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项目(通用8篇)
农业农村发展项目 篇1
梁平县“十三五”农业农村特色产业拟发展
重点项目情况
“十三五”重大储备项目是完成农业农村“十三五”重点发展任务、实现发展目标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考虑我县综合平衡发展需求和建设可能,结合实际,从打造集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基地、产品加工储藏、冷链物流、后期研发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从推进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策划重大项目,推动“十三五”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我县通过深入分析本地区农业农村特色农林产业的规模现状,研究提出“十三五”期间拟发展特色产业目标、重点建设任务。
一、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通过一系列农业项目特别是农户增收工程、特色效益农业等支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已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以华西希望特驱集团、重庆梁平张鸭子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市迎宾胡鸭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梁平谢鸭子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大舜水禽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促进了梁平鸭产业发展,形成了鸭产业化经营体系。以重庆市龙滩梁平柚开发有限公司、梁平奇爽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市柚神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平县果树专业技术协会、梁平县龙滩柚子专业合作社、梁平县大观柚子专业合作社、梁平县梁柚柚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推动了梁平柚产业发展,形成了梁平柚产业化经营体系。以梁平县恒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霸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市小白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梁平云梁养牛专业合作社、肖兆刚肉牛养殖场、梁平县合兴镇何松岭肉牛养殖场、李国平肉牛场等为龙头,催生梁平肉牛养殖,形成了肉牛产业化经营体系。以重庆市同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梁平县瑞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天歌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梁平县鸿韵渔业有限公司、重庆程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梁平县六合水产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提速了梁平万亩渔业园建设,形成了渔产业化经营体系。以重庆市蜂业股份有限公司、梁平县养蜂协会、梁平县满园养蜂专业合作社、梁平芳香园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梁平县友胜中蜂种蜂养殖场、梁平县晓华养蜂场等为龙头,重拾了梁平养蜂业,形成了蜂产业化经营体系。以重庆拉土拉农业有限公司、重庆钦之农牧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形成了黑鸡和红羽土鸡2个土鸡产业,形成了土鸡产业化经营体系。以重庆文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昌鑫植物油有限公司、梁平县峨龙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梁平县九叶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梁平诚艺竹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新建起了梁平花椒产业并形成了花椒产业化经营体系。以重庆市梁平香顺调味品有限公司、梁平县渝红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壮大了梁平辣椒产业,形成了辣椒产业化经营体系。以重庆市涪晟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已在福禄、紫照、柏家、石安、大观、蟠龙等镇乡建成规模榨菜种植基地7000亩,形成了榨菜产业化经营体系。以重庆昌鑫植物油有限公司、梁平县银山油桐有限公司等为龙头,新建成油桐基地3万亩,形成了油桐产业化经营体系。以梁平县好旺牧业有限公司、重庆玖旺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牧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形成了山羊产业化经营体系。以梁平县和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重庆水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顺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重庆邓氏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盈香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梁平县园坝泥鳅专业合作社、牛犇水产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形成了泥鳅产业化经营体系。以重庆旺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梁平县蟠龙镇古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云龙三清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形成了梁平蔬菜产业化经营体系。以重庆市尧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好地生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平县新农人农产品股份合作社等为龙头,在碧山镇、安胜乡规模种植花生达万亩,形成了花生产业化经营体系。
二、“十三五”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及任务
(一)总体目标:通过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力争达到以下目标:到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50元,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0%;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城镇化率65%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46.68万吨,油料总产量2.4万吨,蔬菜总产量63.18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2.5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16.2万吨,水产品产量3万吨,水果总产量达到44.3万吨,农村沼气累计达到10万口,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左右,土地规模经营度达到65%以上,森林覆盖率6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医疗保险达到100%,恩格尔系数达到40%,农民居住质量指数提高警惕到90%,农民生产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70%左右,行政村通畅率通达率均达到100%,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形成竞争力强的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外向型农业水平大幅提高,率先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发展目标及任务
1、粮油产业
(1)投入资金400万元在安胜乡、蟠龙镇建设双杂优秀品种筛选、试验、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展示基地100亩。
筛选优秀双杂良种每年各15个,并探索出相关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栽培展示,进行全县推广,力争平均每亩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
(2)投入资金8000万元在新盛镇、龙门镇、明达镇、蟠龙镇、聚奎镇、礼让镇石实施粮油(水稻、油菜、玉米、小麦)实施粮油高产创建。粮油高产创建规模较“十二五”增加80%以上;单产每年每亩提高10%;农民新增纯收入提高800元/每亩。
(3)投入资金10000万元在安胜乡、明达镇、金带镇实施绿色稻米示范带建设。绿色稻米产业示范带建设规模较“十二五”增加3万亩以上;农民新增纯收入提高900元/每亩。
(4)投入资金50000万元在县工业园区建设粮食(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胡豆等)加工基地。全面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模式;进一步提高公司与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的对接能力。
(5)投入资金5000万元在县工业园区建设油料(油菜、花生等)加工基地。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模式;进一步提高公司与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的对接能力。
(6)投入资金1500万元在全县33个乡镇(街道)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服务建设项目。使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田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7)投入资金10000万元在仁贤镇、聚奎镇、新盛镇、龙门镇、明达镇、荫平镇、和林镇等10乡镇大力实施冬闲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不断提高复种指数,保障粮油市场的稳定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培肥地力,美化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及生态农家乐建设,力争每年亩增纯收入500元。
2、畜牧产业
(1)投入资金6000万元在梁平县境内建设万头种猪场。年提供优质种猪10000头,生产优质商品猪20万头,经济效益达500万元。
(2)投入资金8500万元在梁平县境内建设万只种羊场。年提供优质种羊10000只,生产优质商品羊10万只。(3)投入资金1500万元在梁平县境内建设10万只种蜂场。年提供优质种蜂10万只
(4)投入资金2000万元在梁平县境内开展肉用种鸭选育项目。年提供优质种鸭1000万只。
3、梁平柚产业
(1)投入资金200万元在合兴镇龙滩村建设梁平柚母本园。为全县梁平柚育苗提供良种穗条100万枝以上,建成柚类优良品种展示及技术培训平台。
(2)投入资金7500万元在合兴镇、云龙镇、虎城镇、袁驿镇、荫平镇、明达镇、大观镇等镇乡实施梁平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项目。50000亩梁平柚标准园建成后将实现年产优质柚果10万吨,产值3亿元,实现农民增收1亿元.(3)投入资金1000万元在袁驿镇、虎城镇、云龙镇、明达镇、大观镇、荫平镇等镇乡实施梁平柚储藏与加工项目。实现年贮藏梁平柚商品果一万吨以上,增加附加增3000万以上,延长梁平柚市场供应期。
4、蔬菜产业
(1)投入资金15000万元在云龙镇、安胜乡、城北乡、梁山街道、蟠龙镇、大观镇、、曲水乡、福禄等乡镇(街道)建设梁平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实现年产优质无公害蔬菜12万吨,年产值3个亿,建成梁平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确保农产品安全供给。
(2)投入资金4500万元在云龙镇、安胜乡、梁山街道城北乡、蟠龙镇、大观等乡镇(街道)实施梁平县蔬菜物流冷链建设项目。实现年储藏商品蔬菜十万吨,增加附加值2亿元,有效保证蔬菜市场供给。
5、渔产业
投入资金15000万元在仁贤镇、礼让镇、明达镇建设梁平县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实现产值30000万元。
6、农产品质量安全
(1)投入资金1900万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查询系统项目建设。①在梁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完成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系统建设。②梁平县梁山街道、双桂街道、云龙镇、屛锦镇等5个乡镇街道试点建设10个联网追溯查询站点。③梁平县大观镇等28个乡镇建设30个联网追溯查询站点。④梁平县20家重点企业试点建设信息采集系统梁平县内重点的30家企业建设信息采集点系统。
(2)投入资金6830万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1.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培训;2.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3.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4.主要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5.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6.农产品认定认证及品牌建设;7.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梁平县农业委员会 2015年4月3日
农业农村发展项目 篇2
