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的眼睛 名师教学实录(精选3篇)
善于发现的眼睛 名师教学实录 篇1
《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学实录
李虹霞
【主题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三篇课文《画风》、《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数星星的孩子》,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观察与发现》《我们的儿童诗》
【教学目标】
1.统合关于观察与发现的系列资源,进行主题学习。
2.帮助学生把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学习运用“美读”,从字里行间中去感受欣赏语言之美。
3.整合识字方法认识文中24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阅读,大量积累,培养学生对阅读资料的处理能力。
【课前准备】
1.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资源,进行筛选。2.让学生自己检测出实际的识字起点。3.自读课文和阅读材料。
【学习过程】
课前请学生互相说说还有那些字不认识和不会写,围绕善于发现进行课前谈话
一、课前聊天:
师:李老师今天和同学们见了二十分钟的面,在这二十分钟里,李老师发现咱们班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识字量特别大,这说明大家平时读书特别多,如果我说得对,请点点头。
(生纷纷点头)
师:第二,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长得都特别有精神,因为每个人的眼睛都特别明亮。李老师说对了你就用手和我打打招呼。
(生纷纷摆手打招呼)师:第三,李老师说过,大家的两张脸都特别漂亮。谁还记得第一张脸是什么?
生:人本身的一张脸。
师:奥,你长得很帅!第二张脸呢?
生:第二张脸是我们写的字。
师:对!刚才李老师批了咱们全班同学的所有的生字。李老师发现咱们班的每个人的第二张脸也都长得特别漂亮。李老师又说对了?请大家对我微笑。
(生笑)
师:现在请看大屏幕,今天早上和大家见面时我进行了检测,这些字是大家读错和写错的字,现在同桌之间相互教一教,看看能否读准写对。
(生开始互读幻灯片上的生字)
师:接下来,李老师还要为难一下大家。(出示字词:乌、勺、玉、丹、斗)师:我们来找规律。“乌”字没有—— 生:点
师:“勺、玉、丹”字—— 生:一个点。师:斗字—— 生:两个点。
师:对呀,这就是规律。继续看,这些都是什么结构的字?(出示:忠、忽、盏、丝、导、显、艺)生: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师:你的发现很准确。再看上下两行字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上面一行字上面大,下面小。师:下面一行呢? 生:上边小,下边大。师:对呀,这也是规律。再来看,找出规律。(出示:眨、睡、稠、稀、钻、针)
生:第一排的全部都是目字旁,第二排的都是禾字旁,第三排的都是金字旁。
师:还有呢,再看,再想。(出示:珍珠、距离、钻研)生:它们都是两个字的词语。
师:你的发现很准确,它们都是词语。注意观察,它们的偏旁都是一样的吗?
生:第一组词语都是王字旁。师:第二组、第三组呢? 生:不一样。
师:只要认真看的同学,一定记住了他们的偏旁是什么。
二、猜谜语,导入到《画风》的学习中
师:看起来,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的大家的眼睛里,李老师也读出了你们还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接下来李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善于发现的眼睛》。
(出示课题,老师用手势引领学生读课题)师:读得真好!
师:李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猜猜。(出示去掉标题的古诗《风》,师读古诗)生:是风。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是一首诗。
师: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你知道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峤。师:是的,李峤是唐代的大诗人,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李峤一个风字都没用就把风写出来了,你感觉他怎样?
生:聪明。
师:李乔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他仔细观察了。现在,带着你的想象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读: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奖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师:今天,有三位小朋友和大诗人李峤一样,善于观察和思考,并且还相互启发,把风给画出来了。
(出示课题《画风》)
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文章——画风。生读课题。
1.通过认识三个小朋友整合识字
师: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请你来告诉大家,这三个聪明的小朋友分别叫什么名字?
