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定位

2024-09-19

多元定位(共8篇)

多元定位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 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实行统计监督。”依据统计法的规定, 政府统计机构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信息、咨询、监督等三种基本职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统计职能的内涵将不断丰富, 外延将不断扩大,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将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当今之世, 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统计工作在世界各国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凸显, 各国政府都将统计机构作为加强国家宏观管理的智囊库、思想库、信息库。在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统计要为领导决策服务, 要“完善统计体制, 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 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由此说明, 经济越发展, 统计越重要。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统计正在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为了适应时代大发展对统计工作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科学认识、深层思考在新形势下统计干部的科学定位及能力要求是十分重要和很有必要的。

由于统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就是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为群众认识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服务是统计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是统计工作的灵魂, 所以为了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多更新的贡献, 我们认为, 在当今乃至未来较长时期内, 统计干部的科学定位应该是:思想道德高尚化、知识结构多学科化、能力结构多元化、思维方式鲜明化的“复合型经济人才”。

一、统计工作要求统计干部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时效性很强的工作, 也是一项既辛苦又清苦的工作。这就要求统计干部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也就是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格。统计干部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面对党和国家关于依法统计、实事求是的要求及人民群众对务实统计、真实统计的呼声, 自觉遵守统计职业道德, 依法统计。在思想上应严格遵循、工作中应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 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不辱使命, 为党和国家宏观决策参谋到点子上, 服务到决策上, 做一名数据实、分析透、思路新、服务优的新时代统计者。

二、统计信息职能要求统计干部应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统计的信息职能是指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 及时、准确、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客观上要求统计范围更大, 覆盖更广, 专业分类更细, 指标设置更齐, 大型普查的组织更规范, 对统计信息要求更加及时、准确, 对统计手段与方法要求不断创新。为了能更好地整理、处理原始数据, 有效开发利用统计资料, 这就要求统计干部应具有掌握社会经济统计软件的理论基础以及熟练操作计算机, 灵活运用等先进统计软件的数理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 用数字来刻画经济社会运行基本态势的操作技能。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和开发利用能力, 才能更好地履行统计的信息职能。

三、咨询职能要求统计干部应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能力

统计的咨询职能是指利用已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 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进行归纳、推理、评价、判断, 深入开展综合分析、预测和专题研究, 为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可见, 要发挥好统计的咨询职能, 统计干部要做好如下两个方面:

(一) 明确服务对象, 实现服务对接

统计干部应明确统计工作的服务对象是领导和群众, 服务目的是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为群众提供可靠信息服务, 因此, 统计干部一方面应研究政策, 分析形势, 明确方向, 把握重点, 将统计工作融入到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之中, 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另一方面, 关注民生热点问题, 围绕社情、深入实际, 以对策研究为主体, 采取多种形式, 使基础理论研究鲜活化、市民化和普及化, 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信息。只有“想领导所想、思群众所思”, 实现需求与服务的有效对接, 才是真正履行统计部门的服务功能。

(二) 积累广博知识, 提升科学素养

统计机构作为加强国家宏观管理的参谋部、智囊库, 这对统计干部的知识结构就必然有较高的要求。由于统计部门开展的是基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全面数据信息调查, 这就需要统计干部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广泛的知识面, 因而统计干部除了应掌握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外, 对模糊统计学、人口学、社会学、运筹学、数量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金融统计学、博弈理论、统计预测与决策理论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学科分支越来越多, 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越来越明显。统计干部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面、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 才能在多学科的交叉、碰撞、融合和升华中, 丰富思想、开阔思路、拓展研究视角, 才能引领统计咨询服务走向科学的最前沿, 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 成为社会主义新智库。

四、监督职能要求统计干部应具有较强的洞察和管理能力

统计的监督职能是指立足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的运行态势, 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 以促进国民经济社会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 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由此可知, 统计干部的督察能力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 洞察社会的能力

要履行好统计的监督职能, 统计干部首先就需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即识鉴通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 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比较熟练地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之上的。只有具有这种识鉴通透的能力, 具备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 才能用前瞻性的思维和眼光去把握经济社会的运行情况;才能敏锐地洞察到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才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 从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揭示经济运行中严重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才能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预测和规划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发挥统计在宏观决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执法能力

为了确保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的实现, 统计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国情国力的全面调查。由于统计调查的范围大, 涉及调查单位全, 参与统计的人员多, 为确保各种类型的国情国力调查得顺利开展, 就要求统计干部需具备组织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知识素养以及决策能力、统筹规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处事能力、应变能力等。同时, 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避免弄虚作假和虚报浮夸, 监督检查各级、各部门的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监督统计法津、法规的实施, 这就要求统计执法人员须熟悉本部门所应掌握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了解统计执法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行政法律法规知识。只有用法律知识武装头脑, 才能实现科学执法、依法执法, 才能推进统计工作的良性发展, 维护《统计法》的权威。

