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周转率(通用7篇)
物流周转率 篇1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国经济体中最富生机活力的经济细胞。然而, 长期以来在中小企业的繁荣背后, 资金周转一直是困扰其进一步发展的难题。根据国际金融公司 (IFC) 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于其创业资金来源单一, 主要依靠自筹。而中小物流企业要迎来再发展、再稳定等多个循环, 一般需要经过创建、发展、稳定三个基础阶段。同时在企业前景难料、金融风险最大的创建初期, 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庞大且迫切, 但鉴于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多数银行自然不愿扶持中小企业。目前来看, 就此问题的解决方式有两种:一是签订延期支付的协议, 通过与上下游企业达成延期支付的协议, 延长付款时间缓解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二是利用物流金融获取贷款, 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引入, 以物流金融的方式为企业融资。
一、中小企业利用延期支付缓解资金压力
(一) 延期支付的定义及作用
延期支付 (D elay in Paym ents) 广泛使用在商业活动中, 是商业信贷 (Trade Credit) 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是指供应商在货款支付期限方面给零售商开出的优惠, 在期限内买方不需要支付贷款利息。而延期支付期限的周期, 则根据购买商品的金额数量而定, 一般情况下, 为鼓励大量购买, 延期支付期限与购买量、购买金额成正比。同时为了有效促进供应链各方的积极合作, 提高各方利润、降低交易成本、削弱市场风险, 减少反应时间, 延期支付契约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 达到供应链各方的“共赢”。根据大量数据证实:美国公司短期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就是短期商业信贷 (Peterson, 1997) ,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英国 (W ilson, 2002) 。而延期支付的最主要动因就是商业竞争, 企业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销售来获取更为强大市场经济力, 最大程度的迎合市场竞争机制。
(二) 延期支付政策确定
延期支付是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一项资金投放, 成本产生也是必然的。因此, 从收益成本的角度来看, 政策的制定必须要求企业在收入与成本之间匹配, 根据匹配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决策。只有实行赊销政策所产生的收益大于所增加的成本, 则可以选择延期支付来帮助企业增加销售量和盈利能力。反之, 仅仅增加了销售量但是导致了整体利润的下降, 则应该坚持原来的销售政策而不能选择延期支付策略。常用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以及现金折扣政策。
(1) 信用期间。信用期间即延期支付期限, 是卖方对买方规定的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限定。信用期间确定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信用期的延长会增加销售、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因此, 恰当的信用期就显得尤为重要。确定信用期时可对各信用期下收入成本费用的净增加额进行列表计算, 然后选择净增加额最大的信用期。一般制定信用政策可选用上述信用期分析的方法, 如要进行更精确的分析, 需对销货增加引起存货增加而多占用的资金进一步考虑, 以及分析现金折扣在信用期内提前付款造成在收入和成本方面的变化等。
(2) 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要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顾客所应具备的条件, 只有达到信用标准的顾客, 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优惠。依照国际惯例, 在对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进行设定时, 企业往往先要对他赖账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五C”系统来进行。“五C”系统是五个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指标, 即:品质 (Character) 、能力 (Capacity) 、资本 (Capital) 、抵押 (Collateral) 和经济条件 (Conditions) 。
(3) 现金折扣政策。现金折扣是在根据相应的比例要求对客户的全部货款的进行一定数额的优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买房为了享受现金优惠而提前付款, 从而缩短企业的应收账款期, 另外, 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买方将被现金折扣吸引前来购货, 以扩大销售量。企业要将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政策综合考虑。因为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 对企业带来的影响都有可能是双向的, 虽然现金折扣能够带来企业缩短收现期、增加销售数量的效果, 但也能够降低企业的销售价格。因此, 应当对折扣所能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孰高孰低进行全面分析, 抉择决断。
(三) 延期支付分类
延期支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次性延期支付, 也称为基于批量的延期支付 (Lotsize based delay in paym ents) , 指买方一次购买数量达到一定标准时, 在延期支付期限上卖方给予的优惠。为鼓励一次性大量购买的买方行为, 当购买量超过标准时, 买方的购买量与得到的延期支付期限成正比。再进一步划分, 此方式可分为全单位延期支付 (all-units delay in paym ents) 和累进制延期支付 (increm entaldelay in paym ents) 。全单位延期支付是指订货数量如果不小于某一临界点, 则全部购买单位都可享受延期支付期限;而累进延期支付又称为边际单位延期支付, 指在不同数量范围内的单位商品多组付款的期限安排 (m ulti-block tariff) 。可以证明, 表象上不尽相同的全单位延期支付与累进制延期支付, 在卖者对买者成本结构有完全信息的假设下, 当只有一个期限临界点时, 二者是等价的。第二类是总量延期支付 (volum e based delay in paym ents) , 是根据买方购货累计达到的数量, 供应商确定大小不同的延期支付期限优惠。此做法有利于顾客长期购买、依赖购物, 为卖方积累稳定的客源。
二、中小企业利用物流金融获取贷款
(一) 物流金融定义
邹小芃、唐元琦 (2004) 最早引入物流金融的概念, “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 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 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 并深入阐述为“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自此有了明确内涵和外延的物流金融概念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 在现有学术文章中基本都是引用被学术界的广泛接受这一定义。
(二) 物流金融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一般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销售环节, 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批量性和季节性的特征, 因此对这类物资进行库存往往花费大量资金。而物流金融业务却可以解决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与扩大发展的融资问题, 它允许这些中小企业利用原材料和在市场上经营的商品做质押进行贷款, 对企业沉淀资金的盘活, 资金流转效率的加快、结算风险的降低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终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 由于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链和产成品的分销供应链得到物流企业有效地融入, 物流企业为其提供了优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 金融机构对质押物的占有不仅使借款人正常的产销活动得以顺畅进行, 而且还使其能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
(三) 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分类主要包括:
(1) 垫付货款模式。垫付货款模式是一种银行质押贷款业务。在运输过程中, 发货人将产品给银行作抵押转移, 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 银行通常要求抵押的产品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当提货人偿还货款给银行后,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得到银行放货指示后将货权归还提货人。
(2) 仓单质押模式。在仓单质押模式中, 中小企业往往需要占用大量宝贵资金对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的原材料采购与产成品销售进行库存。而融通仓则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质押贷款融资, 凭借其良好的仓储、配送和商贸等优越条件, 对其区域内的各中小企业产生辐射式吸引, 成为其第三方仓储中心。在实际操作中, 银行根据货主还贷情况 (货主一次或多次向银行还贷) 向货主提供提货单, 依据提货单融通仓向货主交货。
(3) 保兑仓模式。保兑仓模式的先票后货是它有别于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的特点, 即银行在买方客户 (经销商) 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后开出收票人为生产商的承兑汇票, 生产商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向银行指定的物流企业仓库发货, 货到仓库后转为仓单质押, 物流企业根据银行的指令将货物分批放给经销商。保兑仓模式是仓单质押的一种延伸。
(4) 融通仓模式。融通仓模式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 由银行直接授权贷款额度给物流企业, 由物流企业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将符合相关规定的信用担保提供给银行, 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提供保障, 而质押贷款项目具体运作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的。
