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活力的岁月(共18篇)
充满活力的岁月 篇1
充满活力的岁月700字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初中作文
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青春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有着不同的含义。青春,是始终充满着活力的字作文眼。青春,伴随着充满活力的岁月,丰富了我们充满迷惘的双眼。
青春的幻想是一阵被你秋水般的双眸点亮的季风,是一场被你沉鱼落雁般的微笑迎来的细雨;小学生作文 wwW.
青春的遐思是一片让三月菲雨打得湿漉漉的花瓣,是一片让瑟瑟秋风染得黄灿灿的落叶;
青春的憧憬是一双驮着朝阳飞跃地平线的翅膀,是一把载着秘密开启智慧门的钥匙;作文
青春的友谊是一抹渲染辉煌流泻甜蹂的七色阳光,是一缕勾勒美丽散发的五彩薄雾;
青春的情愫是一串洒满月光洒满祝福的紫风铃,是一颗蕴含温馨蕴含生气的.蓝宝石;作文
青春的回忆是一只让时光凝住了翅膀的青鸟,是一叶让岁月停住了脚步的扁舟;
青春的绮梦是一篇绵绵无尽的玫瑰色的美丽童话,是一曲朗朗上口的茉莉香的动听乐曲;
青春的故事是一首清纯隽永的抒情散文诗,是一幅甜美且珍贵的写意风景画;
青春的心曲是一串串花雨般缤纷的同灵音符,是一匹匹纵横驰骋追逐落日的不羁野马;
青春的希冀是一朵邂逅在活力街口的绚丽彩云,是一个灿烂如花共同放飞的浪漫日子;
青春的足印是一道潇洒地向远方延伸的求知轨迹;
青春的岁月是一个荡漾这活力的世界,是一块蕴含着典雅的里程碑,上面刻着青春的另一种注解:
活――力――四――射!
无――怨――无――悔!
青春是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的乐观情怀,是在哭辣酸甜环境中的蓬勃朝气,还是在充满活力的岁月中的奇思秒想。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放飞梦想,认真去欣赏每一个青春的闪光瞬!
充满活力的岁月 篇2
活力, 是一种能量, 是一种生命力。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集体, 带给民众的是欣喜, 也是期盼。古人云, “御政之首, 鼎新革故。”国家与社会要吐旧纳新, 领导者非要有蓬勃的活力不可, 亿万民众非要有蓬勃的活力不可。一片拥有希望的热土, 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回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 中国社会上上下下, 充满了丰盛的活力。这种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出来的巨大能量, 助推着这个国家的不断进步。从内部的制度变革到对外的不断开放, 释放出了无尽的活力;从国人奋斗时的汗水到收获时的笑容, 亦可见证丰盈的生命力。
这30多年里, 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虽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但成绩是主要的。整个中国社会30多年里不断激发出来的蓬勃活力, 源自于每一个中国人建设好自己国家的朴实愿望, 源自于每一个中国人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朴实追求。有梦想就有希望, 有希望就有奋斗, 有奋斗就有活力。
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 发表了一番备受国内外舆论称赞的演讲。在这篇讲话中, 习近平说, “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 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 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这番话语, 十分中肯。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大, 为中国的未来绘就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目标来看, 愿景美好, 但任务也艰巨, 建设者使命重大。在这样的任务之下,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更是要带领全国人民, 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 追求新的成就。
因此, 在未来的国家建设征程中, 仍然需要整个社会释放出无尽的活力。缺少活力, 中国未来进步的步伐就有可能变得缓慢, 甚至步履蹒跚。活力来自哪里?来自于继续深入的改革与开放, 来自于不断加大力度的反腐, 来自于全体民众不懈的奋斗, 也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执政者对民众利益的关切。
改革开放释放出的活力, 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已亲眼目睹, 必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见证。未来需要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 仍然期许通过变革释放新的能量, 仍然需要通过提升开放水平带来新的活力。
腐败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毒瘤”。反腐败的斗争一天不取得胜利, 一天就有存在扼杀社会活力的危险。这是一场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也提出警告, “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反过来说, 反腐多一点成就, 中国社会就会多增添一份活力。
中国社会的活力, 还来自全体国民的继续艰苦奋斗。奋斗是一种精神, 也是巨大的力量。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 奋斗意味着继续拼搏、继续吃苦、继续积累, 也意味着要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继续推进充满希望的事业。奋斗者最光荣, 也最有活力。
充满活力的水星 篇3
根据“信使”号水星探测器的数据显示,水星表面的撞击环形山在形成以后被某种地质运动过程改变了,而另一项对水星引力区的研究还显示了水星内部不寻常的构造。
麻省理工学院的玛利亚·祖巴尔博士说:“许多科学家相信,水星和月亮一样在太阳系发展历史的最初时期就已经逐渐冷却,在演化过程中变成了一颗死星。但现在,我们找到了令人信服的不寻常证据,显示水星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非常活跃的。”
祖巴尔博士和她的同事利用“信使”号上的激光测量数据绘制出很多因撞击而形成的环形山的地图,并发现它们随着时间变化而倾斜。这个发现说明,水星的地面在这些环形山形成后被星球内部的地质过程改变了。
这些研究者还发现,水星北极附近的一个低地区域在水星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迁移,而这个被称为“极移”的过程可以导致水星表面地形的移动。理论上,地幔中的对流过程可以导致这样的改变,但祖巴尔博士认为这个理论很难应用于水星,因为水星的地幔非常薄。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水星的地表在行星内部冷却收缩的过程中被改变了。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水星的部分表面被巨大应力改变的地质特征。
长期以来,科学家知道水星有一个巨大的富铁内核和相对比较薄的外壳。许多相关的理论曾被提出,包括在水星的早期历史上曾被一个巨大的陨石撞击过,从而失去了很多的外壳和地幔物质。
“信使”号对水星引力场的测量证实,水星有一个特别巨大、部分为液态的铁质内核。水星的内核占据了水星直径的85%,而外壳就像橙子皮那样是薄薄的一层,只占15%。但这个外壳出乎意料的密实。
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大卫·史密斯博士和他的同事认为:水星内核的外表有一层硫化铁构成的固体外层,这个结构还没有在其他任何行星上发现过。这个硫化铁外壳依次向外是一层薄薄的地幔和硅酸盐岩石构成的外壳。
史密斯博士说:“我们认为水星的内部结构是这样的,但最初的观察无法完全证实这个观点,所以我们有点怀疑。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推断观测是正确的。我们还重新研究了这个理论,目前这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信使”号还发现了更多诱人的证据,可以证明水星的两极有冰的存在。尽管水星的表面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00%以上,但某些位于水星两极的环形山是永久背阳的,因而形成了“冷陷阱”。探测器在水星两极永久背阳区域环形山收集到的雷达反射斑强有力地显示出冰的特征。
在“信使”号到达水星之前,这颗太阳系最里面的行星表面的大部分区域都未被测绘过。那些明亮的斑点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被地面的射电望远镜观察到过,但是从未能够观测到具有明亮雷达反射斑点的水星表面。
研究者将美国阿雷西博射电天文台观测到的雷达光斑图片与“信使”号计量吸入器成像仪拍摄的水星两极图片重叠起来。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卡波特博士说:“计量吸入器成像仪拍摄的照片显示,所有的雷达光斑都接近水星南极的永久背阳区域。同样的沉积物也只能在接近北极的永久背阳区域中发现,这与水星上存在冰的假说是一致的。”但是她对于这个观点持谨慎态度,因为在许多环形山中,冰类沉积物需要一层一二十厘米的碎岩覆盖以保持稳定。
参与“信使”任务的祖巴尔博士说:“最令人感兴趣的对雷达光斑的解释就是它们来自于冰。有人认为是来自于硫黄,也有人认为是由于表面粗糙引起的,但是没有理由两极的环形山要比低纬度的更粗糙。新的探测数据强烈地显示出那是一种易挥发物质,更接近冰的特性。”她还说,目前有更多来自“信使”号的数据正在处理分析之中,以找到答案去解开关于冰的疑问。
“信使”任务是第一个环绕水星飞行并观察的探测任务。2004年发射的“信使”号水星探测器于2011年3月到达目标后,就一直保持每日绕水星飞行两圈,收集了近10万张图片和超过400万的表面测量数据。在探测任务中,“信使”号因受由太阳的光子力量作用产生的太阳潮汐力的影响而偏离了预定的理想轨道。任务控制中心正在设法修正观测器的飞行轨道,并调整被太阳作用干扰了的观测数据。美国航空航天局最近宣布,这个探测任务将持续到2013年。
充满活力的岁月 篇4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总喜欢漫步于幽静的林荫小道上,拾起飘落的秋叶,聆听秋的低吟。伴随着百灵的旋律,心儿早已飘向远方,去追寻童年那属于自我的梦想;总喜欢停留在雨后池塘旁,静静观赏漂浮的莲叶,看那晶莹的水珠在硕大的叶片上滚滚滑落。恬静的睡莲露出了点点红晕,似仙女,又似吐芳的牡丹,轻轻奏响荡气回肠的荷之韵。声声蛙鸣唤醒了我沉醉的梦,任思绪随着粼粼的波光,寻找童年的足迹,攥紧永不断的生命线。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总喜欢穿梭在文人墨客之中,置身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景,体会“翻海倒江卷巨澜”的豪迈,感受诗人“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与惆怅。喜欢来往于历史的悠久绵延中,领略统一中原雄才大略之秦始皇的壮举,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探讨孙武之巧妙的兵法;为夏、商、周灿烂的青铜礼貌而喝彩,为清朝腐败无能的政府污吏而义愤填膺……在历史的丰碑中,我读懂祖国上下五千年的礼貌,体会中华皇朝的兴盛与衰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串串活力的印记一次次地刷新在心里,定格在生命的笔记上。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总喜欢独自一人靠在窗台上,仰望长空,看大雁飞过,向知己倾吐内心深处的声音;喜欢在古老的庭院里听爷爷的二胡,帮爷爷侍弄他心爱的花儿;喜欢聆听父母温暖而烦人的唠叨,将那浓浓的亲情融化在幸福的暖流中。喜欢蓦然回首,翻开泛黄的相册,生活的录影总会为我放映精彩的往事片段。喜欢徘徊在雨中小路上,感受润湿的带有花草清香的气息,看叮咚的雨水打在心爱的小花伞上。欢乐是生活的润滑剂,活力是青春的画笔,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泽。
充满活力的岁月作文 篇5
我看到那个充满活力的小女孩,我听到一声声活力的呼唤,我闻到回忆中活力的香味......
