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合作

2024-10-06

产业合作(共12篇)

产业合作 篇1

摘要:随着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以及一个区域内资源要素的限制,单个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如何将分散的产业集群整合在一起,形成大集群优势,将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关键。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联结机理,提出东莞产业集群镇域合作的四种模式。

关键词:东莞,产业集群,跨区域,合作模式

产业集群跨镇域合作,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各镇(街)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而在目前已有的产业集聚、产业块状良好的基础上,使得东莞产业集群的跨镇域合作可以有四种合作模式选择,即供应链延长型、资源共享型、蛛网辐射型及优势互补型。

1 供应链延长型合作模式

供应链延长型合作模式,是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由于存在着一种“供应商—用户”的纵向配套关系而联结形成供应链的模式[1]。在这种合作模式中,产业集群之间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内部各企业群之间存在着上下游供应关系。各集群既对其上游结点提出需求,又对下游的环节进行供给,而供应链则成为这种集群间维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该合作模式主要适合于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专业的分工和相互的依赖性强,并且以终端产品生产的产业为佳。东莞这种模式的合作以毛织业为例。该产业涵盖了最终商品(如服装)、其它元件(各种毛线、合成纤维材料)、相关的专业机械(毛织机、后缝整理机等),以及支持性服务(如服装设计)等多个环节。而这些分散的产业环节,就是在流行、时尚、设计、生产等环节的穿针引线下,形成强大的关联。这种配合完整的产业链模式,是东莞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供应链延长型合作模式主要依靠该产业技术的可分性,该产业的专业分工越细,产业的链条就越长,跨镇域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目前东莞大朗镇的毛织业生产不但规模大而且现已形成区域性品牌,那么作为也有毛织产业的常平、寮步镇,可利用自己已有的电子、机械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毛织电子数码织机、后缝整理机等机械的制造生产,形成既与大朗毛织生产有“错位”又有联接的产业链合作,使毛织产业的产业集群真正在东莞而不是在某个镇强大起来。而且常平的职业教育也可在培养毛织产业的人才方面与大朗职中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因此,跨镇域的供应链合作,有利于推动镇域同质产业之间的社会分工深化,专业的生产要素优势更为突出。完成整合后,集群之间的镇际合作会越来越广泛,联结的网络也会越来越复杂。

基于供应链延长型合作模式的条件要求和产业特征,我们认为,东莞产业集群的镇域合作还有一些产业是可以尝试这种合作模式的,比如服装业、食品业、纸业、家具业等,由此涉及的镇街可涵盖到虎门、茶山、石龙、石排等镇的服装产业合作;道滘、茶山、南城、东城的食品产业合作;中堂、麻涌、道滘、洪梅、万江、望牛墩、高埗镇的纸业合作以及厚街、大岭山镇的家具业合作等。

2 资源共享型合作模式

在资源共享型合作模式中,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之间并不表现为上下游的纵向供应链关系,而是群体企业共用相同的资源、具有共性技术以及面对相同的市场横向合作关系。这种以技术为核心的共同要素资源成为同产业中各企业群之间相互联结的纽带,而由于共享要素资源,集群之间往往存在着广泛认可的规则,这给行业发展提供了既规范又健康快速的发展空间。资源共享型合作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适合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培训机构、服务中心等,突出技术层面的创新开发,强化行业人才质与量的增加,促进强强联合,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具体说,一是通过共建技术研发合作,既可以解决单个企业研发资金不足、单个镇街研究资源分散的困境,又可以使本产业共享新技术、新知识上的快速推广和使用;二是通过合作过程中的同行业内再分工,整合资源布局的不同重点,避免产品同构化和同业中的恶性竞争;三是合作可以对同行业中的劳动者技能培训形成规模和更加规范,高层次的熟练劳动力可以在同业中的不同区域或企业之间流动,人才资源实现开放、有序、动态式共享。

资源共享型合作模式,在东莞的模具产业集群发展中尤为实用。模具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之母,是共性技术突出的行业,是对人才和技术资源需求十分迫切的产业,它的发展对推动制造业及其它行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东莞作为加工制造业规模较大且十分发达的城市,模具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目前,东莞的模具产业集群镇有长安镇和横沥镇,两者均被评为广东省模具专业镇,前者被定为广东省五金模具产业升级示范镇,后者被东莞定为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镇。如何使这两个各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强强合作,最终成为带动东莞整体模具产业发展的龙头,值得我们探索 (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调研材料整理)

从表1所显示的材料可以看到,长安镇与横沥镇在模具产业发展上均已拥有很多相同之处,产业规模和产业的同质性,使合作具有良好基础;而两个镇在模具产业方面的异质性,则正好是可通过合作互补的方面。比如横沥镇可以用长安镇的商业渠道、会展进行模具的推介,而长安镇则可利用横沥镇的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南方冲压联盟)、模具城去推进规划中的目标大企业发展;另外,双方都有或正在建设中的行业检测中心、技术研究机构、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表明了模具产业对技术创新的共同迫切需求,这些资源是模具产业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果两镇确立资源共享型合作模式,通过共建合作系统即构建技术研发、创新管理、市场推介、资金筹措、人才培训等基础平台来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将可能取得全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效益。由于资源共享型合作以技术为主要联结点,因此,这种合作模式还可以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镇之间展开。

必须强调的是,由于资源共享型合作模式是以技术作为合作的关键联结点,因此,可以不受地域是否相邻的影响,而可以采取虚拟合作(非空间合作)的方式,即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同行业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对付其它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联合开发,共享技术与信息,分担费用和互利的企业行业联盟体。虚拟合作的伙伴可以是行业内几个企业之间,也可以是镇与镇同行业之间,还可以是与客户或供应商合作,组建者可以是拥有核心技术的研究院(中心)、企业或经纪人,在东莞可以是产业集群镇与镇共同建设的研发机构(中心)来进行。

因此,跨镇域的产业集群进行资源共享型合作,要充分发挥技术导向和人才需求拉动的功能。这就要求突出发挥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而市、镇政府的作用应更多地体现在对公共资源的统一配置、规划和开发上,通过建设共享式公共研究及服务机构,为跨镇域合作付诸于实践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3 蛛网辐射型合作模式

蛛网辐射型合作模式,是以大企业为核心,吸附和发展周围联合配套企业所形成的一种网络状关联拓展关系[2]。根据梯度推进理论:在该模式的产业集群中,主导产业通过逐渐剥离一些相关制造环节,吸附周边镇(街)的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或服务,自身则主要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关键环节的制造以及下游市场的开拓上,形成一种类似于蛛网式的整合结构,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业务往来关系。该合作模式主要适合于产品较为复杂,系统集成性较强的产业。比如计算机系统、汽车、机械装备等。东莞在这方面可在汽车产业、计算机产业等推行该种合作模式。

几年前,东莞曾在“是否打造汽车航母”有过讨论,虽然当时主要是针对分散在虎门、长安、大朗、万江、南城等镇的汽车配件是否集中到寮步“百业汽车城”议题,但镇域合作在汽车产业已有舆论基础。今天,东莞的汽车产业还是一个有争议的产业,但作为制造业的龙头,汽车对其它产业的带动力是较大的,据有关资料显示,汽车结构分四大部分: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设备,汽车大的零部件总成共70多(按国家编制的零配件目录编号计算)。其中每一个总成部件,少则由几十个零件组成(如一根最普通的筒式减震器),多则由几百上千的零件组成(如发动机)。如果把螺栓、螺母和垫片一类成百上千的互换及通用标准件的小件也算上,一辆普通轿车大概由两万左右个零件组成[3]。因此,无论是汽车生产制造合作,还是汽车零配件供应链条的合作,都值得我们关注。

目前寮步镇作为东莞重点扶持的汽车产业集群示范镇,不但有数量众多的汽配、汽修、汽车销售,还有独具特色发展前景良好的特种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从而可成为东莞汽车产业(特种车行业)蛛网辐射型合作模式发展的龙头(见表2)。该表反映了一方面汽车产业技术的可分性和产业链可细分和延长性,但另一方面即使有如此多的产销企业集聚,要做好做强一个真正的汽车产业集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目前该镇也认识到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存在断层、企业产品间的关联度不大、异地外协件较多导致行业成本升高等制约汽车行业发展的问题。而目前发展势头较好的特种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也认为,在产品技术研发、零配件供给、产学研合作方面,需要有一个庞大的行业产业链条的支撑,“永强”自己目前也在研究,如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去孵化更多的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环节。基于此,再次证明了东莞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必须通过跨镇域甚至跨市域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蛛网辐射型合作模式进行同业带动,才能在开放合作中做大做强。

(资料来源:2008寮步镇申报东莞市重点扶持产业集群材料)

另外,这种合作模式还可在纸业、食品业进行尝试。比如纸业,可以通过中堂潢涌纸业、麻涌玖龙纸业等龙头企业,带动纸业集群跨镇街合作;食品业,可以通过东城徐福记、茶山圣心、南城思朗等龙头企业,带动食品产业跨镇街合作。以大带小,以大企业为核心,吸附和发展周围联合配套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一种网络状关联拓展关系,都是可行的模式。蛛网辐射型镇域合作模式,主要依靠主导产业或大企业发挥带动作用[4],同时需要相关的中间组织提供相应的配套体系。政府的政策着力点应放在扶持和促进主导产业或大企业的发展上。

4 优势互补型合作模式

优势互补型合作模式,适用于产业技术体系庞大,单个企业进行非终端产品生产制造,行业内分工细化的产业。这种模式“竞合关系”明显,企业间的合作不仅包括正式的经济合同、战略联盟、投入产出联系,还包括非正式的交流、沟通、接触对话。在平等合作的同时,又共同面对挑战进行市场竞争。优势互补型合作模式,强调通过合作网络产生企业间优势互补的内在动力,使整个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我们认为,这种合作模式在东莞可主要用于企业群庞大、技术层次多元的电子信息产业合作上,它将在各镇(街)已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既错位发展又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

