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体系

2024-06-24

救援体系(精选10篇)

救援体系 篇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 近年来, 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2000亿元, 2008年更高达11752亿。航空救援不仅具有快速、高效、灵活性大、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小等优势, 还具有救援范围广, 响应速度快, 救援效果好等特点。

目前, 我国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应急救援机制以《中国民用航空法》、《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事故应急预案》和《国家处置劫机事件应急预案》为法律依据, 对于应对空中和地面上的航空器事故和非法劫机的处置程序已相对完善。在2010年1月25日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196号《中国民用航空应急管理规定》 (CCAR-397) 中, 提出了实行分级响应的原则, 建立了突发事件三级应急处置体系;对民航应急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 应该保证一定的指挥机构采取有效地方式组织相应的人员运用一定的物资装备, 按照科学的程序、明确的要求, 进行及时有效地应急救援[]。

空管应急系统建设应贯彻“一主、二备、三应急”的系统建设思想, 从空管系统的冗余性、机动性、独立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多个方面, 提出系统建设需求, 以确保系统的实用、可用和好用。其总目标是:控制事态发展, 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恢复正常状况。一个完整的空管应急救援体系应当包括组织机制, 运行机制, 法律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4个部分。

组织体制层面, 管应急救援体系中的应急管理层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部门, 功能部门指与应急救援活动相关的部门, 主要指提供空中交通服务的管制部门, 当重大灾情发生时, 还包括消防, 医疗等部门。在发生重大事件, 管制单位完全丧失管制能力时, 救援队伍还应包括相邻管制单位、各航空公司、机场现场指挥等相关专业人员。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选择情况可以分为现有民航支线机场:选择邻近的支线机场。临近的支线机场具有交通便利, 设备等物资不需重新搭建, 方便救灾物资的运输的优势。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选址:当现有的机场无法选择时, 就面临着临时开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任务。GIS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收集功能, 它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和数字地图, 可以克服传统机场选址方法的局限性, 为选址提供三维可视化的选址环境。这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水平, 为重大自然灾害下的应急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

空管的应急预案应当具备三个特点:第一要简洁明了, 应以图表显示为主, 文字说明为辅, 将现实性、可行性和易操作性融为一体。第二是突出重点, 预案一定要突出保障重点。第三是针对性要强, 拟制民航应急输送保障措施时, 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的保障措施与手段。如在应急响应阶段, 应当将职责落实到个人, 明文规定哪些人应当坚持留守岗位, 坚持完成应急处置程序后才能撤离;哪些人应当立即前往应急管制室, 保证管制工作的延续性。

随着空管建设的发展, 军民航的空管设施的自动化程度, 安全可靠性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运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依据目前军民航现行的管制体制和管制单位的驻地情况, 军民航空域接管原则可确定为:军民航建立了相互通报关系的管制单位之间实行空域相互接管[]。由于民航系统管制单位设立较集中,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 一家管制单位整体功能瘫痪很可能导致所辖其他管制单位发生同样的情况, 根本无法实现空域接管;并且民航空域接管单位在异地时, 可能由于距离远, 地面保障设施无法覆盖, 不具备空域按管能力;此外军航航管部门是一套完整独立的保障体系, 备份手段多, 应急保障能力强。

根据历年来的数据统计分析和SHEL模型, 个人因素和人-人界面的问题最多 (分别占不安全事件的49.8%和30%) 。具体差错原因中以注意力分配不当、特情处置能力差、未实施有效监控三项占空管不安全事件比例最大[]。

在责任意识方面:管制单位可以设立奖惩制度, 对于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 对未及时报告不安全事件或未坚守岗位的个人给予严厉处罚。此外, 管制单位还可以不定期的开展提高管制人员思想觉悟, 增强责任意识的专题讲座和学习活动。

管制技能方面:在管制技术培训方面应当重点针对一下几点:应急空域接管时空域流量迅速增大, 飞行矛盾突出;管制值班人员短缺, 飞行压力增大;飞行情况传递量大, 协同配合复杂。特情下, 需要进行空域接管时, 短时间内大量航空器涌入空域, 飞行量猛增, 需要管制员不停的判断、协调、决策, 对管制员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制单位可以针对对应急程序管制环节, 加强模拟机练习。此外, 在执照考试项目中, 可以适当增加应急程序管制题目, 并根据不同管制单位情况进行应急演习。

参考文献

[1]周海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民航应急处置能力[J].空中交通管理.2007.30 (2) .67-70

[2]王湘穗.大力发展航空应急救援能力[J].中国国防报.2009.30 (1) .60-61

[3]海军, 陈斌.关于民航应急保障预案的思考[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3 (1) .2006.43

[4]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196号《中国民用航空应急管理规定》 (CCAR-397) .2010

[5]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2006

[6]雷贵生.民航空管运行不安全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民用航空.2009.30 (1) .24-26

[7]戴永生.从管制的角度看设备保障[J].空中交通管理.2009.15 (2) .39-40

[8]潘卫军.空管人员和飞行训练指挥员对空中紧急情况的处置策略[N].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12-10

救援体系 篇2

应急救援预案

目录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应急救援体系............................................2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5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火灾事故应急预案..................................10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伤事故救助应急预案..........................15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防台风(防洪)应急预案......................20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25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应急救援体系

根据《安全生产法》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及安全管理监督站负责,建立好上述紧急事件的安全值班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按照相关规定在各个项目部配备好相关器材,确保紧急情况信息及时传递,实施有效的管理。制订上述相关应急预案(联系电话:5376650,联系人 :钟寿彬),其预案中应明确必要的设备、器材。

食物中毒等紧急预案平时应急工作由公司办公室具体负责,建立食品安全值班制度,加强检查监督,确保信息畅通,实施有效援救。制定食物中毒时间应急预案(联系电话:5376656:钟寿彬)。

b、各个项目部应急小组负责制订各个项目的应急预案,按国家《安全生产法》、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的安全管理规定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做出统一的安排并认真执行,检查落实各种安全设备及预防措施,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制度。

2、应急救援处理

a、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项目部应迅速采取措施,积极组织自救,抢救伤员和物资,疏散事故危险区域人员,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同时施工现场有关人员在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重程度,紧急调动有关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协助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处理好事故,确保将事故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并上报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

五、预案启动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后立即启动该预案:

1、本公司范围内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或一次急型中毒20人以上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2、当本公司范围内发生重、特大且影响特别恶劣的生产安全事故。

3、接到政府防台办的防台风(防洪)通知后。

4、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负责人认为应启动该预案的其他事宜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00三年九月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

为加强我公司对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时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公司的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实现,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平稳的发展,根据《安全生产法》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公司办公室:钟寿彬

联系电话:5376656(办公室);传

真:5376656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本公司范围内发生的重大危险源事故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应的应急救援事宜。本预案启动后,其公司领导成员及相关项目部领导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如有特殊情况,由所属部门按职务高低依次递补。

2、职责分工

a、安全管理监督站:由安全管理监督站制定公司重大危险源应急措施,负责牵头协调组织落实公司应急预案,负责指导监督各个项目建立相应应急救援体系及各个项目部的应急救援预案,当公司范围内有重大危险源事故发生时,及时做好上报及指挥现场抢救等工作。

b、财务部:负责落实重大危险源事故发生时抢救经费的提供。

c、办公室:负责做好重大危险源事故发生时的后勤保障及公司日常的后勤工作,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报告制度。

3、防控措施

a、建立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队伍

(1)、成立公司及各个项目部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处理队伍,由公司安全管理监督站负责组织协调,主要由公司办公室及各个项目部人员组成,担负事发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

责任人:范奎华、陈明昌。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2)、宣传教育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安全生产法》及厦门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公司范围内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检查、上报工作,加强工人的安全培训,定时对各个项目部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各级管理人员在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时能按正确方法处理。

责任人:范奎华、钟寿彬、朱裕萍、刘盛全(3)建立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基金

公司财务部根据各个项目部内重大危险源的分布状况,拨出一定专款作为重大危险源事故发生应急基金,主要用于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时处理重大危险源事故过程中必须花费的费用及现场必要的配置费用。

责任人:曾

林、林木昌。

(4)检查监督

定期组织对公司各个项目部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落实各个项目部的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检查要求,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组织各个项目部编制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督促各个项目部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应急机制及应急预案。

责任人:范奎华、钟寿彬、钟寿彬、朱裕萍

三、必备设备的采购与储备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项目部根据工地范围内的重大危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险源的分布情况,切实做好对易燃、易爆、有剧毒、易挥发的有毒、易燃等国家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规定的物品、设备的检查、监控(按相关管理部门的要求配置必要的器材、设备)。

责任人:陈明昌 应急预案启动程序

1、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后,事故发生项目部负责人应立即组织项目部应急小组成员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自救,抢救受伤人员,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在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a、在本公司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时;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00三年一月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为加强我公司对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公司的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实现,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平稳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安全生产法》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联系电话:5376650(安全管理监督站)、5376656(办公室)传

真:5376656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本公司范围内发生的火灾事故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应的应急救援事宜。本预案启动后,其公司领导成员及相关项目部领导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如有特殊情况,由所属部门按职务高低依次递补。

2、职责分工

a、安全管理监督站:由安全管理监督站制定公司应急措

施,负责牵头协调组织落实公司应急预案,负责指导监督各个项目建立相应应急救援体系及各个项目部的应急救援预案,当公司范围内出现火灾事故时,及时做好上报及指挥现场抢救等工作。

b、财务部:负责组织公司内部消防费用的使用计划及落实火灾事件发生时抢救经费的提供。

c、办公室:负责做好发生火灾事故时的后勤保障及公司日常的后勤工作,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报告制度。

3、防控措施 a、建立火灾应急队伍

(1)、成立公司及各个项目部火灾事故应急处理队伍,由公司安全管理监督站、公司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主要由公司安全管理监督站人员及各个项目部人员组成,担负事发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

责任人:范奎华、刘增宁、林万里、陈明昌。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2)、宣传教育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安全生产法》及厦门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消防教育工作,切实提高职工及工人的消防意识,加强工人的消防教育培训,定时对各个项目部的人员进行安消防安全教育,确保各级管理人员熟练掌握使用各种消防灭火器材,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

责任人:范奎华、钟寿彬、朱裕萍、刘盛金(3)建立消防事故应急基金

公司财务部根据各个项目部工程规模及生产状况,拨出一定专款作为消防应急基金,主要用于消防事件发生时处理消防事件过程中必须花费的费用及现场必要消防器材的配置费用。

责任人:曾

林、林木昌

(4)检查监督

定期组织对公司各个项目部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落实各个项目部的消防安全生产要求,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组织各个项目部编制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督促各个项目部建立健全火灾事故应急机制及应急预案。

责任人:曾林、钟寿彬、朱裕萍、林万里

七、必备器材、设备的采购与储备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项目部采购、储备一定数量的干粉灭火器、消防用水管等必备器材,指定、保护好施工场地内的消防水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责任人:林万里、陈明昌

八、应急预案启动程序

1、火灾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项目部负责人应立即组织项目部应急小组成员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自救,抢救受伤人员及物质,疏散事故危险区域人员,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在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b、当本公司范围内发生重、特大且影响恶劣的消防安全事故;

c、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负责人认为需要启动该预案的其它消防安全事故。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00三年一月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伤事故救助应急预案

为加强我公司对工伤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公司的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实现,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平稳的发展,根据《安全生产法》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联系电话:5376650(安全管理监督站)、5376656(办公室)传

真:5376656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本公司范围内发生的工伤事故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应的应急救援事宜。本预案启动后,其公司领导成员及相关项目部领导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如有特殊情况,由所属部门按职务高低依次递补。