充满活力的岁月总是令人追忆 。回忆里想起模糊的小时候,扎上蝴蝶结,背上大书包,踩着轻快地步子奔向知识的圣殿。知识的神秘让她充满活力。
潮起潮落,花开花谢。
时光在飞逝,岁月在游走,又几个春秋已消逝,不变的依旧充满活力的岁月。
喜欢晨跑赋予我的活力,喜欢篮球带给我的活力;喜欢看球场上同学们一张张充满活力的脸庞,喜欢体育老师讲课时流露出的活力。
风起云涌,云卷云舒。
充满活力的岁月依旧。
充满活力的岁月犹如茫茫沙漠之中的一湾清泉。
充满活力的岁月犹如萧条雨季之后的一抹彩虹。
充满活力的岁月犹如倾盆大雨之后的一缕阳光。
它是如此的令人神往。
充满活力的岁月有个美丽的后花园等着我去建造。
充满活力的岁月里有一条小丑鱼等着我去照顾。
充满活力的岁月里有太多太多的梦想和希望。
充满活力的岁月作文 篇6
——题记
步入校园,一阵幽香,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好。我们于晴朗的早晨诵读,在晨风中开始一天紧张的生活,这里记录着我们充满活力的岁月。它,便是校园故事。
初一的生活是快乐而充实的,同学们常常围坐一团,攻克难关,当困心已久的难题被解开时,同学们都笑了,仿佛清风吹走乌云般的爽朗。“少年自有少年狂,渺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这样的豪情壮志,使我心潮澎湃,信心倍增。,一个个知识点仿佛也充满活力,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菁菁校园,留下我们多少故事,这些故事是那么精彩,那么活力四射。这里有笔砚相亲、晨昏相伴的真诚友谊,有比赛场上飞扬着的欢呼与呐喊;这里有默默伏案的少年、勤勉的园丁,有三点一线的紧张,更有青春放歌的朝气。写下它,写下这充满活力的岁月,写下我们难以忘记的校园故事。
归来吧, 充满活力的课堂 篇7
课堂教学中, 我们时常发现许多学生无精打采, 无所事事, 甚至哈欠连天, 昏昏欲睡。我想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应该处于兴奋状态”。可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呢? 如何才能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杜郎口的教学模式, 学生四面围坐, 教师穿梭于他们之间, 学生一个个轻松自如, 讨论发言是那么的有模有样, 完全是一种在为自己做学问的样子。这个形式就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要的是属于自己的课堂, 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的课堂。
一、创造氛围, 科学搭配
赞可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 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
回到自己的课堂, 我不能完全推翻原先的那种课堂形式, 计划让学生按部就班, 一步一步慢慢走来。我就给全班按照自愿组合的分组原则, 并且把空着的黑板报和黑板分成六块, 分给每一个组, 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成果展示天地, 还让他们为自己小组命名, 没想到一向沉默的班级一下活跃起来了。很快什么谨瑜组, 天使组, 勤奋组都出来了。他们主动将自己的组名贴在展示领域的上面。学生就像解放了的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一样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为了能在自己的“责任田”中种出好的庄稼, 我发现同学中的配套的辅助性的读物也多起来了。我就趁机让他们各组互相打分, 这样一来, 课堂上又多了一分竞争力, 课堂的氛围就更加活跃了。看着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强着说的样子, 我也跟着兴奋起来, 我的情绪也更为饱满了。
二、有目的的预习, 重视学生的展示
学生习惯了以往的教学方法, 一下子让他们变成主角的确有点难度, 因此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曾经有人这样说过“误尽苍生是语文”, 的确语文教学少了一些规律, 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思考; 少了一些死记硬背, 多了一点理解与感悟;少了一些一成不变, 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因此在预习课上我进行了说课示范, 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特点, 怎样把握一篇课文的重难点以及怎样进行课堂设计。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说课训练, 培养他们把握课堂的能力, 从中教师也可以观察到学生的授课能力, 从而调整自己的授课策略。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学会了自学, 自习课上能够独立的解决语文的双基知识, 并且找出了重难点。
展示课就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 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这一关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展示课型。如戏剧表演展示, 知识梳理展示, 诗歌朗诵展示, 辩论赛展示等。有一次学诗歌单元时, 我们师生进行了朗读与表演展示。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 有个小组的同学居然采取奏乐、伴舞的形式表演朗读, 这样, 不但增加了效果, 活跃了气氛,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 如果不是具备这样的开放课堂, 绝对是不会允许的。这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 融入的却是音乐、舞蹈、表演等综合内容, 培养的是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就连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总结, 他们也不要求学生一种模式, 无论用诗歌, 还是用演唱, 还是引经据典, 只要能完整表达意思, 老师都许可。在这里的课堂上, 完全没有了传统意义的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培养学生能力, 张扬学生个性, 体现出的是“我参与, 我快乐, 我自信, 我成功”。
三、反馈要及时, 检测要及时
反馈就是反思和总结, 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突出“弱势群体”, 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语文的反馈课上应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检测。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组长检查双基知识, 老师检查能力提升题; 或者学生根据教学重难点合作出题, 全班同学共享。通过反馈课教师及时给学生以指导或帮助。
四、讨论重要, 独立思考更重要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杜郎口教学方法的主打方法。课堂气氛浓厚, 师生情绪高涨, 学生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借鉴、去伪存真, 合作共赢, 达到言之有物, 达之有序, 书之规范, 言之精彩, 作之有情, 述之有感, 评之有度, 改之到位。讨论是不可少的, 然而静静的独立思考, 自我梳理, 搜集信息, 咀嚼体味, 形成主见, 也是非常必要的。活是条件, 实是根本。
讨论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的内容有的是为了加深和扩大知识而讨论而组织的专题讨论, 有的是某种疑难问题的讨论, 有的是有争议问题的讨论等。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同桌, 可以是小组, 也可以是全班。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毕竟考试是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不允许商量与讨论。语文课堂更是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预习课上, 不能事事都讨论, 也不能时时都讨论。要根据题型, 题的难易程度以及题目的要求灵活选择学习方式, 教师适当的做好预习指导。如字词、文学常识的梳理需要合作完成, 然后共享劳动成果; 词语的运用, 语言的实际运用需要讨论, 然后形成个人的见解;阅读理解需要合作, 需要老师的方法点拨; 主观性的言之成理即可的题目, 写作训练题目则需要静下心来独立完成。综上所述, 独立思考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 切忌追求讨论的形式, 忽视教学的内容。
五、教学相长, 讲解加点拨, 教学要扎实
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 都应是扎实的、务实高效的。如果离开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 那么知识的升华、知识的生成等无从谈起。如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 读到什么程度才能体现课文要求;边读边悟中“悟”, 应悟出什么道理来;数学教学中性质、概念的生成等, 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充分体现“一导双主体”, 即教师主导、学生教师均为主体, 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导为主体服务, 当主体遇到障碍时, 疑惑不解时, 走偏失向时, 无从着手时, 茫然无助时, 心猿意马时, 教师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 教师是参谋, 是催化剂, 是风向标, 但绝不是主角,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学生。那么, 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知识, 长智慧的地方,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 充满活力, 教育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篇8
关键词:课堂活力生动共同劳动
教学,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特殊交往,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充满活力,充满灵气,要生动。
课堂的活力与生动取决于六种因素:其一,参与度。如果教师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学生参与度高,课堂就充满活力;反之,若教师不顾学生的意志与感受,满堂灌,学生参与度低,课堂就死气沉沉。因此,教师要让参与决定教学内容,要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自身携带的教育资源,要至少还一半的时间给学生。
其二,亲和度。如果师生间活泼,亲近,亲和度高,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如果师生间沉默,敌对,课堂就会沉闷。因此教师要搞好教学,就要先搞好师生关系,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增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美感,从而提高教学的亲和度。其三,自由度。如果教师还学生身心自由,让其可以自由讨论,充分争辩,个个神采飞扬,思维敏捷课堂就有了灵气;反之,如果教师极力限制学生自由,学生正襟危坐,战战兢兢,个个缩手缩脚,思维僵化,课堂就死气沉沉。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和学生,要师生平等。其四,整合度。如果教师能够把知识整合并具体化为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探究发现,课堂就会显得生动。反之,倘若把知识从情景中肢解出来,变得支离破碎,学生脱离情景就成了死记硬背,死气沉沉。所以,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情景,教师要努力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知识情景,整合知识能力,让学生轻松参与课堂。其五,练习度。如果学生在不断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积极地观察模仿,探究发现,练习度高,课堂就充满活力;如果学生一味听讲,不亲自练习和实践,课堂就死板,不活跃。所以,教师应建立互动的课堂机制,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其六,延展度。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学会联系,让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学习,生活和其他学科,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提高兴趣,增强价值感,课堂才能生动。
那么怎样才能是课堂充满活力呢?第一,树立民主教育思想,让学生动起来。“生动”是学生在动,包含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在动”是让课堂充满活力的前提,也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体现;让学生动起来,是最基本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触及他们的自尊,不断尊重,才能调动学生的力量,使他们热情投入,积极合作,课堂才能生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多赞美,少批评。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促进其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尽力学生创造各种表现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其始终给予一种良好的期待,让学生有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第二,增强互动,创建合谐对话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的对话,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知识与知识的对话,知识与生活的对话等各个方面。在对话中,展示个性,碰撞观念,启发智慧。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深层次的交往,它是以平等,坦诚,开放,包容为基础,不断联想,生成知识,建构意义的活动,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项教学规则。所以,教师应避免“独白式训话式”教学,与学生沟通合作,多向互动,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在自由的对话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得到发展。第三,将提问权还给学生。在很多教学中,教师往往抢占了主动权,设疑设问,甚至垄断提问,整个课堂被教师设计的一连串问题控制。这种问答式教学,表面活跃,实际上学生很被动。因此,教师要创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互相交流。将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效整合起来。变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重视创设学生发问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激情,积极探索,到教材中求解后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从而与老师学生交流探讨,共同创建生动课堂。
