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问题

2024-07-09

虚假问题(精选12篇)

虚假问题 篇1

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广告无孔不入的时代。在现代经济形势下, 企业和消费者都离不开广告。精明的企业主深知广告的战略意义, 对此不惜血本, 费劲心机。企业主最惯用最青睐的方式就是请娱乐界和体育界的名人为他们的产品代言。有的名人受利益的驱使, 不管所要代言的产品质量如何, 利用消费者对他们的信赖, 欺骗消费者, 并且往往能够逃避责任。明星因代言广告“惹来”的麻烦屡见不鲜, 最近的就要属“三鹿奶粉事件”, 曾经代言该产品的一些明星在事件曝光后遭到了公众的一致谴责。2008年9月, 重庆老人黄正玉将三鹿告上法庭, 索赔万余元, 而曾代言三鹿广告的邓婕和倪萍也被一并要求承担责任。原告表示, 她正是相信了邓婕、倪萍在广告中的宣传才去购买三鹿奶粉的, 她们的言行误导了消费者。对此, 邓婕通过经纪人理直气壮地做出回应:不私了不道歉不退钱!这些明星代言问题产品事发后之所以敢理直气壮地逃避责任, 源于我国法律对于名人在广告中的关系和责任问题没有明确。有些人认为广告中的名人与企业主之间是雇佣关系所以不应当承担任何责任。本文认为名人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名人与企业主之间不是普通的雇佣关系, 不能以此为脱辞逃避责任。

名人参与的虚假广告在实践中大量存在, 然而却被我国广告法律法规所忽略。虽然有不少虚假广告被叫停, 但惩罚无一例直接指向明星本人。至于名人在广告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法律关系, 有很多争议。对明星做广告缺少必要的约束, 源于法律的不健全。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 比如《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仅仅是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做出了规范, 而忽略了广告参与者。这几部法大都制订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 明星做广告远不如现在这样盛行, 也没有暴露出今天这么多问题。我国广告法没有将名人确定为虚假广告的责任主体, 因此一旦广告被认定为虚假, 自有广告主承担责任, 而名人却可以坐收渔利。有些人认为广告中的名人的法律身份只不过是广告公司或广告主雇佣的模特儿因而不会承担虚假广告的责任。还有人认为, 广告法上的主体是广告主、广告制作者和广告发布者, 名人虽然参与了广告的制作过程, 但并非广告制作者, 故无需为广告制作者的过错承担法律责任, 舆论谴责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惩罚。

虚假广告中的名人问题比较突出, 迫切需要在立法上加以解决。名人在广告中提供虚假证言, 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然而却不承担任何责任, 显然是不公正的。如果广告本身存在欺诈, 明星们就没有理由拿着高额的报酬置身事外, 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一般而言, 明星获得的报酬越丰厚, 产品的受众面和销售量相应就越大, 问题产品所造成的危害也越大。因此, 明星所承担的责任也应该越大。名人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私人的界限, 对社会公众造成的影响自己应有清晰的认识, 并应当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公众造成不良影响或误导, 因此, 法律应当进一步明确社会公众人物应当履行更高的注意义务, 如因过错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认定名人在虚假广告中的责任问题关键要判断名人在虚假广告中是否存在过错, 即在提供证言之前是否履行了足够的注意义务。名人在做广告时, 应当对自己的影响力有清醒的认识, 并应当能预见到自己的陈述能使消费者深信。偶像的力量不可低估, 正因为如此, 名人所负有的注意义务标准应当高于普通人。因为他们的行为可能导致的损害后果及影响面要大于普通人。

孔祥俊教授在其作品《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中将名人广告称为一种“荐证广告”。荐证广告包括由名人、专家、一般消费者或者消费者信赖的组织, 通过推荐、题词、保证、证明书、推荐书、感谢信等方式为产品进行宣传。这些推荐保证人包括个人、团体及其成员。荐证广告应当遵循的规则是, 荐证应当反映荐证人真实的意见、判断、确信和经验。

但将名人做荐证广告与普通消费者做荐证广告归于一类, 并做出同样的处理, 似乎并不妥当。名人的知名度影响力远远大于普通消费者, 虚假宣传对消费者可能造成的损失也远为严重。况且, 名人从广告中获得的利益也非一般消费者能比。因此对于虚假广告应当承担与其获益及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害成正比的责任。

我国现行的《广告法》没有对名人广告作详细的规定, 而欧美国家的通行做法是均视形象代言人广告为证言广告和明示担保, 消费者可以据此提出担保索赔。美国更要求广告的形象代言人必须是此产品 (服务) 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 一旦查出不实, 就要处以重罚。不少欧洲国家规定, 明星做广告的商品必须是该明星长期用过的, 一旦发现该明星没有使用过该商品便做广告, 明星就要负法律责任。法国电视主持人吉尔贝就因为为一款戒指做虚假广告而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罪名是夸大产品功效。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能够做到的是尽快对现行《广告法》加以补充, 即名人在广告中未履行应尽的注意义务而提供虚假证言的, 不论是宣传食品、药品、医疗器械还是化妆品或服务等均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摘要:近年来, 名人参与虚假广告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由于法律没有对名人做证言广告做出规定, 所以名人在虚假广告中的获益与其应当承担的责任极其不成比例。实践中名人很少因做虚假广告而遭受惩罚, 仅靠道德约束不起作用, 必须有明确立法。鉴于名人做虚假广告的影响力之大, 应当为自己因过错而提供虚假证言承担连带责任。

参考文献

[1]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2]李川国:名人广告责任探微.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年第7期

[3]周广怀刘雪晖:对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法律适用的思考.中山大学学

虚假问题 篇2

虚假发票的界定

虚假发票是指具有下列两者情形之一的:

① 假发票:发票本身是假的,属于伪造的、非税务机关监制的“假发票”;

② 真票虚开:发票是真的,但反映的经济业务是虚假的或与实际不符的,伪造经济业务事实;发票是真的,经济业务也是真的,但开票方不是从税务机关领购的,而是从其他单位或个人购买或借用的。如:真票虚开、非法代开、借用;混淆票种的适用范围;大头小尾;开具过期、作废票。

常见问题类型

一、在印章上,主要表现:

1、印章模糊不清或无印章;

2、使用已倒闭经营企业的公章;

3、印章特别清晰,有违使用常理;

4、发票上加盖了发票专用章、财务专用章以外的其他印章。

二、在发票代码上,主要表现:

1、开票单位所在地与地区代码对应的地市不一致;

2、代码显示年份在实际发票开具时间之后;

3、跨行业开具发票;

4、票面最高开票限额与代码显示不一致。

三、在发票号码上,主要表现:发票号码和开票日期逻辑关系上

存在问题。

1、被查单位从某一购货单位开具的购货发票,号码是连续的,但日期却先后颠倒或相差甚远;

2、发票号码是同一本上的发票,而印章却是不同的销货单位;

3、被查单位同一天从某销货单位开具购货内容相同发票,但发票号码相差甚远或不是出自同一本发票。

四、在密码上,主要表现:不同发票号码显示密码相同。

1、在金额上,主要表现:发票金额较大、较整,没有零头或者几张发票合计是一个整数。

2、在复写上,主要表现:复写的字迹不清、颜色和位置不同。例如:发票字迹、笔体、笔画的粗细、压痕不一致,有用药剂退色、橡皮擦、小刀刮等涂改痕迹;一式多份复写发票的正面和反面不符合复写的规律,有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等现象。