1 初步成效
2007年项目计划总投入5669万元,其中农业开发财政资金2000万元,整合其它支农财政资金2765万元,地方自筹904万元。姜堰和新沂两市在项目建设中,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生态和环境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初步实现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保障。2007年,共开挖疏浚沟渠168km,砼渠3.99km,新建管道灌溉32hm2,半固定式喷灌20hm2。新建机耕路44km,桥梁59座。新建小型电灌站10座,输变电线路13km。建过路涵桥269座,渡槽6座,节制闸1座。新打机电井2眼,配套井房2间。新打轻型井250眼,改良土壤833.33hm2,营造生态林53.33hm2、防护林46.67hm2,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打好基础。项目区内清除露天粪坑300多个、建设公厕15座,改厕200户,清理疏浚河道10条、冲填沟塘土方13万m3,修建硬质道路19km、路灯166盏,修建村庄下水道3200m,建成了河道码头5处、桥梁2座,农贸市场2处,卫生室400m2,建设公共服务中心800m2,栽植村庄绿化苗木2万株。
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调整,打造了一批高效农业亮点。新建日光大棚100hm2,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个。建设了生态果蔬、有机水产、花卉苗木、特色养殖、观光农业等一批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基地。姜堰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当年实现带动旅游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84%,项目区亩效益4000元以上的超过400hm2,有效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新沂市瓦窖镇项目区吕庄村农民廖军宝,承包土地4hm2,投资35万元,新建45个温室大棚,成为吕庄村最大的设施瓜菜种植大户。目前,示范区已涌现出有5个以上设施大棚种植规模户23户,10个以上设施大棚种植大户12户。据初步调查,项目区农民年增纯收入总额1854万元,人均年增纯收入1630元。新扩的设施瓜菜大棚,两季亩均纯收益在7000元左右,有的高达1.2万元。农民高兴地说:“一季水稻一棚瓜,不愁吃来不愁花;家有两个温室棚,找个媳妇准能成;再种五棚瓜和菜,小楼准能盖起来”!2007年,姜堰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260元,较上年增长13.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000多元。对照《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4大类18项25个指标,示范区已实现22个指标,可望在2008年提前步入小康行列。
2 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规划,形成整体推进合力。新沂和姜堰两市非常珍惜国家立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难得机遇,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涉农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并设立了高效精干的办事机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指挥和协调。建立了严格的工作考核机制,把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目标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位。项目所在镇也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项目所在县(市)党委、政府的重视,形成了县(市)、镇、村三级联动,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为使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科学有序地进行,新沂和姜堰两市对新农村试点项目建设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确立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思路以及分步实施的具体方案。规划包括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规划,科技扶持计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主要建设内容。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各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性质和要求,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和目标。由此,各部门围绕规划,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二是宣传发动,积极引导,激发群众参与动力。新沂和姜堰两市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试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高效产业体系、农业生态环境、新村庄建设以及科技推广等内容,哪些是由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建设的,哪些是财政整合资金投入的,哪些需要群众出资投劳的,都一一向群众宣传清楚,把政策交给群众。为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建设中,新沂市先后组织300多能人大户、经纪人和群众代表到山东寿光、青州和徐州沛县、贾汪等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和新村庄建设成效明显的地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激发动力,提高农民建好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信心。2007年9月8日,瓦窑镇还专门召开设施瓜菜种植总结表彰大会,对四季青农特品营销合作社等四家设施瓜菜建设特殊贡献单位、吕庄村等十家设施瓜菜建设先进单位、赵永泰等40名设施瓜菜建设规模大户及100名科技示范户、5名市场营销带头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激发了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建设的强大动力。
三是强化管理,确保质量,加大项目建设推力。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要求,始终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在土建工程建设中,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通过公开竞标。新沂市在土建工程招标中,市纪委派员对招投标和评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在土建工程质量上,按照“事前预检、事中监督、事后检验”的质量控制要求,实行市、县、镇、户四级联动的监理制,业主、总监、旁站、群众代表共同监督,严把工程开工关、材料质量关、施工工序关、工程进度关和质量验收关,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工程效能得到了尽早发挥,充分体现出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高标准、高速度和高效益。通过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推动,在村庄建设方面,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集中抓好新农村试点项目区内新村庄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尽可能早的让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憧憬变为现实。
四是政技结合,示范带动,放大科技支撑效力。为了进一步提高项目科技水平,新沂和姜堰两市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负责整个示范区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和全程技术服务工作。新沂市在科技培训上,通过集中授课和现场培训指导等形式先后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1期,培训农民2500余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80户。南京农业大学、徐州农科院均派出专家蹲点指导,与当地干群吃住在一起,及时解决高效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上,四季青农特品营销合作社、巾帼合作社和正康食品集团,充分发挥项目扶持资金引导效应,筹措资金大力开展钢架大棚和寿光五代温室建设,在设施瓜菜方面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项目扶持,引进了基质育苗、无公害栽培和全程质量控制等先进种植技术5项,并示范推广了哈密瓜、常香玉、长青、天橙等十余个瓜菜新品种,以及徐稻4号、徐稻6号等4个水稻新品种。姜堰市政府专门聘请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农学院张洪程院长为首席专家,成立了科技专家组,全面介入示范区规划、建设工作。在专家的参与指导下,示范区积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通过培植10个科技示范核心户、扶持100个种养大户、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人次、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10000人次,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和科技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进一步发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功能。
五是创新机制,健全体系,增强产销服务活力。在加强产业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加大营销网络服务体系的建设。新沂市重点抓了四季青农特品营销合作社、巾帼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发挥合作社在设施瓜菜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会员,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目前,合作社拥有紧密型会员户1472户,松散型会员3253户,专业技术人员28人,销售人员196人,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销售网络,协会总资产已达360万元。去年以来,合作社先后组织200多名经纪人在上海、南京、临沂、连云港等十多个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30多个,日均销售香甜瓜、芹菜、黄瓜等2万kg。
六是搭建平台,整合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面比较宽泛,内容也比较丰富,单靠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项目是难以全面实现的,必须按照规划,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这个平台,协调整合支农资金,优化组合各类项目,形成合力,才能提高财政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应,实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目标。2007年,新沂市以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为平台,在项目区内吸引其他各类资金达7741.535万元。在产业培植上:投入资金4055.46万元发展设施瓜菜大棚4323座,建设智能温室5000m2;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完成投入资金250.025万元,开挖疏浚土方48万m3;栽植村庄绿化苗木8.2万株;在新村庄建设上:完成投入3411.05万元,改水改厕115户,修建村庄下水道10.6km,新建吕庄、新圩村文化活动中心1600m2,铺设村庄户间路面8180m2,铺设村庄道路面3.75万m2,建设农民新居417户。
姜堰市在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区整合资金高达4830多万元,在环境整治、社会事业等方面配套建设了若干设施。首期建设农民生态新居109幢,形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生态小区,呈现出新农村的崭新风貌。洲城村以综合整治为重点,通过“拆、清、建、刷、栽、包”六着并举,全面清除“脏、乱、差”,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聚合资金的同时,姜堰市还大力招商引资,项目区引进了“溱湖湿地农业生态示范园”项目,首期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成31000m2连栋温室、40000m2日光钢架大棚、1200m2生产用房及配套设施。总投资1.15亿元、占地240hm2的“苏泰牧业有限公司”项目,已正式动工兴建,项目竣工后将形成10万头生猪、225万kg水产、13.33hm2蚯蚓、12万t饲料、8万t有机肥、66.67hm2林果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仅一年时间,姜堰市利用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平台,招商引资,创办了大棚西瓜、对虾养殖、植物油加工、农业旅游等12个农业项目,成为项目区高效农业的新亮点。目前,示范区已基本形成400hm2生态果蔬、200hm2特色水产、333.33hm2优质粮食的产业发展格局。
2 几点启示
