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会计信息(通用12篇)
虚假会计信息 篇1
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 绝大多数的市场行为都要以会计信息为主要参考依据。毫不夸张地说, 在某种程度上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是以真实性为前提的, 然而现实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广泛存在,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治理。
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
会计信息是能带来一定经济后果的数据, 是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和政府管理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考核经营业绩、防范经营风险、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因此, 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 直接影响投资人、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
那么虚假会计信息会带来哪些危害?
1.引发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活动的多样化, 会计信息越来越成为各利益主体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的主要途径。然而各利益主体在企业中往往存在着利益冲突, 因此一部分能够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施加影响的利益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篡改甚至虚构会计信息, 以使企业对经济利益的分配向自己倾斜。现实中由于企业经营者的舞弊行为和会计人员的假账造成企业破产倒闭, 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事例并不鲜见, 即便是国家监管较严格的上市公司也不例外。这些行为的后果不仅使一些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 长此以往会使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极大的疑虑, 从而引发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由于公众对会计信息缺乏信任, 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 将面临严重困难。
2.造成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法则, 但现实中同样存在着非常规的竞争方式。通常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在争取贷款、扩展业务等方面更有优势。某些实力不济的企业经营者, 会通过夸大广告宣传、粉饰财务报表, 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 会造成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虚假上浮, 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原本经营业绩尚好且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 其账面业绩很可能低于平均业绩而出局;而经营业绩差但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 其表面业绩很可能会高于平均业绩而得以生存。这样在“机会收益”远大于“败露成本”时, 便出现了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的现象。
3.扰乱资本市场, 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如果市场是人的身体的话, 那么资本就是血液”, 有人曾如此强调资本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而资本市场是对资本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场所, 由此对社会资源进行再配置。不同的资源配置则意味着不同的经济效率。当资本市场有效率时, 就会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 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当资本市场效率低或无效率时, 则阻碍社会经济进步;当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以假账示众时, 就会给投资者带来利益侵害, 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无序化, 搅乱资本市场, 进而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包括:
1.利益驱动是根本原因。俗话说“无利不起早”, 任何失真的会计信息背后必然涉及某些利益, 或是个人私利、或是小团体的利益、或是地方政府的利益。正是在这些或大或小的利益驱动下, 才使得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 并不断泛滥。有的企业为了达到上市、融资的目的, 通过编制假财务报告以使“资产、净资产的规模”和“最近三年的盈利”等情况满足公司法的刚性要求。另外,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面临职位竞争和升迁压力, 政府主管部门考核单位负责人主要通过其任职内的净资产、收入、利税等经济指标, 这些指标的优劣决定了他们的奖惩、去留。正是由于业绩评价体系对于结果状态过于“偏爱”, 而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有所忽视, 才使得一些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铤而走险, 指使会计人员甚至自己亲自做假账, 以达到提升自己业绩的目的。
2.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阻碍了会计监督。我国的会计法虽然明确赋予了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 但是这种监督职责却很难发挥作用, 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人员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根据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其任用、职位、工资甚至养老等生活命脉都受制于单位负责人, 在这种体制下会计人员要履行监督职责将承担很大的风险, 于是有些会计人员迫于生计只好唯权力是从。
3.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体系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 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内部会计本身的监督,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内部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 它是以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为总体, 采取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对所属控制系统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就不能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实践中, 一些单位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作用缺乏认识, 不按规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建有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形式, 但是没有明确控制制度的职责和控制措施, 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单位设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 并不实际实行。在外部监督方面, 由于国家审计力量不足、监督落实不到位, 社会审计制度不完善, 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 所以难免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 甚至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使失真的会计信息蒙混过关, 而其它专业的监督大多各自为政, 不能形成合力。
4.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 为会计信息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 我国的会计立法虽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由于起步较晚, 一系列法规都是近十几年才建立起来的, 其架构、内容还有不完善之处。在宏观上, 法规之间不协调, 法规制度实施不配套, 法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在微观上, 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不明确, 会计造假的始作俑者难以得到真正处罚, 对违反会计法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经济制裁, 会计造假被视为“低成本、高收益”的行为,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经营者不惜铤而走险。此外,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也很普遍。
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规制
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是严重的, 其成因是复杂的, 矫正的手段也是多样的。法律规制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措施, 这是因为相对于其它措施, 法律的刚性更强、稳定性更高、威慑力更大, 效果也更明显。
1.制定完善的反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制度。针对我国反虚假会计信息法律体系混乱、层次不清、法律法规漏洞较多、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甚至法律法规内容相互矛盾的状况, 应重新构建反虚假会计信息法律体系, 并完善会计法、审计法和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 使之协调一致,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防范和打击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这就要求立法机关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修订, 理清不同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 弥补法律规定的漏洞, 排除法律规范相互之间的矛盾, 保持法律规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在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前提下, 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加快我国会计法制化的进程, 为规制虚假会计信息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虚假会计信息预防机制。法律规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起作用:一是事前违法预防, 即通过法律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预防违法违规事件发生;二是法律的事后惩戒, 即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者责令其赔偿损害或对当事人加以惩罚和训诫。两者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一方面, 法律的事后惩戒做得成功, 违法违规者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 这就达到了事前预防的目的;另一方面, 事前预防工作做到位, 能够减轻和消除事后惩戒的巨大压力。只有两者同时发挥作用, 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实现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全方位治理。相对于事后救济, 事前的预防更重要。建立事前的预防机制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督体系;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四是加强会计的诚信道德建设。
3.完善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制度。法律是一切争议的最后解决途径, 同样对虚假会计信息而言, 在其它方式不起作用的时候, 法律必须发挥事后惩罚和救济的功能。法律责任是惩戒的前提, 目前我国法律责任体系还存在一些尚待完善的地方。一是对承担会计法律责任的主体界定不严密, 偏重于从社会管理角度界定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 而较少从资产的责任、权利关系上界定法律责任主体, 从而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对会计法律责任和会计岗位法律责任不能严格区分, 对此应厘清法律责任的归属, 强化制裁的针对性。二是现行法律对会计法律责任的规定主要是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两种形式, 导致法律责任体系不健全, 缺少对民事责任的法律界定。在实际操作中, 民事责任的追究非常弱化, 各级政府无论是以社会管理者身份, 还是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处理会计法律责任问题时, 对民事责任的追究往往采取回避态度, 从而导致民事责任在会计的法律责任体系中缺位。这种状况难以对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有力的惩戒, 因此应加强民事责任立法和加大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在法律救济方面, 应改革目前的代表人诉讼制度, 鼓励受害者积极起诉, 并简化其取得民事救济所必须经历的复杂司法程序, 在举证责任方式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虚假会计信息 篇2
关于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思考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社会,大量的.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披露更是牵涉到投资人的投资方向,债权人的直接利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以及企业的科学管理等有关方面利害关系,他们都需要了解企业的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依据这些信息进行投资、信贷和监管等决策.
