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对策(精选12篇)
合作对策 篇1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合作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 促进学生的发展, 探讨优化合作学习的对策是当务之急。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一般是以小组为主要活动形式, 能否科学地进行分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 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分组时主要依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爱好等差异进行, 所以分组的前提是必须科学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等, 这样才能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组;分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有利于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合作小组之间要力求均衡, 不同小组的总体水平大体相当, 以便组际之间的公平竞争。小组成员应具有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当学习任务变化后, 教师应当对小组成员的构成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能长期保持不变, 这样学生才有机会与班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但是小组成员也不能变动太过频繁, 应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的教师每次开展小组教学时, 都要重新分组, 这样在分组上就需要花较多的时间, 而且小组成员间也需要相互适应的过程, 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保证呢?
总之, 科学合理的分组才能保证组内成员间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 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竞争, 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精选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
现今的中小学课堂上,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 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 不顾学习内容是否适合, 就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其实过于简单的问题, 没有多少探索的价值, 并不适宜采用合作学习。教师应精心选择难易适度、有探索价值、经过整合的内容、或开放性的内容, 以充分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选择难易适度的内容。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当选择的内容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 对学生是最有激励性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内容, 难度应处于学生群体能思考的“最近发展区”内。如果太难, 小组成员将由于不能完成而退缩;如果太简单, 丝毫激发不起小组成员合作去探索的欲望;只有难易适度、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内容, 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能解决的, 学生就会觉得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研究去完成任务, 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选择开放性的内容。教师应提出一些开放性的任务, 包括解题思路多种、答案多样等不同形式。通过合作学习, 可以调动学习思维的积极性, 发挥集体的智慧, 便于相互启发, 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突破自己思维的局限性, 从而小组共同努力探索出问题的多种思路、多种答案。
三、开展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通过活动“做”任务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采用讨论、交流等形式, 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以致有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小组学习中。为此, 教师应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和实践活动等方式, 使每个小组成员都乐于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 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设计游戏、表演、制作等多样化的活动。如“Let!s go shopping”一课中, 由于“购物”是一个生活化的主题, 所以“模拟表演”购物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这种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的活动是真实的、有意义的,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并能表达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
学生在参与活动时, 应明确自己的责任, 只有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小组成员角色分工一般有组长、记录员、监督员、展示者、评价者等。分工应根据每个成员的不同能力、个性等因素, 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让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承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任务。这样也能使每个人有“事”可做, 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
四、规范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指导
在合作学习中, 既要改变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情况, 也不能任由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不管不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等角色, 应规范教师对合作学习的适当指导。
首先, 给学生留足个体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充足的时间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前提, 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毫不例外也需要充足的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一是要给每个学生预留相对宽裕的独立思考时间, 二是要给小组预留相对充足的学习时间, 并且做到个体思考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因为学生要参与小组讨论、参与探究, 都是以自己的观点、经验为基础的。当学生思考逐步成熟时,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交流, 才能有观点的碰撞、交锋, 才能有效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如果离开了个体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就不能落到实处, 也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可以说, 没有学生个体独立的思考, 也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思考的深化, 因为没有在小组学习中交流的个人观点, 还只是停留在对问题的浅显认识上, 只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启迪, 相互理解, 才能形成更具成熟、科学的观点。
其次, 有效调控合作学习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交流, 应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 或者做与小组学习无关的事情时, 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时, 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内容时, 教师应及时制止, 并引导学生围绕小组任务去讨论, 保障小组讨论的有效进行;当小组交流“卡壳”而停止不前时, 教师要及时点拨学生迸射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当学生取得进展时, 要给予及时鼓励,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将会以更高的积极性、更大的努力、更持久的热情去完成小组任务。
五、有效评价合作学习效果
对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可以使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促进, 也能使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高效完成小组任务。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应确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即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不仅要评价小组集体的行为, 还要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不仅要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 还应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
小组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对象分为小组和个人。教师要注意定期评估小组中总体目标的实现情况, 同时关注每个组员对小组目标的贡献情况和努力程度。对小组的整体评价由教师提议, 并获得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对小组整体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有利于形成“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使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倡导小组合作;对组内个体评价一般由组长组织评议, 半数以上成员认可就可以作为某位学生的个体评价等级。针对个体的评分机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给予具有发展性的评价, 以促进各类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发展。
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学习评价时, 不仅关注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且要重视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 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视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定, 如果小组经过努力较好地完成任务, 那就会获得良好的评价;如果小组没有按时完成任务, 或者任务完成的效果不好, 那就会得到较差或合格等相应程度的评价。对小组学习过程的评价, 主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成员合作的意识与技能、成员对小组学习的贡献等方面。
总之, 在分析思考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其相应的解决策略, 进一步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吉林, 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 2004 (1) .
[2]邵华.精致的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迈向成功的关键[J].全球教育展望.2001, (2) .