新农村建设主要受益群体是广大农民,科学地认识和判断农民的现实需求,才能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科学和谐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陈益龙对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进行了调查,有60%的农民认为,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强烈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的需求是一致的。由此说明,农业综合开发所做的工作就是新农村建设要做的基础工作,是广大农民直接得到实惠的工作,这也是2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长盛不衰、蓬勃发展的秘诀。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优势,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坚持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扶持各类农民股份合作社的组建与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行为,目标明确,特色鲜明,有着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成为党和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必将发挥特殊的历史作用。
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有其特殊的政治优势。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战略目标,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程度如何,体现着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境况,表明着中国现代化的真实水平。现阶段,党和政府把建设新农村当着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行为,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从生产领域入手,按照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围绕产业实施综合开发。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投入的长效机制,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主要动力。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政府增加了对农业各种要素的投入,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民收入得到逐步提高,党和政府的目标与农民的期望实现了有效的对接,党的政治纲领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到,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通过一年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实践,农业综合开发正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涵紧紧结合起来。广大农民群众在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真正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项目区群众称农业综合开发为“民心工程”是出自内心的。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对“三农”的关心和重视,真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坚定了广大农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念,保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方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次,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有其不可替代的政策优势。市场经济是一种追求效益与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资本总是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向高回报率产业转移,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它是不会自发向农业这样一个传统产业转移的。如何制定有效政策,支持农业、扶持农民?切入点在哪儿?除了取消有关税费外,农业综合开发可谓是顺势而为,充分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需求,其决策的适时性和前瞻性突破了以往思维窠臼和政策瓶颈。农业综合开发采取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政策,改变了以往“国家拿钱,农民种田”的计划经济模式,充分调动了不同经济成份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成为转型经济中政府支持农业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农业综合开发从开始时就把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首先是解决农业生产必须的条件。如农田水利、土壤改良等。凡是立项进行开发的地区,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障碍因子的综合治理。做到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收效一片,决不是以往那种效(率)益不高的单打一现象。另一方面,将投资重点主要放在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和良种繁育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强了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建设和农业机械设备投入,致力于改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状况。并将上述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金的重点投放予以保证。因此,农业综合开发抓住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初步实现了农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农业综合开发成了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主渠道。
在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中,国家明确对新农村试点项目有六条扶持政策:一是适当加大投入力度。每个试点项目连续三年进行扶持,每年投入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不低于500万元。二是适当提高建设标准。试点项目的亩投资标准(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农民筹资投劳)提高到1000元。三是试点项目所在区域申报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同等情况下优先扶持。四是积极扶持试点项目所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六是优先安排试点项目承担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工作。农业综合开发各类试点工作,优先交由示范区承担。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扶持,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综合开发能有力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其政策效应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综合开发有其科学的管理优势。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经验,实行项目管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运用系统工程的理念和理论、方法,对每个项目都按照申报、评估、筛选、审批、实施、验收、管护的程序进行严格管理,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特定目标的实现。
通过20年的实践,农业综合开发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做到了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较好地克服了以往农业投入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讲效益的倾向。农业综合开发以项目区为单位,按项目投资,克服了分散投入的不足,增进了各种投入、相关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效益定项目、以项目定投资的立项选项原则,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做到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规模开发,注重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在申报立项程序上,做到自下而上申请,自上而下审定。项目立项做到坚持条件,评估招标、竞争选项、组织实施、竣工验收、运行管护。在资金使用管理上,实行资金跟着项目走,专账专户,县级报账制;有偿放款,招标采购等。
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创新项目运行机制,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加强项目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在项目区实行区域化布局、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进行以“公司+农户+基地”、“专业市场+农户”等形式的产业化运作,科学地利用了农业资源和区域优势。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还注重不同项目有机结合,围绕市场建龙头、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依托基地组织农户发展生产,使产业化运作贯穿农业综合开发的全过程、各方面。通过发展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起集中连片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培育出一批名特优新产品,从而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加工增值,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用于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这些科学的项目管理优势在建设新农村示范试点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4 政策建议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试点项目虽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是要研究制定《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措施、建设内容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以保证项目建设取得应有成效,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是要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是重要任务,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必须科学地选择最具优势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扶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推广优良品种以及与优良品种相配套的种养技术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结合项目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与建设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三是要适当拓宽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使用范围。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面较广,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建议对建设内容和资金使用范围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再拓宽一些,比如可适当加大示范区清洁能源、村容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使其有别于常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在建设内容上还应特别重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相互结合,使得试点项目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基础设施保证,农民可持续增收有优势产业支撑。
四是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实践表明,新农村试点项目步子快、路子新、效果好,受到地方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把这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建议认真总结新农村试点项目的经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积极做好下一年度项目的申报工作。
