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使用

2024-09-26

会计信息使用(精选9篇)

会计信息使用 篇1

摘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最重要的两个特征。然而, 将这两个特征运用到财务报告的编制中时就会有所倾向, 达不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均衡。本文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利用博弈论分析这两个质量特征的均衡, 进而基于我国的经济现状提出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博弈均衡

一、文献综述

在国外, 1996年Wallman在文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的未来—彩色方法》中提出了会计确认标准的创新模式即把相关性作为首要的会计计量属性的彩色报告模式, 反映了美国会计界对相关性这一会计计量属性有一定程度的关注。2004年威廉姆·司可脱的研究认为在现实的环境下,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不可兼得的, 往往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中。所以, 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性进行权衡, 做出取舍。在某一时期要强调相关性的重要, 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在国内, 朱元午认为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现行的企业财务报告有作出改进的必要性。因此, 以“着眼于用户”为出发点的“改进企业报告”获得成功的关键是正确权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重要性, 过分的着重相关性或过分的强调可靠性都可能导致偏差的出现。葛家澍认为一些会计准则本身就会让提供会计信息的人员处于“两难”的境地, 如“预测价值”等, 也会给使用会计信息的投资者增加分析和处理会计信息的难度, 对“相关性”的过度强调, 往往意味着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必要的“可靠性”, 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很难判断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会计的信息质量高低。因此, 在运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计量属性时应当谨慎。

葛家澍提出, 国际会计准则与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体系中所列示的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不完全相同, 但都把相关性列在可靠性之前。但葛家澍认为可靠性应列示在相关性之前, 也就是说, 当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相关会计信息不可能都兼顾到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属性时, 我们应该在保证会计信息最可靠的前提之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 应该更重视反映真实的经济交易实质的可靠性的原则才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所在。夏冬林指出, 财务会计信息应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 可靠性除了有真实客观的要求外, 还应当具备确定性的特点, 可以保证在提高相关性的同时, 保证可靠性的基本要求。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将可靠性放在相关性的前面, 更加强调可靠性, 但是通过比较相关性和可靠性及其相近概念出现的频率可以发现, 强调相关性的程度大于强调可靠性的程度。但从我国的会计状况来看, 我们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及博弈论的相关概述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大重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或预测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 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投资经济决策。会计学家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认为:相关性包括决策相关性、目标相关性、语义相关性。决策相关性指会计信息应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投资决策有关联;目标相关性指会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所要达到的目标;语义相关性指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能够使信息使用者所了解。可靠性指会计信息合理地、真实地、确定地反映交易事项, 确保信息免于错误和偏差。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难选择, 会计信息质量的着重点在于是强调相关性还是可靠性, 关键取决于博弈各方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博弈力量。博弈论就是研究在策略环境中如何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动的科学。其中, 策略环境是每一个人进行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策略性决策和策略性行动指每个人可能会考虑到他人的反映和决策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博弈论所关注的是主体在进行决策时各方的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均衡问题, 博弈中的每一个参与人都会受到其他参与人的影响, 反过来他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决策。在博弈中, 博弈的参与人并不都是对立的, 也有可能会达成一致的协议。美国数学家、经济学家纳什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指出在博弈的过程中每个参与人策略都是在其他博弈者策略影响下做出的最优策略, 每一个参与人的最佳策略的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一个比较满意的均衡, 体现了博弈的动态均衡状态。

博弈论既是一种方法, 也是一种观念, 我们可以将博弈论的思想运用到会计理论及实践问题的分析研究上, 可以用来分析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决策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策略组合以及如何受到其他决策者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行为能否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及其条件, 以及当达到一种有利的均衡状态后如何继续维持该均衡状态。

三、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动态博弈分析

在现实经济交易中, 每一个经济实体都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经济资源稀缺性的前提下, 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就会存在利益冲突, 要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要通过“博弈”的手段。在会计中各个利益相关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不同, 而企业想通过一套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来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需要是不可能的, 这就使得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进行“长期博弈”。

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个动态依存的关系, 因此, 我们假设博弈的双方是两个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分别是A和B, 他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既不偏好风险也不厌恶风险, 效用等价于货币收益, 他们享有的信息是对称的, 他们能够要求企业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或是放弃这种权利。我们对支付组合赋予一定的权数, 这个博弈的支付组合可以是这样的: (1) 在博弈参与人A选择要求的情况下, 若B参与人选择放弃这种权利时, 博弈支付组合可以为 (2, 1) ;若信息使用者B也选择要求, 企业势必只能提供同时满足二者要求部分会计信息, 双方都将有一定的损失, 此时的博弈支付组合可以是 (1, 0) (2) 在参与人A选择放弃的情况下, 若B参与人选择要求, 这种情况下的支付组合为 (1, 2) ;若B也选择了放弃, 则企业不受到约束将只会提供二者都不能满意的会计信息, 此时支付组合为 (0, 0) 。

若假定A、B两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分别是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 但企业所提供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只能满足其中一个或两个的部分。再假定参与人A首先决策, B在得知A的选择后再进行决策。首先, A只有一个信息集、两个选择策略, 因而A策略组合是 (要求, 放弃) 。但B有两个信息集, 每个信息集又有两个可选择的策略, 因而B有4个纯策略, 分别为: (要求, 要求) 、 (要求, 放弃) 、 (放弃, 要求) 、 (放弃, 放弃) 。如下表1战略式表述

可以看出, 表中有三个纯策略纳什均衡, 分别是 (要求, {放弃, 要求}) , (要求, {放弃, 放弃}) 和 (放弃, {要求, 要求}) 。在每一个纳什均衡中给定对方的策略选择, 自己的策略也是最优的。A要求B也选择要求, 即要求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既满足相关性又满足可靠性, 这样是很难做到的, 势必会计信息会有所失真, 这样对双方都会有损失, 不是合理的;而A选择要求时会影响到B的选择, 对B来说应选择 (放弃, 放弃) , 结构似乎是合理的但就均衡策略本身是不合理的;双方均选择放弃则企业的财务报告更是不可相信的;只有在A选择要求, 影响到B选择 (放弃, 要求) 时才是一个合理的均衡, 此时A支付为2, B的支付是1。这个博弈的关键在于哪个参与人先采取决策, 具有先动的优势, 在博弈力量较强的参与人就会拥有首先进行决策的权利, 能够使企业对外提供的通用财务报告中列示有利于自己决策的会计信息。

四、从我国的会计现状作出现实选择:兼顾双方, 强调可靠

近几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增多, 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信息的可靠性, 相关性低的信息虽然对一些投资者决策没有帮助, 但不可靠的信息更加危险, 这能使得所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出现偏差。

我国的经济环境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而会计的发展水平与国外也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国有企业占我国企业比例的大部分, 国有企业大多是国家独资经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实行两权分离。资本市场还不完善, 国有企业的股份改革还不彻底。另外, 我国的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建立, 限制了资本的流动。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我国经济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成分发生重大的变化, 资本市场、要素市场正在逐渐完善, 股票市场成长较快, 这使得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加强,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问题也引起了关注。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严重, 在不能忽视相关性的前提下, 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

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采取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点: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的财务制度体系, 调整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会计职业管理制度, 消除企业内部人为控制严重的现象, 增强对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健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外部监管监督机制, 确保会计信息再监督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增强其专业水平;细化会计准则规定, 缩小会计决策的可选择空间, 预防会计信息的技术性失真等。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方法有: (1) 适量增加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事项, 利用财务报表附注加大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 (2) 积极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进行适时会计核算。 (3) 扩大对现金流量表中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现金流量表中的相关会计信息是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对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有重要影响, 是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关注的最相关的会计信息, 对其披露应予加强。

参考文献

[1]朱元午.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两难选择[J].会计研究, 1999 (7) :9-14.

[2]林钟高, 徐虹.会计准则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21-24.

[3]徐虹, 林钟高.公允价值的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8 (4) :70-75.

[4]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研究, 2006 (5) :31-35.

[5]吴联生.论企业会计监督权的制度安排[J].长沙电子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 (2) :43-45.

[6]薛云奎.论当代会计学科的发展与变革[J].会计研究, 1998 (1) :11-19.

[7][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S].娄尔行, 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2.

[8]葛家澍, 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9]余应敏.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及其协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 (9) .

