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

2024-09-27

虚假宣传(精选12篇)

虚假宣传 篇1

1 虚假宣传行为的概念

虚假宣传行为实质上属于欺骗性交易行为, 其表现形式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 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 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这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这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称谓。但在法学界, 学者们对什么是虚假宣传行为, 以及如何界定该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学术分歧与争议。

1.1 虚假广告行为说

由于虚假宣传手段以广告为主,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该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称为虚假广告行为更为合适。因为大多数的虚假宣传是通过虚假广告宣传的。

1.2“引人误解的或者虚假的宣传”说

有学者认为该类行为是“引人误解的或者虚假的宣传”。包含了“引人误解的宣传”和“虚假的宣传”两种情形, 两者的内容是交叉关系, 即前者禁止“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引人误解的真实宣传”以及“以尚未定论的事实作引人误解的宣传”;后者禁止“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和“不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1.3 引人误解的宣传说

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改为“引人误解的宣传”, 取消“虚假”这个词。不管是真实的宣传、虚假的宣传还是尚未定论的宣传, 只要引人误解, 都应当予以禁止。反之, 虚假的或者尚未定论的宣传, 如果不引人误解, 就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行为之列。

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 对该类行为应该做扩大解释, 凡是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不正当利益, 对商品的质量、功能、用途、成分、生产者、产地等方面发布了与事实不符的信息, 包括了虚假的、夸张的、模糊的, 或者故意隐瞒部分信息, 只要这些信息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认, 就认为该类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应该给予禁止。

2 虚假宣传行为的危害

虚假宣传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直接损害了用户或消费者的利益, 它对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做虚假的表述, 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情况作出错误的判断, 作出错误的选择, 在购买商品或服务之后, 造成利益受损。经营者以此获得了更多的交易机会, 造成其他诚实信用的经营者失去客户, 丧失了一定的经营机会, 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利益。因此, 虚假宣传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基于这些原因, 各国在竞争立法的时候均严格禁止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3 海外虚假宣传行为立法规制情况

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就有禁止虚假广告的规定, 禁止在经营商业中, 使用易于导致公众对商品的性质、制作方法、特征、用途或者数量产生的误解或陈述。世界知识产权局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规定在工商业活动中, 对企业的活动, 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误导或者可能误导公众的任何行为做法都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美国的《兰哈姆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都有相关的规定。法国1973年颁布的《商业及手工业指导法规定》对虚假的宣传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4 我国有关虚假宣传行为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

4.1 法律规定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该类行为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但只是做原则性规定, 规定模糊、笼统、不够具体明确, 对于该类行为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界定都没有具体规定, 司法实践中认定较难。而在实践中, 虚假宣传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手段不断更新, 简单的法律规定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4.2 相关法之间的规定存在冲突

我国在规范虚假宣传行为时, 《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了禁止虚假宣传行为的原则性规定, 而在《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也进行了规范。在适用法律时, 会出现法律条文上的竞合。

4.3 虚假宣传行为认定比较困难

实践中, 对于虚假宣传的受害者很难确定, 所以少有消费者对虚假宣传行为提起侵权诉讼, 工商等行政部门也很难知道哪些行为是在进行虚假宣传, 所以很少进行主动的查处, 导致虚假宣传行为泛滥。

5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建议

5.1 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扩大解释

虚假宣传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是一种十分普遍和典型的欺骗性交易行为, 各国竞争法均把这种行为予以禁止。虚假宣传行为也应包括对服务的虚假宣传。行为的主体是实施产品或服务宣传的经营者。可以是卖方也可以是买方;可以是广告主;也可以是广告经营者;还可以是以广告以外的其他方法进行虚假宣传的其他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或过失。就宣传手段而言, 包括广告和广告以外的其他方法, 虚假宣传的内容可以是所有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信息, 以及可能影响到对产品或服务作出评价的其他信息, 包括了与市场活动相关的全部情况, 例如经营者或其产品的市场地位、企业的历史渊源、企业的经营状况等, 都可认定为虚假宣传的内容。只要是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均构成虚假宣传行为。行为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或过失。通常以故意的心理状态为主, 行为人具有欺骗和误导购买者选购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动机, 以实现争夺顾客、更多地获取利润的非法目的。但是, 在过失的情况下, 只要经营者的宣传在客观上导致了人们的误解, 也会成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5.2 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假宣传行为的规定

实践中如何认定某经营者的行为构成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颇有难度。特别对于内容上没有完全构成虚假的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手段的行为。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 在判断标准上借鉴国际先进立法经验提出如下几个原则。第一, 一般消费者以普通注意力的原则。以一般消费者的在平常注意力的条件下是否会误解为标准。一般消费者是指按照一般交易观念, 通常可能消费该商品的人, 具有社会平均知识水准的, 宣传商品或服务的对象。一种客观化的标准, 只是以普通注意力作为认定标准。对于这个对象的知识水平和识别能力不能要求过高。市场调查证明, 任何广告信息, 无论真假, 总是容易误解, 所以一般以一定的比例的容易混淆作为判断标准。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有长幼差异, 知识水平不同, 注意力也有差异, 购买者在购买时商品的价格、种类、性质的注意力程度的不同, 予以考虑。第二, 整体观察原则及比较主要部分原则。给予消费者的印象是否造成误导进行判断。一般消费者看到广告后只会留下大略的、模糊的印象, 以广告等在整体上给予消费者的印象是否会造成误解进行判断, 不是拘泥于逐字逐句进行文法上的剖析。第三, 异时异地隔离观察原则。以消费者观看广告后留下的模糊印象记忆为依据的, 该原则就称为消费者记忆测验原则。而采用该原则来判断广告是否引人误解就必然引申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观察的原则。此即异时异地隔离观察原则。

结合上述几个判断原则, 对虚假宣传行为界定必须具体化、客观化, 便于实际操作。所以, 我们认为竞争法对于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应该以对一般消费者综合使用普通注意标准、整体观察标准、异时异地隔离观察标准一起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 实践中可以在网上或商场等商业环境随机选择消费者, 并建立有奖举报制度, 对于大众消费者都可以举报, 并由行政机关查处。

5.3 消除不同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疏漏, 维护竞争法体系的统一

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作出修改, 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假宣传行为作出统一的规定, 消除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并在司法实践中, 由司法解释作出具体的最后认定标准, 协调各地方出台的竞争法实施细则之间的统一性。

摘要:如何有效规制虚假宣传行为, 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范不正当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立法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规定过于简单, 从而导致了司法实践上对这一问题认定的模糊和不确定。通过对国际上的有关规定的研究, 探讨我国当前对虚假宣传行为立法中存在的不足与完善。

关键词:虚假宣传,欺骗性交易,法律竞合,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孙晋, 李胜利.竞争法原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12.

[2]戴恬, 余松林.试论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

[3]蒋长芸.关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法律思考[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2002 (4) .