作 者:刘丽娜 邓欣伟 作者单位:刊 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年,卷(期):“”(4)分类号:F2关键词:
浅谈虚假会计信息成因及对策 篇3
关键词:虚假;会计信息;成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093-01
无论对于哪种使用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求。失真的会计信息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及其使用价值,与此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干扰政府财政的宏观决策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笔者在此就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形成原因及对策提出自己的浅见。
一、虚假会计信息的几个成因
(一)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没能及时对用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出的数据进行调整
例如,在物价突然发生变化时,生产资料的价格,尤其是固定资产价格很可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但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的计价原则是采用历史成本原则的,并以历史成本提取折旧,这就会使得账面成本和实际成本二者不一致,从而使得会计成本信息的失真。
(二)没有充分保障提供会计信息人员的权限,使得会计监督受阻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会计人员,由于《会计法》中赋予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职责,所以说会计人员应对故意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负有责任。
(三)缺乏一套对会计信息的监督体系
我国目前的审计体系分为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由于我国尚未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都不相适应。不少企业会计信息通过内部审计进行的监督可以说是处于今本失控的局面。而外部审计监督由于覆盖面广,任务繁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刚刚恢复建立等原因,以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等矛盾都导致审计所要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很难从外部监督上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频繁变动的会计核算准则
尽管从1993年至今,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了多次修改并逐步完善,但是还有一些目前还处于修订和改正之中。这种情形下,就出现了人为操作会计政策的弊端:首先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的选择权利,在使用会计选择权时,对不完善的准则,扭曲地进行利用,因此便会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以此来达到功利性的目的。由于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遭到了肆意的利用,使得虚假的会计信息由非法转身变成客观合理真实的,而且这种失真的会计信息还很难直接指出其错误。
(五)僵化的企业内部考核机制
由于现在的一些国有企业往往根据上一年的会计信息来制定下一年度的考核指标,这就使得下属单位通过在成本等主要考察指标核算方面弄虚作假以谋取承包者的利益及自身单位的利益,显然这样得到的会计信息肯定是虚假的、不真实的。
(六)有缺陷的政府税控设计
例如在绝大多数运输企业中,仅仅凭运输发票便就可以抵扣增值税,而运输发票的监管却是失控的,这就使得抵扣的增值税往往会超出限额抵扣增值税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显然,这样传递出来的会计信息将会是失真的。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应对对策
(一)应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措施是建立完善的公司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的产权由全体股东共同拥有、法人财产权由董事会代表全部股东行使、经营管理者通过授权成为经理人员是现代公司制的产权结构。企业在这种制度下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不得不先保障出资人的利益,遇到经济环境变化时,如通货膨胀时,便能迅速做出调整,利益的最大化再也不是企业刻意追求的目标。
(二)通过完善会计法制化建设,增强执法的力度,来使得会计人员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通过加强会计法制化建设,来对企业领导者强迫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与此同时,也给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提供了可靠保障。不仅于此,还应随时检查对《会计法》贯彻执行的情况,建立一套执法检查的制度,充分、广泛地听取会计人员的意见,有力地保障会计人员权益,从而进一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强有力的社会监督體系是保证会计信息正式性的要重要保障
社会监督是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各级监督机构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职责,并且加强社会监督力量,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率就会大大减少。
(四)改变国有企业制定考核指标的方法
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来制定单位考核指标,若采用零基预算,便会使得会计核算单位不会再人为地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五)国家要一定要制定科学而严密的政策
好的制度的实现必须要有完备的措施来做保障,虚假的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中普遍存在有其复杂的成因。但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的态度,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虚假的会计信息这一诟病必然得到解决。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虚假会计信息 篇4
一、虚假会计信息的表现及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形式主要为以下几种:
(1) 虚增利润, 掩盖亏损, 潜亏挂账或虚盈实亏。
(2) 乱挤乱摊成本费用, “成本侵蚀利润”、扩大在职消费。
(3) 隐瞒或截留收入, 偷逃税金。
(4) 设置账外账, 私设“小金库”。
(5) 人为捏造会计数据、粉饰会计报表, 夸大经营业绩。
会计信息的失真是现在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人员造假账, 出具虚假财务报告。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 以及大量腐败现象, 几乎都与财会人员做假账分不开。这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毒瘤”。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科学管理和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虚假的会计信息必然造成决策失误, 经济秩序混乱。
“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1. 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日益淡薄。
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扭曲。在很大程度上会使会计工作违规操作, 使会计信息不合法;相当部分会计人员, 熟悉法规而不去或是不能依法办事;有过半数的人重视敬业爱岗, 但同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等四项内容的重视程度不相匹配, 敬业爱岗的品质在会计实际工作中的整体体现很差。
2. 会计人员缺乏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不重视配比性原则。在处理收入、费用、成本的确认上不规范、不真实, 常被人为操纵, 违反会计准则、制度、法规的规定, 有极大的任意性。不重视明晰性原则, 缺乏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细致的职业习惯。
3. 会计监督有名无实难以奏效。
表现为会计监督“对下不对上”, 对单位重大的和单位负责人的经济活动, 从内容到形式几乎都不存在监督, 实是放弃监督, 甚至出谋划策、通同作弊。虚列或隐瞒收入、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随意改变费用和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方法和分配方法、编造虚假或隐瞒利润。背离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直接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是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缺欠的突出表现。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概括起来是:
(1) 会计职业品德不高, 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欠缺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满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在处理会计业务时经常为他人所左右, 不能公平地对待利益各方, 经常以牺牲国家利益换取局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
(2) 会计职业纪律松懈。不少会计人员不能做到熟悉法规、依法办事, 经常在权势关、金钱关和人情关这三关面前打败仗;不能做到知情报告和保守秘密。
(3) 会计职业胜任能力较差。一些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较差, 不注意专业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 忽视职业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缺乏沟通交流能力。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杜绝虚假会计信息
1. 加强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应当不断加强政治学习, 提高思想水平,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财会法规, 严格按制度办事, 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会计人员还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形成对会计人员的外在影响, 使会计个人对道德原则和规范有充分认识, 能在工作中自觉按照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去履行职责, 转化为会计人员自身的良好职业行为。
2. 建立诚信档案, 常抓不懈。
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 诚信是会计行业之魂, 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市场经济是种信用经济, 会计信用是这根经济活动链条的基石, 没有了信用,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各类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也就不能顺利建立并无法持久维系。在大力提倡诚信的今天, 要研究建立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推动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失误、违法事件均应一一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 并将其分值化, 如驾驶员违章记分一样, 争取用量化的考核模式来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管理。
3.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与激励约束机制。
对以往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监管不力的隐患, 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奖惩机制。一是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二是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追踪记录制度。结合会计证的年度检查, 对全国的持证人员进行注册登记, 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对在各种财政、审计、税务检查中,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 进行量化记分, 在会计证年检时根据档案记录, 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评价、奖惩与岗位资格、晋级、聘任专业职务等结合起来, 相互制约, 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实施。
4. 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
虚假会计信息 篇5
请欣赏:《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成因及其综合治理》一、上市公司违法造假的根源分析
有些股份公司为什么热衷于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甚至在某些造假者受到处罚之后,还有些上市公司紧步后尘,铤而走险,使造假屡禁不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巨大的利益诱惑;二是低廉的违法成本。