会计信息使用 篇2

第一章

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1、单选题、下列各项中,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的会计质量要求的是(D)A、及时性

B、重要性

C、可靠性

D、实质重于形式

2、多选题、下列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BD)

A、权责发生制

B、及时性

C、历史成本

D、可靠性

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款项的项目是(A)

A、短期借款

B、银行存款

C、行用卡存款

D、货币资金

4、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的是(D)A、资产运动

B、货币运动

C、营销活动

D、资金运动

5、多选题、计算和判断单位经营成果及其盈利状况的依据主要有(ABCD)A、收入核算

B、支出核算

C、费用核算

D、成本计算

6、多选题、以下会计分期的说法,正确的是(ABC)A、会计分期是对会计主体活动的时间范围上的限定 B、会计期间分为、半、季度和月度

C、会计、半、季度、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D、会计分期是对会计主体活动的空间范围上的限定

7、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有价证券的是(ABD)

A、股票

B、国库券

C、备用金

D、企业债券

8、判断题、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A)A、正确

B、错误

9、判断题、企业管理者是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他们需要借助会计信息等相关信息来管理企业,对企业进行控制、作出财务决策。(A)A、正确

B、错误

10、单选题、下列各项中,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A)A、重要性

B、及时性

C、相关性

D、可理解性

11、判断题、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预收的货款不作为企业的收入核算。(A)A、正确

B、错误

12、多选题、可靠性要求做到(ABC)

A、内容完整

B、数字准确

C、资料可靠

D、对应关系清楚

13、单选题、跨期摊提账户是以(B)为基础设置的

A、谨慎性原则

B、权责发生制原则

C、配比原则

D、重要性原则

14、单选题、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B)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A、债务人

B、债权人

C、供应商

D、分销商

15、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ABCD)A、可靠性

B、相关性

C、谨慎性

D、可比性

16、多选题、企业会计核算中所称的资产,期基本特征主要有(BCD)A、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财物

B、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C、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D、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

17、单选题、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不包括的环节是(B)

A、资金的投入

B、资金的增值

C、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D、资金的退出

18、判断题、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得多计收益和资产,也不得少计费用和负债。(A)A、正确

B、错误

19、多选题、以下属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般原则有(CD)

A、历史成本原则 B、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C、谨慎性原则

D、及时性原则 20、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的有(ABCD)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21、单位的债务一般包括(ABD)等

A、短期借款

B、应付和预收款

C、应收和预付款

D、债券

22、多选题、坚持一惯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会计方法和程序一点不能变动,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变更,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这里的确有必要变更的情况有(BD)

A、单位领导发生变动

B、国家对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修改

C、有多种会计方法可供选择 D、改变会计方法和程序可以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3、多选题、下列经济业务或事项中,应进行会计核算的有(ABC)A、生产车间领用材料

B、接受外单位投资

C、接受外单位捐赠的设备一台

D、签订购销合同拟买一批原材料

24、判断题、有的单位规模小、会计业务也比较简单、财务收支数额也比较小,这样的单位可以不设置会计机构,可以不办理会计事项。(B)A、正确

B、错误

25、单选题、会计核算应该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C)要求

A、客观性

B、相关性

C、可比性

D、稳健性

26、单选题、企业销售商品时,如果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即使已经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B)的基本要求 A、谨慎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相关性

D、重要性

27、单选题、以下不属于财务会计报表编制要求是使(D)

A、全面完整

B、相关可比

C、真实可靠

D、节约成本

28、多选题、某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个负债账户记贷方,则有可能是(CD)A、另一个资产账户记贷方

B、另一个负债账户记贷方

C、另一个所有者权益账户记借方

D、另一个资产账户及借方

29、单选题、下列对总要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对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

B、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C、要求企业提勾搭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D、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不是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0、判断题、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需要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评价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行为是否合理,并在必要时采取改进措施;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获利能力等。(B)(企业管理者)A、正确

B、错误

31、多选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称为会计中期的有(ABC)A、半

B、季度

C、月度

D、旬

32、单选题、企业取得长期借款时,应(B)

A、借记“长期借款” B、贷记“长期借款”

C、借记“财务费用” D、贷记“财务费用”

33、判断题、可靠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B)(重要性)A、正确

B、错误

34、判断题、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A)A、正确

B、错误

35、多选题、下列会计处理方法体现谨慎性要求的有(BCD)

A、对周转材料的摊销采用一次摊销法

B、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C、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D、存货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36、多选题、权责发生制的内容是(ABC)

A、凡是本期实现的收入,无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 B、凡是本期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支出,均作为本期费用处理

C、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到货支付,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D、凡是本期收到的款项或本期支付的费用,均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

37、判断题、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得多计费用和负债,不得少计收益和资产。(B)A、正确

B、错误

38、单选题、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称为(A)A、会计核算职能

B、会计预测职能

C、会计监督职能

D、绩效评价职能

39、多选题、下列有关会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

A、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B、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C、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D、对象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40、单选题、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体现的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A)

A、可靠性

B、相关性

C、可理解性

D、可比性

41、单选题、下列各项中,要求企业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D)

A、可比性

B、及时性

C、重要性

D、谨慎性

42、判断题、为了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B)A、正确

B、错误

43、多选题、在会计核算中,及时性原则是指(ABC)

A、及时收集会计信息 B、及时处理会计信息

C、及时传递会计信息D、及时调整会计政策

44、单选题、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应具有时效性,这是指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符合(D)的要求。

A、真实可靠

B、相关可比

C、全面完整

D、编报及时

45、单选题、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以上描述的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B)

A、及时性

B、可比性

C、实质重于形式

D、重要性

46、单选题、一般说来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是(A)

A、有区别的 B、相互一致的 C、不相关的 D、相互克替代的

47、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ABCD)A、可靠性

B、可理解性

C、可比性

D、及时性

48、判断题、会计记录所使用的文字只能是中文,不允许使用民族文字或外国文字(B)A、正确

B、错误

49、判断题、相关性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简明扼要,数据记录和文字说明能一目了然的反映出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B)A、正确

B、错误

50、下列经济业务或事项中,应进行会计核算的有(ABD)A、车间设备计提折旧

B、外单位捐赠小汽车一辆

C、与某单位签订合同拟购入一批原材料

D、本月银行借款应计利息

51、判断题、会计记录的文字一般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使用当地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使用一种外国文字,不使用中文。(B)A、正确

B、错误

52、判断题、对于次要的会计信息,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使用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合并,简化处理。(A)A、正确

B、错误

53、多选题、下列属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的有(ABC)A、历史成本

B、重置成本

C、现值

D、终值

54、单选题、下列经济业务事项,既属于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又属于收入、费用、支出和成本的计算的是(C)

A、以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

B、支付职工工资和奖金

C、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领用材料

D、购买原材料,款项尚未支付

55、多选题、企业拥有的下列资产中,属于资产物资内容的是(BCD)A、专利权

B、库存商品

C、原材料

D、生产设备

56、单选题、企业将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自有资产入账,主要体现的信息质量要求是(C)

A、及时性

B、谨慎性

C、实质重于形式

D、可靠性

57、单选题、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环节的是(B)

A、确认

B、审核

C、计量

D、记录

58、判断题、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地区会计记录可以使用除中文以外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B)

A、正确

B、错误

59、多选题、下列可使企业债务增加的有(AD)

A、向购买方预收货款

B、以银行存款购入机器设备 C、以银行存款购入企业债券

D、由银行借入短期借款

60、判断题、企业主体假设要求甲企业只能核算甲企业的经济业务,包括甲企业股东投入到甲企业的股本,但不能把甲企业股东个人的收入、支出作为甲企业的收入、支出核算。(A)A、正确

B、错误 61、多选题、会计分期这一基本假设的主要意义在于(BD)

A、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

B、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 C、界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D、为分期结算账簿、编制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会计原则的使用奠定了理论与实务的基础 62、判断题、我国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B)A、正确

B、错误

63、单选题、建立持续经营假设的目的是(B)

A、为了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B、会计处理方法保持稳定 C、货币计量与物计量需要

D、能够分段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

64、判断题、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一边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财务报告。(A)A、正确

B、错误

65、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的有(AB)A、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B、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C、不同企业不同会计期间可比

D、不同企业相同经济业务可比 66、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C)

A、会计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B、会计核算应当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 C、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D、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67、多选题、下列各项中,(ABCD)属于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A、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B、资本、基金的增减

C、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D、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68、判断题、在同一企业中,由于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不同,核算的结果也不同。(B)A、正确

B、错误

69、单选题、下列属于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是(C)A、资产

B、所有者权益

C、费用

D、负债

70、判断题、及时性意味着企业可以提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B)A、正确

B、错误

71、单选题、企业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自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其计提折旧,遵循的是(B)要求。

A、谨慎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可比性

D、重要性

72、判断题、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A)

A、正确

B、错误

73、判断题、持续经营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可是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从而为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基础。(A)A、正确

B、错误 74、判断题、《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A)

A、正确

B、错误

75、单选题、将本年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当下一年收回账款作为收益,违背了下列(C)原则。