充满活力的初三岁月作文 篇9
这一天定会是一个记入我成长史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在浙江著名的学府——浙江大学,青春之门向我打开了。刘先生的分享与主任的寄语让我印象深刻,我感受到了自己肩膀上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作为领誓人,我换上笔挺的西装与衬衫,站在发言台上,戴上青春手环,念出青春之诗,大声喊出青春的梦想,在欢快的舞动中,我们都迈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回校途中,小巴士坐的满满当当,满载着全班人的欢声笑语,坐在末排的我对自己的青春开始了思考。
我喜欢现在的我,花样年华的岁月里,就是这样的无所不能,“年轻,就是资本。”这句话绝对是真实的写照!只有在现在这样的年纪,才能这样疯狂,像我们这样“没心没肺”。
现在的我们有着无限的能量。学习领悟能力高,几遍就上手了;挑灯夜读也充满了精力。这时的我们就像一块海绵,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吸收。我们像一群疯子一样,在课间,在操场上打打闹闹;我们每天叫喊着自己的梦想,躺在床上想到未来可以傻笑出声来;在班级里玩着“F4”的游戏,说说心里话;齐心协力一起创作发明,完成科创作业等等。大家一起吃冰淇淋肚子疼的是我们这个年纪,一起复习到晚上,临睡前还想夜聊的是我们这个年纪,想得到肯定与表扬的是我们这个年纪,想吸引注意力而耍尽全身本领的是我们这个年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是我们这个年纪。在班集体里,我们虽然有时过分聒噪,但我们要学会克制,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在我们这个年纪,美好且充满活力,心念着班集体,我们一定会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
充满活力的岁月作文500字 篇10
童年生活的我,充满了亲情与友情,让我的天空多添了一份色彩,在旧的回忆记录中,闪烁着我那真挚的友谊,那样纯洁,美好。除了亲情外,剩下的只有那两肋插刀的好朋友,因为有他们,才会让我这心灵创伤慢慢愈合,没错,只有在与朋友的相处下,人才有对比,有进步,才会有今天的美好和谐社会。
每天我回想幼时所发生的事,觉得是那样幼稚与异常。每当我睁开眼睛想着的是昨天之事,每当睡前想的是明日之事,一日复一日的生活下去,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珍惜时间的飞快流逝,友谊的日益渐浅,生活的幸福,但是我知道,只有去珍惜它,才不会让以后的我们留下遗憾与阴影。
学时的日子,总是让我觉得美好,与好朋友那份最纯洁的友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从小教育着我们,但是我内心深处最阴暗的匕首,无时无刻的折磨我,那是个寒冬的晚上,散学典礼那天,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敬语与道别,对自己最好的朋友说,但是,他却这样如此的犹如悲欢离合的时候,伤害了我,他干了不光明的事,让我背黑锅,却这样一走了之,这让我的内心受到伤害,是道无情的利剑,那么危险与害怕。充满着爱意的世界里是不会有怨恨的,单这却勾勒出我的现状,童真与幼想是童年最宝贵的东西,犹如海水冲撞礁石把痛苦抛弃,把血迹斑斑的伤口冲洗干净,让我从爱的感情中释怀出来。
创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11
关键词:活力;创设情境;调动参与;以情激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72-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发展的主渠道。小学语文教学又是基础的基础,深化、完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如何创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一直是大家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理所当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及所惑。问题让学生去提,问题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找,结论让学生去得。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在课堂中和学生一同成长。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题解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创设一定的情境,组织、控制好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适时地激发想象和拓展想象,自然地向课外延伸,巧妙地把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研究水平、创新能力连接起来。
如在教学《望月》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展现“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清幽情境,以音乐和画面烘托来展示课文内容,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学生边听边看,边体会,深刻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也情不自禁地吟涌起许多写月亮的诗。美妙的音乐,清幽的意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心灵受到震撼,产生了丰富的想象,从而使课堂活力四射。
二、调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主要看学生是不是真正动起来,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是一堂好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语文学科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材中有许多非常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我们可以利用编排课本剧的形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
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学生通过朗读发现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是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的性格是豪直爽落,勇于改错。于是便三个同学一组,编排故事内容,表演蔺相如的同学语气和蔼,充满智慧,举止温文尔雅。而表演廉颇的同学,说话豪爽有力,动作威猛、利落,充分展现了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以情激学,让学生“趣”起来
要以激情激励学生学习,要引导学生由情绪到情感、由情感到情操,三情立学;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兴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三趣激学,切实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绪感染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生的真挚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参与教学的自觉性。
教师还要挖掘课文本身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诱发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就能产生情感共振,心中激起情感波涛,脸上闪现笑容或泪花。
如《大江保卫战》中,写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地抢险,勇救群众。教师在课堂上用激昂的语调,感人的故事,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学生对人民子弟兵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激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因此,朗读得声情并茂,趣味盎然。
构建充满活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篇12
一、构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 并在学生对探究产生困难时, 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我们提出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发现问题的良好氛围。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 保持学生的兴趣。如通过漫画、小品、故事、录像、多媒体课件展示逼真的景观, 让学生兴趣大增。二是创设问题情境, 造成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 我坚持深入钻研教材, 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 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 不过难也不过易, 是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的“桃子”;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内容。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教材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材料, 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学生记住、背会了多少知识, 而以教材为载体, 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 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冲破教材的束缚,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 如时事热点、影视传媒、网络信息等, 引进必需的素材和知识, 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二是开放学习形式。传统课堂统一的教学模式, 划定了学生统一的学习方式, 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品德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发挥学生的个性, 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 或独立学习, 或小组合作, 或自找伙伴, 读、讲、议、做自主采用, 手、脑、口充分地活动起来。三是开放教学评价。在评价形式上要将笔试、口试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自评、他评与教师评相结合。四是开放学生思维。传统教学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维。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品德课堂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 不去追求某种标准化的、狭隘的、唯一的方法和答案, 强调多元价值取向, 答案不求统一, 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鼓励创新, 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
三、倡导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教师在教学中, 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要循循善诱, 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 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标新立异, 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找到与众不同的途径, 倡导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上, 我们采用了“三步走”:一是抛出问题, 启迪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 学会分析论证、归纳演绎, 做到自圆其说。二是“主体尝试探究”, 让学生主体参与, 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三是关注现实, 讲清现实中热点的内涵、形成、发展、知识联系和学科内、学科间分析的角度。
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 加大信息量。要结合教学进度, 讲最新材料、讲热点材料、讲兴趣材料, 以材料为载体、用知识作铺垫, 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 拓展教学时空, 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解中, 引发学生争论,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轻易否定, 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思维创新的愉悦感。
四、加强课堂知识的实用性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 加强课堂知识的实用性。因此, 教师应将课堂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重视课堂教学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生就会觉得,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 很实际, 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 它要解决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 学了之后有用, 这样一来将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 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 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充满活力的岁月作文550字 篇13
“同学们说好不好?”“好――”那是不管老师说什么我们都不会提出任何不同意见。但总会哭着说:“我想回家,我想回家!”和小伙伴闹矛盾时总会说:我要告老师。去吃饭时总会说:“手拉手,慢慢走。”
一到下课时就开始了无聊的过家家;疯狂的警察捉小偷。
从容安静的少年
下课了,收拾桌面,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准备。然后拿起一本书,细细的品味。等待老师进班。上课铃敲响,合了书,放在桌肚里,仔细听老师讲课。自习课写完作业后,继续看书。有人问:“有意思么?”我说:“书是一个安静而不被打扰的世界。”
对呀什么时候变得真么安静?但青春的面庞,旺盛的求知欲,不也是一种活力么?