五、统计工作要求统计干部具有鲜明的经济思维方式

统计部门的工作和职能内涵决定了统计干部应是具有鲜明的经济思维方式的经济工作者。这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即表现为:它使用连续的演绎推理配以简明的模型来阐释经济现象;善于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条件下, 权衡各种备选方案的利弊;善于区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善于判断各类变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的经济学原理和工具进行深入分析;善于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抽象分析;善于利用相关数据对经济领域中的事件进行评价;善于使用效率这一关键概念对有关经济资源的使用给出评价;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 并富于创造性地提出新颖有效的政策建议;善于分析这些政策可能会产生的各种后果;善于设计创新的方法来衡量这些政策效果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始终坚持用鲜明的经济思维方式体察社会、才能透过纷繁的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看到经济运行规律的本质, 才能把握住经济发展的脉络。

当前, 知识经济已席卷全球, 成为新世纪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计干部应肩负起为经济改革和开放战略提供前瞻性理论指导和科学性咨询服务双重责任, 这就要求统计干部应以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前提, 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 提高业务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锻炼, 坚持改革创新, 成为复合型经济人才, 为党和政府作好咨询、当好参谋, 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导航;为人民群众做好信息沟通, 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在世界各国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凸显, 各国政府都将统计机构作为加强国家宏观管理的智囊库、思想库、信息库。当前, 统计职能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外延在不断扩大, 为了适应时代大发展对统计工作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科学认识、深层思考在新形势下统计干部的科学定位及能力要求是十分重要和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统计干部,定位,能力

多元定位 篇2

大学生角色多元性角色冲突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由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转变

角色通常是指由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多元性的角色。比如,一个成年人,在组织领导面前是下属,在下属面前是领导,回答家里可能是父亲或母亲,在自己父母面前则是儿子。大学生同样具有多元性的角色定位。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的角色就是学习者和学校管理的对象,而其它角色受到了忽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又是潜在的劳动者。按照教育管理学的观点,大学生又是教育的消费者和投入者,对教育产品和学校服务具有某种契约和制衡的权利。笔者的观点,就是研究这种多元性的角色定位,进而服务于这种多元性的角色定位,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的需求。

二、国家人的角色和社会人的角色

在1997年前,大学还存在着计划分配工作的制度。大学生甚至具有了“国家干部身份”的标签。虽然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毕业分配变成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大学生的角色身份越来越以“社会人”的面貌出现。

中国高校以社会主义大学为特征,在大学生管理方式上,采取了党委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普及、辅导员实施的高度政治化的体制模式。大学生的“国家人”与“社会人”的双重角色发生了冲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大学生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做好一个“社会人”的必然要求。但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与社会主义制度对大学生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国家人和社会人的角色冲突,会反映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三、教育投入者的角色和教育消费者的角色

一般意义的教育投资者是学校的举办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公办院校,举办方往往是各级政府。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往往具有教育投资者的身份。社会办学者,也是投资者。本文认为,大学生虽然不是学校的投资者,确实自身学业的资源投入者。在基础教育领域,学校方面一般把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不看作消费者,而看作是国家义务的承担者。一方面,是国家有教育投入的义务;另一方面,是适龄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义务。学生一旦具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就失去了很多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应有权利。高等教育的入门考试——高考的招生仍然具有政府计划性质,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国家计划意义的教育。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同样失去了教育消费者的角色,而更具有受教育者,被管理对象的角色。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目前体制下,大学生的教育投入者角色和消费者角色,受到了抑制和忽略。

四、管理对象的角色与自由人的角色

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大学生管理应分为大学生自治管理和学校系统的外在管理。笔者把大学生自治管理称之为自律管理,其角色是自由人角色。笔者把学校系统的辅导员班级管理称为之他律管理,大学生的角色更多是作为“管理对象”的角色。任何大学组织,都是自律管理和他律管理的结合。西方大学里普遍不设立班级等组织形态,突出了学生的自律管理。学生自治是大学生组织和生活能力的基本体现。中国大学普遍按照学生人数配置了辅导员,实行较为严格的外在权威式他律管理。中国大学生,更多养成了被动顺从的角色心理。这种强管制型,有管理对象角色的特征。

五、职业者的角色与受训者的角色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到知识的生产领域中,大学生作为潜在的生产者具有的是职业者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指导,才能达到预定的学业状态。大学生必须是受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才能够成为具有一种知识和技能的职业者。班级制度、科目课程、规律性的定时定点的课堂、规范化的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标准化的知识结构和考核方式标准等,这些都要求非常精确地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模式模仿了现代工厂制度。而大学生则相当于脑力生产者,只是产品不是外化为精神产品,而是内化为知识储备。这种知识技能的内化,相当于受训者角色。

