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监控

2024-10-06

会计信息监控(精选10篇)

会计信息监控 篇1

一.研究意义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内在价值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会计人员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以法定规则与程序归集而成的会计数据,成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公众经济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会计信息质量却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究其原因在于虚假的会计信息频频出现,误导经济决策,扰乱经济秩序,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利益,同时也损害着会计人员本该具备的客观、公正、诚实的社会形象。

会计信息的最终载体是会计报告。会计信息以形式规范的会计报告公布于众,大部分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辨别真伪。会计报告也是一种产品,但它属于特殊的产品,是一种蕴涵着信息的载体,既然其他产品都有严格质量监控体系,来保证其质量,那么会计信息更加需要一套完整的监控系统。

二.对比分析中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

目前,我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形成我们也不能直接借鉴国外的现成经验,因为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我国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的。我只能通过对各种标准的比较得出可以借鉴的共性。

1. 美国、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联合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差异不大,除了少数几项(如可核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等)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而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没有反馈值、预测值、可核性、中立性、成本和效益等。从各质量特征的相互关系来看,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联合国的质量特征,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分层次的体系。而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是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关系。没有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2. 相关性、

可靠性是衡量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主要质量特征。中外关于这两项主要质量特征的名称虽大致相同,但其内涵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1)相关性。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联合国是指决策相关性。即会计信息要具有影响使用者决策的能力。要求信息能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使用者及时、准确地作出各种判断。它包括反馈值、预测值和及时性等。而我国提出的相关性是指目标相关性,即“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要求,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可靠性。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联合国提出的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应反映的情况,而供使用者作依据。可靠性的具体标志主要有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我国提出的相对质量特征称为真实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者相比,很显然,可能性的内涵更丰富一些。

3. 对于成本和效益的平衡。

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成本和效益的平衡是指会计信息所产生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并把它列成了一项限制因素。虽然成本不一定落在享受受益的使用者身上,收益也可能被不属于信息提供对象的其他使用者所占有。而我国未提出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笔者认为,这样规定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制定、选择和运用会计准则以及提供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失真的本质原因

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特殊商品,是经济信息的一个种类,其运作必然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因而应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可见,制度的实质就是合同,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合同,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会计制度,从广义上说,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引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作为一种制度,会计制度当然也不能例外的是一个多重的、多次的社会博弈的结果。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规范巫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有不完善之处。

二是信息的不对称。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科勒夫在1976年发表了阐述不完全信息论基本思路的经典著作一一《有隐患的市场》一书。他认为:市场中交易的各方掌握的信息是存在差别的。通常的情况是卖方拥有完全的信息,而买方拥有的信息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操纵会计信息,利用内幕信启、从事内幕交易等机会主义行为更为普遍,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秩序混乱状况。所一谓“道德风险”就是管理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可能牺牲所有利益者的利益。所谓“逆向选择”就是大中小投资者不能及早的获得公司会计信息的内情,或者获得有用的会计信息很少,盲目投资,最终出现了“优汰劣胜”的怪现象,驱使经营状况较好的公司退出股票市场。那些经营状况较差的公司留了下来,成为典型的“次品市场”。由此可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仅使得缺乏信息的一方吃亏,而且造成拥有充足信息的一方也吃亏。

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作出不同的行为。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在很多企业中,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作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可变因素太多,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

四是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一代理关系。根据科斯奠基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企业所有者(委托人)将经营管理企业的权利委托给经营者(代理人),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一代理”制。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效用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等特性,就形成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四.关于建立监控系统的提议

建立完整的监控的体系要从信息可能出错以及可能制止信息出错的各个方面出发,就好象产品的质量监控一样,要外部和内部的控制,也要有从原材料采购到售后服务的一系列措施。笔者认为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要从法律,公司外部监管以及内部控制三个方面进行,当然每一块都要有细致的界定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1. 要加强法制建设,制约和惩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会计信息之所以失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会计法制的不完备。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关键是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依法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管。首先,要健全和完善会计法规。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媒介加大会计法规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了解会计法规的规定,增强法制观念,形成人人自觉遵守会计法规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法制教育,特别是对各单位领导,应由财政部门定期组织他们学习有关会计法规和会计知识,或利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教育,促使其提高对会计法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会计法规,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事。再次要加强会计法规的执法检查,各级人大应定期对会计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则要把这种检查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予以处理。

2. 聘请注册会计进行外部监管

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审计是监督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最重要的手段,注册会示十师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数投资者之所以选择对一家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并非是他认真阅读了该公司的年度报告,而往往是因为相信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可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既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起着直接的鉴证作用,也成为维系契约均衡的重要机制以及鉴别和评价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既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直接验证由于成本高昂而可行性不大。独立、客观和公正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机制的存在,使得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将注册会计师无保留的审计意见视同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保证。

3. 加强内部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纳入管理制度,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还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同时也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例如,股票期权制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在具体化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度,使激励和约束相适应,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从根源上消除虚假信息的动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及晋升等政策和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五.结束语

总之,每一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往往具有内在和外在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而对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状况,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观念,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优化会计核算工作的必然要求,将每个层次的会计质量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的监控系统,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略论会计电算化的潜在风险与监控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风险 监控

一、电算化会计中存在的风险

1、数据共享的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纷纷借助计算机网络来展示和推介自己,网络财务带来了会计系统的开放和数据共享。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料也以其具有的辅助分析、预测等功能越来越多地为多方共享。有些单位不注意电算化会计信息共享中应注意的问题,没有合理界定共享信息范围,或根本就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共享信息不设数据加密等保护性限制措施(包括数据的加解密、认证信息的加解密、数据鉴定完整性)、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网络防毒等,造成会计信息被盗用、信息被篡改、丢失,单位经济活动或商业秘密、理财秘密被公开、网络病毒入侵等后果,加大了会计资料共享的风险。

2、硬件维护的风险

硬件维护主要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及时进行故障分析、检查、修复,并由系统维护人员及时进行安装调试的活动。很多单位没有指定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或系统维护人员缺乏最基本的电脑硬件维护常识;有些单位的财会人员用系统计算机从事与会计业务无关的工作,在财务专用机上使用、安装外来软盘、光盘甚至游戏软件,系统计算机没有安装高效实时监控的防毒、杀毒软件,增加了系统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机会。更有甚者,系统维护员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措施,对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犯罪知之不多,控制措施不得力,将会计系统服务器或工作站连接Internet,更进一步增大了病毒通过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入侵的可能性。

3、系统软件维护中存在风险

软件维护主要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等。正确性维护是指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适应性维护是指单位的会计工作发展变化时,为适应而进行的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为了改善软件已有功能的需求而进行的软件修改活动。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会计软件,其功能均处于不断地完善、开发、改造和升级之中。有些单位购买软件时不注重软件售后服务,软件性能缺乏稳定性,难以适应日新月异、新业务不断出现的会计工作需要。系统升级改造前缺乏必要的论证、考察,盲目改造或对软件做二次开发,造成新问题不断出现,给实际会计工作造成麻烦和风险。

