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共9篇)
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1
2.1 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
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
2.2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对企业会计报告信息进行调控,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要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必须限制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比较有效的措施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对管理层权力的制约、监督。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外部必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基于合约委托关系的权责利关系。另外,由于即使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也可能带来一定短期利益,因此要加强对管理层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就需要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解滥用盈余管理对于企业形象和长期利益的危害,从而在企业达成一致共识,共同抵制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提高对管理层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效力。
2.3 重视在职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是在会计实务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却远远落后于会计准则改革的步伐。通过对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能力,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要注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提高,使其能正确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特别要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不同意义和后果,对于操纵会计利润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将会严格依法惩处。由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会计造假及其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健全,在新旧体制转换、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经营方式多元化,各种经济类型相互渗透的情况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防止会计造假行为更显其重要。
3 结束语
总之,应对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予以重视,分析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内容、方式、方法,预估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研究近期审计和证券监管的对策,制定长远的治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S].财政部,,(02).
[2]@贾改仙.新会计准则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空间[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
[3]@姜海玲.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6,(02).
[4]@王奔.审视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上),2006,(10).
[5]@任秀梅,赵晓华,施继坤.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2
已有研究 (Easton和Harris, 1991;Ohlson, 1995;Penman, 1998;Ou和Sepe, 2002) 表明, 会计盈余具有价值相关性, 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预测性, 因此常被投资者作为估值基础。但是, 会计盈余有可能受到管理层操纵。国外相关研究证实了管理层会受契约动机、报酬激励、政治成本等因素驱使, 进行盈余管理来人为地操纵利润 (Watts和Zimmerman, 1986;Healy和Palepu, 1993;Teoh et al, 1998;De George et al, 1999) ;而国内研究也表明了我国上市公司为了应对证券市场的相关规定 (如获得配股资格、确保上市资格等) 进行盈余管理 (陈小悦等, 2000;陈晓和李静, 2001) 。无论动机如何, 管理层的盈余管理会造成报告利润真实性的扭曲, 从而降低会计盈余的可靠性。因此, 当盈余管理存在时, 会计盈余可能不再是估值的可靠来源, 其价值相关性会减弱。另一方面, 当盈余管理存在时, 市场可能会寻求其他指标估计股票价值, 而权益账面值作为另外一个重要的估值基础可能会更多地为投资者使用, 其价值相关性会提高。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当盈余的可靠性下降时, 其他指标 (如账面价值、现金流量) 会变得更具有价值相关性来补偿盈余作用的下降 (Berger et al, 1996;Collins et al, 1997;Barth et al, 1998)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粉饰的会计信息有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所以有必要从实证角度研究我国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对会计盈余和权益账面值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为投资者正确选择估值方法提供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基于已有文献分析基础上, 本文认为, 会计盈余和权益账面值都具有价值相关性, 与市场价值存在正向关系。但盈余管理可能会扮演一个调节的角色, 对会计盈余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换言之, 盈余管理可能对盈余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而对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为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盈余管理的存在会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进而提高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
(二) 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 本文在修正的截面Jones模型中加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变动额, 来估计盈余管理水平, 并建立了加入了盈余管理变量的价值相关性模型。
(1) 盈余管理水平衡量。国内外众多研究都采用Jones模型 (Jones, 1991) 或者修正的Jones模型 (Dechow et al, 1995) 来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 (Discretionary Accruals, DA) , 并用此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水平。夏立军 (2002) 的研究表明在我国股票市场上, 分行业截面数据Jones模型可以很好揭示盈余管理程度。而Kasznik (1999) 考虑到总应计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Dechow, 1994) , 在修正的琼斯模型中加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变动额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 因此本文中笔者在修正的截面Jones模型中加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变动额, 并通过年度截面数据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 模型如下:其中:TACit为i公司在t年的总应计利润, 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再除以上一年公司期末总资产, 即TACit= (Incomeit-CFOit) /Ait-1;εit为i公司在t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DA;Ait-1为i公司t-1年末资产总额;ΔREVit为i公司t年销售收入的变动额;ΔRECit为i公司t年的应收款项变动额;PPEit为i公司t年的固定资产原值;ΔCFOit为i公司t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变动。操纵性应计利润 (DA) 等于总应计利润减去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 为:其中:DAit为i公司t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操纵性应计利润DA的计算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从不同方向操纵目前的盈余达到一定的目的, 所以许多研究认为应关注应计利润的维度而不是它的方向, 并用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 (|DA|) 来衡量公司盈余管理水平 (Sloan, 1996;Pfeiffer et al, 1998) 。本文按每年|DA|值的四分位数对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分组, 如果上市公司当年|DA|值高于当年的上四分位数, 它进入盈余管理组;而当年|DA|值低于下四分位数的公司进入非盈余管理组。