有些股份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资本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生成及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下面我们以股份公司的设立、上市为线索对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进行分析。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来。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在资产评估、财务报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券委的审批。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做假,当地政府也大力支持这样做。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又能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有了政府的支持,其他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像资产评估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不会违背政府与企业的意图,更何况它们还会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虚假财务资料顺利过关便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在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初期过于强调帮助国有企业解困脱贫,使得某些股份公司从一诞生起就先天不足,财务资料中带有许多虚假的成分。以后为了掩饰这些虚假信息,还需要进一步造假,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强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稳定的资本来源,在更大的范围内筹措大量资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为许多公司追逐的目标。由于我国的公司上市是采取“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公司的上市额度是一种炙手可热的稀缺资源。对于那些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挤入上市公司的行列,财务资料做假便成为它们的首选捷径。于是,“包装上市”就成了一个很时髦的名词。对于“包装”,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的积极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包装的含义在很大成份上是一种集体公开造假,严重地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形象。以“红光实业”为例,该公司是由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改组成立的股份公司,6月初股票上市发行,以每股6.05元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7000万股股票,筹集资金4.1亿元。然而,就在该公司上市的当年,年报披露亏损1.98亿元、每股收益为-0.86元。当年上市、当年亏损,开中国股市之先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原来红光公司是采用编造利润的手段,骗取的上市资格。根据中国证监会事后的调查,该公司上市前已处于破产边缘,度亏损超过1亿元;黑白玻壳生产线池炉大修,停产8个月,已属淘汰设备;彩色玻壳生产线池炉也无法正常运转。但是红光公司在股票上市申报材料中却称19盈利5400万元,通过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账务处理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同时,在上市申报材料中对于关键设备彩玻池炉不能正常运转的信息也未作披露。可见,有些股份公司的上市资格是通过造假骗取的。
公司上市之后,造假的脚步是否就停止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那些已经上市但经营亏损的公司,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例如,琼民源19年报中所称5.71亿元利润中有5.66亿元是虚构的,占总利润的99.12%,并且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银广夏紧随其后,造假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该公司通过各种造假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和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9倍和2.28倍。该公司所称,子公司天津广夏出口5610万马克,出口1.8亿马克。但据天津海关出具的书面材料,天津广夏19仅出口480万美元(约为960万马克),20仅出口3万美元(约为6万马克)。数字相差之大,令人瞠目!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股份公司从开始成立到申请上市,以及上市之后,都有通过财务造假从资本市场上圈更多的钱的强烈愿望,这是虚假会计信息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但是股份公司要实现其目的,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一关。当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全部查出虚假的会计信息是不现实的。可是注册会计师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按照常理推断,如果尽责尽职,发现公司的明显舞弊行为应该不存在困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但没有起到经济警察的作用,反而扮演了助纣为虐的角色。从为银广夏出具的连续多年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就能显示出这些注册会计师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
上市公司制造的虚假信息为什么能够大行其道,与我国资本市场上浓重的投机心理不无关系。庄家以捞钱为目的,需要借助虚假信息对某些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假戏真唱,再加上有“庄托”、“股托”之称的股评机构的推波助澜,很容易引起中小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炒作**。在这种心态下,投资者关心的是股票价格的升降,对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财务报表的真伪缺乏应有的研究和分析,更何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一般投资者很难掌握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
最后,我们应该提及的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多次出现上市公司恶性造假事件而未得到及时披露,中国证监会也难咎其责。例如,关于银广夏编造业绩之事,早在3月底,《资本市场周刊》和《财经时报》两家媒体便提出九个疑点。据8月10日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导披露,证监会对银广夏做过调查,但未发现问题。银广夏业绩最终由媒体调查水落石出并予以曝光,这对具有监管权威、先进监管手段和高素质监管人才的中国证监会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讽刺。当然,我们不能用这一件事情全盘否定证监会的工作,但是它也确实说明证监会的监管存在一定的问题。
以上我们分析了公司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目的是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公司为什么敢于造假?笔者认为原因也有两个:一是被披露的概率很小;二是即使被披露出来.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大,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围绕着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涉及到很多单位和人员,有些本来是执法者,但不认真执法,反而与公司串通一气,合伙作弊,使造假信息更具隐蔽性,增加了查处的难度。另外,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信息占有相当的比例,可以说查不胜查,被披露的.概率很小。证监会发行监管部主任徐铁在一次会议上曾说,有人把上市公司比作足球,把证监会比作守门员,而地方政府、券商、律师、会计师都是射手,只要把公司这个球踢进大门就是胜利。因此,仅靠证监会把不合格的足球完全拒之门外有很大的难度,地方政府、券商、律师、会计师不能再充当自己不应该担任的射手角色,要回到守门员的位置,与证监会共同把好
门。另外,即使被检查出来,对其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大,使公司的违法成本相当低廉。现行法律制度下,公司管理当局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几近于零,不必为公司上市后利润的下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充其量发表一纸道歉声明而已。除非事后该公司在股票市场上引起巨大的反应,比如出现类似琼民源的市场舞弊行为。另外,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处罚主要为罚款和要求撤换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宣布其为资本市场禁入者。但这些并未使它们受到实质性的惩罚。而政府鼓励或默认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追究当事者的责任,况且它们是打着发展地方经济、为民造福的招牌,只要不发生贪污、受贿之类的事情,就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对于中介机构来说,主要处罚为罚款、暂停执业、吊销资格,甚至刑事处罚,但由于现在还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冒险参与造假的积极性。
二、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
为了使我国的资本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必须加大对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力度。如若不这样做,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市场经济意识,无法建立良好的资本市场秩序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如何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呢?笔者认为,治理上市公司的虚假会计信息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对上市公司及其它市场主体进行综合治理;治理的手段要以行政管制、道德教化、法律管制并举,以法律管制为主;治理的方式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预防和事后查处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事前预防为主。
(一)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对社会公告要涉及到多个市场主体,仿佛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接,而上市公司是虚假信息的产生源头,处于整个链条之首,应该是治理的重点。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中,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这两个源头抓起。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使单位负责人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依法理财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以道德教化为手段,突出事前预防的治理方法,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富有成效的工作,使公司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建立起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便能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其中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制约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股独大”,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方面分离不彻底,上市公司决策权过多集中于控股股东,致使发生内幕交易、操纵股市、转移资产等问题,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制造一些虚假信息,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同时,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的制约机制。二是要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控制,规范公司的财务行为,以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二)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因此,要想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如财政部门、证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要真正担负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第三,一旦中介机构在履行自身职能时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的,作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通过外部监督机构的审计监督和加强外部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约束,以保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对于公司的上市,证券公司负责上市申请的全过程,包括上市前的辅导、上市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最后上市发行,担负着总策划、总负责、总把关的作用。证券公司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将决定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因此,对于证券公司的承销项目要实行跟踪检查制度,凡是骗取上市资格或上市后与原来的公告信息出现重大差异者,证券公司必须承担责任和处罚。