合作对策 篇2
姓名
(政管学院xxxx级行政管理专业四川xx64xxx3)
摘要: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医保制度在农村推行的“雏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推行以来,总体形势进展顺利,已初见成效。但由于此项工作的对象是一个文化素质相对低、经济能力相对低的数量庞大的群体,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其制度缺陷、农民参保不积极、乡村医疗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农民需要、缺乏必要的法律与政策,据此提出通过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建立完善的筹资机制、完善制度,宣传引导、更新设备,规范服务来促进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状;对策与建议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产生的背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农民、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农民个人、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方式筹集资金。20世纪前期兴起的中国农村合作运动是合作医疗制度的最早萌芽,也是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源头。1934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合作社法》,由此合作运动逐步走上了立法规范及统一管理之途,这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诞生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和土壤。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的基本情况
中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逐渐在全国普及。截至2009年底,全国2 859个县(市、区)中94.9%的县(市、区)开展了新农合达到2 716个,是2005年的4倍;2009年参加新农合人口8.33亿,参合率达94.19%,比2005年增长了4.65倍;2009年,全国补偿支出收益人次达7.59亿,是2005年的6.22倍(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推行
以来,覆盖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大,受益的农民也有了显著的增加。
在最低筹资标准方面,2003年规定,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给予参合农民每年人均补助10元,地方财政年资助额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个人每年缴费不低于10元(合计新农合筹资水平为每人每年30元)。2011年提出从2012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290元,其中农民个人缴费50元/人/年,各级财政补助240元/人/年。可以看出,新农合筹资水平(每人每年)有了显著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1年宣传资料)。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较大地促进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了部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筹资水平有限,难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新农合制度”的筹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农民、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人均合计仅30元。从2008年开始,各级财政对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在目前每年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达14%的情况下,凸显出其筹资水平过低,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民的报销比例,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起付线过高、报销比例偏低、补偿封顶线偏低,导致保障水平低,结果仍然未能解决部分农民小病不敢就医,大病不敢住院的问题,致使农民满意度不高。可见,农民无法负担起较大的医疗费用。在“新农合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该制度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有限。如,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家庭账户、保小病等做法,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从而提高参合率,达到实现“政绩”(实现一定的农民参合率,往往成为上级政府派发给下级政府的工作任务,也是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的目的。这些削减了保障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的功效,也背离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目的,同时增加了制度运行成本。
2.农民参保不积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是运作的主体,而农民则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农民所处的被动地位直接导致了他们未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合作医疗受益者的身份,参保本身也就变得不积极主动。农民对当地开展的新农合能够说出报销手续、起付线、地点、病种的不到10%,“大致了解一些”也仅有39.06%,“不知道具体细节”的却占51.17%。在27.27%未参合的农民中,“对此事不信任,怕不能兑现”被列为农民拒绝参加新农合的首位原因。此外,主观方面,农民健康观念、共济观念以及风险观念淡薄;同时存在对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者不信任和对政策稳定性的怀疑。由于存在不按规定对新农合进展、筹资、报销等信息进行公示,35.18%的农民对新农合表示出极大的不信任,认为其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报销不能及时、公开、透明,老百姓得不到真正实惠”客观上,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新农合提供的保障程度低,补偿过程中手续烦琐。另外,农民的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各方面都对参合意愿有一定影响。
3、无法避免农民的“逆向选择”,不利于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在“新农合制度”设置的自愿原则下,无法避免农民“理性”的“逆向选择”,从而不利于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不同的参合者所面临的疾病风险和预期损失程度不同,“新农合制度”所能分担的社会风险有效性大为降低。如,高风险者的参加意愿非常强烈,反之,低风险者的参与积极性就很低(因为发生重大疾病的概率较小,这会降低参合者的预期收益)。实践中,农民“逆向选择”的客观存在与制度设置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矛盾。此外,在所谓“政绩”的“潜规则”制约下,为追求较高的农民参合率(减低农民的逆向选择发生率),一些地方政府不惜事先动用财政资金予以垫支,之后再向农民收取费用。如此一来,既违背了该制度的“坚持自愿原则”与“反对强迫命令”的精神,也阻碍了“新农合制度”的有效运行。
3.乡村医疗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农民需要。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乡镇卫生机构的管理层多是中专学历人才占比39.5%,大学本科仅占比3.2%,硕士学历人才占比0.1%。大多数的管理者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培训,管理知识很难适应乡镇卫生院管理的需求。同时,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素质也不容乐观。2008年,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58.7%为中专学历,其次大专占比20.3%,高中学历占比10.3%,初中及以下占比8.4%,大学本科学历仅占2.2%,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在乡镇卫生机构不存在。乡镇卫生人员中的其他技术人员学历构成,仍然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学历以及初中及以下人员,占比分别为39.7%、24.8%以及20.3%,大专人员占比13.8%,大学本科仅仅占比1.4%。4.缺乏必要的法律与政策。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一般社会保障的特点——强制性。强制性必须通过立法来实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好的制度也需要相关法律支持和保障。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全面调整农村医疗保障社会关系的法律,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有一些地方政府规章,但这些地方政府规章明显法律效力很低。而且,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中,势必会产生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而现有的一些地方政府规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法律责任问题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将不利于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健康发展(吴桐,2010)。
三、政策与建议
1.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为了能够确实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应尽快进行专门立法。国家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以规定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方法;规定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保险站的组建方法及其职能;规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农村合作医疗法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适合本地特点的实施方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互助共济的前提下,为广大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一定的医疗补偿,对于保护农动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的性质。因此,要把它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面向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使之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监督,从而保障和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袁玉柳,2009)。
2.建立完善的筹资机制。建立稳定有效的筹资机制是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当前,“新农合制度”的根本问题是制度的定性(自愿原则)与政府目标(使广大农民获得制度施行的实惠)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新农合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这从一些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为降低农民的“逆向选择”而采取大量的应对措施中可见一斑。这增添了行政成本的耗费,满足了地方官员的利益驱动,但无助于农民应有的实惠。由于逆向选择的客观存在,破坏并最终导致一个建立在“自愿”选择基础上的社会医疗保障政策的失效。换言之,逆向选择的发生折射出医疗保障制度“失灵”。这就需要政府摆正与回归其“社会契约”意义上为民谋福利的“代理人”的应有定位。政府应明确定位其主导责任而非引导责任,并积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因为“新农合制度”已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性”和“政府主导性”的主要特征,透过政府强制性的“制度供给”方式,不仅有助于杜绝上述各种弊端及防止未来不可知的“制度成本”的出现,也将使农民得以在更为广泛的农村社会范围内分散风险而获得实惠。因此,从近期来看,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强制性”保障制度。也就是说,政府应变“新农合制度”中的“自愿原则”为“强制原则”,以走出“制度失灵”的困境。
3.完善制度,宣传引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好事、实事,要大力宣传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让大家知道这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项“民心”、“民利”、“民生”工程,是健康工程和温暖事业。对这项工作,应加大推进的力度,不断研究和完善各种制度,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机制上有约束力,在经济上有吸引力,在过程中有透明度,让广大农民群众都能自觉自愿地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把好事办好,好事办实。
4、增加政府的信息透明度,提高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县里的各种宣传媒体,加强维护农民健康权益,开展合作医疗的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推进新型合作医疗的基础性工作。群众认识程度的高低以及在行动中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农民参与的意愿要靠政府让农民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才能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响应政府的号召。同时作为当地主要管理的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当地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汇报合作医疗方方面面的宣传引导,通过典型实例介绍、现身说法、利用广播、发放传单等形式公布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还要采取张榜公布等措施向全县公布,保证全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
5.更新设备,规范服务。及时更新农村医疗设备,加强乡镇医院人员医疗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村医疗设备、技术及服务水平,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高水平医疗人才到乡镇卫生机构服务,使农村居民真正得到实惠。杜绝合作医疗中的不规范行为,严惩合作医疗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让农民得到公正而廉价的医疗服务,充分享受健康权益(李博,2009)。
参考文献:
[1]吴文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8):267-269.[2]王庥林.关于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2011)
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主体高效误区对策
误区一:合坐=合作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到位和对本班学生的了解不全面,在给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实践中也只追求形似,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看似热热闹闹、形式多样,但美丽的外表却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以小组合坐替代了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这种状态下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拒绝“低效合作”。
