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趣味数学

2024-09-11

幼儿园的趣味数学(精选6篇)

幼儿园的趣味数学 篇1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 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 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 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 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 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 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 又可很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理论设定, 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 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 结果表明, 让幼儿在游戏、 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 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经验和体会。

—、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 游戏是幼儿的伴侣”, 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 游戏深受幼儿喜爱, 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欢迎。 在数学活动中, 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 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这样, 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 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 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效果也更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比例, 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 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 所以, 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据此, 我设计了一些游戏, 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如:吃饼干的时候, 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 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 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 一会儿变成三角形, 一会儿变成圆形, 一会儿变成正方形。 这样, 在吃饼干这一环节中, 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 同时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 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 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 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 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一次, 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 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 有滋有味地观看。 这说明, 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地集中注意力, 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 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 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 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 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 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复习, 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 嘴里说:“一、二、三, 变、变、变! ”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 注意力高度集中, 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 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 由于年龄原因, 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 顺应这一年龄特点, 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 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 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 因其简单有趣, 深受幼儿的喜爱。 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 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 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 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 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 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 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 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 又可以进行数学练习。 实践证明, 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 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 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 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 》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 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 等等。

三、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 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 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 动手动脑, 探究问题, 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 新《纲要》在科学部分特别提出的一点要求即是“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 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因此, 数学活动应尽量地从幼儿操作开始, 活动的整个过程亦应以幼儿操作为主, 在教师的明确语言的启发引导下, 让幼儿通过操作, 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并获得经验, 然后教师在幼儿操作探索的基础上, 引导讨论操作的结果, 达到帮助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有很多种, 以上只是我总结的经验和体会。 我们老师要从实际出发, 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 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 充分利用幼儿所处的环境, 并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有层次的操作教具, 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

摘要: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 对枯燥和抽象的数学并不感兴趣, 而喜欢游戏、运动和积极表演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又是小班幼儿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和幼儿经历过的生活情景表演中, 让幼儿在游戏和运动及表演中学习数学, 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运动和表演的需要, 又可很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根据这一理论设定, 作者在组织小班幼儿数学活动时, 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和情景表演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 让幼儿在游戏、运动和情景表演中学习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

关键词:小班幼儿,趣味教学,教学游戏

幼儿园的趣味数学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多种方法点数物体,并能按一定规律进行点数。

2、增强观察能力,萌发趣味点数的兴趣。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幼儿人手一份操作表格。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了解幼儿数数的能力。

师:小朋友们,我知道你们都数数都很厉害你们都能数到几?

我说一个数,你接着往下数3个数字好吗?

二、数数游戏,发现数数的正确方法。

1、出示图片,幼儿观察。

师:那我要请你们帮我一个忙啦,看,图上有什么?(房子,树,兔子,小花)

房子有几幢?那我们在这张表格房子的下面写上数字2,表示有两幢房子。有几棵树?你是怎么数的?那我应该在表格的哪里填数字呢?填上数字几?

2、师:兔子有几只表格怎么填谁来试试看小花呢?

3、教师小结:要数清楚物体的数量,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上往下,或者从左往右,这样就不会数错了。

4、出示图片,观察图片上的.食物并记录。

师:看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这是什么?有几条带鱼?你是怎么数的?还有什么?这次你又是怎么数的呢?

5、师:这是什么有几种饼干什么叫种有几种颜色的彩虹糖?

师小结:数不同的东西方法也不同。

6、师:这张表格你们会填吗?那现在就请你们完成这张表格,数数看有几条带鱼,有几个鸡蛋,有几种饼干,还有几种颜色的彩虹糖呢?

三、延伸活动,关注身边事物的数量。

师:还有一些东西我们不好数,但是我们却能一看就知道有多少。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你知道这些东西有多少吗?

浅谈幼儿园趣味数学教育 篇3

一、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事物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幼儿初步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积极因素,因此,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1.使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是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知识本身价值,更要让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能力。本着“孩子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教师在活动中应多采用观察法、比较法、启发提问法、操作探究法等方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2.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趣味。”数学活动的组织,不能单纯依靠集体活动完成,只有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幼儿才会积极参与,获得更好发展。

(1)将数学教育融入游戏中。

教育游戏化是儿童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根本,能让儿童在快乐的玩中学得知识。如学习数列时,我设计了游戏《勇敢的小熊》,为幼儿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幼儿只有解决数学问题才能顺利过关,孩子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序列数数找地雷、挖地雷,最后取得胜利。由此我认为只有在真实的游戏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在不断遇到各种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幼儿获得自信心,感受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2)将数学教育融入生活中。

