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共10篇)
《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吗?大自然是很神奇的!黑黑的土里会长出绿绿的芽,小小的花瓣会散发出阵阵的清香,甜甜的果实里呀又会藏着各种各样的种子。
听!大自然还会发出很多声音呢。哗哗哗,这是什么声音啊?——;呼呼呼,这又是什么声音——;轰隆隆,这是——。
再听,咕咚!这是什么声音呀?好奇怪。猜一猜。
生猜(2人)
二、师范读故事
是不是呢?答案就藏在一个有趣的故事里。故事的名字就叫《咕咚》。看老师写。(板书课题:咕咚)最美的故事要用最美的坐姿来听!眼睛看老师!我们的故事开始了。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故事讲完了。考考你听得怎么样?听出来了吗,“咕咚”是什么呀?
三、生初读故事
原来,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这声音还吓坏了那么多的动物呢!真有意思!这么有意思的故事,让我们自己读读吧!
赶紧打开书,第163页。双手拿书,稍微往前倾斜,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哦!好,开始读吧!
四、识字
1、读完了吗?——读完了。
我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
好,把书放下。
2、字音读准了吗?我来检查一下。
(1)这是这一课比较难读的字。老师把它们放在了屏幕上。(课件:标序号,不加拼音。)老师先问问大家,哪些字是你已经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在哪见过这个字?谁还认识? (2人)
哇!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啊!那就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吧!
多好啊!生活中只有多留心、多观察,就能认识很多字,但是还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那就让拼音来帮忙吧。请大家借助拼音把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好,开始吧!
( 2) 出示:领 咕 咚 哇 湖 狐 狸 命 闹 极(带拼音)
好,差不多了吧!
我们来开个小火车吧!从哪里开始呢?你来当火车头吧!
好,我们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他读对了,我们就跟着他读一遍。如果错了,我们就给他纠正。开始吧!
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真是棒极了!~
(3)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吗?我贴你读!字卡(领、、、、、极)
看你们学得那么好,老师真高兴!
(4)字形
字音读准了,那下面啊!让我们来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样子吧,好吗?
(A )闹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有什么办法记住它呢?
门子里面有个市。观察的真仔细!
热闹,哪儿很热闹?
超市的门口很热闹。菜市很热闹。
就从这个字的样子来看,是哪热闹呢?
对呀!超市的门口很热闹,这不就是这个字的样子吗?超市的门口很热闹。
你能像这样记住这个字吗?(板书:坐、加拼音)两个人坐在土堆上——
你看,我们的汉字多有意思啊!
(B)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记记其他的字吗?
狐狸:那老师再问你一下,你知道为什么这两个字是反犬旁吗?是的,反犬旁大多都与四条腿的、有皮毛的动物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反犬旁的字?狗、猫、猴、狮。但是,同学们注意了,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反犬旁。比如,这一课里的:山羊啦、兔子啦、大象啦!
咕咚哇,看来表示声音的词大多都是口字旁。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轰隆隆就没有口字旁。
……。
看来,很多字的意思和他们的偏旁有关。
命啊,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字。
你知道古代的人是怎么写这个字的吗?老师写给大家看:(一边说一边写篆书字形)这是一座房子,这是房子的横梁,房子里有一个拜神用的神坛,你看,这个口就是烧香用的神坛了。一个人啊,正跪在神坛前烧香祈祷呢,他在祈祷什么呢?他在祈祷,愿所有的人都平平安安、长命百岁。
你看,这个字就像一幅画一样。这么好玩的字,你也想画一画吗?打开书,163页,找个合适的地方也画一个吧!看谁画得最漂亮!
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画得都很认真,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记住“命”这个字的样子了。
再来说说剩下的几个字吧!
五、写字
这些有趣的字都认识了,那就让我们来写两个吧!(狐狸)
1、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反犬旁。
反犬旁,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写的新偏旁。看老师写:先写撇;穿过撇的中间写弯钩,注意弯钩要有力量,就像一张弓;最后在弯钩的中间向上一点起笔写撇。
伸出手,跟着老师写一遍。撇,弯钩,穿过撇的中间,注意弧度,最后在弯钩的中上部起笔写撇。
2、反犬旁会写了,这两个字就可以写了。伸出手,跟着老师写一遍。
(1)狐,先写反犬旁。(边说边写)。再写“瓜”,第一笔,平撇,起笔高一点,撇到竖中线;第二笔,竖撇,从平撇的落笔处起笔;第三笔,竖提,从平撇的前端起笔,写得低一点,基本上和反犬旁一样低。记得要结一个瓜。最后一笔捺,从竖提的上端起笔,捺要写得舒展一些。
(2)狸,先写反犬旁。再写一个“里”。第一笔,竖,从竖中线起笔,起笔低一点,到横中线停;接着,横折、横、横;下一笔是——竖。落笔不能低于反犬旁。最后,横、横。最后一横要长一些。
3、学着老师的样子,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先调整坐姿,双脚放平,身体离桌子一拳头,拿起笔,一音两字,开始写吧。
(评价:坐姿好!反犬旁写得漂亮!第二个狐有进步!你看,他的反犬旁写得多漂亮,尤其是中间的弯钩,写得多有力量。)
如果你写好了,剩下的时间自己安排写哪个字、写几遍。
好,停!写完你正写着的那个字,就可以停下来了。
六、图文对照 。
1、刚才我们学写了课文中的一种动物——狐狸。除了狐狸,课文中还有哪些动物呢?赶紧打开书找一找。(你可以从插图中找,也可以从文字中找。)
2、你能把这些动物填到合适的括号里吗?(课件)
---------听到“咕咚”一声,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也跟着跑起来,只有--------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3、原来跑了半天,是瞎折腾了一场。这么有趣的故事,当然少不了有趣的插图啦!课文配了几幅插图呢?——四幅。好,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出示图一)
这幅图上画了什么?
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呢?侯老师可不告诉你们,让你们用自己的眼睛到课文中去找、去发现。
4、找到了吗?谁来说?(一、二自然段)那你能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吗?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评价字音)
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木瓜会掉下来?——木瓜熟了。哦,知道了,谢谢你!从哪儿掉进湖里的?从树上。从什么样的树上?高高的树上。听老师读,高高的树上。什么感觉?这样读,这棵树就真的很高了。自己试着读一读。谁来读?你来!你来!
