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对策(通用12篇)
救援对策 篇1
摘要:研究城市电梯的应急救援体系及救援对策。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了电梯安全运行应急处置中心系统。建立了电梯应急救援响应体系和对策, 包括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网络、设立应急救援专用号码、规划应急救援路径、优化应急救援流程、完善应急救援装备。并以南京市城市电梯应急救援系统为例, 介绍了应急救援体系及救援对策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城市电梯,应急救援,救援对策,三级响应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 现代化场馆与高层建筑大量涌现, 电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频繁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截止2010年底, 全国电梯使用量已经达245.33万台[1], 数量比2009年增加22.02%。电梯作为一种包括机械及电气部件的特种机电设备, 随着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使用频繁,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运行故障, 引发困人、伤人等安全事故。2011年我国电梯万台事故率为0.32起[1], 从2005年开始, 平均每年电梯事故起数在40起、死亡人数在30人左右。特别是2011年“7.5”北京地铁四号线自动扶梯事故, 导致1人死亡, 20多人受伤, 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此后各地接二连三的事故发生, 绷紧了公众的神经。电梯应急救援已经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国外已建有较健全的公共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响应体系[2,3,4], 如美国国会于1986年通过了SU-PERFUNO法的修正案, 其第3部分《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规定联邦政府需设立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并成立国家应急响应领导小组 (NRT) 。美国各州都颁布了电梯相关的法规, 其电梯事故救援主体为电梯公司。
国内也开始建立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响应体系, 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国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 就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做出合理规划。电梯厂家希望通过电梯控制系统实现电梯故障时的自动放人, 如文献[5]就详细介绍了如何实现电梯故障时的自动平层;而研究学者、电梯监管部门主要的关注重点则在如何在使用管理方面进行提高, 维保质量如何保证, 如文献[6]就很详尽地分析了电梯目前应急救援的特点, 只有建立响应的应急救援机制, 快速响应才能解决目前电梯救援所面临的问题。目前已有学者关注到这个问题, 如许智、李赵等的《应尽快建立电梯应急救援机制》中详细阐述了目前电梯救援的问题, 也分析了正确的救援方式。
但国内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主要由使用单位与维保单位共同承担, 发生电梯故障关人时, 由乘客发出求救信号, 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通知维修人员进行营救, 或者直接由公安、消防进行施救, 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备, 导致应急救援响应滞后、救援不力, 这种传统救援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常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借鉴国内外关于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经验, 建立一套完整的电梯应急救援体系、研究其救援对策势在必行。
本文对电梯故障与事故特点、应急救援技术、指挥调度方式进行系统研究, 提高电梯应急救援的科技含量, 合理配置电梯应急救援资源, 构建电梯应急救援的实现系统, 实现电梯应急救援的快速化、高效化和信息化, 为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提供技术保障。
1 电梯应急救援技术基础
电梯应急救援需要构建电梯安全运行应急处置中心, 以增强政府对城市电梯的应急管理、决策分析和公共服务效能, 提高电梯设备应急管理服务水平为着眼点, 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 以汇集电梯设备信息资源为手段, 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基本功能应涵盖电梯设备应急管理、设备动态监管、信息共享、数据评估分析等方面。系统功能示意如图1所示。
从技术实现上讲, 应急处置中心平台是在引入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的, 平台包括:终端感知层 (现场状态感知及监控装置) 、数据传输层 (数据支撑网络) 、应用层 (电梯公共安全监控中心) , 以传感器技术、音频、视频技术为数据采集手段, 以3G网络为数据传输通道, 服务于全市电梯设备的应急调度、实时监控、决策分析、呼叫中心和视频监控等职能。通过完成处置中心平台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 从而全面实现对电梯设备的精确化应急管理、集中化数据汇总、对客户的智能化服务管理、对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业务处理、对政府的科学化辅助决策。技术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的结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其中感知层以GPS、RFID、传感网等技术为支撑;传输层以3G、计算机网络等通信传输技术为支撑;服务层通过信息融合、网络管理、WEB服务等技术, 向上层提供相关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身份服务、单点登录服务、访问控制服务、电子表单服务、业务流程服务、统一消息服务、GIS引擎服务、数据分析服务等;应用层即为电梯安全运行应急处置中心平台, 通过“电梯安全运行应急处置中心平台”统一的管理入口, 实现“一次登录, 全网访问”。在框架设计时为未来系统扩展预留了接口。
感知层主要是通过红外、光电、接触式、霍尔开关等传感器, 获取电梯运行状态、报警按钮、乘员感知、轿厢视频等反映电梯运行状态的重要信息, 通过专家系统的判断, 得到电梯的困人、轿厢在非平层区域停止、轿厢报警按钮动作等故障。
传输层根据信号传输的便利性, 采用无线和有线结合的方式, 采用基于光纤、3G等高效率电梯安全保障系统的分层组网模式, 开发电梯运行状态、故障数据以及音频、视频信息等大容量数据传输技术, 实现电梯状态监控装置与支撑层的电梯接入服务器、电梯状态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存储服务器、报警服务器、视频注册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间的高效信息交换。
应用层采用B/S架构、SQLServer数据库、Web服务器构建电梯应急救援平台, 实现电梯运行状态监控、双向语音视频传输、故障预警与诊断、应急救援保障, 保障电梯安全可靠运行。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 建立强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确保平台建设的通用性和可靠性。
2 电梯应急救援响应体系
2.1 规划电梯应急救援组织网络
重点建设“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级响应”、“四重保障”的应急救援组织网络。
“一个平台”即建设一个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
“两个中心”即电梯安全运行应急处置中心和电梯安全运行监控中心, 处置中心主要包括应急调度系统、决策分析系统、呼叫中心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电梯故障监控中心为维保单位和使用单位应用界面, 主要实现电梯故障的实时监测、自动报障、自动派单、电梯日常维护管理等功能。
“三级响应”即将主城行政区划分为若干地理网格, 每个网格包含各家维保单位的维保点, 电梯的直接维保单位在该网格中的维保点作为一级响应主体;每个网格单元内的其他就近维保点, 作为二级响应主体;市应急处置中心作为第三级响应主体。三级响应体系如图3所示。
“四重保障”即一重保障为实时监控, 及时发现困人故障;二重保障为应急调度, 通过呼叫中心的有效调度, 实现及时救援;三重保障为三级响应, 从制度上确保救援体系的完备;四重保障为决策分析, 通过对故障数据、救援数据的分析, 为设备准入、故障预防等提供决策支持, 防范困人故障的发生。四大平台功能都是服务于应急调度, 提高救援响应速度和质量。
2.2 建立电梯救援专用号码安抚系统
城市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立电梯救援专用呼叫热线 (如96333、12365、12345等) , 同时安装视频监控装置, 辅助完成被困乘客的心理安抚。
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在接收到电梯的故障信号后, 主动与发生故障的电梯建立网络通讯, 在电梯监控端监视器上自动显示电梯轿厢画面, 并实现与电梯轿厢实时通话, 安抚故障电梯的受困人员。可通过视频画面与语音交流指导电梯轿厢中受困人员自救。
2.3 规划电梯应急救援路径
系统提供电子地图服务 (GIS) , 电梯一旦发生事故, 首先需要定位事故电梯的地理位置, 确定到达事故地点的可能路径并实现其路径优化。可借助城市电子地图查询地理位置, 结合实时交通状态, 通过智能算法, 对救援路径进行计算机自动规划和智能优化。
要对城市道路网进行最优路径分析, 首先必须将现实中的城市道路网络实体抽象化为网络图论中的网络图, 然后通过图论中的网络分析理论来实现道路网络的最优路径分析。在平台GIS系统中, 通过DIKB最优路径算法, 平台可以自动选择离事故电梯最近的维保点, 并规划最优路径, 实施最快救援。
2.4 优化电梯应急救援流程
结合三级救援响应机制, 优化的应急救援流程具体实现如下:
(1) 维保单位积极救援;
(2) 报警统一呼叫号码 (96333) ;
(3) 初步确定事故级别;
(4) 启动应急程序;
(5) 组成救援组;
(6) 信息发布和管理;
(7) 恢复程序;
(8) 事故调查及后处理。
2.5 完善电梯救援装备体系
应急救援装备体系是指应急救援装备的配置、优化与整合。应急装备系统包括三方面:装备的布局、装备的配置和资源的调度。
(1) 装备布局
应急救援中的装备布局包括事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中心的选址问题以及装备配置等问题, 在事故应急救援中人员和物资等装备的布局目标就是合理安排人员 (警力、消防、急救、特种处理等) 、物资 (机构、仓库等) 的布点, 尽可能满足电梯事故发生时应急点对救援装备的需求。
(2) 装备配置
在进行救援装备的布局时, 应该考虑到电梯事故的应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态转化问题, 根据不同阶段事故状态所需资源情况对救助点进行合理的装备配置。因此装备的布局最终还是要靠装备的优化配置来完成。在满足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 需要有效分配资源。
(3) 装备调度
在应对各种事故时, 为做好救援资源的筹集、运输、配送等工作而建立一个特殊的事故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组。为了保证救援装备调度的顺利进行, 应对事故的不确定性, 事故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组应该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
3 电梯应急救援系统实践
目前电梯应急救援响应已在南京市正式运行, 南京市现有电梯已达4.5万台。南京市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正式运行以来, 全市纳入应急救援系统的乘客电梯3.7万台。
南京市开通了统一的应急救援专线96333, 建立了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 搭建了统一的应急救援平台, 建立了三级应急救援体系。电梯应急处置平台软件如图4所示。
南京市电梯应急处置中心平台运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表现如下。
(1) 救援效率大大提高
南京市电梯应急处置中心平台, 通过统一呼叫专线和处置中心的建设, 强化对救援效率的管理和把控, 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自2013年4月8日96333电梯应急处置中心正式启用以来, 截止2013年7月8日, 三个月内中心共接到电话8 488个, 救援人员到达困人故障现场的平均用时为11.66分钟, 比国家规定时间 (30分钟) 缩短了18.34分钟。其中3分钟内响应率为97.66%, 20分钟到场率为91.53%。救援效率明显提高。
(2) 维保单位救援质量大大提高
南京市电梯应急处置中心, 依托于安全监察职能, 对维保单位应急管理实现激励、考核并严格后处理, 自正式启用3个月以来, 处置1 532起困人故障, 其中由签约维保单位救援1 450起, 占94.65%, 网格救援82起, 仅占5.35%, 并且各维保单位能迅速响应并服从中心调度指挥, 96333对签约维保单位及网格3分钟应急响应率考核, 仅8家单位 (全市129家维保单位) 未达到100%, 南京96333运转实现对维保单位的有效调度指挥, 救援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
(3) 掌握了电梯运行精确数据
南京市电梯应急处置中心根据应急救援的情况, 建立专家分析系统, 根据电梯困人的救援信息、故障信息等情况, 统计分析得出区域电梯的综合形势, 有利于监察部门准确掌握电梯安全形势。
根据电梯应急救援的情况, 分类统计和分析, 形成月报。按发生地所在区县、电梯的使用场所性质、发生困人事件的时间段、同一地点发生三次及以上困人故障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统计。通过电梯应急处置中心, 可以准确掌握维保单位的电梯发生困人故障的数量、频次, 救援的时效等信息, 为监察部门提供具体可靠的信息来源。
南京市自2013年4月8日96333电梯应急处置中心正式启用以来三个月以来, 共接到电话8 488个, 处置电梯困人故障1 526起, 解救被困人员2 293人。平均每万台电梯每天发生困人故障5起。
(4) 提高了电梯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电梯应急救援平台积累大量的准确的数据, 解决了监管部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以电梯应急处置中心为抓手, 形成了监察、检验、应急、稽查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 实现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事后应急转为事先预防、模糊管理转为精细化管理。
平台有利于掌握辖区电梯安全的总体状况, 明确重点监管区域和重点监督的维保单位, 有针对性开展安全监察工作。监察部门可以根据应急救援的数据统计情况, 要求和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对重复发生多次困人故障的电梯的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制造品牌等采取重点监察, 如连续3次通报应急响应率较低的维保单位由监察部门组织开展重点监察;对未在30分钟内到场的维保单位, 进行调查处理。对于同一电梯连续出现3起困人故障, 同一小区连续出现6起困人事故, 调查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和维保质量情况。有利于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城市电梯应急救援响应及救援对策的整体框架, 基于网络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等技术的电梯事故高效“三级应急救援响应”机制, 快速制定故障处理方案, 为救援提供及时准确的现场故障信息, 实现紧急事故的快速反应, 提高救援效率。
城市电梯应急救援响应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建立应急办统一领导的, 联合质监、安监、消防、交通、公安、卫生、环保等部门积极配合的城市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设立电梯应急救援呼叫专线。
(2) 建立以应急救援技术为支撑的城市电梯应急救援响应体系, 优化应急救援流程。建立三级应急救援响应体系, 落实维保单位的第一救援主体责任, 针对事故类型及特点, 选择科学的救援方案, 配置合理的救援人员和资源。
(3) 由质监部门牵头, 发挥自身熟悉设备分布特点以及维保单位技术的优势, 负责组建由电梯维保单位骨干技术人员组成的电梯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完善救援装备、建立救援网络。
(4) 由质监部门牵头、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 开展电梯应急救援演习活动, 开展电梯事故应急自救宣传和演习。开展日常训练, 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地应急救援方案, 通过演练改进应急预案, 提高联合救援的水平。
(5) 广泛开展电梯安全使用和积极自救宣传和教育活动, 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特种设备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关于2011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情况通报[R].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0.