(三)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持续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消除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抑制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实现证券市场的透明和规范。但是,目前在上市公司和即将上市公司缺乏自律的情况下,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只有在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下才能保证实现。对于公司业绩信息和关联交易信息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查,发现有欺诈行为者,要依法进行严惩。尽早引人民事赔偿制度,对发布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予以经济补偿。另一方面,为了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要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例如采取季报披露制度等。
信息披露的内容也应该加以改进,建议增加一些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盈利情况的内容。例如,在披露的年报中增加当年职工的工资总额及年平均工资额、工资的按时发放情况;税务机关出具的表明公司当年实际缴纳所得税的证明;主办银行出具的表明该公司业务往来的现金流量证明等。
206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做好与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相关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这些公司在做2001年中报及其它信息披露时,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新近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有关信息披露的要求来做。这说明我国的公司信息披露已经与《企业会计制度》接轨,更加规范化。
(四)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订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这些法规和制度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只要认真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不会出现蓄意造假的现象。然而,目前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现有的法规和制度某些方面存在不完善,而是贯彻执行的情况很差,很多单位是知法犯法,阳奉阴违。因此,加大相关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法规和制度再完善也是枉然。其次,目前我们对蓄意造假者的惩罚力度太弱,只伤其皮毛,不动其筋骨,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敢于铤而走险。因此,对于藐视法律,恶意造假并产生严重后果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警示后来者不敢再重蹈覆辙。
在发达国家,因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而给广大投资者或债权人造成损失的,要负民事赔偿责任。因此,我国应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造假者形成实在的经济压力,从而抑制其违法造假的冲动。
最近,国务院已将治理经济秩序提到了民族兴亡的高度,做出了关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部署。在经济秩序八项重点治理中有两项就和会计信息有关,这说明虚假会计信息已经到了必须严加治理、严加惩治的程度。我们必须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加快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总的思
虚假会计信息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 虚假 根源 对策
0 引言
上市公司是中国股市的基本融资单位,券商、机构,大户及中小散户则是中国股市的“淘金”者。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1990年开市以来的9只股票到2008年底的1627只,短短的18年间,泸深两市股票总市值当时不足100亿元,而现在已达了20万亿元,发展是非常快的。但是这些年,能够在股海里真正淘到金的很少,而大多数却成为了股市的亏损者,正是这大多的股民,为中国股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股市本来应该是投资的领地,但事实上成了投机者的乐园。哪怕你是一个资深而积健的投资者股民,但上市公司发布的虚假会计信息足以让你受骗上当,跌入“陷阱”。银广厦、亿安科技、郑百文、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早已被曝光而广为人知。
1 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
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会计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程序,为外部及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要信息,是有关方面作为经济决策重要依据;是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虚假失真的会计信息只能误导决策者、投资者、管理者等方面作出错误的决定,肯定是会严重破坏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单是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利益,还会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2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根源
2.1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根源在上市公司本身。
2.1.1 上市公司如果对会计信息造假,片面的提高所有股的价格,可以获取巨额的不正当利益,使得股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根据《证券法》关于“上市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将被暂停上市,限期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终止其股票上市”的规定,为避免退市,这些公司的大股东和控股者就会想方设法提供不够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继续保持上市,以便于保持既得的利益和好处。
2.1.2 由于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主体提供的,且监管并不严密,所以上市公司有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便利条件。上市公司从产生到披露会计信息的程序是:经济业务发生的,首先由会计主体编制会计凭证、提供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然后由受托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最后将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信息及相关资料报送证券监管部门审批发布,供利益相关者使用。因此,上市公司是会计信息质量真伪的内在决定者。它有条件采取各种手段(如在“应收账款”、“其它应收款”、“坏账准备”、计提各种准备金等方面作“技术”处理),躲过监管人员和部门的检查,瞒天过海。
2.1.3 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乏力。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中,公司的各项权利过于集中,尤其是监督和财务、决策与监督的过于集中。公司运作实际上为关健人物控制,他们往往利用其优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通过提高新股发行价格,转移利润等方式,获得不正当利益。
2.2 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制作者约束力不强。体现在法规不完善与法律制裁乏力。
我国法规不完善是有目共睹的,表现之一是无法可依,很多实际问题并不能在现行的法律条文中找到解释。表现之二是法条设计不合理,如《会计法》虽然规定了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义务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但并没有明确会计人员的权利,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使得会计人员无法独立做账。
我国法律制裁乏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法律对于政府监管者约束力不强。《会计法》中对于监管不作为或者监管失败基本上没有法律责任涉及,即使有涉及的法律条款而操作性也很差,因此执法时对事件责任人的处罚弹性很大,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往往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二是《会计法》中只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安排,并没有涉及民事责任的安排,使虚假会计信息的造假者的造假收益远远大于隐性的“败露成本”。综上两点所述,由于上市公司本身和外部监督乏力的原因,上市公司会计虚假信息的产生就在所难免。据国家财政部2004年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对179家企业的抽查结果,资产不大的147家,比例为92%;利润不实的有137家,比例为95%。可见企业造假其数量之多、危害之大令投资者震惊,它对于中国股市健康发展,制约已显而易见。因此,有效解决会计信息的造假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以至法律界面临面的重大课题。
3 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对策
3.1 从源头上治理上市公司本身,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保障机制。
3.1.1 进一步实现股权结构合理化,形成“多股制衡”机构。减少公司内部垄断,尽量的将股票适当的分散,避免股票集中到某个人手中。在实体内部,最好是有几个股权相等或者像近的大股东,这样,像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等权利机构,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声音,可以全面的反映公司的利益所在。这样,不但公司的结构会趋于合理和高效,而且财务和会计信息也会更加的接近客观真实,不容易出现“一言堂”的情况。
3.1.2 建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抑制大股东“掠夺”。中小股东虽然持股数较少,但是由于数量众多,更加的便于对公司进行监督。所以我们要重视中小股东的利益,要提高中小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参与程度,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资产重组、更改募集资金用途,发行所股价格的确定方法等事项作出严格、科学,具体的规定。
3.1.3 发展机构投者。发展状大的机构投资者,有利于改变上市公司股权过分集中和流通股过分分散的局面,使它们有条件主动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抑制“关健人物”的一手操纵。
3.1.4 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降低执行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强调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行使职权的功能,改变由控股股东操纵董事会状况,淡化董事会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能。
3.1.5 严格董事会职责,董事会内部应明确分工负责制,目前《公司法》的规定过于笼统,应对董事会及董事在会计信息披露事务中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更为具体严格的规定。
3.1.6 应该在公司监事会中,增加主要债权人担任公事监理,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实施有效监督。
3.2 强化上市公司外部监督机制。国家监督管理是预防虚假会计信息的最后一道防线,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监督者。
《公司法》、《会计法》、《会计准则》是上市公司和司法监管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规。其中的许多条款需要完善、补充和强化,要不断研究预防和控制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力度,使造假者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审计和证监部门是代表国家机关对企业财务违规的预防和控制者和监督者,应切实履行职责,各其施职,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相信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会极大的提高,虚假会计信息事件会逐步失去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将极大好转,中国证券市场将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会计信息失真和财务欺诈的成因分析与防范体系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
[2]高子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及其治理[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1).
[3]罗显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5(3).