五、在开具上,主要表现:套开发票与真实发票在发票代码、号码、发售单位上完全一致,在流向上相同,但是发票的填开项目,特别是金额、内容(货物名称)等不一致。

六、在范围上,主要表现:超范围使用发票列支,发生国税业务取得地税版发票,发生地税业务取得国税版发票;取得已过使用期限的旧版作废发票列支;取得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收据列支。

第二部分虚假发票主要自查方法

一、查看发票监制章

1、查看增值税业务是否取得套印国税机关监制章的国税发票,例如:采购商品、修理车辆等;

2、查看营业税业务是否取得套印地税机关监制章的地税发票,例如:租赁费、设备调试费、房屋租赁费、餐饮费、住宿费等;

3、查看财政收费项目是否取得套印财政部门监制章的财政票据例如:社会保险、各项规费、高速公路通行费等。

二、查看荧光油墨

查看普通发票的发票监制章和发票字迹号码是否采用有色荧光油墨套印,印色是否为大红色,用紫外线灯照射是否有橘红色反应。

三、查看发票抬头

查看购货单位同实际收货单位、付款单位的名称是否相符;审查同一供货单位,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是否使用了不同单位的发票。

四、查看发票填写项目情况

查看发票报销联的抬头、时间、数量、单价、金额填写是否齐全;查看发票物品名称是否具体、正确、清楚。

五、查看开票单位名称

查看开票单位名称是否与发货单位、收款单位的名称相符,例如:收款方与发货开票单位不一致,收款方为个人但开票方为单位。

六、查看发票兑奖区和密码区

查看发票的兑奖区或密码区,是否由覆盖层覆盖,是否不能刮开或很难刮开;查看发票密码是否唯一,不同发票的发票号码和密码是否重复。

七、查看发票用纸查看手写版普通发票的发票联、抵扣联是否采用专用水印纸印制,是否能用肉眼看到发票联水印纸上的菱形水印图案,中间是否标有“SW”汉语拼音字母,发票联是否加印底纹;查看通用定额发票(除行业定额发票外),是否加印底纹。

八、查看发票笔迹

查看发票抬头、日期、品名、数量、单价、大小写金额的字迹、笔体、笔画的粗细、压痕是否一致、是否一次套写,有无用药剂退色、用橡皮擦、小刀刮等涂改痕迹。

九、查看发票复写

如何解决虚假发票报销的问题 篇3

一、用虚假发票报销,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总的概括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低下。有的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低,致使许多违规、违纪行为得以存在;有的会计人员业务不精,甚至有的单位安排不懂会计的外行或业务水平不高的会计人员任财务部门的负责人。

2.利益驱使或诱惑。个别单位各利益相关对象在缺乏有力监督的前提下,凭借自身掌握的权力,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要求会计人员为其违规、违纪掩盖真相。个别会计人员借工作之便,为了自己的利益,弄虚作假。

3.制度保障不健全。单位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体系,有的单位有内控体系,但形同虚设,缺乏制度约束,致使造假现象趁虚而入。

4.监督执行乏力。从单位内部审计监督来看,有的单位内审是督下不督上,查个人不查单位,查离任不查在任,即使查也是走过场,有的只作摆设,不起任何作用。从外部审计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审计力量还不够,审计面不广,存在人情关系,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各种监督没有协调一致,各种监督部门往往各自为政,无法拧成一股绳。监督缺乏力度,执法不严,对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罚代法,对作假者缺乏威慑力,导致虚假发票报销现象难以遏制。

二、解决利用虚假发票报销问题的对策

应当看到,《会计法》及财政法规的颁布实施已经这么多年,利用虚假发票报销问题仍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做到标本兼治。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广泛宣传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制定适应所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以规范作为衡量会计人员的行为的标尺。二是进一步完善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考核、奖惩、培训等办法,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要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在首位,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观念。四是切实维护会计人员的正当权益,保护和奖励那些坚持原则、依法办事的会计人员,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遵守。

2.明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明确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是根治虚假发票报销问题的关键,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何落实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行为负责这一法律规定,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单位负责人进行相关会计知识的培训,争取其对会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和所承担的法制责任,督促其加强会计管理。二是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管,健全和完善对单位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制度和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三是加强各单位会计工作的透明度,真正实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四是加大对利用虚假发票报销者的处罚力度,重点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增强单位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3.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认真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监督作用,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轮岗轮换制度,将利用虚假发票报销、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在源头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让会计人员参与单位预算编制、执行的全过程,明确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的职责,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督权。

4.健全监督机制,强化监管力度。首先要健全单位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并将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财政、税务、工商、审计等部门的联合监督,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监督不力的局面。加大处罚力度,从多方面杜绝虚假发票报销现象。同时,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

5.加快法制建设,强化法制监管。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立法工作,切实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对会计信息控制者的责任与权利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当事人的惩处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从法律上对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形成约束。树立执法机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杜绝人情风等执法腐败现象,纠正各种形式的“人治”倾向,形成打击会计造假的威慑力。

名人虚假广告代言法律问题探究 篇4

关键词: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规制,法律责任

一、引言

近年来, 由明星出任形象代言人的做法在广告界非常普遍, 尤其是在医疗、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较为敏感的领域, 由于涉及使用效果等可衡量因素, 名人代言的产品经常出现夸大虚假宣传的现象。例如, 2005年年初, 解晓东、唐国强代言的北京新兴医院电视广告被北京市列为十大虚假广告之一, 在北京范围内遭到全面禁播。前不久, 宝洁公司的SK-Ⅱ及其代言人刘嘉玲就被一名消费者以虚假宣传为由告上法庭。而陈小艺母子为三精牌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代言的台词也屡遭争议, 并在这次广告整顿中率先被禁。 (1)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值得关注并应当深入分析的问题,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相应救济措施来保障受虚假广告欺骗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名人虚假广告代言的认定

(一) 名人广告代言的概念

名人广告代言, 又称证言广告, 指名人在商业广告中, 利用自己的形象、表演、信誉及知名度等自身资源, 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形式的媒介, 为其所代表的企业, 直接或间接地向消费者宣传并推销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商业行为。 (2)

(二) 虚假广告的含义

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广告法规、自律规则对虚假广告的涵义有相当明确的界定, 而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此却没有明确界定, 在《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 也只提到广告应当真实, 至于什么是真实、如何判断广告的真实却并未提及。

笔者认为, 虚假广告的涵义应界定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代言人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在广告中采用欺诈性的手段, 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表示, 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广告。

(三) 名人虚假广告代言的特征

1. 名人利用自身的知名度

名人, 属于社会公众人物, 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他们常常拥有大批崇拜者, 名人的光辉使广告宣传有较大的影响力, 广大消费者往往会主动接受这类广告信息。

2. 通过媒介宣传的商业广告

广告作品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对外展现, 通常具有可复制性。广告代言人可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以文字、声音、静态影像、连续动作等形式进行代言活动。

3. 名人有偿代言

广告代言人的代言不是无偿的, 广告代言人通过表演, 多数情况下会获得显性对价, 但有时得到的也会是隐性对价, 决定广告代言人必然获取对价的关键因素在于广告主强烈的营利愿望。

4. 广告内容是为了宣传产品的服务

在广告代言活动中, 名人不是以自己的名义, 也不是为了宣传自己, 而是作为某一特定产品或企业的“发言人”, 按照广告主的要求对其产品或企业进行宣传, 提高产品知名度, 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及促进销售并达到一定的效果, 使广大消费者会主动接受这类广告信息。