4、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存放中存在的风险

会计档案在收集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时间观念不强,没有及时或定期按规定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资料备份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没有脱离原计算机系统进行保存。一旦因意外或人为错误造成数据丢失或系统被破坏,就不能在最短时间、最小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资料,电算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的电子档案在保管过程中,操作员往往是单备份保存,且保存在电算化系统附近,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档案保管人员缺乏必要的物理知识,不懂磁性介质的物理特性,将电子档案存放在磁场附近,造成备份资料瞬间消失。此外,档案保管人员由于缺乏安全意识,不注意档案存放环境,使电子档案遭遇火灾、水浸、霉变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会计电算化中对于风险的监控

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并将被提到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级领导都要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此项工作。单位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应当亲自领导会计电算化工作,财务部门组织具体实施,对在什么时候开展、开展哪些项目都应仔细规划,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对会计电算化事项进行集体讨论,杜绝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

1、硬件软件控制

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具备一定硬件基础和技术力量的单位,都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建立计算机网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和会计数据实时处理。因此,优良的计算机硬件配置是实现会计软件高效运作、信息共享、数据交换、良性循环的必备物质条件。此外,各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推行会计电算化时,应该重点注意:所购软件必须通过财政部的评审,软件的技术指标应满足本单位需求,符合特殊核算的要求和行业特性以及发展的需要,软件功能具有前瞻性,且能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可靠,不易被破坏和泄密,操作方便,通俗易懂,简单好学,售后服务好,能及时提供日常维护、版本升级和软件再开发。

2、操作系统控制

保持计算机在符合温度、电压、卫生等要求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网络系统电算化的单位要使用防火墙软件。为防止社会不法分子对单位内联网的非法攻击,可以根据网络系统区域划分的不同,设置多级防火墙。一类是外层防火墙,用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另一类是应用级防火墙,用来逻辑隔离会计应用系统与外部访问区域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透防火墙对会计数据库的非法访问。同时也要安装具有高效实时监控功能的防毒软件。

总之,对于软硬件的升级改造,要充分考虑会计工作的延续性和升级软件的稳定性与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性,既要有工作的热情,又要本着谨慎的原则,避免盲目和冲动给会计工作带来的被动和风险。

3、组织与管理控制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人员职责,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计算机设备,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防止各种非指定人员操作计算机及财务软件,保证机内的程序和数据的安全。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密码是限制操作权限、检查操作人员身份的一道防线,管理好每个人的密码,对整个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实行定期更换。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防止会计人员越权使用軟件。操作人员离开机器时,应执行相应的命令退出会计软件。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专人保存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等并与软件中的“日志管理”相比较,开展日志审计。

4、系统日常操作管理控制

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系统应制定适当的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常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操作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如对进入机房内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规定数据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规定软盘专用以防病毒感染;规定不准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等等。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上机时间记录规程等。

5、实体安全控制

实体安全涉及到计算机机房的环境、光和磁介质等数据存储体的存放和保护。机房应符合技术和安全的要求,充分满足防火、防水、防潮、防盗、恒温等技术要求,并配有空调和消防设施。对用于数据备份的磁介质存储媒体注意防潮、防尘和防磁,对所有业务数据实行双备份、异地存放,建立目录清单,对长期保存的磁介质存储媒体还应定期转储。

6、数据和程序控制

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网络中利用两人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备份的先进形式。

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和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7、网络安全控制

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地发展,公司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

数据加密技术是保护信息通过公共网络传输和防止电子窃听的首选方法。访问控制技术的代表是防火墙技术,特别是已融和了VPN(虚拟专用网及隧道技术)的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外部网络接口处的访问控制系统,它对跨越网络边界的信息进行过滤,目的在于防范来自外部的非法访问、又不影响正常工作,从而为企业设立了一道电子屏障。

数字签名是指在Internet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手段将完全改变,为验证对方身份、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计算机通信中采用数字签名这一安全控制手段。

【参考文献】

[1] 郭利平:企业如何实行会计电算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2).

[2] 周银花:谈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内部控制[J].山西建筑,2004(4).

[3] 陆义保:电脑会计[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景新、郭新平:計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5] 张英明: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5).

[6] 李少彤:论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料共享[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0(3).

[7] 郭庆文:实行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J].事业财会,2001(6).

会计信息监控 篇3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呈现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以往的会计信息系统相比,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有着更加独特的工作特点:

(一)扩展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应用领域

对内,它与采购、销售、存货、收付款处理、生产等不同的、相互独立的子系统建立了紧密联系,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网络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外,它与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和审计等部门建立了双向的信息交流环境,实现了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

(二)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

网络化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利用打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实现了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的远程管理、核算的动态处理和财务的在线管理。

(三)它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加快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发展,促使了企业会计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增强了企业投资和筹资的能力,完善了企业财务预测、控制和决策的功能。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监控的必要性

由于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分散性的工作环境,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在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优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及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硬件方面的运行隐患

硬件是整个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基础,用于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服务的计算机工作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由于工作需要,网络化的中心服务计算机需要长时间在线连续运行,受环境和本身质量的制约,将增加中心服务计算机运行故障的隐患。

(二)软件及数据方面的失真风险

软件及数据是整个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核心。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软件及数据处于开放和共享环境之中,将增加信息失真和系统瘫痪的风险。

(三)网络方面的失效风险

网络是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的桥梁和纽带,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是信息在网络中传输,由于网络的不稳定、易干扰,将增加提供信息失真的风险。

(四)安全措施的失责风险

由于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给网络黑客和病毒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众多新兴病毒、木马的入侵,将增加会计信息被非法盗取、非法监控及非法更改的风险。

(五)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控风险

制度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顺利工作的重要保障。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涉及的部门方方面面,涉及的业务方方面面,涉及的使用人员方方面面,这就增加了内部控制失控的风险。

面对复杂的系统使用人员、开放的网络环境、动态的数据交换和多方位的业务联系,要想保证网络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时效性和传播性。单靠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传统的数字证书技术、常规的防护措施,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增设人机结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来避免和防范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新的安全隐患和风险。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监控机制的策略探究

从工作环节来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通常由计算机硬件、网络、系统软件、会计及相关支撑软件、数据文件、安全措施、系统操作人员及运行规程几部分组成,系统中每一部分的失效和失职,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系统的出错和崩溃。在原有的保护措施基础上,加强运行过程中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对保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硬件的工作监控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电磁射线,直接影响到长期运行服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正常工作。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时时监控硬件工作环境的状况,时时监控服务计算机的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软件的运行监控

支撑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的软件主要包括二大部分,一个是对计算机软、硬件进行全面管理和协调的操作系统,一个是对会计信息进行直接管理和处理的会计专用软件及数据库系统。要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性,除要保证操作系统的正常工作以外,还要保证处理会计数据的会计程序准确无误。因此,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要时时监控系统软件和会计程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网络的定时监控