[2]苗兴壮.国内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述评[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6 (1) :23-26.
[3]梁广炽.美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综述[J].林业劳动安全, 2005, 18 (2) :22-23.
[4]赵红.从美国联邦应急计划看美国国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J].理论研究, 2004 (1) :26-30.
[5]刘图前.电梯状态监控及应急救援系统[J].广东科技, 2008 (20) :192-193.
[6]庞文铸.浅谈电梯的应急救援[J].安防科技, 2008 (12) :72-73.
[7]许智, 李赵, 王小鹏.应尽快建立电梯应急救援机制[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0 (3) :50-51.
救援对策 篇2
导读:特别是最近几年,无机房电梯技术迅速发展,其应用不断推广。虽然无机房电梯比传统的有机房电梯有许多优势,可是一旦无机房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发生软、硬件故障、电网故障以及不可预测的其他因素引起的乘客困梯,进行紧急救援时,因救援人员无法直接接触主机进行松闸和盘车操作,故施救过程要比传统电梯困难的多。
关键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
电梯作为载人的重要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论文格式。特别是最近几年,无机房电梯技术迅速发展,其应用不断推广。与传统电梯相比,无机房电梯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没有设置机房,其控制柜、曳引机等部件都布局于井道里。虽然无机房电梯比传统的有机房电梯有许多优势,可是一旦无机房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发生软、硬件故障、电网故障以及不可预测的其他因素引起的乘客困梯,进行紧急救援时,因救援人员无法直接接触主机进行松闸和盘车操作,故施救过程要比传统电梯困难的多。如若被困乘客得不到及时的救援,则易引起紧张、烦躁、恐惧、进而采取非理性举措,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老弱病残者很容易在恐慌中窒息)。
因此,无机房电梯的紧急救援问题也随其广泛应用而成为人们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
笔者认为,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应是一个包含人员、装置、环境等要素组成的整体,只有各个环节和要素协调配合才能进行有效施救。因此,积极探讨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现存的问题并进行相应改进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必备的要素、常见的几种形式及各自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在此基础上探寻有益的紧急救援防护措施,降低人们对无机房电梯安全性和可靠性疑虑,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1 标准要求及必备要素
1.1 标准要求
GB 7588-第14.2.1.4条规定“对于人力操作提升装有额定载重量的轿厢所需力大于400N的电梯驱动主机,其机房内应设置一个符合14.1.2的紧急电动运行开关”。电梯驱动主机应由正常的电源供电或由备用电源供电(如有)。因无机房电梯大多采用无齿轮曳引机,在没有配备减速箱的情况下人力操作提升装有额定载重量的轿厢所需的力均大于400N,由标准可知无机房电梯应配置紧急电动运行开关。论文格式。然而,此紧急电动运行开关并不等于紧急救援系统,亦即它只是紧急救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标准没有明确规定紧急救援装置应采用何种形式、应如何配置、应满足怎样的标准要求。比如,释放抱闸形式、轿厢移动位移和时间的控制方式均没有相应的标准要求。
1.2 紧急救援必备要素
作为一个系统,无机房电梯的紧急救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一下要素:
(1)人员要素。亦即,乘客或公众对电梯基本知识了解、紧急状况下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紧急救援专业人员的自我保护。
(2)信息通讯要素。即,电梯轿厢内设置的紧急报警通讯装置、相应的.文字或语言说明及有效性,用以告知乘客应注意事项和可以采取的举措,给予乘客必要的安抚和疏导。
(3)救援装置要素。实施紧急救援工作所需的装置的组合,一般包括抱闸释放装置、轿厢移动装置、轿厢平层定位装置以及轿厢移动和移动时间控制。
救援对策 篇3
关键词:消防部队;安全现状;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43-01
近年来,我国火灾及其它灾害发生的频率日趋频繁,一些不可预知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给消防官兵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多起官兵伤亡事故,给官兵家属以及我国消防事业带来了难以抚平的伤痛。因此,在新形势下,对灭火救援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出现,提高消防能力水平,是摆在消防部队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1 历年来消防官兵伤亡事故案例
2008年1月2日,新疆乌鲁木齐德汇广场发生火灾,致使5人死亡,其中包括3名消防官兵以及2名群众。2009年7月2日,江苏泰州市消防官兵在抢险救援中时,在关闭燃气灶开关时打火引发爆炸,造成17人灼伤,其中有5名消防官兵,1人伤势较重。2010年2月,在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三角坪流金广场进行爆竹售卖,突发爆炸,致使旁边的劳保公司大楼以及商都宾馆被点燃。在灭火救援战斗中,2名消防战士与1名合同制消防员不幸身亡。2015年1月2日,黑龙江哈尔滨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仓库出现火灾,火灾持续近20余小时,着火仓库先后两次发生坍塌,事故造成5名消防战士牺牲,14人受伤。
2 灭火救援中消防官兵伤亡的原因
2.1 客观原因
2.1.1 救援对象复杂导致救援难度和危险性加大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急剧增加,城市多种形式的生产、物流加大,人员密集场所增多,超高层、地下、大空间建筑以及易燃易爆等化学危险品数量激增,地铁、高铁高速发展,“多合一”厂房和“城中村”等问题急待解决,使致灾因素更加复杂,各类火灾和抢险救援事故发生频率不断增大。这些因素导致消防官兵的救援难度不断增加,救援风险逐渐加大。
2.1.2 消防官兵个人防护设备较差
良好的装备是打赢灭火救援战役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一些地方消防官兵的个人防护装备比较落后,远远达不到国家的标准,无法与越来越严峻的火灾及灾害事故形势相抗衡。此外,由于经费投入过少,消防装备更新速度缓慢,消防车装备单一化,结构不够合理,缺少救生、堵漏以及破拆等专门的器材装备,尤其是防化服以及空气呼吸器等基本防护装备的缺乏,使得火灾及灾害事故的处置成功率较低,消防官兵的生命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
2.2 主观原因
2.2.1 消防官兵个人防护意识较差
一些消防官兵由于平时缺乏比较系统的业务训练,如遇到登高作业,或者有毒液体泄漏等灾害发生,由于对这类事故的安全防护知识掌握的不够彻底,个人防护意识比较薄弱,且缺乏相关的处置经验,容易造成伤亡事故。
2.2.2 救援现场指挥员素质有待提升
在灭火救援战役中,指挥员的指挥水平对战役的胜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以往多起伤亡事故的分析,一些基层指挥员由于缺乏灭火救援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面对复杂多变的火灾,不能对潜在的危害进行正确判断,缺乏现场危险预见性,临场判断和指挥能力较差,容易因为战术战略不当而造成人员伤亡。
3 新时期消防官兵安全防护的有效措施
消防官兵是保卫社会平安稳定的主力军,肩负着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为了减少消防官兵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中不必要的伤亡,必须建立健全机制,制定有效的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完善事故调查,认真总结经验
消防官兵伤亡事故都是血的教训,对于每一次安全事故都要进行认真详细的调查,以便能够有效的预防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但是长期以来,在对事故进行调查与分析的时候,对于失败的案例往往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即便能够谈到经验教训,也是趋于形式化、表面化。所以,要时刻本着对消防官兵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认真详细的分析事故的原因,并形成书面材料。同时,要及时向各省市消防官兵通报近期出现的安全事故,吸取经验教训,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3.2 提高官兵素质,增强灭火救援战斗力
第一,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尤其是基层指挥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灭火救援业务水平。
第二,加强实战演练,尤其是针对辖区地形、楼宇等实际情况,搭建演练平台,模拟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措施。通过实战演练,不断强化救援官兵的临战水平,不断提升官兵的临场处置能力。
第三,研究讨论经典案例,对于其成功的做法要积极的吸取,对于失败的地方要反思失败的原因,以便在今后遇到类似事件不再重犯相同的错误。
3.3 加强现场情况的研判,提高个人安全防护
在实施救援前,无论火灾事故大小,指挥员必须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对灭火救援现场情况进行侦查,对现场情况进行研判,它不仅仅关系到能否成功的处置火灾,更关系着能否最大程度的确保消防官兵的人身安全。在实施救援时,消防官兵要根据现场情况,佩戴好手套、头盔、空气呼吸器、安全绳以及呼救器等基本的个人防护设备,如果遇到险情,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升防护的等级。
3.4 加强科技强警,提升灭火救援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救援遇到的突发情况也越来越复杂,既往的消防设备存在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情况,导致在救援过程中有时无法及时妥善的处置。因此,在加强消防官兵个人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科技强警、向科技要警力,对现有的不适合目前灭火救援实际的装备进行更新换代,对没有列装的新型装备进行配置,并加强战备使用培训,确实做到在灭火救援中,能更好的提升灭火救援效率,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4 结 语
综上所述,消防官兵是保卫社会平安稳定的主力军,肩负着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在处置灭火救援中,出现消防官兵牺牲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亲属和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伤痛。本文针对新形势下消防灭火救援的安全现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初步提出了几点不太成熟的解决对策,期待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从根本上消除一些灭火救援中的安全隐患,使未来在消防灭火救援中能尽可能的减少人员伤亡,使我们不用再承受失去战友、亲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石祥,邱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5).