综上所述, 企业经济运行过程是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 在物流过程和生产中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占有、需要大量的资金, 迫切需求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因而需要在物流过程中充分利用资金占用。延迟支付的目的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创造更多的利润, 企业通过其自身信用, 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协调, 对货款交割时间进行适当延长。物流金融则是为获取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质押原材料或库存中的商品, 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向银行贷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物流与资金流的结合日趋紧密, 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的方式也会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张钦、达庆利:《供应链中基于延期交货的批量订货策略》, 《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存货周转率与存货资金周转率比较 篇2
一、不同口径存货周转率计算公式的比较
基于物流的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存货平均余额是根据存货账面余额计算而得, 不能反映进货是否实际支付资金。存货销售成本是权责发生制的核算结果, 不能反映销售是否实际收到资金。
由于物流与资金流相脱节, 以物流为基础的存货周转率, 可能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营运效率。要真实反映企业的营运效率, 就必须以资金流分析为基础, 分析存货从采购付款到销售收款的存货资金周转率。
基于资金流的存货资金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存货资金周转率=分析期销售存货收到的现金/ (分析期存货平均余额×1.17+分析期预付账款平均余额-分析期应付账款平均余额-分析期预收账款平均余额+分析期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以资金流为基础的存货资金周转率指标反映了存货从采购付款到销售收款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考虑得更全面。
分析期存货平均余额乘以1.17是考虑了增值税进项税额因素, 由于计算公式中的分子项目中含有增值税, 这样可使分子、分母具有相同的计算口径, 从而可比。
该项指标能从总体上反映、分析企业存货资金周转效率, 便于企业从整体上安排存货资金的使用计划。
为了验证两个公式的差异, 现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万科2003~2008年的数据, 对两公式进行数据验证。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 以资金流为口径的计算结果大于历年以物流为口径的计算结果, 说明公司资金运转较快。在特定的房地产行业的背景下, 资金的快速回笼, 才能有效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第二, 各年度存货资金周转率的波动幅度较存货周转率为大, 说明公司各年的资金流不太稳定, 究其原因是:各年度的预收账款数额巨大, 加速了资金的回笼, 但同时可能造成公司负债比率过高, 加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第三, 公司存货资金周转率经历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 万科的情况多少代表着中国房地产发展轨迹的缩影:2005、2006年股市为大牛市, 在这一大背景下, 房地产行业也表现出繁荣的景象;2006、2007年受炒房团的影响, 房价一路看涨;到2008年,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存货周转率、存货资金周转率都有所下降。
二、结论及建议
第一, 存货周转率只反映以物流为基础的存货周转效率, 可能与资金流的存货资金周转率计算结果相差很大。存货资金周转率可以准确反映企业存货资金的周转效率, 特别是当企业存在一定量的往来款项时。
第二, 存货周转率并非越高越好, 应该将存货资金周转率与销售利润率进行互动分析, 以确保经营该项存货是有利可图的, 避免降价销售带来存货周转率增高的同时所带来的利润的减少。而在“现金为王”的经营理念下, 存货资金周转率无疑为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运用成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第三, 存货资金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对于品种繁多的企业来说, 如果要进行每一品种的存货资金周转率分析, 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只进行分品种的存货周转率分析, 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另外, 零售业基本上奉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所以不存在应收账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的问题, 只存在应付账款的问题, 可以只分析存货周转率。
第四, 从另一方面来看, 存货周转率的增高以库存的精益化管理为前提, 必然会造成相应管理费用的增加。从计算公式分析, 存货资金周转率的加快也可能是由于催收销售货款的到位造成应收账款的减少, 或是有良好的信用支持而使得公司应付账款增加所致。而过多的催收措施势必造成公司成本的增加, 可能有悖于成本效益原则, 长期拖欠购物款也可能会造成公司信誉的降低。这些都要求公司构建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 综合考虑各项指标, 平衡各项利益, 使公司能够持续、良性地发展。
各企业应本着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实用性的原创, 合理选择、不断完善相关指标的计算, 以期对公司的业绩评价起到更大的衡量、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国:《存货资金周转率分析方法剖析》, 《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1]孙建国:《存货资金周转率分析方法剖析》, 《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
[2]汤谷良、游尤:《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比较分析与案例验证》, 《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2]汤谷良、游尤:《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比较分析与案例验证》, 《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3]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年第4期。[3]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年第4期。
浅谈应收账款周转率 篇3
一、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率 (次数) =年赊销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上述公式中的分子是企业当年由于赊销而产生的收入净额 (扣除了折扣和折让) , 分母一般采用年初与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平均数。
(一) 分子的问题
1. 销售收入代替赊销收入。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没有规定企业必须披露赊销和现销的相关信息, 由于商业秘密等原因, 企业自身也不会主动对外公布这些信息, 所以外部报表使用者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 无法得到确切的赊销收入数据, 只能使用含有现销的销售收入。如果企业现销收入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特别小, 那么计算结果的差异并不会很大; 但如果现销收入占收入比例很大, 那么计算结果就会比实际高出很多, 将会明显高估企业的营运能力。对于这种情况,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修改企业披露的相关会计准则, 增加现销和赊销相关内容的披露。
2. 价外税。流转税中的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 销售收入中包含增值税部分, 当增值税纳税人进行赊销时, 会做如下会计分录:
从上面的分录中可以看出, 应收账款中包括销售收入和相应的增值税额, 由于周转率计算公式中分子为不含税的赊销收入, 这就导致分子和分母计算口径不一致, 结果就会比实际水平偏低, 从而低估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能力。
例如:A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0万元,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为2000万元。
原公式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10000/2000=5次
考虑增值税: 应收账款周转率= (10000+10000×17%) / 2000=5.85次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不考虑增值税计算出的周转率要小于考虑了增值税的周转率, 印证了上面的分析, 所以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应当考虑价外税的影响。在实际计算时可以使用含税的收入和含税的应收账款或不含税的收入和 不含税的应收账款来计算。
3. 期初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周转率代表的应当是应收账款变为现金的速度, 也反映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现实中企业当年收回的应收账款不仅包含当年销售收入的部分, 还包括以前年度未收回的款项, 但目前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 使用的仅仅是当年的销售收入, 没有考虑以前年度应收账款的影响, 这就导致计算结果无法反映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真实业绩。
例如:B、C两公司2013年实现的赊销收入均为20000万元, B公司应收账款期初余额为3000万元, 期末余额为1000万元, C公司应收账款的期初余额为1000万元, 期末余额为3000万元。
B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20000/[ (3000+1000) ÷2]=10次
C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20000/[ (1000+3000) ÷2]=10次
计算出B、C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为10, 显示两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能力没有差别, 而实际数据却显示出B公司应收账款管理要明显比C公司好, 掩盖了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对于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将本期销售收入加上应收账款期初余额, 再减去应收账款期末余额作为分子, 然后与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相比。按此方法计算上例得到:
