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与调适论文

2024-12-05

大学生心理与调适论文(精选8篇)

大学生心理与调适论文 篇1

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调适

班级:09食品加工技术姓名:丁丽萍学号:7号

摘 要:大学毕业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很多心理困惑。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心理调适

正文: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因此,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学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发现、正确疏导和解决的话,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势必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师长应该将这一学生问题重视起来。

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而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600多万。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 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始终不减,千军万马过独

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

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

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

庭尤甚。

3.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

“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

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

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

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

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

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

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

(二)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择

业方向和择业方法,始终不能顺利就业,因择业挫折产生就业恐慌;第四,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

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

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

和生活。

2.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

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 悔恨 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

验之中。[1]大学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此择

业的期望值也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

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

“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

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必然是事与愿违,最终不能顺利就业。

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囿于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

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2]

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

发生偏差。

3.自卑与自大心理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

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

常存在相互交织的现象,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

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

自大,认为自己已经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任何工作都会得心应手,在求职中自

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结

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陷入自卑的泥淖。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

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

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

习!”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

从进校起就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了解自我之后,就

要在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在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

自己,到四年级就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一)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

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

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

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

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

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一些学校甚至削弱关系学生身

心健康的素质拓展课程,普遍忽视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对毕业

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辅导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国家庭不当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

要原因。普遍的独生子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对

象,然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择业时

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

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

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

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

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

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

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

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

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

汇点。[3]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四)谦虚是做人之本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过多地在意眼前的得失,过分重视用人单

位所给的薪酬,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用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目前的待遇不十分理想,岗位不十分称心,但要相信,通

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上级的信任,得到上司的重用。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要学会用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只有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谦逊的态度是就业、从业的制胜法宝。

只有从自身做起,平时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真正把就

业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

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

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等。[4]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

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

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

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

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

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

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

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

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

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

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

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

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

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

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

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

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

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

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

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

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

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

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

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因此如果今后在我就业的时候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调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就业压力大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就业机会。“危机”是危难也是机会,关键

还是要看自己的把握。无论有没有危机,我都会不断努力,摆正心态,这个世界任何

时候都没有绝对的完美,随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重要而且必要的,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

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

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

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

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

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2]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533-535.

[3] 陈核来.论大学生的就业观[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53-55.[4]刘慧.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9):50-52.

大学生心理与调适论文 篇2

1. 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却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

2. 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另外有些大学生自视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3. 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

4. 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

5. 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于是"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而且自己明明没有当什么干部"也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照着别人的写上"甚至胡编乱造一番"以至有时在用人单位收到的自荐书中一个班竟出现了五六个班长#还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担心了"应该松口气$歇歇脚了"于是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

6. 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由于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某些专业$学校不易找工作的客观现实"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比如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靠自己"就业靠关系&"还有些同学出现了对专业$学校的抱怨$贬低#在各种不满与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下"还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不良行为有故意旷课$夜归$喝酒$起哄$闹事$损坏东西$打架对抗$进行不良交往$行为怪异$过度消费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行为的出现!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有的毕业生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慌#消化紊乱#神经衰弱#血压升高#身体酸痛#饮食障碍#失眠!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1. 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缘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 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传统观点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己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使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3. 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 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

5. 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

6. 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 篇3

一、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經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自我同一性混乱。

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盲目从众,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如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

依赖,是指在就业中不愿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人独立的决策能力,没有进取精神,只是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甚至只等职业送上门而不去积极争取。一些毕业生自己不去找工作,只等着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甚至还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希望学校解决就业问题。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学校。还有不少毕业生由家长陪着参加供需见面会,职业的好坏完全由父母决定,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

2.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自主择业给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自由及通过竞争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应该说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所期望与认可的。但当大学生真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也有许多人表现出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求职时战战兢兢、顾虑重重、畏首畏尾,不敢大胆自荐。结果是有压力没勇气,不能真正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竞争实力,错过机会,在竞争中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境地。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及没有“关系”的同学就更容易出现不敢竞争、不敢尝试的问题。

害怕竞争的保守心理一方面与大学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有关,另一方面更与许多大学生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就业挫折有关,如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只找那些把握大的职业,而对竞争强的工作不敢问津,害怕求职失败遭受打击。

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就业中的自卑一般产生于以下一些情况:首先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会自惭形秽;再次,一些在校成绩与表现一般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自荐书上奖励、证书、成果一大堆,自己什么也没有,也容易自我贬低;最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遭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后也会自怨自艾。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有的大学生自以为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满腹经纶,任何工作到手中都可以出色完成,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四处吹嘘,一旦出现变故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身上常见的人格缺陷,在就业中的表现都是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交织的现象,如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容易自大,一旦出现挫折就自卑;一些大学生虽然对自身条件比较自卑,但是真正遇到用人单位时却又表现为自大,要价很高。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①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②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③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連面试也不敢去,常常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习!”