对策: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根据学情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时一般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组内异质”指的是同一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能力、个性表现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是能够互补的。所谓“组间同质”,指的是组与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在学习能力上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分组时一般以前后4人为宜,组内的人员分工各不相同,具体可分为小组长一人,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开展小组合作活动;纪律委员一人,负责管理好组内活动时的纪律;各科课代表1人,负责本组内学困生的课中指导及课后补偿工作;汇报员一名,负责汇总本组交流讨论后的统一意见并在全班交流。组内成员根据需要可以身兼几职,当然这种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依据学科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可根据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调整。总之,小组分工后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能体现在组内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岗位设置,使得小组内人人地位平等,便于更好地实现以己之长补组内成员之短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当然小组合作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小组内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以及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人人会合作。
误区二:热闹=高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忽视合作交流的内容和时机,走入单纯追求气氛的误区。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合作,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未能精心选择合作的内容,在小组合作时未能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的合作看似热闹,实质上并未真正地围绕需要讨论的内容展开有效的合作。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在教学中融入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在课堂中不管教学内容需不需要讨论,都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走入了单纯追求热闹的误区。
对策: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小组讨论,但小组讨论并不是小组合作的唯一形式。判断一节课是否真正实施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看有没有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否需要合作,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了合作的技巧,是否培养了合作的意识,是否真正形成了合作的能力,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异质学生是否都得到了相对均衡的发展,共同高效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要使课堂讨论交流有价值、有突破、有发现、有创新,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思维困惑处讨论;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讨论;在组内意见不统一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面向全体,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误区三:主导=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教学预设与学生的课堂表现不一致时,教师往往担心小组合作学习会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就有意减少学生合作的时间,或者将教学互动设计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或内容,这样学生就只能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被动地接受问题和任务,进行表演式的“合作”,小组合作变成了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一种展示活动。有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为了顺利的执行教学预案,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只关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而不是关注小组合作交流的内容和结果。教师不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而是变成了合作学习的主导者。
对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才是合作学习的主体,他们既是合作学习中的一员,还是合作活动中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需要做的是在学生合作遇到困难时,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意见不统一时,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对合作的内容更为清晰,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他们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
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和机会。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石,没有经过个体的认真思考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现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要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独立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小组讨论才能产生思维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才能真正地探讨知识的本质问题,并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
误区四:个别=整体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胆小而得不到参与机会,或者由于在心理上处于弱势而长期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某些小组为了片面的追求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长直接将结论告诉给小组中的一些学困生,结果课堂气氛很热烈,汇报时正确率很高,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还有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确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把完成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而不是把如何设法教会学困生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这样既没有将学习任务前置,又没有进行有效的课后补偿工作,最终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对策: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兵带兵、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最终实现全班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了解每组中不同的组员对合作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协助小组长共同帮助小组中的学困生,具体做法是:1.合作中以学困生为主体,小组长指导具体合作的要求,其他组员倾听并补充修正。2.合作结论由小组中的学困生来归纳。3.课后小组长或学科课代表及时提出相关的内容给本组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是为了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相互依赖、共同努力,组内成员间相互取长补短,并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更要重视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只有让学困生也取得相应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价值。教学评价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以小组整体的学习情况为评价依据,并以此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技术。作为新课程理念的践行者,教师要通过对课堂合作学习的观察、评价与反思,发现影响“合作学习”的诸多因素,研究对策,探索出增强“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使课堂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得以发展,促使他们朝着有合作意识和合作品质的社会人的方向健康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篇4
误区之一:有的课堂讨论次数太多, 讨论的问题不适宜。
对策:一堂课中, 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1~2次为宜。次数太多, 本节课的目标会分散, 学生的讨论就成了形式。讨论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 学生的兴趣也就会减少。
误区之二: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对策: (1) 告知学生课堂学习目标。告诉学生他们应学会什么, 他们必须掌握什么, 教师要有耐心, 应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2) 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
误区之三: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 气氛高涨, 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习方式。
对策:培养小组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思想教育, 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 要求小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学习一样尽心尽力地对待每位组员的学习。 (2) 要对组长进行管理方法的培训。
每周召开一次小组长会, 会议内容是:一是了解每个小组各方面的情况;二是征求各小组长的意见;三是各小组长互相交流管理经验和办法。
误区之四: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 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
对策: (1) 监督学生的行为; (2) 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 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3) 小组讨论的声音比较大时; (4) 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 (5) 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 (6) 小组讨论离开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 (7) 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 (8) 教师是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合作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管理者, 合作学习的顾问和参谋, 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者; (9) 教授社交技能。
误区之五:一旦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 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 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对策:小组合作要有时间的保证。没有一定的时间, 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在小组里, 每个成员都必须而且一定要拥有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颇为宽裕的时间, 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误区之六: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就匆忙展开讨论, 要么坐享其成, 要么人云亦云, 盲目随从, 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 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 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对策: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有“空白”, 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建构, 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 做好合作交流的物质与精神的准备, 甚至用笔拟一份发言提纲。
误区之七:由少数优等生唱独角戏, 大多数学生基本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 他们的思路也不自觉地趋向于教师指定的小组组织者的指向, 大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被认同的机会。
对策:合理分组是解决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策略之一。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 组内异质是指同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学习态度、性别、性格、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的差异。
误区之八:合作学习中的合而不作现象。
对策: (1) 创设适宜的合作学习氛围; (2) 建章立制, 保障合作学习效率; (3) 培养学生必备的合作技能; (4) 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5) 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会计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5
【摘 要】 文章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该院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深校企合作的对策:将企业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创新校企合作方式,保障校企合作的稳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以期借助“一带一路”这个大舞台,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坚持培养创新型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 会计专业;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新商科。新商科融入了电子商务、新金融、新物流等手段,是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数据科学在商业中的交叉运用。为了尽快适应新商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和运作机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贯彻落实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和120多家行业、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引入社会资本,和企业共建了“混合制”、“学徒制”等多种模式的二级院系,构建了政、行、企、校、科研院所“五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机制,学院遵循“专业建设与专业群协同、与产学研协同、与周边产业及文化资源协同”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的特长专业,会计专业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曾多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邀请企业会计人员到校做讲座教学,组织企业招聘见面会,并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本文通过对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企业等问卷调查,发现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问题为导向,通过分析、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校企合作现状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深化校企合作,目前学院会计专业与校外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有着成熟的合作经验。
