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智案例

2024-06-14

教育机智案例(精选8篇)

教育机智案例 篇1

教育机智案例

就职演讲

这是一位新任教差班的班主任的第一次任职演讲。

各位同学,我一到这里,就收到了你们送来的各种“礼品”,而现在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来(惊讶、疑惑)。这“礼品”不是好吃的,也不是好玩的,更不是好用的,而是用金子买不到的目光!(哄堂大笑),这些目光,有信任的,有期待的,有疑惑的,有无所谓的,在我看来都是你们送给我的玫瑰、玉兰、仙人掌,还有霸王鞭(大笑),但是有什么样的目光礼品我都收下了,谢谢大家(热烈鼓掌)。我们这个班是个欠债多的“亏损单位”(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初步了解认为最重要的是内部缺乏相互理解和团结奋斗,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两名时髦话:换位思考和理解万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的性格、观点、兴趣、追求,只有换位想一想,才能理解别人,沟通思想,只有团结友爱,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他们的集体中,唐僧心善,位居领导,但有时真假不辨,凭感情乱念紧箍咒,无辜伤害最能干的孙悟空,因此郭沫若要“千刀万剐唐僧肉”,(大笑)而孙悟空大概学过毛泽东同志的诗“僧是愚泯犹可训”,理解唐僧,照样认师傅(笑声);孙悟空武艺高强,工作成绩突出,但他任性自大,没有花帽约束收不了野性;猪八戒忠厚老实,任劳任怨,但他贪吃贪睡,还见不得花姑娘(大笑)。尽管师徒们性格不同,各有长短,内部常有矛盾,但共同的取经事业,使他们相互理解,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一路降妖斩魔,终于取得了真经(热烈鼓掌)。

同学们,你们正处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几个脚印对于沙漠算不了什么,但对骆驼却象征着希望;一个绿芽对于春天微不足道,但对于你们的历史却是影响重要的一笔啊!(掌声如雷),当你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你在成长;当你以读书为乐的时候,你在进步;当你尊敬父母、老师,友爱同学时,你在成熟;当你热爱集体,为集体奋斗的时候,你在腾飞(全班热烈鼓掌)。有志者事竟成,尽管我们面前困难很多,与兄弟班级差距较大,只要树雄心,立壮志,将45=45(一人一条心)的公式变成46=1(包括班主任在内拧成一股绳),我们同样能争先创优,让他们眼中的“癞蛤蟆”飞上天,追赶“天鹅”,吃到美味的“天鹅”肉!(群情激奋,掌声热烈持久)。

点评:这位班主任的语言非常幽默,将班风建设用诗一样的语言,用情浓、话甜、幽默的讲话,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疙瘩,迅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相比之下,我们很多班主任在班会上、家长会上板着面孔,数落学生,哪一个效果更好呢?

家长会上的演讲

背景:某差班的班主任,在某次考试后召开了一次家长会,会上想解决考试后学生拿着试卷回家,受到家长们的不同“礼遇”的问题,考高分的学生在接受家长表扬的同时,家长提出更高要求,考低分的同学,家长下了“死命令”,下次不考80分就不要来见我。为此这位班主任做了一下一段演讲。

各位家长,听了你们的发言我深受教育和鞭策,当前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应试教育”的幽灵在伤害着孩子们的心,有些家长被幽灵迷了心窍,无情地挥舞着“分数大棒”,摧残自己的子女,他们盼分心切,不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按照自己的主观设计,硬逼孩子考高分,这叫逼“雏鸡下蛋”(大笑),甚至更有心急的家长,鸡蛋刚放入鸡窝就要“鸡蛋生鸡蛋呢?”(哄堂大笑),倘若生的蛋少,轻则整训体罚,重则“棍棒伺候”(笑声),但人比鸡聪明,你逼紧了,他就抄袭,下个假蛋弄你(大笑),我认为那些平时不用功,考试得高分的同学十之八九是家长逼着下的假蛋(热烈鼓掌),这样做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养成了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家长们,警惕啊!(掌声如雷)。

家长同志们,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心愿不能代替孩子的自身发展。今天的教育应是一种点灯的事业,引导孩子进步而不能当作矿物定型。化学教育家戴安邦说:好人才=知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由于孩子们的先天因素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学习必然参差不齐,孩子是否成长,成什么样的才,家长既不能硬性规定,也不能用考分去衡量,要看综合素质。人才是有层次的,不能结出果实,那么就让他做一朵鲜花;最终绽不开花冠,那么就允许他做一片绿叶。月亮不会因为太阳的光辉而失去自己存在的意义(掌声阵阵),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年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个专家或学者对社会作出贡献,做个普通劳动者对社会也可以做出贡献。大森林中的树木并不是每一棵都一样高大,都能做栋梁,但有用处就是做贡献,能做擎天的柱就做擎天的柱,能做摇船的橹就做摇船的橹,社会需要金银铜铁,也需要煤,金子发光,煤也发光!(热烈掌声),家长何必赶鸭子上架,逼孩子在期望的一棵树上吊死,脚下自有成才路,只要努力肯登攀(雷鸣般的掌声),生命于人,无论是高贵的,低贱的,富有的,贫穷的,都自有一次,这一次不管是悠长的还是短暂的,我们都要善待这一次,美丽这一次,灿烂这一次,作为家长对孩子,善待就要顺其自然,积极引导,美丽就要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潜能去奋斗,灿烂就要严把孩子做人关,造福社会,不做坏事,至于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求,强求的结果只能是毁了孩子。(掌声如雷)如果你的孩子是秧,那就不要逼他结辣椒,冬瓜虽不红,但比辣椒大;(大笑,鼓掌)如果你的孩子是辣椒苗,那也不要逼他结冬瓜,冬瓜虽大,但却不如辣椒红。(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座谈会解开了学生心头的疙瘩,扫除了学生脸上的愁云,教室里又响起了学生的笑声和歌声。

点评:家长会一般模式是:介绍本班情况,学生考试成绩,对差生家长反复要抓紧啦,要请家教啦等等,这位班主任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用诗一样的语言鼓励孩子,相信家长听了这番话,肯定会滋润心田的。

反劝小烟民

学生学着大人抽烟,以为好玩,正面教育有逆反心理,倒不如学学这位老师的做法。“同学们,告诉你们专家研究的一项新成果——吸烟的好处,这一说出乎学生们的意料,好奇地洗耳恭听。”专家们广泛调查,综合分析考证,最后得出结论:吸烟至少有三点好处:

一、吸烟者在室内,小偷不敢行窃;

二、吸烟者出门,狗不敢咬;

三、吸烟者永不衰老。”

同学惊讶地睁大眼睛:

“吸烟者夜间咳嗽,贼自然不敢入室。”

“吸烟者身体虚弱,走路时拐杖引路,狗自然不敢咬。”

“吸烟者身体易得肺癌、心脏病,很难活到老,所以永不衰老。” 从此以后,班上再没有吸烟的现象了。

点评:不良习惯劝改是一门学问,抽烟、吃零食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位老师干脆来个正话反说,收到奇效。

志愿者

新学期开始后的第一次卫生扫除,因座位、值日、班干没有确定,我就宣布为义务劳动,自愿参加,离开教室后,我在楼梯口观察谁先出教室不准备参加劳动。这实际是一次隐性测 2 试,测试班主任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自觉自愿程度如何,很快,有一人从后门探头观察,看到我没走远就缩回教室,紧接着,有先后从后门溜出了三人,都是逃避劳动的。我转身迎住这三人,自言自语:“一、二、三够了。”接着,我将这三人带回教室,并大声宣布:“刚才,这三位同学率先到楼梯口向我报名参加今天的教室卫生大扫除,我高兴地宣布他们三人是第一批志愿者。”真正的志愿者们哈哈大笑,这三人不好意思地从真正志愿者手中接过抹布、扫把和簸箕。反常的安排,幽默的效果,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点评:反常合理的幽默: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处理问题的方式选择上,违反解决的常规,别出心裁,出其不意,却又是合情合理,易于接受,形成一种新颖式的幽默。

查理为什么迟到了

初中英语第三册上有一个例子。老师问查理为什么迟到了,查理说因为头天晚上十一点才睡,老师问是不是作业太多了,查理说我忘了做作业,我是看英德两国足球赛电视了。老师问哪个队赢了,查理说:“太不像话了!德国队2:1赢了我们。我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输了?”老师说:“大概他们头天晚上也晚睡觉了吧!”

点评:这也是一个不失幽默的教育学生的例子,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状况,用幽默的语言来开导启发,真不失其巧妙、自然、亲切,使学生容易接受。这足见幽默语言的艺术价值。因此,我们的教师们,在遇到紧张、突发事件时别忘了说上一两句幽默话。

偷和拿

有一所小学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个刚入学的学生,有一次放学回家,路上看到水果摊上鲜红的苹果,就顺手拿了一个吃起来。营业员抓住他,向他的班主任老师告状,说孩子“偷店里东西”。是不是“偷”呢?班主任老师并不轻易下结论。把孩子找来谈话后,才了解到他在家里吃东西,从来都是自己拿的,这一回看到店里放着苹果,想吃也就拿了,根本不懂得“拿”和“偷”的区别。于是,班主任老师从日常生活的例子讲起,由浅入深地帮助孩子分清拿别人的东西和拿自己家里的东西是不同的,循循善诱地指出,不经允许是不能随便使用别人的东西的。要是拿了,别人要说你,这是“难为情”的事。教师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巧妙地避开了一个“偷”字。

点评:这位老师之所以能像医生治病一样,仔细地察看病人的病情,然后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地做好思想工作,就在于他思想上真正确立了尊重学生的观念。

巧妙处理口角事件

课间,两位学生发生口角,上课铃响了,班主任让他们进教室,一位学生很快进了教室,另一位学生因吃了亏,不愿进教室。班主任没有硬拖他进去,也没有去批评他,而是亲切地对他说:“你看我双手拿着这么多东西,你能帮我把小黑板拿进教室吗?”这位同学看了看老师,就接过小黑板提进了教室。老师马上对大家说:“刚才有两位同学发生矛盾,但是有位同学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上好课,帮助老师拿小黑板进来,我相信他一定能上好课,有问题课后解决不迟。”那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比较安心地听老师讲课。

点评:本文讲述的是学校中一件普通的小事,但这样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转化为影响正常教学的大事,处理这样的事情,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突发事件有足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做底蕴,才有可能处乱不惊,处理问题才能够当机立断,游刃有余。所以教师机智的形成是和教师长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分 3 不开的,丰厚的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机智”的良好基础。

“我办事真粗心”

一次,老师组织学生秋游,上船时,发现少了一个学生的船费。于是,这位老师悄悄地把钱添上,但又忘记是哪位同学未交船费。钱,老师可以添,没有交费的学生的思想问题如何添补呢?即使疏忽忘记交钱,心无不良动机,也有个教育问题。这位教师没有开会专门讲这件事情,没有把问题扩大,而是在一次班会结束的时候,真诚地做了自我批评。老师说:“上次我们乘船外出秋游,由于我粗心大意,少收了一个同学的船费,我办事真粗心,这么一点小事都办不好,希望同学们吸取我的教训。从现在起,我们要培养细心严谨的作风。”下课后,老师还未走出教室,一个学生红着脸走到老师跟前:“老师,开始是我忘了交船费,后来想起来了又故意不想交,我错了。”边说边将钱交给了老师。

点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质的外在表现,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是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如上教育‘案例所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做法是多么令人意想不到,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机智的支撑,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也就不可能具有教育机智。

“现在老师走出去,请大家赶快准备”

上课铃响了,几十个孩子像野马归槽似的奔进教室,小脸通红,汗水涔涔,脑子里还在回味着有趣的游戏。面对这个场面,老师一点不发急。她想如果板着面孔来训斥一通,教室里也会安静下来,但一颗颗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都收拢回来,那样学习的效果就不会好。她和颜悦色地说:“有点小朋友还没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请大家赶快准备。”说罢慢慢地走出教室。说也奇怪,当她再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坐得整整齐齐,一个个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点评:优秀演员声情并茂的精彩唱段,常常会使全场屏息,听者动容,而优秀教师的几句简单的话,重新跨进教师门的简单动作,就使得“像野马归槽似的”学生一个个全神贯注,这真是教育艺术的魅力!