三、国外名人虚假广告代言的法律规制

美国《广告法》规定:凡是证言性质的广告, 内容必须有真人真事为证, 如果情况不实, 就要按虚假广告处理, 处以重罚。英国在《广告标准和实践法规》中, 对广播、电视中的证人广告要求证词必须属实, 不可造成误解。

对于证言广告的法律责任, 大陆法系国家, 如德国、法国、日本等也对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德国规定广告不得误导大众, 如药品广告涉及的疗效与实际不符即为误导。法国法律则规定代言虚假或欺骗性广告, 将被判处罚款和 (或) 两年徒刑, 罚款最高额可达违法广告费用的一半。

此外, 国际广告准则, 如《国际商会广告自律准则》中也不乏相关规定。

四、我国名人虚假广告代言的现状及法律发展方向

(一) 我国名人虚假广告代言的现状

目前, 我国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较为严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05年曾对中医医疗广告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平均100条中医医疗广告中, 符合广告法律要求的仅占0.8%。而中国保健品协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 在中国保健食品市场上, 每4个产品就至少有一个属于假冒产品,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保健食品的销售对广告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广告费用占销售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大。

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猖狂现象相对应的却是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制度的空缺和不完善。目前, 《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刑法》相关法律只规定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及广告发布者三类责任主体, 但对广告代言人的责任, 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二) 预防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有关立法完善

1. 在《广告法》等其他相关立法中专门设置广告代言人法律制度

首先, 扩大广告责任主体的范围。除了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承担责任以外, 通过修改《广告法》, 增加“广告代言人”为虚假广告的责任主体, 名人在广告活动中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进而达到预防和打击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

其次, 要明确名人在代言广告中承担的法律责任。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做法, 如果名人为虚假广告代言, 肯定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和行政的法律责任, 如果该虚假广告的产品导致他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最后, 限制名人广告的范围。例如, 新《药品广告审查办法》中将明确规定, 药品广告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医药院校、学术机构、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名义作证明。这一举措将使名人与良莠不齐的药品广告划清界限, 斩断假冒伪劣药品凭借名人来欺骗消费者的利益传导链条, 也更有助于维护名人良好的社会形象。

2. 规范广告代言合同, 并增设代言人对其所代言广告内容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查的义务

可以参照目前法律对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的相关规定, 要求名人在代言产品之前, 必须对所代言的产品进行充分了解, 主要包括:熟悉所代言产品的相关信息, 查看产品的检验检查官方文件, 特别是产品质量和禁忌注意事项等关键因素, 这也应该是明星向消费者推荐产品的前提。并且应当与代言企业签订质量连带保证, 约定对于所代言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 名人对外应当如何承担责任, 对内应当如何向企业责任主体追偿等等。例如, 新的《食品安全法》增加规定,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三) 名人代言广告法律责任认定及相关法律后果

1. 民事责任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是一种侵权行为, 名人是共同侵权人, 应承担民事责任。名人在做广告时, 应该对推荐商品、服务的性能特点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果名人为了经济利益, 严重误导消费者, 应当认为其主观上具有欺骗或误导的故意。在诉讼活动中, 代言人须对其在广告中所说的话的真实性负举证责任。如果其无法举证证明其在广告中所说得话都是真实的, 他就必须为他的行为产生的损害负责, 和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等其他广告主体承担连带责任。

具体而言, 可以修改《广告法》第38条, 将其补充至:“违反本法规定, 发布虚假广告, 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 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 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社会团体、其他组织者或广告代言人, 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名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是赔偿责任, 但也还可以是公开赔礼道歉等形式, 这种责任使得名人的不法行为处于广大民众的监督之下, 促使名人更好地约束自己。

2. 行政责任

具体而言, 包括罚款和禁止从事公众活动两种行政责任。名人参与代言活动, 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罚款可以从经济上对其进行处罚, 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 名人为保持其影响力, 必须保持一定的曝光率, 降低其曝光率会影响到其个人形象和经济利益, 因此, 对于代言虚假广告的名人, 应当禁止其参与公众活动, 包括公开演出、代言广告、发行唱片、参加电视电影拍摄等。

3. 刑事责任

在立法较先进的国家, 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可追究名人的刑事责任。例如法国电视主持人吉尔贝, 因为为一种戒指做广告而获刑入狱。 (3) 对于名人明知广告用语和内容虚假, 仍然做宣传, 名人就起到助纣为虐的作用, 危害社会, 情节严重的, 可以以虚假广告罪、广告诈骗罪等追究刑事责任, 并处罚金。国家应通过刑事手段威慑、遏止名人肆意代言虚假广告。

参考文献

①金天:“北京打击违规广告从明星开刀”, 《经济参考报》, 2006年6月。

②蒋嘉柠、王嵛.:“名人虚假广告的寻租经济学分析”, 《特区经济, 》2006第24期。.

简论虚假上市若干法律问题的探析 篇5

论文摘要 从前几年的银广厦、绿大地造假案件,到万福生科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件频发,财务造假一方面使公司失去公信力,给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带来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不利于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万福生科案的分析,探寻虚假上市中的监管和法律责任,在博弈的分析中求得推进公开的不断进步。

论文关键词 万福生科 财务造假 证券市场 法律监管

从1984年我国第一支股票公开发行上市至今,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近三十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已有几千家公司分别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在证券市场空前繁荣的今天,危机却也在显露,一些公司为获取上市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蒙骗股东和社会公众,疯狂圈钱无视法律和监管的存在。从前几年的银广厦、绿大地造假案件,到今年的万福生科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件的频发,造假案件的发生一方面使公司失去公信力,给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带来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不利于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虽然中国证券市场恢复相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难免显得时间略短,但这似乎不成成为造假频发的借口。据悉,2012年底,证监会通报了对2403家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审核结果,在沪深交易的9503个问题中,财务会计问题比例高达58%,会计信息失真占比最高,达27%。

虽然造假涉及到会计、法律各个方面的知识,本文难以兼顾,但是会计和财务造假又非单纯的会计技术问题,其背后是法律话语权的设计。本文从经济法和证券法的基本原则出发,试图寻找中介的职能缺位和法律责任,寻找政府的监管和法律的运作是否存在问题。

万福生科主要从事稻米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南方稻米精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公司于2011年9月27日正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上市不到一年即因财务造假被勒令停牌,证监会已介入调查,目前已经开出巨额罚单和行政处理决定,而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也因涉及刑事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审查起诉。

一、法律监管体系

就我国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重建证券市场至今,监管体制经历了一个由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到中央统一监管的过程,监管机构也在不断变化。《证券法》第7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第8条:在国家对证券发行、交易活动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的前提下,依法设立证券业协会,实行自律性管理。

由此可见,我国实行的是政府监管为主和行业协会自律性管理为辅的监管体制。并且在这个监管的体系中证监会承担着监管的重要责任。在如今的证券市场充斥着大量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信息违规披露的等诸多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中国证监会被广泛认为未能尽到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职责。

首先,证监会的职能定位在先后发布的文件中和法律存在冲突之处。依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是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将其定位为事业单位,这一规定在其后出台的《证券法》的定位或有矛盾,其事业单位的性质却被赋予极大的行政监管权和规章制定权,与事业单位的定位和性质存在冲突。