(2) 加入了盈余管理变量的价值相关性模型。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文献 (Collins et al, 1997;Barth et al, 1998;Ou和Sepe, 2002等) 广泛采用Ohlson (1995) 的理论模型, 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这些研究的实证模型中, 股票价格是盈余和股东权益账面值的线性函数
其中:Pit是i公司第t年末的股票价格, Eit是i公司在t年的每股净利润, BVit是i公司在第t年末的每股净资产, εit是残差。为了衡量盈余管理对盈余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影响, 本文在价值相关性模型 (1) 的基础上加上反映盈余管理程度的虚拟变量, 来捕获盈余管理的增量信息。鉴于盈余的可靠性会影响盈余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 每个会计变量的系数都可以看作是盈余管理虚拟变量的函数。即令:α0=β0;α1=β1+β2Dit;α3=β3+β4Dit;
其中:Dit是盈余管理虚拟变量, 当i公司在第t年属于盈余管理组时值为1, 否则为0。因此模型 (1) 可转换为:
系数β1代表盈余管理不存在时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当盈余被操纵时, 系数β1和β2代表了市场对盈余的反应。同样的, 系数β3代表不存在盈余管理时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系数β3和β4代表了当盈余被操纵时, 市场对权益账面值的反应。系数β2和β4分别代表了盈余管理对盈余和权益账面值的影响。根据前面的假设, 预计β2为负, 表明盈余管理存在时, 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会下降。相反地, 预计β4为正, 因为在盈余管理存在时, 市场会改变其对盈余的信赖, 转向权益账面值, 从而提高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三)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2年至2009年在沪深两市的一般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选取这一时间序列的原因是2001年起《企业会计制度》在大、中型企业执行, 信息披露逐渐规范和证券监管不断完善, 股票价格从一定程度上回归于其内在价值。进一步筛选标准如下: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剔除股价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财务数据极端异常上市公司;剔除连续两年ST的上市公司;剔除当年上市和上市时间少于两年的公司。剔除2007年的样本, 只用其作为计算2008年相关数据的基础。因为, 2007年作为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 (CAS) 后的第一年, 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的构成和2006年有较大区别 (笔者对2002年至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邹氏检验, 发现2007起财务数据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 无法人为或者通过数据库进行调整, 而2007年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需要以2006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按上述标准筛选后, 共得到7326个样本。初选样本在计算完操纵性应计利润后, 按照|DA|值的四分位数分组, 位于上四分位数的样本进入盈余管理组, 位于下四分位数的样本形成非盈余管理组, 得到了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模型的研究样本3666个, 其中盈余管理组1833个观测值, 非盈余管理组1833个。如表 (1) 所示。
三、实证检验
(一) 描述性统计
本文分别按总样本、非盈余管理组和盈余管理组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见表 (2) 。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组公司的每股净利润、每股净资产都显著低于非盈余管理组的公司, 同时非盈余管理组中亏损的上市公司比例只有4.47%, 而盈余管理组中亏损公司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 这些数据表明盈余管理的公司往往是那些经营业绩不佳, 获利能力较差, 财务状况严峻的公司;反过来说, 这些公司正因为这些原因而有足够的动机来粉饰利润, 操纵盈余。既然盈余管理组公司的境况相对较差, 其市场价值也应该低于非盈余管理组的上市公司,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 盈余管理组公司的股价明显高于非盈余管理组, 这可能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没有将代表盈余管理行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视为投机性的粉饰利润, 反而将其视为公司盈利的信号。在标准差方面, 盈余管理组变量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较非盈余管理组大, 这表明了盈余管理组公司的财务状况波动较大, 不太稳定, 需要求助于盈余管理来平滑利润, 稳定业绩。
注:上表括号内为t检验值, ***、**和*分别表示系数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5%、10%的统计检验。
(二) 回归分析
表 (3) 是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模型的回归结果。其中系数β1和β3表明了公司不进行盈余管理时盈余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 按年度和混合回归的结果都是显著为正的, 说明盈余和权益账面值都是价值相关的。系数β2和β4是该模型关注的核心问题。从表 (3) 中可以看出, β2在所有年度和混合回归中都显著为负, 而β4显著为正, 这似乎验证了假设:盈余管理会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同时提高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但描述性统计已经指出盈余管理组中亏损公司所占比例较高, 而在公司当期净利润为负时, 投资者无法使用盈余信息评估公司以后的业绩, 估计公司价值, 只能利用权益账面值作为估值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投资者察觉到盈余信息的不可靠而转向更为可靠的账面价值并将其作为估值依据。那么就有这样一种可能:是上市公司亏损而非盈余管理行为本身导致了盈余价值相关性的下降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上升。因此为了验证研究假设, 需要剔除亏损公司, 消除亏损公司的存在对本研究的影响。
(3.070) 注:上表括号内为t检验值, ***、**和*分别表示系数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5%、10%的统计检验。
表 (4) 是剔除亏损公司样本后的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在剔除了亏损公司影响后, 系数β1和β3的值和显著性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基本上一致。而β2和β4的值和显著性则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β2在除2005年外其他所有年度中都不显著, 并且其方向也不一致, 表明盈余管理没有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β4在大多数年度的回归中都为正 (2003年、2005年为负) , 从方向上表明盈余管理行为会提高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但是仅在2002年、2006年以及混合样本的回归中显著为正, 这表明盈余管理对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存在盈余管理时市场可能会更加重视权益账面值。换言之, 盈余管理不会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但会增强账面价值和公司股价之间的联系。这个结果部分拒绝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注:上表括号内为t检验值, ***、**和*分别表示系数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5%、10%的统计检验。