网络是联接计算机的必备设备,是会计信息传输的必经之路,会计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与网络是否正常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定时监控网络线路的通断、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状况、以及计算机的网络配置,是保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数据库的实时监控

要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就要保证提供其处理数据的数据库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对数据库的监控,就是检测和监督数据库的来源数据是否规范、准确,存贮数据是否被篡改和非法操作。

(五)安全措施的防范监控

面对当前病毒和黑客的横行,要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使用,就要加强系统操作账号、服务器的安全措施及升级工作的防范监控,防止操作账号被非法使用,安全措施被非法攻击和破坏。

(六)操作的时时监控

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来源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的成效,对操作的时时监控,就是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和监督。

四、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监控机制的实施方法

要保证监控机制的顺利实施,一靠制度,二靠技术,两个环节相辅相成。

(一)硬件方面的监控实施

为了落实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工作监控措施。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机房工作制度,工作安排到人,任务落实到人。其次要定时加强工作环境的照明、噪声、取暖、通风、空调、电器装置的监督和控制,保证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电磁干扰在合理的工作范围,保持环境的整洁卫生。最后要重点对硬件的主要部件进行听、摸、闻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二)软件方面的监控实施

对软件实施监控,主要是检测和监督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撑软件和会计专用软件是否被篡改和非法操作。一方面我们通过安装具有监控功能的防火墙和防毒软件来对系统软件、会计专用软件及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时时监控,及时发现和防范黑客和病毒的入侵和破坏。另一方面为便于更深一步监测程序的运行情况,防止新兴黑客和病毒的入侵和破坏,可以通过增设特定会计程序完整性检验码,来监控运行程序的完整性,也就是在会计信息系统方案设计时,根据需要,对程序中的完整关键点数据进行统计,把统计结果作为程序完整的检验码,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特定监控接口,对程序关键点数据进行监测,然后把监测结果与检验码对比,用以验证程序的完整和准确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网络方面的监控实施

为了保证网络的正常工作,要定时监控网卡和交换机的工作情况。一方面通过网卡连接指示灯和数据传输指示灯,监测网络连接情况和数据传输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交换机面板指示灯,监测交换机电源、端口工作情况、网络连接情况和数据传输情况。对于二层或三层交换机,通过监控CPU和内存的占用情况,了解交换机的工作状态,防止网络堵塞和广播风暴的发生,同时通过计算机的本地连接状态,来监督网络的配置和信息交换情况。

(四)数据库的监控实施

要想保证共享数据库信息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一要保证数据库的来源信息的准确性,二要保持数据库内贮存信息的正确性。为了便于监控数据库的来源信息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在现有会计信息数据库系统基础上,增设原始凭证非结构化的监控数据库和数据来源信息结构化的监控数据库。一方面,对自制的数据,通过扫描仪等电子输入设备或其它方式,输入计算机,建立与原始凭证对应的电子凭证实体表,并将其存入原始票据非结构化数据库。另一方面,紧跟业务发生,将记录发生业务的关系和网上的交易时间等信息的数据存入数据来源结构化数据库。原始凭证非结构化的监控数据库和数据来源结构化的监控数据库的建立,既利于会计数据的时时监控,也为会计实务数据和跟踪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为会计信息收集、审计提供了方便之门。另外,为了保证和监控数据库存贮数据的正确性,实现数据库中数据被非法改动后及时查证,可以对数据库中关键字段进行统计,增设专用查证统计字段,通过监控通道,用此字段中的数据随时在线验证数据库数据的正确性。

(五)安全措施的监控实施

为了防止新兴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实际工作中,要对系统的加密措施、加权措施、防火墙措施、防病毒措施和备份措施的工作情况进行制度化的监控,定时监控病毒库和相关密码的更新情况。

(六)系统操作的监控实施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我们除了用一些常规的制度和技术来规范操作以外,还可以通过安装一些内、外监控软件来监控会计系统操作人员的行为,操作人员从开机以后的屏幕、上网、邮件、文件操作等均被监控及记录。通过对采集和记录的系统操作进行分析处理、评估审查,查找到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并做出进一步的处理。

五、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监控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上述措施和方法的实施,就为会计信息系统全方位的使用监控打开了方便之门,除了在技术设计上加强监控功能外,要顺利实施监控措施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领导重视

一项新的措施和方案要想顺利开展,领导重视是关键。首先企业领导要明确认识到实施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监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在监控措施实施过程中,要周密部署并给予人、财、物实质性的支持。

(二)加强监控基础工作及网络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基础工作及网络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监控机制实施的有效手段。为了保证监控措施的顺利进行,需要在原有系统基础上,结合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方法,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软、硬件及安全制度进行改造、更新和完善。

(三)人员配备齐全

针对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增设系统安全监控岗位,该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求是一位精通会计、审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复合性人才,他的工作职责就是为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六、结束语

变电站系统监控信息传输技术研究 篇4

国网山东利津县供电公司 山东东营 257400

摘要:变电站属于电网信息的中间站,随着自动化信息系统的迅猛发展下,变电站经历了集中式、分散式、集中、分散集中式、数字化变电站等多阶段。特别是数字化变电站经过信息进行相互操作的现代性质变电站,其实现了用光纤通信代替普通的电缆通信同时做到了站内设备间的信息共享。

关键词:变电站;系统监控;信息传输技术

前言:在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在新建及扩建变电站中得到了快速的应用。本文就对变电站系统监控信息传输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可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一、变电站监控系统分析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对在线运行的各种电力设备(包括控制、测量、保护、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进行实时监控的自动化系统。它集微机继电保护、远方遥控、远方遥测等功能于一體,对变电站进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协调和全方位的管理。

在早期,变电站没有办法及时地了解和监视各个运行点和现场装置的运行情况,更谈不上进行直接控制和信息对话交流。对于变电站的设备运行情况和各条线路的电压、电流、功率等情况,调度中心都不能及时掌握,调度员和变电站各个运行部门的联系主要是电话。每天由变电站值班人员定时打电话向调度员报告本变电站的电流、电压、功率等数据,调度员需根据情况汇总、分析,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变电站运行状态的有限信息。严格来说,这些信息已经属于“历史"了。调度员只能根据事前通过大量人工手算得到的各种系统运行方式,结合这些有限的历史性信息,加上个人的经验,选择某种运行方式,再用电话通知各个值班人员进行调整控制。一旦发生事故,也不能及时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及时进行事故处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运行。这种落后的状况直接影响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监控系统的第二个阶段,是远动技术的采用。安装于变电站的远动装置,采集各线路电流、电压、功率等实时数据,以及各开关的实时状态,然后通过控制电缆传给调度中心并直接显示在调度台的仪表和模拟屏上。调度员可以随时看到这些参数和全系统运行方式,还可以立刻看到开关等设备的事故跳闸(模拟屏上

相应的图形闪光)。调度中心可以有效地对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调度员还可以在调度中心直接对某些开关进行投切操作。这种布线逻辑式装置的采用,使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可以实现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功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电子计算机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采用现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实现自动化的变电站,是在传统的变电站一次设备基础上,用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采集、处理、就地控制、信息的传送与管理、系统的协调与优化等功能。这一系统通常是一个多处理机的分布式系统。