活力一直与我们同在,只要我们的心脏还在跳动,活力就一直在,不需要多么疯狂的举动,只要有一颗不死的心就好!
充满活力的岁月优秀作文600字 篇14
终于挨到了星期六,我的美梦终于可以延长了。一会儿,电话铃作响。我不耐烦的接起电话:“谁呀!”“你还没醒呀!”对方说。原来是同学呀!“今天是星期六,起那么早干嘛!”我不高兴的说。“今天去老师家补课的。”说完就挂了。我一愣,去补课?于是,家里就充满了尖叫声……结果可想而知。被老师批评是小事,之后令我目瞪口呆的是老师居然发了3套题让我做。环视四周,只看见笔的飞快转动,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了。同卓捅捅我,小声地问我:“这道题怎么做?”我头也没抬地说:“像我这种天才能不会做吗?”仔细一看,傻眼了,之后给同桌报以一个灿烂的笑容,然后说:“这种题还用我这种天才给你讲吗?你干脆找个笨蛋问得了。”之后,我就看见了那棵又白又尖的虎牙。妈,为什么不给我入保呀!
好高兴呀!终于把课补完了。“飞”回家后,直接"迫降”到电脑前。好不容易等到这一天了。打开写字板,我开始写周记。真是可怜,我的打字速度太慢,足用了1个小时才完工。用鼠标点击关闭,系统问,“是否保存?”很高兴地点了一下“否”……只好又用1个小时来重新写一次,真想把手指头给砍断了!
我想,这就是我充满活力的岁月,即快乐又充实。我好喜欢!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15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教学,生命活力
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人生长河中一段特殊的经历。如何让课堂为师生彼此的人生打底奠基、增色添彩呢?没有比构建充盈生命活力的课堂更吸引我们了。作为培养学生基本交际能力,滋润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师生共同用心去经营。那么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一、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情思交融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目标达成的优劣。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首先要有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师德高尚,关心爱护学生,善解人意,宽容开明,平等待人,渴望学生人人发展进步、健康成长。学生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一般所带班级不多,要不断寻找机会,深入班级,同学生打成一片。在同学生的交往和观察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好记录和心理分析,课堂上就好因材施教了。课前让性格开朗、喜爱唱歌的学生展示自己优美的歌喉,活跃课堂氛围,放松紧张的心情;课中请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配乐朗读,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课余让表现欲望强烈、表演水平高的学生排演课本剧,以演促学……总之,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同学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在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获得成就感。在师生的积极沟通交往中,双方逐渐敞开了心扉,集聚了情感,产生了默契。
二、课堂氛围:情趣横溢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必定是情趣横生的。现在有不少学生厌学,其实干瘪、枯燥的课堂教学难辞其咎。当我们抱怨学生不思进取,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是否也应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语文学习不仅是求知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们情感参与和情绪生活的过程。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学生才会爱上语文这门课程。
语文课堂上教师须持续着力启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课始要创情激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轨道;课中要张弛有度,让学生充实愉悦;课尾要余音绕梁,善于留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师的引导、组织、点拨要激情飞扬、机智幽默。语文教师要努力锤炼教学语言,锻炼课堂驾驭能力,像节目主持人一样,拥有良好掌控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善于用情感激发情感,用心灵召唤心灵,用思维点燃思维。
教师要创设妙趣浓厚的教学情境。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融情入境,体验到生活语文的乐趣。学习鲁迅的《风筝》,让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因琐事与亲人产生误解和冲突的故事,体会别样的亲情。学习《皇帝的新装》,假设你就是文中的各色人物,设身处地想,你会怎样做。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欢歌笑语,洋溢勃勃生机,彰显情思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一清如水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清晰简约的。首先,教学目标明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和指导整个教学活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三维齐全,精炼实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其次,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清晰流畅。围绕学习目标,设置教学线索,抓住教学的“眼睛”切入,然后逐步展开学习活动。整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学法指导要到位,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头脑明明白白。
当然,语文教师的语言也要清晰明了。话语严密准确,简明扼要,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充满磁性吸引力;要求清晰明了,点拨精辟到位,引导要言不烦。
一清如水的教学过程来自课前精心的预设与课中巧妙的动态实施。教师首先要沉入教材,深入解读文本,从文章的布局谋篇、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出发,反复推敲,创意阐释,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体会角色心理情感。对教材洞若观火,方能心中透亮;烂熟于心,才会任情发挥。总之,语文课堂要体现明晰之美、简约之妙。
四、教学策略:丰富多变
1.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新课程倡导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也要多放手,敢放手,把课堂和学习还给学生。一些浅显易懂的课内自读课文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展开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再借助全班的互动探究深化归纳;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文可直接把学生带入社会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应用语文知识;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课文,教师可以发挥学案导学的功效,让学生们在学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导学提纲,循序渐进,展开学习。
2. 教学手段形象直观。
活力语文课堂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撑。语文学科人文气息浓厚,环境景物描写细腻。借助多媒体课件声音、图像、视频等直观手段会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散发魅力。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制作了以故宫的视频、图片为主,并伴随相关解说的课件。按照作者介绍的顺序,一一呈现,同时还结合我2009年暑假游故宫的真切体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增强了学生对故宫的直观印象。学生们很好地理解了本文由外到内、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又如学习《爱莲说》,直接把摘取的新鲜荷叶荷花带入课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个性不言自明。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开发出简洁、实用、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同社会生活的距离。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必定是高效的,通过师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让师生流连忘返于充满生机、活力和灵性的高效语文课堂,应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16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交际教学法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和英语学习需求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需要有效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学习兴趣,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同时,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又受制于授课班级规模大、硬件设施不足、尤其是生源英语基础薄弱、层次参差不齐、公共英语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习惯于基础教育应试环境下“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本世纪70年代中期,应用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接受了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承认语言与交际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开始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教学法作为培养学生四项语言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法得到广泛应用。交际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交际法强调通过交际促进掌握语言系统,也称为“用英语学英语”(using English to learn English ); 2.交际教学法也强调向学习者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性,称为“学用英语”(learning to use English);3.交际教学法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受到各种情况的影响而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鉴于此,交际教学法一定程度上可解决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基于交际教学法,鼓励引导学生课外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通过报刊、杂志、电影等多种渠道,多角度、最大限度地全面调动学生在听、说、唱、演方面的参与性,发挥其创造性。强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音像材料之间、学生与教材作者之间、学生与不同文化之间、学生与世界之间的交流,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学习。具体可通过问答、演讲形式课前热身、新课导入;创设情境进行英语交际;课文阅读交际;实用写作交际;各类竞赛及自主学习。
在听的方面:要求学生每两周观赏一部英文影片,摘录其中好的表达方式,到课堂上来给其他同学分享;在说的方面:课前热身、导入时间进行命题或即兴演讲,内容除复述教材内容外,也可讲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介绍实事,背诵英文小短文,讲英文笑话等;在唱的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欣赏与生活贴近的英文歌曲与诗歌;在演的方面:鼓励学生集思广益,以3-6人会话小组和表演小组活动编写对话,学以致用进行情境会话训练,从而达到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语言交际运用,将所学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活用交际教学法的理念设计教学模块。
以《点击职业英语》学生频道2第一单元Great movie (精彩的电影)为例:听说:听说导入Date(约会)引导学生创设Date情境,复习Invitation(邀请)句型,罗列Date所进行的活动,——引出Movie(电影)相关词汇——Role play Conversation(角色扮演学习对话)——Dos and Don’ts(请学生归纳约会中的注意事项)。读写:Magazine article:Date Process(阅读一篇取自美国杂志有关一对年轻人约会的文章)——Write a Thank You Letter(在约会过后写一篇感谢对方邀请和招待的感谢信)评价:A Four-act Play (演出集邀请、约会就餐、观看及談论影片以及之后感谢的一出四幕情景剧。)
在阅读课中巧用交际教学法,善用提问和讨论。
读前:一方面,围绕主题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有关背景,激发他们的认知需求;例如:以我国名人,英美国家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战争状况下专心读书的例子为引子引出了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诱导学生根据标题、插图等对该语篇的语境、体裁框架、将要阅读的主要内容等作出预测讨论,为推理奠定基础。读中:读中在语篇和句法、词汇两个层次上提问练习,引导学生以篇章结构知识为基础进行推理,把握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探究语篇意义。弄清作者在文章中表露出来的态度和倾向,对其主要观点加以探讨。读中词汇讲解注重问答引导,例如:在讲解spouse(配偶)和breadearner/breadwinner(挣面包的人)这两个单词时,引导学生从西方《圣经》“Bible”中伊甸园的故事延伸到another half(另一半),又从中国汉字“男”的构成,联系到西方丈夫在家中被称为“breadearner(挣面包的人)”。读后:在摄取语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判断、评价性问题,训练学生综合概括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讨论中引入相关课外内容,引导学生课外学习。例如:学习“Going to College(上大学)”这一单元时,介绍学生课外观赏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以及Career(职业)这一单元时,介绍学生课外学习比尔盖茨给青年人的22个忠告。
参考文献:
[1]李丹.交际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2.