事实上,东莞的产业集群在不同镇(街)之间的资源配置及效益均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镇(街)之间外部经济的差异以及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当镇域之间存在比较效益优势时,企业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将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的反差,会引发镇街之间在同一产业中的竞争(争项目、争客户、争人才、争名份),从而不利于东莞产业的总体成长。因此,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各镇街的产业错位与特色)是此类合作模式形成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产业集群跨镇(街)整合,使得各镇(街)集群之间有效地实现产品的横向分工互补,纵向链条支撑,由此获得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合成效益”。

这种合作模式尤其适用于在电子信息产业的镇域合作中推广。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曾被概括为:“发展基础来自对国际产业的承接‘台湾接单(含研发和运筹)、东莞生产、香港出口’。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更低成本地嫁接了台湾IT产业发展的模式,即透过企业间十分发达的网络化联系实现灵活的生产协作,大中小企业配合,上下游联动。”[5]目前东莞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有4 400多家,分布在32个镇街,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以上。但信息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表现在企业数量多,但平均规模小;小型分散的多,而龙头企业少;硬件生产多,软件服务少;低端部件多,高端产品少;加工贸易企业多,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企业少。针对这种状况,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有大的作为,必须来一次革命。

按照《东莞市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方案》和2010年2月公布的《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东莞信息产品制造业要向高端发展:平板显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LED光电产业、通信设备制造产业、RFID技术开发及应用、数控加工设备,以及信息服务及软件业。其目标是到2012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超1 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占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达16%。按照这样的产业规划,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目标指向更具有针对性,产业口径相对集中,产业细分也更为科学,这就要求把原来32个镇街的电子信息产业从原来的“碎片式发展”变为全市一盘棋的“一体化发展”,而这种变化的实现与否,有赖于走跨镇(街)优势互补的合作之路。电子信息产业可在《方案》和《规划》的重点定位区的带动下,根据各镇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生产的优劣势,进行既“错位”又“合作”的互补发展。具体的合作方式、内容、渠道可以是多样性的,可进一步细分各镇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生产状况,或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进行相邻镇(比如石龙、石碣、石排、企石)的空间合作;也可以是不相邻镇街跨空间的网络虚拟合作,比如清溪镇与石碣镇电子信息产业都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但地域上不相邻,它们之间的电子信息产业可通过网络虚拟合作,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市场营销、人才培训与供给等多方面合作;还可以是以技术和工艺研究开发推广为核心的合作,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等等。

优势互补型合作模式,是建立在产品结构的异构互补和产业梯度传递基础上的[6],镇域间信息产业产品发展的差异,引发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优势互补、利益共赢。当然,优势互补型的镇域合作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实施促进跨镇(街)整合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协调不同镇域的经济活动,合理布局产业集群,形成大区域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而市一级政府组织作为协调的主体,需要通过加强产业规划、促进信息流通、明确责任分配等制度安排来促进各镇街联合作战,使得合作整合后形成的产业具有综合性竞争优势和弹性制造优势。

5 结语

上述四种合作模式的划分与选择,不一定是边缘清晰、非此即彼、互相对立的合作方式,必须结合各产业的特点以及东莞的产业集群(聚集区、 块状经济)的现状, 作出一个科学地判断(见表3)。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产业集群之间的镇域合作并不是单纯的某一种合作关系,相互之间往往会存在多种联结方式,关键是其倾向于哪种模式更具有可行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勇军,汤筱晓.沿海地区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的动因分析与模式比较[J].浙江社会科学,2006(3):17-23.

[2]杨晔.技术扩散与区域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J].产业经济研究,2010(5):9-16.

[3]王雨晴.模块化供应还有多远——谈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5(1):18-21.

[4]李响.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探索[J].创新政策与研究,2010(6):5-9.

[5]罗若愚,刘艳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模式的比较[J].企业活力,2005(5):7-9.

[6]李娅.国际产业链分工模式的延伸——我国东西部产业转移模式探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5):140-146.

产业合作 篇2

甲方: 深圳市道融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就投融资项目结成长期的共同发展联盟,并在融资项目的合作上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条

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

1、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决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产业基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业务合作与创新,加强抗风险能力,共同做大做强,为深圳文化影视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提供支持,实现企业项目与资金供求的强有力对接,支持产业较快发展。

2、甲乙双方一致同意,本协议签订之日,为战略合作关系确立之日。

3、在双方保密条款约束的前提下,甲乙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按项目要求各对方提供的相应详细资料,并对其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二条 合作事项

1、甲方成立发行“道融影视文化产业基金”,与乙方及所推荐的项目进行股权投融资合作;

2、甲方出任乙方文化产业园区的基金投资顾问(包括财务顾问、募资策划等),在对乙方园区企业项目进行充分的内部评审通过的前提下,向乙方园区企业提供种子、天使轮基金及风险投资;

3、乙向甲方推荐园区企业的项目,出任前期的负责审核项目并制作该项目包括财务、法律、业务等方面内容的尽职调查报告;

4、乙方负责推荐各类企业、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客户,协助开展潜在投资者接触、基金募集推介等顾问服务。寻找基金出资人。

第三条

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1、甲方的义务:

1)为乙方及乙方园内企业提供投融咨询;

2)为乙方及乙方园企项目设计基金产品并募投资金;

3)在乙方向甲方出具所推荐项目投资者的确认函后,向甲方的目标客户提供项目的基本信息,协助甲方与项目投资者的联系;

4)甲方应当向乙方及时通报投资接洽,谈判及合作情况,特别是重要协议的签署,投资款项的到位情况等; 5)按照本协议的约定保守商业秘密。

2、乙方的义务:

1)乙方须按照甲方的要求提供乙方及园区企业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乙方的基本资料(营业执照,企业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业绩等资料;

2)在本协议执行过程中,如甲方有参与乙方园企调研行程中,须尽可能为甲方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便利;

3)乙方出具确认函后,甲方方可与推荐的项目客户进行接触.4)按照本协议约定保守商业秘密;

第四条

声明与保证

1、甲方的声明与保证

1)甲方具备合法的资格和权利签署本合同,并已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以获得授权,接受本合同的条款和条件, 签署及履行本合同。

2)甲方向乙方提供的所有信息,资料等均真实,准确,完整。

2、乙方的声明与保证

1)乙方具备合法的资格和权利签署本合同,并已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以获得授权,接受本合同的条款和条件, 签署及履行本合同。

2)乙方向甲方提供的所有信息,资料等均真实,准确,完整。

第五条

保密:

1、乙方提供的资料和信息中,如需保密或要求不完全向项目客户公开的内容的,应以书面形式向甲方另行出具说明。

2、一方有义务对从另一方处获得的项目关联客户的各种材料进行保密,并保证不用于本协议项下融资以外的其它用途。

3、甲方有权向项目投资者提供乙方所提供的资料(乙方书面明确要求保密或不得对外提供的除外)。

第六条

联系和协调

1、甲乙双方应给予对方积极的支持、配合,并建立专门的协调部门或人员:

甲方协调员:

姓名:

职务:

电话:

乙方协调员:

姓名:

职务:

电话:

2、甲乙双方均有义务及时向对方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如各自组织内部或政策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会直接或潜在损害对方的利益,发生改变的一方有义务及时将情况及时通报对方。

3、经商定其他应由对方完成的事项。

1)甲乙双方皆承认对方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并有权在彼此互联网站的显著位置标识合作方的旗帜徽标链接或文字链接。

2)甲乙双方在有关金融等行业的各种展览会及路演,互相帮助、共同宣传,共同推进双方的品牌。

4、对于有意购买甲方发行的基金产品,同时未在银行开立银行账户的优质客户,乙方有权利要求客户到甲方处开立银行账户。

第七条

其他约定

1、甲乙双方的合作方式具有排他性。双方在合作的同时,不可以和其他相应的合作伙伴进行性质相同的合作。

2、甲乙任何一方如提前终止协议,需提前二个月书面通知另一方;如一方擅自终止协议,另一方将保留对违约方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

3、如果一只项目基金发行成功后,乙方以后就该项目的再融资(包括但不限于贷款、信托融资、资管计划、上市融资等)均由甲方优先代理,并担当财务顾问。

第八条

协议生效

1、因本合同履行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协商不成的,提请北京仲裁委员会按照该会现行简易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2、本协议自

****年**月**日

起,由双方签署后生效;本协议期满时,双方应优先考虑与对方续约合作。

3、本协议书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协议的附件,补充协议均为本协议的有效组成部分,对甲乙双方均有法律约束力。

甲 方:

乙 方: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日 期:

深挖区域优势 落实产业合作 篇3

6月23~27日,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带队,土工与建筑、医疗与卫生、过滤与分离、绳索缆、功能性面料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家以及纺织高校、设计院的专家一行20余人赴新疆精河县考察投资环境。考察团一行参观了精河县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精河县公铁联运物流园,并赴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国家级口岸,实地感受精河县西向出口的区位优势。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李桂梅、郑俊林参加了上述活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谢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行办副主任胡顺刚,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副州长陈洪、巴音克西,精河县县委书记尤占军、县长乌玛尔江等领导热情接待了考察团一行。

精河县区位优势明显

6月24日,在精河县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推进会上,乌玛尔江向考察团一行介绍了精河县的基本情况和工业发展情况。他介绍,精河县地处北疆交通要冲,交通枢纽和地缘优势明显,与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口岸分别相距75公里和280公里,连霍高速和第二亚欧大陆桥穿境而过,成为“东联西出、西引东进”的战略黄金枢纽。

据了解,精河县工业园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三城七园一中心”的七园之一,是全疆产业用纺织品向西出口的加工基地,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入园企业58家。精河县兴建了国际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园区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计划投资25亿元,货物吞吐能力300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连接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的物流交换中心,实现口岸业务扩展、保税和货物仓储集散、加工服务等功能。

