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机智

2024-12-09

语言机智(精选8篇)

语言机智 篇1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种契机, 运用语言机智, 充分发挥其功能, 使语文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高效率。

关键词:语言机智,组织管理,高效

课堂教学需要组织管理, 这在教学工作中尤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 (包括口语和体态语) , 在课堂组织管理中有着制约和引导作用。

教学语言机智具有针对性强、灵活性强、幽默性强的特点。根据教学语言机智的特点, 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各种时机大胆灵活地对它加以运用, 并在运用过程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教学语言机智具有临场应急的效应

每位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 都会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 分析学生情况, 考虑教法、练法。但由于教学过程中, 各种因素都并非一成不变, 有可能出现我们未曾考虑到的因素。情急之中, 一时也难以找到其他好的办法来处理。语言却是教师随身携带的“好助手”。得力的教学语言常常能在三言两语中把与教学不利的因素平息于无形中。

二、教学语言机智具有在导入新课时引人入境的功效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要能做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 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就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当然, 有一些知识本身比较枯燥, 趣味性不浓, 学生学起来容易厌烦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听课时往往精力不够集中。但我们注意并运用好语言的机智性, 就可能激起求知的欲望, 并使学生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保持精力集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 体态语主要起辅

助性作用, 让教学口语更强烈、更丰满、更确切地表达教师意图, 强化教学效果

体态语言在信息传达中起着重要作用。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 能发挥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一些有难度的提问,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 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 就比简单地直接表示“对”, 效果会好些, 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在教学语言中口语和体态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口头语言为主, 体态语言为辅, 共同表达教师的意图, 强化教学效果。

时至今日, 声、光、电都成了课堂教学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 但不管什么时候, 语言都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启迪思维、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 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教学语言, 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 (口语和体态语) 素养, 更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种契机, 运用语言机智, 充分发挥其功能, 使语文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高效率。

语言机智 篇2

活动目标:

1、喜欢看图片,乐于参加看图讲述活动;

2、联系在语言的指导下,一边观察图片一边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并逐步把句子连起来,说一段较连贯的话。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设想出合乎情理的救助办法。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排练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1、情境表演;

2、提问、理解;

3、看图讲述第一幅:这是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第二幅:发生的什么事?谁有危险?谁帮助了兔妈妈?他是怎样帮助的?

4、手掌表演,讲述故事;

5、指导幼儿看书讲述;

6、评价、结束。

语言机智 篇3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敏锐地洞察每一细节并对此作出反应和处理的一种心理素质,也是教师的教育技巧的体现。缺乏教育机智的活动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活动,而且它与教师的工作态度、知识能力、思维的敏捷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教育机智是链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媒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能力。教育机智是培养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如我们班的qq是个性格孤僻的孩子,想与同伴接近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常常会做出让人无法预料的事情。所以,面对他我们总是学着克制自己的情感,冷静分析和对待,让他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大家带来的麻烦。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他看见rr在抢xx的塑料圈,便连忙跑去帮xx夺回塑料圈。可当xx看到他物归原主这一举动时,以为他又想跑来欺负自己,吓得一步步后退。虽然平时他很喜欢跟xx、rr这几个孩子一起游戏,但却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更欢迎他,使得原来的好意总不能被人理解,经常是教师适时调解和帮助,才让他们又玩在了一起。

其次,教育机智是提高教师熟练使用教育教学技巧的关键。成功的教学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是相互整合的,其中教育教学技巧尤显得举足轻重。而在这种技巧中本身就包含着教育的机智,在提高技巧的过程中必然也会流露出教育机智。

二、运用教育机智

灵活运用教育机智能有效促进活动的开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用好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去指导实践,巧妙运用教育机智,从而真正实现机智教学。运用教育机智可以表现在:

(1)善于随机应变。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艺术的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孩子们对万物都是好奇的,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经常会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手段。如“吹泡泡”活动中,我请幼儿讲述什么时候见过泡泡,xy却回答我说用嘴巴就能吹出泡泡来,虽然他没有回答出我所期盼的答案,但我没责怪他,而是当场表扬了他本领大,并直接出示了我做的吹泡泡器,很自然地引出了吹泡泡这一话题。这样,通过巧妙地转移话题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有效地开展了活动。