1、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会计专业高度重视实用性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学院征求并考虑企业的意见,在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把短期的企业市场需求和长期的人才培养有效结合,既考虑了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又兼顾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而且能够满足学生对个人发展空间的`要求。
2、教学师资方面的合作
为了更好满足学院教职工获取实践知识的需要,学院定期邀请校外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到学院进行实践知识讲授,帮助教职工及时了解行业新动向,以便尽快更新自己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定期召开的知识讲座可以明显地加强企业与学院之间的深层次合作,促进了学院的教学工作改革。
3、教师实践方面的合作
为了满足我院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提高教职工队伍的实践能力,学院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顶岗学习,一方面增强了教师专业技能,能够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理论式的会计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帮助企业培训员工,为企业带来最新的理论知识。通过教师和企业的交流,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从而为深化校企合作打下基础。
4、实训室建设方面的合作
为了全面深化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减少由于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带来的实习障碍,学院与新道公司合作,采用较为先进的建设理念,紧跟会计专业发展的趋势,建设成立了会计电算化核算实训室、电算化财务一体化实训室、实账操作模拟实训室、仿真会计核算实训室、财税一体化综合实训室、电子沙盘实训室、VBSE财务综合实训室和VBSE综合实践实训室等8个会计专业实训室。
5、实习过程中的合作
为了保障实习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锻炼工作能力,派出专门的负责教师,定期跟踪指导学生实习,并要求学生定期返校汇报实习情况,对学生的实习实施全过程管理,从而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意义。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培养新时期实用性会计人才的必由之路。会计专业需要较高实操性,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会计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业务中遇到的问题。由于校企合作是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学生参与其中,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将来进入实践岗位做好了准备。然而,经过问卷调查发现,本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合作层面、合作方式等均需进一步的深入。
1、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会计知识和较强会计实操的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学校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因此,学校希望企业可以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学习实践、学生实习、兼职教师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通过企业参与,既能明显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又能减少学校在学生实践教学的投资支出,因此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抱有积极的态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企业更愿意在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和继续教育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之担心没有任何保障,企业培养的学生很可能会流失。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企业并没有太大积极性参与校企合作。而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学生2-3个月的短期实习非但不能给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相反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加重负担。此外,由于财务信息属于企业商业机密,从保密的角度企业也不愿意安排学生进行长期的实习。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实际工作中校企合作是“校热企冷”。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数学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篇6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解除内心的疑惑,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随处可见。然而,在热闹的场面背后,到底有多少学生发表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认真地倾听了别人的见解,又有多少学生游离其外,无所适从呢?本文就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小组组建的随意性。
“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被广大数学教师广泛采用。但是,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合作小组中成员的搭配问题,大部分教师会采用前后同学组合、同桌组合或邻近同学组合的合作方式。这样的组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随意组合的小组是否能有效完成合作交流的任务,我们不得而知。
误区之二:选择问题的随意性。
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说、可以聊的话题而已。
误区之三:合作过程的随意性。
合作学习,应该有合作的计划和步骤、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合作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合作规则。但反思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当老师提出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后,学生马上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可是,现在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都希望别人来关注自己,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组内成员的合作实质是貌合神离,学生各抒己见,却听不到同伴的声音。
误区之四:教师指导的随意性。
合作学习进行时,老师一般会在各小组之间巡视,以适时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可此时,教师应该指导什么样的问题?教师的指导是否适时高效、有效?值得研究。
二、对策
1. 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时之间,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风起云涌,似乎一节好课必须有合作学习才算完整。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上教师“做秀”的“摆设”,而学生则成了支撑“摆设”的“道具”。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学生只有对所研究的问题发生兴趣,并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时,才会产生合作学习的强烈愿望,合作学习才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所以,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学生产生疑惑、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一种交流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质疑、释疑。
2. 加强合作技能的指导
合作技能包括:倾听、发表意见、质疑、接受他人见解、组织管理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介绍、示范等形式把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同时在每一次的合作中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这些技能,并养成习惯。
3. 提高教师指导的方向性
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在当今强调“注重课堂生成”的时代,教师的预测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各小组的特殊问题进行指导,而那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选择用集体分析的方法解决。这样,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对所教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对课堂上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预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巡视的过程中能及时地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4. 追求合作过程的实效性
为了课堂的优质高效,针对现在小学生的特点,合作过程要有计划地、有序地进行。一次合作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明确交流的主题——制定交流的简单步骤(可以口头确定)——组内成员进行分工——组员的独立思考——组员之间的互相交流——组内形成统一的认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全班达成共识。教师在学生合作的整个过程中,要适时地给以帮助。只有合作的过程是踏实的,才能产生喜人的合作效果。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篇7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1、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着平台、纽带作用, 是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销售服务, 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组织合作社社员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 辐射产生了一大批“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专业村, 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 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合理化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3、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当前, 一方面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 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效应对这一局面, 单靠农民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 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 对外统一质量、价格,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保护农民利益。
4、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 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直接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增值, 拉长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使农民可以分享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据调查统计, 全镇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年平均增收达到0.6~1万元。
5、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 在内部发挥着教育、培训的功能, 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等方面得到锻炼, 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管理的好学校, 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
6、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
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 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 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 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 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 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二、发展对策
一是强化组织引导。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的普及推广, 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合作参与意识。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的培训,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培养造就一批骨干队伍。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 积极探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将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三是强化规范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成立, 这才刚刚起步, 如何发挥职能作用, 规范运作, 带动本社社员增收、拉动当地经济振兴、辐射周边区域发展, 这才是合作社的服务宗旨。
四是把“合作、发展、创优”作为办社的理念和奋斗目标。加强社社合作, 优势互补, 既发展壮大自身, 又膨胀成为一个大的联合体, 极大地提升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数学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篇8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能够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生动、更有创造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体现.然而, 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进行课堂教学时, 只是迎合新课标, 搞搞花架子, 合作学习大多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 没有收到应有的实际效果.