[2] 王亮.新时期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训练论文[J].中国房地产业,2011,(2).
震后灾难心理及其救援对策研究 篇4
一、震后灾难心理概述
(一) 形成震后灾难心理的原因
震后灾难心理是指人们因为生存条件被地震所摧毁而产生的一种悲伤、恐惧、慌乱、忧虑、愤恨以及庆幸生存等一系列的心理现象。人类想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 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 都离不开由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基于人际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环境所组成的生存条件, 生存条件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与保障。但是, 在剧烈的地震灾害的侵袭下,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到破坏, 导致幸存者的心理瞬间失衡, 情感防线被击破, 在这种强烈的冲击和干扰下, 无法维持正常的心理活动, 人的情感起伏强烈, 人的精神状态陷入危机,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负面情感和消极的情绪[1]。
(二) 震后灾难心理的特征
1) 普遍性及共发性。即遭受地震灾害的群众在面对共同的灾后环境以及灾难经历的时候, 非常容易产生共鸣, 集体陷入灾难心理的影响中, 从而使低落抑郁的情绪蔓延至整个受灾地区。
2) 长期性。即灾难心理无法在短期内消除, 具体表现在灾民消极的生活态度长期存在, 对地震的恐惧感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排解等等。
3) 依赖性强。即一旦地震灾后的灾民产生了灾难心理, 就会强烈的依赖外界的帮助, 希望自己在物质上及心灵上得到馈赠和抚慰。
(三) 地震灾难心理反应的危害
虽然震后灾难心理是因地震灾害而带来的必然结果, 然而如果对其不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干预, 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灵伤害, 导致人的心理、行为偏离正常的轨道, 例如一些灾民萌生离家出走或自杀的念头, 出于对地震的恐惧而散布关于地震的谣言, 甚至在震后出现了哄抢现象以及犯罪行为增多等问题[2]。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会影响到救灾活动的顺利开展, 导致灾民在震后初期无法进行自救, 使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扩大化。
二、震后灾难心理救援的对策
(一) 日常工作策略
1) 开设灾难心理学课程, 普及相关救援知识。可在高校选修课程中设立灾害心理学, 在国家地震救援紧急训练基地的培训课程中增加地震灾害现场心理救援课程及灾难心理应对技能课程, 提高该门知识的普及度;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地震知识, 积极开展地震灾害应急演练和培训, 帮助民众了解震后灾难心理及其救援方法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2) 设立震后灾难心理救援工作小组。灾难心理救援小组不仅能够有效的安抚震后灾民及幸存者的受伤心理, 而且可以为救援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救援小组的成员既可以由接受过震后灾难心理相关课程培训的人员组成, 也可以招募从事心理医学或心理教育的志愿者。
3) 可成立震后灾害心理咨询机构, 设立咨询热线, 为震后灾难心理的询诊提供服务[3]。
(二) 震后的救援策略
对于地震所导致的灾难心理以及灾民因此而产生的有失偏颇的行为, 不但要依靠灾民自身凭借个人意志, 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而且还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派出专业的人员干预和调整心理危机, 使之保持在可控制范围内, 要尽快抚慰灾民的心理创伤, 消除人们的心理恐慌, 营造轻松、缓和的社会气氛。震后灾难心理救援工作包括普遍性宣传疏导工作和现场心理救援工作。
1) 普遍性的宣传疏导工作。可利用新闻媒体及时将地震的灾情及震情信息通报给公众, 避免产生误传和谣传, 让民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文艺演出、宣传材料、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受灾群众介绍救灾、自救以及和、心理调节的相关常识, 增强民众对突发地震灾害的认知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同时, 充分发挥媒体、演出的宣传作用, 传达积极乐观的抗灾精神, 通过强大的舆论攻势, 营造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抗灾氛围[4]。
2) 现场心理救援工作。首先, 在震后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派出心理专家小组迅速深入灾区, 调查和评估灾民的震后灾难心理, 并根据调查结果派遣专门的心理救援队伍;对需采取震后心理救援灾民, 要按照其灾害心理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救援手段, 对震后灾害心理最重的遇难者家属及受伤者本人要进行专门的一对一的心理救援, 对一般的受灾群众则可采用设立流动心理救援站或集中讲课的方式。第二, 如果专业的心理医生不足, 为扩大心理救援的范围, 则可吸纳灾区教师等高素质人群为志愿者, 经过短期的心理救援技能培训之后, 由其协助心理救援队伍开展工作。特别要指出的是, 心理救援工作不能在地震应急期之后就停止了, 在撤离前要对已救援过的灾民进行回访, 且要做好灾民的心理评估工作, 同时, 与灾难心理较重的灾民之间要有沟通渠道, 保证其及时的撤离[5]。
三、结语
地震所带来的灾难心理给受灾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 为了帮助灾民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我们不能忽视震后灾难心理的救援工作, 这需要政府、各个领域的专家、心理学工作者、行政人员以及灾民等共同的努力, 同时, 鉴于震后灾难心理比较难治愈, 且持续的时间较长, 因此, 震后灾难心理的救援工作不能一蹴而就, 而是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并且要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 使地震现场心理救援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更加科学、有效, 形成更加完善的震后灾难心理援助理论体系。
摘要:地震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这种破坏性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也给人们带来深深的心理伤害。由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显而易见的, 较易受到重视, 而地震所导致的心理伤害是无形的, 往往容易被忽略。本文对震后灾难心理的成因、特征以及危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以期引起人们对地震灾害之后心理救援工作的重视, 同时对地震灾害心理救援提出了几点对策,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地震,灾难心理,救援对策
参考文献
[1]严文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特点及思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8.
[2]王子平.灾害社会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
[3]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5.
[4]孙渝莉, 金春寒.灾难心理分析及大学生心理援助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救援对策 篇5
同时,片方释出一组与《时尚芭莎》电影组合作的时尚大片,在电影中饰演高谦的彭于晏与饰演儿子聪聪一角的小演员张景祎“父子档”搞怪出镜,萌态十足。在救援场上,他们是英雄;回到家中,他们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是有家人有儿女的普通人。
电影《紧急救援》取材于真实救援事件,由林超贤导演,梁凤英监制,是《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金牌班底的又一燃炸力作,将于20大年初一正式上映,目前全国路演正火热进行中。
彭于晏首度演绎父亲角色中国救捞人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此次曝光的时尚大片是电影《紧急救援》与时尚芭莎电影组的第二次合作,一改之前的硬核制服风格,电影中饰演高谦的彭于晏与饰演儿子聪聪一角的小演员张景祎父子组合一身休闲装出镜,萌态十足。一张张光影大片记录下了父子间的相处日常,可爱的聪聪偷偷观察生气的父亲,两人一起搞怪自拍,一起看动画、打游戏、玩模型,似父子更似哥们儿。正值新年来临之际,点爆竹,画年画,这对父子档也为大家送上一份新春祝福“平安喜乐,一起‘福’到家。”
这是彭于晏首度演绎父亲这一角色,对他来说也面临一些挑战,儿子聪聪人小鬼大,爸爸高谦需要多多鼓励、以身作则。他坦言:“导演给我这个角色,我觉得是非常难的。导演很有意思,他知道我是单亲家庭,所以饰演一位父亲我要花很多时间去说服自己,我的生命里面没有父亲的形象在,但我要扮演这个角色,非常感谢导演给我的这个角色,让我面对自己一次。”他同时透露道,“这部电影的情感部分导演拍得特别用心,大家会看到完全‘升级版’的林超贤电影,他把自己想象的中的亲情以及兄弟之情都在这个戏里展现出来了。”
这次的林超贤“超有人情味” 《紧急救援》聚焦华语海上救援新题材
在金陵初雪中,电影《紧急救援》导演林超贤,携主演王彦霖、蓝盈莹、徐洋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作为首部聚焦海上救援题材的华语电影《紧急救援》展现了一群在普通大众中少有人知的高危职业——中国救捞人。电影震撼的救援场面,真实而揪心的故事情节,都感染了现场的所有人。一位老爷爷看片后激动地表示:“这是第一部反映救捞人的故事,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因为它不仅展现了英雄人物的故事,它还刻画了英雄人物的心灵和他们的家庭和友谊。它有一个中心,就是高谦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这就是这部影片的灵魂。”导演林超贤感触万分,现场与老先生握手拥抱,“我很感动,这位老先生看到了我们电影的精粹,这次我们不仅有‘打’的戏,更有一份爱和精神,每一次都想给大家不一样的东西。希望大家能把这份救捞精神传达出去,这就是我们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也为电影和中国救捞人们送上祝福,还有一位观众坦言:“紧急救援完全超出预期,很燃强推!完全被电影震撼,里面有笑点也有泪点,亲情、友情与感情戏相结合,里面的情节和台词直接触动到我,演员们把这群平凡人物演活了,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海上救援人员的不易,这是一部很值得带着全家人去电影院观看的一部电影!”