二、变电站通信的概述

现在变电站所采用的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将站内继电保护、监控系统、信号采集、远动系统等结合为一个整体,使硬件资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式软件来实现常规设备的各种功能。用局域网来代替电缆,用主动模式来代替常规设备的被动模式。具有可靠、安全、便于维护等特点。

分散分层分布式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这就对通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一个可靠、高效的网络结构,是解决问题关键。现场总线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以及采用设备总线时信息量大且传输较慢的特点,造成了其存在多种标准,阻碍了其发展。以太网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技术上日趋成熟,已十分便利的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太网具有高速、可靠、安全、灵活的特点,使其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数字化变电站中信息传输对可靠性要求

IEC61850标准定义中的GOOSE快速报文通常对命令和数据等采用简易二进制编码,故障发生时保护设备向断路器发送跳闸命令就是该报文的典型应用;原始数据报文由连续的智能设备数据流组成,内容为数字化传感器和互感器的输出数据。这两类报文是实现变电站系统监控信息传输的关键技术,对传输可靠性要求最高。

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要求功能的能力称为可靠性。信息传输在关键过程层网络的相关规定时间内,将规定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输到接收端被称为传输的可靠性。实现监控信息的可靠性传输,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信息的编码效率高。在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网络通信中,简单高效的编码可以在尽量窄的带宽中传输尽可能多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增大信道的可用率,减小数据错误率;另一方面,可以简化信息的处理流程,增加传输效率,缩短耗时。

信息的传输延时较小。IEC61850-8-1中,将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传输的数据划分为五种结构,不同结构的传输时间不同。但是关键数据传输GOOSE规定在3ms内要求相关接收方对发送方做出响应。而用于保护和控制的原始数据SV要求传输时间低于10 ms。

信息具有差错控制能力。物理链路性能和网络通信环境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数据通信过程可出现一些错误,为了确保数据通信的准确,需要在链路层配备一种有效的出错信息处理方案,以此来降低报文传输错误时产生的不良影响。

四、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技术研究

1、优化MAC寻址方式,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为了减少无效数据在信道中的传输,实际中需要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保证传输数据的简单高效。常采用的方法是对传输数据进行地址过滤,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种方式。目前应用中最为现实并且可靠的方式为硬件执行数据过滤。通常设备厂家会提供基于MAC集成电路哈希算法的目的地址,该地址的前3个字节按照国际标准为01-0C-CD,第4个字节由不同的数据类型决定:GOOSE定义为01,广播定义为04。最后两个字节用来区分不同的使用设备。

2、设置优先级,保证关键数据的传输

由于交换机处理帧排队缓冲时的延时具有不确定性,故需要启用分级服务质量提供优先传输机制,保证重要数据信息的优先传输。按照优先级等不同等级代表优先度,可以将高优先级帧设置为4~7,低优先级帧设置为1~3,重要数据应避免使用优先级0,这可能会引起不可预见性的传输时延。关键报文传输优先级的缺省值为4。

3、配置以太网类型,保证数据帧的高速传输

关键数据按照特定的映射被封装成数据帧。接收端接收数据帧时,可通过帧地址识别结果快速调用上层协议,进而高效地解析和处理数据帧,减少信息传输总耗时。基于ISO/IEC8802-3MAC子层的以太网类型由IEEE权威机构注册,并且GOOSE及采样值直接映射到保留的以太网类型和以太网类型协议数据单元,

4、使用差错控制技术,保证信息传输质量

系统的信息在不同设备间都有分布,其通过两个或多个逻辑节点利用数字网络间的数据传输完成信息交换与共享。但是,实际应用中,某设备往往既是数据发送节点,又是数据接收节点,因此如何保证报文被无差错地接收或转发,是实现信息准确可靠传输的关键。

通常应对该问题,可以采用差错控制编码的方式。该编码方式在信息发送之前将一定的冗余数据位添加到数据信息中,构成新的一个数据帧后再发送。接收端收到该数据帧后,利用冗余位对数据帧的信息位进行检查和确认,以确认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误码。当发生误码时,可进而采取丢弃或者重发等处理方式。数字化变电站目前主要应用在局域网,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都很强,因此在实际选择链路层服务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再发送端设定一个重发延时保证数据可靠即可。

结束语:

变电站监控系统是变电站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变电站监控系统信息传输技术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有利于大量实时信息的传输,对无人值守变电站实时监控系统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參考文献:

[1]周立龙,王晓茹,董雪源.贝叶斯网络在数字化变电站信息传输可靠性研究中的应用[J].南方电网技术,2010(04).

[2]胡春潮,蔡泽祥,竹之涵.提高数字化变电站关键报文传输可靠性方法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

会计信息监控 篇5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如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弱化、资金管理混乱、会计监督缺乏全程性等, 分析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是建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

(一)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弱化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弱化首先表现为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来实现的, 但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 致使独立性问题成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二) 资金管理混乱

中小企业业务较多, 资金使用频繁但资金量较少。有些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资金预算制度, 它们认为资金预算制度的建立没有必要, 因为一个制度的建立需要相对较高的人力物力, 不符合其成本效益原则;有些企业虽建立了预算制度, 但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没有遵循其预算制度, 资金预算制度没有起到作用;有些企业建立的预算制度不科学, 缺乏对预算的研究与考核, 使预算不能达到实际的效果, 应摊不摊, 应提不提, 盈亏不实。

(三) 财务会计监督缺乏全程性

财务监督全过程包括事前决策、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许多中小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定年度规划, 制定企业销售和利润的总体目标, 但只是大而化之的泛泛谈规划、目标, 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未能将经营活动与经营目标靠拢使得事中控制失效, 并且在年终时未将年度会计报表与年度经营业绩预算相对比, 查找原因, 事后监督也成了空壳, 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控存在问题的原因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是建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控体系的关键。造成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控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 主要包括社会原因和企业内部原因两方面。

(一) 社会原因

首先,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法律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中的单位, 虽然《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 但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各方面的法规并不多, 而且其中对于量的规定, 仅以数量较大等笼统词语度量, 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监控的实施存在问题, 难以制定明确的处罚细则。在现行法律制度中, 有关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存在许多漏洞, 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不够, 导致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于法律不以为意, 为了自身的利益, 披露虚假信息的现象较为普遍, 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差。

其次, 民间审计监督力度不够。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经营权和管理权没有真正分开的问题, 企业管理者委托聘请民间审计单位的注册会计师监督企业管理者, 其监督检查力度不言而喻了。而且, 有些地方政府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 对民间审计进行干预, 致使注册会计师做出不实的审计报告, 这样更加促使会计虚假信息的泛滥。

(二) 企业内部原因

第一, 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素质不高。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不能深刻理解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 忽视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在财务工作中, 由于财会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够, 难以对财务报表资料进行敏感性分析、趋势分析, 并对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指标无法做出正确的分析,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指导作用;很多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为了个人私利, 明知故犯, 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 损害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第二, 中小企业管理层会计意识淡薄, 会计责任不明, 导致企业管理者出现会计信息监控定位偏差。在这种意识下, 中小企业管理者为追求短期利益, 维护企业对于融资投资的企业形象, 授权企业财会人员建立两套账, 伪造会计凭证作假账, 这样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成为企业管理者授权下的一种定式, 是会计信息质量监控弱化的重要原因。

第三, 财会监督人员的监督权力受限, 会计信息质量监控难以实施。在中小企业中, 在企业管理人作为领导者的背景下, 如果违背管理人的要求就会影响自身的利益, 致使会计人员没有独立性。在实际工作中, 面对企业管理当局违法违规行为, 会计人员如知情不报, 一旦查出则要承担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晓艳, 卫贵武.企业会计监督弱化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大学, 2009.