五是要深入开展调查调研。重点围绕“建设模式、运行机制、项目管理,以及建设内容,资金使用范围”等具体问题进行调研,从宏观上研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模式。特别要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生产力与发展农村新型生产关系上的理论问题。在适当时候召开项目现场交流会或“新农村试点项目论坛”,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根据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室于2007年启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通过公平竞争,江苏省徐州新沂市和泰州姜堰市获得建设新农村试点项目立项。试点项目效果如何,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结合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从一年多的实践看,这两个项目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预期效果。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的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
关键词:农业开发,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发展项目 篇3
所谓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是指在发展农业方面一国与它国相比,在外延上,发展该农业产业项目的条件较为有利,从而使其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农业产业项目,在内涵上,面对一国国内农业产业的各门类,该农业产业项目在全面推动整个农业发展中起主导性作用并占优势的农业产业项目。根据这一科学认定标准,综观我国农业整体发展状况与水平,笔者认为,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是我国农村农业产业中的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是正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这是因为:
从农产品市场价格上看,我国这一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生产的农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资料分析显示,我国的蔬菜生产成本低,国内菜价约为国外的1/5至1/8,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系数为09129,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能力,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西瓜、水蜜桃、葡萄等优质产品的市场价格比国外市场低四至七成,除禽肉外,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766%,牛肉低651%,羊肉低54%,水产品和海产品更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从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许多人都认为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产品是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例如,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早已指出,中国农业不怕入世,对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等,中国是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农产品价格低廉;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也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和油料,从而腾出一些农业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来自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农业问题专家也分析认为,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农产品特别是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因而决定了农业的粮食生产是一切生产的基础,经过建国以来的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富裕的自给程度,加入WTO组织,又给我国从世界粮食市场购买低于自身粮食生产成本的粮食资源提供了条件,因此,我国在重视本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新项目,并逐渐发展成为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事实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起来的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农村农业产业项目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并占有了一定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份额。
二、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具有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入世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反映。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和农村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农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才能使我国农村农业尽快地发展起来,其中,发展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事实上,近几年来,通过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的大力实施,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有利于妥善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下岗及企事业单位富裕人员总数达66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现有水平条件下,城市在未来10—20年内,要消化吸收城市劳动力都十分困难,更不可能全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我国城市每年只能从原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转移299万人,未来20年将转移走5980万人,因而城市化对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是,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实现转移,全部转移将需56年,也就是说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将长期沉淀在农村被白白浪费掉。我国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如果将这一资源浪费掉,对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状况的农民群众乃至国家而言,其损失不可估量。所以,必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寻找新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大力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事实上,我国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必然会极大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提供条件。
3有利于缓解城乡就业冲突和城市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
按照城市化论者的观点,在当前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状态下,仍然要求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就会大大增加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加剧城乡就业冲突,并危及城市的社会稳定。由于城市企事业下岗人员和一些进城农民找不到工作等各种矛盾的存在,加剧了一些社会矛盾,引发了许多社会治安问题,目前,城市的社会治安案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进城找不到工作的无业人员。所以,减小城市的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通过发展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既不会给城市造成过大的就业压力,引发城乡就业矛盾,又能因地制宜地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而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
农业农村发展项目 篇4
申报指南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
2019年度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项目分为产业链示范项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农业科技园区创新项目、县域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项目、重点研发面上项目五类。
一、产业链示范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起止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针对“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中高端产品少、产业链不长、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按照“育企业、建基地、创品牌、强产业、富农户”的思路,重点支持生猪、肉鸡、肉用山羊、肉兔、肉鸭、竹、花椒、核桃、蚕桑、四川泡菜等优势特色产业链,开展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构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考核指标。
引进新品种2—3个,集成新技术、新模式5项以上,开发新产品2个以上,制定技术规程或技术标准2个以上,培育1个以上农业产业知名品牌或拳头产品。主要粮油作物基地核心区面积30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特色经济作物及林木产业基地核心区面积20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600亩以上;猪羊年出(存)栏2000头以上,牛年出(存)栏500头以上,家禽、兔年出(存)栏10万只以上,特色水产等养殖水面100亩以上。
(五)有关要求。
1.牵头申报单位须是在四川省内注册的相关产业领域的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产业链示范项目”。
2.每个市(州)申报不超过1项(含扩权县市),由市(州)科技局负责统筹。
3.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申报时须出具资金配套证明。
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针对“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成果少、前瞻性技术储备不够、解决瓶颈问题的核心技术不多等问题,围绕农业领域技术攻关清单,瞄准生物种业、农产品加工、智能农机、绿色农业、土壤污染防控等重点领域,聚焦有利基因鉴定与利用、优异育种材料高效创制、优质新品种高效选育、农业高效轻简栽培、畜禽健康养殖、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控、高附加值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化生产智能化机械设施、农业高效用水、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土壤污染防控等关键技术问题,支持优势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天花板”技术、“卡脖子”技术,取得一批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性成果,提高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考核指标。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1项,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3个(项)以上,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基地、示范生产线2个(条)以上,形成专利、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登记成果、获奖成果等3项(个)以上。
(五)有关要求。