[4]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虚假宣传 篇2

宣传一案的调 查 终 结 报 告

一、发案及立案情况

XX年XX月XX日,我局接一名消费者举报,称其看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XX公司的广告“全光宽带进我家,一年只需280”后,以为现在XX移动分公司安装的宽带全部是光纤入户,于是在XX移动缴费安装了宽带,但是安装后却发现XX移动分公司却提供的是铁通ADSL宽带,并不是光纤,该消费者认为XX移动分公司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要求工商部门依法查处。经初步调查,该消费者举报属实,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七之规定,我队于2012年1月5日经报市局批准后立案,并指派XX、XX为本案的承办人。

二、调查经过

立案后,办案人员对XX移动分公司下达了《询问通知书》,对XX移动XX营业厅的店堂广告进行了现场检查,对相关户外广告进行了拍照取证,就对“全光宽带”的理解随机调查了多名消费者,并于2012年2月10日依法对XX移动分公司的授权委托人进行了询问,本案现已调查终结。

三、当事人基本情况

当事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XX分公司,注册号:4XX,营业场所:XXXXX,负责人:XX,经营范围:经营移动通信业务,IP电话及互联网接入服务等,登记机关: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四、违法事实

当事人按照其上级公司的安排,于XXXXX年XX月开始和XX铁通合作,以铁通原有的宽带设备为基础经营互联网宽带接入服务。当事人计划对设备逐步进行升级改造,最终淘汰ADSL宽带接入,实现全部光纤到小区,然后再用以太网方式接入用户终端。上述升级改造计划尚未完成,当事人目前仅仅改造了XX市区60个小区,要将XX市区域全部改造完毕预计还需要一年半时间。

当事人在XXXX年XX月,开展“全光宽带进我家,一年只需280”营销活动,利用户外广告、店堂广告等方式发布大量广告,上述广告

中均有“全光宽带”字样,对其只能在XX小部分区域内具备光纤接入而大部分区域还是ADSL宽带接入的事实未予以明示或说明,足以使消费者误认为当事人提供的宽带接入服务全部是光纤接入。

办案人员于2012年1月4日至1月8日,对不特定的1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消费者一致认为XX移动分公司广告中的“全光宽带”就是说明XX移动分公司所提供的宽带接入全部是光纤接入,并且每年只需要280元的费用,相比其他提供互联网宽带接入服务的运营商是更具吸引力。

上述事实,有以下证据佐证:

1.案件来源登记表一份,证明案件来源;

2.现场检查笔录一份共2页,证明当事人在其营业厅内利用店堂广告宣传“全光宽带”的相关情况;

3.当事人发布的户外广告的照片6张,证明当事人利用户外广告宣传“全光宽带”的相关情况;

4.办案人员对不特定的消费者制作的调查笔录10份,消费者均认为“全光宽带”就是说当事人现在提供的宽带接入服务全部是光纤接入,证明当事人发布广告确实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

5.对当事人授权委托人制作的询问笔录1份共3页,证明当事人利用广告对所提供的服务作虚假宣传的事实;

6.当事人营业执照、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各1份,证明当事人身份;

7.当事人负责人授权委托书及被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各一份,证明办案人员对当事人的调查合法有效。

五、处罚依据和建议

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应当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的规定予以处罚。我们建议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给予如下处罚:

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2、罚款100000元,上缴国库。

XX市工商局经济检查大队

调查人:

审核:

“六个核桃”广告涉嫌虚假宣传 篇3

涉嫌虚假宣传

叶光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核桃仁的[功能与主治]是:补肾,温肺,润肠。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虚寒喘嗽,肠燥便秘。从中国药典中得不到核桃仁对人大脑有治疗和保健的法定定义,也即没有补脑保健功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12月14日发布,保健食品消费提示:国家从来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该产品在其包装上明确标明,产品执行的标准是QB/T2301标准,即《植物蛋白饮料》,并不是保健食品。

叶光提出的法律依据是《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不得有下列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

(一)、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二)、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现场说明和演示;

(三)、以其他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方式误导消费者。

应三倍赔偿

叶光认定,“六个核桃”产品及其代言人严重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涉嫌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

民间打假人张晓红、邢志红认为,广告已日益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虚假违法广告,尤其 涉及食品、保健品、医药 虚假违法广告, 欺骗、误导消费者,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成为制约社会大众安全消费、放心消费的重要因素。

新《广告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内容虚假及内容引人误解均属于虚假广告,同时列明构成虚假广告的5种具体情形:

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以及允诺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使用虚构、伪造或者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等信息作证明材料的;虚构使用商品或者服务效果的;以虚假或者误解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其他情形。

由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养元“六个核桃核桃乳”,其产品宣传广告和包装标识均使用“经常用脑 喝六个核桃”用语,明显有诱导用脑较多的消费者饮用,暗示其有补脑的功能。

传统医学有“以形补形”之说,核桃也正因为形似大脑而被误认为能补脑。其实依相关,核桃仁并没有补脑保健功能,即“六个核桃”饮料没有补脑保健功能。而由于消费者不明真相,比如 在高考期间,很多家长把“六个核桃”作为考生的补脑首选,因此大量购买。

涉案“六个核桃”饮料广告就是“内容虚假、内容引人误解,欺骗、误导消费者”,依法应属于虚假广告。其符合第二十八条构成虚假广告第二种情形:“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以及允诺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

虚假宣传依据

张晓红、邢志红认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12月14日发布保健食品消费提示:国家从来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

“六个核桃”产品在其包装上明确标明,产品执行的标准是QB/T2301标准,即《植物蛋白饮料》,该产品是植物蛋白饮料,是普通食品,并不是保健食品。

《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第十三条:普通食品、新资源食品、特殊营养食品广告不得宣传保健功能,也不得借助宣传某些成分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其保健作用。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规定:3.6 ……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

代言人应担责

张晓红、邢志红认为,新《广告法》第二条对代言人做了明确规定。其次,对其法律责任也做了明确规范:民事罚、行政罚、资格罚。

一是民事责任,第五十六条第二、三款规定,民事责任又分两种情况,如果代言人代言了消费者生命和身体健康密切联系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损害的就要承担连带责任,不需要考虑代言人知道不知道。对于其他商品,即与消费者生命健康离得稍微远一点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如果代言人代言时明知道它是一种虚假广告,同样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二是行政责任,第六十二条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2倍的罚款。

这也是新《广告法》的亮点,法律规定有几种广告是不准代言的,包括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械和医疗广告,代言人如果代言这种广告,不管是不是造成损害都要承担行政责任;未经使用擅自代言的;明知应知广告虚假的还去代言的,都要承担行政责任。

除了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之外,还有资格处罚,停止其三年的代言广告资格。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代言虚假广告受到行政处罚未满三年,不能做代言人。

“六个核桃”饮料宣传广告和包装标识均使用“经常用脑 喝六个核桃”用语这是著名主持人鲁豫代言该产品的广告语 ,在央视多个频道和产品包装均有广告宣传。此广告依法属于虚假广告,就涉及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的问题,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生产经营者应承担价款三倍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

明星代言人对消费者影响非常大,若需要补脑保健的消费者基于对名人鲁豫的信任,就会购买该产品,而食用该产品后达不到补脑保健的效果,事实上,就是对消费者造成损害。

依规定,普通食品广告不得宣传保健功能,不得明示或暗示其具有保健作用。依新《广告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广告代言人对商品作推荐、说明,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鲁豫作为广告代言人,应当明知“六个核桃”的上述广告属于虚假广告,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但她仍然为其做代言,根据新《广告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应当对消费者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依新《广告法》第六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应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同时应对其资格处罚,三年内不能做代言人。

广告代言人只收钱不担责的现状由来已久,原《广告法》中没有将广告代言人作为广告行为的主体,导致广告代言人获取了丰厚报酬,却对由此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不承担任何责任。

此次新《广告法》新增有关广告代言人的法律义务和责任的规定,明确规定广告代言人不得为虚假广告代言,否则要承担连带责任 及行政责任 。

消费者诉王老吉虚假宣传 篇4

吴女士表示, 她于4月初在沈阳中街兴隆大家庭超市购买了一箱王老吉红罐凉茶, 但发现口感、味道与原来有很大差别, “我一直买王老吉凉茶, 家人也爱喝。但这箱王老吉味道比较奇怪, 和以前不一样了, 开始还以为是质量问题或者产品变了。”后来, 吴女士才了解到广药和加多宝之间打“口水战”一事, 因此感觉到非常困惑。