好,我们把第一段完整的读一遍。注意,树很高呦!那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也一定很大。
嗯,准备——
木瓜熟了。齐——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5、听到这声音,一旁胆小的兔子做出了什么反应?
直接指读!(贴: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6、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指着卡片)你猜这时的兔子心里会怎么样?(害怕)
兔子这样的害怕,当小猴儿问他为什么跑时,他会怎么叫呢?(出示: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谁来学着兔子的样子叫一叫?你来,你来,你来,(贴:可怕极了)
(很出色的评价:听出有点害怕了!有点味道了!有点感觉了!)(4、5人)
我们大家都来叫一叫吧。
7、把一、二两个自然段连起来,你能读好吗?自己试试看?(出示)
谁来读?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读得太好了,这幅图都好像真的要动起来了!
七、结课
下堂课啊,我们来看后三幅图,想让后面三幅图也活起来吗?——想
那就请你下课以后将后面的几个自然段认真地读一读。为下堂课做好准备,行吗?
今天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儿!好,下课!
《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篇2
这本《名师课堂教学专辑》凝结了名师和专家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心血与精华,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的47个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及其精到的点评。广大教师不仅可以学到名师在课改背景下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设计,还可以从中学习思想、智慧和特色以及怎样解决各种教学难题。
第一,学习课堂教学的改革与价值。我们要改革单纯传授知识和“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价值转型——激情、启智、养能、创新、立德,落实“三维目标”。每一位教师要设计和上好每一堂课,呈现每一堂课所特有的即时价值;每一个教研组要制订好学科教学计划,体现课堂教学的学科系统价值;每一所学校要编制好学校教学计划,关注学科的纵向衔接,各学科间的横向配合,整合学校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和学生的终身价值,展现学校教学和育人的特色。
第二,学习对课程标准和自己学生的研究。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课程标准是体现国家意志和学科教学必须努力达到的基本标准;课程标准的落实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要从内容和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地加以落实。学生是有个性差异和认知差异的,我们要尊重差异,确定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作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研究好课程标准和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师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设计课堂教学。
第三,学习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及其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与精髓、继承与创造、风格与成功等的所在。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从三要素发展到四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课堂教学从单一知识传授过程发展到三个双向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思想交流过程、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过程;从单一的讲授方式发展到三种互动对话的方式,即认知对话、实践对话、人际对话。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资源,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并构建教学的纵向结构(步骤与节奏)和横向结构(教学要素的配合)。
课堂教学大致有两大类方式:一是直接式教学,即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将具体内容对学生直接进行教学,例如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启发分析法等,适合于描述性、验证性、复习性内容的教学;二是间接式教学,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为内容的教学,例如发现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活动式教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适合于重点的概念性、原理性、应用性内容的教学。当然,这两大类方式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综合应用。
第四,学习名师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施与反思。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设计仅是课堂教学的预设,在课堂中师生心理是在变化的,教师需要去生成和调控课堂,并在课后及时反思和不断调整设计。我曾经归纳过好课的“五有”标准:有效,即互动对话;有质,即回归到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度,即适度的活动、思维、作业、节奏;有变,即预设与生成结合;有神,即质疑、批判、探究、创新等精神。
《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篇3
关键词:一师一优课;课堂实录片;拍摄规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64-04
2015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这是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惠及全国的一项公益活动项目,涉及到普教系统的小学、中学的所有教师,面广量大,意义重大。
南京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启动以来,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各区教育局、电教中心、教研室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2015年共有1.7万多名教师注册,晒出了1.5万多节课, 有102节课获得部级优课。在活动中,教师们课上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课下积极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方法,平时注意积累自己上课的视频资料,积极参加晒课。这些课均按照一节完整的课堂实录片(以下简称“课片”)的形式呈现。活动开展一年多来,我们已经发现并积累了一批优质的课堂实录。但是,我们也看了很多参赛老师提供的视频,从拍摄的技术层面上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拍摄的前期准备,拍摄期间的摄像手法、拍摄后的编辑技巧等环节,都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目标不明确、声音不清楚、画面不稳定等等。
虽然很多老师对课本身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由于技术上的欠缺和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课的质量受到了影响,应该说是很不值得的。因此,笔者在这里想结合自身从事课片拍摄10余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组织和评审活动的切身体会,跟大家一起交流课片的摄制规范。希望能够给参加这项活动的参赛教师和从事视频制作的人员带来一些启发。
一、课堂实录片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想拍好一节课片,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课片?
所谓课片也就是记录一堂课完整过程的视频。有人可能会讲,这也太简单了吧,没什么好讲的呀。其实不然。我们知道,一节合格的课片,需要能够把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的交代清楚,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这在技术上首先就要让观众看得清、听得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信息传达的基础。设想一下,如果一节课片画面非常清晰,但是没有声音,还能够有效传达教学的信息吗?如果一节课声音录制很好,但是画面聚焦不实,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非常费劲甚至根本看不懂。
所以说,看得清、听得清是摄制一节课片最基本的要求。在这基础之上,怎样才算是会拍课呢?