B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 (20000+3000-1000) /[ (3000+ 1000) ÷2]=11次
C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 (20000+1000-3000) /[ (1000+ 3000) ÷2]=9次
新计算的结果显示出B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大于C公司, 意味着B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情况要好于C公司,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二) 分母的问题
1. 应收票据。企业对外赊销时, 不仅会有应收账款, 还会产生应收票据, 所以赊销收入覆盖的应当是所有的应收款项, 但目前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却没有考虑到应收票据的影响, 这无疑会导致计算结果大于实际情况, 将会夸大企业的营运能力。
应收票据包括两种, 一种是变现能力很强的票据, 如银行承兑汇票, 可以将这部分应收票据当作现销来处理;另一种则是变现能力较弱的票据, 例如商业承兑汇票, 这部分应收票据的风险与应收账款的风险相差不大, 应当将其包含在应收账款中, 这样考虑了应收票据之后计算出的结果才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2. 坏账准备。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使用的应收账款一般来自于资产负债表, 而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是扣除了坏账准备之后的净额, 使用这样的数额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企业某年的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发生额都没有大的变化, 但由于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 致使当年计提了大量的坏账准备, 那么如果使用应收账款净额计算周转率, 结果就会明显偏高, 显示出周转速度的加快, 传递出应收账款收回能力增强的好消息, 显然这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背离。因此为了更好地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 在计算时应考虑坏账准备的影响, 使用应收账款的账面金额, 而非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来计算周转率。
二、对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的改进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 不难发现现行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存在许多问题, 计算结果会偏离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更准确反映企业真实的情况, 现拟对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做出以下修改。
由于目前仍然无法得到企业赊销收入额, 所以继续使用销售收入代替赊销收入, 对于价外税的问题, 选择在销售收入中加上本期销售形成的销项税额, 改进后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应收账款周转率 (次数) =[本期销售收入+本期销项税额+应收账款 (票据) 期初余额-应收账款 (票据) 期末余额]/ [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对应的减值准备) 的平均余额]
公式中的应收账款取自于资产负债表, 代表应收账款的净额, 应收票据指的是变现能力较弱的商业承兑汇票之类的票据。改进后的公式考虑到了上述所论及的问题, 更能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
三、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一) 结合行业与企业实际情况分析
不同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 其经营业务性质差距也很大, 应收账款周转率自然会有很大差异, 若将不同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放在一起对比, 得出的结果将会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例如零售业和制造业, 零售业因为几乎都是现金销售, 极少会出现应收账款, 其周转率相对比较高。而制造业的赊销比较多, 相应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就比较低, 如果将这两种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放在一起比较, 其结果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对于制造业来说, 由于赊销会引起销售的扩大、市场份额的增加, 最终增加企业财富,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 应收账款周转率偏低并不是件坏事。因此在分析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时需要结合企业所属的行业特征来具体分析, 而不可仅通过比较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判别不同行业企业的好坏。
(二) 合并报表情况分析
目前大多企业的经营都是多元化的, 且其多元化所涉及的领域也不一定相关联, 而企业在编制报表时会将不同的行业领域相同科目合并在一起反映, 这就导致报表数字不能反映企业在不同领域的真实状况。例如D公司属于食品制造业, 主营食醋的生产制造, 但是之后又进入到房地产业, 现在它同时经营这两种不同的业务, 两种业务的比例为7:3。众所周知, 由于行业性质的原因, 食品制造业会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 收账期也比较长, 其应收账款周转率相应比较低;而房地产业的销售收入则很大, 应收账款却很少, 应收账款周转率相应就会偏高。D公司编制的报表将两者的收入和应收账款分别进行合并, 根据合并报表中数据计算出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既不属于食品制造业也不属于房地产业, 若将其与食品制造业相比结果明显偏高, 与房地产业相比又偏低, 也就无法判断出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对于不熟悉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 这样的数据会误导他们的决策, 因为在食品制造业中, 偏高的周转率明显是个好现象。
对于多元化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 如果能获得企业分别经营不同业务的应收账款周转率, 就可以分业务进行对比分析。但如果不能获得不同业务的数据, 也可以使用一种加权的方法计算可比数据。仍以D公司为例, 首先分别收集食品制造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数据, 然后按D公司的食品制造业和房地产业7:3的比例赋权重, 最后得到的可比应收账款周转率=食品制造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70%+房地产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30%。将D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上面加权计算出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相比较, 就可分析出A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所处的水平, 从而判断出其营运能力的好坏。
(三) 结合销售收入分析
一般情况下, 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提高传递着企业营运能力增强的好信号, 但若仅凭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个指标数值的变化就如此草率的得出结论, 那么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E公司去年实现收入10000万元,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为2000万元, 应收账款周转率为5; 今年实现收入5000万元,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为500万元, 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0。仅从两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数值来看, 今年营运能力状况显然比去年好。但进一步分析收入后发现今年的收入比去年降了一半, 情况却是变差了, 这就与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结果相矛盾。所以在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时, 不能只看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指标值, 还需要结合收入进行纵向分析, 只有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 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增加才是好征兆。
(四) 考虑坏账准备和债务重组
比较企业连续几年的财务数据时, 有时会出现某一年应收账款周转率突然增加的情况, 但仔细观察之后却发现企业的销售收入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收账政策也没有改变, 这时不能简单的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增加是由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提高所导致的。因为报表中的应收账款是以净 额列示的, 如果企业当年计提了大量的坏账准备, 那么应收账款的净额就会相应的减少, 从而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提高, 但实际上企业并没有收回现金, 应收账款的管理能力也是下降的。另外, 如果企业当年进行了债务重组, 那么有些应收账款就会被处理掉, 重组后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会大量的减少, 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率上升, 但企业同样也没有现金收回。因此信息使用者在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应当注意这两种情况对指标产生的影响, 谨防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
四、结语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和资金的营运能力, 在判断企业总体营运能力时发挥着重大作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指导着企业未来赊销和收账政策的制定与修改, 影响着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所以在计算和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 剔除影响, 从而得出准确的结果, 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马敬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计算的改进[J].工业会计, 2012 (12) .