(2)善于对症下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征,我们要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并认真分析和对待,从而因材施教,找到适合每个个体发展的教育方法。如zm小朋友平时比较顽皮,尤其在集体活动时,很少能遵守活动规则,但他比较注重自己在妈妈心目中的形象,很担心妈妈向我们询问他在园内的表现。一次户外活动时,我们正在组织孩子们玩一项新的体育游戏,他在旁边故意阻止别人听讲,于是我走到跟前告诉他:“妈妈今天又打电话问你表现得怎样?我告诉她你表现得可好啦,说不定还能得到五角星呢!”听我这么一说,他连忙站好,还急着问我:“老师,你看我这样能不能得到五角星啊?”我朝他笑着点了点头,结果,一整天他都为怎样得到老师奖励的五角星而努力着。可见,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非常必要。

(3)善于掌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在教育孩子和处理问题时,教师要以孩子为主体,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并善于运用批评与表扬,从而促进教育机智的发挥。xy和zh是两个内向的女孩子,平时不太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在一次唱歌活动中,她俩唱的声音特别响亮,我及时表扬了她们,并用请求的口吻让她们扮演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唱,两个孩子别提有多开心了。在这过程中,我学会了赏识孩子,她们也从中产生了荣誉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培养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和教育技能娴熟性。为了更好地展示教育机智,我觉得需要努力做到几个方面:

(1)积累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人们常说:“你要给孩子一碗水的知识,自己就得拥有一桶水的知识。”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注意积累点滴经验,时刻做好迎接孩子的挑战,这样才不至于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时会不知所措。如在开展“海底世界”活动课时,孩子问我:“老师,海底到底有哪些东西啊?”一句简单的问话触动了我的内心:是啊,在开展活动之前我又知道多少海底世界的知识,又比孩子了解多少呢……这些都应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能在教师眼里孩子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在孩子的心里,老师却有着高下之分,相信谁都希望自己在孩子的眼中是富有智慧的高明之师。

(2)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教育机智是建立在教师仔细地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的,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则谈不上灵活的教育机智。因此,我们要确保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有一个好的发展。如在小班户外活动“郊游”时,天空中飘着好多白色绒毛,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它很像棉花。”“像我吃过的棉花糖!”“这是什么?”“又是从哪里来的?”带着疑问,大家一起随风向找去。找到后他们才知道,原来是柳树种子上面像棉絮的白色绒毛,并知道了柳树就是靠柳絮飞扬把种子传播到远处的。

(3)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一个人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我们对工作的态度是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前提,它直接影响到教育机智的发挥。如果一个教师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很有可能会以厌烦或置之不理的态度对待眼前的现象。因此,教师只有抱着满腔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才能胜任身上肩负的重担。

(4)学会深刻的内省和反思。对于自己和周围发生的事,我们经常要想一想、问一问:这件事我该不该这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经过这样不断地反思与内省,能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智追拍 篇4

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 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应变能力和自觉遵守规则及集体合作的意识。

二、场地与器材

在一块平整的地面上, 画边长为16米的正方形一个, 再将其分为16等份, 依次连接正方形各边的中点 (由大至小) , 划出多个四边形, 再连接角平分线;最后, 以中点为圆心, 用虚线画一个半径为0.6米的圆。

三、游戏方法

1. 同组追拍

如下图所示 (“▲”为追者, “☆”为逃者) , 将学生以10个人为一组分为若干组, 其中2人站在圆内作为追者, 其余8人为逃者在各角处站立。游戏开始后, 追者可以沿任何一条线去追逐场上的任何一名逃者, 而逃者也可以选择任何一条路线奔跑, 以免被拍击到。追者必须在同一线上拍击到在逃者的躯干部位方为获胜, 且直至将场上所有在逃者拍击完毕或到达规定的时间, 游戏重新开始或换组。

2. 异组追拍

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A、B、C、D四个组, 采用循环制的方法, 每组选出2~4名学生, 去追拍另一组的8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 每追拍到一人得1分, 最终以积分多者为优胜或名次列前。