[2]索俊颍.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J].经济论坛, 2008 (25) .

[3]张欣.论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J].浙江大学, 2008.

[4]高红红.谈企业会计监督[J].2010.

[5]叶荷塘.会计控制与控制[J].财税与会计, 2003.

[6]王小玲.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财经论丛, 2007.

工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监控研究 篇6

1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及其存在的问题

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来说, 其相关的财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关的成本核算决定的,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 成本核算的实质在于对相关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事项进行合理的监控的环节, 对于相关的成本核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对产品的原材料, 人工和其他进行相关的核算, 换句话说就是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投入原材料的价值, 进行加工的人员的相关工资以及各项福利的相关核算。对于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来说, 是以相关的计算来时的相应的成本得到一定的将低,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营业利润为根本目的的一项财务运行工作。对于工业企业在相关的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对于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成本都要进行详细的核算, 借以更好的了解相关企业的产品生产支出的情况和相关资金的支出份额。对于使得企业在现在竞争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就要对相关的成本进行较为详细的核算, 对产品价格大的方面要合理的安排, 从而提高相关行业的企业竞争力, 使得企业在中国工业企业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上对于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已经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但是对于如何进行合理的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在现在的社会上来说还是一项值得考虑的问题。对于目前社会的发展状态来说, 相关的工业企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 其自身相关的成本核算和监控后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以下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1对于大多数工业企业来说在相关的购买原材料的环节重视程度过高就导致相关的产品生产的环节的重视程度过低, 这就导致了对在进行产品加工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高, 使得相关的成本的核算与实际需要的成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会导致相关的成本预算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 使得工业企业的唱本核算和相关的监控存在很大的独断性。

1.2在购买相关的原材料时, 大多数企业都会进行货比三家的购买方法,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但是这种做法在进行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企业对相应的供应商进行压价的情况, 使得相关供应商的利润受到一定的影响, 长此以往供应商就会寻找更好的企业进行服务, 与原企业之间的销货渠道不断的减少, 这种情况的发射管就会导致相关工业企业的供应商大幅度减少, 对相应的原材料的购买也烧到了一定的影响, 对工业企业的正常运营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1.3对于降低企业的相关成本, 一些工业企业开始在相关的生产环节上动了歪脑筋, 这些工业企业开始在生产环节上使用较为恶劣或者品质不良的原材料, 尽管这样确实可以降低企业的先关成本, 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 就会导致企业出现大量质量不好的产品, 这种质量不好的产品就会使得相关工业企业的市场受到严重的压迫, 最后悔导致相关的工业企业在社会的竞争过程中被社会淘汰。

2工业企业成本监控对策

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监控不是简单的统计出各环节的成本并相加, 而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统筹规划, 对工业企业的成本进行具体的划分, 找出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工作模式一般而言, 为了提高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与监控工作的科学性, 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2.1完善成本核算与监控体系工业企业在构建成本核算与监控体系时, 一定要避免出现间隙, 从而影响整个成本核算与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各个部门不仅需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而且还要遵循着全面性与科学性的原则, 及时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 通过企业的管理人员, 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事宜进行有效分析与管理, 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与监控体系。

2.2加强与供应链上游的沟通

为了保证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与监控的持续性, 企业应该优化供应链, 及时与供应链上游保持沟通, 这样才能吸引与维持到更多的供货商, 给予工业企业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样,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和销售情况, 及时的与供应链上游企业协调, 既不能放任供货商抬价, 提高成本, 也不能过度打压价格, 导致联系中断在原料的选择上, 不仅要关注材料成本, 同时也要注意运输成本, 综合材料和物流成本, 对成本进行控制。

2.3监控成本使用全过程, 降低风险成本

在对成本进行监控时, 不仅要加强对生产各个环节所涉及的成本进行监控, 也要考虑到各个环节之间各个节点的成本支出对整个生产过程全程监控, 及时的比较预测成本和实际成本, 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所在, 分析其产生, 对成本核算体系进行完善, 降低风险成本此外, 要注重对工作人员成本意识的培养, 成本核算与监控要符合规范, 尽量的减少误差, 并及时向管理者汇报当前的工作情况, 以便成本监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先关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相应的监控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在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对于在工业企业中能够受到重视的成本核算和相应的监控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问题, 对于这些文明地就要想出护理有效的方法和对策进行解决, 从而使得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白百合相应的监控能够更加完善的为企业服务, 进一步使得工业企业的发展更加良好。

参考文献

[1]赵蕾.探究工业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 2015 (Z1) .

[2]赵净静.浅析降低工业企业成本的途径[J].西部皮革, 2016 (04) .

监控的信息处理 篇7

事故信号是由于电网故障、设备故障时,引起开关跳闸、保护装置动作出口跳合闸的信号。当信号传达到监控机时,监控员根据所报信号,检查保护动作范围,开关动作情况,打开图形网关,检查光子牌亮牌程度。同时,记录时间,汇报调度开关、保护、光子牌动作情况,做出正确分析,利于调度进行事故处理。通知运行维护单位,对设备进行现场检查,防止事故扩大化。运维单位在接到监控员通知后应迅速组织现场检查,及时向相关值班调度员和监控员汇报检查结果。

2 事故信息处置过程中分析

事故信息处置过程中,监控员应按照调度指令进行事故处理,并监视相关变电站运行工况,跟踪了解事故处理情况。事故信息处置结束后,变电运维人员应检查现场设备运行状态,并与监控员核对设备运行状态与监控系统是否一致。监控员应对事故发生、处理和联系情况进行记录,并开展专项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在调度人员指挥事故处理时,监控值班员要密切监视监控系统上相关厂站信息的变化,关注故障发展和电网运行情况,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相关值班调度员。事故处理过程中,调度、监控值班员按照职责分工进行上报和相关通知工作,遇有重大事件时,应严格执行重大事件汇报制度。如果事故发生在交接班过程中,交接班工作应立即停止,由交班人员负责事故的处理,接班人员可以协助处理,在事故处理未结束之前不得进行交接班。事故处理完毕后,监控值班员应与现场运维人员核对相关信号已复归并整理事故处理记录。