[2]黄慧馨, 徐惠玲.对“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J].财会通讯, 2004 (1) .
[3]秦曙强.对应收账款周转率几个问题的思考[J].商业会计, 2007 (15) .
[4]傅丹.对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思考[J].冶金财会, 2002 (11) .
[5]杨雄胜, 缪艳娟, 刘彩霞.改进周转率指标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 2000 (4) .
[6]张宇扬, 卜华.现行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式的缺陷与改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1) .
应收账款周转率修订新思路 篇4
应收账款周转率=*100%
一、应收账款周转率存在的缺陷
笔者认为, 在增值税开征已多年的今天, 该指标由于增值税的影响, 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真实周转速度,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进行分析。由于增值税的开征, 一般纳税人赊销的会计分录变更为: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即企业的应收账款既包括营业收入, 也包括销项税额, 而传统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式仍然只考虑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 忽视销项税额, 导致分子分母涵盖的内容不同, 计算的口径不一致, 影响了计算结果。
增值税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计算进行说明。
例1、A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 7%, 本年A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 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70万, 全部为赊销, 假定期初应收账款余额为0, 则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1 1 7 0万。
按照传统公式计算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7 1
应收账款周转期=360/1.71=210.5天
而如果考虑增值税的话, 上述周转率则要变大到==2
应收账款周转期=360/2=180天
可见, 不考虑增值税的话, 计算出来的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要少, 周转天数要长。即使考虑应收账款的期初余额, 上述计算结果的趋势也不会改变, 只不过差异会被稀释到稍小一些。
我们知道, 应收账款周转率衡量应收账款流动的速度, 用时间表示的周转速度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表示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即反映资产的实际周转天数。企业的应收账款本身就包括产品的销售收入和销项税额, 发生的应收账款通过营业收入和销项税额的回收, 逐步转变为企业的现金流, 而考察应收账款回收速度时忽略销项税额, 会人为降低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 从而使应收账款周转率无法真实反映资金的真实回收时间, 影响使用人的决策。
此外, 不考虑增值税还有一个弊端, 由于不同企业增值税税率不同, 影响该指标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 企业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二者税率不同。对一般纳税人, 现行税法规定了两档增值税税率, 不同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由于产品不同存在差异, 甚至是同一行业的企业, 由于所在地的不同, 也可能适用不同的增值税税率, 因此, 不调整增值税计算出来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不同企业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上述情况仍可用一个简单的计算进行说明。
例2、三家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分别为:A、0;B、13%;C、17%。本年每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均为1000万, 全部为赊销, 则年末应收账款分别为:A、1000万, B、1130万C、1170万 (假定三家企业期初应收账款余额均为0)
按照传统公式计算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
企业A==2
企业B==1.77
企业C==1.71
从上述例题条件可知, 这三家企业期初都没有应收账款, 本年销售全部为赊销, 发生的应收账款期末均没有收回, 因此理应是一样的应收账款周转率, 但是由于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式并不考虑增值税, 导致计算结果是增值税率越高的企业, 其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越慢。
而如果考虑增值税的话, 上述公式变为:
企业A==2
企业B==2
企业C==2
由此可见, 考虑增值税后, 这三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相同。
判断一项财务指标计算公式是否合理, 应考虑是否有助于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 能否正确引导决策者的决策。而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 只有考虑增值税因素, 才可能使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此外, 该指标还存在分子分母涵盖范围不同的问题。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分母涵盖的范围小于分子, 分母仅仅是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我们知道,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和应收账款具有相同特性的还有应收票据。应收票据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承兑汇票, 企业赊销过程中既可能产生应收账款, 又可能是收到对方开出的应收票据, 二者都是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由于赊销产生的债权。而应收票据也需要通过货款的回收, 计算反映其周转速度,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要求对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一样计提坏账准备, 但公式中忽略了应收票据内容。
二、应收账款周转率改进建议
第一, 针对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忽略增值税的情况, 将分子营业收入调整为含税销售收入, 由此计算出来的周转率不能真实表示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即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周转天数。
其次, 取消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 代之以应收款项周转率指标, 即全面考察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的周转情况, 以更好地评价企业资金的回笼速度。因此修订后的应收款项周转率公式应为=
注: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为不扣除减值准备的总额。
摘要: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一个重要的企业评价指标, 其基本公式也沿袭至今, 但在经济形势千变万化的今天, 该指标不考虑增值税因素的缺陷也越来越影响指标的适用性, 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方法改进探讨 篇5