尤占军表示,精河县真诚欢迎企业家来考察投资,将充分利用两个口岸的区位优势和棉花、电力等资源优势,将产业用纺织品作为重点招商引资的领域,并进一步优化软环境,把精河县打造成审批环节少、时限最短、质量最高、服务最优的县市之一。

中产协实地考察力求落实合作

李陵申在讲话中表示,自治区经信委高度重视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将精河县列为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重点区域,充分考虑到了精河县的区位优势和新疆纺织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重视与自治区相关部门合作来推动产业发展,本次协会结合新疆及周边地区的市场特点带领重点企业来新疆考察,就是为了落实双方的合作协议。

精河县对产业发展非常重视,三个月内两次考察园区,可以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李陵申指出,精河县区位优势明显,出台了涵盖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补贴、土地和固定资产投资、税收与贷款、电费、员工招聘与培训等方面的产业优惠政策,对行业内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中产协希望通过多方努力,将精河县打造成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产业用纺织品示范区。

在推进会上,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产业研究部主任季建兵介绍了精河县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该规划分析了行业发展趋势和精河县的发展机遇及优势,根据精河县的产业定位、区位优势以及周边市场特点,将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绳索缆带、农业用纺织品、篷帆用纺织品等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此外,该规划还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产业招商、产业布局、开拓疆内和周边国际市场、培育骨干企业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六大任务,在规划期末将精河产业用纺织品打造成产业链条完整、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骨干企业示范作用明显、对周边市场辐射能力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

经过4天的参观考察,企业家们纷纷表示,精河县社会安定团结,环境优美,人民热情,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各级领导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非常重视,精河之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企业家们表示,将尽快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欢迎精河县领导到内地参观交流并最终力促签署投资协议,共同为精河县产业的发展、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出应有贡献。

产业合作 篇4

(一) 共建产业园区是环京津贫困带张家口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

张家口工业经济总量及企业规模小, 核心竞争力弱。目前张家口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5.2亿元, 工业支撑能力严重不足。工业比重小, “十五”末, 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9.6%, 比全省低7.4个百分点。地方支柱企业少, 5年间, 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和利税超千万元企业只分别增加19家和14家。工业落后严重制约了张家口的发展。

以产业园区建设、京张项目合作为载体, 提高张家口工业自我发展能力。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新趋势。依托特色产业在空间上实现就近集中布局, 提高特色产业聚集度, 实现要素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 为专业化分工协作创建有利的软、硬件条件,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产业园区将使张家口中小企业群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 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集群, 迅速形成产业整体优势。充分利用北京资金与技术支持, 加速张家口现有特色产业快速升级, 使京张传统产业互补, 优势产业合作, 新兴产业共建是张家口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 共建产业园区是张家口消除贫困, 扩大就业的需要

张家口目前仍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2006年张家口生产总值完成475.5亿元, 人均GDP为10567元, 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5.2亿元, 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3.85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张家口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匮乏, 民间资本积累规模小, 生产要素投入明显不足。显然, 产业园区建设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和本地区民间要素积累投入远远不够, 需要外部力量在园区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张家口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张家口全市总人口450万人,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1.49%。据有关部门测算, 目前全市城镇需就业和再就业劳动力13.98万人。发展产业园区增强张家口吸纳农村劳动力, 缓解就业压力, 使农民收入多元化, 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另一方面, 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 促进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及其它服务业发展, 使城市金融、信息、人才、劳务等生产要素市场得到进一步培育, 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 扩大就业消除贫困, 有力推动张家口城镇发展。

(三) 共建产业园区是张家口优化布局, 控制分散发展的需要

张家口城镇布局分散, 规模小, 人口集中度低。张家口市行政区划为4区13县,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公里。张家口市经济发展中, 城市经济占54%, 人口占83%的县域, 经济总量只占47%。张家口对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缺乏吸引力和吸纳能力, 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产业园区利于人口聚集, 产生规模效益, 使张家口具有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区, 既聚集了分散的工业和人口, 又弥补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 从而加快张家口城市化进程。

二、京张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是京张生态、经济双赢之举

(一) 共建产业园区是保护北京生态绿色屏障的支撑系统

北京90%以上饮用水源来自张家口, 张家口是北京沙尘暴策源地, 是亟待拯救的生态濒危的荒漠化治理区。张家口生态治理不仅是河北的任务, 也是北京的重要职责。水资源涵养和防止污染, 是京张共同的任务。共建产业园区有利于首都生态安全, 形成周边城市的良性互动, 建立专项资金, 支持官厅水库上游地区水利设施建设、水环境治理和节水产业发展。产业园区利于区域要素流通机制、利益补偿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建设, 提高北京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京张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是构建区域绿色生态的保障。若张家口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盲目追求发展工业, 忽视资源、环境, 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 恢复起来很漫长, 北京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京张合作利于防治环境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张家口自然地理条件, 园区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及可持续发展要求, 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生态景观格局, 形成环京绿州, 生态涵养发展区, 提供生态保障。

(二) 共建产业园区是生态脆弱地区张家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园区建设以关停并转高污染企业为前提, 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张家口作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 建设产业园区可改变前厂后店、上厂下店生产方式及“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的个体分散经营方式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 把企业集中起来实行清洁、规范化生产, 使上游企业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 减少污染排放, 利于污水等“三废”集中统一治理。当前用地政策紧, 在土地指标有限情况下, 一家一户小企业零星布点和要求征地扩大再生产受到较大制约, 通过集中, 把园区作为一个整体重点扶持, 且园区用地比单独用地更为节约、经济, 园区集约用地利于规划与环保, 提高生态安全保证度。

京张共建产业园区采用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科学开发方式, 可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 由北京水土保持受益区向上游张家口地区做出环境贡献的居民进行货币补偿。建立生态转移支付专项基金, 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财政减收, 作为计算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 通过财政横向转移支付加大补偿力度。运用建设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支持形式, 重点发展张家口产业园区生态移民和替代产业, 是实现京张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双赢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京张产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北京具有人才智力雄厚、科技教育发达、文化资源丰富、信息资源密集、市场潜力巨大等独特优势。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辐射源和推动力, 但与珠江、长江三角洲相比, 其缺陷是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不足, 尚未形成完整城市群带。京津冀北区域性贫困与贫困性生态问题构成北京与周边地区发展的严重落差, 难以形成都市圈效应。

北京人口规模快速膨胀, 资源瓶颈约束矛盾日趋突出。北京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最少的城市, 2004年人均0.31亩。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度集中, 城市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制约, 其工业项目必然外迁。张家口是北京直接腹地, 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丰富, 可吸纳外迁企业和产品转移。共建产业园区, 充分利用产业分工合作, 产业梯度转移商机, 消除环京津贫困带,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拓展北京城市发展空间。

产业合作 篇5

编号:

甲方(项目管理单位):

乙方(项目实施单位):

为切实落实州委、州政府“精准扶贫,竟进小康”的战略目标,通过生猪养殖产业带动辖区内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共识:

一、产业扶贫项目由甲方负责组织、管理、协调,乙方负责实施。项目实施年限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二、项目主要实施内容:

乙方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竟进小康”项目,并通过“公司+能人大户(含合作社、小微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在甲方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下,扶持辖区内能人大户(含合作社、小微企业)、精准扶贫户实施生猪养殖产业脱贫项目,加快推进辖区内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项目完成目标:

在 年 月---年 月期间,甲乙双方本着落实州委、州政府“精准扶贫,竟进小康”的战略,共同完成辖区内本项目贫困户全面脱贫的目标。

四、项目实施地点及扶贫措施。

1、行政村共 个。(详细名单附后,并为本协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贫困农户 户。(详细名单附后,并为本协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扶贫措施。详见恩施华硒正虹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关于在恩施州实行《公司+能人大户(含合作社、小微企业)+贫困户为模式的生猪养殖“精准扶贫、竟进小康”》的工作方案。以下称《方案》。

五、各方责任

1、甲方责任:

① 甲方应在辖区范围内积极组织贫困户参与生猪养殖扶贫项目,并成立以相关部门、村委会为主体、能人大户及华硒正虹公司参与的“生猪养殖扶贫小组”,专门负责本项目的实施。

② 甲方应严格落实辖区内贫困户的资格审查工作,在贫困户自愿的前提下实施生猪养殖扶贫项目,同时经甲乙双方共同确认项目扶贫户名单。

③ 甲方应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专 款专用,按照“精准扶贫、竟进小康”的要求,在辖区内全面实行“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建立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办法,成立资金使用及监管机构,确保资金高效、合理、准确使用。

④ 甲方应及时足额向确定的扶贫对象提供“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保证提供精准扶贫户3万元、能人大户20万元、小微企业50万元以内的银行贷款,该笔款项必须在项目正式实施前到位。

⑤ 甲方应保证“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专款专用,即10%用于猪栏的改扩建、40%用于仔猪购买、50%用于饲料购买及周转。

⑥ 甲方应协调县乡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参与生猪养殖精准扶贫项目,为生猪养殖场、精准扶贫小型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主要是提供养殖技术培训、防疫措施,每年定期举办养殖技术培训会议。

⑦ 甲方应协调保险公司为项目养殖户提供相关牲猪保险,以降低生猪养殖场、精准扶贫小型养殖户的饲养风险,主要是能繁母猪保险、商品育肥猪保险、牲猪价格保险,其标准遵照国家及相关部门规定执行。

⑧ 在项目具体实施后,甲方应建立相应监管体系并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协助乙方回购项目扶贫户牲猪,降低项目资金风险。

2、乙方责任: ① 乙方应按照甲乙双方共同确定的能人大户及贫困户名单,并根据《方案》细则为贫困户提供圈舍修建指导方案、组织能人大户提供健康仔猪、会同相关部门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供应合格饲料、落实生猪收购等扶贫措施。

② 乙方在甲方辖区内项目贫困户购买饲料资金不足时,每年按扶贫户贷款额的10%--20%资金予以周转,周转周期为一年。

六、各方应严格执行本合同,中途不得无故撤销或终止合同。合同执行过程中,如需修改合同内容,甲乙双方共同商定后修改。如确实因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甲乙双方不能履行合同时,经甲乙双方告知、协商、同意后,可以终止本合同。