2.1 异常信号处理分析

异常信号是在设备运行异常情况下发出的告警信号,影响设备遥控操作,直接威胁电网安全与设备运行,是需要及时处理的重要信号。当发出异常信号时,监控员通过监控系统发现监控告警信息后,应迅速确认。并根据情况,收集告警发生时间、保护动作信息、开关变位信息、监控画面推图信息、现场视频信息、现场天气情况,判断设备运行状况,汇报调度,必要时应通知变电运维单位现场检查,确保设备完好。运维单位在接到通知后应及时组织现场检查,并向监控员汇报现场检查结果及异常处理措施。如异常处理涉及电网运行方式改变,运维单位应直接向相关调度汇报,同时告知监控员。异常信息处置结束后,监控员应与变电运维人员确认异常信息已复归,并做好异常信息处置的相关记录。

2.2 越限信号处理分析

越限信号是反映重要遥测量超出报警上下限区间的信息。重要遥测量主要有设备有功、无功、电流、电压、主变油温、断面潮流等。是需实时监控、及时处理的重要信号。当监控员发现越限信号时,汇报调度,了解负荷情况,并根据情况通知运维单位检查处理,必要时进行现场测温。监控员收集到变电站母线电压越限信息后,应根据有关规定,按照相关调度颁布的电压曲线及控制范围,投切电容器、电抗器和调节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如无法将电压调整至控制范围内时,应及时汇报相关调度。监控员收集到变电站主变运行参数越限信息后,应汇报调度,配合调配负荷。同时,通知运维单位,开启主变风冷,降低主变温度,加强现场巡视次数,防止设备过负荷而发生事故。

2.3 变位信号处理分析

变位信号特指开关类设备状态(分、合闸)改变的信息。该类信息直接反映电网运行方式的改变,是需要实时监控的重要信息。变位信号的出现,可能发生设备跳闸信息,因此,要迅速检查开关变位的相关数据是否改变,保护动作情况,尽快确定设备运行状态,确认设备变位情况是否正常。如变位信息异常,应根据情况参照事故信息或异常信息进行缺陷登记,汇报调度和相关部门处理。

正常监视是指监控员值班期间对变电站设备事故、异常、越限、变位信息及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告警信息、输变电设备负载情况进行不间断监视。正常监视要求监控员在值班期间不得遗漏监控信息,对各类告警信息应及时确认,及时进行处置并做好记录。

遇有下列情况,应对变电站相关区域或设备开展特殊监视:设备有严重或危急缺陷,需加强监视时;新设备试运行期间;设备重载或接近稳定限额运行时;遇特殊恶劣天气时;重点时期及有重要保电任务时;电网处于特殊运行方式时;电网发生事故或安防、消防系统告警时;其它有特殊监视要求时。监控员对变电站设备采取的加强监视措施,如增加监视频度、定期抄录相关数据、通过变电站视频系统辅助查看、对相关设备或变电站进行固定画面监视等,并做好事故预想及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3 其它情况下如何应对

出现以下情形,监控系统发生异常,造成受控站部分或全部设备无法监控时,监控值班员应通知自动化人员处理。必要时调控中心应将相应的监控职责临时移交运维单位:1.变电站站端自动化设备异常,监控数据无法正确上送调控中心;2.调控中心监控系统异常,无法正常监视变电站运行情况;3.变电站与调控中心通信通道异常,监控数据无法上送调控中心;4.变电站设备检修或者异常,频发告警信息影响正常监控功能;5.其它原因造成调控中心无法对变电站进行正常监视。

监控职责临时移交时,监控员应以录音电话方式与运维单位明确移交范围、时间、移交前运行方式等内容,并做好相关记录。监控职责移交完成后,监控员应将移交情况向相关调度进行汇报。将设备监控职责移交给相应现场运维人员,在此期间,现场运维人员应加强与监控值班员联系。监控员确认监控功能恢复正常后,应及时通过录音电话与运维单位重新核对变电站运行方式和监控信息,收回监控职责,并做好相关记录。收回监控职责后,监控员应将移交情况向相关调度进行汇报。

调控中心负责监控范围内变电站设备监控信息、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告警信息的集中监视。负责监视监控系统中变电站设备运行工况;负责监视变电站设备事故、异常、越限及变位信息;负责监视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告警信号;负责监视变电站消防、安防系统告警总信号;必要时负责通过变电站集中视频系统辅助查看变电站运行工况。

参考文献

[1]李振东.基于字节码的软件监控及可信演化框架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会计信息监控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网形势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网的快速发展,变电运行值班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新的隐患。随着“大运行”模式的推行,从35kV ~ 500kV的变电站均开始实行无人值班,将运行监视的任务落在了监控中心。一个监控中心管辖的变电站数量由原来的最多十几座变成了现在的几百座,监视信息量猛增了几十倍。行话说:监控是变电站的窗口,是调度正确处理电网事故异常的“眼睛”,因此,监控人员对监控告警信息的及时发现和准确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名词解释

1.1监控中心

具有远方遥控、遥测、遥信、遥调、遥视等功能,管辖若干个操作站,负责所管辖变电站的运行监视和远方遥控、遥调操作;事故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接受调度命令,负责执行或转发至操作站。

1.2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监控运行的技术支持系统,提供了适应监控所需的信息分层、责任分区、间隔处理、操作防误与闭锁等多种功能。

1.3实时告警信息

监控系统实时告警信息是指变电站设备在运行参数越限、设备异常、状态变化等情况下在监控实时告警窗上显示的信息。一般分遥测量越限、保护信息、SOE信息、遥控记录、遥信变位、通讯状况等。

2 现状分析

2.1 监控中心实时告警信息状况调查分析

以本供电公司为例,220kV及以下变电站原来均采用“集控站”运行模式,集中监控的变电站数量最多的为12座,最少的才2座;总信息量最多的为8000多条,最少的为1000多条;平均每日上送的实时告警信息最多为2600多条。原先的48座变电站分属11个集控站,累计日平均上送信息为18600多条。在雷雨等恶劣天气情况下,短时间内上送的信息量更是剧增。

2.2监控人员现状

监控值班人员由原先各站总和的每值11人减为目前的监控中心每值3人。即现在必须由3人完成对48座变电站正常日均信息18600多条的监盘任务,在恶劣天气情况下,监控任务更是成倍增加。

2.3 新的运行管理规定对监控人员的监控要求

调度规程规定:一次设备发生故障,监控中心应在5分钟内将事故发生时间、现场天气、发生故障的具体设备及其故障后设备的状态、相关设备潮流变化情况汇报调度,并立即通知操作站赶赴事故变电所。操作站人员现场对一、二次设备进行检查后,在15分钟内再次向调度汇报现场检查情况、处理意见和应采取的措施等,有集中监控的变电所通过监控中心汇报。