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目前所采用的公式是: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 (即本期发生的净赊销额)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1)
笔者认为, 这种计算方法存在不合理性。一方面, 应收账款周转率衡量的是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在一个会计年度中转换为现金的次数。也就是说, 这个指标的计算基础是:应收账款应当是“转换为现金的应收账款”。现行计算公式中的赊销收入净额仅仅反映的是本期发生的赊销收入, 这与转换为现金的应收账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另一方面, 对应收账款来说, 其“周转”应当是指企业的经营已经完成了从“应收账款”到“现金”这一环节的转换, 也就是说, 完成了应收账款的周转任务的资金数额应当是“已经收回了的应收账款”, 而不是本期发生的净赊销额。
按以上分析思路, 可以得到应收账款周转率改进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周转率=某一会计期间实际收回的应收账款总额/该会计期间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2)
公式 (2) 中, 分子反映的是已经收回的应收账款, 即已经“周转”了的、已经转化为现金状态的应收账款, 分母是某个会计期间中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二、改进前后的公式对比分析
对比改进前后的公式, 其不同只在于分子。改进前在计算时, 采用的是经营资金周转过程中从“存货”到“应收账款”这一环节的数据;而改进后采用的是经营资金周转过程中从“应收账款”到“现金”这一环节的数据。从理论上说, 改进后的公式更为合理。
[例1]假设有一家企业在2006年初的应收账款余额为2000元, 当年的赊销额为10000元, 在2006年中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及其相应的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当年没有收回应收账款, 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2000元;当年收回了一半应收账款6000元, 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6000元;当年收回了全部应收账款12000元, 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0元。
本例中, 企业的赊销额比期初的应收账款余额要大。
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 按照两个不同的公式计算的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情况如表1所示:
[例2]假设有一家企业在2006年初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0元, 当年的赊销额为2000元, 在2006年中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及其相应的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当年没有收回应收账款, 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2000元;当年收回了一半应收账款6000元, 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6000元;当年收回了全部应收账款12000元, 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0元。
该例中企业的赊销额比期初的应收账款余额要小。
同样可以计算出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 按照两个不同的公式计算的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情况如表2所示: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个公式虽然在总体上能显示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变动趋势, 但变动的幅度、方向与具体的变动数额是不同的。特别是当企业收回的应收账款余额与企业当期发生的赊销额差距较大时,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当企业在本期的赊销额大幅度增加时, “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应当反映企业当期的应收账款收回情况趋于恶化, 提醒相关各方注意, 但公式 (1) 的计算结果却高于公式 (2) 的计算结果, 不能很好地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当企业在本期大量收回了前期的应收账款时, “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应当反映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应收账款管理力度的增强, 但这时公式 (1) 的计算结果却大大地低于公式 (2) 的计算结果, 明显地不能反映企业管理中的这种实际情况。也就是说, 只有当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回收比较正常时, 即当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增加额与回收的应收账款数额差异不大时, 现有的计算公式才能反映出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周转情况;而当企业的应收账款发生异常的波动, 如大量收回前期积压的款项或者是大量增加赊销额时, 现有的计算公式就会大大地拉平这种波动, 从而歪曲现实情况。
从另一方面来看, 由于公式 (1) 完全将分子定格在本期发生的赊销额上, 其分子不会随着企业收回的应收账款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 分子不会在计算结果中体现企业管理层在管理应收账款上取得的成绩, 而只会反映企业销售部门工作的结果即赊销额的增减或者信用政策的改变, 不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绩效评价, 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 目前的方法计算出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不能真实地反映应收账款的周转次数,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要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来了解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及管理情况, 为了得到更真实的相关信息, 应当尽可能使用“本期收回的应收账款”这个数据。到目前为止, 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中并没有这一数据的披露要求, 从而使得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很难获得该项数据。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却可以轻松的得到这一数据, 这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帮助利益相关者正确地计算和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 有关部门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在对外发布的财务报告中披露“本期收回的应收账款”这一项目的数额。
参考文献
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计算改进探讨 篇6
一、对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的质疑
一是对分子“营业收入”的质疑。