四、游戏规则

1. 游戏或比赛的开始必须在统一的指令下进行。

2. 追逐者, 不得用力推、拉被追逐者, 更不得用脚踢或绊对方, 违者取消游戏与比赛资格;被追逐者, 不得离线奔跑, 否则被判为被拍击到。

3. 追者与被追者均不得从一条线的途中折返, 若想改变跑进路线, 应在两线的交界处进行。

4. 场内小圆的虚线, 为追者的绿色通道, 仅供追逐者使用, 而被追者不得沿此线奔跑, 违者判罚出局。

五、游戏建议

1. 该游戏场地的大小可根据学生的水平段与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为了增强游戏或比赛的激烈性和精彩性, 可不受规则第四条的限制, 可在任何一条线上, 随时或随意改变跑进路线, 以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鲁肃机智调解 篇5

在一次宴会上, 周瑜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 我吟首诗你来对, 对出来有赏, 对不出杀头问罪如何?”

诸葛亮从容笑道:“军中无戏言, 请都督说。”

周瑜大喜, 便开口道:“有水便是溪, 无水也是奚, 去掉溪边水, 加鸟便是鶏 (鸡) ;得志猫儿胜过虎, 落魄凤凰不如鶏 (鸡) 。”

诸葛亮听罢, 心中暗想, 自己身为蜀国军师, 今日落入周瑜之手, 岂不是“落魄凤凰”吗?便立即吟诗以对:“有木便是棋, 无木也是其, 去掉棋边木, 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 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闻言大怒。鲁肃早已留意这场龙虎斗, 急忙劝解道:“有水也是湘, 无水也是相, 去掉湘边水, 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周瑜怒气未消, 又吟诗一首:“有手便是扭, 无手便是丑, 去掉扭边手, 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 江南没有更丑妞。”

诸葛亮听了知道这话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黄阿丑长得丑, 便立即对道:“有木便是桥, 无木也是乔, 去掉桥边木, 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 铜雀奸雄锁二娇。”

周瑜知道这话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 怒发冲冠, 几次都想发作。

剑拔弩张之时, 鲁肃在一边和了句:“有木便是槽, 无木也是曹, 去掉槽边木, 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 龙虎相斗岂不糟!”

教师的教学机智 篇6

一、正误的教师机智———促学生准确获知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 这就是学生“无错”原则, 但是无错并不等于不纠错, 教师机智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从错误转化为正确, 获得准确的知识。

教学片段1:一段有几句话。

师:同学们, 读读《葡萄沟》第1自然段, 看看有几句话。

生: (默读后) 这段有三句话。

师:同意有三句的, 请举手。 (几乎全班学生都举手)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是四句话。 (这是错的)

师: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很好!这样吧, 你推荐3行同学朗读这段, 每行读一句, 你就读第4句, 好吗?

生: (三行学生每行读了一句后) 老师, 他们都读完了, 我没有读的了。

师:你很认真听他们读, 知道为什么你没有读的第4句吗?

生:我把“五月有杏儿, 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 到了九、十月份, 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这句看成两句了。

师:你发现得很准, 为什么看成两句呢?

生:我把逗号看成句号了。这段有3句。

师:对了!不管是哪月, 都是说水果丰收了, 所以用逗号。

这个片段虽说只是个简单的, 解决个体的问题, 但教学机智表现在, 遇到似乎不会出现的不同意见, 要冷静巧妙地处理。在绝大多数学生都对的情况下, 教师并不放过个别不同, 而是鼓励不同。出现分歧后, 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 尊重不同, 表扬不同, 并给予推荐权, 舒缓了学生的自卑心态, 抓住这个学生要等待自己读的第4句, 就要认真听前3句的起止的心理, 实际上是启发孩子自悟自明, 在体验中发现错误之处, 准确获知, 恰到好处。这比采取让学生坐下再想想、举手表决、教师告诉的简单处理要好得多。

二、破难的教师机智———开启学生思维

教师备课定要备难点, 课堂要突破难点, 破难是显示教师机智的功夫处。在学生难点出现时如何应对, 既突破难点, 又能开拓学生思维, 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

教学片段2:用“跳”组词。

师: (板书“跳”) 谁能用“跳”字组个词语。

生: (纷纷举手) 跳高、跳远、跳绳、跳皮筋、跳水、跳伞……

师:你们这些“跳”都是用什么跳?

生:都是用脚跳。

师;对呀!从字中哪儿能看出用脚?