回归结果表明, 主要是亏损公司导致了盈余和权益账面值两者价值相关性的变化, 而非盈余管理本身。当剔除亏损公司后, 盈余管理并没有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但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这反映出在我国资本市场上, 由于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无法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纵, 所以在估计公司价值时不会减少对盈余的依靠, 但是出于谨慎和自我保护, 投资者还是会有意识地侧重于更为真实的权益账面值。
(三) 稳健性检验
为了实证结果的稳健, 需要验证亏损公司的盈余确实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因此对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模型样本中亏损的公司进行分析。因为样本数有限, 只进行混合回归。回归结果如表 (5) 。这一回归结果也证实了笔者对亏损公司的考虑, 当公司亏损时, 其盈余不再具有价值相关性, 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依然存在。
四、结论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对会计盈余和权益账面值这两个估值基础的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会计盈余和权益账面值与股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亏损公司的存在是导致盈余的价值相关性降低和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提高的重要原因。盈余管理并没有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权益账面值的价值相关性。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因为信息不对称, 无法判定上市公司的盈余是否被操控, 也就无法察觉盈余管理会降低盈余可靠性, 那么投资者出于谨慎的要求在估计公司价值时会依靠相对稳定、可靠的权益账面值。本研究对投资者、分析师、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具有实际意义:既然市场不会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那么投资者在估值时不需要减少对盈余的依靠, 但也因为市场无法识别盈余管理, 投资者需要谨慎地更多关注权益账面值在估值中的作用, 以提高估值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陈晓、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 《会计研究》2001年第12期。[1]陈晓、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 《会计研究》2001年第12期。
[2]陈小悦、肖星、过晓燕:《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2]陈小悦、肖星、过晓燕:《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3]夏立军:《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10期。[3]夏立军:《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10期。
[4]Barth M.E., W.H.Beaver and W.R.Landsman.Relative Valuation Roles of Equity Book Value and Net Income as a Function of Financial Health.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4]Barth M.E., W.H.Beaver and W.R.Landsman.Relative Valuation Roles of Equity Book Value and Net Income as a Function of Financial Health.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
[5]Berger P., E.Ofeck and I.Swary.Investor Valuation of the Abandonment Op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5]Berger P., E.Ofeck and I.Swary.Investor Valuation of the Abandonment Op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
[6]Dechow P.M., R.G.Sloan and A.P.Sweeney.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6]Dechow P.M., R.G.Sloan and A.P.Sweeney.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
[7]Healy P.M.and K.G.Palepu.The Effect of Firms’Financial Disclosure Policies on Stock Prices.Accounting Horizons, 1993.[7]Healy P.M.and K.G.Palepu.The Effect of Firms’Financial Disclosure Policies on Stock Prices.Accounting Horizons, 1993.
[8]Jones J.J.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1.[8]Jones J.J.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1.
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盈余管理;会计信息质量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交易规划等手段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内容进行选择并调节或控制企业的利润,对外报出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以达到预期
满意的效果,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对公司成长性和未来获利能力的影响
从大量有关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文献来看,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是从会计角度,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费用调节公司的报表盈余,从盈余管理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是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的。盈余管理是追求一种令自己满意的财务状态,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因此企业往往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来达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二是从生产经营角度,人为控制生产进度,操纵交易的发生时间、数量金额、设计关联交易等,粉饰公司的盈余信息其根本结果是只能改变了会计收益在不同会计期的分布,并不会增加或减少企业真实的经济收益和现金流量。但是,当经过盈余管理的会计盈余信息与真实的公司业绩发生了偏离时,会计报表使用者在阅读公司这一年的会计盈余数据时将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对公司当年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使得会计报表信息表现出私利性
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对财务信息利用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投资者评估公司的投资价值。正确、有效的评估企业财务务报告的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股东财富与利润是紧密相关的,在对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数学计量研究中,人们利用利润最大化,考虑风险、时间价值和资本成本导出股东财富最大化。模型认为股东投资报酬现值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具体体现。在现代公司中,公司治理机制被设计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股东(实际上,股东委托董事会)聘用经理人(代理人)来使他们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经理人从银行或债权人那里筹措资金以支持公司的运转,然后,股东再根据经营者反映的有关公司的信息做出反映。虽然经理们可以从企业中取得薪水、奖金和非货币利益(如精神上奖励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等),但这些利润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模式下,由于对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强调,股东有权约束和罢免那些不打算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经营者。