吴女士认为, 正是这些广告语误导了自己购买, 这是生产厂商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总有知情权, 这么大的事广药应该对消费者予以告知, 但广药不但没有告知, 还在包装上还写着从未更名, 但味道确实不同, 这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很大的欺骗。”

在王老吉红罐凉茶上, 确实标注着“正宗凉茶王老吉从未更名”的字样, 同时还有“民族品牌王老吉, 180余年独家秘方”等醒目的标识性宣传语。

吴女士表示, 已将民事起诉状递交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法院, 要求被告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返还商品价款并赔偿经济损失, 目前法院已受理此案。如果该诉讼请求得到法庭的支持, 按照《消费者权益法》的规定, 吴女士将获得1倍的补偿。“广药应该对我们消费者做出合理解释, 并在包装上注明, 还消费者知情权。”吴女士说。

工商局查获一起虚假宣传案 篇5

***县工商局查获一起虚假宣传案

近日,***县工商局成功查处了一起化妆品虚假宣传案,对***县某某日用品店作出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罚款2000元的行政处罚。

该局执法人员在市场监管中发现,***县某某日用品店以

“第一军医大学科研成果、田之缘、养生会所”字样的广告宣传销售某品牌的化妆品,但当事人无法提供以上化妆品系第一军医大学所研制的相关证明文件。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足以造成使消费者误认其销售的化妆品是由第一军医大学所研制,其行为违反了《广告法》第四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禁止性规定,构成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该局据此作出上述行政处罚。

揭“背背佳”矫形的虚假宣传误区 篇6

背背佳销售页面有各种承诺术语

根据发病率数据估算,广东每年将新增数十万脊柱侧弯患者,其中大多是中小学生。但至少三成家长陷入“背背佳”等热门矫形产品的宣传误区!到医院求诊的脊柱侧弯的孩子当中,起码有1/5的人使用过这些“矫形产品”来纠正驼背,而且都是在使用无效之后才跑来找医生,有的孩子因此贻误了治疗时机。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百度认证的背背佳官方网站是一个名为“橡果国际”的购物网,该网站除了销售背背佳产品外,还有好记星、奥雅、益尔健、氧立得、紫环等产品。

在“橡果国际”的官方博客上,有博文称“据不完全统计,背背佳的青少年受益者已超过400万”,还介绍背背佳“可纠正弯腰驼背”、“有效预防近视”、“可使后天性的适度骨骼变形恢复正常生理结构”。

客服放话 3~5个月能矫正脊柱侧弯

记者随即拨通了产品网页上标示的背背佳订购客服电话。工号9233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背背佳只在橡果国际网上销售,货到付款,没有实体门店。

记者声称自己的小孩在医院检查发现有脊柱侧弯,不知佩戴背背佳是否可以治疗?“9233”告诉记者:“当然可以,记住每天佩戴2~3个小时,21天就可以见效,3~5个月就可以实现矫正。”

记者致电 三大质疑均未答复

背背佳广告宣传中所谓的“400万青少年受益人群”数据从何而来?难道厂家会对售出的每个产品进行追踪统计?骨骼发生结构性改变到一定程度,专业医疗支具都无法将其“拉回”原来的位置,只能通过手术解决,背背佳怎么能够做到?背背佳是否进行过临床试验证明自己的产品确实有“可使后天性的适度骨骼变形恢复正常生理结构”的功能?什么时候在哪些机构试验的?试验了多少人群?

针对背背佳的三大质疑,记者再次拨打客服电话,表明身份后,客服马上警惕起来,要求记者改打橡果国际客服总电话找“专业人员处理”。而国际客服总电话的接线员登记了记者的信息,让记者别挂电话等待反馈。几分钟后,该名客服回复记者,“我这里只是售后部门,想采访可以联系橡果国际上海总部总机。”记者又拨打她提供的总机号码,但采访要求仍然遭到拒绝,因为“媒介人员座位上没人”。

号称治愈 实未获医疗器械审批

既然背背佳称自己“可使后天性的适度骨骼变形恢复正常生理结构……”,那么就是有疗效的产品,有疗效的器械属于医疗器械,应该有药监部门的审批。但是,记者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检索,却没有查询到背背佳属于医疗器械或其他的相关信息。

专家意见 背背佳对纠正驼背无效

青少年驼背现象的背后可能是一种名为脊柱侧弯的发育性疾病,脊柱侧弯患者的脊柱发生左右弯曲,严重时会向后凸起,它的高发年龄段为10~14岁,女性高于男性。这种疾病如果在发病初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后就只能通过手术解决。提早发现和干预是对付脊柱侧弯最好的办法。

专家提醒,如果脊柱侧弯一旦出现,就会逐渐加重,而且还会随着孩子的发育加快速度,一年可加重8°~9°,所以越早发现越好。从商业矫姿带的功能看,它对脊柱侧弯是绝对无能为力的。

青少年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畸形,发病年龄多为10~15岁中学生。按目前国内脊柱侧弯1%~3%发病率估算,广东每年将产生数十万的脊柱侧弯患者。若能早期发现,可通过姿势纠正、体操矫形及部分医疗支具来控制,95%以上的患者可获得病情好转,不需要手术。

然而,近年来一项历时将近4年的中小学生脊柱侧弯流调结果却发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至少有30%的中小学生家长陷入了“背背佳”式宣传误区,以为只要穿戴上这些所谓的“矫形产品”,就可以矫正孩子的“驼背”,使得弯腰驼背、脊柱侧弯变得更加严重。目前,“背背佳”一类的矫姿产品依然活跃在市场。

“背背佳”VS专业医疗支具

用材不同:背背佳使用的是柔软有弹性的材料,而矫形支具用的是聚丙烯材料,这种材料很硬,有很好的固定作用,强度不够的话,是不能矫正弯曲的;

制作不同:矫形必须以顶椎为中心,即弯曲的顶点。这个顶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在弯曲的顶点施力进行矫正。矫形支具是根据每个人的弯曲程度和弯曲部位来设计的,而背背佳是批量生产,不可能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来进行设计;

给力方向不同:背背佳是依靠两根背带将身体拉直,只能前后给力。而矫形支具是依靠三个力点给力进行矫正。矫形必须依靠顶点,背背佳的顶点在哪里?难以理解。

孩子脊柱侧弯易被忽视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骨科张顺聪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很多家长都缺乏对于脊柱侧弯的警惕。发达国家婴儿出生以后,即有专门针对脊柱侧弯的筛查,对疑似患儿整个生长发育阶段都会有跟踪观察,一旦发现病情进展即可由专科医生跟进治疗。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科普宣传的不足,国人对脊柱侧弯认识不足;同时由于我国人口较多,人均医疗经费投入不足,早期的病情容易被忽视。其次,由于脊柱侧弯的发病部位和症状都比较隐匿,脊柱畸形大多都不是孩子自己发现。随着青春期年龄增长,父母亲能直接观察到孩子裸露肩背的机会越来越少,脊柱侧弯的患者多数不痛也不痒,即使发病的过程中偶有背痛,也容易被忽视。加上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户外活动时间少,孩子多就读于寄宿式的学校,孩子开始出现肩膀不等高的时候,不容易被父母发现。

脊柱侧弯进展快伤害大

首先是直接影响形体美观。脊柱侧弯的孩子会出现脖子、双肩歪曲,胸背部不对称。女孩会逐步出现乳房发育不对称等,严重影响形体美观。其次脊柱侧弯不单纯是脊柱弯了,胸廓也会随之变形而挤压肺部,引起呼吸功能的障碍,参加轻度剧烈的活动后就会呼吸急促。除此之外,脊柱侧弯使脊柱神经对内脏的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腹痛等。严重的脊柱侧弯还会压迫神经,出现腿麻、大小便障碍,甚至造成截瘫!