其次,证监会人少权大、职能多导致监管的缺位。中国证监会在全国的系统中仅仅一千余人,但是中国证监会内设16个职能部门,3个中心;根据《证券法》第14条,中国证监会还设有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由中国证监会专业人员和所聘请的会外有关专家担任。中国证监会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了36个证券监管局,以及上海、深圳证券监管专员办事处。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面对全国几千家上市公司,很难期待证监会的的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最后,在本次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中,证监会唯一突显出来的职能只是依法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罚。而之前的监管职能,包括对公司的上市的监管、对保荐机构的监管很难得到体现,万福生科涉嫌欺诈发行股票和信息披露违法的事实包括:万福生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披露的2008至2010年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万福生科2011年年度报告、2012年半年度报告也存在虚假记载;停产事项履行及时报告、公告义务,也未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予以披露。在中国“创业板”的造假第一案中,不得不说证监会需要进行一定的反思和加快有关规章的制定工作。不管是涉及证监会职能的定位还是是否存在权力寻租,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二、基本原则虚设

除了监管职能的缺位,在公司的上市过程中,保荐机构的保荐过程中,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书的审核过程中,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无不是对证券法基本原则的违背。

从法理学的意义上来说,法律原则是法的基础性原理,是贯穿立法和司法全程的,一旦突破基本原则,法律形同虚设。

1.保护中小投资者。虚假上市的最大受害者便是中小投资者,其信息来源单

一、投入资金量少,在缺乏外部监管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公司上市的《招股说明书》等一系列虚假文件迷惑,在公司的利润表上虚增收入和捏造大客户,以此在公司完成“圈钱”的行为,而造假行为一旦被查出,股票大幅跌落,损失最大的还是中小投资者。本次案件发生之后唯一令人欣喜的是平安证券已经与12756名万福生科虚假陈述案适格投资者达成和解,补偿金额约1.79亿元。

2.公开、公平和公正。公开指证券发行者将应该公开的所有信息向投资者适时披露;公正原则是指执法者对证券市场的违法行为及违法者惩戒时候应该一视同仁。万福生科在披露公告中的“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在事后看来无疑是巨大的讽刺,其行为已经触犯《证券法》193条所述“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在IPO的重启过程中,信息的准备和恰当披露也是需要重

点关注的。3.反欺诈。证券的发行、交易以及各种活动中,不得有不实或者欺诈的动机、行为和结果发生,否则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与有关各方的利益直接相连股价上升公司价值得以上涨从而能够提升公司的形象也会给管理人员、公司职工以及持有公司股票的利益相关者带来好处。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公司与券商联手炒作,公司编造假消息券商托市以实现炒作股票动机。在笔者看来,这项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公开原则和信息披露的又一重申,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三、中介职能缺位

外部监管和公司对证券法的基本原则的遵守固然重要,我们还不应该忽视了与公司上市密切相关的督导机构和相关的事务所。在这个过程中其重要性可以说不亚于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合规与否的判断均在这个环节,并且这个环节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成功上市。有学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只要做到尽职调查,如此离谱的财务数据造假问题应该很容易被发现,不排除两方有联合上市公司集体造假的嫌疑。

企业要上市,从最初的准备到上市后的规范运作信息披露,全过程都要有保荐机构的持续督导,其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其中企业的账目则要由会计师事务所一一检查和审验,律师事务所还要对上市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做出合法性的判断。那么万福生科上市前后大量内容涉嫌造假,中介机构到底有没有尽职尽责呢?平安证券作为保荐人又是如何履行其职责的呢?

根据《证券法》第52条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5章第1节第3条的有关上市需要提交文件的规定,其中涉及到保荐机构出具的文件有(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发行人最近三年的财务会计报告;(2)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3)保荐协议和保荐人出具的上市保荐书;(4)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事实证明这些机构都没有尽到其应有的职能,万福生科上市招股书披露的2008年至2010年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2011年年度报告、2012年半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同时,公司未就2012年上半年停产事项履行及时报告、公告义务,也未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予以披露。法律风险和财务状况在上市的时候并没有提出,所以证监会开出了巨额罚单,暂停平安证券3个月保荐资格;没收业务收入2555万元,并处两倍罚款;撤销中磊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对两名签字会计师采取终身禁入;12个月内不接受湖南博鳌律师事务所出具的证券发行专项文件;对签字律师终身禁入。

证监会的处罚力度看来是非常大,巨额罚款和终身禁入的处罚令投资者安慰的同时,只举荐不保理应加大处罚,或许不是治本之法,如何营造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发展环境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四、结语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公司在这个过程中的博弈与其经济行为密不可分,公司只会在体制内寻求利益最大化。为何公司敢于造假?为何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公司仍有机会进行造假?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有的监督制度

并没有对管理者的造假行为产生有效的约束作用。一方面公司造假的成本低,造假的手段多,造假行为在市场上也视为常见,另一方面,外部监管体系不健全,出台的相关的财务会计法规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难以起到应有作用。于是公司造假行为在博弈论的视角便可以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在巨额罚单和对中介机构严惩的背后,立法者和执法者需要考虑的是中介机构何以冒着巨大的风险不履行其应有的职能?这种严惩的决心是指标还是治本?《会计法》、《律师法》等等法律以及行业协会的监管为何不能阻止这些行为。

对于上面所提出的原因和现状分析,需要解决虚假上市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才能降低所谓“造假成本低”之说,推动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大证监会的监管力度,提高发审委对发行人资格的审核能力,行业协会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和重要性需要被深化,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双轨监督”体制。

其次,在法律制度上,推动证券发行环节信息公开和信息披露的法规尽快出台,公开是一种力量;还要加快对会计行业的立法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行业准入的门槛;法律不完善给会计欺诈提供了侥幸心理。市场机制唯一的法则就是利益。完善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和诉讼制度,特别是对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诉讼。

虚假问题 篇6

《投资者报》记者就此事向去哪儿网公关总监南楠求证时,对方以“领导不在”为由婉拒。

据记者了解,去哪儿网已经被迫停止了火车票预订服务。事实上,类似的虚假售票事件在去哪儿网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2010年12月,就有消费者投诉,称通过去哪儿网购买航空电子机票后无法正常拿到机票或没有办法正常出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峰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表示,“尽管这几年去哪儿网在预防假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假票事件还是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去哪儿网是一个广告平台,自身并不售卖产品,产品质量是由在平台上做广告的商家自己负责的。

在这一点上携程和去哪儿网不同,携程自身是提供产品的,因此产品的质量都是携程作为销售方来进行负责的。”他还用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去哪儿网像是菜市场,而携程像是大型超市。”

去哪儿网这种商业模式上的弊端也影响到了公司的成长。据记者了解,目前,去哪儿网能够实时搜索1.2万条国内、国际航线。然而,与携程等的在线旅行社模式(OTA)不同,去哪儿网的盈利模式并非向合作伙伴收取佣金,而是点击付费和品牌广告展示费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看起来热闹,其实去哪儿网的实际收入并不高。在机票预订方面,绝大多数情况下去哪儿网拿到的钱是跟票务公司谈好的广告费。而广告收入的利润空间并不如代销机票的大。”杨彦峰也赞同此观点。

酒店搜索是去哪儿网另一个主要的搜索业务,目前去哪儿网能够实时搜索10万家酒店。然而,与机票搜索的情况类似,早期去哪儿网在酒店领域的收入来源也仅是广告收入。

不过,去哪儿网推出的酒店业务遭到了行业老大携程的阻击:携程的团购特卖会与去哪儿网的团购业务针锋相对,惠選酒店直指去哪儿网的越狱和夜宵两大产品。

论虚假诉讼犯罪的几个问题 篇7

在虚假诉讼犯罪主体的认定上, 学界有观点认为, 其犯罪主体只能由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原告方构成。笔者并不赞同此观点。第一, 从对虚假诉讼这四个词的理解来看, 是指行为人提起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诉讼,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法院的有利判决, 因此在诉讼中完全可能存在这两种情形的虚假诉讼, 一种情况是一方当事人提起虚假诉讼损害另一方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另一种情况是原被告提起虚假诉讼损害案外人利益, 而后一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更为频发;第二, 《刑法修正案 (九) 》 (以下简称《修正案 (九) 》) 并未对虚假诉讼的主体做出特别规定。基于此, 笔者认为虚假诉讼的主体应包括为原告为行为人和原被告同为行为人这两种情况。