电影《紧急救援》又一次展现了“升级版”的林超贤,一位多年的影迷感叹道,“这一部电影在以往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感情、勇气、家庭,以及包括一些笑点,这个是在之前的林超贤电影中没有看到过的,从《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再到《紧急救援》,这三部电影一部比一部好,包括很多的水下拍摄,比前两部困难很多,我很佩服林导。”林超贤导演现场回应道,“电影里面所有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是我就是为了把更好的东西呈现给观众。”
“守小家护大家”还原真实救援者生活消防家属为《紧急救援》点赞
在电影中饰演情侣的王彦霖和蓝盈莹首次同时亮相路演活动,不少观众看完后都表示这对cp的故事可谓是电影的一大泪点。这也是蓝盈莹首次饰演英雄背后的家属这一角色,“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因为在这之前,我对这样一群人是完全不了解的。但是我演完之后,我觉得他们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我的战场就是守护家庭,让救捞人员在外面放心,做他们最坚实的壁垒,为他们守好这个小家,所以我觉得救捞人员的家属也是非常非常伟大的人。”王彦霖也表示赵呈虽然是一个救捞人员但也是普通人,他在做很多事情时都必须考虑到家里的她,可是一踏上救援场,他的脑中又只有“救人”两人字。
救援对策 篇6
蓝天救援总部:接到救援电话,两驴友在抓髻山迷路,其朋友铁铁,打电话求助。
23:21'14
蓝天救援总部:铁铁带一队四人,从大寒岭关城往上至抓髻山主峰一路搜索行进,大兵、过江龙、暖暖、黑吉斯、痞子桐、SEVEN跟着向导曹师傅,从曹家铺人头石上山搜索。 BG1NLC、BG1RY、远山在山下做中继与后方联络。
12月7日 上午6:30
远山:大约凌晨四点,救援队员接到迷路者下撤。大约六点三十分,所有队员安全撤回家中。饥寒中连夜搜索,很多队员没时间休息就要上班工作。辛苦大家了!
类似这样的帖子在中国紧急救援联盟论坛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里是蓝天救援队的大本营,每一场救援的过程都会在网上同时发布,能帮上忙的志愿者可以随时参加,走失者的家属可以随时了解到前方的情况。
中国蓝天救援队最早源于“绿野救援”,后来分离出来成为一支纯公益性质的民间救援队。其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IT工程师、画家、电视台编导、企业老板、网络写手……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是户外运动爱好者。
蓝天救援队的几名核心队员负责队里的事务,他们是几年来大家公认并推选出来的,因为他们参与的行动多,为队里付出的多,大家都愿意听他们的。由于大家都有工作,所以一般是谁最近时间比较充裕,投入的精力就会多一些。
队长远山是大家最服气的人。玩户外运动的人性格都比较直,不容易服管,但所有的志愿者都愿意听远山队长的。因为他为这个团队投入的精力最多,技术也全面,尤其擅长全面的组织协调,话不多,但总是会说在点子上,性格也很随和。远山原是一名武警战士,退役后在一家知识产权事务所上班,2009年年初,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专心蓝天救援队的工作。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蓝天救援队的发展和完善上,“志愿者组织最怕的就是没有牵头的人,热情大家都有,可两三个月后热情一过,如果没有人张罗,可能大家就散了。”要做的事情很多,邀请各个方面的专家讲课,组织大家训练,完善组织制度,找一个婆家以便成为一个正式的组织,每周都有的救援,各地救援队的成立,时不时还需要过去调解他们的矛盾,“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每年能抽出时间去登两次雪山。”远山不好意思地笑笑,好像这是一个奢侈的要求。“能把爱好当工作,挺幸福的。”远山说虽然没有经济来源,但坚持一两年还是没问题的。
邱莉莉是核心成员中唯一的一名女性。出生于七十年代末的她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老公是现役军人。她本人在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也是天使妈妈基金的创始人。汶川大地震中,邱莉莉结识了同为志愿者在现场忙碌的绿野救援队,觉得志趣相同,回来之后就立刻加入了,并负责队里与官方的各项合作,与其他民间队伍的联合演练等。活泼乐观的邱莉莉,是救援队伍中最受欢迎的人。
秘书组的许可和“每日更新”是队里最任劳任怨的两个人,“他们很负责任,把任务交给他们放心。”这是队长对他们的评价。在志愿者组织里,没有任何外在的约束,负责任也许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了。秘书组事多而且杂,需要花费的精力也是最多的。
“大头”本身在一家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工作,对公益组织的内部事务熟悉,所以负责救援队的内部事务管理。不过他最喜欢和大家一起参加搜索救援,虽然有点超重,可几乎在每个救援小组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救援队的二十四小时救援电话会自动转接到几个核心队员的手机上,如果第一个人没接电话,就自动转到第二个人的手机上。接到求助电话的人会联系其他人,谁有时间就担任队长组织一个临时搜救队,不过接电话最多的还是远山,他的手机每天都要充电,到了周末发生事故会比较多,一天得换两块电池。
民间救援的专业优势
2009年4月26日,山友“北极熊”在从北京八大处下山后,刚回到车里就听到电台中传来呼救:“各位山友,有谁在虎头峰附近发现一名10岁左右的小女孩?”他马上回复:“这位山友,我是蓝天救援队的‘北极熊’,就在八大处山下,请你详细描述走失小女孩特征。”原来是一名叫陈剑楠的10岁女孩在八大处与家人走失, 这时不断有山友回复,表示正在观察周边情况。一位山友回复:他正带领6名队员在虎头峰附近,可以帮助寻找。15分钟后,电台里传来消息:一名山友在虎头峰山脚下的公路边发现一个小女孩正在哭,经过确认,正是走失的女孩。
而另一名叫“行云流水”的山友则通过电话进行过救援:有一对情侣在排牙山迷路摔伤了,之后给他拨打了电话,“行云流水”在报警的同时,也打电话给在邻近爬山的山友,很快就集中了七八个人的救援队伍。虽然警方随后也赶到现场,却因设备以及登山经验的缺乏而遇到困难,最后还是由这批民间登山队员登到顶峰,将遇困情侣轮番抬到山下。
在野外发生事故时,快速而有效的救援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时,民间组织就会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因为山友对线路非常熟悉,有时一个电话的正确引导,就能让被困的人走到山下。并且,山友长期的户外运动,使得他们有着良好的技术和体力以及专业的装备。而警方由于缺乏山地救援的装备和经验,往往不能施行最为有效的搜救。警察队伍中连简单的担架等器械都没有,而120专业急救队伍也很少能爬山攀岩救人。
救援是我们的责任
对于参加救援的志愿者们来说,能够救助其他山友是他们一直以来的一个美好愿望和使命,志愿者“大头”说,“大家都喜欢户外(运动),一听到山友失踪了,心里都挺不是滋味,也担心自己,如果有一天自己碰上这样的事,也希望有人能来救。”
在每次的搜救工作中,志愿者们都是自带装备,自己开车,有时救援行动不在周边,吃住也需要自己解决。大家都知道队里没有钱,甚至连他们的油钱都付不起。此外,民间救援队在人员的固定性、装备配置方面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由于救援是完全免费的,现在队里唯一的资金来源是募捐来的几千元钱。这宝贵的资金只能用于制作路标、救援行动中购买食物等最需要用钱的地方。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其他的民间组织都纷纷伸出帮助之手:“越野e族”和“切大队”在听说了他们的事后,主动联系他们,表示可以在救援时提供越野车。之后每次的救援行动,他们出车出人,一趟趟地运送队员去现场。而无线电协会则表示愿意为他们提供无线电培训,京西HAM联盟帮他们在现场架设天线。
现在,蓝天救援队和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后者为他们提供了一间临时办公室,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办公的地方,但因为地方太小,一些帐篷之类的装备还是放在队长家里。红十字会也会为他们提供一些医疗方面的培训,而如果红十字会在救援任务中遇到山地救援,也会找他们帮忙。
尽管困难重重,北京蓝天救援队还是在民间救援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现在,北京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已有3000多人,其经过考核的正式队员有300多人。他们有着自己明确的宗旨:纯公益性质的民间救援队。队长远山说:“如果有企业愿意为我们提供资金或装备,我们欢迎。如果企业要求冠名或附带其他性质的软广告,我们不做。”
高原缺氧地区地震救援特点和对策 篇7
1 青藏高原地区属多地震区域
我国高原地区主要以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为主,高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6%。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我国大陆地势呈西高东低的趋势,而大陆构造变形造成的地震活动也呈现西强东弱的特点,受其影响最大就是“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我国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前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地震区之一,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截至2008年底的数据统计,此地区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0~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2 高原缺氧地区地震救援特点
2.1 地域特殊
我国四大高原中只有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为4 000 m左右,地形多以山地为主,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以藏、汉、回、土门巴、撒拉、蒙古、珞巴、夏尔巴等民族为主,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救援效率。加之当地环境恶劣,多数村镇沿江、河谷地带而建,而这些地区往往是地震断裂带,地形效应和地震构造效应明显,地震烈度大、破坏性强,易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同时,由于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公路、水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易造成破坏,导致救灾力量难以快速获取灾区信息和进入灾区开展救援。玉树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4 493 m,当地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3%,语言交流较困难。地震发生地为州府、县府所在地的结古镇,最低海拔3 900 m,郊区牧民驻地及山上寺庙处于4 000 m以上。
2.2 气候特殊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是低压缺氧、寒冷干燥、少雨多风、昼夜温差大、冬长夏短、四季不分明,气候区域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下降,一般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1 ℃,有的地区甚至每升高150 m气温可下降1 ℃。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白天地面接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量,近地面层的气温上升迅速,晚上地面散热极快,地面气温急剧下降。另外,强紫外线辐射容易引起急性角膜炎、白内障、视力障碍及雪盲症等急性损伤。高原缺氧常致胃肠蠕动减弱,唾液、肠液及胆汁分泌减少,食欲减退,消化吸收不良。青海玉树地区空气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0%~60%,昼夜温差可达15~20 ℃,夜间基本都在零下2~3 ℃,发生地震后救援部队先后经历了暴雨、降雪、冰雹、沙暴等极端天气,消防官兵的高原反应强烈,伤病增多,严重影响救援部队的作战效能。加之当地高原气候,气温低、空气干燥,被困人员在得不到保暖和水分补充的情况下,尤其是夜间存活率较低。
2.3 建筑特殊
由于青藏高原的民居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房屋结构类型以土木、砖木为主,抗震级别低。农村地区房屋大部分为土木结构,城镇土木结构房屋占到了70%以上,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约占20%左右,框架结构占10%左右。发生地震后,土木、砖木结构建筑大部
分全部坍塌,如在第一时间得不到救援,被埋压的人员很难存活。
2.4 交通特殊