(1) 分子应该是“全部营业收入”还是“赊销额”。对于分子“营业收入”的确定,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营业收入应该为全部营业收入净额。一种观点认为, 由于应收账款是由赊销引起的, 其对应的流量是赊销额, 而非全部销售收入, 所以分子应该使用赊销额, 目前这种观点更为流行。但由于对外部分析者来说, 难以获得赊销额, 所以现在外部分析者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一般以全部营业收入作为分子。笔者认为, 完全可以把现销看作回收期为0的应收账款, 采用全部营业收入净额来计算。因为这样的计算可以从整体反映销售收款情况;而如果仅仅使用赊销额会掩盖不同企业应收账款资金占用的效率。
[例1]甲、乙公司的应收账款年初、年末余额都分别为1000万元、1500万元, 赊销额都为10000万元。但甲公司的年销售收入为20000万元, 乙公司的年销售收入为30000万元。如果分子使用赊销额, 则:乙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10000/[ (1000+1500) /2]=8。但是显然, 甲、乙公司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明显不同, 乙公司用同样的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取得了更多的营业收入, 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高。如果采用全部营业收入计算, 则:甲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20000/[ (1000+1500) /2]=16;乙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30000/[ (1000+1500) /2]=24。甲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明显小于乙公司, 体现出了投入应收账款资金的效率不同, 同样的应收账款资金占用, 乙公司取得了更多的营业收入。其实, 笔者不建议使用赊销额,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赊销的确定问题。到底是否赊销不像营业收入那样容易确定, 不同企业会计处理方法不同, 赊销的确定可能也会不同, 这样计算出来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2) 分子要不要考虑应收账款的余额。从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含义来看, 应收账款周转率应该为应收账款变为现金的速度, 因此这里的计算基数不仅包括收回的本期营业收入, 还应包括本期收回的以前期间应收账款。即应为本期已经收回的应收账款。另外, 如果不考虑期初应收账款, 可能会掩盖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业绩。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例2]假设甲、乙公司本期营业收入都为10000万元, 甲公司期初应收账款为1500万元, 期末应收账款为500万元;而乙公司期初应收账款为500万元, 期末应收账款为1500万元。则:甲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10000/[ (1500+500) ÷2]=10。乙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10000/[ (500+1500) ÷2]=10。甲、乙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相同, 但显然, 甲、乙公司本期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效果不同。这样的计算, 掩盖了企业在应收账款回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虽然两者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相同, 但甲公司期末应收账款小于期初应收账款, 可能是甲公司通过努力, 改善了应收账款的管理, 也可能是以前通过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来开拓市场, 市场开拓成功后, 改变了信用政策。而乙公司的销售可能出现了问题, 不得不通过放宽信用政策来扩大销售。如果考虑应收账款的余额, 则:甲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 (10000+1500-500) /[ (1500+500) ÷2]=11;乙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 (10000+500-1500) /[ (500+1500) ÷2]=9。甲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大于乙公司。
(3) 分子要不要包括增值税。分子采用“营业收入”进行计算, “营业收入”是不含税的, 但应收账款包括价款和增值税, 是含税的金额, 这样就导致了分子和分母的计算口径不一致。所以笔者认为, 分子中的“营业收入”还应加上相应的增值税。
二是对分母“应收账款”的质疑。
(1) “应收账款”要不要包括“坏账准备”。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为提取坏账准备后的净额, 如果企业计提了大量的坏账准备, 则说明应收账款管理欠佳, 但直接用应收账款的净额计算出来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反而高, 不能说明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加快。所以分母中的应收账款应该为其账面余额, 而非资产负债表中的净额。
(2) 应收账款要不要包括“应收票据”。其实在销售的过程中, 赊销除了产生应收账款外, 还会形成应收票据。企业的大部分应收票据是销售形成的, 所以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还应该考虑应收票据。
二、对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的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应该为: (期初应收账款+期初应收票据+本期营业收入+本期销项税额-期末应收账款-期末应收票据) /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对应坏账准备) 的平均余额。
其实, 如果企业没有预收款项和销售形成的长期应收款, 则 (期初应收账款+期初应收票据+本期营业收入+本期销项税额-期末应收账款-期末应收票据) 即为本期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 可以从现金流量表上直接取数, 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对应的坏账准备可以在附注中获取。对于分母中的平均数应尽可能获取更多期间的数据, 以消除季节性影响。上市公司会公布季报, 所以平均值可以根据季报中的数值计算。
[例3]假设甲公司2009年年初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万元, 2009年2月1日赊销产品价税合计5000万元 (为简化计算, 假设本年没有其他收入) , 直到2009年11月1日才收回该货款, 2009年末, 年初的1000万元应收账款仍未收回。如果使用年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平均值作为分母, 则:甲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 (5000+1000-1000) /[ (1000+1000) ÷2]=5。如果使用每个月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作为分母, 则:甲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 (5000+1000-1000) /[ (1000+6000×9+1000+1000) ÷12]=1.05。从例3中可以看出, 如果各期应收账款余额波动较大, 应尽可能获取更多期间的应收账款余额, 否则计算出来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实际情况偏离很大。