同时,脊柱侧弯不仅影响了孩子身体健康,也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同龄人的嘲笑等等因素使患儿变得自闭、不愿意与外界交往,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小贴士

怎样尽早发现脊柱侧弯

其实只要具备了预防脊柱侧弯的基本意识,一些早期的异常还是能够及时捕捉到的。包括双侧肩膀、腰背轮廓、女孩双侧乳房发育的不对称;站立或坐喜欢歪向一边等。

至于有什么科学的检查办法,张顺聪主任医师介绍说,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脱光上衣,双手合十,弯腰90°,观察此时两侧的肩膀是不是处在同一水平。也可以观察患儿胯部是不是处于同一水平。10岁以下半年检查一次,10岁以上3个月检查一次,这种方法可用来检测早期病变以及监测病情进展。

非手术最可靠的方法是支具治疗

脊柱畸形一旦出现就会逐渐加重,而且畸形的程度还会随生长的速度不断加重。非手术方法包括理疗、体操、石膏、支具等,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支具治疗,这不是一两条背带能搞掂的事情。

一般20度以内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可先不予治疗,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每年加重超过5度,则应进行支具治疗。首诊20度~40度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应每日佩戴矫形支具进行治疗,治疗时间因人而异,一般需要到患者骨骼发育完成为止。因为这一组病人60%以上会发展加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在下列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胸弯大于40度、胸腰弯/腰弯大于35度者;支具治疗不能控制,侧弯快速进展者;腰背疼痛明显或者神经压迫症状者。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非常严重的畸形,并可影响心肺功能,严重者甚至瘫痪。

发现有问题,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的专科门诊,测量有没有高低肩、侧弯角度等,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通过腰、腹、背肌肉锻炼,比如做引体向上、俯卧撑、体操形体锻炼等手段以及专业支具来纠正。在这个阶段,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使用商业矫姿产品进行辅助支持。但是,矫姿带只是在胸椎部分起到调整姿势的作用,它的功能远远达不到支具的效果,更不可能将骨骼变形恢复正常生理结构,因为这是医疗支具都不一定能达到的效果。如果没有医生指导,单纯依靠矫姿带纠正脊柱畸形,很可能延误病情,导致最后不得不进行手术。

矫姿带不可能让变形骨骼恢复正常

“背背佳”之类的矫姿工具只能维持正确姿势,对已经发生结构性改变的脊柱无能为力。也许可以对矫正姿势有点帮助,但不能解决问题,要真正达到治疗的目的,还必须依靠医疗支具或手术。

人体脊柱在脖子和胸腰段,受伤几率较高。特别是腰椎部分,由于腰部动作比较多,受伤机会也比较多。但矫姿带的背带往往只覆盖胸椎部分,对颈椎和腰椎这两段没有覆盖。胸椎本身活动度比较小,一般都是腰椎有问题,再是颈椎,最后才是胸椎。假如胸椎已经侧凸比较严重,说明腰椎、颈椎早都有问题,单纯纠正胸椎起不了太大作用。

如果只是想变得姿势挺拔,靠墙站就可以了,没必要专门购买矫姿带。

一经发现必须立即就医

虚假促销宣传的法律责任分析 篇7

一、虚假促销宣传的类型

商贸实务中的虚假广告可谓五花八门, 最常见的有:1.商品广告中有关商品质量、性能、用途、产地、价格、生产者、有效期与商品实际质量、性能、用途不符或者服务广告中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的宣传与实际情况不符。2.无商品、服务提供, 主观上也没有提供的意图, 而以欺诈性广告骗取钱财。3.谎称产品质量达到规定标准, 认证合格, 产品获得专利、获奖、获优质产品称号、生产许可证和商标注册证等内容的。4.擅自改变获奖级别、时间、颁奖部门或扩大商品获奖范围的。5.伪造、变造生产批号、广告审批等文件, 进行虚假或夸大宣传的。6.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专利、科技成果以及假冒他人名义做广告的。7.故意对商品或服务的重要性进行隐瞒或省略等。

二、虚假促销宣传的法律责任的认定

虚假促销宣传欺诈行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危害巨大等特征, 它违反了《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 妨碍了社会公共秩序, 有悖社会善良风俗, 不能客观、实事求是地介绍有关商品或服务的情况, 即广告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

虚假促销宣传曝光后, 不仅企业在广告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化为泡影, 企业形象也将受到极大损害, 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广告主发布虚假广告, 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但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存在明显过错, 即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 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 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 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 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例如2009年某开发商发布一条广告, 称其开发的××花园商品房拥有3000平米的中心花园及网球场。当购房者入住后发现, 广告中的3000平米的中心花园变成了现实的几百平米, 而广告平面图中的网球场, 现实中却是个臭水潭。购房者群起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在案件审理中, 开发商针对购房者的诉讼请求提出了三点答辩意见:第一, 售楼广告不是向特定的人发出的, 不具备一般邀约的特点。第二, 售楼广告并未对售房具体内容作出具体约定。第三, 双方没有明确将广告内容写进合同。因此售楼广告不具有约束力, 开发商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这一案例是一起典型的因商品房销售中的虚假广告引起纠纷的案件。广告是市场营销的重要一环, 广告的导向作用在这一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因此广告在商品房销售市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最高人民法院相关人员就商品房买卖纠纷使据有效数据显示:目前, 90%以上的商品房是通过宣传广告进行促销的。正因为广告在商品房销售市场这样巨大的作用, 导致在商品房销售中虚假广告层出不穷。

又如2009年7月1日, 某市一家美容院为了招揽生意, 打出了免费美容的广告。学生汤某、高某信以为真, 便来到该美容院接受美容服务。不料美容结束后, 该美容院列出清单, 向汤某、高某分别收取了198元和582元的化妆品费。两名学生感到上当受骗, 遂向市工商局投诉, 经调解, 美容院退还了汤某140元、高某432元化妆品费。

该美容院广告中称免费美容, 按照通常理解, 就是消费者无需交纳任何费用, 便可得到该美容院的美容服务, 消费者认为这是该院促销活动中的一项优惠。而实际上, 美容院却要收取美容过程中使用的化妆品的费用, 而且美容之前又未向消费者介绍清楚, 也未征得消费者同意。此广告违反了《广告法》第九条第二款中“广告中表明推销商品、提供服务附带赠送礼品的, 应当标明赠送的品种和数量”的规定, 误导消费者作美容消费, 构成虚假广告行为。同时在美容过程中, 未征得消费者同意便使用了昂贵的化妆品并收费, 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中“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的规定, 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二) 虚假促销宣传的行政责任承担

首先, 从《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看虚假促销宣传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如果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 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如果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 代理、设计、制作、发布此类虚假广告, 则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 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其次, 依照《广告法》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根据《广告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 如果经营者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 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广告某停止发布、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 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没收广告费用, 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

例如2009年某市一美容中心在店堂外张贴广告, 内容为:“春季特色项目速效瘦身, 一疗程减10~30斤, 签约服务”。可实际上并没有“一疗程减10~30斤”效果的依据。某市一家美体护肤中心称“自然丰胸, 一疗程胸围可增大2~8公分”、“10天根除遗传性雀斑, 只需做一次, 可保终生”、“健康减肥, 一疗程可减5~20斤或减腰围2~8公分”。可爱美女士们花了钱后却发现, 效果根本没有那么明显。这两家美容中心在广告中对功效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夸大, 对爱美心切的女士产生了强烈的诱惑和误导, 根据《广告法》第4条规定, 商家已构成发布虚假广告行为, 应受到罚款处理。