为了保证这项权力的运用,股东们设立了两个机构:一是股东年会,股东可以在年会上对在职经营者的表现阐述他们的不满意见,如有必要还可以将他们罢免;二是董事会,受股东大会之托,董事会的职责就是确保经营者为股东尽心尽力。公司的经理人为了避免遭受罢免,追求自己的利益(如管理报酬等)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就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采用隐瞒各种费用(如大量的借款利息),不及时披露重大失败的投资项目,充分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等手段对公司的盈余进行管理,向外界披露显示公司成长,股东价值不断上升的盈余信息,经过这样盈余管理所披露的会计报表信息被不可避免的打上了经理人员私利性的烙印。
三、过度的盈余管理扭曲和破坏会计信息内容和真实性
适当的盈余管理将有利于提前释放风险,规避由于股价波动给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大多数公众投资者普遍看重的还是与公司盈余相关的财务指标,每一次公司盈余信息的披露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人们通常是以行业盈余和公司已往业绩作为评判公司现有和未来的获利能力,并映射到股价上。但是由于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客观存在,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暂时性的困难,造成公司的经营利润出现波动。公司要渡过这一段危机期,不仅在经营上要做努力,还得要有财务上的支持。为此,公司可以通过适度的盈余管理达到以丰补歉,均衡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的目的,以保持企业盈余的长期不断上升,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稳定公司的股价,最终让相关利益主体的长期利益得到保障。
四、盈余管理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与实际经济事项一致相符,要求会计信息与实际的经济事项相一致。作为一种经济
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4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概述
企业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将会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不仅是体现企业会计与时俱进的重要方式,也是信息化社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对实现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通常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包括:1.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企业会计信息具有众多的功能,最为突出的功能之一就是整合信息,而会计信息系统能利用信息来了解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通过连接信息来及时转换信息,进而生成会计信息[1]。2.涵盖范围广企业会计电算化或原始手工会计、会计信息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从数据处理的层面进行分析,企业会计信息的快速计算是以计算机技术总结特性的使用为基础,能实时进行信息的高度共享,提供快速有效的决策信息。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
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外部监督环境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监管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信息需求发展,根据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审计技术和会计处理方法有所变化,具有外部会计监管的变化。电算化模式具有不相容职务分离的特点,会计监督不仅监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功能,也监督相关人员的.检查工作。第二,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会计信息化会能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让其拥有更多的精力、时间来优化业务流程,积极变革企业组织,有效执行绩效评估与约束机制,实现会计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采集。会计信息系统能根据规定的规则和程序来处理信息,向用户及时传递结果,根据用户的反馈来确定用户的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发挥出会计的管理职能。第三,对会计核算职能的影响。传统的会计主要是利用算盘进行计算,将结果记录在纸质上,属于完全手工操作的方式;而会计电算化作为一种会计管理的工具,借助计算机软件或硬件登记会计信息[2]。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出发,电算化会计和传统会计的数据处理具有相同的起点和终点,即以原始凭证为起点、以会计报表为终点;同时通过不同的方式处理数据时,以规范编制记账凭证、原始单据标准为依据来制作报表,然后由不同的会计人员进行审核凭证,利用计算机登记账簿。第四,对会计反映职能的影响。会计反映职能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来优化财务会计信息,尤其是信息核算和信息确认的优化。在信息核算过程中,借助系统生成机制凭证,通过凭证来记账、审核账目,对各账目的实际情况加以明确;在信息确认的过程中,通过筛选信息来鉴别信息真伪,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第五,对内部会计监督的影响。通过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真实,以企业管理要求和计划预算为依据,使经济活动与国家的财政纪律及法律要求相符,避免企业的经济损失[3]。会计人员根据预算的标准,对事前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加以输入,使电脑利用自动报警的功能进行实时控制,促进监管效率的提高。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路径
1.分离部门之间的职责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不相容职务涉及资产盘查、资产保管记录、正常操作执行、授权批准、财务报表稽查、初始数据记录、系统检查维护等,所以要分开业务方面的资产保管、记录、授权、检查、执行等。同时从组织机构层面进行重新划分,在财务部门内融入信息管理部门,将单独信息录入会计中心设在财务部门中,通过独立的信息维护中心来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但其不负责会计的日常业务处理;或者是设置独立管理部门,规范业务处理、审核账物报表、保管企业全部资产等,但其不负责业务事项的具体处理。2.优化会计信息化制度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要和职工的培训工作产生联系,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化制度。由于培训工作涉及的对象包括生产人员、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所以要让其对会计信息加以明确,以免人员简单处理会计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领导者要积极学习与会计信息理论相关的知识,为制定合理、科学的决策奠定基础,更好地落实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信息化制度改革的目标。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企业应该加强职工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鼓励职工学习信息内容,增强职工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或者是制定科学的招聘政策过程的引导训练,完成评估后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安排职工进行工作。同时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系统的激励制度,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奖励或批评职工,为职工提供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避免出现不道德行为。
四、结语
以往企业领导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会计职能的变化,导致会计工作无法顺利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立足实际,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鼓励职工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让自身知识结构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会计职能有所转变,只有高度重视这些变化,采取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才能保障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关盈,王萍.论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8).
[2]徐美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财务会计职能的影响与职能转变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
[3]黄振伟.浅谈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9).