拍课片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跟着课走”。我们很多非专业人士拍课片,都是把镜头紧盯着教师,始终把教师放在画面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镜头,但这种拍法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信息的传达,比如板书、学生、课件等等,比如教师写完板书就走到学生中去了,但实际他嘴里说的内容还是刚才的板书,这时候的画面,应该依旧是板书,我们完全可以让教师在写完板书后走出画面。同样的,教师讲到课件的时候,画面就应该是课件。所以“跟着课走”这句话,基本可以理解为“老师在讲什么,就拍什么”。经过笔者十几年的实践,也有了一些自己新的体会,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這句话强调的是为观众服务,强调拍摄的目的性。
二、课堂实录片拍摄的前期准备
经常会碰到一些负责视频拍摄的老师,在拍摄之前不做任何的准备工作。其实,这是拍摄课片的大忌。要想拍好一节课片,作为拍摄者,充分有效的前期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需要做到明确拍摄目的,进行有效沟通,做好技术准备。
1.明确课堂实录片的目的
明确拍摄目的是什么?是用于教师培训?赛课?教研活动的素材?还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的拍摄目的,就有不同的拍摄手段和表现方法,从摄像机的数量和位置、拍摄的侧重、剪辑的技巧、录音的技巧,甚至课件和板书的停留时间都不一样。所以说,拍摄课堂实录的第一步是明确拍摄的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你才能以执教者和观众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要表达什么,他们想看什么,从而决定思考拍摄和剪辑的方法。
一般来说,课片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示范课:主要目的是强调、展示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规范等。可以通过字幕等形式强调教学环节、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让学习的教师有更大的收获。甚至可以穿插专家的点评,及时说明一些要关注的内容。
(2)参赛课:突出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中优异的一面,突出教学环节中的亮点。通常需要通过剪辑以实现尽可能完美的结果。“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课堂实录,就属于这个类别。
(3)研究课:通过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过程和效果,达到研究和评价的目的。通常会保留一节课里成功和不成功的各种行为和教学环节等。
在明确了拍摄的目的后,作为拍摄者还需要弄清楚这节课的主体是谁?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这直接决定了画面的主体。以及到底采用何种手段进行拍摄?是需要真实的记录还是可以在后期进行二次加工,这也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拍摄。
2.进行有效沟通
有些拍摄者在拍摄之前,没有与任课教师进行很好沟通的习惯,在不知道这节课讲什么、怎么讲,出镜教师有什么想法和要求的情况下就贸然录制。可以预见这样录制出来的课片,质量一定不会高。拍摄之前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拍摄者要去了解教师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哪些地方是重难点,了解他们对拍摄的想法。此外,既然是沟通,就一定是双向的。我们在倾听老师想法和需求的同时,也要对老师提出专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只有双方充分沟通,各自从自身的角度提出要求,才能把课拍好。
(1)询问老师的拍摄需求
询问老师这节课的内容设计、要突出的环节等,在拍摄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2)告知老师拍摄的要求
老师不属于专业演员,但是由于其需要出镜,因此还是要有一些服装、化妆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服装方面,根据实践经验和电视规律,可以有如下几条:建议老师穿着暖色调的服装,忌穿纯黑或纯白色衣服;服装颜色简洁,不要有条纹;服装面料不能反光;忌穿无领的衣服;若有可能,请多带一套衣服备选;拍片时眼镜易反光,最好不要戴。
再比如化妆方面,一般我们会建议中长发女教师全部将头发扎起,用发绳束之,忌用发夹(尤其是带闪光装饰的发夹)。所有教师不得佩带戒指、耳环、手镯、项链等饰品。男教师需剪短头发,刮净胡子,确保端庄有神。
教师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从电视的角度,也是有要求的。如排版应尽量“字大行稀”,页与页的切换不要使用任何特技;课件中字体建议选用黑体字,英文可用Arial字体,字色的选用不建议超过3种;字号介于32-40,字大观众容易看清;每页的内容上下左右要留有空白,不要顶天立地,左右也不能太靠边,防止课件内容在转换为电视信号时被去掉等。
此外,在录制过程中,我们也建议老师尽可能正面面对摄像机、不要挡住镜头,特别是在板书、提问学生的时候。尽量减少频繁走动、提醒学生不要挡住镜头,尤其是在小组活动或写作业的时候,提醒学生坐姿和写字姿势,请学生发言时尽量做到声音洪亮(便于拾音)等等。
3.做好技术准备
在与老师充分沟通后,拍摄者应当对需要拍摄的这节课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应当根据课的要求和特点,从专业的角度做好相关的技术准备,包括设备的选用,如是用一台摄像机还是两台摄像机?需要几个摄像人员?是否需要额外的话筒等等。这些准备工作必须在拍摄之前完成。此外,还要做好空间和时间的准备。例如如果是在学校教室拍摄,教室的光线是否满足拍摄要求?教室的隔音是否合格?选定的拍摄时间是否会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又或者是否会被课间的铃声、噪杂声干扰从而影响正常的录制等等。
可以说,充分有效的沟通,是成功拍摄一节课片的基础。
三、课堂实录片的拍摄方式
从2015年南京市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情况看,从拍摄技术的角度,绝大部分课片都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之一:单机拍摄;双机拍摄;多机位现场切换拍摄;录播系统拍摄等。
1.单机拍摄
单机拍摄通常只需要一位摄像。由于大部分课片是由老师自己解决拍摄问题,因此,成本最小、实施最便捷的单机拍摄,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这次活动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拍摄方式,这是这种拍摄方式的优势所在。同时它也有很明显的劣势,就是由于机位单一,会造成无法很好的兼顾教师和学生,在后期剪辑中可能也会造成前后画面因为相同机位拍摄而无法自然衔接的问题。因为只有一台摄像机,所以单机拍摄的机位选择非常重要,要能兼顾教师、板书、投影、学生的空间位置,减少摄像机镜头摇动的幅度(摇动幅度大而频繁,会让观众头晕)。在用摄像机随机话筒拾音时,还要注意离教师近一些。在教室一边是窗户,另一边是墙时,尽量靠近窗户,这样处于顺光拍摄,师生的脸不会“黑”。
2.双机拍摄
有些课片,安排了前后两台机器拍摄。在原有一台机器拍摄教师活动的同时,增加一台用于专门拍摄学生活动。這种方式较原有的单机拍摄,可以更好地兼顾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更加准确地反映教学的真实过程。但是由于是两台机器进行拍摄,画面素材增加一倍,后期的剪辑工作量大幅增加,需要找到相同的时间点,并对齐,对制作人员的剪辑能力有一定要求。
3.多机位现场切换拍摄
我们还看到,本次活动中还有少数一些课片,采用的是类似专业EFP现场制作的模式,包括使用两台以上的摄像机,一台以上的视频信号(图像)切换台,以及调音台等组成完整的拍摄录制系统。采取这种模式录制的课片,音画质优良、画面切换自然流畅,且一般不需要后期再花费太多的时间,制作效率高。当然,这种模式成本较高,对设备和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较高,通常只有电视台、电教馆和部分专业视频公司才具备这种拍摄能力。
4.录播系统拍摄
此外,还有一些课片是在学校的录播教室里拍摄完成的。近年来,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许多学校新建了录播教室,为教师们录制课片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录播教室的环境和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画面和声音的质量,且这种模式通常只需一个人甚至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录制,因此在有录播教室的学校中,也经常被采用。不过由于纯粹的自动录播系统暂时还无法做到像人工一样智能,所以无法完全应付各种突发的场景变化,有时会发生画面切换延时、不到位、构图不准等一系列问题,会影响整节课的展示效果。如果想通过这套系统进行高质量的拍摄,可以采用人工切换的方式,即取消自动切换,改为手动切换,由摄制人员手动进行镜头的切换。目前大多数自动录播系统都具备该项功能。