七、为完善本战略合作协议的补充协议、附件等均应作为本战略合作的有效内容之一,甲乙双方均应遵照执行。

八、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二份。

(甲方)年

日(乙方)年

如何实现环太湖地区产业合作 篇6

关键词: 实现 环太湖地区 产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68-02

环太湖地区要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去,在价值链中与国际知名企业 互动,从中吸收其先进的技术、资源、知识和信息,并从接单产品组装。但是,在价值链全 球化的今天,要实现这种阶梯式的产业升级并非易事。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当中的价值,日 益集中在研究开发、设计、品牌、市场营销等“非生产性”环节当中。跨国公司正是立足自 身的优势,在这些价值链环节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抑制地方产业网络内企业涉足 “非生产性”环节的“功能升级”,来减少对其核心竞争力产生的威胁。另一方面,地方生 产网络内企业作为后来者,缺乏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和信息,其出口主要还是以跨国公司提 供订单的形式进行。对跨国公司的依赖使它们逐渐放弃朝高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主动权。 因此,地方产业虽然能成功实现“产品升级”、“过程升级”,但是,“功能升级”、“链 的升级”却很难发生。环太湖地区产业发展也正面临这样的困境,很多企业有着非常先进的 生产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很高,但是品牌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却一直缺乏,而对于一些生 产者驱动型的产品生产,比如IT产业,还很难拥有核心技术。

一、环太湖地区产业合作的现实意义

1. 环太湖地区各城市产业结构的趋同性使得加强彼此间的合作非常必要。 在环太湖工业化的进程中,尽管存在制造业集中度的分层和不同的内部结构类型,但制造业 结构的调整路线比较接近,特别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 他纤维制造业和金属制品、医药化工等行业结构趋同。产业同构问题造成了区域内部城市之 间争夺外资和争夺市场,尤其是提出都市圈内互相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形成了事 实上的环太湖甚至整个长三角都市间恶性竞争关系,并陷入重复建设、结构趋同、恶性竞争 、政府干预的不良发展轨道。这样也导致产业的“三高一低”及本区域生态的恶化,使本区 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分析,这种竞争是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 同质产品的价格竞争,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这个链环节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并使得利润逐 步向跨国公司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等高利润端转移。低利润低价格的竞争,也导致了国际贸 易摩擦的频发。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环太湖地区产业的合作,进—步整合区域内的产业资源,提 升整体的竞争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合作与交流,促进产品的差异化,实现错位发展;另一方 面,对于部分难以实现错位发展的产品生产,可以通过区域内的合作,促进产业链分工的进 一步深化,将原来多个企业处于价值链同一节点的竞争转化为多个节点的互补发展。总的来 说,就是在合作中促进环太湖区域内企业的纵向和横向分工,从而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 对 于另外一些很难实现分工深化的产品生产,则可以通过区域内跨城市的企业联合组成集团的 形式避免恶性竞争,同时提升整体竞争力。

2.实现环太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转移需要彼此的合作。 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生产者驱动型为主,这种价值链常常指向资本 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生物医药、飞机制造产业等。掌握关键技术的核心企业,在价值 链中占支配地位,制定和监督规则、标准的实施,并最终获取了价值创造的绝大部分。另外 一种是购买者驱动型,这种价值链往往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制鞋、玩具、陶瓷 等行业。核心企业因为掌握了稀缺的设计能力、专利、品牌和市场资源,而掌握了对价值链 的治理权,获取价值创造的大部分。但是,对于环太湖地区而言,要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必将遇到很多困难。从购买者驱动型产业来看,由于国外采购商大都放弃了制造这一低附 加值环节,因此也非常乐意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商提高制造水平及产品质量,环太湖包括 整个长三角地区依靠先进制造设备的进口以及采购商的技术支持,拥有了可以与先进国家媲 美的制造能力,比如纺织服装行业。但是这些产业的全球销售网络却仍然掌握在一些跨国公 司手中。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目前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品牌的打造。就生产者驱动型产业而 言,跨国公司牢牢控制着其中的核心技术,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技术的扩散,通过标准、专 利战略获取高额利润,其中最典型的是汽车和IT产业。对于这些产业而言,我们的最主要目 标应该是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在上述情形下,环太湖地区各区域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打造共同的国际销售网络,塑 造整体品牌形象,加强企业与企业间,以及企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合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跨区域的合作是环太湖地区避免在品牌、技术创新上的重复建设及小规模不经济,实现优势 互补、资源共享,突破国际产品及技术贸易的种种封锁,打造整体竞争能力,促进产业朝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实现环太湖区域经济跨跃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3.环太湖地区产业合作对推进整个长三角产业合作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持续的增长,长三角的产业结构也发生着显著变化,对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 产力布局具有明显的示范与促进效应。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在环太湖产业发展中一样,整个 长三 角地区经济发展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以上海浦东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近年来,已经完全嵌入 了“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并形成了以跨国公司的分公司、合资合作企业为主体的 、以IC制造为重点,包括相关配套服务集聚的地方产业网络。然而,这一产业的升级却面临 很大困难。全球价值链中那些具有先发优势的领先IDM公司,在完成产业的全球性布局后, 已经利用专利、法律、联盟等各种锁链,在其“战略性”环节对浦东IC产业的企业设 置进入壁垒,阻止浦东IC产业的全面升级。这就需要长三角区域内各方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特别是加强在技术及产业方面的合作,形成在研发、设计及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的核心竞争 力,实现由长三角 “制造”向“创造”转变。但是这种合作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比较大的 困难。一方面,从合作经济学的角度上分析,如果合作参与的单元越多,那么一个单元组织 努力所能获取的报酬就越少,所以要在16个城市中形成合作的默契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 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合作的领域广,范围大,所以面临的矛盾就多,相互协调的难 度也就越大,特别是一些具体政策的统一很难,这给合作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而环太湖地区 地处长三角的前沿阵地,五城市人文亲、语言近、地相邻、沟通紧,这为彼此的产业及技术 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完全可以以环太湖地区局部区域合作为突破点, 然后逐步推广实施,特别是环太湖区域地跨江、浙两省,对于涉及两省省级产业政策协调的 一些难点问题可以以环太湖地区合作为示范,采取自下而上的机制逐步解决。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环太湖地区产业合作的关键

1.依据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线。 从人均收入和结构变动角度分析,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从增长要素角度分析 ,环太湖地区经济正处于从“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向“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转变。在这 一阶段中,转变增长方式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就三大产业结构来说,在保持一、二产 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应加快发展服务业。这在当前和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尤为重要。发达 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把工业特别是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一般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发展 中国家,而凭借掌控、制定法律、制度、规则、标准的优势,把服务业特别是高收益的现代 服务业留在本国,靠输出智力和专利、品牌等获取高额利润。其意在使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 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给发达国家打工。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 在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上,改变目前我们所处的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就工业内部结 构来说,要大力发展技术、资本、知识密集的高端产业,加快促进工业内部结构的升级。

2.密切联系环太湖区资源禀赋,依靠政策和法律严格保护各种要素资源。 环太湖地区虽是经济大区,也必须密切联系环太湖地区资源禀赋,依靠政策和法律严格 保 护各种要素资源。一是要依法严格管理土地。保护和高效利用好土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当务之急,国家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但实际上,我们一方面喊缺少土地,另一方 面个别地方还不太珍惜土地这一宝贵资源,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有些土地长期闲置 ,有些土地投资强度低。在招商引资方面急功近利,那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甚至牺牲市场和 税收的招商引贤方式应当改变,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二是要抓紧建立反映资塬稀缺程度 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 体现,以促进入们对节约资源的高度重视。三是要完善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节能降耗已被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决策部门以及全社会所重视。国家“十一五”期间万元 GDP能耗要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层层分解考核。

3.狠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切实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府 职能的转变是关键。这是因为,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 立,但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并投有根本改变。在现行财政体制下,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 ,基层特别是县乡财力有限,为完成职责规定的“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发展” 的任 务,不得不拼命上项目。特别是在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下,生产型项目见效快 ,也难以顾及资源、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因此,政府职能转变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三、如何实现环太湖地区产业合作

1.构建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环太湖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区域合作应该不 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计划和政府间协调的手段,而是将政府的作用集中在撤除区域行政壁 垒 ,提供区域无差异的公共产品,包括无区域歧视的各种规章、规范、规则、规制、政策、措 施等方面,创造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外部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将企业 推上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台,利用企业内地域分工的力量,促进地域间要素的流动与整 合,推动地域分工的形成,推动地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达到企业发展、地域发展和经 济一体化的多赢目标。各地政府应为各地企业的竞争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在税收、财政补贴、土地、招商引资、开发区政策等方面,形成统—协调的运作机制。要 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企业加强在国际销售网络、技术创新、新产业领域的拓展等方面的合作, 最终形成一个企业主导的环太湖产业合作体系。

2.鼓励跨地区企业兼并,形成与跨国公司有效对接的企业集团和研发中心。中小企业 是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由于企业规 模普遍偏小,产品重复开发、产业同构问题突出,在与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中, 处于不对称地位。应大力鼓励进行跨地区的企业兼并活动,通过跨地区的企业兼并活动,在 “环太湖地区”区域内产生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联合效应,加速环太湖地区产业发展一体化 机制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一批与跨国公司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的区域性特色行业 和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新实力、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的企业集团,应改变过去 的各自为政、不断进行“自杀性”价格竞争的思维和竞争模式,在特定领域或针对某一项目 、某一产品组建研发战略联盟,提高环太湖地区企业整体创新实力,为参与国际战略联盟做 好技术上的准备。环太湖地区的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加 快对环太湖地区投资的机遇,积极主动地与跨国公司合作,加快进入国际研究开发网系统, 以逐步融入到国际化研究开发的新环境中。