A、实质重于形式

B、重要性

C、谨慎性

D、可比性

76、判断题、现代会计不在局限于记账、算账等一些基础的会计工作,还需要参与企业的管理、进行经营决策,因此会计人员也是管理工作者。(A)A、正确

B、错误

77、判断题、企业贷款人、供应商等债权人通常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他们需要借助会计信息等相关信息来判断企业能否按约支付所欠贷款、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等。(A)A、正确

B、错误

78、多选题、下列属于会计基本特征的有(BC)

A、会计以实物为主要计量单位

B、会计主要反映过去已发生的经济活动 C、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D、会计是一种管理手段

79、判断题、企业投资者通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他们需要借助会计信息等相关信息来决定是否调整投资、更换管理层和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A)A、正确

B、错误

80、社会公众也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企业对其所在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如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提供社区服务等。(A)A、正确

B、错误

81、多选题、下列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D)A、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B、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 C、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D、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82、多选题、下列(AC)属于会计核算的方法

A、成本计算

B、会计分析

C、复式记账

D、会计账簿

83、单选题、根据《会计法》,关于会计核算中记账本位币的说法正确的是(C)A、不论什么企业,都必须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B、企业可以随意选用会计核算中的记账本位币

C、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为主的企业,可以该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D、记账本位币可以随意变动

84、判断题、预期的现金来源、金额、实践和不确定性与企业的获利能力密切相关。(A)A、正确

B、错误 85、判断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使用中文也可以使用一种外国文字。(B)A、正确

B、错误

86、判断题、企业为减少本亏损而调减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B)

A、正确

B、错误 87、判断题、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的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管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A)

A、正确

B、错误

88、单选题、某企业2013年8月份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设备,因暂时不需用,截至当年年底该企业会计人员尚未将其入账,这违背了(C)要求

A、重要性

B、客观性

C、及时性

D、明晰性 89、判断题、社会公众不需要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B)A、正确

B、错误

90、多选题、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为(ABCD)

A、基本准则是纲

B、具体准则是目

C、应用指南是目

D解释公告是补充 91、判断题、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优先于所有者权益。(A)A、正确

B、错误

92、单选题、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体现的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D)

A、可靠性

B、相关性

C、实质重于形式

D、谨慎性

93、判断题、各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A)A、正确

会计信息使用 篇3

一、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切入点———会计信息使用者

毋庸置疑,可靠性和相关性对会计信息质量而言都十分重要,而当需要对二者进行权衡时,就会出现不同的选择。很多学者认为,在二者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应该以可靠性为前置性质量特征。因为会计基于受托责任而发展起来,从它诞生之日起,人们所赋予它的基本职能就是尽可能确切地描绘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结果———复式记账主要记载商人的经济活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与生俱来的(夏冬林,2004)。虽然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变为公司老板,但他们对会计始终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必须提供企业经营的真实信息(葛家澍、刘峰,2011)。即使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内容日益丰富,但可靠性仍然是一项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因为缺乏可靠性的虚假信息是不可能引导投资者进行正确决策的,即使项目相关,但金额不可靠,相关性同样化为乌有(葛家澍,2006)。董盈厚和侯铁建(2011)也认为,可靠性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安全性问题,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环境下,可靠性都应优先于相关性。魏明海(2009)甚至认为,有时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适当牺牲一些相关性也是可取的。井尻雄士指出,“会计是对经济现实的反映”,当会计从“以事实为基础”转为“以预测为基础”,“经济现实就发生了变化”。而且从会计历史的发展来看,20世纪末,正是由于人们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视远远大于可靠性,才助长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和会计丑闻,使得会计界更加认识到可靠性的重要。

但也有学者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主要是基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和新经济的影响。因为资本市场强调预期,总是希望公司披露的信息有助于估计其未来的业绩状况,而公司为了满足投资者对具有预测价值的会计信息的需要,也逐渐偏向于更早更快地披露会计信息,甚至公布预测信息(Min Wu, 2002;Taub, 2003),不少市场参与者在决策时也更希望求助于预测信息。周守华(2006)认为,现在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越离越远,很多经济业务已发生变化,如果会计仍固守原来的历史成本等观念,将会导致提供的信息没有价值,最终会被边缘化。

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依据,这使得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变得复杂并充满矛盾。但如果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本源出发,就会找到新的突破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密切相关,它围绕会计的一般目标而存在,是“质的目标”(APB Statement No.4)。不同环境下的会计目标各不相同,但其核心都围绕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提出。例如,受托责任观强调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关注的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投资和理财业绩等信息,决策有用观认为信息使用者更关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及其不确定性(葛家澍,2010)。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应当基于信息使用者而提出。并且,会计信息之所以具有价值,就是因为它具有能满足主体需求的能力,其自身质量的高低也往往取决于其满足使用者需要的程度。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正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与供应方之间的博弈,才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要求(杨世忠,2007)。上述关于权衡问题的不同观点也体现了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考虑。所以笔者认为,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探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更加合理。

二、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应置于具体层面

目前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或试图在理论上解释哪个标准更加重要,或在概念框架等研究成果中将二者进行排序。然而,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他们的需求各不相同,对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有不同的偏好,即使对于同一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其在不同时期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认为,处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时仅在宏观层面一概而论是不科学的,而应该以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会计事项分别处理,也即,把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置于更加具体的层面。

1. 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导致对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具体化。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对“安全”的需要优先于对“尊重”的需要,这反映在信息质量特征上即为:首先应确保信息的真实,其次才要求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并且从总体上来看,发生的交易、事项能成为财务会计信息,就必然是有用的信息,可靠性应该是决定信息使用者选择的首要标准。然而,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来说,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相关性是一个充分条件,而可靠性是一个必要条件:信息首先应该有用,更有用的信息会被优先纳入选择,在经过可靠性标准的过滤之后,使得可靠的有用信息被最终选择。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6年7月6日发布的联合趋同框架《关于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的初步意见》将相关性放在如实反映之前,就是因为它们认为,相关性决定了哪些经济现象应该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描述,所以应首先考虑。一旦确定了相关性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如实反映这些经济现象,因为相关性确定应该描述的信息如果不能如实反映,它对于决策而言仍然是没有用的,甚至是误导的。

由此,若要得出一个总体的结论就只能是:可靠性和相关性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相关的信息如果达不到可靠性的标准便是无用的信息,甚至是误导的;真实反映了不相关的信息依然无益于决策。而对于二者应如何权衡,仍不甚明确。

实际上,不同信息使用者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需求及程度要求是不同的。例如,机构投资者经验丰富,更加理性和专业,并注重长远目标,对于财务报告内容和质量的要求较高,再加上一些专业的财务分析师队伍,能实时地分析和研究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以提供决策咨询,故而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很高;而管理型投资者则以经营、管理企业为目的,更关心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因而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又如,分散的股东无法对公司决策施加有效的影响,使得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了使财务报告具有决策有用的倾向,力图通过股票市场来实现他们的决策;而大股东则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直接参与公司治理,他们随时可以从例行的董事会或内部各管理层获得所需信息,并要求会计随时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而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并不重视,重点强调信息的真实、可靠。

由此可见,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由于不同的会计事项面向的主要使用者不同,所以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条件下,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所面向的主要信息使用者必然有所差异,那么在处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时,就应更加注重具体情况的差异性。会计是反映性的,适应环境的发展以及不同环境下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才是财务会计最核心的价值(钱逢胜,2010)。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不应在理论层面上一概而论,更不应试图在概念框架或类似研究成果中将二者排序,这种看似一劳永逸的做法会使会计陷入困境,因为复杂、多变的会计交易和事项不能通过相同的规范进行统一规定。更加切合实际的做法应该是,把对可靠性和相关性权衡的问题放在具体的会计交易或事项层面,认清不同会计信息所要面向的使用者以及他们的需求,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使得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和会计方法的运用等更加合理,使得会计信息更加有用。

2. 信息使用者所处环境的不同和变化导致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更加具体和多变。

不仅不同信息使用者对各种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即使针对同一信息使用者,其在不同会计环境下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在股东导向公司模式下,各利益集团借助于更及时的会计盈余披露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且会计盈余主要用于解释公司业绩,那么就要求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及时,且对相关性的要求更高;而利益相关者导向模式下,各利益集团则借助于信息的私下共享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且会计盈余被用于各利益集团的分红,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合约,公司董事会就应看成是公司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受托人,其职责是使公司资产的价值得到保护和不断增长,并使资产在不同相关利益者之间得到均衡分配,那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就更高。又如,在“市场主导型”国家(如英美)中,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筹集资本主要通过公开发行权益性证券和债券,这些证券的转让主要借助于资本市场上的转手交易。大量持有各种证券的投资人和债权人经常要评估买卖证券的机遇和可能的风险,从而做出投资(买进、抛售或持有)与信贷(贷出或收回)决策,所以要求信息的高度相关性;而法德这些“银行主导型”国家,企业在资金方面都比较依赖于银行,国家和银行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反映企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注重可靠性。