3 提高实时告警信息监控效率的措施

3.1将告警信息分层分区分类上送至实时告警窗,以便监控人员有主次地查看,快速做出判断,及时进行汇报

针对监控 中心管辖 变电站从35kV ~ 500kV,电压跨度大,各级调度要求不同的特点,将变电站按电压等级划分为3个子责任区:500kV监控责任区、220kV监控责任区、110kV及35kV监控责任区,切换至某一子责任区后,在实时告警窗上仅显示该责任区内的变电所的信息,必要时可以由3名监控人员各负责监控一个责任区。

同时,针对操作站为集中管辖一地区的变电所而建,当某一地区天气恶劣,致使该操作站所属多座变电站事故异常较多,需进行重点监控的情况,以操作站为单位,每一操作站设一子责任区,将变电站数量进行分解,这样,最多的一个操作站管辖的变电站也只有12座,为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样的分层分区设置,只需通过监控人员的简单切换即可完成,组拆灵活,而且每个责任区总遥信量最多为13000多条,只占总数的六分之一,相当于原先的“集控站”模式下的监控。

为了在事故异常情况下,监控人员能快速地从大量告警信息中找出最重要的先汇报处理,将告警信息按照重要程度和运行需求进行分类处理,使其上送至实时告警窗的不同页签,配以颜色和语音进行区别报警。在变电所信息导入之初,即将遥信信息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事故信息、异常信息、越限信息、变位信息和告知信息。

其中事故信息最为重要,因此不仅配置醒目的颜色,还配置语音音响,且只有在监控人员进行信息确认后才停止语音报警。当事故跳闸时,利用事故推图直接定位相应的报警信息及进入该变电站主接线图,以便监控人员可以快速查看、汇报。这样,在短时间多开关跳闸时,在众多的信息中,监控人员便可一目了然地找出最重要的事故信息。对于异常和越限,虽不一定非要马上处理,但也应及时通知操作站检查,因此,也配置语音提醒,而对于告知信息,一般只做事后查询分析统计之用,无需实时监视,因此,该类信息设置直接入库,不上实时告警窗。

3.2 对于无需实时监视信息,进行延时处理,以减少实时告警窗中信息的数量

对于“油泵打压”类信息,正常时仅是告知类信息,但打压不停止或某一时间段内打压次数超规定值时却是重要故障告警信息,需要及时处理。因此,根据油泵启动打压超过15秒为“打压超时”的运行规定,将其延时15s发信,以达到类似油泵打压超时的效果;并在24小时内自动累计,若超过规定值则发“打压频繁”信息。

对于母线电压越限类信息,由于“母线单相接地允许运行2小时”的规定,以及母线电压均接入AVC自动控制调节,在历史数据中为每5分钟一个采点,因此,将其延时2分钟发告警信息;同时,母线瞬时接地信息也延时2分钟发信。以此确保发出的实时告警信息,即为重要告警信息。

3.3 对于变电站设备检修调式信息,进行有效屏蔽,以减少对正常信息监视的干扰

现场检修或投产前做调试工作时,上送信息非常繁多。利用监控系统可以对信息进行间隔屏蔽,而且可以选择屏蔽终端机号,即该间隔信息不上正常监控人员的实时告警窗,但可以上调式人员的告警窗,调试人员也可以对其进行遥控试验。信息屏蔽可以是单条,可以是间隔,也可以是全所信息,选择灵活,便利实际,这样可以使正常监控与调试验收互不干扰。

3.4规范变电站上送信息名称,统一信息的命名,加快监控人员对信息的解读,以便快速进行设备异常事故处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监控信息命名一般以厂站名、间隔名、信息组、设备类型和信息类型五部分组成。但由于各个时期的设备、厂家、规范、技术水平都有不同,因此,监控如此多类型数量的变电站时,对同一含义的信息在名称上却会有所不同;对同类型的设备在信息数量上也会设置不一样。这样,会造成监控人员需要大量的记忆内容和理解上的歧义,降低监控效率。为此,在新监控系统倒数据前,对原所有变电站的“三遥”参数重新进行审核,有不规范的、错误的及时进行更改,在通道切割时进行验收。对于正常运行无法处理的,则待设备年检停役时再做。而对于新投设备,则从设计上即参照自动化系统信息规范执行,并经监控和自动化专职审核,确保统一规范。

3.5将重要信息组合制作综合监视画面,以利监控人员对信息进行有效监视,无需多处查看,还可以防止遗漏监视

(1)针对500kV变电站数量相对较少,但却最为重要的特点,将主变负荷、油温、档位、冷却器、母线电压、交直流电压、通道状况、告警提示等均显示在一个监视界面内,正常时,监控人员只需监视此画面即可,做到事半功倍。

(2)针对110kV、35kV变电站容易发生母线单相接地和高压熔丝熔断,特别是雷雨季节,常有多座变电站发生接地现象,造成母线电压异常的特点,将各段母线相电压、线电压、3U0制成“母线电压一览表”综合监视,在电压超出正常范围时,会以醒目颜色进行提醒,使监控人员无需看实时告警窗文字即能一目了然。

(3)另外,还可以按照其它监视功能的需要制作如“无功电压监视”,“CVT统一监视”,“重要断面负荷监视”等综合监视画面。改进各类监视专用界面,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明显。

4 效果比较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实践,上述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监控效率。我们对实时告警信息进行了统计对比,实施上述优化措施后,总信息量降到原来的63%,对提高监控效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很多策略已被省公司列入电网自动化系统信息规范中。

5 结束语

会计信息监控 篇9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校园网 信息传递 监控

虽然出现的移动互联网更加便于用户随时随地的传递信息,但是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因此,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信息监控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更是保证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

1 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载体

1.1 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了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且保持低速增长。但是手机网络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网络。2014年1月16日,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在3G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校园网络信息的传递主要由无线数据信息来完成。

1.2 基于移动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主体不断更新,用户规模增长。在2013年,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达86.2%。与传统及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相比,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不仅拥有更强的通信功能,还增加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内容的综合服务,保证了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

2 移动互联时代做好高校网络监控工作的必要性

2.1 在校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且具有追求新鲜事物的特性,因此,大学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各类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以及娱乐的主要方式。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2.15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7594万,年增长率达到54.5%。

2.2 校园网络信息监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2.1 信息传递速度快。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大学里中间已经普及、手机上网更是被广泛使用,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和可移动性,学生无论课上课下、身在哪里都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连接互联网,获得信息的速度要远比传统方式快,信息内容更加及时、全面。通过移动社交平台,使得信息在第一时间就开始传递,传递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2.2.2 信息量剧增。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整体即时通信用户的大规模增加,以及与传统及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相比,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不仅拥有更强的通信功能,还增加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内容的综合服务,必然就产生了信息量的急剧、大量的增加。

2.3 虚假信息、不良言论充斥网络。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一些别有用心之徒开始用移动互联网络传播虚假、诈骗信息,宣传不良言论。大学生涉世不深,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时刻,对于信息的好坏鉴别力不够。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影响,容易成为一些诈骗信息的受害者。