青藏高原面积达240万km2,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4。由于地震发生地点的不确定性,导致交通运输成为救灾最大的问题。近几年来,西藏、青海等地区加大公路交通的投入,但西藏仍有33%的县和20%的建制村没有通公路,青海仍有14%的乡和23%的建制村没有通公路。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进入玉树的主要是陆路和航空两种途径,西宁至玉树的214国道由于地震的破坏和各种救援车辆拥堵,850 km路程需要行驶20 h,其中要翻越海拔4 824 m的巴颜喀拉山口。通过空运进入玉树只有刚竣工不久的玉树巴塘机场,其海拔3 900 m,机场跑道处于高山峻岭之间,是全国海拔高度第三的高高原机场。由于玉树机场为支线机场,不具备夜间起降能力,正常情况下白天每周只有三个航班,特殊情况下也只能同时起降3架飞机。目前,我国民航共有39架飞机能在高高原上飞行,这些特殊机型必须由具备飞行高高原机场资格的双机长驾驶。因此,高原地区特殊的交通环境,使得救援力量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大型机械更是难以进入。
2.5 对救援人员要求特殊
由于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对于低海拔地区的人员,正常情况下要求慢、静、暖。刚到高原的人前几天要注意减少活动、防寒、保证睡眠和调整心理状态,以防止急性高原病发生。而对于震灾现场参战的救援人员,经过长途跋涉、日夜兼程赶到灾区后,没有时间进行休息调整,立即投入到重体力、高强度搜救人员生命的战斗,导致高原反应加剧,病员增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在玉树地震救援中,2 000余名参战消防官兵中有几百人出现较强烈的高原反应,造成了非战斗减员。
2.6 对救援器材要求特殊
由于高原地区空气中含氧量低,救援中常用的无齿锯、机动链锯等以燃油发动机为动力源的救援装备,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地区作业时经常出现启动困难的情况,严重影响救援行动的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只适合藏獒生存,一般的消防搜救犬也存在高原反应的问题。正常情况下一只消防搜救犬每天可工作4 h,搜索12 000~20 000 m2的范围。但是在玉树地震灾区,一只消防搜救犬每天工作时间不足2 h,其搜索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
3 应对高原缺氧地区地震救援作战对策
3.1 选派适应性强的救援人员
按照地震救援跨区域增援预案要求,调派救援力量要以省消防总队为单位成立跨区域地震救援队,由指挥部、轻型或重型搜救队、勤务保障分队组成,分别按2 h、4 h两个时间段集结力量要求制定增援力量出动方案。按照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七个消防增援作战区域,当某省发生较大地震灾害,同一战区的地震救援队自动启动应急救援增援预案或按照部局指令在2 h内集结完毕,其他区域可根据部局指令在规定时间内集结出动力量。一般情况下编入搜救队的人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能够胜任高强度救援工作的人员。但对高原缺氧地区救援有其特殊要求,必须要对调派增援的人员进行筛选,从身体、年龄、高原工作经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一是身体健康,不能有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哮喘、气管炎等疾病或病史,且近期没有感冒、头痛等身体不适状况;二是以青壮年为主,搜救队员不得超过40岁,指挥员一般不超过50岁,个别身体好、高原反应不明显的指挥员可放宽至55岁;三是有高原经历者优先,以曾经在高原工作、生活或近期去过高原且高原反应不明显的人员为主要对象。
从玉树地震救援实战看,高原缺氧地区救援主要依靠同类地区消防总队、支队的搜救队增援,一般不宜抽调低海拔、含氧量充足和没有高原工作生活经历,以及有可能有强烈高原反应的人员参加救援。如在玉树地震救援中,调动的青海、西藏、甘肃及四川阿坝州的消防官兵几乎没有高原反应,而调派的广东、山东等低海拔地区的增援队在到达震区后第一天便开始出现高原反应,造成部队一定程度的非战斗减员。
3.2 调整适应缺氧地区的救援装备
借鉴国际救援队装备配备的先进经验,为救援队员配备个人背囊、防护、探测、破拆、起重、救生、通信、洗消、照明等装备。充分考虑到救援作业的需求,为个人增配护肘、护膝等个人防护装备和随身携带的手绳、腰包等简便、实用的小工具;实行应急遂行装备的模块化配备和标准化管理,定做标准尺寸装备箱,对各种救援装备、设备按功能模块装箱分类、规范标志,装备箱要考虑加装轮子、握把等人性化设计,增配折叠推(拉)车,满足救援现场人员移动、抬运、转移等作业的需要。要根据高原地区救援工作特点,增配满足低温低氧环境下工作的救援器材。一是增加手动、电动器材和小型移动发电机组;二是对低海拔地区带入高原作战的燃油动力源应采取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柴油机械添加增压设备和采用含氧燃料等改进措施,确保装备器材正常使用;三是增加大型机械和运输车辆的配备,减少人员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清理废墟和阵地转移时的体力消耗。在玉树地震救援中,由于作业点与营地间距离长达十余公里甚至数十公里,救援人员缺少装备运输工具,徒手携带工具步行至作战点后往往已经是筋疲力尽,作战效率大打折扣。
3.3 选择快捷高效的投运方式
按照“快捷、安全、高效”的原则,增援力量要根据灾区道路、机场等情况,在第一时间综合判断选择空运和陆路的方式进行投送。一般路程超过500 km的优先考虑空运,低于500 km的优先陆路运输。空运时重点保证人员和轻型装备的一次性投送,根据国内常见机型和运输能力,一般一架民航包机乘员不超过150人,高原、山区等特殊地区飞行的民航飞机一般不超过120人。因此,要根据飞机的运载能力成建制进行投送。同时,应考虑后续装备、物资以空中或陆路运输的方式运送,确保部队的持续战斗力。陆路运输时,增援队可利用本单位车辆或租用地方运输车辆将救援人员与重型装备物资等一同运送,并确定部分运输车辆为增援队现场使用的保障车辆,确保增援队伍到达现场后不致于徒步行进,以提高救援的机动能力。对参加玉树地震救援的10支搜救队,最快抵达玉树的都是通过空运的方式,西宁至玉树距离超过800 km,开车约需14 h,空中运输仅需1个多小时,是救援人员抵达灾区的最快捷途径。因此,在地域广阔的高原救援中,一是首先采用空运方式,目前高高原常见机型为空客A319和波音737-700,载客量分别为117人和100人,载货量分别为16 t和14 t,应充分考虑到高原机型运力减少的因素,提前规划增援人员和携行装备数量,将救援队人员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减少所携带重型装备的数量;二是当空中运力不足时,优先保证人员与第一时间使用的必备救援装备通过空运方式先行投送,同时由陆路运送重型装备和后勤保障物资;三是采取陆路投送时应充分考虑到高原地区道路状况,选用越野底盘车型和轻型抢险救援车辆,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物资投送,尽可能租用经常在此线路经营的运输车辆和司机,以确保快捷、安全。
3.4 开展高原地震救援针对性训练
按照地震救援专业训练要求,必须建设模拟坍塌建筑、模拟救援及搜索训练场、模拟各种狭窄空间的地下管道训练场、烟感及真火救援训练楼、牵拉训练场、破拆训练场等模拟训练设施,开展搜寻定位埋压人员、倒塌预判、加固支撑、层次破拆、垂直打洞等实战性技能项目训练;按照搜救队的人员组成,开展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侦察警戒、搜寻救护、人员输转等班组协同训练,掌握救援手段和方法,提高科学施救水平;在中、高级指挥员中开展跨区域作战组织训练,满足大规模作战指挥的需要。针对高原地区救援特点,救援队在开展地震救援技能、班组和指挥作战训练的同时,也要开展高原缺氧地区的搜救训练。一是定期组织同一战区的低海拔地区增援队到高海拔地区驻训,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二是通过佩戴口罩、降低空气呼吸器内空气含氧量等方式开展缺氧训练,以提高部队对高原缺氧环境下高强度救援行动的适应能力。
3.5 增调高原专业医疗用品和人员
地震救援队在人员编成时除充分考虑搜救、通信和建筑结构等专业人员外,还应充分考虑医疗人员的编配,设立专人随行救援行动负责医疗急救,随队医疗人员在保障官兵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承担对遇险被困人员进行救治、对人员及环境进行防疫任务等。针对高原地震救援行动,除要带足日常救援所需医疗药品和器材外,一是增加医疗急救人员,随队医疗人员增加至4~6人,在高原工作过的医疗人员要优先考虑;二是增加高原专用药品和器械,除随队携带感冒药、消炎药、消化药、头痛药、止吐药外,应携带一些抗高原反应、抗疲劳药品,携带一定数量的便携式制氧仪器,保证现场人员吸氧需求;三是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参战部队官兵恐惧心理,介绍高原反应的防治知识,增强救援队员自信心,缩短适应高原环境的时间,并配合吸氧、休息及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战斗减员。
3.6 强化自我保障能力
按照地震救援跨区域增援预案要求,地震救援分为自我保障、当地保障和跨区域保障三个层次。按照72 h划分保障层次,72 h内必须实施自我保障;超过72 h,则实施当地保障和跨区域保障。72 h自我保障可通过两个背囊装备饮水、食品、日用品、宿营用品、个人医疗急救、照明、通信、防晒、防蚊虫等保障物资,救援队员只要背上背囊即能满足72 h自我作战保障,搜救队在行进时可以携带生命探测、破拆、起重等手动或电动的中、轻型救援工具,确保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即能开展救援工作,其他装备和器械同机、同车或随后运到即可。当地保障和跨区域保障主要是在72 h后由部局协同事发地消防总队按照物资储备标准和前方实际需求进行保障,由增援部队所在地或其他地区物资储备库调运物资进行保障。针对高原地震救援要充分考虑到高原地区气候特点,一是在72 h自我保障中准备保温防寒、自热食品、净水药剂和露营装备;二是在72 h后的保障中要考虑到指挥帐篷、大型发电设备、生活保障车辆、运输车辆、战地厕所等装备设施。
3.7 灵活调整部队撤离时间
按国际上的通常作法,一般的地震救援中在震后5~7 d,余震减少减弱、大规模抢救生命和处置次生灾害任务基本结束时,可以组织部队有序撤离,同一战区以外的跨区域增援力量全部撤离,本地及本战区力量视情撤离或组织轮换;震后7~10 d,余震明显减弱、救援任务全部结束,除事发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力量外,其他增援力量全部撤离,本地力量保持战备。在组织国际救援活
动中,一般在震后第5天,全天没有发现一处有生命迹象的则可自行组织撤离。从玉树地震救援实践看,高原高寒缺氧地区地震有其特殊性,被困人员生还率低,搜救时间则相对缩短。据统计,玉树地震消防救援中,全部的生还者中有96%是在72 h内搜救生还的,72 h以后生还的不足4%,而72 h后参战官兵出现高原反应的人数已达到参战人员的40%。因此,在高原地震后第三天,可以视情组织增援队有序撤离。一是按照“先平原、后高原和先到先撤、晚到晚撤,以及伤病员多的队伍先撤、伤病员少的队伍后撤”的原则组织撤离;二是设置中转站,海拔高差较大的增援救援队在中途需设置中转站,以便让参战官兵在中转站进行休整后再撤回到低海拔地区。
3.8 强化政治鼓励和宣传引导
消防部队作为抢险救灾的现役部队,政治鼓励工作自成体系,作用显著。战时更要强化其作用,发挥其优势,及时发布动员令、表彰通报。应给予各增援队充分的表彰权,既可在现场以火线立功、火线入党等形式表彰,又可以战评形式对地震救援中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采取立功授奖、保送入学、提前晋职、组成报告团巡回讲演等多种形式表彰先进,起到鼓舞士气、以利再战的效果。地震属大型突发灾难事故,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及时宣传报道消防部队应急救援的作用巨大。汶川、玉树地震救灾中,除救援队员浴血奋战、搜救生命发挥了巨大作用外,宣传工作及时报道和信息发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笔者认为,宣传人员要编入救援队进行一线报道,突出新闻宣传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在高原地震救援行动中,除搜救行动本身有着特殊的要求,政治鼓励和宣传工作也有其特殊性。一是可采取张贴宣传标语、板报等形式,不鼓励广播、现场讲话等形式宣传,既能创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休息环境,又能避免政治宣传员体力消耗过大,引发剧烈高原反应和减员;二是政治宣传员要与医疗人员密切配合,在鼓舞部队发扬英勇顽强战斗作风同时,科学组织参战人员轮换休息,制止队员带病工作、疲劳作业,尤其是要组织巡查,对身体不适、过度疲劳、发烧感冒等的队员要限时休息;三是宣传重点不仅要针对抗震救援行动,也要针对参战官兵出现高原反应等伤病情况和恶劣工作环境进行宣传,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四是宣传人员要配备摄录器材、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卡等编辑、传输工具及无线通信器材,在救援现场对新闻稿件进行编辑,快速通过通信设备、无线网络等方式传输地震救援新闻稿件。
参考文献
[1]陈家强.从“5.12”汶川特大地震谈抗震救灾应急措施[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9):629-635.