一、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小组建立的随意性
我们看到的合作学习小组建立, 大多是随意的, 往往都是教师指令前后几人一组自然组合, 前后两排同学围在一起, 合作小组就构成了, 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的全盘考虑, 结果造成有的小组一个学生唱独角戏, 其他人是看客, 原因是这个学生成绩出色, 表达能力又好, 而其他学生学业水平较差, 羞于启口;有的小组外向性格的学生占多数, 交流的声音过大, 对其他小组的讨论形成了干扰;有的小组成员性格内向居多, 没人充当组织者, 学习活动组织不起来, 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 有的甚至自己埋头做作业.笔者在调研听课时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场景:一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复习课, 教师简单地引入课题后就把全班学生按座位一分为二, 在小黑板上出示复习题, 由此展开所谓的学习竞赛, 整堂课完全演变成了优生展示的舞台, 教师无形中剥夺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权、学习权, 他们坐山观虎斗, 只关注本组的分数, 不进行思考.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 实际完全背离了合作学习的宗旨.
2.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不明确、得当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 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 合作学习也不例外.然而在实践中, 一些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目标的确定、内容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呈现的方式不做通盘的考虑, 课堂上随心所欲, 滥用合作学习, 不管问题是大是小、是难是易, 动辄就讨论交流, 有的因为问题太大、太难, 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认识, 交流时大家面面相觑;有的因为问题太小、太容易, 问题刚一提出, 大多数学生都能脱口说出答案, 根本没通过合作, 也不需要合作就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成为落实新课标的装饰.
3.合作学习的过程混乱无序, 缺少严密的组织
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似乎离不开合作交流, 动辄讨论, 似乎只要讨论就是最好的.笔者听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苏科版 (九年级上册)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 的一节课, 一堂课讨论、合作学习多达七八次, 引入新课后给出方程x2=2, 先让学生讨论怎样解, 总结得到直接开平方法后, 又讨论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然后例题教学时讨论、归纳步骤时讨论、比较方程x2=k和 (x+h) 2=k的根的情况特点时讨论、总结收获谈体会时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一讨论, 问得频, 讨论得勤, 看起来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 其实问题问得肤浅且零碎, 探讨的价值不高,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开展真正的合作学习, 有时是学生尚未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 教师强制学生合作, 有时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 就草草收场, 有时当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 正处在欲罢不能的状态时, 教师又突然叫停.教师只满足于有人能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小组就算过关.这几次合作中只有总结收获时的合作具有实际意义, 其他几次都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事实上这堂课的大部分知识完全可以由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掌握.这些现象表明, 教师关注的只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和结果, 而不是探究知识的过程, 缺乏对合作学习过程的严密组织.
4.合作学习缺少方法指导及对“学困生”的关注
有的教师在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 不是深入到学生中间,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监控、指导, 缺少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心、帮助, 而是站在讲台前等待.在《正方体的展开图》的一堂公开课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了相同数量的正方形纸片, 要求用胶带连接后拼成正方体, 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剩下的纸片最少, 哪个小组就是最优秀的, 一时间, 各小组的学生纷纷动手、折叠、裁剪, 忙活开来……不断有学生向教师展示他们的成果, 都期望自己小组能超过其他小组.经过一轮“合作”, 各小组的成果都很“丰盛”.可是, 在大多数学生都兴致高涨的时候, 听课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却情绪低落, 垂头丧气.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的纸片被组长分给了做得快的其他同学, 他们的面前一件也没有.这些反应较慢的学生往往跟不上节奏, 成为听众, 久而久之, 就会养成一讨论就洗耳恭听、坐而待答的习惯, 自身的思考热情也就会随之冷却消失, 慢慢地依赖他人, 这对学生整体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合作学习的问题对策
1.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要科学组合、分工明确
要进行成功的合作学习活动, 环境是先决条件, 因此, 创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乐于交流的课堂环境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合作学习前, 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 创造好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既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 又要顾及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 同时选择好组长, 一般是将悟性好且有责任心的学生分到各组担任组长, 对能力差但有上进心的学生特别照顾到成员成绩优秀又富有爱心的小组, 对习惯不好成绩又差的学生甚至故意安排在教师参与的小组.组内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 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人、发言人.一段时间过后, 小组划分可以改变, 每个成员的角色也可以互换, 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 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2.教师应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
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 抓住教材核心, 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方式与思维水平, 善于捕捉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困惑, 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设计出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中,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堂需求准备相应数量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过程通常是围绕这些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展开的.对所设计的问题一般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①问题要有价值.设计的问题应紧扣本课的教学目标, 或是教材重点, 或是学习难点, 或是教学关键, 或是知识的分化点等, 即问题要契合合作学习的方式, 适应学生合作心理的需求.②问题要有弹性.问题既不能太小、太过琐碎, 又不可以太大、太难, 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过于笼统.高质量的问题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探索空间和足够的思维含量;设计在学生思维的“ 最近发展区”内, 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③问题要有层次.问题的设计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特殊需要,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现“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然, 问题之间应有机地结合, 以便于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
3.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恰当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一方面, 由于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 因而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另一方面, 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 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 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交锋, 才有可能取得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 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在学生个体对问题获得的认识, 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存有困惑, 或是出现新知识, 需要新能力时, 或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 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易或不能解决时, 或是学生意见不一致, 且需要讨论时再安排合作学习, 这时候合作学习就不是一种外在的强迫, 而是一种内在的需求, 它的效果才能得以充分的显现.