(五)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四面出击、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常常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工作时,有追悔莫及,甚至毁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3.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

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造谣中伤、打小报告。

4.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

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比如当别人为其推荐某工作单位时,总是抱有戒心,别人讲得越多他越不相信。当求职失败时,不总结自己的问题,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批评与建议。

5.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于是,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而且自己明明没有当什么干部,也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照着别人的写上,甚至胡编乱造一番,以至有时在用人单位收到的自荐书中一个班竟出现了五六个班长。还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

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担心了,应该松口气、歇歇脚了,于是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因此受到学校的处分,严重的甚至被开除或勒令退学,找到的工作也因此丢了,悔之莫及。

6.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由于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某些专业、学校不易找工作的客观现实,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比如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靠自己,就业靠关系”,还有些同学出现了对专业、学校的抱怨、贬低。

在各种不满与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下,还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不良行为有故意旷课、夜归、喝酒、起哄、闹事、损坏东西、打架对抗、进行不良交往、行为怪异、过度消费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行为的出现。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有的毕业生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慌、消化紊乱、神经衰弱、血压升高、身体酸痛、饮食障碍、失眠。

行为与生理反应的失常通常是比较严重的就业心理失常的表现,出现这些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或寻求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如果你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原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也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抢先到这样的地区去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传统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总之,盲目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才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的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活动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種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带来困扰。因此,有关问题其实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很少有人是绝对的人格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调适与训练1 篇4

了解中小学个性发展的特点,掌握其发展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加以培养和训练,能够促进中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案例展示

发挥班集体的力量

长岛真夫研究了关于班集体指导对角色加工的意义。实验是在小学五年级有47名学生的一个班上进行的。挑选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8名学生,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追踪研究这些孩子在班级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和性格特征变化的情况。一个学期过后进行测定,发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有显著的变化。他们从前一直不被人重视,而当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担任一个学期的班级委员之后,班上在第二学期选举时,这8名学生中有6名又被选为班级委员。另外也观察到,这6名委员在性格方面,诸如自尊统帅性、安定感、明朗性、活动能力、协调性、诚实性、责任心等特性都有所发展。从对全般学生变化的统计看,原来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孤立的孩子的比例也大大下降了,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

——摘自高玉祥著《健全人格及其塑造》

理论阐述

(一)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中小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教育,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所谓自我概念①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自我观念的形成与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以公正、民主的态度评价学生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最初是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自我观念的影响作用最大,教师对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长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性质很难为其他过程所取代,教师看待学生的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方式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处境是否积极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后进的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改变他们的地位和学业成绩,来促进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对于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及时的批评,对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情境暗示等,使其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李德伟(1988)发现儿童自我概念与其能力水平显著正相关,角色改变训练可以使自我概念的能力提高。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形式对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式的交往,可以使学生获得自主感,变批评为动力,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体现在教学中一要发扬教学民主;二要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如学生的回答正确时,给予肯定,对于错误给予宽容的纠正,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安全感、成就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调适与训练

教师要注意避免与学生交往中出现等级性、歧视性现象,引导他们平等地、合作地交往。通过一些活动课程,如选择性的兴趣活动、保健性的体育活动、实践性的科技小组活动等,使学生在同辈群体的交往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及时得到关于自我的信息反馈,了解自我行为与集体行为之间的差距,有效的进行自我调节。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展示各自的个性,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尊重,和谐竞争,也可以达到各自的自我完善。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生理、心理特征以及道德行为的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与人的心理生活及其道德行为表现有很大关系,它对于协调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观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为此,教育可以经常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言行,从上课到完成作业的情况,从对待同学、老师到对待父母、邻居的言行态度,进行全面的严格的自我检查评价,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社会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克服和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与别人相比较来认识自己;二是通过别人的态度来了解自己;三是从活动的成果来认识自己。中学生在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品质时常常具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例如在开学初、其中考试后、学期结束时,分别开展“五个我”的主题班会。开学初让学生自我介绍:“我最喜欢……”、“我害

怕……”、“我的目标是……”、“我的优点是……”、“我的缺点是……”,促使学生相互了解。在学期中和期末则要求学生总结自己的进步与退步,用“我觉得最好的是……”、“我学不好……是因为……”、“我在……方面有了进步”、“我在……方面做得不够好”、“我希望……”类似这样的话,让学生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在与别人的对比中更好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儿童自我情感体验中,归属感的培养至关重要。自我认识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被他人接受的程度,同集体的融合程度,在集体中的位置、参与机会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感。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有寻找归属群体,获得安全、满足和得到情感寄托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促使个人形成积极的自我体验。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鼓励学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小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努力,保持和集体目标一致的追求。教师对学生,不论其目前的学习状况如何,都要鼓励他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使学生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找到努力的方向。

(2)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在班级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动机,确立自我意识的目标,使学生想表现;通过班级活动以及评价活动,使学生确立自信心,敢表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爱表现。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使学生能自我展示,发展自尊心。

(3)教育学生自爱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调适与训练

自爱就是喜欢自己、悦纳自己。自爱比自知更难,它可以解释为不要和自己过不去,爱惜、保护自己,重视身体健康,珍惜自己的品德与荣誉,这都是自爱的表现。教育学生自爱,首先要尊重他们,不要一味地指责学生的缺点,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调整好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同时耐心委婉地要求他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使之在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和满足。

3.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

有人研究(肖晓滢,1991)指出,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有三个方面:动作、运动的控制,情绪、情感的控制以及认识活动的控制。对学生进行自我控制教育主要是后两个方面。

