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多元化

2024-05-29

人文环境多元化(共3篇)

人文环境多元化 篇1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评价体系。本文概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阐述了大学英语多元化评价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多元化评价,人文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从现代意义上讲,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 具备人文知识。 (2) 理解人文思想。 (3) 掌握人文方法。 (4) 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叶朗, 2001)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通过理性与信念的追溯, 使之获得立于身、立于家、立于国、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道理, 在把握人生的真谛和享受人的尊严中, 感悟人生的胜境 (刘声东, 王握文, 2009) 。在世界更加开放和多元的21世纪,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进步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应有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既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 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文学的陶冶, 在广泛吸收融合中西方文化精粹的同时, 学会比较和鉴别。以宽广的全球视野, 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 以开放的胸怀, 接纳与融合世界多元文化, 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关切人类命运、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强调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双重发展。外语教学要传播知识, 培养技能, 但更重要的是要从英语教育教学的独特视角, 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和工作实际相联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应用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具有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 创新的精神, 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 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做好充分准备。南京大学王守仁 (2001) 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 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 语言教育的真正含义是人文素质的提升和思想情感的熏陶。然而, 我国大学教育长期以来重理工、轻人文;重成才、轻成人;重学历、轻学问的现状致使许多大学生急功近利, 出现道德诚信危机。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人文价值, 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 通过适时把握教学过程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 体现人文关怀, 通过有效实施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推动素质教育, 展示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宽容、支持、和谐的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扩大语言表达的范围, 丰富语言表达的内容, 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 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养成。

三、大学英语多元化评价促进人文素质教育

(一) 评价主体多元化, 帮助学生铸就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

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 学生往往是被评人, 很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多元化评价关注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 提倡的是多元化评价主体, 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 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的过程。通过研究评价标准, 学生会更加科学、理性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自我参照系统, 学生会更好地调动自我成就动机, 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进步, 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尽可能符合标准的要求。自我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有责任心的反思型学习者, 成为自己课程的自主者, 成为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实践者, 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有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双重提高。

学生互评。学生的学习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 (1999) 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 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学生互评过程中主客体角色的转换, 可以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更深刻地理解评价标准, 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弱点, 使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从同伴的视角对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人文精神。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互助合作、主动交流, 是否能善于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是否能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适时调整学习策略, 是否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解释问题, 是否能充分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常识实现跨文化交际。另外, 教师要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 使积极的评价贯穿于学生英语学习全过程, 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 评价标准多元化, 鼓励学生追求自强争先和卓越发展

学习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 了解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改进的建议,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全面和谐地发展。多元化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主张共性目标要求与差异评价相结合, 强调帮助所有学生, 而不仅仅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和评价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多元化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和参与的程度, 综合判断学生的语言发展状态, 避免了按照考试成绩分等排序来衡量学生能力和教师水平, 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问题。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学生的智能包括言语、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多方面表现。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 挖掘自己的发展潜能, 强调纠正学生的不良个性, 淡化学生在集体中的位置, 关注每位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实施差异评价, 给每位学生更多展示特长、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机会, 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自信, 鼓励中等学生自强争先, 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卓越发展, 有利于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评价方式多元化, 引导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和思维水平

在传统的学习中, 考试成绩往往是对大学英语学习效果评价的最重要手段。依据标准化测验分数的定量评价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 却很难考查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的语境中应用所学语言的情况, 在知识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和情感方面的变化, 学习策略运用的情况, 以及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情况。多元化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注重评价的动态发展及其改进和激励的功能,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 主张采取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如,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独立作业、阶段性学习测验, 考查学生对大学英语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角色扮演、口头陈述、电子邮件交换、网络探究、英语演讲等活动方式, 考查学生表达目标语言的能力和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意识;通过设计并完成小组课外主题活动作品, 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所体现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展示记录个人英语学习历程的电子学档活动, 考查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资源策略, 学习兴趣、态度情感方面的变化, 以及对阶段学习进行自我反思的情况;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及在线测试记录, 考查学生投入英语学习的时间、学习的质量、参与在线讨论的情况和学习的效果, 等等。

我们要保证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必须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和发展性,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发挥评价激发学生潜能、激励学生进取、促进学生发展、帮助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使评价过程成为师生学习、交流、反思和发展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探究、交流与合作, 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人民日报, 2001.1.