另外,不同的政府干预、法律制度和监管,都对可靠性和相关性产生影响,客观地改变着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并且随着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身的发展变化,可靠性和相关性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着(如当前环境和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程度等),那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所以,不仅不同的会计事项会由于使用者的不同而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处理上有所不同,即使对于同一类型的会计事项,其处理也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可见,在基于信息使用者对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权衡时,不应离开所处的环境。这种对环境的考虑已经体现在不同类型国家、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重视程度不同上。笔者认为,在处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时,应将对环境的考虑更加具体化,不仅要考虑某一国家或地区整体的环境,更应该考虑不同的会计交易或事项发生的环境、不同会计信息面向的使用者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动态的分析,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变化,从而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符合不同环境下使用者的要求。

总之,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应该在更加具体的层面上进行,针对具体的交易、事项及其所面向的信息使用者,并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正确地处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矛盾,才能使会计信息更加有用。

三、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角度理解可靠性与相关性涵义的“相对性”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对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权衡时,不应将二者的涵义“绝对化”。可靠性和相关性都是相对的,存在一个“度”,而衡量这个“度”的标准便是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首先,可靠性是相对而言的。由于会计估计的存在以及对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会计无法保证也不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绝对正确”,而只需“近似地正确”,可靠性在更多的时候只存在程度的差异,而非泾渭分明的区别(葛家澍、杜兴强,2009)。那么在实务中,辨别一项会计信息是否达到可靠性要求,就主要看其可靠的程度是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很多情况下,会计信息有用性受到怀疑,主要是因为可靠性没有满足投资者的预期。而投资者所“预期”的到底是何种程度的“可靠性”,就需要进一步明确。例如,在严格的可靠性标准下,信息使用者会认为历史成本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它的计量建立在很多的估计之上;在宽松的可靠性标准下,公允价值也具有可靠性,因为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可能认为对该项资产公允价值的估计是合理而科学的。

其次,相关性也存在一个“度”。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和要求息息相关,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其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而各个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取向并不一致,甚至还存在冲突,不同信息使用者对同一信息的反应不同,不同信息对同一使用者的价值也不同,那么相关性的程度就会随着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模型和关注点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要确定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相关性的强弱,应首先明确“与谁相关”、“与哪种决策相关”等问题。可以说,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决定了相关性的程度千差万别。

由此可见,单纯地要明确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孰重孰轻是不合理的,因为二者本身的涵义便存在“度”的差异。如果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关注会计信息是否可靠和相关,主要是关注其可靠的程度和相关的程度是否满足其需求。所以在对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权衡时,不应首先试图对二者进行排序,而应根据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明确可靠性和相关性各自应该满足的“度”及其下限。对于不同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以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度”为目标。如果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度”无法同时达到,应当把握两个“度”的下限,使某一质量的提高不以降低另一质量以致其低于下限为代价,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可靠性和相关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偏向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鉴于具体实务中二者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本文认为,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二者进行权衡是一个合理的思路。由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及其所处环境的不同,其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会各不相同并不断变化,所以不能仅在概念框架或类似研究成果中对二者进行排序。尤其是在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会计目标不断多样化、会计业务范围逐渐扩大的今天,对二者的权衡更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具体而言,首先,应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置于具体的操作层面,针对具体的交易或事项,结合相应的环境,明确交易或事项的性质以及相应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做出判断。其次,应理解二者涵义的“相对性”,明确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度”。当二者出现矛盾而需要做出取舍时,在适度的范围内“厚此薄彼”,即:提高某一质量的同时保证被削弱的另一质量在信息使用者可接受的范围内。若能从具体的交易或事项层面把握好二者的“度”及其下限,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那么就能针对不同的会计事项选择更加合理的计量模式、会计处理方法等,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摘要:会计信息若要有用, 就应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但是在会计实务中, 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往往很难实现, 因此对二者排序问题的探讨一直存在于会计理论界。本文认为, 试图对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排序的做法欠佳, 而应该将对二者的权衡问题置于具体的交易和事项处理层面, 并认清二者内涵的“相对性”, 根据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和不同的环境做出相应的选择。

关键词: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使用者

参考文献

[1].魏明海.会计理论 (第三版)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会计研究, 2003;3

会计实训室学生使用守则 篇4

一:学生进入实训室,一切听从教师安排,对号入座,不得随意走动。

二:爱护公物,未经教师批准不得擅自动用室内财物,损坏公物。三:注意室内卫生,不准携带饮料、零食进入室内。不得随意乱扔纸屑等垃圾,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四:室内不得喧闹追逐,严格净化实训环境;

五:、上课聚精会神,认真听讲,学习积极主动,独立思考,不折不扣,按质量完成实训任务。

六:实训时,必须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不得做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如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反映。

七:以会计工作人员职责要求自己,严格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企业财务通则》。

八:每次实训后,认真清理好桌椅及其有关实训物品,依原样摆好

会计信息使用 篇5

一、政府财务报告分析体系

1.概述。对于大多数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要将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资料转化为与评价、决策直接相关的信息,还需一个分析、加工、转换、解释的过程,即政府财务分析体系,信息使用者需借助该体系完成评价、决策行为。但由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起步较晚,研究期限较短,研究数量有限,政府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仍未完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虽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并可依据该数据知悉行政事业单位部分财务状况以及运营情况,但该分析指标覆盖范围较小,涉及信息不全面,无法作为使用者全面评价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依据。

国务院(2014)对于政府财务分析体系进行界定,其明确指出政府财务分析体系是以政府财务报告呈现的信息为基础,采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水平做出评价。多位学者以此为基点,对政府财务分析体系开展研究。陈穗红等(2015)以偿债能力为着眼点,研究政府资产负债表信息与地方政府债务能力评价的关系。张曾莲、曹敏(2007)则基于现行政府会计报表数据,设计评价政府资产变现、业务活动效率、盈利能力和代际公平等5 方面能力的相关比率,并提议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可借鉴企业财务报告和国外政府财务报告分析方法,但应考虑政府职能以及我国国情等因素的差异。Broadbent(2008)呼吁应谨慎将企业会计应用到公共部门,以避免不利结果。但就政府财务分析体系而言,其构建需以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为指导,符合信息使用者评价、决策需要,实现政府公共受托责任解脱。

2. 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政府财务分析体系互动机理分析。对于部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政府财务报告所呈现信息仅为原始信息。由于会计、财务分析知识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获取信息并非“有效”,该类信息并不能转化为评价、决策的依据,从而阻碍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解脱。此外,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别信息使用者之间无法互换分析结论,且无论是哪一类信息使用者都需要借助财务分析工具实现其需求目的。政府财务报告分析体系作为政府财务报告所呈现信息的“加工者”,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无效”的现象,为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评价、决策依据。

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政府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使用主体,其需求决定政府财务分析体系分析方法、分析内容以及具体指标的选择、选取。政府财务分析体系需以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财务报告信息为支撑,逐步实现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解脱。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随之发生改变,需求领域向纵深发展,政府财务分析体系的结构、内容也会随之改变,以适应信息使用者评价、决策需要。就另一方面而言,政府财务分析体系制约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满足。对于缺乏财务分析、判断能力的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政府财务报告分析体系所提供的分析结果即为其评价、决策的最终依据,其难以对所提供数据、结论加以论证、拓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若政府财务分析体系未能对其需求信息完全反映,该类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做评价、决策即存在偏差,导致经济、政治形势误判。

二、西方国家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界定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其权利的合法性因公共受托责任得以诠释。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政府权利的终极委托者,同时也是政府会计的重要参与主体,其在赋予政府权利的同时,又对公共受托责任提出要求。政府应对其权利的行使方式与效果进行说明,以保证权利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高政府透明度。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是政府会计公共受托责任得以解脱的前提,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

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相较于我国开始时间较早,改革范围较为全面,对于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国外政府会计准则大多做出明确的界定。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认为“州和地方政府对外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包括三类:(1) 政府主要对其负责的人,即公众;(2)直接代表公民的人,即立法机构和监察机构;(3)向政府提供贷款或参与提供款项的人,即投资者和信贷者。”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B)对联邦政府会计潜在信息使用者进行列举,主要包括业主、贷款人、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管理层、董事、供应商、客户、承销商、雇员、财务分析师和顾问、税务机关、监管部门、经济学家、金融出版社和报告机构、企业研究人员以及公众等。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IPSASB)则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明确界定,并列举了七种类型的使用者:(1)立法机关和其他管理机构;(2)公众(包括纳税人、选举人、投票人、具体利益集团,还有政府供应或制造的商品、服务和转移支付的接受者等);(3)投资者和债权人(即政府债券的投资者和其他债权人);(4)上级管理部门;(5)其他政府;(6)评估机构;(7)经济和财务分析师等。