(1)创造良好的师生、同伴互动情境。教师既为儿童提供行为指导,也是儿童的模仿对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保持一致性,并注意自己言行一致,让学生处于准则、要求一致的情境。同时行为的要求应基于学生认知、行为发展的水平,使学生理解并知道如何达到要求,奖惩的使用着眼于发展学生内在的动力性。这两种互动的结合,可共同促进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2)指导学生形成有效维持注意的认知策略。缺乏自我控制的儿童在活动中往往显得冲动,难以完成行为调节。研究表明,通过想象,自我暗示等认知策略的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注意力和自我调节行为的提高。教育中可采用这些方法来指导或训练儿童,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以维持各种行为调节中所需的注意力。

(3)对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教育

自我调节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中学生主动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学习及行为提出任务,并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调控。

自我调节表现了学生的自觉性、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身的成长与社会要求相适应,从而获得最佳的成长环境。在自我调节教育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他们在学习、活动、性格发展等实践方面,增强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自我调控能力。例如,在学习方面,对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指导,重点在于培养他们的自觉能力、学习的自觉性,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教育者首先可以通过询问如下问题安排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主观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①自己是否会主动安排学习,是否经常在等教师的安排?

②自己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固定的学习地点?能否独立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③自己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前是否预习,如何预习?课堂听课是否听懂还是注意记忆?能否将重点内容记下来,能否找到重点问题?是否来得及记笔记?课后是否复习,如何复习,是背、抄、默还是比较、归纳、总结?遇到困难或问题立即请他人帮助还是自己钻研、独立完成,有没有经常抄袭作业?是否像重视书面作业那样重视口头作业?注重平时学习还是注重突击?④是否学会自我评价,还是只依靠教师打成绩,如果得了高分或低分是否情绪波动?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调适与训练

在上述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开始引导中学生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首先和中学生一起弄清他们需要调整的一些学习问题,然后让他们独立安排学习计划,初期要定时检查监督执行,慢慢过渡到中学生自我奖赏。通过这些步骤使中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得到

训练。

(4)指导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使他们由教育的客体变成教育的主体。

任何一种教育,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主动配合,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如果只是在教师、成人的要求和阻止下,才有良好的道德行为,那么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是失败的教育。优良的品德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牢固地形成。因此,教师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自我提醒的方法进行自我监督,逐步养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我教育的习惯。

(二)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

人的性格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培养学生的性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塑造起着定型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1.塑造学生性格的自觉性

在基础教育阶段,要使学生的良好性格塑造成型,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师生双方都有塑造性格的高度自觉性。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包括各种人际交往,都具有塑造性格的作用,没有单独的、特殊的塑造性格的途径。虽然教育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这只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可以出现正面的和负面的两种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具有塑造学生良好性格的意识。同时也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具有明确的塑造自己良好性格的意识,首先要帮助中学生定准自己的“音”,也就是让中学生自觉分析了解自己的性格,正确认识自己,使学生自觉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缺点和不足,这是自我调节、控制和塑造自我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应帮助他们认识什么是良好的性格特征和不良的性格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好的性格特征、战胜不良的性格特征,从而激发中学生改善自己个性弱点的决心。同时还要帮助中学生学会科学的自我疏导、自我锻炼。

2.在集体活动中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

学校集体对学生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像组织性、纪律性、责任感、义务感这些良好的性格特征只有在良好的集体生活中才能逐步形成。因此,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的集体,如班级、团队、组织,把它看做是陶冶学生性格的熔炉。例如,通过形成正确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塑造学生自制、守纪律、坚强、勇敢、奉献的性格。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改变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来培养性格,如长期在集体中地位低的同学,很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缺乏责任感等不良性格。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形成自信。同时,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也增加了学生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增进了解,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培养良好性格的必由之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主张学校里应该有生产过程,甚至是最简单的、最没有什么价值、最枯燥的也可以,因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人的真正性格——生产集体成员的真正性格(如珍惜劳动成果、有责任心、坚持性)才能够成长起来。”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调适与训练

不过这种成果并不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所以,他又说:“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平行的教育,……只能成为一种不起作用的过程,不会有积极有用的结果。”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好逸恶劳,怕苦畏难,依赖别人,自私、任性、冷漠等性格缺陷,从劳动实践入手,并紧密结合有关事例的教育,去进行矫治。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兴趣和关心,从现实世界的社会生活中观察社会现象,不断培养中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社会、理解和体验社会的社会意识。

(三)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的教育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志,中小学阶段正是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如何帮助他们适应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是个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1.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文化生活也在发生变化,通俗性、商业性、消遣性的影视书刊、歌舞、时装等等流行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和发展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如网络、影视片以及各种文化思潮,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观念和行为参照系统。这些文化潮流,一方面代表了新的、快速的文化节奏,以创新、务实的风格突破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推进传统观念的转变,它可以调节人们情绪,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求知欲,但流行文化自身的特点,即文化格调不高,思想内容贫乏肤浅,会使学生想象力的聚集点偏离科学艺术,而更多地注意于情节。一个抽样调查表明,城市中学生对武打、侦探、神话类小说、影视最感兴趣,分别占他们所接受信息的69.3%和73.2%。这些情况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个性扩张和暴力行为激增。从青少年罪犯的供词中看,有超过50%的人是模仿电视作案的。现实生活中积极与消极、科学与迷信、美与丑、善与恶同时并存,这对于历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确实难以鉴别。教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懂得如何面对现实、适应社会、提高鉴别力,以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误入歧途。