六、大学生多元角色的冲突与化解

大学生的多元角色定位包含了国家人、社会人、教育投入者、教育消费者、管理对象、自由人、脑力生产者(职业者)、受训者等多元角色。大学生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者,逐渐演化为多元角色定位,大学生的多元角色集合了投资、消费、生产、管理等四大行为模式。从目前的状况看,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多元性认识比较模糊。

大学生多元角色的融合,就是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者,更是未来的职业劳动者、生产者。大学生毕竟承受着作为教育投资者的负担,同时作为教育消费者,也需要更好地获得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效益和质量。

七、结论

高校以服务型管理践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西方的学生管理以服务型为主,中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则往往以管理型为主。服务型是一种高级状态,个性化的服务需要提高成本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在较低成本状态下,学生管理必然是简约化的管理型、甚至是统治型为主。服务型管理模式不仅满足了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大学生角色,而且服务型符合教育规律。教育作为一种高端的第三产业,需要以自己优秀的知识技能传授的服务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本依据。

目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中,行政化色彩逐步有所改变。单纯的管理型模式不能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乃至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各项教育改革措施的最终检验标准。只有大学生理性地认知到自身角色的复杂性,在校学习期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恩恩.大学生角色定位教育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09).

[2]杨楠.大学生角色失调及调整策略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3]邱幼云.大学生的角色认同状况研究——以钱江学院为例[J].社会工作,2009,(03).

多元定位 篇3

一、把握形势, 抓住机遇

1.《纲要》的颁布实施为电大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6月21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落实“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质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继续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 更要加快发展, 提高质量。发展继续教育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纲要》提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些都为电大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2.“质量工程”的实施为电大教育搭建了更好的发展平台。经国务院批准,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我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 抢抓发展机遇, 科学规划设计, 创新体制机制, 提升发展平台, 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等教育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09年年底, 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9所 (其中本科院校43所、高职院校56所) 、成人高等学校18所;研究生培养机构23处, 高校和科研机构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6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845个。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227.96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36.88万人 (其中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61.61万人和75.27万人) , 在学研究生26431人 (其中博士生1079人) ;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7.7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2.02%。每万人口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138人。普通高校校均规模13181人。“质量工程”实施以来, 我们建立起了国家、省、校三级立项建设体系。截至目前, 在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上, 我省共获批项目246项, 获资金支持2.03亿元, 我省配套1.7亿元。其中特色专业69个、精品课程95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教学团队1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教学名师10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2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所、高职实训基地31个。在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下, 我省已建设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274项, 投入资金3.08亿元。其中特色专业370个、精品课程531门、教学团队13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1个、教学名师91名、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1所、高职实训基地59个。全省高校立项建设校级“质量工程”项目8500余项, 投入资金近7亿元。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音乐表演、新闻采编与制作等3个专业被评为省特色专业, 并取得了2项省教学成果奖。

3.电大的奋斗历程为其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 电大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和推动发展起来的“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大学。电大靠改革开放“生”, 也靠改革开放“长”, 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电大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电大没有像其他高校那样获得那么大的投入, 更没有像许多高校那样拥有丰富的资源, 但电大靠改革、靠艰苦奋斗, 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地利用社会资源, 通过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和教育方法, 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发展, 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电大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深受社会欢迎。尤其是近些年, 电大注重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山区培养人才, 在促进我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0多年来, 电大始终在推进改革开放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经历了许多次的嬗变。从广播电视到网络, 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 从单一大专层次到多功能教育, 从半封闭教育到开放式教育, 从单向职后教育到职业前后教育, 从以脱产半脱产为主到以业余学习为主, 从以面向青年为主到面向青年、中年、老年的不同学习群体……电大的每一次嬗变都不容易, 但电大人不仅走过来了, 而且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 较好地体现了现代大学“宽进严出”的教育理念。目前, 电大已成为我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能达到22.02%, 电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正确定位, 科学发展

当前,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的招生能力不断提高,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但全省适龄教育人口却在呈波动性整体下降趋势, 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日益凸显, 电大教育生源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2008年我省普通高中在校生207.3万人, 比上年减少2.15万人;2009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01.2万人, 比上年减少6.1万人。绝大多数应届高中毕业生都会首先选择全日制普通本专科院校, 读全日制本专科院校的人多了, 成人教育生源自然就会减少。而电大向全日制本专科学校发展不太可行, 建设大面积、全封闭的校园也不可能, 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教师队伍也不太可能。同时,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电大的自身优势不再明显, 系统优势也在弱化。对这些情况, 电大必须有充分的前瞻性认识, 并主动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 深入研究“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应该怎么样发展”这些本质性的问题, 正确定位, 谋求发展。