四、课堂实录片典型场景的拍摄规范
任何与拍摄有关的规范,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拍摄基本功为前提。如作为一位摄像,需要了解摄像机的性能,需要知道机位、景别、光线、构图等基本概念,需要能够运用“推、拉、摇、移”等基本拍摄手法等。基本功的训练,需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靠自身勤加练习。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多赘述。这里仅就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若干典型场景,提出摄制的经验与建议。
1.如何拍好小组学习课片
在一些小组学习的课中,教师通常让4-6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全班有若干个小组。想要反映出全部小组的学习过程,看清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太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应当集中精力,用摄像机“盯”住2-3组学生,交替拍摄。同时,也需要给教师一些镜头,表现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的。
那么,如何确定“盯”哪几个小组呢?这其实就要求拍摄者在拍摄前与老师做好沟通,清楚地知道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拍摄的主要对象。同时也要求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以便准确迅速地捕捉到有价值的镜头。
此外,在拍摄小组学习的时候,声音的拾取是一个难点。每个小组都在同一时间进行讨论,如何突出想要的声音?笔者建议:画面上出现某个小组的时候,让一位录音师用横竿将话筒举到那个组的上方,在不进入画面的情况下尽量靠近学生,与此同时调音师只保留这一路声音,把其它声音都消除,这样就能确保观众听得很清楚。当然,这种方法对于人员和设备配置都有一定的要求。
2.如何拍好数字化学习课片
现在有不少老师选择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由于平板屏幕小,学生有时候还是手持操作,普通观众无法看清学生平板上的内容,给这种数字化学习的课片拍摄带来了一些挑战。那么,怎样才能拍摄好此类课片?
(1)直接拍摄。与小组学习类似,用摄像机直接拍摄平板屏幕。这种方法对摄像师要求更高,需要其能够尽可能拍摄特写画面,清楚的拍摄出屏幕上的内容;此外对现场导播要求也较高,学生手持平板操作的画面有时稍纵即逝,需要其及时切换。
(2)事先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及时将符合要求的平板信号通过教室的广播软件切换到教师电脑,然后通过采集卡等手段采集教师电脑信号,就可以获得画面质量较高的全屏信号。
(3)事后补拍。某些时候,可能没有办法录制到课上即时的平板画面,不得已只能在课后进行补拍。这种方法不建议常用,一是会造成后期工作量的增加,二是有时某些画面是生成性的,等到课后再拍已经不是原来的状态,也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加。
五、课堂实录片声音的拾取规范
课片声音的录制,对于一节课片来说,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画面。课片的声音录制,主要包括教师声音录制和学生声音录制两方面。
1.教师声音的录制
最好的办法是让老师佩戴无线话筒。把无线话筒的发射端戴在老师身上,把无线话筒的接收端装在摄像机上。这样,老师的声音就能清楚的记录下来。无线话筒尤其适用于拍摄体育课,教师无需再为话筒的线缆所约束。如果因为条件限制没有或者无法使用无线话筒,可以使用有线话筒。这样就需要注意话筒的线缆,不要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且由于有线话筒不方便随身佩戴,因此教师要注意不要离有线话筒摆放的位置过远而造成拾音不清。如果无线、有线话筒都不具备,只有摄像机上的随机话筒时,通常录制的声音质量不会太高。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首先选择隔音环境更好的场地进行录制,此外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高音量,有意识的面向摄像机、靠近摄像机,以使声音更加清晰。
2.学生声音的录制
在拍摄过程中,理想的方式是为学生配备若干手持无线话筒。当有学生发言的时候,可由老师交到学生手里或者由学生自行传递,学生通过无线话筒发言。
如果没有无线话筒,而老师佩戴了无线话筒,可以请老师走近学生,用老师身上的无线话筒拾音。有时候,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没有任何话筒。在这种情况下,拍摄人员应该事先跟老师做好沟通,请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简要重复学生的重点词句。观众可以通过老师的重复获得学生回答的信息,有助于观众准确的理解这节课。
六、小结
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希望本文對于参赛教师和从事课片拍摄的人员能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通过实践提高课堂实况片的摄制水平,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舞台上更好的展示自己。
《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篇4
拜读了王崧舟老师《亲情测试》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读后我的心灵得到震撼,感到这是一堂看了让人沉重的课,但也给人以启示的课。课堂教学的流程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忆,擦亮五个名字的圣洁之光;第二部分:划,体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第三部分:写,倾听自己最隐秘的心灵之声。第四部分:悟,点亮习焉不察的成长之思。课堂的流程之间环环紧扣,挖掘内心世界步步提升,整堂课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孩子们真实的心灵之声,老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之声,习作真正写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毫不掩饰的心声。正如王崧舟老师说得:“„爱‟就一个字。但是,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是一种圣洁的爱,这是一种让我们能够为之流下最真挚的泪水的爱,这是一种叫做„天堂‟的爱,这是一种能够把我们带向天堂、能够给我们以无限力量的爱。今天,在这样的爱的面前,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经历了一番抉择,都感受了一番抉择,也都思考了这一番抉择。我很高兴,我也很感动。最让我高兴,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你们写下的文字,而是你们流下的泪水。因为,你们真的长大了。”只有当文字真实地记录我们的感受时,才赋予了文字生命,而当我们把真实的感受付与文字时,我们也学会了写作。作文与做人是连在一起的,这堂课给了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写作的启示。
看过于永正老师演绎的《歇后语编故事》录像课,印象深刻,就迫不及待想看看他的文字的课堂实录,边回忆当时的情景边阅读,反复阅读了好几遍,被深深的吸引。感受到于老师真的是在播撒趣味因子、收获性灵文字啊!他的开场白是:一连串的夸人的歇后语 “哑巴开会——没说的”,“雨后春笋——个个拔尖”,“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使人如春风拂面,孩子们全都乐了,在兴趣盎然中开始了学习。而后于老师引领孩子们在歇后语王国畅游了一番,他让孩子们选择一条喜欢的歇后语来编一个故事,并且以编演故事为媒介,激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们编演歇后语的故事,孩子们表演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以及《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的故事,令人捧腹大笑。我想: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可能感觉不到这是在上课,更多的是觉得太好玩啦!兴趣完全给激发起来啦,他们便“文思泉涌,笔走如飞”啦!看来,在作文课上真的要少一些包办、多一些自主;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啊!