2.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健康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

面对着社会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思想的冲击与震荡,学校与教育者要以主动的态度来迎接开放的社会文化冲击,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去影响中学生的精神世界、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从现代科学、文学艺术包括流行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向学生普及科学、艺术知识,以积极的选择性代替不良的盲目性与从众性,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形成科学的鉴别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有计划的在每个学期开展一两次活动,如文学创作比赛、歌舞比赛、体育竞技比赛等,满足学生娱乐和展示自我的需求。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

大学生心理与调适论文 篇5

主讲: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邓永强

同志们:

最近大家工作都很忙,压力也很大,我看了一下,大家状态还是不错的。今天就《公务员压力排解与心理调适》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探讨一下。原来想准备给大家交流一两个小时的,但由于今天时间紧迫,对内容进行了压缩,就点到为止,讲得不到位的或讲得不对的,大家可以会后补充交流。

心理健康,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公务员,作为从事政务工作与社会管理的特殊人群,其职位与责任与众不同,要求他们必须具有精力充沛、意志坚定、情绪正常、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生活在今天这个快节奏、多变化、高效的社会里,没有人可以躲避压力,压力无处不在。特别是公务员,时时都会面对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健康压力和社交人际交往压力等等。这些压力所造成的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抑郁忧愤、畏怯悔恨等不健康心理对公务员产生着强烈冲击。在层层压力之下,是束手无策还是积极应对,是消极忍受还是驾驭压力,是屈服还是科学减压,既体现公务员的心理状态,也反映出公务员的生存技能。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各种问题、矛盾层出不穷,致使官员们面临的责任压力也很大,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群众上访、政治压力、工作失误、社会诱惑、家庭责任等多方面的因素往往同时袭来,也同样会使一些官员产生焦虑、愧疚、烦恼、郁闷。不断出现的官员自杀,已经暴露出国家在官员心理辅导机制方面的缺失。

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利、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然而最近频发自杀事件,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了公务员自杀的罪魁祸首。

近年来自杀的官员级别从省部级、厅局级到县处级、科级,每个层次都有,从党委、政府到金融、教育、税务、公安,每个行业都有。

这些自杀官员中,有些似乎还没有被证明与贪腐案件有多大的关系,有些是在组织或司法调查过程中自杀,有些则是被拘押到监所里后自杀,手段包括服毒、跳楼、开枪、卧轨、撞墙、割腕、上吊……应有尽有,既有突然的举动,也有思考后的行动。

据大家目前所知道的较早自杀的公务员是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就在投江(汨罗江)自尽。端午节的由来。人才与绝世之《离骚》呀。

相关新闻事件回顾

九成公务员有工作压力,其中,38.51%来自工作强度,17.98%来自人际关系。随着公务员改革的深入,竞争上岗、选任制和聘任制、问责制等措施的实施加大了公务员的竞争,过去“一杯清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清闲生活一去不复返。

由于因受到工作和生活等问题的影响,公务员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烦躁、心累、厌倦、抑郁、孤独、精神恍惚,仅2.88%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心理症状。另据数据显示,七成以上公务员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仅24.25%公务员睡眠质量良好。

官员自杀主要是精神家园缺失所致,而贪污腐败、仕途不顺、工作压力过大是构成官员自杀的三大诱因

公务员的工作服从性高、规定性强,这使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公务员常会有较强的无奈感和压抑感。此外,社会关系的维系,方方面面的沟通、协调和应酬等人际重负,使得公务员长期处于心理疲劳甚至心理恐慌状态。

十大最职业压力排行公务员 职业压力指数:102 播音员 职业压力指数:93 演艺明星 职业压力指数:84 作家 职业压力指数:75 运动员 职业压力指数:66 农民 职业压力指数:57 农民工 职业压力指数:48 小摊贩 职业压力指数:39 下岗工人 职业压力指数:210 矿工 职业压力指数:

1一、什么是压力?

1、有物理上的解释:垂直作用于流体或固体界面单位面积上的力。

2、通常从心理学上解释即是指: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对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重要情景、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所做出的情绪与生理的紧张反应。

据我国著名的压力管理专家和心理治疗专家,郝滨先生在其著作《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中论述:心理压力其实就是指个体依据对压力源的不同感受而导致的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反应过程。

二、压力来自于哪些方面、为什么会产生压力?

那些使人产生压力反应的人或事件被称为压力源。由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而来;

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

1、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和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感染、噪声、气温变化等。

2、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每一个人的压力都有所不同。但总体的说来,可以将引起压力的原因归为四类:生活事件、挫折、心理冲突和不合理的认识。

3、总之,产生压力的核心是:心理预期、环境要求、个体能力三者之间的平衡。

心理预期过高或过低、环境要求过高或过低,个体能力即掌控能力、驾驭能力的不足。比较、竞争、不确定性、外部舆论、外界眼光等等 无聊会不会产生压力?——饱暖还思淫欲

四、如何排解与调适心理压力呢?