(三) 虚假广告后果严重的将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公发[2001]11号) 的规定,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 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 违法所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给消费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 但因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 受过行政处罚两次以上, 又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造成人身伤残、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虚假广告违法行为时, 如果有证据证明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达到上述四种情形之一, 涉嫌构成犯罪时, 应当按照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向司法机关移交。

如2005年7、8月间, 华夏医院分别在《都市快报》和浙江省电视台体育健康频道 (现为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 分别发布医疗广告。广告内容为“华夏医院首家引进香港国际类风湿病研究院独创的‘免疫平衡调节微创手术’,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手术安全可靠, 无痛苦, 术后无需长期服药。用疗效说话, 让患者见证。只需一次手术, 还你终身健康”。广告发布后, 有33位患者慕名而来, 先后在杭州华夏医院接受“免疫平衡调节微创手术”。手术费用在6000至8000元之间。没想到, 术后这些患者非但没有治愈, 还不同程度地出现声音嘶哑、咳嗽、恶心等症状, 其中有14名患者经鉴定为九级伤残, 最后法院对该医院提起涉嫌构成犯罪的指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有效地制止虚假宣传行为, 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依法决策, 树立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企业领导具备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 树立起法律在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防治虚假广告行为的根本, 这也是企业加强自身防范的最重要途径。其次, 依法管理企业,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 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 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 (包括供应商) 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占体系。最后, 诚实经营, 着眼长远利益, 虚假宣传是对国家法律规范的背离。

摘要:虚假促销宣传在商贸活动中无孔不入, 呈现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趋势。文章结合实际案例, 分析虚假促销宣传法律责任的认定问题。

关键词:虚假,促销宣传,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包庆华.商贸企业法律风险与管理对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01.

[2]廖仲毛“.换季大促销”也要打假[J].现代质量, 2002.11.

南宁“菜茶茉”奶茶被爆虚假宣传 篇8

调查菜茶茉万达二店发现,“源自台湾”的菜茶茉实则“本土创立”;“鲜浓牛乳”实则“奶精勾兑”;“品质为上”实则“卫生质量难保”。

“很多奶茶店都打着台湾的牌子,这个已经是奶茶行业潜规则了。”店员小陆称。珍珠奶茶的原料大多来自东莞和南宁本地的食品公司,多是奶精和茶叶,包装袋上没有标示生产地址和生产日期等必要信息。

“招牌劲Q奶茶”是菜茶茉的招牌珍珠奶茶,每天可卖出三四百杯。店员小韦说:“一桶奶茶需用7500毫升的热水泡茶叶,然后倒入两袋奶精和11斤的冰块充分搅拌,奶茶就制作完成了。”一杯7元的招牌劲Q成本是多少?“1包Q珍珠15元左右,可制作20杯;1包茶叶50元,可泡3桶奶茶;奶精1袋20元左右,一桶需2袋。加上吸管等成本,一杯中杯招牌劲Q奶茶的成本1.5元左右。”因为菜茶茉不收加盟费,总部从每个加盟店抽取3成的利润。

1个加盟店每个月的纯利6万元以上,总部抽取3成利润,就抽了1.8万元。此外,总部在原料上也赚了一大笔,1万元的原料至少赚5000元以上。

调配一杯“芒果星冰绿”饮品配料有:1匙芒果浓缩汁、2-3勺芒果果肉浓缩酱、满冰满绿茶。浓缩果酱等都是化工原料。

论微商中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 篇9

一、微商中虚假宣传的含义

1. 虚假宣传的含义

所谓虚假宣传, 即指经营者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通过广告或者其他一些办法宣传其产品或服务, 而宣传之时, 或夸大产品本身功用, 或肆意宣扬其服务如何优质等, 一言以蔽之, 名不副实。然后这种商业行为却成功诱导了消费者, 并充分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虚假宣传中, 一些比较精明的商家在宣传之时语义模糊, 让消费者产生某种误解。无论是明目张胆地谎话连篇, 也即法律意义上的作为行为, 还是不主动也不解释而任凭消费者自我遐想, 也就法律上的不作为形式, 都是与公认的商业准则相违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 微商中虚假宣传的特点

(1) 便捷高效性

微信作为现在大众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 受众广泛, 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现在的广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例如电视或者广播的广告播放。微信作为近几年来流行的自媒体形式, 朋友圈中的广告已经铺天盖地, 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清晨起来, 随手打开朋友圈浏览大家的状态, 除了那些心情日志和心灵鸡汤外, 基本上都是一些产品宣传。代购者在晒各种海淘的宝贝, 熬夜党在晒各种面膜、乳液和精华, 减肥族在晒各种代餐粉、减肥零食和酵素......可以说, 产品宣传在微商尤其是通过朋友圈中越走越远。利用微信平台发布广告, 进行销售宣传, 不需要大把大把的资金投入, 也不需要精心策划的文案构思, 只需要朋友圈中的一条状态或者利用微信和他人聊天中的寥寥几句, 就可以成功和别人推销一种商品。

(2) 误导诱惑性

微商这么火爆, 主要还得归因于熟人信用。比起那些遥远陌生的广告宣传, 大家更青睐于熟人的切身说法。销售者往往通过很多图片以及与各种买家之间的聊天截图, 努力地证明自身产品的可靠与安全, 而受众也往往相信这些图文不是店家与众多刷单者之间的把戏。而且, 如今的微商运营, 大多形成一层一层的供货链, 拿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是底层代理, 而在其之上则是高一级、再高一级的逐级代理层。消费者看到卖家相册里总有各种畅销品, 即所谓的爆款, 也看到这些买家拿到爆款以后给卖家的各种好评, 殊不知, 这些卖货图、产品图、收款图都是大代理传授给其众多小代理的样图, 以供大家营销之用。样图背后的真实程度, 大大值得琢磨。但是消费者却往往深信不疑, 坚信该产品是质量高有效果有保证的好产品, 毕竟那么多人都验证过。微商中的虚假宣传就是这么富有诱惑性、误导性。

二、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虚假宣传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规制虚假宣传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3条和第4条规定了广告应该真实合法, 不得虚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当竞争法》第9条对虚假广告做了限制。明明很劣质的却说成极其优质的, 添加了防腐剂和香精却打着“天然无添加”的口号, 国内生产的却说成进口的等行为都是严令禁止的。同时该法还对广告经营者的法律义务作出了规定, 任何形式的设计制作或者发布或者代理这些虚假广告都是违法的。

虚假宣传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规制虚假宣传有利于规范微商市场的运营秩序。个人形式的在微信上销售宣传产品, 既没有相应的行政许可证, 又没有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 本身微商准入门口就低下。此种情况下, 林林总总的商品或者服务良莠不齐, 真假亦难分辨。

三、微商中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的思考

1. 微信平台的法律义务

微信平台服务者有审核和管理业务。首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微信平台上发布广告的, 也需要进行登记,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才可以发布。对于那些无视法律法规规范, 擅自发布虚假广告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 一方面微信平台服务者应该立即采用技术性手段, 快速查找出这些广告并及时剔除, 另一方面, 微信平台服务者还要及时和工商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彻底揪出这些虚假广告背后的商品销售链, 从而更加有力地打击出售假冒劣质产品、三无产品、违禁物品以及其他的欺骗敲诈行为和非法传销行为等。其次, 在用户申请之初, 就应该审查公共平台用户信息, 对那些不真实的公众号及时封号, 从而防患于未然。然后, 完善用户监督和反馈系统, 对于用户所反映的或者所举报的, 有关微信平台不良信息或者虚假广告者, 微信平台应该在12小时内审核、答复并处理完毕。最后, 如果相关部门已经审查核实某些信息为虚假信息, 微信平台服务者在接到通知以后应该及时关闭非法的公众号以及删除这些信息的链接, 否则将承担连带责任。