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定位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首次把远程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 与学习型社会联系在一起, 凸显了远程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对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电大教育作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 不仅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 而且以其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多快好省地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 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性、个性化需要。为提高生活质量, 适应岗位转换、岗位要求的不断变化, 终身学习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这些都为电大拓展视野、探索发展途径、扩大发展空间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电大的发展一定要结合以上实际, 解放思想、正确定位, 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往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学习型社会方向努力, 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 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 促进电大新一轮科学发展。

三、多元发展, 办出特色

全省电大系统要按照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今年全国电大党委书记、校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围绕“聚焦内涵, 提高质量”这条主线, 稳定招生规模,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电大教育的发展目标、工作重心、经费分配、资源配置和工作评价标准的整体性变革;要遵循电大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挥传统优势, 彰显办学特色, 从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教育形式、课程体系、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 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1.服务对象多元化。《纲要》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 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作为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的对象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 从以面向青年为主到面向青年、中年、老年, 涵盖不同的学习群体。我们在制定政策、设置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作为电大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提供有效服务。

2.服务区域多元化。电大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利用自身优势和潜力, 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 拓宽服务区域, 向社区延伸, 向农村延伸, 向特定人群延伸;针对工矿企业下岗人员,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 老、少、边、穷地区人员和其他弱势群体, 建立社区、农村教育网络, 开展电大教育;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3.教育形式多元化。电大教育要继续承担好三项任务:一是开展好在职从业人员的高等学历教育, 二是开展好岗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 三是建设好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公共服务之间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省电大在做大、做强、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 要积极适应在职从业人员的需求,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开展各种岗位培训、认证服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等非学历教育;还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为开展远程教育的学校和机构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及教学资源服务。教学形式上, 既可以集中又可以分散, 既可以就近也可以在千里之外;在学时、学制安排上灵活多样, 学生可以3年学完课程, 也可以10年学完, 甚至可以终身学习。

4.课程体系多样化。与普通大学相比, 电大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是一个突出的特点。电大应该努力建设适应多样化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既有瞄准学历教育的专业和课程, 也有提供给非学历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既有提供给在职人员的专业和课程, 也有提供给非在职人员的专业和课程;既有提供给工矿企业下岗人员的专业和课程, 也有提供给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专业和课程。电大要针对不同对象分别制定专业和课程体系标准, 增加专业课程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5.教育资源多样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不仅是推进开放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而且关系到电大长远的改革和发展。电大教育要建设开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推广使用数字化、标准化课程资源, 实现优质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要学会利用社会优质资源, 整合普通高校、行业、企业及教育培训机构等各种优质教育资源, 为我所用。我省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就设在电大, 省级以上精品课程都在网上开放着, 可以共享。电大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探索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

6.师资队伍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电大教育质量的关键。电大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仅靠自身教师队伍来完成教育培养任务。电大要发展, 就要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有一定学术背景同时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基本的、骨干的教师队伍, 还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而后者尤为重要。电大应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教师聘任制度改革, 尽可能地动员、聘请更多的名师、大家走上电大讲台, 参与电大的发展。

多元定位 篇4

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不少与定位相关的技术和应用。特别是自从802.11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问世以来,WLAN的各种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很多应用是基于WLAN所提供的位置服务的,典型应用包括:为用户提供周边环境信息查询、定位或者跟踪特殊目标、路径导航、基于位置的游戏等。

理论上,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为用户提供位置信息,但其成本较高,加之室内传播环境复杂,严重影响GPS在室内无线定位中的应用。与GPS相对应,适用于局部网络的定位系统称为本地定位系统,这些系统使用一些射频基站,然后通过测量接收到的用户信号强度(RSS)、信号到达角(AOA)、信号达时间差(TDOA)、信号到达时间(T0A)等方法来实现定位。基于这些技术的定位结果只能在视距传播信号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才是可靠的,但由于室内网络距离短、传播环境复杂,因而无法适用于室内环境。此外,TOA或TDOA信息需要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准确同步,这些要求在许多场合都难以达到;而AOA需要智能天线,价格昂贵且有定位盲点。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定位方法是基于信号强度的解决方案,它并不测量到达信号的时间或角度,而是利用移动站(mobile station,MS)感测来自基站(base station,BS)或者接入点(access point,AP)的信号功率[1]。

在无线局域网中,基于信号强度定位的难点除了室内距离近、环境复杂、噪声干扰等影响外,如何使定位方法具有对环境变化的良好的适应性也是一大难点。所谓适应性是指当定位系统所在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其算法也能探测出来并自动地进行修正,以保证算法的正确性。本文对这一难点进行了研究。

2. 多元线性回归

回归分析[2]思想是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利用大量的观测数据,来确定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这种思想在涉及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中常被采用,通常根据训练数据,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根据回归模型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体现出归回的实用价值。回归问题分为线性归回和非线性归回两大类,根据变量的不同又可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一元线性回归是最简单的,涉及一个响应变量y和一个预测变量x,并用x的线性函数对y建模:

其中y的方差假定为常数,b和w是回归系数,分别指定直线的y轴截距和斜率。回归系数b和w也可以看作权重,因此我们可以等价地记作:

这些系数可以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它将最佳拟合直线估计为最小实际数据与直线的估计值之间的误差的直线。设D是训练集,由预测变量x的值和与其相关联的响应变量y的值组成。训练集包含D个形如(x1,y1),(x2,y2)…(x|D|,y|D|)的数据点。归回系数可以用下式估计:

其中,是x1,x2……x|D|的均值,而是y1,y2…y|D|的均值。系数w0,w1通常给出其它复杂的回归方程的很好的近似。

多元线性回归是直线回归的扩展,涉及多个预测变量。它允许响应变量y用描述元组Y的n个预测变量(A1,A2,……An)的线性函数建模[4]。训练数据集D包含形如(X1,y1)(X2,y2)…(X|D|,y|D|)的数据,其中Xi是n维训练元组,具有相关联的响应变量值yi。一个基于多个属性或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其中βi(i=0,1,…m)为回归因子,利用最小二乘法来求解回归系数;ε为误差,xi(i=1,2,…,m)为精确测量的值。

3. 信号强度预测模型

3.1 室内定位难点

利用信号强度定位的重要前提是用户收到的信号强度随着与AP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这一基本规律在RADAR系统的实验中已经得到了验证,但是这种变化只是近似的线性变化,在室内距离近、结构相对复杂的环境下,障碍物的影响难以忽略。各种噪声的干扰是室内定位的困难之一,例如同一个频道上其它设备的干扰,用户方向的变化,以及由于室内建筑布局复杂,信号传播中受家具、门窗、墙壁、天花板的阻挡引起的多径传播效应等。另外,在实际生活当中,室内环境会发生一些改变,例如室内布局的变换,人员的流动,以及温度的变化;而目前我们所研究的室内定位技术对环境变换都没有良好的适应性[3],而本文提出的定位算法,通过添加参考点,建立移动端和参考点之间所接收信号强度的关系,来预测实时定位时移动端的估计信号强度,以此更新指纹数据库的数据,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3.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信号强度预测模型

首先假设试验环境中有p个接收点(Access Point,AP),m个参考点(Refer Point,RP),L为n个网格位置的集合L={l1,l2…li},1燮i燮n;在一特定位置li,移动端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集合为S={s1,s2…si},其中sj表示移动端从第j个AP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值;参考点接收到的信号强度集合为R={r1j,r2j…rkj,rkj},表示第k个参考点从第j个AP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其中1≤k≤m,m表示总共有m个参考点。我们的目的是,在环境变化时,利用参考点的作用,使对移动端的定位能够适应其变化。因此,如何建立移动端和参考点之间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

在该方法中,引入一定数量的参考点,在每一个位置对于每一个AP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参考点和移动端所接收的信号强度的模型关系,在某一特定位置,对于第j个AP有:

其中ε是随机误差。在实时定位阶段,利用每个参考点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根据以上所建立的函数关系,计算出每个位置每个AP多对应的预测信号强度Sest=(s1,…,sp),移动端接收到的实时的信号强度为Sact=(ss1,ss2,…ssp),对于一个位置li,1≤i≤n,计算出预测信号强度和实时信号强度的最小欧几里德距离:

则li为预测的位置。

由于参考点与移动端所处的环境以及所受的影响相同,一次利用参考点可以实时动态地更新位置信息,因此,该方法可以较好地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但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定位的精度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我们提出分区域划分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3 基于区域划分的多元线性归回模型

将试验环境根据室内的具体情况以及参考点的选择划分为不同的区域[5],每一个区域将会利用最优的几个参考点,这将会使移动端与参考点之间的模型关系更优,具体方法分为离线阶段与在线定位阶段。

(1)离线阶段模型

在离线阶段,根据所选参考点对室内试验环境进行划分,在每个区域内,AP所接收的信号强度与参考点所接收的信号强度尽可能接近。在每一个区域,每一个位置li,收集p个AP与m个参考点所接收的信号强度,其中p>m+1,这样对于第j个AP,我们有p个线性等式,而每一个等式有m+1个因子,因此当p>m+1时,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每个AP与参考点所接收信号强度关系的回归因子。

(2)在线阶段定位

在线阶段时,收集参考点的信号强度,根据离线阶段所建立的参考点与AP所接收的信号强度的回归模型,计算出每个位置,每个AP所对应的预测信号强度Sest,计算预测信号强度与移动端所接收的实测信号强度Sact的最小欧几里德距离,确定移动端的最终位置。