1、正确看待压力:——正视、改变、适应、积极

压力有正的一面,也有负的一面。就像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肖汉仕所说:适度的压力像天使,过大的压力像魔鬼。

压力无处不在,然看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心态来看待和处理压力。正确看待压力并且利用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也是失去人生进步的动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但面临的压力超出了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引起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放宽心态、适应环境——勇面挫折、正向思维 环境有大小之分、心态有好坏之别

一年四季的温度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适应,积极进一上辈子,消极沉沦一辈子。

伟人改变环境,能人利用环境,凡人适应环境,庸人不适应环境。

心态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马斯洛

学会正向思维、吸收正能量

【用未来看现在,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积累的越多,人越成熟。经历的多,生命有长度;经历的广,生命有厚度。经历过险恶的挑战,生命有高度;经历过困苦的磨炼,生命有强度;经历过挫折的考验,生命有亮度。只有经历过,我们才能选择留恋或者遗忘。与朋友分享那些美好的经历,告诉自己生活可以更美好;忘掉那些痛苦的经历,告诉自己生活可以更美好。】——邓永强

就像泰戈尔说的:“因为经历,所以懂得。”

【人只有多一点经历才会成长成熟,才会形成自己成熟的价值观世界观,才会在今后的道路上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泰然处之。】——邓永强

【“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主席他老人家是何等的心胸和气魄。

适当的自恋一下,因为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你。

【风啸引天吼、嘶鸣敌胆寒;泰山起宫调,黄河作琴弦。】——电视剧《跤王》主题曲词作者:是郑州大学医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凯娟女士。

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奋斗目标要合理,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但向最好处努力。他人对不起我,我却一直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他,就算他对不起我,那有愧的是他,而不是你。

3、处理好人际关系——提升情商——沟通与协调

【加强沟通,善于协调。协调是领导者个人素质中必须具备的软方法、软技术,它不是依靠照章操作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与危机的沟通、协调和处理,更能凸显领导艺术和水平。沟通协调是领导者谋求各方面力量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行动步调一致性。在工作中一切障碍、鸿沟、猜忌和误解都是沟通问题,只要加强相互间的真诚、有效地沟通就没有解决不了解问题。沟通的作用在于更好地协调,协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使命。任何一个组织都不能缺少沟通和协调,任何个人之间也不能缺少沟通和协调。】——邓永强

“元芳你怎么看?”元芳的价值,参与式及民主。

换位思考,善解人意;欣赏他人,兼容并包。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相信他人的创造力。不过于追求完美。有缺陷才是完美的。有可能正因为他人的缺陷和不足,才成就你的伟大。

合理进行比较,找到平衡。比不比,跟谁比,比什么,怎么比? 人比人气死人,人比人激励人!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注意从多方面看问题。如果从某一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积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只要能够转换一个视角,常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心理压力也迎刃而解。

4、工作——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被创造出来。——务实创新、避免简单重复

坚定理想信念、找到工作动力的精神支撑。弘扬主流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善于把握机会,要有奋斗致死的豪情。比如我本人的奋斗经历,特别是考研经历。重新审视工作价值,找到意义感。

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工作上的难题就要善于借势。工作既要讲政策、也要讲对策。既要讲战略还得讲战术。

工作要把握好轻重缓急、要权衡利弊。既要要深思熟虑,也要深谋远虑。紧急与重要的关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的去工作。

邓小平谈香港问题两手准备,留有余地。工作开展要有多种方案,充分准备。为之于未有,防之于未然,治之于未乱。锋芒毕露与锋芒不露。柔性处理。

5、加强学习——内功高深方能笑傲江湖——提升智商

中共中央党校昨天举行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强调:本领恐慌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能力危机、能力恐慌。

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应具备以下九项通用能力:

政治鉴别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学习能力。

学而知不足,做而知不熟。

相信学习的力量。没有用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

无知无畏 与 无敌巨畏、知之甚少、不学无术。核心竞争力。

5、用心生活:——爱与责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要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意义、用心感悟命的价值。

用爱去维系,用责任去担当。把责任作为爱的纽带。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打不开,是因为爱得不够。钢铁熔化需要温度。

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间的关系,避免把工作的一些负面东西带入生活。

集中与分散、可以追求多元化放松。规律的生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休息日陪家人,享受生活的乐趣,可以舒减心理的压力。劳逸结合。听听音乐、休闲、旅游、多才多艺,就是转移法。

既要英雄气概还得有浪漫情怀。刚柔并济,张驰有度。

6、加强品德修养

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一旦手相掌握有着权利和资源,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所以历来用人、处人第一原则是 “以德为先”。

有些人很聪明但不够智慧 有些人很精明但不会平衡

德不配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然就会 钱、权、色所迷惑,早晚得出事。“只要自己不拿,何怕别人来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不贪不腐、不失不渎、不嫖不赌——邓永强 清清白白从政,堂堂正正做人。

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不会不作为,不胡作非为。

做人、为事讲原则,首先自己要设定原则,什么是上限,什么是底线,什么是红灯,什么是绿灯?再就是不要践踏他人原则。该止则止,该动则动。不盲动,谋定而后动。

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是:任何事一定要考虑清楚不违法、不违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 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选择、持之坚守——学会放弃 选择与无悔;比较与选优。

选择与坚守;走牛B的路,让傻B去说吧!