[2]侯金香,谢鹏璇.西方外语教学法本土化的途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充满活力的校园作文 篇17
夏天,树木葱郁,绿树成荫。大路上,骄阳似火,烈日像发疯一样炙烤着整个大地,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校园内,绿树成荫,微风送爽,同学们在树荫下读书、做游戏,完全忘记了夏天的酷热,欢声笑语飘荡在校园上空,让校园充满了无限活力。
秋天,果实累累,树叶金黄。树叶变得金灿灿的,在微风的吹拂下飘飘荡荡,就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轻歌曼舞。松树大哥魁梧雄壮,十分高大,就像战士一般屹立在那里。松大哥似乎还陶醉在绿色的世界里,一阵风吹过,松树的枝条时不时摇摇摆摆,好像是在跳舞,发出的声音,似乎唱着歌儿,欢快无比。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18
──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
一、基本的教学思想:人文主义精神
1、当今的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了人性
当今的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了人性。就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可以用“五多五少”来概括。一是多见历史概念,少见历史细节。真实的历史细节才有可能展示鲜活的历史过程,鲜活的历史过程才可能冲击学生的整个身心。二是多见历史事件,少见历史人物,要讲历史人物 也只是某种“宿命”的符号。没有历史人物的“历史”,怎么可能“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怎么可能陶冶学生的“人性”呢?三 是多见重复记忆,少见论证分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历史不再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立体的、螺旋的过程,只是一大堆单个的、支离破碎的“点”,老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本死记。只有记忆的教学也就只能扭曲学生的心性了。四是多见作业考试,少见读书研讨。高三一个学年,一半左右的时间要用于作业和考试,而这些作业和考试的题目,大多是重复性质的试题。现今的学生时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为考试比名次而活着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怎么可能有自由的灿烂的快乐的生活呢?五是多见老师,少见学生。课堂上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一讲到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听老师所讲、记老师所讲,很难见学生的活动,更难见学生的自主活动;老师所讲主要又是从功利出发,围绕考试所讲,至于教材的内容所内含的人文认识价值的东西,老师则大多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若某个学生因此而问询之,有些老师反会批评学生不知轻重缓急,不知用与无用的区别等等。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全怪历史 老师,主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2、教育大家们践行“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在历史上虽然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直到19世纪初书面名词也才出现,在此我为什么要借用这一概念作为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呢?因为我认为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大家们的思想和实践的根本出发点,现今中外教育改革的核心,都未超出人文主 义的这一最基本的精神。人文主义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将人的天性、快乐、幸福看得高于一切。
作为国家意志的我国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它最关键的几个词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活课 程”,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关键词,无疑是非常充分、十分丰满、特别发展了的人文主义基本精神于教育的体现和要求。在此之前的,影响巨大的,由华东师范大学 叶澜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主持的“新技术 教育研究”,它的“四让”观念:“把课堂还给 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活泼的生机”,我个人认为,其在本质上也是人文主义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由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2001年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的“生本主义”,要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教育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 童、全面依靠儿童”,认为教育的重点,不仅在儿童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儿童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开发。这种“生本主义”的教育主张,我认为更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在教育上特别激进的反映。现在声势较大,由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运动,其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具体的五个观点:“无限地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强调个性的发展,注重特色的教育”、“让师生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也不能不说是人文主义基本精神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孔子认为,凡是人都“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因此,他挑战“学在官府”、“学术官 守”的历史传统,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举办私学。在他的三千弟子中,今有据可查的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者。从“招生”的角度,说明孔子践行着不分 贵贱贫富,人人都可以受教育的人文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他能因材施教,同样的疑问或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不同。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 说,你有父兄在,你应该先听听他们的意见之后,再决定是不是行动;冉 求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是的,听到应该做的事情后,就应该马上去做。在一旁的学生 公西华听后不解,问孔子为什么对于他们俩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子路为人好强争胜,故而让他遇事冷静些,问问他人再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故进之”(《论语·先进》)。在伦理观方面,只要不违背广大民众利益,对待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孔子都给予充分的尊重。有一次子路、曾析、冉求、公西华与孔子在一 起,孔子问他们的志向,子路、冉求、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从政治国的志向,他们的志向虽有差别,但孔子都给予了肯定,这是其一。其二,更可贵的是,当孔子追 问曾析的志向,曾析说,我与他们的志向不同,我只想待春天来后,邀几个成人和少年,早上出门到河里洗洗澡,然后到高台上吹吹风,再然后唱着歌回家。对于曾 析这样一个“没”志向的志向,孔子不但没批评,反而喟然叹道,“吾与点同也”(曾析,名点,曾参的父亲。《论语·先进》)。在师生关系方面,孔子要求学生 “当仁不让于师”,他自己则是“不耻下问”,对于学生能给他启发的看法,他非常高兴,如因为子夏(卜商,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关于《诗》的议论对他 有启发,他说:“起予者商也”(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 论《诗经》了。《论语·八佾》)。
孔子能“有教无类”,能“因材施教”,能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能“不耻下问”,不搞“教师中心”、不唯“成绩论”,说明孔子具有很深的人文精神。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孔子关于教育的如此完整,如此系统的论述,但其基本的教育方法,也无不 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作为老师,他不将自己看成是真理的代表。他甚至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因此,他既不直接向学生传授 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他首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 生回答,学生若答错了,他也不直接更正,而是根据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提出反问,使学生的答案自己显出其错误。他的这一教学方法,被称之为“苏格拉底法”。从 下面他和学生的一个对话例子,可知其教育方式之大概。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 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在苏格拉底那里,学生错了,不但不会受到批评,反而能与老师平等交流讨论。苏格拉底也是“有教无 类”的,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不论 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地、义务地“讲课”。而且不像当时的“智 者”,“智者”(老师)是收钱的,苏格拉底从不收学生的钱。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辩诘式的引导,让学生思 考,自我获得新知;苏格拉底义务地为任何愿意听他讲课的人讲课,不分贵贱 贫富智愚。这都说明苏格拉底具有相当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其教育方法的核心精神,我认为仍然是 “人文主义”。因为他把引起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作为优良教学的最重要的条件,“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和巩固地掌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 呢?要唤起学生感觉的注意。要唤起学生感觉的注意,这就是要广泛采用直观方法讲授,讲述的内容要系统要互相联系,所讲知识要难易适度等等。“儿童中心论” 的代表杜威,其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赘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也是根植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础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第32页),“包括他们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7页),“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14页)。人要全面发展,必须体力与脑力协调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使人的才能与品质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2页)。这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后来被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发展为德、智、体、美、劳 “五育”并举,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依存、制约的全面、和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范围之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普通中学要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学校“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要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等等。他所主持的巴甫 雷什中学,下半天不排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或独立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是借助已有知识实现的,获取知识要有 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富于积极性,教师就要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就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对于那些对知识无动于衷的学生,有差异的学 生,老师要认真地、谨慎地研究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等等。
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等,这些“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在教 育教学中的基本要求,较为全面地体现在了上述教育大家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也理应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指导。
3、“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反例警示
人与人之间天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不管其性是“恶”还是“善”,“之初”都是“相近”的,人长大后 的“好人”与“坏人”、“能人”与“笨人”等,都是教育、环境的不同造成的。1905年制定、1911年修订的《比奈·西蒙量表》告诉我们,50%的人智商都在90-110之间,只有0.5%左右的人属于天才,弱智也是极少数。这就告诉我们,一般正常的人,在智商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都具有 可接受教育的生理基础。美国作家史蒂文·约翰逊在《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中一书还告诉我们,现在美国人智商在46年内提高了13.8%。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的整体智商水平还在不断提高,如此,我们怎么还要认为有教不好的“差生” 呢?若真的教不好,就是“情商”出了问题,“情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所以,“情商”出了问题,也就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没有落实 于我们教育教学的结果,或者被歪曲地落实了的结果。由此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没 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