4.合作学习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既要做活动的参与者, 又要做活动的监督者、指导者.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 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 并在必要时给予合理的指导, 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监控, 主要包括:①纠正偏差.当学生的思维远离讨论的主题时, 把学生的讨论引到主题上.②消除误解.对于学习内容学生经常有误解, 这些误解在小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强.教师要及时消除学生的误解, 以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步入误区.③防止冷场.在合作过程中或因缺乏组织, 或因遇到难题, 可能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教师应当分析具体原因, 有效地进行调控.④关注学困生.随时注意学困生的动向,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引导他们学会听取意见, 接受好的方法, 可以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 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同样力求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总之,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与策略, 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一种选择.只有灵活选择教学策略, 才能有效达成合作学习目标, 使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在课堂教学中, 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对合作学习本质、意义的认识, 给“合作学习”适宜的“土壤”——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 和充足的“水分”——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 再加上适当的“温度”——教师有效的指导, 只有这样, “合作学习”这朵小花才能开放得更加艳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王为峰.初中数学公开课的若干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4 (11) .
[4]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8.
论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对策 篇9
1 科学定位、加大投入, 提高办学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 依托行业和地方经济的需要, 科学地设置专业。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正确的定位是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突出办学特色,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行业以及企业的重视。学校必须坚持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 根据企业需求, 瞄准市场, 在专业设置方面不再以学校的传统为主, 而是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 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 开设人才市场急需的专业。这样通过“校企合作”的结合, 大胆改革, 勇于创新, 使教学工作与生产实际和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地结合起来, 真正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赢得企业的青睐。同时, 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大投入, 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 为校企合作结合创造条件。以自己良好的人才质量和先进的技术成果与水平吸引企业的参与, 从而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
2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
就综合素质而言, 高职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就职业能力而言, 高职学生应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沟通能力。高职院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让教师全员参与,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 基础、专业课课堂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实习各环节,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结合地方优秀特色文化, 使学生素质教育更加贴进社会、贴近生活。学院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在企业实习过程, 借鉴实践性教学中体现的企业文化、企业秩序和团队精神, 使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 更要学会做人。高职院校要抓好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教学, 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 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 逐步加大企业的能工巧匠、专业人才担任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任务的比重, 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书”制度,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按照市场人才供需关系, 学院在进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必须时刻按照“消费者”的具体要求, 进行“量身订做”和“精雕细刻”, 保证供需关系的顺利实现, 达到双赢及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要求。在实际办学过程中, 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对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规格特点的了解和掌握, 不知道自己在为谁培养人才, 培养什么规格特点的人才, 造成教育教学缺乏较强的的针对性。行业、企业感觉毕业生不适合自己的“口味”, 毕业生在市场竞争力不强。从当前人力资源供需结构和情况来看, 一方面, 毕业生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单位就业;另一方面, 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 是供需双方在人才规格和特点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标准的统一。因此, 需要校企、产学双方做出努力。学校要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办法, 到人才市场和专业相关的企业去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特点, 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信息的掌握来把握学校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生存点和发展点。这是当今的院校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重大区别所在, 也是时代带给各个院校的机遇和挑战, 更是办学单位难于跨出的艰难一步。学校要采取主动请进来的办法, 将市场、行业、企业负责人、一线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请进学校,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让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特点的确定中来, 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中来。现代企业专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规格特点为: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 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公共道德意识强;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和新观念;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供需双方对人才规格特点的认识统一后, 职业院校才会统一全院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思想, 并围绕人才的规格特点, 来开展和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活动。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方法, 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 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受企业欢迎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3 强化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力度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和最重要资源, 如何吸引和拥有企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从人力资源供求关系来说, 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 他们需要的是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能给企业创造利润的人才。企业掌握着人才需求的主动权, 同时可以给学校相应的办学支持。如产学双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这样可以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 为企业提供较低成本的劳动力。企业也可以与学校签订协议, 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委托培养学生, 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介入学生的培养, 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 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企业也降低了劳动力的培训成本,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的支持。学校也可以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增加教师的实践技能, 或者聘请企业有实际经验、专业技能的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 以实现教师队伍整体向工程师、技师、会计师等“双师型”方向发展。
4 建立形式多样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式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目前主要是以人才培养为纽带的合作。为此, 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或相关行业服务的思想, 其专业设置必须考虑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 人才的规格要适宜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 社会也要积极支持和参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确保所需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合作方式,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举办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洽谈会, 搭建高职院校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桥梁。近10年来, 国家及一些省市都举办过校企合作联合洽谈会, 目前尚未有校企合作合作培养人才洽谈会。如果有关部门能将校企合作联合洽谈会搞得更深入一些或单独举办校企合作合作培养人才洽谈会, 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更有利于企业或相关行业选择合作伙伴, 提高员工的素质, 改善员工队伍的结构。