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5
一、云计算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借助云计算技术,中小企业可以将日常作业的数据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远程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和计算,再根据需要访问相应的计算机存储系统,这将大大节省信息化建设成本,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具体而言,云计算对中小企业财会信息化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成本
传统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费用,包括前期调研费用、软硬件设施费用、系统维护和升级费用等,同时还需要配备精通财务会计知识及信息化处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而言,实现财会信息化所需要投入的精力以使部分企业力不从心。而基于云计算模式下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只需要付费给云服务提供商便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到需要的计算机存储系统和软件应用平台,进而节省了大量的软硬件购置费用以及维护费用,在降低信息化构建成本的同时实现提高效率的目标。
(二)实现中小企业内外部信息移动处理和实时共享
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容易造成信息闭塞,面对日益变化的数据信息,不能及时对财会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进而影响企业做战略规划。但在云环境下,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实时进行数据更新和备份,并通过联网终端上传到云存储当中,并且可以针对不同企业有针对性的处理预算控制、成本核算等会计信息,企业各部门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到想要的财务软件应用,并享受云服务商提供的其他技术支持和服务等,在实现内外部信息移动共享的同时解决了数据分布存储、数据实时备份等问题。
(三)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财会信息化管理标准化
基于云计算背景下的财会信息化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更加标准化管理的实现,一方面表现在由于各中小型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各不相同,在云计算应用之前很难形成标准化管理模式,但云计算模式推广之后,各企业为了能够适应新形势变化、加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将向更加专业化、标准化管理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由于云计算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灵活的掌控调整企业内部各个财务核算环节,并能够将企业的财务、业务、行政等部门集中到同一个平台工作,实现部门间的无缝衔接和在线协作,更利于标准化管理。
二、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云计算技术应用涉及到软件应用、网络安全、运行平台等一系列活动,目前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会信息化云计算平台建设和应用尚不成熟
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是中小企业实现财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但是平台搭建需要较强的技术和资金要求,并且平台开发时间长、研发风险高等客观因素加大了平台建设难度。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云计算应用情况,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应用尚不成熟,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一是我国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网络环境还不能完全满足云计算应用平台建设需求,基于云平台的财务软件开发也还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云服务提供商在财务资源的开发数量是还比较少,大多还是集中在业务平台开发利用上,有关财务方面的就显得势单力薄。
(二)基于云计算中小企业财会信息化软件及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所能享受的财务会计信息化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主要还是停留在简单、低端的财务处理层面上,如国内企业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软件向用户提供的就是基于中小企业日常财务会计事务所研发的财务管理服务软件,而另外国内比较知名的两大财务软件公司用友公司的伟库网和金蝶公司的友商网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功能服务也主要是围绕网上记账、查账、财务报销、资金管理等初级功能展开的。云服务提供商目前所能提供的财务服务还不能实现对企业进行财务预测、资金控制、投资管理等功能,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全面实现财务管理的迫切需要。
(三)云计算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让很多企业担忧、影响云计算在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应用中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云计算模式下,很多家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有可能都存储在同一个服务器中,这就有可能造成两方面安全风险:一是在云模式下,很多重要的应用程序和数据都完全透明的呈现在注册用户面前,有可能出现人为的泄密数据或遭遇病毒入侵而导致财务数据泄露或篡改的风险;二是软硬件基础设施或网络出现故障时,容易导致数据丢失而使企业陷入数据备份失败的风险,或者是服务商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将有可能导致不能正常的进行数据保存或销毁,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四)中小企业对云计算的认知度尚需提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云计算的认知度普遍偏低,真正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中应用云服务功能的数量还比较少,究其原因,主要以下两点:一是在企业中应用云计算模式,将打破财务会计人员原有传统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式,全面变革的信息化模式、财务业务流程变化都将给工作人员带来挑战,不免造成部分人的抵触心理;二是目前有关云计算的行业标准还不太成熟,有关网络安全性问题以及提供商的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优化改善,很多企业对应用云计算模式还保持谨慎态度,处于观望阶段。
三、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解决对策
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需要中小企业、服务商以及政府的全力协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完善:
(一)加快云计算服务软件的自主开发,提高云计算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发展中阶段,资金运转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在云计算平台搭建方面还显得力不从心。要想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提高云计算服务软件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云计算技术水平。针对当前的发展局势,需要政府牵头,带领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到云计算平台建设当中来,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云计算平台搭建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的云计算平台构建资金,并在统筹规划,加快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行业标准等的建立,通过优惠政策倾向,倡导技术创新升级,鼓励更多优秀的计算机网络类公司参与到云计算平台应用开发中,为云计算快速发展注入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自主开发氛围,通过集结各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技术资源等,为促进云计算在中小企业财会信息化普及提供保障。此外,云服务提供商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以技术升级促进云服务发展的目标。
(二)完善云计算软件功能和服务,提高财会信息化处理效率
面对中小企业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只有不断完善云计算软件功能和服务内容,才能保证云计算模式真正促进企业财会信息化管理,即云计算在满足中小企业日常财务工作需求的同时,还要不断向提供更深层次服务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以满足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为出发点,在为企业提供记账、查账、财务报销、资金管理等功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决策判断等功能的开发应用,进而为企业做长远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和保障;
2.要不断创新云计算模式的服务能力,在标准的数据架构下,充分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进一步增强云计算软件快速开发功能,让企业可以简单快捷的根据实际需要编写符合自身发展的财务软件程序,进而提高财会信息化处理效率;
3.云服务提供商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供灵活的自定义服务功能和在线定制服务功能,让中小企业可以随时调整与其发展相匹配的财会信息化系统,进而推动企业向现代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对云计算运营商的`监管,增强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性
作为新兴事物,云计算技术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问题,如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在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进程。针对云计算安全性问题,可从云服务提供商、企业自身、政府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改进完善。
1.对于云服务供应商而言,要不断通过提高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加强云计算的安全性能,在访问权限设置上采用分权分级的形式防止越权访问数据的现象发生,通过密钥加密等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对企业重要保密的财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制定严谨的安全预防和解决方案以低于、恶意入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云计算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
2.对于中小企业本身而言,要明确自己的发展需求,在选择服务商之前做好评估工作,尽量选择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云计算供应商,并且要有一定的数据安全风险意识,做好数据备份和维护工作。
3.政府方面则需要加强对云计算运营商的监管,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资质审查制度,严格把关运营商进入行业标准,另一方面要定期对运营商的资质进行审查监督,对于不合格商家予以严厉惩罚,切实保障中小企业利益。
(四)加大云计算模式应用的宣传推广,提高会计人员综合能力
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6
在新技术革命中,新的信息技术有效的将管理和信息集中于一体,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了企业管理方式,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进步和体现,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企业与技术、生产力水平相互促进作用的结果,因此,管理、技术、生产在新的环境中将融为一体,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