现实生活中包含大量数学信息,幼儿无时无刻不与数学打交道,幼儿教师要有很强的数学意识,善于在生活环境中创造学习数学的机会,善于引导幼儿对数学的注意,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如散步时让幼儿点数树、花;分餐时让幼儿分碗和筷子等。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幼儿进一步认识数学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概念。

(3)将数学教育融入区角活动。

只有与教育目标相符合的区角材料,才有利于幼儿发展。可以在班级专门创设一个数学专用室,根据教育目标、活动主题等不定时、不定量地投放材料。按照实际教学情况,在活动前投放材料,供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活动后填充材料,供幼儿解决问题及巩固对已学内容的理解。

3.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

在教学中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1)教具要科学合理、形象生动。

首先,教具要直观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如小班教具要色彩鲜艳、具体、形象,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其次,教具要生动,能引起幼儿兴趣,教学内容可以制成PPT,有利于生动、形象地解决重、难点问题。

(2)根据主题活动设计教具。

进行数学活动时,要根据主题设计数学教具。如在中班“我们都是好朋友”主题活动中,数学活动是“我和朋友比高矮”,利用多媒体播放班上任意两个小朋友的合影,比较谁高谁矮;紧接着让幼儿找朋友比高矮,从两人一组到三人一组,逐渐增加难度,在富有游戏的情境中吸引幼儿,以此引起幼儿参与兴趣,使幼儿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4.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纲要》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当前数学教育中,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知识和概念传授给幼儿,而是提供各种材料,通过观察、引导、支持幼儿操作活动过程,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规律、习得知识。

在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应有意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有条理、能克服困难和收拾整理玩具等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必需的,又为以后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将数学教育融入各教学领域

幼儿园各科教学应相互融为一体。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中,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如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做实验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数学教学融入一日生活中

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蕴含丰富的数学信息,需要教师善于从生活环境中捕捉数学信息,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增强对数学的敏感性,提高幼儿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户外活动渗透数学信息

户外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把户外活动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跳绳、拍球活动都是渗透数学信息的大好时机,不仅让幼儿锻炼身体,而且让幼儿练习数数和数的比较等。

2.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渗透

幼儿每天的生活都与数字打交道,如几点起床、吃早饭、入园等,都无形地加深了幼儿对数学的认识和巩固。

幼儿园的趣味数学 篇4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2、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活动准备:

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我要拿走一根火柴棒,还剩几根?我用五根火柴棒也能搭两个三角形,你们信吗?

4、谁看出了其中的秘密?为什么五根火柴棒也能搭出两个三角形?(因为它们有一条公用边,它叫“公用边”)

(二)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个别幼儿示范)

(三)幼儿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1)用最少的火柴棒搭出五个正方形。

(2)将你搭出的图形画出来。

(3)记录你所用的火柴棒的数量。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开展幼儿趣味数学教学四法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92-01

幼儿教育纲要在数学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及游戏中理解数量关系,并由此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趣味性。目前幼儿教学中趣味数学教学的开展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基于此,如何将数学知识寓于幼儿的游戏、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满足幼儿游戏及其他方面需要的同时,又能轻松地掌握了数学知识,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结合幼儿日常活动,渗透趣味数学教学

在幼儿一天的生活中,活动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幼儿家长尤其重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到老师精心的护理,对于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十分重视,因此,如何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寓于幼儿日常活动之中,需要教师结合家长及幼儿的心理特点,做出精心的设计和实施,以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带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感受事物的数学特性。

比如,在分生日蛋糕时,小朋友们对“吃”的兴趣比较浓厚,笔者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幼儿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每一个小朋友,让大家吃到分量相等的蛋糕”。问题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他们想出了很多“妙招”:有的说,可以用小勺,每人分一勺;有的说,可以用刀子把蛋糕切成和小朋友一样多的相等的小块;还有的说用秤称一下,每人分重量相等的蛋糕……这个过程让小朋友们了解了等分的数学知识。在平时活动中,笔者喜欢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渗透趣味数学的学习。如在校园散步时,让幼儿数数周围有几棵树,有几颗柳树、几棵杨树等,强化幼儿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事实证明,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渗透数学教学,可以找到非常丰富的切入点,也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切不可分,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趣味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数学兴趣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愉悦地发现问题、激活思维,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强化数学知识的学习。