2. 微商主体的法律义务

《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规定了经营者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微信交易中, 买卖双方形成了买卖关系, 买家作为消费者, 享有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且在这交易中, 双方又是合同关系, 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 买家作为合同的一方, 在没有享受合同对价的时候, 享有求偿权。3对于存在缺陷的产品, 产品或服务提供者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对于造成买家损害的产品还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知识产权法》和《反不当竞争法》, 商品服务不得生产、制造和非法销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商品。其实更加关键的是加强微商行业自律, 4只有正本才能清源。卖家不仅仅是盈利, 而且也要以诚信为本, 做良心商品。首先, 卖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 不销售违法违禁物品。其次, 卖家对于自身销售的产品或者服务应该尽心负责, 对于买家反馈的质量问题应该重视, 找出产品瑕疵所在, 在下次进货的时候自己也能有所斟酌和改进,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声誉。另外, 卖家不得盗用其他微商中的宣传图, 也不得在没有调查没有实际使用的情况下就转发宣传其他商品。任何形式的转发和发布的隐性广告都应该得到相应的规制, 如此才能有效遏制那些虚假宣传。

3. 微商交易规范的完善

完善微商的交易模式和相关规范, 有利于微商行业的秩序化和规范化发展。对于产品质量不过关、售后服务落后、虚假宣传严重等现象, 不仅要有事后的处理和应急方案, 更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指引微商合法合规地进行生产、经营和销售。首先, 不断完善微商登记和审查制度。通过与微信平台服务提供者的技术手段, 尽可能多地登记核实这些经营者的用户信息。其次, 提高微商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对于虚假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应该严厉打击、及时取缔。另外, 考虑到微信交易中直接转账等支付方面的交易风险, 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的支付平台, 给予消费者更加可靠的保障。最后, 还应该引入售后评价体系, 让其他买家可以有据可循, 从而不断淘汰那些劣迹斑斑的产品。

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挥迅速, 微商市场中各种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现行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也存在着诸多留白。为了更好地规制微商中虚假宣传等不正当行为, 微商交易法律规范要结合现实需要, 提高法律监管的效力, 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见贤思齐, 多从域外一些比较先进的富有借鉴意义的法律条文中汲取能量。

摘要:微商中的虚假宣传便捷高效且富有误导诱惑性。利用法律的手段规制该不正当竞争行为,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有利于推动微商市场的合法有序运营。因此, 微信平台服务者还要履行好审核和管理的法律义务, 完善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微商的用户信息登记制度, 加强网络监管;微商主体应该加强行业自律, 诚信为本并恪守微商交易的相关规范。

关键词:微商,虚假宣传,广告,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朱薇薇, 朱光亚.朋友圈微商法律问题的思考[D].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校, 2016, 01.

[2]张远, 陈菁.对微信广告监管的一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4, 12.

[3]徐健.关于微商运营的发展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18.

论微商中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 篇10

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信息技术全面发展,微商在社会化移动社交电商模式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人们生活有了很大改变,我国市场经济被注入新的活力。朋友圈一度覆盖的广告营销,带有明显诱惑性色彩,栩栩如生与图文并茂是其典型特征。此类广告营销真实度与可信度越来越经不起深究,虚假宣传问题层出不穷。

二、对于微商宣传的定义

1. 虚假宣传概述

“虚假宣传”顾名思义就是指:经营者没有遵守诚实守信的办事原则,在广告或其它产品宣传渠道,刻意夸大自身产品本身存在的功效,对于缺点等极少提及,造成消费者认识不清,思想蒙蔽等现象。此类商业行为以诱导消费者为前提,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为目的。在商品实际宣传过程中,某些商家在宣传时期,所用宣传语含糊不清,让消费者产生误解。从公认的商业准则来看,无论是大张旗鼓的谎话营销,也就是法律意义上的作为形式。又或者是不解释全由消费者自我遐想的不作为形式,都是一种违背诚信经营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 微商中虚假宣传特点

(1)便捷高效性

微信作为当下大众普遍应用的通讯软件,具有良好受众基础。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完善,大众获取信息的便捷度也在不断提升,使用基数不断上涨。而当前广告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投放,广播电视开始退居二线。凭着微信自媒体发家的大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朋友圈中的营销广告也铺天盖地袭来。短视频一键转发软件的开发与普及,更加剧了部分商家虚假微信营销的力度,各种代购化妆品铺天盖地袭来,产品宣传在微信朋友圈中越走越远。这也与微信独特的便捷性息息相关。在微信平台进行广告发布,不需要专门进行销售宣传,也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更不需要精心设计的营销策划文案,只需要利用朋友圈所发状态与询问着寒暄几句就可成功向其推销一款新产品。

(2)误导诱惑性

微商火爆的根本原因在于朋友之间的信任,相比于市场泛滥的广告宣传,大家更倾向于实实在在的朋友亲身体验过的产品。销售者普遍采用一种多个买家聊天截图的方式或多种产品图片,营造自身产品使用的广泛程度与可信赖性,受众因为朋友推荐,也往往会降低戒备心理,相信此类图文宣传不是店主与那些刷单者联合迷惑受众的手段。如今微信朋友圈营销力度的扩大,微商供货链层次也越来越大,一级一级的代理模式层出不穷。消费者看到卖家相册里涵盖了各式各样的爆款和买家好评,殊不知此类图片都是大代理发给小代理进行造势的东西。样品背后存在的真实性不为人知,但消费者却没有怀疑过朋友亲身试验过的产品,坚信其会产生如广告般的效果。因此,微商虚假宣传基于信任角度而言,被开发者物色到商机利用,不法分子趁虚而入,虚假宣传的诱导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三、进行虚假宣传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虚假宣传本质上属于一种非法竞争行为,对虚假宣传的规制能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我国广告法相关条令条例曾规定:广告应具有高度真实合法性,不得进行虚假宣传。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对虚假广告进行了高度限制。例如带有明显劣质特征,却被吹捧成优质产品。明明添加了防腐剂或者香精,却被广告营销成为天然无添加产品,国内制作生产却误导消费者说国外进口等情况都是明令禁止的。法律还对经营者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任何形式的代理,设计制作或者发布此类虚假广告都属于违法行为。

虚假宣传本质上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进一步规制也有利于完善微商市场运营秩序。例如当下个人形式的微信产品销售,与实体销售店相比既没有行政许可证,也缺乏市场管理部门登记监管,微商准入门槛低,市场秩序泛滥。诸多商品良莠不齐,容易导致消费者出现真假难辨现象。

四、对微商虚假宣传法律规制的思考

1. 微信平台的法律义务

微信平台服务者有管理与审核相关业务,依据我国广告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在微信平台上发布广告也需要进行相关登记注册,只有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要求的才可以发布广告信息。对于忽视我国法律法规要求,未经许可以盈利为目的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微信平台管理者应采取技术性手段进行识别删除或屏蔽。微信平台应和工商管理局达成协议,对于虚假广告的行为要彻底对其幕后主使进行调查,彻底翻出产业链虚假广告源头,从而更加有效的保证产品的优质性。对于违禁物品或其它非法传销行为,要严厉进行惩处。在用户申请公众平台之时,就要对用户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真实的公众号做出封号或其它相关惩罚。应大力加强用户反馈与监督系统,对于大众用户举报过多的公众号服务,微信平台应在12小时内了解情况进行审核处理。倘若相关部门在监察过程中发现某些信息确认为虚假信息,微信平台服务者在收到关闭通知时也需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将给予连带处罚的决定。