企业如同社会,企业的运转和经营与社会类似,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将成为社会的主体,因此,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是稳定企业发展、创造持续效益的关键和重中之重。如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企业的发展中,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对企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效果,在新技术革新之下,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对社会不断造成重大影响的同时,如何强化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管理将是各个企业在大时代、大潮流下必须面对的课题。
信息技术的发生、发展不断带动了大量信息的传播速度,因此,企业在管理中的内外环境信息将得到迅捷的传播速度,改变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自身管理状态的认知速度和效果,尤其是在生产的管理上,顺应便捷的信息传播速度,企业可以实时掌握生产市场的饱和程度,从而在生产管理上作出正确的决定,避免产品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由此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现零库存创造了客观条件和手段,但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快捷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实质上,信息技术给企业的管理带来的是一种工具的革新,但從内在而言,其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信息市场条件下,对于实时的外部环境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将极大考验着企业的管理者,因此,机遇和挑战并存。
信息技术给企业不仅在生产管理上带来了创新,同时也给企业的资金、进度、技术开发、经营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变革和影响,例如传统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淘宝进行网上交易,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微商交易,改变了实体店的作用,促进企业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综合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管理输入的快捷获取,以及各种管理方式的创新对管理内容的便捷组织和协调,从而最终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创新管理。同时实际企业的调研发现,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并在管理的实践中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盈余管理
一、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盈余管理一直是近年来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平衡利润、合理避税等目的, 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 采取多种手段对本企业的盈余水平进行调节, 以便更好地实现管理层的经营目标以及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 但是要把握合理的尺度, 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资源配置带来重大不利影响。因此,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当局为了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利益, 使资本市场真正起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希望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来规范企业的信息披露, 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 减少和限制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和范围。
为此,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一方面对于完善我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以及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 其改革仍然无法逃脱限制企业盈余管理的困境。因为会计准则只能在一些方面进行原则性规范, 而无法穷尽企业经营中的所有具体情形。所以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 会计准则必须允许企业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中采用适当的职业判断, 进行必要的会计方法选择。正是这种允许会使管理层从自身利益出发, 利用准则的这一无奈设计, 通过职业判断和会计方法选择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 会计准则一直是在与盈余管理行为的不断博弈中持续向前发展的, 它既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 同时又留下了一定的可操作空间。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方面
(1) 对公允价值运用的适当限制。新会计准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新准则不再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基础, 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将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以充分体现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但是, 公允价值发挥作用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要有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和一个有效的市场。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国家, 公允价值的引入不但加大了企业在会计处理上自由裁量的成分, 而且也面临市场不够有效的困难。基于此,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设定了必要的限制条件, 即公允价值要以能够“可靠计量”为使用前提, 不能以牺牲可靠性来换取所谓的相关性。如“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 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规定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确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和换出资产价值损益的首要条件是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等等。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 我国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有限制的, 同时, 在新会计准则的施行过程中, 财政部也不断推出有关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指导意见来规范公允价值的确定。2010年1月, 财政部发布《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用以推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评估, 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2)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会引起资产负债表中相关项目的变动, 同时对企业当期利润及所得税的交纳造成不同影响。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 准确反映了存货的历史成本, 削减了存货成本计价中人为可调节的因素, 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手段不再可能, 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新规定。资产减值准备常常被用来作为企业盈余管理的“甜饼罐”, 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利润调节来规避亏损;而减值前盈利的公司又会以大规模的计提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来偷逃纳税。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减值准备》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规定让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手段划上了句号。同时, 新准则规定对应收账款在一定条件下作为金融资产管理, 并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证明发生了减值才能计提减值准备, 企业再也不能对减值准备随心所欲的“想提就提”。新准则在这些方面的重大改进, 使资产减值这个利润的双向“调节器”变成了单向, 大大限制了企业滥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行为, 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不复存在。
(4)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新规定。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要求母公司对所有能够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 而不再单纯以投资比例作为惟一衡量标准。这一变革使企业无法通过降低经营状况不好的子公司的投资比例, 将其从合并范围中剔除, 或是提高盈利子公司的投资比例, 将其纳入合并范围来调控企业集团整体的经营业绩, 使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另外, 新会计准则规定,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基础, 放弃使用公允价值, 这是我国从市场实际出发, 谨慎使用公允价值的又一次正确选择。
2、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新空间”
(1) 无形资产确认的新规定。新会计准则将企业内部研发无形资产的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当期计入损益, 进入开发程序后, 只要符合准则规定的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计入资产成本。但是, 在会计实务中, 无形资产的研发业务纷繁复杂, 很难明确区分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 而如何划分这两个阶段, 又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正因为如此, 这个分界点成了人为可以调控的。开发阶段符合条件的支出相对模糊且不容易区分, 企业研究披露的信息又相对较少, 因为关系到企业的商业机密, 外部信息需求者掌握的内容较少, 无疑给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当企业需要提高业绩时, 可以扩大资本化支出的范围;反之, 只需要增加费用化支出。因此, 通过控制研发费用是否进入无形资产的成本, 企业就可以调节利润, 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另外, 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和摊销方法增加了可选择性, 不再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这在相当程度上增大了企业利用无形资产摊销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2)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 由原来的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 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企业借入的资金是混合使用的, 企业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 为达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运作, 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 企业外部的人很难了解。因此, 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 数量上如何分配, 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有所增大。