对付“后进生”

某中学杨老师给初中某班上第一堂课时,一向调皮捣乱的李同学突然站起来发表声明:“杨老师„„我落后生李XX借贵班一块宝地,落脚谋生,还希望你今后多多照应。”另几个后进生呼应道:“好说,好说。”引得哄堂大笑。但是,杨老师没有发火,也没有感到意外。他严肃而又诚恳地说:“我知道,李XX同学在小学是三好学生,脑子反应快,很聪明,如果把这股劲用在学习上,是会很快进步的。”又说:“在前进的道路上,人总是有犯错误的时候,我就经常犯错误,何况你们青年?问题是如何对待错误。我对每位同学都是向前看,过去落后,现在变好了,就是进步,就应该受表扬。后进只是相对的,后进是可变的。李XX同学认为自己是落后生,只要努力改正缺点,是可以赶上先进的,这对每个同学都一样。”这段诚挚的讲话,打动了后进生受损伤的心灵,使一时混乱的教师变得鸦雀无声了。

点评:在教学中常遇到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干扰教学。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最好不要中断教学去批评、指责违反纪律的学生,因为这样做本身就是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新因素。4 最好结合教学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并要违反纪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既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有解决了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也有时发生非一般纪律问题。例如:学生打起来了,或是个别学生恶作剧,是老师不得不中断教学,及时排除干扰。这时需要教师镇定、机智、果断,既能压住场,又能教育学生。

红帽子

某天上课,一男生大热天戴着一顶红帽子,赫然醒目,引得众多学生的眼光不时地朝着他瞟来瞟去。教师让其脱下,不料,该生似乎未听见,正坐不动。教师大怒,再次厉声让他脱下,然而其仍然静坐不动(尽管有些紧张)。顿时,课堂气氛有如乌云密布,异常紧张。这位教师想到该男生自尊心极强、怕丢面子的个性特点,微微一笑:“XX同学大概是头痛了是吗?”该生:“嗯„„嗯„„”(有些支支吾吾)于是,矛盾冰消雪融,其他同学无意再去注视那顶红帽子了。

点评: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矛盾而引起的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学生故意破坏课堂纪律,和教师唱对台戏。如学生上课故意发出怪声,故意接老师的话茬,说一些离题的话,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却洋洋得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可大耍威风,暴跳如雷,又不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教师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关键是要循其个性,提供台阶,以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处理恶作剧

一天下午,一个班主任老师在离上课还有五分钟时准备到班上去看看,正在这时,班长从教室出来悄悄告诉他:“王强、李飞他们搞恶作剧,准备把扫帚平放在半开的教室门上,再把半盆水放在扫帚上,上面再放上撮箕,等英语老师来上课,一推门就全打泼在老师身上,你快去看看吧?”班主任老师急忙走进教室,见他们正在行动,心里十分气愤:怎么如此不尊敬老师?他真想把他们揪出教室,狠狠地训斥一顿。但又一想,这样做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装着不知道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批评他们,只是说:同学们,你们的教师太脏了,本来应该在下午由值日生打扫,现在王强他们做好事,打来了水,找来了扫帚、撮箕,那我们就破例耽误几分钟,希望大家协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打扫完地再上课。于是一次有特殊意义的清扫工作开始了,王强浇水,李飞扫地,大家帮忙,一会儿便把教师扫干净了。当大家回到座位坐好以后,他还有意表扬了他们。看得出来,当班主任表扬的时候,他俩低垂着头,有点神色不安。这场恶作剧就这样被制止了,而且收到了积极的教育效果。课后,这两位同学主动向班主任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今后不再搞恶作剧了,一定要尊重老师,努力学习。

点评:这位班主任老师在处理这一恶作剧时,一不批评、二不训斥,而是以装糊涂的办法,随机应变地将恶作剧行为巧妙地转化为一次有特殊教育意义的公益活动,使学生不露痕迹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比起那些生硬的批评、训斥的制止办法,有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倍。

“舌舌”事件

一位刚实习上任的老师在第一次上课点名时,当点到25号同学时,一个陌生罕见的字出现在他眼前“铦(xian),此时这位老师只好有边读边了,把这个同学叫成“舌舌”,引起了哄堂大笑。

点评:假如,这位老师灵机一动,把这个学生的名字暂时跳过去的话,等点完名再问“还 5 有哪位同学没点到名,请举手。”相信这位同学会马上举手站起来,道出他的名字,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中,要深入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并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是完全必要的。

以褒代贬

以为小学教师刚踏入讲台,一只纸飞机飞到讲台桌前。教师没有训斥学生,而是面带微笑地说:“宇宙飞船上天,是人类为了征服太空所为;这只飞机在上课前飞向讲台,它的发射者一定是为了获得知识。”平时这位恶作剧的学生对批评满不在乎,这一表扬,他反而不好意思起来,接下来他听得特别认真,效果很好。

点评:课堂上对于爱出风头,搞恶作剧的学生要根据情况,可以批评,但最好能以褒代贬,通过表扬,树立他的主人翁精神,使他能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课堂上凡是好出风头或搞恶作剧的学生,一般都是比较调皮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给他们台阶下,千万不能闹对立,否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激化矛盾,产生不良效果,对于偶尔犯错误的学生更应如此。

比如,上课铃响了,学生却还沉浸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某件事中,议论纷纷、无法安静。这时,拼命呵斥是愚蠢的。索性顺着学生的注意力,对该事作一番评论或处理,在因势利导进入新课。这样做,表面上损失了几分钟,实际上,却成功地扭转了学生的注意力,稳定了情绪,效果比匆忙上课好得多,真是疏胜于堵、事半功倍。这种处理课堂问题的方法不仅仅属于教育机智,它更是教师以学生为本、充分理解学生、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努力达到教学合一境界的表现。

一鸣惊人

《演讲与口才》曾刊登了河南刘海英老师《一鸣惊人》一文,全文是这样的: 一次,我主持“一分钟演技”,由于是初次搞,同学们都有点紧张,没人愿“打头炮”,我只好点了名。那位被点名同学犹豫了片刻,鼓足勇气“嗖”地站了起来。“砰!”他把窗台上一瓶宣传色碰到了地上。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他尴尬地愣在那儿看到这种局面,我灵机一动,说:“哈!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一鸣惊人!好,请大家用掌声请他上台演讲!”