生:跳字是“足”字旁。

师:汉字确有表意的功能。但是不是“跳”都用脚啊?现在希望同学们再用“跳”组词, 但不许用脚跳。谁能组? (生面面相觑, 没有人举手, 料想不到。)

师:看来同学们有困难。我帮帮你们, 请看我做个动作 (用手在左胸轻轻地摸了一下) 。

生: (心领神会) 心跳。

师:好极了!不用脚的心跳。还有吗? (再引扩展)

生: (指自己的眼) 眼跳。

生: (指自己的手腕) 脉搏跳。

生:跳棋。

师:真好!手都上来了。看来, 汉字的偏旁表意在发展。

当教师提出不用脚也用“跳”组词时, 学生遇到困难了, 此时, 怎么办?正是需要教师的应对机智。如果放弃, 当然不行, 教师直接告诉“心跳”等, 用灌输的办法, 越俎代庖, 也不好。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启发, 于是, 我采取以动作启迪, 用体态语言, 只引不发, 开而拂达, 指路不带路, 给学生思考表达的空间, 去寻找自己身上既在“跳”又不用脚的部位, 并用恰当词语表达, 取得破难的效果, 不仅获得结果的优效, 点拨汉字字义发展的知识, 而且, 达到思维过程的优效。

三、亲和的教师机智———开讲拉进师生距离

每当开始上课, 特别是我经常应邀借班上课, 而且台下有许多听课老师, 我与学生初次见面, 素不相识, 生疏的面孔往往会造成学生紧张、好奇、拘束, 情感距离疏远, 不利于教与学。此时, 如何尽快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开讲如何拉进师生距离, 学生如何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就需要教师的亲和机智。

教学片段3:我在沈阳珠江五小四年一班上的作文课。

师: (我与这班学生素不相识, 刚刚见面。) 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吗?

生:学作文。

师: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实话。我是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嘛!我说三个字谜, 猜一猜我的姓名。我的姓是“我走在岔路口”。

生:是“赵”。

师:我的名字是“北京的上空有日头”“王山而凑一凑”。

生: (学生纷纷在桌子上猜写) 您的名字叫“景瑞”。

师:猜对了, 你们真聪明!怎么称呼我?

生:赵老师。

师:还有别的称呼吗?

生:我非常惊讶, 给我们讲课的居然是个“爷爷”。

师:真亲切!你为什么把我称作爷爷呢?

生:因为我看您已经有白头发了, 看起来很老了。

生:我听过一句话:真人不露相, 我猜您的头发可能是染白的。

师:哈哈, 你有判断!不过, 我可没染头发。就是染也应染黑, 哪有染白的? (众笑) 怎么形容我有白发呢?

生:白发苍苍。

师:我还有黑头发呀!将来才会“白发苍苍”, 这是努力方向。 (生笑)

生:是“黑白相间”。

生:是“黑里透白”。

师:我头上的黑发白发并不分明, 用哪两个字表示更准确。

生:雪白。

师:没那么严重。

生: (笑) 斑白。

师:头发有病啦!

生: (笑) 花白。

师:很准确。还有什么称呼?

生:赵先生。

师:对!我比你先生出来的。 (大笑)

生:赵教授。

师:你看我瘦吗? (笑) 我开了个同音字的玩笑。你们再猜猜, 我最喜欢你们叫我什么?

生:朋友。

师:对极了!我们就是朋友嘛, 加上我的姓, 一起称呼我。

生: (齐) 赵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开始上课。

万事开头难, 开讲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 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它看不见, 摸不着, 时时刻刻离不了。亲其师, 信其道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课前的教师亲和机智绝非无关紧要。多年的实践, 我悟到几点规律:1.从教师自身选取有趣话题与学生交流 (教师姓名, 称呼) , 使学生喜欢, 消除心理障碍。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 以亲合、幽默的态度与其对话, 拉近情感距离, 放松心态。3.在交流的过程中, 不丢语文学科的特点, 随机训练语言 (猜字谜, 准确用词) 。

四、“现挂”的教师机智———借机渗透学习方法

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预设教案中也没有, 教具、课件都没有准备, 时间也不允许你长时考虑, 如何处理?让它溜过去, 这往往会失去难得的教学资源, 这时如果教师注意运用“现挂”, “现挂”是相声界顺手拈来现场事物的巧妙包袱, 即随手拈来的现场教学资源, 借机渗透学法, 即会化难为易, 柳暗花明。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教学片段4:一次, 我在上作文观摩课, 台下是刚刚认识的几十名小学生。孩子望着我这个身材高大又生疏的老师, 略带惊异, 紧张。

师: (微笑) 你们面前的老师姓赵, 大家说说赵老师的身材给你们什么印象。

生: (异口同声) 高!