二是高职院校在企业或相关行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以此为载体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创办自己的产业对高职办学是非常必要的, 但一所学校要做到每开办一个专业, 都兴办一个产业, 实现以专业带动产业、以产业牵动专业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学校兴办产业培养人才, 要受到规模、技术能力、资金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在企业或相关行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 有利于学校走出封闭办学的模式, 促进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也有利于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 解决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不够、专业面偏窄、适应性差等现实问题, 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合作开展技术培训的方式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合作培养人才不仅仅是培养高职学生, 也包括为企业及相关行业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学校通过该渠道不仅可以解决社会所需, 而且也有利于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四是高职院校通过承担企业或相关行业的科研课题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具有人才、技术、科研等优势, 利用这一优势, 为企业及相关行业搞技术开发或承担他们的科研课题, 有利于师资培养。五是高职院校与大企业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实验室”, 为企业科研与技术开发提供条件, 又为企业培养人才服务。目前已有少数高职院校建成了行业重点实验室或动态模拟仿真实验室, 拥有一支科研与技术开发方向明确、具有相当实力的研发队伍, 在与企业合作实施科研开发、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许多经验, 这很值得各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六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或相关行业间的人才交流与培训。主要包括3个方面: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进行实际锻炼,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从合作单位中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基层管理工作者等作兼职教师,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校承担合作伙伴的在职人员进修高职课程。
5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人才定位, 决定了其办学过程必须坚持产学合作的道路, 而产学合作的生命力在于产学合作的机制, 这个机制的关键又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校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 实现学校和企业利益上的“双赢”。建立校企合作良好的运行机制, 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提倡和推动是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深入进行的催化剂。从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高等教育产学合作的成功经验看, 校企合作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目前, 一些地方政府正酝酿出台高职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和相关政策, 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比如在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实习实训场地环境、支援学校实验实训设备上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知识产权以及政策上的优惠和鼓励, 这对推动产学合作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学校是人才的输出者。高职院校与企业产学合作的深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院所具有的技术研发实力, 而人才质量最终要由社会和企业来鉴定, 技术成果必须要得到企业的承认才能创造效益。因此, 能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和受企业欢迎的成果, 就成为检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 他们需要的是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能给企业创造利润的人才。企业掌握着人才需求的主动权, 同时可以给学校相应的办学支持。因此, 在运行机制中, 政府起着倡导和推动作用。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实施行为的主体, 两者的中介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科研成果。而在校企合作实施的具体行为中, 校企双方要建立平等合作、互惠互利、优惠互补的关系。政府出台措施, 调动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 支持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学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自身的优势, 积极探索适合产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变化, 适时调整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要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要求, 适时调整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要根据人才的特殊要求, 制订柔性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 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快捷、通畅的人才培养信息流。产学合作还需要合作双方的共同投入, 需要彼此的互补和互取。对企业来说, 产学合作可以使企业多方受益。学校可以保证企业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当企业需要劳动力时, 学校可以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不影响学生基本学业的同时, 做好妥善安排, 给企业以支援, 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资本。可以发挥学校教师的智力优势, 承担企业员工理论培训任务, 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学校可以选派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等。
6 加强校企合作研究, 探索校企合作的理论与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有着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 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以及机制等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因此, 必须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 积极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校企之间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广泛合作, 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校企合作合作的理论与方法。但不论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方式或机制, 最终都应以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为目标。只有这样, 产学合作才能真正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挥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也才能具有不竭的生命力[4,5]。
学校是先进科学技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沃土, 聚积着大量的科技人才, 他们掌握着科技的最新成果, 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企业是先进科技转化成现时生产力, 创造生产生活资料, 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创造物资财富的场所, 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专业科研与革新开发的结合, 会最快最好地加速生产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它们之间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必将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科研, 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升级和改造的紧密结合, 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支持, 可谓互利互惠。
7 结语
总之,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向毋庸置疑, 关键在于认识要充分、方法要得体、工作要到位, 只有这样,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远。
摘要: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指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必须通过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阐述了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策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4) :23-25.
[2]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7) :39-41.
[3]陈李翔.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J].职业, 2007 (6) :1.
[4]杨金土.加强校企合作办出高职特色[J].职教通讯, 2002 (1) :27-28.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篇10
目前, 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多种, 各种模式各有各的优点, 也各有各的不足。我校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和校企互动式模式这两种。
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具体的操作是学校将企业引进校园, 企业将其全部或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 学生就可以在生产一线进行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学习。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生产场地问题, 也可以节约学校的实训设备投入, 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但是这样也存在一些弊病, 如影响企业生产效率、新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等。
校企互动式模式具体的操作是由企业给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的场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 企业派优秀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 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 让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生产实践进行融会贯通。为了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 达到为学校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目标, 针对我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提出下列对策:
第一, 寻求政府的帮助, 以政策刺激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从形成到现在, 一般来说企业的积极性都不大。究其原因, 其实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企业的获利是很不明显的甚至是没有的。如果是把企业的生产线建到校园里, 企业还能够得到土地上的支持;如果是把学生带到企业里进行生产实习, 企业似乎很难从中获利。学校本身就是一个非盈利的机构, 没有什么能力给企业提供资金上的补助。那么学校可以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将校企合作作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对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税费上的减免, 就像政府对高新企业、环保企业等的税收优惠一样。政府给了企业税收上的优惠, 企业就会被吸引到校企合作的队伍中来。