[2]刘声东, 王握文,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访思录.解放军报, 2009, (2) .

[3]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人文环境多元化 篇2

我是一个待不住的人,漫长的暑假怎能不出去旅游一番?说实话,比起人文古迹,山水丛林更得到我的厚爱,但只要有机会出去长长见识,厚不厚爱也无所谓啦!

说来很幸运,因为我自幼性格外向,闲不住,很小就经常缠着爸爸妈妈带我到处游玩,幼儿园大班开始,每年暑假我都会作一次长途旅游。第一次较为远的行程好像是连云港,印象比较模糊了,只可惜当时大字不识几个,也没能把游玩的情景记下来,想想都觉得惋惜。渐渐长大,我已意识到可以用笔记录下祖国的山山水水,因为游记是文字中的照片,是快乐的定格。尽管感受不同,地域风情各异,笔法也稍显稚嫩,但毕竟是我真情的流露。从此,山川,大海,草原,沙漠,古城……我拥有了越来越精彩的笔墨,它们是我回忆中最宝贵的财富。闲来没事,翻出照片,回顾游记,当初的情景历历在目:火辣的阳光,俊秀的山林,置双脚于泉水中的那种冰彻之感,还在心中久久回荡;奇松,怪石,茫茫云海,与昔日老同学一起在水中打闹的场面,流连忘返;海风阵阵,浪花朵朵,小小的浪尖上,留下我们嬉戏的身影;一望无际,绿色无边,广阔的草原上,我们骑马挥鞭飞驰;被摧毁的圆明园,残败的莲花喷泉,深深的耻辱感,反反复复洗刷大家的中国心……

旅游,不仅仅是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让人情不自禁拿起笔记录下的快乐。它之所以妙趣横生,大概是因为我们在短短几天内就感受了几百年来的山水、人文,正是这种浓缩的旅行,提高了快乐的浓度,才令我痴迷吧!

地理《亚洲人文环境》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是应紧紧抓住差异这条主线去设计。

二、学情分析:

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这正是本节所要提升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2、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3、理解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4、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图片和资料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1、亚洲的人口状况。2.亚洲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五、教学难点:1、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2、亚洲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七、授课时数: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1课时人口最多的大洲

[导入新课]:提问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转折过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亚洲的人文环境。

[新课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3,让学生比较各大洲的大小,明确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3,问: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明确回答,,世界人口达60.55亿,亚洲人口约有36.8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1%。

师生小结:我们亚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4,提示从两个方面分析:

1.各大洲有哪些国家人口超过1亿?按人口数从大到小排列.

2.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哪几个?各属于那一个分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有6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不仅数量多,而且增长快。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5,分组完成教材P10活动题1

师生小结:亚洲人口众多可从三个方面分析说明。

1.按人口数给大洲排队;

2.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大洲排队;

3.对比亚洲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

教师承转:亚洲这种人口特点会对资源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11活动题2

教师引导: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略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了解到亚洲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6个,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带来很多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第2课时多样的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差异

[复习提问]:亚洲人口众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导入新课]: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在我们亚洲,在这些地区人们不断地开拓,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新课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6.17,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言。然后迅速完成教材P14活动题1

教师:由此可见,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阅读材料P12: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师生总结: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

学生:自由发言。从服饰、饮食习俗、建筑等方面交流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

教师:亚洲有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

师生总结: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要求所以,在出国之前,都要先了解所去国家的风土人情,并尊重其文化差异。

教师:亚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当然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8,了解亚洲各地区的经济差异。

学生:完成教材P15活动题1,并讨论产生这些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到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条件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有许多方面,比如三类产业的构成。

学生:阅读教材P16: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表6.1,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上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下一篇:司法改革期待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