体相对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宽裕的经济条件是其消费武术文化的主、客观条件。相对较高的文化素养使这一人群能够充分认识到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国际传播当中的重要意义,进而这一人群对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播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宽裕的经济条件、相对更多的闲暇时间使这一人群对健身、休闲的有效需求相对较多,而武术这一富含本土特色的文化内容更容易引发这一人群的价值认同,由此,武术技术作为良好的健身休闲项目成为社会精英的消费对象。

2.1.2 国际传播

(1)武术文化的国际消费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是各国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太极拳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动静相宜等文化元素的推广。“武术向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要保留其文化性”,作为文化整体的武术的对外传播应当注重国内外学术的交流,通过广泛的学界交流达到让国际更好地认识中国武术文化的目的,同时使西方学术在对武术文化的消费当中建构起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2)武术技术的国际新消费

武术技术的国际化传播典型代表为太极拳的推广。太极拳技术动作缓慢、轻柔,对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少,简单易学,广泛地被世界各地的中老年人所喜爱。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为太极拳推广提供了良好空间,太极拳在国外推广的高端路线可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理想范式之一。作为一种高端消费项目,武术技术体系的其它分支亟待开发。

2.2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传播路线

2.2.1 传统模式的延续

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模式仍在继续,而在“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教学特点之下,传统武术文化的批量生产几乎无法完成。

传统电影、电视内容对武术文化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电影《少林寺》为例,影片的播出在全国大范围内掀起了武术热潮。除此之外,报纸、书、刊、杂志也是传统的武术传播途径,人们通过这些途径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解码方式消费武术文化。

武术进学校是对武术的有利传播途径,众多的武术专业学校对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医学领域中,传统的养生导引之法也被越来越多地作为康复手段、运动处方。以河南卫视《武林风》栏目为例,以商业娱乐为目的的搏击比赛收视率屡攀新高,然而,此类传播编码过程没有或很少将丰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加以编码,仅仅以武术的技术为传播内容而对宝贵的武术文化内涵挖掘甚少。

2.2.2 现代科技的应用

将现代科技应用到武术文化的传播当中将是未来武术文化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消费文化的兴起为武术文化传播的编码提供了指示器,既应将武术文化进行不同的传播编码以适合不同的消费受众,这就要求武术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多元化变革,在传统的传播编码基础上增添现代高科技的元素。

(1)高科技电影

以电影《功夫熊猫》为例,通过高科技的视觉制作效果以及迎合受众的表达方式将武术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将旧有内容以更吸引大众眼球的表达形式呈现,可谓一次成功的传播编码。微电影是现今广受欢迎的网络传播内容,为广大网民所喜爱,相对以小时为时间单位的传统电影而言,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意义的表达。然而当前以武术文化为题材的微电影却少之又少,这一传播方式亟待开发。

(2)动漫

当前动漫产业发展迅速,是青少年人群所乐于接受的娱乐传播方式。将武术文化内容编码为动漫,讲述武林、武术人的故事或仅以武德、武技为辅助元素进行动漫编码,会使武术文化成为动漫消费人群乐于主动解码消费的内容。

(3)网络游戏

将以武德为代表的武术文化内涵融入网络游戏元素当中,使武德内容成为游戏的必要条件,或以各个拳种为游戏的基本元素,在技能的使用上体现不同拳种的风格特点、演练效果,能够使武术文化在不知不觉间被游戏玩家解码消费,有助于游戏玩家对武术文化形成正确理解。

(4)高科技武术游戏

网络游戏如今拥有广大受众,针对在网络游戏过程中不能活动肢体这一缺陷,前沿领域的研究已展开探索,高科技武术游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之一。高科技武术游戏使人置身于游戏当中与游戏同步互动,能够达到健身、娱乐同步进行。以此类形式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播将是未来趋势之一。

3 结语

武术教学评价——多元智能的视觉 篇4

关键词:多元智能,武术,教学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重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成绩, 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1]。针对目前我国学校武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武术教学评价进行新的探索, 以期建立相对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非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 同时发放问卷, 对我国15所高校非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现状进行调查, 其中广东省内有关高校6所, 其余为湖北师范学院、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

1.2 研究方法

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现状分析方法, 特别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非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评价进行探讨。问卷采用封闭式的提问方式, 对我国不同地区15所相关高校发放问卷30份, 回收26份, 回收率86.7%。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

加德纳提出的“智能本位评价”理念, 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主张的情景化评估, 则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尤其在当前的教改课程改革中, 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时, 这无疑给人们诸多启示。

2.2 我国高校武术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分析

武术课包括实践课和理论课两部分, 实践课长期以长拳第三路、简化太极拳、初级刀术、初级剑术等为教学内容, 考试形式多采用终结性的评分方法, 并借鉴现行的《武术竞赛规则》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 这种评分的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分过程中, 教师会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对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使成绩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 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

武术理论课由于课时及授课的内容少, 况且申请教室很麻烦, 有的老师干脆不上, 最终以布置作业的形式来做为期末理论成绩。结果可想而知, 一学年下来, 学生只能勉强学到两个套路, 却很难学到武术的技击内涵、武术理论以及中华武术相关的传统文化。