1.由在四川省内注册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省级及以上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2.每个市(州)申报不超过1项(含扩权县市),由市(州)科技局负责统筹。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申报各不超过3项,其他中央在川、省属、市(州)属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申报各不超过2项。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3.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申报时须出具资金配套证明。
三、农业科技园区创新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类型和经费。
按照重大、重点项目进行分类支持,重大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0万元,重点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2年,起止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产学研协同开展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重点在优质农畜新品种(配套系)引进与选育、绿色高效安全生产、主要病虫害防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产品开发及现代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突破,构建技术体系,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慧农业等高新技术在园区中的应用,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搭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打造特色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支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
2.考核指标。
(1)重大项目: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主导产业1个以上,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5项以上,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10项以上,建成可复制推广的产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以上,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打造区域品牌1个以上,形成知识产权20项以上,带动园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较当地平均水平提高30%以上,园区内农民年均增收较园区外提高20%以上。
(2)重点项目:培育优势特色产业1个,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3—5项,开发新产品2—3项,转化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5—8项,建成可复制推广的产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2家以上,打造区域品牌1个,形成知识产权10项以上,园区内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较园区外提高15%以上,园区内农民年均增收较园区外提高10%以上。
(五)有关要求。
1.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园区内的产学研单位牵头申报,项目要按照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平台搭建及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统筹组织,每个园区申报项目不超过1项。园区管委会要出具正式推荐文件和不低于5:1的项目配套经费承诺函。申报项目经所在市(州)科技局推荐上报。
2.项目必须是产学研单位联合申报,要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和目标。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项目”。
3.企业牵头申报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牵头申报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应低于60%。须提供牵头申报单位2017年度资产负债表和资金配套证明等附件。
四、县域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项目(一)企业创新能力培育项目。1.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2.支持经费。
一般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重大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
3.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起止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4.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支持县域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合作,建设星创天地、专家大院、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站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转化新成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2)考核指标。
一般项目:开发创新产品2—3个,研究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基地1个,项目实施期内新产品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1个,新签订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协议1个以上,新引进科技创新人才2名以上。
重大项目:开发创新产品5—10个,研究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基地2-3个,项目实施期内新产品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1-2个,新签订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协议1-2个,新引进科技创新人才5名以上。
5.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县域内注册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具备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究开发基础。申报重大项目,须是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优先支持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申报。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创新能力培育”,提供相应附件。
(2)每个县(市、区)申报不超过1项。重点支持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健全、运行良好的县(市、区)。适当平衡在不同区域实施的项目立项。
(3)牵头申报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应低于60%,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1。牵头申报单位提供2017年度资产负债表和资金配套证明等附件。
(二)科技示范村项目。1.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2.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3.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2年,从2019年1月—2020年12月。4.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支持科技示范村围绕1—2个主导产业,开展产业发展和绿色宜居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创新,示范推广突破性农林作物及畜禽水产新品种、病虫鼠害绿色防控新技术、作物高效丰产栽培新技术、规模化健康养殖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新技术、草地生态畜牧业新技术、农机装备、生活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新技术、节能民居新技术、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等,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构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2)考核指标。
①集成创新。示范新品种1—2个,推广新技术2—3项。②基地规模。科技示范村优质粮油作物基地核心区面积15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300亩以上;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及林木产业基地核心区面积10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200亩以上;优质生猪、羊年出(存)栏500头以上,牛年出(存)栏100头以上,禽兔年出(存)栏10000只以上,特色水产等养殖水面30亩以上。民族地区示范基地规模原则上可降低50%。
③技术服务。组织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现场指导等活动5次以上,培训技术骨干10名、新型农牧民100人次以上。
④示范带动。科技示范村直接带动50户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辐射带动500户农户增产增收。
5.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县域内注册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优先支持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申报。
(2)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大学专科毕业3年以上,牵头申报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应低于60%。
(3)每个县(市、区)申报不超过1项。重点支持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健全、运行良好的县(市、区)。适当平衡在不同区域实施的项目的支持。
(5)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科技示范村”,提供相应附件。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有明确的产学研合作协议。(6)深度贫困地区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2,其他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1。牵头申报单位提供2017年度资产负债表和资金配套证明等附件。
五、重点研发面上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一次性拨付)。(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1)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支持以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优质健康新产品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技术、农产品加工安全隐患物质控制、自动化农产品加工设备、农产品品质在线检测、农产品保鲜贮藏与冷链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
(2)特色农业资源开发。重点支持区域特色明显,可望形成新产业的农林作物和畜禽水产资源发掘、评价和利用,以及相关新产品与配套生产、加工等深度开发利用技术、设施(设备)研发与利用。(3)主要农作物及畜禽高效安全生产。重点支持作物轻简高效种植、粮经复合模式、稻—渔共栖复合生态模式、肥水高效利用、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抗逆减灾,畜禽水产设施化养殖与环境控制、重大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综合防控,林木(竹)标准化栽培和轻简高效复合模式,优质种苗工厂化快繁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互联网+”等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支持化肥农药减量高效施用、农林畜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高效用水、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耕地质量提升、种养循环模式,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及修复、工矿弃地及灾后创面生态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农业绿色安全投入品开发。重点支持安全高效、可降解、无残留的新型绿色投入品(农药、化肥、饲料、兽药、抗旱保水材料等)创制及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2.考核指标。
研发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2项以上,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基地2个,形成专利、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等知识产权2个。