2、职责分工

a、安全管理监督站:由安全管理监督站制定公司应急措

施,负责牵头协调组织落实公司应急预案,负责指导监督各个项目建立相应应急救援体系及各个项目部的应急救援预案,当公司范围内出现工伤事故时,及时做好上报及指挥现场抢救等工作。

b、财务部:负责组织公司内部安全费用的使用计划及落实紧急事件发生时抢救经费的提供。

c、办公室:负责做好发生工伤事故时的后勤保障及公司日常的后勤工作,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报告制度。

3、防控措施 a、建立应急队伍

(1)、成立公司及各个项目部工伤事故应急处理队伍,由公司安全管理监督站、公司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主要由公司安全管理监督站工作人员及各个项目部人员组成,担负事发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

责任人:范奎华、刘增宁、林万里、陈明昌。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2)、宣传教育

按照《安全生产法》及厦门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切实提高职工及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新工人的“三级教育”工作,定时对各个项目部的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确保各级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安全规程及安全技术规范。

责任人:范奎华、钟寿彬、刘佐军、朱裕萍、刘盛金(3)建立工伤事故应急基金

公司财务部根据各个项目部工程规模及生产状况,拨出一定专款作为应急基金,主要由于紧急事件发生时各项医疗费用的预先垫付及处理紧急事件过程中必须花费的费用及现场必要医疗物品的配置费用。

责任人:曾

林、林木昌

(4)检查监督

定期组织对公司各个项目部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落实各个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组织各个项目部编制工伤事故应急预案,督促各个项目部建立健全工伤事故应急机制及应急预案。

责任人:曾林、钟寿彬、朱裕萍、林万里

十二、必备药品的采购与储备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项目部采购、储备一定数量的碘酒、纱布、医用胶布、十滴水、医用酒精等必备药品,并根据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责任人:林万里、陈明昌

十三、应急预案启动程序

1、重、特大工伤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项目部负责人组织项目部应急小组成员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自救,抢救受伤人员及物质,疏散事故危险区域人员,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在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a、在本公司范围内发生一起伤亡3人以上的重大安全事故;

b、当本公司范围内发生重、特大且影响恶劣的安全事故;

c、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负责人认为需要启动该预案的其它安全事故。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00三年一月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防台风(防洪)应急预案

为加强我公司对防台风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公司的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实现,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平稳的发展,根据《安全生产法》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工程部:曾林

公司办公室: 钟寿彬

联系电话:5376650(工程部),5376656(办公室);传

真:5376656 公司防台风(防洪)领导小组应根据厦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通知精神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应的应急救援事宜。本预案启动后,其公司领导成员及相关项目部领导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如有特殊情况,由所属部门按职务高低依次递补。

2、职责分工

a、工程部:由工程部制定防台风(防洪)应急救援预案,负责牵头协调组织落实公司应急预案,负责指导监督各个项目建立相应应急救援体系及各个项目部的应急救援预案,当接到防台风(防洪)紧急通知时,及时落实人员、物资的准备工作,确保可以随时根据厦门市防洪抗旱指挥部的部署进行防台风(防洪)救援工作。

b、财务部:负责落实防台风(防洪)发生时抢救经费的提供。

c、办公室:负责做好防台风(防洪)救援时的后勤保障及公司日常的后勤工作,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报告制度。

3、防控措施

a、建立防台风(防洪)应急救援队伍

(1)、成立公司及各个项目部防台风(防洪)应急队伍,由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公司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主要由公司办公室及各个项目部人员组成,担负防台风(防洪)救援工作。

责任人:徐达贤、刘增宁、范奎华、陈明昌。(2)、宣传教育

按照《安全生产法》及厦门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防台风(防洪)救灾工作,认真学习“9.8”抗洪精神,切实提高职工及工人的防台风(抗洪)救灾意识,加强工人的常识培训,对各个项目部的人员进行经常性知识教育,确保防台风(防洪)时队伍能拉的上,有很强的战斗力。

责任人:范奎华、钟寿彬

(3)建立防台风(防洪)应急救援基金

公司财务部根据公司财务状况,在防台风(防洪)救灾的过程中,拨出一定专款作为保障基金,主要用于防台风(防洪)救灾时对物资做必要的补充及人员的后勤保障。

责任人:林木昌

(4)检查监督

定期组织对公司各个项目部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落实各个项目部的防台风(防洪)所需人员及必要物资的储备工作。

组织各个项目部编制防台风(防洪)应急预案,督促各个项目部建立健全食品中毒事故防台风(防洪)应急机制及应急预案。

责任人:林万里、刘盛金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十七、必备设备的采购与储备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项目部采购、储备一定数量的用于防台风(防洪)救灾所需的铁锹、麻袋、抽水机等必备设备,在台风来袭时,做好对塔吊、外架、各种架体的检查加固工作,并按相关操作规程进行防台风准备。

责任人:陈明昌

十八、应急预案启动程序

1、在接到厦门市防洪抗旱指挥部的防台风(防洪)紧急通知后,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及各个项目部做好防台风(防洪)各项准备工作,对各个施工现场按相关管理要求进行加固处理,落实人员物资,在接到厦门市防洪抗旱指挥部的紧急调动命令后,迅速、及时赶赴指定地点待命,听候厦门市防洪抗旱指挥部的调遣。同时,做好各个项目自身的防台风(防洪)的各项工作,将整改、准备情况在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计划。

十九、预案启动

有下列情况时,经公司防台风(防洪)小组负责人批准启动本预案:

a、接到厦门市防洪抗旱指挥部的紧防台风(防洪)的紧急通知。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00三年一月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为加强我公司对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公司的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实现,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平稳的发展,根据《安全生产法》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联系电话:5376656(办公室);传

真:5376656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本公司范围内发生的食品中毒事故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应的应急救援事宜。本预案启动后,其公司领导成员及相关项目部领导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如有特殊情况,由所属部门按职务高低依次递补。

2、职责分工

a、办公室:由办公室会同安全管理监督站制定公司食品中毒应急措施,办公室负责牵头协调组织落实公司应急预案,负责指导监督各个项目建立相应应急救援体系及各个项目部的应急救援预案,当公司范围内出现食品中毒事故时,及时做好上报及指挥现场抢救等工作。

b、财务部:负责落实食品中毒事件发生时抢救经费的提供。

c、办公室:负责做好发生食品中毒事故时的后勤保障及公司日常的后勤工作,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报告制度。

3、防控措施

a、建立食品中毒事件应急队伍

(1)、成立公司及各个项目部食品中毒事故应急处理队伍,由公司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主要由公司办公室及各个项目部人员组成,担负事发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

责任人:范奎华、林万里、陈明昌。(2)、宣传教育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法》、《安全生产法》及厦门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切实提高职工及工人的卫生意识,加强工人的卫生常识培训,定时对各个项目部的人员进行卫生知识教育,确保各级管理人员身体。

责任人:范奎华、钟寿彬(3)建立食品中毒事故应急基金

公司财务部根据各个项目部工程规模及生产状况,拨出一定专款作为食品中毒事件应急基金,主要用于食品中毒事件发生时处理食品中毒事件过程中必须花费的费用及现场必要卫生防疫的配置费用。

责任人:曾

林、林木昌。

(4)检查监督

定期组织对公司各个项目部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落实各个项目部的卫生防疫要求,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组织各个项目部编制食品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督促各个项目部建立健全食品中毒事故应急机制及应急预案。

责任人:范奎华、钟寿彬、刘盛金 二

十二、必备设备的采购与储备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项目部采购、储备一定数量的干消毒碗柜、消毒剂、洗涤剂等必备设备,指定、保护好施工场地内的生活水源。

责任人:林万里、陈明昌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二十三、应急预案启动程序

1、食品中毒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项目部负责人应立即组织项目部应急小组成员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自救,抢救受伤人员,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在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应急救援预案

c、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负责人认为需要启动该预案的其它食品中毒安全事故。

福建宏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救援体系 篇3

关键词:电梯安全;应急救援;救援体系;体系构建

引言:电梯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电梯事故,如何能够更快更好地处理电梯安全事故,将电梯安全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逐渐构建起来,但是目前的应急救援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通过论述这些不足的内容和原因,进而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的相关策略。

一、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存在着“被动应急”的现象。应急救援体系应该在电梯事故出现后,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救援,争取将电梯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普遍存在着“被动应急”的现象:首先,很多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只是在电梯事故发生后才开始采取措施,没有提前建立电梯事故相关的处理方案,当电梯事故发生时,很容易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其次,很多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领导对于应急救援体系的认识不够科学,认为应急救援体系只是在电梯事故发生后才开始行动,没有提前处理的意识;最后,很多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工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电梯事故的发生概率非常小,所以不予重视也忽视了日常的演练,当电梯事故真正发生时便无所是从。

(二)应急救援力量不足,救援工作不及时。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应急救援力量和及时的救援工作是降低电梯事故损失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目前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中,普遍存在着救援力量不足,救援工作迟缓的现象出现:首先,很多地方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人手不充足,而且救援设备也比较落后,所以无法进一步提高救援工作的工作效率;其次,由于很多地方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没有统一的指挥,所以导致应急指挥时的职能交叉,指挥过程比较混乱,应急救援人员无法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

二、构建和完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及时处理电梯故障,也不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从而能够确保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构建多部门合作的应急救援体系。随着目前电梯系统更加复杂化,解决电梯的故障往往需要很多部门进行参与。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需要构建多部门合作的应急救援体系:首先,建立电梯事故的应急指挥中心,当某个地方出现电梯故障时,应急指挥中心能够及时接到报警,从而及时指挥相关的救援人员到现场进行救援;其次,要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和管理工作,由于电梯故障的救援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参与,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必须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指挥,使其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及时处理好电梯事故,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

(二)不断提高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技术水平。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同时也能够对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构建完善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需要不断提高救援体系的技术水平:首先,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的救援体系中,能够帮助建立具有高新科技的救援体系,能够更好地提高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其次,不断提高相关救援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掌握和熟练使用相关的先进的救援设备,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救援工作,进一步提高救援工作的效果;最后,保障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有足够的人员进行工作,从而能够满足电梯事故处理的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运行机制。为了能够及时地响应电梯事故应急救援的请求,需要建立完善的救援工作运行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救援工作及时地开展,为降低电梯事故的损失提供保障。为了建立完善的救援工作运行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障运行机制环节的完善,运行机制至少由响应机制、指挥机制、协调机制和上报机制等组成,这些机制缺一不可,在构建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全面的考虑;其次,确保各个机制的良好运行,运行机制的各个组成元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救援工作的运行机制,必须要确保各个元素的正常工作,才能组成可以正常工作的运行机制,进而能够更好地支持救援工作的开展。

小结:本文通过简要论述目前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的相关策略,从而能够及时地处理电梯安全事故,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信随着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处理电梯安全事故,从而更好地保障人们的顺利出行。

参考文献:

应急救援研究体系探讨 篇4

关键词:应急救援,体系,理论,灾害事故

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2006年5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 明确要求:“公安消防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 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 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 矿山、水上事故, 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法定职责来看, 消防部队是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救援任务来开展工作的, 从大量的实践来看, 消防部队处置的灾害事故类型很多, 范围很广, 包括了大部分的自然灾害、生产生活事故。突发的灾害事故在我国每年都发生数十万起, 应急救援已经成为了消防部队的工作常态。应急救援产生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实践领先于理论, 但必须依靠理论的推动才能更好地发展, 实践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应急救援学 (学科编码6208040) 作为三级学科, 它是主要研究针对突发的、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备、预防、响应和恢复的活动, 以达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迅速恢复平衡状态的综合性学科。本文从应急救援理论、应急救援技术、应急救援管理3个层面对应急救援研究的内容进行划分, 对应急救援研究提供框架式的参考。

1 应急救援研究的总体框架结构

应急救援活动是基于对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 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启动, 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 进行的应对、控制、处理过程。这些事件的来源于工业事故、自然灾害、公共活动、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等。