三、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由于经营方式不同, 不同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有很大的差异。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企业;季节性经营的企业;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的企业;有些公司年末销售量大量增加或年末销售量大量下降。 (2) 应收账款周转率并非越高越好。不同企业有不同的销售策略和信用政策, 应收账款的多少和企业的信用政策有很大关系。有的企业希望利用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以扩大销售, 而有的企业为了减少坏账损失, 宁愿以减少销售额为代价。所以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时, 需要结合各企业销售策略的信用政策进行比较, 不能简单靠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判断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和销售情况。 (3) 应收账款分析应与销售额分析、现金分析联系起来。一般情况下, 如果企业销售额增加, 会伴随着应收账款和现金的增加。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增加的同时, 销售收入和销售的现金流入都增加了, 可能是由于企业的销售规模扩大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增加。可以通过比较应收账款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的比重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来发现应收账款的变动是否合理。如果应收账款日益增加, 而销售收入和现金日益减少, 则可能销售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虽放宽了信用政策, 但仍未能阻止销售情况的恶化。 (4) 应关注应收账款的账龄。在分析应收账款时, 还应关注附注中应收账款的账龄, 如果应收账款的账龄较长, 则应引起注意。如果大部分应收账款账龄较短, 则可能是期末增加销售引起的应收账款在期末大幅增加。 (5) 应关注应收账款的减少是否都是以现金的方式收回。如果企业在本期确认了大量坏账损失或进行了债务重组, 也会引起应收账款的减少, 但实际上该应收账款并没有以现金方式收回。对于这类事项, 一般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 所以还应关注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该类信息的披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提高库存周转率的管理实践与探讨 篇7
企业生产经营中, 变幻莫测的客户需求、不守信用的供应商、突如其来的设备故障等等可能都在现实地发生着。为了平抑它们对企业正常运作带来的波动, 保持适量的库存成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手段。
1.库存的概念。企业对“库存”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类:
——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看, 库存意味着资金的占用。
——从生产作业的角度看, 库存是对企业产品有贡献或组成产品一部分的物资储备, 它一般包括原材料、产成品、低值易耗品以及在制品等。
“库存”在英语里也有两种表达方式:Inventory和Stock:
——Inventory指以支持生产、维护、操作和客户服务为目的而存储的各种物料, 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
——Stock即为存货、积压。
两种表述间细微的差别恰好与前面的两种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般情况下, 企业当然希望保持合理的Inventory水平而不是浪费资金的Stock。
理论上, 库存的存在的确是一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而事实上, 为了能有效地缓解供需矛盾, 库存又是难以避免的。即使从成本的角度考虑, 库存对减少缺货成本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如图1) 。
因此, 保持适当的库存量对任何企业都是必须的, 但是不同企业的库存平衡点可能不同, 可以做到尽可能小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库存从所有企业中消除。
2.保持适量库存的作用。保持生产运作的平稳性。从供应的角度看, 在许多情况下, 供应的数量和质量、供应商的成本及交货时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从需求的角度看, 需求通常是不能完全知道或经常变化的, 所以, 保持适量的库存能起到类似“蓄水池”的缓冲作用。
保持生产运作的独立性。在作业中心保持一定量原材料能给该中心带来生产柔性。例如, 因为每一次新的生产准备都要带来成本, 而库存能减少生产准备次数。
增强生产计划的柔性。库存储备能减轻生产系统要尽早生产出产品的压力。也就是说, 生产提前期宽松了, 在制定生产计划时, 就可以通过加大生产批量使生产流程更加有条不紊, 并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准备完成后, 若生产批量比较大的话, 将能使昂贵的生产成本得以分摊。
先期购买 (Forwarding Buying) 。可以在当前交易的低价位购买额外数量的产品, 从而不需要在未来以较高的预期价购买。
利用经济定购量的规模效应。订货量越大, 所要签订的订单数则越少。同时, 由于运送的数量越多, 单位运输成本越小, 故而大订单对降低运输费用也有好处。例如, 运输企业提供的规模经济鼓励企业运输大量产品, 因而持有大量库存。实际上, 许多承运人通过向托运人提供各种折扣来鼓励大量运输。
3.库存积压的成因。
不确定性。以简单的三级供应链为例, 不确定因素来源于供应商、制造商和顾客。供应商交货不及时、制造过程本身诸如机器故障等突发事件、不确定的顾客需求是最主要的三个不确定因素。
企业间合作关系不协调。主要包括制造商内部的拙劣合作和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不合作。前者例如顾客的订货包括多种由不同部门供货的产品, 并要求所有产品同时到达, 那么制造商须建立临时供货中心, 负责集中运货。但是临时供货中心可能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确定统一的供货时期, 结果导致制造商发生过多的供货延迟, 临时供货中心也堆积了过多的库存;后者例如当制造商向多个供应商订货时, 制造商并未严格要求供应商在统一的时间供货, 结果造成一些供应商习惯地快速供货, 而其他供应商较晚供货, 导致制造商增加了不必要的库存成本。
信息机制沟通不畅。比较典型的例如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仍以三级供应链为例, 供应商和制造商的信息传递如果发生延迟和失真, 这将影响供应商和制造商准确地估计供货时间, 耽误了生产计划的制定, 导致预测失误、库存积压和订货被取消。
4.库存的管理。库存的管理, 经过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库存为企业的财产”时期。从手工业时代到19世纪后半叶, 富有者以拥有大量库存为荣。个人或国家财产皆以家畜数或仓库的多少来计算。
第二阶段:“库存为企业的墓场”时期。“一战”后不久, 经济不景气使得拥有大量库存的企业因销路不佳、资金积压而纷纷倒闭。以往利用库存投资致富的人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企业纷纷转为即用即购策略。
第三阶段:“保有适当库存量”时期。企业认识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研究开发了决定经济订购量的很多方法。基本思路是, 库存增加时, 储藏保管费用增加, 但订购费用减少, 所以要求出使各项费用之和为最小的订购量。这一时期, 企业重视库存管理, 库存的科学控制方式应运而生。
第四阶段:“向确定最佳库存量发展”时期。“二战”前后, 统计理论和作业研究被用于军事上的库存管理, 对战争中的“飞机应装载多少炮弹”或“军粮应储藏多少量”等问题进行研究, 积极探求平均损失最小化。此间, 利用西蒙教授开发的自动控制理论, 利用马奇最大、最小化问题方法, 使用线性计划法的库存生产计划等, 相继开发出许多库存管理方法。
第五阶段:“利用IT技术的整合管理”时期。随着系统、信息技术、管理工具的进步以及电脑的普及, 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电脑进行库存管理, 从而提高了业务处理的速度与精度, 提高了像订单处理、采购管理、配售过程控制等作业的整合性和同步性。库存管理走向系统化、信息化, 并发展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现代库存管理, 如MRP、MRP II、ERP等系统。