1920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发现了8岁的狼孩卡玛拉,由于多年与狼生活在一起,无论脾气和秉性,还是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了。后来人们想 尽办法训练她,以使她恢复“人性”,结果不理想:2年才学会站立,4年才学会了6个单词,6年才学会走步路,直到17岁临死前,她的智力才达到两、三岁小孩的水平。上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士做过一个实验。他从孤儿院找了一批生理正常的新生婴儿,将他们放在与世隔 绝的暗室生活,只给他们吃住,不与任何外界的人员交流,结果,几年下来,个个近于白痴,后在社会的谴责之下,放出的这些孩子,虽然经过长期训练,绝大多数 人也未能完全恢复正常人的特性,变得终生痴呆。这两则极端的材料,非常典型地说明,在人的初生时代,正确、积极、充满人性关爱的教育环境是多么重要。就此 推论,人生的中学阶段,也是受教育影响非常巨大的重要时期。因为人的中学阶段,正是人的生理、心理、世界观、价值观迅速成长和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 们的教育若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始终以学生为本,让“人文主义”的精神时刻照耀着每一个学生,我们的学生就必定能够成为既 有益于自己,又有益于他人的人,甚至有可能成为大有益社会发展,大有益于历史进步的杰出之人。反之,就可能成为一个无用之人,甚至有害之人(杨德广《加强 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4、“人文主义”常规课堂的基本特征
尊重学生的人格。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要回应学生的礼貌问候语。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 师不回应学生的问候语,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问候语也就失去了感情,变成了一种“机械语言”,师生之间也就缺少了一种交流。二是提问学生时的神情一定要 亲切,眼睛一定要鼓励地看着 学生,语气要具有商量的性质,还不要忘了加一个“请”字。三是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切忌使用不高明的“幽默”。四是对学生的质 疑,一定要有耐心的态度,切忌说“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做不到”等话。五是对学生所问到的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你不要敷衍,更不要装懂,要诚实地对待学生,讲错了的要勇于向学生认错。六是对学生的好奇心要尊重,要友善地鼓励,合情理地引导。七是讲课的语调要是询问式的,这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思考,避免学生死 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活动过程的认可,学生由此能获得尊重感。
引导学生充分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忌老师一言堂,即使你讲得再好也不能一讲到底,因为 你一讲到底,就会挤占学生自我表现的时空,学生当下的现实的所思所感你就不可能了解,也就不可能当下的现实的帮助学生。二有明确的学生读书、读相关史料的 时间段。只有保证了学生读书、读史料的时间,学生思考相关的历史问题才有基础。在此,学生读书、读史料,不仅仅是记忆书本或史料上的具体知识,更主要的是 能够从中发现什么历史问题,或认识什么新的历史事物。三要有明确的中心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的历史问题既可以是老师课前预设的,也可以是上课之 中生成的,若现场生成的历史问题比课前预设的问题,在此时此境更有价值或意义,就可以将这一现场生成的问题作为本课的中心问题。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公开的 表达。一节课上,至少让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公开、当众地或读书,或读史料,或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锻炼学生的相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以保证“面向全体学生”教 学理念的落实,以更好地实施因此施教,以给“生成教学”造成可能。一个负责任的有经验的老师,不会盲目的让学生公开地表达自己,更不会“做秀”式的为表达 而表达,而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表达自己。
活跃的课堂氛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情绪高昂、精神饱满、态度亲切、举止从容,二 是学生神情专注、兴趣浓厚、参与积极、讨论较真,三是没有无动于衷、如坐针毡的“极个别现象”。
丰富的教学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硬件,不能让“历史室”的历史地 图、历史挂图、历史模型、历史文物等闲置着,也不能让花大量的钱购买的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闲置着。二是要想一些办法,创造一些特定的情景,模拟当时的一些 情景,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三是充分发动学生参与直观教学的准备,如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或家中所有的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带到课堂上来 等。我们有很多老师嫌麻烦,有条件也不愿意利用,依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摞资料教学,甚至有的粉笔也不愿意使用,这种“四一”式的教学是不符合 “人文主义”精神要求的。
二、基本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资源观是开放的,多元的,不再是过去的“唯教材论”。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最主 要的不是研究只讲什么史实不讲什么史实,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史实让学生获得什么意义和价值。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历史无所不包。因为,“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梁启超《新史学》),“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上第118-119页),所以其内容应该非常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其内。从对这些非常广 泛的内容的研究之中,也理应能获得非常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为中学的历史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学习,或者历史教师应该始终追求的最 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四个方面: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这四个方面既是历史学科的基本 价值之所在,也是成就人生的最大基础之所在。
1、讲述客观真实的历史是历史教学的“底线”
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只有通过学习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才可能获得。研究历史的“底线”(《历史教 学》社总编任世江先生语)是尊重历史事实,追求历史的客观真实。华东师大的聂幼犁教授说:“‘历史’是什么? 大抵有三种用法:一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包括人类、自然和两者关系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二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属于认识范畴,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变化、进步的,其真理性在于对‘一’的符合程度;三是史学,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 及其沟通的过程,以求‘二’能够更逼近‘一’。这个过程取决于人们认识过去的智慧,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历史教育是什么?是通过‘二’和‘三’,使 学生头脑中的‘过去’更逼近‘一’;与此同时,发现和学习如何逼近‘一’的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张艳《历史 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史参》2007年第5期)。可见,有效的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是所授历史事实的真实、客观,让学生形成客观真实的人生态度。
由于长期受“革命史学”的影响,中学的历史教 材,直到今天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选材有失片面,评价有失公允,结论有失武断的现象。一句话,与真实的历史有一段距离。如关于“冷战爆发的原因”,几个 版本的新课程教材,仍然坚持美国发动说,而根据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史学家最新研究的成果则是,责任在美苏双方(李明海《以“冷战”为例评高中历史新教材》/《历史教学》2007年 第2期)。再如关于对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评价,有的教材说:由于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人“缺乏反帝反封斗争的勇气,只 有采取改良的办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等。这种评价就有失公允。当时的康梁他们不采取改良的办法,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没有。孙中山此前领导 武装起义不是已经失败而被迫逃到海外去了吗?这根本不是所谓的“斗争勇气”问题,而是个思想认识和政治策略的问题。没有“勇气”,哪来谭嗣同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狱中提壁”?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也不是康梁他们要“脱离”的问题,而是根本“联系”不了、“发动”不了的问题。当时的“广大人 民群众”要求“君主立宪”吗?要求“上书言事”吗?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要求。所以,这不是康梁他们主观上的错,而是历史只发展到这种水平的客观局限性。再如 关于“朝鲜战争”,几个版本的教材说:“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军的失败而胜利结束”,这样的结论就有失武断。事实上,对于朝鲜半岛来讲,是重新回到了战前的状 态;就结局而言,中、美两国谈不上赢与输,可算个平手;就影响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中、美两国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时代性强的特征。随着历史档案的不断解密,随着史 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一定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作出较之过去更加丰富的、修正的、甚或否定的 新的评价、论证,在史学研究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教材的特性,决定了它利用史学研究最新成果的相对滞后性,这是无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同 时,不能唯教材是述,要随时学习,注意收集史学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新信息,以丰富、修正、甚或否定教材之述。同时,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 辩证史观,不能见什么拿什么,不作选择地搬进课堂。这是保证我们的历史教学始终有效的前提。所以,当今的中学历史教师,较之于其他学科的教师,特别是理科 的教师,从这个角度说,是更难当的。因为他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甚至要更新自己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
历史,要“会人类全体而比较之,能古今文野之界而视察之”(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比较,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同类历史事件的比较,通过不同历史人物的比较,通过同一历史 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比较,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横向或纵向比较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007年11月19日,在宜昌市城区的教研活动中,夷陵中学的肖鹏飞老师,在宜昌市的新东方学校给大家上了一节课,课题 是《戊戌变法》。肖老师在课的开头,播放了谭嗣同的《狱中提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并让一学生读这首诗,随即问 同学们知不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在几个学生先后对这首诗的意思进行了解释之后,肖老师问:“谭嗣同这个时候为什么要引张俭、杜根的典故写这么首诗呢?”这节课便从东汉的张俭被宦官侯览追杀、杜根被邓太后棒死的典故说起。当时的张俭反对宦官侯览弄权,遭到侯览的迫害追杀,张俭逃跑,很多人冒着连坐杀头的危险开门相迎,张俭因此得于逃脱。当时的杜根反对邓太后专权,要她还政安帝,遭到邓太后的嫉恨,命人把他装入布袋,于殿上击杀之。执法者阴不用力,使杜根诈死三日后逃走。而今戊戌政变,康梁遭到慈禧太后的追杀,谭嗣同在狱中即将被处死,这些戊戌变法的领袖们的命运与当年东汉的张俭、杜根是如此相似,但为什么没有人甘冒风险救他们呢?肖老师因此让学生读教材关于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材料和他提供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材料,以回答戊戌变法为什么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的问题。学生们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交流,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认识,其中有这样 一个认识尤其可贵:“戊戌变法之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太弱,并不足于孕育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而是空前的民族危机。所以,康梁的政治主张就没几个人响应,因此他们在遭遇慈禧迫害时也就没几个人相救。正因为如此,则说明康梁等人是非常爱国的,是知不可为而为之”(梁启超 《戊戌政变记》:“今天所谓爱国之士,苟其事有利于国者,则虽败己之身,裂己之名,尤当为之”)。学生的这一观点,与专业史学领域的一些专家的观点是很相近的。
3、培养学生借鉴反省意识是历史教学的最大价值追求