2. 微商主体的法律义务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相关产品质量法都规定了经营者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在微信实际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本质上已经达成交易关系,买家本质上作为消费者,拥有消费知情权。在这类交易过程中,双方也是一种合同关系,基于合同相对性原则下,买家作为合同的主要一方,在尚未享受到应有的合同对价前提下依旧享有求偿权。针对存在一定缺陷的产品而言,产品开发者以及服务提供者都需承担一定赔偿责任。依据知识产权法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的规定,商品服务不能对他人知识产权造成侵害,包括生产,制造或以其他方式参与到不正当竞争中等。因此,微商行业的自律性极为突出。只有从根本上净化微商营销环境,才能把互联网经济做大做强。卖家要始终以诚信为本,严格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对其制定的条款,跟踪国家行业最新动态。严禁销售违禁物品,卖家也应该逐渐培养自己的品牌影响,对于客户反映的服务或质量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找出问题的端倪所在。卖家也不能在未经调查其他商品的实用性情况下,就贸然去转发微商宣传图。诸多形式的发布与转化都应得到相应规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广告的进一步蔓延。

3. 微商交易规范的完善

微商交易模式与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也至关重要,对微商行业秩序化有深刻影响。对于产品质量问题,服务质量问题或营销广告虚假等问题都要具备紧急处理方案,设置相应法律法规来引导微商合法化经营销售。微商登记与审查制度是重中之重,加大微信服务者技术的研发力度,做到及时登记核实。微商产品的准入门槛应该得到很大提升,对于触犯法律底线的虚假广告要进行严厉打击。另外,微信转账因为种种原因也会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可引入第三方支付进行二次保障。也可引入售后评价体系,这样公开化的买卖交易也会使得微商经营市场得到很大程度的细化,从而使得微商产品与营销方式遵循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得微商市场逐步扩大,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应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当前我国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尚有很大完善空间,为进一步规范微商虚假宣传等恶性竞争现象,微商交易法律的完善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强监管效力,向西方等电子商务发达的国家吸取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条文作为储备,与时俱进的做出相应改善。时代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时代发展的文明与质量却可以进行控制,微商作为未来我国商业与通讯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支,其虚假宣传现象应引起从业人士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李京霖.浅析对微商的法律规制[J].经济期刊,2015(06):34-39.

[2]陈均茹.浅析我国“微商”市场准入的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2016(06):23-27.

[3]邱滨泽.浅析微商法律问题及制度规制[J].商场现代化,2015(08):134-138.

从经济法总论浅析虚假宣传行为 篇11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购行为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互联网和网购行为的兴盛也带来了互联网企业的壮大,企业家们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竞相争夺商机,这也使互联网成为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各种竞争手段也层出不穷。最近淘宝商戶推出的以返现索要好评的手段尤为兴盛。本文主要想从经济法理论,具体经济法的内在理念和责任机制来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研究,探究为何该行为属于经济法调整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虚假宣传;调整对象;内在理念;责任机制

20世纪之前,我们所谓的买卖、市场都是实体现实的交易,随着互联网的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马云创建了支付宝之后,网购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现象,网购行为便利大家的同时,也带来我们以前不曾想象的问题。网络诈骗、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权益侵害问题等等。最近几年更是出现一种特殊的虚假宣传行为——淘宝商家通过返现的形式建议消费者对其购买的产品进行好评。这一行为带来了许多的法律问题。

一、虚假宣传行为的概念、特征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做与事实情况不符的表示,并引起或者足以引起消费者误认的行为。虚假宣传行为是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种形式①。

虚假宣传行为的特征:第一,从主体来看,该行为的实施者是进行广告之外的其他宣传形式的经营者。第二,主观方面,行为者必须是出于故意,即行为主体想要通过虚假宣传达到使消费者产生误认,从而不正当地获取交易机会,获取交易利润。第三,从内容来讲,包括认证标志、产地、制作成分、性能等各种因素①。

二、从经济法内在理念分析

涉及到经济法理念问题,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法的理念。所谓法的理念是指对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从学术角度看,它是法及其适用的最高原理;从实践看,它是社会成员及立法、执法和司法者对待法的基本立场、态度、倾向和最高行为准则。②

法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它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为对特定利益的追求和维护。经济法的理念我认为是在经济社会化下的实质公平和正义,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固然和社会个人利益有联系,但社会整体利益并不等同于社会个人利益,也不等同于社会个人利益的简单的相加。从经济法产生饭的时代背景来看,经济法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经济矛盾纠纷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而存在。无须赘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优化社会经济环境,不等于特定社会成员的利益也得到了当然的保护,有时还需要牺牲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个别社会成员利益得到保护并不等于社会整体利益等到了保护。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随时可能致社会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受损,甚至是生活和生命朝不保夕。

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理念和传统的民法的个人利益观念和行政法的绝对的命令服从的观念存在一定的特殊之处。近代的民商法是假定人都是理性的、经济的,都有追求和维护自己利益的本能,具有竞争和冲动的能力,法律只要形式上平等对待社会成员,为人们权利行使提供了一个相同的舞台,人们就能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所以,民商法是在维护个体合法利益、维护微观经济秩序基础上追求公平正义,结果可想而知,肯定只能顾及形式公平正义,无法考虑结果,无法顾及是否达到整体的实质的公平正义。民商法只要当事人双方觉得公平,利益没有收到损害,无论双方的行为是否破坏了社会的利益和秩序,民商法则不予以惩戒。现代行政法理念的核心,是在公共行政无处不在的情况下防止人民、社会不受国家侵害,阻止其滥权,实现公平正义。这是社会化条件下追求实质正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它与经济法理念是不矛盾的,只是角度和层次不同。但是行政法是行政机关采取强制的手段来规制行政相对人,并且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但仅以这样的理念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是片面的,不够的,消极被动的,不足以社会经济发展有效平衡协调,充分及时地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达到民富国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经济法的理念并不是完全的采取强制手段,通过有限的国家干预及其弹性的手段来达到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行政法更多的强调的是效率,并没有将社会整体利益作为其主要目的,所以不能用行政法理念代替经济法理念。

虚假宣传行为很明显并不是违背的民商法的理念,因为其无论是否有对方的实质损害,只要经济管理机关意识到该问题的存在,就要予以规制,所以该行为并不单单是为了达到民商法所提倡的形式公平正义,而是为了达到维护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结果。经济法的神圣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并不是权利。虚假宣传行为同样是维护的是秩序,不是过多地强调权利。行政法则是强调行政双方的权利,强调效率。从内在理念来分析该行为也应该归入经济法的范畴。

三、从经济法责任机制浅析

经济法责任是由于违反经济法义务而引起的经济法规定的不利后果。③经济法责任具有其独有的特征:首先,综合性。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往往采用传统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具有很明显的综合性。其次,社会性。责任与权利义务是相对应的,与实施目的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法是为了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目的具有社会性,所以责任也具有社会性。最后,双重性。经济法责任可能由本法责任和他法责任组成。违反经济法同时可能违反民法、行政法责任;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是违法者对社会的责任,具有传统民事责任的补偿性和行政责任的惩罚性双重性质;违反经济法责任可能同时对经济整体和整体中的个体造成损害的双重性。

一个法律部门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一个关键要素要看是否具有独立的责任体制。像三大基础法律部门,刑法、民法、行政法都有自己独特且独立的法律部门。刑法的主刑和附加刑;民法的赔礼、道歉、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返还原物等等;行政法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吊销营业执照、拘留等等。相比基础法律部门鲜明的责任体系,经济法却黯然失色。