二、主观要素

从《修正案 (九) 》第35条的规定来看, 虚假诉讼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 但是成立本罪是否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呢?学界有观点认为虚假诉讼犯罪的行为模式是诈骗罪中的一种, 是典型的三角诈骗, 诈骗罪是财产犯罪, 财产犯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因此, 虚假诉讼犯罪也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也有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不应是本罪成立的条件, 因为行为人进行虚假诉讼的行为是为了获取法院的有利判决。从司法实践情况来看, 虚假诉讼情况包括两种行为模式, 一种是侵财性的, 另一种是非侵财性的。大多数虚假诉讼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他人财物或者是减免自身债务, 然而还有少部分虚假诉讼行为是为了损害他人名誉权, 荣誉权, 受教育权。退一步来说, 即使是侵财性的虚假诉讼行为, 行为人的直接目的也是为了骗取法院的有利判决, 间接目的才是为了获取财产上的利益。由于行为人提起虚假诉讼直接目的是骗取法院的有利判决, 该行为本质上是对司法诉讼秩序的侵害, 因而“非法占有目的”不应是本罪成立的要件。

三、客观方面

虚假诉讼犯罪中的虚假诉讼是否仅限于发生在民事诉讼中?其在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中有无存在可能性呢?对此, 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虚假诉讼犯罪既能发生在民事诉讼之中又能发生在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中, 但也有学者认为虚假诉讼犯罪只能发生在民事诉讼中。笔者认为, 从应然的角度来看, 虚假诉讼犯罪可能存在于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中, 但是不可能存在于刑事诉讼中。首先, 民事诉讼的特点决定在民事诉讼中存在大量的虚假诉讼行为。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运行, 诉讼过程中证据的收集都与当事人的意志密不可分, 法院的介入是异常被动的由此造成了大量虚假诉讼的存在。其次, 行政诉讼中也会存在少量的虚假诉讼行为。如原告进行虚假陈述、伪造证据提起行政诉讼, 要求法院撤销行政主体针对原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从而减轻了原告的义务或者原告方获得了某种本不应取得的利益并且因此损害到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基于此, 笔者认为, 从应然的角度看, 虚假诉讼行为在行政诉讼中是可以存在的, 只不过在行政诉讼中, 由于行政诉讼对证明责任的分配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不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 而由被告行政机关承担证明责任, 原告捏造事实、虚构证明材料的空间极其狭小, 因此《修正案 (九) 》虚假诉讼的范围限定在民事诉讼程序中。

最后, 刑事诉讼中不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犯罪。刑事诉讼以公诉案件为主, 自诉案件为辅。在公诉案件中, 诉讼程序的启动与运行是由公诉机关发动的, 并且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责任是由公诉机关来承担的, 所以这种情形下根本不存在被告人捏造事实欺骗法院获取有利判决的情形。自诉案件中也不可能存在虚假诉讼行为。一方面, 自诉案件中, 刑事自诉案件的证明标准高于民事诉讼, 行为人不得不考虑到虚假诉讼的成本和败诉风险。[1]另一方面, 对这种行为完全可以用《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诬告陷害罪进行处罚而无需另设新的罪名。

四、犯罪既遂标准

在《修正案 (九) 》出台之前, 对虚假诉讼犯罪的具体形态, 学术界大体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虚假诉讼犯罪为行为犯, 即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虚假陈述, 捏造事实的行为即构成本罪既遂;另外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虚假诉讼犯罪为结果犯, 行为人构成此罪必须得以获取对自已有利的法院判决为前提。笔者认为虚假诉讼犯罪是一种结果犯。从理论上来说只有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才能将其认定为犯罪, 在司法实践中并不是说只要行为人一进行虚假陈述法院就会将其认定为虚假诉讼犯罪, 法院会对行为人提供的各种证据进行审查, 如果经审查行为人的虚假诉讼行为轻易就被法院识别, 根本妨害不到正常司法秩序, 社会危害极小, 其行为根本不能被评价为犯罪。[2]鉴于此, 《修正案 (九) 》明确规定成立虚假诉讼犯罪必须导致司法秩序受到妨害或者严重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从对法条的解释来看, 虚假诉讼犯罪为结果犯。

参考文献

[1]王志祥, 刘婷.虚假诉讼罪:概念界定与学理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

虚假问题 篇8

2002年全国人大在《证券法》执法检查中明确指出:“信息披露不真实是上市公司招股、上市、配股和年报等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有些企业为了达到股票发行上市目的,高估资产,虚报盈利,虚假包装。二是不少上市公司严重违背投资者意愿,随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间接造成信息不实。三是少数上市公司有意披露不真实信息。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虚假或不全问题突出,会计信息失真,违规违法现象严重,影响到市场的正常运行和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府规制

在金融行业,政府规制或政府管制是指由政府设计的制约金融主体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信息披露的政府规制是政府对信息披露的干预,包括对信息的供求关系、披露要求及信息质量以及表现形式的规制或管制。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分析,在不确定和不完全监督的条件下,解决代理成本问题,必须有效构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契约关系,促使上市公司选择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行动。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上市公司必须遵守的一种特殊的契约安排,除了使投资者的知识增多而节省成本外,契约条款也有可能改变投资者所施加的解除惩罚的心理预期。因此,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对于证券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证券市场效率,完善证券市场监管。

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政府规制来看,首先,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意志和行政权力进入证券市场配置资源。我们的监管政策一直强调,证券市场要为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服务,使得监管的自身逻辑扭曲。第二,长期以来,作为监管机构的证监会角色混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尽管国资委的成立使得问题有所缓解。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之所以是“政策市”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证监会所要发挥的裁判员角色,其核心在于维护“三公”原则,避免带有所有者的色彩,但是在市场化尚不彻底的情况下,裁判员难免有吹偏哨的可能。第四,在西方国家中,中介机构和证券监管部门共同监督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证其出具的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在我国,中介机构却在披露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上和上市公司一道与监管部门周旋,从而使监管和被监管的力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专业水平上使监管者处于劣势。毫无疑问,这大大地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监管成本。第五,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法规不完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自愿性披露信息具体分为:无形资产信息、运作信息、前瞻性信息、经理人员自我评价信息、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信息、公司治理信息等方面。无形资产不仅包括R&D,还包括人力资源、客户关系和创新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可分为策略性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三种,具体分类如下: (1) 策略性信息包括一般公司特征、公司策略、研发、公司未来发展; (2) 非财务信息包括与董事会有关的信息、与员工有关的信息、社会责任与附加值信息、公司治理结构的信息; (3) 财务信息包括外币信息、股价信息, 以及其他财务信息。而在我国,对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的关注,偏重于会计信息;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又偏重于定量信息。这就造成了信息披露的不完全。笔者认为,上市公司信息不仅包括定量的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和定性信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低下,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年报所披露的定量信息(财务信息)失实、选择性披露现象严重;形式重于实质等。定性信息通常被视为定量信息的解释、说明和补充,或无法用定量方式表达的信息,灵活性、文字化是其显著特点。