应急救援活动是一个追求有效实施的综合体系, 它是以应急救援理论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为基础, 以救援资源优化布局与动态调度、救援方案制度合理有效、救援措施准确迅速来保障完成挽救生命、减缓事态扩大、控制事态发展、恢复总体平衡状态的救援任务。系统中理论体系提供机理指导, 技术体系提供方法手段, 管理体系实现系统控制。 (图1)

2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由救援规划原理, 救援管理原理和救援实施原理三部分组成。救援规划原理由灾害事故时变机理和救援资源非均衡机理构成;救援管理理论由系统有序性机理、系统反馈性机理、系统联动性机理、系统分级性机理构成;救援综合实施原理由灾害事故的蔓延机理、转化机理、衍生机理、耦合机理、阀值机理以及应急救援系统响应机理为理论基础建立 (图2) 。

2.1 救援系统规划理论集群

系统合理规划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相对的平衡, 使救援资源与灾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 (图3)

2.1.1 时变机理

救援系统规划的灾害事故时变机理由灾害事故的客观性、发展性、损害性和不确定性构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不管人们做出多大的努力也不能完全人为杜绝, 这就是客观性;灾害事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不断地在发展, 如汽车交通事故就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这是发展性;灾害事故或多或少都会带来社会、政治、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损害, 如交通事故, 不仅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还会带来人的心理和精神伤害等, 这是损害性;灾害事故的发生, 我们可以预测其发生的风险, 但是在空间、时间、损失程度等多个方面上, 无法精确预测。如森林火灾为例, 我们可以确定火险等级, 但是在具体时间、地点上, 会不会发生火灾是不确定的, 这是不确定性。

2.1.2非均衡机理

救援非均衡机理由救援信息缺失性、救援资源非均衡性和灾害事故分布的离散性构成。灾害事故在时间、空间上是突然发生的, 我们在灾害事故的初期, 对灾害事故的信息 (如灾害事故强度、影响范围、人员物资损失等信息) 是严重缺乏的, 要随着救援行动的不断深入, 灾害事故的全貌才会逐渐清晰, 我们对灾害事故的了解才会逐渐全面, 这是信息缺失性;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非均衡大系统, 灾害事故发生的风险也有很强的离散性, 因此灾害事故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种的非均衡性, 而救援资源由于系统初始状态限制也呈现一定的非均衡性, 其表征为灾害事故发生后救援信息的迟滞性和救援资源的长途运输性。

2.2 救援管理理论集群

系统管理的目的就是追求系统的有效控制, 使应急救援行动与灾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 (图4)

2.2.1 系统有序性机理

现代应急救援活动不是自发行为, 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主观行为, 是应急救援管理层的救援理念、决心意志在应急救援实施层的具体体现。客观上要求系统对资源的管理控制, 对救援信息的处理呈现一定的有序性和制度性。系统有序性机理分析为各类体制机制及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理论基础。

2.2.2 系统反馈性机理

应急救援管理系统和应急救援实施系统存在着反馈回至性, 表征为以应急救援实施效果来修正应急救援管理。应急救援体系就是基于动态回馈性不断调整修正系统结构和运作模式, 使之更加高效快速地处置灾害事故。系统反馈性机理从管理体制回馈性、救援资源回馈性、救援效果回馈性3个层面对系统响应灾害事故的反馈性机理进行分析研究, 保障反馈信息的合理有效。

2.2.3 系统联动性机理

应急救援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 涉及各级政府和部门, 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构建整体联动体系, 形成高效统一的调度指挥, 确保各子系统间协调运行是协同联动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协同联动理论从救援人员行为协同、救援装备物资协同、救援信息协同共享3个方面分析研究, 保障系统对灾害事故响应合理有序。

2.2.4 系统分级性机理

灾害事故种类、烈度、影响程度不同, 处理的模式、方法也不同。应急救援分级机理研究对灾害事故的模糊辨识、影响预估、分级救援模式等关键性问题, 还要对灾害事故的划分原则、划分方式、划分依据进行界定, 为灾害事故的分级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2.3 救援综合实施理论集群

应急救援实施的目标就使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图5)

2.3.1 灾害事故蔓延机理

很多灾害事故如果不及时有效处理, 往往会蔓延扩大。如火灾事故, 救援不及时造成小火成大灾的事故数不胜数。研究灾害事故蔓延机理, 在划分事故类型的基础上, 确定产生机理、发展条件、波及范围等, 从能量抑制、风险分散、响应时滞等层面对危险控制进行分析。

2.3.2 灾害事故转化机理

一种灾害事故的影响成为了另一种灾害事故的诱因和条件, 这就是灾害事故的转化。如大暴雨造成的煤矿淹井事故, 就是自然灾害转化成生产安全事故。一个事件转化成另一个事件, 其中一定存在着联系。研究灾害事故的转化机理, 是从事故源和事故影响树的分析中, 寻求切断事故转化链的应对措施。相对于突发的灾害事故, 转化发生的事故一般都可以划分到渐发事故的范围, 灾害事故转化机理研究对预防和抑制转化为更大的事故有重大意义。

2.3.3 灾害事故衍生机理

在处置灾害事故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可能会因为方法和手段的因素产生新的损失, 这是灾害事故的衍生。如扑救火灾事故中, 用水扑救会产生水渍损失, 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研究灾害事故衍生机理, 是从事故处置的角度上, 分析预测应对措施产生的后果, 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2.3.4 灾害事故耦合机理

不同的事件在同一时间空间内发生, 共同作用产生更大的灾害事故, 这是灾害事故的耦合。如火灾现场中的“火借风势, 风助火威”, 这是一种相辅相承的耦合关系。研究灾害事故的耦合机理, 可以通过“解耦”的方法, 使事故影响迅速缩小。

2.3.5 应急救援阀值机理

任何灾害事故都存在一定的可恢复点、可挽救点。如救援遇险人员必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实施, 错过了时间, 遇险人员就会死亡。救援阀值机理就是对灾害事故发生后, 遇险人员、受损设备物资的可恢复、可挽救阀值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为系统规划与救援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2.3.6 灾害事故应急响应干涉机理

救援系统建立的合理性取决于救援系统对灾害事故的响应速度和响应质量, 快速响应和正确响应是系统的目标。快速响应机理从个体救助、综合救助、救助时差3个层面进行研究。其中个体救助从生物反馈机理研究救助有效性;综合救助从系统的“报警—辨识—响应—评价”救助链的角度分析应急救援系统对灾害事故的影响;响应时滞机理是在以上二个层面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救援阀值研究, 从时间的角度上对响应时滞进行研究。

3 应急救援技术体系

应急救援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应急救援管理、应急救援具体实施这3个层次存在缺陷, 都将影响系统对灾害事故的控制和处理。可将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划分为救援系统规划技术集群、救援管理技术集群、救援行动技术集群。

3.1 救援系统规划技术集群

3.1.1 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技术

救援资源包括救援专业人员, 救援装备, 救援物资等等。救援资源在空间上合理分布是救援行动快速有效的基础。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技术是以交通网络规划理论为基础, 结合灾害事故危险源分布, 运用系统工程多目标决策分析理论, 建立救援资源合理分布体系, 为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提供技术手段。

3.1.2 事故危险源预测技术

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生活影响, 呈现出一种不均匀分布而具有一定的集聚性, 如道路交通事故有高发路段, 化工生产储存基地的化学危险品事故比一般城镇要多等等。事故危险源预测技术, 就是通过数理分类统计的方法, 结合灾害事故预测原理对灾害事故发生的地点、类型、等级进行辨识和预测, 为系统规划和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提供依据。

3.1.3 模拟仿真和评估技术

救援系统规划与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需要实际运行来检验, 一旦方案和设计存在缺陷将会造成重大损失。模拟仿真和评估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手段为系统规划设计方案的测评提供技术手段。

3.2 管理技术集群

3.2.1 救援行动协同技术

协同运行是应急救援行动中准确高效的必要保障, 各救援部门协同不好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内耗, 直接影响应急救援行动开展。救援行动协同技术是从行为管理学的角度开展研究, 为系统联运体制机制建立健全, 各部门职、责、权、利划分, 救援资源的协同管理使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3.2.2 基于GIS/GPS管理技术

救援行动中对救援资源的了解掌握是合理调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 (GIS/GPS) 技术使决策者在空间、时间上能动态、直观、全面地掌握救援资源, 从而使救援决策更加准确有效。

3.2.3 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

由于救援活动的多目标性, 救援决策指挥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对各类灾害事故信息、救援资源信息、决策模型仿真等综合分析, 用系统数学计算方法寻求最优解决路径, 形成备选方案供决策参考。

3.3 救援行动技术集群

3.3.1 灾害事故勘察技术

灾害事故勘察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 包括灾害事故类型辨识、灾害事故影响分析技术、事故危险源侦检和探寻等技术。灾害事故勘察技术的建立可为决策指挥提供依据, 为灾害事故分析提供技术手段。

3.3.2 灾害事故分类和等级模糊辨识技术

各种类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特性, 同类灾害事故损害程度也不同。依据灾害事故的特性和烈度分析研究其专业性机理, 用模糊辨识技术对灾害事故分类分级, 为快速响应提供依据。

3.3.3 灾害事故控制技术

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是动态波及的, 灾害事故控制技术体系从灾害事故波及链理论为指导, 研究灾害事故演化路径, 用切断或抑制波及链的手段来避免灾害事故扩大化。

3.3.4 灾害事故综合救援技术

该技术体系是救援技术与方法的综合体。包括了人员救援技术群, 救援装备技术群, 救援环境技术群等方面。灾害事故综合救援技术主要为现场救援行动提供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

3.3.5 现场组织技术

救援现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何统一调度, 保障有序运行是实现救援行动有效性的关键。该技术体系以管理学原理和指挥学原理为指导, 运用数字化通信调度技术把灾害事故涉及人员或组织纳入统一指挥。调度与现场组织技术主要为统一指挥提供技术支持。

4 应急救援管理实施体系

4.1 应急救援管理层

主要包括救援资源管理和救援实施管理2个方面, 救援资源管理是救援活动的基础, 救援实施管理的核心是救援方案的制定与救援行动的控制。

4.1.1 救援资源管理

包括人员培训、人员管理、物资管理、灾害事故资料管理、相关组织部门管理、预案管理等等。

4.1.2 救援实施管理

主要依据救援资源管理提供的软硬件平台, 对灾害事故做出反应, 迅速产生应对方案下达执行层实施。

4.2 应急救援执行层

执行层负责在事故发生后按照管理层的命令、指令, 开展现场救援活动。它按照灾害事故侦察辨识、灾害事故救援处置、灾害事故现场恢复这一链式模型运作。 (图6)

结论

应急救援研究体系的构建, 有助于系统性、前瞻性、协调性研究应急救援所涉及的问题, 便于进一步开展应急救援研究工作, 从而更科学地把握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管理实施体系三个方面对应急救援进行系统划分, 意在构建研究的框架, 为进一步拓展应急救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Z]2008年10月28日修订.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

[3]张殿业, 金健, 郭孜孜.铁路行车事故救援理论与技术体系探讨[J]铁道学报, 2006, 28 (5) :11-15.