师:谁能具体地形容赵老师怎么高哇?

生:赵老师高极了!

生:赵老师特别高!

生:赵老师非常高! (学生看来不太会具体表达, 出乎我的意料, 我认为这是渗透说具体学习方法的好机会, 于是……)

师: (打趣) 篮球运动员姚明身高2米26, 我还是个矮子呢! (一片笑声)

师:看来, 这么形容身材高, 不太好, 不具体, 怎么办?其实, 我说姚明就是个什么好方法? (静了下来, 仍没有举手的, 也出乎意料。)

师: (我迅速观察了现场全班学生的身高, 请全班最高的和最矮的两个学生上台, 站在老师左右。这样现场情况的直观, 学生心神领会, 纷纷举手表达。) 观察后, 谁能再具体说说赵老师的高?

生:班上最高的同学才到老师的肩膀, 至于最矮的嘛, 刚到老师的腰, 赵老师真高呀!

师: (顺势点拨) 你们看, 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 一比就知道!这是怎样的方法呢?

生:比较的方法。

师:对极了!大家还能找到其他比较物吗?再说说。 (学生指挥老师的活动场面出来了)

生:您手触灯管边。

生:您进门试试。

生:您摸摸黑板上边沿。

师:写写我怎么高吧!

生: (习作后表达) 赵老师不用踮起脚, 手就能摸到灯管, 我蹦起来也够不着。您太高了!

生:教室门已经很高了, 可您进门还要低头弯腰呀!

……

师:一比较观察, 我的特点就显出来了, 也就写具体了。

此片段以现场观察自己, 描写身“高”为题, 指导写具体。当学生看来不太会具体表达, 出乎我的预料, 我认为这是渗透说具体学习方法的好机会, 于是运用了手到擒来的活生生现场资源, 以打趣方式说道:“篮球运动员姚明身高2米26, 我还是个矮子呢。”引出悬念, 巧妙地为比较埋下伏笔。又让全班最高的和最矮的学生上台, 站在老师左右的表演, 不留痕迹地揭示了比较中的表达方法, 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接着, 放手让学生找比较物, 扩展训练, 又一次运用现场资源, 而且是学生在运用,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比较表达的技巧。现场事物到处有, 恰当使用就能变成鲜活的教学资源, 关键在于教师遇到问题, 不慌, 冷静下来, 善于发现身边有用的事物当资源, 迅速作出判断, 恰当运用,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当然, 要做到游刃有余, 需要多年的刻苦实践, 做有心人, 才能水到渠成。

五、评价的教师机智———发现、激励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机智的重要方面, 因为每次评价都是针对学生当时的表现而做出的, 而且要迅速、恰当地做出, 学生不同, 教学内容、环节不同, 事先是不可能预测评价的, 所以, 这种应变能力往往成为衡量是否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如何优化教师评价, 先来看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5:当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故事《狼来了》之后, 教师要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感想、启发, 出现了下面的课堂情境:

师:同学们, 读了《狼来了》这个故事, 你们有哪些感受呀!

生:骗人是不对的。

生:骗人没有好下场, 结果狼真的来了, 把羊吃了。

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生:骗人就是骗自己。

生: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下面这个学生的发言很独特, 出乎老师的意料。)

生:我觉得, 骗人不能骗三次。 (大家都感到突然)

师: (略加思索, 冷静) 按你说的, 假如我来骗骗你, 每次只骗两回, 让你受害, 你对我怎样看?

生:不好。

师:怎么不好。

生;太坏了。

师:是呀!学骗人行吗?

生:不行。

师:对!同学们, 读文章, 就要明主旨, 学做人。

师: (话题一转) 这个同学虽然读文章没有抓住主旨, 他的感受是“骗人不能骗三次”, 还有个优点呢?你们发现了吗? (生惊讶, 没有人举手。)

师:他虽然没有注意文章的思想内容, 但他是从哪个角度看问题的?