灭火救援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8
一、灭火救援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消防部队在出警时所产生的伤亡事件已经引起了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 他们在灭火救援过程中所出现的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救援的质量与速度, 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在近几年所出的消防队员在灭火救援中伤亡的实际情况我们能够了解到, 在消防队员灭火救援的过程中, 安全问题就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2]。
(一) 救援的对象复杂, 并且难度加大。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 消防部队所面临的救援对象、特点、危害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们所处的建筑物高度逐步增加, 建筑物结构更加复杂, 多样性的应用功能, 并且这些高层建筑物里的可燃物品不断增多, 密集的人员等, 都会导致火灾出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 物流交易逐渐频繁起来, 危化品还在不断增加, 消防部队在火灾处理的种类中显现出了危险性、突发性、毒害性的特点。还有不断出现的地质灾害, 导致救援形式的复杂和多样化。给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活动增大了难度。
(二) 个人的防护装备的缺乏, 消防队员的自身安全难以得到合理保障, 在火灾处理的过程中, 采取的是扑救, 而扑救就需要具备装备性和技能性。
但现在的消防队员所使用的防护装备难以和国家标准进行匹配, 不能满足灭火救援等工作需要。还因为经费的缺失, 防护装备显现出了滞后性的特点, 消防车辆装备也显现出了单一性的特点,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给消防队员配备专业的装备。这样就难以保障消防队员的人身安全。
(三) 消防队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一部分的消防人员平时并没有接受专业的业务培训, 对有毒液体、登高作业、破拆窗户等灾害现场的防护知识没有掌握, 不够重视个人防护, 因此出现了勇猛有余但是经验缺失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 消防部队就应当对消防员们进行教育培训。
二、灭火救援的安全处理对策
由于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的现场经常出现安全事故, 所有的消防部队和政府部门就应当针对这些安全问题, 尽全力采取合理有效措施, 预防事故的出现。
(一) 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
在建设消防部队的过程中, 队员的安全尤为重要, 优秀的消防队员对部队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出警的任务量大, 并且难度不断增大, 保护好消防员的安全和健康, 减少工作危险是首要的任务。
(二) 普遍提高消防队员综合素质。
由于灭火救援等行动具有危险性、不确定性、复杂性, 所以就需要所有的消防队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素质, 强硬的专业技能, 能够根据不同的灭火救援任务具备适应的技能。因为如果救援任务超出消防队员的能力范围, 就很大程度上会出现一定的伤亡。根据这些情况, 消防队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各级的指挥员作为组织者和指挥, 就是整个灭火救援工作的核心和重要的参与人物, 指挥员如果素质较高的话, 可以冷静的对待火灾救援, 并且指挥消防队员开展有效救援工作。指挥员的素质得以提高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防队员的总体素质, 能够更加有效保证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总结
消防部队所能做到的安全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工作, 安全工作影响了全局, 并且波及到部队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很多的事故发生就是因为采取不安全的行动或者是事故本身存在着影响安全的因素。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都存在着三个因素, 那就是物的变化、环境影响和人的行为, 这三个因素之中, 人是关键的因素, 并占据主导的地位。能够有效地避免或者是减少消防队员在实际灭火救亡中的伤亡, 并且建立起来健全的减少伤亡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应当采取的有效手段就是提高救援活动中的标准化水平, 关键就在于加强火灾现场的一系列的安全管理。作为合格的消防队员就应当牢固的树立起来这样的指导思想:“既能够最快速的消除和控制灾害, 还要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人员的伤亡”, 能够不断的从曾经发生的事故之中总结好经验, 并对安全管理进行不断的改进。每一级的消防部门还应当积极地推进安全改革, 使个人的安全防护更加强化, 使装备更加精良, 使灭火救援方面的安全教育更加完善, 使官兵的安全意识更加强化, 使指挥程序更加规范。防护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处理灾害的速度和有效与否, 好的防护能力是基本的前提,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消防队员的伤亡, 还能提高灭火救援的工作成效[1]。
摘要: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走越快, 并且不断地进步以及发展, 我国经济水平也随之发展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快速深入发展, 以及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当今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影响, 并且这些影响有利有弊。利是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但是火灾作为代表的各种突发灾害产生了越来越高的发生率, 并且这些灾害的特点都是不可预警、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而且还复杂多样, 让人难以捉摸。消防部队是处理火灾等突发性灾害的主力部队, 在火灾发生的时候, 消防队员应首先出现在火灾现场, 尽力的去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 但是灾难有其不可预计的特征, 这些消防人员的安全以及生命保障仍然存在不可预计的风险。所以说, 在灭火救援工作开展时, 怎样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而且还要避免损伤消防队员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3]。
关键词:灭火救援,消防队员,灾害,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石祥, 邱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05:114-119.
[2]南建彬.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资讯, 2015, 15:227.
[3]庄清彬.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探析[J].山西建筑, 2015, 29:246-247.
救援对策 篇9
由于隧道火灾扑救难度大、处置程序复杂,对参战指挥员和战斗员的素质要求高,使其成为消防灭火救援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研究国内外特大隧道火灾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公路隧道火灾扑救的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灭火救援对策。
1 公路隧道火灾扑救难点
(1)火情侦察难。隧道的结构相对封闭,发生火灾时,受断电或浓烟的影响严重,内部能见度很低、温度很高,有的起火部位距离隧道口很远,实施内部侦察比较困难,使得火情侦察进程缓慢或被阻断。
(2)人员疏散难。隧道起火时,内部车辆很难改变行驶方向,如果交通管制不及时,后方车辆不知前方险情继续驶入隧道,易造成拥堵或碰撞,火势可能沿车辆蔓延,造成大量人员被困。同时,起火隧道能见度低,黑暗中受困者心理恐慌,易出现行为异常;若发生车祸,有人员被困车中,还需对车辆进行破拆,加大疏散救援难度。
(3)火场排烟难。公路隧道起火时,固定排烟设施可能无法正常运行,不能实施有效的排烟;而消防部队配备的移动排烟装备对长距离隧道排烟又起不到明显作用。况且有人员被困时,也不能盲目实施大功率通风排烟,以免引起隧道内部的烟气层紊乱,影响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行动。因此,隧道火灾中选择最合适的通风控制实施火场排烟显得十分困难。
(4)近战灭火难。高温浓烟下,深入隧道内部开展火情侦察需要较长时间,容易错过最佳的灭火时机。有的隧道中横通道的防烟防火设施损坏,烟气沿着这些通道流入非起火隧道内,妨碍了灭火救援行动的开展。另外,隧道内烟热积聚不散,消防装备的防护时间、距离有限,难以选择合适的水枪阵地实施内攻灭火。
2 公路隧道火灾灭火救援原则
(1)集中兵力,准确迅速。接警后要准确、迅速地调派力量奔赴火场,结合隧道实际情况集中、合理地调集灭火救援力量,避免分散调集。消防车行驶途中应选择最优路线,在距离隧道最近的公路入口驶入公路,迅速到达灾害事故现场。