气氛扭转过来了,他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中镇定了情绪,从容地走上讲台。点评:这个例子很幽默,教师在突发情况面前,因势利导,把与演讲无关的宣传色瓶子落地与演讲联系起来,恰到好处,使尴尬的局面变成了热烈的气氛。可想而知,假如教师责备、批评甚至挖苦他两句,那将会使尴尬的局面更为尴尬,以至活动无法再进行下去。

一声猫叫

踏着上课铃声,新老师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

新老师用亲切的目光望着同学们,开始作自我介绍:“同学们,我姓缪„„”说罢,转过身子,板书“缪”字。就在这个时候,教室里不知从哪个座位上发出一声猫叫,显然是某个同学听到老师说“缪”,就联想到猫叫,于是一声“喵”就脱口而出,且模仿得惟妙惟肖。

这一声猫叫,可把其他同学逗笑了,于是教室里一下子乱哄哄的。这时,新老师写罢转过身来,同学们立即止住笑,预感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不料,新老师并没有翻脸,他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先别忙着夸我‘妙’。从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学习,到时候再请你们给我作评价,到底妙不妙。”

同学们听了缪老师这番精彩的话,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点评:从“喵”巧妙地转移到“妙”,缪老师这种随意应变的教育机智,你说,妙不妙?

“重唱”和“齐唱”

学生情绪低落,无疑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此时若能幽上一默,对活跃课堂气氛会起到很到作用。

记得一个夏日的午后上课,笔者让学生齐读课文,但由于学生困倦欲睡,齐读却变成了杂读。于是笔者笑着说道:“大家的多重唱真是棒极了,不过老师想听听大家的齐唱,我们再读一遍好吗?”“好!”学生们齐声答道。这一群栖息的“鸥鹭”顿时精神了起来,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

幽默的开场白,往往能够提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兴趣,有“热堂”的功效。

“老师,您不要再拖堂了!” 一位教师下课经常拖堂,学生们非常反感。一次,下课铃响后,他还在津津有味地讲着,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气愤地说道:“老师,您不要再拖堂了!”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教室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紧盯着讲台上的老师,而这位老师呢,却未被这一情况窘住,在惊讶之余机智地说道:“谢谢XX同学的提醒,现在,我郑重地向大家保证,以后绝不再做‘堂老压’”。这幽默的一语,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笑声中,刚才的紧张气氛也随之“灰飞烟灭”了。

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尴尬的局面,此时若能幽上一默,会收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效果。

课堂交响曲

有一位老教师被学校分配去当一个乱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一些学生经常在自习课时“大闹天宫”。他想到一个好办法。这天上课时,老师带来了一台收录机,“这节课我请大家欣赏交响乐”。于是他打开机子,放了一段《森林交响曲》,赢得了一片掌声。学生要求再来一个,“好吧,再来一段《班级交响曲》。”学生一听,全是吵闹声、尖叫声,这才明白了那是自己的“杰作”,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原来老师趁学生不注意,早已录下来学生恶作剧时的吵闹声。这时,班主任进行了美与丑、高尚与庸俗的对比教育,把批评、启发、诱导融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后自习课再也没有出现“恶作剧”了。也有的教师有时一句话不说,也能处理好一个恶作剧。例如,一位教师上课,刚踏进教室,看到黑板上画了一幅漫画像,仔细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这位教师思索几秒钟后,便不慌不忙地拿起黑板擦,将漫画擦掉了。然后用目光扫视了一下教室,一些想看笑话的学生讨了个没趣。你能不佩服这位教师的“教育机智”吗?

点评:当“恶作剧”平息之后,教师应该仔细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出于好奇心呢,还是出于无知胡闹?是对教师有成见呢,还是学生之间矛盾的大爆发?是闲得没事干呢,还是紧张劳累后的情绪发泄?„„然后,教师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耐心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以防范下次再度发生。

教育机智案例 篇2

一、巧用道具,自然引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导入方法单调呆板、平平淡淡、千篇一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决定导入的话题和方式,但有时在课堂的导入中教学机智会灵光一闪,使整堂课显得清晰有序、简明流畅。

【案例一】“Have Fun with English 7A”(杭州外国语学校校本教材,下同)的“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一课需要学生掌握的是颜色类单词、衣服类单词和句型“What color is his/her...?It’s...”教学中当学生唱完了一首有关颜色的歌曲后,笔者突然发现窗台上有一把五颜六色的伞,于是笔者灵机一动,利用这把伞组织了这样一个游戏:教师用手转动伞,待伞停止,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手指所在部位的颜色。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快最好。结果,学生的思维随着伞的转动也在飞速变化,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正是这把伞,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状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有关颜色的单词,为接下来的语言操练打下了基础。

二、充分预设,灵活取舍

虽然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教学,对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施教时根据课堂具体情形科学把握教学方案的预设与生成。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运用。”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精、求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案例二】“Have Fun with English 7A”中“Family members”一课的教学内容为:“—Who’s the guy/woman/boy...over there?—Who?Where?—There.The guy/woman/boy..in the..—Oh,that’s...”在上述内容的教学中,笔者的教学设计除了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用所学句型介绍自己的全家福,然后用对话表演的形式向全班展示,自己也准备了老照片。结果,从学生谈论全家福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同伴照片中的人物已十分了解,一看就知道谁是谁,根本用不着“明知故问”,这种缺少信息差的机械练习显然不再具有吸引力。为了增加学习的挑战性,笔者随即实施第二套方案,迅速从电脑里找出几张自己儿时与家人的合影,让学生来认一认照片中的老师和家人。学生因而兴趣陡增,争先恐后地想一睹为快。当学生用“Who’s the guy/woman/boy..?”的句型向老师询问照片中的人物时,教师并没有将答案公之于众,而是用耳语的形式告诉提问的学生,再让他代替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从而吸引更多的好奇者跃跃欲试,使活动达到有效调控,使教学目标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机智的魅力在于换一种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了操练的性质和效果。教学机智表现在能预见课堂教学中的诸多细节和可能,预设了多种方案,并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灵活取舍,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三、有效调控,随机应变

教师永远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及时将富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呢?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调控来捕捉动态生成的“源头活水”,因势利导,使之生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案例三】这是节练习讲解课,区分bring与take,listen与hear,look与see之间的不同。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在交头接耳,面露喜悦。正在迷惑之际,笔者听到了蜜蜂“嗡嗡嗡……”的声音。原来一只小蜜蜂也来教室凑热闹了,面对学生不再认真听讲、注意力分散的情况,笔者有点不知所措。不过,思索片刻之后,笔者把手放在嘴边“嘘”了一下,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学生一下子被笔者这奇怪的举动给吸引住了,教室一片寂静,只有蜜蜂“嗡嗡嗡……”的声音。下面是接下去师生间的一段对话:

T:Hey,children!Let’s listen.Can you hear anything?

S:Yes.

T:What’s this?Can you tell me?