二、公司治理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既是对企业产出的量化反映,也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反映和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因而,公司治理直接影响着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而同时信息披露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我国的上市公司多由原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虽然设置了名义上的多元法人股权结构,但是国有股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国有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截至2007年9月7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超过23万亿元,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翻了7倍多,总流通市值达80295亿元,占总市值的比重约三分之一强。但是,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相对封闭的市场,与开放的市场不具有可比性。这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首先,“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下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上市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的现象普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表现为政府行政管理之下的大股东主导模式。《中国公司治理2006年》报告指出,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特殊的经济与历史文化及法制背景下,国有股持股主体仍具有较为浓重的行政化色彩,国有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在经济上表现为“超弱”控制,而在行政上则是“超强”控制。这导致国有股股东与董事会的权利配置与功能机构,无法对经理人形成一个有效的聘选、激励和监督机制,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行为更多地表现为政治上的机会主义和经济上的道德风险。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公司业绩造假、虚假财务重组、大股东占用或挪用公司资金、非正常关联交易、造假上市圈钱、违规炒作二级市场股票、任意更改投资方向等众多丑闻一直困扰着上市公司的监督部门和整个资本市场,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二级市场持续低迷,资本市场应有的功能受到严重阻滞。国有股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与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违规甚至违法经营,侵吞上市公司资产,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其次,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缺乏有效性。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并不缺乏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机制,但是实践中,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现状却表明,监事会在现实中己经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那些出现虚假财务报表、不正常关联交易、当权者中饱私囊的上市公司,无一例外地都设有监事会,但这些置中小股东利益于不顾、欺骗投资者的行为,却在监事会的“监督”下愈演愈烈。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不力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如琼民源、大庆联谊、湖北蓝田、银广厦、福建九洲等案件,暴露了上市公司缺乏监督而造成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由于监事会在公司权力体系的配置中应有的权威地位得不到确立,公司的管理层实际上就处于无人能够有效监督的地位。

公司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广义地讲,公司治理就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因此,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公司治理框架又直接影响着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

三、技术手段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巨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减少信息成本,提高传播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改善监管手段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技术手段的研究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影响到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证券市场信息产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未能整合现有的先进的传播技术,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运作模式,不能有效地担负起应负的市场责任。因此必须以沪深两个交易所为主导,建立多层次跨媒体披露平台,培育证券信息产业。

回溯转轨经济下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证券市场为使国企脱困服务,使得证券市场异化成筹集资金的场所,并为实现这种融资功能构建了一个“一股独大”、“股权分置”的结构,这个结构已成为证券市场上一切问题的根源。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证券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经济转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面临一次“中国证券市场的转轨”。在全流通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的前提下,推行保荐人制度、实施分类表决制度、试行网络股东大会制度、逐步建立信息披露电子化体系等,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降低对流通股股东利益的侵害,增加市场透明度等有促进作用。从长远看,加快产权改革,解决股权分置,实现全流通,国有资本退出控股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正当关联交易和虚假信息披露现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也惟有如此,才能为真实、充分、及时的信息披露建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求:当前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9

[2]何俭亮: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手段与方式的创新思路.经济管理, 2004.9

[3]张文魁:公司治理、公司政治机制及股东、董事、经理之间的权力配置改革.改革, 2004.2

[4]田昆儒: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的决定性因素.南开管理评论, 2001.1

[5]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 2004.2

虚假问题 篇9

一、虚假新闻的表现及危害

1、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当前社会,新闻资讯日益发达,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条新闻信息被记者和媒体释放出来,为了追去更多的阅读量和媒体效应,不少记者或多或少会在撰写的信息中加入各种信息,以吸引读者阅读。从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上来讲,虚假新闻可以分为危害性虚假新闻和炒作性虚假新闻。危害性虚假新闻主要是指为了获取社会公众注意,恶意撰写原本不存在的新闻信息或者通过文字表述转变公众对新闻事件本质认知的新闻报导。炒作性虚假新闻指更多的是存在于娱乐和文体新闻中。是通过各种虚假的信息报道来提高公众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度和社会热点。从传播渠道来讲,两者可以通过自媒体,包括网络、手机报、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方式以及传统媒体进行讯息的扩散;从虚假信息对社会公众的危害程度来讲,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远大于后者。从虚假新闻的杜撰原因来讲,两者都追求眼球效应,但是前者在经济层面的获益程度远低于后者。从撰写人来讲,前者大多出自单个新闻记者之手,而后者需要专业的运作团队进行策划,也就是当前大众热议的“网络水军”。

2、虚假新闻的社会危害

当前新闻业媒体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众多的新闻媒体和记者为了能让自己的新闻上头条,获取名利,使出了浑身解数。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有些记者就会罔顾职业道德,使用非常规的手段,铤而走险,歪曲新闻真相甚至可以制造新闻来“抓眼球”,换取浏览流量。此外还有些记者接受部分阴谋家的贿赂,刻意造假转变报导方向和事件的报导重点,降低或提升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倾向。这些假新闻和有偿新闻给社会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也侵犯了社会的知情权。而这些假新闻正是一些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记者的“大作”,违背了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给整个新闻界都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违背人类良知和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虚假新闻也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

二、干扰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因素

虚假新闻的出现,是因为某些因素干扰记者的职业道德。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因素

当前不少经济新闻的报导都存在一定的虚假和水分,这其中与政治因素有着潜在的联系。根据我国新闻报导的行业潜规则,在政府干预下,对新闻事件的报导大多是“报喜不报忧”,而且有些新闻事件属于政府严密监控甚至禁止报导的范围。这种政治干扰导致某些新闻记者违心撰写不实新闻,延续自身政治生命。

2、经济收入因素

众所周知,在自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入行门槛开始逐渐降低。同时自媒体和新闻记者都需要经济上的支持获得生存资本。因此部分新闻记者开始与某些企业、个人展开接触,通过虚假新闻的报导,引导大众对新闻的关注,试图转变新闻事件真相,获得灰色收入。在“金元攻势”下,这部分记者无视了职业道德,炮制出所谓的“事实”和“真相”带给社会较大的伤害。

3、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往往与社会地位、名望和经济收入挂钩。因此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某些记者通过虚假新闻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打造“个人名片”。这部分记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放弃作为一名记者的尊严和职业道德,以新闻报导为工具,编写虚假新闻,树立出所谓的自己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三、杜绝虚假新闻,提升记者职业道德的有效措施

鉴于虚假新闻背后新闻记者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提升记者的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文字记叙和报导功底,同时还要具备一颗崇尚真实,热爱社会的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闻媒体需要加强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在根本上加强对新闻记者新闻报导重要性的教育,提高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和思想意识,确立正确的新闻观、职业观和道德观,将新闻报导的公正性与实现新闻价值联系在一起。把新闻报导任务当作人民观察世界的窗口,而不是为个人牟取私利的道具。

2、加强法律的规范

为了规范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我国先后制定了《记者守则》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是这两个《规定》都是与在道德层面对新闻记者进行约束和指引,缺少强制性的法律效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需要配合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仅凭借道德层面的教育和引导,缺少法律方面的惩治,就使得虚假新闻无视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危害的再三出现。

3、提高社会监督

新闻记者的职责是监督社会,但同时也需要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对于报导虚假新闻的无良记者,将其拉入新闻媒体黑名单进行“封杀”。同时还要加强大众对虚假新闻的举报和监督,提高对新闻真实性的甄别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根绝虚假新闻的生存土壤。

四、结束语

杜绝虚假新闻,不仅要依赖媒体及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自律,而且需要国家对本行业制定合理有效的规范进行管理。将内在约束和外在管理相结合,最终形成合力,共同抵制虚假新闻,使虚假新闻最终走向消亡。

摘要:在当前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新闻的价值在传播速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当前社会群体有着极大的导向作用,这就给单纯追求吸引力,抓“眼球”的虚假新闻以可乘之机。本文作者结合当前社会上的虚假新闻存在现状,从原因入手分析了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地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对净化新闻环境,提高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虚假新闻,新闻记者,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严岩,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职业道德[J].新闻研究导刊,2016.2.