上述界定多采用列举的方式,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划分与涵盖。GASB于1987 年即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主体进行界定,其列举对象仅为公众、立法机构、监察机构等主要信息使用者,未对其他信息使用者加以考虑,主体界定不全面。FASB在此基础上扩大列举对象,共列示信息使用者多达30 余种,且列示信息较为具体。但相较于此前GASB对于政府会计信息的界定,该列示稍显杂乱,且无种类划分,更像是潜在信息使用者信息的堆叠,而无深入研究。相较于此前两者的划分,IPSASB对于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更为清晰、具体。其涵盖对象不仅包括GASB界定中包含的公众、立法机关、其他管理机构等主要信息使用者,更将上级管理部门、其他政府、评估机构等其他信息使用者纳入其中,并在原有基础上将公众所包含的对象进一步具体化。西方国家对于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具体、明确,且涵盖对象较为全面,可以为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提供借鉴。

三、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

为实现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解脱,以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为导向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以及其分析体系的构建成为我国会计改革的必经之路。完成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成为构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以及财务分析体系的当务之急。但就另一方面来看,当前我国缺乏系统的政府财务分析体系,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并未得到有效的满足。

1.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其需求决定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然而,目前我国缺乏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规范、统一的界定,其描述多散见于《预算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法规当中,这与我国复杂的公共受托责任不无关系。西方国家虽对该主体已有深入研究,但由于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体制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故信息使用者亦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别,在对其进行界定的过程中,应立足我国国情,不能完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通过对现有研究中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进行梳理,发现其所获信息多基于评价、决策需要,故以是否基于自身评价、决策需要获取信息为依据,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分为最终使用者(即政府会计信息的具体使用者)与代理使用者(即为最终使用者提供服务的使用者)两大类,如图1所示Á。

根据使用者信息决策或评价的不同,可将最终使用者分为政治决策、经济决策、政治经济决策和客观评价四类。其中,第一类,仅存在政治决策需求的使用者。该类使用者主要包括下级政府官员、投票人等。下级政府官员基于职责权限范围,本级政府所需预算、经费等需报上级政府审核批准,在经济决策上不具有自主权。但就上级政府的选任,需根据候选人或机构之前任期内相关财务数据为依据做出政治决策。投票人作为社会公众中具有政治投票权的重要群体,其投票行为的行使需以被选举人或被选举部门、机构财务信息或绩效评价为依据,保证政治权利公正有效。第二类,仅存在经济决策需求的使用者。该类使用者主要包括政府债券投资者,资源捐赠者,国外金融机构,与政府有经济往来主体等,其往往需要借助相关政府信息做出经济决策。相较于其他信息,债券投资者更加关注政府财政风险以及与预期偿债能力相关的信息,以评估政府债券风险并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与政府与经济往来经济主体则需要依据政府相关财务信息做出是否对其进行赊销的经济决策(路军伟,2015)。第三类,既存在政治决策需求,又存在经济决策需求的使用者。该类使用者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政协及其代表,政府计划管理者、各政府部门、其他国家政府等。人大和政协及其代表作为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对政府预算、资产、负债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不仅对政府廉政性做出考量,也对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作出评价。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机构,负责我国重大法律以及经济政策的批准与审核,故政治经济决策的做出需要政府会计信息的支撑。第四类,存在客观评价需求的使用者。该类使用者多为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纳税人、公共产品或服务接受者等。纳税人基于税收义务的强制性完成税收缴纳,另一方面其作为政府税收收入的资源提供者,其更倾向于了解政府所获税款的使用情况(是否按法律或预算要求使用,使用效率与效果等信息),实现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

代理使用者作为政府会计信息的加工者和传播者,为最终使用者服务,其仅对政府财务报告做出评价,而不将该类信息用于自身决策。根据获取信息不对称性的强弱,可将代理使用者分为内部代理使用者和外部代理使用者。内部代理使用者主要包括政府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是上级政府部门了解本级政府的代表,其将信息提供给主管部门、立法机构,便于其更好地实施监督行为,并据此做出最终决策(张琦,2007)。外部代理使用者涵盖范围较广,且多为中介机构或研究型组织/个人。国际评级机构、外部新闻机构、经济/财务分析师、相关学者等均可视作政府会计信息代理使用者。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等)利用一个国家可获取资产、负债等方面的财务信息,评价、分析该国经济运行状况,并将该类信息向最终使用者传递(肖鹏、冉梦雅,2015)。

2.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我国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财力与支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这也对政府会计信息提出新的要求。张琦、张娟(2012)调查发现,现有政府财务状况信息利用率低且利用效果较差,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或不能支持其做出理性决策。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服务于监督、决策的职能主要通过预决算报告得以体现,该形式下会计信息涵盖范围较小,需求满足能力不足。陆建桥(2004)提出政府财政资金来源变化,产生了新的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并演化出新的需求。

我国公共受托责任较为复杂,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也存在多样性。赵西卜等(2010)通过对除社会公众以外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现有会计信息对于监督、决策有用,但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结合图1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划分,可对使用者需求进行梳理。因代理需求者并不以自身决策、评价需求对政府会计信息产生需要,故主要对最终需求者需求进行反映。仅存在政治决策需求的使用者主要将政府会计信息用于政治选举,其主要关注政府运行效率与效果等方面信息,以便对被选举人/组织做出评价。仅存在经济决策需求的使用者则为投资、捐赠、交易等经济行为的参与者,其所需信息较为全面,不仅包含政府资产、负债等政府财务状况信息,也包括政府资产管理、收入、费用等政府运行信息,以实现经济决策。政府债券投资者则需要凭借政府资产、负债、各项资金收入等信息对政府偿债能力作出评价,以便于投资或撤资决策的作出。资源捐赠者,在捐赠行为发生前,其需财务境况、运营效率信息对政府整体状况加以把握,从而决定其是否做出捐赠行为;捐赠行为发生后,则需所捐赠资源的运营效率信息,对政府资源使用行为进行监督,决定是否将经济资源收回。既存在政治决策需求,又存在经济决策需求的使用者,该部分使用者多为内部信息使用者,其出于政策制定、政治监督、内部管理等政治、经济决策需要产生政府会计信息需求。基于政治、经济决策不同,该类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信息较为全面,不仅需要预算批准与执行、收入与支出等政府运行信息对政府实施监督,同时需要政府资产、负债以及资金收支等政府财务信息进行内部管理。人大和政协代表为实现监督政府廉政性、评价政府资源使用效率、控制财政风险的目的,需要预算及其实际执行情况、土地等重要资源持有或使用情况、全部开支和费用信息、政府资产和负债信息等政府会计信息作为决策、评价依据。各政府单位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其一方面需要资产、负债、资产管理等信息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提供资金收支、所提供产品/服务单位成本、项目(专项)等信息满足上级监管需要。存在客观评价需求的使用者多为外部信息使用者,其主要借助政府提供产品/服务单位成本、收入和支出、财政政策等政府财务状况、政府运行信息完成其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评价。公共产品/服务接受者,作为政府服务对象,其对政府所提供产品/服务享有最直接评价权。其自身的满意度是完成其评价过程的重要信息,但政府所提供产品/服务的单位成本等政府财务以及运行信息同样是该评价结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并非完全一致,各需求方从自身评价、决策目标出发,对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不同要求。

摘要:政府财务分析体系作为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直接的信息来源,其对使用者评价、决策产生影响。为满足政府财务分析体系构建需要,文章以政府财务分析体系与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互动机理为指导,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分为最终使用者和代理使用者,并对各类使用者具体需求进行梳理。

关键词: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财务分析

参考文献

[1]路军伟.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及其需求的国际比较与分析.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1)

[2]赵西卜,王建英,王彦,曹越.政府会计信息有用性及需求情况调查报告.会计研究,2010(9)

[3]张琦.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与信息使用者——基于我国公共受托责任特点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07(12)

[4]肖鹏,冉梦雅.基于会计信息需求角度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框架构建.地方财政研究,2015(9)

[5]陆建桥.关于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4(7)

[6]张琦,张娟.供求矛盾、信息决策与政府会计改革——兼评我国公共领域的信息悖论.会计研究,2012(7)