生:注意孩子骗人一次、二次、三次。

师:你真了不起!会发现闪光点。他注意了事情发展的次数, 与你们思考的角度不同, 很独特。值得同学们学习。看问题就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只是需要用在正确的方向。

这个片段中, 当某个学生说出“我觉得, 骗人不能骗三次”的意想不到的独特感受时, 很明显, 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价值取向是不对的。对这突如其来的发言, 教师如何评价?

如果教师采取避开当场评价, 让这个学生坐下, 显然不好, 不光这个孩子茫然, 其他学生也失去一次受教育的机会。应该说, 这样做, 教师无教学机智。

如果教师直接批评孩子“你怎么能学骗人!”一棒子打入冷宫, 可能就此扼杀这个学生的今后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能遭到同学的冷遇, 其实, 这个学生并非要学骗人, 只是一种认识而已, 教师这样评价就未免有些武断。如果教师采取发动学生评议:“同学们, 你们对这个同学的发言有什么看法?”很可能出现群起而攻之的情况, 这样, 不仅会使这个学生从此抬不起头, 而且, 其他学生也未能从中学到独特的思维角度。

对于学生说出“骗人不能骗三次”的价值取向明显偏离, 而上面的教学片段, 教师的评价与众不同, 十分巧妙, 有以下几点评价机智值得欣赏:1.遇事教师十分沉着冷静, 不急躁,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尊重学生, 这是教师评价机智的情感前提。2.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要知道, 事情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 学生的表现常常是优缺并存, 教师既善于在学生优异发言中指出还须朝哪个方向努力, 又善于在学生错误发言中发现优点, 正如片段中教师针对“骗人不能骗三次”的错误取向, 一分为二,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换位办法使学生自悟观点不对, 这种做法是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的。这是教师评价机智中所具有的辨证思考。3.教师评价要具体化。常见有些老师课堂上用“答得对”“你真好”“你有进步”“大家给他鼓掌”……等空洞评价, 表面上似乎在鼓励学生, 实际上这是“漂亮的大话、美丽的套话、亮丽的空话”, 教师说这些话不用思考, 学生听后仍不知何处好, 也不知道该如何向他学习。而上面的教学片段评价就与众不同, 好在哪, 错在哪, 一目了然, 学生真能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4.教师在针对个别学生评价的同时, 始终不忘以点带面, 发动学生寻找闪光点, 并引申到阅读要首先抓住文章的主旨, 还要多角度思考, 提高全体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六、升华的教师机智———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出现认知的盲点, 或是不知, 或是偏知, 或是窄知, 这就是盲点。课堂上当学生出现盲点时, 教师如何应对, 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升华认知, 让光明照亮前程, 正是教师的责任。举一个我的教学实例。

教学片段6:一次, 我上作文课, 目的是指导学生写具体。采取现场观察一张纸, 写这张纸的训练。我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白纸 (是张B5纸被裁成4份的无字纸) 。

师:同学们, 观察每人手里的这张纸, 说说你们观察的结果。

生: (观察后) 这是一张纸。

生:这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

生:这是一张上面没写字的纸。

(学生的发言出乎预料, 使我感到他们说的很不具体, 看来, 学生不会观察, 可能对什么是观察都不清楚。于是……)

师:我问问, 你们认为什么叫观察?用一句话说说。

生:观察就是看东西。

生:观察是仔细地看事物。生:观察是认真、细致地看。 (经过应对初步调查, 果然发现学生对观察是盲点, 于是, 继续深入调查。)

师:这几个同学都说了, 他们三个中有哪一个字是相同的?

生:是“看”。

师;对, 再问问你们, 什么叫“看”。

生:看就是“瞧”。

师: (追问) 那是用什么“瞧”?

生:用眼睛瞧。

师:我明白了, 你们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瞧事物。大家同意吗?

生: (齐) 同意。

师: (开始升华) 好, 就用你们的观点, 我们一起继续用眼睛观察手上的这张纸。这张纸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一张白色的长方形的纸。

师: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

生:没有。

师:接着用眼睛仔细瞧, 纸的四边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两个边是齐的, 另两个边是毛边。

师:对, 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

生:也没有。

师:是呀, 你们把纸放在眼睛前平视, 又看到了什么?