[4]陈安, 陈宁, 倪慧荟等.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公司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办法 篇5

公司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办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 发〔2006〕24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 见》(国办发〔2009〕59 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9 第17 号)指导恒源煤电各单,位(含托管单位,下同)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规范安全 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通过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加强应急机构、应急队伍的建设和投入,努力提高应急救援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形成统一指挥、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 救援体系,提高公司的减灾、防灾和抗灾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最大 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制订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 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安全生产事故能力为重 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安全生产 事故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矿区安全和社会稳 定。

二、工作目标 建立自下而上、覆盖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 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 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 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 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突发安全生产事故预警 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公 司主导、部门协调、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民兵应急抢险机动 分队、全矿区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三、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一)成立恒源煤电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参照省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机构设置,恒源煤电应急救援指挥 中心机构设置如下: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分管安全生产副总经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 分管安全生产、通风机电技术的副总 师;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救护大队,负责应急 救援指挥中心具体工作。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救护大队大队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员:安监局、救护大队、生产技术部、通防 地测部、机运管理部、总工办、办公室、政工部、供应公司、工程管 理部、计划财务部、武装保卫部等部门负责人。

(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职责

1、负责制定恒源煤电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管理规定,完善应急 救援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并负责组织实施。

2、负责恒源煤电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指导、协调恒源 煤电所属各单位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

3、组织编修恒源煤电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恒源煤电应 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对恒源煤电所属各单位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 预案的实施和演练进行综合监督管理。

4、负责恒源煤电应急救援资源监督管理和信息统计工作,建立 恒源煤电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数据库。

5、负责应急救援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上报工作。

6、参加、指导、协调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工作;根据 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及时调集有关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参加事故抢 救。

7、负责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工作。参与安全 生产应急救援的合作与交流。

8、负责恒源煤电应急救援资产的监督管理,组织对安全生产应 急救援投资项目的审查和核定工作。

9、组织、指导恒源煤电所属各单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教育、训 练和演习工作。

10、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保障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投入 按照吨煤一元的比例提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专项费用,主要用 于:

(一)应急救援方面的硬件建设;

(二)应用软件开发;

(三)救援装备购置;

(四)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五)矿山救护队伍标准化建设及考核评比奖励。此项费用纳入安全费用项目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五、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生产经营单位安全 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的通知》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公 司及生产经营单位分级管理的应急预案体系。公司每年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针对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对公司的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每年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针对演练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制订和完善本单位预案,明确 各类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编修后的应急预案,报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备案。

六、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

(一)救护人员的配备和调整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救护规程》的要求,中队不少于 三个小队,每个小队不少于9 人。每个中队配备一名中队长、二名副 中队长、一名技术员。直属中队及配有专职救护队的各矿要尽快配齐 人员,完善救护队伍编制,保障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战斗力; 没有 配置专职救护队的矿井,应建立辅助救护队。矿山救护队人员采取服 役制,用人单位与输送单位及其本人签订服役协议,每年按照10~20% 进行更新调整,以确保队伍的年轻化,并妥善安置退役队员。

(二)强化矿山救护队伍业务技术训练和培训 坚持各项业务技术训练,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技术竞赛活 动,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操作水平,提高矿山救护队伍综合素质。各队 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二次万米戴氧耐力训练和一次高温浓烟演习训练 活动,以提高全体指战员适应应急救援 “急、耐、艰、险”的工作 能力。救护大队每年要认真组织好全体队员的复训工作,通过复训不断 地提高救护队员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强救护指战员综合素质水平。

(三)深入开展标准化矿山救护队建设 继续深化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对照新版《矿山救护 队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 制定,《恒源煤电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竞 赛办法》 坚持每季度一次的质量标准化竞赛检查和季度中的动态检,查,认真查找和整改自身不足,实现救护队伍的动态达标。

(四)更新技术装备,提升应急能力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救护规程》规定,结合安全费用 提取办法,每年应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保障应急救援装备的更新购 置,及时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确保在用装备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标 准要求,提高救护装备水平,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中法登山户外救援体系的比较研究 篇6

关键词:登山户外,救援体系,中国,法国

1 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登山户外运动从从一项少数人从事的专业运动, 逐渐发展成为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积极参与的运动, 成了群众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面对每年几千万人参与的登山户外运动, 安全如何保障是登山户外运动发展的关键。我国是世界山地和高原资源大国, 对全球户外运动和旅游爱好者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 从体育产业和旅游行业来说也拥有全球最大的开发潜力, 但近年来户外运动爱好者遭遇安全意外、旅游者罹患高原病等消息却屡屡见诸报端。以往事故发生时多是临时抽调相关人员组成救援队, 缺乏专业的救援队伍, 非专业队员实施的救援, 都很难达到满意的救援效果, 有时还会贻误时机, 错过最有利的救援时间。因此建立完善的登山户外救援体系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和旅游行业的发展, 将会有很大价值和非常积极的意义。

2 中国、法国登山户外救援体系比较分析

2.1 救援组织结构的比较

2.1.1 中国的登山户外救援的管理体系

中国登山户外救援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和登山户外运动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与自身日益发展的山地资源大国形象也不协调, 迅速建立覆盖全国的登山户外救援体系建设已经势在必行。中国在西藏、四川、青海和新疆等登山运动比较集中的省区, 利用地方登山协会和景区管理当局等, 建立区域“互救机制”, 以便在山难发生之初, 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援。此外, 中国还将在深圳、杭州和北京等户外运动开展活跃的城市, 建立城市救援体系, 与区域“互救机制”共同形成中国登山户外区域救援体系和救援机制。目前, 我国西藏、青海、福建、四川、新疆已建立登山户外救援培训基地, 民间救援队有40多个, 陕西、甘肃和云南在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好[1]。

2.1.2 法国登山户外救援的管理体系

在法国政府和私人企业共建救援组织, 由政府出面, 私人企业经营管理救援直升机公司, 保险公司提供相应费用, 形成了政府提供政策和条件, 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管理, 保险公司提供经费保障的救援体系。目前, 在法国提供登山户外救援的专业救援直升机公司就有10家。

2.2 保险体系建设的比较

2.2.1 中国登山户外保险现状

登山户外保险的设立可以为户外爱好者减少后顾之忧, 为救援队救援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推动山地救援工作规范化、商业化运作, 保障登山户外救援可持续发展。中国登山户外保险的特点是“三少一高”:提供登山户外保险公司少、设立登山户外保险险种少, 参与登山户外人群参保人数少, 保险费用高。目前国内提供专业的登山户外保险的公司只有北京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中体保险) 和太平保险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一个“登山户外运动专项保险”。在中国参加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当中, 大部分人不愿意加入专业的户外俱乐部, 因为专业俱乐部组织的活动, 通常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一些网友自发组织的活动, 以至发生意外的概率增加。而政府和民间团体的专业救援队伍以及应急救援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

目前中国每年5万多参与户外运动爱好者中绝大部分处于无保险或无有效保险的状态, 这大大影响了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我国近年来的登山户外运动风险事故统计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重大事故都发生在爱好者或非正规机构组织的活动。因此, 加强登山户外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使其积极参保, 是保证参与者利益和救援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

2.2.2 法国登山户外保险现状

法国登山户外运动历史悠久, 参与人数众多。法国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一, 保险业历史较长, 也相当发达。专业登山户外运动的险种也很多。目前我国很多保险经纪公司代理的登山户外运动保险大多是法国的保险公司。他们的提供的险种多, 保障好。例如, 法国安盛保险公司针对中国客户, 为不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不同的保险品种, 品种多, 保障到位。

法国保险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已占有重要位置。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 法国保险业的作用是重要的,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量开办的生命与健康保险, 不仅为法国人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更为法国政府省去了许多麻烦。法国保险密度高达2541.13欧元/人, 而中国保险密度反为318元人民币/人, 按1:10的汇率来计算, 法国保险密度相当于中国保险密度的79倍[2]。

在法国不仅参加保险的人数多, 而且保险的险种也多, 我国保险费对于紧急救援和自然巨灾险几乎为零, 而法国的紧急救援险占了总保险经费的2.2%, 这意味着与我国相比, 法国有大量的救援经费保障山地救援活动的开展。在法国对于严重的登山户外事故一旦出现, 法国的救援直升机公司直接进行专业救援, 保险公司支付所需的救援经费。

2.3 救援培训形式和内容的比较

2.3.1 中国登山户外救援培训形式和内容

中国救援培训形式有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班和民间团队组织的培训班。根据培训的对象以及目标的不同, 培训班的形式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见表1) 。

虽然各部门职责不同, 培训内容也不尽相同, 但都是中国救援培训的核心力量。近年来, 由于国家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频发, 各地的救援培训发展迅速, 效果明显。江苏、河北、广西、重庆、北京、内蒙、贵州、浙江、安徽、广东每年相关救援培训就超过10万名。各地救援培训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 政府购买服务:北京、上海等;第二, 行业委托 (主要是公安消防、交通运管、民政部、红十字会、中国登山协会委托培训) :西藏、重庆、河北、贵州、云南等;第三, 市场化运作:各地救援队广泛开展, 自愿参加。

最近五年, 仅从中国红字会组织的应急救护员培训而言, 全国平均每年培训救护员300万, 救护普及人数超过1000万 (2011年培训救护员365万, 普及人数超过1900万) 。这些参加过专业的培训的救援人员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 参与了历次的灾害救援和重大活动服务工作, 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2.3.2 法国救援培训形式和内容

就山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而言, 阿尔卑斯山区已有近2个世纪的经验了。法国是山地、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方面救援培训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而它成功的经验及其中一些失败的教训都尤其值得像中国这样, 处于旅游、户外运动业发展初期的国家借鉴。在法国的山区和农村, 许多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都从事着山地向导, 接受了系统的山地户外救援培训, 从事漂流、滑雪教练等工作。在法国除了有法国民防学院培训专门的救援人员外, 针对法国山地资源丰富的现状, 有专门的法国警察救援学校培训各类救援人才。

3 建议

山地救援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各地区海拔差异大;地区间地形差别大;救援队建设差异大。因此需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开展登山户外救援, 保证户外运动爱好者生命人身安全, 促进登山户外运动健康发展。

3.1 加强法规建设, 注重政策的落实。

国家体育总局为了加强登山户外运动的组织和管理, 保证登山户外运动爱好者生命安全和健康, 规避登山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 特别制定了《国内登山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各地部门高度重视登山户外安全工作, 严格执行和各地方有关登山户外运动的法规及大型体育活动的相关规定, 建立各种登山户外运动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 落实突发山难紧急救援工作。一旦发生险情, 要立即组织救援, 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报告[3]。各地政府应加强应急救援法规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国家应急救援和民间登山户外救援相结合的登山户外救援法制体系, 做到登山户外救援有制度、有宣传、有监督。同时注重相关政策的落实, 保证各地登山户外救援组织的合法化、正规化和网络化。

3.2 建立登山户外风险控制体系, 探索登山户外救援的商业保险。

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对登山户外运动的认识不足, 保险费用较高, 险种较少。政府部门应该为国民健康安全出发, 引导保险公司介入户外运动, 利用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以及各种慈善资金设立专业的险种支付户外救援队进行救援的费用。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 将高山探险、户外穿越以及救援系统纳入商业保险体系。[4]

3.3 与部队合作, 探索直升机救援的可行性。

3.4 加强全国救援系统网络化建设, 实现及时就近救援。

通过加强救援系统网络化建设, 实现只要有人呼叫, 就有相应的救援队在最短的时间到达。首先从救援演习和比赛入手, 宣传登山户外救援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在大众初步具备了登山户外救援的理念和知识之后, 按照区域救援的思想, 推动建立区域救援体系;最后在完善登山户外区域救援体系和救援机制的基础上, 以局部带动整体, 逐步在全国建立形成登山户外救援网络, 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筹划建立以政府为指导的、以基金会为基础的全国登山户外救援组织;建立登山户外救援组织机构, 最终目标是在全国建立山难预防和登山户外救援体系[5]。重视和加强登山户外救援技术设备的研制、救援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同时, 加强登山户外救援技术设备的研制、救援技术的普及和培训。

3.5 加强与国际救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利用政府和福利机构提供经费, 积极开展国际组织, 特别是欧洲和北美多年来山地救援方面的经验和实力, 可在技术教学和制度建设方面提供支持。

3.6 注重专业救援人员培训, 提高救援队伍整体素质。

在对专业救援人员培训方面, 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和公安部消防部队、中国民政部以及中国红十字会的联系与合作, 建立更多的登山户外救援培训基地, 整合各方资源, 培养出更多的地方性、民间的专业救援和救护人才。并且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召开更多山难调查及救援技术培训研讨会, 给与会人员提供一个深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研讨会逐步建设和完善各地救援网络, 推动中国登山户外救援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lvye.info/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3829/c84.