(五)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四川省内注册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应有较好研发条件和基础。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面上项目”。
2.每个县(市、区)申报不超过1项;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申报各不超过5项,其他中央在川、省属、市(州)属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申报各不超过2项。适当平衡不同技术领域项目的支持。
农业农村发展项目 篇5
随着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农业建设项目逐年增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大幅增加了对农业投入的比重。针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严格,对项目开工情况、计划执行情况、资金到位使用情况、项目招投标监理情况、完工项目验收情况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我区严格按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林水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项目监督管理的规定,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争取上级资金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形成了全区上下积极谋划项目、主动争取上级资金的好局面,各相关部门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准确把握资金动态,瞄准国家的投资方向,找准与全区的对接点,谋划了规模化养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农村沼气、防护林、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等14个涉农项目,自2007年以来,项目总投资3450万元,累计获得中央、省农业项目投资补助865.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64.9万元,为缓解财政困难、“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详见附表)。
二、主要做法
根据国家、省对农业项目建设的要求,我区不断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落实了五项制度(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建设进度报告制),把 好三个关口(即项目可研关、建设程序关、项目资金管理关),严控两条底线(即质量合格线、批复计划线),提高一项素质(即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结合我区实际,针对具体项目,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业项目建设管理体系。
1、落实建管制度,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监管。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加强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监管,首先,重要项目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协调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每个项目都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是项目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负其责,责任追溯;其三,项目施工、设备采购落实了招投标制和合同制,各项目单位均做到了按批复方案组织招标,与中标单位签定了施工或设备采购合同,明确了责任和义务;其四,实行了项目建设工程监理制,保证了施工质量;其五,实行了项目建设定期报告制度,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的报表格式定时报告项目建设情况。
2、把好三个关口,将项目建设做好做实。项目建设的成败,关键是抓好基础性的工作。按照这一思路,首先是做好项目的可研工作。在规模化养殖、双低油菜基地建设等项目申报前,组织有关单位对项目建设地点或区域进行现场踏勘,多次与所在乡镇和主管部门进行沟通。通过现场踏勘,确定项目区范围、建设内容和主要工程的建设标准,减少了后期变更。二是把好建设程序关。针对各项目单位对基本建设程序不熟悉的现状,及时进行多种形式的项目申报及管理指导,并深入到项目建设一线,避免程序违规,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三是把好项目资金管理关。从投资计划批复开始,即会同财政部门,严格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开展不定期的项目资金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杜绝了违规违纪行为,保证专款专用。
3、严控两条底线,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建设中,我们以建设质量合格、符合国家和省批复的建设计划为底线。材料进场要求有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的质量合格证书;对各检验批、分部、分项工程,要求监理单位严格验收;对单位、单项工程,要求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共同验收并出具的验收报告。整个项目建设完成后,由我委组织区有关业务单位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初步验收。结合初验,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对在建项目逐项进行监督检查,从而确保各个项目均达到批复要求,一性次通过省、市验收。
4、加强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促进项目管理走向规范化。建好项目基础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农业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公告和标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进度报告制度,制定了与各个制度相应的各类报告、报表、记录格式,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程序。另外,还就农业建设项目资料档案管理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统一的档案资料归档分类目录,对项目建设的各类文件资料进行了系统分类归档,既防止了程序上的缺失,也预防了档案资料的混乱,更方便了查询和追溯,尽可能详细的把好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不出或少出现纰漏,使项目建设得以规范的进行。通过制度建设,使项目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5、抓好项目日常管理,防止发生违反国家项目建设规定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项目单位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 定,对照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文件,从项目实施内容是否与批复的计划内容相符、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包括资金到位、使用和管理、概算控制情况、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等)、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包括进度和质量情况等)、项目管理情况(包括项目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项目单位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等落实情况等)等方面开展经常性的自查。对在建项目实行月、季报制度,并且不定期的组织有关单位,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听取情况汇报,分组核查项目建设计划、财务支出手续及会计制度、建设程序执行情况、项目建设资料档案管理情况,座谈质询有关问题,检查在建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6、开展项目的调研,指导项目后运行。对通过验收的项目,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投入项目后运行。2010年上半年,我们对07-09年期间竣工及在建的农业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已经实施建设的项目均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密切相关,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加以研究指导,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提高了项目运行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全区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使项目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实施成效
通过近几年实行高水平的项目管理,建设高标准的农业项目,充分挖掘我区农业的多种功能,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全 区“三农”发展,一些重点项目已经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和有力支撑。
1、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劳力、资金、技术、设备等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效益型经营机制。实现农业由重生产向生产、加工、流通并重的转变,由重产量、重数量向重质量、重产品竞争力的转变,由重速度向速度效益并重的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高度化。
2、拉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通过项目建设,发挥全区农业的比较优势,按产业化的思路,做大、做强、做精一批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和产业区,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示范、辐射,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
3、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农民增收。以项目为龙头和纽带,有效地促进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经纪人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和联接主体的发展壮大。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把越来越多的农户带入市场,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帮助农民有效抵御市场交易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构建起紧密连接的利益桥梁。通过项目建设,对农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作用。
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篇6
摘要: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改革,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中国农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国农业经过曲折的变革与发展,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重建了农户经济,终于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继而向小康社会迈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1.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农业的现状是家庭分割制度,既按人口分地,每家只有几亩或十几亩的小块天地,这就十分不利于田地的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不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民的人口众多,无其他大块的经济来源。
2.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依我个人理解及查阅资料,我认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向、新层面表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出现以下的新趋势或是我的个人建议。
2.1改变农村农业的经营承包方式
现在,中国的农村仍然是小块分割制度,既浪费资源又不好管理,效益不是很高。虽然养活了几亿的农村人口,可并不能使他们致富,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反而束缚了劳动力。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但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大块经营技术,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不过,现在许多国家已有了先例,比如美国、俄罗斯,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2.2推广生态农业