当然还有窦桂梅老师、武凤霞老师、虞大明老师、张祖庆老师等的课堂实录也让我受益匪浅。读了《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我借鉴名师那充满魅力的课堂,学习名师作文教学经验,同时也回顾自己的作文教学,缺少的就是学生习作个性的培养。指导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把写作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上,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就程式化了,语言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本书中的老师不约而同地都采取了放胆习作,自由书写。如何把握“收”与“放„的平衡呢?名师们采取了直接点评、学生互评、范文引路等方法。在组织学生习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地指出学生语言或表达方式上的不妥之处,为其他学生如何桂发语言提供了参照。学生在评议同伴的习作过程中始终以相互欣赏的心态参与,分享同伴的经验成为一种好习惯。
课堂,才是展示老师教学艺术的最大舞台,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经营的地方。我们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才能赢在课堂,赢得有意义的人生。
推敲名师课堂实录 篇5
师:谁能把两个问题连在一起说。(生把一二两个问题连起来说。)
师:(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认为还是用( )好。师:介绍韩愈。师:把一二三个问题连在一起说。
师:(4)用敲的理由有哪三个。生:(1)有礼貌。(2)这样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3)读起来也比较响亮。
师:自己把黑板上四个问题连起来说,待会看看谁说的好。师:我请三个同学。(指名)生:贾岛在一个夜深人静时去拜访李凝,没有遇到朋友,留下了一首诗。他对诗中的推字犹豫不决,甚至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冲撞了韩愈的依仗队,和韩愈商量起来,决定用“敲”,理由有三:一是表现自己有礼貌,二是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好听。后人便用“推敲”来表现斟酌文字。
师:真好,表扬。第二位要后来居上。(第二位说)师:第三位不能看黑板,我把它擦了,你说。(生说)师:也不错,难度大了些。(师复述)
师:把书翻开,59页有一句话,“月夜访友”这一句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我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不好,下雨了,教室的窗子没关,即使我摔倒了,我也要 妈妈是个守时的人,即使再忙。生:即使再忙,也要按时到岗。师:我是个爱劳动的人,即使我功课再多。生:我也会妈妈分担家务。
师:我说下半句,你说下半句。风很猛,雨很大,我也要到车站去接妈妈。生:即使我淋湿了,我也要到车站接妈妈。(请两名学生在黑板造句,其他小朋友在下面造)师:请四位同学来交流。生:四人交流
师:你们这些句子是对的,但是没有好的。下面看黑板上。
生:妈妈生病了,我即使功课再多,也要师:我很着急,没有人送她上医院怎么办了?即使风再大,我也要把她送到医院里去。
出示诗《泊船瓜洲》“京口~~你听的出里面的毛病吗?我问妈妈你在干什么?妈妈回答我:我在冰箱里找东西呢!生:我在厨房里找东西呢!
师:是要从冰箱里拿东西呀!生:我要从冰箱里拿东西。师:《大宅门》我从小看着你长大呢!生:我看着你从小长大呢!生:我看着你长大!
师:我的家住在白玉兰小区。生:家怎么住在白玉兰小区呢?应该是我住在白玉兰小区。师:如果一定要把家放进去呢?生:我家住在白玉兰小区。
师:这里,环境幽雅,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木。生:~~,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
师:你真了不起,跟他们不是一个档次的。树木是砍倒的,死了树去种它干吗呢?什么样的树?生:道路两旁种着高大的参天大树。
师:既然是高大了,就不要参天大树了。什么样的树呢?生:道路两旁种着高大的梧桐树。
示儿名师课堂实录 篇6
1同学们理解了诗的意思,我相信你们能读的更好,认真练读,读得好的老师给他配音配画。
2指名读 配音配画
二、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过渡: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统一中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直盼了82年,还是山河破碎,遗民泪尽,当他临终示儿依然企盼王师北定中原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读了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表达对陆游爱国精神的敬佩)
师: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我们都感受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
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希望离开了,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生讨论回答。
课件出示:
○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
○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
○陆游死后79年,元兵败宋于厓山,宋亡。
陆游孙子元廷闻厓山之变,忧愤而卒。
陆游曾孙传义闻厓山之变,不食而卒。
他们都是受到诗人爱国诗的教育,知道为什么诗人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呢?从下面的两首古诗中,你们能找到根本的原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读《题临安邸》。
②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 陆游 示儿
★ 《示儿》陆游古诗
★ 示儿古诗陆游
★ 陆游《示儿》朗诵
★ 陆游《示儿》赏析
★ 陆游诗作《示儿》鉴赏
★ 《示儿》教案
★ 示儿 古诗
★ 示儿古诗
《小狗包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7
师:关于作家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我们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查阅相关资料, 下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巴金 (1904.11—2005.10) , 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1928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和“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等小说, 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散文集《随想录》等。
师:散文巨著《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作品, 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作品着重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 无情地解剖自己, 也解剖了当时的社会。我们今天要学的《小狗包弟》就选自《随想录》。 (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 然后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的同时, 师生共同拎出本文的情感线索如下) :
板书: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疚
师:诗有诗眼, 文有文眼, 请大家快速找出本文的文眼。
生:“我怀念包弟, 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师:既然作者对小狗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那么当初又为什么要送走它呢?
生:迫于形势。
师:那么, 当时形势怎样?