作者简介:
王霞(1978.4-),女,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会计师,在读硕士。
会计信息虚假的原因分析 篇7
诚信准则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 会计诚信是社会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 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依赖于会计诚信的支撑。会计诚信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诺, 它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荣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完善的品质和服务。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 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 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服务。
1 会计虚假的直接原因
1.1 会计个人职业操守缺失。
会计信息失真, 一种是会计在计帐、核算等环节的工作失误, 无主观恶意;一种就是有意做假帐, 致使会计信息失真。后一种情况, 又分为主观主动恶意和主观被动恶意。现实中, 确有少数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败坏, 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 故意伪造、变更、隐匿、毁损会计资料, 以谋求个人利益;个别单位负责人缺乏诚信意识, 出于部门或个人利益对会计人员施加压力, 产生会计造假行为。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作为者, 无论如何会计信息失真, 都与会计人员直接相关。因此, 朱镕基总理为国家会计学院提的校训就是“不做假账”, 对所有会计审计人员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
1.2 企事业单位谋取小集团利益。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一直接原因, 企事业单位为谋取小集团利益, 授意会计做假账, 应对和蒙蔽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检查, 以此换来小集团的利益。在一过程中, 会计做假账往往处于被动中, 企事业单位法人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则要对会计信息失真负主要责任。
1.3 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监督乏力。
政府监督是保障会计诚信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会计诚信是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 财政监督是会计诚信的促进手段。会计诚信缺失客观反映出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监督乏力, 有失职行为存在。对会计诚信缺失打击力度不够。会计失信行为屡禁不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造假者没有及时得到应有的惩罚。
2 会计信息虚假的外部原因
会计理论与客观实际脱离。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 又指导会计实践。会计理论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 直接关系到会计准则等的科学性, 以及会计实践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但事实上会计理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会计理论与客观实际存在矛盾。会计理论与客观实际存在矛盾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会计学科属性上。会计学的属性有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两方面。从会计学的理论属性看, 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 是一门社会科学;从会计学的方法属性看, 则是一门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精算科学。如果将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结合起来看, 会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会计核算中数据计算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 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 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的货币化, 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过程, 这就使得部分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 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判断, 使得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 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理论研究水平未能跟上时代步伐。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会计活动,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3 会计诚信虚假的根本原因
3.1 经济利益驱动, 失信成本过低会计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 其根本原因就是会计造假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取得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 以此获得投资、政策倾斜、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单位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员都可以因为“增加业务”而得到更多的收益, 单位职工也可以因为“效益好”而多拿工资奖金。事业单位通过会计造假能获得预算外收入, 充实小金库, 解决单位职工福利等。我国对会计造假“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 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 ”而经济处罚必须由股东权益来支付, 很少追究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责任。对造假者来说由于打击力度不够, 惩处不到位, 使得造假成本太低, 加剧会计诚信水平的下降。而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尚处于买方市场, 为了占有一席之地, 违背职业道德, 出具虚假报告。正是企事业单位各方内在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外在规范打击力度过小, 致使虚假会计信息不断产生。
3.2 现代委托代理的产权结构妨碍会计以第三方独立身份开展
会计工作现代产权结构模式的两权分离, 企业投资者授权经营者来进行生产管理, 投资者享有财产收益权和归属权, 经营者负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人, 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即委托人追求企业财富最大化, 代理人则追求在一定努力下的高报酬和低惩罚, 但双方都不愿意承担风险, 尤其是前者。当这两者的行为目标不一致的时候必然造成利益上的冲突。会计本应以独立的第三方出现在委托代理关系之中, 他的职责是提供真实、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同时对企业内部的代理人和外部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负责。但由于会计受托于企业经理, 其切身利益受控于代理人, 企业管理当局作为授权者, 直接影响会计的行为选择。当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发生利益冲突时, 会计人员就会站在代理人这边以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这时代理人和会计人员就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 对外提供不真实、不全面的会计信息。
3.3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财政
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的, 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制定人员的知识水平对准则制度的公允性, 是否具有较长远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有很大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 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 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利益, 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 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由此可见, 准则、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如果代表性过窄,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就会出现偏向性, 如果一项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 甚至会有歧义产生, 必然产生操作的不确定性。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像的复杂性, 加上人们在制定这些准则、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主观判断, 使得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因而在这些规范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 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摘要:本文主要从会计理论法规制度等本身的缺陷、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产权关系中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企业内委托代理关系层次、会计监督机制、会计基础性工作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探讨, 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 从而提出防止信息失真并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正确性的方法和措施。
虚假会计信息 篇8
造成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原因很多, 笔者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成本远低于造假所带来的收益, 是驱使众多利益主体会计造假的最根本因素。因此, 必须加大司法介入和法律惩治力度, 提高会计造假成本。为治理会计信息虚假陈述, 可发挥作用的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等法律责任机制。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陈述责任人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条款比较多, 也比较细致, 但对民事责任的规定则相当粗糙, 且操作性不强。而对投资者而言, 只有民事责任才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才能直接弥补所遭受的损失, 这是行政、刑事责任无法取代的。由于立法对民事责任规范的操作性不强, 致使司法执行机关在处理涉及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中采取消极低调态度, 对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案件暂不受理, 使广大投资者欲诉无门, 沉重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甚至引起股市混乱, 影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因此, 有必要对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主要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对开展民事赔偿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一、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性质
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民事义务而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1) 违约责任是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而引起的, 以有效合同的存在为前提; (2) 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 仅发生于特定的当事人之间; (3) 根据合同自由原则, 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约定。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1) 侵权责任是因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承担的法律后果; (2) 侵权责任具有强制性, 不允许当事人事先约定; (3) 侵权责任不仅是财产责任, 还有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非财产责任形式。由于信息使用者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作出经济决策将有可能遭致财产损失, 而并不一定需要签订合同。如果只有与信息生产和报告者签有合同的使用者才有权起诉要求获赔, 而其他人无权索赔, 就排除了利益相关者的主张权利, 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因此不应将会计信息产品赔偿责任归于合同责任。相反, 将会计信息产品责任归于侵权责任将使企业管理层及相关责任人员面临较大的潜在诉讼风险, 从而增加会计信息造假的机会成本,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意识, 进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由此笔者认为, 会计信息产品民事赔偿责任应为侵权责任。
二、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并不意味着责任的成立, 而是为责任的成立寻找根据, 确定责任的归属。当前国际上民法中对会计信息产品侵权归责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无过错原则, 只要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缺陷并给使用者造成了损害, 无论生产者在生产或报告过程中是否具有过错, 均应对信息使用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鉴于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具备推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在现阶段暂不宜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二是过错责任原则, 即会计信息生产和报告者只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损害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受害人应对侵害人的过错负举证责任。由于会计职业的高度专业化, 会计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以及侵权者拥有专业和信息上的相对优势, 要求受害者负举证责任过于苛刻, 因此, 该原则不适用于作为会计信息产品侵权的归责原则。三是过错推定原则, 是指信息使用者能证明其所遭受的损害是由信息生产和报告者行为所致, 而信息生产和报告者又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则应推定信息生产和报告者有过错, 并应负相应的民事责任。举证责任倒置是过错推定的主要特征, 过错推定通过举证责任倒置来实现。举证倒置一般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情况推定过失原则, 指因某种事实存在引致损害发生时, 为减轻被害人对于被告举证之责任, 即推定行为人有过失, 将举证责任转由被告为之。另一种是违法视为过失原则, 指被告之行为违反相关法律, 就视为过失。该原则的根据是基于法律本身是合理的、科学的。目前我国医疗行业的民事侵权归责原则已采用过错推定原则, 由医疗单位负举证责任。会计职业同属于服务行业, 其职业的性质与医疗服务行业非常相似, 因此, 采用过错推定原则比较适合于会计信息产品的侵权归责原则。