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
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正确地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明确指出:“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农业模式,也正在逐步试验推广,目前试验已从生态农业 户、村、乡发展到生态农业县。”因此,中国生态农业和国际可持续农业是一致的。我国各地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已经证明,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为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
2.3重视海洋农业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因此,像对待地力 一样提高“海力”,促进水产养殖、向集约化、农牧化方向发展,营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创建海洋农业目前方兴未艾,发展海洋农业 已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海洋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海洋开发方面,应该把发展海洋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2.4探索基因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克隆技术、新的尖端生物加工法的应用与发展,给人类带来无限憧憬。生物技术突破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与物种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基因的界间转移,极大地拓宽了生物界种质优势的利用。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品种,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新的动植物品种。近10多年来,我国在转基因抗虫、抗病毒和品质改良农作物与林木方面,对转基因大豆、棉花、烟草、马铃薯、小麦、玉米、甜椒、花生、菠菜等进行田间试验。其中,抗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已大面积生产应用,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已进入大面积应用示范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农业必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不过,这是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小则带来食品安全,既转基因作物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大则带来物种和生态危机。
2.5建立网上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各个方面的信息进入电脑网络。气候、土壤、水 与物种等环境资源信息,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流通、价格信息,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等信息,通过计算机联网,成为人类共享资源。中国农业信息网站已于1998年开通,主要栏目有:科技教育信息网、菜篮子信息网、畜牧兽医信息网、花卉信息网、果业信息网、包装信息网、气象信息、供求热线、农业信息、农业产品资讯等。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发现,互联网用途广泛、使用方便,而且充满乐趣。如河南、山东的农民种植的苹果、花生 等农副产品,不但通过网络打开销路,产品还飘洋过海卖给了外国人。信息网络化使农业生 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成为可能。
2.6注重新能源开发
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谁掌握了能源谁就有发言权。而农业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放火烧掉,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充分利用起来,必将是21世纪的一大壮举,也解决了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而且,这是个天然纯净,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所以,这是个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必须大力发展。
从以上分析,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朝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知识化、市场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构建多种类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科技农业即知识型农业,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有效地形成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机制的运作方式,推进农业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转变,从根本上消除粗放经营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效率低、环境污染等严重的消极后果,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由非持续型农业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走出一条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对大学生的启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作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把握推进农业农村经济
发展的思路,一是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和严峻的自然灾害,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保供给、稳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下半年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仍呈多发重发态势,防灾减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较大。三是下半年农业农村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力实现粮食第八个丰收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农村改革,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当看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时,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因为我知道我们的社会还在进步还在发展。当得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时,作为一位公民和社会的特殊群体,我感觉到我们的责任。当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发展进行憧憬时,我希望它是欣欣向荣的。
参考文献: [1] 兰志明.世纪之交 加快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西藏科技.2000(03)
[2] 吴德育.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J].福建农机.2006(03)
[3] 丁伟.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
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4)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关注三大问题 篇7
1、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
当前, 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要看到, 农业仍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我国农产品总体上还是供不应求, 粮、棉、油、糖、肉这几大农产品都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比如, 2011年, 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包括大豆在内, 一共是5 800多万吨, 相当于1 160多亿斤, 进口的粮食超过国内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再比如, 2011年, 我国进口棉花331万吨, 国内总产量660万吨;进口植物油674万吨, 国内总产量1 000万吨;进口食糖200万吨;海关统计的进口猪肉量接近100万吨。在粮食安全问题上,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通过保护耕地, 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不断推动市场化进程等, 努力提高我们的农业产业水平。
总体来讲, 增加粮食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总人口接近72亿, 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比例不到19%。目前, 我国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世界上已处于前列。我们用拥有占全球不到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球22%左右的粮食, 农产品人均消费水平不低于国际水平;但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决定了我国对植物油的大量需求, 供给压力很大。我国全年的食用植物油的消费总量超过2 500万吨, 而国内生产的植物油大约1 000万吨, 缺口是1 500万吨。除了进口的植物油600万至700万吨, 剩下的缺口以进口大豆弥补。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还在迅速增长, 目前平均每人每年接近40斤。缺口的增大将带来更多的进口压力。以大豆为例, 出口量和生产量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位, 但去年大豆产量已下降为1 300万吨, 产量排位已降到世界第三。我国大豆的进口量, 2010年是5 480万吨, 2011年5 264万吨, 今年预计会超过5 500万吨。今年, 我国大豆产量与进口量预计总和为7 000万吨, 大豆的自给率不足20%。2010年, 全球大豆出口量9 200万吨, 57%以上的大豆被进口到中国。
值得关注的是, 我们很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改变大豆供不应求的状况, 因为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也很难减少。我国共有18.2亿亩耕地, 再加上复种指数, 正常年景可达到23.5亿亩左右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其中, 16.5亿亩用于播种粮食。以2011年680多斤的粮食亩产量计算, 现有的16.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是不可再减少的。油料的播种面积大约2.1亿亩, 棉花7 000多万亩, 糖料约3000万亩, 蔬菜瓜果3.2亿亩, 再加上麻、茶、药等, 几乎没有可能去减少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要通过增加耕地来替代大豆和油料进口, 按照我国目前大豆亩产254斤、8亩地可生产1吨大豆计算, 那么5 500万吨大豆缺口至少需要自种4.4亿亩播种面积。按照菜子油亩产量85斤计算, 700万吨植物油缺口至少需要自种1.6亿至1.7亿亩播种面积。这说明, 我们需要使用6亿至7亿亩的境外播种面积才能维持当前的现状。按照土地产能来计算, 我国的播种面积缺口达到20%。可见, 我国农产品供求的现状非常严峻, 这也是中央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为什么强调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原因。
总之, 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全局、影响长远。解决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 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以大豆为例, 不论谁种大豆, 在哪里种大豆, 都需要经过市场的买卖。从这个意义上讲, 如果全球主要农产品总量能增长, 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就能得到相应提高, 至于谁种大豆则是相对次要的问题。我国还可以采取向其他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方式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投资能为东道国带来经济利益, 当地不仅可以增加税收, 也能促进就业, 也利于满足我们的豆油和豆饼需求, 从而实现双赢。对有潜力的后发地区、后发国家给予大规模的经济技术援助, 可以提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产量, 改善人们生活, 增加消费。目前, 我国已经在14个非洲国家开展了农业技术援助, 开展了100多个项目。非洲有很大的种植潜力, 目前整个非洲小麦的进口量超过自身需求的45%。把非洲的供给量提高了, 全球粮食总量就会提高, 就会促进粮食价格稳定, 也利于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2、农村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问题