S1:It’s a bee.

T:Now we can hear a bee buzzing.I’m looking for the bee,but I can’t find it.Can you tell me where it is?

S2:I find it.Look there!

T:Oh,I see it.Thank you!

围绕小蜜蜂的对话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给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讲解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许真的要感谢那只不请自来的小蜜蜂,学生对listen/hear,look/see等词的区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小蜜蜂的偶然闯入为这节课增色了不少。笔者充分利用小蜜蜂这“活”教具,让其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讲解变得有声、有色,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这是一笔意外的收获。

四、因势利导,机智转化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常常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教学灵感。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回答为切入口,巧妙地加以引导或转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让精彩在“意外”中绽放。

【案例四】这是一堂there be句型操练课。有这样一个句子:“Is there one cemetery or are there two cemeteries here?”句子中的cemetery是一个新的单词,在讲到这个单词时笔者扩散性地问:“Are there cemeteries in Hangzhou?What are they?”学生七嘴八舌地说“Banshan cemetery”“Yuhang cemetery”“Xiaoheshan cemetery”等等。这时有一个名叫Sharen的学生突然站起来泪汪汪地说:“My mother lives in Xiaoheshan cemetery.”笔者顿时惊讶万分,十分尴尬。不过,最后笔者通过与该学生真诚的交谈化解了尴尬。以下是当时的谈话实录:

S:My mother lives in Xiaoheshan cemetery.

T:What?Really?How come?(教师一脸的疑惑,同时也十分尴尬)

S:My mother died of blood cancer when I was ten years old.

T:Oh,you mean leukemia(白血病)?How terrible!

S:Yeah!(该学生一脸的忧伤)

T:I’m very sorry to hear that.But do you have a new mother,now?

S:Yes,my father remarried and I have a new mother.

T:Is she nice to you?

S:Yes,she is very nice.She is a doctor.

T:That’s nice.Children!Let us be nicer toSharen.Our class is always a warm family for you.

S:Thank you.(该学生渐渐恢复平静)

利用这个教学资源笔者继续问:“Sharen’s new mother is a doctor.Where does a doctor work?Who else’s father or mother is a doctor,too?How many students’father or mother is a doctor?”从而引出了该课的又一个单词hospital和how many句型。

教师在运用教学机智时,注意了因势利导、委婉迂回,让学生体验爱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懂得奉献爱。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势利导给学生的往往是另外一片天地。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把课堂概括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质疑问难的场所,通过对话探询真理的地方”。在这个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中往往涌动着英语教师教学的机灵和智慧,从而让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机智小案例 篇3

每年运动会的前几天,学生都在筹备运动会的各项工作,又要练队形,又要排节目,忙得不亦乐乎,而这几天的学习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运动会的前一天,第二节是语文课,笔者刚走进教室就听见学生集体嚷嚷:“老师,看电影!看电影!”本来运动会的筹备就让学生有些“得意忘形”了,早就忘了还有学习这回事,一时间教室里吵成了一片,笔者都不知道该如何平息这场混乱。要是以前,在解释之后他们还要这样闹腾,笔者可能就要大发雷霆了,只能靠自己的愤怒来压制学生的无理取闹。但是,那样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表面屈服了,心底里还是很不情愿。再说发火也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热情,极其没趣。于是笔者决定以退为进,示弱何妨?就笑着说:“大家都是出来混的,都挺不容易的,你们就不要为难我了。”这句“时尚”话让学生大笑不止,笑过之后,若有所思,似乎也能体谅老师的难处,吵闹声逐渐平息,也不再提看电影的事了,而是认真地看起书来。

案例分析:泰戈尔曾经说过,没有理智的感情就像一把没有手柄的剑,它让握着的人伤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突发事件,教师一定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迅速判断事物的性质,尽快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再者,幽默风趣的语言,也会让一切“刁难”迎刃而解。就算是示弱,也无伤大雅,只要是一心为学生,爱学生,相信学生也会将心比心,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

案例二:分享美文,引导学生理解人生

面对学生不努力、不上进的消极心态,再加上屡次说教都无果,笔者只好改变策略。在语文欣赏课上,和学生一起分享一些最近读到的好文章。选取了一些和学生状态相关的,有趣并能正面积极引导学生的文章来分享。比如选了一篇连谏的《命运定律》给大家念了念,文章开头说的是一个姑娘在两个小伙之间无法做出选择的现实,这个开头让学生很感兴趣,接着作者说自己由此想起了那个著名的东家吃西家睡的故事,也想起了一哥们说他发现了一条命运定律,那就是前半生过得不怎么顺的人一般下半生会过得比较顺,而上半生过得比较顺畅的人会有沟沟坎坎在下半生那儿等着呢。所以,不管现阶段日子过得顺与不顺,都不必得意也不必懊恼,因为命运他老人家公平着呢,每个人命中该有的福与祸,都差不多,区别不过是上半场给你还是下半场给你。

笔者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了这篇文章中的一些富有哲理的话,好好去琢磨和体味。如:“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别人有什么你没有、别人都幸福你痛苦,而是该战斗的年龄你袖着手,该袖着手的年龄你却必须去战斗。”“命运他老人家真的公平到了洞若观火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从头到尾都袖手在岁月静好里,所谓明智的人,不过就是选择了在该战斗的年龄去战斗了,所以到了可以袖手的年龄就幸福地袖上手了,愚蠢的人,则反之。”

案例分析:语文教学更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学生的自悟探究,也就是要重视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学生自悟探究上。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知行合一”的语文学习思想。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知”和“行”的统一。学生最终要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举一反三,形成技能。

案例三:将错就错,从错误中寻找真理

这些天在给学生讲诗歌鉴赏,当讲到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时,笔者通过一道练习题给学生讲述规范的答题方法,然后总结答题步骤:①什么形象(遭遇+性格+身份);②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及表达技巧展开);③形象的意义(思想情感)。随后,又出了一道练习题来检验,习题如下: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对于“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学生都能理解。但对于前四句,学生理解得不是太透彻,还需引导点拨,将整首诗梳理完之后,笔者让学生结合前面所讲的答题模式来回答问题。

生1:“这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人物形象。”(其他学生一听,哄堂大笑。)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穷困?”

生1:“扣门无犬吠”说明他穷苦潦倒,连只狗都没有。(也有学生附和说“山中去”指他去山中挖野菜去了。听者又是一阵狂笑。)

师:“去山中就一定是去挖野菜了?没听见狗叫声就说明他穷困?”