3.构筑环太湖一体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 异,科技转让周期也大大缩短了,科技中介机构将本土企业科技信息需求与国际科技成果及 信息接转的进程也必须加快。另一方面,随着环太湖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活动越来越复 杂,需要与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市场、管理、人才诸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果没 有科技中介机构的参与是难以完成这种合作的。作为联结环太湖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桥 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其专业性、技术性、系统性、开放性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中介组织。 要在对环太湖地区现有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提高环太湖科研中介机构组织化程度、 信息集成度和国际化程度,将环太湖地区和国内外的科技、信息、智力资源组成有机整体, 以增强科技中介服务的系统功能。同时,环太湖地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面向国际市场,构 筑国际技术交流的平台,拓展技术转移的空间;要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有利的区位优势,积 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加快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等,使环太湖地区产业技术竞争优 势得到迅速提升。

4.加快品牌、人才等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实现双赢互动发展。环太湖地区虽然有了 一些知名企业和品牌,专利申请及授权量也在逐年递增,但是与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特别是 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环太湖地区各城市应该充分发挥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加快 建立品牌、人才等资源的共享机制,实现双赢互动发展。应该鼓励拥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在环 太湖区域内对生产同质产品的企业进行兼并,实现品牌的规模经济;也应该鼓励没有品牌的 企业嫁接区域内同一行业生产其他产品的品牌,比如在成人服装、羊毛衫、童装的品牌完全 可以互相嫁接;对于市场占有量大,但是品牌缺乏的产品生产,可以考虑区域内的大企业联 合打造共同品牌。同时,要鼓励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特别是要在区域内实施人才的柔性 流动机制,加强区域内各类管理、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这些途径提 高区域内人才自身的素质,同时也提高整个环太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合作 篇7

(一) 封闭式创新

作为传统创新的起点, 封闭式创新试图以获得核心能力来创造竞争优势。Whelan (2011) 认为封闭式创新主要是在雇员网络中产生。企业在组织内部进行能力开发, 而这些能力对外界是完全秘密的, 具体的研发模式是封闭式的、高度集权的内部开发模式, 建立在纵深研究结构基础上的中心研发实验室模式, 研发资源自给自足。基于此, 如果创新成功, 则企业会成为市场中的先发者。

(二) 协同创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全球市场呈现诸多变化, 加之日益复杂多样的产品, 使得组织很难期望依靠单一能力优势保持竞争优势。以自我依赖和自足性来对应全球竞争及复杂多样产品的研发来说已无法完成目标。因此, 吸纳合适的合作伙伴加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去, 联合企业核心能力与其他企业优势能力, 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开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能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合作机会, 形成跨组织的合作关系。

(三) 开放创新

Chesbrough (2003) 提出“开放创新”这一名词作为内外合作创新以此来实现价值创造。与协作创新相同, 开放式创新表现为创新不局限于企业内部, 也包含其他合作主体不同之处是, 开放创新强调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来建构一个覆盖世界范围的价值链。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各类元素可以组成连贯性、具备“无缝”协作安排的价值创造方案。其中, 组织自身能力与外部创新能力的集合是开放创新的核心。

(四) 合作创新

当前, 集体智慧和众包 (Crowdsourcing) 通过正式渠道或社会网络进行传播越发可能。Von Hippel (2011) 强调, 合作创新强调的是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新创意和方法从多元化的、内部和外部源头获得, 以此为股东、消费者来创造新价值和经验。合作创新平台有效稳定运行通常是根据合作主体之间协议、经验及合作来实现。如此, 即使通过竞争也很难实现对创新产品的模仿。

二、安徽汽车行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在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上, Consoli, D等 (2008) 根据菲亚特汽车发展历程, 在各阶段创新模式特征的基础上, 构筑了菲亚特汽车合作创新平台。对中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朱杰 (2008) 从产业集群角度提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的三大创新平台, 包括管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品牌创新平台。对安徽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而言, 也有一些具体平台构建理论研究和实践。如解双青 (2009) 在汽车行业技术战略选择中, 构建了安徽企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郝丹 (2011) 则更为细化地构建了汽车产业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其中, 菲亚特合作创新平台搭建, 将研究视角注入到创新平台微观企业的创新行为及其交互机制上, 对于其他涉及创新行为的影响者, 特别是政府并未做到深入研究, 这可能是因为具体国情上的不同。在研究中国和安徽汽车产业具体创新过程, 均看到了政府的具体行为。其涉及内容在于创新制度环境建设和服务上, 而对于微观力量自发行为或短视特征, 有时需要政府的直接推动和主导。同时, 在安徽汽车产业创新平台建构上, 也是将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一种发展战略, 对细化的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并未涉及较多。具体实践上, 安徽汽车产业正逐步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如2010年成立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涉及23个单位, 包括整车企业、核心部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目标是为推动整个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带动省内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

图1为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第一, 构筑汽车产业合作创新的内部平台, 即以汽车整车企业为核心, 在各类合作伙伴 (供应商、高等院校等) 、外部者 (信息服务公司、培训公司、营销、物流等) 、政府、消费者构建外部联系, 形成集中化的内部网络体系;第二, 则强调与各类国际平台的对接, 包括国外汽车创新平台、整个创新平台上所包含主体的对外连接。第三, 上述内部创新平台和外部创新平台强调并举性, 即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内部平台与外部平台构建的同时性。

三、促进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发展建议

(一) 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汽车产品创新平台所涉及行为者较多, 内部各创新主体, 包括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企业、整车集成商、与汽车产品关联的电信运营商、IT服务和软件服务供应商, 都需要以自身能力开发为依托, 构建自身优长能力优势, 并结合安徽地方汽车产品实际特征, 注重能力集成, 形成能力体系。

(二) 树立开放思维, 积极探索关联渠道

要求各创新主体能够树立开放思维, 积极探索与汽车产品相关联的渠道, 注重对潜在创新主体的选择, 强调建立综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对可能的创新主体进行筛选。注重与各现有和潜在的创新主体的交互, 形成“端对端”的交互机制, 并构建相应的协议安排来维护合作创新各主体的利益。

(三) 深入研究消费者行为

注重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区分影响国内和国际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市场调研, 并针对消费者行为特征开发适应当地市场的产品, 并制定适合的、有针对性的各类营销策略, 做好市场开拓和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Von Hippel, E., Ozawa, S.and De Jong, J.The age of the consumer-innovator[M].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1:27-35.

[2]Consoli, D.and P.P.Patrucco.Innovation platforms and the governance of knowledge:evidence from Italy and the UK[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8, 17 (6) .

[3]朱杰, 李溥.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8) .

[4]解双青.安徽汽车产业技术环境分析和技术战略选择[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9.

碧桂园:推进国际产能产业合作 篇8

碧桂园开发的森林城市项目,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依斯干达特区紧邻新加坡,占地约20平方公里,靠近新马第二通道。根据规划,这里地面都是公园,车辆在地下穿行,是一座立体分层、产城融合的现代城市,发展旅游会展、教育培训等八大支柱产业。

备受瞩目的是,未来20年计划总投资约1000亿美元的碧桂园森林城市,目前已从苏丹和州政府支持项目逐步上升为马来西亚联邦政府支持的国家战略项目。在带动国际企业落地马来西亚的同时,森林城市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东盟乃至世界的枢纽,成为国际产能合作新城。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在升级智慧城市、产能合作、配套产业等领域积极探索,其“国际产能合作新城”模式正蔚然成型,并广受各方瞩目。此次签约意味着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并通过创新合作平台,强化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对接及优势资源整合,实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升级。

数据显示,截至11月4日,碧桂园已带动中国大批建筑业、制造业等70家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包括中国建筑、广东长大、广东腾越、华山国际、中建钢筑、中建南方、深圳装饰集团等国内知名品牌。

此外,碧桂园还积极开拓印度、英国、泰国、缅甸、老挝、俄罗斯、越南等沿线国家。截至目前,碧桂园在全球拥有超过600个项目,进驻中国超过400个城镇。森林城市作为碧桂园海外战略的旗舰式代表作,将是一座立体分层现代城市、国际产能合作新城、智慧生态之城、生态宜居之城,意在树立未来城市发展的榜样。

从先行探索,到深耕融合,如今森林城市联合36大中外名企升级智慧城市、产能合作、配套产业等领域合作,无疑将为“一带一路”下的国际产能产业合作提供有益的样本。

【事件】

12月6日,一场总市值超6万亿元的“国际产能产业合作签约大会”在马来西亚柔佛州依斯干达特区地标项目碧桂园森林城市举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莅临现场,与柔佛州务大臣拿督斯里卡立诺丁、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等370余位嘉宾,共同见证包括华为、腾讯、德国博世、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总行等36家中外知名企业(机构)集体签约仪式。

据悉,这36家企业涵盖智慧城市、产能合作、配套产业等领域,总产值超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有19家上市公司,9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或其下属企业。

2015年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回顾 篇9

一、2015年大陆和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综述

(一) 大陆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 “调结构、转方式”进入攻坚克难期, 改革和创新成为走出困境、化危为机的根本动力。科技产业是创新的重要阵地, 2015年大陆科技产业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 为大陆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15年1至10月,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其中, 高科技产业的行业增加值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8%,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7.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6%, 汽车制造业增长5.2%[1]。除继续在航空航天、高铁、重型机械等科技领域积极创新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同时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向各个产业领域的迅速渗透、融合, 发挥高科技的经济外溢效果;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也卓有成效, 不少企业以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换人”、推动产品“智能化”创新及服务, 科技含量及附加价值有了明显提升。