3 移动互联网信息存在和传递方式的变化

3.1 传统的用户的上网入口从NetScape网景的浏览器开始,到雅虎的门户网站媒体内容,到Google的搜索引擎拿机器爬来的内容加排序规则,到Facebook拿用户的关系链及用户推送的内容。而移动互联网,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上使用社交媒体,通过手机推送内容。目前,用户主要通过Facebook的分享、微信朋友圈以及群组获得内容。通过手机传递的网络信息方式由之前大多数用户的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发布或是接收并转发,但是信息监控的主要内容是对主动信息的控制。

3.2 移动互联网信息内容形式还可分三种。一种是文章,主要以网页型态呈现,一种是手机应用APP,需要下载,以及还有类似微信这样超级手机通讯平台所创造的微信APP。不论哪种内容,用户取得的主要管道都已不是搜索引擎。通讯软件或社交媒体才是信息集中存在和传递的平台。

4 网络信息监控工作方法建议

①成立自上而下负责制的信息监控部门,加强信息监控意识。为了应对各种突发网络信息舆情事件,建立突发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加强与政府相关网络监管部门合同的同时配合网监部门的工作,贯彻执行网监部门的任务和要求。②高校要着力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针对移动网络APP和通讯平台,与iOS和Andriod等各类基础信息平台建立过滤接口,从根源处进行关键词、字符过滤,并通过移动信息间隔进行信息反馈。③加强校园思想政治建设,实时掌握师生思想情况,建立校内信箱、微信圈、微博等,建立师生沟通渠道,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载体。信息监控工作人员要熟悉各类移动互联网络应用服务。④对师生进行思想教育,建立师生一体监控机制,师生作为信息传递的主体,同时又是信息监控的主体,形成全面的信息监控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

[2]赵忠东.“魔”式为王: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2013.

[3]张睿.移动互联网技术,2010年4月1日.

会计信息监控 篇10

我国高等院校有“小社会”之称,因其规模大,结构复杂。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逐渐变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方式,使其高校更适合现代市场生存,并且对其长远发展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在近几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大量合并,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均大幅增加,使得高校财务状况明显转好,资金周转量加大,学校建设的速度、规模进一步加快,但同时高教系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出现了,其中一部分高校中出现了腐败现象,职务犯罪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手段变得越来越隐弊,而且多种多样,对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什么高校职工能够贪污、截留如此巨额的财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单位内部缺乏一套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这也就是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意义之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内部会计监控力度,提高审计的质量。通过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多方位的审计监督,以确定其适合性、经济性、效果性和环境性,做出审计结论,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其提高经济效益。

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的内容

(一)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1. 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

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记账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做到职权明确,避免因职责不清相、越权行事,而造成管理失控。

2.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要实行职务分离。

可以有效防止因权限集中、职务重叠而造成的贪污、舞弊和决策失误。

3.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应当相互制约。

职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弊端,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完整。

(二)会计基础工作必须要严谨,手续要齐全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与基本操作要求,要把经济活动中与会计有关的重复出现的经济业务按照客观要求来规定其处理程序,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务使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限期达到规范要求。不能缺一不可,并及时完成相关工作。例如,需要办理核对定货合同时,要检查来货数量、品种、规格、质量和价格,开具验收单和质量证明单,并由经手人员签字盖章等手续,必须保证其过程严谨、手续齐全。

(三)进行财产清查

这是加强高校财产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全面或部分地对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清查核对,对实物资产的实地盘点,改善经营管理,制定整改措施,做到账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四)建立符合高校的控制标准

控制标准是企业控制经营管理活动并保证控制活动有据可依所制定的各项标准、尺度和依据。根据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建立符合高校的内控标准,使高校具有一定的指标,而不是盲目的追随。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会计监控效果。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共享信息,大家监控,同时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监控效果的影响。

(五)完善内审制度,促进内审工作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

一方面单位负责人应对审计部门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单位审计人员的人事关系和业务应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便于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高校要按照国家内部审计有关法规和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内部审计规定》、《内部审计实施办法》等制度,健全和完善内审工作的相关规定和细则,规范高校财务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科研经费审计、国定资产报损或报废审计,科研经费审计;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降低经济风险,增强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可信度,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用法律和制度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六)引入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是监督的一种补充方式,并且也是监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促进了内部审计外部化,随之,高校也可以把成本较高或效率较低的业务转向外部,形成比较合理的资源分配。内部审计的缺陷可以通过外部化加以弥补。从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来看,注册会计师具有提供内部监督服务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都受过正规的训练和掌握熟练审计业务技术在专业能力上比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更大的优势,其业务范围除了审计业务外,还可以提供会计、管理咨询服务,内容和范围很广泛,因此,内部会计监控可以引入外部审计。

三、完善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内控人员素质

内部会计监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道德培训,完善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独立性差和其专业知识不够。相关人员要经过考试和考核、培训等过程,使其具备专业素养。同时要增强领导者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并积极宣传内部会计监控的重要性和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要有独立性。

(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手段

利用内部审计职能,定期对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堵漏查缺,奖惩挂钩,达到内控效果。拓展监控范围,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管理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不但要包含以往的审查高校资金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还要重点审计和评价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即开展绩效审计,在保证教学、科研质量的同时,达到改善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三)建立现代高校管理体制和监控体制相结合的模式

结合当前的市场形势,应该将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内部各管理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对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总经理领导模式和董事会领导模式运用到现代高校内部会计监控。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上没有设置董事会,因此将内部监控机构直接置于校长领导之下无疑是比较恰当的。而有些高校把内部监控机构设在不恰的位置上,是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的独立性。

(四)做到实施内部会计监控制度与贯彻实施《会计法》,并以《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相结合

内部会计监控制度是执行《会计法》的具体体现。而在结合运用“配套指引”时,会使高校内部监控更加完善,减少漏洞。建立完善内部会计监控措施,对企业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实行控制,对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监管,对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监控,从而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目标。

(五)积极开展事前事中审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财务管理的重点由资金管理转向财务会计监督,进而转向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形成的控制系统,其重点在于审计和评价组织的有效性,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管理,加强内部会计监督,这样才能把经济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并且提高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效益上,这样有利于对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和效益做出评价,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为取得最佳效益出谋划策。现在学校业务活动的多元化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学校的管理活动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摘要:由于高校大量合并、自筹经费,引发了高校会计信息失真,个别高校甚至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追踪其缘由,大部分是因为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存在着问题。目前,高校应进一步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会计基础工作必须要严谨,手续要齐全;尽快进行财产清查;建立符合高校的控制标准;引入外部审计;提高内控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手段;建立现代高校管理体制和监控体制相结合的模式;做到实施内部会计监控制度与贯彻实施《会计法》,并以《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相结合;积极开展事前事中审计。

关键词: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宋莹,杨伯冬.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程新生.对企业会计组织监控的若干模式解析[J].会计研究,2002(6)

[3]毛远林.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思想[J.]陇东学院学报,2007(6)

上一篇:产业合作下一篇:双低杂交油菜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