[2]周灿华,论虚假新闻传播对受众行为的危害.[J].中国出版,2016(05).

虚假问题 篇10

本文就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司法适用中的若干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有助于该罪的理解和适用。

一、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的主体

根据立法规定,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精神正常的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由于我国刑法规定有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因此有人认为,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业协会或者证券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的,应依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论处。我们认为,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与提供虚假信息虽有相似之处,但毕竟不同,上述人员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的,仍应构成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二、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的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要件是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第一,编造并传播的行为。所谓编造,是指无中生有没凭没据凭空臆想捏造根本不存在的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所谓事实。同时,编造也应该包括对于已有的事实进行加工篡改和歪曲。但是,如果仅仅是根据已有的公开事实材料对证券、期货宏观市场或者单个交易品种价格走势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即便有错误、失误,也不能认为属于编造,因为这种分析预测给出的不是事实方面的信息。对于单纯消极地隐瞒、故意遗漏法律法规要求公开的事实是不是编造?有人认为,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人对于已存在的事实进行否认,或者在披露事实时,披露一半隐瞒一半,或者披露的事实半真半假,也即部分事实为真,部分事实是虚构的,这些都应该是编造行为。我们认为,在依法披露事实时,如果披露的事实半真半假,或者披露一半隐瞒一半应该算作编造,但是完全地隐瞒或者否认应该披露的事实不应该算作编造。所谓传播,是指通过纸质或者网络媒体、证券期货交易系统、报告会或者咨询电话等各种形式把编造的虚假信息向不特定或多数人散布并让他们知悉。编造和传播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否则不能构成本罪。

第二,行为对象,即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所谓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是指编造的虚假信息能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或价格指数产生影响的信息。由于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很多,国内及国外的、经济的、政治的、政策法律的、科技的,甚至自然事件、天灾人祸、战争冲突,都有可能对宏观经济走势或者微观的企业经营活动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证券、期货交易市场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这些影响都会传导到证券、期货交易市场,导致交易市场价格或价格指数的涨跌波动。因此,我们认为这里作为编造和传播对象的虚假信息从内容上看不应该有任何限制,无论是哪方面的信息,只要足以影响证券、期货交易就可以。

虚假信息是不是限定于重大信息?不少论著都认为这里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是重大信息或者说具有重大性。我们认为虚假信息不应该有重大性的限定。一方面,立法上并没有要求这里的虚假信息必须是重大信息;另一方面,哪些信息属于重大信息,理论上范围很难划定,一个信息是否属于重大信息,很多时候在实务中也很难判定。所以,这里的虚假信息不应当去做重大性要求,也免得给司法实践增加无谓的困难。无论是否重大信息,只要扰乱了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都构成本罪。

第三,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所谓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是指虚假信息的编造和传播对证券、期货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或价格指数产生影响,如导致交易品种价格或市场价格指数大涨、大跌或发生剧烈波动。

这里的证券交易市场,是指资本证券交易市场,交易品种是资本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和证券衍生品种四大类,不包括货币证券(指银行证券如银行汇票、支票、本票和商业证券如商业本票、汇票)和商品证券(各种提运货单)。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证券包括股票、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证券投资基金份额以及证券衍生品种。可见,我国证券法上的证券仅限于资本证券,货币证券和商品证券不属于证券法的对象,也不能成为证券犯罪立法调整的对象。

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市场)。证券交易市场还包括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种形式。前者指由证交所组织的在证券交易所内和规定交易时间的交易,后者指在交易所外买卖双方自行议价成交的市场,主要利用电话进行,交易的证券以不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为主。场内和场外交易都是证券交易市场的组成形式,均是证券交易市场的范围。

这里的期货交易市场是期货合约交易市场,如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郑州商品交易所等。期货交易的品种或者说对象是期货合约,是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这个标的物就是期货合约所对应的现货,可以是某种商品,如棉花、小麦、大豆等大宗商品,也可以是某个金融工具,如外汇、债券,还可以是某个金融指标,如股票指数。

这里的造成严重后果,根据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37条的规定,是指:(1)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数额累计在5万元以上的;(2)造成投资者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3)致使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异常波动的;(4)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的;(5)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第四,编造并传播行为和证券、期货交易市场价格指数或者某一交易品种价格的波动甚至混乱及严重后果之间应当有因果关系。证券、期货交易市场每天都处在变动之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信息也很多。因此,只有证券、期货交易市场的异常波动和编造并传播行为之间有确定的因果关系,才能追究编造并传播者的刑事责任。

三、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与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的区别

我国刑法第181条第2款,规定了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该罪在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与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都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不同。在主体上,该罪只能是证券、期货从业人员、监管人员和单位,而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的主体则是一般自然人和单位。在主观方面,该罪是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的故意,目的是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则是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的故意。在客观方面,该罪是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造成严重后果,而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则是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

虽然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与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在犯罪构成上有如上区别,但两罪的犯罪构成也确实存在交叉关系。尤其是当证券、期货从业人员或监管人员以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的方式诱骗投资者购买证券、期货合约并造成严重后果时,该如何定罪?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属于法条的竞合,应该按照处罚较重的罪名,即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论处。

参考文献

[1]邢怀柱.证券犯罪及其立法评述[G]//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3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虚假问题 篇11

【关键词】明星代言 虚假广告 规范制约

现如今,无论是在电视荧屏中,还是在报纸杂志里,各种各样的广告铺天盖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而明星代言的广告也屡见不鲜,已然成为了品牌广告的主力军。不过,总有一些明星,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一些问题产品作代言,蒙骗消费者,使消费者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和伤害。

一、明星与广告主的利益需求

1、广告主(企业)的目的

企业启用明星为其产品做代言,无非是想借助“名人之光”,使消费者产生“爱屋及乌”的消费心理,从而带动其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巩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促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2、明星代言人的目的

现如今的广告代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明星并没有使用或真正的了解过他们所代言的产品,但在代言之时却是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地介绍自己所代言的产品如何如何之好,功效如何如何之高,绘声绘色。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金钱”在作祟。一些名人只顾大把大把的捞钱,而不考虑后果,最终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二、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具体表现

1、代言假冒伪劣产品

近年来,一批批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事件频频被媒体曝光,一时间引起舆论的哗然,人们在批判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厂家的同时,也将指责的目光投到明星代言人的身上,对其进行道德谴责。在这些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案例中尤以如下几位明星代言造成的影响较为恶劣。

香港某明星代言的霸王防脱发洗发水被香港媒体曝出其中含有对皮肤、眼部和呼吸系统有刺激性,并可能对肝、肾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急性中毒时可能导致死亡的致癌物质二恶烷。某明星代言的藏秘排油减肥茶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其代言的产品经专家鉴定,与藏茶没有关系,该产品使用的商标正在受理尚未批准,该产品是其老产品易名后更换包装重新上市的,属未经批准的违规行为,并且一些消费者饮用后不仅减肥未果,还出现了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出自某演员之口的“植树造林,首选亿霖”的广告词可谓深入民心,引起全国数万之众认购近十七亿元。然未久东窗事发,亿霖涉嫌以托管造林名义非法传销,被公安机关查处,涉案者落网,该案荣登“北京迄今为止最大传销案”宝座。①