(二) 台湾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台湾经济在2015年仍然呈现低迷态势, 年初预估的3.5%经济增长率到年底竟变成“保1%”[2], 这使它再次落后香港、新加坡和韩国成为“四小龙”最末位。台湾地方当局、工商界、学界都各尽所能, 希望帮助宏微观经济寻找转机。最新出台的“生产力4.0”方案为台湾经济发展指出明确方向, 即利用科技创新和服务改造产业, 以形成新生产方式、新产业业态、新商业模式, 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电子资讯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是台湾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理应成为产业转型的重点。台湾高科技产业转型对全球也具重要意义, 鸿海虽是代工企业, 但其客户苹果公司难以找到可取代的其他厂商;台积电的晶圆代工技术直追英特尔, 并逐渐与韩国三星拉开差距。然而, 除了这些顶极企业外, 台湾大部分中小型科技厂商的日子并不好过, 可以说台湾科技产业在全球地位下滑的态势已定。2015年除半导体产业 (1~10月生产指数增长8.2%) 外, 台科技产业基本都出现衰退。10月液晶面板同比下降13.7%, 电脑电子产业同比下降10.9%, 机械设备业同比下降14.3%[3]。

二、2015年两岸科技产业合作情况分析

(一) 两岸科技产业贸易明显下降

两岸科技产业在长期合作中, 形成较为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大陆加工出口型厂商 (包括台商) 的很多机械设备、关键的中间零组件等都自岛内进口, 而部分下游产品在大陆组装生产后也回流至台湾。这使两岸科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颇为兴旺, 科技产品的贸易也是两岸贸易的主体 (科技产品贸易额占两岸贸易总额比重的70%~80%) 。但近年来, 两岸贸易的增长态势出现停滞, 其中科技产业贸易下滑是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形势似乎变得更为严峻, 主要科技产品贸易额大都出现明显下滑。根据台湾贸易管理部门的统计, 2015年前3季台湾对大陆 (含香港) 电机设备及零件出口和进口额分别增长-8.9%和-3.3%[4], 进出口贸易总额531.7亿美元;机械设备及零件出口和进口额分别同比增长-7.5%和-5.2%, 进出口贸易总额104亿美元;精密仪器及零件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分别为-13.9%和-41.1%, 进出口贸易总额115.1亿美元[5]。

(二) 科技产业投资正常化的挑战增大

台商投资方面, 2015年台商在大陆的经营发展遭遇前所未见的挑战, 不利的宏观经济和出口形势使其投 (增) 资意愿下降[6]。科技产业作为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主体, 其中部分产业呈现萎缩势头。根据台湾投资管理部门的统计, 2015年前10个月台湾对大陆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的投资额分别出现50%和13.6%的负增长[7]。但对电子零组件业、电力设备业等大陆地区的重点产业, 台商仍热情较高, 前10个月投资电子零组件业约10.7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26.1%;投资电力设备业约4.6亿美元, 同比增长72.2%。

陆资入岛方面, 2015年陆资企业对台湾投资科技产业面临的政策瓶颈仍未得到明显改善, 年底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虽表示, 将推动取消对大陆企业投资台湾半导体 (IC) 设计业的限制, 但在岛内“恐中”氛围背景下反对的声浪不小, 特别是临近2016年“大选”重要节点, 政治因素也对推动“陆资入岛”正常化, 特别是开放敏感的科技产业造成不利影响, 预计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据台湾投资管理部门统计, 截至2015年10月, 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电脑电子及光学制品业、电子零组件业、机械设备制造业金额共计约2.5亿美元。今年前10个月, 科技产业 (3项) 赴台投资共计12家, 约11.3亿元新台币 (见表1) 。

(三) 两岸专利合作仍较薄弱

专利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制度保障, 有效地运用专利对企业乃至整体产业发展都具重要意义。随着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专利领域也逐渐成为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最新统计, 2014年台湾企业在大陆获批的发明专利4405件, 申请数为10, 491件[8];2014年大陆企业在台湾获批的发明专利仅630件, 申请数为1296件[9]。从专利领域看, 大陆市场正在成为各国及地区的“兵家必争之地”, 欧美日等大企业在大陆的专利数量甚至超过本土企业, 如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专利基本被日本垄断。截至2014年底, 日本在大陆获批的发明专利数量已高达26.5万件, 美国约14.1万件, 德国约6.0万件, 包括韩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加快在大陆的专利布局, 目前韩国获批发明专利数已达5.1万件, 预计很快将超过台湾 (累计约5.3万件) 。在台湾专利市场上, 大陆企业的表现也远不如美日企业 (如图3) 。专利仍是两岸科技产业发展及合作的“短板”。

三、对推进两岸科技合作的几点看法

随着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 都面临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期, 在战略上两岸都将科技产业, 特别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潮下的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在具体策略上, 两岸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了适当安排。总体看, 两岸科技产业仍具较大合作空间, 但需要增强互信、摆脱政治干扰, 才有望顺利推展。

(一) 两岸制定了方向趋同的科技产业发展路线图

两岸科技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2015年5月大陆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 台湾也于9月出台了“生产力4.0”方案, 分别被视为大陆版和台湾版的“工业4.0”规划。两岸都积极推动3D打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以往科技革命不同的是, 这些技术不仅用于发展一些新兴的科技产业, 更能改造传统产业, 为传统的制造业增加科技元素、服务元素, 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科技产业的范围将因此得到极大的扩展。

(二) 两岸产业重点具“地方特色”, 但互补性强

虽然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趋同, 但在向具体产业倾斜时两岸需考虑自身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 因此存在一定差异。大陆地区资源丰富、区域特质明显, 同时有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可参与国际竞争, 物流、通讯、机械设备等领域就成为产业重点。而对于台湾, “小而美”是符合其实际的选择, 正如“生产力4.0”方案所指出的, 农业科技、智慧零售以及对纺织、食品等传统制造业的科技化, 都将成为台湾发展重点。由于产业重点不同, 未来两岸科技产业的互补性增强, 将更能促进合作, 有利于共同开拓全球市场。

(三) 科研创新的侧重点不同, 两岸可取长补短

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是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两岸科研创新虽不如美日等发达国家, 但却各有侧重, 可形成合力。

一是创新领域互为补充。大陆地区的创新成果如专利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相关科技, 包括资源开发 (如矿产业) 、通讯等方面。近年来, 大陆在通讯技术、互联网科技等方面创新成果已居世界前列。通讯厂商华为一年的研发经费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专利总数超过2.2万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 2014年中国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19%, 仅华为申请量便达3400多件, 排名居世界之首, 远超过第2名的高通 (美国) 2400多件, 第3名是大陆的中兴通讯[10]。此外, 大陆地区很大一部分创新资源被投入基础研究中, 为科技发展和产业应用奠定基础。而台湾技术创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电子资讯业, 据统计, 2014年台湾制造业厂商研发创新经费总计约4500多亿元新台币, 其中超过50%都集中在以半导体为主的电子零组件业[11]。

二是创新主体相互加持。大陆的创新主体是大学及科研机构。据统计, 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等高等院校输出技术规模居全国前列, 由于很多都由政府出资, 因此重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而台湾则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 鸿海集团、台积电等每年在台湾专利申请中遥遥领先[12], 企业创新的特点是重视技术产业化, 特别是工艺、制程等产业应用类的创新。两岸科技创新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将大陆的“基础研究”和台湾的“应用研究”结合起来, 促成技术联盟, 共同争取在国际市场上的更大话语权。

(四) 需消除“红色供应链”带来的负面影响, 化竞争为合作

当前, 两岸科技合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即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和本土厂商实力的提升, 逐渐开始掌握先进生产技术, 这对部分以出口大陆零组件为主的岛内企业造成一定冲击, 台湾称其为“红色供应链”。但客观地看, 供应链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市场选择的结果, 两岸虽不能忽视, 但也不必“谈虎色变”, 理性分析、积极应对是两岸巩固供应链合作的可行途径。

首先, “红色供应链”的严重性被夸大。一些岛内学者担忧, 台湾面板厂已经“首当其冲”走入困境, 未来还将冲击到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台湾其他科技产业。竞争性增强使两岸业界、学界、民众间都充斥着一种不信任的气氛, 严重影响两岸的经贸及科技合作。

其次, “红色供应链”的根本原因被扭曲。大陆厂商崛起固然有大陆政府资金扶植、市场支持的因素, 但台湾商品在大陆市占率被挤占, 更主要还是因为自身竞争力下降。相对来说, 韩国由于重视品牌和利用大陆内需市场, 感受就不如台湾明显。而台湾的优质企业如台积电, 对所谓“红色供应链”也并不以为意。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表示, 企业在技术创新上领先, 在经营策略上整合供应链, 就无惧“红色供应链”, 同时台湾企业还应在“红色供应链”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三, “红色供应链”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大陆经济加快转型的大背景下, 产业供应链的调整是大势所趋。对于所谓的“红色供应链”, 台湾是有选择权的, “融入”则成为共同的“两岸供应链”, “抗拒”则游离于大陆市场之外。台湾面板业的衰退很大程度上是由岛内的“恐中”和“抗拒”心态造成, 没有把握加入“两岸供应链”的“黄金时代”。这也是最近台当局希望在半导体产业上吸取教训, 开放大陆企业投资岛内IC设计业的重要考虑。可惜的是, 2016年“大选”等政治因素仍持续施加负面影响, 预计岛内很难客观理性的看待和处理两岸供应链合作问题。

(五) 把握“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机遇, 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当前, 两岸科技合作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国际大环境在发生变化, 德国推出“工业4.0计划”, 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 新的模式、标准尚未形成, 各国和地区都可争抢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新商业模式的主导权。二是两岸都有转型的压力, 以大陆和台湾的实力“单打独斗”很难取得竞争优势, 两岸优势互补将可在新的经济格局中争取到有利地位。三是大陆最近推出的“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可成为推动两岸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两岸应争取在“工业4.0”领域进行战略性合作;争取促进两岸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促使两岸形成更多的产业联盟;争取推动两岸产业合作转型, 特别是由传统产业链转向新的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合作, 降低两岸产业竞争性;两岸产业界应以新工业革命为契机, 共同投资创新项目、共同推动标准制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共同面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统计统计数据 (10月工业) , 2015-11-11, http://www.stats.gov.cn.