[2]王洪涛.中法两国保险业务的比较分析[J].上海保险.2006 (01) :45-47.

[3]http://tyj.hnloudi.gov.cn/item/91.aspx.

[4]龚君良.中国户外运动立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 (03) 210-212.

救援体系 篇7

1 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形成原因

1.1 城市化学灾害事故概念

危险化学品在生产、排放、储存和运输的某个环节中失控,引起泄漏并引发燃爆、中毒和腐蚀,一般影响工厂车间、仓库或车辆等局部小环境,造成厂区或周围居民少数人员的伤亡;倘若危险化学品大量泄漏形成毒气带,并向周围几公里、几十公里以外区域扩散,严重影响到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命和健康,或者遭遇火源,发生强烈爆炸着火,将直接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和建筑的严重破坏,事故就演变为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如印度博帕尔市的毒气泄漏事故[1]。

1.2 形成的原因

(1)技术因素:有关企业管理人员对从事的工作未掌握客观规律,如工厂选址不合适、生产设施及工艺落后、工作责任心不强、管理混乱、违章操作等。如:印度博帕尔市的联合碳化公司,由于工厂错误选址在人口稠密区、法规不健全,市长没得到生产剧毒化学品报告,工厂管理不善,三道安全装置全部失灵;缺少急救措施。造成化学危险品泄漏后居民不能疏散,20万人在黑暗中满街乱跑。

(2)自然因素:雷击、地震、风灾、周期性的太阳黑子现象、地球大气环流变化等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如1989年8月13日青岛市黄岛油库遭雷击起火发生爆炸。

(3)战争因素:战争期间,化学危险品被改作化学武器。同时敌对双方相互破坏化学危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等形态,都会带来人为的化学灾害。

(4)输转因素:随着危险化学品大型运输设施的改进,荷载数十吨汽油、液化气、甲醇等危险化学品罐车随处可见。这些大型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成为一个个流动的城市化学灾害源,而且由这些流动毒源引起的化学灾害比工厂事故引发的灾害更难控制。

(5)人为投毒:出于政治或非政治原因,恐怖分子、极端分子、黑社会团体利用化学危险品、生化制剂等投毒,会造成大面积人群的中毒事故。如1995年6月~11月广东高要市金利镇人为投毒,造成死18人,住院163人。

2 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的特点及危害

2.1 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的特点

(1)突发性。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由于化学危险源以及相应环境的特殊性质,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突然发生,在一刹那爆发,在一瞬间酿成。

(2)扩散性。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由于化学危险源自身的化学物理性质以及相应的气象条件,一旦发生后极易扩散,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的扩散范围包含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的危害范围。

(3)复杂性。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由于具有上述两个特点,因此在实施救援过程具有一定艰难性,如人员伤亡往往是群发性,用于救治的医疗器械和专用药品往往缺乏一定量的储备,调用时间长、延误救治等。

(4)污染性。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由于化学危险源在一定范围的扩散,造成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发生地周边环境被污染,其污染程度与化学危险源扩散的时间、数量成正比,消除化学污染也具有相当的难度。

(5)延滞性。由于化学危险品的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易污染生态环境,产生人类遗传学远期效应、祸及后代。所以其危害在时间上会产生延滞效应,如江西上饶一甲胺泄漏事故[2]。

2.2 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的危害

(1)危害范围大。发生城市化学灾害事故时,有害化学物质,尤其是有毒气体可迅速扩散,污染空气、地面、河流等;有风时扩散更快,可在短时间内扩散至几百平方米甚至数百平方公里,引起大范围的人员中毒。

(2)伤情复杂,救治困难。化学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同的毒品作用于不同的器官,可产生不同的损害,因此应采取的防护、救治措施,所需的特效解毒药剂也不—样,有时是多种毒品混合中毒,伤情更加复杂。

(3)对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缺乏思想准备和防护常识。居民在突发性城市化学灾害事故面前常不知所措或来不及自我防护,致使在短时间内造成众多人员中毒,事故单位和救援部门往往思想、技术准备不足,缺乏救治药品,常造成对中毒者救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

(4)社会影响大。一旦发生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危害区域要实行交通管制,人员要疏散到安全区,企业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甚至停产,居民正常生活遭到破坏,有时须向邻近城市、省区或国家机关求援,甚至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5)危害经济。城市化学灾害事故一旦发生,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 我国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我国日前的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虽然有一定的应急救援机构,但是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整合我国现有的各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力量,规范我国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建立适合我国特色的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体系[3]。

3.1 现有应急力量的整合

在各种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力量中,唯有公安消防部队具有资源装备优势,同时这支队伍点多面广、机动性强、实战经验丰富、拥有119报警电话,24小时都处于执勤战备状态,随时可以迅速出击。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的原则,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牵头,以消防部门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一支“快速反应、机动性强、突击力强、装备优良”的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

3.2 建立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联动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因地制宜,采取灵活有效机制,结合当地应急救援力量的实际情况,建立以消防部队为主,医疗、公安、防化、企业等部门化救力量配合,安监、环保、交通、民防、民政等部门协同,实现人员、装备、技术优势互补的应急联动机制。另外各级政府机构应建立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组织协调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定期举行集结演练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化工企业参与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各部门,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各企业和部门应从人、财、物等各方面予以落实和保障,定期举行各部门联合演练,保证各部门预案的协调一致,达到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应急物资的有效结合。

3.4 应急救援系统信息与技术网络

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安全管理等新技术,开发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联动平台,实现消防119、公安110、交通122、急救120、化救中心、安监、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咨询电话、企业消防力量、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市政、疾病防控以及人防等单位的联动。根据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的类型、规模和各单位的职能,确定参加该系统各单位的责任、义务及联合行动时的关系,搭建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信息与技术网络。

3.5 预案制订

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必须进行实地调研,全面掌握各种资料,对生产和储存化学物质的单位基本情况与有关的城市地图、交通图、人员情况图、建筑图、救援与检测能力分布等做到“心中有数”,反复补充和修改,并通过科学分析和论证,才能使预案更加合理。全面评估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单位的化危品种类、数量、分布、产量、危险度,以往事故发生情况和发生事故的原因等,以及可参与应急救援单位、人员、装备情况、分布等重点目标区的具体行动预案,进行充分评议,并通过人员培训和演练进行验证。在发生城市化学灾害事故时,应立即按预案规定的报告时限及时报告,加强信息沟通与传递。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按程序开展具体的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4]。

(1)成立生产单位应急救援组织由生产单位法定代表人担任应急救援组组长,企业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厂长担任应急救援组常务副组长,安全技术部或生产调度部负责人任副组长,生产、安全、医疗卫生、保卫、环保、消防等部门的有关人员担任组员,分成抢险组、消防组、安全警戒组、医疗救护组和后勤保障组,安全技术部或生产调度部负责日常应急救援组织工作,担负24小时常规值班的任务。当发生事故后,现场人员必须根据生产单位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控制措施,同时向安全技术部或生产调度部报告。事故报警与接警主要内容有事故单位、地点、伤亡人数、可疑毒物、事故发展趋势、现场已采取的救援措施、报警人与接警人姓名、联系电话或手机等。安全技术部或生产调度部立即报告应急救援组组长、副组长,根据事故发生的危害程度决定是否需要社会救援,并按照事故报告程序立即向有关部门(主管部门、经贸委、消防、卫生、环保等)报告。

(2)接到事故报警后,应迅速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故发展,指导和组织群众防护与撤离。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应及时引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向上风方向迅速撤离出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应认真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

(3)做好现场环境检测评价与污染的清除消除危害后果。

(4)查找事故原因,估算危害程度事故。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3.6 机构设置

充分利用现有的应急救援基础,完善工作体系,建设责任明确,反应灵敏,指挥有力,快速有效的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在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中,坚持政府主导、其他部门参与的原则。分别设置现场控制、安全保卫、专家技术、医疗卫生救护等专业组,按照各自职责任务落实救援工作[5]。

(1)现场控制。消防、防化、人防、水电气、急救等有关部门单位组成现场联合救援指挥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立足防范,认真落实应急措施。实行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社会救援、现场急救三结合。各救援小组进入事故现场,按专业负责。尽快切断毒物源,采取措施保护现场,防止扩散。迅速修复或更换已破损的设备、仪表等装置,火灾扑救、化学中毒的洗消和处理等。

(2)安全保卫。应由公安、交警、巡警、治安等部门组成,负责交通、治安、火种管制及安全等。

(3)专家咨询库。由从事消防、安全、卫生、环保、化工、防化、院校等部门专家组成,主要是对各类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咨询,建立有关数据库,对化学中毒事故进行评价和建议等。

(4)建立城市化危品企业动态信息的数据库,为国家和地方的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准备和救援行动提供网上智力支持,建立国家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咨询热线服务,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信息支持。

3.7 提高消防部队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能力

(1)要把好队员选拔教育关。城市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是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救援队员经常都要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每一次行动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思想根基是不可能在危险事故中出生入死的。一定要把政治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强。身体素质好、专业技能精、热爱特勤岗位工作的人员选拔到特勤队伍中来,并坚持不懈地开展立足本职,爱岗敬业,顾大局识大体,英勇善战,灵活机智,临危不乱的教育,培养官兵令行禁止的良好作风,牢固树立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牺牲精神,消除各种疑虑和畏难情绪,确保特勤队伍的稳定,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6]。

(2)要合理制定战斗力编程,明确划分侦察、救人、供水、破拆、排烟、抢险救援等战斗小组,做到岗位明职责清。要开展针对性的模拟实战演练。石化企业的生产是连续的,一旦开车不允许工艺中断,更不允许使用程序中的关阀断气、堵漏倒罐等基本方法,特勤队员只有靠模拟训练来贴近实战。在训练中进一步了解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危害程度,掌握石化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事故处置程序、方法,全面提高队员在事故现场的心理因素、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处置能力。城市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必须实行统一科学的组织指挥,一定要讲科学切不可蛮干。消防部队在城市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既要按照总指挥部的命令,根据各自的分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行动,严格按照“程序”规定进行侦检、警戒、处置、洗消、输转等各项处置工作。同时还必须从抢险救援的全局出发,主动与救援专家组和单位技术人员搞好配合。

(3)加快特勤装备建设。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增加资金投人,保障经费的供应。要不断完善队员的个人防护装备,配备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适用性好的个人防护装备。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化学灾害事故处置装备,按照其使用功能和性质分门别类,建立健全特勤装备维修保养机制。落实专人负责保养,专人操作,避免因操作、保养不当导致器材装备损坏,保证器材装备完整好用。

(4)现场救援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与应急装备建设,促进各种救援力量的有效整合。完善国内消防特勤队伍的建设,购置先进的灭火车辆、侦检设备、防护器材与通讯设备等完善目前的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购置先进的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车辆、急救设备、防护器材与通讯设备,充分发挥总参防化部队的作用,完善防化设备,增强应急力量。根据地域分布,聘请包括安保、消防、卫生、环保等在内的各类专家系统,定期进行考核和资格认证。

化学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它不仅需要一支高质量、高素质、装备精良的消防救援队伍,还需要有一个高效的、健全的指挥运作体系,同时要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除此以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技术力量,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快又好的完成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任务。

参考文献

[1] UKAEA.MHIDAS。Major Hazard Incident Data Service[M].UK.1996.

[2] 马洪年.化学事故危害源的识别和评价[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1996,(01) 。

[3] 曾维华,程声通.环境灾害学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4] 王智诚.浅谈化学事故救援防护体系的构建[C].湖北省消防学术论文竞赛论文集,2004.