生:这张纸成一条线。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张纸是薄纸。

师:虽然你们刚才也用眼睛看了, 为什么看不到这些?

生:因为看的不仔细。

生:因为没有平着看。

师:就是呀!用眼睛也要变角度看, 才能有新发现。

师: (继续升华) 请同学们拿起这张纸, 用手摸一摸, 发现了什么?用一个词表示。

生:平整。

生:平滑。

生:柔滑。

师:这些感觉是眼睛看到的吗?

生:是手摸出来的。

师:你们再用手抖一抖这纸, 出现什么了。

生:听到“哗啦哗啦”的纸声。

师:这纸声是眼睛看到的吗?

生:是耳朵听到的。

师;你们闻一闻纸。 (我事先在纸上喷了点香水)

生:啊!真香! (学生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

师:怎么香?用词句形容形容。

生:纸上有股清香。

生:一股茉莉花香扑鼻而来。

师:这香气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吗?

生:是鼻子闻出来的。

师: (再升华) 如此看来, 观察只靠眼睛吗?什么是观察, 你们有什么新看法?

生:观察是用眼看, 用手摸, 用耳听, 用鼻子闻……

师: (升华) 有进步, 还须用脑想, 有时还得用嘴尝, 用脚踢呢!这眼、耳、鼻、嘴、手……都是什么, 谁能用一个词概括。

生:器官。

师;对的, 那什么是观察?

生:观察是用多个器官了解事物。

师: (升华) 人的器官不仅是生活的需要, 也是观察认识事物的有力武器。加上前面说的, 多角度、多器官协同了解事物才是观察。

……

这个教学片段是针对学生的认知盲点———观察, 逐步引导升华的。当我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时, 当时很高兴, 因为问题暴露了, 比问题没有暴露要容易处理得多, 这是好事, 学生犯错是正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学习就是不断犯错、改错的过程, 教师的一个责任就是让错误暴露, 帮助纠错, 要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解决它。我在发现学生的盲点后。对于这意料之外的可贵资源, 去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引导不断升华。由用眼睛粗看到用眼睛多角度细看, 再到用其他器官了解, 再到用多器官协同了解———多角度、多器官了解, 四次升华, 学生不断顿悟, 透彻理解了观察的概念。这里, 有以下几个环节:1.乐于发现盲点。到了课堂上, 教师胸中有教案, 目中有学生, 应乐于全神贯注地观察、乐于倾听学生的表现, 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及时发现, 如获至宝。2.精于思考盲点。针对发现的情况, 迅速、准确究其原因, 是教案不足的原因, 是学生理解的偏差, 思考解决办法。3.善于解盲升华。思考后, 应立即做出反映, 调节教学, 做出应变, 速于评价。顺学而导, 在师生互动中, 循循善诱地课堂升华, 促进学生发展。

七、反诘的教师机智———启发学生的自省反思

所谓“反诘”, 既以学生对语言的初步认识为依据, 教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问形式, 逐步达到正确的理解。

教学片段7: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词“爱戴”, 为了帮助学生能准确理解, 用反诘做了下面的一段导引。

师:你们知道“爱戴”是什么意思吗?

生:“爱戴”是对一个人很喜欢。

师:那你很喜欢邻居的小弟弟, 可以说“爱戴”吗?

生:不行。小弟弟只是天真可爱, 值得“爱戴”的人必须有突出的成绩。

师:照这样说, 我校杨丽同学是全区的三好学生, 对她说“爱戴”行吗?

生:不可以, “爱戴”必须是晚辈对长辈的喜爱。

师:“噢!你们都很喜欢自己的妈妈, 能不能用“爱戴”呢?