4. 结束语

本文利用分区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移动端与参考点所接收的信号强度进行建模,用来在环境变化时对室内信号强度进行预测,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该方法一方面通过建模,提高环境变化后的信号强度的精度,另一方面,通过分割区域,使每一个区域的环境更单一,避免外界对信号强度的干扰,因此从理论考虑,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定位的精度,并且可以较好地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

摘要:为了提高室内定位对环境变换的适应性,提出一种新的定位方法。该方法在指纹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加参考点,在离线阶段,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参考点与移动端之间信号强度的关系,用来预测实时定位时的信号强度;而为了让两者之间的关系误差更小,提出了一种分区域建立模型关系的方法。在实时定位阶段,通过比较实时信号强度与预测信号强度确定移动端的位置。

关键词:RS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区域,参考点

参考文献

[1]Waesi G I,Despins C,and Grenier D,et0L.Indoor location using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of IEEE802.11access point[C].Canadian Conference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Saskatoon,Canada,2005:1371-1374.

[2]Jiawei Han,Micheline Kambe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Adaptive Temporal Radio Maps for Indoor Location Estimation.In Proceedings of the3rd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IEEE PerCom2005),Hawaii USA,March,2005.

[4]肖建华,林健,刘晋等.带约束的最优多元回归模型及其应用[J].计算机科学,2005,32(10).

多元定位 篇5

当前我国, 多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 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条件下实施的,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及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1]所以, 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 在各文化群体平等的基础上, 为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共同平等的教育。

二、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一) 教师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 教育也要相应的反应出社会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 教师必须抛弃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 建立多元的文化观念, 理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学生身上的文化背景, 平等公正的对待所有的文化, 聆听他们的声音, 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 使用灵活的教育策略和技巧, 帮助学生消除文化自卑感, 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意识, 建立文化自豪感, 创建一个平等的学习氛围, 提高班级的文化融合感, 推动多种文化和睦共进, 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 教师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

本土知识是“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 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环境) 及其历史密不可分, 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智力资源和力量源泉”。[2]本土文化是流传千年沉淀下来的真正的财富, 有着外来文化无可比拟的天然力量, 是其他任何文化都无法取代的。教师要在接纳认同多元文化的同时保持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本土文化, 对本土文化产生归属感, 了解本土文化的真正价值, 引导学生去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利用和发掘本土文化, 让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永葆青春。

(三) 教师是多元文化的研究者

英国教育学者斯腾豪斯曾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 认为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实施者”, 而且也应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 多元文化教师要做到“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教学”, 要有文化敏感性, 充分认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 随时变更教学策略, 尊重差异, 秉承开放的态度和批判的反思精神, 应带领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信息, 以文化研究者的身份进行知识与文化的探究与建构, 并透过文化研究, 进入文化的深层反省。[3]因此, 教师必须主动探究各种文化的历史及现状, 了解其发展脉络, 预测其未来趋势, 成为一个集学习者、传承者、批判者与创新者为一体的文化研究者。

三、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

(一) 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丰富多元文化知识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引者, 教师与学生是在不断地沟通与交流之中开展教学活动的, 因此教师本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是影响师生互动的关键。现如今, 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 他们之间无论是知识结构、宗教信仰还是行为方式、学习习惯都有很大差异, 这对教师原有的知识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是教师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关键所在, 同时教师也要以理解、尊重的态度来适应学生的文化多样性与特殊性, 并且引导学生以宽厚开阔的胸怀来接纳并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 同时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成就感。

(二) 设置多元文化视野的教师培训课程

在现有的教师教育与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之中, 应该加入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知识与教学技巧的内容。首先, 在教师教育和培训中加入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 并且加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美术等知识, 丰富教师对于多元文化知识, 促进对于多元文化的认同和欣赏;其次, 加强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特别要增强有关行动研究的能力训练, 这样才能巩固教师对学生文化、师生关系、班级氛围等教学活动中细节之处的观察与理解, 进而增强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4];再次, 要提供教师到多文化背景的学校实习和锻炼的机会, 增强教师进行多文化教育的经验和能力。

(三) 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能力

在学校中,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保障者, 因此教师所具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如果教师不具备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 就会忽视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经验, 仅围绕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来开展教学活动, 会使学生思想紊乱, 厌恶学习, 与学校生活渐行渐远。实施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会使教师为教学活动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不会因为自己的民族、性别、家庭、性格的不同而受到排挤或歧视。所以, 必须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能力, 重视学生已有的文化经验, 尊重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策略, 关注与学生自身文化相关联的教学内容, 专注于实践和真实的体验, 更多的要与学生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郑金州.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天津: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陈美如.多元文化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台北:师大书苑, 2000.