[5] 李建华.灾害抢险救援技术[M].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05.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 篇8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将会达到10.8万km, 基本建成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起步较晚, 大多处于建设和营运的初期, 有关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和运营方面的检验和理论研究比较缺乏, 我国高速公路的单位里程事故指标率严重高于发达国家[1,2,3]。

高速公路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数量都在不断提高, 对道路安全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虽然目前我国各省、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但多数地区救援体系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很不完善。

通过对应急救援能力综合情况的评价, 可以帮助组织者认识到自身应急救援能力目前处于何种水平, 同时识别出制约其救援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寻找最佳发展平衡点[4]。对应急救援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提高应急救援水平的前提条件, 而1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应急救援评价方法则会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改善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5,6,7]。

笔者在参考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调研和专家调查的结果, 建立了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设计了评价结果计算模型, 采用计算综合评分的方法, 将综合隶属度转化为1个综合评分, 这样既容易得出评价对象的水平又利于评价结果的比较。

1 确定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综合考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形式和要求, 以及事故预警、应急救援、应急资源保障和事后补偿等应急救援4个环节的具体需要, 确保所构建的评价系统中的各项指标有据可查, 尽可能的易于判定。同时, 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尽量与有关部门的现行统计资料中的指标相衔接, 尽可能与其保持一致, 这样不仅便于实施评价工作, 而且能够更加方便和有效的利用评价结果。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是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救援效果的综合表现。救援能力的优劣, 既取决于其内部的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物资保障等各种因素的水平, 又受到国家政策、科学技术水平、专业技术支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 选取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指标集, 应该充分遵循以上所述的指标选取的原则, 构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 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指标体系的结构应该尽量简单, 指标的数量也不能太多, 即要在保证指标体系全面的前提下, 力求简洁, 具体情况应该根据具体问题而定。评价的目的是出发点, 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实现评价目的所需的, 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的全部信息。指标的精炼可减少评价的时间和成本, 使评价活动易于开展。整个指标体系应该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围绕评价目一层一层展开。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指标评判标准不仅要便于比较, 更要符合客观实际, 对评价指标内涵的解读要意思明确、并且要规范,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要简单易行。

1.2 构建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方法, 并结合对某高速公路路段的实际调研情况, 在参考国内外的已有研究成果和专家建议的基础上, 确定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确定了从组织支撑能力、响应决策能力、现场处置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和技能提升能力等5个方面来综合分析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将这5项设为二级分指标, 通过进一步分析, 找出评价这5项二级评价指标的三级分指标。指标体系整体框架见图1。

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 各项指标的权值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 权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因此, 如何科学准确地确定指标权值在多指标综合评判中非常重要。笔者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8,9]。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根据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目标、子目标、约束条件, 采用两两因素对比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 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相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计算的系数进行矩阵运算, 最后得到各个方案的优先程度。它是1种有效处理不易量化的变量在多个准则下求权重或按重要程度排序的重要方法[10]。

2.2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1) 构造比较矩阵。笔者构造判断矩阵采用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提出的9标度法 (见表1) , 采取专家打分的方法, 从最低层开始进行同层要素相对上层某要素的重要性比较, 建立比较矩阵A= (aij) n×n, 判断矩阵中的指标数值是根据资料数据、专家意见和系统分析人员的经验综合权衡后得出的。其矩阵形式如下[11]

矩阵中元素aij反应针对准则Ck元素ai相对于aj的重要程度, 此矩阵是1个互反矩阵, 有如下性质:

假设调查对象数即访问的专家数为m, 通过问卷调查, 目标层和准则层的各个指标都可以得到m个两两比较矩阵。

2) 权重计算方法。假设调查对象数, 即访问的专家数为n, 指标的个数为n, 则通过问卷调查,

可以得到n个两两比较矩阵, 将这n个矩阵中的各个对应元素求几何平均值, 则可得到综合判断矩阵A。计算各层因素的权重, 针对某一准则, 各元素的权重向量为

可以通过求解下列方程得到W。式中:λ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由于涉及的判断矩阵都是单层, 比较简单, 在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 可采用较为简单的近似求解法, 包括几何平均法、列和法、行和法等。下面以几何平均法为例说明计算步骤:

(1) 计算判断矩阵A中每行元素的乘积Mi

(2) 计算Mi的n次方根βi

(3) 对元素βi, (β1, β2, …, βn) T, 作归一化处理, 即令

则向量W= (W1, W2, …, Wn) T即为所求的权重向量。

3) 一致性检验。求出W后, 还要对该权重值的合理性和可靠度进行验证。当不同的调查对象在对相同指标进行比较赋值时出现意见相左或者差距过大时, 表明该指标的重要程度不确定, 当指标数为n时, 一致性检验公式为

式中:CI为判断矩阵A的一般性指标, 可由式求出;RI为判断矩阵A的随机一致性指标, 见表2。

4) 确定指标权重。运用上节所介绍的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通过向专家发放调查表, 对收回的专家调查表的判断矩阵进行统计分析、计算, 得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见表3。

3 建立评价模型

笔者在参考众多学者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评价系统进行建模[12]。

3.1 建模步骤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建模步骤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步骤1。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2中已经构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步骤2。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评语等级, 然后对各个指标进行等级的划分, 从而构成模糊评价矩阵。假设设定的评价指标等级域为V, 共有N集评语, 其模糊评价矩阵形式如下。

式中:rij (i=1, …, m;j=1, …, n) 为对第i个评价指标做出的第j级评语的比率。其数值是对收回的专家打分表进行整理后得到的, 第i个评价指标有Vi1个V1级评语, Vi2个V2级评语, …, Vin个Vn级评语。那么对i=1, …, m, 来说, rij的计算方法如下。

笔者构建的评价模型中, 指标评语集设置为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专家根据救援过程中各项参与指标的具体情况和理论特性, 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进行判断, 确定指标的等级。实例中专家对评价指标的打分情况按照上述方法记录在表4中。

步骤3。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并计算综合隶属度。

此处采用模糊综合判断方法是指用矩阵乘法计算模糊综合评判矩阵A:

式中:

步骤4。进行评价结果的计算。在步骤3中已经计算出相应指标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在本文中就是指目标层的指标或是准则层的指标的各个等级的得分情况。为了方便评价结果的比较, 采用计算指标综合得分的方法将评价结果转化成1个综合得分。

3.2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

依照3.1节中所述的建模步骤, 所构建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和综合得分计算方法见表5。

计算综合隶属度:

综合评分:

3.3 评价结果分析

三级指标的评语分为5个等级, 分别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所以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也分为5个等级, 指标得分与等级划分对照表见表6。

4 实例分析

邀请了10位在交通信息领域的资深专家对我国南方某段高速公路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了评价, 各位专家对本指标体系的评判等级见表7。按所确定的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模型进行了计算, 评价结果与所属等级见表8。由表8可见, 示例路段的应急救援能力水平较好。

5 结束语

由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系统理论出发, 通过分析影响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相关因素, 建立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 并确定了评价结果的分级方法, 科学的反映出被评价路段的应急救援能力。

笔者所构建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模型是涉及多学科的复杂课题, 随着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演变以及我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还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 指标选取问题。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千变万化, 如何使各层评价指标选取的更加合理并客观反映救援能力水平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2) 指标细化与综合评判的权衡问题。本文的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的确定对专家经验有很大的依赖性, 其目的是获得较好的救援能力综合评判。指标的进一步细化以期获得更好的客观性。如何权衡依赖于人的综合评判和依赖于指标细化的客观评价, 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3.

[2]赵建东, 张昊, 葛涛, 等.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服务技术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2, 30 (2) :110-115.

[3]杨晓光.先进的高速公路交通紧急救援管理系统[C]∥中国公路学会学术交流会, 北京:中国公路学会, 2000.

[4]闰立平, 候鹏.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13 (2) :47-49.

[5]张世明, 浦立娜.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J].道路与交通, 2012 (4) :73-74.

[6]马兆有, 王长君, 李平凡, 等.区域高速公路网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建模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1, 35 (4) :714-717.

[7]马荣国, 刘艳妮.公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权重确定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5, 5 (2) :110-112.

[8]郭金玉, 张忠彬, 孙庆云.层次分析法在安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2) :69-72.

[9]倪少凯.7种确定评估指标权重方法的比较[J].华南预防医学, 2002, 28 (6) :54-62.

[10]韩传峰, 陈建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群组决策的模糊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 (1) :133-137.

救援体系 篇9

作为应急管理体系中“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案体系建设是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整个体系架构中的一条主线,贯穿应急救援中事故预防、处置、善后的全过程。作为整个体系架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1.1 预案编制和预案体系的规范性有待加强

(1)预案的编制生成过程不够规范。

包括预案制订、修订程序不规范,预案的评审、检验不规范,预案的培训、演练不规范,预案的发布、备案不规范。

(2)预案编制缺乏统一标准格式。

当前,我国尚无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的相关技术标准,各层次、各部门预案格式多种多样,缺乏规范性,导致实战应用和力量联动中咨询查找相对困难。

(3)预案层次复杂、种类繁多。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结构呈现出地域分割和行业分割的特征,多种救援力量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各种层次的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造成了预案体系的层次复杂和种类繁多,往往导致各种救援力量联动迟缓,限制了预案在救援行动中的实效性。

1.2 预案内容不够完备,实效性有待加强

(1)部分预案只提供应急救援工作的总体框架,偏重指导原则和部门职责而缺乏应急处置的实质内容,导致救援行动带有较大随意性,对有些事故情况缺少预判和应急准备,导致预案实际可操作性较差。

(2)部分预案的内容不够完备,未能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危机假想、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调查等,缺少必要的组成要件。例如,部分预案中的辅助决策部分不够完善,事故发生后,指挥者仅能根据有限信息,凭借经验做出应急决策,这不仅违背现代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原则,又使预案成为一纸空文。此外,部分预案未能将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控制纳入预案编制,缺少危机处置的全程管理意识。

(3)部分预案对处置流程、部门职责、处置措施的编制不够明确,执行主体不清,难以在实战中应用;部分预案千篇一律,未能定期更新修正,与实际情况脱节,成为案头摆设。

1.3 预案体系的规划性和协调性有待加强

(1)部分预案明确了各种救援力量的职责分工,但是在处置流程和处置措施中对各种救援力量的调动、集结和部署,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救援缺乏统筹安排,降低了联合作战能力。

(2)部分预案对协同救援的保障工作缺乏考虑,导致多种救援力量参加的救援行动往往因通信、技术、物资保障不力而进展不畅。

(3)部分预案的灵活性较差,表现为预案编制形式化和救援行动步骤格式化,难以与实际情况和救援现场相协调,也使计划指挥与临机指挥难以协调。

(4)各层次、各部门预案脱节,如应急救援中心与各地各部门在预案编制中未能做好统一规划,就会造成各方面部署(现场设置、任务分工、救援路线、物资调配等)不协调,当应急救援中心调动多种力量实施救援时,还可能造成任务重叠或冲突,使预案失去作用。此外,各层次预案未能根据编制对象和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规划,导致相互之间难以衔接和协调。

1.4 预案演练和评估修正有待加强

(1)部分应急救援预案缺少实践检验,甚至未曾组织过实战演练;同时,部分预案演练灾情设定简单,不具有突发性,参演人员和部门按部就班开展演练,无法达到对应急救援预案可行性进行检验的效果。

(2)部分预案未能就演练效果进行评估,也未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应急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和修订,导致预案在诸多现实因素的变化过程中逐渐贬值和失效。

2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原则及内容

2.1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原则

(1)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应急救援预案首先应具有系统性,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完备的内容,涵盖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的全过程;同时应当具有针对性,避免将预案编制成适用于各类事故的通用手册,在基本的应急救援程序和措施之外,还应当根据编制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特殊处置方案。此外,注重由各层次各部门各事故类型组成的预案体系的系统性建设的同时,还应当着力于针对力量体系的预案编制,突出编制内容中各种救援力量的联动协调模块。