生:听身边老人们说, 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当冷漠, 人们为了保全自己, 经常是夫妻反目, 父子成仇, 人与人之间没有丝毫情谊可言。
师:的确, 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堪称“十年浩劫”, 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 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 亲友疏远, 人性丧失。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一天早上, 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 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 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从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上, 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师: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 人命贱如草芥, 人性完全被扭曲变形, 就连对人忠诚亲近而无辜的小狗也难逃劫难。
师:送走小狗固然有形势所迫, 除此之外, 小狗自身还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请同学们快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
生: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师:再联系艺术家获罪原因:“里通外国”, 是个反革命, 于是作者便有了“里通外国”的嫌疑。
师:综合以上两方面原因:形势逼迫, 小狗的特殊身份, 作者不得不送走小狗。
师:送走包弟后, 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会从轻松转向沉重呢?请一名同学朗读第10节。
师:轻松———在那个社会环境把“麻烦”送出去, “轻松”是正常人的感觉。
生:沉重———毕竟作者与小狗朝夕相处了七年, 之间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此时为了自保却把小狗推向了解剖桌。当作者一旦静下来时, 便会良心发现, 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对自己的懦弱感到无比羞耻和深深的愧疚。
师:找出作者深深自责的语句。。
生:“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不能原谅自己。”
师:那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呢?
生:敢于讲真话, 勇于自我解剖。
师:的确, 这正是作者的人格魅力所在!那么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是否有过伤害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等这样的经历呢?此时此刻, 能否以坦诚的心说出自己的忏悔, 下面请同学们反省一下。 (留2分钟)
师:下面哪位同学有这份勇气站出来说出自己心中的忏悔?
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 因为上网, 我偷拿了家里的八百元钱, 当天晚上我和爸妈坐在一起, 他们虽然什么也没说, 但我的心里特别难过, 我非常后悔!
师:首先咱们这位同学的勇气就非常值得肯定 (全班鼓掌) 。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所谓的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 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但当我们拷问完自己的灵魂之后, 就会感到空前的轻松, 如释重负, 内心更和谐, 人更真实, 咱们刚才这位同学就是一位真实的同学!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能“一日三省吾身”!
师: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下面我把第11节给大家朗读一下。
师: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 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 目的是什么?
生:借庭院的变化, 衬不变的心境, 衬出巴金真诚的无尽的自责和歉疚。
师:的确, 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 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 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 反而与日俱增, 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 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 还清心灵上的债”, 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 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 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师:“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一句既写出了景物的创伤, 又写出了作者倍受良心的谴责长达十几年之久, 说明了文革给一代人、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心灵上造成的千疮百孔。
师:文章题目是《小狗包弟》, 那么, 在第一节为什么要写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
生:引出下文, 铺垫。
师:这是从结构上分析, 下面同学们将两个故事的情节比较一下, 看看各重点突出了什么?
生:前一个故事写狗对人的的忠诚, 后一个故事写人对狗的背弃。
师:第一节的作用:引起下文。深化主题, 人性迷失, 人不如狗。
师:从前面的整体感知部分可以知道, 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包弟的忏悔之情, 那么, 作者的忏悔有什么意义呢?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首先来评价一下作者送走小狗这一行为, 同学们怎么看?
生:认为作者很自私, 因为小狗也是生命, 为什么保全自己不保全小狗?另外, 作者也没有能力, 连一条小狗都保护不了。
生:觉得作者也很不容易, 送走小狗, 是无奈的, 曾因为小狗“胆战心惊”, “暗暗流泪”, 为了保全自己, 为了不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 送走包弟, 应该可以理解。
师:其实这两种观念各有道理, 在文革那种动乱的年代, 人性变得自私了, 为了保全自己, 连人都可以出卖, 更何况是一只小狗呢!但是, 我们也必须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作家给予一份理解和同情, 其实他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但是迫于自己特殊的身份, 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最钟爱的东西。
师:那么作者送走小狗有没有错?该不该承担责任?
生:没有错, 也不该承担责任。
师:作为一个无过错且受害甚深的老人尚且为自己当年的所谓“过错”忏悔不已, 那么, 当年的那些真正的过错者又良心何安呢?作者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及对自我的反思, 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呼唤良知, 唤醒人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当之无愧! (板书:呼唤良知唤醒人性)
师: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真诚、善良、正直的品性, 以及严于解剖自己, 敢于讲真话的可贵精神, 值得敬佩。
师: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 可仍摆脱不了“煎熬”, 这又说明了他有反省、自律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精神, 这种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 扩散到读者当中, 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
师:巴金曾被中央电视台授予“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光荣称号, 如果让我们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该怎样写? (留5分钟写) (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一位善良慈祥的老人, 一生长寿。他经历了一场浩劫, 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 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 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巴金, 以善良感动读者, 感动世人!
师:很好, 着重从善良这一角度来评价巴金。
生:跨世纪, 显中华之良心;提墨笔, 书华夏之文章。百岁老人巴金, 以其不竭的写作动力, 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丰碑人物, 但凭岁月流逝, 光辉永不退!
师:很有文采。
生:一百年, 一百年他见证历史的变迁;一百年, 一百年不变的是他严肃深沉的思考。理想和信仰是他心中的烈火, 真诚和善良是他不变的真情。他用他的正直去唤醒每个人的良知;他用他的感情去阐释那个不平凡的岁月。他是真理的旗帜, 是良知的标尺, 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他就是巴金。 (全班鼓掌)
师:诗一般的语言, 从同学门的掌声里我们已可以听出一切!
师:穿越一个世纪, 见证沧桑百年, 刻画历史巨变, 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 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 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 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师:反映文革的素材有很多, 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生:“以小见大”的手法。
师:如何体现?
生:写小狗遭难反衬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师:说得不错, 小狗虽小, 却也是一条生命, 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作者以小狗为切入点, 将狗对人的忠心与人对狗的背叛形成对比, 从而揭示“文革”中人性的扭曲, 表达对人性的呼唤。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 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注意借鉴。 (板书:以小见大)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 一篇文章要想真正打动读者, 必须要做到什么?