会计信息使用 篇6

1 理论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否定

在介绍理论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前, 首先需要明确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葛家澍教授所说“某一属性的计量, 不应等同于某一种属性的会计。只有某种可用货币计量的属性同确认结合起来, 这时我们才称它为历史成本会计或公允价值会计。”就是说单有公允价值计量形不成公允价值会计, 必须将公允价值计量、确认结合在一起, 才能称其为公允价值会计。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就是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信息是否有用的研究。会计理论界一方面肯定公允价值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但另一方面又否认公允价值会计。代表人如葛家澍在《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中, 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无用的, 因为它是估计数字, 估计数字若在资产、负债、权益和收益中确认, 这就歪曲了财务报表的数字。再如James Cataldo & Morris McInnes在《从净收益视角看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的作用》一文中, 认为企业价值需要借助金融模型估计, 传统收入费用会计体系下的净收益指标是模型中的关键变量, 但资产负债表中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净收益的计量失去了逻辑一致性, 得出公允价值会计对权益股价模型的应用造成了干扰, 从而损害了财务报表对投资者的有用性等等, 其他类似的观点不再一一详述。

2 实证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肯定

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证研究中, 大多是利用奥尔森 (Ohlson) 模型, 讨论公允价值会计与股价的相关性, 以此验证公允价值会计向人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例如:邓传洲在《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中以B股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从1997年至2004年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显著地增强了每股收益对股价的解释能力, 也显著地增强了每股收益对市场收益率的解释能力;并以2001年至2004年B股公司为样本, 得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票收益率具有价值相关性。吴战篪、罗绍德、王伟在《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中以2007年沪深两市1635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研究结果表明:证券投资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再如刘永泽等对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等, 在此不一一列示。

3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产生矛盾的原因分析

3.1 研究投机性股票持有者的原因

1) 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决策有用目标基础之上的, 即会计的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论。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作为一类新出现的信息使用者 (相对于会计对传统所有者的研究而言) , 会计界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2) 金融市场上的股价变动大多是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买卖双方比例均衡点变动的结果。因为传统的股票所有者为了控制企业, 要保持占有企业一定份额的股票, 所以一般不会变更持股量, 不会进行市场交易, 也就不能影响股价的波动。

3) 会计理论界对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及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

3.2 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与传统所有者持股动机存在本质的区别

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与传统所有者在持股动机上存在着质的不同, 引起了诸多方面的不同, 导致了他们对金融市场信息需求的不一样。前者由于处在动态的金融市场中, 它需要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和相关性;而后者对信息的需求较前者要多得多, 不仅包括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准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传统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信息不对称, 所以传统所有者出于保护产权的目的需要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 从经营业绩中分析企业的核心能力, 判断企业的发展潜力。除此之外, 传统所有者为了激励经营者努力提高经营利润, 需要根据经营者经营业绩的好坏给予奖惩, 以此引导经营者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3.3 公允价值会计与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及传统所有者需求信息的关系

1) 处在随时变化的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性股票持有者要求信息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和相关性。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市场动态及时地反映, 符合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要求。

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信息与投机性股票持有者需要的信息相吻合, 即公允价值会计能满足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点。

2) 公允价值会计不能提供准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 因为它没有确认风险。根据我国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 可以得出利润表中只反应了损益总额, 没有反应金融资产在计量日的风险。风险和收益的不配比, 使人们不知道利得是优质的还是劣质的, 不能确定企业价值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也就不能保护产权。风险和收益的不配比, 使传统所有者无法正确判断经营者业绩的优劣, 无法对其进行奖惩。如果奖惩不合理有可能误导经营者的行为, 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例如在宏观经济繁荣时, 金融资产价格普遍上涨, 公允价值会计反映了大量的利润或者净资产的增多, 与利润挂钩的奖励也随之增多, 有可能导致经营者不考虑风险, 盲目进行投资;而在宏观经济萧条时, 金融资产价格普遍下降, 公允价值会计反映了大量的损失或者是净资产的大量流失, 与利润挂钩的惩罚也随之加大, 有可能导致经营者大量抛售价格低于基础面价值的资产, 从而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所以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反映不全面, 不能满足传统所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3) 通过以上分析, 得出公允价值会计能满足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需要, 但不能满足传统所有者对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需求;又因为金融市场中股价的变动是由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引起的, 所以实证界对公允价值会计与股价相关性研究实质上是站在金融市场的角度, 对公允价值会计与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需求的相关性研究, 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是采用产品市场的会计理论, 而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对传统所有者信息需求的研究。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理论界与实证界的角度不同。

4 结论

理论界与实证界矛盾产生的原因是角度不同。实证界是站在金融市场的角度, 研究的是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信息与投机性股票持有者需求的信息的关系;理论界是站在产品市场的角度, 采用产品市场的会计理论、传统的评价方法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信息与传统所有者需求信息的关系。由于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与传统所有者对信息的需求层次不同, 公允价值会计能满足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但不能满足传统所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所以实证界与理论界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这看似矛盾的结论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实证中证明的相关性正是理论上肯定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性。

今后, 公允价值会计应该注重对金融资产风险的反映, 按照风险和收益的配比原则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 而不是按金融资产价格变动净额作为评价标准。此外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在非活跃市场中金融产品的计量问题, 风险的定量计算问题等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加上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和计量技术、计量方法的限制, 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摘要:针对理论界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能提供有用信息, 而实证研究却坚持其有显著价值相关关系的矛盾, 通过分析公允价值会计能满足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但不能满足传统所有者对信息的需求这一现象, 指出了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会计理论界与实证界侧重的角度不同。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传统所有者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 2009 (5) :6-13.

[2]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 2005 (10) :55-62.

[3]吴战篪, 罗绍德, 王伟.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6) :42-49.

会计科目使用中常见的问题 篇7

一、会计科目设置使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 商品流通企业使用生产成本。

商品流通企业是指所有独立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单位, 是通过低价格购进商品、高价格出售商品的方式实现商品进销差价, 以此弥补企业的各项费用和支出, 获得利润的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不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 主要只核算商品的进销存;工业企业会计则需要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 对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因此,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一般不涉及生产成本科目。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商品流通企业把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购进的应作为库存商品核算的商品视同外购材料核算, 再将购进商品加上及其他费用归集到生产成本, 然后转入库存商品进行核算, 并于月末根据商品销售情况, 按照配比原则, 进行成本结转。会计科目使用不合适, 不符合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要求。

2. 同一单位或同一业务人员开设多个明细科目。

由于业务内容不同, 为了直观显现各项业务内容或应收 (付) 款已收 (付) 款的实际发生情况, 直接在不同的会计科目设置两个相同的明细科目。如:A公司向B公司销售商品, 同时B公司又向A公司提供劳务, A公司会计在处理这两笔业务这样做账:销售商品时, 借记“应收账款———B公司”, 贷记“营业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接受劳务时, 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其他应付款———B公司”, 一个单位出现了两个不同账目。又如, A公司采购C公司一台设备, 借记“固定资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记“应付账款———C公司”;当厂家对该设备进行维护维修时, 发生了费用, 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其他应付款———C公司”。诸如此类案例在实际业务核算中举不胜举, 这样核算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会计科目繁乱, 当公司财务业务量较大时, 会计轮岗后, 新接手人员在和对方单位对账过程无从下手, 当这样设置的二级单位很多时, 就造成了核算的紊乱。

此外, 在当今信息化程度日益高涨的今天, 会计软件代替了手工会计核算, 很多单位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 开发研制新的会计核算系统和物流管控模块, 在这些电算化模块中就经常出现一些会计人员在增设明细科目时多设、重设现象, 导致一个明细单位在一个会计科目中重复出现或在多个会计科目中重复出现的现象, 增大对账工作的难度。

3. 往来单位名称随意变更。

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单位在接收到对方单位出具的名称变更函之后, 直接在电算化软件中将明细科目的旧名称更换为新名称, 这样会使软件状态下账套中前期以旧名称做的会计分录全部自动更改为新名称, 与前期已打印出来、装订存档的凭证、账簿上的名称不相符, 这样做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了前期账务查找的难度, 特别是在与新名称业务单位往来时, 若涉及到前期的经济纠纷, 从电算化软件中将无法准确辨别名称变更前后的业务往来情况, 只能翻查凭证, 无形增加了工作量, 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4. 明细科目设置繁琐。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各企业为了将各项业务往来核算的更为详实, 在设置明细科目时, 为了将来查找账务方便, 冠之以冗长的名称, 有的甚至还含有备查性质, 重复啰嗦, 不符合会计科目设置要求。

二、会计科目设置及使用不当的原因

从上述仅罗列的4种现象中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各企业会计科目使用和设置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忽视了会计基础工作, 加之公司领导层难以顾及不够重视, 基础工作不规范的现象在各家企业随处可见, 造成了目前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的混乱局面。