(2)周密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做好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程应急规划,包括对响应等级、组织指挥、力量部署、现场环境、应急保障、善后恢复等进行预先的周密考虑,最大限度地假想灾情,做出最周全严密的应急准备。与此同时,还应当具备可适应、可调节的灵活性,避免将处置措施作为教条,死板地应用于现场处置中;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涉及因素众多,现场情况瞬息万变,难以预测,因而应急救援预案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随机而动,通过制定分级预案和多套预案,可以使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人员具备临场处置的灵活性,提高应变能力和处置成功率。

(3)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预案作为处置参考,必须具有科学性,提供合理的处置程序和专业的处置措施,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同时,预案的科学性必须以紧贴实际为出发点、以切实有效为根本、以服务实战为目的,并且通过实践检验来评估科学性的应用效果。因此,预案编制要将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以科学性服务于实效性,以实效性推动科学性,共同实现科学有效的预案编制目标。

2.2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2.2.1 加强预案体系的系统性建设

(1)从预案体系的整体关联性出发,充分考虑预案内容的全面和周密,确保预案体系完整,使其具备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预测、识别、处置和评价功能;系统构建预案编制的6个功能模块,即灾情设定模块、组织指挥体系模块、现场处置措施模块、应急保障模块、善后恢复模块和演练修正模块,并在编制过程中统筹考量相互之间的协调和支撑,使各功能模块构成一个内容完备、相互呼应的预案体系。

(2)从预案体系的等级结构性出发,实现预案体系各层次相互协调和衔接。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预案体系,相互之间需要协调,又需要与地方预案相衔接;国家级预案、省市级预案和县市级预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预案体系,同样需要上下层级之间的衔接,又需要与相关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相互协调。由此形成公共危机应急救援时各层级、各部门、各专项、各地方预案的联动协调机制,预案之间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在总体预案的基础上既充分发挥各项子预案的针对性优势,又发挥应急救援预案体系的综合性、整体性优势。此外,预案内容要与应急救援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有效衔接,这种衔接体现在预案编制过程中,也体现在预案启动、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阶段。

(3)从预案体系的功能拓展性出发,在预案体系基本架构之上增强其功能拓展性。由于各地应急平台建设水平、危机处置情况、应急资源配置情况、应急保障情况等各不相同,预案体系应在保证系统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功能拓展性,使得预案体系能够结合建设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功能多样化拓展。

(4)从预案体系的动态平衡性出发,实现预案体系的稳定更新。主要表现为预案编制与修订的动态管理过程,对于风险分析、处置措施等不确定因素,要在编制完成后,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审批,通过培训、演练和实战,发现与实际情况的不符之处,及时进行修改调整,既考虑不变因素,又考虑可变因素,按“编制预案-演练检验-修改完善-生成预案”的修订过程推进,使预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预案修订应坚持“即时修订与定期修订相结合”的原则。即时修订是指当编制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救援力量的执勤实力发生变化,或者通过培训、演练和实战发现预案规划与实际不符的时候,及时对预案进行局部修订和完善;定期修订是指每季度或半年组织一次预案修订或重新编制,主要是对预案的灾情设定、组织指挥、力量调集部署、现场处置、应急保障、应急资源数据库等进行重新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各项处置措施更加符合应急救援的规律和要求。

2.2.2 加强预案体系的规范性建设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

从管理办法、编制导则、评审指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入手,形成制度化的预案管理模式,包括:明确预案编制、修订程序,建立独立的评审、检验机构,建立培训、演练监督机制,严格预案发布、备案程序等,以此加强预案管理的规范性。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要明晰预案层级、厘清预案种类、整合重复预案,提高应急救援中预案的联动性和衔接效率。

(2)加强预案编制专业化建设。

一是制定预案编制相关技术标准,统一编制格式,发展预案编制的专业中介力量,成立预案编制咨询公司;二是预案编制是一项多方参与的科学论证工作,不能仅由预案编制部门单独承担,需要组织各方人员参与研讨,尤其需要各相关领域专家、

各救援力量负责人和各环节一线处置人员的广泛参与,集思广益,以保证预案编制的切合实际和科学合理。

2.2.3 加强预案体系的实效性建设

(1)以点带面,推广经过实践检验的经典预案和编制演练的成熟经验,通过其示范作用明确提高预案实效性的努力方向。

一是注重内容设定的实战化。充分考虑危机发生和处置过程的多变性,有针对性地提供调度员和指挥员所需信息,在内容设置上要明确危机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处置程序,要重点突出处置对象特征、事件危害后果和应急资源配置等基础信息,为指挥员灵活调整方案、科学决策和果断指挥提供完善的支撑。

二是注重计划指挥的适用性。预案编制的计划指挥要具有适用性,以便与临机指挥相协调,在灾情设置和力量部署上,针对危机发生的不同区域和形式,结合危机发生、发展、蔓延、消退等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等级接调警制度进行分级设置和战斗部署,以提高预案计划指挥对不同情况的适用性。

三是注重操作流程的简明快捷。公共危机现场处置情况复杂多变,要求预案具有查阅迅速、操作便捷的特点。因此,经典预案要建立简单明了的操作指示界面、合理完备的功能设置以及科学化的组织指挥流程,保证预案实施的最高效率。为了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应当简练预案编制,在主体内容设定上实行一张纸预案,将核心内容(处置程序、部门职责和操作流程)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发挥预案提纲挈领的总体性指导作用。

四是注重处置程序的兼容性。复杂的预案层次和繁多的预案种类,往往造成同一危机事件存在不同类型的重复预案,影响预案启动和响应效率。因此,预案编制在注重针对性的同时,还应当着力于整合重复预案,强化处置程序的兼容性,对于相近类型的危机事件采用统一的处置程序,避免预案编制中的重复建设,提高预案的实际应用效率。

五是注重经典预案的示范性。让救援人员和社会民众充分参与到经典预案的“编制-宣传-培训-演练”过程中,发挥其教育、引导和动员作用,使预案成为应对事故灾难的教案,增强救援人员和社会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由此,当公共危机发生时,预案才能真正发挥指导和辅助应急救援行动的实际效用。

(2)落实“培训-演练-评估-修订”的预案管理程序,特别是通过实战演练加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检验预案的实效性。

一是建立完善的预案培训制度,以多种方式开展定期培训,使相关人员通过学习和交流,掌握必需的应急处置技能,以此适应实战要求。

二是在日常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实战演练检验并提高预案的实效性。演练作为实战模拟,以提高实战能力为目的,需要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性。因此,在定期组织的专业演练和综合演练之外,还应当进行突击演练,同时进行实时评估,不断将救援力量、资源的投入与救援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适时对指挥决策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科学客观的演练效果,并据此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3)适应实战需要,不断创新预案的载体形式。公共危机往往具有跨区域和多灾种等复杂性,因此预案要针对编制对象的特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指导现场处置,辅助科学决策。

为适应多种救援力量跨区域联合作战时统一指挥和高效协同的需要,建立数字化预案。通过搭建应急救援平台,将各方面信息转化为数据,根据应急处置程序,结合危险源评估、危机发生发展规律分析、危害后果模拟、救援技能分析、立体动态救援网络建构等内容,建立数字化模型,形成规范化、网络化、智能化、实战化的应急救援预案。数字化预案实现了各种数据的网络互联和共享,通过影音动画功能,实现了预案的快速查询和生动演示;同时,通过将数字化预案链接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上,实现与公共通信网络、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城市系统的互联,可以极大地提高跨区域联合作战时的信息沟通能力和力量协调能力。

3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预案编制中的组织指挥统一性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通过预案编制来促进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管理顺畅,运转高效有序和配合协调紧密。因此,要注重预案编制中的组织指挥统一性。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面临紧迫的时间压力是应急决策的主要特征之一。这就要求高度的集中指挥,以便实现快速反应。统一的组织结构可以避免在多系统指挥时各系统之间横向沟通协调的时间浪费,避免分散指挥造成的各自为中心、只见局部不顾全局的局面,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抓住关键环节、解决最紧急的问题。应急处置需要调用大量资源,而资源匮乏是应急决策面临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也要求必须强化统一指挥原则,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统一指挥资源调动,避免不同部门或力量之间争夺资源的冲突和局部过激反应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组织指挥统一性是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预案编制的核心。

应急救援状态下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统一指挥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和决策,加强组织指挥统一性需要明确危机处置的组织机构,建立统一的应急系统和指挥中心,以统一指挥贯穿应急处置的全过程,保证救援力量的高效协

同和快速反应。主要是以应急处置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应急准备及资源保障为支线,明确各种救援力量在各环节的职责任务,明确其在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各个阶段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避免含混不清而造成任务交叉或疏漏。

统一的指挥系统针对公共危机具有全权决策的权力,通过明确划分责任与权利,规定不同部门、力量、岗位及其相应的职责任务,有助于分工明确、责权到位,有助于危机处理环环相扣,流程顺畅,同时避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逃避责任。

3.2 注重预案编制中的力量联动模块编制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预案编制要对力量调配与联动机制进行重点构建。充分考虑政府职能部门、各种专业救援力量、应急救援专家、应急救援志愿者等应急救援队伍资源之间的联动协同和跨区域增援的组织实施,统筹谋划,优势互补,科学合理地设置综合行动方案,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联动协同预案,使各种资源得到快速有效的整合。针对不同类型、等级的公共危机,建立具体可行的预案启动权限、程序、运行和保障方式,实现各职能部门预案与政府总体预案的对接。要明确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不同状态下,各部门和救援力量之间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途径与方式,兼顾常态和危机状态下的两种角色转换,合理设置常态下的综合指挥调度程序和危机状态下的现场报告与指挥程序,建立统一、高效、畅通的联动平台。

3.3 注重预案编制中的辅助决策系统建设

公共危机日渐综合性、复杂性的发展新趋势,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必须具备科学前瞻性,因此专家智库和科技支撑等辅助决策系统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信息匮乏性和资源有限性等特点,危机事件一旦发生,需要救援人员在有限时间、有限信息和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因此,预案编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危机处置的各种可能情况,储备各专业各领域的专家智库,提供尽可能完备的资源数据库和技术支撑系统,辅助救援人员快速科学决策。预案通过科学的前瞻性预备,提高了应急处置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效率,压缩了决策时间,减轻了决策压力,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3.4 注重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要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应当依靠完善的预案,但又不能完全依靠预案,由于预案编制者认识的局限性、危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事件现场的千变万化等因素,再完善的预案也无法涵盖危机现场的所有可能性,总会有一些情况超出事先准备的能力范围。因此,预案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立足预防,加强风险分析,查找危险源,掌握重大隐患,了解可能产生的危害,尽可能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以此提高预案编制质量;另一方面,在做好非常态下的应急处置规划的同时,还要做好常态下的培训、宣传、演练、评估和修订工作,实现从注重事发后的应急处置向预防、处置和恢复全过程管理的转变。

4 结束语

预案是成功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前提和基础,完善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可以促进对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发展规律和处置对策的研究,可以提高对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可以增强应急救援力量日常训练的针对性,更可以辅助救援力量掌握应急作战行动的主动权。因此,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对于整个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摘要:分析当前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原则和具体内容,并就体系建设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预案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安.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彭冬芝,胡建勇.城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30(2):38-40.

[3]陈庚,李丽芬,刘茂.关于城市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1(3):1-5.

[4]郭铁男.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消防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1):1-8.