(3) 固定资产计量的新规定。虽然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 但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等方面是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的。而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 应当予以调整。固定资产的价值一般较大, 只要有证据证明其使用寿命和净残值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 就可以通过会计估计变更, 采用未来适用法, 简单地改变当期或者以后期间的折旧费用, 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总的来说,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双向的, 在限制旧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同时, 新的盈余管理方法也应运而生。
三、新会计准则下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会计准则, 从源头上堵塞盈余管理的漏洞
现阶段,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要放在压缩会计准则留下的自由空间, 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管理层的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上, 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 减少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要着重研究被利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项目及案例, 总结一般规律, 同时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成果, 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不断进行修订。此外, 还需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意志的体现, 而和准则有密切关系的各利益相关者基本没有参与准则的博弈。程序上的缺陷导致企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盈余管理行为盛行, 而明确的会计规则制定原则和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 是高质量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特征。因此, 只有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才可以有力遏制企业尤其是亏损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2、加强审计监管和处罚力度,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监督机制
我国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强烈的现象与“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较大关系。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较为宽松, 存在市场监管缺乏连续性、量刑过轻、打击面过窄等现象。因此, 在新会计准则下, 应该通过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监管和处罚力度来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资委、审计署以及税务总局应联合起来, 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除此之外,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还必须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约束系统, 加大对注册会计师业务工作的监督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会计准则体系增加了新的职业判断和大量信息披露工作, 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是新会计准则执行的重要保证。此外, 还要加强对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在对经济业务处理时做到实事求是, 避免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侯丝薇: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财政监督, 2011 (4) .
[3]廖恂: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探析[J].商业时代, 2010 (33) .
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经营;影响
一、引言
正确性、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是会计信息最为显著也最为重要的特征,会计信息致力于将企业的现金流量以直观、准确的方式展示給经营者,将经营状况以财务报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若会计信息质量不达标,则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的现象出现,危害债权人及股东的合法利益,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本周转和现金流通也是不利的。因此,必须科学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影响。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1.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会计政策作为开展会计决策活动的重要前提,其选择内容与选择方向对会计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同时,也要选择适宜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效益的提高,市场信息纷繁复杂,市场政策也各不相同,不同的行业其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也大不一样。因此,针对各个行业及领域的发展,政府部门将会制定不同的政策加以限定。同时,企业的自主权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不断增大。因此,如何选择适宜本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不仅仅关乎企业的经营,对企业内部人员利益关系的协调及企业对外部矛盾的应对也有着关键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企业利益各方权利的分配和调和,目的是为更好的支持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2.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
会计核算方法是企业进行会计业务活动的工具之一,对于简化会计程序、处理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方法主要运用于企业日常经营性支出和盈利的计算和分析,该方法的运用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企业经营人员科学审查财务支出,从而为制定企业支出计划提供重要参考。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应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等四个方面,即不同性质的会计活动应选择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此外,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应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听取股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将会计核算方法与企业经营相挂钩,以此保证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适宜性、科学性及持久性。
三、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企业职能作为现实参照和依据的,企业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战略职能。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及发展愿望做出预测、实施有关计划方案。第二,决策职能。即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支出、人员调动、部门安排等事件作出决议,为企业经营提供依据。第三,开发职能。即利用会计信息和会计职能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信心储备做出规划和调整,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第四,财务职能。即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统一进行安排,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的安排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
1.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
企业的经营目标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导航,是企业在生存发展环节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之一。而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则是依据企业盈利、亏损状况而言的,企业盈利、亏损状况主要由相关财务指标来衡量,并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企业经营目标按照企业发展时期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成长性目标。该目标的制定主要在企业起步阶段,即企业开始经营的环节应当制定成长性目标,而成长性目标的制定则需要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考量和筛选,以此使会计信息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第二,发展性目标。该目标的制定主要在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因业务需要而要扩大经营范围,以此利用会计信息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稳定企业的经营状况,使企业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2.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计划的影响
经营计划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阶段,即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数量进行规定,对产品或服务的售出量进行预测。经营计划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也直接关乎企业生产环节的稳定和销售环节的可持续进行。企业经营计划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成员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现实目的是为企业股东、投资者及债权人创造利益。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目标,企业经营计划都必须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将企业经营计划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划分。例如,生产性企业的经营计划可以包括生产资料采购计划、产品生产计划、产品加工计划及产品销售计划;服务性企业的经营计划可以包括服务准备计划、服务优化计划、服务供给计划等方面。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的综合性经营计划,还是微观层面上的经营计划,都需要科学性的会计信息加以支撑。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及会计人员业务水平都对会计质量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此外,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的制定及实施。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作为保障,以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袁铭江,王晓云.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J].品牌(下半月),2015,01:82-83.
[2]曾宪云.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13:70.