多元定位 篇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教学中提倡跨领域学习,增强与其他课程的融合。那么,教师应如何实现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呢?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把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正常开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促进作用,从长远目标来看,它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它将成为语文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

二、凸显“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它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机结合与整体提高,体现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沟通,表现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整体提升。如,在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笔者提前要求学生搜集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物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传统小吃、书法、绘画艺术等,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了一次大型展览,并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展品写一份介绍。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全力投入,兴致盎然,全身心地参与,而且对其中的历史、风俗、民间工艺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享受了一场综合性的知识盛宴。

2.突出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主动去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运用习得的经验,使其通过实践得以提升。这样,活动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选择,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的实践活动。

3.落实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实践中学语文”,强调语文与实践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语文的实践性就凸显了。由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决定活动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变成了现实,语文与实践才会结合得更加紧密。

三、实施多元评价,体现多向激励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不是语文学习的某项内容和能力,它富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而且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成果, 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时,笔者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走进诗歌、亲近诗歌。用朗诵、表演、歌咏的形式来欣赏诗歌;用搜集整合资料的形式来了解诗歌;用创编、集册、发表的形式来体验诗歌。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态,给予其帮助和鼓励。然后评选出最佳朗诵、最佳诗集、最佳创作和最佳合作等奖项。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多层次、多样化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激励,学生的热情会空前高涨,对诗歌的兴趣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多元定位 篇7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正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同时给高职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和解惑”、在“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教师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 这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又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难以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而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英语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使传统的教师角色和教学模式受到冲击, 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在新的环境中进行解构和重建。

二、传统高职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

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一直遵循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教”代替“学”、这使学生的学习其有很强的依赖性, 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仍然依赖于教师, 他们习惯了被动地听课、被动地记笔记。而现在在学习过程中一切都让学生自己做主, 面对这场改变, 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在这个时候老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他们肩负着改变学生传统思想、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新任务, 但面对这场改革, 缺乏这方面经验的老师们同样有点茫然, 他们习惯了站在讲台上循循善诱, 现在一切由学生做主, 他们失去了这种“主导”地位, 感觉自己好像成了一个“旁观者”, 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定位自己在大学英语听说自主学习中的角色。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口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多元化

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 也是教学理念的转变, 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 向以学生为中心, 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 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调整, 教师不再意味着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 而是集网络技术与语言知识与于一身, 充当导航者、合作者等多元角色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的现代教学思想, 这正体现了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定位。

1. 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环境, 高职英语口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设计者和组织者的才能

口语课上, 教师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而是个设计者、组织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 如电视采访节日、新闻播报、模拟颁奖仪式等这有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建议学生采用对话、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训练方式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基本保证。教师可以选择精彩视频, 让学生观看后再进行相关内容讨论, 或分角色扮演其中的片段, 或给电影配音等都为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大大增加, 有利于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2.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 高职英语口语教师应充当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促进者

根据Krashen (1982) 的输入假说, 人们是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信息习得语言的, 而且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接受略高于学习者自身水平的语言信息, 有效的方法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让学生沉浸在大量的真实语言输入中, 日益发达的多媒体和网络系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种种有利条件。现代计算机能够帮助教师借助不同的画面 ( 静态与动态) , 不同的色彩, 不同的表现形式 ( 文字、图形、图像、动四、视频、音乐、声效等) 创造出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形象化教学环境, 使其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现教学内容, 使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数量多、内容新。

3.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 高职英语口语教师要做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发挥着80%左右的作用。同样, 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 学习者的心态和情绪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口语练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口语教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些学生非常想说, 想表现自我, 却又顾虑重重, 担心犯错误, 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采用鼓励式教学原则,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妨让学生当回老师, 学生自己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计课件并完整的上节课, 这对他们的口语和胆量将是极大的考验和锻炼, 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 他们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就会极大地提高, 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

4.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 大学英语口语教师是学生交际活动的监控者和参与者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在口语课的教学中的作用, 尽管有些研究人员认为, 学生自主讨论而不是教师控制的讨论更易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 不可否认, 正确的语言形式的输入, 对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输出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教师的监控就显得很重要, 比如帮助学生改正语言错误,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其交际活动, 提出可行性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环境, 运用“控制学习”与“合作学习法”, 坚持视听说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道的、形象的、可理解的语言,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较好的语言环境。

教师作为参与者, 指的是参加学生的交际活动, 如加入到学生的课堂小组讨论中, 帮助他们解决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并评价训练的质量或者是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 及时发现问题, 并为学生排忧解难, 另外, 通过组织课外英语角活动, 教师不定期的到场, 参与到日常交流中去, 与学生交朋友, 给学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四、结论

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教学模式是适应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的, 但要真正地搞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还需要多方而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虽然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但教师仍然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 教师承担着学生口语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口语表达能力的促进者、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和学生交际活动的监控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因此, 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个清醒的认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更新知识, 更新观念, 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扮演好网络时代的多元角色。

参考文献

[1]张庆宗.论高校英语口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8) .