不曾拿起何谈放下。拿起来、拥有了既然更痛苦,倒不如适度放开。舍与得。

尽力与 随缘。

【不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也不拿自己的过错去惩罚别人,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肖汉仕教授)

有时遇到自己经过努力也招架不住的事,在不违法、不违德,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前提下,可以适度的放弃一下:天塌不下来„„、死不了人„„、没事„„、大不了„„、算了、时间会冲淡一切等等。

同志们:一定要把握心理压力的本质原因和化解之道:环境要求、心理预期、个体能力。加强学习、增强本领;控制欲望、合理预期;适应大环境、尝试性的突破或改变小环境、换个角度放宽心态。立以修身养性德为本,是为上上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篇6

作为一个新人,我愿意接受各式各样的挑战,从中学习新的事物,并快速的成长起来。但是作为机械系的学生,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对就业信息不够了解,因此对待就业还很焦虑,怯懦等等。上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我的择业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自我调适是指个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能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

我们在择业时常常会产生许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1.焦虑: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使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迫使人积极努力。而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2.自卑: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会产生精神不振、沮丧、失望、等心理现象。

3.怯懦: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怯懦,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

4.孤傲: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5.冷漠: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种心理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并引起许多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既不利于求职择业,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择业心理自我调适可以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各种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大学生保持稳定、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求职择业。

(l)理智思考。一个人要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能理智思考,正确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要理智地分析自己,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增强信心,相信凭真才实学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单位。其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冷静分析原因,是自己的专业、能力、个性特点不适合这项工作呢?还是自己的择业策略不妥?还是期望值太高?若是自己不适合这项工作,则应激流勇退,寻找新的目标;若是择业的策略欠妥,则应好好总结,加以改进;若是期望值太高,则应“忍痛割爱”,接受现实,及时调整,合理定位。

(2)自我激励。大学生求职面试时信心不足,出现紧张、胆怯,可以通过自我激励进行调节。一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进行调节,自己给自己“打气”、壮胆。比如面试前,暗示自己“不要紧张”、“放松”。“我会发挥得很好”、“我一定能成功”等等。它能缓解过分紧张的情绪,增强自信心。二是大胆实践。择业时主动出击,让行动来激励自己。如要求自己主动与用人单位的代表打招呼,握手问好,把心里的想法坦率地说出来。

(3)学会放松。应聘时如果心情紧张,也可通过自我放松练习进行缓解。常

见的放松方法是意念放松训练。其方法是,先稳定情绪,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丹田,用腹式呼吸法慢慢呼吸。

(4)自我安慰。择业时,遇到挫折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我安慰,以缓解动机的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如面试后落选了,可以安慰自己:“失败乃成功之母”,“跟有的人比,我还算好的了”,“车到山前必有路”等等。

(5)适当宣泄。当作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通过适当的宣泄来消除。常见方法有:①倾诉。如向老师、同学、亲友倾诉心中的烦恼和忧虑,或用写日记的方法倾诉不快;②哭泣。找个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可使情绪平静;③剧烈运动,如打球、爬山、长跑等。

(6)寻求心理咨询。为了消除焦虑、烦恼、抑郁等心理障碍,毕业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目前不少高校都已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近年来社会上的心理辅导服务也纷纷兴起。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医生能帮助毕业生迅速有效地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帮助毕业生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提高择业技能技巧。

择业心理是大学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和决定择业行为的产生。正确的择业心理将引导毕业生走向合适的岗位,而不适当的择业观只会使就业越来越难。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与保养 篇7

心理调适是指改变或扩大原有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 其作用是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或冲突时, 改变原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使之能适应新环境, 解决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主要包括自我心理调适以及外界帮助调适。自我心理调适是指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 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控制,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 维持心理平衡, 消除心理困扰。

面临毕业, 高职学生非常关注社会提供了哪些职位, 有多少可选择的机会, 但这都不是毕业生的主观意志和努力所能决定的, 高职学生所能做的是认识自己、调整自己, 作出最佳选择, 并尽快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因此,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控制好自己的心境与情绪, 自觉地调整不平衡心理, 增强心理素质, 也是一门求职择业的必修课。

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

自我评价法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自我心理调适的基础, 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才能找到自我调适的切入点。自我认识与评价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自我静思五步法。即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 能冷静理智地思考、认识和评价自我, 找到自我的确切位置。面对择业, 高职学生可以采用“归零”思考模式, 从自己是谁开始, 问自己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将优点和缺点一一列出来。第二个问题是“我想干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心理趋向检查。第三个问题是“我能干什么?”对自己的能力与潜力进行总结。第四个问题是“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这种环境支持包括客观的经济发展、人事政策、职业空间等条件, 也包括人脉资源等条件。从上述四问中找到对实现职业目标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后, 第五个问题是“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此时, 学生自然会有清晰明确的理性认识。通过这样的自我思考,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评价, 才能把握择业的主动权。

2.外界对比评价法。可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来认识自己, 比如, 将自己与社会上和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进行比较认识自己, 通过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自己, 通过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的结果认识自己等等。俗话说“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所获得的各种比较信息基本一致, 就基本可以认为自我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反之则不够客观, 缺乏自知之明对顺利择业会产生不良影响。

3.职业心理测评法。通过心理测量的方法快速地从各个方面了解自己的职业特质, 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测评、人格测评、职业适应性测评等。高职学生可根据需要在专家指导下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