生:这三个小朋友是宋丹、陈涛、赵小艺。出示图片和名字。
师:让我们喊喊他们的名字—— 生:宋丹、陈涛、赵小艺。师:请你小声地喊喊他们的名字—— 生:宋丹、陈涛、赵小艺。
(出示字词宋、陈、赵、涛、丹、艺)师:看,第一排是他们的姓,读一读—— 生:宋、陈、赵。
师:下面是他们的名,连起来就是他们的名字。连起来读一下。生读:宋丹、陈涛、赵小艺。师:你们不仅要读准他们的名字,还要会写他们的名字,他们才会高兴和你们交朋友。
(出示田字格中的艺、涛、陈、丹)
师:请同学们关注它们在田字格的占位,跟着书空,“丹”字只有一个——
生:点。
师:“艺”字的横要—— 生:长。
师:下面的横折弯钩中的横特别的—— 生:短。
师:但是它的尾巴特别长。现在选一个你认为最难写的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一定要写漂亮哦!
(生书写,师巡视)
师:现在这三个小朋友要考考大家,看谁能不用嘴巴来告诉大家这些字都读什么。
(出示:转、眨、斜、碰、仰,找两个学生上前表演)
师:给他们鼓掌。三个小朋友很愿意和你们交朋友,他们说如果你们再把这些词语都读准、读美,他们就邀请你们参加他们的活动。
出示短语:呼呼地转 洁白的纸上 飘起来了 弯弯的小树 眨眨眼睛 斜斜的雨丝
师指导读好轻声、读出意思,生阅读越好。
2.通过朗读三个小朋友之间的对话,点拨读好课文的方法。
师:听,三个小朋友在说话呢,他们在说什么?
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对话,让学生练习读对话。师范读,请学生关注老师的重音。
师:如果大家关注这些红字和标点符号就能读得更好,来试一试。(出示文字,指名学生读书): 宋涛说:“谁能画风?”
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 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
师:那么他们怎么画风的?请同学们在树上用波浪线画出来。生边读边画。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师:看,他们画的三幅画就在这儿了——,请你说说它们分别是谁画的?(出示图片)
生:陈丹画了弯弯的小树。
生:飘着的旗子和风车是赵小艺画的,宋涛画了斜斜的雨丝。
3.通过“变戏法”游戏,进行语言训练
师:我再考考大家,能不能全记住。(出示课件,生填空)
生:赵小艺画了旗杆,旗子(飘着)。宋涛画了(斜斜的)雨丝。陈丹画了(弯弯的)小树。赵小艺还画了风车,风车(呼呼地转)。
师:李老师会变魔术,你信吗?闭上眼睛。生闭眼睛。
师:睁开眼睛,你看这个句子变成什么了呢? 生读: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飘着的旗子上。师:你会这样变吗?试一试。
生: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斜斜的雨丝上。生: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弯弯的小树上。生: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呼呼转的风车上。
师:你看,我们这样一变,其实就变出一首小诗来了。来,一起读一下。(音乐起)
生读:风儿在空中飘着的旗子上。
风儿在弯弯的小树上。风儿在斜斜的雨丝上。风儿在呼呼转的风车上。
师:请大家展开想象,风儿还在在哪儿呢? 生:风儿在飘着的红领巾上。生:风儿在层层翻起的波涛上。生:风儿在飘着的头发上。生:风儿在飘扬的声音上。师:是啊,声音乘着风儿飘起来了。生:风儿在跳跃的树叶上。师:对呀,树叶都会跳舞了!生:风儿在弯弯的小草上。生:风儿在飘起来的窗帘上。出示叶圣陶的《风》
师:你看,叶圣陶爷爷写的这首小诗也和我们差不多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来感受一下。
生读: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师:多美的小诗啊!我们全班也来创作一首行吗?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但是花草摇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生:但是树叶唱歌是时候,我知道风正走过来。
生:但是当窗帘跳起了优美的舞姿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到这里了。生:但是红领巾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了。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现在,我们一起回到课本—— 生读: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旗子飘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呢。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小树弯弯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雨丝斜斜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散步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风车呼呼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师:我们的声音插上翅膀飞出去了,风听到我们这么美的声音,她来了——读!