多元定位 篇8

当前,我国的广电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受到广泛推广,在此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也面临着新的角色定位和转型等问题。

二、地方电视台多元化经营的必然性

(一)外部因素

城市电视台是我国最基层的广播电视媒体,位于三级体制形成的广电产业链的最底端,其发展受到中央、省级电视台的制约,也极易受到体制改革的影响。另外,近年来新媒体的出现给城市电视台以强烈冲击,占城市电视台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告业务普遍放缓。在此背景下城市电视台要谋求生存发展,需要开拓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二)内部因素

由于我国的广电事业一直以发挥舆论传播职能为主,长期隶属于政府管理。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对政府的依赖较强,自身发展规划缺乏战略性;第二,发展路线定位不清晰,尚未建立品牌优势;第三,产业化程度低下,市场竞争力不足;第四,人事制度老套,没有做到唯才是举,轻视对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第五,缺乏现代管理意识,无法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立足[1]。

针对以上问题,2002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广电产业的集团化建设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要积极主动,加大力度,深入创新,稳步推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坚持以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规模效益增长。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从数量扩张为主向素质提高为主转变,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出版业发展之路。2002年12月在《关于深化广播影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可以看出,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多元化经营成为大多数城市电视台的必然选择。

三、地方电视台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所谓多元化经营包括“非相关多元化”,即直接跨出电视行业以外寻求发展出路,如投资商业地产、金融、旅游等产业,往往风险较大。第二种是“相关性多元化”,即围绕广电产业开拓盈利渠道,如电视培训、影视剧投资制作、电视购物等,风险相对较小[2]。

多元化经营即需要上级监管部门给予地方电视台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提供各项有利资源。另外,更需要电视台的管理班子和实践者培养“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和胆量。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学会规避风险,摒弃旧体制下的思维惯性,放开手脚,敢闯敢拼,突破传统事业体制规训下的约束,理顺广电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实现相乘效果,为多元化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四、播音员、主持人转型的可行性

祝澜(2014)对主持人转型的类型和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但对台内跨行业的转型并没有过多提及。[3]播音员、主持人在台内的跨行业转型是电视台多元化经营的产物,也是个人意向和人力资源再分配需求驱动下的结果。由于播音员、主持人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胜任公关、行政事务、教育、管理、公益等相关联职业的基本要求,因此即使不再从事与播音主持相关的工作,也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工作需要。此外,电视台在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对电视产业和相关联产业有所涉及的跨界人才,可以灵活利用播音员、主持人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为电视台的发展助力。

台内跨行业转型中,播音员、主持人的主要优势有:第一,对电视台的业务比较了解,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比较容易实现角色复合化;第二,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个人应变和协调能力,经过培训可以胜任管理工作;第三,可比外部聘用的职工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处理好内外的人际关系;第四,对所在单位有较强的归属感,利用积累的跨行业知识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整合。

五、播音员、主持人成功转型的保障

播音员、主持人的成功转型与电视台的体制保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为实现播音员、主持人的顺利转型,电视台应当做到:第一,要制定完善的战略规划,以确保多元化经营的顺利进行;第二,要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运行机制,以逐渐获得管理的自主权;第三,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保持人才流动的畅通;第四,创新经营模式,增强综合竞争力,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六、结语

由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所有权一直归于政府,实现多元化经营还有着很漫长的道路要走。所以,短期内很难打破行政级别和行政区划壁垒的限制,其体制上的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在财务、行政、管理上对政府的依附也将持续。因此,“事业单位体制下的企业化管理”成为多元化经营的有效手段,在这个时期,播音员和主持人面临着自我的重新定位和对长期发展的职业规划的选择,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还关系到广电事业的发展。市场化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适者生存的时代,人才也更趋向于流动。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但要做好当前的本职工作,还要未雨绸缪,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现阶段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模式也亟须调整,尤其应重视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培养,为拓宽其职业发展路径提供保障。

摘要:广播电视产业在全媒体时代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很多地方电视台选择了产业多元化的市场经营发展模式。播音员和主持人作为电视台核心成员面临着职业规划的重新定位,甚至转型。本文着重探讨在地方电视台探索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原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的台内跨行业转型的可能性,为促进电视台和个人职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多元化,播音员,主持人

参考文献

[1]欧洪乐.地方广播电视台市场化经营研究——以衡水广播电视台为例[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谢江林.“跨界”四思——广播电视媒体多元化经营路径及策略[J].南方电视学刊,2014(01):1-13.

【多元定位】推荐阅读:

多元环境07-14

多元控制05-12

多元05-23

多元空间05-26

多元因素06-08

多元供给06-08

多元挑战06-10

多元综合06-21

多元有效07-01

多元本位07-03

上一篇:园林环境中的景观设计下一篇:视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