三、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指侵权行为人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条件。关于侵权责任的构成, 法学界有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两种不同观点。三要件说主张在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中, 应以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行为为责任构成要件;四要件说认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有加害行为、损害事实、加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过错。由于会计信息产品民事责任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其构成要件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损害事实、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缺陷、损害事实与会计信息质量缺陷存在因果关系。
一是损害事实。损害是指因一定的行为或事件使某人受侵权法保护的权利和利益遭受某种不利影响的一种实施状态, 包括财产损害、人身伤害和死亡、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以外的人格权遭受损害、精神损害等。损害事实是构成侵权责任的前提, 这是由侵权行为法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损害事实, 指证券市场会计信息使用者因会计信息虚假陈述而导致其错误的投资决策所造成的损失, 一般仅指财产损害, 不包括人身损害及精神损害。当然因为发生了因虚假会计信息直接导致受害者人身伤害的, 应考虑人身伤害损失。损害事实应当为侵害信息使用者合法利益的结果, 且应具有可补偿性, 即在数量上应达到一定程度, 损失的数目应当是确定的而不是臆测的结果, 但被告也不能因原告不能准确计算损害结果而否定损害事实, 因为损害行为是对权利和利益的侵害, 如不能准确计算, 则可依据社会一般观念和公平意识加以衡量。
二是会计信息质量缺陷。是指会计信息存在误导使用者据此作出错误决策, 从而导致使用者财产损失的瑕疵。会计信息质量缺陷通常表现为会计信息失真和造假。由于会计不是一门很精确的学科,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 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 而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产生不同的核算结果;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和法律界目前还缺乏对会计职业界的理性认识, 尚存在着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作为法律依据的权威性的怀疑。正是由于会计学科本身的局限性及外界对会计信息产品质量认定与会计界存在的分歧, 导致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激烈争论。但从我国会计理论建设和会计实务出发, 为了在司法实践中有效实施民事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目前判定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标准主要应包括: (1) 违反现有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 (2) 会计报表所载信息作了不恰当的、误导的、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陈述, 或对可能危及会计报表的正确使用、误导使用者的事项作出不明确的警示和重点说明; (3) 不能按规定及时报告会计信息; (4) 其他欺诈信息用户的行为, 如在正式报表中不提及重要事项, 而采用事后更正或补充通知、临时通知的形式延期告知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法制的进步, 上述标准应适时加以修订。
三是会计信息质量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中, 一般原告需要证明其损害事实与被告违法行为 (提供具有质量缺陷的会计信息) 之间有因果关系。但由于会计信息失真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 绝大多数投资者难以证明信息失真行为与其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从而非常不利于治理会计信息虚假陈述并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了鼓励投资者将虚假陈述者诉诸法院, 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司法实践中应采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在该原则下, 投资者不应承担过于严格的举证责任, 只要投资人对虚假陈述产生合理的信赖, 并因此遭受损害, 即应推定因果关系存在。
四、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主体
按照侵权行为的一般理论, 只有信息披露义务人即发行人、证券承销机构违反了信息披露的法定义务造成投资者的损失, 才成为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 承担赔偿责任。但证券市场并不单纯的表现为投资者与证券发行人、证券承销机构之间的关系。参与证券市场的主体除了投资者、证券发行人、证券承销机构外, 还有发起人、上市推荐人、各类专业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咨询机构、证券监管机构以及相关人员等, 且相互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 都与信息披露存在着关联。特别是一些中介机构基于其在社会上形成的公正形象, 为投资者所依赖, 其在信息披露中所为的行为对投资者的决策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应对信息披露承担担保义务, 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公平、及时、合法。否则, 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样, 作为信息披露侵权民事赔偿责任主体的就不仅是证券发行人及证券承销机构。从各国法律的规定来看, 尽管证券发行程序和参与人不尽相同, 但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都表现出了多样性, 归纳起来包括四类: (1) 发行人及公司发起人; (2) 发行公司重要职员, 包括董事、监查人、经理及其在文件中签章的其他职员; (3) 会计师、律师、工程师、评估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等提供中介服务的人员; (4) 承销商。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障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来看, 对违反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的认定应以与信息披露具有关联性为标准,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五、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诉讼形式
侵权法上的诉讼形式, 从诉讼当事人的角度可分为单独诉讼和共同诉讼。由于证券市场上的侵权行为往往针对不特定的众多投资人, 根据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 权益受到侵害的投资人少则几百人, 多则几十万人;证券违法行为特别是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主体往往也不是单数。因此, 证券市场侵权行为引起的诉讼更适合共同诉讼。随着群体性侵权纠纷的出现, 原有的共同诉讼模式不再适合群体纠纷的解决, 专门为解决群体性纠纷的群体诉讼模式应运而生。群体性诉讼是由共同诉讼并结合诉讼担当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诉讼形态, 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人数众多, 由该群体中的一人或数人代表群体起诉或应诉, 法院所做判决对该群体中所有成员均有约束力的诉讼。现代型诉讼, 如消费者诉讼、环境侵权诉讼、社会福利诉讼等都适合通过群体诉讼解决。一般而言, 群体诉讼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美国的集团诉讼、日本的选定当事人诉讼、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团体诉讼以及我国的代表人诉讼。而团体诉讼是我国现阶段在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领域可行的诉讼模式。首先, 我国目前建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会, 具备了提起团体诉讼的组织因素, 使团体诉讼在我国的适用具有了可能性。其次, 从诉讼成本来说, 受害的投资者对团体诉讼基本上没有成本付出。团体诉讼具有公益诉讼的性质,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会作为保护投资者的公益性组织不会向其代表的投资者索取报酬, 更不能将索赔所得据为己有。因此, 团体诉讼胜诉所得赔偿金全部归受害的投资者所有。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来讲, 这是美国的集团诉讼望尘莫及的。再次, 无论是美国的集团诉讼还是我国的代表人诉讼, 都需要法官来决定原告的资格, 耗时费力;团体诉讼提起人由法律明确规定, 相对比较容易确定, 利于诉讼的顺利提起和展开, 同时也适合目前我国法官素质普遍较低, 经验不足的现状。最后, 在判决的扩张力上, 团体诉讼与集团诉讼一样, 可以及于所有受害的投资者。
因此, 我国应引入团体诉讼, 在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会下设立投资者服务与保护中心, 由证券法明确规定可代表投资者提起诉讼。这样, 可大大降低受害者诉讼成本, 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司法资源, 有效遏制会计信息造假,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尧明:《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 《会计研究》2006年第6期。
[2]蒋尧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产品民事赔偿责任研究》, 《会计研究》2003年第4期。
[3]刘春彦:《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责任研究》, 《政法论丛》2005年第4期。
[4]王小波:《论证券市场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8月。
[5]翁晓键:《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之比较研究》,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1月。
试论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及其防范 篇9
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触目惊心, 近年来一桩桩涉及国内外知名公司、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案件使人们不仅对企业自身, 甚至对阿证监会、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产生了重重置疑。是什么原因使“泛假主义”如此猖獗、有恃无恐?找出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 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和外部条件
以往人们谈论会计信息失真, 往往只有关注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故意性, 这样就很容易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主要归结为个别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或思想品质问题, 在此认识基础上所制定的治理方法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手段, 应首先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入手:一是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 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二是会计工作中的某些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 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三是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内部操作性, 进一步强化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决定因素, 但有了内部动因, 并意味着一定会产生虚假会计信息, 而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还有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一是法律环境的缺陷是虚假会计信息得以产生的关键因素。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二是监督力度弱化, 缺乏机制制约也是促使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重要条件。三是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有密切关系。四是两权分离体制成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新的外部条件。五是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也导致会计信息虚化。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防范和治理
1、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制约机制
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会计人员委派制, 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在确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人时, 应重点考虑利益获得者, 从源头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我国新《会计法》明确了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失真所承担的责任, 这样就降低了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
2、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作用, 严格控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生