生: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4.通过夸夸三个小朋友,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师:现在你来替风夸夸这三位小朋友。生:赵小艺你真聪明。你知道风在哪里。
师:你知道我是怎么想出来的吗?我是眨眨眼睛、努力思考,想出来的。生:赵小艺你真聪明,你观察非常仔细。生:赵小艺你真聪明,你一连画了两幅画。
师:第一个很重要,这是创新。不是第一个,也值得夸赞呀,你来夸夸宋涛吧。生:宋涛,你在别人的启发下画出了风,你也很聪明。
三、总结串联到《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学习中
师: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有所发现。即使你在野外迷了路,也会用善于发现的眼睛走出去的。我们接下来学习《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读课题(出示课题)。
1.通过圈画、回答问题,进行语言训练,学习概括课文内容
师:指南针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些特别的指南针,它们是天然的指南针。下面,听老师读课文,圈出课文介绍了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是哪几种?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有学生盯着老师看。师:你为什么不看书总看我呢?
生:我觉得你很喜欢我们,我就想看你。听课老师笑。师:你又是为什么呢?
生:我听你读的很好,就喜欢看你的脸。
师:你一定看出,老师的表情在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生笑着点点头。
师:谁能说清楚刚才李老师的问题。生:有太阳,还有北极星,还有大树和积雪
师:去掉一个“还有”就更好,你这个“和”字很重要。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 ——课文介绍了
种天然的指南针,分别是、、和。
生按提示说清楚,师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我们还可以先具体说,再概括说。课文介绍的天然指南针有、、和
,共
种。生:课文介绍的天然指南针有太阳、北极星、大树和积雪,共四种。
2.随文识字,互文解释,读懂课文内容
师:接下来,请大家读读课文,画出这四种天然指南针怎样为我们指点方向。
生读课文,画内容。
师:太阳是怎样帮我们辨别方向的?
生: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师:北极星呢?
生: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师:你认识北极星吗? 生摇头。
师:没关系,有位爷爷会帮助我们,你看,他告诉小孙子怎样认识北极星呢。
生自读幻灯片上《数星星的孩子》中介绍北极星的段落: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数星星的孩子》
师:树叶怎样帮我们的呢:
生: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师指幻灯片上树木图片: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指一下,这棵树哪边枝叶稠,哪边枝叶稀。
一生上台指。
幻灯片出示田字格里的“稠”字和“稀”字,学生书空,读词语稠密和稀疏
师:沟渠里的积雪呢? 生:雪化得快的一边是北方,化得慢的一边是南方。根据沟渠的积雪图片,辨别北方和南方。
3.拓展课外知识,进行仿写训练
师: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看图片——(出示图片)生 :年轮。生:石头上的青苔。生:大雁。生:向日葵。生:苹果树上的苹果。
师:我们一起来模仿课文写一节小诗—— 生:要是到了秋季,苹果树上的苹果也会来帮忙。苹果红的一面是南面,苹果青的一面是北面。
4.首尾小节对比朗读,渗透首尾呼应的写法,点明深化主题——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出示诗首尾两小节)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你发现什么了? 生:第一小节和最后一节的前两句话一样。
师:对,结构和内容都差不多。后两句虽然不一样,却有联系。后面是前面的深化、结果,这就是首尾呼应。
生重复:首尾呼应。
师:我们怎样发现这些天然的指南针的呢? 生:通过仔细观察。生:通过思考。师:是啊,善于发现就是细细观察,多多去想。请大家读一遍。生:善于发现就是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四、“细细观察,多多去想”的实例印证——《数星星的孩子》
师:接下来我们要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就特别喜欢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出示课题《数星星的孩子》,读课题。)
1.读出张衡的“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出示课文第一段: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师: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读——
通过朗读设置情景
生:一颗,两颗,一直数了几百颗。生读得快,没有停顿。
师指导:细细观察的孩子怎样这样快呢?他一定一遍数一遍思考,他一定会这样数:一颗,两颗,一直数了几百颗。
师:注意这个标点符号了吗? 生:逗号。
生学习老师范读,越读越好。师:你能数数有多少星星吗?(生开始数)生:数不清。
师:知道数不清还数,你们好“傻”呀? 生:„„
2.寻找张衡“细细观察,多多去想”的“痴傻”状态 师:奶奶是怎么说这个也数不清的孩子呢?谁来当奶奶?
生1: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师:你这个奶奶说话还嫩声嫩气的,是个年幼的奶奶吗? 生笑。
生2: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师:这个奶奶很慈祥,真好!生又笑。
师:这孩子傻在哪儿呢?