生:表达真情 (板书:表达真情)
师:下面以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片段结束这一课。
师深情朗读: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 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在这十年中, 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 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 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 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不管时代曾经陷入怎样地荒唐狂乱, 一旦清醒就是向前跨了一大步。每一代人都为下一代活着, 也为下一代死。如果后世之人因此警醒, 永远再不重复我们这一代人的苦难, 我们虽然大不幸也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一代。———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名师课堂实录游山西村 篇8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同学将《游山西村》分读给老师听一下。
(生朗读《游山西村》)
师: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学生齐读《游山西村》老师板书:朗读)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
师:这一次味道就读出来了,老师为你们喝彩。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夜叩门”三个字还要读得有意境一点。
(老师吟读:“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读出叩你家的门到你家来作客的快乐情感。
(学生齐声吟读《游山西村》)
师: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游山西村》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老师示范)
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生:“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师:策声鼓声紧紧追随,春日的集会就在前头,那简朴的衣服头饰说明古风尚存。
生:“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师:今后若有月下漫步的闲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故人庄》。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故人具鸡泰,邀我至回家。”
生: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来到他家。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远处有青色的山崖。
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生:边喝酒边谈论庄稼。
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生:到重阳时还来欣赏菊花。
师:这一句我是这样翻译的:“到了重阳节那一天,再来喝酒和赏菊吧。”这样朋友相邀的味道就出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翻译的还差一点诗味,现在老师来润色一下,大家读,我来译。
(学生吟诗,老师翻译)
生:“故人具鸡黍。”
师: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生:“邀我至田家。”
师: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生:“绿树村边合。”
师:村外绿树环绕。
生:“青山郭外斜。”
师: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生:“开轩面场圃。”
师: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生:“把酒话桑麻。”
师:边谈论着庄稼。
生:“待到重阳日。”
师: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生:“还来就菊花。”
师:再来赏菊和喝酒吧。这样译诗就上了层次。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生甲:这两首诗都是律诗。
生乙:这两首诗都是写作客。
生丙:这两首诗都是写农家生活。
生丁: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
师:这句话必须限制性地回答两首诗中的某一句都是写景的。
生戊:这两首诗的押韵都在最后一个字上。
师:这两首诗都是按格律押韵的。
生己: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淳朴农家生活的喜爱。
生庚:这两首诗都写了对农家生活的留恋。
师:还用肉,还用鸡。老师再提示一下,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领联都是写什么?
(学生讨论,分别回答,教师总结)
师:首联都是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见闻,颈联都是写到农家作客,尾联都写作客的留恋。先表达心愿,写作客原因,再写所见所闻,然后就相邀。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师:下面的活动就更有意思了,也更难了——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你看“青山郭外斜”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开轩面场圃”——他们在打开窗户说话的时候,打谷场上堆着金色的谷子,大公鸡在喔喔地叫,鸭子也在嘎嘎地叫,还有花香从窗户飘进来„„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这样的“说读”——诗人啊,一个明朗的春日,你在青山绿水中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
甲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暖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丁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这山村的景色太美了,欢迎你下次再来饮酒赏菊花。
师:老师再来接着说说尾联吧。——诗人哪,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师:课外作业:说读《游山西村》,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转录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A刊第11期)附:浅谈余映潮老师教学《律诗二首》
这节课的教学积累丰富,活动充分,新意叠出,余韵悠远,表现出余老师教学设计的深厚功底,可谓“别出心裁教古诗”。
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还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融合,品味孟浩然诗的意舒词缓、恬淡情深的风格与意境。余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时,又启发学生要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余老师在引导学生“译读”的教学板块中,紧扣本文,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富有新意地设置了“以诗译诗”这个具有文学创造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新鲜有趣,但要以诗译诗来准确把握、生动表达,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余老师给了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先研究译诗押什么韵,研究原诗的韵脚能否借用或活用,再进行以诗译诗。为此,余老师还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律,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在学生研读、试译原诗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再对学生的“译诗”及时加以综合整理,以更加规范的现代诗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不难看出,余老师在“译读”教学板块中抓住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二是教师适时引用类似的例子给予示范。
们想一想,商量商量。学生们通过商量讨论,找出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学生的回答头绪是纷乱的,特别是脱离了诗的原文来寻找共同点,有架空分析之嫌。在这个时候,余老师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提示: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颔联都是写什么?经过学生对比理解回答,余老师总结为:首联都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所见,颈联都写农家作客,尾联都写深情留恋。在如此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读”,让学生大有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之感。
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还原与领悟,严格意义上讲该环节还是在“解读文章”的感知阶段,读者自己对诗的意境的再创造成分相对较少。余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的意义、情感的基础上,又推出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对诗人说话——“说读”,即扩展诗意。这个环节是全课教学意境的升华,给学生揣摩诗意、探求诗境留下了很大的发挥、创造的空间。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一学生参与“说读”的难度较大。为此余老师在两个细节上作了十分精当的处理:一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为例示范“说读”,创造了十分优美的诗的意境来诱导学生品味诗,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给学生分任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鉴赏,相互启发,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每小组讨论“说读”一联)。这样,学生既可以从老师的示范中获得示例与启发,又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商讨互相激发,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挖掘自己的文学审美潜能。
《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篇9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闯关”游戏活动,学习生字
师:今天,老师接到“喜羊羊”寄来的一个请柬,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做客。但是,在去的路上需要闯“三关”才能到达。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声回答)有信心!师: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开始闯关!第一关,猜一猜。孩子们,你们看!老师这有一幅图,你能猜到这是哪两个字吗?
(大屏幕出示两张图,一幅图上是一个孩子高高大大,张开双臂,双脚打开。另一幅图是一个孩子矮矮小小,双脚并拢,双手放腿两侧。)生1:我知道,那张双脚打开、双臂张开的图是“大”字。生2:那张双脚并拢的图是“小”字。
生3:我知道这两张图合在一起就是一组反义词:大——小。师:小朋友都猜对了,真聪明!你们用智慧闯过了第一关。
师:接着我们来闯第二关:比一比。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到田野中看一看。(出示田园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生:黄牛和猫。
师:黄牛和猫它们谁大?谁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韵文吧!(老师范读,同学认真听准字音。)学生自由读。
师:这个小韵文里就藏着一对反义词,谁找到了? 生:我知道,是“大——小”。
师:你真厉害,找得真准确。(出示“大”“小”的字卡)那么,黄牛和猫比,谁大?谁小?
生:黄牛大,猫小。师:苹果和枣呢? 生:苹果大,枣小。
师:小朋友们太棒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又顺利通过了第二关。现在我们一起来闯最后一关,第三关:说一说。你能用“大”“小”练习说一句话吗?