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在国际上, 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载体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有独资、普通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合伙制四种组织形式。我国目前主要有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二种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两种形式:独资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独资会计师事务所由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个人独立开业, 承担无限责任。虽然承担无限责任, 但实际发生风险的程度相对较低, 非常适合于小型企业代理记账、代理纳税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最明显的特征是合伙人只需承担有限责任。无过错的合伙人对于其他合伙人的过失或不当执业行为不承担责任。除非该合伙人参与了过失或不当执业行为。这种组织形式是为顺应经济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要求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 到1995年底, 原“六大”国际会计公司在美国的执业机构已完成了向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转型, 在它们的主导下,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也陆续开始转型,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降低审计风险, 从而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
3、对于因两权分离而导致的虚假会计信息, 可以尝试通过以下的方法予以改善和解决
(1) 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为了保证所有者的权益和监控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权利安排, 尤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 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程序, 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
(2)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股东通过股东会上的用手投票和资本市场上的“用脚投票”来肯定或否定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 使经理人员把眼光放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上, 而不是搞一些短期行为或用虚假会计信息欺编股东, 培育自由流动的经理人员队伍和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员市场, 使他们产生危机感, 形成压力和动力, 从而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可能性。
总之,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使虚假会计信息产生, 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且极为复杂, 要想防范和治理, 就不能单靠一种措施, 而必须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因此, 开展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 做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工作, 加上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并结合反腐倡廉活动,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 相互协调,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摘要:当前, 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触目惊心, 会计信息失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 成为当前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分析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了防范和治理的对策。
试论会计虚假信息的成因及对策 篇10
一、会计虚假信息及其危害
1、会计虚假信息内涵。
所谓会计虚假信息就是会计账簿和报表披露的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符,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种不符即有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等客观原因, 也有有关人员主观故意的原因。我们把前种原因造成的失真称为不实;把后种原因造成的失真称为虚假。从会计确认、计量到会计报告各环节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行为。
2、会计虚假信息的危害。
首先, 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失控, 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 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 影响国家调控经济的一些法规制定的合理性, 削弱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其次, 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打击了他们的投资信心, 影响资本市场等正常健康的发展, 破坏了投资环境, 造成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国民收入超量分配, 消费基金过于膨胀, 侵蚀了国家财政。再次, 影响企业管理当局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 破坏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长此以往, 必然造成资金短缺, 分光吃光, 效益低下, 持续亏损, 直至积重难返, 回天乏力。最后, 助长了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诸如贪污挪用、行贿受贿、腐化堕落、权钱交易等, 严重恶化了社会环境, 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和价值危机。
二、会计虚假信息的产生原因
1、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制定时的缺陷。
从我国准则的制定来看, 缺乏广泛的代表性, 理论界人士、政府的代表居多, 实务界、银行界等人士居少, 会计信息因偏向国家这一投资者, 而得不到广泛的支持和接受, 会计虚假信息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2、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存在缺陷。
会计准则应有长远的适用性, 不能经常进行修订。因此, 会计准则中的定义应力求准确, 会计准则的内容规定应力求操作性强、严密。同时对同一会计事项在相同的客观情况下也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如加速折旧法中年数总和法与双倍余额递减法, 但这两种加速折旧法却未规定适用范围。对于这些情况, 企业经营者就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随意选择对己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 而可能导致会计信息不实, 或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口径不一。
3、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还未形成健全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许多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已建立的法律法规又不严密, 法律法规之间又有许多矛盾, 不协调之处, 执行起来就有很多漏洞可钻。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在政策上的差异还有很多, 虽然这些差异在改革开放之初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中起到很大作用, 但现在许多负面影响已越来越大, 主要是不利于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削弱了国企的竞争力,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4、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 对经营者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 致使“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在计划经济时期, 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属于国家, 国家是唯一的利益主体, 国家对企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监督权, 会计虚假信息的问题并不突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后, 两权发生了分离, 利益主体呈多元化。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以后, 国家作为投资者, 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的代表部门, 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都对国有资产负责, 但又都不能真正代行所有者的权利, 造成国有资产虚置, 所有者缺位。正因如此, 当国有资产受到侵害时, 也就没有人作为所有者来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这也是造成产权界定、产权交易、股份制改造和运行过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不能保值、增值的根本原因。
5、政企职能不分, 政府职能未从根本上转换。
国企因未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许多政府部门都可以行使所有者的权利, 对企业指手划脚。首先, 表现为政府对国企进行不正当的行政干预, 如在国企进行兼并、重组等活动中, 运用行政命令进行拉郎配。其次, 对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 多是以上交国家财政收入为主, 很多干部出于个人利益动机, 给企业下达利税指标, 企业完成有困难, 就暗示、甚至鼓励企业在会计报表上作假。再次, 对国企经营者未建立合理的利益激励制约机制, 而是同政府干部一样, 采用行政考核的办法, 考核指标又不全面, 只着重考核上交利税的多少, 而不注重企业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 致使企业发展不均衡, 缺乏后劲。另外, 主管部门对经营者的考核大多只停留在看看企业上报的会计报表, 而没有深入企业的实际, 得到的只能是虚假的信息。这种情况也鼓励了经营者弄虚作假, 其结果是国家和企业利益受损, 而个人得益。无论是政府干部, 还是企业经营者都存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问题。
6、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同是企业会计行为主体, 一个属于领导行为, 一个属于直接责任行为。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一个重要环节。当前会计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对会计政策的误用、责任心不强造成技术上的错误, 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会计理念, 法律规范意识、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知识素质等等都存在明显缺陷。
7、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首先,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缺少内部牵制和复核, 未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其次, 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究其原因, 还是单位领导和企业的经营者不重视, 为什么不重视呢?根源还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不顺, 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未真正走上市场, 报表上的数字都只是根据利益的需要, 由一把手说了算, 自然也就不需要内控制度, 除了对领导授意的会计信息虚假无能为力之外, 连对有关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 如贪污挪用, 盗窃财物等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都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三、治理会计虚假信息的对策
1、修订《企业会计准则》, 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代表性。应广泛邀请各方面人士参加, 并扩大征求意见稿的征求范围, 经过广泛的反复的讨论、修改后, 均衡各方力量, 体现各方利益, 以使准则得到广泛的认同, 避免执行中的低制行为。同时应注意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 可以邀请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专家参加。同时, 要注意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 对可选择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应规定适用范围, 以减少经营者随意选择有利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机会, 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可能性,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一定超前性的科学分析和预测, 以使准则有较好的稳定性。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 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 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 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并且由于有些部门对会计虚假信息问题检查不够, 处罚不利, 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 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因此, 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 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不仅使造假者无利益可图, 还会因造假行为倾家荡产,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3、尽快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建立对经营者的有效制约机制, 减轻“内部人控制”的程度。应由国有资产管理局承担起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责任, 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 董事会中也应有经营管理等方面专家。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应实行聘任制, 也可以通过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取消上级行政任命的办法, 使其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经营者, 改变其双重身份。考虑我国目前社会审计力量不足, 并存在一些执业问题等现状, 可由国家审计机关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年度定期或不定期审计。