生:这…… (学生答不出, 处于非常想知道的“愤悱”状态。)

师: (顺势) “爱戴”是敬爱和衷心拥护的意思, 不是一般的喜爱, 通常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态度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受爱戴的人。

顺着学生理解的思路, 导引着学生不断否定自己的认识, 使他们对“爱戴”一词显然已处于想说又不会的“愤悱”状态, 产生了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言的积极思维状态。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兴趣浓厚、集中注意、思维活跃, 是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最佳时机, 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这时教师讲解词意, 是雪中送炭, 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听后茅塞顿开, 尝到获知后的甘甜。这种“反诘”, 遵循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原则。

八、善诱的教师机智———引领学生的渐入佳境

要解决学生不知怎么读的傻读、以多取胜的复读、脱离语言因素的空读, 教师应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层次的教学环节, 随着课文理解的深入, 朗读也步步登高。举一例:

教学片段8:

课题:小语《饲养员赵大叔》

课文原句: (第五小段)

他只顾跟牛说话, 冷不防旁边一头驴伸过嘴来抢吃簸箕里的料。赵大叔推开它, 用一个指头指着它的脑门说:“你呀, 就爱占便宜!批评你多少次了, 一点儿也不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五小段。想一想赵大叔用什么口气对驴说话?

生:赵大叔是在批评这头驴。

师:谁能用批评的口气朗读这一段? (生用严厉批评的语气朗读)

师:请大家再朗读这段, 想一想这时赵大叔说的话是很严厉的吗? (生自由朗读)

生:说话不严厉。赵大叔是用亲切语气批评的。

生:赵大叔带着温和的语气说的。

生:赵大叔非常爱牲口。

师:对!从这段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大叔喜爱牲口呢?

生:赵大叔推它不是生气地“推”, 而是“轻轻推开”;指着脑门不是气愤地指, 而是喜爱地“指”。这些动作表现了赵大叔对牲口的爱。

生:牲口不懂人话, 可赵大叔却像和这头驴谈心一样, 虽然是批评它, 但很亲切, 不严厉。

生:赵大叔说:“……批评你多少次了, 一点儿也不改。”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赵大叔对这头驴的贪吃习惯非常了解, 不爱它怎么能这么了解呢!

生:赵大叔说:“你呀, 就爱占便宜”, 说话时充满了对牲口的喜爱, 不是讨厌它, 而是帮助它, 就像妈妈在耐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谁能用喜爱牲口的亲切语气朗读这段呢? (生带着表情朗读, 语气亲切。)

师:读得不错!大家再想一想, 既然这头牲口这么贪吃, 又是一贯的缺点, 为什么赵大叔还这样爱它呢?

生:因为这头驴是集体的财产。

生:毛病再多的牲口也是国家的财产。赵大叔因为爱集体, 所以爱牲口。

生:因为赵大叔热爱自己的饲养员工作, 所以他对什么样的牲口都不讨厌。

师:对!赵大叔对牲口的深厚感情体现出他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谁再用赵大叔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朗读这一段? (先指名读, 后齐读。)

机智出版商 篇7

某出版商手头一批书卖不出去, 眼看要亏本, 情急之下想了个主意, 给总统送一本书, 忙于公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 便回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立刻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抢购一空。

不久, 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 他又给总统送了一本, 总统上过一次当这次学乖了, 奚落出版商说:“这书糟透啦!”出版商又大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 书又售罄。

第三次, 出版商又送书给总统, 这回总统总结了上两次教训, 干脆闭口不说。没料到出版商这回广告是:“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于是又被一抢而光。 (摘自:插画剪报荐稿网) 中

机智的小猪 篇8

大灰狼看见森林里住着一只胖乎乎的小猪, 立刻转动眼珠子, 打起了坏主意:得想个办法, 把它吃了!

大灰狼哆哆嗦嗦地敲了敲小猪的门, 说:“小猪先生, 我冻得直发抖, 您能让我进去暖暖身子吗?我是一只善良的狼, 绝对不会吃你的!”小猪看到哆嗦的大灰狼, 心软了, 就让大灰狼进了屋子。大灰狼斜着眼睛看着小猪, 嘴角的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见此, 聪明的小猪顿时明白了什么, 但小猪假装不知道。小猪对大灰狼说:“你快去床上躺着休息吧!”大灰狼看见小猪要走, 连忙问:“你呢?”小猪说:“我洗洗碗就来!”大灰狼等着等着就睡着了。小猪见大灰狼睡了, 拿起厨房的火把, 往大灰狼的屁股烧去。大灰狼疼得大叫, 连忙跑了出去。

机智的小猪用智慧战胜了大灰狼, 救了自己!

上一篇:风沙治理下一篇:放大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