自我调适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激励法。是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激励自己, 排解各种不良情绪, 并坚信未来是美好的。遇到意外事件或者择业受挫时, 要鼓励自己冷静思考, 寻找应对策略。

2.安慰法。是指在自己不顺心和不如意时, 能够自己替自己辩解,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钻牛角尖。在择业中遇到挫折、经过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 可适当进行自我安慰, 只要自己尽力了, 就不应对自己苛求, 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 应承认并接受现实, 保持内心的安宁。

3.转移法。是指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当不良情绪出现时, 可采用迂回的方法, 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激活新的兴奋中心, 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 消除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如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或者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等。

4.适度宣泄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适度宣泄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心中的郁闷埋藏得越深越久, 对自身的伤害越大。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心理困扰, 比较好的方法是向自己信任的朋友、师长倾诉, 一吐为快,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也可以通过大运动量活动或野外高喊消除心理压抑, 恢复心理平衡。

5.理性情绪法。人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根源于人的非理性观念, 只有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变为理性观念, 才能改变人的不良情绪。高职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很多不良情绪来自非理性观念, 比如“用人单位要求太高”、“社会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太少”等, 如果能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认知, 调整认知结构, 不良情绪就能得到舒解。

外界支持法在促进和维护高职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的过程中, 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及家庭应在各方面给予热情的关怀和必要的支持帮助。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 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 完善就业市场, 配套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 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为高职学生营造良好的择业氛围。用人单位要努力建立科学、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 提高招聘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 尊重、关注毕业生, 重视人才招聘对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学校要加强高职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 拓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视野,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开展求职技能与方法指导以及职业心理教育、职业心理咨询与测量活动, 增强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高职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 帮助处理择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提出有益的建议, 缓解心理压力, 鼓励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渡过求职择业期, 顺利步入职场。

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但最重要的还是高职学生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择业充满信心, 乐观豁达, 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形成健康的择业心理。

良好择业心理的保养方法

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和职业价值观择业观是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 直接影响和决定择业行为的产生。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引导高职学生走向合适的岗位, 从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 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观经历过五次大转变: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服从国家分配;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大学生的追求第一是社会地位, 第二是社会意义, 第三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 大学生第一求职业稳定, 第二求职业发展;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大学生要寻找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第五次是进入21世纪至今, 大学生开始关注职业能否给自己提供最大的发展前景。透过择业观的转变, 高职学生应该意识到要结合客观社会现实树立合理的择业观。目前, 高职学生应树立阶段性就业的观念, 分阶段由基础工作岗位向理想工作岗位迈进, 而不要设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初次就业是高职学生步入社会生存、生活的第一步, 是向理想工作岗位迈进必不可少的积累阶段;通过几年时间的实践锻炼, 提高技术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建立人脉资源后, 逐渐达到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标准。另外, 职业发展对个体的意义已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 职业的价值非常丰富, 高职学生在择业时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不能只考虑工作的薪酬待遇、工作条件等因素, 对薪酬条件、工作条件不太好, 但发展空间大, 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用人单位要优先考虑, 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

明确自我职业定位, 规划具体就业岗位据调查, 高职学生在择业时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缺乏职业理想, 或对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清楚, 或有理想但不切实际, 近半数人就业意识不强, 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六成以上的人缺乏就业准备, 而且普通缺乏职业规划。高职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职业定位有关, 不能确定与自己的价值、兴趣、技能和世界观相适应的职业, 不能将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需要相联系, 对有关职业的认识建立在含糊不清或不准确的信息基础上, 缺乏各种不同职业的信息或经验, 缺少通过调查途径获取职业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当开始进行职业选择时, 感到困惑、焦虑和压抑, 当亲历求职活动后,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高, 容易感到失望、悲观和不满。因此, 正确地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明确职业定位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 也是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职业的最佳方法。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促进人格完善择业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高职学生在择业时面对各种压力, 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或不健康的心态, 这是正常的, 不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出现某些不良心态影响到自己的求职时, 就要自觉主动地进行调适, 选择对自己有效的方法加以化解和调整。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鼓励自己, 坚强地渡过难关;也可以向朋友、师长倾诉, 寻求外部的安慰和支持;还可以通过看电影、听音乐、野外静思、运动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排解烦闷, 放松心情。其实, 产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自己人格上存在某些缺陷, 通过对自己择业时出现的不良心态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 积极地改变和发展自我, 完善自己的人格, 为处理好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充满自信, 坦然面对挫折一些高职学生因为各种原因, 认为自己竞争不过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 在面临毕业时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其实, 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例如比本科生动手能力强, 比中专生知识结构优, 进入企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生产需要等等, 因此大可不必因为自己的高职学历而缺乏自信。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 将自己的主观愿望与社会的客观需求结合起来, 充满自信地积极择业。在日常的校园活动和学习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自信坚强、乐观豁达、正直诚实的良好品质;在求职的过程中, 要不怕困难, 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 应注意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 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 认同社会现实, 确定合适的择业目标, 并主动捕捉现实机遇。