[2]台湾统计管理部门, www.dgbas.gov.tw.

[3]台湾经济管理部门.10月工业生产指数统计, http://www.moea.gov.tw.

[4]台湾贸易统计资料.http://www.trade.gov.tw.

[5]台湾经济管理部门统计资料.http://www.moea.gov.tw.

[6]熊俊莉.“一带一路”建设与台商转型机遇.广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11-20.

[7]台湾统计部门资料.http://www.moeaic.gov.tw.

[8]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http://www.sipo.gov.cn/.

[9]台湾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计数据.https://www.tipo.gov.tw.

[10]新浪网.2014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华为超过高通跃居首位.2015-3-20.

[11]台湾经济统计部门.2104年工厂校正暨营运调查初步统计.2015-12-1.

浅议大学-产业合作关系 篇10

“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就是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组织起来,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联合起来去“开拓新的产业, 新的领域, 新的产品, 新的市场”, 走国民经济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良性发展的道路。“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 通过合作关系与合作机构的建立, 为日后进一步合作积累了经验, 奠定了基础。

一、大学-产业合作关系的发展

大学-产业合作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 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产学研合作的本质, 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 以1995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为标志, 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先后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 再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三个发展阶段。

“合作”是一种行为, 参与者在没有“标准”可循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联系和互动过程, 这些过程经过实践检验, 逐渐固定下来, 被各方所接受。这就是“联系”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上的过程。

(一) 影响合作关系的因素

影响合作关系发展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指由合作参与主体的战略制定、管理模式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引起合作关系的变化;外部因素指合作者以外的宏观环境、政策导向及新型组织成立导致合作关系变化。

1. 内部影响因素:行为主体功能演化

大学的发展促进了合作关系进一步强化。合作重心向企业偏移。我国的大型企业, 起源于先期制造业的工厂。在原有的科研体制下, 行业研究院承担了企业的技术开发职能, 有些成效并不明显, 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严重。而从合作中转移过来的技术, 由于企业的吸收能力不足, 必须进行二次消化与吸收, 才能应用于生产。为此, 为了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 增强合作企业的主体地位, 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实体形式, 拉近了技术供给与需求的距离;同时, 通过产学研合作,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建立自己的科研中心或者技术中心”, 以增强研发能力和吸收能力。企业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正在进一步加强, 从“产学研结合”到“产学研用结合”, 进一步突出了产学研合作必须以市场和应用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2. 外界影响因素:政策环境与平台类组织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受产学研合作程度和政策环境支持程度的显著影响。美国的《贝赫-多尔法》提高了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和实现技术商品化的积极性, 为美国的科技创新开辟了政策环境的先河。2011年2月, 中国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完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探索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从最初的“产学研”, 拓展到“政产学研用”, 强调的是通过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共同给力, 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为止, 国家共出台涉及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139份, 而以界定科技成果权利归属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政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政策。

随着资源的配置方式的转变, 产学研主体行为方式也在演变。在整个国家创新系统中, 各行为主体的功能逐渐明晰。政府更多关注于政策引导与公共环境与服务的提供;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企业资源的活力, 企业在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下走向成熟, 使企业成为合作的目标主体;大学经历了资源集聚式发展, 逐步走向行为扩张模式, 从封闭走向开放。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一个通畅的网络, 使市场需求迅速的转化为实际产出。

(二) 建立在合作关系上的联系与互动

早期阶段, 大学与产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 彼此互不联系。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与产业间有了单向的、偶然的联系。随着外部环境的进一步变化, 大学和产业之间出现了双向交流互动的合作计划。最后, 大学与产业间形成了成熟、职能部分重叠的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发展可以显著划分为三个阶段:单部门单链条合作阶段、跨部门单链条合作阶段和复合部门多链条合作阶段。

可以看出, 关于大学-产业互动的内容, 微观基础上的“信息-人才-技术”路线是随着合作形态的加深、合作程度的紧密而产生的。在合作关系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信息、人才、技术是因合作阶段不同而体现出的主导要素, 但非唯一要素, 往往在合作中, 三者以单一或复合要素的形式出现互动之中。宏观层面的“技术-知识-资源”路线从组织层面出发, 基于大学与产业的组织属性的视角, 揭示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由表及里的过程。技术转移成功与否, 标准是企业接受程度与应用程度;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 才能操作技术, 也就是说, 技术可以直接应用, 企业更要“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对技术进行吸收, 完成自身的技术储备。整体来看, 两个组织间通过资源共享, 延长了原有的合作进程。以上两种视角, 一个在纵向上挖掘互动的基础, 一个从横向上探析互动的内容, 对大学-产业联系的内容展现出了“立体”的透视。

二、评论与展望

我国大学-产业合作的历史有近30年, 早在20世纪80年代, 合作行为就已经出现。发展至今, 大学-产业关系是一个嬗变的过程, 经历了“联合”、“结合”、“联盟”三种形态。大学-产业的合作关系毋庸置疑, 30年间, 学者们一直致力于解释和探讨合作关系的内涵, 探寻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产业合作关系。进一步有学者研究得出, 二者更进一步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协同”关系。

总的看来, 我国大学-产业的关系由早期的合作关系, 发展成为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协同”关系。可见, “共生”关系是合作关系更近一步的体现, 强调了合作者相互依赖;“协同”关系是无序到有序, 是“共生”关系的进一步阐述。

实践中的大学-产业合作, 是一个与外界环境嬗变的过程。经历早期的“项目”链接与“工程”推动, 到目前“联盟”建立, 大学-产业通过合作实践, 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合作创新的模式。目前, 我国大学-产业合作正面临着从“量变”走向“质变”的瓶颈期, 因此, 加快探索大学-产业的协同创新模式, 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祝安, 陈闻晋, 胥青山.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是高校体制改革的一条新途径[J].电力高等教育, 1993, (1) :6

[2]李健.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N].光明日报, 2009-12-18.

[3]仲伟俊, 梅姝娥, 谢园园.产学研合作行为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32 (8) :35.

[4]刘延东.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N].科技日报, 2011-02-19.

[5]苏竣, 何晋秋.大学与产业合作关系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6]马永斌.区域创新体系中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 2010, 28 (5) :22-23.

[7]R.M.Colton, G.Undell,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 innovation center—an experiment in training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andinnovation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76, (2) :14

[8]彭锐, 杨芳.产学研合作创新网路偶的演进阶段及演进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J].科研管理, 2008, (29) :38-40.

[9]溥琳, 赵兰.香港彩电产业的产学研合作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4, (5) :500-501.

[10]陈劲.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国-东盟产业内经济合作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国-东盟;中国-新加坡;产业内经济合作

一、引言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产品的交易行为。中国与东盟在地里上相邻,近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十分迅速。相比2006年,2013年的贸易进口总额大幅度提升了100.16%,贸易出口总额上升了113.06%。而机电产业是中国和东盟长期以来着力重点发展的产业,机电产业的分工合作是双方发展机电产业的重要举措。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出现了疲软的状态下,要促进中国-东盟双边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依靠中国-东盟的产业内经济合作,本文首先通过数据分析中国-东盟的产业内贸易现状,得出中-新的产业内贸易最为发达,其次分析促进中-新产业内经济合作的动因和制约中-新产业内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障碍因素,以此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来扩大产业内贸易。

二、中国-东盟产业内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双边政治关系友好,经济互补性较强,双方在进出口经济经济合作上卓有成就。双边经济合作在各自的对外经济合作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而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制造业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产业内经济合作的高度发展又是某种产业竞争力强势的一种表现。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段时间内, 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现象, 强调同一产品贸易双向流动。

从国别数据分析来看除文莱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外,中国与原东盟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这说明中国-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主要由东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来带动。随着中国-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国与新加坡的对外贸易关系日益紧密。目前,中国是新加坡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新加坡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国。新加坡是东盟经济最发达并且是唯一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是东盟地区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在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合作中,产业内经济合作占主体部分,产业内的贸易大于产业间的贸易。在中国与新加坡的进出口贸易过程中,产业内的贸易又集中在少数几类产品中,而在少数几类产品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机电类产品。中国对新加坡机电产品的进口大多保持在60%左右。在机电类产品的贸易中,中国的机电产品主要是以加工、组装为主。

三、制约中-新产业内经济合作的障碍因素

1.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产业内经济合作

我国产业结构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忽视了技术的进步,还忽视了国际分工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层次和低水平的发展状况。并且我国的产业管理体制欠缺一定的完善性,区域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高,并没有形成一定得规模,这种缺乏规模性的产业内经济合作是制约我国与新加坡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

2.大多数的国内企业存在“规模不经济”

我国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反而出现了规模的不经济,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许多对外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在对外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为规模效益的扩大和提高提供了不少契机,可是大多数的国内企业并没有做好充分把握机会的准备,本身就存在不少的缺陷,这些外企虽然已经“走出去”,可是存在了片面追求企业规模最大化,从而形成了全面性的企业结构。可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国家,合理的产业化结构以及合理的分工格局都很难形成,企业的效率更是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使得产业内经济合作的进行受阻。

3.忽视技术创新及品牌效应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前,大多数的东盟国家都是与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进行经济合作,通过出售低附加值的产品来购买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产品已经形成外部的规模经济,使得中国的大多数产品在这类高新技术产品面前失去了竞争优势。在中国-新加坡的产业内经济合作过程中,中国也同样由于欠缺品牌效应以及高新技术。大部分的机电产品中的核心零部件都会从新加坡进口或者其他国家进口,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长期以往下去,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产业内经济合作也会由于中方缺乏技术而逐渐减少。

四、扩大中-新产业内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1.大力开展产业内经济合作

目前,我国与新加坡的产业内经济合作主要在机电设备等方面,而其他方面的产业内经济合作较少,我国要加大与新加坡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寻找能够拓宽产业内经济合作的领域,要突出的反应出我国占优势的产业及技术,进一步的扩大市场的规模,打破他国的地方保护主义,降低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新加坡国家小,资源也相对稀缺,对于轻工业产品的需求也相当大,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创造产业内经济合作的条件,鼓励我国优秀的企业走出去,扩大产业内的经济合作。