(2)救人第一,及时疏散。公路隧道中疏散途径较少,火灾发生时,易造成大量人员被困,疏散救援难度大,火场指挥员要积极组织精干力量第一时间深入隧道,引导疏散被困人员脱离险境。
(3)首选内攻,注重排烟。公路隧道起火时,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前提下,应首选内攻灭火救人,把握有利战机,深入内部,直击火源。使用各种方法有效控制高温烟气,以配合人员疏散和灭火战斗的展开。
(4)防护到位,确保安全。指定专人对进入隧道人员进行安全防护检查,记录出入时间,并定时轮换内攻灭火搜救力量。密切观察火灾发展趋势和隧道结构变化,一旦发现险情,及时发出警示信号,提醒内攻人员撤离。
3 公路隧道火灾灭火救援对策
为了高效处置公路隧道火灾,针对火灾扑救难点,通过查阅资料和战例分析,从火情侦察、人员疏散、火场排烟、内攻灭火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3.1 火情侦察
3.1.1 外部侦察
外部观察洞口的喷烟情况,测量洞口温度,根据烟气高度、烟熏痕迹和洞口温度初步判断火势的大小。同时询问知情人,了解起火部位和人员被困情况;询问技术人员,了解隧道构造和平面布置。也可通过隧道视频监控确认起火部位,了解隧道内各疏散通道状况和固定排烟设施启动情况。
3.1.2 内部侦察
侦察小组携带装备进入隧道,查明起火部位、起火原因,查清人员被困位置、数量,判断火灾发展趋势及潜在危险。侦察小组可以从起火隧道的上游即上风方向进入隧道;或者先进入非起火隧道,到达距火源较近的横通道处,再由横通道进入起火隧道。根据侦察任务不同,内部侦察方法可分为搜索侦察法和控火侦察法。
(1)搜索侦察法。搜索侦察小组为3人,负责火情侦察和人员搜索。消防员着隔热服,佩戴防护装备,以“△”队形行进,1号员在前,用热成像仪和强光灯确定前进方向、搜寻起火点;2号员用红外测温仪随时测量隧道顶部和侧壁的温度,并沿途铺设救生照明线,3号员携带若干过滤式防毒面具,观察隧道内部情况,并与指挥员联络。
(2)控火侦察法。控火侦察小组为5人,负责火情侦察和初步控火。消防员着隔热服,骑摩托车从非起火隧道驶入,由横通道步行进入起火隧道。1 号员利用热成像仪在前方搜索,确定行进方向,2、3 号员携带水带、多功能水枪,4、5号员分别负责观察隧道内部情况和通信联络。若发现火源,4、5号员将水带连接消火栓,并协助2、3号员射水控制火势。
2011年3月,1 辆满载日用商品的半挂货车在某高速公路隧道内起火。首批救援力量到场后,指挥员决定从非起火隧道进入起火隧道开展火情侦察,侦察小组携带救生照明线、佩戴好防护装备后穿过人行横通道进入起火隧道,由于未实施排烟控火,隧道内烟气阻断了侦察小组的行进路线,影响了侦察速度和战斗展开。此时,指挥员果断命令侦察小组撤出战斗,决定从起火隧道上风向进入实施侦察,排烟车同时跟进实施正压通风排烟,通过再次侦察确定了起火部位。
3.2 人员疏散
3.2.1 疏散途径
隧道起火时,内部烟气分层明显,下层的烟气密度较小,隧道中心线能见度最高。因此,人员疏散时应尽量沿隧道中心线保持低姿进行疏散。
(1)利用紧急疏散通道疏散。多孔隧道的两孔间设有专门用于人员紧急疏散的纵向通道,通过防火门与隧道连通,被困人员可通过防火门迅速进入紧急疏散通道撤离。
(2)利用横通道疏散。在隧道上、下行线之间设有车行横通道和人行横通道,供车辆疏散、人员逃生和抢险救援使用。在横通道两端均设有防火卷帘和疏散指示标志,隧道发生火灾时,可依照指示标志方向通过横通道,到达相邻的安全隧道中疏散避难。
3.2.2 搜救疏散方法
疏散搜救小组为5 人,着灭火防护服、佩戴防护装备,1号员负责指挥小组,2、3、4号员携带车辆支撑、破拆工具,5号员利用强光灯和扩音器对人员进行引导疏散。采取敲击车窗、呼喊、利用灯光等方式,逐车搜救被困人员。重点检查发生碰撞和起火的车辆,确认是否有人员被困。如需进行破拆救人时,选择恰当的位置和方法实施破拆,同时加强对被困人员的保护。
3.3 火场排烟
烟气流动影响隧道内部可见度和温度,阻碍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应利用隧道内固定设备和移动排烟装备组织通风,根据救援阶段控制风速,实现不同通风效果。
3.3.1 固定设备排烟
(1)射流风机排烟。发生火灾时,需及时开启射流风机通风排烟。人员疏散完毕前,应保证火源上游人员疏散,控制起火隧道内风流方向由火源上游流向火源下游,保持风速在临界风速;非起火隧道内风流方向与起火隧道相反,风速应高于起火隧道2 m/s左右。人员疏散完毕后,将射流风机开启到最大,使烟气尽快排出,控制起火隧道内风流方向由火源上游流向火源下游,为内攻近战创造有利条件。
(2)通风井排烟。隧道起火后,应视不同情况开启相应的通风井排烟,通常以3m/s作为1个风速控制段,使起火隧道内风流方向与行车方向一致。根据火源相对于通风井的位置可将通风控制划分成不同区段。如图1所示,火源1处于排风区段,火源2 处于井间短道,火源3处于送风区段。风速控制方式分人员疏散完毕前和完毕后2种情况,如表1所示。
3.3.2 移动装备排烟
(1)“一”型排烟。适用于人员疏散完毕后,组织移动排烟装备在起火隧道实施组合式排烟,在火源上游采取正压通风;或在火源上游、下游分别采取正压通风和负压通风(见图2),控制风速应大于临界风速。也可以调集涡喷消防车采用“强风—细水雾”射流实施正压通风排烟。
(2)“T”型和“L”型排烟。需要打开横通道施救时,应在起火隧道和靠近火源的横通道内实施排烟降毒,为人员疏散创造有利条件。在疏散完毕前采用“L”型排烟,将移动排烟装备分别设置在横通道和火源上游处,确保烟气不产生回流,横通道内的风速应控制在7m/s内,如图3所示;疏散完毕后采用“T”型排烟,在“L”型排烟基础上,于火源下游再设置移动排烟装备,实施负压通风,如图4所示。
不论采用哪种移动排烟形式,1 个内攻排烟小组均以7人构成。行动前所有人员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启动排烟车,1、2号员和3、4号员成两组在水罐消防车两侧铺设水带,各出1 支水枪实施排烟降毒,并梯次掩护进攻。5、6号员从任意一侧的分水器出1 支水枪,在1、2、3、4号员后方出水掩护。射水人员向前推进后,7号员调整排烟车位置同时跟进。
2007年5月,某公路隧道距洞口750m处,1辆载有17人的大客车发生火灾。首批救援力量到场后发现该隧道的固定排烟设施不能启动。指挥员决定成立2个搜救小组,分别进入2条隧道搜寻疏散被困人员;同时在起火隧道内布置1辆排烟车,在起火点上风向的2个人行横通道内各布置1部排烟机实施正压通风排烟。20min后营救出1名被困群众;50min后,隧洞内能见度升高,为内攻灭火提供了有利条件。
3.4 内攻灭火
3.4.1 内攻灭火方法
(1)从起火隧道进入灭火。灭火小组为6人,由起火隧道进入实施内攻。消防员佩戴好防护装备,1、2 号员操作消防车,向隧道消火栓管网加压供水,3、4号员和5、6号员成两组,各携带3盘水带和1支多功能水枪进入隧道步行至起火部位,从邻近起火点的2个隧道内消火栓出2支水枪灭火。
(2)从非起火隧道进入灭火。灭火小组为4人,由横通道进入隧道实施内攻。所有人员佩戴好防护装备,水罐车由非起火隧道行驶至距离起火部位最近的横通道处,1、2和3号员从消防车接出水带,穿过横通道出1支水枪灭火。3、4号员在横通道处操作排烟机实施正压通风,防止烟气通过横通道向非起火隧道蔓延。
2011年7月,某长6 693m的高速公路隧道内1 700m处,1辆载有大量摩托车、洗衣机配件的货车起火。消防队到场后发现上、下行2个隧道洞口均有浓烟冒出,立即要求隧道监管部门启动固定排烟设施向反方向排烟。在火情侦察、疏散被困人员后,火场指挥部决定成立2个内攻小组,一组从起火隧道进入,发现起火点后使用消火栓控制火灾;另一组从非起火隧道进入,同时布置排烟消防车和水罐消防车采用梯次进攻的方法排烟,在距起火点最近的人行横通道处,利用水罐消防车出2支水枪灭火,3h后火灾被成功扑灭。
3.4.2 内攻灭火行动要求
(1)固移结合,注重效率。内攻灭火首先应利用隧道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和泡沫灭火系统实施灭火,其次依靠手抬机动泵、消防水罐车出水枪灭火。消防车可以从非起火隧道通过车行横通道进入火场,直接出水灭火,并确保供水不间断。
(2)战法多样,机智灵活。内攻灭火小组通过横通道或起火隧道上风向进入火场,灵活运用包围、夹击战法,在上风、侧上风方向控制消灭火势。注意观察火灾发展趋势,当发现爆炸、坍塌等危险时,及时运用撤退战术,互相交替掩护撤出隧道,迅速脱离险境。
(3)密切协同,及时调整。内攻小组之间应密切配合,保持通信畅通,灭火作战间距约为50 m。同时派专人在隧道消防设备控制室值守,按指挥员命令操控消防设施协同内攻小组灭火。另外,内攻小组长可根据火情变化及时调整内部分工;疏散搜救小组完成任务后,经指挥员同意可调整救援任务,协助内攻小组灭火。
参考文献
[1]Carvel R O,Beard A N,Jowitt P W,et al.The influence of tunnel geometry and ventilation on the heat release rate of a fire[J].Fire Technology,2004,40(1):546-553.
[2]Anthony Avillo.Fireground strategies[M].Tulsa Okla:PennWell CORP,2003.
[3]商靠定.灭火救援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4]刘鹏举.隧道火灾研究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8,(2):35-38.
[5]王明年,杨其新,郭春.高速公路隧道及隧道群防灾救援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6]付修华.特长双洞公路隧道火灾及防灾救援安全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7]乔怀玉.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火灾救援技术研究[J].公路,2006,(10):216-218.
[8]李向欣.抢险救援战例分析[M].廊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13.
[9]张云明,马宏伟.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消防问题浅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5):577-580.
[10]李国辉,易维东,刘斌.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抢险救援浅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6):806-808.