比如,在认识“1”和“许多”以及3以内的点数这一教学中,笔者结合“踢毽子”这一游戏,引导幼儿在踢的过程中,加深“踢一次”“踢了许多次”“踢了三次”的印象;又如,在教学“5”的形成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在游戏开始时,播放歌曲《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歌声激发了幼儿找朋友的激情,笔者下口令让幼儿开始来找朋友,在恰当的时候笔者喊出5,1个小朋友找朋友,就必须立即找来4个小朋友和他在一起;如果3个幼儿找朋友,就立即找2个幼儿和他站在一起……在熟悉的歌曲声中,幼儿很顺利地完成了游戏任务,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三、结合幼儿思维特点,创设趣味生活情境

幼儿时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幼儿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创设趣味化的生活情境,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数学思维。

比如,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10元购物”活动,让幼儿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去“超市”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去付钱、去计算一下自己的钱减去购物的钱还剩下多少。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的角色也转变为幼儿购物中的陪伴者、参谋者,笔者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幼儿所购商品的质量、价格,帮助他们计算剩下的钱还能买什么商品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数学的学习融入了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幼儿学会了如何使用钱币、如何进行合理消费等,使数学知识的学习生活化、具体化,激发了幼儿的数学兴趣。

四、整合幼儿教学内容,开展趣味数学教学

幼儿新纲要明确要求,幼儿教育活动要充分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生活体验和年龄特点等,各个教学领域的内容要相互联系和渗透,突出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由此,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有效渗透数学教学,形成一个相互渗透,共同提升的有机整体。

比如,在手工、美术等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感受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在幼儿科学常识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如何称重、测量、算数,让幼儿明白相关物体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等;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去观察和欣赏美丽的大自然表现出数学之美的作品,如翩翩飞舞的蝴蝶、水中游弋的金鱼、南飞的大雁等,让幼儿体会到数学中所蕴含的和谐之美、秩序之美、对称之美。

总之,在幼儿趣味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幼儿的生活、游戏及各个领域的教学与趣味数学的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 篇6

在教学中,我就是这样教学的。我常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夺红旗、开火车、抢凳子等活动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那么,具体来说如何让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呢?从自己大量的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设计有趣的课前导入

有趣的课前导入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了好的开头下面进行教学就容易了。顺着学生兴致勃勃的思路抓住时机进行教学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幽默有趣的课前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把学生顺利地带进数学课堂。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先请大家猜猜校园门口的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然后提问:要比较花坛的大小,其实就是比较它们的什么?你会算哪个花坛的面积?怎样计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时学生七嘴八舌,想“探个究竟”的兴趣就油然而生了。

二、教学过程,语言也应该生动有趣

小学生的思维不像初中生,对于比较抽象的东西,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数学老师如果善于将知识化抽象为形象,那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学起来也会比较轻松。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八戒吃山桃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地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了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己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又如,教学两位数的乘法时,我采用了小熊开店的故事引导:小熊不喜欢学习,只想做生意,于是在学校旁边开了个水果店。小兔和小猴是它的同学,它们商量好,要教训这个不爱上学的懒家伙。

它们来到小熊的水果店。

“桃子怎么卖呀?”小猴问。

“第一筐里6元3公斤,第二筐里6元2公斤。”小熊回答。

小猴又说:“如果我从两筐里拿5公斤,要付你12元,对吗?”

小熊点点头。

“那我全买下,既然5公斤12元,那60公斤就是12×12=144元,对不对?”

“正是,正是。”小熊讲。

于是小猴买了所有的桃子,付了钱,和小兔高兴地走了。

晚上回到家,小熊结账,怎么算都是亏本的。第二天,小猴、小兔找到小熊把情况说了,笑着说:“都是你学习不好,我们才来教训你一下”,并把少给的钱补给了小熊。

小熊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每天上课都很认真。它们三个成了好朋友。

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故事中,学生听得入了迷,既从故事中学到了数学,又受到了教育。

与此同时,教师幽默有趣的课堂语言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能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最好的时机,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产生疲劳,这时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比如“开火车”“夺红旗”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三、探究性作业,也体现了“趣”味

探究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通过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等探究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测量出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再按照1∶500的比例,画出平面图,再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又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的设计中,课一开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设计三个小白兔各做了一个三角形比谁做的三角形最大。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问题:怎样才能比较哪个三角形最大?于是设计了三个实验: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拼长方形。学生通过做实验,填写报告,从三个实验报告中探究出数学规律——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并对公式进行反复检验。

在课最后再设计一个练习,让学生再一次通过探究,明确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三角形的高是相等的,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整节课的设计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为中心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听众”和“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探究、比较、建构,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与数学素养。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基本知识,也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去为学生创造一切可以探究的过程,因为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通过数学探究活动而得到的。这样的探究,能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实践表明,充满趣味的数学课,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一切激发智力的有利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有趣味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许清霞.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趣味[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处方下一篇:现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