4、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从体制上杜绝行政干预导致会计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取消对经营者的行政委任后, 对其经营业绩的考核应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 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并重,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注重考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离任审计, 按审计结论, 或解除经营者的经营责任, 或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经营者的年度业绩的考核, 应结合CPA的审计报告及国家审计报告。同时, 也应建立合理的利益激励约束机制, 如分配给经营者一定比例的股份, 在一定程度上, 使经营者自身利益与所有者利益的差距缩小;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考核也应全面, 不能只突出财政收入, 还应从整个社会效益、企业的整体实力、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程度、环境保护程度、产权保护状况、社会治安状况等综合考查。
5、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一是树立合理依法经营的观念。“理”就是科学、就是规律。“合理”经营管理就是按客观经济规律、会计管理规律办事, 不搞“长官意志”, 不玩“数字游戏”, 不做伪不虚饰, 不虚增虚减。“依法”就是增强法制观念,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规范, 依法经营、照章理财, 不搞“越界击球”, 也不打“擦边球”。二是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这要求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心智结构, 不随波逐流、不趁火打劫、不搞“乱中取胜”, 应承担起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责任。三是充实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对每一个经营者和会计人员都是机遇, 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6、财政、税务等部门要督促、监督、检查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首先, 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把住会计虚假信息的第一关。其次,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这取决于两个方面, 即领导重视和内审人员的努力。内部审计在检查贪污、盗窃等舞弊行为甚至于团伙舞弊行为方面具有强于外审的优势。加强内审工作, 可把住会计虚假信息的第二关。
总之, 导致会计虚假信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且, 也是极为复杂的。要治理就不能单纯依靠一种措施, 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因此, 解决会计虚假信息应是个综合治理的过程, 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 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工作, 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 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 结合加强惩治腐败, 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此外,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单位负责人的素质、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 以及三位一体的监督体制建设, 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缺少哪个环节, 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加强会计监管治理信息失真[J].会计研究, 2009 (1) .
[2]秦中良:当前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看法[J].会计研究, 2008 (10) .
被虚假信息抹去的青春 篇11
很多名人微博,点击率都在几百万。点击率高的微博页面,会有很多广告,博主轻轻松松就能赚取不菲的广告费用。看到商机,吴伟便也想大展身手,从中赚钱。但很快问题便凸显出来:微博必须有极高的人气,有数以万计的粉丝,才会拉来广告商。可对于他这样的无名小卒,不管他怎么努力,浏览他微博的每天最多也就几百人次而已。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吴伟发现了提高微博点击率的方法,那就是发布大众最关心的新闻,制造吸引眼球的噱头。为了吸引粉丝,他将微博更名为“漳州民生事”,并在上边发布政府黑幕、食品安全等大众关注度极高的“事件”,并广泛转载报纸上有影响力的新闻。这样一来,他的微博点击率迅速飙升。点击率高了,粉丝多了,便有商家主动找吴伟做广告,这让吴伟仿佛看到了灿烂的明天。
有了效益,吴伟毅然辞去了工作。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吴伟又一下注册了“厦门身边事”“泉州身边事”“三明身边事”“石狮民生事”等20多个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了拉拢人气,吸引眼球,及时将这20多个公众号炒热,为他赚到更多的钱,他开始钻法律的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发布虚假信息。
每次,吴伟发布虚假信息,待转发或浏览达到一定数量后,便迅速将其删除。他这样的操作,多次成功躲过警方的调查。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吴伟经常写些捕风捉影的信息。在“内部”“独家”信息狂轰滥炸中,吴伟的20多个微信、微博公众号,粉丝与日俱增,短时间内就高达几十万人。他每月通过这些公众号,盈利开始突破上万元。这时候,他感觉前景一片光明。
2014年国庆节前夕,吴伟为了吸引粉丝,通过“三明身边事”发布了《三明公安国庆特别提醒》虚假信息。因为涉嫌发布虚假警情、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吴伟被三明市公安局处以行政拘留10天。
2015年元旦过后,短时间沉寂后的吴伟,决定再次冒险。他再次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虚假信息:“昨晚,石狮,震惊全国!一家34口灭门惨案!”此信息转疯了!原系外地“打老鼠34只”的笑话,经过他的改編,成了“石狮版灭门惨案”,内容骇人听闻。1月16日,石狮民警赶到漳州南靖,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将吴伟抓获。
就这样,青春被贪婪蒙住了眼睛,在一次次发布虚假信息中被无情地抹去。
虚假会计信息 篇12
1.1 这里所讲的“利益”既包括企业利益, 也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
既包括直接利益, 也包括间接利益。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 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 是个人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 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 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 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 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 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 另一方面, 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 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 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 即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 如通过虚计利润骗取奖励等;也有些是间接利益, 如企业负责人通过为企业谋取非法利益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好处, 会计人员为讨好企业负责人, 按其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好处等。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 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1.2 会计工作中的某些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 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
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 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 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 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 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 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 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 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这样形成的虚假会计信息往往非常隐蔽。
1.3 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内部操作性进一步强化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
我国会计法规规定, 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现实生活中除了部分小企业采用代理记账外, 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机构, 并配备了相应的会计人员, 这样就把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置于企业内部, 由企业控制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当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由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控制时, 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如果企业负责人主观上想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获取相应的利益, 就可以充分利用全部会计工作被企业控制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这也是虚假会计信息难于发现和治理的根本原因。
2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
2.1 法律环境的缺陷是虚假会计信息得以产生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 要想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必须以法律形式明确虚假会计信息的非法性。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首先, 是受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制约。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有其自身的工作规律。会计法规的制定应符合会计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 尤其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 必须符合会计科学的一般规律。
2.2 政治经济环境中的问题也是促使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重要条件。
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 经济管理工作还必须依靠各种行政手段。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某工作职能, 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 就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温床。
2.3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 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 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 就能够自觉抵制来自于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 拒绝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但是,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完全依赖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制环境、经济秩序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作后盾, 会计人员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单纯依靠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 有时可以解决个别企业的问题, 但无法解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3 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对策
3.1 治理虚假会计信息, 应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看, 其治理应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消除虚假会计信息赖以产生的内部动因, 二是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消除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 就是割断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产生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来看, 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目前有的国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允许企业按财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账项调整, 当有关管理部门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时, 尽量不直接采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 而是由管理部门按一定的要求对企业的账簿记录进行调整。这种做法相当于管理部门成为会计信息的部分生产者, 并以此割断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有关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能完全避免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虚假会计信息所造成的危害。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 主要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道德素质及规范和治理经济秩序。虽然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但可以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降低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
3.2 治理虚假会计信息, 应采取过硬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