师:“如果不是,那我们再回到诗里,再看看这首诗是怎么描写陆鸿渐这个人物的?”

师:“大家看诗的前四句属于什么描写,具体写了什么?”

生:“属于环境描写,写了陆鸿渐居住地的景色。”

师:“用一两个词概括这个地方的景色特点。”

生:“清幽、偏僻。”

师:“通过他居住地的特点我们能不能看出他这个人的特点来?特别提示‘篱边菊。

生:“高洁、不世俗。”

师:“棒极了!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2:“这是一个清心寡欲的隐居人物。‘近种篱边菊,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说明他过着隐居山林,悠然自得的生活。还有,‘菊,花之隐逸者也。”

师:“非常好!但还是没有根据我们的答题步骤逐一落实。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参考答案,通过对照,看我们还差多远。”

展示: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清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的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案例分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笔者还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力。虽然前面简单梳理过诗歌内容,但还是存在理解不透的问题。还有学生的个人观点太强,总是喜欢断章取义,关注一点,联想一片,比如说“山中去”就只想到是去挖野菜,去打鸟,看到“叩门无犬吠”就因为敲门没听见狗叫觉得他穷困潦倒,从不就诗论诗,所以对于诗歌的解读始终都落实不到诗意中去。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的放矢,通过引导,巧妙地把学生拉回课堂教学的主题上来。值得庆幸的是,笔者对学生的错误没有粗暴干涉,强行纠正,而是将错就错,把问题继续抛给学生,顺势引导,让学生在错误中发现问题,自己纠正,这样引导的效果更好。

教师的教育机智 篇4

这次班主任学习转眼已近一个月了,对模块的学习也已接近第三个模块的尾声。通过学习,我感受颇深,特别是其间一个个充满教师教育智慧的案例。佩服、感叹之余,我不禁反思自己:为什么自己工作中没有这么鲜活的教育案例,还是有,自己却没有及时总结?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它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理论,丰富的教育经验,需要爱岗敬业的精神,需要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需要教育灵感的迸发……而这一切的获得,又需要学习。可学习需要时间,而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班主任,除了教育好学生、管理好班级之外,又要教好自己担任的学习科目,课余时间少之又少。可也有伟人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

是啊,学习时间可以挤,可教育契机的捕捉,教育灵感的迸发并不是挤出时间就会有的。正如专题学习中一位专家讲到的:它需要一种闲适的心态。这种闲适的心态又从何而来?它需要教师繁忙琐事中的暂时停歇,需要淡泊名利……淡泊名利自己可以做主,可工作的繁忙岂是自己能左右的?

教育机智是政治教师的素质 篇5

教育机智是任何教师都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才能和素养。而思想政治课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同现实生活的联系又十分紧密,更要求政治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灵活快速的应变能力,即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教育机智。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杯水”。可是,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满腹经纶,但课堂教学却不知所云,学生连“半杯水”也得不到;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知识体系的罗列,结果学生不愿学,教师也感到“政治课难教”;有的教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缺乏果断灵活的处理,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信任度下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能说这样的教师知识贫乏吗?恐怕不能简单给予“是”或“否”的回答。实际上,他们缺乏的只是教育才能和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师能随机应变、灵活自如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机智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具有较高的教学技巧。具体到思想政治课,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教育机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有的放矢

俗话说:“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堂政治课若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症结所在,只能是空洞说教。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的放矢,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例如:我带的班上有几位同学,学习总是打不起精神,干什么都是敷衍了事。经过调查,我发现这几位同学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因而他们总认为自己将来有出路,学习上缺乏动力和压力。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全班同学讲了一个“青蛙实验”的故事: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实验人员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一口煮沸的锅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这只青蛙用尽全力,跳出了那口势必将它吞没的大锅。过了几分钟,实验人员换上温水,又把这只惊魂未定的青蛙放进锅里。然后,在锅底悄悄加温,这只青蛙在温暖舒适的水中游着,丝毫未料到危险逐渐逼近,等它醒悟到水温已高得必须跳出才能保全性命时,它却四肢无力,再也跳不动了,只好束手待毙。讲完故事,我问同学们这则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在优裕的环境里舒服惯了,将来是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等到他们醒悟时,却往往为时已晚。所以,在宽松的环境中要自我加压,居安思危,否则,便会像那只青蛙一样在关键的时刻力不从心。这则故事对全班尤其是那几位同学震动很大,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如果当时我不善于发现症结,只是不着边际地一味批评学生不求上进,就会抓不住实质和要害,导致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我行我素。

二、因势利导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同现实紧密联系的课程,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作风”时,观察到学生有厌烦情绪:“都什么时代了,还讲这个?”显然,如果不把这个“疙瘩”解开,教学就难以收到成效。为此,我想到了学生普遍看过的一篇文章――《夏令营里的较量》,启发学生思考:日本人的生活那么富裕,为什么家长还主动让孩子来中国的大草原长途跋涉呢?这不是自寻苦吃吗?为什么中国还未摆脱贫穷,而我们的青少年却已经不起艰苦生活的锤炼?最后,以日本人一句让我们永远难忘的话作为结语:“你们这一代人又不是我们的对手。”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理解到艰苦奋斗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个人生活艰苦一点的事,更是意志和品质的锻炼,关系到民族的强盛和国家间的竞争,从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比单纯的说教不知要强多少倍!而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其教育机智的才能,没有深入研究如何才能使理论与实际巧妙、自然地结合起来,对思想教育的热点问题缺乏敏感性,对解“疙瘩”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这样教学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了。

三、随机应变

教师对课堂上突然出现的“不和谐音符”,迅速作出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的处置,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本身的魅力,从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起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对不同意见一味压制和训斥,学生就会丧失对政治课的兴趣,把学习政治课的目的仅仅理解为应付高考。

我在讲“资产阶级选举的虚伪性”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在下面小声说:“人家人人都有选举权,咱们呢?”全班同学都听到了,面面相觑。在这种情况下,充耳不闻或是训斥一番都不是上策。随即,我向学生讲了美国开国者也是立法者之一的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我有一头驴,我就有选举权,如果这头驴死了,我就没有选举权,那么到底谁有选举权,是这头驴,还是我?”学生大笑之余,我再稍加解释,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普选制度的虚伪性有了深刻理解。这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又避免了师生间出现尴尬局面。可惜的是,有些教师却恰恰缺少这种随机应变、信手拈来的才能,对一些突发问题只是一味应付,不仅失去了许多思想教育的良机,而且还挫伤了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