2、代言人语言虚假夸张

某明星代言的藏秘排油减肥茶广告中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您这一次为藏秘排油茶做代言,请问您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而他却说“当然敢了,这是关系到人身安全的问题,不能掉以轻心。”他的这番言论,给消费者造成了严重的误导。无独有偶,上述某明星在代言霸王防脱洗发水时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在用过霸王防脱洗发水后,头发乌黑亮丽,而且每每在广告结束时都会说上一句:“中药世家,霸王防脱。”中药治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根深蒂固,所以人们在听到该洗发水中含有中药成分后就会更加乐意购买它的产品,其广告语也严重误导了消费者。而在一些广告中还频频出现“相信我,没错的”、“某某某值得信赖”、“真不错”,“真有效”等等。这些肯定的带有夸张语气的词语往往给消费者造成了严重的误导和伤害。

三、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折射出的道德问题

1、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缺乏社会责任感

一些明星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危,给一些自己明明不曾了解和使用,或是自己都觉得玄之又玄的产品做代言,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这些明星的诚信丧失和道德滑坡。做为一个明星,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们通常愿意把他们当作风向标,明星的话语往往会被更多的人所信服。因此,明星在获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的同时,同样也负有对社会的责任,同样应该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作出更多贡献。

2、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缺乏道德修养

当前,有一些明星自身的素质不高,他们只顾昧着良心挣钱,而不顾消费者的利益去给一些问题产品做代言。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名人,他的思想应该是积极的,他的品格应该是高尚的,他的心灵应该是纯结的,而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只有自身素质的提高,才会使灵魂得到升华,才会被更多的人所尊重。

3、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缺乏基本法律常识

对于一些特殊产品的广告,国家是有明文规定和严格控制的,明星在为产品做代言之前应该详细的了解一下国家对于该产品的相关广告法律法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纠纷。例如国家对医疗器械广告有着明文规定:医疗器械广告中不得含有利用医疗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公众人物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内容。②

四、明星代言的制约与规范

1、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

对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最有效、最有力度的制约方式就是法律法规的制约。现阶段我国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尚无明文规定,使对该类问题的追究处于空白状态。这就使部分明星钻了法律的空子,所以我国应该尽快的健全广告法律法规,对明星代言进行法律监管。

2、广告行业自律

广告行业自律,又叫廣告行业自我管理。它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通过自行制定章程、公约和会员守则等方法,对自身所从事的广告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限制、自我协调和自我管理,使其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规定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要求。通过行业自律,可以使广告从业人员自觉的遵守行业自律规范,保证广告内容的真实、合法。③

3、社会监督

媒体与社会公众对明星代言同样具有监督的权利,并且媒体的宣传与影响力巨大而广泛,媒体通过社会监督,一旦发现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予以曝光之后,将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消费者也应该有力的行使自己的权利,看到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后要勇敢的予以揭发,可以向当地广告监督管理机关以及相关部门进行举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4、明星自我规范

明星在代言广告产品时,首先应该保持头脑的清醒,不能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失去了道德底线,对任何广告都进行代言。明星在代言之前应该对整个产品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在使用一段时期之后,对其的功能,功效觉得满意认可后方能向消费者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

结语

广告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它是产品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广告的力量同样也是巨大的,它可以塑造品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使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明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明星代言的效果更是十分显著。而明星代言虚假广告,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少数明星诚信的丧失和道德的滑坡。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往往拥有比一般人更大的社会影响,也往往因此而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权”和“利”。所以,他们更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出更多的贡献。只有这样的明星才会被公众所认可,才会被公众所尊重。□

参考文献

①靖鸣、潘政,《不要让“郭德纲们”成为虚假广告的“替罪羊”》[J].《新闻记者》,2007(6)

②王秋实,《主持人文清代言眼保姆广告涉嫌严重欺骗消费者》[N].《京华时报》,2006-10-25

③刘林清 主编:《广告监管与自律》[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虚假问题 篇12

预设又称作前提、前设和先设,一般用来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对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于1982年提出的。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预设)关系。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和受话人的态度、信念、意图等,它传达的是发话者的知识状态的假设。作为一种预设,语用预设不一定具有真实性,但它必须是发话者的一种信念,并且至少是交际双方没有异议的,或者能为交际双方所接受的。

二.虚假语用预设与合作原则

虚假语用预设与语用预设貌合神离、形同神异,其借助语用预设的触发机制传递于交际中的一方来说是虚假的,至少是未知的,或有争议而不能接受的非言语双方共有知识。一般说来,虚假语用预设的产生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发话人可能不了解对方而预置了预设,是非故意行为,这种预设成为客观性虚假语用预设或预设失误;第二,发话者故意为之,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意识形态倾向,这种预设也称为主观性虚假语用预设或预设撒谎。由于第一种情况一般不会产生会话隐含义,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重点探讨虚假语用预设的第二种情况。

合作原则是由著名语言哲学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一套交际准则。在Grice看来,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某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它包括以下四条准则:

1.数量准则。规定了所传递的信息量,应该包括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量准则。规定了说话的真实性,不说自知是虚假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要求说话贴切,与所处的时间、场合一致。

4.方式准则。表达方式必须简明扼要、井井有条,避免晦涩和冗词赘句。

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虚假语用预设语用应对策略

1.合作策略。问:关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达沃斯论坛的发言。安倍在演讲中称,必须遏制在亚洲地区无限制的军备扩张,应实施公开,透明,可验证的军事预算。对于中方的海洋活动,他表示首要的不是武力威胁而是对话和法治。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军事意图和政策是公开的,透明的,我们在国防白皮书中和其他场合都作了正式宣布。现在应该增加透明度的恰恰是日本。日本领导人应该向亚洲国家,向国际社会解释为什么企图修改和平宪法,为什么极力扩充军备。他真实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本例中,对方虚假语用预设中方在针对南海活动问题中具有不透明化,不合法化的特点。我国发言人采取了遵守合作原则的策略。首先对记者的提问给了回应,即中方的军事意图和政策都是透明的。同时,我国外交发言人指出日本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背地里扩充军备,企图修改和平宪法,打算用武力控制钓鱼岛。

2.闪避策略。问:中方提出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包括哪些具体措施?是否包括经济制裁?

答: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方绝不接受日本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非法侵占,日方任何旨在强化其对钓鱼岛地位的企图不可能得逞。中国政府不会坐视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我们督促日方立即停止一切侵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回到谈判解决争议的轨道上来。

在此问中存在明显的虚假语用预设就是中国会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显然,把中国对日本说成经济制裁是不恰当的。面对这样的问题,中国发言人给出具体的措施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闪避策略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中国发言人给出了中国政府针对这个问题的一贯立场,可谓是旧事重提,但是回顾发言人的答问,并没有给出太过实质性的内容。

虚假语用预设在外交场合中尤其是记者招待会中经常遇到。本文对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面对虚假语用预设现象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归纳总结,我国对外交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但是我们会发现仅仅通过本文所总结策略并不能详细的解释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应对虚假语用预设问题时的所有作答,期待在此领域会有更深入更透彻的研究成果。

摘要:虚假语用预设作为预设的一种超常操作手段,是发话者通过将非交际双方共有的或者至少对一方有争议的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从而达到其特殊交际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在外交场合中经常被用到。本文以会话含义理论为依据,以外交部就亚太地区问题答记者问为语料,分析我国发言人如何从容应对外交场合中的虚假语用预设现象。

上一篇:技巧和经验下一篇: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