农村的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土地问题既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又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 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我国要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 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严格的土地法律制度。
当前, 我国征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 一些地方征地的补偿较低, 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出台低地价甚至零地价, 造成工业用地价格偏低, 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水平就被压低了。这不仅有损农民的利益, 也会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集约用地。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 工业用地低价在其中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 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改变, 应当有所变革。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是一件大事, 一头连着农民利益, 一头连着工业和城镇建设。应该看到,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 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当前, 有一些解决办法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鉴, 比如不改变所有权而转变土地用途的方式, 像北京西郊的香格里拉大酒店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时建立的, 土地所有权至今仍属于四季青乡, 在这种方式下, 土地的使用符合政府规划, 不仅酒店正常运营, 农民还能收取租金或者得到分红。
必须注意的是, 不论是农民的土地还是国家的土地, 都应该按照规划使用。一方面, 政府应该引领社会制定出科学、公开、公正的规划, 履行好政府的职能。同时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把握好规划中经济总量的阀门, 决不允许违反规划的建设发生。另一方面, 对于政府制定出的规划, 无论是土地所有者还是使用者都应当服从。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土地管理问题上, 都有依据规划制定的用途管制, 即使是土地的所有者也应当在政府规划的合法范围内使用土地。
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问题非常复杂。当前, 要考虑两个重要问题:第一, 怎么让已进城的农民融入城镇。第二, 农村还有大量人口, 如果继续进入城镇, 农民变市民的问题就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顶层设计。
有的国家在城市化水平不太高的时候就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到大规模开始城镇化进程的时候, 由于解决了社保问题, 农民进城没有增加太多负担。比如日本, 明治维新以前已经实行农村土地的长子继承法, 不允许分割。次子、末子如果想留在家中, 就只能做长子的“长工”。所以, 明治维新一开始, 政府就意识到要考虑对没有财产的农家次子、末子在进入城镇后的社保问题。于是, 政府推出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 一些有实力的公司推出了终身雇佣的制度, 向雇员提供基本食宿和一定的社会保障。等到了城镇化大规模推进的过程中, 农民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社会保障。
有的国家在早期没有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了过渡性制度。比如泰国曼谷大约有300万农民工, 市政府针对不同打工目的的农民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到曼谷来打工的农民, 一部分人赚了钱以后要回到家乡, 一部分则希望将来成为曼谷市民。针对第一种情况, 农民工进城在劳工局登记、缴纳工伤保险就可以, 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针对第二种情况, 农民工进城要在劳工局和社保局都进行登记, 之后个人和用人企业按要求缴纳各种社保费用, 缴满8年以后便可以享受与曼谷市民同等的待遇。这样的政策设计很有序, 让农民自己做选择。与此同时, 这8年也给了社会足够的消化时间。
相较于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城镇化经验, 我国缺乏这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因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做好制度设计, 通过合理引导人口的流向、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等问题, 以求在城镇化过程中, 城乡社会更加和谐, 农民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发展农业农村工作之我见 篇8
一、 发展现状
当前,农村面貌变化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要求得到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农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投入大,农牧民收入大幅提高。规模大、标准高、配套全。苗木培育区、生态植物观光休闲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和优质养殖基地,集育苗、养殖、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农头企业遍地开花。安居富民(包括灾后重建、定居兴牧)工程,都配套了柏油路、电网、防渗渠、上下水、学校、医院、办公阵地、广场及休闲场所、暖气和天然气,为农民生活发展提供便利。
同时,在农业农村工作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创新发展模式,有了很多探索心得。如为缓解农村人多地少、宅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段建设农民自己的安居富民楼,对农村符合划分宅基地条件但自愿放弃转而购买安居楼的,政府给予补贴和贴息贷款。在失地农民安置上提出“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居,失地不失利”的工作策略,打破行政界线,把不同乡镇的农牧民从偏远的山区和地质灾害点安置到交通干线和乡镇中心,重新组团集中居住、生产,花小钱办大事。
二、进一步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解决好县级层面农业农村工作的谋划水平和统筹能力。
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委、政府的领导是关键,同样县域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县委、政府的高位推动、高水平谋划,每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思路、措施县委、政府应当慎重研究,科学定位。目前很多地区的农业农村工作思路、措施只是在部门、乡镇的基础上简单综合,缺乏高度和层次。在制定工作方案的过程中,由于定位的不科学或资金不到位或其他因素干扰,造成一些方案执行不了,有的方案虽然执行了,但效果不理想。“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三个问题,但事实上很多农业农村工作在县级层面没有形成合力。如近几年县级农业农村的民生项目越来越多,许多项目零打碎敲地由多个分管领导和部门往下分配,结果是钱花了不少,社会效果却不明显。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兴起,传统农业农村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农牧业工作有逐步边缘化、弱化的趋势。关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三者不是前后关系,更不是孰重孰轻的关系。没有农牧业现代化,就没有河谷的全面小康。
2、解决好县级农口部门、涉农部门、各乡镇(场)的执行力和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县农口部门、涉农部门是县级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县农口部门、涉农部门的执行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县域农业农村工作的推进,特别是现行的管理体制,多数项目的申报权、工作考核的决定权在部门,部门的积极性不高,相互扯皮,和稀泥,县委、政府的决策很难在乡镇得到有效执行。
乡镇是县级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乡镇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直接决定了县域农业农村的工作水平。乡镇是当前县级农业农村的主战场,上级政策制定的合理与否,具体的措施如何落实好,如何充分发挥作用,都要靠乡镇来检验、去实践。如果乡镇的主动性不强,执行力差,那么县级的多数构想都会落空。
从体制上讲,农口部门、涉农部门、乡镇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关系很微妙。如何调动三者的积极性,发挥三者的倍数效应,需要有理性的制度约束,更需要上级领导者个性化的感召和智慧的调度。我县农口部门、涉农部门、乡镇的执行力和配合有没有问题,另外,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不是大包大揽,更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
3、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基础性工作,解决底数不清,管理混乱的问题。目前,耕地、饲草料地、经济林、牲畜、大棚、沼气池等等方面的数据,存在很大的水分。数据不清,给规划和工作上造成很多被动和决策上的失误。
4、继续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干部人事管理机制,解决好“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 真干与懒干,真干与假干”的问题。绩效考核和干部人事管理历来是各级管理者比较头痛的事,近几年,全国上下在此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解决“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 真干与懒干,真干与假干”的问题上,还没有实质性的措施和办法。在很多地区,很多单位和乡镇不是缺人,而是缺干活的人。“三分之一的干,三分之一的看,三分之一的站”成了很多单位的真实写照。在干部队伍中,一些干部话讲的漂亮,落实工作不到位;一些干部在领导跟前一个样,在群众跟前一个样;还有一些干部进取意识不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较差。如果不改变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不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农业农村工作跨越式发展只会是一场梦想。
5、在农业农村工作发展过程中,应尽快调整充实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明确主要领导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形成项目、资金合力。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应坚持定期研究县域农业农村工作,科学确定县域农业农村工作的各种规划、重大项目和推进措施,及时确定解决农业农村重大问题的办法。
6、在今后切实加大对县农、林、牧、劳务经济和农村非农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产业发展是关键。农业产业发展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回报低的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和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引入市场机制,大招商,招大商,目前,很多涉农企业属原料初加工型,企业和农牧民获利的空间不大。现有涉农企业提质增效或改造升级,甚或被市场淘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最后,还要根据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的逐年开展农业农村专项普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农村工作档案。
参考文献:
1. 刘文科; 杨其长; 张成波;论设施农业在循环农业中的运作模式. 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年
【农业农村发展项目】推荐阅读:
农村农业发展07-27
农村的农业发展07-18
农村经营管理农业发展08-30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06-06
岢岚县农业农村发展规划06-06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08-25
我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07-08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09-06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09-21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