教育机智的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教师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机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勤奋学习,旁征博引,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根据“木桶原理”,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条。所以,政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旁征博引,广泛涉猎,使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如果你在某节政治课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是空白的话,那么,你这只木桶恐怕连一滴水也倒不出来。

第二,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做学生的知心人。高中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不大容易接受外界灌输。单纯的说教不但效果不好,更容易使学生反感。所以,政治教师有必要学点心理学,多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思想上有什么“疙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好钢用在刀刃上。

教育机智案例 篇6

读书能让我快乐,给我力量,使我成长。近期我迷上了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这本书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

机智----要有“爱”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因此教师能否打开学生的心扉,取得学生的信任,爱是首要条件。爱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的“催化剂”,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转化,是滋润学生的心田甘露,正是这样,我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用爱架起了一座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学会爱每一个需要爱的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师德。”有爱和关心的际遇才具有教学意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都是“将孩子看作一个正在成长变化过程中的人来爱的”。所以我们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机智----克制

“何时克制自己,何时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而不去干预,干扰,打断别人的工作,大人对于这些机智的领会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珍贵的礼物。”

当孩子做某件事并没有比我们预料的要快或更好,甚至让你无法想象的差时,或者孩子的学习有一段时间都没什么进步,我们就急于求成,就不能很好地克制。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如果只是一味地训斥学生,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而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就应该保持冷静,这样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而灵感也许也就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

机智----敏捷的思维

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

一次公开课,让学生帮忙做“鱼鳍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刚用剪刀剪鱼鳍时,鱼身体用力一摆,从学生手中滑出,掉在地上。“刷!”很多听课的师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老师的脸上。老师抓住了这个时机,微微一笑,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鱼从手中挣脱的情景,想想看,为什么鱼会这么难被抓住呢?”经过讨论,学生灵活应用了“鱼的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滑的液体,可以保护身体”的知识点,并进一步理解了“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原理。结果,不仅摆脱了窘境,而且深化了教学内容,我暗自向这位老师叫好。

面对学生突发状况,教师应热情地予以解答和引导;利用幽默形象的表达能力,调控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解答学生疑惑,促进知识迁移。利用这些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做到既能使课堂“化险为夷”,又能使教学目标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顺利完成,这就是教学机智。

机智----耐心等待

我曾在一本书中看到“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每一个孩子摆脱幼稚,告别无知,健康地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要多些宽容,给他改正的机会,耐心地等待,帮助其自悟自醒,那么学生就会从“自甘落后”的阴影中走出来,自信地抬起头,一步步走向成功。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等待是一种心境,更是一门艺术;等待是信任和宽容的结晶,等待是对生命的尊重与赏识。所以,我们要时刻铭记:教育需要等待,教育是一个耐心等待的过程。……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哦!我明白了:机智来自于积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才可能具备教育机智,才有可能从容地驾驭课堂。

教育机智:让学生爱上语文 篇7

教育机智涉及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 只有对其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 才能很好地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合理地运用教育机智, 浅谈几点看法:

一、课堂外的机智:爱和尊重

我们不能把教育机智狭隘地定义为课堂内对学生各种活动所做出的反应, 而是应该明确, 教育机智的发生是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为前提的。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他数学、科学、英语等各科成绩都特别好, 而且学习能力也比较强, 但语文成绩总是不好, 语文考试不及格也是家常便饭, 我对此感到特别不理解, 就多次找他谈心, 几次交流下来, 他居然风趣地说自己是患上了“语文恐惧症”。原来小学上语文课时, 老师让他们造句, 而他的一个自以为很有创意的造句被老师无情地否定了, 老师还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对他给予了略带嘲讽的批评, 他觉得自己颜面无存, 自尊心严重受挫, 从此就非常不喜欢这个语文老师, 不喜欢上语文课, 也拒绝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 久而久之就放弃了语文的学习。知道了这个学生的经历后, 我感触很深, 教师不经意的一个否定, 竟会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或许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古语说 “亲其师, 信其道”, 可是“亲其师”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我想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近年来, 随着师德学习的逐渐深入, 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师爱的重要性, 但大多停留在理论的阶段。可以说, 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桶没有装满的水, 由于学校、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 通常我们都只看到“一半是空的”, 却没有发现“一半是满的”, 所以我们对学生否定得多、肯定得少, 批评得多、赞扬得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 他学习的热情就会消失。”可见, 让孩子们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至关重要, 学生的热情源于欣赏和肯定, 源于教师对他们学习成果的尊重。

对于学生不够完美的答案, 教师如果能多用欣赏与尊重的眼光去审视, 学生是不是会表现得日趋完美呢?适当的时候, 教师可以试着反省自己, 努力接受新事物, 因为问题不一定仅仅出现在孩子身上。戴尔·卡耐基说:“人性最本质的愿望, 就是希望得到赞赏。”那么, 我们为何不做一个慷慨大方的施予者, 把欣赏与尊重给予这些翘首以盼的孩子们, 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爱上我们的语文课呢?

二、课堂内的机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掌握分寸

当然, 作为教师, 课堂才是我们一展所长的地方。所以, 用我们的教育机智去创设一个充满魅力的、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课堂, 才是一个教师应该追求的。

语文教育的情境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不断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来自外部, 也可能来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 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 或是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总之, 这些挑战造成的干扰往往会形成尴尬局面, 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若能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 就会变不利为有利, 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 以及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有教育意义的事情的能力, 才能使教育机智得以实现。

1.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课堂气氛, 不拘泥于教案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 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是写给老师看的, 里面的很多问题也是在老师一厢情愿的情况下设置的, 学生能不能适应要到上课时才知道。所以, 有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因为学生无法理解老师提问的目的而冷场的情况, 这时,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授《背影》一文时, 根据文中第6自然段一句对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 我向学生提问:“谁知道他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父亲的外貌呢?”教室里一下子就安静了。于是, 我把问题进行了分解:“同学们, 请你们看一看这句话中作者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主要写了哪个方面呀?”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衣服。”“那么他着重强调的是衣服的什么呢?”我接着问。“颜色和质地。”有部分学生回答。“很好, 那么我们在哪篇课文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呀?”“我知道, 是《蜡烛》。”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通过把问题细分, 学生对文中为什么强调父亲衣服的颜色和质地有了自己的理解, 根据他们先前的学习经验, 颜色是为了说明当时家中有丧事, 为了表达一种哀悼;而质地是为了和下文中我的“皮大衣”进行对比, 从而突出父亲对我的爱。如此一来, 学生们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解决了课本中的问题, 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更强烈。