为了经济法独立之路,学者们前赴后继,尤其是经济法特有责任体制这方面。学者提出过强制实施某种行为、缺陷产品召回、企业的社会责任、惩罚性损害赔偿责任等等,但我认为可以说是经济法独特的责任方式就是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是指由法庭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惩罚性赔偿是加重赔偿的一种原则,目的是在针对被告过去故意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之外,对被告进行处罚以防止将来重犯,同时也达到惩戒他人的目的。

虚假宣传行为作为一种危害社会整体的行为,单纯的民事补偿责任不足以不能遏制。强硬的行政强制手段并不能充分体现其目的。所以说该行为必须要归入经济法的规制范围。

虚假宣传行为只是众多经济行为中的一种,只是在最近几年的网购出现的赚好评现象才引起格外的关注,每一种行为从理论来分析就会找到其最深层次的本质。找到其本质之所在,才能更好的在根本上进行规制,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环境稳定,市场经济秩序有序的目的。(作者单位:烟台大学)

注解:

①漆多俊 《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

②史际春《论经济法理念》

③杨紫烜 《经济法》第四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杨紫烜 《经济法》第四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岳彩申 《经济法》2013年版 法律出版社

[3]漆多俊《经济法》第三版 法律出版社

[4]论经济法理念 史际春 李青山

[5]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 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

[6]中国经济法学的困境与出路——兼对社会法等部门法的划分的反思 李昌庚

虚假宣传 篇12

学者瓦尔特·威尔伯格在比较法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动态系统论。瓦尔特·威尔伯格认为法律制度的独立价值和所要实现的目的是具有多元性的。这样的多元性要求在理解和表达法律问题时不能过于单一, 而是会有很多相关的因素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这些因素的在每个具体案例中的重要性, 权重性是不同的, 不能给予同样的考虑。所以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例中, 首先要明确和案件有所关联的每一个独立因素, 继而衡量每一个独立因素在其中的权重。这一思路引领我们寻找一个法学疗法论, 即首先寻找出现在某一特定类型法律行为中的相关因素, 分析其在此行为中的作用从而说明一定的法律规范或者法律效果。

笔者将尝试运用这一理论, 分析界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因素。在这个问题上, 笔者认为其中起到作用的要素或者因子包括:

一、宣传对象

在判断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时, 关键点落在如何判断宣传内容是引人误解的, 在具体进行判定时, 往往不是根据宣传者的主观意图确定, 而是根据对接受对象选择的影响来进行判断。在判断广告宣传是否具有欺骗性时, 必须根据宣传所针对的对象即被宣传者的反映, 加以确定, 关于这个对象应该如何界定就是判断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学者考曼的“一般消费者施以普通注意原则”这个判断在美国的应用, 即确立“理性人”规则。

在对“理性人”具体进行界定时,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学者叶金强关于“理性人标准建构”的理论, 叶教授认为所谓理性人标准的建构, 是由法官从其经验和理解出发, 先确定一个一般性, 常人的标准, 再根据个案具体的情况, 对这个标准做一定的增加或者减少的修正, 然后予以应用到个案中的判定。在确定“理性人”标准时, 要结合产品的差异和受众的区别进行修正。比如女性化妆品与男性化妆品产品的宣传设定对象一定就有所区别。性别、年龄、环境、城市的差异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看出, 在具体判断时, 是要考虑多方面的原因的。因此在我国适用这一因素时, 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 在中国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标准, 还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和传统习惯出发, 在具体案件中, 要考虑地区, 经济, 文化等众多因素来具体一个常人的标准, 由法官根据个案进行适当修正, 确定一个“理性人”的标准。

二、误解的设定

在司法实践中, 对于是否“引人误解”的判断, 是构成虚假宣传行为的最终标准或根本标准。其中关于误解的设定,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司法实践中的做法。在德国司法实践中, 对于宣传内容是否引人误解, 往往只需考察宣传内容是否具有引人误解的可能性, 并不要求真正发生了误解的结果。具体来说, 如果宣传内容使目标消费者对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获得好感, 或者说增加了关注, 而实际上消费者对产品或者服务产生的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与客观事实并不相符合, 即可认定该广告是引人误解的。笔者赞同德国司法实践中的判断标准, 因为在实际的案例中, 根据谁主张, 谁举证的诉讼要求, 为了要证明某种宣传是虚假宣传一定要消费者对其的的确确受到欺骗举证的话, 客观上加重了消费者的义务, 也会让相应的案件审理变成一场持久战, 既不有利于打击日益猖獗的虚假宣传行为, 也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三、商品具体特性

根据生活经验, 不同商品特性的可理解程度上有较大差别, 例如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可以直接感官去观察、理解的有形商品, 消费者在进行甄别判断时, 难度是相对较小的, 而看不见, 触不到的无形商品, 如数字商品, 服务等, 消费者在接触宣传时, 很难直观的进行评价, 给甄别增加了难度, 换句话说, 商家也更容易误导消费者。同样道理, 消费者在选择简单日常的商品, 如牙膏、糖果时, 对于宣传内容的判断较为容易, 因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使用经验, 而面对比较复杂的商品时, 情况就大不一样。比如医疗商品、科技商品时, 由于对商品的熟悉度不高, 商品判断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就及其容易受到宣传内容的左右, 因此笔者认为商品的复杂性与宣传的透明度应当具有正比例关系。对于越是消费者难以选择判断的商品宣传要求越是要严格, 在司法实践判断是否为虚假宣传时, 更倾向于将其界定为虚假宣传。

四、潜在损害程度

笔者认为司法工作者在判断一个广告或者其他形式的宣传是否为虚假宣传时, 有必要考虑到相关宣传的潜在损害这一点。可以说, 潜在损害越大, 就越应当倾向于认定其为虚假宣传。这也很容易理解, 对于关乎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药品, 在宣传时将质量不合格的假药、劣药包装宣传为好药、放心药, 一旦消费者相信了广告宣传, 选择了这样的药品, 那么可能会损害身体健康, 甚至有生命危险, 对于这种潜在损害大的商品宣传, 在判断时就要严格于潜在损害不大的商品。比如很多方便面的广告, 在电视宣传时, 总会有非常丰富的配料和大块的牛肉, 但是在实际商品里, 并没有大块的肉和卤蛋, 不过由于这种夸张的宣传, 并没有非常巨大的潜在损害, 而且消费者根据经验也早就知晓电视宣传有所夸张, 那么在界定这样的宣传是否为虚假宣传时, 可以相对不那么严格。这样有弹性, 结合实际情况的考量, 更加符合立法精神, 也更适应实践生活。

笔者从动态系统论的理论出发, 结合司法实践中的一些观察, 设计了以上几点因素,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 在判断虚假宣传的实践案例中, 因素一定远远不止以上总结的几点, 而且上述各个要素之间并非全部独立, 相互之间是存在影响和互动的, 在虚假宣传的判断具体案件中, 也并非是要满足所有要素, 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 也要衡量各个因素在具体案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比重, 根据规则之后的价值导向寻找一个平衡的观点。这也是动态系统论的先进之处, 在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进行界定时, 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的发展, 笔者相信设计的判断因素也会发生变化, 但是实际情况的变化只是会导致因素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所占比重的不同,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 结合具体案情情况, 从诸要素的协动作用来构建评价的框架, 为应对实际生活的变化打开大门, 同时又能保证一定的原则性。

参考文献

[1]山本敬三, 解亘译.民法中的动态系统论——有关法律评价及方法的绪论性考察[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 (第23卷) [C].北京:金桥文化, 2002.

[2]海尔穆特·库齐奥, 张玉东译.动态系统论导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3.

[3]罗明宏.不实广告案例解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59.

上一篇:现代图书馆发展分析论文下一篇:室内定位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