救援体系 篇10

1 依托消防构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法律与理论依据

1.1 法律依据

公共危机中应急救援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以下简称《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2006年6月,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 建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 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 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消防法》第37条规定:“公安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第2条规定:“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执行安全保卫任务适用本法。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执行防卫作战、抢险救灾、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等任务, 以及部队建设的其他活动, 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依据上述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等, 依托消防构建应急救援队伍, 加强消防应急管理和抢险救灾工作, 控制和降低由于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点之一。

1.2 理论依据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 各种灾害事故日趋常态化、复合化、大型化, 事故总量居高不下, 特大事故频发, 给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及国家形象造成了很大影响。此种情况下, 加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2 依托消防构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必要性

以现有的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 其他救援部门予以配合,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体系, 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应对重大突发事故灾难的迫切要求。

(1) 消防部队承担社会应急救援是日益增加的各种灾害事故和急、难、险、重任务的需要。长期以来, 消防部队在完成火灾扑救任务的同时, 参与了大量其他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如毒气泄漏、水灾、交通事故、工程施工事故、人员救护等社会救援。

(2) 依托消防部队组建社会应急救援机构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 消防队伍担负应急救援工作是国际通例。如美国的消防队大都担负紧急救援任务, “9·11”事故救援, 美国消防队勇立头功。日本在其消防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各地消防队伍都要实施救援工作, 并对人员配备、装备标准有具体要求。法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的消防队伍也都担负应急救援和救急任务。因此, 加强我国消防部队社会应急救援工作是与国际接轨的契机。

2.2 可行性

公安消防部队通过多年的抢险救援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应急救援的主体力量具备明显优势。

(1) 组织体系优势。

消防部队组织管理体系完备, 地域分布广泛, 反应快捷迅速。消防部队按地域部署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 布点多, 辐射广;全国各总队均实现了“119”自动化指挥网络, 具有高度集中、快速反应、机动性强等特点;正在建设的省、市、县三级应急救援网络将力争在3 a内完成, 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救援体系, 将有效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2) 政治思想优势。

消防部队严格执行解放军三大条令条例, 坚决贯彻执行“忠诚于党、竭诚奉献、服务人民”的指示精神, 打造消防铁军。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部队,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培养消防官兵与特殊使命相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战斗力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

(3)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建设和技战术优势。

在长期参与灭火和社会应急救援工作中, 消防队伍得到了全面锻炼。各地消防部队结合实际情况, 在做好灭火业务训练的同时, 认真分析各类灾害事故的规律、特点及处置对策, 进行科学的预案研究, 并认真组织战术实战演练,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先进的应急救援装备优势。

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全国各地消防部队的器材装备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相继配备了多功能专用抢险救援车、洗消车、防化车、高层救生设备、防毒防化器材、空气呼吸器、灭马蜂窝专用枪、切割机、传感器、探测仪、摧毁器、堵漏设备和无线通信设备等一大批应急救援及个人防护器材, 有效地提高了消防部队履行应急抢险救援职责的能力。

(5) 信息化建设和智力支持的优势。

公安消防部队依托公安“金盾工程”, 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 公安部消防局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消防总队的一级网已全部建成, 各消防总队至各市、地、州、盟消防支队的二级网已建成98%, 各消防支队至县、市、区、旗消防大 (中) 队的三级网已完成84%, 且实现了与有关方面的互联互通, 有力地促进了消防信息化在消防监督、火灾扑救、应急救援、部队管理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应用。消防部队研究开发了高层建筑、石油、化工等特种火灾扑救以及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等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 及时、有效地提供技术、智力支持。

3 依托消防构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模式分析

当前, 我国社会应急救援工作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保障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 应急救援工作以条块分割为主, 一直实行的是单一灾种的救援模式, 110、119、120和122在接警系统和指挥中心建设中基本上各自为政, 单独规划;而供水、供电、通信以及地震、交通、卫生、矿山、防汛等许多部门根据职责分工, 都有各自的防灾救灾指挥机构、方案和救援队伍, 对各类灾害的应急救援基本上采用各自为战的办法。这种体制虽然有专业性、针对性强的优势, 但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综合性和协调性, 对复合型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难以形成统一指挥和有效应对, 必须予以体制创新和改革。

应急救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诸多部门和单位共同参战, 联合作战, 必须加强统一组织指挥和各方面的协作配合, 形成指挥程序化、执勤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救援科学化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

笔者从组建模式、联控形式、调度协调工作重点以及经费来源和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 分析依托消防构建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模式。

3.1 组建模式

体系的构建应依托消防。如前所述, 依托消防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履行消防部队法定职责的迫切要求, 是现阶段我国处置突发性灾害事故的正确选择。

3.2 联控形式

依托消防构建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必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组织指挥机构, 成立“应急救援中心”, 实施统一指挥。对于重大灾害事故处置中参战的公安、医疗、水、电气及驻军等力量, 必须由政府实施统一领导和指挥调度, 既分工实施, 又密切配合。

以此为基础, 各省、市、县应成立相关组织和领导机构。应急救援期间, “应急救援中心”可设置以下部 (组) :

(1) 总指挥部。由政府应急办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负责领导、组织整体应急救援工作, 发布应急救援命令;统一部署有关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工作, 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在全辖区范围内紧急调用各类救援物资、设备、人员;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险情时, 组织人员疏散;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

(2) 现场指挥组。设在现场救护基地, 由政府应急办、消防队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主要负责组织、指挥现场抢救工作, 及时处理突发灾变。

(3) 抢险救灾组。由现场指挥组紧急调集的有关单位人员组成, 具体负责实施指挥部制定的抢险救灾处置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4) 技术专家组。由有关部门组织有关救援和技术人员组成, 主要研究制定应急救援技术方案和措施, 为应急管理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和提供决策建议。

(5) 医疗救护组。由卫生医疗、防疫等有关部门组成, 负责组织专家及医疗队伍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护、卫生防疫。

(6) 物资供应组。由民政、交通、公安和其他有关单位人员组成, 主要保证抢险救灾中物资和设备的及时调度和供应, 以及救济、捐助款项的接收和分配。

(7) 警戒保卫组。由公安、司法等部门组成, 主要负责事故现场的保护、交通管制、戒严和维持秩序等工作。

(8) 通信联络和新闻组。通信联络组由通信、公安等部门组成, 传达和通知各种救援指令和信息, 积极抢修通信设施, 保障通信畅通。新闻组由宣传、广电、气象等部门组成, 负责对外发布信息, 接待新闻媒体, 使外界及时了解事故动态, 进行天气预测;根据救援情况, 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做好宣传报道,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援。

(9) 后勤保障组。由交通、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组成, 主要负责车辆调度、道路维修、抢险人员和物资运输等后勤服务工作。

(10) 善后处理组。由民政、公安等部门参加, 负责伤亡人员家属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 稳定群众情绪。

3.3 相关部门的协调

我国消防部队在执行应急救援任务过程中, 往往因为人力、物力、装备等方面的限制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 一方面要以消防部队为主体, 提高自身的作战能力,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发挥其作用, 建立由政府牵头, 消防、交通、电力、水厂、煤气、化工、通信、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制定预案, 组织演习;要从应急救援的全局出发, 整合资源、力量, 主动搞好协同配合, 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3.4 指挥、运行模式与工作重点

应急救援的指挥模式:由当地党委、政府召集公安、消防、人防、医疗、救护、供气、供电、供水、运输、通信、市政、化工等有关部门, 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政府应急救援中心”, 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 应急救援工作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在应急救援期间, 领导和指挥与之有关的机构和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以及外部救援力量。

应急救援行动的运行模式:根据任务需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人员, 调集所需物资支援救援行动。

(1) 当确认突发公共事件即将或已经发生时, 相关职能部门应立即向“政府应急救援中心”报告警情, 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并向应急办报告, 成立现场总指挥部, 指挥应急分队先期开展救援行动, 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 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各相关部门应立即调动有关人员和处置队伍赶赴现场, 有关组织或应急队伍应服从调动, 在现场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下, 按照专项预案分工和事件处置规程要求, 相互配合, 密切协同, 共同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3) 现场总指挥部应充分发挥专家组作用, 及时对事件性质、发展趋势、应急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为现场指挥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咨询。

(4) 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应及时主动向现场总指挥部和参与事件处置的相关部门提供有关资料, 为实施应急处置和开展救援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5) 现场总指挥部应及时做好现场控制、紧急处置、治安维护、人员疏散、保障安置等工作, 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并及时掌握事态进展, 随时向“政府应急救援中心”报告情况。

(6) 现场总指挥部应随时跟踪、预测事态进展, 发现事态扩大, 可能超出自身控制能力时, 立即报告“政府应急救援中心”, 请求调配其他应急资源, 并及时向可能影响到的地区及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特别紧急时, 可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出预警。

应急救援的工作重点:一是抢救受伤、受害人员;二是组织工程抢险队和事故单位技术人员及时控制危险源, 防止事故继续扩大;三是疏散人员, 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 迅速撤出危险区;四是做好

现场清洗, 消除危害后果, 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清洗等措施, 防止继续对人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五是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对事故造成的环境危害进行监测、处置。

3.5 经费来源保障

依托消防建立和完善我国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必须解决建立和运行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所需经费。应急救援费用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建立专项储备基金, 明确其使用范围和管理办法, 并由纪检、审计部门依法监管。

(1) 政府划拨为主, 征用为辅。

经费以政府财政划拨为主, 明确列出政府财政年度应急救援专项经费预算, 保障应急救援所需的一切费用。划拨主要用于装备器材建设、人员队伍培训、日常训练和实战演习及其设施建设。同时, 应急救援期间,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 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 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 依法给予补偿。

(2) 鼓励社会捐献, 个人依法赞助。

应急救援不仅是政府的工作,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应急救援所需经费还应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探索设立消防或应急救援基金会,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包括国际组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3) 市场模式运作, 发挥最大效益。

应急救援经费遵循市场经济运作模式, 以公正、公开、诚实信用原则, 按照法定程序审核, 合理分配和使用。经费的使用应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公示。

3.6 应急救援期间各类行为应承担的责任

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和纪律责任。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各有关部门、单位、组织和个人违反应急救援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命令、指令的, 由其主管部门、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责令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视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 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1) 不服从统一领导、指挥、管理和调配的;

(2) 不履行应急救援有关职责, 未采取措施或者未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蔓延、扩大或者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

(3) 扰乱应急救援现场秩序, 或者拒不执行救援现场指挥员指挥, 影响应急救援的;

(4) 未立即组织应急救援或者不及时采取应急救援的, 未及时组织开展善后工作的;

(5) 破坏消防装备、器材, 影响应急救援正常进行的;

(6) 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或者隐瞒事实真相、谎报实情、拖延不报, 导致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延误, 造成严重后果的;

(7) 拒绝执行命令或者借故逃匿, 临阵逃脱, 擅离职守, 情节恶劣的;

(8) 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 拒绝调查取证、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或者伪造、故意破坏现场、作伪证及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9) 不按规定使用或者滥用应急救援经费的;

(10) 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及他人财产损失, 而拒不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或者负责人逃匿的;

(11) 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命令、指令的。

各有关部门、单位、组织和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命令等, 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各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命令、指令等, 给国家、公共利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的, 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对于违纪行为, 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纪律责任。

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 符合《党员领导干部问责制》的追究范围, 依照相关规定执行;构成刑事犯罪的, 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4 总 结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以现有的消防力量为主体, 建立科学统一的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体系, 坚持政府统一领导,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控互动的救援网络, 是我国现阶段处理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迫切需要, 也是今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既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 也对今后救援体系发展指明方向。希望通过笔者的探讨, 能够引起学术界及相关部门对应急救援体系的关注和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当前公共危机应急救援机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国情, 提出依托消防部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管理、协调组织、科学高效的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介绍依托消构建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法律与理论依据, 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组建模式、联控形式、相关部门的协调、指挥运行模式与工作重点、经费来源和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 分析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构建模式。

【救援体系】推荐阅读:

救援保障05-16

救援对策05-22

车辆救援06-04

救援行动06-22

综合救援07-13

救援通信07-30

救援物资08-03

防灾救援08-06

灾难救援08-26

紧急救援09-03

上一篇:民俗意义下一篇:物流周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