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 要学会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在就业市场化、人才需求不旺、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求职择业不可能一帆风顺, 一次成功的概率小之又小。据统计, 2006年北京大学生为找工作平均投出42份简历, 最多者投出500份简历。所以, 对求职受挫要做好心理准备, 并把就业求职作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良机, 通过求职活动促进自我职业成熟。另外, 求职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 或者所学专业与招聘方的岗位要求有差距, 或者价值观与求职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 等等, 还可能有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求职失败后, 最重要的是正确分析失败原因, 及时调整求职策略, 调适心情, 为下一次成功求职做好积极准备。

摘要:高职学生要想以平和的心态理性择业, 其前提是能够掌握并运用心理调适和保养的方法。因此, 应分析研究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调适与保养的具体方法, 并对其有效运用加以指导。

关键词:高职学生,择业心理,调适,保养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杨兴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泽玲.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周家华, 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放飞的故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干旭.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8]华中师范大学职业技能鉴定研究所求职指导组.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9]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0]李开复.一网情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1]陈凯元.你在为谁工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大学生心理与调适论文 篇8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 适应性

刚进入大学普遍新生感到不适应或困惑的是大学与高中相比学习方式不同,大学里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而高中却是被灌输式的学习方式,是很多新生很难去适应,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时间;其次,大学老师的“放羊式”管理与高中老师的“保姆式”管理,使学生有种对老师的关心程度的落差感。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不再像高中那样那么的简单,大学里更多的时间是与人相处而不是埋头苦读,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使新生对这一突变不能很好地去适应不能很好地去处理好人际关系;当然也存在着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如南北方气候,饮食等的差异;原来在家是过着公主式的生活,而在学校却要独自自主等。而对于如何处理心理困惑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大一新生都会选择去自我调节,在他们的观念里很多时候总感觉把心理困惑讲出来会比较丢脸抑或着受到议论或者嘲笑或者感觉没有这个必要及没有这个意识(原来身边还有很多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惑),所以他们更愿意自己去调节,毕竟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其次,被调查的占一半的同学会向身边的朋友倾诉,每一个人身边总有几个人对你很好,朋友还处在同一个年龄段,交流过程中很容易得到对方的理解与达到共识;再者是与父母交流,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他们是长者,他们会毫无保留地以过来人的身份传授我们经验。部分人感觉找事情去发泄转移注意力也是一种方式,然而,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去选择找心理老师去谈心,之所以这么少的一部分,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会有一种误区以为生病了才会去找心理方面的专家,没有像国外一样把去心理咨询室咨询看作是日常的一件小事,再者,意识性不强,没有意识到找心理老师谈心也是一种解决心理困惑的一种方式等。所以同学们想从《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中获取的知识也正好与他们在大学期间所需要的充电息息相关,学生对自我认识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情绪管理方面,个人发展方面的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渴望,此课程恰好满足同学的需要,对学生在心理上适应大学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从访谈过程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新生家长、班主任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对大学生心理调适课程的展开呈积极乐观的态度。特别是作为开设该项课程的心理老师,他们对于本课程的作用有着最直观的感受。通过心理调适课程,更多的同学们有了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的想法和途径,即使学生的观点发生了改变。从这一点来说,心理调适课程的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课堂。

心理老师认为所有新生都需要上这一门课程不无道理,即使适应能力再强心理素质再好的大学新生在融入陌生环境的时候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扰,而心理调适课的开展无疑为大家的情绪找到一个倾诉的出口。而作为旁观者的班主任老师和新生家长由于距离的远近、时间的限制等等原因在新生遇到烦恼之时往往爱莫能助,而学校的心理老师可以定时定点地出现在新生的视野里,若有需要他们还能在心理咨询室提供无偿的咨询服务,这无疑给学生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

往常总是有报道称大学生心理素质低,遇到挫折会产生轻生的想法,而心理老师告诉我们大学生群体中抑郁症、精神衰弱等现象普遍存在,任何心理疾病的发生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情绪不能疏通、困难无法解决所积聚的负面情绪最容易衍生出心理疾病,心理调适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式,引导学生在沟通中抒发自己。

当然,大学生心理调适课程的具体开展仍旧有待提高,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符合要求的师资不够,如果有强大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大学生心理调适课程就可以实现小班化,心理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和每个人进行沟通。与此同时,上课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场地的選择也可以更具有开放性,像现在这样趋向于普通通识课程的模式略显呆板,课堂本身起到的效果也不会很好。这就给学校提供了一个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得提高重视度,扩大人力物力的作用,使《大学生心理发展与调试》这门课达到最大化的效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关乎学生的健康成才与和谐校园的积极建设。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则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全面协调学生发展的基本保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自我提升和外部提升两个方面共同协调保障与提升。一方面外部提升包括通过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实现;另一方面自我提升包括大学生个体通过提高认知水平、培养积极情感、提高意志力等途径来培养其自身的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心理调适课程持普遍欢迎的态度,心理调适课程在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心理调适课程的短期效果较为明显,但有待于更规范的样本检验,而长期效果则需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以唤起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同时就本校而言,《大学生心理发展与调试》这门课需要学校更多的重视,真正达到心理课特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利民,李逸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性的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3,22(4) [J]

[2] 万书玉.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调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6) [J]

[3] 余支琴.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7) [J]

[4] 尹小萍,申永丰.论大学生心理调适得时代性及其能力提升途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2) [J]

上一篇:图书室存在问题下一篇:高考成语训练40题