作者简介:
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9
刘艳
2013-2-28 22:36:55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通过解析深藏于中国社会会计文化中的种种特质,借以阐述不同特质对于会计信息状况的影响。同时,讨论如何在构建优秀会计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以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会计文化,会计信息,文化特征
一、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1.优秀的会计文化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会计实践的过程中,会计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和引导会计实践的运作方向,监督其运作状况。如何在调整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关键时刻雕琢出先进的会计文化理论,从而提升我国整体的会计信息质量,是现阶段会计界必须思索的问题。历史规律告诉我们,会计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匹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决定了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是现阶段会计工作发展的中心和必经之路,其完善程度决定了会计信息的最终质量。
2.优秀的会计文化可以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
经济信息是投资者作出会计决策的重要支撑力量,而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一个企业优秀会计文化的构建能够帮助其实现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完善:会计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会计主体形成共同价值观,会计主体的行为主要受其理念、价值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这三者达到统一时,会计主体就能够做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行为。如果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是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信息的共识上建立的,那么企业就会以更为长远的目光看待和处理会计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的披露更为可靠并且相关性更强。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文化归因
1.会计制度的统一性高
对集体主义的崇尚是我国的文化特征之一,这种文化特征在“仁、礼、忠、孝”等道德追求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其必然导致集权式的等级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下生长出来的文化是整体划一的文化,并不推崇个体的主动与突出。相应地,我国形成了由政府直接制定、执行会计规范和监管会计行为的局面,《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和实施就是很好的佐证,其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代表各方利益的参与者比较单一,这无疑会造成最终出台的会计政策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和很多疏漏,而偏向性的出现会使得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够完善的会计制度导致很多释义的模棱两可,会计政策执行者的不同理解或是误读也会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
2.会计人员职业化水平低
虽然我国基层会计人员的数量已经接近饱和,但是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与职业化还相去甚远,这体现在会计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等多个方面。追根溯源,是因为政府对于会计人员职称的掌控程度大大超过了专业学术机构,很明显的例子是各类会计人员的技术职称和审计人员资格都是由政府授予的,而会计学会等自律性组织的影响较小且管理松散。此外,很多重要会计资格考试的考核力度也主要放在了相关会计规范的内容上,而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判断的内容则较少。由此可见,一个缺乏高素养会计队伍的会计环境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3.在会计计量过程中偏好稳健
“有备无患”是根植在我国历史血液里面的思想,这种思想影响到了各行各业,也说明了中华民族在为人处世上偏向的是稳健而非灵活。建立在稳健性原则上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对于保障企业财产安全来说非常重要,但过于稳健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式有可能导致资产、负债、收入以及费用等记录与企业实际情况发生偏离,违背了实际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所以,过于稳健的会计文化是导致会
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4.会计资料的透明性低、保密性高
“家丑不可外扬”很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和含蓄的部分,这种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地造成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低透明性和高保密性。企业领导者不愿意将企业的运作情况完全展现在公众的目光之下,所以披露的信息往往都是依照会计准则必须披露的部分,而非信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部分。更有甚者,一些资产状况不好的公司为了做出符合会计准则的法定行为,又避免外界知晓其财务状况,采取了“两套账”的做法,这无疑大大消减了财务报告的质量,将投资者的时间浪费在了研究水分极高的会计信息上。
三、营造提升信息质量的会计文化环境
1.构建优秀的会计文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文化的构建不仅要将制度和技术等专业性因素考虑在内,更要融合我国所特有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会计实践指导意义的会计文化。首先,开放性是先进文化的共同特征,它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所产生的。先进的会计文化同样需要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源于对世界优秀会计文化成果的吸收与借鉴,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实现会计文化的创新与突破。其次,时代特征是会计文化的组成部分。符合时代需求、反映时代精神是会计文化的目标,优秀的会计文化要能及时传递会计工作的变化与发展方向,丢弃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习惯,才能真正进步。最后,多层次且可操作性强是新型会计文化的发展方向。新型的会计文化从外向内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含了会计工作条件、会计手段和会计环境等会计行为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则是政府各级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例如会计准则、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后续教育准则等,这是会计行为的依据;精神文化是核心,它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理想信念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是会计文化层次的决定性因素。
2.加强企业层面会计文化的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层面会计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在于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财产物资的完整性,避免、查处并及时更正差错和舞弊,从而实现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和完整。首先,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转而实施的规章制度包括责权控制制度、预算控制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等。其次,完善的会计控制制度的构建与执行也非常重要,例如实务盘点制度和凭证账簿核对制度等,这是确保会计信息完整有效的关键性步骤。最后,是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不仅在和其他部分有机地构成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其控制功能能够及时地监督和审查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是实现企业会计目标不可或缺的元素。
3.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的结合会计信息来源于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难免会要求会计人员对实际经济活动中很多不确定性项目作出恰当的估计、判断与推理。扎实的专业会计素养是会计人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保证,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会计人员对相同会计事件的处理结果往往相去甚远。素养相对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按照会计规范行事,也很难突破自身水平的局限,做出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计量数据,使会计信息严重失实。此外,会计信息化使得原有的手工记账被计算机取代,会计人员计算机水平的限制以及会计管理软件在安全性等方面的缺陷,共同制约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会计人员道德素养是较专业素养来说更为重要的东西。虚假的会计信息都是在会计人员的参与下形成的,这些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缺乏法制观念的会计人员,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甚至与企业管理层合谋,制造不实会计信息,严重扰乱了会计文化秩序,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会计文化环境的净化,就必须使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双管齐下,坚持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才能使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继。浅议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J].商情,2012,(19)。
[2]王文涛。浅谈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J].财经界,2012,(2)。
[3]陈文芳。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6)。
【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推荐阅读:
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08-04
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07-28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06-07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10-19
企业盈余管理内部控制07-13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分析11-02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07-16
盈余管理质量07-14
真实盈余管理05-11
盈余管理水平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