2.重视与强化对新加坡的投资,促进中国-新加坡的产业内分工

我国也可以用投资的方式将使用的先进技术和剩余的生产能力向外转移输出,进行跨国投资生产。机电产业是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于一体的多层工序、多零部件的行业,容易在空间上对多工序进行分解、组合。可以利用机电产业的这一特点,根据中国、新加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将原本要由市场完成的分工,转换成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新加坡有较丰富的服务贸易人才, 金融、咨询和比较发达电子商务。而中国的科技人才丰富, 科技水平较高。重视中国与新加坡的投资才能更好的融合双方的优势。

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

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经济合作的基础,要促进产业内经济合作的发展,我国就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扩大产品间的差异化。我国与新加坡在某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存在相似性,因此竞争力比较强,要提高这类产品的产业内经济合作,企业必须要生产有产别的同质产品。企业应该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而产品的差异化要体现在质量上。我国企业要与新加坡扩大产业内经济合作也需要具备创新性的技术拉开产品的差异程度来建立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能不断促进产业内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Brander J A, Krugman P R.A reciprocal dumping m o d e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r a d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conomics,1983,15:313-321

[2]史智宇.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J].世界经济文汇,2003,(4):37-43

[7]李慈军.中国和新加坡商品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6):37-42

[4]李萍.影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6):103-105

[5]闵晓莹.新加边产业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5):7-11

[6]蓝庆新,郑云溪.中国- 东盟区域产业内贸易分析及对策研究[J].亚太经济,2011,(3):41-45

作者简介:

产业合作 篇12

关键词:能源,产业价值链,东北亚,合作体系

东北亚的地缘优势和较强的互补性为建立能源产业合作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面对着中东石油市场带来的危机, 东北亚各国认识到了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并对此也采取了一些的措施, 例如:亚太经合组织首脑峰会对能源的供给、能源安全、能源技术等问题做探讨;2004年12月东北亚地区政府间能源合作会谈对东北亚能源合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等。但是由于各国存在着政治、历史等因素, 尤其是近几年来日本和中国为了俄罗斯的能源开采权益和管道的建设等方面引起了纠纷;中日、俄日以及韩日之间的岛屿之争问题等事件, 使其不能有效地合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寻找各国利益的交汇点, 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 为东北亚能源合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构建东北亚能源产业合作体系的必要性

(一) 国际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需要东北亚建立能源合作体系

在全球性两次能源危机期间, 世界的石油市场主要是以OPEC为主体的中东市场主宰着。中东市场在东北亚的三大消费国的进口量上占据主要的地位, 中国大约为50%, 日本为80%, 韩国为75%。中东引起的石油危机给三国带来经济危机, 尤其是以石油消费为主的日本,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出现了俄罗斯、中亚、西非、拉美等多个新石油生产国的局面, 使中东石油的生产和出口比重下降。在此期间, 北美、南美、欧洲等地区, 由于其相邻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体制差异不大,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合作体系, 在国际能源的合作上拥有了大的竞争优势。因此, 东北亚各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能源竞争, 要想提高国际能源竞争力, 仅靠一个国家是不够的, 东北亚各国应该摒弃这些政治、历史等因素, 加强能源产业间的合作, 建立属于东北亚的能源产业合作体系。

(二) 较强的资源互补性形成了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建设的利益共同点

东北亚不仅具有地缘优势, 而且还有较强的资源互补性。在技术方面, 中国主要是以煤炭消费为主, 并且在煤炭技术和基础设备的配置上有比较优势;而日本、韩国主要是以石油消费为主的, 在石油的开采和加工技术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并且在经历中东引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 加大对其他能源的投入和研究, 尤其是日本的核能, 在利用上世界排名第3, 俄罗斯排名第四, 而在水能的利用上日本排名第8, 中国排名第3, 还有太阳能中国的技术水平也在世界前列, 因此在技术方面各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能源供给能力方面,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在世界上的排名分别为第5、第1、第2;中国分别为第14、第18、第3, 但是中国是人口大国, 总消费量大, 往往需要能源的进口来满足大量的需求;蒙古煤炭的探明储量是1500亿顿当油量, 已经超过了中国列为世界煤炭储量排名第三, 因此, 俄罗斯在石油、煤炭、天然气以及蒙古的煤炭具有较大的能源供给能力。如果日本、韩国的技术作用于俄罗斯、蒙古、中国的能源产业链各节点上, 能够提高资源国的能源利用、降低能源浪费, 而资源贫乏的日本和韩国也能得到资源国的能源供给, 各国都能由于参与能源合作而获益。

二、构建东北亚能源产业合作体系的原则

(一) 利益共享原则

东北亚各利益主体国应在公平、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参与合作, 并对合作所带来的受益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和分享。即按照各个利益主体在合作过程中投入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对合作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 并能使各合作主体都满意, 期望能持续的合作。在合作期间各主体国都应该本着公平平等、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

(二) 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的原理是分工理论, 最早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 由于各国在土地、能源、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制度等资源在禀赋上存在着相对差异, 这种差异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 这是参与国际分工和开展国际贸易的条件。东北亚国家日本和韩国相对于其它东北亚国家来说在技术水平上具有优势, 因此, 这两国应该出口技术、进口能源;俄罗斯和蒙古在能源供给能力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技术比较落后, 因此, 应该进口技术、出口能源资源。

(三) 平等互信原则

东北亚各国应该秉着平等互信的原则, 摒弃“零和”观念, 淡化政治、历史等不能改变的消极因素, 本着互利共享的合作意愿, 努力协调合作意愿存在的分歧, 协调趋于一致, 从而提高合作的绩效。

三、东北亚能源产业合作体系的构建

(一) 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的构建原理

每一个成熟的产业都是从贸易关系开始, 通过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产业链的合作关系, 即: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产业间不断细化、专业化的结果, 其中一个学者也提出产业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合作模式。因此, 对于东北亚来说, 能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对其能源合作时至关重要的。

产业价值链原理最早是由波特提出的, 他认为, “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性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能源作为特殊的产业也不例外, 能源产业价值链也是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组成, 其中基本活动主要包括上游的勘探开采权的权益投资、勘探开采以及能源的初加工业务;中游的能源转化与加工业务;下游是能源的精细化加工以及产品在能源和化工两个市场上的分销业务。辅助活动主要是由金融、物流以及技术三大贸易业务组成, 并且这三项业务贯穿着链条的始终。这些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能源产业价值链 (如图1所示) 。

(二)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构建东北亚能源产业合作体系

何润民提出了东北亚天然气国际合作体系的战略框架, 以三大消费国中国、韩国以及日本为例建立天然气合作体系, 把天然气合作分为天然气资源合作、天然气管网合作、天然气技术合作、天然气定价合作和天然气金融合作。其中资源合作包括资源的获取和资源的储备;天然气管网合作包括管网的建设和管网的调度;天然气技术合作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天然气的定价合作包括长期合约和交易市场;天然气金融合作包括发展银行的合作和资本经营中的投资合作。

杨春梅和王维提出了农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构建思路, 认为农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多层次的模式出发。主要从主导层、服务层、主体层、辅助层以及市场层。其中主导层指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服务层指科技咨询、信息网络、中介服务等机构;主体层指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辅助层指各类金融机构以及相关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者等金融类服务合作;市场层是为主体层提供市场渠道和销售手段的。

根据以上学者对合作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适合东北亚的能源合作体系。在能源产业价值链模型中, 辅助性活动的金融合作涉及到权益类投资合作以及发展银行的合作, 物流/贸易合作涉及到运输方式的合作例如管道的合作、海线、航线的合作、探讨开发建设等, 以及物流/贸易技术上的合作等, 这类属于服务性产业合作;技术合作包括开采技术、能源初加工技术和能源精细化加工技术合作, 由于它们处在产业链上的位置不同, 各个国家的技术优势可能不一样, 参与技术合作的供给、需求方可能不同, 因此本文将技术分为基础技术合作和加工技术合作, 而基础技术合作包括能源的勘探开采技术合作和能源的初加工技术合作, 这类处在能源产业链的前端:煤炭、油气田以及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原煤、石油以及天然气的液化;加工技术合作包括能源的转换加工技术合作及能源的精细化加工技术合作, 这类处在能源产业链的中端:电力生产、石油炼制与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油品和燃料炼制和煤炭液化---终端产品, 其中终端产品包括在能源市场上的汽油、电力、焦煤以及燃气等和化工市场上的塑料、纺织以及润滑油等。由于目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随着人们的大量消费已逐渐趋于枯竭, 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利用成为世界各国家关注的焦点, 因此, 本文把新能源技术的合作纳入到能源产业合作体系的规划中, 它涉及到新能源的开发技术合作和应用技术合作。

综上所述, 能源产业的合作重要包括能源基础技术合作、能源加工技术合作、能源服务性产业合作以及新能源技术合作。因此, 本文提出能源产业合作体系的战略框架图2。

目前, 东北亚的能源合作主要是以双边和多边的贸易合作关系, 主要是以俄罗斯为核心, 向中国、日本、韩国供给能源, 这样的合作主要是能源的前端合作, 对于能源的技术合作以及服务合作等处在能源产业链中端和后端的合作很少, 因此, 东北亚各国首先应该加强技术转移, 以及加大对高校和科研的投入, 提升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能源产业的升级;其次, 加强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合作, 共建金融机构, 为东北亚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加强对电商、物流的合作;再次, 各国应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合作, 共同探讨研发新能源技术。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33-59.

[2]王德禄.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及价值链分析[J].专题报道, 2004, (11) :12-13.

[3]何润民.构建东北亚天然气国际合作体系[J].经济管理, 2012, 32 (9) :113-115.

[4]杨春梅和王维.农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 2009, (8) :82-83.

上一篇:奥运知多少下一篇:会计信息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