第六阶段:基于供应链概念下的库存管理。由于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 地理因素造成的运输文化论点、各种法律法规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得企业不得不以更多的库存准备来缓冲可能造成的损失, 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于是人们开始寻求不同于以往工业时代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的新兴的管理体系。由业务流程的再造 (BPR) 的兴起, 力求破除组织间资讯沟通壁垒, 从根本上考虑流程的目的及各个活动的附加价值, 从而构成了供应链管理的基础观念。
5.库存控制的评价指标。如何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 保证库存尽可能是适量的Inventory而非过量的Stock呢?除前述库存的绝对数量, 还需综合考虑以下两项的评价指标。
库存周转率:库存周转率是指在一定的周期中产品或商品经过了若干次周转的比率。企业的利润可以简单地看成是由:资金—材料等—制成品—销售—资金的循环经营活动产生的, 这种循环越快, 在同额资金下的利润率也就越高, 可以将库存周转率以如下公式表示:库存周转率=使用数量/库存数量
由于出库数量往往大于使用数量, 所以出于企业内部考虑, 也可认为实际工作库存周转率为:库存周转率=出库数量/库存数量
若加上计算期的概念后, 就变成了下列公式:库存周转率=该周期的出库总金额/该周期的平均库存金额
周转周期:周转周期是在此周期单位中, 每一周转所需的时间, 可表达为:周转周期=计算周期/周期周转率
库存周转率并非为一个绝对的标准比例, 通常需和其他同行业公司或在本企业与其不同时期相比较、分析, 只要能跟着销售速度的增减而作同方向变化的, 就可能是适当的“周转率”。
总之, 从库存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库存自形成之始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企业一方面需要科学认识库存的两种内涵及其利弊, 另一方面更要从其成因中寻求有效控制的方法。
二、三河公司库存管理实践
1. 库存形成及控制。公司库存物资金额如图2所示。
图2反映了公司2000年至2007年的库存金额变化情况。由图可以看出, 公司目前库存物资金额较高, 降低库存的难度较大。
2000年底的存货为178万元。从2000年底至2005年5月的4年多的时间中, 公司分别对1#机组和2#机组进行了4次C级检修, 各进行了一次A级检修, 因为计划采购与实际消耗差异造成较低的出库率, 使库存增加较快。2004年底, 由于体制改革, 检修公司并入公司, 又带入1700万元物资。储备资金占有额在2002—2004年平均每年增长241%。至2005年5月增加至7159万元。采购成本每降低1%, 利润增长10%。
2005年起, 公司下决心加快处理积压物资、优化库存结构、强化库存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从源头抓起, 强化物资计划的准确性, 规范计划的申报和审核, 实施对计划的准确性进行考核。
(2) 采取合理的采购方式。与重点代储供应商交换电子商务信息, 让其代储检修以及部分日常维护材料类物资, 按需求计划即时供货;对大宗材料类物资如酸、碱、油等, 采用随时供货、供应商货架管理化等方式, 实现资金零占用;对常用的成熟产品实行年度战略协议采购, 减少采购次数。
(3) 平衡利库, 处理多余积压物资。把利库的责任分配到各使用部门和各专业, 本着先利库后订货的原则, 把利库和订货有机结合起来。
(4) 利用基建工程, 消耗库存物资。
(5) 实施备品备件定额储存和管理。与同类电厂跨系统联储, 实现设备与备品备件的通用互换。
2007年4月首次降至6000万元以下, 2008年1月库存总金额为5247万元, 较最高值降低了1912万元。
2. 公司库存的Inventroy和Stock。
(1) Inventory。2008年起, 公司开始把库存管理引向定额管理。修订定额标准为4300万元。
(2) Stock。包括定额外物资和过了质保期的物资。
三、传统解决库存问题的方法的利与弊
1. 目标控制。通过年度签订责任状的形式, 将责任逐级分配, 从计划源头控制库存增长。
利:减少重复采购。
弊:人工利库, 准确性不高, 利库不彻底。
2. 供应商管理货架。
供应商货架, 即供应商按中标数量将物资放在指定的货架内, 供使用部门自行选择使用, 定期结算, 供应商根据使用情况自动补充库存。
利:对内各需求部门不再每月提交超市已有物资采购计划, 可按检修工单直接领用超市物资;计划采购人员不再每月采购超市已有物资, 每年只招标采购一次, 方便使用同时又有效降低资金占用。
弊:对消耗性材料比较适用, 但对备件类, 由于金额高、资金占用较大, 供应商参与的热情不足, 同时增加了管控成本。
3. 按低价值物资进行处理。
(1) 按逆向物流的原则, 向原供厂家进行回收。 (2) 组织修旧利废。
(3) 已过质保期的组织拍卖处理。
利:可以有效地利用低价值物资, 是低碳经济方式模式下的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弊:只适应于过期、呆滞、减值物资。
四、实施基于SCM系统的采购环节前馈控制的库存管理体系
SCM (供应链管理系统) 是覆盖生产物资和燃料的全过程管理, 以“物理分散、虚拟集中”为主要特征, 与财务、资产、人力资源等系统相集成, 将发电公司设备检修、燃料管理、电子招投标、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等物流工作全业务整合的物流管理系统。
在SCM投入运营后, 公司进行了深入的管理实践, 通过建立虚拟库、通过建立快速采购通道, 形成了基于SCM系统具有前馈控制的库存管理体系。
1. 自动平衡利库。
SCM系统通过计划环节的自动平衡利库功能充分利用现有库存, 同时通过物资编码标准化有效避免物料重复采购, 大大降低库存量。
计划环节进行平衡利库, 是把传统的人工平衡利库, 引入到SCM系统, 从计划源头控制库存增长 (如表1) 。
(1) “利库存”:是对“库存物资”进行利用, 目的是降库存。
(2) “利供应”:是将库存物资及在途物资 (包括采购申请、询价书、采购订单三种) 作为“总库存物资”进行利用, 目的是从计划源头减少重复采购。
(3) “利领用”体现的是最终实际效果。
2. 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
(1) 管理实践。①2009年上半年, 公司突破发电企业传统自有库存管理模式, 率先在国华电力系统实施VMI, 首批113项消耗性材料VMI于8月份正式投入使用。②在第一批VMI成功实施的基础上, 于2009年10月份又完成了第二批VMI超市物资共计127项电料日杂、螺栓等物资的招投标工作, 第二批消耗性材料VMI投入使用。③继2009年成功实施消耗性材料物资超市后, 2010年3月,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 又成功把滤芯、滤网等22种消耗性备件纳入VMI物资超市管理。④2010年4月, 又将共计183项办公用品、劳保、低值易耗品纳入VMI管理。
(2) 管理效果。第一, 自动平衡利库功能的实现改变了传统的降库存方式, 实现了进货过程对库存增长的控制, 仅2009年避免库存增长625万元。①2009年通过自动平衡利库功能利用现有库存139万元。②2009年全年利用自动平衡利库功能避免重复采购486万元。第二, VMI带来了库存管理手段的变革, 是比JIT方式更加快捷的一种供应方式, 保证了及时供应, 又消除了库存增长:2010年累计领用物资2608项, 日均领用物资7项。日均出库5400元, 年减少资金占用196万元。VMI库存周转率12次。
VMI应用前景:通过扩大生产通用类工具、消耗类物资供应商管理库存的额度和范围, 目标是达到将常用品种60%纳入VMI物资超市管理, 实现消耗性材料零库存。
3. 一揽子采购协议。
厂级长约采购的物资计划经需求汇总平衡后自动产生一揽子发放, 主要应用于与供应商签定代储协议类物资, 如常用油脂类物资、输煤皮带拖辊、流量计、SKF轴承等。
通过建立直达通道进行一揽子发放, 缩短了采购周期, 实现了用多少供多少, 做到随用随供, 既保证了生产需要, 又减少了备件储备。
五、结论
从库存控制角度看, 库存过程中影响库存量大小的只有订货、进货过程和供应过程。而通过对订货和进货过程的控制来控制库存, 是在保证用户需求的情况下, 通过控制订货、进货的批量和频次来达到控制库存的目的, 是库存控制的前馈环节。
公司在实施供应商货架管理的基础上, 利用国华电力供应链管理系统 (SCM) 平台, 建立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对采购频次高的物资, 签订长约采购协议, 并在SCM系统建立直达采购通道;把SCM系统标准化物资编码运用到自动平衡利库方面, 降低库存并避免了重复采购, 有效地解决了保供应与降库存的关系。
通过采购环节的前馈控制, 实现库存品质持续改善的科学管理体系, 必将对库存管理产生深远和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物流周转率】推荐阅读:
药品周转率07-05
周转材料管理11-04
周转房小区园林配置05-25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08-03
公路货运周转量09-22
周转材料管理实施细则07-13
项目周转物资管理规定09-12
47教师周转房 质量评估报告05-18
汀泗中学教师周转房分配方案05-31
敦厚中学教师周转房建设申请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