生1:我来说,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生2:我也会,飞机大,汽车小。师:孩子们,你们说得真好!真棒!老师为你们鼓掌。我们顺利闯过了三关,已经到达“喜羊羊”的家了。请看,他在欢迎我们呢!
(大屏幕上出示横幅标语)热烈欢迎××××班的小朋友!
《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篇10
一、对名师课堂的仰慕与追寻
仰慕他们在课堂上那独特的教学理念、平等互动的教学风格、行云流水的教学结构, 名师课堂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尤其是当课堂上出现大量的信息资源时, 他们能快速地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 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 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去重组, 在处理一个个棘手的问题中展现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学功底和文化底蕴。
我一直在思考, 名师的课堂何以这样精彩?是课前灵动的预设?是名师诗意的语言?是师生默契的交流?是课外资源的引进?还是精彩的课件设计?一直到观摩了名师课堂及聆听了他们生动而耐人寻味的报告后, 我才发现:我们与名师的差距是多方面的, 但差距最大的就是“细节”!名师课堂的精彩源于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细节, 他们有一双聪颖的眼睛, 一对敏锐的耳朵, 善于去发现、去捕捉课堂的瞬间细节, 并对这些瞬间细节及时有效分析, 梳理和归纳, 做出正确的处理, 升华课堂教学品位。如名师黄爱华在“比较数的大小”的教学中, 就让人充分感受到名师处理细节的能力。在“比较大小”的环节中, 名师适时地走进来、巧妙地退出去, 与学生交流互动, 引导课堂动态生成。“长江队的这位同学你真了不起, 一下子就抽出了数字9”、“人家好不容易抽出9, 你们怎么说不好?”“黄河队这位同学你最想抽到数字几呢”等等语言的组织, 使整堂课处处体现出完美。
名师具有应变细节的能力, 对课堂发生的情况能做出正确判断, 及时调整, 使课堂更加精彩。如特级教师吴正宪的“数的整除复习”一课, 通过整理和复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 掌握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在引导学生重拾记忆中建立了知识网络, 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环节中, 吴老师提出因数和倍数在什么前提下产生的?这时学生产生了困惑, 不能对答, 吴老师及时调控, 把难度逐层降低, 利用举例子、打比方的办法, 用a÷b=c引导学生表述整除的意义, 引导学生说出“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这样的语言表述, 但还是不能得到圆满的效果。我想假如是我的话会不知所措, 不知道将要如何教学, 但吴老师仍不慌不忙, 再次引出8÷4=2这个例子让学生表述, 学生还是不能理解, 这时我真的为吴老师捏了一把冷汗, 教学将如何走下去?学生的基础是那样差, 没想到的是吴老师还真有了更绝的一招。她亲切和蔼地说:“不用急!”她走到前排一位学生的座位前, 请她站在自己身边, 全班目视她俩, 这时吴老师轻轻拍了一下这位孩子的肩膀, 引导学生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表述谁被谁拍或谁拍谁, 这招还真有了效, 再转回主题, 困难终于解决。学生终于知道因数和倍数是在整除的前提下产生的, 吴老师应变细节的能力, 使这节课变得如此亲切, 课堂显得生机勃勃。
二、对名师课堂的品味与反思
在这次研讨会上, 名师们无不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找回了自信, 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整个教学过程, 是一种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而这正是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的重要前提。在这次听课中, 华应龙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了华老师的课, 脑子里经常会出现的词就是“我怎么没想到?”是啊, 要是我能想到, 岂不成了名师?华老师是个独具匠心的人, 课一开始, 他收掉了学生的橡皮:“孩子们, 现在你们没有了橡皮, 所以在下笔的时候就应该更慎重了, 想清楚了再写, 但如果万一写错了, 也没关系, 就好好欣赏一下自己错的地方吧!”回想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一边写一边擦, 其中根本没有思考的过程, 为什么要擦?刚才错在哪里?从来不去思考。华老师收走了橡皮, 迫使孩子们认真去“想”、去思考, 这就是名师课堂教学的高明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 华老师通过找“宝”活动创造出“圆”来———妙!一般学生会根据给出的提示:距左脚3米处后联想到“前、后、左、右”四个点上, 但是华老师也肯定会有学生还能想到别的点, 从而由点到线, 创造出圆。课结尾时, 华老师再来一问:一定是在左脚为圆心、半径3米的圆上吗?顺手牵出“球”来———高!华老师的课, 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在无形中向学生们传授着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何这么做?一定这样吗?以一个暗线的方式贯穿着全课, 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反思,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问。”
华老师是个善思的人。他说:“有问题才愿想, 有胆识才敢想, 有激情才能想, 处处是创新之地, 天天是创新之时, 人人是创新之人”。他思考以往“圆的认识”教学中的不足:第一是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对比等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 不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第二是注重学生学会用圆规等材料画圆, 不重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画出圆”;第三是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 不重视数学史料的文化功能挖掘。华老师认为:小学数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 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 ”这样才能更好的凸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
华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是个博学的人,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 紧扣“圆, 一中同长也。”深入浅出地剖析着圆的特点, 一个圆心, 半径相等;在体会圆与其他多边形的关系时以“大方无隅”来质疑古人说法, 欣赏“刘徽割圆术”;在画圆时又以“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让学生体会圆规画圆的优点:两点之间的距离可大可小,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就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同时也向学生渗透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要遵循做人的原则。正如华老师引用老子的话所说:“大成者缺, 其用不弊;大盈者冲, 其用不穷。”而在讲座中, 华老师更是引经据典。听华老师的课, 感受着他与学生们的和谐, 让每一位在场教师不自觉地为他喝彩。对华老师的课, 我不是简单的听课, 更多的是欣赏、品味, 欣赏他对教材独到的理解、处理, 欣赏他课堂上浓浓的人情味, 感受他课中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这是听完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后最大的感触, 可以说是一种震撼。
【《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名师课堂教学实录阅读05-18
徐长青数与形名师课堂实录11-17
开国大典名师教学实录05-08
名师教案灰雀教学实录05-10
月光曲名师教学实录05-19
山中访友名师教学实录07-09
古诗嫦娥名师教学实录09-22
鲧禹治水名师教学实录07-18
日月潭名师教学实录09-09
《河中石兽》名师教学实录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