历史学科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因此,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人文意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借鉴反省意识,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最大价值追求。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根本价值在于“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史记·太史公自序》)的“鉴往知来”功能。通过借鉴,我们少走弯路;通过反省,我们走更好的路。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借鉴反省意识呢?最主要的是通过重大王朝的兴衰更迭,重大历史事件的因果得失,重大历史人物的成功失败比较,帮助学生获得认识、处理重大社会事象 的态度和准则,形成借鉴反省意识。下以“朝鲜战争”中的两件事简述之。
如关于我出兵参加“朝鲜战争”的原因。“为援助危难的友好邻邦和保家卫国而战”,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履行共产主义阵营的国际义务,扶助弱小的共产主义邻邦防止其灭亡”(百度百科)。也就是说,在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将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根据后来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国际政治环境于我极为艰难的事实来看,这种将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来处理国家间的重大利益冲突,是应该引起后人深思的,最高决策者遇到此类事件时,一定要谨慎,一定要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出发。
再如,在“朝鲜战争”过程之中毛泽东同志的有关决定问题。当自愿军三战三捷后,美国发现自己陷入了朝鲜半岛的泥潭可能无法自拔,国际上英、法等国也秘密地强烈要求美国停战,要求美国解决包括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台湾问题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时,于是杜鲁门政府被迫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了停战建议。但在顺利的战争形势面前毛泽东认为中国有能力将美国军队逐出朝鲜半岛,他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称现在停火“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半岛,拒绝了美国的停战建议。结果,新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此可能随即结束的战争又打了两年多。当时在前线的彭德怀是对的,他知道新中国当时的实力无法彻底打赢这场战争,所以他主张接受美国的停战建议;而杜鲁门等美国最高决策者就是寄希望于毛泽东拒绝接受停战建议,以此好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保证美国的战略利益最大化。这一事例说明:最终决策者在决策之时,一定要倾听直接执行者的意见,一定要掌握方方面面的情况,一定要知己知彼。
4、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
人们的任何学习,从根本上讲,都是为其自身服务的,都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所以,《中史参》主编任鹏杰先生说:“有效的历史教学,即是‘服务人生’的教学,具体而论就是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历史是专讲人类活动的。历史教师要精 心准备,通过讲历史人物具体的成败得失、盛衰荣辱的历史,通过讲人类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历史事象,让学生从中“认识自己、做好自己”,让这种全面真切的 人文关怀落到实处。《中小学教材教法》2005年 第8期,刊载了一位老师所上初中《伟大的历史 转折》一课所写的反思性质的教学实录,现摘录于下: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义务 教育阶段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客观地讲,一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不能通过会议本身说清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笔者分析了课文子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的关系后,课堂教学这样进行。
课前教师设计了一个“包袱”──“钱丢了”,并悄悄找了一位女生表演。女生:老师,上课前突然发现,放在书包里的300元钱丢 了,我请求帮助。师:300元?不是小数目!你确信钱放在书包里吗?一定是刚才丢的吗? 女生:肯定。我出教室前还查看过的。师:是不是有同学跟你开玩笑啊?哪位同学开玩笑?别过分了,快把钱还给她吧!周围同 学也帮忙找找,是不是有同学搞恶作剧,把钱放进你们书包或口袋里了?
(全班同学都在找,但没有发现,丢钱女生开始啜泣,学生开始发表意见。)生1:老师,搜身吧!趁钱还没有 被转移,帮她把钱找回来。生2:老师,不能搜身,等下课以 后慢慢调查吧。(教室里出现两种声音:搜!不能搜!)
师:现在有的同学说“搜”,有的同学说“不能搜”,我不知道听谁的?请你们分别陈述 一下“搜”或“不搜”的理由吧!
生3:搜!能及时把钱找回来,还 可以知道我们班级中谁这样不道德,还大家清白。大家是自愿的。生4:不能搜!我们谁都没有搜身的权利,随便搜身是侵犯 我们的人身权益。师:你刚才说到侵权,请问你们在学校学习主要受哪些法律的保护?(学生相继列举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师:说得很准,你们还能说出我国制定的其他法律吗?
(学生列举了30多部法律,教师请学生自行完成法律的归 类,进一步检查学生的法律常识。)师:大家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比老师上中学时强多了。下面请同学们就近采访一些在20世 纪80年代以前上中学的老师,看他们当时知道多少部法律,并询问有关原因。(注:这是一堂公开课,有许多教师随堂听课)
(学生当场分头采访,并将结果反馈。)
生5:通过我们的采访发现,在20世 纪80年代以前中学生知道的法律很有限,主要是《婚姻法》和《宪法》,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法制建设重视不够。而现在国家将朝 着法制化道路前进,颁布的法律超过百部。我国法制建设的分界线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
师:同学们的现场调查很成功!你们在课前还对自己的家庭进行了一项对比调查:20世 纪70年代末与现在相比,普通家庭在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变化。请同学汇报调查结果。
(学生抢着汇报调查结果。)
师:无论是现场对老师法律常识的调查还是对家庭的“衣食住行”的调查,大家发现所有 这些变化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种变化是巨大的,是史无前例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一巨 大变化?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内容。)下课前,教师将课前设计的“钱丢了”的“包袱”抖开。
师:同学们,下课前还要再问一下刚才丢钱的同学──你的钱真的丢了吗? 女生:没有丢。
师:这是老师为检验同学的法律意识而在课前设计的一个“包袱”,想现场检验同学们的 维权意识,老师对同学的现场表现非常满意,同时也看出了大家的维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班学生开心大笑。)
在课堂教学中移植了学生校园生活中的真实片段,纪实性地反映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 意识。加之调查访问和比较方法的运用,更是从不同角度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的巨大变化真实地展现出来。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了历史性的结 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本案例高质量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将原 本一个十分理论化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结果客观、真实、有效,彻底摆脱了政治性说教。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出发,联系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这位老师用这些方法所上的 这节课,可以说将其人文关怀做得非常真切、非常厚实,且不动声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历史课堂的角度,对学生全面真切的人文 关怀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大家在教学实践中有心探索。真实客观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四者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进行这四 个方面的教育,并不是说教,而是通过历史史实的自然渗透。惟有如此,才可能保证我们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效的。
三、基本的教学模式:“情景·实践”
1、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教学模式(方法)简介
自改革开放以来,关心基础教育的教育家和广大一线的中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的效率,先后创造、总结出了几十种具有一定新意或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分段式教学法(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六步教学法等)”、“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结构教学法”、“图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或方法的实施,较之改革开放之前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注意了对学生兴趣的尊重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实施,上述这些仅限于教学方法层面的改革创新就远远地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了。这些模式或方法的立足点是如何将教材之所述落到实处,这是它们最大的局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改革趋势》/《高中课程教材教法改革趋势》/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版)。其实,在教材之外还有什么,学生还需要什么,发展变化着的社会正需要什么,这些在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它们都未涉及。于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上述这些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总结创新,提出了“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三自一导法”、“研究性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从学生发展为本出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湖北省中学历史教学界,特别是宜昌市中学历史教学界,在2000年9月正式进行了“情景·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认为,“情景·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较好的模式。
2、中学历史“情景·实践”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情景·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情景”,是指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创设的多种形 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实践”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特征及性质,即学生的整个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学习具有实践性。“情景·实践”教学模式,是在 教师指导之下,以师生深入历史情景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以历史问题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郭景扬 李梦芝《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研究引论》/《历史教学》1996年第6期)为什么运用“情景·实践”教学模式能较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呢?主要在于它能较好地克服学生学习历史的两大障碍,即深层障碍和直接障碍。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这是历史的最大特点;“二手 性”则是历史教材的最大特点,即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都是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这两大特点是我们让学生客观、准确、全面、深刻地了解、理解、把握历史 的深层次障碍。因为身在现实中的我们,对现实的了解、理解、把握都难以客观、准确、全面、深刻,更何况对已经过去了的历史和具有“二手性”的历史教材呢!现行历史教材,包括新课程教材,基本上还是封闭性教材,单一的材料和单一的结论,没有为学生提供多少自主思维的空间。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现行的历史教 学内容,基本上就是教材内容,教学只能“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高于教材”,更不能“脱离教材”。而且,就是这种封闭性教材,应试教育还不是让 学生去理解,而是去死记硬背。教材的封闭性和应试教育,是学生学好历史的直接障碍。中学历史“情景·实践”教学,要求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现象)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探究,自我完成对历史知识、意义的建构。
历史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事件(现象)、人物、时空,历史教材构成的基本要素是陈述、概括和评价。我们 根据历史和历史教材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我们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景类,与“概括”、“评价”、历史时空相对 应。为什么这么“概括”、这么“评价”,而不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这就可以编拟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二是角色情景类,与历史人物、历史时空相对应。历 史人物为什么只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他本人到底想怎么做?这就可以创 设出角色情景;三是事件情景类,与历史事件(现象)、历史时空相对应。这个历史事件 为什么发生?发生之后为什么只能是这种样子?这就可以创设事件情景;四是文物情景类,与历史时空、文化史等相对应。这样的遗址,这样的器物,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雕刻,这样的绘画等,古人们将如何生活、如何使用、如何创造?这就可以创设文物情景。