生: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了几百颗。
师:就是,连觉都不睡了,真傻!而且他还不信爷爷的话,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你说,他真傻吗?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孩子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在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
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师:让我们展开想象,一边读一边想,这个孩子怎样数星星。配乐朗读: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
一颗,两颗,一直数了几百颗。
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3.弄懂“傻”的含义——刻苦钻研
师:他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做到的?用一个词语回答。生:刻苦钻研。
师:原来,这种“痴傻”是“刻苦钻研呀!也可以说,刻苦钻研就是要进入一种什么状态?
生:痴傻!
师:让我们记住他,读
生读: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4.扩展阅读,提取信息,训练语言,提升情感
师:还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和张衡一样痴傻呢,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故事,“痴迷”的牛顿、兴趣浓、有耐心的爱迪生、只专注研究的爱因斯坦„„赶快读一下吧。
生读主题学习丛书补充文章。
师:读过的内容在脑海里留下印象了吗?我们来连一连。检测读书情况:生连线。
师总结:是啊,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去想,就会像——(出示课件,生填空)
生:像刻苦钻研的张衡一样,成为大家的榜样。
生: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去想,就会像刻苦钻研的牛顿一样,变成大家的偶像。
生: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去想,就会像刻苦钻研的爱因斯坦一样,拥有超人的智慧。
师:是啊,只有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再加上刻苦钻研,才会有伟大的发现!下课!
(作者单位: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
善于发现的眼睛 名师教学实录 篇2
一、创设情境诱“发现”
教师要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中让学生去理解、感悟、发现、创新。有些课文虽然感情真挚, 但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之有所悟, 有所发现。如教学《麻雀》一课时, 教师设计这样的疑境:“眼看小麻雀就要被猎狗吃掉了, 老麻雀是怎样做的?请用‘我’的口吻来回答。”这样的疑境巧妙地将学生置于当时紧张危急的环境, 将长辈保护幼小的责任放在“我”的肩上。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设想了“我”救“孩子”的种种办法:“我用树上的野果砸猎狗, 把它的视线引开。”“我快速从树上飞下来, 用力啄猎狗的眼睛, 和它拼个鱼死网破。”“我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猎狗, 不让它伤害我的孩子。”课文的意境再现于学生的头脑中, 诱发了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 学生们在解疑中悟出了新知, 在解疑中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二、自主学习善“发现”
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 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 教师在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后, 设计了三个阅读环节:自由朗读,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检查朗读, 每人主动自由读一个自然段, 在优美的配乐中朗读。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更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写的时间, 才能拓宽学生施展才能的天地。
三、分析理解巧“发现”
学习一篇课文, 究竟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程度, 还是通过学生自读感悟达到理解的程度, 二者效果完全不同。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会找到不懂的问题, 从而促使他们去思索、分析、辨别、探求结果, 在探求结果的过程中又促成新的发现, 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如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一文时, 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 在学生交流汇报中掌握学生在自读中读懂了什么, 不懂的是什么, 抓住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启发, 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辨别。当学习下阕时,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词中称梅花用了“她”而不用“它”?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我们常把祖国比作什么?文中用“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明白了梅花在作者心中象征着祖国, 而我们常把祖国比作母亲, 文中把梅花称作“她”,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学生在积极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探求到了新问题, 学到了新知识, 感受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
四、参与教学促“发现”
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 在参与中去发现、去探索、去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 获得发展。如教学《凡卡》一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时,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理解:凡卡写的这封信, 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 但梦总是要醒的, 想象一下, 凡卡睡醒后, 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通过自读发现, 凡卡写的这封信, 他爷爷是收不到的。因为信封上没写明地址, 没有贴邮票。而对于第二个问题, 同学们则纷纷发表意见, 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中心。
五、巧用对比激“发现”
在阅读教学中巧用对比阅读, 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掌握知识。如教学《林海》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时, 教师巧用板书作对比, 直观而完整地再现了“大兴安岭的岭”和“云横秦岭”, 同时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画出“大兴安岭的岭”和“云横秦岭”, 通过对比, 学生发现“大兴安岭的岭”特点是“多而温柔”, “云横秦岭”的特点是“盛气凌人”。对比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又如在《月光启蒙》的备课过程中, 教师设想学生会被“月光是如何启蒙作者的?”这个问题所吸引, 但是对“启蒙”的含义学生可能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过“启发”, “启发”与“启蒙”的含义相近, 因此教师决定通过类比来帮助学生认识“启蒙”。在教学中, 学生看到“月光启发”的板书后, 举手示意书写错了。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词“:启发”是指一个人或事物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 而“启蒙”是指一个人或事物帮助我们开启了认识新事物, 认识新世界的方法。民间文学对作者来说是一个新的事物, 所以这里用“启蒙”更合适。理解了“启蒙”的含义,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母亲对作者的帮助, 才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用歌谣和童谣来说明不同的内容对自己的不同影响, 但对学生而言, 区分度并不明显, 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歌谣和童谣的不同, 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歌谣指随口唱出, 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 包括民歌、民谣。童谣是指在儿童之间流行的歌谣, 内容简短。歌谣中渗透着作者的故乡情, 而童谣讲述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小故事和小道理。通过类比,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了解得更清楚, 也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眼睛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207-01