2.因势利导:学生之间有分歧, 或许是课堂教学的转机

任何课堂都是一个需要互动的课堂, 但是我们不能控制学生的思维, 有时候他们给出的答案不是我们想要的, 但同时又是合情合理的, 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机智, 把问题顺利过渡到对教学有利的一面。

在教授《信客》这篇文章时, 在分析课文前, 我要求学生经过预习后, 用自己的话描述信客的形象, 并且让其他同学对他的描述进行评议。一开始, 学生A站起来回答:“我认为信客都具有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善良正直的特点。”我正准备加以肯定, 没想到学生B立刻站起来否定了A的观点:“我认为他说的不准确, 因为现实生活中也有很懒惰很狡猾的信客, 他们并不诚实善良。”学生B话音一落, 学生立刻讨论起来, 我也为之一怔, 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转念一想, 既然问题出现了, 我必须马上想到解决的办法。于是, 我微笑着让大家安静下来, 并用缓和的语气解释道:“A说信客是一个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善良正直的形象, 这是信客必须具备的特点, 应该给予肯定, 当然B说的现象也存在, 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不负责任的人存在。针对以上两位同学的观点, 大家来综合补充一下, 给信客加上一个恰当的修饰语怎么样?”我的话说完, 学生们开始思考。很快有学生回答, 应该在“信客”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称职的”。于是, 这个问题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答案:“一个称职的信客是一个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善良正直的人。”这样一来, 学生们不仅在讨论的过程中寻求到了正确的答案,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掌握分寸:课堂之中, 教学才是真正的目的

在课堂上,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认真地听完45分钟, 所以, 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学和教育的关系, 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讲空话、甚至课堂氛围不好等, 这是日常教学工作中难免的。学生也有疲倦和想要放松的时候。但有的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想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学到知识, 所以一旦上课发生违纪情况, 就开始进行喋喋不休的教育, 甚至开始从一个学生延伸到所有的学生。可是他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课堂的重点是教学而不是教育。

课堂教学呼唤教育机智 篇8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顺水推舟”

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却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顺着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案例1:“角的认识”

教师介绍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

突然,一名学生质疑:“老师,我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它们三个角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大呢?”

教师乘“虚”而入,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形成了两派意见,展开了辩论。

……

思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的过程。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恰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地运用。”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虽出乎预设思路,但合乎情理,合乎教学流程,教师抓住契机,顺水推舟——让学生展开了辩论,用学生所想组织下一环节的教学。因此学生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提高。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了角的大小与图形本身的大小无关,只与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既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又为他们今后学习相似形埋下了伏笔,这正验证了“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峰回路转”

在课堂上,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倒或有学生“唱反调”的突发情况,常常使我们尴尬而不知所措,而这恰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如能即时运用教育机智化不利为有利,必然会“峰回路转”。

案例2:“年、月、日”

师:“小华和奶奶今年过生日,小华已经过了10个生日,而奶奶只过了14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个学生举手说:“因为奶奶的生日是在闰年的2月29日,每四年过一个生日。”

听课教师在想,看来这节课又要被破坏了,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回答打破了教师原来的预设。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课外书上看过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那么多的知识。这节课就让我和这位同学,当你们学习的小老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动态的,是千变万化的。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对这些“意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还是追随学生的兴趣,抓住教学中的“机遇”,机智地做出相应变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案例中,我们不得不为这位教师“起死回生”的教育机智而喝彩!在教学中,我们随时会碰到类似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不少教师往往是来个“高挂免战牌”,这也就算“机智”应付过去了。但这位教师通过灵敏的反应,把学生引入了新授课,也使教师自己走出了困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对这位学生做出了应有的赞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故弄玄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干扰教学的进度,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暂时还难以解释清楚,或者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探究某一问题的兴趣而卖个关子,这时教师可以把疑问暂时搁置一旁,让它成为一个悬念。这样既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鼓励他们分析问题、继续探索的热情。

案例3:“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师:“同学们,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生:“个位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师:“那么谁能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生:“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师:“(出示16、23、39、113)这些数的个位不是3,就是6,或者9,能被3整除吗?”

生:“(通过验算)有的能,有的不能(学生感到老办法不灵,在纳闷)。”

师:“你们在黑板上写几个数,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哪个数不能被3整除。不信,谁来试一试?”

生写数,老师判断,生再验证。

生:“看来仅从个位上去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恐怕不行了,那么我们应从哪方面去考虑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答案了。”

思考: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它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不同的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生成性的资源,积极运用教育机智,恰当进行引导,充分追求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实现超越预定目标的理想。

这位教师先与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又问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认为跟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样看个位,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然而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像能被2、5整除的数一样看个位。另外,这位教师让学生来考他本人,教师能很快判断出来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老师神了,萌生了非找到此特征不可的念头,思维的涟漪此起彼伏,潜在的学习情绪被激发,探究的兴趣更浓了,从而使课堂“活”了起来。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欲擒故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教师在相互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失误,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来进行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4:“能被2、5整除的数”

教师在板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写上:各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生1:“老师,你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

教师先是一惊,然后迅速扫描了那行板书,由于笔误把“个”写成了“各”字,意思可是千差万别哦!是随即改正一下呢,还是浓墨重彩地渲染一番呢?不如将错就错,欲擒故纵!

师:“不会吧!”

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不对,差多啦……”

生2:“我可以举例来证明!358能被2整除,可是它各位上并不都是0、2、4、6、8呀!

生3:“我可以在黑上板画个图给你看看!”

该生随即上黑板画了一个书上不常见的集合图,一边画还一边解说给大家听。

……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我这个错误应该改正,我立刻就改。”

思考: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教育机智,首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做了回“糊涂先生”,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更没有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模样威吓学生,在师生共创的平等的气氛中,一切不符合常规的举动都变得那样坦荡与自然。教师对一个“各”字的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的意境,掀起了课堂教学的小高潮,最后达到了教师所希望的境界。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音符。灵动的教育机智会奏出精彩的乐章;生硬的教育机智,则可能会弹出“杂音”乃至“噪音”。因此教师只有平常加强学习,善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使自己运用教育机智的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上一篇:昌都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备课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