救援对策 篇10
1 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现状
当前消防部队出警过程中伤亡事件的出现已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事故的出现不仅影响事故顺利完成,还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从最近几年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事故出现的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到,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救援对象复杂,救援难度大[1]。在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发生改变的过程中,消防部队面临的灭火救援对象、危害与特点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加,结构变得日益复杂,能够应用功能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并且建筑物内的可燃物品逐渐增多,人员密集,导致火灾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危化品逐渐增多,物流交易日益频繁,消防部队在处理火灾事故的种类逐渐显现出毒害性、危险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另外,地质灾害不断出现,致使救援形式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这可以了解到,消防部队处理的对象不断增加,难度不断加大,这给消防部救援行动带来了难度。
其次,缺乏个人防护装备,消防员人生安全不能得到保证。在处理火灾事故的过程中,实行的是扑救,扑救需要具备机能性与装备性。但是现如今消防部队消防人员的防护装备不能与国家的标准相匹配,难以满足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同时,由于经费不足,消防部队的防护装备建设出现明显的滞后性,消防车辆装备显现出单一性,没有根据消防工作的实际情况配备专勤器材装备。从这可以看出,个人保护装备的缺失,造成消防人员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人身安全不能获得保证。
最后,个人防护意识不足。部分消防人员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平时没有接受系统的业务培训,对登高作业、有毒液体、破拆门窗以及气体泄漏等灾害现场的安全防护知识掌握不足,在个人防护意识方面不够重视,出现勇猛有余,经验不足的现象。不少消防人员在实施救援的过程中出现盲目蛮干的现象,致使在战斗的过程中出现伤亡事故。
2 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处理对策
面对消防部队救援现场出现安全事故的现象,消防部队乃至政府部门应当针对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现。
2.1 建立健全消防部队专职安全制度
在消防部队建设的过程中,消防员的健康与安全事关重大,对消防部队发展与人物的完成具有重要影响。在消防部队出警任务难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中,保护消防员健康与安全,减少消防工作危险是当前消防部队发展的重要任务[2]。因此,针对当前消防部队工作中的安全事故,需要有专门人员来研究分析,依据消防员出警事故中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意见,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我国消防部队已经具备的安全制度,具有职责不清、针对性不强以及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因此,应当针对当前消防部队专职安全制度进行完善,明确各项制度,对消防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促使消防安全专职制度在消防部队建设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2.2 提高消防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火灾事故现场就可以了解到,灭火救援行动具有复杂性、危险性,这就需要消防员具备高素质、强技能,针对不同种类的救援任务要具备不同的技能和要求。如果任务超出救援人员能力范围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伤亡事故。针对此种状况,消防部队就有必要要求提高消防人员的综合素质。而各级消防指挥员作为灭火救援的组织者与指挥人员,是整个火灾救援工作的核心任务与重要参与人物,高素质的指挥员可以在面对火灾的时候冷静对待,指挥消防员实施紧急有效的救援工作。同时提高指挥员的素质还可以有效提高消防员的综合素质,促使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能够保证完成。
3 结语
总之,在人们生活模式与生活水平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火灾的发生概率也在不断增加,造成消防人员伤亡的因素也在增加。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事故的出现。
摘要:最近几年消防队员伤亡事件不断发生,消防部队在开展消防工作的过程中具有多项危险因素威胁着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从消防部队最近发生的伤亡事故可以了解到,造成伤亡事故的原因非常复杂,主客观因素共同存在。为保障消防部队在消防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要针对存在的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现状
参考文献
[1]孙伯春.关于消防指战员在灭火抢险救援中自我防护问题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7(11):20.
街头紧急救援 篇11
从第八街街口向西拐便是301的巴士站。这天上午,客居此地的我,正走向熟悉的车站,打算乘车去大学城中心办事。突然,我发现情况有些异常,一辆黄色的急救向导车,车顶闪着红灯。呼啸着警笛冲过路口,紧急刹车,随后又快速倒向301巴士站。眨眼之间,另外两辆车身标有“AMBULANCE'’字样的救护车也疾驰而至,停在巴士站上,浩浩荡荡排成一列,颇为壮观。我疾步上前,想探个虚实。未料,正与一位从救护车上“窜”下来的大个子撞个正着,在一连串相互致歉之后,我随他来到车站的长椅旁。那里已经站着三位急救人员,他们正围着一位衣着不整的中年人忙个不停,有的量血压,有的正记录病情。原来,这位名叫大卫的大胡子过路客。突感身心不适,便拨打了巴士车站上的公用电话"911",这是全美通用的紧急呼救号码。于是便出现了笔者面前的这番情景。
这番情景和笔者半月前所见到的另一番情景何其相似!当时。笔者正和几位朋友在当地著名的赛马场参加独立节庆典。当时。那里人如海潮,是一年中难得一见的盛景:各种大型游艺节目、工艺品和艺术品展销、世界各地的小吃、交响音乐会、晚间焰火、家禽展览……正当我们品尝世界各国风味小吃之时,突然一阵喧嚷。几位女警察正拉着一架移动担架车匆匆过来,笔者好奇心盛,便尾随其后,来到某展厅的一角。原来是一位少女因不慎跌伤,双腿膝盖处血肉模糊,已经有几位警察守护在她身边。只见担架车一到。众警察七手八脚将少女抬上担架,又簇拥着匆匆离去。向朋友一问,这才知道,美国警察不光抓坏人,也“抓”好人,因为好人不免会负伤出意外。被“抓”的好人总是心甘情愿,因为警察最清楚应该把好人往哪里送,就像他们知道把坏人往哪送一样。
这时,一位负责笔录的救护人员,转。身问笔者:“先生,要帮忙吗?”笔者连忙回答:“不,谢谢!”转头一看,原来除我这位身份独特的围观者外,车站附近的等车人无一前来围观。美国人实在不爱围观,实在也没空来围观,你遇见车祸也好、火灾也罢,自然是救人的救人、救火的救火。走路的照常走路。一位亲历过车祸的朋友告诉我,当初在一十字路,他的本田车被身后的小卡车撞了一下,他回头一看,车后盖已经翘上了天。“美国的车就是快。”他说,“我用力推开车门,车门已经有点变形。我走到肇事司机车旁,礼貌地说:‘先生,能让我看看你的驾车执照吗?’对方出示了驾驶执照。我立刻回到自己的车里。5分钟不到,来了一大串救助车队,有引道车、警车、救护车、牵引车,还有一辆消防车。也许是目击者打了911,也许压根儿就不需要打。因为公路上有的是监控系统——闭路电视一类的玩艺儿。”
结果怎样?当然是各人找各人的律师。“他最后赔了我九千美元。我三千块给了律师。三千块给了替我开验伤证明的医院,二千块给了修车铺,最后我还落下一千。”
你当时怎么那样镇定?“因为我看了对方的执照。”
驾驶执照上有什么名堂吗?“有,当然有。因为对方的驾驶执照上过保险,而且是全保险。”
救援对策 篇12
1 当前灭火救援中存在的不足
1.1 对实战训练工作的认识不足
部分基层部队未认识到灭火救援训练, 特别是实战化训练和模拟基地训练在提高部队战斗力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为开展训练就是照搬照抄。一方面对组训的目的、方法、实施环节把握不准的, 不了解训练方法, 不会组织实战演练;另一方面, 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认为消防救援训练只是体能方面的、基层技能的演练, 缺乏合成训练科目, 是配合上级检查, 是以领导满意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训练表演性质的科目, 进而进入了不良循环, 基层部队不重视实战化训练工作, 在实战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
1.2 灭火救援准备资料不健全
消防官兵人员在平时训练工作中没有完善的责任区资料、执勤战斗预案资料、执勤人员对单位的情况不明。在平时的“六熟悉”工作场所, 通常会开展“六个熟悉”工作, 只熟悉重点单位的情况, 不熟悉内部结构, 常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现场发生于非重点单位和建筑物中。
1.3 人员素质差, 与新装备的融合慢
新装备是指新的知识技术、工艺和材料。随着设备高技术密集度越来越高, 熟悉、操作和使用新装备对消防员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种新装备配备到部队后, 消防员想熟知手中装备的性能、构造和操作规则, 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熟练掌握新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 并有效使用装备。但因消防部队实行的是兵役制, 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新装备的技术原理、操作规程、适应范围、维护保养等, 对一些重要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问题无法做到“精雕细刻”, 导致新装备在灭火救援现场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
1.4 灾害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滞后
消防部队是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队伍, 在任何时候, 我们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派出战斗人员, 随时保持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但在冬天睡觉醒来或血流循缓慢时会出现身体反应速度慢的情况, 加之如果装备不到位、素质不高、经验不丰富的指挥官预判不当、则易导致灭火救援甚至人员伤亡等安全问题发生。作战返回途中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必须高度重视。在完成任务后, 官兵思想放松, 易出现大意的情况, 安全意识变差, 进而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故。因此, 要使官兵时刻警惕, 注意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
2 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官兵的灭火救援能力, 确保灭火救援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 切实担负起消防部队的职责, 胜任本职工作的需要, 紧密结合灭火救援要求的实际, 坚持从实战需求出发, 不断提高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能力。
2.1 强化教育引导
结合实际训练工作任务, 坚持开展教育, 努力增强思想官士兵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消防官兵的历史使命感。同时, 应加强灭火救援形势教育, 使全体官兵充分认识严峻的形势和任务, 面对灭火救援工作不断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 引导全体官兵思想做好新形势下的教育引导工作。
2.2 强化科学组训
在开展各类训练工作时, 消防部队要结合工作实际, 按照官兵的军龄、年龄和岗位确定训练项目来提高官兵的体技能素质。结合整体训练计划, 严格落实“以练促训、以训为战”的训练机制, 开展不同岗位的模拟化、基地化练兵模式, 针对体技能要求高、官兵掌握难度大和实际作战应用性强的科目的加以强化训练。要始终坚持以提高“灭大火、抢大险、救大灾”为基本目标, 结合消防部队实际、装备和处置对象的特点进行体技能训练、装备训练和合成训练等科目, 以综合项目和自救训练为重点, 以实战化训练为导向, 积极采取激励官兵参与训练的制度, 对官兵进行详细、科学、可行的训练模式, 使每一个训练过程都经过精心策划、合理布局、规范基础、明确目标, 确保部队作战准备工作计划有步骤推进。
2.3 强化贴近实战的灭火救援演练
应结合火灾形势, 认真组织官兵对辖区水源、道路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 使各级指挥员、战斗员、通信员、驾驶员熟记辖区公共场所及人员密集场所的位置, 各单位内部安全疏散通道、消防设施、水源、取水的位置, 进攻的通道、单位内部自防自救措施等内容, 并针对辖区火灾形势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灭火演练, 赢得灭火救援工作开展的主动权, 保证在实战中的打赢制胜能力, 使广大指战员在执勤训练中做到情况熟、任务清, 以最快的速度将火灾扑灭在初期,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伤亡和财产经济损失。
2.4 强化部队日常管理工作
要认真总结当前部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关键环节, 明确形势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 积极组织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 教育到家, 遵守纪律和规则, 进一步强化官兵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确保部队内部的安全、稳定。
2.5 强化装备训练管理
结合灭火救援的实际需要, 紧紧围绕练兵要求, 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特点, 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科目, 细化训练内容, 突出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战性。同时, 充分利用现有的器材装备加强对器材装备性能、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的学习, 有效掌握现有装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 提高装备在实战中的作战效果。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 火灾以及其他复杂灾害事故救援也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消防官兵的各项灭火救援作战中, 但因相关制度和专业训练的缺乏。目前, 消防官兵在灾害事故中的处置能力还有待提高, 结合多年在基层消防中队的工作实际, 阐述了应如何提高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
关键词: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演练,操作规程
参考文献
[1]汪浩.关于消防部队开展勤务实战化建设的探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7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