第二, 加强安全教育, 争取劳动保险。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险。学生初到工厂, 一般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 这个也摸摸, 那个也碰一碰。可是有些东西是有毒的, 有些东西是高温的, 有些又是带电的。诸如此类的危险到处都是, 学生出了事故, 学校也为难, 企业也难办。所以为了学生的安全, 为了让校企合作顺利地进行, 在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以前, 首先就要进行充分的安全生产教育, 以防止意外的发生。其次, 学校应该为学生争取劳动保险, 保障学生的权益, 以免学生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受到伤害而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第三, 课程的优化改革。目前, 学生在校期间的很多课程与社会的生产现状不相符, 很多课程甚至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学一套, 到了工作单位又是实行另一套, 学不能致用。因此, 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 应该邀请企业的相关专家参与进来, 让课程的设置与市场接轨。同时, 学校还可以将专业老师“下放”到企业基层中去, 让他们去接触真正的专业知识, 以便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不是“照本宣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才不至于学生大学毕业以后, 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四年所学一无是处。
合作探究的“后交流”现状及对策 篇11
一、“后交流”的现状
1.只关注合作,不重视交流,显得“头重脚轻”
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教师为了吸引眼球,设计了大量的导入,插入了一些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绘声绘色的视频来进行层层导入,而且整个交流过程控制得非常好,但正是这样的设计导致一节课前面占用的时间很多,而后面的交流很少,这样显得“头重脚轻”,实际上是顾此失彼的,得不偿失的。尤其是不少的教师会在实验之后,简单的选择一两个小组的数据,力争在1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匆匆结尾,然后将结论强行灌给了学生,这样导致其他小组根本没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也没有被给予过关注。这样的教学也就失去了探究本身的意义。
2.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挖掘
基于新课程的实施,大多数老师都接纳了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且在设计教学时,也注重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实验,也给予学生一个活动的机会。可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体验,学生有了自己的数据和想法的时候,教师往往只是匆匆地对活动下了一个既定的结论,没有给予学生机会来交流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和想法,没有去深入地挖掘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背后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探究就像蜻蜓点水,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违背了《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
3.由于采集数据的多样化,老师选择了逃避
通过物理实验应该让学生学会对事实的尊重、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但是在现如今,很多教师只注重实验的结果,并且只是偏向于正确的数据,在汇报交流的环节,总是有意识地倾向于请数据比较正确的小组上来汇报。这样就有意无意的忽视了错误的数据,实际上“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但老师有意的回避,担心这样的数据会影响教学的时间,让学生能快速得出结论,只注重实验结果却忽视了数据的分析和交流,忽视了支撑着结论的有利证据数据的意义,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是不利的。
二、实施合作探究“后交流”的对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式教学更是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线展开的。而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就需要教师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思考,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去提高。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后交流”现状引起足够的重视。
1.给予思考的时间,让交流更饱满
在教学中,有些课本身属于探究型的课,例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欧姆定律》等。这里面内容很多,于是有的老师为了保证能探究完,在一节课只好选择了匆匆结尾,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失去了“后交流”的机会,应该说“后交流”是一节课的精华和高潮部分,学生经历了长时的实验之后的发现和疑问,都是通过交流和分析来呈现的,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激活自己的思维。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整理和思考自己的发现,然后在进行交流,这是一节课中最出色的部分。也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2.注重生成性的交流
现在的科学探究中的交流大多都是在教师一串串精心设计好的“连珠炮似”的问题下展开的,学生仍旧是被教师牵来牵去,在教师预设好的一张无形的网里,艰难的行走着,这样围绕着教师的交流,如何能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因此需要我们关注探究生成性的交流,我们不仅要重视合作探究,更要关注“后交流”现象。让课堂通过交流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焕发生命的活力。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2
关键词:校企合作,就业问题,校园招聘会,企业实习,校企联合制度
一、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1.提供学生就业机会
校企之间的合作, 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使得学生不用像其他待就业人员一样, 忙碌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 这些就业机会的提供, 还能够直接与学校专业挂钩, 使得学生能够找到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 让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 而是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大量的优质就业机会, 由于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相连, 形成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 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和便捷。
2.增强企业人才储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建设, 各大小企业的发展, 都依赖大量的专业人力资源, 而校企合作直接为企业增加了人才储备, 使得他们与其他企业竞争时, 能够有充实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后备军。这股人才后备军力量, 在校企合作之时, 就强化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对于人才的培养, 可以及时把握其动态, 使得校企合作的相关大学生, 能够跟真正根据企业发展需要, 对自身发展作出一定的修正与完善, 最终形成的企业人才储备, 能够基本顺应大小企业建设的需要, 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3.强化多元部门互动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 由多个不同部门共同组成。而学校和企业作为社会层面的两个不同分部, 部门之间的互动, 可以有力地促进两者间基本利益的沟通:一方面, 校企合作使得学校更加了解企业就业所需, 可以根据社会的主潮流, 而适当改变学校的课程安排, 从而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能够顺应企业的基本发展趋势;另一方面, 校企合作使得企业方面能够更加了解学校, 知道学校内学生的日常生活, 作出一定的研究与分析后, 可以针对性地培养企业人才。双方的联系是多元部门互动, 是社会整体就业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间的交流。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制度尚未完善
所谓的就业制度尚未完善主要是指, 就业内容与内涵的设定, 没有基本适应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 对于时间、薪酬以及人员的相关安排,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利益。从目前学生就业情况来看, 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 学生无法像其他工人一样, 进行全天制的实习和工作, 在这样的前提下, 学生普遍处于临时工的基本薪酬。与此同时, 学生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局限, 只能选择双休日和节假日来到专业对应的企业去实习、工作, 但校企合作的对应企业, 却未能根据节假日的薪酬, 作出一定补贴, 呈现出就业制度上的巨大缺陷和漏洞。
2.学生基本素质相对较差
学生的实习与就业, 往往是以他们的自我评估为前提, 而在实际评估过程中, 他们通常会因为自负或自卑心理, 而形成错误的估计。其中, 自负心理影响下, 容易使得学生对技术要求要对不高的职业不感兴趣, 会造成就业职业观的偏差;而自卑心理作用下, 学生对自身能力较低的评估, 会使得他们的工作选择远远低于自身实际能力, 不能呈现出自身工作水平的最高效益。除此之外, 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有所缺漏, 思想道德建设也有待加强, 未能真正顺应企业发展需要, 成为多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合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欠合理, 主要体现在校方和企业两个方面。从学校角度讲, 人才培养体系未能设定合理的时间和地点, 往往会与一部分渴望就业的人群形成时间和空间的冲突, 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正常地参与一般应用型人才培训, 最终影响他们的学习与工作进程;而从企业角度讲, 企业盲目拔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作出合理考虑和安排, 这就直接导致了错误就业环境的设定, 无法顺应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
三、解决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1.大量开展合作企业校园招聘会
校企合作应该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因此, 可以举办一定数目和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在召开校园招聘会时, 应该考虑到如下几点:首先是专业的选择。不同类别的专业校园招聘会, 应该采取不同的模式, 管理类可以以模拟决策为主, 而财经类可以结合具体的财务结算和报表制作。其次是时间的确定。时间方面应该考虑到不同学业和专业的差异性, 权衡后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最后是人员的安排。为了保证校园招聘会的质量, 应该尽可能缩减校园招聘会相关管理人员, 并设定相应的安全保障, 加强校园招聘会的宣传力度, 优先大四学生参与招聘, 鼓励大二大三学生参与竞争, 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 增加学生就业率。
2.组织企业就业培训及讲座
校企合作的合作单位, 在进行就业培训及讲座时, 可以专门为合作学校的相应学生制定培训方案。方案的设定应该以学生的院系和专业为准, 作出差异性和等级性安排。与此同时, 就业培训应该加强校企互动, 让学生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针对企业发展现状提出可行性分析, 也可以是企业就业培训及讲座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 培训及讲座的设定, 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共同结合, 使得学生不是空有理论知识。
3.提供合理实习环境
合理的实习环境设定, 应该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点。自然环境主要是实习单位的选择, 要充分适应学生的基本需要, 真正做到校企互动最优化;而人文环境的设定, 主要是指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 要认可学校实习人员, 不能采取轻视或偏见态度, 要用热忱之心接待新人员的加入, 并为企业人才储备奠定基础。而校企合作双方都应该保证, 实习环境的人文文化交流, 能够保证一定的文明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肖旭, 陈群辉.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12-15.
[2]刘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合作对策】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07-20
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08-09
粤港科技服务业合作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10-04
电气线路火灾成因及对策整改对策08-25
合作学习务求合作高效10-10
物流对策10-14
存货对策10-14
课改对策10-14
合理对策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