2. 企业财务制度更新不及时。

随着现代会计的发展, 很多企业陈旧的财务制度逐渐过时, 更新太慢, 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阻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 束缚了会计人员思维模式, 造成思维僵化、教条、呆板。因此, 受过于陈旧制度的影响, 会计科目在设置和使用时教条, 与现代业务往来实质不符, 从而形成了会计科目使用不当, 甚至滥用会计科目现象。

3. 持证上岗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 我国会计行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 随着国家鼓励开办企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 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工商户遍地开花, 从而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上对会计人员需求量增大, 会计人员就业状况相对较好, 很多从事其他岗位的人员转型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进入会计行业。然而, 这些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对现代会计要求不了解, 不懂基础财务知识, 同时又无实践操作经验, 在核算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职业判断水平低下, 会计科目使用随意性大;另一方面, 各层次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差别较大, 责任心和从业态度不一致, 对会计科目性质认识不透彻。

4. 理论和实践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交易手段和融资手段日新月异, 很多业务的会计处理理论与实践脱节, 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在此期间, 很多会计人员在处理新业务时无从下手, 只能参照准则类似业务处理, 由此出现了千奇百怪的处理方式, 会计科目的设置也就千奇百怪。另一方面, 新的会计政策出台时, 由于多方原因, 会计人员未能及时参加培训或对新政策培训不到位, 从而引起对新政策的无知或理解不到位, 影响会计业务处理。

三、解决方法

针对企业在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

1. 加强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对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意义重大, 因此, 加强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异常重要。具体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1) 加强对会计人员基础工作规范化标准的培训。通过培训,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 同时, 注重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心建设和职业道德培养, 避免违法行为的产生。 (2) 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制度。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 将考核标准细化量化, 坚持通过定期互相检查基础工作, 按照考核标准评分, 实行考核奖惩, 切实搞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3) 加强对账套的管理。对账套进行维护是账套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 通过维护确保财务数据运行正常, 保证财务工作顺利进行。

2. 加快企业财务制度更新。

各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专业财务顾问及时更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也可通过本企业员工集思广益改进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3. 提高持证上岗人员职业素质水平。

对于各企业而言, 提高持证上岗人员职业素质水平, 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任用专业、富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 对此类人员的职业素质考核可聘请专业会计人员对其考核, 从源头上严格把关;另一方面, 对于职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会计人员, 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 强迫其自觉提升自我专业水准, 提升其职业素质水平。

4. 理论实践相联系。

理论和实践脱节与整个会计理论界的发展有关, 各企业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实践经验推进理论进一步发展, 而且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的理论知识,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创出适合本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

5. 完善备查账设置。

根据业务需要设置相应的备查账簿, 登记更为详细的业务资料, 配合管理工作,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存在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不当现状, 主要是由于基础工作不扎实、财务制度更新不及时、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和实践脱节四个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 企业在日常财务工作中通过加强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快财务制度更新、提高持证上岗人员职业素质水平、理论与实际联系、完善备查账设置等五个方面来规范会计科目的使用和设置, 为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提升预测、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信息系统使用-有效使用研究述论 篇8

有学者研究了IT(信息产业)/IS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认为实现信息系统影响的一个途径就是激励员工持续使用信息系统支持日常工作(1)。J.J.Po-An Hsieh et al.(2011)研究了公司如何从已经实施的IT中掘取价值。一个方法是刺激员工进行采纳后的扩展使用,如学习和应用更多技术去支持他们的日常工作。

Saga和Zmud(1994)认为,融入阶段的使用行为可统称为超常规使用,超常规使用与深层次使用基本相同,可以用扩展使用(extended use)、整合使用(integrative use)和新生使用(emergent use)来度量。扩展使用是指使用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不局限于IS的常规功能,试图更广泛地使用IS的多种功能。整合使用是指使用者为建立和完善不同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而使用IS。而新生使用则是指通过使用IS来完成在采用信息系统之前被认为是不切实际或者难以识别的工作任务(2)。学者Nambisan et al.(1999)、Jasperson et al.(2005)提出了开发意图(Intention Explore)的个人特征扩展(Individual Feature Extension)(3)。Ah-uja and Thatcher(2005)、王玮等(2008)尽力用IT创新(Trying to Innovate with IT)和创新性使用(Innovative Use)等来表述,这些都是深层次使用的不同表现形式(4)(5)。

学者Andrew Burton-Jones以及Detmar W.Straub,Jr.(2006)将信息系统使用分为四个领域:信息系统接纳,信息系统实施,信息系统成功以及信息系统在决策领域的应用。研究人员认为信息系统特性可以提高改善用户的决策,他们从这几类信息系统使用中挖掘出一些类似的信息系统的使用,长期使用措施如:特征使用,任务使用,拓展使用,使用和非使用,深度使用或浅度使用,频繁使用以及持续使用(6)。

学者秦敏&黄丽华(2010)将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归纳划分为:1.持续性使用行为:指用户在初始采纳后并未中断使用某一特定系统的持续意愿或行为(Bhatt acherjee A.,2001)。2.习惯性使用行为:个体因学习而自动或潜意识地执行某些行为(使用某特定系统)的程度。用户IT习惯性使用行为通常是用户特定使用某系统已经成为常规工作下的系统使用行为。3.有意与无意使用行为:有意行为代表了个人刻意根据其目的来使用IS的状态;无意识个体缺乏主动注意,当在从事无意行为时,他不会留意周围环境,而是心不在焉地按原有认识进行反应(Roberts&Thatcher&Klein,2006)。4.拓展性使用行为:用户挖掘或拓展IS内在更多功能的使用行为(Wang W.&Hsieh,2006)。5.探索性使用行为:强调用于以一种新颖的或独特性的方式用IS的行为(Burton-Jones,2005)。6.创新性使用行为:创新关注焦点在系统或技术本身,创新关注焦点在工作任务方面,创新关注焦点在用户的使用方法方面(7)。

二、IS有效使用

信息系统被设计用来帮助人们和组织实现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系统一定要被有效地使用。然而很少有理论帮助个体和组织理解如何有效使用系统以及如何提高有效性水平。

Camille Grange&Izak Benbasat(2011)以IS开发者的角度认为:使用一个IT构件与设计者的意图相符合被称为恰当使用。有研究者认为一定要从IS的使用中获取最大化的利益(6)。Burton-Jones&Camille Grange(2012)定义IS的有效使用是以用户使用为导向的:使用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以帮助用户达到使用系统的目标(8)。

Willianm J.Kettinger et al.(2013)从组织战略的角度分析,强调了IS功能在组织中作为有效信息使用的服务商和强大信息文化滋养者的重要角色。他们认为当组织IS以一种与信息有关联的方式整合后可以被有效地传递和使用,组织有能力将信息成功的实施到战略中去是IS使用的最终目标。不论IS采纳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信息绩效目标或是从IS中挖掘价值,以至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IS采纳后的多种使用分类,都是IS有效使用的其他代名词,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更有效地使IS为我们所用。Burton-Jones&Camille Grange(2012)基于表象理论研究了IS从使用到有效使用的转换过程,并提出了一个如何有效使用IS和绩效发展的高水平框架,也阐明了几个本质的模型以及有效使用的驱动(8)。

三、基于表象理论的研究:IS使用-有效使用转换

表象理论强调事物的性质和目的,它认为有效使用的性质和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和使用的三个要素密切相关:用户的能力和动机,系统的性质和目的,任务的特征。

表象理论认为IS被使用是因为它们被当作有效使用的工具去表征不同领域。在描述IS的性质和目的时:就性质而言,IS由三个结构组成。深层结构是IS的领域的详细说明(系统的说明书);表面结构指代容许用户接近和交互的表征性工具(菜单,报告布局,屏幕等);物理结构指代支持其他结构的机械装置(键盘,显示器,硬盘等)。就目的而言,表象理论是为了忠实表征真实世界的领域,正如为了真实表征某一特定用途的IS。

Burton-Jones&Camille Grange(2012)基于表象理论对IS使用到IS有效使用转变的理解,强调使用系统从运行一个有目标的活动转变到以一定方式使用系统以至于可以帮助组织和个体达到相关的目标的活动。他们的定义基于四个假设:1.“使用”可以在任何水平的分析活动上发生。2.系统不仅仅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使用的。3.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客观条件,并不是完全主观的。有效使用和绩效会是相对较为客观的概念。4.不同的使用人员(如:设计人员,用户,管理者)对使用系统的目标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8)。