(问题情景。所谓问题情景就是疑问建立的逻辑背景。将历史教材中关于历史事件、历史 现象的特征、性质、影响及历史人物的概括和评价,构成疑问原点;关于这些特征、性质、影响、结论、评价的论证材料,以及相应的教材上所没有的、因开放所得 的论证材料,构成逻辑背景;这二者组合在一起,就创设出问题情景。如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中国近代史教材上的结论,放到古今中外相应的逻辑背景中就会产 生这样的疑问:这一结论是关于国家关系中强与弱、先进与落后的规律性结论吗?形成这种疑问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国家关系中的相关史实,构成多种不同的问题 情景,在这些不同问题情景中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见解:
一、落后就要挨打;
二、落后不会挨打;
三、先进可能被打。
角色情景。所谓角色情景,即决定历史人物必然性心理活动的特定背景。学生通过这种心 理活动的必然性充当历史的“当事人”,让他们去“导演”历史。如当我们将朝鲜战争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的材料展示出来,营造了朝鲜战争的特定背景后,让学 生“扮演”毛泽东。因此,很多学生都产生了如下认识和体验:我们新中国虽然最不需要战争、虽然新中国对这场战争没有必胜的把握、不管这场战争结局如何对我 们新中国可能都是弊大于利……,但是,为了新中国东北大门的安全,为了打击美帝国主义的狂妄野心,为了打击蒋介石集团蠢蠢欲动的企图,为了承担“一边倒” 外交的道义等,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场战争;毛泽东决定打这场战争的过程多艰难啊……
事件情景。所谓事件情景,就是利用各种媒体,模拟和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梗概或场 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分析历史。如利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影视剧中侵略者的“船坚炮利”、清军腐败、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等有关材料制成关于 “洋务运动”的课件,就能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等。如利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大 危机、30年代前后德国与希特勒的有关媒体材料制成模型、课件等,就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 史必然性及很多相关的问题。
文物情景。这里所说的文物情景,指的是为学生展现历史文物或仿制文物。具体内容包括 展示文物及相关的影视资料,根据有关资料仿制文物,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从中感知远去的历史,触摸远去的历史,以获得直接体验。如参观了秦兵马 俑坑,学生在脑海中不可能不再现当年秦灭六国金戈铁马的景象,不可能不认识秦国兵力的强大等。)
创设情景的具体办法较多,语言、手势、图片、文物、模型、电子媒体等都能创设历史情景。历史情景创 设得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能力。
“情景·实践” 教学中的实践性学习,其广度大致可分为两块:课内的实践性学习和课外的实践性学习。课内的实践性学习,主要包括学生自主性地学习教材、自主性地学习教师补 充的相应史料、自主性地复习测评等。课外的实践性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结合教材及其某些历史专题的内容,自办墙报、辩论会、竞赛会、主题演讲会、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及其自我评价等。
“情景·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性学习,其深度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的实践性学习、分析阐释历史的实践性学习和总结借鉴历史的实践性学习。再认再现历史的实践性学习,是指学生由此要知道基本史实及其规律和意义等,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分析 阐释历史的实践性学习,是指学生由此要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结论和历史事象的因果关系及历史事象之间的联系等,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总结借鉴历史的实 践性学习,是指学生由此能提取有效信息,能在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基础上,能总结过去,鉴往知来等,要解决“还有什么”、“我要做什么” 的问题。若从学习教科书方面说,第一个层次属于读懂书:即了解了书中所讲的基本史实及结论;第二个层次属于读透书:即理解、把握了书中所讲史实、结论以及 它们之间内在的、专题式的联系,理解、把握书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等;第三个层次属于读化书:即能将书中所讲的某些史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现实 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认识,能从书中获得把握当代社会运行主脉、预测未来发展 趋势、指导自己如何生活奋斗的智商和情商等(李明海《简谈中学历史“情 景·实践”教学法》/《学科教育》2004年第2期)。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最好地进行实践性学习,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而成的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基本 结构或范型。中学历史“情景·实践”教学模式,是在人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导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学科特点和当今中学的教学现状而创建的。通过这一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我 要做什么”等基本问题。
四、基本的教学常规:“五统一”
追求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说上述所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这三个问题是前提,是基础,是核心的话,那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做到“五个方面统一”则是保 证。因为再好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得通过具体的、直接的教学过程落实,即当今基础教育界所强烈呼吁的“教学常规要到位”,不能歪曲的理解新 课程理念,表面化、形式主义地处理新课程的课堂。
课程论专家,福建师大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无效课堂教学在当今的主要表现是:①“教学目标虚 化”的课: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不实。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如2002年全国扬州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之中,一 位老师上“唐朝的文化”时,搞了一整节课,又没有任何分析的诗歌比赛。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出现“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组织教学的 课。三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贴标签”。如2006年全国乌兰浩特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中,不少老师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最后都要设计中日一定要友好这个环 节。②“教学资源泛化”的课。一是“冷化”教材。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 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些专家据此把教材 比喻为教学的“引子”,这是对传统教材观的补充。教材是“引子”,并不能因此削弱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 握,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其道,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 认知的支撑。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更换。这样的课,当然不可能有什么 好的效果。本人在宜昌市夷陵中学曾听一个老师讲“洋务运动”一课,当时正放《橘子红了》,这个老师便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讲这个电视。二是“滥化”情境。设 置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学习知识,会使所学更易于理解,同时在习得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之中,更易获得情感的体验。然而,情境的设置要紧扣课文的 内容,要自然天成,不能“滥化”,对历史学科而言,尤其如此。在2007年长春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中有一节课讲美国内战,有个 老师让学生表演“林肯竞选学说”,因为林肯竞选场景本身对林肯当选没有什么意义,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三是“形式化”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搜集了也不认真处理、利用。③教师使命“消化”的课。一是强调尊 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任其表现,放弃对文本的基本尊重,放弃教师的基本责任。如在《虎门销烟》一 课中,学生说“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 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 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二是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具体表现为:
一、不管学生说 得对与错,都不作具体点评,一般都只说这样一句,“你说得好,说得很好”。
二、学生说错了,不但不纠正,反而还肯定。如讨论“鸦片战争的影响”之时,有的 同学说“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没有鸦片战争,我们的近代化就不可能开始”,对于诸如此类的观点,教师不但不进行厘清,反而肯定这个学生有思想。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但是,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 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 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又 需要批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改正,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④“探究过程形式化”的课。一是停留于书面 上的“是不是”、“对不对”的所谓“探究”;二是动不动就分组讨论的所谓“探究”;三是超出学生知识结构范围的所谓“课外探究”;等等(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课 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
上述这些所谓新课程的课,不遵守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随意而为,结果是只见学生在活动,不见学生有 体验;只见学生在合作,不见学生有收获;只见学生在热闹,不见学生在思考„„。这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都是无效的,甚至负效的课堂 教学。要使我们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五统一: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统一。新课程理念中比较追求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因此,在具体的 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就不很注意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环节。“上课,起立”、“版书课标题,版书子目,版书要点”、“相关内容的附版书”、“复习旧课,导入新 课”、“讲授,看书,讨论”、“反馈,练习,作业”等这些常规课堂的基本环节,往往被我们的老师省略了。有的不喊起立就上课,有的不板书一个字(并不是多 媒体的课),有的只要学生看书做作业而自己不讲几句话等。教学环节应该是相对完整的。课堂上出现了值得全面、深入展开讨论的有价值的问题时,可以作适当调 整,但不能不要这些基本环节。即使课堂上生成了有价值的问题要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也需要“版书、讲解、看书”甚或“练习”等。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教学任务的整体性统一。新课程要求开放学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思想认识活动、情感体验活动等),因此,有些老师上课就任其活动,或一个活动占了半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忘记了教学的基本任务,或者不管教学的基本任务能不能完成。这 也是对开放学生活动的误解。开放的学生活动,应该是在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班级要求的共性统一。新课程最大亮点之一是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但我们的部分 老师片面理解了这一要求:不管学生,对学生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不良的行为、不健康的情绪等,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这不是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是在 尊重人类共守的基本价值观,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益等基础上的发展,是在维护学校、班级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发展。这是其一。其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个性本身 的内容,要有用,要积极健康,要最有利于这个学生更好成长,要从根本上与公共利益要求不冲突。
保护学生兴趣爱好的特殊性与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均衡发展的全面性统一。有些学生偏科严重,我们在尊重 学生兴趣爱好、保护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应该想办法激励学生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为了全面发展,为了锻炼自我意志,为了超越自我,再大 的困难,我也不能把弱科丢掉!
【充满活力的岁月】推荐阅读:
充满活力的课堂05-29
充满活力的导语设计07-04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11-23
充满活力的黎明美文07-26
充满活力09-01
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08-03
班班通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06-26
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