人类大脑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出现问题之后,人脑便会开始运转,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提问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通过问答或者对话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而共同完场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启动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课堂的提问主要是指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设计问题,然后利用其所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创造性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语文课堂提问要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和民族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创新性。传统的授课模式、传统的提问方式和问题,只会让学生感到毫无新意,并逐渐产生疲惫心理,从而抑制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创新课堂教学的提问,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别出心裁的设计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真思考。
在一堂新的语文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自行设计一个创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为学生讲授我想。同样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能别出心裁地设计一些新颖的、有创意的问题。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若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为学生讲授《窗》这一课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中心意义,揭示文章的主题,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应该设定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即本篇文章的题目是窗,其主要讲述的是两个病人之间的故事,那么,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文章的题目可不可以更换一下,改为两个病人?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阅读,才会更深入、更仔细的思进行思考[1]。
2 语文课堂提问要有内涵和延伸
好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善学习、会学习。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为学生讲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学生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得知,邹忌的妻、妾以及客人都说他美并不是因为他真正的美,而是因为他们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在学生学到这个层面的时候,许多老师都认为已经完成教学目标了,其实,学生的学习深度远远不够。邹忌在本篇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委婉的劝谏方法以及难得的自知之明都令人叹服,特别是他由小事到大事,由家事到国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层面,即邹忌的精神以及我们学习此篇文章的意义。这种课堂延伸将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并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语文课堂提问要有互动性
韩愈在其著作《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教师的基本职责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课堂提问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教师只有不断掌握提问技巧、丰富提问内容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科学的设计问题,将原本索然无味的语文知识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课堂并不是学生的考场,它是一个轻松的、愉快的学习知识的场所,所以,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给出不同的答案[3]。作为教师,应该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提问,因为提出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另一方面,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其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现代的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帮助其走出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的困境,从而不断提高其语文学习水平。
4 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及时点评
在语文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师一旦提出问题,便在第一时间内找学生进行解答,若一个学生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的不全面,则另外叫别的学生来回答。在面对较难的问题时,有可能几名学生都回答不上来,此时,教师索性直接公布正确答案,以免浪费课堂的授课时间。其实,上述的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的忽视了引导和启发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这种只有问题而没有启发、没有引导、没有点评的课堂提问是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4]。一方面,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不应该立刻找学生进行解答,而是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而应该根据学生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此外,及时的点评也是保障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它有助于保护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在点评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否定学生,而应该给予其帮助、肯定和表扬,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树立其学习信心,以不断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5 结语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语文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并具备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以及点评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并让其在枯燥无味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王晓慧.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2):67.
[2] 曹明富.谈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2):69—70.
[3] 刘娜.巧妙提问激活思维—— 关于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1):445.
【善于发现的眼睛 名师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善于发现的名言警句08-08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11-09
善于发现作文05-09
善于发现成功自来的高三作文06-14
善于发现作文300字10-14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09-10
发现美的眼睛09-22
我用我的眼睛发现美作文600字10-08
善于在教学中反思10-31
善于思考的作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