对我国部分高校非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考核的进一步分析。武术理论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基础, 改革评价方法是对武术理论知识学习、理解、运用与评价的升华过程, 学生在学习武术技术的同时, 也应相应的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 这样才能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表 (1) 可以看出在武术理论考试方法中, 有9所学校采用理论笔试, 占总数60%, 6所学校采用做作业的形式, 占总数30%, 而采用口试或口试+笔试为0所学校, 这说明目前我国武术理论考试仍然以量化形式为主, 缺乏对质性评价。

从表2可以看出, 在技术考试方法中, 按基本功和套路考试为11所学校, 占总数的73.3%, 按基本功、组合动作和套路考试为4所学校, 占总数的26.7%, 最后考试内容中凡有涉及到对抗性练习的却为0所学校;由于基本功和套路练习过程, 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而对抗性练习需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和基础设施相配套, 否则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2]。鉴于此, 很多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非常谨慎, 经常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也不敢拿它来作为考试内容, 这一切说明了我国部分高校武术技术考试还是采用“注重套路, 忽略技击”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没有反映武术整体的技术体系, 也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 更没有反映出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兴趣。

注:武术技术评价内容:A基本功 B组合动作 C套路 D对抗性练习

3 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重视技术评价而忽视全面

在传统的武术学习评价中采用的方法仍然是以技术为主的学习评价, 这种方法仅以学生掌握武术技术动作的好坏作为衡量标准, 教师在评价中不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运动体验, 只注重学习结果。调查中发现, 在期末考试中, 技术分占40-50%的就超过18人数/人, 占总数的69%, 其它的各项考核内容就包括理论成绩、身体素质、平时成绩等, 把学生的能力测试 (学生组织教学能力、编操能力等) 纳入考核内容里面的只有4人数/人, 占总数的15%, 大部分的老师是不安排此项内容的,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武术学习评价仍然以技术为主。这种评价方法的缺点是缺乏公平性, 由于学生在体能、协调性、柔韧性、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用怎么努力学习运动技能就能考出好成绩, 而先天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却怎么努力也考不出好成绩[3]。

2.评价内容单一

武术套路的学习内容包括基本功、基本技术、组合动作、套路和对抗性练习, 所以技术分的评价应该包括这些动作, 但在最后考核中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应包括这些技能之外, 还应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创新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等。

3.评价方法不灵活

长期以来, 武术课的评价都是期末教师对学生的考试评价, 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法。这种传统的评价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所达成的学习目标, 无法及时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 建议在武术教学评价中采用师评、学生互评的评价模式,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创建武术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4.1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无论是套路表演, 还是散手比赛, 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多元主体的综合评价, 即除了老师评价以外, 还应包括学生自评、互评、班级、家长评价等, 评价主体由一元变为多元之后, 多元参与的主体不仅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 而且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

4.2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评价时空的开放性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学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 那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武术教学评价里面, 新的模式增加了学生能力测试, 要求学生独立创编武术操, 看图学练套路和组织教学能力等, 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某个套路练习;同时关于教学场所, 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 可以课外学生的武术演练等。加德纳主张评估以学生个人为本位, 而不是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 评估应该是持续的, 而非间断的、静态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阶段性评价和日常行为相同意, 这样才能敏锐刻画出学生成长的轨迹。

4.3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评价内容的情景化

套路是武术教学评价的内容之一, 套路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 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防身价值, 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可是, 目前武术的考核内容仍离不开套路, 结果可想而知,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考完也就完了。在教学评估中, 加德纳反对仅仅依据标准化考试的评估, 主张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景评估。只有在具体实际问题情境或模拟情景中施测, 才有利于学生各项智能的展露, 也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真正智能。所以在武术教学中, 建议把攻防教学引入课堂, 把考试和处理实际生活中暴力犯罪结合起来, 这样将会极大促进学生考试热情, 使其取得较好成绩[4]。

4.4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传统学习评价常以少量的几次考试来评判学生智能的优劣、成绩的好坏, 目的在于鉴别和选拔, 但这样做常常忽视了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加德纳指出, 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为评价双方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 评价不是终结性的反映学生, 而是不断的强化学习;评价应是一个增加学生学习信心, 强化学习动力及重视学生学有所成的机会。评价信息可使学生清楚自己的智能类型的发展状况, 并促使他们采取有效措施来开发其潜能。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武术教学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差异, 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武术教学评价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课堂上, 还可通过布置作业、课外学生的武术演练等。

3.武术的教学评价不再是为甄别和选拔, 而是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智能的优势, 进而弥补自己的劣势。

4.武术过程的评价应逐渐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实现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5.2 建议

1.在武术理论考核中, 改变传统的“笔试”, 逐渐过渡到“口试”的形式, 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实践所学理论知识。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把攻防教学纳入武术考核内容之中, 让学生的各项潜能在不同的实际问题情境或模拟情景中得以展露,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3.在武术教学中, 改变以往的以教学为主的一元评价, 实现评价主体由一元变为多元参与的主体评价, 让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

4.在武术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性, 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对学生客观公正进行评价, 以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艳永, 杨云霞.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方法与评价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4) :71-72.

[2]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126-128.

[3]周宇, 边万忠.武术学习评价方法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8) :37-38.

上一篇:工程监理现状分析下一篇: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