使用图表1,用表象理论解释如下:人们为了创造和使用IS采取行动以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比在其他地方更有效的表征,正如手工系统(联系1);他们知觉到创造和使用IS的结果(联系2),如果感知到的结果与他们的目标不匹配(联系3a和3b),他们采取措施去提高他们的设计和使用(联系4)。最后,骚乱会影响任何阶段的结果(联系5)。在系统理论中,骚乱会反映出无法控制的结果或者环境准则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如在商业环境中改变可能意味着一个IS不再提供有效地对领域的表征,使得矫正行为成为必要。这个框架能够很好地描述表象理论的参数,用这个框架定义我们理论中包含的多种可变因素,与任意挖掘变量类型(不论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或者是以变化为导向的,主观的或者客观的)是不同的。

字母“EU”和“P”描述了我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结果的,它们反映了目标层级的概念:人们可以有不同水平的相互有贡献的目标。图1不建议用户持续监控反馈信息并采取改正措施,它只是强调改善有效使用和绩效是一个周期的,有易错倾向(骚乱的作用是不能被控制的)的用户和外部骚乱的自我调节机制。

我们主要关注从行为到结果这一过程中的行为:用户怎样采取行动提高改善有效使用。用户主要通过改善绩效表现体现有效使用,在三个维度上:含义清晰的交互作用;忠实表象以及了解情况的行动。对含义清晰的交互作用,我们认为当用户使用系统工作时,主要通过节约用户时间去改善绩效表现,提高效率。节约时间的第二个好处在于当个体和他们的系统交互更紧密时,他们很有可能持续关注他们在干什么(Eysenck 1982,Zuboff 1988)。对于忠实表象,我们认为通过提高用户对被表现的领路的理解减少他们对领域不确定性去提高有效性是最主要的。这二者都会促进任务结束(Straub and Karahanna1998)。第二个好处是当忠实表象程度非常高的时候,用户可以负担得起花费更少的时间核实真实性提高效率。对知情的行动,我们认为通过提高个体在领域中的资格主要提高有效性。相反的,未知情的行动通过损坏个体资格减少有效性。知情的行动能够通过节约花费减少由于不知情的行动而导致的错误,从错误中恢复的时间也会更快。

四、结论与展望

信息系统被设计用来帮助人们和组织实现目标,但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信息系统一定要被有效使用。但是现在关注个体和组织理解如何有效使用他们的系统,以及如何提高有效性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IS使用的分类,提出IS使用的表象理论以发展一个解释如何有效使用以及发展绩效的理论,并且这个模型也解释了有效使用的性质。相信我们的理论对于系统应该是什么,如何被使用,以及期望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提供了一个明显不同的基于有效使用的视角和研究平台。

注释

1吴金南,刘作仪.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与分析[J].管理学报,2013.

2Markus,M.L.and M.S.Silver,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IT Effects:A New Look at De Sanctis and Poole’s Concepts of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Spirit.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8.

3Jasperson,J.S.,P.E.Carter and R.W.Zmud,A Comprehens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Post-Adoptive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abled Word Systems.MISQuarterly,2005.

4Norman,D.A.,Affordance,Conventions and Design.Article,1999.

5王玮,宋宝香,王怡.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后使用行为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

6Burton-Jones,A.and D.W.Straub,Reconceptualizing System Usage:An Approach and Empirical Test.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6.17(3):p.228-246.

7秦敏,黄丽华.员工IT使用行为及其能力提升的演化模式探讨[J].情报杂志,2010,(08):192-196,202.

会计信息使用 篇9

一、公司通过会计估计对谨慎性原则使用不当的主要方式

该提未提或计提不足。按照有关规定, 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 全面检查各项资产,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本意是促使上市公司遵循谨慎性原则, 纠正过去或有损失计提不足导致的“利润泡沫”, 夯实期末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盈利能力, 降低财务风险。但该项规定对“微利”特别是“避亏”类上市公司则是生死攸关。该类公司濒临亏损的边缘, 财务状况持续恶化, 期间费用大幅增加, 若再据实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其结果肯定会造成当期的全面亏损。只有该提的减值准备不提或少提, 才能避免当期的净亏损而逃过“生死大劫”。例如, 在2008年A股市场大幅下挫的过程中, 与龙头券商相比, 中小券商业绩下滑幅度更大。其中, 宏源证券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15.98亿元, 同比下降64%;实现利润总额7.35亿元, 同比下降77%;实现净利润5.42亿元, 同比下降73%。然而, 若考虑到宏源证券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的浮亏, 则其净利润下降幅度更大。2008年末, 宏源证券资本公积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一项为-2.90亿元, 而年初为6.71亿元。可见, 2008年度宏源证券未计入损益的证券投资浮亏数额巨大, 剔除所得税因素后也占到2008年度净利润的40%。然而, 对于如此巨额的浮亏, 宏源证券并未计提减值准备。目前, 少计提减值准备已然成为上市公司粉饰年报业绩的一个重要手段。

加速计提或设置“秘密准备”。一些绩优上市公司往往趁着当前生产经营态势较佳、利润大幅增长的时机, 大额加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这样既能集中清算、释放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下来的各种潜在风险, 又能利用会计估计低估资产形成的秘密准备金, 为以后的会计期间留下足够的“也即储备”。如在2009年3月18日之前公布年报的367家上市公司中, 2008年资产减值损失108.54亿元, 同比2007年的55.78亿元上升了95.33%, 单资产减值一项即吞噬了11.86%的营业利润。对于这类公司趁经济危机突然做大规模计提, 引来媒体有关“刻意裸泳, 有为2009年的业绩清障之嫌”的质疑。有学者和分析师认为, 这些上市公司刻意调低2008年业绩, 主要是为了借经济危机卸掉历史包袱, 以便为2009年业绩清除障碍。

随意冲回或不当回拨。按照有关规定, 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 就要被摘牌、退市。亏损上市公司要想“保牌”或“摘帽”, 就一定要避免出现“连续两年”或“连续三年”亏损。此类公司通常主营业务不景气, 很难在短期内依赖主营业务扭亏为盈, 只有在扭亏年度通过会计估计变更将以前巨额计提的减值准备在当期巨额冲回, 以调控当年业绩, 刻意制造“报表利润”, 造成当年“扭亏为盈”的虚假表象以逃避市场的监管。此外, 2006年2月, 我国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并于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 新旧会计准则中的重大变更不仅将对2007年年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而前会提前影响到2005年和2006年的年报。针对新旧会计准则的规定, 许多公司都将2006年视为历年减值冲回的最后期限, 那些已经利用大幅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 特别是一些已经被ST处理的上市公司, 这是它们利用“秘密储备”争取扭亏为盈的最后机会。因此, 新会计准则将使企业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二、谨慎性原则应用不当的治理

1. 建立相关法规, 从源头上防止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不当。

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 部分是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及其相关法规不够完善, 使得一些公司能投机上市, 助控股股东“圈钱”, 或让上市公司有机会制造虚假信息来操纵股票市值, 使之从中获利。这种现象不仅加大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而且消弱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募股资金被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使得上市公司缺乏发展后劲, 最终使上市公司陷入“第一年绩优、第二年绩平、第三年绩差”的怪圈。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情况如果不加遏制, 任其蔓延, 我国证券市场将有可能蜕变为大股东的提款机, 从而导致市场投资信心不足, 投机风气盛行。所以我们要竟快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及其相关的法规, 以杜绝上市公司想从证券市场获取额外利益的不良想法。

2. 正确理解和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

对谨慎原则的理解的误区, 使会计估计失去其基本的立场。“既不抬高资产或收益, 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 并不意味着“低估资产或收益, 高估负债或费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外, 还要在自己的心里放一把“尺子”。所谓的“不抬高”, “不压低”, 要求的就是我们要适度的使用谨慎性原则, “适度”把握不准, 不仅会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 而且会误会报表者使用者的决策, 扰乱会计市场, 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

3. 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进行必要的制度约束。

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虽然规定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但在这方面所提供的指南不够详细, 致使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存在过多的随意性, 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 新会计准则就进一步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 给出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方法;并且要求企业对外报送季报、半年报时均应该按照准则判断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 以便确定是否计提损失, 这样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季报、半年报不计提而在年底一次计提减值损失的现象, 有利于投资者根据季报、半年报判断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总的来说, 新会计准则完整的给出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时间与计量方法, 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大大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减值损失调节利润的行为, 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将有重大的影响。进行这种制度约束将减少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的空间, 防止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

4. 加强培训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估计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 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的影响较大, 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如:可变现净值, 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 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需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在这三个估计中, 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 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故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判断能力。

5. 加强信息披露, 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的一种判断。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 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 包括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这样就能遏制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而滥用会计估计。

6. 加强审计监督, 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上一篇: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下一篇:吕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